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高三,文科总分音乐,总分大约170左右,明年高考为时间限,有没有可能达到武汉大学的分数并且录取

原标题:1977年对中国人有多重要?2017年,为了高考,万人空巷!

2017年6月5日,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万人空巷。

又是一年高考日。库叔虽然早已度过了那段岁月,心情却和所有考生一般紧张。

资料图片:河南省温县一中的一名高三学生在教室中复习,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新华社发

今年恰逢恢复高考40年。在库叔看来,步入不惑之年的高考依旧充满着青春与活力,还多了些许成熟。

这40年里,高考陪伴了多少人的变化?自身又经历了多少变迁?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那一年,当了三年农民、七年搬运工的张艺谋经过一番曲折的争取,被破格收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他说,“没高考,没现在。”

那一年,身为中学老师的易中天,因避免和自己的学生同场考试的尴尬,放弃了当年冬天的考试,于1978年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那一年,刘震云刚刚结束为期五年的兵役,一举成为河南省文科状元,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如果没有77、78的高考,我也有可能跟我表哥一样,会是一个建筑工地的一个搬砖的。”

10年里人们心中被按压住的悸动与渴望,在40年前那声令下中重新燃起。

前些日子,库叔与去年参加高考的堂妹交流,她感慨良多:

“如果我没有参加高考,或许现在和弟弟一样,只能在家附近打点散工做点体力活;如果当年我爸像你爸爸一样,参加高考上了大学,可能我也能和你一样,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了。高考让我们的人生有着这么多的不同。”

考上大学,彻底改变了父亲的命运,继而改变了我的命运。

父亲是“老三届”里最普通的一名。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瘦弱而矮小,并不是农业生产中优质的劳动力,但他却从小酷爱读书。小时候,他的“卧室”是一间昏暗的木板阁楼,楼下堆着杂草,一支破旧的木梯是唯一的联通。阁楼里没有灯,年少时父亲常是在外借光看书,晚上抹黑小心翼翼地爬上阁楼。而那些书也都是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借的,“读书”多年,他却甚至连一本书都没有。

父亲的成绩很好,特别是语文和化学,他曾经骄傲地和我说过中学老师都对他刮目相看。但这些对于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或许并不重要——祖父英年早逝,家中子女众多,奶奶当然希望父亲能多一点精力在种地上,少一些分心——毕竟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并不是什么好的身份。

1977年,高中毕业的父亲已经回乡务农一年。对学业已不抱希望的他却迎来了人生转折: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身在偏远农村的父亲知道这个消息时,赶紧在最后的时刻报了名。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放下手里的农活,重新拿起书本,为这一次考试做准备,“那个时候,谁要是有本参考书,那可是像宝贝一样的。我就借了别人的书抄了好几本。”1977年冬天,父亲参与了那场改变他人生命运的高考。

后来数据告诉我,那场高考,全国录取率仅有4.8%。父亲说,当时整个村庄,他是唯一一名考上大学的,而整个县城,也仅有三名考生考上了大学。报志愿时他根本不知道国家有哪些高校哪些专业,最终还是相关部门根据他的成绩以及国家的需要,把他分配到了医科大学。医药、师范和农业,正是那时国家最需要建设的专业方向。

父亲离家求学时,只带了一床破被,两身换洗衣服和一双鞋。“那是我人生中第一双鞋。”父亲说,“是我妈用旧轮胎给我做的。”

如今的父亲,已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回想当年,他依然感觉如梦一般。“我这双手,可是锄地都锄不好的呀,怎么就拿起了手术刀呢?”

不知父亲是否知道,和他有着类似经历、类似想法的人还有许许多多,而正是这一代人,引领了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重新起航。

高考,给热爱知识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正如刘震云说:“因为大家一无所有,当世界出现一种机会的时候,他还是想把这个机会给抓住,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其实还有着更多的可能。”特别是,对于长期务工务农而又热爱知识的底层劳动群众而言,这几乎是唯一一条会流动的通道,这就把他们奋勇向前的激情带到了新的高度。

当然,这也使得这一代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的热情无限高涨。他们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技术主力,而这一通道也为数十年国家与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石。

对于生命个体而言,这是向上发展的新希望,自我的完善与实现的新可能;对于国家发展而言,这是保持活力与创造力的新动力,经济腾飞的新机遇!

2017年6月5日,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万人空巷。

赴考的学生、送考的家长,还有数家国内外媒体,在这一天的上午8点08分,一起沸腾了这座位于大别山区的僻静小镇。

毛坦厂镇的声名远播,源于毛坦厂中学——一所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超级中学”。今年,毛坦厂中学共有55个高三班级,每班人数均在100人以上;同时还有67个复读班,其中理科53个、文科14个,每班人数在150人左右。此次赴考考生近2万。而就在去年,这所中学本科达线人数达到一万多人。

毛坦厂中学现象只是当下高考盛况的一个缩影。

在河北,衡水中学半军事化的管理保证了80%以上的一本录取率。虽然管理极其严格,但无数考生与家长趋之若鹜,衡中无论在哪里建分校都颇受欢迎;

