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理?

自虐似乎是一个比较有刺激性的词,尤其是联想到性行为方面的自虐,但其实这种行为远比一般人感觉到的更为常见,很多人都会程度不同的在一些时候实施这种行为,而且在大部分行为实施过程中,都会带有自己无法克服的强迫性。

一个失恋的人可能长久陷入抑郁状态,自己的精神与肉体都遭受很大伤害,并且自身迟迟没有走出来的意愿;一个现实生活稍微遭受挫折的人,产生长时间的沮丧情绪伴随身体的多方面不适感;一个并没有经历外界重大打击的人突然神经衰弱,被长久的失眠困扰无法解决;或者,一个人会在某些时候陷入死亡幻想,总有一种通过死亡来获得解脱的冲动,而自身并没有遇到面临生死考验的遭遇。这些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也多多少少被人所熟悉,而这些行为基本都带有自虐的性质。当然,当事人也许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自己总能找到解释自己目前状态的原因。不过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解释与他们实际经历的痛苦总是不太成比例,表现出显然的被夸大的成分。

人真的有寻求自虐的生物原因吗?

就像有人从基因去解释的那样。或者根本上还是心理状态的反映?其实人类一直有一个自虐的历史,在很多古代宗教行为中,总是带有某些自虐的痕迹。但这并不意味着自虐是一种生物属性,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自虐背后的东西。

痛苦本身是没是快感而言的,千万不要误解痛苦对自虐者的感觉意识。至于某种状态下呈现出来的,似乎是快感的表现,根本上还是因为对其他更深层痛苦抑制的反应。自虐是一种心理防御,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理学意义上的,下意识自我保护,往往很容易带来客观的自我伤害)免于深层的痛苦与焦虑。

一、失恋之后的长期抑郁。

这其实是某种类型,并不单纯发生在失恋人群中,更深层的是与失去这一主题关联着。考察这一主题,关键是比较失去对人的心理创伤程度与受害人自我伤害程度的比例。一个失去亲人,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失去亲人的人,可能会遭受巨大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有可能是难以治愈的,这样一个人形成长久抑郁属于正常心理范围,尤其是当事人年龄偏小的时候。

但在我们的讨论中,受害人的心理创伤感与实际发生的事情很难成比例。我们很难想象一次普通的失恋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心理创伤,而且在具体观察中,这种人往往还不是第一次失恋。此外还包括其他的失去行为。比如自己的孩子可能考上大学将要离开自己生活了;身边一个好朋友由于工作原因去了外地;自己养的一个宠物丢失或死亡了;甚至是自己一件在意的物品破损丢失等等。

这里面相似的地方在于,受害人都有一个普通夸大创伤程度的主观意图,同时会有意无意强调自己的无助无力感。有意思的是,如果这样的一种感觉没有身边人关注的时候,受害人的创伤感反而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换句话说,他们的这些伤痛总会用各种方式让别人关注到,比如让曾经的爱人、离开自己的朋友、将要去上大学的孩子等等关注到。似乎别人的关注起到某种程度的催化作用。而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客观上明明被关注,但受害人要用各种理由来否定这种关注,他们经常的声明是,自己处于一个无人关注的情形之中。

由此可以发现一个内在的心理轨迹,只是这个心理轨迹在受害人自我是完全体会不出来的。这样的心理轨迹就是,“我是一个如此弱小的人,受到巨大的伤害,而我受到的伤害必须有人为我负责。”这些人显然完全弱化了自我力量,把自己似乎全权交给他人来负责,但他们又非常不满意别人对自己的责任。他们总是在潜意识里面百般挑剔别人,强调别人对自己的忽略,把自己的痛苦忍受归咎在他人身上。然而,有意识的挑剔与苛责又是当事人无法接受的自我解释,所以自虐就发生了。如果当事人非常明了自己挑剔与苛责的本性,也坦然接受自己挑剔与苛责的本性,完全可以直接的表达对别人的愤怒与责怨,就完全不需要自虐了。自虐在这里起到一个掩护的作用,“我确实非常痛苦,我确实身体有病,所以来关注我来照顾我是合情合理的”,这其实掩护了背后的一个深层矛盾——既要寻求他人的照顾,又对他人挑剔苛责的内在矛盾。

