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如何在淑女的行为举止细节的细节上做到恭敬

士的人生正走向光明坦途的时刻,可伟大的母亲赵女士,看到世界不是缺少一位优秀的金融教授,而是急缺中华圣贤教育的师资,她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舍弃一切名位,专心投入学习、弘扬中华文化的事业。她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几年来,钟博士不负母志,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讲学足迹到过欧洲、澳洲以及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等地,在各种传统文化论坛中做过多次精彩演讲,在录影棚也研习讲解了几十部儒释道三家经典,时长达到一千三百多个小时,本《女论语》研习报告,是他最新的一部经典研习心得汇报。
在报告中,钟博士为我们阐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起源于夫妇。古来五伦关系之中,首重夫妇一伦;而夫妇关系之中,女德为重。所以一个社会的兴衰,女德关系重大。所谓“治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正夫妇,首重女德”。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学习女德的意义,也是钟博士此次开讲女德的缘起。
古德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近几十年来,大家对女德教育有所忽略,时至今日,女德教育可以说是极其缺乏。能够认识、认同传统文化的人,现在已经不多了,社会的乱象,正是因为缺乏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而道德当中女德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学习女德意义非常重大。
感恩尊敬的钟博士给我们讲述《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女论语》这个特别的专题。女德教育的学习,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足,期待女德的教育能够在现代社会复兴,这对提升当今整个社会道德素质一定大有裨益。
《宋尚宫?女论语》选录于《五种遗规》的《教女遗规》,历来被崇尚女德教育的大德们所推崇。本研习报告首先用六个小时,对于学习女德的意义,做了一个专题讨论,这也是报告总前言;之后,博士高屋建瓴而又深入浅出,利用二十几个小时,带领大家逐字逐句对《女论语》进行了详细的研习;最后劝勉大家推广、力行女德,并特别强调女德教育以童蒙养正时期为最佳。
《女论语》通篇四字一句,除了序文,还有陈弘谋先生写在文章之前的一个按言,正文分成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和柔、守节十二章。每一章都详细阐述了古代女子应具备的言行举止,写得非常细腻具体,也容易落实。钟博士更以其自身的涵养功夫,把这些言行举止所蕴涵的道德学问以及修齐治平的大道,为我们开解在持家处世的细碎事务中,让我们在一千多年之后,能够深刻体会圣贤的行持,也真正明白了窈窕淑女的涵义。
原来“窈窕”,是讲内心有美德,外表也是庄严美好,有其内必有其外。一个人美不美不是取决于打扮穿着,那种美不是真的。淑有美善的意思,女子真正的美是内心中有贞德,表现在外面的气质是贤淑安定,这种气质的美,就是淑女之窈窕。这种淑女是有德君子的好伴侣、好配偶。
钟博士一再教诫,女德固然是女子首先要学,要做一个窈窕淑女。而男子也要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淑女,这样就有了选择的标准,正气足才不会被邪气所染,才会崇德尚仁不离道义。
值得称道的是,钟博士在报告中选取了许多女德闺范的德育故事,这些都是难得的圣贤教材。博士在相应的情境下引入相关的案例,把选取的每一个德育故事,都与《女论语》的经句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并联系现代人的实际状况,鞭辟入里的层层剖析,把圣贤道理的开解落到了实处,使后学者深刻体悟到圣贤风范就在日用伦常之间,圣贤境界真实不虚,所谓大道至简。
有缘学习的现代人,若能够切实领悟到淑女的真正标准,就一定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本位,于点滴细节中,切实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教诲。
诚如报告中所言,社会缺少圣贤,是因为缺少圣贤的母亲;缺少圣贤的母亲,是因为缺少具备女德的女子。所以有贤女才有贤妻,有贤妻才有贤母,有贤母才有贤子。社会都是贤子,那社会就安定太平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祥和,甚至天灾人祸都会化解掉。所以印光大师说:人欲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
追根溯源,社会中如果都是善良贤淑的女性,那这个社会一定是贤才蔚起,也一定是祥和太平的,所以女德教育,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安定的关键、和谐的根本。古德云: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可谓见理透彻。
可见,女德教育是挽救世道人心的灵丹妙药,然其弘扬工作却是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持久不懈地推进,世人就一定会逐渐受到法化。
总之,钟博士这一部三十个小时的《宋尚宫?女论语》研习报告,洋洋几十万言,传递出的圣哲先祖的智慧,确实让我们对圣贤风范生起真实的向往之心。
我们深信,本研习报告,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长卷,添了精彩而浓重的一笔。在此,我们感恩先祖,感恩钟博士,感恩成就《宋尚宫?女论语》研习报告成书的所有付出的人;感恩听打和校对本书的各位志士仁人。也真诚恳请诸位方家仁者不吝赐教,以期女德教育日臻完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至诚鞠躬!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一个特别的专题,关于女德教育。一个社会的兴衰,女德关系重大。多年来大家对女德教育有所忽略,到现在可以说是极其缺乏。现代人能够认识、认同传统文化的,已经很少了,而社会的乱象,正是因为缺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所致。而道德当中,女德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习女德意义非常重大。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来学习,补足这一方面的教育,期待女德的教育能够在现代社会复兴。社会中如果都是善良贤淑的女性,那社会一定是祥和太平的,因此女德教育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安定的关键、和谐的根本。
这次的探讨,首先从学习女德的意义开始做一个专题讨论。然后再来学习《五种遗规》里面《教女遗规》的一篇文章《宋尚宫?女论语》。今天等于是一个前言,我们来认识一下学习女德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个认识不清楚,可能会觉得:都什么时代了,还学习女德?现在是21世纪,男女平等,你还讲那些老旧的封建道德。这是没有认清楚到底学习女德有什么意义,才会有的一种评论,因此有必要花点时间好好探讨一下。
我们的讲题是“窈窕淑女的标准”。一般没有深入学过《诗经》的人,看到“窈窕淑女”,往往就会跟“苗条淑女”联系在一起了,以为女孩子长得很苗条、很漂亮,穿着打扮又特别吸引人,这种人就叫做淑女了。如果让古圣先贤听到我们以这样的标准评论窈窕淑女,他们一定会掉眼泪,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窈窕淑女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我来定的,是古圣先贤他们定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是永恒不变的,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标准。我们选取《诗经?国风?周南》里面的《关雎》这首诗,这首诗对我们阐述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窈窕淑女。我们将要学习的《宋尚宫?女论语》总共十二章,具体地给出了窈窕淑女的定义。如果真正能够按照《女论语》里的这些章句去做,你才是真正的窈窕淑女。
讲《诗经》之前,我想把学习女德的意义概括一下。学习传统伦理道德,是为了修身。修身的目的,《大学》里面讲得好,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天下,首正人伦。人无伦外之人,每一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关系就叫人伦。一般讲五伦,所谓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五伦关系,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人是生活在团体里的社会动物,不可能离开团体独自生活。能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达到和谐了。和谐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逐渐扩展到一国,乃至天下。所以治天下最重要的是正人伦,正人伦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
正人伦,首正夫妇,因为夫妇一伦是人伦之始。自从有了人类,人类的繁衍就是要靠夫妇,所以夫妇是人繁衍的源头。基督教、天主教里面《圣经》记载的,人类的原始祖先是亚当、夏娃,这是夫妇,那时候还没有父子,没有兄弟,没有君臣,没有朋友。《圣经》里面记载的有道理,跟儒家《易经》注解当中说到的一样,夫妇是人伦之始,所以正人伦首正夫妇。夫妇正了,则父子兄弟这一家里头的关系都是正的。那么外面的关系呢?君臣、朋友也自然正。有夫妇自然有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逐渐逐渐展开。所以夫妇之间这个德就非常重要了。
夫妇之间的德是什么?讲究的是夫义妇听,做丈夫的要有道义、恩义、情义,做太太的当然也要有道义、恩义、情义。这里的听是听从的听,听从谁?听从丈夫。有的女士听了这个就会问:为什么女的要听男的?甚至可能心里觉得不高兴。这个话大家要听明白,不是说让女的听男的,因为夫有义妇才听,所以听的不是夫,听的是义。大家得听清楚这句话,夫义妇听。夫要是不义,那你让那个太太怎么听?如果听了不等于是跟着不义?如果是不义,妇不必听于夫,子也不必从于父。《弟子规》说,“亲有过,谏使更”,不仅不能够听,还要劝谏。《孝经》里也讲到这个问题,父要是不义,子就不能听从。如果盲从父母,那是陷父母于不义,太太对先生也是如此。所以讲到正夫妇,这一伦还是以一个义字为中心,仁义的义,有义才能正。
义是什么?义者宜也,宜是应该做的。什么应该做?符合伦理道德的就应该做,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就不应该做,这叫义。我们现在看到社会上很多的家庭破裂。为什么夫妻之间会闹矛盾,会闹离婚?这是夫没有义,妇也不听了,夫妇之间都没有了道义、恩义、情义。夫妇是家庭中最紧密结合的两个人,这两个人都不和了,这家庭怎么能够稳固?所以才会家庭破碎。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这个细胞都坏了,社会也就乱了。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一半以上的细胞要是都坏了,那人就重病了。现在美国的离婚率已经达到一半了,这一半以上的家庭要是都有毛病了,那社会怎么能不乱?天下大乱。所以正夫妇,这是首要。
正夫妇,首重女德。在一个家里头,一般来讲,传统的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有的人听了这个就有点不舒服,特别是现代讲究男女平等,女的可以出去外面工作,跟男的一样,为什么偏偏要女主内男主外?那不能男主内女主外吗?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基于一个偏颇的理解,她认为主内的一定是地位低贱的,主外的一定是地位高的。其实正好反过来,主内的才是地位高,主外的没有主内的地位高。就像一个国家,对外的外交,固然重要,可是对内的经济建设,对国民的教育、发展,这个更为重要。国家可以没有外交,但是对内不可以没有发展。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真正开始有外交的时代并不是很久远,过去我们讲的都是注重内在的发展。
女子天职,生儿育女,这个工作男子没办法代替。男的不能生孩子,只有女子才能生孩子。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孝悌,这是家风,几千年来都是不变的。你看《孝经》里面讲的,孝是治国之要道,能使天下和顺,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叫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的因在于孝,最大的不孝是没有后代。一个家庭有家风、有家道、有家学、有家业,如果没有人去继承,即使是你再辉煌,最后都是零。所以古人最重视培养后代,古时候皇帝一登基,第一件事情,先跟文武大臣一起商量选太子,培养太子,培养后代,都是注重有后,无后真的是大不孝。
请问什么叫有后,是不是说能够有儿女这就有后?如果说光有儿女,没有好好教养他,还是等于无后。所以有儿女,这不能完全叫有后,重要的是要教导儿女。孟子讲得好,如果人“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他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很安逸,但是没教育,这就等于禽兽一样,那怎么能叫有后?这样怎么能够继承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道、家学、家业?有后是有真正的继承人。这个继承人一定是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他才能够绍继祖风,光耀门楣,这样也才是真正做到了孝。
我们来看养儿育女、教育儿女的使命,谁的责任更大?母亲的责任,母亲在这方面比父亲责任更重大。女主内的工作就是留后的工作,这是大事,一个家庭没有比这件事情更大的。因此女性在家里的使命远远超过男性。说古代是重男轻女,这个观念有点偏颇。对一个家庭来讲,夫妇两人他们承担的使命不同,大家分工合作,互相护持。男的在外面工作挣钱,维持生计,这个当然也是重要的。挣钱维持生计的目的,不是只为了饮食男女的各种欲望而已,那样跟禽兽没什么区别,根本的目的还在于使家道能承传,所以一切围绕教育儿女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男主外,他是辅助母亲来教养后代。
能不能有后,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有没有德行。如果没有德行,能力再强都不会有后,因为家业是一家人的福报,福报是看他的德。这家有阴德,他的福分就绵长。如果他有能力但是没有德行,即使处处机关算尽,甚至损人利己,谋人财产,家业也不可能维持很久。儿女的德行,最重要的是母亲来培养。母亲的德行直接传递给儿女。母亲的德行从什么时候开始传递?从怀孕的时候就开始,这是胎教。如果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处处谨慎,言行都能与善相应,乃至起心动念都与善相应,那这个孩子的胎教就好。胎教是教育的先天之本。先天之本打好了,将来出生以后就好教,后天的教育也容易圆满补足。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夫人叫太太,太太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这个名词源自于周朝的三位妇女,这三位妇女分别是周文王的祖母太姜,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周文王的妻子太姒,太姜、太任、太姒,都有个太字,被称为三太。这三太所生的儿子全都是圣人。太姜生王季,王季是文王的父亲;太任生文王,文王是圣人;太姒生的是武王、周公,这些都是圣人。所以周朝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享有八百年的基业,这是三太的德行奠定了基础。
我们拿文王的母亲来讲,太任,记载中说,太任在怀文王的时候,就注重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身口意都远离非礼,克己复礼,真正是处处与善相应,那真正是淑女风范。淑是什么意思?淑是美好,美德具足的女子叫淑女,并不在于她容貌有多美,那个不是真的美,德行的美才叫真正的美。太任生下文王就是圣人。这表明了女德的重要,女德关系到整个家族和国家,母亲的德行使周家享有八百年的福分。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夫人叫太太,这个称呼可以说是非常荣耀。香港人都很喜欢用“太太”,何太太,李太太,听到太太的称呼,就要想到它原本的意思,这个称呼就是在提醒,要学着做圣人的母亲,像周家三太一样做圣母,先有圣母才有圣贤的儿子。这样称呼也是对被称呼人的一种祝福,也蕴含着一种期望,希望太太们将来培养出像文王、武王、周公一样的圣人。我们看看太太的使命多么重大,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一位圣贤,万民都因此得福,而获得利益,那的确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个女德太重要了。
现在社会为什么没有圣贤了?因为没有圣贤的母亲了。为什么没有圣贤的母亲了?因为社会上没有具备女德的女子,就找不到圣贤的母亲。所以有贤女才有贤妻,有贤妻才有贤母,有贤母才有贤子。社会都是贤子了,那就社会安定太平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祥和,什么天灾人祸都可化解掉了。我们现在看到世界上这么多的天灾人祸,尤其是今年,世界一个消灾组织公布的数字,今年头四个月,自然灾难的死亡人数已经远远超过最近十年的年平均死亡人数,好像灾难愈来愈频繁、愈来愈严重。为什么我们招感这样多的灾难?我们人类德行不够了。要培养有好德行的人,必须要有好的母亲去教他,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女德,那是当务之急了。“治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正夫妇,首重女德”,这句话,概括了学习女德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开讲女德的缘起。
要讲女德,还是要从窈窕淑女的标准说起。窈窕淑女这个词出自于《诗经》。《诗经》是古时候的民歌民谣,还有一些是歌功颂德的,譬如歌颂祖德的这些歌曲,也有贵族的音乐。孔子编订《诗经》的标准,概括为三个字“思无邪”,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三百篇《诗经》的诗文,都是“思无邪”的,就是诗文的思想没有邪念,叫“思无邪”,也就是《诗经》里所说的内容,它是艺术的表达,表达的是正的教育,不是邪的教育,《诗经》是艺术的教育。
艺术也是教育,而且是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就像我们现在的媒体,教育力量就很大。现在看媒体传播的这些艺术节目,电视连续剧、电影,还有网络上的节目,到底有多少是“思无邪”的?如果说这些节目都在鼓励邪思,都在倡导杀盗淫妄,那这个社会焉能不乱?
《诗经》里面有三大内容,所谓风、雅、颂。风是国风,国风就是一些有关民风的诗歌。第二个是雅,雅有小雅、有大雅,大多都是贵族的艺术、音乐。还有颂,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这些乐歌。合称风、雅、颂。《诗经》作诗的方法,讲究赋、比、兴。赋就是诗词歌赋的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汉代写的文章都叫赋。比,比喻,因为作诗往往是借物来做比喻,这叫比,来表达思想。兴,兴就当兴起的意思来讲,兴也是跟比喻差不多,托一样事物,来兴起一种议论。这是讲到作诗的方法有赋、比、兴,诗的体裁有风、雅、颂,这六个方法又叫做六诗。
我们看到《诗经》里面第一篇“国风”,这是讲风,“国风”里面有“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周是周公,召是召公,“周南”和“召南”分别是讲周公和召公两位圣人的,当时他们的封地在现在陕西岐山以南,称为南国,所以这个南是讲南国。当时中原地带的南,不是很南,是陕西岐山以南。周公那时候诗叫“周南”,召公的诗叫“召南”。两位圣人都是在落实文武之治,这两个地方采得的诗就分别收入“周南”、“召南”中。《诗经》“周南”的第一首就是《关雎》,这是讲窈窕淑女的一首诗,里面第一篇第一首就讲正人伦的诗,就讲夫妇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到,夫妇这伦太重要了。
《诗经》留下来有四家,有《鲁诗》,有《齐诗》,鲁是山东这个鲁,齐是齐国,春秋时候的齐国也是属于现在山东地带,还有《韩诗》、《毛诗》四家。其他三家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毛诗》流传下来了,这是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总共三百零五篇,就是“诗三百”。我们现在一般讲的《诗经》就是《毛诗》。
诗经都有序,有大序有小序。每一篇最开头有大序,每一首诗之前有小序,这个序是把诗的大意给提取出来。“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关雎》的大序是这样讲的。“关雎”就是“关关雎鸠”的浓缩,“关关”是鸟的叫声,“雎鸠”是这种鸟的名称,民间一般称之为义鸟,有点像鱼鹰那种鸟。这种义鸟是什么样?它能够做到一夫一妻制,这个雄鸟跟雌鸟结合了,它们就永不变心,永远都在一起,互相之间就能够讲求道义,雄鸟不会再去找一个二太太,雌鸟也不会去外遇,这是义鸟。所以用雎鸠这种鸟所代表的德义来歌颂夫妇。而这里特别是歌颂周文王跟后妃,后妃是太姒。
这首诗实际上不仅是讲正人伦,更是歌颂女德的,“后妃之德”。这里讲“风之始也”,风就是风化,教化,教化从哪里开始?女德,这是首要的首要。女子都教好了,都像后妃太姒一样,那这个社会全都是圣人了。如果我们有女儿,想不想让她做圣人的母亲?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所以女德太重要了。当然女德还是要从自我修学开始。这首诗是“风天下而正夫妇”,风天下是教化天下,教化天下重在正夫妇这一伦,所谓是夫义妇听,文王和后妃做到了极至,可以用这种教化来教化乡人,影响民俗,治国安邦。
所以《关雎》一诗不简单,表面上只是看到好像讲夫妇,讲女德,实际上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治乱。社会没有女德了,那就会天下大乱。我们看一个王朝的历史,如果女德非常的好,这个朝代那个时期一定是国泰民安。我们学的这个《女论语》是唐朝人作的,唐朝皇帝注重女德教育,请了宋氏姊妹在宫廷里教化,这个《女论语》是她们的教材,唐朝能够长治久安,有宋氏姐妹她们的一份功德。
我们来读诵《关雎》这首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关雎》一诗,我们来看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刚才讲是鸟鸣叫的声音,“雎鸠”是一种水鸟,俗称鱼鹰,“洲”是陆地,水中的陆地就叫洲。这首诗,一开始这一句是借物来兴起一个理,这是赋比兴中“兴”的那种做法,是讲雎鸠的雄鸟和雌鸟找到河中央的一块空地,它们就在里面结婚了,以这样的一种景象来起兴夫妇这一伦的德行。刚才讲到雎鸠是义鸟,它们一旦结合,永不变心,真的是雄鸟讲求义,雌鸟讲求贞。
底下讲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是伴侣,是配偶,窈窕这是讲内心有美德,当然外表也是庄严美好,有其内必有其外。一个人美不美不是光看打扮穿着,那种美是假的,真正的美是内心中有贞德,表现在外面的气质是贤淑安定,有这一种气质就是一种美,这就是窈窕淑女的美,淑就是美善的意思。这种淑女是君子的好伴侣、好配偶。
《关雎》一诗需细品,古有毛序、近有蕅益大师,都讲到此诗是赞叹文王后妃之德。有人把这个“好”念成第四声,就是喜好的意思,这个错了,好像窈窕淑女君子就特别喜好去追求,这听起来有点俗了。君子这里是指文王,窈窕淑女是谁?文王他公事很忙,一心只为了百姓着想,他不会老想着自己身家的事,不可能老想着要去找一个女孩子来结婚。如果把这个好字念成三声,就很好,意为君子的好伴侣。君子的好伴侣是谁来给他寻求?这里讲的窈窕淑女,是讲后妃太姒,为了让文王能够在繁忙的公务和生活当中得到很好的生活上照顾,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文王教导好儿女,留后。所以太姒她本人帮文王去找求淑女,做为文王的嫔妃,辅佐文王,是这样讲的。这是什么?后妃没有嫉妒心,一心只想着辅助文王,为什么?辅助文王就是帮助百姓。后妃之德,多么崇高、多么伟大,所以后妃为文王去找淑女,这是诗的本意。
关雎是义鸟,表专一,这个专一只要求自己,不要求配偶。如果要求别人对我专一,这是“控制、占有”的念头,是轮回中的情执,那就应该放下。只要有一念要求别人之心,便是我相、人相,则非“义”矣。后妃已放下我相人相,与文王一体,与天下众生一体,所以她没有想到要求文王专一于自己,而只想为文王广求淑女辅佐文王,利益百姓。一个女子为夫君广求淑女,而无嫉妒,辅佐文王的家事也是国事,希望大家共同完成。
大哉,圣德!大序里面讲到这是后妃之德,这样一解释,我们更感受到后妃的德行真是太完美了,她没有自己。有自己就有嫉妒,在古代有妻有妾,常有正室嫉妒偏室的,这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她自私,有私心。后妃没有私心,只是想能够为文王找个好伴侣。当然这首先有个前提,就是自己要做文王的好伴侣,文王是圣人,自己要是不能成为圣人,怎么能够配得上文王。所以文王主外,治理国家,后妃主内,不让文王有后顾之忧,让他能够全心全意为天下人民服务。
底下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个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是一种水草,它叶子可以吃,通常是拿来做祭品,民间往往用这些水草来做为祭品,祭祀祖先。因为当时天子在祭祀的时候,也会采用一些民间的庶物来祭祀,这是普通的物品,表示什么?天子跟大众还是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荇菜,这些水草,这些普通的食品,一般是嫔妃去采集的,来帮助诸侯天子祭祀、祭祖。这个“左右流之”,流是采取的意思,选取。左右是什么?那些嫔妃要出去选取这些祭品,要祭祀,不能够光是太姒一个人去做,她要有帮手,这左右的人都是嫔妃,太姒要选择窈窕淑女做文王的嫔妃。太姒生武王、周公,而召公就是嫔妃所生,也是圣人,所以有“周南”、“召南”。所以太姒想到的是为周家真正留后,确实她做到了。
底下讲,“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是睡醒,寐是睡着,就是醒着睡着都想着这个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个服也是思的意思,思念,思服合在一起就是思念。找不到这样的窈窕淑女,后妃睡不着。你看她这种存心,完全没有自我,只想到为周家、为天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是忧思的样子,她苦苦地想这个问题,晚上睡不着,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这是后来有机会找到了,左右采之也是采荇菜做祭品。下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是讲找到了之后,古人交友很文雅,弹琴,用音乐交流。琴和瑟都是弦乐器,琴是五弦的或七弦的,瑟是二十五弦的乐器。友之,友是跟她交朋友,亲近她。然后底下又讲,“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就是用手指尖来采摘,这是找到了,所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用钟鼓乐器来庆祝。这是讲到后妃之德。
《论语?八佾第三》这篇里面孔子就讲到,“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首诗是说到了乐处,而不至于淫。淫是什么?淫邪,让人产生邪思。这是讲后妃之德。说到哀处,哀处是什么?找不到窈窕淑女的时候,在哀思,哀而不伤,也不至于有伤。这是什么?这首诗得其正,得其和。试想,后妃真正为文王找到这些嫔妃,具有女德的这些女子来辅佐文王,那后妃是非常高兴的。她这种心态,一定能够跟这些嫔妃关系处理得很好,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
我们看蕅益大师对刚才这一章《论语》的注解,说“后妃不嫉妒,多求淑女,以事西伯”。西伯就是文王,当时他没有称帝,到了他的儿子武王才伐纣,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因为商纣王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所以武王替天行道,讨伐纣王,建立了周朝。当时他的父亲文王是纣王底下的一个诸侯,西伯。“使广继嗣之道,故乐不淫,哀不伤”,所以后妃当时想到为周家留后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找淑女。现在已经没有妻妾制度,都是一夫一妻,那么这首诗也在提醒,现代男子找配偶也要找淑女,否则就无后了。俗话讲得好,找一个好媳妇可以旺三代。如果找了一个不好的媳妇,依现在的状况就不是败三代,很可能一败败到底了,恐怕都搞到家破人亡了,所以淑女重要。
淑女要配君子,那么男的首先得做君子,他才能够感召淑女,淑女和君子是相互感召的。一个人他的婚姻幸不幸福,家庭幸不幸福,不能够怨天尤人,还得反求诸己。每个人找到哪一个配偶,都是自己的感召,什么样的德,就配什么样的人,真的不能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其实是在毁辱自己。如果遇到一个明白人会说,谁叫你感召?你自己找的。所以重要的是什么?自己修好德行,就会感召好的另一半。圣贤之道都是反求诸己,不求外面。
《毛诗》里面有个小序,“毛序曰: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这个意思讲到最后非常明了,不是文王自己在找,是后妃给他找。那后妃是为文王找淑女以配文王,她的忧是忧在进贤,进是推荐,帮他找贤女。
现在谁会忧?父母会忧,父母要是给儿子找媳妇,相信他的这种心态跟这个后妃是一样的,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家业,找一个好媳妇能旺三代。所以这个忧是忧在进贤,后妃广求贤女,希望找一个可以辅助文王的淑女。那现在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但是确实比以前少多了。为什么?缺乏女德教育。好女子也是教出来的,你不教她怎么能好?你得先种因,将来才能够收果实。如果我们有儿子的,虽然儿子还小,但是以后希望他长大了找一个贤德的女孩做配偶,他们真正白头偕老,旺你的家业,那现在就得着手,为弘扬女德教育做一份贡献,否则我们不种因哪能收果?我们想要进贤,我们现在重要的是养贤,培养贤德的女子。
说老实话,培养女德不单单是家庭的问题,而是社会普天下的共同问题。仁人志士要发起培养女德的这个心,为安定社会,为持久太平。这正是我们此次研习女德的一个主要目的。
古人重德不重色,这一点跟现在人不同,现在很多人是重色不重德。说老实话,真正重德的女子她一定不重色,她也不重才。有一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过,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无才不是说真的没有才,是她没有把才放在心上,这叫无才。心中无才,即使是才艺很高,她也不觉得自己有才,这叫无才,谦卑到极处。这个才就是德,她的德是什么?谦卑。很多人都把这个错解了,现在需要正名。这么好的东西你把它曲解了、错解了,把它打入死牢,不去学习,多可惜!
“哀窈窕,思贤才”,哀是忧伤,忧伤什么?找不到品德美好的女子,窈窕是品德美好,不是她的美貌,不是。像诸葛亮,你看他找的妻子,出名的丑媳妇,黄头发黑皮肤,长得很丑。诸葛亮是美男子,为什么他找的媳妇这么丑?是因为这个媳妇有才有德,真正可以旺家。诸葛亮有学问有智慧,所以他找一个女子做终身伴侣,不重色而重德,后来他们的儿子也很不错。把窈窕解释为美貌,这是观念上错了,它讲的是德行,女子的贤才就是德。
没有德的才不叫贤才,而且这种才还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我们也看到很多夫妻,双方都很能干,男的是强人,女的也是强人,都很有才,而且有些女子还比男子更有才。如果一有才而且会傲慢,那这个才就不叫贤才了,最后结果大家也能够想象出来,就是家庭破裂。所以这个贤才重德,不是说不要才华。有才华当然很好,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培养德行。不光是对女子,男子也一样。现在流行几句话,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我们想想是不是?
