我每期还款京基一百 三毛派神八十二点零三毛一,到这个月六号遇期一个月,我想请问下我到六号还多少?请回答

见字如面 第一季的其他评论

Live>(汉译:见信如晤).规则很简单,就是让实力演员朗读旧信.无论古代信.现代信,名流政客的往来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够动人,都能被专业人士当众深情朗读.在英国版里,"夏洛克"卷福也曾参与其中.有趣的是,与英国相比,中国的<见字如面>倒像是更加彰显出了欧洲的"极简主义".没有过度的灯光,没有多余的道具.一个人,一封信,一个麦克风,不多的听众.(摘自公众号&qu

最后一天假期,安利一档好节目---<见字如面>最开始朋友推荐时,看名字我以为是和书法相关,看完第一期发现原来是很走心的一档节目,在当下满屏的爆米花综艺里另辟蹊径,以名人书信为载体,邀请嘉宾为观众现场诵读,在抑扬顿挫的字里行间去体会写信人的情感.不同与寻常阅读的体验,这种方法让我感觉信件的主人就站在我面前将他的所思所想对我娓娓道来.不得不说,老艺术家们的确造诣深厚,书信通过他们的演绎生动再现了信件主人写信书的状态,让我知道语言的优美除了文字还可以用声音表达.这些信件有给至亲.爱人.良师.知己甚至

初中班主任推荐在朋友圈里的节目,缘着对老师的敬意与想念,特地下了腾讯视频来看.看完一集之后不知说些什么,只是,相见恨晚. 喜欢归亚蕾老师演绎的萧红家书.归亚蕾老师温文尔雅,只消往台上那么一站,便是叫人绝倒.声音清清淡淡,不疾不徐,可谓一字一珠.眼眉间是一出戏,声音里又是一出戏,精妙之至. 那一句"我走了,你看都不看我一眼,你恋着顽!"读的让我觉得萧红就在眼前.那种娇嗔,那种疼爱,没有丝毫做作,只是轻轻的,在人心上留下道不出的熨帖和温柔. 而她读的另一篇放手信也精妙绝伦.宛若太息的语气,

想方设法挣钱 评价:5颗星

刚看了第三期,忽然发现一事,陈寅恪名字的发音居然成了问题.人名地名不宜随意改动,尤其著名的人名地名,名字背后往往涵义丰富,如果音从流俗,未历三世即已面目全非,未免人为拉远了现代与历史的距离,使本已容易遗忘的历史更易为人遗忘.以上只是一个原因.有很多理由可以推翻它,我也并非泥古不化,改就改吧.女主持不懂,按规范字读,无可厚非.可是,那个女嘉宾,中文专业的老师,一口一个陈寅ke,放到任何院校的文学院系,恐怕也属特立独行之辈吧.女主持不懂,也仅仅是无可厚非,并非无可非议,并无争议的读音,被拿来讨论一番

到底哪一个才是李白?是"生不用封万户侯 但愿一识韩荆州",还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是"长安宫阙九天上 此地曾经为近臣"?他是儒生,奉行"济苍生 安社稷":又羡庄周,"投汨笑古人 临濠得天和":他是游侠,"托身白刃里 杀人红尘中":又是纵横家,"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十九重身

她们是生在宝岛的两生花,姹紫&嫣红:她们是长在台湾的常青树,枝繁&叶茂:她们一生都在扮演和歌唱极致的女人,玲珑&剔透.在见字如面,她们重合和交叠成一纸信笺,娓娓道出一个女人的劫后余"声":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信|让他活在我的歌声里吧.关于放爱一马,关于对宽宥背叛,关于自我救赎--腾讯视频,感动播出.

偶然见到这个节目,题目吸引了我.让我想起了初高中时书信往来的时光.高中毕业后,书信与我从此绝缘.曾经,偶尔也会在网上写几封邮件发给好友,但写得越少,越不知道如何去写,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诉说自己的生活.于是慢慢地,在放弃了书信往来后,也慢慢地丧失了书信往来的能力,与人诉说点滴的能力.更多的,我的文字,变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见字如面,见信如晤,这几个字是我最喜欢的开场,它使文字拥有了人的温度.节目英语的翻译也很得体,各方面来说,它难得的吸引了我. 今天天气不错,炒着菜,打开了下载已久的节目.确实

浮一大白 评价:5颗星

我刚毕业时在一家杂志社工作,主编让我负责一个类似读者来信的栏目.我比较中二地问主编:这栏目太老套了吧,怎么像<人间指南>似的?主编讲:聪明的写作者藏在文字背后,从不暴露自己,甚至文章里很少用第一人称,信件是个难得的例外.你不觉得信件是一种很真诚的文体吗? 信件确是最真诚的文字.汉语中的"信"字,在它的名词含义之外,又有"诚"的意思.也正因此,我至今不太认同媒体或自媒体借用写信的形式,向读者输出自己的观点.职业写专栏的连岳,十几年如一日给读者"回

见字如面第一季第七期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 (读信人:张涵予)四川省会警察局发布的征兵公告 1937年12月为了尽力挽救其生命 (读信人:林更新)八路军山东第五支队写给日军第十九大队 约1942年至1944年请诸君保重身体 来日战场相见(读信人:何冰)加藤写给八路军司令官及解放联盟诸君 约1942年至1944年你真是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二字(读信人:张涵予)欧阳修写给高若讷 1036年这样我才好骗她回来(读信人:王耀庆)荷西写给三毛的母亲 1970年代我听说你当了驸马(读信人:归亚蕾)谢氏

我想信件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内心最深处无法当面说出的言语.写信的人在写的时候,虽然是写给另一个人,但是却仿佛在和另一个自己说话,另一个自己借用你的身体在书写.现在互联网加快了人的通信速度,更新了通讯方式,也让人的感情变成了"快餐式".多么希望能够找个安静的地方,远离喧嚣,煮一杯清茶沉吟作对,缀一口香茗凭吊古今,再写一封信给你,寄去我深深的思念. 印象最深的有三封信: 蔡春猪写给儿子 <那天,你被诊断为自闭症> 任何人都接受不了自己的亲人患任何疾病吧 ,更何况是一个人生刚刚开始的

很喜欢很喜欢的一个综艺.在演员的演绎下,仿佛带你回到了那个年代,置身其中.只是解说不太好. 印象很深的, 李白:"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蔡琴:"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 萧红:"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吴聪灵"我是这社会的一员,并欠你一个道歉". 袁志超:"我大声的告诉他们,你们欺负老百姓,老百姓绝不会轻饶你们!" 还有一些作者都记不清楚了,

这是很不错的一个节目.节目中以书信的方式来向我们表达一个人物的情感.我认为这个节目与其他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时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这里我们通过书信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更加深入得了解一个人物,使得我们对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希望大家去观看这个节目.力荐!力荐!

首发于[流量君] 微信公众号dotammm 转载请注明出处 <见字如面> 节目组邀请了一群功力深厚的老戏骨.敬业的青年演员, 以朗读的方式,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故事, 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阅读来传递温暖人心的力量, 做到了真正的「见字如面」. 一封书信.一张长桌.一位念信人就是它的全部. 当然信件的选取,也都是一些直击内心的私人信件. 有两千多年前的第一封信件: 有出自韩愈.黄永玉.曹禺等名家之手: 也有林徽因的分手信.蔡琴致亡夫的信等等. 是的,写信人有的是明星.有的是作家,还有的是民族英雄:

夢裡花落 评价:5颗星

虽然拆信老师和读信嘉宾的功力层次不齐 但我还是果断得给这个节目打了五星 沉静下来 可以叩开灵魂大门的节目 虽然是借鉴了国外的letters live 但如果说历史 说信笺 我们是当之无愧有同样多甚至更多的故事可讲 我经常是洗完澡敷面膜听 感觉把咸咸的眼泪都敷在了皮肤里 还有在飞机上戴着耳机闭着眼睛听 估计半夜上洗手间的人很恐惧为什么有人坐长途飞机哭成泪人 - 总之很好的节目 期待第二季用更多的书信打开历史 在此见字如面

主持人是最大败笔,水平太差,和嘉宾互动老乱插活,生硬打断别人,如果是董卿就好了 . 嘉宾水平也一般. 请相对专业的演员读是比较好的,<朗读者>请的非专业人员来,朗诵听的人很难受,因为水平真不在极格线以上,再有感情也缺少某些关健的东西,<见字如面>这点上比<朗读者>好,个人更喜欢专业水平的朗诵.(<朗诵者>的访谈更好). 何冰.张国立.张涵予水平高,王耀庆也不错,林更新看发挥了,秦军那封信就读的不借,蒋勤勤太差了,归亚蕾的普通话影响了朗诵. 期待第二季,多些这

现在主流的媒体和网络视频平台上,几乎都被真人秀,脱口秀所占据,偶尔也会有些以情怀为主或专业为主的综艺节目,其实,当今的综艺节目无外乎消费明星和消费情怀两种,而过多消费情怀就会让情怀不再那么让人"珍惜",而过多的消费明星等娱乐至上的这种精神,会让人们错失自己的内心,所谓"空欢喜"罢了. 最近一档人文综艺节目悄然而低调的播出,却受到了极大的好评,<见字如面>,用一封封家书,国书,情书,朋友之间的通信书来展现一段历史,一段曾经的故事,感受写信者或揪心.或炽热.

这档节目我翻来覆去地看过好多遍,最喜欢的阅读者是王耀庆.何冰及徐涛.主持及嘉宾里两位女士稍显聒噪,杨雨教授的言论总体有点"教条主义",有很多我自己是明白的或者在其他书中看到过.许子东老师因为阅历广些,所以说出的东西会发人深思. 原是写了一些感触,后来发现太过浅显,在这种纯文学题材的节目面前恐怕只算班门弄斧.我既不是厚德博学的文化研究者,又不是生活在信中人物所属年代的旁观者,为了避免贻笑大方,在此记录下了一些自己印象很深的句子. 第一期 曹禺和黄永玉 良工不示人以朴. 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

12期我都看完了,纯美综艺.从书信打开历史,因为书信算是人最自私的一部分,从书信里面可以看出喜怒哀乐,或是慷慨激昂的,或是小心翼翼的,这就是书信的力量.是最真实的人最内心的显照.从读信的嘉宾来看,选的都很棒.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青年演员林更新,台词功底虽说比不上几位前辈,但是能来参加就已经可圈可点了.我自己最喜欢的是何冰老师,每次看到他出场,很朴实,却能把信读的让人心潮澎湃.很期待第二季.

最开始是一个昏昏欲睡的夜晚,好盆友发来一个链接,名字叫<这档/note//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

其实,文学出现在电视,并不罕见.纪录片.专题.解说.串词,脱了好的文学,许多精品节目做不出来.但文学以主体地位,完整地出现在电视这个媒体,却是少见的,珍贵的.文学,有时候因可激发的想象太大,似乎不适合言传,更适合意会.但这档节目,就犹如幼时在课堂上,遇到极好的老师讲的一节语文课.电视上应该有更多这样的东西. 感谢关正文导演带领的这个团队,给我们带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之后,再带来<见字如面>. 节目安排精简,读后简评,这样的安排很好.节目外的余味,可以

随意就好 评价:4颗星

最近有一档叫做<见字如面>的节目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它特别简单,一个简陋的弧形演播厅,观众分成几排围坐在一个1米多高的红色讲台旁,讲台上空空如也,只正上方悬挂着一盏用来照明的灯.灯亮,一个消瘦的身影从昏暗处缓缓走来,女士着一袭素雅的长裙,男士着一身黑白西装,没有多余的动作,没有累赘的表情,干脆利落的用自己的声音传递着白色信笺里的故事.灯灭,音止,故事结束,合上书信夹,转身潇洒离开,没有一丝的停留. 这样的节目在我看来是不讨好观众的,它没有华丽的灯光.绚丽的舞台,那些读信的演员既不是人气小鲜肉

手心的曲线 评价:4颗星

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一个节目,通过对信件的解读来了解历史.通过这个节目发现了几位好演员和许子东教授.何冰,王耀庆无疑是读信人中最让我惊喜的.以前完全不了解这两位,现在被他们的台词功力深深打动了.何冰的演绎平和之中见功底,王耀庆则是更戏剧化的表现,同样每次都把我带入了信中的情绪中.许子东教授的解读很有深度,让人思考.说过好的方面后来说说遗憾,女嘉宾实在不适合这种有深度的节目,话多呱噪又言之无物.本来可以打五星的节目去了一星就是因为她.最后一点是希望以后还是不要请配音演员了吧,那位配音演员演绎的太过

看了两期,目前感觉还不错! 和许老师相比主持人还差了一截啊,需要提升! 何冰.归亚蕾 .张国立.张涵予,确实不错!何冰张涵予等人的台词功力深厚,朗诵下来和其他人高下立判啊! 蒋勤勤的声音还是不够,感情方面不是特别到位! 林更新呢,年轻人,还是需要磨炼! 都说王耀庆不错,然而我不是特别喜欢,略显浮夸!朗读时可以有动作,可是肢体动作太多会让人难受!

看了几期,原来看评论觉得大家对主持人未免太苛刻,看了以后,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主持人的作用不仅是承前启后的串词,更重要的是氛围的连贯,怎么从一种或深情.或激愤.或调侃的氛围引导到一种讨论和谈话的氛围,这个做得还不够好.嘉宾的选择也是一种说不出的怪,男嘉宾没有问题,女嘉宾很奇怪,像一个来开家长会的家长,急不可耐地表现自己富有学识,绝对不可能教出不可爱的孩子.然而女嘉宾的话说出来,又不能完好地引导话题,往往是两三句话就僵住,看起来是三个人热烈地讨论,实则像早就列完了观点,僵化地表达,实在是缺乏感

看多了高颜值的大腕明星和鲜肉欧巴,个人认为这档国产节目还是不愧于它"综艺界的一股的清流"的评价,对得起豆瓣高达9.3的评分的(虽然我也认为两位嘉宾的点评不够深入,女主持人推动进程的时候太生硬,有强行转移话题之嫌--但节目总体水平还是蛮不错的). 没有过度的灯光,没有多余的道具,一个人,一封信,一个麦克风,为数不多的听众,还真有种"读出来的每个字,落在地上都能砸出个坑"的感觉.无论是节目组对于书信的用心选取,还是读信人恰到好处的演绎都叫人拍手称赞,张国立.归亚蕾.何冰

Rr阮不白 评价:4颗星

早早听说了<见字如面>宛如网综界的一股清流,近日一睹尚知如此.演播室里砖红色的背景墙,以及一座深红色的讲台,成为了聚光灯下最为醒目的颜色.演讲嘉宾徐徐上台,翻开书卷讲稿,以己之力悟他人前世之言,声情并茂处几近落泪,就是这样一个纯粹无华的讲台上,翻过了数篇饱含情感与真言的书信.中华民族的文化教会我们含蓄的表露方式,书信的往来恰恰弥补了当面直言的胆怯,也成为了曾经存在的印记.现虽前人已逝,书信犹在. 很有趣的是,每每看到嘉宾们手捧讲稿,我都会联想到小学初中上学时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总免不了要带领学

风中之心 评价:4颗星

不知道信是否能算一种文学作品?不管能不能称为,信应该是最真挚动人的文字了.<见字如面>这综艺节目名本身就有一种文艺感和历史感,让很多期盼从文字中得到慰藉的人都有亲切之感.读信的人读的好与坏,现在回想,只能有个模糊的印象,就不去对他们评头论足了,至少在观看节目的这段时间是他们读给我们来让我们来知晓这些能引发我们思考的文本的.主持和嘉宾们,印象最深的是许子东(当然这主持加嘉宾只有三人),他的学识见解让我想起了读书时教现代文学史的老师,他们很像,似乎在向我们展示一个我们未接触或者可能是遗忘的也可能是

看过几集英国的<Letters Live>,中国版<见字如面>汉化可以说相当出色.不过看完了六集,不打算紧追了. 主持人翟毓红,内容和节奏都不太招架的住:许子东,脱口秀场老油条,好像憋着一股知青那什么劲儿,要给谁谁谁看啥啥啥:杨雨女士是个语文老师,不停的说,烦. 选信,古代的几乎封封有味道,除此,近现代名家的还好. 读信,最喜欢何冰和张国立,蒋勤勤虽最业余,但最真诚,对于读信来说,够了.说到普通人的书信,回想起东日本大地震3周年时候,nhk做了遗属的岁月,请幸存的中学生来念信遗属写

靳靳靳靳亚慧 评价:4颗星

满分五分,可以给四分. 第一:这样题材的综艺节目,这样的创作给满分.让人可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些安静可以平静的精神角落. 第二:选的读信者给四分,可能是因为第一期的缘故,一些人的那个情感还不到位,没找到信里的那个感觉. 第三:主持人给两分,总是打断嘉宾的话,如果很仓促,建议一期不需要读那么多的信件,可以少一些,一封信可以多一点人们的交流.每一封信,我们更好的去感受一下当时的背景,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五期完] 先简言之,节目是好节目,但还是从五星改到到了四星.看了五期了,女嘉宾太讨厌,老是抢,几乎就毁掉一星:许老师不错,可惜说不上话; 主持人差强人意.再说读信人,许张两位老先生精彩:其他常客,唯有何冰一人值得称道,张国立和归亚蕾中规中矩,偶有亮处,其他即为年轻一辈的,唉,无缘呐......

letters live的国内版,大环境所限有些话题展开略有不足, 选择民国也有些讨巧, 然而对国产综艺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用心思,信件选择都很赞,嘉宾很多是话剧舞台剧台柱级的人物. 遗憾主持人的理解过浅,而且三位配合也不搭.打个比方,明明搬了半道满汉全席出来,食评刚要点评,食客抢着说说这什么啊我看着样子怎么那么像味道怎么那么像--然后评论时间结束了.不管怎么说,终归是个不错的尝试

月行花下柳如烟 评价:4颗星

,一个好演员或者文字工作者是可以对文字进行动情解读,包含情绪的声音最动听.所以,这个节目的性质在我这里已经高分了.第二,邀请的演员有一些老戏骨,还有些年轻演员,老戏骨确实功底深厚.我觉得还可以可以再随机邀请一些演员来.第三,扣了一颗星扣在了杨雨和主持人的身上.文化人还是想听听有深刻见解的点评,而不是抢戏的解释.许老师的思考层面更高.更深,但是!话很少.