淘宝上,各类“高考必备”一时成为热销,小到笔墨,大到衣物鞋帽,考生的家长、朋友纷纷购买赠送,为高考考生保驾护航。

在山东,孔庙一时人头攒动,不少考生的亲戚朋友簇拥而上为高考考生祈福祝愿,盼榜上提名,一举高中。

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来自于农民家庭、打工子弟、流动少年群体的高考考生而言,他们和从小就有名师陪伴、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大都市精英孩子不同,若高考名落孙山,他们就只能外出打工漂泊,别无他选。这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也是一家人的指望。

从父亲那一辈神话一般的高考故事,到毛坦厂中学万人空巷的送考盛况,高考已经经历了40个春秋,不惑之年的高考纵使还不完美,但愈演愈烈的高考现象恰恰说明了“知识改变命运”从来没有过时,高考作为底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的作用依然坚挺地存在。

在这40个春夏秋冬里,中国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高考这个最重要的社会遴选机制。两个改变贯穿着始终:一是高考在改变着我们,不仅打破了原有的阶层固化,更使高中教育从精英教育转而成为大众教育,提高了文化普及率;二是我们在改变高考,面对应试教育、区域录取不平衡等问题,我们一直对高考制度改革、调整,让高考制度更好地推动历史巨轮的前进。

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其激烈程度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也并不为过。1977—1981年,普通高考录取率分别为4.8%、6.6%、5.9%、6%、5.5%,远低于“文革”前五年的高考录取率。80年代中期至1998年,高考录取率开始从11.6%升至36%,高考竞争程度虽有所缓解,但仍然是“金榜题名难”。

高中教育本就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从初中升高中,已经经过了一轮选拔,而高中到大学的录取率又如此之低,层层遴选保证了足够优异的学生才能进入大学这个知识圣殿。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张亚群教授认为,当时的大学教育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连续大扩招。与之相伴的是,高考录取率的大幅上升。据统计,年间,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58%,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75%。到2013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6%。到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大学录取率的提升——从1977年的100个人录取5人左右,到了2014年,上升至70多人,我国高考录取率一路攀升。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教育”。在一个大多数人都能上大学的年代,考上大学已经不是稀罕事,现在大家更关注的是考上的是不是好学校、好专业。

与之伴随的,是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民众不同教育水平占比随年份变化图

(数据来源: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公告;注:2005年和2015年的文盲或半文盲数据缺失)

高考这个人才输送通道,为整个社会带来了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对于国家来说,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而借力于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竞技场,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有了与精英家庭孩子有了同一张试卷,在同一个考场。

根据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陈超教授的调研,在985等重点大学的学生中来自中低收入阶层的子女至少占全部生源的60%以上,其中来自农民家庭的生源占30%以上,占比排名第一。高考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推动底层社会流动的效果由此显著可见。

或许很多人还在控诉着高考的“不公平”,但相较于其他遴选方式,这一纸试卷已是最公平的方式。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就表示:如果不用高考的分数去衡量,就会有无数的办法“找关系”、“走后门”,使得无法公平公正选拔人才。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尽管我们说高考有很多缺点,不能综合性考察人才。但它在一件事情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就是,全体中国人在考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对中国社会意义特别巨大。

纵观高考40年,虽然成绩斐然,却一直没有停止过被诟病、被质疑。“一考定终身”压力过于集中、一张试卷缺乏个性、应试教育难育人才、地区不招考不平衡等等,舆论不断地对高考制度本身进行批评,也督促着相关部门不断对其改革,让高考政策得以优化,向着更公平、更可信的考核方式奋勇迈进。

改变一:“一考定终身”制度被打破

几乎每年高考,都会出现这样的心酸场景:一名考生比高考规定入场时间迟到了两分钟,被挡在考场门外。考生跪地痛哭哀求,但门卫始终不为所动……

不管是时间上迟了两分钟、买了假冒的2B铅笔,或是漏答了某个题目、估分不准填错志愿,对于无数孩子来说,都是扎心的痛楚——毕竟这一场考试决定着他上榜还是落第,上名牌大学还是普通高校,进而决定了整个人生轨迹的走向。因此,“一考定终身”是人们最希望高考有所改变的地方。

为缓解这一压力,2000年,部分省市开始试行春、夏两季高考。然而,由于春考招生人数少、招生学校有限,考生报名数量逐年下降,春考逐渐陷入尴尬境地。至今,除上海外,其余省份均已放弃这一尝试。

而后,又有专家开出“一考变多考”的药方,希望给考生多次机会。此论一出,立起争议。批评者说:“多次高考犹如凌迟,比一次高考绞刑更为残酷。”教育部表示,高考“一变多”方案尚在研究过程中。

同时,“减负”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点目标。有关部门为此进行了多方尝试,一是减少考试科目,缩小考生备考范围;二是降低考题难度,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功课,腾出时间来自由发展。

1994年,高考科目从7科减到5科;

2001年,从北京开始,考题难度略有下降;

2013年,“平行志愿”开始在各省市实行,减轻学生填志愿压力;

虽然高考制度改革一直努力实现着为学生减负,但毕竟这是社会流动的最重要通道,40年来,高考对学生的压力依然很大。与之相伴的,是“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被逐渐打破,许多弥补的通道在逐渐建设与修复之中。

改变二:公平之外展现人才个性

1977年参加高考的孟昭春,如今已是国内职业教育领域最有名的管理学专家之一。他说,如果没有当年恢复高考,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但是他却让女儿不要太看重高考。