2001年的时候,美国发生一个巨大的金融丑案,排名五百强第七位的安然公司为什么倒台?这是几个高管作假账,虚报利润,欺骗股民的结果。他们欺骗的时间很久,一般人做不出来,那都是相当有金融专业知识的人、相当有才华的人,他们才能做得出来。所以他们能够把整个企业利润给掏空了,最后让这个企业垮台了,破产了,数十亿的美金付诸东流,上万名的美国工人失业,或者是丢掉了退休金,轰动了全世界,没有才华能做得出来吗?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危险品。当然他们也没好下场,安然公司的创始人心脏病发作去世了,免去了45年的有期徒刑。董事长被判275年有期徒刑,副董事长自己饮弹自杀。《太上感应篇》讲的,“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所以没有德的才不仅危害社会,自己也不好过,他会得到报应,因此重德比重才更重要。
底下我们看“毛传小序曰”,这个《毛传》是大毛公毛亨他写的一个传,它有个小序说,“兴也”,这个兴就是作诗的方法,赋比兴,它是借物兴起的一个评论,“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这是解释这个“关关”是鸟相和的声音,我们讲夫唱妇随,关关的声音描绘雄鸟跟雌鸟夫唱妇随。雎鸠,就是这种鸟,也叫王雎,这个鸟挚而有别,挚是讲这个鸟是义鸟,这个别是什么意思?所谓男女有别,它们在一起生活,有它们的小天地,出来之后,它们不是老在一起,这叫有别。这比喻家庭里面,夫妇一起在房间里面,在房间以外他们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义务,不是老卿卿我我在一起的。媳妇在家里孝顺公婆、教养儿女、友爱叔侄,这都是替丈夫在家庭中行义。
“水中可居者曰洲”,这是水里的一块陆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这个“说”读音应该是“悦”字,喜悦,后妃“说乐君子之德”,“乐”也是欢喜的意思,君子之德,后妃跟文王非常和谐,夫义妇听真正做到圆满。“又不淫其色”,夫妇之间并不是没有礼节,他是守礼的,情欲也是控制的。因为大家心中都有大义、道义,都是同一个目标,为了使家道长远,家业兴旺,重点不是在男欢女爱上面。“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这个是讲到夫妇之间就如同雎鸠这种鸟,它们在自己婚姻的生活中,找一个幽深的地方住下,但是出外必定是讲究礼、讲究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这个风化天下就是教化天下,树立良好的民风。
“夫妇有别”,这个别我们更明确地来讲,就是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义务,各有各的使命,互相之间相互合作。“则父子亲”,这样家里面父母儿女、公婆与媳妇就有亲了,亲就是爱。父子有亲,这个亲是爱的原点,说明一个家里父慈子孝。儿子娶了媳妇,还能够孝顺父母,这个太太可能起关键作用,如果这个太太她不孝,常常会拖累这个儿子也不孝。这种事情往往有之,男子从小到大都很孝顺,娶了太太就变得不孝顺了,娶了妻子忘了爹娘,这太太有责任。太太的责任是什么?相夫教子,相就是帮助,帮助丈夫干什么?立德、立功、立言。首先是立德,丈夫要是不孝顺父母,做太太的有义务教导丈夫孝顺父母,当然自己更要做出孝顺公婆的榜样,感化带动先生,这叫相夫,帮助丈夫立德,这是关键。
所以很少人能想到在家里太太也有做老师的角色,而且这个老师的角色很关键,甚至举足轻重。试想,一个太太要是有道德、有正念,那这个家一定祥和;她要是没有道德,自私自利的,不孝不顺,那这家里一定是鸡犬不宁。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夫妇有别,太太有着更重要的使命,她让这个父子有亲,家庭和睦,家和就万事兴。为什么周朝能够有八百年的基业?家和万事兴。为什么能家和万事兴?因为家里有好太太、有好母亲,家业就长久。
周朝从西周到东周的原因是什么?西周最后一个国君是幽王,周幽王宠爱有色无德的褒姒,西周内乱,灭亡,最后幽王也死于战乱,这跟褒姒她没有德行确有关系。当时幽王为了讨好褒姒,不惜千金博她一笑,甚至烽火戏诸侯。褒姒一天到晚不笑,幽王就想着怎么让她笑,有一个奸臣想了一个鬼点子,说咱们把那个烽火点起来试试。烽火就是烽火台上用狼烟点起来的火,这是京城有急,用来做军事讯号的,外面的诸侯见到要赶紧派兵救援。一般我们讲狼烟四起,就是讲有战乱。幽王他就点起了烽火,结果四路诸侯以为有战乱,是不是周天子出事了?立刻派兵来救援,来了之后,没有战乱,周幽王没事,褒姒在城墙上面看到了这种景象,竟然哈哈大笑。幽王就很开心,总算笑出来了。结果诸侯的军队气得是咬牙切齿,发誓下次再有急事也不来了。后来果然遇到犬戎之乱,再点烽火时,诸侯们没人派兵了,结果不仅幽王死于乱军手中,褒姒也没有好下场。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西周天子他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困厄?表面上是因为女子,究其实质是幽王重色轻德。从历朝历代的事实来看,如果没有了三太那样有德行的女子辅佐君王,而出现像褒姒这样有色而无德的女子,结果常常就是破国亡家。由此可知,女子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所以女德不光是女子要学,男子也得学,才会知道什么叫窈窕淑女,不要像幽王一样娶了一个无德的美貌的女子,最后自己丧身辱国。我们看到历朝历代,很多的王朝,皇帝之所以丧身辱国,都跟女色有关。譬如,夏桀宠爱妺喜,纣王宠爱妲己,他们和幽王一样,最后的下场都是亡国。唐朝曾经鼎盛,到最后安史之乱,国家衰弱,也是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无关联。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国如是,一家当然也如是。我们的家庭能够长久,家业长远,那得找一个有德的媳妇。美色并不重要,如果把握不好,美色反而还会是淫乱之媒。除非女子真正有德,那就没关系。如果女子本身重色而不重德,甚至恃宠而骄,那往往家里会因此出现乱相。《朱子治家格言》讲得好,“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妻妾、童仆打扮得很美的,那心思往往不会多用在家道上,就容易出现一些事端。
这是讲到“夫妇有别则父子亲”,这个家庭和谐了,自然“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的关系跟父子相似,臣事君如同子事父,君对臣如同父对子。所谓君待臣以仁,臣事君以忠,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有父子之亲自然就有君臣之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这是古代讲的王治,王道。王道是什么?以德为政,为政以德,真正是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崇尚伦理道德,推行教化,而不是崇尚兵戈军事的霸王之道。听说现在美国研发出一种远程导弹,可以发射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以为这样就能够慑服各国。错了,这叫霸道,不是王道,王道不会在军事武器上用这些心机。真正以道德仁义来治国,自然会使天下归服。
刚才是夫妇关系的一点延伸。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把《诗经》的“窈窕淑女”认真地做了一番研讨,同时也讲了女德的意义。历来圣贤人非常重视《诗经》的学习,孔子有一次就问他的儿子伯鱼有没有学《诗》:“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周南”、“召南”就是《诗经》里面“国风”的这些诗篇,里面很多都是讲正人伦崇道德的诗篇。他讲“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是说人应该按照“周南”、“召南”这样的诗篇去力行。“为”是你真正按照那去做,读诗不是说读在口头上,学点文学,那偏失了,主要还是帮助你修身。如果你不去以此修身,“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就像你正对着墙面壁,墙挡住了你的视线,什么都看不到。这个意思是讲,不学习《诗经》,就不懂得应对进退,也是指做人做事行不通。
讲到女德的意义,我们再来看印光大师的一段开示。印光大师是民国初年净土宗的祖师,佛门的大德,通儒通道通佛。他非常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他说,“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这是讲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儿女的教育,可见家庭中儿女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家庭教育里面教女比教子更重要。他还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这个话讲得真是太明显、太具体了,也很精彩。治国平天下的大权,不是男子操得一大半,是女子操得一大半,为什么?下面讲到,“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世间为什么少贤人?因为没有贤女。怎么说?“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贤女长大了嫁人了就是贤妻,生儿育女就是贤母。“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贤妻必定能够帮助丈夫,丈夫要是不贤,这个太太一定会教导他。而且教导一定是《弟子规》讲的“怡吾色,柔吾声”,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润物细无声,慢慢这个丈夫也就从不贤变成贤了。儿女教育就更是如此了。这个“盖亦鲜矣”,鲜就是少,如果有贤妻贤母,说她丈夫不贤、子女不贤,这种家庭太少了,真的是很少。换句话说,如果有贤妻贤母,丈夫一定贤能,儿女也一定贤能。
又云:“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可谓见理透彻。”这个见是见地,这个见地高,道理讲得透彻。“周之开国,基于三太”,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周朝开国三太,三位女圣人造就了周朝。“而文王之圣,由于胎教”。为什么有文王,这个圣人怎么出现的?胎教。他母亲太任善于胎教,而且她自己是圣人,所以养的儿子也是圣人。“是知世无圣贤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之所致也”,这个原因就在于此地。“使其母皆如三太,则其子纵不为王季文王周公。而为非作奸,盖亦鲜矣”。假如您是一个像三太一样好母亲,那么您的儿子纵然是因为现在社会很污染,不能够像王季文王周公(王季是文王的父亲周公是文王的儿子)那样做圣人,纵然不能够像他们这样,但是你的儿子也绝对不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一定是良民。
一般我们讲“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个“父”换成“母”也很适宜,“有其母必有其子”。如果是父亲很贤能,但是母亲不贤,这个儿子也不容易教好。反过来,母亲贤能父亲如果不贤的,甚至父亲早亡的,儿子也能教好。所以妇女的使命多么重要,人类后代的教育在妇女手上,治国平天下的大权在妇女手上,这不得了,女德不能不学。
“而世人只知爱女,任性骄惯,不知以母仪为教,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这是民国初年印光大师的呼吁。现在溺爱孩子已经愈演愈烈了。尤其现代人溺爱女儿,任性娇惯,从小就给她打扮,教她化妆,教她搽口红,涂胭脂,怎么去选衣服,任着她的性子养成那些不好的习气,崇色不崇德的习气,这个很麻烦,不知道用母仪去教化。母仪就是女德,我们将要开始学习的《女论语》就是母仪,现在学的人太少,我们要真正大声疾呼,努力去推广,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兴亡、天下治乱,这不是小事,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家的事,而是全天下的事。如果没有母仪、女德的教化,这是吾国之大不幸,真的是大不幸,为什么?没有可以承继德风的后代,这不就是亡国灭种了?这是大不幸,那我们也是大不孝。
“人少时常近于母,故受其习染最深”,为什么教育儿女,母亲最重要?因为孩子从小跟母亲的时间多,常近于其母。父亲主外,往往跟儿女交流的时间少,母亲多,所以儿女受母亲习染就最深。那现在问题来了,女子也要主外,她要工作,挣钱,她不能输给男子,她也出去挣钱,家里儿女谁养?挣了钱,请保姆来带。儿女就受保姆的习染,他长大了肯定也是“有其姆必有其子”,这个“姆”是保姆的姆,不是母亲的母。保姆带孩子,有一定的局限,一般没有母亲对儿女的那种用心,这个教育水平就可想而知,问题就很大了。所以为什么女主内?儿女最好自己教。一个家庭有多大的福报,多大的造化,能够找一个保姆是个贤女,而且她还愿意用心来教所带的孩子?那太难得了。现在说老实话,要教好儿女,最重要的自己要做一个贤女,现在就是因为没有贤女,所以教不出好儿女。
“今日之人女,即异日之人母”,她长大了,就会为人母了。“人欲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这是说到点子上了,培植家国,就是使家国有后,教女比教子更为急要。过去有一位王善人,王凤仪老先生,他就重视女德,他是个男人,办女校,培养贤女,他也跟印光大师观点一致,要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所以假如你们家里有女儿,要知道,你们可别重男轻女,培养女子关系到一家、一国、甚至整个天下,你的使命太重大了。你能培养一位贤女,你这是功德无量,真叫利国利民。
“须知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属莫大功德。欲家国崛兴,非贤母则无有资助矣”。所以我们希望振兴自己一家,或者是将来女儿所嫁的那个家,打心里要想到一国,要振兴祖国。最重要的,女德教育,要培养贤母。没有贤母的资助,你靠什么来使家国崛兴?这是根本。所以“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现今世道,无法挽回。若欲救世,除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不为功”。印光大师首重因果教育、家庭教育,他说,除了这两种教育以外,要挽回世道人心,很难。因果教育就是伦理道德教育,讲因果,使人不敢作恶。因果教育和家庭教育亟待结合起来,“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孩子刚懂事的时候就要学习因果,多给他讲因果的故事,让他从小就相信报应,不敢作恶,这就是良民。因果报应它是事实,不是说吓唬人的,确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自然之理,不是迷信。
“而又以教女为至切要”,这是至关重要,重要中最重要的。“以无贤女则无贤母,无贤母何能有贤子女,此系根本法轮”。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女德》,是在转根本法轮。佛门里讲根本法轮一般是讲《华严经》,没想到印光大师讲,培养女子、注重女德教育也是根本法轮,挽救世道人心的根本法轮,这真正是祖师的真知灼见。“今人所说者,皆是枝末。以幼未知为人之道,及因果报应之事理,一被邪人所诱,则任意妄为。彼废伦免耻杀父奸母者,皆由最初无贤母以钧陶之所致也”。今人就是现代的人,所说的如何培养儿女,那是枝末。根本是什么?印光大师讲,从小要让他懂得为人之道,懂得因果报应的事和理。如果这些伦理、道德、因果没有学,不知道,只学些枝末的事,什么枝末?背背英文单词,学学数学、物理,考个什么竞赛,学什么钢琴、小提琴,全是枝末,根本在于伦理、道德、因果。如果不学这个,一旦被邪人诱惑就会任意妄为,这叫近墨者黑,最后完全没有道德理性,就会做出废伦免耻杀父奸母这些恶作来,这都是因为最初没有贤母,母亲不懂得教育子女 。这个钧陶,陶是陶器,钧是制陶器用的转轮,这是讲造就的意思,贤母能造就好儿女,没有贤母就不能造就好儿女。
最后有一段印光大师的话,我们再念一念,“女人家以相夫教子为天职。相,助也”,就是帮助。“助成夫德,善教儿女”,这是女子的天职、使命,无比崇高的使命。“令其皆为贤人善人,此女人家之职分也”,换句话说,女子是家庭的老师,既教丈夫,也教儿女,都使他们成为贤人、善人。“今之女人,每每骄惯儿女,不以做人之道理,及因果报应相诲”,诲就是教诲他。“故儿女多难成器。所以瞎捣乱之大聪明人,与胡作非为之匪类,遍满世间。弄得国不成国,民不成民。其根本皆由其父母,不知尽父母教训儿女之职分所致,故使乱无已时”,已是停止,动乱没有办法停止,就是因为没有家庭教育,特别是没有女德的教育。“若人人善教儿女,世道自然太平矣。”
这就是印祖为我们开示的注重家庭教育、女德教育,而教育的方式,则为注重因果教育。这一段前言,说明在现代社会当中,学习女德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是天下治乱的根本。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女德了,可以说没有贤女就不可能有贤妻,没有贤妻,家庭就会乱了,家乱了,国也乱了。没有贤妻当然也不可能有贤母,没有贤母就不可能有好的子女,国家的下一代也就完了。由此可知,学习女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正如印光大师所说,是当务之急,对于我们立身、齐家,乃至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所以我们今天就开始具体地来学习女德教育。
女德,不要以为好像只有女孩子才学。当然女孩子首先要学,就是要做一个窈窕淑女。昨天我们把《诗经?周南?关雎》这一首诗仔细地学习了一遍。知道原来窈窕淑女并不是指貌美的女子,而是指品德美好的女子。真正有贤慧的德行,我们叫贞德。这个贞,如果你查找字典,贞操的贞,贞洁的贞,贞的意思有好几种说法。这是女德一个最重要的部分。
贞还有定的意思,定是什么?心安定。心安定,她的人生取向就会坚定、固定,她就不会胡思乱想,更不可能胡作非为。她的心是定的、是安的,这是讲贞。还有一种讲法,贞是讲正,品德是正的。正就不邪,没有邪思邪念,更没有邪行。特别表现在对于婚姻、对于家庭这方面,那是贞正。因为家中有这样贞良的贤妻良母,所以能够使这一家保持长远而不偏邪。
周朝开国的三太,三位都是贤女、圣女。她们这种贞德所感召的便是周朝(周家)八百年长久的基业,这是女德的护佑。往往女德都称为坤德。《易经》里面讲乾坤二卦,乾为天,坤为地。在家里,通常先生喻为天,妻子喻为地。天之德在于自强不息,地之德,这个坤德,在于厚德载物,它能包容。像我们昨天讲到的《关雎》一诗是赞美文王后妃之德。文王的后妃是太姒,太姒没有嫉妒心,她一心只想着辅佐文王,令他能够治国安邦,利益百姓,所以她广求贤女来服侍文王。所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讲君子的好伴侣,谁去找,君子是文王,谁去找?后妃去找,你看看,这种包容心,这种厚德载物的德行,所以感得周朝能够长盛不衰,成为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这真正有祖德护佑,才能够基业长远。
一般女子,因为在古代受的教育比较少,心胸容易狭小,容易产生嫉妒心。我有一次听到有一位陈老师讲,她也是在专门讲女德教育,她是一位女老师,她说“嫉妒”这两个字都是女字边,当然嫉妒不是只有女子才有,男子也一样有,但是为什么专门用女字边?我们想到古人造字肯定有其用意,是提醒的意思。如果人一有嫉妒心了,嫉妒是什么?心量狭小,不能容物,一切都从自己来考虑,自私自利作主,那这样真正会坏大事。
我们昨天举到几个例子,历朝历代,凡是国君帝王沉迷于女色,这个帝王多半都会亡国丧身。像夏朝的末代皇帝夏桀宠信妹喜;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商纣王也是宠信女色妲己;周朝(西周)最后一个皇帝周幽王宠信褒姒;唐朝玄宗皇帝宠信杨贵妃。这些女子都是心量狭小,嫉妒心重,没有女德,只有美色,使这些皇帝沉沦。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讲的“红颜祸水”,有道理。
当然这个祸水,男子也可以远离。那怎么样才能远离?他一定要学习伦理道德,知道因果,知道取舍的标准,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淑女,淑女的标准在哪儿,他要知道。而自己也真正要降服情欲,崇尚道义,这才有正气,邪气才不会污染,所以这个贞是正,正气。
女子对于扶持一家正气来讲,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家太太要是正,家里多半都能正。这就像大地似的,这地稳固了,地基牢,那么这个家庭它就旺。地要是不稳,要是斜了,这家庭就容易倾倒。所以太太不仅自己正,她也有这个使命正一家,这叫齐家。修身齐家也能够治国、平天下。周朝三太,你看看,她就在家里,不也是治国、平天下?所以这个正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意思,贞有诚的意思,精诚、至诚。《中庸》里讲“不诚无物”。
第四个意思,贞讲节,节操的节,妇节。这是专门对女德来讲。所谓从一而终,这叫懿行。懿,司马懿的懿,就是美德、美好的意思。我们讲贞节。贞节是正气。正气,古人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就是正气。女子一样也要养浩然正气,我们一般讲香闺正气,这个正气不亚于男子、士君子的那种正气。往往女子能够大义凛然,连男子都自愧不如,所谓巾帼不让须眉。所以女德讲究贞德。
其实只要心得其正,这女德也就完备了。《大学》里讲,“修身在正其心”,正心自然就有贞德。怎样正心?正心在诚其意。诚意是意念真诚。怎么才叫真诚?曾国藩给诚字下过定义,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念头都没有,心空了,空就是诚,心是清净的。一个人能够心清净,她自然就能够守本分,她没有妄想,绝对不会胡思乱想,那她当然就能够做到贞洁。凡是有很多念头、妄念,往往受外面境界诱惑,念头会跟着它跑。境界一来,意不诚,立刻会生起很多妄念。意不诚,心也就不正,身也就难修,家也不齐,国也不治,天下也不能太平。
如何做到意诚?要致其知。致知是良知现前,遇人遇事遇物都用良知。良知怎么得到?良知不需要从外面得到,是你本性里头本有的。《三字经》里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有良知良能,跟圣人没有两样。只是圣人把这良知良能显发出来了,所以他成为圣人。我们凡人这些良知良能被覆盖住,有障碍,所以显发不出来。什么东西障碍住我们的良知良能?情欲、物欲、烦恼,这些心里头的欲望烦恼障覆了我们的良知,所以不能致知。
要致知,致知在格物。格是什么意思?格斗的意思,物是物欲,跟自己的物欲格斗。把内心里的贪婪、欲望、情执、嫉妒放下,就格物了。格了这些烦恼物,那你的良知就现前了。你的意也诚了,心也正了,身也修了,然后自然感召家齐、国治、天下平。
你看,女德它也能够和谐世界,而且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德行。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圣贤教育,如果不学习我们怎么能够懂得?真正是《礼记》里讲的,“人不学,不知道”,《三字经》讲的“人不学,不知义”。这女德也是,不学真的就不知道,原来女德是淑女的标准。这不学真的不知道,全都是被社会污染的思想所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后果就是痛苦、烦恼。
现在大家来学习,那是很有善根,这是过去一生中积累的,这世又遇到缘了,因此大家要能够认真地学习,从改造自我做起。治国、平天下是自己的事情,我把自己身修好了,就能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治国、平天下,你还能够和谐宇宙,夫子讲的“天下归仁”。天下归仁,现在我们应该讲宇宙归仁。为什么?因为宇宙也是你的心变现的。你知道这个道理,这叫知道根本。《大学》里讲的“此谓知本”,知本就是知道根本。根本的真理就是整个宇宙全都是我自己的心念变现出来的。
你有什么样的念头就有什么样的宇宙,你的念头善,你的宇宙就善。宗教里讲的天堂,佛法里讲的极乐世界,都是你的善念,纯善的念头所变现的。那地狱、恶道呢?是你的恶念变现的,没有出你的一念。你能够在当下这一念回头,如果原来做错了,现在回头,现在悔改、忏悔,用圣贤标准要求自己,你当下就成圣成贤,当下你的天下归仁,当下你的宇宙就变成和谐世界、极乐世界。
对于女同学来讲,和谐世界从我心做起,从学习女德做起。你真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身心是本,世界是末,所以欲明明德于天下,要帮助天下太平,皆是要以修身为本。这女德就告诉你修身,这就是下手处。颜回请问夫子如何行仁,如何使天下归仁?仁是仁爱的仁,天下归仁就是讲天下太平。怎样下手?夫子告诉他“克己复礼”,就从这下手。“克己”是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复礼”,恢复到正常的秩序上来。“礼”是正常的秩序。包括我们身心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礼节,社会的运作,这些都有礼,礼就是规矩,规矩就是法。我们学习女德,就是学规矩,都跟《弟子规》一样,《弟子规》也是规矩。从这开始入手学,“克己复礼”。跟这个规矩不相应的就把它放下,克服自己的习气,这是克己,圣贤用的就是克己功夫。你能克己,才能归礼,才能复礼,复礼就是回归到你本性本善上面来。礼不是圣人规定让我们一定要这么做的,不是,那是你本性本来的样子。你回归本性了,成圣贤了,你自然的生活行为就是礼,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礼。