听说<见字如面>火了.第一个挑选的是刘慈欣给女儿的二百年后的那封信.因为刘慈欣的招牌,因为二百年这个噱头.给未来的自己,给孩子的未来,总之,一切未知都值得提前预知.猜测,幻想. 话说分明是二百年后才可以启封的,怎么现在就公布世人了呢.想来还是刘慈欣不能免俗地利用了女儿做载体,当做科幻小品来发布了.这篇也只能当做<小灵通漫游未来>一样听听罢了. 这封信的演绎者王耀庆. 用了"演绎"这个词汇,因为他读信时的表演状态,让我联想到他若在<哈姆雷特>的舞台上更

行云流水 评价:4颗星

看了节目,觉得整个节目很着急,嘉宾刚说到兴处,被主持人戛然打断,犹如一道菜肴,正在慢品咀嚼,被热情的又塞了一箸其他的食品,嘴里满满的食物混在一起,反而没有美味的感觉了.每个时代的情感相近又好像不那么相似,今天的人不太能理解几百年前的人所想所思,需要有人娓娓道来,从古至今,情感又好像一致,正如第一期中第一封信中两兄弟为了家族不顾自身安慰拼死杀场.

冲着何冰去看的,从大宋提刑官开始就一直很关注的话剧人,看到有评论说话剧腔抢戏,其实归亚蕾那样的生活派读法和话剧人的表现派读法都很不错,单单只有一种未免无聊审美疲劳.最喜欢的信是黄永玉写给曹禺那封: 你解放后的戏,我一个也不喜欢! -人到底还是太少接触纯真的感情了-- 我多希望你也有他那样的草莽精神 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作为晚辈能这么推心置腹的给极尊敬的前辈挑错,说他解放后的戏命题不巩固,分析演绎的也不透彻-俨然一副严师的面孔-王耀庆演绎的也很出彩,被圈粉了,戏剧功底实在太迷人了. 听了黄永玉的

呆笔先生 评价:4颗星

对于任何一个生活在办公室的行业来说,我的假期都挺值得炫耀的.这种年假与一般的双休不同,让人觉得漫长.无聊--我想我开始不懂享受生活了.对忙碌形成依赖,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大概如同这个时代的他们,充斥在过分娱乐.过分包装的虚拟世界.没有一种沉溺是高尚的,本质无非是迷途.可能因为"思想"是耗费体力的,所以干脆跟着快餐文化.或是忙碌工作的节奏在跑,最好没有知觉.<见字如面>这个节目最近很火,但我怀疑它能否走远.站在它背后的团队,拿着一种思想,在如今这个缺少思想.缺少觉悟的时代下的

看到有节目能如此花心思做念信这件事,我就放心了.想起中学时趴在桌上写信的日子,想象对方读信时的样子,那里也有雨么,咳嗽有没有好一些,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选题四星半,特别是萧红和黃永玉的信特别动人,归亚蕾.何冰和张国立的台词功底也配合得恰到好处.当然,最大的亮点是许子东坐在台上听没好好备课.总是一脸惊诧的主持人和爱出风头.颇有攻击性的所谓教授杨雨争来抢去. 节目是好节目,只是,希望许子东下次接节目前问问搭档.毕竟,无奈到别过脸对镜头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看得人好心疼.

首先给大家推荐这个节目,看了(或者听了)之后可以有一些收获吧然而对于那些渣节目我根本不想说,免得正中它们想要炒作的心态,对于这种好节目倒是想要挑一下刺,看看能不能贡献一些微末的力量节目的想法是好的,只是感觉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每一位读信人对于手中的信和写信的人都不够熟悉(不熟悉的程度每个人每封信不同),要知道拆别人的信其实是不好的行为,那既然已经拆开,就应该尊重,就应该像演员揣摩剧本一样认真研究每一封信.如果还有以后的话,建议一定要让读信人充分熟悉书信内容.书写背景,体会写信人的心情,不然怎对得起

林小茱啊茱 评价:4颗星

曹禺和黄永玉的那两篇书信往来,几乎要把人看哭. 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字字句句,哪怕是拷问之言,无不洋溢着炙热的情感. 『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

个人感受:(针对读信环节) 很喜欢这样的节目,制作者是有诚意的,为这个都得点个赞. 效果没有预期的好,主要是选人问题. 最喜欢的是何冰和张涵予,这两位一个是话剧二度梅的得主,一个是实力影帝,台词功夫自然是一流.在我看来,何冰难免受到所谓"话剧腔"的影响,但已经处理得很好了,感情把握很到位,节奏把握也很巧妙,感觉上,很容易被他的朗读带入戏中,这种节奏的控制真是几十年话剧舞台历练喂出来的精华,在我看来,何冰的朗读已臻炉火纯青.张涵予的声音很占优势啊,读什么都是那么迷人,但讲实话我很不习惯把

乔乔乔乔女王 评价:4颗星

怀着很大的期待看的,有惊喜也有失望. 惊喜在于听台词功底扎实的演员们读信真是一种享受.由声入画,算是舒爽的"通感"体验.何冰,张国立,王耀庆,是我在节目中比较欣赏的三位朗读者.也希望多点演员们能参与进来,最期待的莫过于陈道明. 说来最失望的莫过于主持人和女嘉宾,对信件肤浅的解读会把观众带跑偏,男嘉宾有思想但明显不屑与两个女人做斗争.文言的信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词能达意,字字珠玑的感觉,那么我想进行评论的语言,是不是也需要经过分析思考再说出来呢? 我们想听的是信件背后的故事和有见地的解读,

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泉,女主持没文化,强行打断,女嘉宾太爱说,关键说得都是一些很大众主流表面的东西,很少有深刻而又见识的评论,许老师每每有想法,却总被女主持和女嘉宾打断,节目的节奏太快,应该多给嘉宾留一些时间讨论作品,尤其多给许老师时间,读信应该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让我们从书信中慢溯时光,从中读出其中的故事和真情.

隔壁老老头 评价:4颗星

第一次看这个节目,感觉还很不错.也许是对文人的的崇拜和执着,又或者是对于文人的敬仰.或许是要考虑到现代观众的理解能力,嘉宾所读的文言文全部换成了现代白话.文言文之中的风骨文蕴却在这白话文的演绎里荡然无存,而为了能够凸出历史或是文化的沉淀,在读信的过程中又偶尔掺杂些文言文.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是此拙见.

文言书信就用文言来读,大不了字幕上翻译出来给不懂的人看,一篇文言文用翻译的白话文来读,瞬间感情跟气势就减了三分. 翻译的白话文听起来怪怪的,虽然意思基本对了,但是其中蕴含的情感怎么表达的清楚,一篇煌煌大作用白话文读起来没有了震撼人心的气势. 如宇文护母亲让人代写给宇文护的信,白话文读起来就像是唠家常一样,但原文的文字所表达的无奈与悲戚却感受不来. 如夏完淳狱中写给母亲的<狱中上母书>翻译就出错,一个是生母,一个是嫡母,是嫡母而不是养母.

汪磊生病中 评价:4颗星

<见字如面>是一部不错的节目,勾起我过去写信的记忆.最早的时候在高中,我和杰哥在自己的班上选取一个女生,介绍给彼此做笔友.那时是要熟人介绍才能相识的,不似现在,摇摇或搜索附近的人便能认识到陌生人.为了书信往来我们专门买了一本带锁的本子,隔几天便把本子交给对方带去对方学校给对方回信,我记得两件事:我班上的那个女同学叫徐敏:我写字很快,常常要等杰哥班上那位女生.现在那个书信本不知去哪里了,这些年过去,不知那个女生过得怎样,是否还记得我. 后来我就很少写信了,那时大家都用手机短信和qq联系. 直到毕

帅你一脸热干面 评价:4颗星

非常值得推荐的非流量文综节目,杨雨和女主持若能被替换,想来评分会更高.何冰.张国立台词功力深厚,王耀庆声音不错但朗读和其演技一样偏浮夸,归亚蕾老师暖如春风徐徐:蒋勤勤在<为你读诗>中读汤显祖.里尔克别具魅力,在此略紧张,但仍光彩动人并颇有感染力,希望她接下来能读些贴近其年龄阅历的信件.

拆了城墙去流浪 评价:4颗星

第一眼看这个节目就觉得主持人和女嘉宾的妆容过于艳丽,并不适合这个清淡隽永的节目.此外,两位的表现也不如人意.主持人频频抢话,并不能掌控好节奏,也不能和嘉宾有深度的探讨.女嘉宾表现过于活跃,说话时间过长.男嘉宾虽然话少但字字珠玑,非常有价值.朗读嘉宾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国立老师,台词功底深厚,感情到位.虽然节目并不是原创,借鉴了英国,但我们需要这样有文化内涵的节目,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娱乐.PS:古代书信用文言文朗读应该会更有韵味.

现在的我们,别说写信了,发信息都觉得麻烦.那种提笔书写的仪式感以及阅读书信的画面感,早已荡然无存,书信这种形式正在消亡,但是书信里承载的文化不应该消亡. 或许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里,我们很难再去提笔写一封信. 但至少还有这样一部综艺. 用那些遗留在旧时光的文字,唤醒这个沉睡的时代. 读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那期,被王耀庆实力圈粉.

沉静990 评价:4颗星

中国五千年历史,有多少好东西可以拿来品味呢.见字如画做到了文化传播,就此就值得一看!读信演绎的嘉宾是真正的演员,也是一大看点. 张国立,何冰,归亚蕾,蒋勤勤,王耀庆,张涵予等等,都是演技派.且各具不同特色,王耀庆最自如,张国立最投入.读的大多是名人之作,需要一定的演技和感悟,一般人也hold不住..喜欢他们的服装哈哈. 然后说下缺点:1.主持人的功力和思想高度不够.首先主持功力不够,主持人需要控场,能做到让两位负责解读的教授各

}

去往三毛故居的途中,我一直心潮澎湃,仿佛初赴约会的少年一般。

记得第一次看三毛的书,还是初三那年。当时还未满十六岁的自己,正朦胧而热烈地喜欢着同班的一个女孩。

女孩和她年迈的奶奶,住在灵渠河畔的一栋小楼里。小楼比女孩的奶奶更为古老,有着两扇厚实的木门,和一个带木窗的小阁楼。


夜里,我常常骑着自行车穿过小镇来到灵渠河畔,久久地遥望着女孩的小楼。

一楼的木门总是神秘地紧闭着,阁楼的木窗则大都敞开着。桔黄色的灯光下,女孩正端坐在窗前,刻苦攻读着。


也不知如此遥望了多少个夜晚,有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和女孩谈起了她的小楼,问可否到那里做客。没想到女孩竟毫不迟疑,爽快地答应了。

那是一个细雨朦胧的春夜。我冒雨来到小楼下,仰望着阁楼的灯光,呼唤着女孩的名字。女孩从小窗探出头来,叫我稍等。


我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和不安,静静地等着。

不一会儿,神秘的木门终于咯吱一声打开了,之后的一切都如在梦中。

我只记得屋里的灯光很昏暗,自己和女孩的奶奶打过招呼,便紧随女孩的脚步,开始攀登通往阁楼的那架黑黝黝的老木梯。

女孩的身手很矫健,眨眼就站到了阁楼上,回头朝我甜甜一笑。我本来还有点小心翼翼,一望见她的笑容,便奋不顾身地跟了上去。


那天夜里,我在女孩的小阁楼上待了一个多小时。当时和她聊了些什么,早已忘记。

但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她简单至极的闺房:

一张小木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枕边放着一盒那个时代相当罕见的球形巧克力(女孩拆开包装请我吃,我只舍得尝了一颗);一把靠背椅和一张长书桌,桌上除了课本和参考书,还摆着一大排课外书。除此之外,房中再无他物。


不知不觉夜已深,我正准备告辞离去,雨却猛然大了起来,噼里啪啦地打在屋顶的瓦片上。

女孩劝我雨小些再走,于是两人又继续聊天。这时楼下传来女孩奶奶的声音,说热水烧好了,可以洗澡了。

女孩对我歉意地温柔一笑,叫我找喜欢的书看,她先到楼下洗澡。


女孩下楼后,我看着那一大排课外书,正犹豫着该选哪一本,耳边却突然传来一阵阵奇怪的溅水声。这声音不似雨点的撞击,却像是流水从什么柔软的物体上轻轻滑落。听着听着,我一下子想到了什么,脸上一红,心也狂跳起来。

我赶紧从课外书中抽出一本翻看起来。那本书很薄,书名却相当应景——《雨季不再来》。作者的名字也很奇怪,竟然叫三毛。

这样的雨夜,再也没有来过。


三毛的书,后来我又看过几本,但内容大都已忘记,只记得一个个浪漫的书名——

《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比书名更浪漫和传奇的,则是她特立独行的人生。


三毛,女,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陈懋(mào)平(因为三岁时不会写懋字,便自改名陈平),英文名ECHO,祖籍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岱山岛小沙镇陈家村。

1945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三毛出生于重庆南岸区南山黄桷垭正街145号,1948年随父母陈嗣庆、缪进兰去了南京,1949年全家经上海迁居台湾。


三毛身份证显示的出生日期为1943年农历2月21日(这也是百度等百科上采用的资料)。

还有一种说法是她的实际出生日期为1945年农历2月21日,后来为了去西班牙留学改大了2岁。

经过反复研读了三毛的作品和上网查阅众多资料后,我认为1945年的可能性更大。


上图为三毛在南京鼓楼幼稚园一年级上学期的成绩报告单(现存于台北三毛纪念馆),时间为中华民国37年(1948年)11月5日。

三毛在她的散文集《背影》的代序《逃学为读书》一文中说自己在南京读幼稚园时是三岁。基本可印证她是1945年出生的。


俗话说,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要了解三毛,首先得从她的祖父陈宗绪谈起。

陈宗绪幼年时家境非常贫困,11岁才开始读书,13岁便无钱继续求学。

14岁时,他觉得“若不别谋发展,则永无升腾之日”,便辞别父母,来到上海信局班船(传递邮件的专用船只)做厨房工作,同时兼任纤夫。船上的工作极其艰苦,还几次落水差点淹死。

17岁时,陈宗绪又到一艘英国商船上工作,随商船去了俄国、德国、英国、土耳其、印度、新加坡、南洋等地(给孙女三毛周游世界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后来,陈宗绪有了些积蓄,便放弃航海生活,到南京经商。

他做过百货业、建筑业(期间还参加过辛亥革命),代理过美孚煤油和袁世凯家族的启新牌水泥,奋斗数十年后,终于积累起了丰厚的家业。

回顾人生时,陈宗绪总结了自己的成功之道:

一是要有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决心;

二是要有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是要有不畏强暴、除暴安良的勇气。

他还感慨道:“诚能人人如是,则我族之兴可立而待,更推而至一乡一县一省一国,又何独不然?”


陈宗绪富裕之后不忘乡亲,在家乡创办了“定海县私立振民初级小学校”,让乡村贫穷的孩子们能免费上学。

他还告诫家族后人: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帮助贫苦无告之人,以减轻社会之病态(三毛也继承了祖父的善良)。

然而由于时局动荡,连年战乱中,陈宗绪多年奋斗而来的财富又渐渐化为乌有。为了让两个儿子能有在乱世里谋生的专长,陈宗绪对他们的学业看得非常严。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毕业于著名的苏州东吴大学(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教过书(三毛的妈妈缪进兰结婚前也当过小学老师),后来做了律师。


这两句话本是孙中山写给蒋介石的对联,因当时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在东吴大学读书,蒋介石就将此转赠给东吴大学,成为该校的校训。

三毛出生时,陈嗣庆给她取名“陈懋平”,“懋”是家谱上的排行,“平”是祈祷世界和平。


三毛的姐姐陈田心在介绍三毛的幼年生活照(左一为三毛)。

“三毛出生在重庆,我们跟伯父一起住。”那时物质匮乏,傍晚,姐妹俩一人捧着一碗饭,坐在台阶上吃,“她3岁时,在院子里荡秋千,荡得快翻过来,风呼呼地吹,我很害怕,说妹妹快点下来”。

从秋千上下来,三毛也不回家,而是跑到坟地里,疑惑为什么人死了要埋在泥土里;盯着地上的蚂蚱、蜗牛,好奇为什么蜗牛爬过的地面会有痕迹……遇见水塘别人绕着走,她永远是跳到里面踩一踩;隔壁林妈妈给大家做衣服,她要自己画图样。

“三毛还不认字时,我读《西游记》给她听,每次收两毛钱。我们从小就有探讨看书的习惯。我讲铁扇公主、唐三藏,她都听得津津有味。长大后就变成她讲给我们听”。


三毛从小就展现出超越常人的勇敢和好奇心,也养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在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小三毛读了生平的第一本书——漫画家张乐平的名作《三毛流浪记》,留下了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十多年后,她在撒哈拉沙漠,给自己取笔名“三毛”。


南京鼓楼幼稚园师生照,中间老先生为创办者陈鹤琴(三毛的第一个老师即是大师级别)。

陈鹤琴鉴于传统教育的严重弊端,提倡“活教育”,即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上小学后,三毛看完了家里的藏书,又盯上了家附近的租书店。只要能在家里不择手段地搞到一毛钱,她就会钻进租书店,再也不肯出来。

在租书店里,她先是看儿童读物,然后又看起了世界名著:

《红花侠》、《三剑客》、《基度山恩仇记》、《唐吉诃德》、《飘》、《简爱》、《虎魄》、《傲慢与偏见》、《咆哮山庄》、《雷绮表姐》……


五年级下学期,三毛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突然第一次顿悟到什么是“境界”,被文学之美彻底征服!

