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幸福是什么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 21:05:13)转载 标签: 教育 第一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 ,其中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 《鸟的天堂》和两 篇略读课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 《火烧云》 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 “资 , 如 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 “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 展开交流、进行习作练习; “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 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鬼斧神工, 天机独运, 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 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便会 油然而生。 【教学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按照整组教学的思路来进行综合设计: 用综合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的 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语文园地和积累运用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 学过程成为一次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 语文学习与热爱大自然教育融为一体的 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以此调动学生对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 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 望。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罩、屹”等 27 个生字,会写“潮、称”等 27 个生字。积累词语,要求会读会 认 27 个词语,会写会运用 22 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 《语文园地》中的“日 积月累”描写自然景观的四副趣联及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来品味语言的 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 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与主题实践、整体感悟”的方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在单元各篇课文和课外资料进行联系阅读, 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整 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 2.在体会课文所描写自然景观美好的同时, 引导学生积极、 主动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寻找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在阅读、 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 述大自然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美丽与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第一部分:整体感知(1 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单元专题,了解本单元内所有课文的大意,明确关于学习本组教材而将进行 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 2.培养初步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能力。 3.对本组教材产生浓厚兴趣,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让本组单元的学习伙伴灵灵先为大家介绍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大自然, 然后课件播放 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峭壁深渊等视频、图片展现大自然的杰作,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及简洁 的解说词。 2.唤起记忆,交流感受。 你曾经去过哪些地方游玩,它最神奇之处在哪里? 3.出示导语,明确目标。 相机出示单元 “导语” 让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明确本组单元的学习主题及教学要求。 ,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整组课文: 课件逐一出示课文插图及文中一两个经典句子, 使学生略知内容大意, 在图文中感受大自然的秀丽神奇。 2.初读整组课文: 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 (听配乐录音、 随读、 自由读、 小组合作听读??) 阅读本组课文。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可多读几遍。 3、用“奇”抓住整组课文: ①因四篇课文都描写了大自然的神奇景象,以“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边读边 想象的方法,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一划描写出“神奇”的句段,并好好体会一番。 ②默读课文, 解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四种自然景象神奇的――找出相关的重点段落, 读 一读,背一背。 ③交流研读感悟: 《观潮》景观之奇从大潮的声音、形态和观潮者的神态、动作两方面进行感受。 《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观之奇从地理位置、峡谷比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感受。 《鸟的天堂》景观之奇从榕树和鸟两方面进行感受。榕树大,茂密,碧绿,非常美;鸟 声鸟影,形态多样,姿态各异,非常热闹。 《火烧云》景观之奇从色彩绚丽和形态多变两方面进行感受。 4.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两周的语文课堂生活将会怎样度过。 5.提出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专题搜集相关资料(图片、 文字介绍等)以补充课内学习;做与本单元生字相关的词卡,句条(多少不限) ;准备“展 示台” 所需要展示的课外学习成果(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古诗、 短文、 图画、 名山大川的门票、 地图、照片、谚语、日记、标本等) (巩固识字,积累运用语言) 。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在了解本单元所有课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初 步感知单元主题。当孩子情感被调动起来后,趁机提出课外学习要求――情之所动,力之必 至。 】 第二部分:部分体验(6 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罩、屹”等 27 个生字,会写“潮、称”等 27 个生字。背诵部分段落,积累词 语及四副描写自然景观的趣联。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抓住关键词句及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 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4.通过对大自然有关知识的了解,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通过参加展示课内外学习 成果的活动,培植自信,体验“劳动”的价值,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二、学习内容:第 1 课――语文园地一 三、教学流程 一至四课时:趣味语文一+《观潮》+《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日积月累+《雅鲁藏布 大峡谷》+趣味语文二+《鸟的天堂》+我的发现+《五彩池》+《火烧云》+口语交际 (一)趣联先行,语文学习趣味横生 板书:好读书 不好读书 好读书 不好读书 对联可让学生先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生读后,思考:哪种读法更有道理。引导学生 通过多音字的不同意思去辨析:hǎo:容易、方便;hào:喜欢。然后请学生交流、汇报,指 名学生将正确拼音注上。师生小结,再读。 读对了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对联,再考一考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让学生谈一谈 读了这副对联后, 有什么启发?今后将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 (布置学生搜集对联, 并将其记到自己的“主题学习卡”上。 ) (二)深入学习本组课文, “奇”字当先 1、悟“奇” 《观潮》 作者怎样写出钱塘潮的“奇”?(从大潮的声音、形态以及观潮者的神态、动作两方面 进行感受。 ) 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 :壮观、奇特。 (3、4自然段。 ) ⑴点拨句子,细细读“奇” ①点拨句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 点拨句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 群又沸腾起来。 ②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眼看潮水来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适 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奇:声音、形状。)教师将学生 〉 的回答结合文中观潮者的表现进行归纳。 ③引导学生将所感受到的融入朗读之中,分组比赛读。 ⑵精读“潮来时” ,立体赏“奇观” ①教师范读,学生谈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赞叹“奇” : 潮水的宽:横贯江面 潮水的高: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潮水的气势高、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 ③欣赏视频: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④对话追问: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又渴望做些什么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 然对话。 ) ⑤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展示读,配乐朗读) ⑶自主品读,观“潮去后”之“奇” ①“潮去后”之“奇”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②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⑷深悟“奇” ,回归整体 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奇特,确实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让我们再次 投入地捧起书读去回味“观潮”中的壮美与神奇吧!