这也是某种形象的说法。找一个典型例子来说,比如在一个家庭中,某天计划出去野营,而这个计划也许就是家中的家庭主妇提出来的,为此她兴致勃勃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家庭中其他成员也都应和着她这个提议。然而,也许一件小事就会让整个野营蒙上阴影。这件小事也可能是当天下了一点点小雨,也可能是丈夫因为工作关系临时离开半个小时、也许只是在野营过程中这个家庭主妇一个随意性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总之,这样的小事可能有多种,但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这个家庭主妇的情绪会瞬间失落下来,兴致变得索然无味,甚至她会在身体上感觉到明显不适,比如突然感觉头痛或者疲倦,最终野营草草收场。

这是自虐某种不太明显的情形。家庭主妇的表现从来没有在言语上或是主观意识上来否定这次野营,而是表现出来自我抑制——头痛、疲倦感、情绪莫名的失落等等,总之是以自己感觉不适为表现方式。如果有人说这是她想要破坏野营的方式,她会觉得受到莫大的曲解与侮辱。然而,事实如此。

显然,这个家庭主妇深层心理上其实有比较强的控制欲,她喜欢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安排来行使,形成自己的秩序感。任何打乱她的秩序感的事情都会造成她的焦虑。只是这种焦虑不一定出现在她的自我意识里面,尤其从家庭主妇的自我形象定位上,温顺的、顾家的、以家人为首位的自我定位可能完全铭刻在自我意识中,这一切都压抑了她那超强的控制欲,使得控制欲以某种自虐的方式被表达出来。“不是我想扫大家的兴,是我身体真的不舒服”。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的时候,这种人不舒服的表现往往在一个自己计划被打乱之后,或者发生在有人来违背自己意愿之后。接下来,家人对她的身体顾忌自然会用顺应她来体现。于是,自虐达成了控制欲满足的目的。

不要把这个想象的如何可怕。人类本身就有幻想死亡的内在冲动,因为人类本能中有一种习得性的冲动,对于恐惧的对象总会用各种或隐或现的方式去替代满足它,以期达到克服恐惧的目的。而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恐惧,所以有死亡幻想并不足奇,看看人类大量的艺术作品就明了了。但这里说的不是艺术幻想,而是另外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可以用一句典型的话来描述“真想死了算了,省得。。。。。。”省得后面可以补充很多东西。

这种死亡幻想与艺术幻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类历史上很多的宗教仪式中以及大量的艺术作品中,包括我们的现实游戏体验中(蹦极、过山车、极限运动),其实是在象征性的体验死亡-重生,由此象征性的获得面对死亡的勇气,这在孩子克服恐惧的游戏中很容易被看到。这样的意义在于死亡-重生,是人对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而在自虐式的死亡幻想中,更多是满足死亡本身。这种类似白日梦的行为可能发生在一次受挫事件以后,也可能完全缺乏明确的外界刺激,在清晨或者深夜的意识自动浮现。

在探讨自虐情结中,受害者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心理特征——自我强烈的无助无力感。这种东西极大消解了自我力量,而受害人下意识把自我力量舍弃造成的结果,让他们对他人产生强烈依赖。人如果极大消解自我力量,单纯去依赖他人,这是根本无法达成的。因此,受害者必然在依赖他人的道路上屡屡受挫,带给自己焦虑的恶性循环。如果自身的种种原因没办法让他把这种因为受挫而产生的愤怒攻击投向他人的话,就自然产生一种转向自身的反转。自虐的人有一个心理共性,就是他们很难去恨他们的愤怒对象,不但如此,反而会用夸赞崇拜的方式去形容对方。他们宁可用转移仇恨的方式来发泄攻击性,这如同一个丈夫出轨的妻子,任然坚信自己对丈夫的深爱,同时强烈的恨着那个所谓第三者。

这种内在矛盾对人的冲击非常巨大,可以造成受害者内在强烈的扭曲,这样导致恶性循环:无助-依赖他人-依赖不满足的愤怒-愤怒的压抑-更强的无助感-更强的依赖他人的需要-更强的愤怒-更强的压抑-更强的无助感。人单纯的主观感受有很强的自欺作用,在这种人格特征中,无助感会被逼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巨大程度,现实检验与 现实评断被挤压到完全无足轻重的地位。

无助感强大到某程度,自虐式的死亡幻想自然就会出现了。而且这种时刻,当事人甚至是在有味道的品咂自我死亡的过程。但有一个事实存在,当事人本不是想要死亡,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死亡幻想,来减少内在的由于恶性循环所带来的无助感与愤怒焦虑。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恐惧,在品味死亡的时候,人会产生某种自我消解的作用,通俗的说“我不在是我了”。当我不在是我的时候,内在强烈的矛盾焦虑才不会极大刺激到自己,当然这种刺激是在潜意识层面上的。然而导致受害人的自虐也是实实在在的。