六年级时,她又读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从此迷了金庸一生。


由于阅读广泛,三毛的作文很好,经常被国文老师作为范文。

有一次国文老师以“长大了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主题,叫三毛起来朗诵她创作的文章。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小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的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做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


三毛还没有读完,老师已经气得听不下去,顺手抄起黑板擦,向她劈面砸来,怒气冲冲地骂道:“如果将来拾破烂,还要到学校读书干什么?”命三毛重写。

三毛只好收回这篇拾荒人宣言,杜撰了当一个医生的理想。老师看了,点头满意。


小学毕业后,三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湾最好的女子中学——台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然而灾难却也随之降临。

  “我其实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学校安排的课程听上去是那么有趣,美术、音乐、英文、历史、国文、博物……在这些科目的后面,应该蕴藏了多少美丽的故事。数学,也不该是死板的东西,因为它要求一步一步的去推想、去演算,这和侦探小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我是这么的渴求新的知识,我多么想知道一朵花为什么会开,一个艺术家,为什么会为了爱画、爱音乐甘愿终生潦倒,也多么想明白,那些横写的英文字,到底在向我说些什么秘密……可惜我的老师们,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我渴羡的故事。”


由于严重的偏科和大量的课外阅读,初二时,三毛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常常被数学老师看作低能儿。

为了挽回自尊心,三毛找到了数学考试的诀窍:老师每次出题,都是从课本后面的习题里选出来的。

三毛的记忆力很强。每次数学考试前,她都会把相应的习题和答案统统背下。结果奇迹出现了,她竟一连三次考了满分。

数学老师怀疑三毛作弊,三毛公然当众顶撞,对老师说:

“作弊,在我的品格上来说,是不可能,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于是数学老师有一天突然把她叫进办公室,出了一套非常难的试卷叫她当场做出来。结果三毛考了零分。

老师开心极了,拿出毛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墨汁沿着三毛的眼眶画了两个圆圈,笑吟吟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

全班同学顿时爆发出震天动地的哄笑。

画了“鸭蛋”的三毛还被命令到教室外示众,结果又是无数的哄笑。

三毛简直想杀掉这个老师,但她一滴眼泪也没流,也没有告诉父母。她忍着耻辱,顶着讥笑,又去了两天学校。第三天,她一看到自己班的教室,立刻就晕倒了。


每天离开家后,她就跑到墓园里,寂静地读书。她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和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死人,都是很温柔的人。

终于有一天,学校发现三毛的逃学,给她父亲写了一封信。

三毛暂时休学了,但父母没有说一句责备她的话。只是父亲缄默下来,常常看着小女儿,长叹一口气。


第二年,父母尝试给三毛复课。结果几天之后,三毛又开始逃学。这次她不再去墓园看书,而是去了台北省立图书馆。父母只得丢掉幻想,给她办了正式的休学手续。

三毛的休学,一休就是七年。


休学后不久,三毛得了严重的少年自闭症。

起初,三毛还和家人一起吃饭。但姐弟们经常在餐桌上谈论学校生活,让她深受刺激。她于是躲进卧室把门上锁,不和任何人见面,饭也是独自在卧室里吃。

家里没人的时候,她就穿上旱冰鞋,一个人在院子里,一圈圈地滑冰。只有天擦黑时,她才会走出家门,到附近的一条偏僻的荒路上,钻进路边的一个个水泥筒里,和自己玩捉迷藏。


她还拨通了生命线电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句话:“活不下去了,救我、救我、救我啊!”

终于,在一个台风之夜,她割破了左手腕的动脉,以死来求得解脱。幸好父母发现及时,将她送到医院抢救回来。

巨大的自卑感,压倒了三毛。她的智力变得很坏。心理医生测量智商,她得了 60 分,接近于低能儿。

在亲戚朋友和邻居眼里,三毛是一个“问题孩子”,父母却始终对她不离不弃,用世间少见的爱心和耐心关怀着她(感恩俺的父母也是这样)。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一生勤奋、谦卑、正直。

陈嗣庆和三毛的祖父陈宗绪不同,他知道被迫放弃理想是怎样的痛苦。所以,他对孩子们的教育一直都比较自由开放(感恩俺的父亲也是这样),甚至努力去发掘他们的爱好。

当过老师的他,在律师工作之余,毅然担负起了三毛的教育任务。

他亲自给三毛教国文和英语。三毛爱读书,他就带着三毛逛遍了台北的书店,还托人去香港和日本带书回来,前后竟买了数千本。

于是,读书不但成为三毛的爱好,更成为她逃避外界伤害的包容所,成了她忘记孤独,忘记苦痛的最大慰藉。


为了鼓励女儿继续求学,他先是送三毛去了美国人办的学校;学不下去后,又送三毛去学日本插花。

还是学不下去后,又送三毛去学国画,先跟黄君壁(宋美龄国画老师)学山水,后跟邵幼轩(张大千弟子)学花鸟。


渡海三家:黄君璧(三毛老师)、张大千、溥心畲。


三毛的山水画老师,黄君壁大师作品。


三毛的花鸟画老师,邵幼轩大师及作品。


三毛学习花鸟画时的照片。

结果有一天,三毛在堂哥那偶然看到了毕加索的画册,顿时惊为天人,被那种生命力和美征服了!

“爱!就是这样的,就是我想看到的一种生命。”

三毛决心,把她少女的爱情献给毕加索——伟大的毕加索!她天天渴望着长大,渴望赶快长到十八岁,做毕加索的另一个女人。


毕加索大师和他的油画《亚威农少女》。

三毛央求母亲要学油画,于是父母想方设法让她拜在了台湾画坛新秀顾福生的门下。

顾福生当时才二十多岁,性格热情又温和。

他问了三毛许多话,却一字不提她休学的事。

三毛心中觉得温暖,悄悄地感激,认为老师是以为温柔而可能了解她的人。


台湾著名油画家顾福生,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的公子。


顾福生大师的油画《自我之歌》。

三毛跟着顾福生学了几个月油画,老师非常耐心和蔼地教她,她却没有多大长进,简直惨不忍睹。三毛深感内疚,不禁对老师说:自己没有绘画天赋,不能再拖累老师了。

顾福生笑了,没有接受三毛的请求,却递给她几本文学杂志,叫她好好读读,试着写写。

结果三毛回家看了杂志,一下子就点燃了文学创作的热情。一天学画时,她交给顾福生一篇散文。顾福生看了看,没说什么,就收下了。

一周后,顾福生淡淡地对三毛说:稿子写得不错,已经给了白先勇,一个月后,《现代文学》刊出。


白先勇,台湾著名作家,

制作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如同雷电一般击在我头上,完全麻木了。我一直看着顾福生,一直看着他,说不出一个字,只是突然想哭出来。

‘没有骗我?’轻得几乎听不见声音。

‘第一次作品,很难得了,下个月刊出来。’老师再没有说什么,他的淡,稳住了我几乎泛滥的感触。”


1962 年 12 月,三毛的处女作——散文《惑》,在《现代文学》杂志上刊出。她激动万分地把杂志抱回家。陈嗣庆夫妇读着女儿的作品,不禁热泪盈眶。

就这样,一个画家,发现了三毛的文学创作天赋,不仅拯救了一个几乎被自卑杀死的少女,还为中国文坛发现了一个天才。

所以说,一个好的老师,既要精于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人生导师。


三毛终身感谢她的恩师——顾福生。

与顾福生老师的相遇,是三毛人生的转折点,不但将她从极度的自卑中解救出来,还种下了一颗文学创作的种子。


三毛身边的小姑娘笑得好可爱,不知是谁?


顾福生老师去巴黎留学后,三毛开始以真名“陈平”独立投稿,又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周围的人们不再把她看作低能儿,而是远超同龄人的天才少女。

三毛也一天天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简直是众星捧月,果然是名少女啊!


这时,三毛的一个作家朋友陈若曦给她介绍说,著名教育家张其昀(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长)开办了一所文化学院,声誉很好。

三毛当天就给学院校长张其昀写了一封四页长的求学信,叙述了失学和自学的经历。信尾恳求:“区区向学之志,请求成全。”

第二天,张先生的回信就来了:“即刻到学校报到。”


张其昀,中国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开山大师,著名教育家,1949年蒋介石迁往台湾的主要提议者。

注册时,三毛带去一大摞自己的文章和绘画。张其昀先生看了很是高兴,建议她选读文学或者艺术专业。三毛接过申请表,想了想,填了哲学系。

为什么上哲学系?三毛说:“是因为想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因为在家面壁的七年里,她对生命苦苦探索,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当文学拯救了这位几乎被自卑淹没了的少女时,她还是选择了哲学,要继续把人生探究下去。


就这样,在一位位大师的接力加持下,“问题少女”三毛终于渡劫成功,走出了自闭症,开始放飞青春。


告别了苦难的少女时代,成为了文学女青年的三毛,开始畅饮爱情这杯美酒!

戏剧系二年级有个学长叫梁光明(台湾作家,笔名舒凡),是学院大名鼎鼎的才子,已经出了两本集子。三毛读了他的书后,顿生爱慕之情。

于是,无论上课还是吃饭,梁光明走到哪里,三毛就跟到哪里(甚至放弃了上自己的课程),希望能引起心上人的注意。

如此几个月后,梁光明早已注意到了三毛的存在,却从未搭理过她。


一天,三毛在操场上与梁光明不期而遇。两人站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四目相望,默默无语。

如此僵持了一阵后,三毛终于鼓起勇气走到心爱的男孩身边,从他衬衫上拔出钢笔,低下头,轻轻地摊开男孩紧握的手掌,在掌心上写下她家的电话号码。

交还了钢笔,三毛望着男孩点了下头,眼泪顿时止不住地往下掉。随即,她转过身,拼命地跑开了。她没有回教室,而是逃课回到家里等男孩的电话。


下午五点半,梁光明打来了电话,约三毛七点半在台北火车站见面。于是,三毛赴了人生的第一次约会。

初恋的甜蜜与喜悦,让三毛如痴如醉。少女时代的种种磨难,似乎统统得到了补偿。

之后两年,三毛一直沉醉于爱情之乡。父母也很喜欢女儿的这个才学人品相貌都一流的男友。

转眼已到大三,三毛突然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大四的男友马上就要毕业了。


为了摆脱这种可能是苦难少女时代残留下来的不安全感,三毛向男友提出马上结婚。

男友不答应,说等双方毕业之后,事业前途安稳下来,再结婚也不晚。

三毛又提出,为了结婚,她本人可以立即休学,一起挣钱谋生。男友还是不答应。


三毛于是使出了杀手锏,开始装模作样地办理去西班牙留学的手续,进一步给男友施压。

女儿如此死缠烂打,连父亲陈嗣庆都同情起“准女婿”来。

结果等三毛办好了去西班牙留学的所有手续,男友还是没有“屈服”。

留学前的最后一个晚上,三毛和男友谈了一夜,两人都留下了痛苦的眼泪,但最终男友还是没有用马上结婚来挽留她。


三毛全家福(姐姐钢琴家,大弟经商,小弟律师,三毛比姐姐高)

第二天,三毛,这位二十刚出头的姑娘,怀着失恋的痛苦和远走的离伤,强忍着泪水,“笑笑地”,和亲人道别。

“三毛离家那一天,口袋里放了五块钱美金现钞,一张七百美金的汇票单。就算是多年前,这也实在不多。我做父亲的能力只够如此。她收下,向我和她母亲跪下,磕了一个头,没有再说什么。上机时,她反而没有眼泪,笑笑地,深深看了全家人一眼,登机时我们挤在了望台上看她,她走得很慢很慢,可是她不肯回头。这时我强忍着泪水,心里一片茫然,三毛的母亲哭倒在栏杆上,她的女儿没有转过身来挥一挥手。”


在台北平淡如水地学了三年哲学后,三毛说:

“(哲学)并没有使我找到生命的答案,解决不了人生问题。”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应该到那里(西班牙)看一次,然后把哲学里的苍白去掉。”

三毛飞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她将在马德里大学哲学系进修二年。这是三毛第一次出国,也是她浪迹天涯的起点。


三毛来西班牙的初衷,是挣脱失恋的痛苦。

为什么选择西班牙,一是少女时代对毕加索的迷恋,二是在大三时偶尔听到了一张西班牙古典吉它唱片,深受感动。她想象着田园、牧歌、小白房子、毛驴、一望无际的葡萄园……由此无限神往!


来到马德里,花了几个月攻克了西班牙语后,三毛变成了一只“无所谓的花蝴蝶”。

她坐咖啡馆,跳舞,听轻歌剧,还爱上了旅游——吃白面包,喝自来水,去了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

也许,人生没有什么答案,最重要的是勇敢地投入生活,真诚地活在当下。



每逢皓月当空,还有西班牙男生的“情歌队”,在马德里大学女生宿舍的阳台下弹吉它唱歌。

最后一首压轴,必定特别指明是献给那位黑头发黑眼睛的东方公主——ECHO(三毛)。


来马德里一年后,三毛中断了和梁光明的通信。

西班牙,果真像三毛最初想象的那样,治愈了她的爱情创伤,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这时,一个英俊得不像话的美少年出现在三毛的生活里。



三毛丈夫荷西的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是1951年9月10日,比三毛小六岁。而在三毛的书里,三毛说荷西比她小四岁(那就是1949年)。

不知是三毛顾忌着世俗的眼光(刚和荷西交往时他还未成年),还是荷西身份证的出生日期也因为某种原因改过。


没留大胡子的荷西果然很帅!

荷西出生在西班牙哈恩省(Jaén)的安度杜尔市(Andújar),西班牙名叫JOSEMARIAQUERO,三毛将其译为:荷西·马利安·葛罗。

荷西的父母一共生了八个孩子,他排行老七。

因为家中兄弟姐妹众多,荷西儿时自然就得不到过多的关爱,所以他从小就非常渴望爱情。

认识三毛时,荷西才不过十六岁,正在马德里念高中。


那是1966年的冬天,三毛刚到西班牙不久,就迎来了圣诞节。

按西班牙风俗,平安夜十二点钟声一过,左邻右舍都会走出家门,像中国人大拜年似的,互相祝福平安快乐。

三毛在一位中国朋友家里过节。午夜时分,朋友邻居们互祝干杯时,楼上跑下来一个祝平安的男孩。他是荷西。

“我第一次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也该是一种满足了。”

然而,三毛毕竟过了以貌取人的年龄。“触电”过后,也就罢了。

荷西却不能罢了。他对美丽的中国小姐姐一见钟情,爱上了黑头发黑眼睛的三毛。


荷西的性格粗犷而温和。三毛说,他的名字应该译为“和曦”,和祥的和,晨曦的曦。可是荷西觉得“曦”字实在太难写了。三毛没法,只好迁就,叫他“荷西”。

于是,每次三毛来这位朋友家做客时,荷西都会跑出来找三毛玩,一起打棒球、打雪仗、骑摩托车、踢足球……和荷西在一起时,三毛很开心,心中却没有爱情。

爱情之火却在荷西心中越烧越旺。他开始不满足偶遇三毛,常常逃课去马德里大学找三毛,省下伙食费请三毛看电影,一起逛旧货市场。


马德里最大的城市公园——丽池公园,荷西就是在这里向三毛表白。

渐渐的,三毛感到有点不太对劲。而荷西,也终于忍不住向三毛表白了爱情。

荷西的计划很美满:他恳求三毛等他六年,四年大学,二年兵役,之后就把她娶过来。


不能再让这个男孩子单恋下去了。三毛下了狠心,决定分手。分手的一幕,催人泪下:

“突然有一股要流泪的冲动,我跟他说:‘荷西,你才十八岁(实际十六岁),我比你大得多,希望你不要再作这个梦了,从今天起,不要再来找我……因为六年的时间实在太长了,我不知道我会去哪里,我不会等你六年。你要听我的话,不可以来缠我……’

他就说:‘好吧!我不会再来缠你,你也不要把我当做一个小孩子,你说你不要再来缠我了,我心里也想过,除非你自己愿意,我永远不会来缠你。’

讲完那段话,天已经很晚了,他开始慢慢的跑起来,一面跑一面回头,脸上还挂着笑,口中喊说:‘ECHO,再见!ECHO,再见!’我站在那里看荷西渐渐地消失在黑茫茫的夜色与皑皑的雪花里,那时我几乎忍不住喊叫起来:‘荷西!你回来吧!’可是我没说。”


为了斩断荷西的情丝,三毛很快交上了新男友。

荷西常常会碰见三毛和男友肩挨肩地一块儿走。荷西心里不好受,但表现不俗。按西班牙礼节,他总是很绅土地握住三毛的手,吻她的脸。然后再礼貌地与她的男友握一握手。

荷西是个重承诺的男子汉,没有来缠三毛。


“那时的我,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三毛离开荷西后的六年里,又谈了好几个男朋友。

先是一个同班的日本同学,他家在马德里开一所豪华的日本餐馆,相当富有。他每天清晨都会给三毛送一大束鲜花,还时常送巧克力和好吃的零食。

三毛享受着这份暧昧的关爱一段时间后,日本同学突然要送给她一辆新车,说是订婚礼物。

三毛这才从糖衣炮弹的攻势下清醒过来,发现自己并不爱对方,于是歉意地含泪谢绝了。那位可怜的男同学看到三毛哭了,也慌了手脚,连声道歉说:“不嫁没关系”、“不嫁没关系”。


三毛要是嫁给了日本男友,就得经常这样穿着了。

后来,三毛又和一位德国学生交往,为了他跑到西柏林的自由大学哲学系继续求学。

三毛德国男友的理想是做外交官,为此他每天都不要命地学习着。虽然同住一个学生村,两人却难得见上一面。所谓的约会,就是见面后一起读书。

终于,她的德国男友考进了德国外交部任职。他愉快地拉着三毛的手,来到百货商场,向她求婚:可以买一条双人床单吗?


三毛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从商场出来,男友请三毛吃饭。三毛埋头吃着,一抬头,发现男友泪流满面。这位外交官是个痴情的男人,他一直等了她二十多年。

荷西去世后,已经做了大使的德国男友几次来台湾找三毛,还带了戒指给三毛当定情信物。姐姐、母亲都跟三毛讲:妹妹,这个人可以了。

但三毛左思右想,对陈田心说,姐姐你想一想,若是我穿上一身黑色长礼服,足上蹬着三寸高跟鞋,头发挽起来,拿着一杯香槟酒,周旋在宾客之间,你觉得这是我吗?你觉得我可以过这样的日子吗?不、不、不,我不能答应这件事。


三毛要是嫁给了德国外交官男友,大概就得经常这样打扮了。

和德国男友分手后,三毛去了美国芝加哥城的伊利诺伊大学,申请到一个主修陶瓷的学习机会。

在伊利诺伊大学,她遇到了第一次约会就动手动脚的美国男同学,也享受了中国同胞(一位化学博士,三毛堂哥的好友)每天送点心和水果的温柔攻势。

对于前者,大吃一惊的三毛果断地说“NO”。

化学博士的温柔攻势绵绵不绝,但终究也没有打动她。


离家多年后,学有所成的三毛终于回到了曾经的爱情伤心地——台北。这一次,她更加伤心了。

熟练掌握了英语、西班牙语、德语的三毛很快就在台北找到了德语教师的工作。一天,她突然收到了一位西班牙朋友带给她的荷西来信。

“过了这么多年,也许你已经忘记了西班牙文。可是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我十八岁(十六岁)那个下雪的晚上,你告诉我,你不再见我了,你知道那个少年伏枕流了一夜的泪,想要自杀?这么多年来,你还记得我吗?和你约的期限是六年。”

三毛把信放到一边,没有回信。六年之约,当年她并没有应承下来。


三毛很快又开始了新的恋情,但她在台北的两次新恋情依然是悲剧。

三毛先是被一个画家所骗,准备和对方结婚时,才发现他是有妇之夫。

第二次的恋爱对象倒是个非常正派的男子,一位在大学教书的德国人。

对方比三毛大十几岁,已过不惑之年,博学而温柔,不但很懂得爱情,和三毛在心灵的契合度上也很高。他很爱三毛,三毛也深爱着他。

一天夜里,他在台北的星空下问三毛:“我们结婚好吗?”