今天我们选用《女论语》做为教材,《女论语》是“女四书”里面的一本。我们现在正在讲儒家“四书”,讲了《大学》,正在讲《论语》。古人除了这“四书”以外,还有一套“女四书”,专门是对女子的“四书”,这里头有《女论语》。我们现在讲《论语》的同时,也开讲《女论语》,很有味道。使我想到古人对于女子教育特别重视。儒家的“四书”,我们讲《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男女都要学。除了这“四书”以外,又多编一个“女四书”,专门给女子学,你看,特别照顾女性,他没有编一个“男四书”,专门编一个“女四书”,你就想到古人其实对女德教育多么重视,都知道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女四书”是清朝初年学者王相编辑的。他生活在康熙年间。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母教。他母亲是一位贤母。他母亲姓刘,刘氏写了一本《女范捷录》。王相因为受母亲的教诲,对于女德教育非常重视,他把《女诫》、《内训》、《女论语》跟《女范捷录》这四部书合在一起,就称为“女四书”,在当时成为女子必读的教材,流传非常的广泛,遍布到全国,一直到近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德育课程。
“女四书”第一部叫《女诫》。《女诫》是汉朝班昭所著。班昭是著名的女史学家,她的父亲叫班彪,兄长叫班固。她父亲开始着手写《汉书》(这是一部很有名的汉朝断代史,跟《史记》是齐名的),但是她父亲英年早逝,没有写完这本书就去世了,结果儿子班固接着写。可是后来班固又遭到小人陷害,死在狱中。妹妹班昭继承父兄的事业,接着写这个历史,最后在她40岁的时候,终于把《汉书》写完。这也是班昭她的孝行。《中庸》所谓“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继承先人的志向和事业,这是孝顺。做为一个女子,她也能够做到这点,很了不起。
班昭人称曹大家,所以《女诫》也叫《曹大家女诫》。因为班昭14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同郡(就是同一个地方)一个姓曹的人家,她的先生叫曹世叔,所以别人就称她为曹大家。大家(音太姑)的写法是“大家”,但是念太姑。后来因为曹大家非常有女德,她写《女诫》,女子的道德规范,她全做到了,这真正是难得,她先做再说。后来皇帝延请她来宫廷里面教导后宫嫔妃,她做了皇后的老师。皇帝当时是汉和帝,驾崩以后,邓皇后就变成邓太后,邓太后主政,有点像垂帘听政一样,因为皇帝还小,所以太后主政。曹大家又是皇太后的老师,太后请她来参与政务,所以班昭得以也能够为朝廷尽忠,辅佐王政。
班昭本人并不是女强人,虽然她的地位很崇高,直接帮助太后来治理国政,但是记载中说她是一位生性温柔细腻的女子。跟她的先生在一起,她先生是外向活泼型,她自己是温柔细腻的,夫妇之间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从这里可以看到,不一定要做所谓的女强人才能够干大事业。女子以柔弱为美,其实柔弱并不会输给刚强。男子以刚强为美,女子以柔弱为美。《道德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这讲的确确实实是自然界里的真相。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它能够随顺一切的事物,它能够顺着这个河道,不管是怎么样形状的河道,宽的、窄的、弯的、直的,它都能够随顺,流向大海。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也是最坚强的,它能够冲毁堤坝,它能够滴水穿石,所以没有任何的物质比水更强,这就是所谓的“弱能胜强,柔能胜刚”。
柔顺并不代表软弱,所以女德里面讲究柔顺。《女诫》有七章,第一章就讲卑弱,“卑弱第一”。卑弱是讲柔顺,谦卑柔顺,这种谦卑才会得尊贵。柔弱自然能胜刚强,这是《道德经》里面给我们揭示的天地的真理。就从我们人身体的器官而言,你看这嘴巴里头的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柔弱?牙齿是刚强的,舌头是柔软的,这牙齿和舌头配合在一起,可以咀嚼食物,缺一不可。但是,这刚强和柔弱的两个谁最长久?人到老年,他先掉牙齿,他不会掉舌头,舌头一直伴随到断气为止,它都不会掉。你就想想,原来这个柔弱才能恒久,这里头有大道理。
我们看到曹大家,她活到了古稀之年,七十以上,长久。她真正力行女德,并不妨碍她治国平天下。而且她留下了《女诫》,那真正是利益万世的社会人民。这是讲的《女诫》,它是“女四书”里的第一部,影响极其深远,而突出女子柔顺之德,这是真理。一般我们把女子比喻为水,柔弱如水,但是她里头是最刚强的。男子刚强,但如果没有了水的这种辅助和滋润,他不能长久。
你看古代结婚的时候,它这个礼很有道理。男子去娶妻子的时候,男子驾着车,去女方那里接女子,到现在都是这样的,娶媳妇,娶她过门。在古礼来讲,男子去迎亲的时候,把女子接到车里,是男子驾车,女子乘车,男的要屈膝于女方。这在《易经》里面有一个卦,第三十一卦,《易经》是六十四卦,第三十一卦里面是讲咸卦。咸卦是感动的感字上面那个咸字,咸卦。咸是什么意思?它是艮下兑上。艮代表山,兑代表水,山在水下,这是表什么?夫妇之道。山是男方,他是刚强的,水是女方,她是柔弱的,代表阴,这边是阳。阳刚的山要在阴柔的水之下,柔上刚下,这个寓意就特别的明显了。这个卦是一个吉卦,所以它这个卦象上讲是:亨,亨就是亨通;利,利就是吉利;贞,贞正(贞就是我们讲贞德,贞洁的贞),取女吉。这是卦辞上说的。取女吉,这个“取”是通娶新娘的娶,娶这个女子很吉利。
所以这个婚礼它代表什么?男方把女方接到家里,不是说女方的地位就卑下,反而她的地位在上面。为什么?因为她担负的使命重大。前面我们讲到女主内,主内的是相夫教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这家里没有后代了,这就是大不孝。那能不能有后代,关键是看女方,看母亲。所以男子把这个媳妇迎请到家里,那是什么?请她来帮助延续家道、家业、家风。这当中女德就尤其重要,没有女德,不可能有后。
前面我说了一句话,说我不同意现代人讲的古人是重男轻女,反过来讲重女轻男,我还能接受。你看这《易经》上卦辞都这么说。这重女的重是什么?她的使命重大。但是要完成这样重大的使命,一定要有谦卑柔顺的贞德。大家细细去体会这里头的深意,不是那样简单的。
“女四书”第二部是《内训》。《内训》是明朝明成祖的徐皇后为了教育宫中妇女,古圣先贤把关于女子品德的教诲编成书,它分为二十章。这个训是教训,内是什么?专门对妇女,因为女主内。主内重要,比主外的还重要,所以这个教育就尤其重视。
第三部就是《女论语》,《女论语》就是这次我们所采用的课本。它是唐朝一位女学士叫做宋若华所编著的。宋氏家族有五姊妹,都是具备女德的。宋若华写了这部《女论语》,她是仿效《论语》的体例。因为《论语》里面多半是夫子跟学生、门人的问答,所以《女论语》原版它也是用师生问答的这个方式来写的,是大姐宋若华所著。宋若昭是她的妹妹,这是五姊妹其中一个妹妹,她注解她姐姐写的这部《女论语》。宋若华写的《女论语》原版现在失传了。按照《唐书》的记载,它的体例是师生对话,是以前秦太常韦逞之母宋氏来代孔子(就是做老师)﹐以曹大家(就是班昭)代颜回和闵子骞,这样来做师生的问答﹐这是效仿《论语》那种体例。
南北朝前秦的时候,皇帝苻坚请韦逞为太常。韦逞是个人,太常是掌管宗庙礼仪的官。韦逞的母亲宋氏被皇帝请来,在宫廷里面教授学生,特别是教授《周官》,使这个学问能够得以流传,因为当时只有她才懂得这个学问。所以这位宋氏,就是韦逞之母,成为了当时(也是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这是皇帝封的,后来人称为“宣文君”,证明她对于女德也很有研究。
《女论语》以宋氏来做老师,以班昭来代颜回,代表弟子,彼此问答来阐述女德、妇道。妹妹若昭就给它做注释,可能做注释之后,原版也就不需要了,直接用她的注释,这就是宋若昭的这个版本,也可能就是流传到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它是以四字为一句,分成十二章来写的,这个已经不是问答的体例,但是内容应该是完全一致。像《弟子规》三字一句,《女论语》因为它是以四字为一句,这个好记诵,所以我们选它来学习,便于读诵和记忆,有这样的一个目的。不像《女诫》、《内训》这些都是用古文写的,当然记诵方面就稍微有点难度。
第四部书叫《女范捷录》,这是刚才我们讲到的清朝初年王相的母亲刘氏所作,也是主要宣扬贞德的教育,它有十一篇。
这四部书称为“女四书”,成为了历史上女德教育最重要的教材。像在明朝时代,也有 “女四书” 的版本已经流传到国外去了,当时王相还没有编辑“女四书”,但是在日本那时候也有一种“女四书”,那是什么?当然没有《女范捷录》,当时王相的母亲还没有出生,是用《女孝经》来代替。儒家有《孝经》,还有《女孝经》,这是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她所编写的《女孝经》,就跟刚才我们讲到的前面三部,《女诫》﹑《女论语》、《内训》合起来,这是日本的“女四书”。
《女论语》又叫《宋尚宫?女论语》。宋是这个作者的姓氏,尚宫是她的官职,这是一位女官。尚宫是皇帝封她在宫廷里面教化这些公主、后妃,包括公子、王子这些宫里的人。尚宫的地位,据记载,跟外朝的尚书地位是相当的。尚书现在我们讲就是部长,部长级的一个人物,是很大的官。宋尚宫是两姊妹都做过尚宫,姐姐宋若华先做,姐姐去世之后,妹妹宋若昭接着也做,所以这个书也称为《宋尚宫?女论语》。
我们采取的版本,是清朝乾隆年间陈弘谋先生所编定的《五种遗规》。《五种遗规》里头有一种叫《教女遗规》,专门是教女德的。这个遗规是遗留下来的规矩、规范、教诲。《教女遗规》收录了不少篇非常好的女德教材,我们用了其中的《女论语》。我们在校对上,用的是日本筑波大学古本,他们藏有一个古本,叫《校订女四书集注》,有两卷。
“女四书”王相都有注解,他的注解叫笺注,是简单的注解。我们学“女论语”主要是采取王相的“笺注”。《教女遗规》里面的内容,我们看到它那里面有一个序。还有陈弘谋先生(陈弘谋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官也做得很大),他有一个按言,就是写在文章之前的一段话,叫按。看王相“笺注”本之前,他还有一个第一部分就是《唐书列传》里面的“宋若昭传”,就是作者的一个传。这个传,我们看到在历史书上有记载,可见得这位作者宋若昭在历史上也是享有盛名的。
第二部分是《女论语?序传》,这是作者自己写的为什么要写《女论语》的意义和目的。
第三部分是正文。正文分为十二章,前面有一个作者的传,“宋若昭传”,序文,另外还有陈弘谋先生的按。正文有十二章,第一是立身章,第二是学作章,第三是学礼章,第四是早起章,第五事父母章,第六事舅姑章,第七事夫章,第八训男女章,第九管家章,第十待客章,第十一和柔章,第十二是守节章,总共十二章。每一章都详细地阐述了古代女子应具备的言行举止,还有这些道德,以及一些持家处世的事理,写得非常细腻,很具体,很容易落实。现在我们虽然距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看会这些,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行持,真的可以成为一位标准的淑女。
文中第一段,是陈弘谋《教女遗规》里面的一段“宋若昭传”。传记原文是出自于《唐书列传》,唐朝的历史书,经过陈弘谋先生的摘录。他没有全部引用,而是将主要的内容摘录出来,我们先一起来学习。
【宋若昭。贝州人。世以儒闻。】
“宋若昭”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和注释者。其实《女论语》是她跟她姐姐宋若华一起合写的,宋若华写《女论语》,宋若昭注释,但是我们现在读的版本是以她为主,估计出自于她之手。“贝州人”,是说她是贝州地方的人,也就是现在河北省清河县人,唐朝时候叫贝州。“世以儒闻”就是她出生于世家,我们讲的书香门第,家里世代都是学儒的。唐朝初年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宋之问,宋若昭她们就是宋之问的后裔。
【父棻好学。生五女。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慧美能文。】
她的父亲叫宋廷棻,非常“好学”,可见得家里面有好学的风气,所以儿女都能成才。他有五个女儿,这五个女儿名字分别是“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都是“慧美能文”。“慧”是智慧,很聪慧,“美”,应该是不仅有美德,也有美貌,而且很有文采,尤其是若昭,还有大姐若华。
【若昭文词高洁。不愿归人。欲以文学名世。】
“若昭”是五女当中的老二,她的文笔是最好的,你看《女论语》确实写得文词很好。她一生没有结婚,不愿意“归人”,就是没有去嫁人,这是说她的品性也是很清高的。她希望以“文学名世”,她文笔好,而且有德行有学问,希望著书立说来留给后世,这种人也是很难能可贵的。应该讲她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一个人能够以这样高洁的心态来写入世的女德教材,她写得会特别的周详。
【若华著《女论语》。】
若华是大姐,最初的版本是她写的。
就是若昭做了注解,解释若华的《女论语》。大概现在留下来的只有这个版本,原本(若华的版本)我们得不到了。
【唐贞元中。诏入禁中。试文章。论经史。俱称旨。】
唐朝贞元的时候,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那个时候皇上把宋氏姊妹召到宫中。“禁”就是宫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叫“禁”,现在北京有紫禁城,就是这个“禁”。试试姊妹的文章,确实有文采,跟她们谈论经史,她们也能够通达。“俱称旨”,旨就是皇上的意思,皇上也非常的钦佩,想不到女儿家居然有这样的才华学问,于是就延请大姐宋若华当了尚宫,就是宫廷里面的女教师。底下又讲:
【若昭以曹大家自许。帝嘉其志。称为女学士。拜内职。官尚宫。掌六宫文学。兼教诸皇子。公主。皆事之以师礼。号曰宫师。】
“若昭”因为不愿嫁人,她不想成家,专门以文学,以她的学问来传世。她自己“以曹大家自许”,她所学习的榜样是曹大家,曹大家就是班昭,由此可见她也是专门在弘扬女德教育。“帝嘉其志”,“帝”指皇上,“嘉”是称许、赞叹,皇上对她的志向也很赞叹,于是封她“为女学士”,给她一个职位,官拜尚宫。这个尚宫也就是跟尚书齐等的一个官位,但是在内宫当中。她执掌“六宫文学”,文学包括教学,教学当然首重德行教育。她也是做诸皇子、公主的老师,后宫都跟她来学习,连皇子、公主都“以师礼”来事奉她,没有把她当作一个臣子,而是把她当作一位受尊敬的老师看待。
中国古人特别尊师重道,皇上见到老师来了,不以君臣之礼相待,而是以师礼相待。即使是最高地位的皇上,见到老师来了,请老师在西面,他站东面,按东西之位来敬礼。东西之位是什么?宾主之礼,不是君臣之礼,君臣是上下,宾主之礼是东西左右两边,互相行礼。所以可见得中国古人对于老师的敬重。尊师自然就重道,重道才会尊师。我们要想好好学习一门学问,如果对老师不尊重,不可能学好。因此学习的态度最关键,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礼都是诚敬心的表达。《孝经》上讲的,“礼者,敬而已矣”,心里面有敬意,他自然就在礼节上不会缺失。如果在礼节上缺失了,说明这个人敬意不足,诚敬心不足,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外都是一致的。
这里讲“号曰宫师”就是尊她为当朝宫廷里面的老师,其实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好的习惯,就是宫廷里面都请老师来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宫廷里面的皇后、嫔妃、皇子、公主都要学习,这些老师就是宫师,包括对佛法的学习,皇帝要学佛他的老师叫国师。他们都知道《礼记?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能否安定团结,重要的是教育。教育先从自己做起,先要自己受教育。尤其是太子,古代对太子的教育那是最完备的。为什么?太子将来要做皇帝,他是一国人民的表率。他要是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怎么能够使天下臣服?要教好太子,首先要教好这些皇后、嫔妃,后宫做母亲的这些人最重要。所以皇帝重视女德教育,这很有智慧。
若昭身历五个皇帝,历五朝,分别是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和敬宗。她很长寿,经历五个皇帝。
陈弘谋先生有一段 “谨按”,谨是谦词,表示非常谨慎的写这段按言,写在正文之前。
【若华托曹大家之意,集为女训,名曰《女论语》,其妹若昭申释之。】
这是宋氏五姐妹的大姐“若华托曹大家之意”,也就是她承传班昭《女诫》的意思。古人讲究的是“述而不作”,述就是转述,作是创作,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只能转述,不要创作。为什么不创作?因为你没有创作的资格。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性德流露,本性本善,本来的样子是这样。你证得了本性,你就是这样子,你要是成圣贤了,没人教你,你所做的跟女德完全相应,女圣人。你看周朝三太,她们都是圣人,她们没有学这个,当时还没有“女四书”,但是她们已经做到了。为什么?她们已经恢复本性本善,你把它她们的言行记录下来,那就是女德,就是女诫。她们不是刻意的,是自然的流露。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证得本性本善,那得从规矩来学,先模仿圣人的言行,先这么学。学到最后,学到自然了,自然你就契入到圣贤境界。契入圣贤境界之后,你做的还是中规中矩,没有变化,你也不需要创作,你做的跟圣人是一样,所以述而不作。你只需要转述,转述什么?就是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话语把它说出来,不需要你创作。像我们现在讲解女德这些教科书,这是述而不作,把它讲解出来,讲明白,我们没有创作。
当时“若华托曹大家之意”,也是这样,她写的是当时唐朝人能明白的,但是转述的意思跟汉朝曹大家意思没有两样,所以若华、若昭甚至以曹大家自诩,说自己完全就是曹大家一样。为什么?确实没有创作,没有加新的内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有认真的学习以后,我们可以在现在的社会里面去运用。运用是活的,活学活用,活学活用就是创新,不需要额外再搞什么创新。你能够活学活用,这就是新。
创新也不会离根本,就像一棵大树,根本在地下,很稳固,它的根深,树的枝叶才繁茂。根是不能动的,那是传统,你把根要是搬走了,那树就死掉了,根是不能动的。但是创新是什么?树枝、树叶,年年都发新枝,年年长新叶,这是创新。创新没有离开根本,这是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应有的认识。有人说学传统文化,特别是学什么女德,你简直是复古了、你守旧。他不晓得学习传统文化抓住根本,也要活学活用,它不是守旧,它里头有新意。就像大树年年出新枝一样,就是你能用,但是根本不变,这是我们会学。
她集结的这个女训,就是女德的教育,就叫《女论语》。她的妹妹若昭解释,做了注解,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
【夫《论语》。圣贤问答之言也。可与之并列乎?】
这问得好,“夫”就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为什么这一篇文叫《女论语》?《论语》那是圣贤问答的记录,“四书”的《论语》大多都是孔子回答门人的话。这篇《女论语》里头记载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譬如说怎么样纺织,怎么做饭,要早起,要怎样侍奉父母、公公婆婆,相夫教子,怎么待客等等,这些都是很平常的言语,写得太具体了,生活的事情,能够跟《论语》并列?《论语》都是讲的圣贤人的境界,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怎么能够以《论语》为题?这个问题问得好。底下陈弘谋先生回答:
【然吾观曲礼内则。所载葱薤酒浆。纷帨刀砺。纤悉具备。盖至道不离乎居室日用之常。而圣贤垂训。无非欲人言动举止。悉合于当然之则。《论语》二十篇。亦岂在高远哉。】
这回答得好,让我们不能忽视对《女论语》的学习,不能轻视它。虽然《女论语》里面讲到的都是日用平常的事情,很多是生活小事而已,但是你看看《礼记?曲礼?内则》篇里头,它们这些篇章所记载的,也是生活中的小事。像“葱薤酒浆”,“薤”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荞头,小蒜,这都是一些必备的食品,葱蒜酒浆,我们讲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必备之物。“纷帨”,纷是抹布,“帨”是古时候人的佩巾,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手绢儿,拿来擦东西擦汗的。这里还有“刀砺”,砺是磨刀石,这些东西都很微细、很平常。“纤悉具备”,“纤”是讲的这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微细,这个悉,是很完备。讲得这么完备,都是讲这些日用平常。为什么?圣贤教诲我们,“至道不离乎居室日用之常”。“至道”就是最高的道理,最高的道理原来也离不开“居室日用之常”,居室是你的生活起居,日用平常,能离开吗?不能离开。《中庸》里面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道在哪儿?大道无形无相,它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事,每一个物,举手投足,言语造作都不能离开道。
道是讲什么?宇宙的本体,佛家讲自性。宇宙万物全都是自性所变现的,所以不能离开道,不能离开自性,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找不到东西。所以见了性的人,你去问他,性在哪儿?就是至道在哪儿?他随便举起一物,这就是,这个毛巾、手绢它就是,至道就在这里头。
所以你才了解,原来道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我们平常的待人处事接物。那怎么才能证道?你能觉悟了,你就证道。不用改变你的生活,只要你在生活当中做一个觉悟的人,做一个智者,你就是证了道的人,见了性的人。证了道,见了性,还是过着原来一样的生活,只是他的心态改了。原来的心态是烦恼的、痛苦的,现在的心态是快乐的、幸福的、智慧的、光明的。
确实,特别是讲到妇女,妇女在家里主内,天天都是跟锅碗瓢盆打交道,日用平常,你看看这女德里面,就是讲女子在家里做的事情,都是很平常很琐碎。你要是不懂得按照道来生活,你在里头生烦恼,你会很厌烦,天天干这个事情,真厌真烦了。一烦了,起了怨恨心,抱怨:“我做得这么辛苦,他都不理解,回来还挑三拣四。”心里怨气就产生了,家里有了怨气,就不和了,那种自然和谐一体就被破坏了。自己痛苦,自己烦恼,传染到先生也痛苦、也烦恼,这一家人都受影响,你看全家就陷在痛苦烦恼当中。
要是你真明白过来了,晓得原来我做这些事情,天天做的家务,煮饭、烧菜、打扫卫生,那是什么?那是在做圣贤人的事情、过圣贤人的生活。圣贤的存心只是爱人敬人,没有自私自利,在家里面就可以落实圣贤之道。对先生你首先爱他,爱人从爱先生做起,从爱父母,爱公公婆婆做起,爱儿女做起,爱家里人做起,这是我们的至亲,最亲近的人。孟子讲的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你的心量慢慢地扩展,先从自己家里面存养爱心。爱心是什么?服务于人,让别人真正生欢喜心,你就在行菩萨道,你在落实圣贤教诲。菩萨道里面布施第一,你在修布施。原来就在每天的工作服务当中,你就不知不觉地成圣成贤了,多快乐的事情。圣贤人的心情快乐,他没有自己,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所以他能够真正全心全意为别人服务,就进入了人我一体的境界。
人我一体,孔子叫仁,人字边一个二,这叫仁。真正仁的境界,是人我一体,没有人我了,哪里能够找出这是自己,哪个是人?你有自己,这叫有我相。有我相就有对方,对方是人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烦恼,是错误的知见,要把它放下,你才能够得菩萨道,得圣贤道,你才能够真正进入仁的境界,你才能最后证道。
证道是什么?不仅是对家人,与家人一体,而且是跟全天下人一体,这叫仁民。最后爱物,物的范围更广泛,比人的范围更广泛。物是一切有情生物和无情的众生。什么叫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缘是条件,各种条件组合成的现象。宇宙万物哪一物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是众生。有情众生包括人、动物,这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包括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一切星球,你都爱它们,这个爱是博爱。你的心量尽虚空遍法界,涵盖整个宇宙,没有不爱的。宇宙有多大,你的爱心就有多大。自己呢?自己没有了,纯是一种慈爱,慈爱就是你的身体,就是你的法身,你跟宇宙是一体,你就成圣人了。
这种爱,佛家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为什么慈悲、慈爱没有条件?因为是同体,就像你自己的身体,你是不是爱你身体中的每一个器官?对。假如有一个器官出了毛病,全身另外的器官都会要帮助它才对。譬如说你的眼睛有毛病了,你的手可能就去抚摸它,那手抚摸眼睛会不会跟眼睛讲条件:我来帮助你,你得给我多少报答。当然不会。为什么?一体。既然一体,又有什么条件可讲?帮助是应该的,是本分,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个爱心先在家里养成,就在这些日用平常小事,天天做饭,天天搞清洁家务,侍奉先生、侍奉公公婆婆这些事情当中,你就证道。你看,你会修会学,你是法喜充满,真正是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学了,你要会用,习就是你真正去练习、去实习,真干。真干你才有真体会。如果你光学了些言辞,学了这些文字,你没去真干,没去落实,你不会有真实的体会,就是你不可能有那种不亦说乎的感受,法喜出不来,你会有计较的心,你会有怨天尤人,你会有烦恼,最后你会有疑惑。
什么疑惑?这些女德教育是不是真能让我们幸福?是不是这是封建帝王时代男尊女卑,男人故意搞这一套女德教育来禁锢女子的?你会有疑惑。这些疑惑全都是没有真正尝到法喜,没有力行,所以她就对圣贤教诲疑惑。结果就是你会更烦恼、更痛苦,最后结果是家庭离异,你也不干你的活,他也不肯干他的活,互相之间就离异了。如果社会中很多家庭都破散,那社会就会动乱,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现在离婚率年年在增长,各国都是这样,这是很令人忧心的。而离婚之后,说老实话,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对女方,有什么好处?特别受到伤害的是孩子。所以单亲家庭的孩子,据统计,犯罪率高过正常家庭的孩子。青少年犯罪里头,单亲家庭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什么?家里缺乏温暖,缺乏了教育。所以这个关系重大,懂得了,你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你要不懂得,你会过着痛苦烦恼的一生,这不学怎么行?