女儿高中英语成绩突出而其他科目一般,孟昭春对她说:“当前的高考用一张考卷评判所有人才,这显然不科学。你能否成才,关键看你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在于高考成绩。”

1999年,教育部开始在部分省市试行“3+X”科目考试方案,这是30年来力度最大的高考改革动作之一。“3”指的是语、数、外;“X”是指从理、化、生、政、历、地等科目中自由选组或综合,由广东省率先试水。

2003年,各地“3+X”普遍推开,衍生出了“3+小综合”“3+大综合”等多种形式。

今年,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则采取“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浙沪两地外语考试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两地高中生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数年来,对于此项改革的评价不一。国家统计局曾在京、津等十省市进行的一次专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这一体现了“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理念,但仍有约三成学生表示不赞成这种方案,认为它加重了偏科倾向和课业负担,没有完全实现改革初衷。怎么在公平的前提之下彰显个性,高考在逐渐做出自己的调整。

改变三:从应试教育到能力测试

2005年,因面试不过关,11名内地高考“状元”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称,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与课外活动的“书呆子”,就不会被录取。

尽管人们并不认为所有高考“状元”都是“书呆子”,但应试教育造成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却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高考偏重知识记忆,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结果造就了一批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考试机器”。

早在80年代末,类似呼声就已出现,相关部门也一直努力改变,例如在高考中加大能力测试的比重。如语文、政治等科目的试卷中,课本知识比重,从一半以上降至20%,增强对学生的能力考查。

2007年,在山东高考改革新方案中,就增加了基本能力考试,它测试的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具备的最基本知识、能力素质,如观察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欣赏表达感受等能力。

改变四:公平与灵活改革有机结合

为了筛选出更具个性化、多样化、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各省市对高考制度进行了灵活改革与调整,这使得公平的问题又重新显现出来。

根据清华大学经济社会数据中心的调查数据发现,如果不算高考加分等因素,农民的孩子总体竞争力还可以。但如果把加分等因素算进去,各类管理者家庭的孩子和私营企业主家庭的孩子进入大学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农民的孩子。如果再把自主招生的因素加进去,农民孩子的录取机会得分更是会出现骤降。

各地区分开命题、自主招生、综合加分等,本是漫长的高考制度改革历程中的调整,对选取综合性优质人才确实起到了作用。但若是其中的代价是一定程度地牺牲了公平,国家教育部门就该立即做出调整。

2015年,全国性加分、鼓励类加分全部取消;

2016年,回归全国统一命题。

高考已进入不惑之年,改革的道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毕竟这场考试太重要、影响力太大,高考改革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对所有人负责,这压力并不比高考考生来的小。

但高考改革的目的却是清晰的:公平是根本,考生的利益是第一要务。无论高考如何改来改去,都是向着这个目标逐步前进。

不惑之年,再度前进,高考的未来在哪里?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工智能如火如荼,对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新的时代,高考又要面对新的困难与挑战。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会替代许多一般性人类劳动,未来或许只需要三种类型的人才:一是高精尖的科学家和技术开发队伍;二是能够操作机器、维修机器的能工巧匠;三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思想类、情感类工作。

这样的人才需求下,高考或许不必局限于单纯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方式。除了考试上大学之外,通过技能测验成为一流的技工,进入高等的职业技术学校深造也是另一项不错的出路,既不用困于一纸试卷,又能够通过勤奋努力实现向上流动。而这也是目前国家的重要政策倾向。

时光荏苒,当40年前胸怀大志的年轻考生现在已经两鬓斑白,笑谈面对自己被高考改变的大半人生时,高考却依然年轻,依然朝气蓬勃。

40年来,高考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出场方式,陪伴着每一位考生的成长,推动着整个国家与社会,向着更平等、更稳定、更有活力的前方迈进。无论过程如何艰难,高考这一改变每个人命运的重要考试,都将会以更好的方式,进入下一个40年、80年、100年,去书写每个个人和整个国家奋勇精进的青春之歌。

68个高考满分学霸 给中国父母的10个忠告

转载自公号“丹妈读童书

学院君说: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国盛事——高考。祝愿940万考生都能正常发挥,如己所愿。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师丹妈分析68个近几年省状元、市状元、单科状元之家庭十大教育启示录。你并不会看到多少“头悬梁,锥刺股”的日夜苦读,相反更多的是这些孩子的单纯阳光、青春朝气,以及健全的心理与缜密的思维。愿这一分享能为每个孩子不得不参与竞赛的人生注入一份新营养。

1、学霸也离不开爱的滋养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

妈妈与备考中的儿子约定,每晚睡前都要“爱的抱抱”,互道“晚安”。

“在大洋彼岸的我,依然会常常怀念全家人围桌吃饭的情景,在那种朋友式的交谈中,我可以畅所欲言地把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和父母分享,那是每天最轻松最温馨的时刻。”

采访中,99%的孩子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而在校园中,爱也一直都在,2016年贵州文科高考裸分状元林中文在进入高中时本是班上中考分数倒数第二的学生,整个高一混混度日,老师发现从发掘文文的优点开始,耐心开导,才让孩子慢慢恢复了学习兴趣,毕业时,她给老师的信中写道“谢谢您让我发觉自己的才华,我必将以真善美回报社会”。