⑸产生共鸣,积累语段 划一划自己特别喜欢的词语、段落,并背一背。 ⑹放眼生活,寻找身边美景 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 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结合“口语交际”让学生谈谈各自 了解的自然景观, 说说这些景物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比谁讲得更加生动、 具体、 形象。 ⑺走走、品品,处处皆奇景 引导学生赏析“日积月累”中描写自然景观的四幅趣联,介绍对联相对应的景点,并感 受各处景色之韵味,体味大自然中处处可见“奇”景、可品“奇”趣,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 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⑻推荐阅读《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 这是一套引人入胜的自然百科和环境保护读物, 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了解更多的自 然奇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选择一册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略读, 锻炼学生浏览、 搜集信息的能力。 (注意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同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及感受写上 “主题学 习卡”上。 ) 《雅鲁藏布大峡谷》 作者怎样写出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奇”?(从地理位置、峡谷比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进行感受。 ) ⑴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 ⑵按照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研究。 ⑶运用《观潮》中所学到的方法,分组研究自己所选择的这一方面哪些语句体现出了 “奇” 。 ⑷交流感悟,重在品读: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与奇异。 ⑸结合“口语交际”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思考:谈谈写景文章怎样才能写得有声有色? ⑹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并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⑺回文句: 人间有奇景,亦有趣文。 ①引导学生观察,茶杯盖上有哪几个字? ②按顺时针读这 5 个字,有哪几种读法?写下来。 ③思考:这几个字妙在何处?(品茶可以使人的心得到清静、放松) ④课外延伸:同学们如果感兴趣,不妨读一读, 体会体会: 清心明目。 不可一日无此君。 ⑻引导学生课后再去搜集回文句及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 “主题学习卡”上。 《鸟的天堂》 ⑴学生通过自主研读明确鸟的天堂之奇在于榕树和鸟两个方面。 ⑵根据学生兴趣,自由安排两块内容的学习。 ⑶榕树之奇: ①品词句: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榕树富有生命力的美: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翠绿、新 的生命、美丽 ②写作顺序:了解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描写,近处先写枝干,再详写绿叶以 表现榕树之美。让学生也从以由远及近的顺序说一说自己“旅游经历”中的所见,围绕“ ③换角色: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的家就安在这里,心情会是怎样的? ④美读: 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情, 再去好好看看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把它永远珍藏在心底!