三毛毫不犹豫地回答:“好。”

那中年德国男子,顿时湿了眼睛。


婚礼前夕的一天,三毛和未婚夫一起去印请帖,一面德文,一面中文,还精心选了簿木片的质地。三毛沉醉在无限的幸福中。

然而造化弄人,就在当天晚上,过于幸福的未婚夫,突然心脏病发作,猝死在三毛怀里。

十七年后,三毛回忆此事:“那盒请帖直到今天还没有去拿。”


马上就要做新娘的三毛,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只求一死。葬礼过后,她便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幸好被人及时发现,将她抢救过来。

也许,这一切都是冥冥中的安排。

如果三毛这次能顺利结婚,她就永远不会成为“三毛”,而只是一个叫陈平的平凡的幸福女子。

虽然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大损失,对她本人来说也许更好。

只是,人生没有假设,三毛终于迎来了生命中真正的爱人。


成年后的荷西留起了大胡子(难道是为了在三毛面前显得成熟些)。


被救活过来的三毛,决心再次离开台北这个伤心地,回到天空像海一般蔚蓝的西班牙。

三毛在马德里找了一份在小学教英文的工作。薪水不高,好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她和三个西班牙单身女孩,合住一个公寓。

那三位的玩心比三毛还重。四姐妹气味相投,常常结伴而行,优哉游哉,不亦乐乎!


除了教书上课,三毛的业余生活安排得异常丰富:

“看看电影,借邻居的狗散步,跟朋友去学生区唱歌喝葡萄酒,再不然一本惠特曼的西班牙文译本《草叶集》,在床上看到深夜。”

电影看腻了,三毛她们就去听歌剧,在旧城区的小酒店里,唱歌、跳舞、喝红酒……三毛又变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花蝴蝶!


三毛在马德里,纵情享受人生。这时,依旧深爱着她的荷西,正在军营里,服着最后一个月的兵役。但三毛无意去见荷西。

荷西的妹妹伊丝帖,当上了哥哥的红娘。

她缠着三毛,千方百计地,央求她给荷西写信。

三毛推辞不过,找了一个理由:“我已经不会西班牙文了,怎么写呢?”

聪明的伊丝帖将计就计,代写信封,强迫三毛写信的内容。

三毛无奈,用英文写了一行字:

“荷西!我回来了,我是 ECHO,我在××地址。”


这封信到了军营。荷西见三毛来信,大喜。

他立刻打了一个长途电话给三毛,兴高采烈地告诉她,本月二十三日,他要赶到马德里来看她。

到了二十三日,三毛已经完全忘了和荷西的约会。她觉得无聊,就和同伴到郊外逛了一天。

日落西头,她回到宿舍,女友告诉她,有个男孩子打了十几个电话找她,好像有什么大事情。三毛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到荷西。

电话铃又响了起来,是一位要好的女友,她说有一件急事,要三毛赶紧坐出租车到她家去。三毛猜不出来,究竟会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到了女友家,她被神秘兮兮地迎进了客厅。女友叫她坐下来,闭上眼睛。


“当我闭上眼睛,听到有一个脚步向我走来,接着就听到那位太太说她要出去了,但要我仍闭着眼睛,突然,背面一双手臂将我拥抱起来,我打了一个寒颤,眼睛一张开就看到荷西站在我面前,我兴奋地尖叫起来,那天我正巧穿着一条曳地长裙,他穿的是一件枣红色的套头毛衣。他揽着我兜圈子,我嚷叫着不停地撞打他,又忍不住捧住他的脸亲他。站在客厅外的人,都开怀地大笑着,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和荷西虽不是男女朋友,感情却好得很。”

荷西,这位痴情的西班牙汉子,分别六年之后,他心爱的姑娘,终于又回到了身旁。


三毛和荷西的感情急剧升温。

一天,荷西邀请三毛到他家里去。走进他的卧室,三毛发现整面的墙上都贴满了她的放大黑白照片。

当时正是黄昏,照片被罩在金黄的夕阳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柔情调。

三毛从来没有和荷西通信,更没有寄过照片给他。

荷西解释说,这些照片,是他从三毛的那个中国朋友家里偷来的:

“你常常寄照片来,他们看过了就把它摆在纸盒里,我去他们家玩的时候,就把他们的照片偷来,拿到相馆去再做底板放大,然后再把原来的照片偷偷地放回盒子里。”


墙上的照片已经发黄,她明白,这些照片伴随着荷西,已经有很多年了。

一瞬间,一股温暖的激情,攫取了姑娘的心灵:

“我转身问荷西:‘你是不是还想结婚?’这时轮到他呆住了,仿佛我是个幽灵似的。

他呆望着我,望了很久,我说:‘你不是说六年吗?我现在站在你面前了。’

我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又说:‘还是不要好了,不要了。’他忙问:‘为什么?怎么不要?’

那时我的新愁旧恨突然都涌了出来,我对他说:‘你那时为什么不要我?如果那时你坚持要我的话,我还是一个好好的人,今天回来,心已碎了。’


他说:‘碎的心,可以用胶水把它粘起来。’

我说:‘粘过的心,还是有缝的。’

他就把我的手拉向他的胸口说:‘这边还有一颗,是黄金做的。把你那颗拿过来,我们交换一下吧!’”


三毛和荷西,换了心。三毛用一颗破碎的心,换来了一颗金子般的心。


三毛被荷西感动了,但她还不急于结婚,她还有一个浪漫的愿望没实现。

多年前,三毛无意间翻过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书中有一篇文章,介绍与西班牙只有一水之隔的撒哈拉沙漠。三毛被深深地触动了。


“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她想成为第一个横穿撒哈拉沙漠的女探险家。

为了实现三毛的这个愿望,荷西毅然放弃了他无比热爱的大海,悄悄申请了一份去撒哈拉沙漠的工作。

荷西来到西属撤哈拉的首府——阿尤恩,在城外一家磷矿公司从事工程,住在单身宿舍里。

为了迎接伟大的“女子探险家”,他还在阿尤恩提前租好了房子,等着三毛。


三毛和荷西在阿尤恩的故居,水表箱编号22171。


三毛和荷西故居所在街道。

三毛知道了,写信给荷西,劝他不要为了她,吃这么大的苦头。

“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吗?”

“但是我却看了快十遍,然后将信塞在长裤口袋里。到街上去散步了一个晚上,回来就决定了。”

三毛动了凡心,觉得对不起同住的姐妹们。第二天四姐妹照旧出去闲逛。逛回来三姐妹入梦。三毛悄悄留下一张字条,说自己结婚去了。然后,她拿起行李,关了灯,轻轻地推开门出去,直奔机场。


结婚以前,荷西问过三毛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三毛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也有例外的时候。”我叹了口气。“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的问。“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他思索了一下,又问:“你吃得多吗?”我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就这几句对话,我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


荷西,这个粗犷而温柔的西班牙汉子,用大侠郭靖般的朴实无华和大智若愚,征服了蓉儿般聪慧和古灵精怪的三毛。

结婚的经过,三毛有精采的回忆:

第二天荷西来敲门时我正在睡午觉,因为来回提了一大桶淡水,累得很。已经五点半了。他进门就大叫:“快起来,我有东西送给你。”口气兴奋得很,手中抱着一个大盒子。我光脚跳起来,赶快去抢盒子,一面叫着:“一定是花。”“沙漠里哪里变得出花来嘛!真的。”他有点失望我猜不中。我赶紧打开盒子,撕掉乱七八糟包着的废纸。哗!露出两个骷髅的眼睛来,我将这个意外的礼物用力拉出来,再一看,原来是一付骆驼的头骨,惨白的骨头很完整的合在一起,一大排牙齿正龇牙咧嘴的对着我,眼睛是两个大黑洞。


我太兴奋了,这个东西真是送到我心里去了。我将它放在书架上,口里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哪里搞来的?”我问他。“去找的啊!沙漠里快走死了,找到这一付完整的,我知道你会喜欢。”他很得意。这真是最好的结婚礼物。“快点去换衣服,要来不及了。”荷西看看表开始催我。


“我有很多好看的衣服,但平日很少穿。我伸头去看了一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蓝的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蓝色的。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上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莱别在帽上……荷西打量了我一下:‘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

他们没有车,只好走着去法院。

“还没走到法院,就听见有人说‘来了,来了!’一个不认识的人跳上来照相。我吓了一跳,问荷西:‘你叫人来拍照?’‘没有啊,大概是法院的。’他突然紧张起来。

走到楼上一看,法院的人都穿了西装,打了领带,比较之下荷西好似是个来看热闹的人。”


三毛和荷西当年结婚的法院现状(已被废弃)。

“我们坐定了,秘书先生开始讲话:‘在西班牙法律之下……第一:结婚后双方必须住在一起……’

我一听,这一条简直是废话嘛!……那时,我开始闷笑起来,以后他说什么,我完全没有听见。后来,我听见法官在叫我的名字——‘三毛女士’,我赶紧回答他:‘什么?’那些观礼的人都笑起来……

这时我突然发觉,这个年轻的法官拿纸的手在发抖,我轻轻推了一下荷西叫他看。这是沙漠法院第一次有人公证结婚,法官比我们还紧张。


1973年7月,三毛和荷西在沙漠法院公证结婚照。

‘三毛,你愿意做荷西的妻子吗?’法官问我。我知道应该回答——‘是。’不晓得怎么的却回答了——“好!”法官笑起来,又问荷西,他大声说‘是。’

我们俩人都回答了问题,法官却好似不知下一步该说什么好,于是我们三人都静静地站着,再后法官突然说:‘好了,你们结婚了,恭喜恭喜。’

我一听这拘束的仪式结束了,人马上活泼起来,将帽子一把拉下来当扇子扇。许多人上来与我们握手……他竟忘了给我戴戒指。”

结好婚了,沙漠里没有一家像样的饭店,我们也没有请客的预算,人都散了,只有我们两个不知做什么才好。“我们去国家旅馆住一天好不好?”荷西问我。“我情愿回家自己做饭吃,住一天那种旅馆我们可以买一星期的菜。”我不主张浪费。


新婚之夜,三毛舍不得去住的“国家旅馆”——西班牙国营连锁的帕拉多酒店(HotelParador),是沙漠小城阿尤恩最奢华的酒店。



“于是我们又经过沙地回家去。

锁着的门外放着一个大蛋糕,我们开门进去,将蛋糕的盒子拿掉,落下一张纸条来——新婚快乐——合送的是荷西的很多同事,我非常感动,沙漠里有新鲜奶油蛋糕吃真是太幸福了。

更可贵的是蛋糕上居然有一对穿着礼服的新人,着白纱的新娘眼睛还会一开一闭。我童心大发,一把将两个娃娃拔起来,一面大叫:‘娃娃是我的。’

荷西说:‘本来说是你的嘛!我难道还抢这个。’于是他切了一块蛋糕给我吃,一面替我补戴戒指,这时我们的婚礼才算真的完毕了。这就是我结婚的经过。”


三毛和荷西新婚蛋糕就放在这扇铁门前。


三毛和荷西新婚纪念照。


和最爱的人去远方,哪里都是天堂。和荷西一起生活的六年,是三毛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也是她成为“三毛”的起点。

撒哈拉沙漠烈日炎炎,风沙漫漫,三毛天真的探险梦想很快被证明是不可行。就连日常生活,也异常艰苦。住的是二十平米的旧房子,买不起床,就先买一个床垫。

沙漠里水贵如油,买水更是苦役,在近五十度的高温下,三毛叫苦不迭:

“太阳像熔化的铁浆一样洒下来,我被晒得看见天地都在慢慢地旋转。”

“我双手提着水箱的桶,走四五步,就停下来,喘一口气,再提十几步,再停,再走,汗流如雨,脊椎痛得发抖,面红耳赤,步子也软了,而家,还是远远的一个小黑点,似乎永远不会走到。”


沙漠里的物价高得惊人,虽然荷西拼命地工作和加班,钱还是不够用。

三毛只好发挥她的拾荒特长,从垃圾场里捡来各种废品,再发挥她的艺术天赋,将它们改造得既美观又实用。

她拣回旧的汽车轮胎,洗干净,里面填上红布坐垫,就成了一个鸟巢式沙发。朋友们来了,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坐。再拣回大大小小的绿色瓶子,里面插上一丛丛怒放的野地荆棘,也有一种痛苦的诗意。

有爱的地方,即使是沙漠,也会在心里开出灿烂的花朵。


荷西工作的公司离家有一百多公里,他只有周末才能回来陪三毛。荷西不在家的时候 ,三毛 简直寂寞得发疯。

“有时候荷西赶夜间交通车回工地,我等他将门咔嗒一声带上时,就没有理性地流下泪来,我冲上天台去看,还看见他的身影,我就又冲下去追他。我跑得气也喘不过来,赶上了他,一面喘气一面跟他走。

‘你留下来行不行?求求你,今天又没有电,我很寂寞。’我双手插在口袋里,顶着风向他哀求着。

荷西总是很难过,如果我在他走了又追出去,他眼圈就红了?

他将我有力抱一下,就将我往家的方向推。我一面慢慢跑步回去,一面又回头去看,荷西也在远远的星空下向我挥手。”


为了打发时间,三毛又开始了文学创作。别的女作家取笔名都偏爱风花雪月,她却用了《三毛流浪记》里小主人公的名字。

“我不喜欢用一个文皱皱的笔名,我觉得那太做作,想了很多,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干脆就叫三毛好了。”

后来,人们问她,为什么选这样一个怪笔名?她便把原来的动机幽默地发挥,说那是因为自己的作品只值三毛钱。

1974年5月,她第一次用“三毛”这个笔名,写出了沙漠里的第一篇文章——《中国饭店》(后改名为《沙漠中的饭店》)。

作品的内容很普通,写她给荷西煮饭的故事。


后来她又以自己在撒哈拉的真实生活和见闻为素材,创作了《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素人渔夫》、《白手成家》等十二篇文章,收集在《撒哈拉的故事》里。

1976 年5月,《撒哈拉的故事》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顿时风靡了台湾文坛,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三毛本人,也被誉为“台北小太阳”,成为千百万读者狂热崇拜的偶像。

为三毛操碎了心的母亲缪进兰,满怀喜悦地给女儿写信,告诉女儿她在台湾成名的情形:

“许多爱护你的前辈,关怀你的友好,最可爱的是你的读者朋友们,电话、信件纷纷而来,使人十分感动……我们以你为荣,也分享了你的快乐,这是你给父母一生中最大的安尉。”


1976年,是《撒哈拉的故事》风靡台湾,三毛如日中天的一年,也是她病困交加的一年。

早在1975年10月30日,由于战乱,她已经逃离了撒哈拉,来到了大西洋中的加纳利群岛的大加那利岛,买了一幢面朝大海、带有小花园的白色平房。


三毛和荷西在大加那利岛上的故居,门牌号3。


1976 年初,三毛在岛上出车祸伤了脊椎,住进医院,还得了严重的妇科病。刚涨了薪水的荷西,断然辞工回家,守在妻子身边。

三毛出院后,宁愿饿死,也不同意丈夫冒着战火回撒哈拉工作。从此,两人面临失业带给他们的贫困生活。一年后,三毛回忆失业的情形,依然心有余悸:

“去年失业时的哀愁,突然又像一个大空洞似的把我们吸下去,拉下去,永远没有着地的时候,双手乱抓,也抓不住什么,只是慢慢的落着,全身慢慢的翻滚着,无底的空洞,静静的吹着自己的回声——失业——失业——失业——”


荷西在岛上找不到工作,而分期付款的房债,又一日紧似一日。两人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从牙缝里省钱。

还好荷西是个优秀的潜水员,于是饥肠辘辘的小俩口,常常大清早跑到海边去打鱼。

荷西,这个被三毛称为海神的男人,用热爱的大海养活了心爱的女人。


1977年,小两口的财政状况终于有了改善。三毛的稿费开始陆陆续续从台湾寄来,荷西也终于找到了新工作。然而两人的感情却遭遇了一次严重考验。

“多年前,我的先生离开我去接受十九天深海潜水训练,那时我们相识第十一年,结婚四年。先生邀我同行,我为了省路费,不肯去……先生每天与我联络,回家后却直接告诉我,他结识了一个女孩子,接近陷入情网,又说:要不是结了婚……

我的第一反应相当复杂,各种滋味包括很深的自责,我的行为反应是投入他的怀中,不能说一句话。


三个月以后,我看先生常常黯然,却不再提那个女孩子的名字,我内心的痛楚和歉疚就更深了,因为对方是一位对我丈夫也付出了真情与热爱的好女子。

后来我诚恳的问先生‘要不要我回台湾一年,请他们两个在生活上相处一阵,如果他们美满,那我就自寻生路。一旦他们因为了解而分开,只要先生一个电报,我就飞回去,我还是要他……’

先生听见我提出如此的处理方法,哗一下扑上来,抱住我流下了眼泪。当时我也哭了。”


“一年以后,我们坐在阳台上看秋日海水的夕阳,我摸摸先生头发,问道:还想她吗?

他略有所思地说:那种爱情,属于一霎永恒的完成,难忘;至于说我们之间,生活的恩和情扎的太深,天长地久了。”

两年后先生溺水过世,我一个人默默生存。有一天我在家中种菜,院子外面出现了那位女子,我滑掉了一包手中的玉米种子向她奔去。

我们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痛哭失声。后来我先生至爱的朋友,一位摄影家要求接纳我,我却将这个好女孩介绍给他。

他们结婚了,得了一个小男孩,取我了先生的名字作纪念,孩子喊我:中国妈妈。”


通常女人面对老公出轨,会被愤怒、不甘、悲伤、焦虑等情绪所支配,三毛却用她的理智和温情,化解了这次爱情危机。

人类天生是喜新厌旧的,与其用道德来责备出轨的爱人,不如问自己:还爱不爱对方?

三毛是一个智慧的女人,她明白重点不是荷西最终选择了谁,而是自己是否需要这样患得患失的感情。

不管是爱上一个人还是离开一个人,珍惜自己的情感不委屈才是关键。


三毛:如果有来生,你愿意再娶我吗?