启示: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在安全中孩子就能探索。足够的宽容,允许不良;足够的坚定,纠正不良。”

2、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2014年安徽高考理科状元董吉洋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而教育的本质是教会我们思考。

采访中,理科状元们往往都热衷逻辑与推理,做个生化实验像是他们眼中的游戏;而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之一。

我想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

2014年安徽高考理科裸分状元孙萌的妈妈说“很小的时候老师布置的日记或者作文,如果是一件事,我们就会真的带孩子去做,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而孙萌表示在后来的学习中,她也习惯先在脑海里勾勒出相应的“场景”,这样不仅让解题的“逻辑性”更强,对知识的记忆也比较深刻,这都得益于爸妈从小“有感而发的”教育。

在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方面,2011年北京理科榜眼施沁汝的妈妈说道:“四岁多那会儿,她的外号就叫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基本上是有问必答,答不上来也鼓励她自己探索,并没刻意培养,只是单纯地想保护孩子求知的欲望,前段时间她突然跟我说,在她四岁多的时候,她就知道真理是无穷无尽的了”。

启示:我们无法逼孩子学习,却可以培养孩子对思考的兴趣。

3、“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生活中,烦了就画画,累了就听歌,压力大就去跑步……在谈到如何面对压力时,所有的状元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自己的小爱好。

而在校园里,他们也不是只出现在课桌前的“好学生”,班级活动组织者、社团红人、校园歌手、班服设计人……他们说“考分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在学校收获知识以外的东西,会更美好”。

寒窗十年,只有劳逸结合,学习才会成为发自内心的享受,采访中一个状元说到自己从小爱看漫画,老师在一次家长会后与母亲面谈,提醒看漫画会影响孩子学习,母亲感谢了老师的关心,表示会多多关注,但同时也解释道“漫画是他的爱好,这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对于如何处理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母亲一直对他表示出尊重与信任。

他说妈妈的做法让他认识到“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但在搞好它的前提下,参与一些其他的活动,也是我们的幸福。”

启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4、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采访中,孩子们很少提起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得更多的却是爸妈行动上的感染。

2014年安徽高考理科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2000年广东省理科总分状元张恒说:“我爸是个比我更爱学习的人,从记事起,半夜里就经常有人叫爸爸回单位处理电气故障,他总是‘手到病除’,我读大学时,爸爸作为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同学,顶着颈椎病还每天学习,通过了中级绘图员的考试,爸爸用他的实际行动教给我:知识无尽头,活到老,学到老。”

启示:对孩子,说点什么,不如去做点什么。

在聊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的状元爸妈们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名清华学霸在采访中回忆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我五岁的时,天气很热,想要喝饮料。妈妈给我钱,让我自己去买,我害羞,因为从未尝试过,害怕,就不肯自己去。

妈妈就告诉我,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去买,然后喝,二是自己不去买,那就忍着,回家再喝水。我犹豫了一下,选择了忍着,妈妈觉得这也是一种选择,就尊重我,也不评价我,回顾这一路,是爸妈的尊重与放手让我学会了遇事不逃,主动思考。

启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中,孩子才能不断长大,独立,超越父母。

在采访中我也看到了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但却因为用对了人,并没有遭来孩子的反感。

2000年广东省理科总分状元张恒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强又自信的孩子,有时难免还会有点自满,对此爸爸早已察觉,他清楚地知道孩子不需要再从他的赞美中获取自信,所以就义不容辞的扮演起了“严父”的角色。

“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爸爸虽然偶尔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及时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戏称为“批评式教育”,也许他的方法看上去和不少教育专家推崇的“赞美式教育”背道而驰,但我却觉得很适合我。”

另一个故事则来自2003年广东省高考数学单科状元吴子维,现在的教育常常反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他的妈妈就是幼儿园开始,每天吃饭前都出一道加减法给他,以至于小学前他就掌握了三位数的运算。

回顾童年,他说自己当时并不感到痛苦,可能是天生对数学的喜爱,反而觉得一切很好玩,但他也留意到当今许多孩子被父母过早逼迫学习造成的痛苦,他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找到适合的才重要。

启示: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必须针对孩子自身特点,灵活运用。

7、阅读经典,培养语感,扩宽思维

腹有诗书气自华,龙应台、莫言、毛姆、费曼……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读大家经典,这是许多状元在采访中提到的阅读之路。

不可否认,阅读确实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北京语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而阅读的培育也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婧妍说父母从小就爱给她读故事:“我的父母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讲述的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所在。”

正如《海的女儿》的内核是爱与牺牲,《夸父逐日》的内核是执着,《秘密花园》的内核是自然与成长,中文的内核,是它所包含的精神,是它所蕴藏的感动。

启示:阅读经典,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更是理解人生的途径。

8、题不在多,在于总结

96%的状元并不赞成“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错题集。

勤奋并不是获取高分的金钥匙,2011年高考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说平常自己用来放松的时间很多,但学习起来效率就很高,教育学理论里面有个“有效时间”的概念,学习的时候若自己都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就不会漫无目的地什么都做。

做题不在量在质,其实题型就那么多,把盲点都找出来就无敌了。

除了总结能力,归纳联系能力也能让学习事半功倍,2007年浙江高考状元傅睿在谈到学习方法时,就表示自己十分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习惯将各章知识点连成网状记忆,而且这种联系不是仅限于同一科目中,当今高考考的往往是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科目与科目间知识点的串连学习显得更为重要。