这里讲,“圣贤垂训,无非欲人言动举止,悉合于当然之则”,圣贤教诲,教诲什么?无非都是让人“言动举止”,身口意一切的作为,“悉合于当然之则”,当然就是自然,本来的样子,这是当然,则,我们讲规则,证得了本性,自然流露出的是本善,本善就叫“当然之则”。这些女德的教材里面讲的也是当然之则。何以见得?周朝的三太,她们没有去学,没有系统地学这些教科书,但是她们真正成为了女中圣贤。她们所做的,你用《女论语》给它对照对照,她完全做到,百分之百做到。为什么?本善,本来就是这样。你问她,这样做会不会有烦恼,会不会有痛苦?她没有,她做得很开心、很快乐,她有幸福感。为什么?因为她所做的,跟本性本善相应。人本来是幸福快乐的,只是因为我们违背了本性,所以快乐就失掉了,紧跟而来的就是烦恼。
圣贤教我们先要刻意地来随顺这些规则,那是没办法,因为什么?现在我们确实已经迷失了本性,本善没有了。这个所谓没有不是真的丢掉,叫迷失了,因为你迷了才失掉,好像是失掉,其实没有,它还在,只是被我们的自私自利,被我们的这些小心量,这些烦恼给障住了。现在我们用这些规范来要求自己,先这么做,刚开始是刻意的,那是在去除习气,去除障碍,慢慢你就自然了。做到自然了,你就没有刻意,没有造作,自然随顺本性本善,那时候你就不知不觉成为了圣贤。
“《论语》二十篇”,这是儒家“四书”里面的《论语》二十篇,“亦岂在高远哉”,它里面讲到的确实都是生活当中这些言行、存心,它没有很玄妙的东西。《论语》里面每一章都很实在,这些弟子们问得也实在,夫子答得也实在。但是就在这些很实在的教诲当中,里头就含有了道,高远就在其中。道岂是在生活外面去另外找个道?那就不是真道了,道离不开生活。而要学道、证道也不能离开我们当下的生活,在当下的生活里,只要你能够改心、改变观念就行。
【兹编条分缕晰。便于诵习。言虽浅俚。事实切近。妪媪孩提。皆可通晓。苟如斯训。亦不愧于妇道矣。】
陈弘谋先生在这里评论,说宋尚宫《女论语》这篇文章“条分缕晰”,这里面分十二章,很有条理,层次分明,“便于诵习”,它以四字为一句,很容易记诵。先要把它记住,然后去落实。记住是第一步,记都记不住,那你怎么做?先要记。所以,我们真正有志于在自己身上落实女德的,就是想真正做一个淑女的,应该怎么样?天天读诵《女论语》,要立这个志。学贵立志,志什么?志在圣贤,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立志要成道,就是做圣人。道在哪儿学?就在日用平常中,按照《女论语》学就是修女德。据德,据是依仗,依仗着《女论语》里面所说的这种女德,就能证道。
你仔细看看《女论语》讲的跟《弟子规》很相应,它是《弟子规》在女子生活当中具体的落实,还是在学《弟子规》。所以先读诵,然后受持,受持之后你能为人演说,演是表演,你真正做到了,你能表演出来了,你能感动人。一位真正具足女德的人,她有特殊的那种摄受力、亲和力,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魅力。女子的魅力在哪儿?真正把女德做到了,你那个窈窕淑女的魅力就出来了,人见到了之后,会生起无比崇敬的心,不敢轻慢你。
《}

于夫妇。《诗经·国风·周南》里面第一篇叫“关雎”,我们前面说过,关雎的意思就是讲男女大德,就是讲文王配淑女,首先就讲夫妇这一伦,非常的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学习。所谓人不学就不知道,就不懂得这个夫妇之道;人不学就不知义,义是该做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就不懂,必定要学。
【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夫有恶事。劝谏谆谆。莫学愚妇。惹祸临身。夫若出外。须记途程。黄昏未返。瞻望思寻。停灯温饭。等候敲门。莫若懒妇。先自安身。夫如有病。终日劳心。多方问药。遍处求神。百般治疗。愿得长生。莫学蠢妇。全不忧心。夫若发怒。不可生瞋。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
我们一段一段的来学习。首先看第一段,这是总说夫妇之道,
〖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
女子没出嫁之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子要讲到下面的“训男妇章”这个问),叫三从。这个从有跟从顺从的意思。那么为什么说要女子顺从男子?在家里未出嫁前从父,这我们能理解,在家听父母命,不管男女都应该,这是孝道。那出嫁了为什么要从夫,为什么不要夫从妇,要妇从夫?这个确实有道理,这是自然之道,合乎自然的。《易经》就是讲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总结出人生的大道理。天和地,阴跟阳,这是用来代表男女,男的为阳,法天,女的为阴,法地。那么阴以柔为美,柔顺,阳以刚为美,柔顺的容易跟刚强的配合,但反过来就比较困难,这是双方天生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这样的搭配,那是最和谐的。而且这种从,并不是说不平等,男女本来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所谓男主外,女主内,主外的要有阳刚之气,这才能抵御外在的侵袭,主内的要能柔顺才能成就。
比如说我们的人体这嘴巴一张开,你会见到牙齿,里头是舌头,舌头是藏在牙齿里的,两个牙齿合起来就把舌头藏进去了。舌头是柔,牙齿是刚,那么这两个器官配合起来才能吃好东西,那是不是平等的?是平等的,没了牙齿不行,没了舌头更不行。那我们把这个刚的比喻成男的,他在外护着家里的;舌头比作柔。那你说舌头和牙齿比起来哪个重要?都重要,平等的,缺一不可。而且说老实话,缺了牙齿勉强还行,你可以装假牙,没有牙齿你吃点稀粥烂面还可以吃得饱,没舌头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古人并不是说男女不平等,只是按特点有分工。更何况《道德经》里讲的,柔能胜刚,弱能胜强,这是自然之理。你看人老了都先掉牙齿,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所以女性比男性地位上一点儿不会差。而且在家里头,说老实话,女性更为重要,她负担起的是相夫教子,传承后代,传承家道的重要使命。这种重要使命,如果不是以柔顺谦恭的那种态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做,那岂能做到理想!岂能做得长久!这就是所谓的普贤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种柔顺不是一般的德行,这是所谓的坤德,大地的坤德,可以厚德载物,可以传承家道。
所以这里讲的“夫主为亲”,这是对于女性来讲,女性要把先生看作是一家之主,一生之主,这是一种自己谦卑的态度,然后你才能柔顺。实际上两个都是主,这一家,你说只有先生没太太,行吗?不行,不成其家,缺一不可。这天地阴阳,本来就平等,这里说讲夫主为亲,是说女性自己的那个谦卑柔顺的心态,看人要看高,我要谦卑,我学着要谦下,正如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道理一样。自己是谁?自己是凡夫。人家呢?人家是诸佛。印光大师讲的,“见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养自己谦卑的存心。《尚书》上讲,“满招损,谦受益”,人最怕就是傲慢自大,自己要做主人,把人家踩到脚下,这一个心态肯定会产生冲突矛盾,天下大乱。你看古人教学多好!先教我们自己谦卑。
《易经》里面六十四卦,唯有一卦叫“六爻皆吉”,就是六个爻全是吉的,没有凶的,这就是谦卦。这个谦卦是什么?地山谦,讲山在地之下。山本来在大地之上,怎么到地下了?表示谦卑。明明是高高在上的,现在我反而谦下,你就想想这个意思。古人本来看女子是这一家中最重要的角色,可以高高在上,但是现在反倒谦卑,把丈夫推上前,夫主为亲,你想想这种德行,谦德。
夫妻双方应该都这样互敬互爱,都是把别人推到最顶上,自己谦卑下来。这里不是说光是女子把男子推为主,推到上面,男子就高高在上了,不是的。你看古人的婚礼很有意思,古人男的去迎请女的,把女的娶回家,怎么娶?驾着马车到女方家以后请女方上车,自己做车夫赶着车,驾车回来。女子是坐车的,男方丈夫是驾车的,是做仆人,把女的放在上面。
我们前面讲过《易经》里的咸卦。咸卦是艮在下,兑在上,艮为山,兑为泽,泽是讲水泽,沼泽,这是讲阴,艮是山,是阳,阳在阴之下,这一卦讲婚姻,这是最吉祥的。是什么意思?这是男子在女子之下,让柔在上,刚在下,使阴阳二气这样互融互感,这样的卦象是吉祥。
所以本来女子在家里面就有崇高的地位,根本不是重男轻女的,女德教育也不是说男女不平等,这样想法错了。男女本来平等,而且自古以来女子,你看进家门那一天,迎娶来的,她就坐车,她就在上。但是人老在上,这可就危险了。所以在上位的自己心态一定要谦下,所以把先生推在上,夫主为亲。你看看,这个家庭多和谐,多美好,互相都把别人推到上位,都恭敬,相敬如宾,这一种婚姻才是最美好的。
这种恭敬只能要求自己恭敬对方,如果我有一念要求别人来恭敬的,你已经生傲慢了,你的敬意已经不圆满了,诚敬心就欠缺了。如果对方也同样要你去恭敬他,你要求他,他要求你,互相要求,就导致互相抱怨。这讲的什么?境由心造,你是什么样的心,就造什么样的境界。你只一味恭敬他,你的心所造成的境界就是他来恭敬你。
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照镜子一样,你看那镜子里的人,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你对他骂,他也对你骂,外面的人就是镜中的人,那就是自己,自己的反映。所以有过错,肯定君子反求诸己,他不会埋怨对方。过去弘一大师《晚晴集》里面就举这个例子,譬如你照镜子,镜子里头人鼻子上有个黑墨点,很丑。愚人看到这镜中人就会笑他,你怎么这么丑,鼻子上有墨点都不知道,就拿块布去擦那个镜子,企图把镜中人的那个污点擦掉,诸位说能擦得掉吗?擦不掉的。聪明的人他不去擦镜子,反过来擦他自己的鼻子,擦掉了,再过来一看,镜子里面的人也干净了。这个道理很深刻,你要真懂得这一个窍门,那你跟任何人都能够和谐,没有不和谐的。不和谐是自己心里面有黑点,要把它擦掉,擦掉了一看,原来世界本来和谐,本来是纯净纯善的。为什么?这是你本性本善所变现的境界,当然是本善,和谐。
这里讲到,“前生缘分,今世婚姻”,这是真的,谚语所谓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过去要是没有这个因缘,这一生不可能结为夫妻,这个关系肯定是很深的缘分。
在《教女遗规》中,吕新吾先生写的《闺范》里面(也是女德教育,闺房的规范),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这是宋末元初的事情,说有临川人梁氏,嫁给了王家。结果刚嫁过去没多久,才几个月,元朝的军队杀过来了。她丈夫跟她说,这些元兵来了之后,我一定会被他们杀害。这个太太就跟她先生约好,说我们要是死于元兵之手,那你将来要再娶的话,你还要娶我,大概这是讲到来世。后来果然这夫妇两个人都被抓起来了。结果元军的一个将领大概看到这个梁氏有几分姿色,就想娶这个梁氏,想玷污她。这梁氏也很聪明,她就跟这个元军的头领说,如果你能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就可以答应你。什么条件?你把我的先生放了,那我就从。这个头领就依了梁氏,把她先生给放走了。结果梁氏知道她先生走了以后,就对这个头领破口大骂,死不依从,最后就被杀死了。
过了几年,这个丈夫就想再娶一个媳妇,结果每次谈婚,都谈不成,于是就向他的妻子祷告,他知道妻子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了。结果他晚上突然间梦到他妻子。这个梁氏托梦跟他讲,说我死了以后生在某某家,现在已经出生了,你要等我长大以后来娶我。这个先生在梦里梦得很清楚,知道不是假的,为什么?因为他跟他太太有约定,说以后还要娶她。于是就按照梦中他过世了的这个太太的指点,去找到那一家人,一问果然有一个女孩出生没多久,于是就赶紧派人先下了聘礼,等于是预订好了,将来就娶她。问这一家人,这个女孩子出生的那一天,结果正好是他的妻子梁氏死的那一天,同年同月同日,真的就是转世到他家。这是历史上记载,真有其事。确实,前世缘分,今世婚约,没有缘的不可能走在一起,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真的是如此。
吕新吾先生是明朝的大儒,他对这个故事还有一段评论,评得很好,吕氏曰:“梁氏全夫之智,临变不迷,从一之贞,再生不易。事不必其有无,然金石之操,两世犹事一夫。世顾有事一夫而怀二心者,梁氏传不可不读。”这是讲到事夫之道,最重要的是这种贞德,从一而终,没有二心。他讲梁氏“全夫之智”,她有这个智慧,能够保全她先生的性命。而且在这种困境危变的时刻她不迷,不屈从于强势。“从一之贞”,这个真是贞洁,正气凛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对于性命看得很淡,对于道德仁义、贞洁看得很重。这种人她即使要死她也不会迷,所以再世投胎,她自己清清楚楚。“再生不易”,就是心没有变,跟从这一位先生就跟到底了。“事不必其有无”,这件事,有人说这可能是神话迷信,我们先不必谈这个事的真实与否,但我们想,古人既然有这个记载,一定实有其事。现在西方科学家都已经证明轮回真有,不是假的,西方用催眠的方法可以帮你回溯到过去。你要是不相信,我们就此不谈,先谈这个道理,通过这桩事悟这个道理。你看梁氏“金石之操”,操是操守,操守像金石一样的坚固,“两世犹事一夫”,两辈子都嫁同一个先生,这个难得,如果没有纯贞的这种道义感,这种贞德,她做不出来。“世顾有事一夫而怀二心者”,我们看看这世间,有的确实她嫁了一个先生,她还想着另外一个,二心,心不定,欲念很重,这一种人作恶,她往下坠。那这种人,“梁氏传”不可不读,这个故事不能不去细细地研读体会,学梁氏的贞操。既然走到一起来了,这份缘分,一定要珍惜。
不管这个缘是善还是恶,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善缘有恶缘,具体而言四种缘,讨债、还债、报恩、报怨。但是遇上这四种缘,而且夫妻之缘,义重如山,不管是什么缘,善缘固然要把善增加,愈来愈善。恶缘,把它转变成善缘,怎么转?你认真落实妇道、女德,你就能转了,所谓化怨为亲,那这种就是属于叫爱心,仁者无敌了。仁者的心目中没有敌对,不会说,这个先生对我怎么这么不善,这么无情无义,那你的心中有怨恨,有敌对,那就不是仁者了,仁者心里没有怨恨没有敌对。所以要真正能够在恶缘困境当中,还能够修女德的,那必定是大仁德之人。怎么修?还是要从心地上修,在心地上化解对他的不平、怨恨。前生缘分,今世婚姻,他为什么对我不好?前生缘分,肯定是我前生对他不好,对不起他,现在我来酬偿业债,那我就欢欢喜喜地还债,我绝对不会去抱怨,去不平。债还完了,我还是一样的对他有这个恩义,情义,他就转回来了,恶缘就会变成善缘了。我只一味地对他好,对他有义,我不要求他对我如何,这样的人那才是真正贤人,贤女。你真正明白了境由心造的道理,没有转不过来的缘分,没有消除不了的业障,关键是我们肯不肯转。就像舜一样,父母对他下那样的毒手,他最后能够感化父母,这是大孝。如果先生对我们要是下毒手,如果我们也能够用智慧,用我们的仁爱感化他,那这是大贤大义。
我在国外认识一位女性的同修道友,这个女子长得也很标致,她的先生是一位很有钱的富商,也是很强势的人。据他太太跟我介绍,说她的先生原来是一个花花公子,家里有钱,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太太出身比较贫寒,但是这个女性她很贤淑,很有妇德,大概就被这位先生看中了。当时很多人都劝她,不要嫁给这个人,他吃喝嫖赌都会有的,嫁给这个人你一生没有幸福的。这位女子大概也是跟他前生的缘分,她说我当时只看中他是对自己母亲很孝顺,这个人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嫁过去之后,自己就守在家里,家里是很大的别墅,有很多佣人,她就在家里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先生的事情,如果先生不主动告诉她,她也不去询问,特别不会管她先生说晚上为什么不在家里过夜,去哪里了,交了什么朋友,这些,太太不过问。先生告诉她,她就很高兴地去听,去欣赏,但是没有控制,没有管制她先生。结果久而久之,她先生也被感动了,后来这一家学佛了,学佛之后她先生回头,这以后很少在外面单独过夜,渐渐地就没有了,真的改邪归正。所以真正你谨守着妇德,可以最终把不理想的状况也改变过来的。
底下讲,“将夫比天,其义匪轻”。作为太太,自己的那个心态,刚才讲过了,一定是对于先生十分尊重,而自己谦卑,修谦德,特别是女子,谦德是非常重要的,其义匪轻。在《礼记》里面讲到,“夫者妇之天也,阳刚阴柔,天地之大义。夫恩妇爱,人道之大经”。古圣先贤讲的这些道理,那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丈夫为天,太太为地,天地阴阳的交感,而构成了家庭。天地大义,人道之大经大伦,这样的家庭才稳固。如果说天不像天了,地不像地了,天被压在了地下,地提到天上了,这成了什么?天翻地覆了,那这个家就不好过了。这男女不在其位,天和地不在其位了,那就麻烦了。哪个重要?两个都重要,没有天不行,没有地那更不行,但重要的是天和地要保得其位,这就能够长久,所以叫大义。
在唐朝有一位贾直言,他的太太是董氏。因为贾直言犯了事情,被充军到岭南去,路途遥远,而且要充军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归来。当时董氏女子还很年轻,所以丈夫临行前对董氏说,我的死活都不可以预料,我去了之后,你还是赶紧嫁人吧,不要等我了。结果董氏没有回答先生的问题,而是拿了一条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簪束起来,然后用一块绸子把头发给封起来了,然后叫她的先生在绸子上签了一个名。董氏对她先生发誓说,不是你亲手回来把这个绸子解开,那这个绸子在我头上就从此不再解开了。如此过了二十年,她先生充军刑罚已满了才回到家里,发现他太太那个绸子还绑在头发上,那个签的字还在。贾直言看到这个情景,立刻亲自替他太太解开头发,准备给她洗洗头,因为二十年,时间太久了,结果他太太头发全部都脱落了。你看这位太太那种操守,真的把自己先生看作天一样,把这种夫妻之义看得比生命、身体要重得太多了!而且永远就守着贞一,只嫁一夫这种贞洁,贞操,没有想过说要离婚的。这是真正义妇,真正是让天地动容。
现在大家学了传统文化,逐渐意识到其实夫妇之义确实重要。虽然可能会遇到不幸,有一个人先走,但是自己能够守着这个节义,他的心是安的,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是无憾的,死而无憾。我们看到中国新闻网上中新社记者的报道,在2008年中秋节,恰逢孔子的诞辰日,在北京有一百八十对夫妻结婚。他们面对着孔子的圣像,在婚礼上宣誓永不离婚。他们这一百八十对新人,都认同家庭绝对不离婚的理念,然后他们一起宣誓,在大众面前,在孔子像前对着至圣先师孔子宣誓。他们面对孔子圣像宣读夫妻真爱宣言,他们念道,“对配偶献上绝对的忠诚、永远维护婚姻的圣洁,不离不弃、相伴终身”。我们也对这个誓言很赞叹,这是什么?真正看到传统文化在复兴。
这一句“将夫比天,其义匪轻”,确实是非常的重要。既然是把丈夫比作天一样,对天我们要用至诚、谦卑、恭敬的心态,这是讲我们的存心。女子未出嫁之前,在家从父,将父比天,父亲就像天一样,母亲就像大地一样,敬父母如敬天地。那么出嫁以后,就一心追随着丈夫来过日子,相夫教子,于是就将夫比作天。将对于父亲、母亲那种尽孝的心,也移来用于先生,当然更重要的还有对公公婆婆,这是上一章“事舅姑章”我们讲到的。我们特别提到这一点,为什么女子出嫁从夫,这个理很深。女子以阴柔为美,男子是有阳刚之气,以刚为德,女子以柔为用,以柔弱为美,这是符合自然之性的。如果女子阳刚之气太盛了,这就不符合自然,就违背自然。那么柔弱的随顺刚强的,“夫刚妻柔”,这才有恩爱,就如同天地各得其位。如果调换了位置,就变成天不像天,地不像地,天翻地覆。真正能随顺的,她才是高尚的。
《道德经》里面给我们讲出上善之德,上善若水。水,它能柔顺,但是它能胜刚强,所谓滴水穿石,正说明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而鼓吹女子要跟男子所谓的平等,一定不甘心在柔顺的地位上,要去争强好胜,得来的果报是自己会有烦恼、痛苦,家庭不能和谐。殊不知男女本来是平等的,本来平等你再说个平等已经是多余。男不能取代女的,女的不能取代男的,再讲平等。但是男女他们有不同的特性,不能说两个特性都要相同那才叫平等,错了,那不叫平等。这是《论语》里面讲的“小人同而不和”,他要强调相同,但是就不和了,和气没有了。“君子和而不同”,他强调和谐,有不同的特性,本来是平等的。就好像手指,这五个手指你看看它长短不平等,你说一定要把五个手指搞平了,那个高出来的切掉,跟那个矮的一般平等,这像什么话?这就是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它本来是平等的,只是有分工不同,特点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刚有柔,特点不同而已。大家能够分工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好。所以“夫刚妻柔”,这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讲特性有别,随顺自然的天性,这恩爱、和谐才能够保持长久。明白这个道理,这就知义,真正人不学不知义。这个义是什么?就刚才讲到的,“将夫比天,其义匪轻”,这个义。那么男子对女子也是一样的义,男子看女子也应该把女子看作是自己的天地一样,女子看男子亦复如是,可以为对方舍身。
今天,我看到一份报道,这是记述了在2007年10月23号发生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事情发生在美国,一对夫妻,这个夫妻之义,我们看到美国人也一样有,西方人也有,他没学过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他也能行出义来,为什么?我们想到“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故事是讲一对新婚的夫妇,男的是哈佛大学经济学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女的是哈佛大学考古专业在读的博士生,一对高级知识份子。男的叫达维尔,女的叫比妮,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他们刚刚结婚,就相约去美国一个著名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去游玩。他们是8月15号结婚的,10月23号去玩。因为这个女的是个考古学家,所以也特别喜欢去旅游,。这对新婚夫妇一起登上了一座高达千米的山崖,看到悬崖长出的那些松树姿态特别的优美,于是他们就拍照,丈夫给妻子拍照。
为了选更好的拍照角度,这个先生就坐到一个斜伸出悬崖外面的一个树枝上。结果没想到突然这树枝就断裂了,他没反应过来,一下子身体就掉下去了,坠入了悬崖。太太在旁边看到了,惊呆了,等她回过神来以后赶紧呼叫她丈夫的名字,探头往这个千米深的悬崖下看,发现她丈夫竟然挂在一个山藤上,长在悬崖上的一个小藤树,挂在那,没掉下去,他在呻吟,显然受了重伤。这个山藤主干大概像碗口粗,她先生的左手紧紧抓住山藤,右手垂了下来,骨折了。新婚太太见到这个情景就大声地鼓励他要坚持住,她要马上下来救他。但是那个地方山势险要,悬崖峭壁,很难救援。这个太太首先打手机呼救,救援队伍就在赶来的路上,但是在这种原始森林区很难发现目标。她打了电话,这时候又看看她先生在底下很痛苦,她想着不能只坐在那等,于是她把随身带的一条登山用的绳子拿下来,然后拿着刀,劈一些树枝,把它做成一个小梯子,用绳子跟树枝扎起来做成一个梯子,然后从上面把梯子垂下去要救她的先生。做了二十分钟就把梯子做好了,然后她就把梯子绑在一个树干上,希望让她先生爬着这个梯子上来。但是她先生已经骨折了,没有力气去往上爬,而且爬的是非常危险,底下就是千米的深渊。
这位太太叫比妮,比妮就想到自己要下去救他。于是她就顺着梯子这样一步一步地往她先生那个山藤的地方爬下去,尽管她先生呼喊她不要下来,说太危险了,但是比妮还是往下。在悬崖峭壁上爬梯子那可真是危险之至了,而且她也没受过专门的训练,那真是不容易。好不容易一步步攀到了这个山藤的位置,然后这个太太把一只脚搭在这个山藤上,然后慢慢地把身子移过去用一根绳子把她的先生的脚先绑住,绑在山藤上,保证她先生不会掉下去。然后她先给她先生做包扎,因为她的先生已经流血流了很多,而且骨折。包扎好后,就劝她先生,说可不可以我们一起爬上去。
可是等到他们刚刚打算要往上爬的时候,忽然间山风刮得很厉害,当时又下起雨来。山风竟然把这个树梯吹得抖来抖去,以至于树梯上面绑着树干的那个结点已经松散开来。紧接着几根横木掉了下来,这个梯子上的小横木都被吹散了,不一会儿连整个梯子也都被吹掉。这个时候比妮已经跟她的先生同时站在那个山藤上,就是等于两个人的重量压在山藤上。因为重量太大,山藤所攀住的那个石岩,石头一块一块地往下掉,而且愈掉愈多,眼看着这山藤可能支撑不住两个人的重量,会倒下去,一倒下去那两个人同时坠落山崖。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他俩都知道这下可完了。这个男的达维尔就对他的太太说,你听我说,我现在已身受重伤,活下去也是个废人,我们两个不能一起死,必须有一个人活着,请求你把我这个绳子解开。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这个男的想要跳到山崖下去,使到他的太太能够在这山藤上还能存活。但是这个太太就死死拉住她的丈夫,就跟他讲,说不行,你还年轻,你必须活下去。两个人就争了一会儿时间,太太就说,说亲爱的达维尔,没有时间再争了,请答应我,你要活下去,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妻子。说完这个话之后,这个太太就纵身从千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去了,这个先生要抓也抓不住。
后来等到救援队派直升机把挂在山藤上的达维尔找到,救援下来,然后又下去找比妮的尸体,那已经是血肉模糊。她的左手还紧紧地抓紧着,打开一看,原来是为她先生刚刚包扎好的那个半截纱布。这个太太为了抢救她的先生自己献出了生命。这个故事被《芝加哥论坛报》以及多家媒体报道之后,在全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的美国国民都纷纷到了哈佛大学,这是比妮的母校,为这位伟大的妻子献上鲜花,并且称她是美国女性的骄傲。这个实例真正诠释了《女论语》里面讲的将夫比天,其义匪轻。
虽然自己已经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是有光明的前途的,这位新婚的太太在危急的时刻,能够把自己的生命舍掉,在大义面前可以舍身取义,而义尽则仁至。我们看到这个案例确实也很感动,美国人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自己反省一下自己,在大义、大节、危急的时刻,我们能不能够也学这位比妮一样,舍生取义。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中,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躯体顶住压下来的预制板等瓦砾,让自己怀里的孩子得到安全。最后救援部队把母子救出来的时候,母亲的尸体已经僵硬,但是她的脊梁仍然坚挺,怀里的婴儿还在熟睡。看到婴儿的身上包着一个手机,手机上有母亲最后的留言,上面写着:亲爱的儿,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母亲永远爱你。这都是其义匪轻。