荷西:不,我不要。如果有来生,我要活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荷西:你也是这么想的,不是吗?

三毛看看荷西:还真是这么想的。既然下辈子不能在一起了,好好珍惜这辈子吧!


三毛能如此豁达,是因为她有着自己独特的爱情哲学:

“彼此不属于”,没有什么另一半,每个人都是独立完整的。因为本身是自由的人,便不会强迫对方变得不自由。

“就因为这两个人不是一半一半的,所以结婚之后,双方的棱棱角角,彼此都用沙子耐心地磨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磨出一个式样来,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两人在很小的家里晃来晃去时,就不会撞痛了彼此。”

在三毛看来,爱情并非生命的全部,婚姻也不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人抱着赴死的心态放弃自我和自由。而是两个心灵相通的人彼此欣赏,彼此了解,即使在婚后,依然保有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好的关系,不是把对方拖进自己的世界里,应该是透过对方看见一个更广大的世界。


1977年底,荷西去附近的丹娜丽芙岛(特内里费岛)上,营造“海边景观工程”。三毛不忍分离之苦,来到丈夫身边,在岛上租了一个公寓。

1979年初,荷西又去拉帕尔马岛上工作,三毛再次随他前往。刚到岛上,三毛就有一种不祥的感觉,觉得自己可能时日无多。她越发珍惜幸福的日子。

荷西上班后,三毛常常骑上车子去丈夫工作的码头。岸上的助手远远地看见她,就往水底拉信号。三毛的车一停,荷西便浮出水面,向着她吹气。

小两口坐在海边,吃着三毛从市场上刚买的水果和点心,阳光晴朗而温暖。吃完东西,荷西总是轻按一下她的嘴唇,慢慢地沉入海底,继续工作。

岸上,三毛望着澄蓝的海水发呆。


荷西也一样,有时岸上的机器坏了,哪怕只有一、二个小时,荷西也不肯让时间浪费。他不怕麻烦地脱掉潜水衣,往家里跑。

一次,三毛身体不好,没有去送点心。荷西急急地开了车,穿着潜水衣赶到家里。

“荷西——”,她说,“要是我死了,你一定答应我再娶温柔些的女孩子,听见没有?”

“要是你死了,我一把火把家烧掉,然后上船去漂到老死——”

荷西下班是下午四点,他俩不再出去疯玩。黄昏的阳台上,对着大海,半杯红酒,几碟小菜,再加上一盘象棋,静静地对弈到天上的星星由海中升起。


拉帕尔马岛有全世界最美丽的星空,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单孔反射望远镜就在岛上 (直径10.4米,重400吨)。

1979 年秋,三毛的父母来西班牙看望女儿女婿。

荷西和岳父岳母相处很融洽。下班后,他常骑着摩托,带着三毛父亲在拉帕尔马岛上转悠。陈嗣庆夫妇也很喜欢这个厚道的女婿。


荷西陪三毛父亲下象棋。


三毛的父母在岛上玩了个把月后,打算到英国旅游,三毛决定陪父母同去。

在机场分别时,荷西跳过花丛往高处跑,拼命朝徐徐升起的螺旋桨小飞机挥手。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挥别,竟是永别。

三毛离开了拉帕尔马岛没几天,坏消息传来——9 月 30 日那天,荷西像往常一样,到海边捕鱼散心。只是这次他潜入海中,便没再出来。



当天,三毛和父母,火速赶回拉帕尔马岛。

“我说上帝,我用所有的忏悔,向你换回荷西,哪怕手断了、脸丑了,都无所谓,一定要把我的荷西还给我,陪我的西班牙老太太告诉我,她看着我的头发一夜间,一点点的都白了。”

两天后,荷西的尸体被捞了上来。陈嗣庆死命阻止女儿看见遗容,但三毛还是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


闻讯赶来的朋友们,要为荷西守灵,但三毛执意不肯。

“我不能忍受在他孤独时,有那么多人在我身边陪着他,我要那些朋友暂在外边,我要陪他度过一段时光。荷西睡觉,喜欢牵着我的手,有时半夜翻了身,还到处找我的手,我轻轻抚摸着,仿佛看见覆在荷西身上的床单,一起一伏,荷西在呼吸,荷西没有死。我大声地叫着,他没有死……”

夜里独自给丈夫守灵时,三毛一直握着荷西的手和他说话。说着说着,荷西的双眼,突然流出鲜血来。

三毛失去了她深爱的伴侣。这一年,她三十四岁,荷西二十八岁。


荷西葬礼的前一天,三毛独自来到墓园。她要亲手为丈夫挖坟。

“我要独自把坟挖好,一铲一铲的泥土和着我的泪水,心里想,荷西死在他另一个情人的怀抱里——大海,应也无憾了。”

荷西下葬时,三毛恸哭狂叫,疯一般失去了控制。父母死死地拖住她,几乎也被弄得疯狂。好不容易,才使葬礼进行下去。


“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了父母,至于我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结婚以前,三毛并没有像对梁光明和德国教师男友那样,疯狂地爱过荷西。但婚后六年的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已经将两人的心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我趴在地上哭着开始挖土,让我再将十指挖出鲜血,将你挖出来,再抱你一次,抱到我们一起烂成白骨吧!

那时候,我被哭泣着上来的父母带走了。我不敢挣扎,只是全身发抖,泪如血涌。最后回首的那一眼,阳光下的十字架亮着新漆。你,没有一句告别的话留给我。”


荷西的葬礼结束后,悲痛欲绝的三毛,在父母的劝说下,随他们一同回到了故乡台湾。

刚回台湾时,三毛常常流露出自杀的念头。直至琼瑶和她一连长谈了七个小时,三毛才许下了不再轻生的承诺。

“自从在一夕间家破人亡之后,不可能吃饭菜,只能因为母亲的哀求,喝下不情愿的流汁。那时候,在跟你僵持了七个小时之后,体力崩溃了,我只想你放我回家,我觉得你太残忍,追得我点了一个轻微的头。”

1980 年四、五月间,为了逃避盛名之下数不胜数的应酬,不喜欢热闹的三毛再次离开台湾,回到了大加纳利岛。

她卖掉了原来的3号房子,在附近的21号买了一幢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大海的两层小楼,孤独地生活了一年多。


三毛新买的真正“面朝大海”的海景房。

期间,有粉丝千里迢迢地来到岛上向她表白爱意,被她拒绝了。


1980 年六月,三毛飞到拉帕尔马岛,为荷西扫墓。每次来拉帕尔马岛,三毛就仿佛死了一次似的,不堪悲伤。

“可是每去坟上坐下,便是要痛疯,他在水中起来的样子当初不该看的,而今一想便是要痛死。”

一年后,因为思念父母,三毛又回到了台湾。


台湾 1981 年度广播电视“金钟奖”颁奖典礼(邓丽君和三毛罕见合影)。

1982年8月,三毛再次飞往加纳利群岛,给荷西扫墓。

1986年7月,三毛最后一次回到大加纳利岛,以市价的一半不到,将空置了三年多的21号海景房,卖给了一对贫穷而恩爱的年轻夫妇。


离开时,她还将家中的绝大部分物品——各种古董、汽车、摩托车、潜水设备、九个书架的书、荷西和她的衣服……统统送给了岛上的朋友们。朋友们都惊呆了!

“ECHO,你疯了。”甘蒂叫起来。

“没有疯,你当我也死啦!遗产、遗产——”说着我咯咯的笑,跑上去抱住她的腰。

从此,她再也没有来过这里。


1986年9月中旬,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三毛正式回到台北定居。


三毛台北寓所,三毛和好友眭澔平。


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1989年4月,三毛第一次回到大陆。

她首先拜见了《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认他作了“爸爸”,在张家住了五天。


三毛和“三毛爸爸”张乐平合影。

三毛还去了故乡浙江舟山定海,祭奠了祖先。


一年以后,1990 年 4 月,三毛第二次返回大陆。

与第一次轰轰烈烈相反,这一次她潜行匿迹,到了北京等北方地区,参加由她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的摄制。

同年9月,三毛开始了她的第三次大陆之行,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回大陆。

三毛这一次旅行的路线非常长:

广州——西安——兰州——敦煌——乌鲁木齐——天山——喀什——成都——拉萨——重庆——武汉——上海——杭州。

临行前,她告诉台湾作家赵宁,她只买了单程机票。赵宁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她慢声回答:“很久很久……”

在乌鲁木齐,她再次见到了“西部歌王”王洛宾。


三毛对成都的印象很好,很喜欢那里闲适的生活,作别时,她写道:“不肯去,不肯去。”



三毛在成都茶馆里喝盖碗茶。


在这次旅行中,三毛还回到了她出生的地方——重庆黄桷垭。

在重庆,她用浓重的四川方言,对记者说:

“我有两个护照,西班牙和台湾的,西班牙以出生地为籍贯,我出生在重庆黄桷垭,所以我是重庆人。”


1990年的中秋节,三毛再次来到上海张乐平家里,和“三毛爸爸”一起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1990 年 12 月 15 日,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获八项金马大奖,但三毛没有获得最佳编剧奖。

庆功晚会上,大家高兴地合影,三毛落寞地说了句“你们都得了奖……”话未说完,就被大伙拉进来合了影。


三毛的面无表情和林青霞的喜笑颜开形成了鲜明对比。

1991 年元旦,三毛莫名其妙地送给母亲一张生日贺卡,上面写道:“亲爱的姆妈:千言万语,说不出对你永生永世的感情。”

母亲告诉她,离生日还有一个月呢,三毛答道:“再晚就来不及了。”


1991 年 1 月 2 日下午四时三十分,三毛因为患子宫内膜肥厚症,住进台北荣民总医院。

1月3日,手术耗时十分钟顺利完成。

1月4日,三毛在凌晨两点去世,警方给出的死因是丝袜自缢。

三毛没有留下遗书,所以她的死是一个永远的迷。

但她姐姐陈田心猜测,“她(三毛)其实对死亡也有种好奇心,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可能是她觉得就这样离开也很好,所以就不愿回头,一路走了。”

三毛的父亲则在两年前就有所预感。他曾在1989年春天写了一封长信给三毛,信中写到:

“你曾与我数次提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你说只差一点就可以做神仙了,只恨父母忘不了。”

对于三毛主动离世,父亲陈嗣庆是这么看的: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荷西去世十二年后,三毛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十二年里 ,许多人爱过她,她可能也爱过一些人,但再也没有一个人像荷西那样,深深地融入她的灵魂。

三毛的声音真好听,就像小姑娘一样清纯、温柔而感人。


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人对三毛提出种种质疑——说荷西是她虚构出来的,说荷西和她的感情并不好,说书中的故事都是编造出来的……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三毛和她的作品依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为什么三毛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

也许,三毛的魅力就在于,她活得那么真实、勇敢、洒脱,可以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

这种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人生,不怕挫折的精神,令人振奋,给人力量。


的确,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人这一辈子,实在是太短暂了。活出自己,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唯一契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所以,三毛毕生都在追求一个自由的灵魂。

这种的自由,并不是任性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而是强大到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怡。

三毛用她短暂的一生,活出了普通人几世的精彩!

无论生死,她都是握着主动权从未被奴役和使唤的主人。


三毛的作品之所以动人,不在文笔的运用,不在故事的有趣,也不在特殊的生活经验,而是在这一切背后所蕴藏的那颗爱心。

她用一颗善良敏感的心去体察人类的内心世界,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作品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大喜大悲的经历塑造了一个成熟、淡泊的三毛,世事无常,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活在当下——超脱名利和欲望的束缚,让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三毛的成就不只是在文学上,更是在生活方式上。归根结底,是真性真情成就了三毛。她的心是真的,文章也是真的。

她的母亲缪进兰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地面对人生。”

大家之所以会在三毛去世很多年以后,仍然怀念她,是因为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三毛对自我和人生的绝对真诚,那种勇敢执着,敢爱敢恨,才是最让我们感动的!


“文化探宝者”——后记:


这些年,我一直想买一本三毛亲笔签名的作品收藏,却始终未能如愿。因为三毛的亲笔签名书已经非常昂贵,而且绝大部分还都是伪造的赝品。

就在开始创作《寻访三毛系列》的那天早上,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觉得今天三毛可能会送她的签名书给自己,作为这次创作的礼物。

结果几分钟后,这个预感就神奇地应验了,她亲笔签名的《稻草人手记》出现在我面前。

更神奇的是,三毛创作这本书的时间,正是我出生那年。而她给这本书签名时的年龄,正是我收到这份礼物时的年龄。


我弟弟是1986年10月出生的,他也很喜欢三毛的这个签名。

为了尊重三毛给其签名那位读者,我隐去了他的名字。不过这位读者的名字也很神奇,竟然与中国现存最古老最珍贵的签名作品有关。

从签名的时间来看,这本书应该是三毛到大加纳利岛处理完房产(1986年7月-9月中旬),返回台湾定居时所签。

从书的版本来看,应该是台湾开放“大陆探亲” 之前(1987年10月14日),大陆的出版社未经三毛授权自行出版的。


三毛为什么会在一本未经她授权的出版作品上签名呢?

我的猜想是: 应该是三毛在大陆的粉丝,托三毛在大陆的亲友寄给三毛。三毛签好名后又寄回给大陆的亲友,再转交给粉丝(已在网上查到相关证据,此处就不详谈了)。

从这点看,三毛对待粉丝真是蛮包容的。她的偶像金大侠就有原则得多。马云曾买了金庸的作品,毕恭毕敬地去拜见老先生求签名。结果金大侠一看,“全是盗版!不支持盗版,不能签。”马云差点晕倒!

想想人与人、人与书的缘分真是奇妙,经过32年的漫长时光,一次次的辗转,千里万里的跋涉,珍贵的“稻草人”终于来到了我身边。


谢谢你,三毛!在离去二十七年后,还送给了我这么珍贵的礼物!

我也要在自己的人生中,努力做一个真诚、勇敢、善良的人,朝着梦想、自由和真爱的方向,继续勇往直前!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收看最新内容


勇敢前行,绽放更美好的自己!


}

去往三毛故居的途中,我一直心潮澎湃,仿佛初赴约会的少年一般。

记得第一次看三毛的书,还是初三那年。当时还未满十六岁的自己,正朦胧而热烈地喜欢着同班的一个女孩。

女孩和她年迈的奶奶,住在灵渠河畔的一栋小楼里。小楼比女孩的奶奶更为古老,有着两扇厚实的木门,和一个带木窗的小阁楼。


夜里,我常常骑着自行车穿过小镇来到灵渠河畔,久久地遥望着女孩的小楼。

一楼的木门总是神秘地紧闭着,阁楼的木窗则大都敞开着。桔黄色的灯光下,女孩正端坐在窗前,刻苦攻读着。


也不知如此遥望了多少个夜晚,有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和女孩谈起了她的小楼,问可否到那里做客。没想到女孩竟毫不迟疑,爽快地答应了。

那是一个细雨朦胧的春夜。我冒雨来到小楼下,仰望着阁楼的灯光,呼唤着女孩的名字。女孩从小窗探出头来,叫我稍等。


我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和不安,静静地等着。

不一会儿,神秘的木门终于咯吱一声打开了,之后的一切都如在梦中。

我只记得屋里的灯光很昏暗,自己和女孩的奶奶打过招呼,便紧随女孩的脚步,开始攀登通往阁楼的那架黑黝黝的老木梯。

女孩的身手很矫健,眨眼就站到了阁楼上,回头朝我甜甜一笑。我本来还有点小心翼翼,一望见她的笑容,便奋不顾身地跟了上去。


那天夜里,我在女孩的小阁楼上待了一个多小时。当时和她聊了些什么,早已忘记。

但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她简单至极的闺房:

一张小木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枕边放着一盒那个时代相当罕见的球形巧克力(女孩拆开包装请我吃,我只舍得尝了一颗);一把靠背椅和一张长书桌,桌上除了课本和参考书,还摆着一大排课外书。除此之外,房中再无他物。


不知不觉夜已深,我正准备告辞离去,雨却猛然大了起来,噼里啪啦地打在屋顶的瓦片上。

女孩劝我雨小些再走,于是两人又继续聊天。这时楼下传来女孩奶奶的声音,说热水烧好了,可以洗澡了。

女孩对我歉意地温柔一笑,叫我找喜欢的书看,她先到楼下洗澡。


女孩下楼后,我看着那一大排课外书,正犹豫着该选哪一本,耳边却突然传来一阵阵奇怪的溅水声。这声音不似雨点的撞击,却像是流水从什么柔软的物体上轻轻滑落。听着听着,我一下子想到了什么,脸上一红,心也狂跳起来。

我赶紧从课外书中抽出一本翻看起来。那本书很薄,书名却相当应景——《雨季不再来》。作者的名字也很奇怪,竟然叫三毛。

这样的雨夜,再也没有来过。


三毛的书,后来我又看过几本,但内容大都已忘记,只记得一个个浪漫的书名——

《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比书名更浪漫和传奇的,则是她特立独行的人生。


三毛,女,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陈懋(mào)平(因为三岁时不会写懋字,便自改名陈平),英文名ECHO,祖籍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岱山岛小沙镇陈家村。

1945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三毛出生于重庆南岸区南山黄桷垭正街145号,1948年随父母陈嗣庆、缪进兰去了南京,1949年全家经上海迁居台湾。


三毛身份证显示的出生日期为1943年农历2月21日(这也是百度等百科上采用的资料)。

还有一种说法是她的实际出生日期为1945年农历2月21日,后来为了去西班牙留学改大了2岁。

经过反复研读了三毛的作品和上网查阅众多资料后,我认为1945年的可能性更大。


上图为三毛在南京鼓楼幼稚园一年级上学期的成绩报告单(现存于台北三毛纪念馆),时间为中华民国37年(1948年)11月5日。

三毛在她的散文集《背影》的代序《逃学为读书》一文中说自己在南京读幼稚园时是三岁。基本可印证她是1945年出生的。


俗话说,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要了解三毛,首先得从她的祖父陈宗绪谈起。

陈宗绪幼年时家境非常贫困,11岁才开始读书,13岁便无钱继续求学。

14岁时,他觉得“若不别谋发展,则永无升腾之日”,便辞别父母,来到上海信局班船(传递邮件的专用船只)做厨房工作,同时兼任纤夫。船上的工作极其艰苦,还几次落水差点淹死。

17岁时,陈宗绪又到一艘英国商船上工作,随商船去了俄国、德国、英国、土耳其、印度、新加坡、南洋等地(给孙女三毛周游世界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后来,陈宗绪有了些积蓄,便放弃航海生活,到南京经商。

他做过百货业、建筑业(期间还参加过辛亥革命),代理过美孚煤油和袁世凯家族的启新牌水泥,奋斗数十年后,终于积累起了丰厚的家业。

回顾人生时,陈宗绪总结了自己的成功之道:

一是要有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决心;

二是要有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是要有不畏强暴、除暴安良的勇气。

他还感慨道:“诚能人人如是,则我族之兴可立而待,更推而至一乡一县一省一国,又何独不然?”