性行为中的自虐其实是自虐行为中的一小部分,不过却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甚至单纯以为自虐就是性的自虐。在性行为中实施自虐的人,往往没有以上提到自虐行为的表面特征。而且很多时候还呈现相反的表现。比如在性行为中实施自虐的人,在其他方面可能表面上完全看不到自虐行为,尤其不太会像上面描述的,带有一个弱者的标签形象。他们也许在工作与生活中表现的非常具有活力、主动,处理得当。那么是否就说,性行为自虐与其他自虐完全不同呢?这到也未必。

前面提到过一些核心的自虐本质——内在强烈的无助感、自我力量的弱化消解、对他人非理性的依赖、依赖无法满足的愤怒、对愤怒的压抑等。这些也同样是性行为自虐者的核心本质,只是在两点上有所区别。

这种受害者的自我功能比较强大,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他们自我力量弱化的不足。他们的工作能力、表面的人际关系能力以及现实检验、自我效度等等并不弱,甚至还表现的比较聪颖。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源于现实焦虑的无助感不太容易出现,而更多是更深层的基本焦虑造成。由于缺少现实焦虑刺激,使得他们在很多场合表现的很正常甚至优秀。另外,他们受到的深层压抑更加强大,这种压抑在依赖与愤怒两个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以至于它们反而表现的很具有独立精神。最后一个方面,性行为中的自虐需要一些性诱导因素。这可能发生在它们的儿童期,也可能发生在成人期,在某种带有性意味的亲密关系中出现诱导因素。

总之,性行为中的自虐并不具有更加特殊的心理原因,本质上还是 深层焦虑的结果。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外界社会的关系。在探讨心理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很难与社会文化割裂开的。从以上对自虐的深层心理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社会文化中如果营造了更多的不安全感、对依赖与投机的鼓励、自利价值观、恶性竞争、不信任感等,这样的文化心理更容易促成自虐行为。

     自虐是很普遍的现象,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都有自虐倾向。

1.依赖心理:强烈的依赖、缺乏-意识是自虐的心理土壤。而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自虐的人在内心深处不愿意-,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

2.对失去爱的恐惧:具有依赖心理的人总是强烈地需要他人的爱,也因此始终处于随时可能失去爱的恐惧之中。只要他们所依恋的对象有一点点冷落或疏远的表现,他们就会立即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感觉自己被拒绝,担心将会被抛弃,进而对未来感到悲观绝望。

    用一句话概括:自虐就是折磨自己;其实就是自我认同心理障碍。

    自我认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统一,即是对自己各方面的认可、承认、接纳。青春期是形成自我认同的最关键阶段,如这一阶段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后便会出现角色混乱或消极的认同。你可能就是这样,没有从青春期很好的过渡过来。 

     不认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从心理上不接纳自己,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严重脱离。因而你从精神上惩罚自己、疟待自己,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快感。如果不能很好的矫正,发展下去,行为上更严重的惩罚自己。

 关于自虐其实还有一种你可能不太接受的看法,但我想说这是真的,有自虐倾向或行为的人,这类人往往会对自虐行为有一种依赖或说是快感,就是说这类人喜欢自虐,通过这种-行为来达到自己生理和心里的满足与快感,这些-行为能达到他们的兴奋点,还有一类人会通过自虐引起他人的关注,或是自责来处罚自己把事情的原因归罪与自己,其实很多自虐的人缺少关注与爱,这往往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这里主要指童年的经历)可以称为自虐的活动有很多种,自虐多指的是他在身体上的伤害-,这个叫自残更贴切,自虐和自残是有区别的。

    心 理引言:当你深陷一个不能承受的快要崩溃的工作时,那是你自己的选择,而你是完全自由的,并没有任何人捆住你;当你深陷一个痛苦的关系时,那也同样是你自己的选择,而你是完全自由的,并没有任何人把你捆在这个痛苦中。而疲累,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结果。

 生活中总是有这样一种人,口口声声地抱怨生活太累,要么是干不完的工作,忙不完的应酬,操不完的心;要么就是伴侣不管家,孩子不听话,什么事都自己一个人担着,心力交瘁,身心疲累……其实,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如果一个人过度消耗自己的体力或心力,其实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而已。说穿了,就是这种忙碌和疲累,其实并不是别人或环境所逼迫,而是自己潜意识所选择的结果,因为潜意识中有一种自虐的需要。而自虐是因为内疚感和恐惧感。