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就要在大难当头的时候,像她们一样做出义举来,在大难当头的时候,我们能够舍生取义。如果在大难当头时贪生怕死,那未必能不死,而且灵魂一定往下堕落。所以平时我们要看得破,认得清,人这个生命绝对不是一世就了结的,生生世世,无量的生死。身命舍掉那是小事情,舍生取义,义是大。在必须要抉择的时候,可以舍小取大。今年以来我们看到的自然灾难特别多,随时都有离世的危险,未来有没有危险?肯定有,而且还有可能愈来愈多。我们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形,这样的一种时代,虽然是不幸,也是值得庆幸的。为什么?在这样的时代当中,纵然突然离世,只要我们能够看得破,放得下,就很可能让我们灵性快速地提升。
所以常常问问自己,我对我自己的身以及身外之物能不能放得下?要认清这个身是暂时的假身,不是自己,别把它误认为是自己,那只是一个臭皮囊,那只是一件衣服,随时脱下来可以换件新衣服。你有这样的认识,舍生取义你才能做得出来,要不然难免也会贪生怕死。贪生怕死躲避灾难,要知道该是你的还是你的,躲不过的。君子乐得作君子,所以大无畏、从容来接受。小人冤枉作小人,想躲避,以成全自己的不义,结果不义是成全了,陷于不义之地,那个生命就算保全了,这类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猪狗不如,人见人啐。这些事情平时要多参透,要把自己的物欲、名利、自私彻底放下,你自然就能够成全你义理之身。
《弟子规》上“入则孝”,就是教我们从事亲做起,首先我们要有孝心,能够牺牲自己来帮助父母。假如我在这个境地上,在山藤上的人是我的父亲,或者是我的母亲,当我跟他在这个山藤上,山藤不能支撑两个人的重量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能不能纵身跳下去,问问自己。你如果回答说是能,那你就是孝子、孝女。然后把孝心扩展,嫁到了夫家,以孝心对公公婆婆、对丈夫,试问问自己,假如山藤上另一个人是我的公公,或者是我的婆婆,我能不能够也纵身跳下?如果能,你就是尽孝。那是我的丈夫,我能不能纵身跳下?所以《孝经》上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事亲、从养孝心开始,把孝心养成了,移孝作忠,事君是忠。嫁到了夫君家,夫就是君。事君如同事父、事母,事公公婆婆如同事父母,一生都坚守着这样的道德、仁义,你就是立身,终于立身。终就是终点、终极,一辈子都这么做,死而后已,到生命的终点了。所以《弟子规》里面“入则孝”的内容,也可以用来作为事夫之道。
底下的经文体现出来,下面讲
〖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夫有恶事。劝谏谆谆。莫学愚妇。惹祸临身。〗
这是敬夫,以敬父母之心敬夫。《孝经》上讲的“居则致其敬”,用在丈夫身上也是一样的。前面讲的,女子出嫁把丈夫看作自己一身之主,这里面夫妻之间的恩义、道义、情义含有了君臣之义,所以对于丈夫能够尽忠尽义。对待丈夫也讲相敬如宾,像宾客,为什么?因为夫妇关系太亲密。往往人过于亲密,会有放逸,会不注重礼仪,所以这里提出“敬重如宾”,像宾客一样。宾客,外人就得讲礼仪,对待夫君礼仪不能够缺少,这是讲到这层意思。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晋国有一个人叫做却缺,他跟他的太太就是相敬如宾。有一天,却缺在田间劳动,妻子按惯例每天都是送饭到田间。结果被路过的一位叫臼季的将领看到了,发现这个太太对她的先生毕恭毕敬,把饭食能够恭恭敬敬地捧上给先生来食用,真是举案齐眉。先生也是很庄重的接受太太的这分供养。让晋国大夫臼季看到这样的一个举动,就非常的赞叹,他讲,“敬,德之聚也”。一个人能够有敬,有诚敬心,他必定有德。这样的人请他出来治国安民,他能够以德治国,所以就向晋国国君推荐,晋文公就用他做将领。却缺果然是有德有才,从政多年,为晋国立下很大的功绩。他历事数君,没有见过他失误,在晋国是少有的稳健的政治家。
吕新吾先生,明朝的大儒,对却缺夫妇有这样一段评价,他说,“夫妇非疏远之人,田野非几席之地,馌饷非献酬之时,却缺夫妇,敬以相将,观者欣慕焉,则事事有容,在在不苟,可知矣。余尝谓闺门之内,离一礼字不得,而夫妇反目,则不以礼节之故也。却缺夫妇真可师哉!”这是讲到夫妇之间不是疏远的人,很亲密。在田野里面也不像自己家里一样,不是在家里自己一室之内。馌饷,就是送饭的时候,也并不是好像献报酬的时间。在一个生活小节上,却缺夫妇都能够这样的敬重如宾,互相都恭敬、讲礼,让观看的人在旁边看到之后非常的欣喜羡慕,这一对夫妇难得!就可以推想到他们俩事事有容,在在不苟,在生活小节上,每一桩事情上那都是不缺礼节,不会苟且。一丝不苟,德就在其中,德是什么?诚敬心。人有这样的诚敬心,有什么事办不好?所以吕新吾讲,“余尝谓闺门之内”,余是我,我曾经说在闺门之内,就是夫妇之室当中,“离一礼字不得”,不能离开礼,夫妇也要讲礼,也要互敬。往往夫妇反目,闹别扭、闹矛盾的,都是缺了礼节。夫妇之礼,就如同宾客之礼一样。
现在你看,有几家的夫妇能够注重这些礼节?先生出外出差回来,有没有想到给太太带一份礼物?太太上街有没有想到给先生添置点什么?在一起生活几十年,会不会在生活小节上也就随意了,没把对方看在眼里?这样往往有之,矛盾都是从这些忽略的细节中形成的,不可不慎。“却缺夫妇真可师哉”,师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榜样,真是难得!这就是夫妇之间讲求礼仪。
“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就好像“父母教,须敬听”一样,这是对于丈夫的尊重,不会怠慢。在《吕新吾闺范》里面讲到一位吕荣公夫人,常常跟别人讲做夫妇之道。她跟她的先生在一起相处六十年,这个婚姻可是长了,六十年的婚姻,从没有说有一天会打架吵架,争得面红耳赤,没有过。从年轻到年老,夫妇之间坐在坐席上的时候,都不会随意,也没有嬉笑,这真正是夫义妇听,夫妇之道做绝了。
《易经》上有家人卦,“易之家人曰: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夫义妇顺,家之福也。夫夫妇妇,第一个夫是名词,第二个夫是动词,妇也是这样,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什么意思?做丈夫的要像个丈夫,做太太的像一个太太,也就是各行其道,这个家道就正了。在这里面要知道,我只要求我自己做到,我不要求对方做到。我要要求对方做到,那可能永远办不到。你有要求的心,和顺就没有了,那是一种控制占有的念头,要按照我的意思办,他得尊重我,他不尊重我我就不尊重他。你看,你这个是讲条件的,控制的念头,强制的心理,这样跟人交往,关系就肯定很难融洽。只要求自己做,不要求别人做,别人自然得到感化。能够夫义妇顺,这家就有福了。丈夫讲求道义、恩义、情义,太太能够柔和恭顺,这一家和气!和气生财,财就是福,和气生福,那子孙长远,家道长远。
那有人说,如果夫不义的时候,怎么办?妇还要不要顺?还要顺。但是你要知道顺是顺义,夫义妇顺,顺的是义,不是讲顺的是夫。如果夫不义?夫不义,我们能够随顺着义,而能够感化夫,让他归于义,这个顺才是有智慧。这不是盲从,不是讲助纣为虐,帮助丈夫干坏事。丈夫干不义的事情,偷鸡摸狗,杀人放火你也跟着顺,这就错了。
在《德育课本》里面有讲到一个故事,“蔡氏止盗”。这讲的是宋朝有一个女子蔡氏,她出嫁以后,她的先生跟一些恶少常常来往,终日无所事事,出去游手好闲,于是蔡氏就劝谏他,可是屡劝不听。没过多久,她先生就拿着不少钱回到家里来,蔡氏就拒绝,对她先生说,“假使你拿进家里来,我就要告官府”。最后她的丈夫就跟众人约定,瞒着他的太太出去,后来还是被这个太太发现。于是在后面追着大呼,要止住他,而且说,“你要再不停,我就告乡里”,这时候众人就散去了。她先生很生气,屡次打她,可是这位太太依然坚持。后来事情败露,那些歹徒都被抓起来,犯了罪,被抓起来。因为这位先生被蔡氏看得很紧,没有参加那些恶少歹徒的犯罪行为,所以唯有这个先生得以幸免。这时候他才悔悟,知道太太对自己真是非常有情义的,于是改过自新。这就是夫义妇顺。夫真的有义,妇就要顺;夫要是不义,太太不是说我就离开,不要了,那自己也不义。而能在这当中劝谏,真正像《弟子规》上讲的,“夫有过”,我们改一个字,《弟子规》是“亲有过”,我们讲“夫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蔡氏真正做到了。
再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陶答子的人,在陶这个地方做了三年官。可是做官并不是很廉洁,家财愈来愈多,比没做官之前富裕了三倍,但是民间对他的传闻都不好,这是个贪官。他的妻子规劝他好多次,可是这个先生都不听从妻子的劝告。过了五年,他的家里愈来愈富裕,车子居然有一百乘。结果他辞官归故里的时候,宗族的人都杀牛来庆贺他,“你做官真有成就,变得大富大贵。”唯有他的妻子抱着儿子痛哭,结果婆婆很生气,说:“你真是不识抬举,这么喜庆的日子你还在这哭,多不吉祥。”这个妻子就说,“丈夫在陶这个地方做官,家里富了,可是国家穷了,这可不是好事情,这是败亡的征兆,现在已经看到。我情愿跟我的小儿子一起逃避,能保住这一家的香火。”婆婆听了很生气,于是就真的把这个太太和她的儿子赶走了。过了一年,果然天子问罪,陶答子因罪被杀头。而他的母亲因为年老所以免罪,可是没有依靠,后来陶答子的妻子就把婆婆接来奉养。
这个太太有智慧,虽然丈夫不义,但是她能顺着义,并没有被财利的假象所迷惑。一般人没有学过圣贤之道的,难免会喜财而轻义,重利轻义。往往有先生因为太太爱财,而去贪污、去犯罪,这是做太太的不贤。而陶答子的妻子在这样的情形下,能够苦苦规劝自己的丈夫改邪归正,虽然最后没有能够成功,但是至少她自己守着义,而又能够想到保留夫家的香火,最后接婆婆来奉养,这都是代夫行义。
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到,“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无道的时候,看到国家、人民穷了,自己居然富了,这样的富贵是可耻的。太太懂这个道理,难得!这个先生正应了《太上感应篇》讲的话,“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贪不义之财,就好像吃用屋檐水滴漏下来的水泡肉,有剧毒的。饿了吃这种肉,立刻会死。渴了,喝鸩酒,是毒酒,也是立刻死。这是讲到夫义妇顺。
还有太太相夫教子,这也是义。相,就是帮助,帮助当中最重要的,帮助丈夫立德。在《后汉书》里面记载着,东汉时期河南乐羊子这个人,娶了太太,记载没有说她姓什么,就叫乐羊子妻。羊子有一次走在路上,捡了一块金子回到家里,给他太太。太太说,“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金以污其行乎!”太太讲,我听说有志之士不喝盗泉的水,不义的东西碰都不碰。廉者,廉洁的人,不去接受嗟来之食。嗟来,就是唤你过来过来,我给你吃,很傲慢地去赠予。对于一个有操守、有人格的人,不会接受这种所谓的施予。所以在路上捡了金子,那不就是污染了自己的德行吗?你看看,太太正气凛然帮助丈夫改过自新,所以羊子很惭愧,于是又把金子放回原地。
后来羊子寻师求道,学了一年就回来了。他妻子就跪下来问他,为什么你回来?羊子讲,也没什么事,就是很想你,回来看望看望你。这个太太这时候就拿了一把剪刀,到了她纺织机旁,就对她先生说,你看纺织蚕丝,一缕一缕慢慢地把它集结成布匹,从一寸到一丈,到成匹。如果现在还没有织完,我就把它剪断,那不就是把日积月累的功夫全都荒废了吗?夫君你求学,如果还没有学成,中道而还,这不等于我现在没织好布就把它剪断一样的道理吗?羊子听到他太太这么样的话,也非常地惭愧和感动,于是立志求学,不学成就不回来,结果一学就学了七年,没有回家。这个乐羊子妻就在家里非常勤恳地奉养她的婆婆,靠纺织为业奉养婆婆,而且有多余的还能够托人常常送东西给羊子,供养他学业。
有一次有盗贼进入只有他们婆媳的家,这个盗贼看到乐羊子妻长得有几分姿色,就想要玷污她,就把她的婆婆劫持住,让乐羊子妻就范。乐羊子妻拿着刀出来对这个盗贼说,你放掉我婆婆。这个盗贼说,你要是不从我,我就把你的婆婆杀掉。结果乐羊子妻仰天痛哭,举刀就自刎了。这个盗贼非常的惭愧,被这种香闺正气所震慑,把她婆婆放掉,就逃跑了。后来当地的太守听到这样的义事,于是对乐羊子妻用厚礼给她安葬,而且给她谥号叫贞义。贞操的贞,义就是道义的义,这就是乐羊子妻助夫成德。
吕新吾先生对这段典故有一段评价说,“吕氏曰:贤哉,乐羊子之妻乎!遗金不受,临财之义也”。这是路上捡到的金钱不接受,这属于不义之财。所以面对财能够守住义,该接受才接受,不该接受分毫不取,这是她的第一德。第二,“乐守寂寥,爱夫之正也”。帮助她丈夫去求道、求学,自己甘心守着寂寞,孝养婆婆,让丈夫安心,爱夫之正,丈夫做的是正事,走的是正道,这是护持她丈夫。“甘心自杀,处变之权也”,把生死看得很淡,真正舍身取义,在盗贼威逼的时候,以自杀做为临机处置的手段。处变之权,权就是行权方便,用这种善巧方便来止恶,解救她的婆婆。“值此节孝难全之会,一死之外,无他图矣”,确实在那种情景下,这个所谓节孝难全。盗贼要强迫她,她失节,否则就要杀她的婆婆,这不孝。节操和孝顺很难两全之时,以一死而结束生命,就两全了,没有别的企图,没有别的想法,正气凛然。这是助夫成德,舍身以成全道义,这是夫义妇顺,我们看出顺的是义。
讲到求学,乐羊子他去求学求法,他的太太护持他。这就使我联想到,我们恩师提到要复兴传统文化,必须要重建中华传统家道。中国,家是文化、道德、精神的一个载体。过去《大学》里面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现代人对这个家没有很深的观念,以为两口子结了婚就是家,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传统意义上的家是什么?像古代以血缘关系建立的家,四代、五代同堂的,这是常有的事。明朝郑濂一家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这叫一个家。能齐家就能够治国,就能够平天下。现在家没有了,这样的大家庭确实重新建立很难。
那我们恩师讲到,既然不能以血缘关系重建真正意义上的家,就应该以道义来结合,寻找新的载体,在这种载体里头,就是新的意义上的家,落实五伦八德。我们师父讲,要把一个企业做成家,一个团体做成家,任何的团体都像一个家一样。譬如说企业的老板,就是老板爱员工像爱儿女一样,落实父子关系,落实君臣关系。像在我们协会,专门弘扬圣贤文化的,这也是个家。在这个家里面,我们要恢复家道、家风、家学、家业。那家道是什么?家道就是五伦大道;家风就是八德,五伦八德;家学,儒释道传统教育,这是我们的家学;家业,弘扬正法,普利众生,弘法利生是家业。所谓荷担如来家业,这是我们协会的工作。
我曾经向恩师老人家请教,我说在一个协会道场,这样的一个大家庭里面落实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这五伦当中四伦我都比较能够理解,也比较容易落实。父子,有长辈有晚辈,这就像父子一样;兄弟,是同辈的,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君臣,协会里面有执事的,有领导,还有被领导,那是君臣;还有朋友,大家是同修道友。夫妇这伦怎么落实?我自己有一个想法我就向恩师请教,不知对不对?请老人家来印证。我说在一个协会,一个道场里头,当然没有讲夫妻关系,但是一个家里头男主外女主内,这有主外和主内的关系。什么是主外?弘法的是主外,护法的是主内。这弘法的在台前,上台来讲经弘法,他是面对大众,这是主外。那护法是在幕后,护持道场,默默无闻,别人也不知道他的这个工作,但是他的工作非常重要。可不可以把夫妇这伦在道场里面就改换成弘护?不管是男的、女的都可以做弘法,也可以做护法,这里不用性别来分,而以分工来分。正如乐羊子妻护持乐羊子求学、求道。弘法的人才要培养,他要天天讲课不断,护持的人就很重要。这个想法,恩师听了点头,说是这样的。所以这五伦关系真的是一样可以落实,道场就是个家,大家以道义相结合,有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弘法利生。
所以我自己也非常的感恩,能够在协会得到众亲人的护持。现在每天中午协会都派人来送饭,本来是我自己做饭的,在寮房里面做。但是协会考虑到我备课很紧张,希望我少在这些家务活上分心,就给我送午饭,早餐我自己做。还特别帮我处理不少的杂事,使我不用管杂事,能够专心于经教,他们是真正在护持。
在五伦关系当中,五伦讲十义,弘护,这与血缘关系里面的家庭当中的夫义妇听类似,这个义就是你要做的事业是道义的。我们发愿以弘法度生为己任,荷担圣贤家业,这个也是属于义。那么护持的人,关键在于能够以柔顺的态度辅助弘法的人。像在协会每天讲课、讲经,我们恩师上人每天讲两个小时,我也是至少每天讲两小时,有时候每天讲四个小时。这个护持者就是让弘法的人能够专心,不要为杂事分心,使弘法的人能够真正最大限度的来广度众生。护法的人做配合的工作,包括我们协会流通法宝,现在有网络、有卫星,还有各种流通的渠道,都要护持的人真正得做这些实际工作。
我们恩师常说,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力于过去韩馆长三十年的护持。不仅是护持恩师的吃住生活,更重要的是护持他老人家三十年讲台不中断。在他那个年代不容易,因为没有人讲经,在寺庙里面也不给你讲经,所以当时韩馆长只好怎么样?到处借地方、租地方,拉听众来让恩师每天练习,没有一日间断。所有杂事都处理好,不让恩师操心,让他能够专心于经教,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得以成就。现在要弘法比过去来讲容易、方便,为什么?有没有听众在现场,这都不是问题。有摄影棚、有网络,以后可以制光盘,同修也不一定要在现场,弘法比以前方便了。但是至少也要有一个摄影棚,有一个网站,还要有相应的设备,这能保证弘法。
对于法脉的弘传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下一代的弘法人才,这叫传灯。这跟在家里一样,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家里妻子的天职相夫教子,主要精力要摆在留后这上面,因为有没有后代,做太太的她负大部分的责任,有好母亲才能有好儿女,才能有好后代。就像周朝三太,三位女圣人生的都是圣人,所以能够使周家的基业有八百年长盛不衰。这个相夫教子,我们用到道场里面改成弘护。相就是帮助,所以护法的人两个职责,一个是护持弘法的人每天讲课不断,另外一个还有更重要的,培养下一代,这也是护法需要做的事情,要创造培养弘法人才的条件。我们恩师讲,他现在从弘法退下来要做护法。为什么?因为他都经历过,他有经验、有智慧,他知道怎么护。而培养人才,那是最最重要的,使法脉得以不中断,就像在家里延续香火一样,这延续的是法脉,圣贤的血脉。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平时也在思考,我们现在每天很努力地来学法,讲课能不断,讲上三十年大概也能够有所成就。这是很幸运,在恩师的指导之下,这真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但是光我自己成就不行,法脉要往下传,现在就得考虑到培养弘法人才。就好像一个家庭,中年人如果还没有孩子,那就是很值得忧虑的。我现在也是中年了,当然也有不少的父母跟我也提过,说想要把孩子送到我这里,让我来教,可是我没有这个条件,我自己要学,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个需要什么?护法来发心。就好像家庭里母亲的角色,这个事情,你说父亲也能干,但是父亲主外,母亲主内。等我三十年以后,这些孩子他长大了,他也真正能够继承弘法利生的事业,要不然那时我老了,那就后继无人,那真的是对不起佛法,对不起恩师。
所以如果真正有人发心,能够培养几个孩子,现在可以找十岁上下的,都可以。以私塾这样的方式来带,主要推行扎根教育,把儒释道三个根扎好。我们培养孩子,培养年轻人,培养个二十年,二十年我都将近六十岁,那时候我也可以来做护法了。那时候我来带,可能真的就可以有后。所以不可以让圣贤血脉在我们手上中断。这就需要什么?弘护一体,同心协力。做这种工作要无私无我,不能有丝毫私心,才能够把圣贤教育的家道、家风、家学、家业继承下去。
这个护法者比弘法者更重要,所以恩师常讲护法功德比弘法要大,这真的是如此,没有护法就不可能有弘法,更不可能有法脉的相传。护法的要有圣贤之德,像周朝三太,圣人。《关雎》一诗,我们第一讲的时候学的,讲后妃之德第一就是没有嫉妒,护法人不嫉妒弘法人。嫉妒,凡人难免有之,看见你上台讲课,受众人的仰慕,自己默默无闻躲在幕后,心里也不满意,这是嫉妒。嫉妒弘法的,甚至障碍弘法,那就不是护法。像后妃,你看能够辅佐文王,自己没有嫉妒,她甚至还能够广求淑女来辅佐文王,她也不嫉妒其他的嫔妃。那是完全没有嫉妒。为什么?她无私。无私才能做到不嫉妒,没有傲慢,没有自私,没有名利心,没有贪瞋痴慢的烦恼,没有控制占有的欲念。护法的有时候对弘法他也会控制占有,这是我护的,人家来他就会挡住,或者一定要求弘法按照他的意思来办事。用自己的意思左右弘法的事业,这个因果就大了,所以护法者真是不容易。怪不得恩师讲,什么人能做护法?真正圣贤,真正成就者,发大菩提心的,他的境界要比弘法人还要高,这法才能护得好。境界低过弘法的,你怎么能护得好?比弘法低的,充其量只能做做帮手。真正做护法的,那要有很高的智慧,多年的丰富的经验、阅历,还有他要有福报,那才能够做得好。这真正是众生要有福,我们这样的期许,但是需要菩萨来发心。
下面我们来看底下一段,
〖夫若出外。须记途程。黄昏未返。瞻望思寻。停灯温饭。等候敲门。莫若懒妇。先自安身。〗
这是讲到丈夫出门的时候,做太太的在家等候。对于丈夫出门的行程,我们要了解,要懂。如果是丈夫万一没有按照行程归来,那我们还要去打听一下,是不是出什么事了,要怎么样帮助他。丈夫去哪里都要非常明了,以便随时保持联系。如果是出远门,应该常常寄一封家书安慰安慰先生,让先生做事也好,求学也好,不要有后顾之忧。如果不是出远门,当天回来的,“黄昏未返”,到了黄昏时分还没回来,这就需要“瞻望思寻”,在那里翘首盼望,这是一种对于丈夫的那种敬爱之情。“停灯温饭,等候敲门”,把灯留住,没有灯摔一跤,那就麻烦了。古时候是油灯,现在灯就方便了,开着灯,方便出入。把饭菜留好,还温在锅里头,丈夫回来,随时可以去食用。“等候敲门”,丈夫不回来,我们不能够先休息,坐在堂中等候。“莫若懒妇,先自安身”,这懒妇就是看着丈夫没回来,自己就睡觉了,又没灯、又没火、又没吃的,先生回来饿着肚子,这就生烦恼。所以对于丈夫要有这样的爱心。对于先生出外,自己内心里有盼望,但是没有控制,把控制占有的念头放下,这就是顺,修自己的随顺之德。
在周朝的时候,宋国有一个叫鲍苏的人,他的妻子非常贤淑,嫁到鲍家之后,相夫教子,奉养婆婆,非常谨慎,非常的尽心。结果鲍苏在魏国做官,我们讲在外面有外遇,又娶了一个太太。鲍妻在家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她并没有忿恨,反而在家里更加尽心地来侍奉婆婆。而且常常还叫来往的人捎点东西,捎封信给她的丈夫,去给他问候,而且特别还给他的二太太捎上礼物。结果有人就跟她讲,说你丈夫已经在外面有外遇,已经又娶了一房,你就可以离开他了,你还何必对他这么好?结果鲍妻就说,妇道就是从一而终,嫁一个丈夫就不更改,就是丈夫死了,也不改嫁,也不再嫁。我每天甘愿奉养公公婆婆,甘心来做鲍家的媳妇,专一不二。如果说是嫉妒丈夫所喜爱的人,这叫贪淫,贪淫是做妇人最可耻的事情。所以她对于自己的婆婆愈加的孝敬。后来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个事情,特别地表彰她家,在她家门上面写着“女宗”两个字。
这个鲍妻难能可贵,她的先生对她不义,在过去还好,因为男子娶妾也不算违法。现在就不行,现在这是属于违法行为,一夫一妻制,不能够搞两房。但是丈夫怎么做是他的事情,我们刚才讲的,只需要我自己去行义,我不要求对方行义,这是所谓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对于丈夫,我们恒顺他,我只是守着这个义字,最后让他也能感动,回头。这当中修的是一个忍,百忍成金。而忍不是说我心里很有气,我故意憋在心里,我不把它释放出来,那个不叫忍,那个是自己糟蹋自己,你会得病,会长肿瘤长癌症的。忍是什么?心里面没有,不看丈夫的过错。六祖惠能大师有一句名言,叫做“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任何人的过错,我都不见,这是真修道人。丈夫有过错,我要不要见?我知道他有过错,但是我不摆在心上,这叫不见,我还是守着我的义。
这是《道德经》讲的,“上善若水”,像水一样。你看它流到哪里都能够适应,流到一个圆的池子里它就是圆的,流到方的池子里它就是方的,不管是方是圆,它都能够恒顺。《道德经》上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讲不争之德。你看水,它没有跟任何的万物相争,但是它又利益万物,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离开水就不能成活。善利万物,但它不争,能够不争,它就无往而不善,所以叫上善若水。上是最上,没有比水的这种德行更善,我们要做上善之人。你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是上善之人,你得向水学习。水是谦德,不争就是最上,没有分别执著,没有挑剔,没有对立,这是孔子讲的,“无可无不可”。自己只安处在最下位,水都往下流,它只是到下位去,它不会跟人争,水不会冲上去的,水都是往下流。那个火就往上冒的,火是什么?怒火,发脾气的火往上冒。水往下流,谦卑。你能谦卑,火就上不来,水能克火。所以女子,一般我们有听过民间讲的,说女子就像水一样的美。美在哪儿?上善若水,谦卑,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所恶就是所厌恶的,众人都喜欢高,喜欢上,但是水处在下,众人不喜欢的地方它去,这种德只有圣人有。圣人能处众人之所厌恶的地方,而非常的泰然,真正是安贫乐道,守谦忍辱。他连忍辱的那种念头都没有,很自然,这是几于道。几就是近,接近,跟道相接近,你差不多也就是圣人了。
你看看这个鲍妻她有上善之德,对于先生这样柔顺,一般人没有。只求把自己该做的本分工作做好,敦伦尽分,而不去争强好胜。对于先生过错能够包容,能够忍耐,而去感化。不仅感化一家,还感化一国,连宋国的国君都赐给她“女宗”这两个大字,说明国民都受她感化,向她学习。这种涵容的心量,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再看底下一段讲夫有病的时候,病则致其忧。
〖夫如有病。终日劳心。多方问药。遍处求神。百般治疗。愿得长生。莫学蠢妇。全不忧心。〗