陈宗绪富裕之后不忘乡亲,在家乡创办了“定海县私立振民初级小学校”,让乡村贫穷的孩子们能免费上学。

他还告诫家族后人: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帮助贫苦无告之人,以减轻社会之病态(三毛也继承了祖父的善良)。

然而由于时局动荡,连年战乱中,陈宗绪多年奋斗而来的财富又渐渐化为乌有。为了让两个儿子能有在乱世里谋生的专长,陈宗绪对他们的学业看得非常严。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毕业于著名的苏州东吴大学(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教过书(三毛的妈妈缪进兰结婚前也当过小学老师),后来做了律师。


这两句话本是孙中山写给蒋介石的对联,因当时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在东吴大学读书,蒋介石就将此转赠给东吴大学,成为该校的校训。

三毛出生时,陈嗣庆给她取名“陈懋平”,“懋”是家谱上的排行,“平”是祈祷世界和平。


三毛的姐姐陈田心在介绍三毛的幼年生活照(左一为三毛)。

“三毛出生在重庆,我们跟伯父一起住。”那时物质匮乏,傍晚,姐妹俩一人捧着一碗饭,坐在台阶上吃,“她3岁时,在院子里荡秋千,荡得快翻过来,风呼呼地吹,我很害怕,说妹妹快点下来”。

从秋千上下来,三毛也不回家,而是跑到坟地里,疑惑为什么人死了要埋在泥土里;盯着地上的蚂蚱、蜗牛,好奇为什么蜗牛爬过的地面会有痕迹……遇见水塘别人绕着走,她永远是跳到里面踩一踩;隔壁林妈妈给大家做衣服,她要自己画图样。

“三毛还不认字时,我读《西游记》给她听,每次收两毛钱。我们从小就有探讨看书的习惯。我讲铁扇公主、唐三藏,她都听得津津有味。长大后就变成她讲给我们听”。


三毛从小就展现出超越常人的勇敢和好奇心,也养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在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小三毛读了生平的第一本书——漫画家张乐平的名作《三毛流浪记》,留下了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十多年后,她在撒哈拉沙漠,给自己取笔名“三毛”。


南京鼓楼幼稚园师生照,中间老先生为创办者陈鹤琴(三毛的第一个老师即是大师级别)。

陈鹤琴鉴于传统教育的严重弊端,提倡“活教育”,即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上小学后,三毛看完了家里的藏书,又盯上了家附近的租书店。只要能在家里不择手段地搞到一毛钱,她就会钻进租书店,再也不肯出来。

在租书店里,她先是看儿童读物,然后又看起了世界名著:

《红花侠》、《三剑客》、《基度山恩仇记》、《唐吉诃德》、《飘》、《简爱》、《虎魄》、《傲慢与偏见》、《咆哮山庄》、《雷绮表姐》……


五年级下学期,三毛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突然第一次顿悟到什么是“境界”,被文学之美彻底征服!

六年级时,她又读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从此迷了金庸一生。


由于阅读广泛,三毛的作文很好,经常被国文老师作为范文。

有一次国文老师以“长大了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主题,叫三毛起来朗诵她创作的文章。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小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的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做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


三毛还没有读完,老师已经气得听不下去,顺手抄起黑板擦,向她劈面砸来,怒气冲冲地骂道:“如果将来拾破烂,还要到学校读书干什么?”命三毛重写。

三毛只好收回这篇拾荒人宣言,杜撰了当一个医生的理想。老师看了,点头满意。


小学毕业后,三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湾最好的女子中学——台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然而灾难却也随之降临。

  “我其实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学校安排的课程听上去是那么有趣,美术、音乐、英文、历史、国文、博物……在这些科目的后面,应该蕴藏了多少美丽的故事。数学,也不该是死板的东西,因为它要求一步一步的去推想、去演算,这和侦探小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我是这么的渴求新的知识,我多么想知道一朵花为什么会开,一个艺术家,为什么会为了爱画、爱音乐甘愿终生潦倒,也多么想明白,那些横写的英文字,到底在向我说些什么秘密……可惜我的老师们,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我渴羡的故事。”


由于严重的偏科和大量的课外阅读,初二时,三毛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常常被数学老师看作低能儿。

为了挽回自尊心,三毛找到了数学考试的诀窍:老师每次出题,都是从课本后面的习题里选出来的。

三毛的记忆力很强。每次数学考试前,她都会把相应的习题和答案统统背下。结果奇迹出现了,她竟一连三次考了满分。

数学老师怀疑三毛作弊,三毛公然当众顶撞,对老师说:

“作弊,在我的品格上来说,是不可能,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于是数学老师有一天突然把她叫进办公室,出了一套非常难的试卷叫她当场做出来。结果三毛考了零分。

老师开心极了,拿出毛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墨汁沿着三毛的眼眶画了两个圆圈,笑吟吟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

全班同学顿时爆发出震天动地的哄笑。

画了“鸭蛋”的三毛还被命令到教室外示众,结果又是无数的哄笑。

三毛简直想杀掉这个老师,但她一滴眼泪也没流,也没有告诉父母。她忍着耻辱,顶着讥笑,又去了两天学校。第三天,她一看到自己班的教室,立刻就晕倒了。


每天离开家后,她就跑到墓园里,寂静地读书。她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和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死人,都是很温柔的人。

终于有一天,学校发现三毛的逃学,给她父亲写了一封信。

三毛暂时休学了,但父母没有说一句责备她的话。只是父亲缄默下来,常常看着小女儿,长叹一口气。


第二年,父母尝试给三毛复课。结果几天之后,三毛又开始逃学。这次她不再去墓园看书,而是去了台北省立图书馆。父母只得丢掉幻想,给她办了正式的休学手续。

三毛的休学,一休就是七年。


休学后不久,三毛得了严重的少年自闭症。

起初,三毛还和家人一起吃饭。但姐弟们经常在餐桌上谈论学校生活,让她深受刺激。她于是躲进卧室把门上锁,不和任何人见面,饭也是独自在卧室里吃。

家里没人的时候,她就穿上旱冰鞋,一个人在院子里,一圈圈地滑冰。只有天擦黑时,她才会走出家门,到附近的一条偏僻的荒路上,钻进路边的一个个水泥筒里,和自己玩捉迷藏。


她还拨通了生命线电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句话:“活不下去了,救我、救我、救我啊!”

终于,在一个台风之夜,她割破了左手腕的动脉,以死来求得解脱。幸好父母发现及时,将她送到医院抢救回来。

巨大的自卑感,压倒了三毛。她的智力变得很坏。心理医生测量智商,她得了 60 分,接近于低能儿。

在亲戚朋友和邻居眼里,三毛是一个“问题孩子”,父母却始终对她不离不弃,用世间少见的爱心和耐心关怀着她(感恩俺的父母也是这样)。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一生勤奋、谦卑、正直。

陈嗣庆和三毛的祖父陈宗绪不同,他知道被迫放弃理想是怎样的痛苦。所以,他对孩子们的教育一直都比较自由开放(感恩俺的父亲也是这样),甚至努力去发掘他们的爱好。

当过老师的他,在律师工作之余,毅然担负起了三毛的教育任务。

他亲自给三毛教国文和英语。三毛爱读书,他就带着三毛逛遍了台北的书店,还托人去香港和日本带书回来,前后竟买了数千本。

于是,读书不但成为三毛的爱好,更成为她逃避外界伤害的包容所,成了她忘记孤独,忘记苦痛的最大慰藉。


为了鼓励女儿继续求学,他先是送三毛去了美国人办的学校;学不下去后,又送三毛去学日本插花。

还是学不下去后,又送三毛去学国画,先跟黄君壁(宋美龄国画老师)学山水,后跟邵幼轩(张大千弟子)学花鸟。


渡海三家:黄君璧(三毛老师)、张大千、溥心畲。


三毛的山水画老师,黄君壁大师作品。


三毛的花鸟画老师,邵幼轩大师及作品。


三毛学习花鸟画时的照片。

结果有一天,三毛在堂哥那偶然看到了毕加索的画册,顿时惊为天人,被那种生命力和美征服了!

“爱!就是这样的,就是我想看到的一种生命。”

三毛决心,把她少女的爱情献给毕加索——伟大的毕加索!她天天渴望着长大,渴望赶快长到十八岁,做毕加索的另一个女人。


毕加索大师和他的油画《亚威农少女》。

三毛央求母亲要学油画,于是父母想方设法让她拜在了台湾画坛新秀顾福生的门下。

顾福生当时才二十多岁,性格热情又温和。

他问了三毛许多话,却一字不提她休学的事。

三毛心中觉得温暖,悄悄地感激,认为老师是以为温柔而可能了解她的人。


台湾著名油画家顾福生,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的公子。


顾福生大师的油画《自我之歌》。

三毛跟着顾福生学了几个月油画,老师非常耐心和蔼地教她,她却没有多大长进,简直惨不忍睹。三毛深感内疚,不禁对老师说:自己没有绘画天赋,不能再拖累老师了。

顾福生笑了,没有接受三毛的请求,却递给她几本文学杂志,叫她好好读读,试着写写。

结果三毛回家看了杂志,一下子就点燃了文学创作的热情。一天学画时,她交给顾福生一篇散文。顾福生看了看,没说什么,就收下了。

一周后,顾福生淡淡地对三毛说:稿子写得不错,已经给了白先勇,一个月后,《现代文学》刊出。


白先勇,台湾著名作家,

制作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如同雷电一般击在我头上,完全麻木了。我一直看着顾福生,一直看着他,说不出一个字,只是突然想哭出来。

‘没有骗我?’轻得几乎听不见声音。

‘第一次作品,很难得了,下个月刊出来。’老师再没有说什么,他的淡,稳住了我几乎泛滥的感触。”


1962 年 12 月,三毛的处女作——散文《惑》,在《现代文学》杂志上刊出。她激动万分地把杂志抱回家。陈嗣庆夫妇读着女儿的作品,不禁热泪盈眶。

就这样,一个画家,发现了三毛的文学创作天赋,不仅拯救了一个几乎被自卑杀死的少女,还为中国文坛发现了一个天才。

所以说,一个好的老师,既要精于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人生导师。


三毛终身感谢她的恩师——顾福生。

与顾福生老师的相遇,是三毛人生的转折点,不但将她从极度的自卑中解救出来,还种下了一颗文学创作的种子。


三毛身边的小姑娘笑得好可爱,不知是谁?


顾福生老师去巴黎留学后,三毛开始以真名“陈平”独立投稿,又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周围的人们不再把她看作低能儿,而是远超同龄人的天才少女。

三毛也一天天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简直是众星捧月,果然是名少女啊!


这时,三毛的一个作家朋友陈若曦给她介绍说,著名教育家张其昀(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长)开办了一所文化学院,声誉很好。

三毛当天就给学院校长张其昀写了一封四页长的求学信,叙述了失学和自学的经历。信尾恳求:“区区向学之志,请求成全。”

第二天,张先生的回信就来了:“即刻到学校报到。”


张其昀,中国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开山大师,著名教育家,1949年蒋介石迁往台湾的主要提议者。

注册时,三毛带去一大摞自己的文章和绘画。张其昀先生看了很是高兴,建议她选读文学或者艺术专业。三毛接过申请表,想了想,填了哲学系。

为什么上哲学系?三毛说:“是因为想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因为在家面壁的七年里,她对生命苦苦探索,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当文学拯救了这位几乎被自卑淹没了的少女时,她还是选择了哲学,要继续把人生探究下去。


就这样,在一位位大师的接力加持下,“问题少女”三毛终于渡劫成功,走出了自闭症,开始放飞青春。


告别了苦难的少女时代,成为了文学女青年的三毛,开始畅饮爱情这杯美酒!

戏剧系二年级有个学长叫梁光明(台湾作家,笔名舒凡),是学院大名鼎鼎的才子,已经出了两本集子。三毛读了他的书后,顿生爱慕之情。

于是,无论上课还是吃饭,梁光明走到哪里,三毛就跟到哪里(甚至放弃了上自己的课程),希望能引起心上人的注意。

如此几个月后,梁光明早已注意到了三毛的存在,却从未搭理过她。


一天,三毛在操场上与梁光明不期而遇。两人站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四目相望,默默无语。

如此僵持了一阵后,三毛终于鼓起勇气走到心爱的男孩身边,从他衬衫上拔出钢笔,低下头,轻轻地摊开男孩紧握的手掌,在掌心上写下她家的电话号码。

交还了钢笔,三毛望着男孩点了下头,眼泪顿时止不住地往下掉。随即,她转过身,拼命地跑开了。她没有回教室,而是逃课回到家里等男孩的电话。


下午五点半,梁光明打来了电话,约三毛七点半在台北火车站见面。于是,三毛赴了人生的第一次约会。

初恋的甜蜜与喜悦,让三毛如痴如醉。少女时代的种种磨难,似乎统统得到了补偿。

之后两年,三毛一直沉醉于爱情之乡。父母也很喜欢女儿的这个才学人品相貌都一流的男友。

转眼已到大三,三毛突然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大四的男友马上就要毕业了。


为了摆脱这种可能是苦难少女时代残留下来的不安全感,三毛向男友提出马上结婚。

男友不答应,说等双方毕业之后,事业前途安稳下来,再结婚也不晚。

三毛又提出,为了结婚,她本人可以立即休学,一起挣钱谋生。男友还是不答应。


三毛于是使出了杀手锏,开始装模作样地办理去西班牙留学的手续,进一步给男友施压。

女儿如此死缠烂打,连父亲陈嗣庆都同情起“准女婿”来。

结果等三毛办好了去西班牙留学的所有手续,男友还是没有“屈服”。

留学前的最后一个晚上,三毛和男友谈了一夜,两人都留下了痛苦的眼泪,但最终男友还是没有用马上结婚来挽留她。


三毛全家福(姐姐钢琴家,大弟经商,小弟律师,三毛比姐姐高)

第二天,三毛,这位二十刚出头的姑娘,怀着失恋的痛苦和远走的离伤,强忍着泪水,“笑笑地”,和亲人道别。

“三毛离家那一天,口袋里放了五块钱美金现钞,一张七百美金的汇票单。就算是多年前,这也实在不多。我做父亲的能力只够如此。她收下,向我和她母亲跪下,磕了一个头,没有再说什么。上机时,她反而没有眼泪,笑笑地,深深看了全家人一眼,登机时我们挤在了望台上看她,她走得很慢很慢,可是她不肯回头。这时我强忍着泪水,心里一片茫然,三毛的母亲哭倒在栏杆上,她的女儿没有转过身来挥一挥手。”


在台北平淡如水地学了三年哲学后,三毛说:

“(哲学)并没有使我找到生命的答案,解决不了人生问题。”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应该到那里(西班牙)看一次,然后把哲学里的苍白去掉。”

三毛飞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她将在马德里大学哲学系进修二年。这是三毛第一次出国,也是她浪迹天涯的起点。


三毛来西班牙的初衷,是挣脱失恋的痛苦。

为什么选择西班牙,一是少女时代对毕加索的迷恋,二是在大三时偶尔听到了一张西班牙古典吉它唱片,深受感动。她想象着田园、牧歌、小白房子、毛驴、一望无际的葡萄园……由此无限神往!


来到马德里,花了几个月攻克了西班牙语后,三毛变成了一只“无所谓的花蝴蝶”。

她坐咖啡馆,跳舞,听轻歌剧,还爱上了旅游——吃白面包,喝自来水,去了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

也许,人生没有什么答案,最重要的是勇敢地投入生活,真诚地活在当下。



每逢皓月当空,还有西班牙男生的“情歌队”,在马德里大学女生宿舍的阳台下弹吉它唱歌。

最后一首压轴,必定特别指明是献给那位黑头发黑眼睛的东方公主——ECHO(三毛)。


来马德里一年后,三毛中断了和梁光明的通信。

西班牙,果真像三毛最初想象的那样,治愈了她的爱情创伤,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这时,一个英俊得不像话的美少年出现在三毛的生活里。



三毛丈夫荷西的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是1951年9月10日,比三毛小六岁。而在三毛的书里,三毛说荷西比她小四岁(那就是1949年)。

不知是三毛顾忌着世俗的眼光(刚和荷西交往时他还未成年),还是荷西身份证的出生日期也因为某种原因改过。


没留大胡子的荷西果然很帅!