跟着音乐美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⑷鸟儿之奇: ①品词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鸟儿们形态多样,姿态各异,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畅。 ②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角度:先写各种鸟儿的形态(大、小、花、黑) ,接着写鸟 儿的姿态(叫、飞、扑) ,最后专门写一只画眉鸟。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天堂里 鸟很多、很可爱。 ③角色扮演:在扮演过程中突出群鸟纷飞的欢快情形,用姿态、用叫声、用对话展现那 份和谐之美。 ⑸升华美:巴金和朋友两次与鸟的天堂相约相会,第一次是在黄昏,遇见了一棵静悄悄 却又充满了生命力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看到了群鸟纷飞的欢乐景象。让我们再次置 身于这番美丽的奇景中,享受这一份无与伦比的美妙! (跟着录音轻轻地读) ⑹对于鸟的天堂,大家想说些什么呢?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抒发自己此时此刻的情感 吧! ⑺赏析与背诵: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读熟背诵。 ⑻结合“我的发现”谈谈阅读描写景物文章的感受。以点及面,用这样的方法去感受更 多的文章。引导学生参与到谈话的主题中去。 ⑼读《五彩池》 ,感受五彩池神奇的美,体会迷人的画面美。 《火烧云》 怎样描写火烧云之“奇”?(从色彩绚丽和形态多变两方面感受。 ) ⑴色彩绚丽: ①(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闭着眼想象这些美丽的颜色,赞叹之声定会不绝于耳。让学 生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受。 ②品读词语: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颜色变化,如红彤彤、金灿灿;半 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视频播放:绚丽多彩的火烧云。 ③播放视频:绚丽多彩的火烧云。 ④比赛读:跟随视频播放时出现的字幕美美地读一读,男女同学比赛读。 ⑵形态多变: ①形态奇妙多变:马、狗、狮子??个个都是那样妙趣横生! ②品读语段:自由练读描写自己最喜爱一种形态的段落,并展示读。 ③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美丽的火烧云还可能变成什么? ⑶欢乐心情: 绚丽多彩、 形态多变的火烧云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美丽的遐想, 同样也把快乐带给了正 在欣赏它的所有人。 ①作者连用 7 个“??了”的句子,不仅展示了栩栩如生的美景,也渲染了人们欢乐的 心境。 ②每个学生都画一画火烧云下美丽的一物或一景,可参照文中或结合生活实际画。 ③用一幅幅画作展示火烧云上来时孩子们眼中美丽的世界。 ④将孩子们的画贴在教室后面“热爱大自然”专题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栏。 ⑷如何写好写景文章?让学生畅谈本单元所学、所感、所悟,总结、归纳。 2、延续“奇” 交流“主题学习卡” : ⑴分组展示搜集的对联: ①读一读,悟一悟,体会对联的节奏美、对称美、趣味美。 回文联:白云观中观白云 流水河里河水流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叠字联:翠翠红红 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佛脚清泉 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 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劝学联: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②读读记记。 ⑵交流阅读《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的收获 ①问题提示: 你知道了哪些自然奇观?这些自然景观有哪些神奇之处?哪一个自然景观 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想对大自然说些什么??? ②读同一册书的同学自成一组,交流读后感受。并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谈谈 相关问题。 ③自然奇观图片展。展示与本书内容相关的图片,一边展示一边讲解。 ⑶好词好句:分享描写景色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 ⑷选出出色的作品进行展评,并请这些学生谈谈制作“主题学习卡”的心得、体会。 ⑸综合实践活动竞赛: 任命这些同学当小组长, 带领自己的小队走进自然景观的成语世 界。 ①分组搜集成语:可以在成语词典中、阅读的书籍以及古诗中寻找。 ②交流搜集资料: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找到的成语并分类;全班交流,小组推 荐代表汇报本组搜集的成语。老师结合成语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③各组创办手抄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 ⑹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各组将自己搜集或制作的各项学习资料贴在班级“热爱大自然” 专题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栏。 习作教学: ①回忆旧知:这段时间,我们一直都在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旅游。你能用一句话来谈 谈本单元我们学习过的景点留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吗? ②说眼中的美:今天就来写一写你心中最美的风景。 ③交流经验:你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经验? ④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⑤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在写景习作上有哪些进步? ⑥相互评价:互相交流习作,进行评价,教师引导,注意与整组课文的联系。 ⑦修改作文:根据自己的反思和别人的建议进行习作修改。 ⑧成果展示:我们可以把这些好作文汇编成一本作文集──《自然美景介绍》 。 第三部分:整体感悟(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单元学习内容,巩固识字、写字、背诵、词句、积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简述学习本单元后的收获,交流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观察、搜集、积累)的方法、 途径,积极参加“展示活动” 。 3.大胆、自信地展示自我,持续学习兴趣,感受收获的喜悦,升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流程 1.整体回顾交流 (1)通过这组内容的学习,你对大自然哪些了解? (2)引导学生分读全组课文:你最喜欢哪篇课文?为什么?把你读得最精彩的地方给 大家展示一下。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本领? [回顾全组课文,再次训练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展示朗读等诸多才能的机 会,并复习全单元学习内容及主要知识点,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2.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专题,分组进行课外阅读的文章、书目或搜集资料的 途径等交流,并汇报阅读感受,交流积累收获。 [通过交流合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的语言积 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掌握课外语文学习 的途径、方法。] 3.组织参观班级“热爱大自然”专题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栏(包括学生的课外 识字、阅读书目、搜集的图片资料、知识画报、书画作品、写话等诸多方面的成果。 )并评 选出每次活动的奖项,给予各个奖项的最佳奖,给学生以鼓励。 [以精美的展示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 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谈谈本组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时改进,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 2010 年 9 月 5 日 1 观 潮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 的含义。 (二)教法与学法: 1、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2、初步学会按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直奔“潮” ,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 ,就是指钱塘江大 潮。 “观潮” ,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 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 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 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 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品味“奇”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 :壮观、奇特。 a、点拨: 句 l: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句 2: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 又沸腾起来。 ” ,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 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 4k) b.精读第 4 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 声音响。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 , 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 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 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 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 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 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 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 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 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 “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 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 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 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 ,回归整体 激情; 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 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 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名不虚传!让我 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 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 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 )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 有人告诉我们说, 潮来了, 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 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 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 ,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 :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 :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 :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 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 子。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 ,又边一个“卜” ,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 。 下排列着两只眼睛。 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 ) 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 (趴 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 )与后 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 ,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 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 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 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 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 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 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二)教法与学法; 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三、 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 教学过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