事夫如事父,《弟子规》上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对丈夫也一样适用。丈夫要是有病在身,“终日劳心”,小心看侍,要周到的来调理,多方来问药,这是求医,找药。“遍处求神”,求神问卜,我们现在讲祈祷,祈祷丈夫能够早日康复,至诚能够感通。百般的治疗,尽一切的能力来治疗好先生,不惜一切代价,希望丈夫得长寿。不要学蠢妇,这里讲蠢妇就是愚蠢的妇人。为什么愚蠢?如果丈夫有病,她不管、不理,这是蠢妇。为什么?丈夫如天,这天要是崩下来了,那自己也不会好过。自己成了寡妇,怎么好过?所以只有蠢妇才会对于丈夫的病不理、不管。“全不忧心”,不放在心上,这种人叫麻木不仁。夫妻本来是爱的结合,不爱对方,对方的疾苦“全不忧心”。丈夫跟自己本来是一体,所以丈夫有病等于自己有病一样,有病则致其忧。古语讲到,“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事情确实是不容易。如果丈夫病个一天、二天,细心照顾没问题;病个一两个月还能行,勉强过得去,坚持得过去;病个一、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恐怕就不行了,所谓久病床前就无贤妻了。
但是我们也看到真有贤妻。在浙江宁波市慈溪市周港镇路桥村,有这样一位太太,叫做曹宝琴。这是根据慈溪市妇联网2009年8月19号的一个报道,说这一对夫妻真正是有道义、恩义、情义。他们是1971年结的婚,到现在已经四十年。先生姓杨,结婚不久就因患病瘫痪。当时新娘刚刚怀孕,听到这个噩耗。还是坚持把孩子生下来。她的先生一直瘫痪在床上,不能起来,这真苦!结果这个太太毅然承担起护理丈夫,教养女儿的义务,她没有抛弃她的丈夫。丈夫手动不了,她做丈夫的手;腿走不了,她扶着他,做他的脚。她成为了丈夫生活的全部,丈夫没办法自理生活,全是由她来照顾。她还要下地干活,种植一些粮食、蔬菜什么的,卖了挣点钱,来养活家庭。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当时,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我母亲就常跟我讲,上山下乡要到农村里干活积工分,用工分来换一点粮食和钱。像这样的一位媳妇,照顾家里,下地干活换得一点粮食,换得一点吃的,她就先供养她丈夫和孩子,还有家里的老人,自己常常会挨饿,因为干活,肚子又饿,常常累得晕倒了。就是在这样非常艰难的状况下挺过来。而她的先生一直就躺在床上,一躺就是四十年,风霜雨雪四十年。结果这位曹宝琴一点怨言没有,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她的先生,久病床前有贤妻。她的先生对她这种感恩,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感激和评价,这诗讲“家有贤妻曹宝琴,贤良淑德人人夸。艰辛生活不曾嫌,久病丈夫未曾弃。得妻如此夫何求,得妻若此三生修”。
这一段是讲到丈夫有病,太太忧心。底下一段
〖夫若发怒。不可生瞋。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
这是讲夫有责备,须顺承。丈夫发怒,脾气有时候起来了,你不可以跟丈夫对着干,两个巴掌拍得响,一个巴掌拍不响。他骂,你不骂;他打,你忍着;这样就打骂不下去。这是妙招,所谓忍辱柔和是妙方,你自己不伤身,同时你能化解怨气。能“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这是止争斗的最好的方法。如果是两个打起来,愈打愈激烈,甚至闹出命案,这往往有之。真正能忍的人,她才是能够知大义,有大义大节,她才是最勇敢的人。所以不要学那种泼妇,泼妇是不能够忍,不能忍辱,用匹夫之勇挺身而斗,“斗闹频频”,每天都跟丈夫争斗,这个就不像话。所以一定要注意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赌气,不要生气。
在2006年3月,四川《华西都市报》登了这么一个案例,说在四川罗江县有一对夫妻在桥上就吵起来,因为什么吵?这夫妻结婚年头不长,有一个两岁的孩子,准备要调新房,搬新家,就因为装修问题两个人意见不和,所以就吵起来了。本来关系都不错,就这么一个问题,各执己见,搞得面红耳赤。结果这个年轻的妻子一赌气就从桥上纵身跳下,跳到河里去。本来她这样做是想试验试验丈夫对她是不是真心,也是来表示抗议。结果她先生看到太太来真格的了,就赶紧下去救。结果没想到河水也挺深,这先生游到他太太身边,大家也抢着救她,有人拿着长长的竹竿伸到他太太那里。她先生游到那里去的时候,已经没有力气了,然后把他太太一推,推上去,他太太就抓住竹竿,被人救上来了,而她先生自己就在河里溺死了。这个太太通宵在那痛哭,悔恨自己怎么这么冲动,在那里号哭,但是已经晚了。所以人能学得忍辱,你才能够有福报。不能忍,往往就会酿成大错,自己成了新寡。
〖粗丝细葛。熨贴缝纫。莫教寒冷。冻损夫身。家常茶饭。供待殷勤。莫教饥渴。瘦瘠苦辛。同甘同苦。同富同贫。死同棺椁。生共衣衾。〗
这一段是讲太太事夫要殷勤,能够细心照顾丈夫,跟丈夫同甘共苦。整个《女论语》所讲的这些事情都是生活的小事,但是这些生活的小事里头有大道理。圣人教学并没有脱离生活,全都是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细节里头,让我们去体悟圣贤之道,能够提升境界,成为圣贤。这里讲到对于丈夫衣食茶饭供养,“粗丝细葛”,这个是讲布料有粗细,因为一年四季穿的衣服,因为气候不同,所以穿的质地也有差异,不管衣服是冬装还是夏装,夏装是薄的,冬装是厚的,都需要熨贴缝纫。按照时节,冬天要来了,先要准备好冬天的衣服,夏天来了也要做好准备。譬如说有开线的、破口子的,该缝纫的就要缝纫整齐,及时地做好准备工作。不要等到这季节到了,我们要穿的那一天才发现这衣服有破损,缝都来不及了。所谓凡事预则立,做好预备工作,这些工作都能体现出太太对于先生的那种关爱。“莫教寒冷”,这是讲的冬天,特别是要添置好冬衣能够过冬。过去没有暖气,屋里虽然生火烧炕,但是也需要很够用的冬衣才能够过冬。出外如果有风雪,那更需要有厚衣服抵御风寒,所以不要让寒冷冻损了夫身,丈夫跟自己既然结合了就是一体,夫身跟己身不二。
孔夫子教我们学习仁道,仁者爱人,你看这个仁字,是人字边一个二字,这二人合为一体这是仁,这二人是指哪二人?自己跟对方,对方可以是任何一个人,父子是一体这是仁,夫妇是一体也是仁,五伦这讲的兄弟、君臣、朋友都是一体。但是学仁有一个下手处,就是《论语》上面讲的能近取譬,这是仁之方,方就是方法。行仁要有一个方法,要有一个下手处,下手处是由近及远,这样容易下手。最近的就是自己一家人,父子、夫妇这是最亲密的,要学仁爱先爱他们,从爱他们爱起,这叫能近取譬,由近及远。爱自己一家人,然后扩展爱所有的人,把所有人都当作自己家人,乃至爱一切众生,这是孟子讲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圣人就是能把这个爱心扩展,叫博爱,这个爱是真诚的爱,没有条件的爱。所以要培植爱心从家里人开始,这种生活上的照顾就是爱心的体现。
“家常茶饭”这是太太在家里做家务,供养茶饭要殷勤。殷勤就是爱心,要预先想到家里人的需要,不要等到饥渴的时候才临时准备茶饭,这就会让家人生烦恼了。譬如说丈夫工作回来,你预计着大概的时间,要饭菜都预备好了,他进屋稍微歇一下就开始用餐,这给人一种多么大的温暖!对方会觉得真正这家里是爱的源泉,他那种感恩的心那是油然而生。家里面需要有这种爱,一个家庭是孕育爱最好的地方。如果这种爱能够在社会上扩展,家家都能讲爱,人人都有爱心,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社会。所以大学讲的修身齐家,用什么来齐家?就是用这个爱心来齐家。
“莫叫饥渴,瘦瘠苦辛”,这是不要让家里人受了饥寒口渴,都没有茶饭,这个做家庭主妇的就叫失职了。如果家里人吃我们的饭菜一个个都是非常清瘦、缺乏营养,自己是要认真的反省的。好的太太、好的母亲,丈夫、孩子一定都是身体好、精神好、心情好,这就是做一个太太的成绩。做太太的成绩单在哪儿?就在先生和孩子他们的身体他们的脸上,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家里人吃苦,同甘共苦,同富同贫。家人就是大家一起同舟共济,即使家里不富裕,很贫寒,但是只要有爱心,这家还是幸福的。如果没有爱心,这家里面即使再富裕也是不幸福的。同甘共苦的过程中要自己多吃一点苦,让家人少受一点苦,有这个心,这就是爱心。能够对家人每天施予这份爱心,家人感恩,他就不会背信弃义,他感你的恩,他不忍心让你生烦恼。夫妻之间能不能够长久,两个人每人都是反求诸己,这个家就和谐。不要要求对方对我好,只要求自己对对方好,只要求自己施予恩惠,而绝不要求别人来给我施恩,或者对我报恩,没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想法就是有求之心,有求的心这心就不清净了,就不真诚了,换句话说,感化的力量,那种感动力也就不深了,所以是一心爱家人。
“死同棺椁,共生衣衾”,同生死共患难,这夫妻之义那是崇高的道义。这个棺和椁就是讲棺材,这两层,棺是指里面的那个棺材,椁是包在外面的。衣是衣服,衾是棉被,这里讲到生的时候同床共衾,共处在一起不分离,我们俗话讲白头偕老,恩义绵长,到死的时候合棺合葬,这都是古礼。曾经有人也问过我,说过去夫妻恩义那么长久真是白头偕老,现在找白头偕老的夫妻好像愈来愈难了,什么原因?我就跟他讲,我说你看一般讲的恩爱夫妻,这先讲恩然后讲爱,是先要施恩给对方,你这个爱才能落实。如果不是为对方考虑只为自己考虑,自己要对方施恩那这种爱充其量叫情爱,不是恩爱。靠情来维系的夫妻,这个关系就难免会有很多的波折、障碍,可能不一定能够到终老,为什么?情是可变的,感情是不稳定的,所谓的情那都是什么?从我们多变的意识、念头当中产生,它不是真心所变现出来的。真心里面流出来的那叫真爱,那是什么?只为对方着想,只问施恩,不求回报。夫妻之间讲究这样的一种恩义、情义,那才能白头偕老。所以古人用的词叫恩爱夫妻,这就提醒我们先要讲恩情、恩义,然后那个爱才是落实的。你要讲恩爱夫妻,爱如果是情爱为主,那难免就会有问题出现。
在过去有一个故事,是汉朝梁鸿的妻子孟光,她是一个很丑陋的女子,长得很胖很黑,力气很大,看起来不像那种苗条美丽的女子,但是她很有德行,她三十岁嫁给了梁鸿。梁鸿家里很穷,娶了孟光这个太太又很丑,当孟光嫁过来的时候,她是穿着盛装出嫁了,结果嫁来之后七天梁鸿都不跟她讲话。孟光也很有智慧,知道丈夫的心思了,所以就把自己好看的服饰全部都卸下来,穿上布衣,穿上劳动的服装,来到他丈夫面前,他丈夫这才欢喜,说你这样看起来才像我的妻子。于是这夫妻两个人就隐居,后来到了吴这个地方。他们做劳务舂米,先生出去工作,太太在家里就做饭。每次先生回到家里,太太就把饭菜都做好了。虽然家里很穷,可是饭菜都做得很齐备,然后太太为自己的先生奉上饮食,不敢仰视,举案齐眉,就像我们现在供佛菩萨一样,供饭菜举案齐眉,不敢仰视,天天如是。后来有人路过看到了,对这家夫妻俩非常赞叹,这就是举案齐眉的典故。
吕坤,吕新吾先生对“孟光举案”这个典故有一个评论,他说“吕坤谓女子之爱憎,色居其先,而德为轻”。女子哪个不爱美?哪个不厌恶丑陋?有几个人能够把德行放在第一?一般都是把色放在第一,德看轻了。“此俗子庸夫,淫邪之陋识也”。重色而轻德,那是凡夫俗子他们的想法,为什么?这是因为色心是淫邪之陋识而使然。夫子也有同样的感叹,说他看不到重德如重色的人,凡夫俗子是大多数,君子很少。我们来看这一家,“孟光貌陋而梁鸿贫”,这太太长得很丑,这个先生家里很贫穷,这两个人一般人来看都是很不幸的,男的谁不喜欢富贵娶一个美妻?女的都希望自己长得漂亮嫁一个富贵的男人。可是这两个人,“二人者皆以德相求”,他们以德来相交,他不以富贵相交,不以容貌相求,是以德行相求,这个难能可贵,所以两个人能够天长地久。古人有句话讲,以色相交,花落而爱逾;以利相交,利衰而交绝。这两个人他不以利不以色相交,以德相交,以道相交,天荒而地老。“鸿不丑光之色”,梁鸿不以孟光为丑,“光不厌鸿之家”,太太不厌恶先生家贫。“至于绮罗脂粉,亦愠不使御,鸿之心岂以色为重轻哉”。梁鸿他对于太太打扮得好,用这些脂粉来打扮,穿着这些绫罗绸缎的好衣服,愠就是不高兴,不允许她来穿着打扮,可见得梁鸿的心他不以色为重,而以德为重。
在德育课本里面讲到一个故事,是讲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吴隐之,他从小就很清白廉洁,很孝顺,后来做了官。他的夫人靠纺纱织布来挣一点生活费用,而且生活所有的作工劳务,煮饭烧菜都自己来做。冬天甚至都没有棉被,还要搞一些草团来铺在地上裹在身上,过着非常勤俭清苦的生活。有一次有人就问她了,你不必要这么辛苦,你的先生是做官的,有俸禄,为什么你还过着这么样的苦日子?你可以请一些丫鬟、奴婢帮你做事,你可以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这个吴太太就说:我先生做官非常廉洁,他所得到的俸禄又要赡养宗族,又要救济百姓,需要量很大,所以我要尽量的减少开支,帮助我丈夫廉洁。我们讲太太是贤内助,吴隐之的夫人真正当得起这个名号,丈夫有这样好的愿望,有这样的德行,太太能够一心一意地来协助,随喜功德。
有的人他就又要问了,说这是在古时候,所谓是在男尊女卑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什么都是男子说了算,女子只能跟着,那现在我们讲男女平权的社会了,怎么还能够用过去的那套模式来要求我们现在的女性?这岂不是禁锢女性了?这类问题我相信肯定有人会问的。女子柔顺丈夫,事夫里头我们看到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侍奉丈夫像侍奉父亲母亲一样,把夫君推成贤尊的位置,自己守在卑弱的位置,要知道能够这样做,这个德行就是圣德。
一般我们讲女子,形容女子的美好,说女人如水,像水一样的美。水到底美在哪?《道德经》讲上善若水,那有什么样的德称为上善?我们来看水,老子《道德经》里面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水它只是利益万物,它不跟别人争,它舍高位而就低位,从高往下流。别人都不喜欢低的位置,它就往低的位置走,这叫处众人之所恶。恶就是厌恶,大家都厌恶低下而喜欢高的,水正好相反,它不与人争。太太在家里面,她把高位让给夫君,自己守着低位守着卑弱,这就是水的谦德。
《道德经》上讲“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女子的善德就在于她不争,她能守着卑弱,她能够不争。你看在一个家里头两个人,我让夫君在高位,自己守着谦卑,这种德行孕育出来的后代,他能做到与人无争。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与人无争,这个社会就和谐了,那就是太平盛世。这个德靠谁来教?靠母亲来教,靠太太来教。家庭就是个学校,太太就是老师,教先生不争,教孩子不争,能够不争,这叫上善,你愈谦卑别人愈尊重你。《道德经》上讲,“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百谷就是百川,川流不息终归到海。你看中国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流,东流入海,大海称为百谷之王,这海它是水之王,就是最大的,何以能够称为水的王?因为它是最下的,它处在最低位,它才能够海纳百川成为百谷之王,所以它能善下之。你仔细去体会这种谦下之德,谁能做到?圣人能做到,家里女人能做到。这家里面要出圣人,首先要出具备女德的太太和母亲,圣人是有女德的母亲孕育出来的。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他们的母亲都是圣人,这是谦下之德,是水之第一德。
第二柔弱之德。《道德经》上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是讲到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天下万物金木水火土,这最柔弱的属于水,但是水却能够攻坚,再坚硬的东西它都能破。所谓滴水石穿,石头是很硬,再硬的石头,水一滴一滴的,最后都能把它滴穿,这是讲到柔能胜刚、弱能胜强。“以其无以易之”,这个易就是轻易、轻视,一般人都把柔弱轻视了,可是柔弱不能轻视,柔弱之德胜于刚强。天下都知道水能穿石,没有不知道的,但是都不能行柔弱之德。女子在家能行卑弱之德,不就是在行水的这种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德行?曹大家《女诫》里头,第一章就讲卑弱第一,卑弱之德是圣德。
《道德经》又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这是讲什么?最柔的能够驾驭最坚强的,这水是最柔的,可是它能穿山透地,它能够腐蚀金石,金、石、山和地这都是最坚硬的,天下之至坚,但是至柔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就是驾驭天下至坚。一个家里面夫主刚主阳,这是坚,太太主柔、主卑弱,是阴柔之美,阴柔能驾驭阳刚,这个道理一般人他没有想到。家里面有一个好太太,真正旺三代。太太不是说很刚强的,很霸道的,这种太太不可能旺三代。为什么?阴阳不平衡。要阴阳平衡,刚柔相济,天清地宁,这样的家庭才能够长长久久。
如果女子也要跟男子来争刚强,要知道可能是争到了刚强,但最后也会失掉,《道德经》上也讲了一句话,讲的很有哲理性,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我们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人出生的时候每个婴儿那很柔软,婴儿是最柔软,身体好像没有骨头一样的柔软,生也柔弱,最柔最弱的是婴儿,可是他生命力是最顽强的,死的时候是最坚强,这两手一摊僵在那死了,僵尸。所以柔弱才是生命力,万物草木都是这样,刚刚出生的小草,你看它是很柔弱的,可是死的那种枯槁的草木那是很脆、很刚脆。《道德经》上讲“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家里有生气,需要有柔弱之德来滋润,这个角色由女子来承担,你想想一家里头女子她的作用多么大。这是她对家道兴旺的贡献,这个男子没有办法比拟的。
讲男尊女卑,这不是说看不起女性,这是什么?女子要效法圣人,行上善若水之德,要不要去行上善若水之德就看你自己。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女子也能成圣人贤人,但是看自己愿不愿意去做。你愿意做一定能做到,夫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外乎就是把自己的欲望,把自己自我凌驾的那种傲慢的气息平息掉,你就能归仁。我欲仁,斯仁至矣,你要做圣人也能做到。《弟子规》教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懂得这些道理了,我们要立志发心去做。懂了道理还不去做,这叫自暴自弃,圣贤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圣贤不外乎朱熹老夫子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而已。这个上善若水就是把所有的欲念全部都舍掉,所以他能够做到不争。而只要不争,天下就不能与之争,这就是圣德。为什么我一定要跟丈夫争、跟孩子争?我扶助他们,让他们出人头地,让他们建功立业多好!为什么一定我要出面争这个风头,我要建功立业,把丈夫孩子踩在脚下?那这个家业到你这一代就断掉了,你争得来的太有限了。你能不争,你能上善若水,你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你自己也能成圣人。
“死同棺椁,生共衣衾”,有的版本是用“死同葬穴”,意思大同小异。在《吕新吾闺范》里面有一个故事,讲太太千里寻夫骨,非常的感人。从前有一个人叫李五,他的妻子张氏,他们在济南。张氏十八岁嫁到丈夫家,因为丈夫要去从军,结果离开了家,就死在了战场上。当时公公婆婆年纪大了,他们也没有孩子,公公婆婆家里很穷,只有李五的妻子张氏照顾他们。张氏就天天纺织养家糊口,代夫君尽孝,一直到公公婆婆都去世了。这时候张氏自己很感叹,现在替夫君完成孝道了,但是丈夫死于数千里之外,尸骨不能归乡安葬,以前公公婆婆在不能远离,现在公公婆婆不在了,这孝道也完成了,我不能让他仍然躺在异地他乡。于是她就发了一个誓,大冬天的她就躺在冰上,发誓说:“如果我能够把丈夫的尸骨找回来安葬,那我躺在冰上也不会冻死。”结果她竟然躺在冰上一个多月都没有死。乡里人都非常的惊喜,这孝女、贞女的感应真不可思议!所以乡人都拿出钱粮供给张氏,给她路费,张氏于是就启程去寻找夫骨。五千多里路,过去没有车靠两只脚走路,没想到她不到四十天就到了,这也是不可思议,我们想暗中都是有天助。找到了过去先生那个战场,看到她的那个侄儿还在把守边关,于是就问,她丈夫的遗骨在哪里。因为年头太久了,侄儿都忘了,于是张氏就痛哭流涕。突然就感到她丈夫的魂降下来,跟她讲话,跟她说自己的尸骨在哪里,于是张氏就依这个魂灵所说的话去找,果然找到。当时朝廷得知这件事情,特别下旌表表彰,张氏寻夫遗骨是属于贞妇的节操行持。
吕氏吕新吾先生有一段评论说,“夫死而舅姑无依,则我身重于夫”,这张氏是孝妇,丈夫死了,但是公公婆婆还在,而且没有依靠,张氏自己就要尽孝道,所以我这一身重于夫身,我就要保存好自己以能够好好尽孝。“故代夫为子,而夫死若忘”,本来尽孝两个人一起来尽孝,可是丈夫不在了,老人的儿子没有了,张氏代夫为子,这是对公公婆婆尽孝,而把丈夫死了的事情放下了。不会计较说这什么事都是我一个人做,要丈夫在的话两个人做多好,她不会这样计较,把丈夫死了的事情放下,一个人尽心承担尽孝操持家务。“舅姑死而夫为客鬼,则夫身重于我”,一直到公公婆婆死了,去世了,孝道算是尽了,但是丈夫客死他乡,这个时候就想到夫身重于我身,那就要去找丈夫的尸骨,而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这个身体。原来要用这个身体来尽孝,现在尽孝尽到了,要用这个身体去寻找夫骨。“故忍死间关,而夫尸竟得,孰谓贫妇而有斯人”?这个张氏能够忍死间关,就是不怕死,为了寻找丈夫的尸骨可以舍命,这样的至诚感通天地,感通丈夫的魂灵,得到尸骨。所以这后面是赞叹,孰谓贫妇而有斯人。孔子过去赞叹伯牛,说有斯人,现在吕氏吕新吾先生赞叹这位张氏,这个人真难得可贵,可以说孝贞两全。
〖能依此语。和乐瑟琴。如此之女。贤德声闻。〗
如果能够按照《女论语·事夫章》里面的教导去做,那你一定能得到和乐美满的生活,这是贤女贤妻。“和乐瑟琴”,这是琴瑟的弦演奏出和谐的音乐,这个是比喻夫妻相合。“贤德声闻”是讲这样的女子能够恪尽妇道,她的贤德名声能够闻于乡里。如果我们能够发心,落实女德,在现在的社会里面一定能够贤德声闻。为什么?现在做女德的人太少了,过去你要能够贤德声闻,那要做得相当出色才行,过去每个女子都这么做,你要做得不好,你或者做得不是那么出色,绝对没有赞叹你的。现在不同了,现在没人做了,你要稍微做好一点,你就与众不同,你就是贤女。当然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出名的,第一真正为了我们自己得幸福美满,这是自利。第二是利他,扶正这个社会风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现在这个污染恶浊的社会里面,我们树立上善之德,你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和谐社会就能实现。古人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怎么治国平天下?你能把女德在你自己家里落实,自然能够感化家庭,感化社区,感化社会,感化世界,这就是治国平天下,这个平是和平的意思,就是构建和谐世界。
女德,前面也已经讲到了整理家务、学礼、早起、未嫁事父母、已嫁事公婆,还有事夫,侍奉丈夫,这固然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更为重要的就是这一章讲的教导儿女。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说,“家庭有善教,则所生儿女皆贤善,家有贤子,则国有贤才”。我们希望国家都有栋梁之才,那必须从我做起培养好儿女。培养好儿女就要靠家庭教育,尤其是母教,印光大师讲“家教之中母教最要”,要就是关键。为什么?孩子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受母亲影响大,所以母亲要是能够善教,儿女都能够贤善。能够为社会培养一个良民,这就功德无量。要是能为社会培养一个圣贤,这个功德真正是不可思不可议,无量功德,你真正对于社会的恩德就太大太大了。你想想,有一个圣贤出世,能够帮助多少的众生离苦得乐?而出现一个圣贤要靠母亲的教育。我母亲刚结婚的时候,还没生我她就立志要培养一个好儿女,要为这个社会培养好儿女。每一个母亲都应该有这样的志向,这样结婚才是神圣的,它不只是为了两个人的情爱结合,而是真正为了社会培养下一代,这是对社会的责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我们看到新闻媒体里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报道,说一个母亲造就了一个坚强的孩子。报道说,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冯家杭村,有一个家庭,在1988年这一家遭受意外的大火,把当时只有三岁的孩子蔡振国烧得面目全非,而且是严重的伤残。当时因为家里比较穷,没有很多钱治疗,孩子整个身体已经烧得惨不忍睹,五官移位,双腿弯曲,没有办法行走,头和胸都连在一起。伤残的孩子基本上只是能够活下来,这样一个孩子,那是一个家里很大的不幸。可他有一个坚强的母亲,这位母亲说:世界上宝贵的东西虽然多,但我觉得最宝贵的是亲情,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失去母爱,母爱是不能打折的。所以尽管家里也有人提议说这孩子已经废了,扔了算了。但是母亲还是坚强地来教养这么一个残疾人。
首先面临的是这个孩子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幸。这孩子太幼小了,即使恢复了之后,他也不敢正视自己的面容,不敢照镜子。结果这母亲就拿着镜子对他说:“振国,你看看自己,你不必害怕,也不必哭,无论别人说你怎么丑,你的脸永远是妈妈眼中最美的花。”这个孩子听到母亲的鼓励,就鼓起勇气来照镜子,但是照了镜子之后还是哇的一声大哭。于是母亲慢慢地鼓励他,你再拿镜子看一看,一直到最后他照镜子不发抖了,他过了第一关。
马上又要面临第二关,学走路,因为烧成重残了,腿其实都已经是粘合在一起了,现在要他学走路,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最开始要把捆在孩子腿上的这个纱布拉开,因为他全身都植皮,皮肤特别的敏感,这纱布一松绑,这血水和脓水都往下流,痛得孩子拚命挣扎,撕心裂肺地哭。当时这母亲也是万箭穿心,但是她咬着牙,帮孩子把纱布解下来,然后把他的腿掰开让他学走路,就这样一寸一寸地帮他挪步。一直到他八岁那年,这个孩子终于能够站起来了,而且可以在屋里走个不停。到了学写字的时候,母亲也要鼓励他,因为他的手只有三只手指,所以写字非常困难,握笔时孩子握得手都出血,但是母亲鼓励着他,他学写字咬着牙拿起笔不放松,一直到他会自如地写字为止。
后来妈妈勇敢地把孩子送到村里的小学去上学。第一天下来,这孩子就非常的失落,因为他所遇到的都是别人奇异的目光,像看一个怪物似的。妈妈鼓励他说:“世上只有让人瞧不起的人,没有让人瞧不起的脸,只要自己能够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别人就能瞧得起你。”孩子渐渐地自信心增长,勇敢地来面对这一切。而且他还锻炼生活自理的能力,在母亲的教导下他能够自己洗衣服、削水果,甚至还能够穿针引线。孩子在母亲鼓励下很要强。有一次家里收音机坏了,孩子在那儿摆弄,妈妈就说:“你别弄了,你爸爸都没修好。”结果这个孩子也没有搭话,一直到了凌晨一点钟的时候,睡梦中的妈妈被收音机的音乐声给吵醒了,起来看到原来孩子修好了这个收音机。她抱着孩子大声喊:“你真了不起!”