启示:比起死读书,傻做题,善于总结,找到方法,才是获得高分的金钥匙。

9、作息规律,热爱运动

这点虽然很简单,但我却觉得特别重要,也许正是由于学习中并不崇尚“题海战术”,采访中98%的状元都表示自己从不熬夜,甚至备考时也是十一点就睡,保证充分睡眠,作息规律,平时也经常运动。

学习是场持久战,没有强健的体魄如何能撑过12年。

启示:从小培养孩子规律作息,运动习惯,将令孩子受益终生。

10、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起分数,父母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爸妈都表示自己还有更为看重的东西。

2012年安徽省高考理科状元丁雅琦的妈妈说:“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无论怎么选择,我都绝对支持!”——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采访中大部分状元爸妈们的心声。

除了是非道德问题,家长们对孩子其他一切选择都基本为尊重为主:

“高考前半个月,我还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剧《心术》”;

“备考以来,孩子回家,我们从不过问成绩,只问近来状态可好,想吃什么”;

“从上初中开始,只要有同学约洋洋出去玩,我从不反对,反而会在玩耍结束后去接女儿,再把女儿的小伙伴一一送回家”……

比起分数,爸妈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幸福感......

也许这些状元们最终不一定能成为人中龙凤,但学生时代养成的思维习惯必将令他们终身受用:譬如独立思考的能力,神采飞扬的自信,破釜沉舟的执着,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在奋斗过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等,高考验的是孩子的脑,其实更是孩子的心。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本公众号秉承一贯的传统文化传习、社会自助互助、人文关怀、危难援助等宗旨,倡导基于人间温情、友爱的日常性自发、自愿、自主的学习交流、人际关爱等自助与互助之风习。

一、中国为家园,人类为本源,宇宙为根源;

二、关注人、社会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备、质朴无华;

四、居仁由义,乐善不倦,溯游儒释道之源;

五、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赤诚弘毅化忧患。

}

原标题:我是武大CS专业大四生,正在申请BA???

没想到这么快就迎来了大四,这上半学期我会一直在 UCLA 参加武大 GEP 交流项目,持续到 12 月份,这半年注定将成为我大学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我刚到洛杉矶不久,很快就要开始上课,所以我也想在这之前给前几年的学习做一个整合,也对现阶段和之后的申请做一个规划与展望。

“学计算机好啊将来工资高不愁就业”,高考填报志愿时,身边的父母老师都在对我说着类似的话,当时的我由于对各种专业了解不够,也不清楚什么样的专业适合我,就这样被身边人影响报了 CS。然而学了 2 年我越学越提不起兴趣,我发现自己不喜欢每天写代码,做着同样的事,这种消沉的状态也导致我前 2 年的 GPA 连 3.5 都不到。

所以在大三决定出国后,我就想好我一定要转专业,也是在那时,我了解到 BA 这个热门程度可以和 CS 相提并论的专业。虽然我想转专业申请但其实我并不想浪费前几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而 BA 这样一个交叉领域的专业正好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再加上学 BA 的话可以通过做各种各样的数据分析去主导很多事,没那么学术化,会更有趣一点,又适用于各行各业,所以做这个决定也算是理所当然。

找机构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对自己 DIY 没信心,因为当时我要准备各种英语考试,还要做实习,兼顾专业课等,完全忙不过来,根本没有心思去研究申请的事,所以我在大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就开始找机构,最后签约棕榈主要有三点原因:

1,不太信任传统机构,听身边人说过太多传统机构坑学生的例子,最常见的就是为了保证帮你拿到 offer 给你申一些比较次的学校或是有合作关系的学校等;

2,当时有去很多媒体平台查看棕榈学员的大体情况,发现 985-211 的学生占比非常大(当然也有双非和海本的同学),我就觉得既然棕榈能吸引这么多优秀学生肯定有它独特的优势;

3,我有去询问一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同学,问他觉得哪个机构比较好,没想到他签约的就是棕榈,他也跟我说导师非常专业负责,而且我也从许多渠道得知棕榈的导师全部都是有留学背景的,不像其他机构的导师只是经过一些培训就出来带学生了。

我是在大三寒假签约的种子计划,刚签完不久我的种子主导师就给了我一个很详细的计划表,把我现阶段及之后要做的事列得非常清楚,比如我应该在几月份去考托福和 GRE,同时又如何去找实习等,所有的 deadline 及注意事项都会标注出来而且也会特意提醒我,让我觉得不管短期长期各种事情都安排得很有条理,我只需要跟着导师走就可以了。

寒假过后大三下学期我就开始忙实习的事了,我两份实习的简历都是我的种子主导师帮我修改的,中英文版本每一份几乎都改了三四次。说实话因为在这之前我从没有过实习的经历,也不知道该准备怎样的简历才能被选上,所以我真的很感谢导师在关键时刻推了我一把,让我踏入门槛。毕竟想要申请 BA 这种商科专业,实习经历真的非常重要。

我的两份实习对我的帮助是分阶段的,第一份是在车来了公司做数据维护,因为这家公司整体运营都比较成熟,所以在新人培训这一块就做的很好,也很适合带我这样的小白入门,但当时我主要是做数据维护,还没有接触数据分析。