谁都知道,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实际上是被累死,这么一个成功的人竟然过劳死,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从现实的层面来看,乔布斯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但是从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来理解,他无法从这些外在所取得的成功和荣誉中得到他真正想要的内心的安全和自由。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作为一个人最高层面的需要,如自我实现、被尊重、以及家庭带给他的归属感,其实都已经实现了。但是作为一个人最基础的安全感他无法找到,终其一生,他都无法接受亲生父亲对他的抛弃,直到去世前,他也没有去见他的父亲,这种被遗弃的恐惧和痛苦,才是乔布斯真正的绝症。从外在的世界中去寻找安全感,注定是一场必输的赌注,而乔布斯就累死在了这场赌注的中途。

当你深陷一个不能承受的快要崩溃的工作时,那是你自己的选择,而你是完全自由的,并没有任何人捆住你;当你深陷一个痛苦的关系时,那也同样是你自己的选择,而你是完全自由的,并没有任何人把你捆在这个痛苦中。而疲累,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结果。如果你不想这么对待自己,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并没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须这么忙,这么疲累,这么无奈。

  现代人的疲累,说穿了,也不过是一种自我虐待的结果。因为说到底,没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没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须事事拿第一,没有任何人逼迫你说必须买大房子必须买名牌车,也没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须选择离开舒适的家园要在北上广这样竞争激烈的大都市中占据一席之地……任何“不得不”付出的疲累的代价,就是对自我的无尽消耗和剥削,直到精疲力竭。

我最近的状态很不好,总是感觉心情很压抑,脸上很难有真心的笑脸出现,今天甚至刮了自己一耳光,对自己的这个动作,我吓坏了,寻求了百度,对照发现自己有自虐倾向,现在摘抄下来,希望各位有跟我一样处于焦躁状态的妈咪,可以受益一点,一起克服不好的状态,开心起来。

如果和男朋友分手了,你是不是觉得因为自己不够善解人意?如果别人求你帮忙,但是你没有时间,当你解释时是不是觉得很愧疚?想过没有,你为什么会感到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为什么总把责任归到自己的身上?

其实,这就是你的自虐心理在作怪。不要过于担心,自虐是很普遍的现象,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都有自虐倾向。

有自虐心理的人,大多觉得自己全身都是缺点,没有别人优秀,事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让别人压在自己头上。即使他们本身条件很好,也不敢正视自己。他们希望能做好一些事情,却总在关键的时候丧失信心。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很难成功,因为他们还没有站起来,就把自己踩在脚下了。

生活中,那些总是顺从别人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较强。这些老实人和老好人 ,很少得罪人,可以用 与世无争来形容。当别人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哪怕是无理的,为了避免因为自己不同意而触怒别人,他们也总是表现得很愿意。即使在很多时候,他们心里并不是这样想。

用一句话概括:自虐就是折磨自己。

在心理学上,自虐可以分为两种:

第二,身体上的自虐。自虐和自律、自残有很大的不同,自虐一般不带有什么目的性,而自律自残目的性很明显,比如,为了挽救失去的恋情割腕自杀。

而自虐却不会这样,只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一个处于自虐状态的人,因为对自己不认同就对自己进行惩罚,以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发泄和释放。相对于精神的自虐,身体自虐更要明显一些,比如那些酗酒和嗜烟的人,都有一定的自虐倾向,在折磨自己的身体中,得到一些心灵的释放。

另外,自虐也可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情结,一些原始土著人身上满是文身、穿孔,就是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表明自己是勇敢的,具有忍耐精神的。

在一个男主人酗酒的家庭中,女主人如果为了让丈夫改过自新,总是采取和丈夫进行冷战或争吵的方式,却迟迟不肯离开,渐渐地因为情感鸡肋的折磨,很快就会耗掉自己的精力,而这种甘心被耗掉的心理就是自虐。通过自虐来达到折磨对方,达到玉石俱焚的目的,总归对自己是伤害,其实,自虐本身起不到任何作用。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摆脱自虐心理呢?