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 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 ,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 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 496、3 千米,最深处达 5328 米,宽度仅 21 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 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 “最” ?可不可以换成 “非常” ? 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 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象片, 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 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 想法。 六、 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一、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 面的内容。 二、学写提纲 三、教师总结(略) 七、 版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3、自然博物馆 4、最后一块秘境 课后反思: 3 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浆、耀”等 14 个生字,会写“隙、暇”等 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 不可计数”等 20 个词语。 (二)教法与学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揭题 1、出示“天堂” ,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 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精读大椿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 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 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 3c5L 生根,有许 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 “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c、 “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 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 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 榕树这一部分。 e、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 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 你们想看吗?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 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 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d.13 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 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 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

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 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 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 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 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 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投影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 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 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 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 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 静态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 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 ②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 “到处是 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 膀。 ” ③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 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 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 )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 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 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

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线画出短文中动 态描写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我把它 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 “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起点点水花。 参考资料 1.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 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 成为树干。榕树叶、根、树皮可入药。 2.广东省新会县郊外有一条河叫天马河,河心有一棵巨大的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 茂。其覆盖面积之广,世罕其匹;远远望去,就像漂在水面上的一大片树林,引来无数鸟儿 栖息其上。当地人称它为“鸟的天堂” 。 3.画眉鸟: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 的声音很好听。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4* 火烧云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 情。 (二)教法与学法: 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 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今天,我们随着作 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 去了,恍恍惚惚。 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

照射下, 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 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 3 自然段, 第 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 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 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 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 (静态──动态) 狮子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 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 4 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 山、 湛蓝的天空、 雪白的羊群、 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 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 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 于观察的眼睛。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 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 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 XX 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 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 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 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 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 茂的“美景介绍书” 。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三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明,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 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 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写作文。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 ,派代表发言。 第一单元考试 (两课时) 第一单元考试试卷讲评 (一课时) 第二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睁大眼睛看世界 设计理念: 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文章的形 式多样,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 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 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 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 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 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浓烈情 感来支持, 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 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 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设计说明:

这一组文章文笔清新、结构精巧、文情并茂,作者不仅以拟人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自然 界里植物和昆虫的美好生活,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 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 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 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 “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 机的整合在一起。 1.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而且还要在 读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教学除了理解、读诵、品析这几种手段之外,还有 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感悟和想象,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体验并学会这些方法。 2.品析语言,感悟方法,练习运用。 教学《爬山虎的脚》时,首先要通过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然后再体会使用这些词句 的好处,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到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学会 观察方法后自己再试着去观察和描写一种事物也要同步进行。 3.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大量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非常丰富,语言非常风趣, 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抓住这些富有情趣的语言, 体会使用它们的妙处, 并由此引申到 对观察方法的感悟,同时要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4.睁大观察的眼睛,述说感悟的心灵。 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并且相互交 流自己的收获,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5.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语文园地二》 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 学生通过表达见解、 交流感受、 展示作品、对比竞赛、亲身实践等活动更加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同时这些活动也为演练和 展示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 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 2―3 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 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 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 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 3.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学习《题西林壁》 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 “侧” “远” “近” “高” “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 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 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学习《游山西村》 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 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 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

一说。 配乐朗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 1.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布置作业 1.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品析语言 感悟方法 练习运用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 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 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 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 4 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 (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 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 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 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 ,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 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 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蔽、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 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成住宅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 你们喜欢小昆虫吗?你们捉过蟋蟀养过蟋蟀吗?你听到过蟋蟀的鸣叫吗?哪位 同学能把自己了解的情况说一说。 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读课文时还要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生词。 小组交流、集体修正 1.利用查字典或询问同学的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生词,也可把自己圈画出 来的生字、词让小组的同学认读和理解,有争议的或不会得再问老师。 2.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选取两名同学汇报小组的交流所得,然后集体修正和补充。 分段朗读课文、明确文章层次 1.分别朗读“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住宅的”两部分。 2.把自己作为蟋蟀,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一读。 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1.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 2.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 1.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 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 ,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 “不肯随遇而安” ?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2.小组交流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随时介入讨论,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整理问题、留作预习任务。 1.记录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问题,在小组内找一个合作伙伴,利用预习时间共同解决这 些疑问。 2.观察一种小动物,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老师要求两个同学合作解决, 大家遇到困 难了吗?那么请大家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住宅一般指谁居住的地方?为什么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住宅”呢?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呢?你在其他作品中见过这样的写法吗?你使用过这种写法吗? 问: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过程艰辛、工具简单) 读课文、画“住宅” 1.带着问题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画出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 上反复的读一读。 2.老师出示一张有错误的蟋蟀住宅图,让大家找一找它的毛病在哪儿。 3.拿起画笔,画出正确的住宅示意图,注意体现蟋蟀住宅的特点。 4.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以“我的家”为题说一说自己画出的内容。 4.师生进行评议,并把最好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品味重点词语的作用 1.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