为了能更快的接触到数据分析,第一份实习做了 2 个月我就去做第二份了。第二份实习是在一家上海生物医药公司,因为我是在它新开不久的武汉分公司就职,所以由于人手不足我要做的工作就比较多,但这也让我接触到更多核心的工作更深入的了解 BA 的行业状态。

当时我们做的一个项目是医院科研数据排行,对各个省会城市医院发表的 SCI 论文数据来做一个排行统计,同时也对医院科室、医生职称等做数据分析,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把 BA 落实到工作中,具体去分析操作。这份实习持续了 4 个月,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受益匪浅。

现在大四我也正式迈入了申请季。棕榈在种子阶段和申请阶段安排给学生的导师是不同的,所以现在我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申请主导师焰蓝姐负责。在从种子导师那里接过我的工作后,焰蓝姐就开始根据我现在的一个进度和学习情况为我分析要在申请我的梦校 UCLA 时更有把握,我还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做什么,侧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等。

就像种子阶段一样,每当有各种需要准备的事堆积在我面前时,导师总会有条不紊的帮我按照重要性优先度来做一个具体的计划安排表,你只需要照着做,跟着导师的节奏走就可以了,由始至终都让我觉得很安心。

因为我大一大二时 GPA 不太理想,在大三下学期焰蓝姐负责我的申请后,她就告诉我一定要先去提高 GPA ,至少要达到 3.5 以上,这样申 UCLA 才更有优势,所以她有叮嘱我要好好准备期末考试。

但当时我考完最后一门嵌入式系统后,我觉得自己考得巨烂,感觉肯定会把我的绩点拖低很多,所以当晚我整个人就有点崩溃。焰蓝姐知道后就立马打电话安慰我,并且教我怎么给这门课的老师发邮件,和我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补救成绩等。同时她也跟我说在申请季心态一定要放平,不要太钻牛角尖,假如绩点低了再从其他方面努力就行,不要过于纠结在某一个方面。

后来我逐渐接受了自己考砸的情况,但没想到的是最后那门课的成绩出来时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不但没拉低还把我的绩点提高了,我觉得这应该都是那封邮件的关系。所以真的非常感谢导师,在我困惑低迷时能及时把我拉出来,让我迅速调整状态积极面对,以至最后能有这么好的结果。

根据我目前的一个申请准备情况,焰蓝姐为我划得第二个重点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这次在 UCLA 的交换机会。

先介绍一下这个交换项目是武大的 GEP 交流项目,在大三的时候我就有同学去参加过,所以我也是从他那里听说的。大家也可以像我这样去向同学老师等打听自己学校的交换项目。

申请这个项目其实就是提供语言成绩和绩点等基本材料,然后武大会帮你统一提交到你的意向学校,由那边的人来审核你能否获得这个机会。不同 level 的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要求也不同,像我申请 UCLA 的话它要求托福要上 90 分,但因为我没有上 100,所以还需要在这边补一门语言课。

在我获得这个交换机会过后,焰蓝姐就开始跟我讨论选课的事了,因为来美国之前要提交一份预选课的名单,所以根据我的背景再加上我要申 BA,焰蓝姐指导我选了两门商科的课和一门统计的课,这样搭配来选择对申请的帮助会大一些。

同时她也叮嘱我最好在这半年的学习内拿到满分的绩点,因为这不仅有利于之后找美国这边的老师要推荐信,也能通过出色的成绩证明我能胜任美国的学习,对申请大有裨益。

参加这个项目在这边上课所有的流程都是和 UCLA 本校的学生是一样的,一起选课听课,老师也是平时 UCLA 授课的老师,所以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让我能提前接触美国的教学方式,适应一下国外的上课环境,因为过去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也非常期待。

除了上课外,这半年我的另一个 priority 就是刷托福和 GRE 的分,托福我已经考了三次了,都没有上 100,目前是 95,GRE 是我在九月份考的,成绩是 315。

因为我的 Dream school 是 UCLA,而它作为一个大众情人学校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尤其是申请的中国学生也比较多,所以焰蓝姐有跟我明确指出托福最好能刷到 105 左右,而 GRE 要能达到 325 左右,以这样一个成绩去申请把握才比较大,所以在美国这半年我会再全力冲刺一下,因为这也是很重要的申请指标。

根据我的计划安排表,进入 10 月份我就要开始上选校课确定学校名单了。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和焰蓝姐聊过,她也知道我最想去的就是 UCLA。因为我很喜欢温暖的地方,其次我也有名校情结,比较看重综排。UCLA 算是能满足我各种需求的学校,其次就是 UCSD,这两所加州的学校是我最想去的。

在十月份除了确定选校 list 外就是找推荐人定稿推荐信了,我基本上已经确定要找哪些推荐人了,一个是我第二份实习的 leader,一个是我参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老师,最后一个就是希望能在交换期间取得好成绩然后拿到这边老师的推荐信,如果不行的话我会去找武大专业课的老师要一封推荐信,但为了最终顺利拿到 UCLA 老师的推荐信,这半年我一定会拼命学习的。

申请 UCLA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想更有把握肯定在各个部分都不能松懈,所以正如我开头所说,在美国交换这半年我将会非常忙碌,因为要一边刷语言成绩,一边上专业课,争取拿满绩,还要跟着导师做申请的各种准备等。