荷西出生在西班牙哈恩省(Jaén)的安度杜尔市(Andújar),西班牙名叫JOSEMARIAQUERO,三毛将其译为:荷西·马利安·葛罗。

荷西的父母一共生了八个孩子,他排行老七。

因为家中兄弟姐妹众多,荷西儿时自然就得不到过多的关爱,所以他从小就非常渴望爱情。

认识三毛时,荷西才不过十六岁,正在马德里念高中。


那是1966年的冬天,三毛刚到西班牙不久,就迎来了圣诞节。

按西班牙风俗,平安夜十二点钟声一过,左邻右舍都会走出家门,像中国人大拜年似的,互相祝福平安快乐。

三毛在一位中国朋友家里过节。午夜时分,朋友邻居们互祝干杯时,楼上跑下来一个祝平安的男孩。他是荷西。

“我第一次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也该是一种满足了。”

然而,三毛毕竟过了以貌取人的年龄。“触电”过后,也就罢了。

荷西却不能罢了。他对美丽的中国小姐姐一见钟情,爱上了黑头发黑眼睛的三毛。


荷西的性格粗犷而温和。三毛说,他的名字应该译为“和曦”,和祥的和,晨曦的曦。可是荷西觉得“曦”字实在太难写了。三毛没法,只好迁就,叫他“荷西”。

于是,每次三毛来这位朋友家做客时,荷西都会跑出来找三毛玩,一起打棒球、打雪仗、骑摩托车、踢足球……和荷西在一起时,三毛很开心,心中却没有爱情。

爱情之火却在荷西心中越烧越旺。他开始不满足偶遇三毛,常常逃课去马德里大学找三毛,省下伙食费请三毛看电影,一起逛旧货市场。


马德里最大的城市公园——丽池公园,荷西就是在这里向三毛表白。

渐渐的,三毛感到有点不太对劲。而荷西,也终于忍不住向三毛表白了爱情。

荷西的计划很美满:他恳求三毛等他六年,四年大学,二年兵役,之后就把她娶过来。


不能再让这个男孩子单恋下去了。三毛下了狠心,决定分手。分手的一幕,催人泪下:

“突然有一股要流泪的冲动,我跟他说:‘荷西,你才十八岁(实际十六岁),我比你大得多,希望你不要再作这个梦了,从今天起,不要再来找我……因为六年的时间实在太长了,我不知道我会去哪里,我不会等你六年。你要听我的话,不可以来缠我……’

他就说:‘好吧!我不会再来缠你,你也不要把我当做一个小孩子,你说你不要再来缠我了,我心里也想过,除非你自己愿意,我永远不会来缠你。’

讲完那段话,天已经很晚了,他开始慢慢的跑起来,一面跑一面回头,脸上还挂着笑,口中喊说:‘ECHO,再见!ECHO,再见!’我站在那里看荷西渐渐地消失在黑茫茫的夜色与皑皑的雪花里,那时我几乎忍不住喊叫起来:‘荷西!你回来吧!’可是我没说。”


为了斩断荷西的情丝,三毛很快交上了新男友。

荷西常常会碰见三毛和男友肩挨肩地一块儿走。荷西心里不好受,但表现不俗。按西班牙礼节,他总是很绅土地握住三毛的手,吻她的脸。然后再礼貌地与她的男友握一握手。

荷西是个重承诺的男子汉,没有来缠三毛。


“那时的我,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三毛离开荷西后的六年里,又谈了好几个男朋友。

先是一个同班的日本同学,他家在马德里开一所豪华的日本餐馆,相当富有。他每天清晨都会给三毛送一大束鲜花,还时常送巧克力和好吃的零食。

三毛享受着这份暧昧的关爱一段时间后,日本同学突然要送给她一辆新车,说是订婚礼物。

三毛这才从糖衣炮弹的攻势下清醒过来,发现自己并不爱对方,于是歉意地含泪谢绝了。那位可怜的男同学看到三毛哭了,也慌了手脚,连声道歉说:“不嫁没关系”、“不嫁没关系”。


三毛要是嫁给了日本男友,就得经常这样穿着了。

后来,三毛又和一位德国学生交往,为了他跑到西柏林的自由大学哲学系继续求学。

三毛德国男友的理想是做外交官,为此他每天都不要命地学习着。虽然同住一个学生村,两人却难得见上一面。所谓的约会,就是见面后一起读书。

终于,她的德国男友考进了德国外交部任职。他愉快地拉着三毛的手,来到百货商场,向她求婚:可以买一条双人床单吗?


三毛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从商场出来,男友请三毛吃饭。三毛埋头吃着,一抬头,发现男友泪流满面。这位外交官是个痴情的男人,他一直等了她二十多年。

荷西去世后,已经做了大使的德国男友几次来台湾找三毛,还带了戒指给三毛当定情信物。姐姐、母亲都跟三毛讲:妹妹,这个人可以了。

但三毛左思右想,对陈田心说,姐姐你想一想,若是我穿上一身黑色长礼服,足上蹬着三寸高跟鞋,头发挽起来,拿着一杯香槟酒,周旋在宾客之间,你觉得这是我吗?你觉得我可以过这样的日子吗?不、不、不,我不能答应这件事。


三毛要是嫁给了德国外交官男友,大概就得经常这样打扮了。

和德国男友分手后,三毛去了美国芝加哥城的伊利诺伊大学,申请到一个主修陶瓷的学习机会。

在伊利诺伊大学,她遇到了第一次约会就动手动脚的美国男同学,也享受了中国同胞(一位化学博士,三毛堂哥的好友)每天送点心和水果的温柔攻势。

对于前者,大吃一惊的三毛果断地说“NO”。

化学博士的温柔攻势绵绵不绝,但终究也没有打动她。


离家多年后,学有所成的三毛终于回到了曾经的爱情伤心地——台北。这一次,她更加伤心了。

熟练掌握了英语、西班牙语、德语的三毛很快就在台北找到了德语教师的工作。一天,她突然收到了一位西班牙朋友带给她的荷西来信。

“过了这么多年,也许你已经忘记了西班牙文。可是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我十八岁(十六岁)那个下雪的晚上,你告诉我,你不再见我了,你知道那个少年伏枕流了一夜的泪,想要自杀?这么多年来,你还记得我吗?和你约的期限是六年。”

三毛把信放到一边,没有回信。六年之约,当年她并没有应承下来。


三毛很快又开始了新的恋情,但她在台北的两次新恋情依然是悲剧。

三毛先是被一个画家所骗,准备和对方结婚时,才发现他是有妇之夫。

第二次的恋爱对象倒是个非常正派的男子,一位在大学教书的德国人。

对方比三毛大十几岁,已过不惑之年,博学而温柔,不但很懂得爱情,和三毛在心灵的契合度上也很高。他很爱三毛,三毛也深爱着他。

一天夜里,他在台北的星空下问三毛:“我们结婚好吗?”

三毛毫不犹豫地回答:“好。”

那中年德国男子,顿时湿了眼睛。


婚礼前夕的一天,三毛和未婚夫一起去印请帖,一面德文,一面中文,还精心选了簿木片的质地。三毛沉醉在无限的幸福中。

然而造化弄人,就在当天晚上,过于幸福的未婚夫,突然心脏病发作,猝死在三毛怀里。

十七年后,三毛回忆此事:“那盒请帖直到今天还没有去拿。”


马上就要做新娘的三毛,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只求一死。葬礼过后,她便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幸好被人及时发现,将她抢救过来。

也许,这一切都是冥冥中的安排。

如果三毛这次能顺利结婚,她就永远不会成为“三毛”,而只是一个叫陈平的平凡的幸福女子。

虽然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大损失,对她本人来说也许更好。

只是,人生没有假设,三毛终于迎来了生命中真正的爱人。


成年后的荷西留起了大胡子(难道是为了在三毛面前显得成熟些)。


被救活过来的三毛,决心再次离开台北这个伤心地,回到天空像海一般蔚蓝的西班牙。

三毛在马德里找了一份在小学教英文的工作。薪水不高,好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她和三个西班牙单身女孩,合住一个公寓。

那三位的玩心比三毛还重。四姐妹气味相投,常常结伴而行,优哉游哉,不亦乐乎!


除了教书上课,三毛的业余生活安排得异常丰富:

“看看电影,借邻居的狗散步,跟朋友去学生区唱歌喝葡萄酒,再不然一本惠特曼的西班牙文译本《草叶集》,在床上看到深夜。”

电影看腻了,三毛她们就去听歌剧,在旧城区的小酒店里,唱歌、跳舞、喝红酒……三毛又变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花蝴蝶!


三毛在马德里,纵情享受人生。这时,依旧深爱着她的荷西,正在军营里,服着最后一个月的兵役。但三毛无意去见荷西。

荷西的妹妹伊丝帖,当上了哥哥的红娘。

她缠着三毛,千方百计地,央求她给荷西写信。

三毛推辞不过,找了一个理由:“我已经不会西班牙文了,怎么写呢?”

聪明的伊丝帖将计就计,代写信封,强迫三毛写信的内容。

三毛无奈,用英文写了一行字:

“荷西!我回来了,我是 ECHO,我在××地址。”


这封信到了军营。荷西见三毛来信,大喜。

他立刻打了一个长途电话给三毛,兴高采烈地告诉她,本月二十三日,他要赶到马德里来看她。

到了二十三日,三毛已经完全忘了和荷西的约会。她觉得无聊,就和同伴到郊外逛了一天。

日落西头,她回到宿舍,女友告诉她,有个男孩子打了十几个电话找她,好像有什么大事情。三毛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到荷西。

电话铃又响了起来,是一位要好的女友,她说有一件急事,要三毛赶紧坐出租车到她家去。三毛猜不出来,究竟会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到了女友家,她被神秘兮兮地迎进了客厅。女友叫她坐下来,闭上眼睛。


“当我闭上眼睛,听到有一个脚步向我走来,接着就听到那位太太说她要出去了,但要我仍闭着眼睛,突然,背面一双手臂将我拥抱起来,我打了一个寒颤,眼睛一张开就看到荷西站在我面前,我兴奋地尖叫起来,那天我正巧穿着一条曳地长裙,他穿的是一件枣红色的套头毛衣。他揽着我兜圈子,我嚷叫着不停地撞打他,又忍不住捧住他的脸亲他。站在客厅外的人,都开怀地大笑着,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和荷西虽不是男女朋友,感情却好得很。”

荷西,这位痴情的西班牙汉子,分别六年之后,他心爱的姑娘,终于又回到了身旁。


三毛和荷西的感情急剧升温。

一天,荷西邀请三毛到他家里去。走进他的卧室,三毛发现整面的墙上都贴满了她的放大黑白照片。

当时正是黄昏,照片被罩在金黄的夕阳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柔情调。

三毛从来没有和荷西通信,更没有寄过照片给他。

荷西解释说,这些照片,是他从三毛的那个中国朋友家里偷来的:

“你常常寄照片来,他们看过了就把它摆在纸盒里,我去他们家玩的时候,就把他们的照片偷来,拿到相馆去再做底板放大,然后再把原来的照片偷偷地放回盒子里。”


墙上的照片已经发黄,她明白,这些照片伴随着荷西,已经有很多年了。

一瞬间,一股温暖的激情,攫取了姑娘的心灵:

“我转身问荷西:‘你是不是还想结婚?’这时轮到他呆住了,仿佛我是个幽灵似的。

他呆望着我,望了很久,我说:‘你不是说六年吗?我现在站在你面前了。’

我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又说:‘还是不要好了,不要了。’他忙问:‘为什么?怎么不要?’

那时我的新愁旧恨突然都涌了出来,我对他说:‘你那时为什么不要我?如果那时你坚持要我的话,我还是一个好好的人,今天回来,心已碎了。’


他说:‘碎的心,可以用胶水把它粘起来。’

我说:‘粘过的心,还是有缝的。’

他就把我的手拉向他的胸口说:‘这边还有一颗,是黄金做的。把你那颗拿过来,我们交换一下吧!’”


三毛和荷西,换了心。三毛用一颗破碎的心,换来了一颗金子般的心。


三毛被荷西感动了,但她还不急于结婚,她还有一个浪漫的愿望没实现。

多年前,三毛无意间翻过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书中有一篇文章,介绍与西班牙只有一水之隔的撒哈拉沙漠。三毛被深深地触动了。


“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她想成为第一个横穿撒哈拉沙漠的女探险家。

为了实现三毛的这个愿望,荷西毅然放弃了他无比热爱的大海,悄悄申请了一份去撒哈拉沙漠的工作。

荷西来到西属撤哈拉的首府——阿尤恩,在城外一家磷矿公司从事工程,住在单身宿舍里。

为了迎接伟大的“女子探险家”,他还在阿尤恩提前租好了房子,等着三毛。


三毛和荷西在阿尤恩的故居,水表箱编号22171。


三毛和荷西故居所在街道。

三毛知道了,写信给荷西,劝他不要为了她,吃这么大的苦头。

“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吗?”

“但是我却看了快十遍,然后将信塞在长裤口袋里。到街上去散步了一个晚上,回来就决定了。”

三毛动了凡心,觉得对不起同住的姐妹们。第二天四姐妹照旧出去闲逛。逛回来三姐妹入梦。三毛悄悄留下一张字条,说自己结婚去了。然后,她拿起行李,关了灯,轻轻地推开门出去,直奔机场。


结婚以前,荷西问过三毛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三毛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也有例外的时候。”我叹了口气。“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的问。“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他思索了一下,又问:“你吃得多吗?”我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就这几句对话,我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


荷西,这个粗犷而温柔的西班牙汉子,用大侠郭靖般的朴实无华和大智若愚,征服了蓉儿般聪慧和古灵精怪的三毛。

结婚的经过,三毛有精采的回忆:

第二天荷西来敲门时我正在睡午觉,因为来回提了一大桶淡水,累得很。已经五点半了。他进门就大叫:“快起来,我有东西送给你。”口气兴奋得很,手中抱着一个大盒子。我光脚跳起来,赶快去抢盒子,一面叫着:“一定是花。”“沙漠里哪里变得出花来嘛!真的。”他有点失望我猜不中。我赶紧打开盒子,撕掉乱七八糟包着的废纸。哗!露出两个骷髅的眼睛来,我将这个意外的礼物用力拉出来,再一看,原来是一付骆驼的头骨,惨白的骨头很完整的合在一起,一大排牙齿正龇牙咧嘴的对着我,眼睛是两个大黑洞。


我太兴奋了,这个东西真是送到我心里去了。我将它放在书架上,口里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哪里搞来的?”我问他。“去找的啊!沙漠里快走死了,找到这一付完整的,我知道你会喜欢。”他很得意。这真是最好的结婚礼物。“快点去换衣服,要来不及了。”荷西看看表开始催我。


“我有很多好看的衣服,但平日很少穿。我伸头去看了一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蓝的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蓝色的。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上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莱别在帽上……荷西打量了我一下:‘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

他们没有车,只好走着去法院。

“还没走到法院,就听见有人说‘来了,来了!’一个不认识的人跳上来照相。我吓了一跳,问荷西:‘你叫人来拍照?’‘没有啊,大概是法院的。’他突然紧张起来。

走到楼上一看,法院的人都穿了西装,打了领带,比较之下荷西好似是个来看热闹的人。”


三毛和荷西当年结婚的法院现状(已被废弃)。

“我们坐定了,秘书先生开始讲话:‘在西班牙法律之下……第一:结婚后双方必须住在一起……’

我一听,这一条简直是废话嘛!……那时,我开始闷笑起来,以后他说什么,我完全没有听见。后来,我听见法官在叫我的名字——‘三毛女士’,我赶紧回答他:‘什么?’那些观礼的人都笑起来……

这时我突然发觉,这个年轻的法官拿纸的手在发抖,我轻轻推了一下荷西叫他看。这是沙漠法院第一次有人公证结婚,法官比我们还紧张。


1973年7月,三毛和荷西在沙漠法院公证结婚照。

‘三毛,你愿意做荷西的妻子吗?’法官问我。我知道应该回答——‘是。’不晓得怎么的却回答了——“好!”法官笑起来,又问荷西,他大声说‘是。’

我们俩人都回答了问题,法官却好似不知下一步该说什么好,于是我们三人都静静地站着,再后法官突然说:‘好了,你们结婚了,恭喜恭喜。’

我一听这拘束的仪式结束了,人马上活泼起来,将帽子一把拉下来当扇子扇。许多人上来与我们握手……他竟忘了给我戴戒指。”

结好婚了,沙漠里没有一家像样的饭店,我们也没有请客的预算,人都散了,只有我们两个不知做什么才好。“我们去国家旅馆住一天好不好?”荷西问我。“我情愿回家自己做饭吃,住一天那种旅馆我们可以买一星期的菜。”我不主张浪费。


新婚之夜,三毛舍不得去住的“国家旅馆”——西班牙国营连锁的帕拉多酒店(HotelParador),是沙漠小城阿尤恩最奢华的酒店。



“于是我们又经过沙地回家去。

锁着的门外放着一个大蛋糕,我们开门进去,将蛋糕的盒子拿掉,落下一张纸条来——新婚快乐——合送的是荷西的很多同事,我非常感动,沙漠里有新鲜奶油蛋糕吃真是太幸福了。

更可贵的是蛋糕上居然有一对穿着礼服的新人,着白纱的新娘眼睛还会一开一闭。我童心大发,一把将两个娃娃拔起来,一面大叫:‘娃娃是我的。’

荷西说:‘本来说是你的嘛!我难道还抢这个。’于是他切了一块蛋糕给我吃,一面替我补戴戒指,这时我们的婚礼才算真的完毕了。这就是我结婚的经过。”


三毛和荷西新婚蛋糕就放在这扇铁门前。


三毛和荷西新婚纪念照。


和最爱的人去远方,哪里都是天堂。和荷西一起生活的六年,是三毛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也是她成为“三毛”的起点。

撒哈拉沙漠烈日炎炎,风沙漫漫,三毛天真的探险梦想很快被证明是不可行。就连日常生活,也异常艰苦。住的是二十平米的旧房子,买不起床,就先买一个床垫。

沙漠里水贵如油,买水更是苦役,在近五十度的高温下,三毛叫苦不迭:

“太阳像熔化的铁浆一样洒下来,我被晒得看见天地都在慢慢地旋转。”

“我双手提着水箱的桶,走四五步,就停下来,喘一口气,再提十几步,再停,再走,汗流如雨,脊椎痛得发抖,面红耳赤,步子也软了,而家,还是远远的一个小黑点,似乎永远不会走到。”


沙漠里的物价高得惊人,虽然荷西拼命地工作和加班,钱还是不够用。

三毛只好发挥她的拾荒特长,从垃圾场里捡来各种废品,再发挥她的艺术天赋,将它们改造得既美观又实用。

她拣回旧的汽车轮胎,洗干净,里面填上红布坐垫,就成了一个鸟巢式沙发。朋友们来了,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坐。再拣回大大小小的绿色瓶子,里面插上一丛丛怒放的野地荆棘,也有一种痛苦的诗意。

有爱的地方,即使是沙漠,也会在心里开出灿烂的花朵。


荷西工作的公司离家有一百多公里,他只有周末才能回来陪三毛。荷西不在家的时候 ,三毛 简直寂寞得发疯。

“有时候荷西赶夜间交通车回工地,我等他将门咔嗒一声带上时,就没有理性地流下泪来,我冲上天台去看,还看见他的身影,我就又冲下去追他。我跑得气也喘不过来,赶上了他,一面喘气一面跟他走。

‘你留下来行不行?求求你,今天又没有电,我很寂寞。’我双手插在口袋里,顶着风向他哀求着。

荷西总是很难过,如果我在他走了又追出去,他眼圈就红了?