大多数自虐的人,因为害怕别人对自己不满,而很少会表露自己的情绪。比如,一位同学的舍友很不讲卫生,他碍于面子,不提醒不反对,而是默默忍受日益恶化的宿舍环境,最终忍无可忍,只有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了。其实想要摆脱自虐心理,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敢于说不,情况就可以得到好转。

一个总是不敢拒绝别人的人,如果感觉自己不满意,不妨坚定地拒绝别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无奈的承诺而烦恼;那些总是被欺负的老好人,只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争取自己的权利,那么就不会再出现因为没有成就感而自卑、自怨的状况了。

很多自虐的人都把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比如,有个人母亲去世了,他责怪自己平时没有照顾好母亲,于是一味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并用酗酒来摆脱这种自责。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如果能放下过多的责任,不要总是自寻烦恼,那么,自虐就会很快好转。

总之,如果想摆脱自虐,最好的做法就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放自己一马 ,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灵上,只有放开,幸福的指数才会大幅攀升。

PS:,有自虐倾向的人常有下列特点:

1.不敢坦然陈述自己的意见,因为害怕引起争论.

2.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会被人误解.

3.尽量逃避问题,生怕自己插手事情会更复杂.

4.不敢对任何人不敬,生怕被对方怀恨.

6.一旦自己犯了错误,就只会生闷气.

7.不敢享有别人给自己太多的恩惠,宁愿多付出.

自虐形成的典型的心理条件:

1.依赖心理:强烈的依赖、缺乏独立意识是自虐的心理土壤。而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自虐的人在内心深处不愿意独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 

2.对失去爱的恐惧:具有依赖心理的人总是强烈地需要他人的爱,也因此始终处于随时可能失去爱的恐惧之中。只要他们所依恋的对象有一点点冷落或疏远的表现,他们就会立即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感觉自己被拒绝,担心将会被抛弃,进而对未来感到悲观绝望。

为什么会产生自虐心态?

自虐是一种异常的心理表现,自虐的形成有一些典型的心理条件:  

 1.依赖心理:强烈的依赖、缺乏独立意识是自虐的心理土壤。而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自虐的人在内心深处不愿意独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   

   2.对失去爱的恐惧:具有依赖心理的人总是强烈地需要他人的爱,也因此始终处于随时可能失去爱的恐惧之中。只要他们所依恋的对象有一点点冷落或疏远的表现,他们就会立即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感觉自己被拒绝,担心将会被抛弃,进而对未来感到悲观绝望。在强烈的悲伤和绝望情绪驱使下,冲动行为就很难避免了,其目的是引起关注,借此得到帮助。

 3.潜在的攻击性:自虐者尽管在心理上处于弱势,但他们的行为具有潜在的攻击性。人在遭遇挫折或失败时,内心都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去解除痛苦、消除障碍。自虐者不能从积极的角度去寻找解决办法,而是通过自我破坏性的行为“威胁、逼迫”他人来关注和帮助自己,以达到继续依赖他人的目的。这样的胁迫行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暴力”,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危险性,不仅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构成威胁。 

  怎样才能避免自虐、自伤事件的发生呢? 

  1.培养独立性   独立与爱并不矛盾。爱的同义词不是依赖、索取,而应是分享、支持与付出。所以,爱一个人,不能培养其对我们的依赖性,而应该让其在爱的滋养下更具有独立能力,更自信、更积极乐观。

   2.积极关注   自虐这种消极行为方式的形成与行为人的环境因素有关,这就是行为理论中常说的强化。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其结果使得行为者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缓解了他的痛苦或者为他带来愉快体验,这种行为就有可能再次出现,这就是强化的过程。

自虐行为表面上好像令行为者痛苦,但它会带来其他“好处”——吸引父母的注意、得到陪伴与照顾、受到周围人的关注与同情、挽回爱人的心、避免关系破裂等等。由于自虐者的消极行为反复受到强化,于是就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只要感觉到有威胁,他们就会采取自虐来应付挫折,试图以此解决问题。因此,在自虐行为刚开始出现苗头的时候,就一定要坚决予以制止,不能因同情可怜而作出妥协;与此相对应的,应该关注和鼓励对方的积极行为,不要在孩子生病、出问题时才去关心他,应该在孩子自己独立完成某事时主动给予夸奖和爱抚。恋人之间也是如此,女人一哭闹男人就妥协,这种解决冲突的方式是有害的,正确的做法是,女人哭闹的时候作冷处理,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商量解决办法,这样,自虐行为就失去了“杀伤力”,两个人之间才能建立起健康、积极、理性的互动关系。良性、积极的关系是爱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以爱的名义自虐,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对方。我们拒绝自虐。

产生自虐心态,是一种异常的心理表现,自虐的形成有一些典型的心理条件:

1.依赖心理:强烈的依赖、缺乏独立意识是自虐的心理土壤。而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自虐的人在内心深处不愿意独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

2.对失去爱的恐惧:具有依赖心理的人总是强烈地需要他人的爱,也因此始终处于随时可能失去爱的恐惧之中。只要他们所依恋的对象有一点点冷落或疏远的表现,他们就会立即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感觉自己被拒绝,担心将会被抛弃,进而对未来感到悲观绝望。在强烈的悲伤和绝望情绪驱使下,冲动行为就很难避免了,其目的是引起关注,借此得到帮助。

3.潜在的攻击性:自虐者尽管在心理上处于弱势,但他们的行为具有潜在的攻击性。人在遭遇挫折或失败时,内心都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去解除痛苦、消除障碍。

有自虐倾向是什么原因 ?