虽然要做的事很多但相比前两年的学习状态来说也更加充实了,而且我现在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计划做,心态也比较平和,不像之前很容易玻璃心或是着急慌张。我相信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走,再加上这一路又有导师的帮助和把关,我最终会收获我想要的。

到明年我男朋友申请时我也会向他推荐棕榈,他是南开大学数学专业的,目前在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读 3+2 的项目,之后他也会申请 MS 或者 PHD。不管是之前在种子阶段还是现在在申请季,棕榈导师的沟通和指导都让我觉得很舒服很受用,所以我也很乐意向我身边的朋友同学推荐。

最后送一句话给大家:“You miss 100% of the shot you do not take”, 出国申请这段过程肯定会走得很艰辛,但你不坚持怎么会知道原来你可以做到呢?

添加棕榈大道最酷小助手微信:palmdrivepr

添加棕榈大道最酷小助手微信:palmdrivepr

添加棕榈大道最酷小助手微信:palmdrivepr

}

原标题:我是武大CS专业大四生,正在申请BA???

没想到这么快就迎来了大四,这上半学期我会一直在 UCLA 参加武大 GEP 交流项目,持续到 12 月份,这半年注定将成为我大学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我刚到洛杉矶不久,很快就要开始上课,所以我也想在这之前给前几年的学习做一个整合,也对现阶段和之后的申请做一个规划与展望。

“学计算机好啊将来工资高不愁就业”,高考填报志愿时,身边的父母老师都在对我说着类似的话,当时的我由于对各种专业了解不够,也不清楚什么样的专业适合我,就这样被身边人影响报了 CS。然而学了 2 年我越学越提不起兴趣,我发现自己不喜欢每天写代码,做着同样的事,这种消沉的状态也导致我前 2 年的 GPA 连 3.5 都不到。

所以在大三决定出国后,我就想好我一定要转专业,也是在那时,我了解到 BA 这个热门程度可以和 CS 相提并论的专业。虽然我想转专业申请但其实我并不想浪费前几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而 BA 这样一个交叉领域的专业正好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再加上学 BA 的话可以通过做各种各样的数据分析去主导很多事,没那么学术化,会更有趣一点,又适用于各行各业,所以做这个决定也算是理所当然。

找机构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对自己 DIY 没信心,因为当时我要准备各种英语考试,还要做实习,兼顾专业课等,完全忙不过来,根本没有心思去研究申请的事,所以我在大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就开始找机构,最后签约棕榈主要有三点原因:

1,不太信任传统机构,听身边人说过太多传统机构坑学生的例子,最常见的就是为了保证帮你拿到 offer 给你申一些比较次的学校或是有合作关系的学校等;

2,当时有去很多媒体平台查看棕榈学员的大体情况,发现 985-211 的学生占比非常大(当然也有双非和海本的同学),我就觉得既然棕榈能吸引这么多优秀学生肯定有它独特的优势;

3,我有去询问一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同学,问他觉得哪个机构比较好,没想到他签约的就是棕榈,他也跟我说导师非常专业负责,而且我也从许多渠道得知棕榈的导师全部都是有留学背景的,不像其他机构的导师只是经过一些培训就出来带学生了。

我是在大三寒假签约的种子计划,刚签完不久我的种子主导师就给了我一个很详细的计划表,把我现阶段及之后要做的事列得非常清楚,比如我应该在几月份去考托福和 GRE,同时又如何去找实习等,所有的 deadline 及注意事项都会标注出来而且也会特意提醒我,让我觉得不管短期长期各种事情都安排得很有条理,我只需要跟着导师走就可以了。

寒假过后大三下学期我就开始忙实习的事了,我两份实习的简历都是我的种子主导师帮我修改的,中英文版本每一份几乎都改了三四次。说实话因为在这之前我从没有过实习的经历,也不知道该准备怎样的简历才能被选上,所以我真的很感谢导师在关键时刻推了我一把,让我踏入门槛。毕竟想要申请 BA 这种商科专业,实习经历真的非常重要。

我的两份实习对我的帮助是分阶段的,第一份是在车来了公司做数据维护,因为这家公司整体运营都比较成熟,所以在新人培训这一块就做的很好,也很适合带我这样的小白入门,但当时我主要是做数据维护,还没有接触数据分析。

为了能更快的接触到数据分析,第一份实习做了 2 个月我就去做第二份了。第二份实习是在一家上海生物医药公司,因为我是在它新开不久的武汉分公司就职,所以由于人手不足我要做的工作就比较多,但这也让我接触到更多核心的工作更深入的了解 BA 的行业状态。

当时我们做的一个项目是医院科研数据排行,对各个省会城市医院发表的 SCI 论文数据来做一个排行统计,同时也对医院科室、医生职称等做数据分析,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把 BA 落实到工作中,具体去分析操作。这份实习持续了 4 个月,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受益匪浅。

现在大四我也正式迈入了申请季。棕榈在种子阶段和申请阶段安排给学生的导师是不同的,所以现在我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申请主导师焰蓝姐负责。在从种子导师那里接过我的工作后,焰蓝姐就开始根据我现在的一个进度和学习情况为我分析要在申请我的梦校 UCLA 时更有把握,我还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做什么,侧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等。