他将我有力抱一下,就将我往家的方向推。我一面慢慢跑步回去,一面又回头去看,荷西也在远远的星空下向我挥手。”


为了打发时间,三毛又开始了文学创作。别的女作家取笔名都偏爱风花雪月,她却用了《三毛流浪记》里小主人公的名字。

“我不喜欢用一个文皱皱的笔名,我觉得那太做作,想了很多,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干脆就叫三毛好了。”

后来,人们问她,为什么选这样一个怪笔名?她便把原来的动机幽默地发挥,说那是因为自己的作品只值三毛钱。

1974年5月,她第一次用“三毛”这个笔名,写出了沙漠里的第一篇文章——《中国饭店》(后改名为《沙漠中的饭店》)。

作品的内容很普通,写她给荷西煮饭的故事。


后来她又以自己在撒哈拉的真实生活和见闻为素材,创作了《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素人渔夫》、《白手成家》等十二篇文章,收集在《撒哈拉的故事》里。

1976 年5月,《撒哈拉的故事》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顿时风靡了台湾文坛,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三毛本人,也被誉为“台北小太阳”,成为千百万读者狂热崇拜的偶像。

为三毛操碎了心的母亲缪进兰,满怀喜悦地给女儿写信,告诉女儿她在台湾成名的情形:

“许多爱护你的前辈,关怀你的友好,最可爱的是你的读者朋友们,电话、信件纷纷而来,使人十分感动……我们以你为荣,也分享了你的快乐,这是你给父母一生中最大的安尉。”


1976年,是《撒哈拉的故事》风靡台湾,三毛如日中天的一年,也是她病困交加的一年。

早在1975年10月30日,由于战乱,她已经逃离了撒哈拉,来到了大西洋中的加纳利群岛的大加那利岛,买了一幢面朝大海、带有小花园的白色平房。


三毛和荷西在大加那利岛上的故居,门牌号3。


1976 年初,三毛在岛上出车祸伤了脊椎,住进医院,还得了严重的妇科病。刚涨了薪水的荷西,断然辞工回家,守在妻子身边。

三毛出院后,宁愿饿死,也不同意丈夫冒着战火回撒哈拉工作。从此,两人面临失业带给他们的贫困生活。一年后,三毛回忆失业的情形,依然心有余悸:

“去年失业时的哀愁,突然又像一个大空洞似的把我们吸下去,拉下去,永远没有着地的时候,双手乱抓,也抓不住什么,只是慢慢的落着,全身慢慢的翻滚着,无底的空洞,静静的吹着自己的回声——失业——失业——失业——”


荷西在岛上找不到工作,而分期付款的房债,又一日紧似一日。两人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从牙缝里省钱。

还好荷西是个优秀的潜水员,于是饥肠辘辘的小俩口,常常大清早跑到海边去打鱼。

荷西,这个被三毛称为海神的男人,用热爱的大海养活了心爱的女人。


1977年,小两口的财政状况终于有了改善。三毛的稿费开始陆陆续续从台湾寄来,荷西也终于找到了新工作。然而两人的感情却遭遇了一次严重考验。

“多年前,我的先生离开我去接受十九天深海潜水训练,那时我们相识第十一年,结婚四年。先生邀我同行,我为了省路费,不肯去……先生每天与我联络,回家后却直接告诉我,他结识了一个女孩子,接近陷入情网,又说:要不是结了婚……

我的第一反应相当复杂,各种滋味包括很深的自责,我的行为反应是投入他的怀中,不能说一句话。


三个月以后,我看先生常常黯然,却不再提那个女孩子的名字,我内心的痛楚和歉疚就更深了,因为对方是一位对我丈夫也付出了真情与热爱的好女子。

后来我诚恳的问先生‘要不要我回台湾一年,请他们两个在生活上相处一阵,如果他们美满,那我就自寻生路。一旦他们因为了解而分开,只要先生一个电报,我就飞回去,我还是要他……’

先生听见我提出如此的处理方法,哗一下扑上来,抱住我流下了眼泪。当时我也哭了。”


“一年以后,我们坐在阳台上看秋日海水的夕阳,我摸摸先生头发,问道:还想她吗?

他略有所思地说:那种爱情,属于一霎永恒的完成,难忘;至于说我们之间,生活的恩和情扎的太深,天长地久了。”

两年后先生溺水过世,我一个人默默生存。有一天我在家中种菜,院子外面出现了那位女子,我滑掉了一包手中的玉米种子向她奔去。

我们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痛哭失声。后来我先生至爱的朋友,一位摄影家要求接纳我,我却将这个好女孩介绍给他。

他们结婚了,得了一个小男孩,取我了先生的名字作纪念,孩子喊我:中国妈妈。”


通常女人面对老公出轨,会被愤怒、不甘、悲伤、焦虑等情绪所支配,三毛却用她的理智和温情,化解了这次爱情危机。

人类天生是喜新厌旧的,与其用道德来责备出轨的爱人,不如问自己:还爱不爱对方?

三毛是一个智慧的女人,她明白重点不是荷西最终选择了谁,而是自己是否需要这样患得患失的感情。

不管是爱上一个人还是离开一个人,珍惜自己的情感不委屈才是关键。


三毛:如果有来生,你愿意再娶我吗?

荷西:不,我不要。如果有来生,我要活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荷西:你也是这么想的,不是吗?

三毛看看荷西:还真是这么想的。既然下辈子不能在一起了,好好珍惜这辈子吧!


三毛能如此豁达,是因为她有着自己独特的爱情哲学:

“彼此不属于”,没有什么另一半,每个人都是独立完整的。因为本身是自由的人,便不会强迫对方变得不自由。

“就因为这两个人不是一半一半的,所以结婚之后,双方的棱棱角角,彼此都用沙子耐心地磨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磨出一个式样来,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两人在很小的家里晃来晃去时,就不会撞痛了彼此。”

在三毛看来,爱情并非生命的全部,婚姻也不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人抱着赴死的心态放弃自我和自由。而是两个心灵相通的人彼此欣赏,彼此了解,即使在婚后,依然保有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好的关系,不是把对方拖进自己的世界里,应该是透过对方看见一个更广大的世界。


1977年底,荷西去附近的丹娜丽芙岛(特内里费岛)上,营造“海边景观工程”。三毛不忍分离之苦,来到丈夫身边,在岛上租了一个公寓。

1979年初,荷西又去拉帕尔马岛上工作,三毛再次随他前往。刚到岛上,三毛就有一种不祥的感觉,觉得自己可能时日无多。她越发珍惜幸福的日子。

荷西上班后,三毛常常骑上车子去丈夫工作的码头。岸上的助手远远地看见她,就往水底拉信号。三毛的车一停,荷西便浮出水面,向着她吹气。

小两口坐在海边,吃着三毛从市场上刚买的水果和点心,阳光晴朗而温暖。吃完东西,荷西总是轻按一下她的嘴唇,慢慢地沉入海底,继续工作。

岸上,三毛望着澄蓝的海水发呆。


荷西也一样,有时岸上的机器坏了,哪怕只有一、二个小时,荷西也不肯让时间浪费。他不怕麻烦地脱掉潜水衣,往家里跑。

一次,三毛身体不好,没有去送点心。荷西急急地开了车,穿着潜水衣赶到家里。

“荷西——”,她说,“要是我死了,你一定答应我再娶温柔些的女孩子,听见没有?”

“要是你死了,我一把火把家烧掉,然后上船去漂到老死——”

荷西下班是下午四点,他俩不再出去疯玩。黄昏的阳台上,对着大海,半杯红酒,几碟小菜,再加上一盘象棋,静静地对弈到天上的星星由海中升起。


拉帕尔马岛有全世界最美丽的星空,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单孔反射望远镜就在岛上 (直径10.4米,重400吨)。

1979 年秋,三毛的父母来西班牙看望女儿女婿。

荷西和岳父岳母相处很融洽。下班后,他常骑着摩托,带着三毛父亲在拉帕尔马岛上转悠。陈嗣庆夫妇也很喜欢这个厚道的女婿。


荷西陪三毛父亲下象棋。


三毛的父母在岛上玩了个把月后,打算到英国旅游,三毛决定陪父母同去。

在机场分别时,荷西跳过花丛往高处跑,拼命朝徐徐升起的螺旋桨小飞机挥手。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挥别,竟是永别。

三毛离开了拉帕尔马岛没几天,坏消息传来——9 月 30 日那天,荷西像往常一样,到海边捕鱼散心。只是这次他潜入海中,便没再出来。



当天,三毛和父母,火速赶回拉帕尔马岛。

“我说上帝,我用所有的忏悔,向你换回荷西,哪怕手断了、脸丑了,都无所谓,一定要把我的荷西还给我,陪我的西班牙老太太告诉我,她看着我的头发一夜间,一点点的都白了。”

两天后,荷西的尸体被捞了上来。陈嗣庆死命阻止女儿看见遗容,但三毛还是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


闻讯赶来的朋友们,要为荷西守灵,但三毛执意不肯。

“我不能忍受在他孤独时,有那么多人在我身边陪着他,我要那些朋友暂在外边,我要陪他度过一段时光。荷西睡觉,喜欢牵着我的手,有时半夜翻了身,还到处找我的手,我轻轻抚摸着,仿佛看见覆在荷西身上的床单,一起一伏,荷西在呼吸,荷西没有死。我大声地叫着,他没有死……”

夜里独自给丈夫守灵时,三毛一直握着荷西的手和他说话。说着说着,荷西的双眼,突然流出鲜血来。

三毛失去了她深爱的伴侣。这一年,她三十四岁,荷西二十八岁。


荷西葬礼的前一天,三毛独自来到墓园。她要亲手为丈夫挖坟。

“我要独自把坟挖好,一铲一铲的泥土和着我的泪水,心里想,荷西死在他另一个情人的怀抱里——大海,应也无憾了。”

荷西下葬时,三毛恸哭狂叫,疯一般失去了控制。父母死死地拖住她,几乎也被弄得疯狂。好不容易,才使葬礼进行下去。


“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了父母,至于我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结婚以前,三毛并没有像对梁光明和德国教师男友那样,疯狂地爱过荷西。但婚后六年的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已经将两人的心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我趴在地上哭着开始挖土,让我再将十指挖出鲜血,将你挖出来,再抱你一次,抱到我们一起烂成白骨吧!

那时候,我被哭泣着上来的父母带走了。我不敢挣扎,只是全身发抖,泪如血涌。最后回首的那一眼,阳光下的十字架亮着新漆。你,没有一句告别的话留给我。”


荷西的葬礼结束后,悲痛欲绝的三毛,在父母的劝说下,随他们一同回到了故乡台湾。

刚回台湾时,三毛常常流露出自杀的念头。直至琼瑶和她一连长谈了七个小时,三毛才许下了不再轻生的承诺。

“自从在一夕间家破人亡之后,不可能吃饭菜,只能因为母亲的哀求,喝下不情愿的流汁。那时候,在跟你僵持了七个小时之后,体力崩溃了,我只想你放我回家,我觉得你太残忍,追得我点了一个轻微的头。”

1980 年四、五月间,为了逃避盛名之下数不胜数的应酬,不喜欢热闹的三毛再次离开台湾,回到了大加纳利岛。

她卖掉了原来的3号房子,在附近的21号买了一幢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大海的两层小楼,孤独地生活了一年多。


三毛新买的真正“面朝大海”的海景房。

期间,有粉丝千里迢迢地来到岛上向她表白爱意,被她拒绝了。


1980 年六月,三毛飞到拉帕尔马岛,为荷西扫墓。每次来拉帕尔马岛,三毛就仿佛死了一次似的,不堪悲伤。

“可是每去坟上坐下,便是要痛疯,他在水中起来的样子当初不该看的,而今一想便是要痛死。”

一年后,因为思念父母,三毛又回到了台湾。


台湾 1981 年度广播电视“金钟奖”颁奖典礼(邓丽君和三毛罕见合影)。

1982年8月,三毛再次飞往加纳利群岛,给荷西扫墓。

1986年7月,三毛最后一次回到大加纳利岛,以市价的一半不到,将空置了三年多的21号海景房,卖给了一对贫穷而恩爱的年轻夫妇。


离开时,她还将家中的绝大部分物品——各种古董、汽车、摩托车、潜水设备、九个书架的书、荷西和她的衣服……统统送给了岛上的朋友们。朋友们都惊呆了!

“ECHO,你疯了。”甘蒂叫起来。

“没有疯,你当我也死啦!遗产、遗产——”说着我咯咯的笑,跑上去抱住她的腰。

从此,她再也没有来过这里。


1986年9月中旬,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三毛正式回到台北定居。


三毛台北寓所,三毛和好友眭澔平。


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1989年4月,三毛第一次回到大陆。

她首先拜见了《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认他作了“爸爸”,在张家住了五天。


三毛和“三毛爸爸”张乐平合影。

三毛还去了故乡浙江舟山定海,祭奠了祖先。


一年以后,1990 年 4 月,三毛第二次返回大陆。

与第一次轰轰烈烈相反,这一次她潜行匿迹,到了北京等北方地区,参加由她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的摄制。

同年9月,三毛开始了她的第三次大陆之行,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回大陆。

三毛这一次旅行的路线非常长:

广州——西安——兰州——敦煌——乌鲁木齐——天山——喀什——成都——拉萨——重庆——武汉——上海——杭州。

临行前,她告诉台湾作家赵宁,她只买了单程机票。赵宁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她慢声回答:“很久很久……”

在乌鲁木齐,她再次见到了“西部歌王”王洛宾。


三毛对成都的印象很好,很喜欢那里闲适的生活,作别时,她写道:“不肯去,不肯去。”



三毛在成都茶馆里喝盖碗茶。


在这次旅行中,三毛还回到了她出生的地方——重庆黄桷垭。

在重庆,她用浓重的四川方言,对记者说:

“我有两个护照,西班牙和台湾的,西班牙以出生地为籍贯,我出生在重庆黄桷垭,所以我是重庆人。”


1990年的中秋节,三毛再次来到上海张乐平家里,和“三毛爸爸”一起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1990 年 12 月 15 日,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获八项金马大奖,但三毛没有获得最佳编剧奖。

庆功晚会上,大家高兴地合影,三毛落寞地说了句“你们都得了奖……”话未说完,就被大伙拉进来合了影。


三毛的面无表情和林青霞的喜笑颜开形成了鲜明对比。

1991 年元旦,三毛莫名其妙地送给母亲一张生日贺卡,上面写道:“亲爱的姆妈:千言万语,说不出对你永生永世的感情。”

母亲告诉她,离生日还有一个月呢,三毛答道:“再晚就来不及了。”


1991 年 1 月 2 日下午四时三十分,三毛因为患子宫内膜肥厚症,住进台北荣民总医院。

1月3日,手术耗时十分钟顺利完成。

1月4日,三毛在凌晨两点去世,警方给出的死因是丝袜自缢。

三毛没有留下遗书,所以她的死是一个永远的迷。

但她姐姐陈田心猜测,“她(三毛)其实对死亡也有种好奇心,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可能是她觉得就这样离开也很好,所以就不愿回头,一路走了。”

三毛的父亲则在两年前就有所预感。他曾在1989年春天写了一封长信给三毛,信中写到:

“你曾与我数次提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你说只差一点就可以做神仙了,只恨父母忘不了。”

对于三毛主动离世,父亲陈嗣庆是这么看的: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荷西去世十二年后,三毛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十二年里 ,许多人爱过她,她可能也爱过一些人,但再也没有一个人像荷西那样,深深地融入她的灵魂。

三毛的声音真好听,就像小姑娘一样清纯、温柔而感人。


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人对三毛提出种种质疑——说荷西是她虚构出来的,说荷西和她的感情并不好,说书中的故事都是编造出来的……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三毛和她的作品依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为什么三毛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

也许,三毛的魅力就在于,她活得那么真实、勇敢、洒脱,可以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

这种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人生,不怕挫折的精神,令人振奋,给人力量。


的确,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人这一辈子,实在是太短暂了。活出自己,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唯一契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所以,三毛毕生都在追求一个自由的灵魂。

这种的自由,并不是任性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而是强大到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怡。

三毛用她短暂的一生,活出了普通人几世的精彩!

无论生死,她都是握着主动权从未被奴役和使唤的主人。


三毛的作品之所以动人,不在文笔的运用,不在故事的有趣,也不在特殊的生活经验,而是在这一切背后所蕴藏的那颗爱心。

她用一颗善良敏感的心去体察人类的内心世界,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作品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大喜大悲的经历塑造了一个成熟、淡泊的三毛,世事无常,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活在当下——超脱名利和欲望的束缚,让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三毛的成就不只是在文学上,更是在生活方式上。归根结底,是真性真情成就了三毛。她的心是真的,文章也是真的。

她的母亲缪进兰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地面对人生。”

大家之所以会在三毛去世很多年以后,仍然怀念她,是因为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三毛对自我和人生的绝对真诚,那种勇敢执着,敢爱敢恨,才是最让我们感动的!


“文化探宝者”——后记:


这些年,我一直想买一本三毛亲笔签名的作品收藏,却始终未能如愿。因为三毛的亲笔签名书已经非常昂贵,而且绝大部分还都是伪造的赝品。

就在开始创作《寻访三毛系列》的那天早上,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觉得今天三毛可能会送她的签名书给自己,作为这次创作的礼物。

结果几分钟后,这个预感就神奇地应验了,她亲笔签名的《稻草人手记》出现在我面前。

更神奇的是,三毛创作这本书的时间,正是我出生那年。而她给这本书签名时的年龄,正是我收到这份礼物时的年龄。


我弟弟是1986年10月出生的,他也很喜欢三毛的这个签名。

为了尊重三毛给其签名那位读者,我隐去了他的名字。不过这位读者的名字也很神奇,竟然与中国现存最古老最珍贵的签名作品有关。

从签名的时间来看,这本书应该是三毛到大加纳利岛处理完房产(1986年7月-9月中旬),返回台湾定居时所签。

从书的版本来看,应该是台湾开放“大陆探亲” 之前(1987年10月14日),大陆的出版社未经三毛授权自行出版的。


三毛为什么会在一本未经她授权的出版作品上签名呢?

我的猜想是: 应该是三毛在大陆的粉丝,托三毛在大陆的亲友寄给三毛。三毛签好名后又寄回给大陆的亲友,再转交给粉丝(已在网上查到相关证据,此处就不详谈了)。

从这点看,三毛对待粉丝真是蛮包容的。她的偶像金大侠就有原则得多。马云曾买了金庸的作品,毕恭毕敬地去拜见老先生求签名。结果金大侠一看,“全是盗版!不支持盗版,不能签。”马云差点晕倒!

想想人与人、人与书的缘分真是奇妙,经过32年的漫长时光,一次次的辗转,千里万里的跋涉,珍贵的“稻草人”终于来到了我身边。


谢谢你,三毛!在离去二十七年后,还送给了我这么珍贵的礼物!

我也要在自己的人生中,努力做一个真诚、勇敢、善良的人,朝着梦想、自由和真爱的方向,继续勇往直前!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收看最新内容


勇敢前行,绽放更美好的自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基一百 三毛派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