 1、现实中的愿望受阻。原来积聚的巨大能量无处释放,最后找到自身作为发泄对象。总体上由于对自己的失望、痛恨、不满而产生自我伤害、贬低、折磨和虐待,或以提醒自己斩断这些奢望和妄想 。比如一再不相信爱情,宁愿孤独,通常是恋爱失败的表现。   

2、通过肉体折磨减轻精神痛苦。肉体上的痛感常常可以减轻和覆盖精神上的焦虑、不安。肉体自残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比如用剪发、吸毒、纹身、割腕、吸烟、酗酒等化解恋爱失败的精神痛苦。   

3、自虐形成习惯之后,一些人从自虐的痛苦中会感到某种放松、发泄、刺激或兴奋。他们会习惯性地自虐。此时自虐已经变成另一种“自慰”和“快慰”。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自虐,都是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全的表现。人人皆有这种自虐倾向和冲动。如果此行为不是针对自己而是别人,就是“他虐”,往往形成更加灾害性后果。 克服自虐,首先要对自身的能力和外界的情况有客观的估计,不对自己有过分的预期。一旦发现自己在精神或肉体上有自虐倾向,要及时救治,不要形成习惯。

自虐倾向是怎么造成的?

主要是个人所处的环境或经历的某些事件让人产生过大的压力进而导致。在没有合理的宣泄方法或无力解除这种状况时就会产生自我否定和责备,自虐就成了减压和自我激励的一种方法。具有这种倾向的人往往具有上进心却缺乏对自己合理的认知,内心感情复杂,沟通能力和意愿不强,有自我封闭的趋向。有一种情况是追求自虐的快感,属于感情心理缺失或性冲动引导不合理造成的。在很多时候,第一种情形的人也会在自虐中形成快感的依赖或上瘾,这是由心理需求和内分泌激素影响下的生理需求造成的。任何一种心理不健康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建议咨询专业心理医生。

加载中,请稍候......

}

您好!我想帮朋友问一下,我的朋友是个女孩,已经结婚,但是在婚后她的先生在有一次她们生气的时候,她的先生拿了把水果刀把自己的手掌给刺穿了,当时流了很多血。我想问一下她先生刺穿自己手掌的举动是一种什么行为。是不是一种心理上存在缺陷,他这样的举动在今后会不会伤害到我的朋友。谢谢您帮忙解答一下好吗?我的朋友现在很困惑。

您好!他的行为是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 自残行为并不少见,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自残的念头,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已。

你的朋友的丈夫的这种行为是因为焦虑、紧张、不安、痛苦等得不到化解时的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它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是用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的表现。 

你问“是不是一种心理上存在缺陷,他这样的举动在今后会不会伤害到我的朋友”,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心理上的缺陷谈不到,但它是一种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全的表现,有这种情况的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去用同样发方法去伤害别人的。

解决这种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这样就能够避免自残心理行为的发生。

以上仅是个人的看法,你的朋友杨永龙请你批评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

}

网友回答 拇指医生提醒您:网友回答仅供参考

根据美国心理专家的研究,青少年自残之前一般都有征兆。首先这些孩子在自残之前会有很长一段时期的妄想期,他们会幻想各种减轻痛苦的方式;其次注意力会变得很差,上课或者在家写作业经常会走神,有时候家长或者老师叫好几次名字都听不见;如果有这些现象的孩子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排解,孩子就会进入急性发作阶段。这时候孩子的身体外形会发生莫名其妙的变化,如剃光头及拔除眉毛、睫毛等,这种时候就需要身边的亲人加强监控,因为下一步很可能就会发生自残现象。自残行为包括切割、致残、破坏或改变身体一部分,可能导致永久伤残。严重自残症则会包括挖出眼球、填塞耳道、切除外耳、自焚等。这时候临床上难于预测,也无有效治疗,而且很难以防止其复发。

心理联盟心理学小家族QQ群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