是如何做的呢? (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抓关键词进行体会) 2.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 3.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品读句子、体味情感、领略文章内涵 出示句子。 假如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先体会这一句该怎样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读出赞美) 2.根据这句话提出问题: (1)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3)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建房子写的那样形象、具体呢? 3.解决问题 步骤: (1)读课文画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并说一说这些工具的作用。 (2)把自己当作蟋蟀,想象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小组内说一说。 (3)听完了介绍,交流一下感受。 (4)体会朗读,读出对蟋蟀不辞劳苦建造住宅的赞美之情。 4.用作者的话和自己的话分别赞美蟋蟀。 步骤: (1)找出文中三个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蟋蟀的评价。 学习“资料袋” 读“资料袋”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小练笔 借鉴拟人化的写法,写一篇有关小动物或小昆虫的短文。 睁大观察的眼睛 述说感悟的心灵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 7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 。 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 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 5 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 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 7 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的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和观察后的感受。 2.在口语交际中,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 3.在习作中,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 4.练习品评自己的和别人的习作。 5.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观图画,比眼力。 1.指名观察教材的左图,说一说树上隐藏着多少图像。 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块,发现得多,然后再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3.指名观察教材右上图和右下图。 4.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 5.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6.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讲自己、谈体验 1.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 2.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 举事例、激情感 1.向大家讲述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 2.说一说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与评改) 擦亮观察的眼睛、描述心中的精彩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同学们用自己 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1.按提示有序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3.老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作一下指点。 4.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 X 则》 ,也可自拟。 学生凝思试写 略作思考,即可动笔;也可先列提纲,再写内容。 自读自改、加工润色 要求: 1.写完后无声细读,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2.反复斟酌,加工润色文中的词句,让这些词句变得更加生动,表现力更强。 集体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 2.再由小作者说一说这样写的理由。 3.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同桌探讨、相互评改 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就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评改意见与同位交流探讨。 借鉴意见、修改习作 2.认真思考同学们的评改意见,修改完毕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 3.借助集体的智慧认真整理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第四课时(学习“我的发现” ) 读句子、谈体会 1.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 2.指定两名同学读对话部分,并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学习心得,学习方法。 找句子、学方法 1.在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拿出自己写过的类似的句子,供大家品评。 学习“日积月累” 熟读背诵“花名歌谣” 1.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 2.找出 12 种花名并写一写。 3.结合句子说说各种花的特点和自己了解的其他相关内容。 4.朗读歌谣,开展背诵比赛。 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写几句歌谣。 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第五课时(学习“成语故事” ) 理解内容、揭示内涵 1.朗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声情并茂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老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交流解决。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 4.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实践活动略)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致彪) 的机会,学生通过表达见解、交流感受、展示作品、对比竞赛、亲身实践等活动更加明 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同时这些活动也为演练和展示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 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 的心境。 2、教法与学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 复习《望庐山瀑布》 ,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 ,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 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 1、 两条注解, 2 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 “侧” “远”“近” “高” 、 、 、 、 、 “低” 再出示 )。 “岭” “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 和 。 山岭、 峻岭、 高峰、 奇峰、 山峰?? 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 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 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 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 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 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 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熟读背诵;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深入体会 1、 读前两句, 想象意境。 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 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 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 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 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 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6 爬山虎的脚 学习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 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 绍植物的文章。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 ,去了解爬山虎,欣赏 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 喻句的妙处。 3、 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 “自我介绍” 师鼓励灵活表述。 ,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 +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 “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 ,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 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 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汇报交流 1、 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 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 “新鲜”均匀” “ 以及那么?? 那么??”句式的好处。 2、 指导朗读 3、 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 (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 4、 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 5、 指导朗读。 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 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 3、交流归纳: 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 b.能抓住特点观察。 c.作者很有酎 Jb 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 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2、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7 蟋蟀的住宅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蔽、搜”等 7 个生字。会写“掘、抛、倾”等 13 个字。能 正确读写“随遇而安、慎重、骤雨”等词语。 (二)教法与学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 爱。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 6 种途径搜集有关蟋蚌生活习性,特点等图片文字资料。 2、每生准备橡皮泥一盒,白纸一张。 3、课外准备《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 第一课时 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1、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旷大名“蟋蟀” ,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 王国的建筑工程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 2、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 3、齐读课题。 自学课文, “买票进宅” 1、生自由试读课文。 2、开动“知识快车”检查自学情况: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买票进宅” 。如认读生