后来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开学不久要参加军训,军训对于一个身患残疾的人那是非常难以承受的,譬如说里面包括一千米跑这个体能测验,但是蔡振国这个孩子并没有申请减免,而是努力的把这个一千米跑完。后来他的成绩非常优秀,在全国数学邀请赛上他得到了铜牌,另外全国作文比赛他获得优胜奖,也是省级的三好学生,后来还考上了大学。在2004年8月山东肥城市医院为这个孩子免费做了一次功能恢复手术,把蔡振国的头和胸分开了,从此这个孩子就能够抬起头来做人。
这都是他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召的。这个孩子的背后正是有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这个孩子应邀到各个学校做报告的时候,他说:苦难是弱者的深渊,强者的学校,超越了苦难将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我对自己喊我要坚强,我要独立,我要奋斗,而自强自立正是苦难所赐予的,因此我感谢苦难。这个苦难造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的背后站着一位坚强的母亲,他是在母爱照耀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对于孩子能不能够成才,母亲是负绝大部分的责任的。像蔡振国这样的一个非常不幸的孩子,都能在一个坚强的母亲手上培养成人,做母亲的有什么不能够做到的?一定要立志将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这一章就教我们如何来培养孩子,所以这一章叫做“训男女章”,我们一起来学习:
【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长成。教之有序。训诲之权。实专于母。男入书堂。请延师傅。习学礼仪。吟诗作赋。尊敬师儒。束脩酒脯。女处闺门。少令出户。唤来便来。唤去便去。稍有不从。当加叱怒。朝暮训诲。各勤事务。扫地烧香。纫麻缉苎。若在人前。教他礼数。递献茶汤。从容退步。莫纵骄痴。恐他啼怒。莫纵跳梁。恐他轻侮。莫纵歌词。恐他淫污。莫纵游行。恐他恶事。堪笑今人。不能为主。男不知书。听其弄齿。斗闹贪杯。讴歌习舞。官府不忧。家庭不顾。女不知礼。强梁言语。不识尊卑。不能针指。辱及尊亲。有玷父母。如此之人。养猪养鼠。】
我们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总说教子之权在于母亲。
〖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长成。教之有序。训诲之权。实专于母。〗
“大抵人家,皆有男女”,一般夫妻都会有儿女,有儿女最重要的是教导他们,如果不教导他们等于没有儿女,而且可能还不如没有儿女,为什么?这儿女长大了不孝,是个败家子,那真是不如无子,所以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养不教是父母过,《三字经》讲父之过那也包括母亲,其实母亲的责任更重。这里讲到,“年已长成,教之有序”,孩子渐渐成长了,要按照次第来教导。“训诲之权,实专于母”,这里讲得就非常明确了,训诲之权就是教导儿女的大权真是母亲为主,专于母是在母亲,父亲责任相对比较少。所以母仪就非常重要,因为教儿女最重要的是身教,教育的内容里面最重要的是德行,德行必须要父母做出个样子才能教得好。
现在传统文化在中国方兴未艾,基本上每个地方都在学习《弟子规》,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都希望孩子学好《弟子规》。《弟子规》怎么学?是不是把这个《弟子规》会念了会背了甚至会讲了这就学了?不是。有不少人跟我讲,说怎么家里孩子学了《弟子规》,好像更傲慢,以前没学还不怎么样,还算听话,学了之后还看不起父母,说什么,“父母教,须敬听,爸爸你对于爷爷奶奶怎么都不恭敬;置冠服,有定位,你的东西怎么乱放”。你看孩子可以用《弟子规》来批判父母。我就跟他讲,他批判得没有错。当然你的孩子没学好《弟子规》,为什么?你父母没做好。所以《弟子规》要怎么学?要父母按照《弟子规》上所教的完全做到,做给孩子看。《弟子规》是父母演戏的一个剧本,演给孩子看,孩子看你怎么做他就怎么学。父亲和母亲两者母亲又更为重要,孩子跟母亲在一起时间多。王相“笺注”里面有一段话讲“父主外事,母主内事,男女幼小,居处于内,故母教为专一”。孩子从小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男主外,主外在家里时间就偏少,女主内在家里时间多,她带孩子她的影响力就大,所以母教为专一,基本上三岁之前都要看母教。谚语所谓三岁定八十,七岁定终生,孩子他自小能够受到好的教育,他这一生根基就定好了,所以母亲是至关重要的。
在清朝有一个很著名的母慈子孝的例子。这是清朝的一位很有名的官员,叫尹会一,他是雍正皇帝时代的进士,他的成长母亲起的作用非常大。他的母亲姓李,李氏,真正是可以说把《女论语》全部都做到了,很有女德,不仅成就了自己的懿德,而且成就了儿子的德行功业,这一家都享受了很大的殊荣。尹会一的母亲李氏,她是二十岁出嫁,她在婚后七年,二十七岁那年丈夫就死了,他就为丈夫守节,守了五十年,她是七十七岁才去世的。她是节妇,不仅孝顺公公婆婆,而且把自己的亲生的父母也接到家里来孝养,凭自己的力量一个人孝养四位老人,孝女孝妇集为一身。因为家里也很贫穷,她一个人靠纺织,靠做一点女工来赡养老人,你就想想有多么不容易。而且又有孩子,孩子还很小,丈夫去世了,她自己又当爹又当妈,自己做到严谨自持,不茍言笑,毁容废妆。因为二十七岁还年轻,她不愿意再婚嫁,所以自己毁容废妆,不打扮,穿得非常的朴素,这样不招惹是非,不论冬天还是夏天都用一块布包着头而已。亲戚的聚会、朋友的宴请全部都不出席,就守着自家尽孝教子。
她因为自己原来学过文,所以自己亲自教导孩子,教儿子背四书五经,而且每天劳务完成了,就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讲解一些道理,她真是又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老师。后来孩子长成了,她就给孩子找老师。尹会一小时候就很争气,他一直学业都非常好,后来考取了进士做了大官。母以子贵,所以尹母也因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当时乾隆皇帝得知尹母这种贞德懿行,非常地赞叹,特别给她御赐楹联、诗章,还有御赐的堂额来表彰尹母的这种德行。当时的社会,女子能得到皇上的这种嘉奖,那是非常少有}

于夫妇。《诗经·国风·周南》里面第一篇叫“关雎”,我们前面说过,关雎的意思就是讲男女大德,就是讲文王配淑女,首先就讲夫妇这一伦,非常的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学习。所谓人不学就不知道,就不懂得这个夫妇之道;人不学就不知义,义是该做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就不懂,必定要学。
【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夫有恶事。劝谏谆谆。莫学愚妇。惹祸临身。夫若出外。须记途程。黄昏未返。瞻望思寻。停灯温饭。等候敲门。莫若懒妇。先自安身。夫如有病。终日劳心。多方问药。遍处求神。百般治疗。愿得长生。莫学蠢妇。全不忧心。夫若发怒。不可生瞋。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
我们一段一段的来学习。首先看第一段,这是总说夫妇之道,
〖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
女子没出嫁之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子要讲到下面的“训男妇章”这个问),叫三从。这个从有跟从顺从的意思。那么为什么说要女子顺从男子?在家里未出嫁前从父,这我们能理解,在家听父母命,不管男女都应该,这是孝道。那出嫁了为什么要从夫,为什么不要夫从妇,要妇从夫?这个确实有道理,这是自然之道,合乎自然的。《易经》就是讲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总结出人生的大道理。天和地,阴跟阳,这是用来代表男女,男的为阳,法天,女的为阴,法地。那么阴以柔为美,柔顺,阳以刚为美,柔顺的容易跟刚强的配合,但反过来就比较困难,这是双方天生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这样的搭配,那是最和谐的。而且这种从,并不是说不平等,男女本来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所谓男主外,女主内,主外的要有阳刚之气,这才能抵御外在的侵袭,主内的要能柔顺才能成就。
比如说我们的人体这嘴巴一张开,你会见到牙齿,里头是舌头,舌头是藏在牙齿里的,两个牙齿合起来就把舌头藏进去了。舌头是柔,牙齿是刚,那么这两个器官配合起来才能吃好东西,那是不是平等的?是平等的,没了牙齿不行,没了舌头更不行。那我们把这个刚的比喻成男的,他在外护着家里的;舌头比作柔。那你说舌头和牙齿比起来哪个重要?都重要,平等的,缺一不可。而且说老实话,缺了牙齿勉强还行,你可以装假牙,没有牙齿你吃点稀粥烂面还可以吃得饱,没舌头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古人并不是说男女不平等,只是按特点有分工。更何况《道德经》里讲的,柔能胜刚,弱能胜强,这是自然之理。你看人老了都先掉牙齿,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所以女性比男性地位上一点儿不会差。而且在家里头,说老实话,女性更为重要,她负担起的是相夫教子,传承后代,传承家道的重要使命。这种重要使命,如果不是以柔顺谦恭的那种态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做,那岂能做到理想!岂能做得长久!这就是所谓的普贤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种柔顺不是一般的德行,这是所谓的坤德,大地的坤德,可以厚德载物,可以传承家道。
所以这里讲的“夫主为亲”,这是对于女性来讲,女性要把先生看作是一家之主,一生之主,这是一种自己谦卑的态度,然后你才能柔顺。实际上两个都是主,这一家,你说只有先生没太太,行吗?不行,不成其家,缺一不可。这天地阴阳,本来就平等,这里说讲夫主为亲,是说女性自己的那个谦卑柔顺的心态,看人要看高,我要谦卑,我学着要谦下,正如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道理一样。自己是谁?自己是凡夫。人家呢?人家是诸佛。印光大师讲的,“见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养自己谦卑的存心。《尚书》上讲,“满招损,谦受益”,人最怕就是傲慢自大,自己要做主人,把人家踩到脚下,这一个心态肯定会产生冲突矛盾,天下大乱。你看古人教学多好!先教我们自己谦卑。
《易经》里面六十四卦,唯有一卦叫“六爻皆吉”,就是六个爻全是吉的,没有凶的,这就是谦卦。这个谦卦是什么?地山谦,讲山在地之下。山本来在大地之上,怎么到地下了?表示谦卑。明明是高高在上的,现在我反而谦下,你就想想这个意思。古人本来看女子是这一家中最重要的角色,可以高高在上,但是现在反倒谦卑,把丈夫推上前,夫主为亲,你想想这种德行,谦德。
夫妻双方应该都这样互敬互爱,都是把别人推到最顶上,自己谦卑下来。这里不是说光是女子把男子推为主,推到上面,男子就高高在上了,不是的。你看古人的婚礼很有意思,古人男的去迎请女的,把女的娶回家,怎么娶?驾着马车到女方家以后请女方上车,自己做车夫赶着车,驾车回来。女子是坐车的,男方丈夫是驾车的,是做仆人,把女的放在上面。
我们前面讲过《易经》里的咸卦。咸卦是艮在下,兑在上,艮为山,兑为泽,泽是讲水泽,沼泽,这是讲阴,艮是山,是阳,阳在阴之下,这一卦讲婚姻,这是最吉祥的。是什么意思?这是男子在女子之下,让柔在上,刚在下,使阴阳二气这样互融互感,这样的卦象是吉祥。
所以本来女子在家里面就有崇高的地位,根本不是重男轻女的,女德教育也不是说男女不平等,这样想法错了。男女本来平等,而且自古以来女子,你看进家门那一天,迎娶来的,她就坐车,她就在上。但是人老在上,这可就危险了。所以在上位的自己心态一定要谦下,所以把先生推在上,夫主为亲。你看看,这个家庭多和谐,多美好,互相都把别人推到上位,都恭敬,相敬如宾,这一种婚姻才是最美好的。
这种恭敬只能要求自己恭敬对方,如果我有一念要求别人来恭敬的,你已经生傲慢了,你的敬意已经不圆满了,诚敬心就欠缺了。如果对方也同样要你去恭敬他,你要求他,他要求你,互相要求,就导致互相抱怨。这讲的什么?境由心造,你是什么样的心,就造什么样的境界。你只一味恭敬他,你的心所造成的境界就是他来恭敬你。
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照镜子一样,你看那镜子里的人,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你对他骂,他也对你骂,外面的人就是镜中的人,那就是自己,自己的反映。所以有过错,肯定君子反求诸己,他不会埋怨对方。过去弘一大师《晚晴集》里面就举这个例子,譬如你照镜子,镜子里头人鼻子上有个黑墨点,很丑。愚人看到这镜中人就会笑他,你怎么这么丑,鼻子上有墨点都不知道,就拿块布去擦那个镜子,企图把镜中人的那个污点擦掉,诸位说能擦得掉吗?擦不掉的。聪明的人他不去擦镜子,反过来擦他自己的鼻子,擦掉了,再过来一看,镜子里面的人也干净了。这个道理很深刻,你要真懂得这一个窍门,那你跟任何人都能够和谐,没有不和谐的。不和谐是自己心里面有黑点,要把它擦掉,擦掉了一看,原来世界本来和谐,本来是纯净纯善的。为什么?这是你本性本善所变现的境界,当然是本善,和谐。
这里讲到,“前生缘分,今世婚姻”,这是真的,谚语所谓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过去要是没有这个因缘,这一生不可能结为夫妻,这个关系肯定是很深的缘分。
在《教女遗规》中,吕新吾先生写的《闺范》里面(也是女德教育,闺房的规范),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这是宋末元初的事情,说有临川人梁氏,嫁给了王家。结果刚嫁过去没多久,才几个月,元朝的军队杀过来了。她丈夫跟她说,这些元兵来了之后,我一定会被他们杀害。这个太太就跟她先生约好,说我们要是死于元兵之手,那你将来要再娶的话,你还要娶我,大概这是讲到来世。后来果然这夫妇两个人都被抓起来了。结果元军的一个将领大概看到这个梁氏有几分姿色,就想娶这个梁氏,想玷污她。这梁氏也很聪明,她就跟这个元军的头领说,如果你能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就可以答应你。什么条件?你把我的先生放了,那我就从。这个头领就依了梁氏,把她先生给放走了。结果梁氏知道她先生走了以后,就对这个头领破口大骂,死不依从,最后就被杀死了。
过了几年,这个丈夫就想再娶一个媳妇,结果每次谈婚,都谈不成,于是就向他的妻子祷告,他知道妻子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了。结果他晚上突然间梦到他妻子。这个梁氏托梦跟他讲,说我死了以后生在某某家,现在已经出生了,你要等我长大以后来娶我。这个先生在梦里梦得很清楚,知道不是假的,为什么?因为他跟他太太有约定,说以后还要娶她。于是就按照梦中他过世了的这个太太的指点,去找到那一家人,一问果然有一个女孩出生没多久,于是就赶紧派人先下了聘礼,等于是预订好了,将来就娶她。问这一家人,这个女孩子出生的那一天,结果正好是他的妻子梁氏死的那一天,同年同月同日,真的就是转世到他家。这是历史上记载,真有其事。确实,前世缘分,今世婚约,没有缘的不可能走在一起,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真的是如此。
吕新吾先生是明朝的大儒,他对这个故事还有一段评论,评得很好,吕氏曰:“梁氏全夫之智,临变不迷,从一之贞,再生不易。事不必其有无,然金石之操,两世犹事一夫。世顾有事一夫而怀二心者,梁氏传不可不读。”这是讲到事夫之道,最重要的是这种贞德,从一而终,没有二心。他讲梁氏“全夫之智”,她有这个智慧,能够保全她先生的性命。而且在这种困境危变的时刻她不迷,不屈从于强势。“从一之贞”,这个真是贞洁,正气凛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对于性命看得很淡,对于道德仁义、贞洁看得很重。这种人她即使要死她也不会迷,所以再世投胎,她自己清清楚楚。“再生不易”,就是心没有变,跟从这一位先生就跟到底了。“事不必其有无”,这件事,有人说这可能是神话迷信,我们先不必谈这个事的真实与否,但我们想,古人既然有这个记载,一定实有其事。现在西方科学家都已经证明轮回真有,不是假的,西方用催眠的方法可以帮你回溯到过去。你要是不相信,我们就此不谈,先谈这个道理,通过这桩事悟这个道理。你看梁氏“金石之操”,操是操守,操守像金石一样的坚固,“两世犹事一夫”,两辈子都嫁同一个先生,这个难得,如果没有纯贞的这种道义感,这种贞德,她做不出来。“世顾有事一夫而怀二心者”,我们看看这世间,有的确实她嫁了一个先生,她还想着另外一个,二心,心不定,欲念很重,这一种人作恶,她往下坠。那这种人,“梁氏传”不可不读,这个故事不能不去细细地研读体会,学梁氏的贞操。既然走到一起来了,这份缘分,一定要珍惜。
不管这个缘是善还是恶,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善缘有恶缘,具体而言四种缘,讨债、还债、报恩、报怨。但是遇上这四种缘,而且夫妻之缘,义重如山,不管是什么缘,善缘固然要把善增加,愈来愈善。恶缘,把它转变成善缘,怎么转?你认真落实妇道、女德,你就能转了,所谓化怨为亲,那这种就是属于叫爱心,仁者无敌了。仁者的心目中没有敌对,不会说,这个先生对我怎么这么不善,这么无情无义,那你的心中有怨恨,有敌对,那就不是仁者了,仁者心里没有怨恨没有敌对。所以要真正能够在恶缘困境当中,还能够修女德的,那必定是大仁德之人。怎么修?还是要从心地上修,在心地上化解对他的不平、怨恨。前生缘分,今世婚姻,他为什么对我不好?前生缘分,肯定是我前生对他不好,对不起他,现在我来酬偿业债,那我就欢欢喜喜地还债,我绝对不会去抱怨,去不平。债还完了,我还是一样的对他有这个恩义,情义,他就转回来了,恶缘就会变成善缘了。我只一味地对他好,对他有义,我不要求他对我如何,这样的人那才是真正贤人,贤女。你真正明白了境由心造的道理,没有转不过来的缘分,没有消除不了的业障,关键是我们肯不肯转。就像舜一样,父母对他下那样的毒手,他最后能够感化父母,这是大孝。如果先生对我们要是下毒手,如果我们也能够用智慧,用我们的仁爱感化他,那这是大贤大义。
我在国外认识一位女性的同修道友,这个女子长得也很标致,她的先生是一位很有钱的富商,也是很强势的人。据他太太跟我介绍,说她的先生原来是一个花花公子,家里有钱,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太太出身比较贫寒,但是这个女性她很贤淑,很有妇德,大概就被这位先生看中了。当时很多人都劝她,不要嫁给这个人,他吃喝嫖赌都会有的,嫁给这个人你一生没有幸福的。这位女子大概也是跟他前生的缘分,她说我当时只看中他是对自己母亲很孝顺,这个人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嫁过去之后,自己就守在家里,家里是很大的别墅,有很多佣人,她就在家里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先生的事情,如果先生不主动告诉她,她也不去询问,特别不会管她先生说晚上为什么不在家里过夜,去哪里了,交了什么朋友,这些,太太不过问。先生告诉她,她就很高兴地去听,去欣赏,但是没有控制,没有管制她先生。结果久而久之,她先生也被感动了,后来这一家学佛了,学佛之后她先生回头,这以后很少在外面单独过夜,渐渐地就没有了,真的改邪归正。所以真正你谨守着妇德,可以最终把不理想的状况也改变过来的。
底下讲,“将夫比天,其义匪轻”。作为太太,自己的那个心态,刚才讲过了,一定是对于先生十分尊重,而自己谦卑,修谦德,特别是女子,谦德是非常重要的,其义匪轻。在《礼记》里面讲到,“夫者妇之天也,阳刚阴柔,天地之大义。夫恩妇爱,人道之大经”。古圣先贤讲的这些道理,那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丈夫为天,太太为地,天地阴阳的交感,而构成了家庭。天地大义,人道之大经大伦,这样的家庭才稳固。如果说天不像天了,地不像地了,天被压在了地下,地提到天上了,这成了什么?天翻地覆了,那这个家就不好过了。这男女不在其位,天和地不在其位了,那就麻烦了。哪个重要?两个都重要,没有天不行,没有地那更不行,但重要的是天和地要保得其位,这就能够长久,所以叫大义。
在唐朝有一位贾直言,他的太太是董氏。因为贾直言犯了事情,被充军到岭南去,路途遥远,而且要充军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归来。当时董氏女子还很年轻,所以丈夫临行前对董氏说,我的死活都不可以预料,我去了之后,你还是赶紧嫁人吧,不要等我了。结果董氏没有回答先生的问题,而是拿了一条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簪束起来,然后用一块绸子把头发给封起来了,然后叫她的先生在绸子上签了一个名。董氏对她先生发誓说,不是你亲手回来把这个绸子解开,那这个绸子在我头上就从此不再解开了。如此过了二十年,她先生充军刑罚已满了才回到家里,发现他太太那个绸子还绑在头发上,那个签的字还在。贾直言看到这个情景,立刻亲自替他太太解开头发,准备给她洗洗头,因为二十年,时间太久了,结果他太太头发全部都脱落了。你看这位太太那种操守,真的把自己先生看作天一样,把这种夫妻之义看得比生命、身体要重得太多了!而且永远就守着贞一,只嫁一夫这种贞洁,贞操,没有想过说要离婚的。这是真正义妇,真正是让天地动容。
现在大家学了传统文化,逐渐意识到其实夫妇之义确实重要。虽然可能会遇到不幸,有一个人先走,但是自己能够守着这个节义,他的心是安的,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是无憾的,死而无憾。我们看到中国新闻网上中新社记者的报道,在2008年中秋节,恰逢孔子的诞辰日,在北京有一百八十对夫妻结婚。他们面对着孔子的圣像,在婚礼上宣誓永不离婚。他们这一百八十对新人,都认同家庭绝对不离婚的理念,然后他们一起宣誓,在大众面前,在孔子像前对着至圣先师孔子宣誓。他们面对孔子圣像宣读夫妻真爱宣言,他们念道,“对配偶献上绝对的忠诚、永远维护婚姻的圣洁,不离不弃、相伴终身”。我们也对这个誓言很赞叹,这是什么?真正看到传统文化在复兴。
这一句“将夫比天,其义匪轻”,确实是非常的重要。既然是把丈夫比作天一样,对天我们要用至诚、谦卑、恭敬的心态,这是讲我们的存心。女子未出嫁之前,在家从父,将父比天,父亲就像天一样,母亲就像大地一样,敬父母如敬天地。那么出嫁以后,就一心追随着丈夫来过日子,相夫教子,于是就将夫比作天。将对于父亲、母亲那种尽孝的心,也移来用于先生,当然更重要的还有对公公婆婆,这是上一章“事舅姑章”我们讲到的。我们特别提到这一点,为什么女子出嫁从夫,这个理很深。女子以阴柔为美,男子是有阳刚之气,以刚为德,女子以柔为用,以柔弱为美,这是符合自然之性的。如果女子阳刚之气太盛了,这就不符合自然,就违背自然。那么柔弱的随顺刚强的,“夫刚妻柔”,这才有恩爱,就如同天地各得其位。如果调换了位置,就变成天不像天,地不像地,天翻地覆。真正能随顺的,她才是高尚的。
《道德经》里面给我们讲出上善之德,上善若水。水,它能柔顺,但是它能胜刚强,所谓滴水穿石,正说明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而鼓吹女子要跟男子所谓的平等,一定不甘心在柔顺的地位上,要去争强好胜,得来的果报是自己会有烦恼、痛苦,家庭不能和谐。殊不知男女本来是平等的,本来平等你再说个平等已经是多余。男不能取代女的,女的不能取代男的,再讲平等。但是男女他们有不同的特性,不能说两个特性都要相同那才叫平等,错了,那不叫平等。这是《论语》里面讲的“小人同而不和”,他要强调相同,但是就不和了,和气没有了。“君子和而不同”,他强调和谐,有不同的特性,本来是平等的。就好像手指,这五个手指你看看它长短不平等,你说一定要把五个手指搞平了,那个高出来的切掉,跟那个矮的一般平等,这像什么话?这就是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它本来是平等的,只是有分工不同,特点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刚有柔,特点不同而已。大家能够分工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好。所以“夫刚妻柔”,这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讲特性有别,随顺自然的天性,这恩爱、和谐才能够保持长久。明白这个道理,这就知义,真正人不学不知义。这个义是什么?就刚才讲到的,“将夫比天,其义匪轻”,这个义。那么男子对女子也是一样的义,男子看女子也应该把女子看作是自己的天地一样,女子看男子亦复如是,可以为对方舍身。
今天,我看到一份报道,这是记述了在2007年10月23号发生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事情发生在美国,一对夫妻,这个夫妻之义,我们看到美国人也一样有,西方人也有,他没学过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他也能行出义来,为什么?我们想到“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故事是讲一对新婚的夫妇,男的是哈佛大学经济学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女的是哈佛大学考古专业在读的博士生,一对高级知识份子。男的叫达维尔,女的叫比妮,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他们刚刚结婚,就相约去美国一个著名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去游玩。他们是8月15号结婚的,10月23号去玩。因为这个女的是个考古学家,所以也特别喜欢去旅游,。这对新婚夫妇一起登上了一座高达千米的山崖,看到悬崖长出的那些松树姿态特别的优美,于是他们就拍照,丈夫给妻子拍照。
为了选更好的拍照角度,这个先生就坐到一个斜伸出悬崖外面的一个树枝上。结果没想到突然这树枝就断裂了,他没反应过来,一下子身体就掉下去了,坠入了悬崖。太太在旁边看到了,惊呆了,等她回过神来以后赶紧呼叫她丈夫的名字,探头往这个千米深的悬崖下看,发现她丈夫竟然挂在一个山藤上,长在悬崖上的一个小藤树,挂在那,没掉下去,他在呻吟,显然受了重伤。这个山藤主干大概像碗口粗,她先生的左手紧紧抓住山藤,右手垂了下来,骨折了。新婚太太见到这个情景就大声地鼓励他要坚持住,她要马上下来救他。但是那个地方山势险要,悬崖峭壁,很难救援。这个太太首先打手机呼救,救援队伍就在赶来的路上,但是在这种原始森林区很难发现目标。她打了电话,这时候又看看她先生在底下很痛苦,她想着不能只坐在那等,于是她把随身带的一条登山用的绳子拿下来,然后拿着刀,劈一些树枝,把它做成一个小梯子,用绳子跟树枝扎起来做成一个梯子,然后从上面把梯子垂下去要救她的先生。做了二十分钟就把梯子做好了,然后她就把梯子绑在一个树干上,希望让她先生爬着这个梯子上来。但是她先生已经骨折了,没有力气去往上爬,而且爬的是非常危险,底下就是千米的深渊。
这位太太叫比妮,比妮就想到自己要下去救他。于是她就顺着梯子这样一步一步地往她先生那个山藤的地方爬下去,尽管她先生呼喊她不要下来,说太危险了,但是比妮还是往下。在悬崖峭壁上爬梯子那可真是危险之至了,而且她也没受过专门的训练,那真是不容易。好不容易一步步攀到了这个山藤的位置,然后这个太太把一只脚搭在这个山藤上,然后慢慢地把身子移过去用一根绳子把她的先生的脚先绑住,绑在山藤上,保证她先生不会掉下去。然后她先给她先生做包扎,因为她的先生已经流血流了很多,而且骨折。包扎好后,就劝她先生,说可不可以我们一起爬上去。
可是等到他们刚刚打算要往上爬的时候,忽然间山风刮得很厉害,当时又下起雨来。山风竟然把这个树梯吹得抖来抖去,以至于树梯上面绑着树干的那个结点已经松散开来。紧接着几根横木掉了下来,这个梯子上的小横木都被吹散了,不一会儿连整个梯子也都被吹掉。这个时候比妮已经跟她的先生同时站在那个山藤上,就是等于两个人的重量压在山藤上。因为重量太大,山藤所攀住的那个石岩,石头一块一块地往下掉,而且愈掉愈多,眼看着这山藤可能支撑不住两个人的重量,会倒下去,一倒下去那两个人同时坠落山崖。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他俩都知道这下可完了。这个男的达维尔就对他的太太说,你听我说,我现在已身受重伤,活下去也是个废人,我们两个不能一起死,必须有一个人活着,请求你把我这个绳子解开。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这个男的想要跳到山崖下去,使到他的太太能够在这山藤上还能存活。但是这个太太就死死拉住她的丈夫,就跟他讲,说不行,你还年轻,你必须活下去。两个人就争了一会儿时间,太太就说,说亲爱的达维尔,没有时间再争了,请答应我,你要活下去,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妻子。说完这个话之后,这个太太就纵身从千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去了,这个先生要抓也抓不住。
后来等到救援队派直升机把挂在山藤上的达维尔找到,救援下来,然后又下去找比妮的尸体,那已经是血肉模糊。她的左手还紧紧地抓紧着,打开一看,原来是为她先生刚刚包扎好的那个半截纱布。这个太太为了抢救她的先生自己献出了生命。这个故事被《芝加哥论坛报》以及多家媒体报道之后,在全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的美国国民都纷纷到了哈佛大学,这是比妮的母校,为这位伟大的妻子献上鲜花,并且称她是美国女性的骄傲。这个实例真正诠释了《女论语》里面讲的将夫比天,其义匪轻。
虽然自己已经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是有光明的前途的,这位新婚的太太在危急的时刻,能够把自己的生命舍掉,在大义面前可以舍身取义,而义尽则仁至。我们看到这个案例确实也很感动,美国人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自己反省一下自己,在大义、大节、危急的时刻,我们能不能够也学这位比妮一样,舍生取义。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中,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躯体顶住压下来的预制板等瓦砾,让自己怀里的孩子得到安全。最后救援部队把母子救出来的时候,母亲的尸体已经僵硬,但是她的脊梁仍然坚挺,怀里的婴儿还在熟睡。看到婴儿的身上包着一个手机,手机上有母亲最后的留言,上面写着:亲爱的儿,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母亲永远爱你。这都是其义匪轻。
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就要在大难当头的时候,像她们一样做出义举来,在大难当头的时候,我们能够舍生取义。如果在大难当头时贪生怕死,那未必能不死,而且灵魂一定往下堕落。所以平时我们要看得破,认得清,人这个生命绝对不是一世就了结的,生生世世,无量的生死。身命舍掉那是小事情,舍生取义,义是大。在必须要抉择的时候,可以舍小取大。今年以来我们看到的自然灾难特别多,随时都有离世的危险,未来有没有危险?肯定有,而且还有可能愈来愈多。我们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形,这样的一种时代,虽然是不幸,也是值得庆幸的。为什么?在这样的时代当中,纵然突然离世,只要我们能够看得破,放得下,就很可能让我们灵性快速地提升。