就像种子阶段一样,每当有各种需要准备的事堆积在我面前时,导师总会有条不紊的帮我按照重要性优先度来做一个具体的计划安排表,你只需要照着做,跟着导师的节奏走就可以了,由始至终都让我觉得很安心。

因为我大一大二时 GPA 不太理想,在大三下学期焰蓝姐负责我的申请后,她就告诉我一定要先去提高 GPA ,至少要达到 3.5 以上,这样申 UCLA 才更有优势,所以她有叮嘱我要好好准备期末考试。

但当时我考完最后一门嵌入式系统后,我觉得自己考得巨烂,感觉肯定会把我的绩点拖低很多,所以当晚我整个人就有点崩溃。焰蓝姐知道后就立马打电话安慰我,并且教我怎么给这门课的老师发邮件,和我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补救成绩等。同时她也跟我说在申请季心态一定要放平,不要太钻牛角尖,假如绩点低了再从其他方面努力就行,不要过于纠结在某一个方面。

后来我逐渐接受了自己考砸的情况,但没想到的是最后那门课的成绩出来时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不但没拉低还把我的绩点提高了,我觉得这应该都是那封邮件的关系。所以真的非常感谢导师,在我困惑低迷时能及时把我拉出来,让我迅速调整状态积极面对,以至最后能有这么好的结果。

根据我目前的一个申请准备情况,焰蓝姐为我划得第二个重点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这次在 UCLA 的交换机会。

先介绍一下这个交换项目是武大的 GEP 交流项目,在大三的时候我就有同学去参加过,所以我也是从他那里听说的。大家也可以像我这样去向同学老师等打听自己学校的交换项目。

申请这个项目其实就是提供语言成绩和绩点等基本材料,然后武大会帮你统一提交到你的意向学校,由那边的人来审核你能否获得这个机会。不同 level 的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要求也不同,像我申请 UCLA 的话它要求托福要上 90 分,但因为我没有上 100,所以还需要在这边补一门语言课。

在我获得这个交换机会过后,焰蓝姐就开始跟我讨论选课的事了,因为来美国之前要提交一份预选课的名单,所以根据我的背景再加上我要申 BA,焰蓝姐指导我选了两门商科的课和一门统计的课,这样搭配来选择对申请的帮助会大一些。

同时她也叮嘱我最好在这半年的学习内拿到满分的绩点,因为这不仅有利于之后找美国这边的老师要推荐信,也能通过出色的成绩证明我能胜任美国的学习,对申请大有裨益。

参加这个项目在这边上课所有的流程都是和 UCLA 本校的学生是一样的,一起选课听课,老师也是平时 UCLA 授课的老师,所以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让我能提前接触美国的教学方式,适应一下国外的上课环境,因为过去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也非常期待。

除了上课外,这半年我的另一个 priority 就是刷托福和 GRE 的分,托福我已经考了三次了,都没有上 100,目前是 95,GRE 是我在九月份考的,成绩是 315。

因为我的 Dream school 是 UCLA,而它作为一个大众情人学校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尤其是申请的中国学生也比较多,所以焰蓝姐有跟我明确指出托福最好能刷到 105 左右,而 GRE 要能达到 325 左右,以这样一个成绩去申请把握才比较大,所以在美国这半年我会再全力冲刺一下,因为这也是很重要的申请指标。

根据我的计划安排表,进入 10 月份我就要开始上选校课确定学校名单了。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和焰蓝姐聊过,她也知道我最想去的就是 UCLA。因为我很喜欢温暖的地方,其次我也有名校情结,比较看重综排。UCLA 算是能满足我各种需求的学校,其次就是 UCSD,这两所加州的学校是我最想去的。

在十月份除了确定选校 list 外就是找推荐人定稿推荐信了,我基本上已经确定要找哪些推荐人了,一个是我第二份实习的 leader,一个是我参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老师,最后一个就是希望能在交换期间取得好成绩然后拿到这边老师的推荐信,如果不行的话我会去找武大专业课的老师要一封推荐信,但为了最终顺利拿到 UCLA 老师的推荐信,这半年我一定会拼命学习的。

申请 UCLA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想更有把握肯定在各个部分都不能松懈,所以正如我开头所说,在美国交换这半年我将会非常忙碌,因为要一边刷语言成绩,一边上专业课,争取拿满绩,还要跟着导师做申请的各种准备等。

虽然要做的事很多但相比前两年的学习状态来说也更加充实了,而且我现在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计划做,心态也比较平和,不像之前很容易玻璃心或是着急慌张。我相信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走,再加上这一路又有导师的帮助和把关,我最终会收获我想要的。

到明年我男朋友申请时我也会向他推荐棕榈,他是南开大学数学专业的,目前在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读 3+2 的项目,之后他也会申请 MS 或者 PHD。不管是之前在种子阶段还是现在在申请季,棕榈导师的沟通和指导都让我觉得很舒服很受用,所以我也很乐意向我身边的朋友同学推荐。

最后送一句话给大家:“You miss 100% of the shot you do not take”, 出国申请这段过程肯定会走得很艰辛,但你不坚持怎么会知道原来你可以做到呢?

添加棕榈大道最酷小助手微信:palmdrivepr

添加棕榈大道最酷小助手微信:palmdrivepr

添加棕榈大道最酷小助手微信:palmdrivepr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科总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