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难读句子、小节。 默读课文, “看宅划说” 1、这小蟋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用“――”划出有 关句子。 2、反馈交流讨论。 3、理解体会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a、蟋蚌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 有温和的阳光。 b.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c、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 程了。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 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带着这种心情朗读第二、五、六自然段。 研读课文, “橡皮泥捏宅” 1、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课文说‘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语言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四人小组合作打造这项“伟大的工 程” 。 3、生拿出橡皮泥,捏造蟋蟀的住宅。 角色转换, “广告创意” 1、现在,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第一届住宅设计大赛,请工程师为自己 的住宅设计广告词。 2、语言转换,能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设计广告。 4、 交流汇报,评选最佳创意广告词。 第二课时 广告链接 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生的精彩广告词,感情朗读。 a、舒适的平台,温暖的阳光,绿色家园,这就是我们蟋蟀的住宅。 b、蟋蚌的住宅,给你一个清洁宽敞的环境,让你拥有一生的幸福。 c、精心打造,享受生活,一流的建筑。 2、读到这儿,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大声地说上一句: 一流的住宅来自一流的建筑工程师,没有建筑师的精心打造,辛勤劳作,哪有这么温暖 舒适的住宅。 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蟪蚌的工作艰苦 1、在昆虫王国里,如此一流的住宅,这位建筑工程师是如何挖掘的呢? 2、研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a、哪一处使你感触最深? b、划出蟋蚌挖掘动作的词。 3、汇报交流。 4、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升华课文,谱写歌词 1、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还知道了它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蟋蟀 爱唱歌,蟋蟀的歌声也很动听,现在,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 2、师生用课文展示《蜗牛与黄鹂鸟》的歌词,蟋蟀和蝉都是歌唱家,现在请同学们模 仿《蜗牛与黄鹂鸟》 ,创作一首《蟋蟀和蝉》的歌词好吗?

生创作交流 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蚌的声音)。 2、选做题。 a、 《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 b.用以下几个小动物编个故事 蚂蚁 蜜蜂 蟋蟀 蝉 蝗虫 螳螂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 飞渡重洋’ ’等词语。 (二)教法与学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 考的重要意义。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 :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二、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观察、读文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 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 。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 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 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 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这件事中感 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 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 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二)教法与学法 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 :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a.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b、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a,住宅 住址 隐蔽 隐藏 b.洞穴 倾斜 平坦 宽敞 c、均匀 重叠 空隙 痕迹 d.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b.按顺序齐读。 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a、 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b、 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4、读“小林” “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 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a、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b.文中第二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 ,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

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 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 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 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 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 慧眼”奖。 a、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b.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c、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d.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7、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 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 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人手: 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b.有什么新的发现? c.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a、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b.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 确: a,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b.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 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 ,要注意 日记的格式。 c.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断交流,共同评议。 7、修改或互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c、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第二单元考试 (两课时) 试卷讲评 (两课时) 第三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单元说明: 本组教材引领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 点,还要围绕童话展开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课文有《巨人的花园》《幸福 , 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 , , 。 本组童话故事写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巨人的花园》讲的是巨人回 家,不让孩子去他家的花园玩耍,结果,连春天都不光顾他的花园。后来他认识到了自己的 错误,及时纠正了对孩子的偏见,春天和孩子一起来到了他的花园。这篇童话是告诉人们, 孩子是未来}

[宝典]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期末,四年级人教版英语上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试卷,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作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