所以常常问问自己,我对我自己的身以及身外之物能不能放得下?要认清这个身是暂时的假身,不是自己,别把它误认为是自己,那只是一个臭皮囊,那只是一件衣服,随时脱下来可以换件新衣服。你有这样的认识,舍生取义你才能做得出来,要不然难免也会贪生怕死。贪生怕死躲避灾难,要知道该是你的还是你的,躲不过的。君子乐得作君子,所以大无畏、从容来接受。小人冤枉作小人,想躲避,以成全自己的不义,结果不义是成全了,陷于不义之地,那个生命就算保全了,这类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猪狗不如,人见人啐。这些事情平时要多参透,要把自己的物欲、名利、自私彻底放下,你自然就能够成全你义理之身。
《弟子规》上“入则孝”,就是教我们从事亲做起,首先我们要有孝心,能够牺牲自己来帮助父母。假如我在这个境地上,在山藤上的人是我的父亲,或者是我的母亲,当我跟他在这个山藤上,山藤不能支撑两个人的重量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能不能纵身跳下去,问问自己。你如果回答说是能,那你就是孝子、孝女。然后把孝心扩展,嫁到了夫家,以孝心对公公婆婆、对丈夫,试问问自己,假如山藤上另一个人是我的公公,或者是我的婆婆,我能不能够也纵身跳下?如果能,你就是尽孝。那是我的丈夫,我能不能纵身跳下?所以《孝经》上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事亲、从养孝心开始,把孝心养成了,移孝作忠,事君是忠。嫁到了夫君家,夫就是君。事君如同事父、事母,事公公婆婆如同事父母,一生都坚守着这样的道德、仁义,你就是立身,终于立身。终就是终点、终极,一辈子都这么做,死而后已,到生命的终点了。所以《弟子规》里面“入则孝”的内容,也可以用来作为事夫之道。
底下的经文体现出来,下面讲
〖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夫有恶事。劝谏谆谆。莫学愚妇。惹祸临身。〗
这是敬夫,以敬父母之心敬夫。《孝经》上讲的“居则致其敬”,用在丈夫身上也是一样的。前面讲的,女子出嫁把丈夫看作自己一身之主,这里面夫妻之间的恩义、道义、情义含有了君臣之义,所以对于丈夫能够尽忠尽义。对待丈夫也讲相敬如宾,像宾客,为什么?因为夫妇关系太亲密。往往人过于亲密,会有放逸,会不注重礼仪,所以这里提出“敬重如宾”,像宾客一样。宾客,外人就得讲礼仪,对待夫君礼仪不能够缺少,这是讲到这层意思。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晋国有一个人叫做却缺,他跟他的太太就是相敬如宾。有一天,却缺在田间劳动,妻子按惯例每天都是送饭到田间。结果被路过的一位叫臼季的将领看到了,发现这个太太对她的先生毕恭毕敬,把饭食能够恭恭敬敬地捧上给先生来食用,真是举案齐眉。先生也是很庄重的接受太太的这分供养。让晋国大夫臼季看到这样的一个举动,就非常的赞叹,他讲,“敬,德之聚也”。一个人能够有敬,有诚敬心,他必定有德。这样的人请他出来治国安民,他能够以德治国,所以就向晋国国君推荐,晋文公就用他做将领。却缺果然是有德有才,从政多年,为晋国立下很大的功绩。他历事数君,没有见过他失误,在晋国是少有的稳健的政治家。
吕新吾先生,明朝的大儒,对却缺夫妇有这样一段评价,他说,“夫妇非疏远之人,田野非几席之地,馌饷非献酬之时,却缺夫妇,敬以相将,观者欣慕焉,则事事有容,在在不苟,可知矣。余尝谓闺门之内,离一礼字不得,而夫妇反目,则不以礼节之故也。却缺夫妇真可师哉!”这是讲到夫妇之间不是疏远的人,很亲密。在田野里面也不像自己家里一样,不是在家里自己一室之内。馌饷,就是送饭的时候,也并不是好像献报酬的时间。在一个生活小节上,却缺夫妇都能够这样的敬重如宾,互相都恭敬、讲礼,让观看的人在旁边看到之后非常的欣喜羡慕,这一对夫妇难得!就可以推想到他们俩事事有容,在在不苟,在生活小节上,每一桩事情上那都是不缺礼节,不会苟且。一丝不苟,德就在其中,德是什么?诚敬心。人有这样的诚敬心,有什么事办不好?所以吕新吾讲,“余尝谓闺门之内”,余是我,我曾经说在闺门之内,就是夫妇之室当中,“离一礼字不得”,不能离开礼,夫妇也要讲礼,也要互敬。往往夫妇反目,闹别扭、闹矛盾的,都是缺了礼节。夫妇之礼,就如同宾客之礼一样。
现在你看,有几家的夫妇能够注重这些礼节?先生出外出差回来,有没有想到给太太带一份礼物?太太上街有没有想到给先生添置点什么?在一起生活几十年,会不会在生活小节上也就随意了,没把对方看在眼里?这样往往有之,矛盾都是从这些忽略的细节中形成的,不可不慎。“却缺夫妇真可师哉”,师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榜样,真是难得!这就是夫妇之间讲求礼仪。
“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就好像“父母教,须敬听”一样,这是对于丈夫的尊重,不会怠慢。在《吕新吾闺范》里面讲到一位吕荣公夫人,常常跟别人讲做夫妇之道。她跟她的先生在一起相处六十年,这个婚姻可是长了,六十年的婚姻,从没有说有一天会打架吵架,争得面红耳赤,没有过。从年轻到年老,夫妇之间坐在坐席上的时候,都不会随意,也没有嬉笑,这真正是夫义妇听,夫妇之道做绝了。
《易经》上有家人卦,“易之家人曰: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夫义妇顺,家之福也。夫夫妇妇,第一个夫是名词,第二个夫是动词,妇也是这样,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什么意思?做丈夫的要像个丈夫,做太太的像一个太太,也就是各行其道,这个家道就正了。在这里面要知道,我只要求我自己做到,我不要求对方做到。我要要求对方做到,那可能永远办不到。你有要求的心,和顺就没有了,那是一种控制占有的念头,要按照我的意思办,他得尊重我,他不尊重我我就不尊重他。你看,你这个是讲条件的,控制的念头,强制的心理,这样跟人交往,关系就肯定很难融洽。只要求自己做,不要求别人做,别人自然得到感化。能够夫义妇顺,这家就有福了。丈夫讲求道义、恩义、情义,太太能够柔和恭顺,这一家和气!和气生财,财就是福,和气生福,那子孙长远,家道长远。
那有人说,如果夫不义的时候,怎么办?妇还要不要顺?还要顺。但是你要知道顺是顺义,夫义妇顺,顺的是义,不是讲顺的是夫。如果夫不义?夫不义,我们能够随顺着义,而能够感化夫,让他归于义,这个顺才是有智慧。这不是盲从,不是讲助纣为虐,帮助丈夫干坏事。丈夫干不义的事情,偷鸡摸狗,杀人放火你也跟着顺,这就错了。
在《德育课本》里面有讲到一个故事,“蔡氏止盗”。这讲的是宋朝有一个女子蔡氏,她出嫁以后,她的先生跟一些恶少常常来往,终日无所事事,出去游手好闲,于是蔡氏就劝谏他,可是屡劝不听。没过多久,她先生就拿着不少钱回到家里来,蔡氏就拒绝,对她先生说,“假使你拿进家里来,我就要告官府”。最后她的丈夫就跟众人约定,瞒着他的太太出去,后来还是被这个太太发现。于是在后面追着大呼,要止住他,而且说,“你要再不停,我就告乡里”,这时候众人就散去了。她先生很生气,屡次打她,可是这位太太依然坚持。后来事情败露,那些歹徒都被抓起来,犯了罪,被抓起来。因为这位先生被蔡氏看得很紧,没有参加那些恶少歹徒的犯罪行为,所以唯有这个先生得以幸免。这时候他才悔悟,知道太太对自己真是非常有情义的,于是改过自新。这就是夫义妇顺。夫真的有义,妇就要顺;夫要是不义,太太不是说我就离开,不要了,那自己也不义。而能在这当中劝谏,真正像《弟子规》上讲的,“夫有过”,我们改一个字,《弟子规》是“亲有过”,我们讲“夫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蔡氏真正做到了。
再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陶答子的人,在陶这个地方做了三年官。可是做官并不是很廉洁,家财愈来愈多,比没做官之前富裕了三倍,但是民间对他的传闻都不好,这是个贪官。他的妻子规劝他好多次,可是这个先生都不听从妻子的劝告。过了五年,他的家里愈来愈富裕,车子居然有一百乘。结果他辞官归故里的时候,宗族的人都杀牛来庆贺他,“你做官真有成就,变得大富大贵。”唯有他的妻子抱着儿子痛哭,结果婆婆很生气,说:“你真是不识抬举,这么喜庆的日子你还在这哭,多不吉祥。”这个妻子就说,“丈夫在陶这个地方做官,家里富了,可是国家穷了,这可不是好事情,这是败亡的征兆,现在已经看到。我情愿跟我的小儿子一起逃避,能保住这一家的香火。”婆婆听了很生气,于是就真的把这个太太和她的儿子赶走了。过了一年,果然天子问罪,陶答子因罪被杀头。而他的母亲因为年老所以免罪,可是没有依靠,后来陶答子的妻子就把婆婆接来奉养。
这个太太有智慧,虽然丈夫不义,但是她能顺着义,并没有被财利的假象所迷惑。一般人没有学过圣贤之道的,难免会喜财而轻义,重利轻义。往往有先生因为太太爱财,而去贪污、去犯罪,这是做太太的不贤。而陶答子的妻子在这样的情形下,能够苦苦规劝自己的丈夫改邪归正,虽然最后没有能够成功,但是至少她自己守着义,而又能够想到保留夫家的香火,最后接婆婆来奉养,这都是代夫行义。
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到,“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无道的时候,看到国家、人民穷了,自己居然富了,这样的富贵是可耻的。太太懂这个道理,难得!这个先生正应了《太上感应篇》讲的话,“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贪不义之财,就好像吃用屋檐水滴漏下来的水泡肉,有剧毒的。饿了吃这种肉,立刻会死。渴了,喝鸩酒,是毒酒,也是立刻死。这是讲到夫义妇顺。
还有太太相夫教子,这也是义。相,就是帮助,帮助当中最重要的,帮助丈夫立德。在《后汉书》里面记载着,东汉时期河南乐羊子这个人,娶了太太,记载没有说她姓什么,就叫乐羊子妻。羊子有一次走在路上,捡了一块金子回到家里,给他太太。太太说,“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金以污其行乎!”太太讲,我听说有志之士不喝盗泉的水,不义的东西碰都不碰。廉者,廉洁的人,不去接受嗟来之食。嗟来,就是唤你过来过来,我给你吃,很傲慢地去赠予。对于一个有操守、有人格的人,不会接受这种所谓的施予。所以在路上捡了金子,那不就是污染了自己的德行吗?你看看,太太正气凛然帮助丈夫改过自新,所以羊子很惭愧,于是又把金子放回原地。
后来羊子寻师求道,学了一年就回来了。他妻子就跪下来问他,为什么你回来?羊子讲,也没什么事,就是很想你,回来看望看望你。这个太太这时候就拿了一把剪刀,到了她纺织机旁,就对她先生说,你看纺织蚕丝,一缕一缕慢慢地把它集结成布匹,从一寸到一丈,到成匹。如果现在还没有织完,我就把它剪断,那不就是把日积月累的功夫全都荒废了吗?夫君你求学,如果还没有学成,中道而还,这不等于我现在没织好布就把它剪断一样的道理吗?羊子听到他太太这么样的话,也非常地惭愧和感动,于是立志求学,不学成就不回来,结果一学就学了七年,没有回家。这个乐羊子妻就在家里非常勤恳地奉养她的婆婆,靠纺织为业奉养婆婆,而且有多余的还能够托人常常送东西给羊子,供养他学业。
有一次有盗贼进入只有他们婆媳的家,这个盗贼看到乐羊子妻长得有几分姿色,就想要玷污她,就把她的婆婆劫持住,让乐羊子妻就范。乐羊子妻拿着刀出来对这个盗贼说,你放掉我婆婆。这个盗贼说,你要是不从我,我就把你的婆婆杀掉。结果乐羊子妻仰天痛哭,举刀就自刎了。这个盗贼非常的惭愧,被这种香闺正气所震慑,把她婆婆放掉,就逃跑了。后来当地的太守听到这样的义事,于是对乐羊子妻用厚礼给她安葬,而且给她谥号叫贞义。贞操的贞,义就是道义的义,这就是乐羊子妻助夫成德。
吕新吾先生对这段典故有一段评价说,“吕氏曰:贤哉,乐羊子之妻乎!遗金不受,临财之义也”。这是路上捡到的金钱不接受,这属于不义之财。所以面对财能够守住义,该接受才接受,不该接受分毫不取,这是她的第一德。第二,“乐守寂寥,爱夫之正也”。帮助她丈夫去求道、求学,自己甘心守着寂寞,孝养婆婆,让丈夫安心,爱夫之正,丈夫做的是正事,走的是正道,这是护持她丈夫。“甘心自杀,处变之权也”,把生死看得很淡,真正舍身取义,在盗贼威逼的时候,以自杀做为临机处置的手段。处变之权,权就是行权方便,用这种善巧方便来止恶,解救她的婆婆。“值此节孝难全之会,一死之外,无他图矣”,确实在那种情景下,这个所谓节孝难全。盗贼要强迫她,她失节,否则就要杀她的婆婆,这不孝。节操和孝顺很难两全之时,以一死而结束生命,就两全了,没有别的企图,没有别的想法,正气凛然。这是助夫成德,舍身以成全道义,这是夫义妇顺,我们看出顺的是义。
讲到求学,乐羊子他去求学求法,他的太太护持他。这就使我联想到,我们恩师提到要复兴传统文化,必须要重建中华传统家道。中国,家是文化、道德、精神的一个载体。过去《大学》里面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现代人对这个家没有很深的观念,以为两口子结了婚就是家,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传统意义上的家是什么?像古代以血缘关系建立的家,四代、五代同堂的,这是常有的事。明朝郑濂一家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这叫一个家。能齐家就能够治国,就能够平天下。现在家没有了,这样的大家庭确实重新建立很难。
那我们恩师讲到,既然不能以血缘关系重建真正意义上的家,就应该以道义来结合,寻找新的载体,在这种载体里头,就是新的意义上的家,落实五伦八德。我们师父讲,要把一个企业做成家,一个团体做成家,任何的团体都像一个家一样。譬如说企业的老板,就是老板爱员工像爱儿女一样,落实父子关系,落实君臣关系。像在我们协会,专门弘扬圣贤文化的,这也是个家。在这个家里面,我们要恢复家道、家风、家学、家业。那家道是什么?家道就是五伦大道;家风就是八德,五伦八德;家学,儒释道传统教育,这是我们的家学;家业,弘扬正法,普利众生,弘法利生是家业。所谓荷担如来家业,这是我们协会的工作。
我曾经向恩师老人家请教,我说在一个协会道场,这样的一个大家庭里面落实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这五伦当中四伦我都比较能够理解,也比较容易落实。父子,有长辈有晚辈,这就像父子一样;兄弟,是同辈的,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君臣,协会里面有执事的,有领导,还有被领导,那是君臣;还有朋友,大家是同修道友。夫妇这伦怎么落实?我自己有一个想法我就向恩师请教,不知对不对?请老人家来印证。我说在一个协会,一个道场里头,当然没有讲夫妻关系,但是一个家里头男主外女主内,这有主外和主内的关系。什么是主外?弘法的是主外,护法的是主内。这弘法的在台前,上台来讲经弘法,他是面对大众,这是主外。那护法是在幕后,护持道场,默默无闻,别人也不知道他的这个工作,但是他的工作非常重要。可不可以把夫妇这伦在道场里面就改换成弘护?不管是男的、女的都可以做弘法,也可以做护法,这里不用性别来分,而以分工来分。正如乐羊子妻护持乐羊子求学、求道。弘法的人才要培养,他要天天讲课不断,护持的人就很重要。这个想法,恩师听了点头,说是这样的。所以这五伦关系真的是一样可以落实,道场就是个家,大家以道义相结合,有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弘法利生。
所以我自己也非常的感恩,能够在协会得到众亲人的护持。现在每天中午协会都派人来送饭,本来是我自己做饭的,在寮房里面做。但是协会考虑到我备课很紧张,希望我少在这些家务活上分心,就给我送午饭,早餐我自己做。还特别帮我处理不少的杂事,使我不用管杂事,能够专心于经教,他们是真正在护持。
在五伦关系当中,五伦讲十义,弘护,这与血缘关系里面的家庭当中的夫义妇听类似,这个义就是你要做的事业是道义的。我们发愿以弘法度生为己任,荷担圣贤家业,这个也是属于义。那么护持的人,关键在于能够以柔顺的态度辅助弘法的人。像在协会每天讲课、讲经,我们恩师上人每天讲两个小时,我也是至少每天讲两小时,有时候每天讲四个小时。这个护持者就是让弘法的人能够专心,不要为杂事分心,使弘法的人能够真正最大限度的来广度众生。护法的人做配合的工作,包括我们协会流通法宝,现在有网络、有卫星,还有各种流通的渠道,都要护持的人真正得做这些实际工作。
我们恩师常说,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力于过去韩馆长三十年的护持。不仅是护持恩师的吃住生活,更重要的是护持他老人家三十年讲台不中断。在他那个年代不容易,因为没有人讲经,在寺庙里面也不给你讲经,所以当时韩馆长只好怎么样?到处借地方、租地方,拉听众来让恩师每天练习,没有一日间断。所有杂事都处理好,不让恩师操心,让他能够专心于经教,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得以成就。现在要弘法比过去来讲容易、方便,为什么?有没有听众在现场,这都不是问题。有摄影棚、有网络,以后可以制光盘,同修也不一定要在现场,弘法比以前方便了。但是至少也要有一个摄影棚,有一个网站,还要有相应的设备,这能保证弘法。
对于法脉的弘传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下一代的弘法人才,这叫传灯。这跟在家里一样,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家里妻子的天职相夫教子,主要精力要摆在留后这上面,因为有没有后代,做太太的她负大部分的责任,有好母亲才能有好儿女,才能有好后代。就像周朝三太,三位女圣人生的都是圣人,所以能够使周家的基业有八百年长盛不衰。这个相夫教子,我们用到道场里面改成弘护。相就是帮助,所以护法的人两个职责,一个是护持弘法的人每天讲课不断,另外一个还有更重要的,培养下一代,这也是护法需要做的事情,要创造培养弘法人才的条件。我们恩师讲,他现在从弘法退下来要做护法。为什么?因为他都经历过,他有经验、有智慧,他知道怎么护。而培养人才,那是最最重要的,使法脉得以不中断,就像在家里延续香火一样,这延续的是法脉,圣贤的血脉。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平时也在思考,我们现在每天很努力地来学法,讲课能不断,讲上三十年大概也能够有所成就。这是很幸运,在恩师的指导之下,这真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但是光我自己成就不行,法脉要往下传,现在就得考虑到培养弘法人才。就好像一个家庭,中年人如果还没有孩子,那就是很值得忧虑的。我现在也是中年了,当然也有不少的父母跟我也提过,说想要把孩子送到我这里,让我来教,可是我没有这个条件,我自己要学,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个需要什么?护法来发心。就好像家庭里母亲的角色,这个事情,你说父亲也能干,但是父亲主外,母亲主内。等我三十年以后,这些孩子他长大了,他也真正能够继承弘法利生的事业,要不然那时我老了,那就后继无人,那真的是对不起佛法,对不起恩师。
所以如果真正有人发心,能够培养几个孩子,现在可以找十岁上下的,都可以。以私塾这样的方式来带,主要推行扎根教育,把儒释道三个根扎好。我们培养孩子,培养年轻人,培养个二十年,二十年我都将近六十岁,那时候我也可以来做护法了。那时候我来带,可能真的就可以有后。所以不可以让圣贤血脉在我们手上中断。这就需要什么?弘护一体,同心协力。做这种工作要无私无我,不能有丝毫私心,才能够把圣贤教育的家道、家风、家学、家业继承下去。
这个护法者比弘法者更重要,所以恩师常讲护法功德比弘法要大,这真的是如此,没有护法就不可能有弘法,更不可能有法脉的相传。护法的要有圣贤之德,像周朝三太,圣人。《关雎》一诗,我们第一讲的时候学的,讲后妃之德第一就是没有嫉妒,护法人不嫉妒弘法人。嫉妒,凡人难免有之,看见你上台讲课,受众人的仰慕,自己默默无闻躲在幕后,心里也不满意,这是嫉妒。嫉妒弘法的,甚至障碍弘法,那就不是护法。像后妃,你看能够辅佐文王,自己没有嫉妒,她甚至还能够广求淑女来辅佐文王,她也不嫉妒其他的嫔妃。那是完全没有嫉妒。为什么?她无私。无私才能做到不嫉妒,没有傲慢,没有自私,没有名利心,没有贪瞋痴慢的烦恼,没有控制占有的欲念。护法的有时候对弘法他也会控制占有,这是我护的,人家来他就会挡住,或者一定要求弘法按照他的意思来办事。用自己的意思左右弘法的事业,这个因果就大了,所以护法者真是不容易。怪不得恩师讲,什么人能做护法?真正圣贤,真正成就者,发大菩提心的,他的境界要比弘法人还要高,这法才能护得好。境界低过弘法的,你怎么能护得好?比弘法低的,充其量只能做做帮手。真正做护法的,那要有很高的智慧,多年的丰富的经验、阅历,还有他要有福报,那才能够做得好。这真正是众生要有福,我们这样的期许,但是需要菩萨来发心。
下面我们来看底下一段,
〖夫若出外。须记途程。黄昏未返。瞻望思寻。停灯温饭。等候敲门。莫若懒妇。先自安身。〗
这是讲到丈夫出门的时候,做太太的在家等候。对于丈夫出门的行程,我们要了解,要懂。如果是丈夫万一没有按照行程归来,那我们还要去打听一下,是不是出什么事了,要怎么样帮助他。丈夫去哪里都要非常明了,以便随时保持联系。如果是出远门,应该常常寄一封家书安慰安慰先生,让先生做事也好,求学也好,不要有后顾之忧。如果不是出远门,当天回来的,“黄昏未返”,到了黄昏时分还没回来,这就需要“瞻望思寻”,在那里翘首盼望,这是一种对于丈夫的那种敬爱之情。“停灯温饭,等候敲门”,把灯留住,没有灯摔一跤,那就麻烦了。古时候是油灯,现在灯就方便了,开着灯,方便出入。把饭菜留好,还温在锅里头,丈夫回来,随时可以去食用。“等候敲门”,丈夫不回来,我们不能够先休息,坐在堂中等候。“莫若懒妇,先自安身”,这懒妇就是看着丈夫没回来,自己就睡觉了,又没灯、又没火、又没吃的,先生回来饿着肚子,这就生烦恼。所以对于丈夫要有这样的爱心。对于先生出外,自己内心里有盼望,但是没有控制,把控制占有的念头放下,这就是顺,修自己的随顺之德。
在周朝的时候,宋国有一个叫鲍苏的人,他的妻子非常贤淑,嫁到鲍家之后,相夫教子,奉养婆婆,非常谨慎,非常的尽心。结果鲍苏在魏国做官,我们讲在外面有外遇,又娶了一个太太。鲍妻在家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她并没有忿恨,反而在家里更加尽心地来侍奉婆婆。而且常常还叫来往的人捎点东西,捎封信给她的丈夫,去给他问候,而且特别还给他的二太太捎上礼物。结果有人就跟她讲,说你丈夫已经在外面有外遇,已经又娶了一房,你就可以离开他了,你还何必对他这么好?结果鲍妻就说,妇道就是从一而终,嫁一个丈夫就不更改,就是丈夫死了,也不改嫁,也不再嫁。我每天甘愿奉养公公婆婆,甘心来做鲍家的媳妇,专一不二。如果说是嫉妒丈夫所喜爱的人,这叫贪淫,贪淫是做妇人最可耻的事情。所以她对于自己的婆婆愈加的孝敬。后来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个事情,特别地表彰她家,在她家门上面写着“女宗”两个字。
这个鲍妻难能可贵,她的先生对她不义,在过去还好,因为男子娶妾也不算违法。现在就不行,现在这是属于违法行为,一夫一妻制,不能够搞两房。但是丈夫怎么做是他的事情,我们刚才讲的,只需要我自己去行义,我不要求对方行义,这是所谓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对于丈夫,我们恒顺他,我只是守着这个义字,最后让他也能感动,回头。这当中修的是一个忍,百忍成金。而忍不是说我心里很有气,我故意憋在心里,我不把它释放出来,那个不叫忍,那个是自己糟蹋自己,你会得病,会长肿瘤长癌症的。忍是什么?心里面没有,不看丈夫的过错。六祖惠能大师有一句名言,叫做“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任何人的过错,我都不见,这是真修道人。丈夫有过错,我要不要见?我知道他有过错,但是我不摆在心上,这叫不见,我还是守着我的义。
这是《道德经》讲的,“上善若水”,像水一样。你看它流到哪里都能够适应,流到一个圆的池子里它就是圆的,流到方的池子里它就是方的,不管是方是圆,它都能够恒顺。《道德经》上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讲不争之德。你看水,它没有跟任何的万物相争,但是它又利益万物,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离开水就不能成活。善利万物,但它不争,能够不争,它就无往而不善,所以叫上善若水。上是最上,没有比水的这种德行更善,我们要做上善之人。你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是上善之人,你得向水学习。水是谦德,不争就是最上,没有分别执著,没有挑剔,没有对立,这是孔子讲的,“无可无不可”。自己只安处在最下位,水都往下流,它只是到下位去,它不会跟人争,水不会冲上去的,水都是往下流。那个火就往上冒的,火是什么?怒火,发脾气的火往上冒。水往下流,谦卑。你能谦卑,火就上不来,水能克火。所以女子,一般我们有听过民间讲的,说女子就像水一样的美。美在哪儿?上善若水,谦卑,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所恶就是所厌恶的,众人都喜欢高,喜欢上,但是水处在下,众人不喜欢的地方它去,这种德只有圣人有。圣人能处众人之所厌恶的地方,而非常的泰然,真正是安贫乐道,守谦忍辱。他连忍辱的那种念头都没有,很自然,这是几于道。几就是近,接近,跟道相接近,你差不多也就是圣人了。
你看看这个鲍妻她有上善之德,对于先生这样柔顺,一般人没有。只求把自己该做的本分工作做好,敦伦尽分,而不去争强好胜。对于先生过错能够包容,能够忍耐,而去感化。不仅感化一家,还感化一国,连宋国的国君都赐给她“女宗”这两个大字,说明国民都受她感化,向她学习。这种涵容的心量,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再看底下一段讲夫有病的时候,病则致其忧。
〖夫如有病。终日劳心。多方问药。遍处求神。百般治疗。愿得长生。莫学蠢妇。全不忧心。〗
事夫如事父,《弟子规》上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对丈夫也一样适用。丈夫要是有病在身,“终日劳心”,小心看侍,要周到的来调理,多方来问药,这是求医,找药。“遍处求神”,求神问卜,我们现在讲祈祷,祈祷丈夫能够早日康复,至诚能够感通。百般的治疗,尽一切的能力来治疗好先生,不惜一切代价,希望丈夫得长寿。不要学蠢妇,这里讲蠢妇就是愚蠢的妇人。为什么愚蠢?如果丈夫有病,她不管、不理,这是蠢妇。为什么?丈夫如天,这天要是崩下来了,那自己也不会好过。自己成了寡妇,怎么好过?所以只有蠢妇才会对于丈夫的病不理、不管。“全不忧心”,不放在心上,这种人叫麻木不仁。夫妻本来是爱的结合,不爱对方,对方的疾苦“全不忧心”。丈夫跟自己本来是一体,所以丈夫有病等于自己有病一样,有病则致其忧。古语讲到,“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事情确实是不容易。如果丈夫病个一天、二天,细心照顾没问题;病个一两个月还能行,勉强过得去,坚持得过去;病个一、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恐怕就不行了,所谓久病床前就无贤妻了。
但是我们也看到真有贤妻。在浙江宁波市慈溪市周港镇路桥村,有这样一位太太,叫做曹宝琴。这是根据慈溪市妇联网2009年8月19号的一个报道,说这一对夫妻真正是有道义、恩义、情义。他们是1971年结的婚,到现在已经四十年。先生姓杨,结婚不久就因患病瘫痪。当时新娘刚刚怀孕,听到这个噩耗。还是坚持把孩子生下来。她的先生一直瘫痪在床上,不能起来,这真苦!结果这个太太毅然承担起护理丈夫,教养女儿的义务,她没有抛弃她的丈夫。丈夫手动不了,她做丈夫的手;腿走不了,她扶着他,做他的脚。她成为了丈夫生活的全部,丈夫没办法自理生活,全是由她来照顾。她还要下地干活,种植一些粮食、蔬菜什么的,卖了挣点钱,来养活家庭。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当时,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我母亲就常跟我讲,上山下乡要到农村里干活积工分,用工分来换一点粮食和钱。像这样的一位媳妇,照顾家里,下地干活换得一点粮食,换得一点吃的,她就先供养她丈夫和孩子,还有家里的老人,自己常常会挨饿,因为干活,肚子又饿,常常累得晕倒了。就是在这样非常艰难的状况下挺过来。而她的先生一直就躺在床上,一躺就是四十年,风霜雨雪四十年。结果这位曹宝琴一点怨言没有,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她的先生,久病床前有贤妻。她的先生对她这种感恩,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感激和评价,这诗讲“家有贤妻曹宝琴,贤良淑德人人夸。艰辛生活不曾嫌,久病丈夫未曾弃。得妻如此夫何求,得妻若此三生修”。
这一段是讲到丈夫有病,太太忧心。底下一段
〖夫若发怒。不可生瞋。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
这是讲夫有责备,须顺承。丈夫发怒,脾气有时候起来了,你不可以跟丈夫对着干,两个巴掌拍得响,一个巴掌拍不响。他骂,你不骂;他打,你忍着;这样就打骂不下去。这是妙招,所谓忍辱柔和是妙方,你自己不伤身,同时你能化解怨气。能“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这是止争斗的最好的方法。如果是两个打起来,愈打愈激烈,甚至闹出命案,这往往有之。真正能忍的人,她才是能够知大义,有大义大节,她才是最勇敢的人。所以不要学那种泼妇,泼妇是不能够忍,不能忍辱,用匹夫之勇挺身而斗,“斗闹频频”,每天都跟丈夫争斗,这个就不像话。所以一定要注意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赌气,不要生气。
在2006年3月,四川《华西都市报》登了这么一个案例,说在四川罗江县有一对夫妻在桥上就吵起来,因为什么吵?这夫妻结婚年头不长,有一个两岁的孩子,准备要调新房,搬新家,就因为装修问题两个人意见不和,所以就吵起来了。本来关系都不错,就这么一个问题,各执己见,搞得面红耳赤。结果这个年轻的妻子一赌气就从桥上纵身跳下,跳到河里去。本来她这样做是想试验试验丈夫对她是不是真心,也是来表示抗议。结果她先生看到太太来真格的了,就赶紧下去救。结果没想到河水也挺深,这先生游到他太太身边,大家也抢着救她,有人拿着长长的竹竿伸到他太太那里。她先生游到那里去的时候,已经没有力气了,然后把他太太一推,推上去,他太太就抓住竹竿,被人救上来了,而她先生自己就在河里溺死了。这个太太通宵在那痛哭,悔恨自己怎么这么冲动,在那里号哭,但是已经晚了。所以人能学得忍辱,你才能够有福报。不能忍,往往就会酿成大错,自己成了新寡。
〖粗丝细葛。熨贴缝纫。莫教寒冷。冻损夫身。家常茶饭。供待殷勤。莫教饥渴。瘦瘠苦辛。同甘同苦。同富同贫。死同棺椁。生共衣衾。〗
这一段是讲太太事夫要殷勤,能够细心照顾丈夫,跟丈夫同甘共苦。整个《女论语》所讲的这些事情都是生活的小事,但是这些生活的小事里头有大道理。圣人教学并没有脱离生活,全都是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细节里头,让我们去体悟圣贤之道,能够提升境界,成为圣贤。这里讲到对于丈夫衣食茶饭供养,“粗丝细葛”,这个是讲布料有粗细,因为一年四季穿的衣服,因为气候不同,所以穿的质地也有差异,不管衣服是冬装还是夏装,夏装是薄的,冬装是厚的,都需要熨贴缝纫。按照时节,冬天要来了,先要准备好冬天的衣服,夏天来了也要做好准备。譬如说有开线的、破口子的,该缝纫的就要缝纫整齐,及时地做好准备工作。不要等到这季节到了,我们要穿的那一天才发现这衣服有破损,缝都来不及了。所谓凡事预则立,做好预备工作,这些工作都能体现出太太对于先生的那种关爱。“莫教寒冷”,这是讲的冬天,特别是要添置好冬衣能够过冬。过去没有暖气,屋里虽然生火烧炕,但是也需要很够用的冬衣才能够过冬。出外如果有风雪,那更需要有厚衣服抵御风寒,所以不要让寒冷冻损了夫身,丈夫跟自己既然结合了就是一体,夫身跟己身不二。
孔夫子教我们学习仁道,仁者爱人,你看这个仁字,是人字边一个二字,这二人合为一体这是仁,这二人是指哪二人?自己跟对方,对方可以是任何一个人,父子是一体这是仁,夫妇是一体也是仁,五伦这讲的兄弟、君臣、朋友都是一体。但是学仁有一个下手处,就是《论语》上面讲的能近取譬,这是仁之方,方就是方法。行仁要有一个方法,要有一个下手处,下手处是由近及远,这样容易下手。最近的就是自己一家人,父子、夫妇这是最亲密的,要学仁爱先爱他们,从爱他们爱起,这叫能近取譬,由近及远。爱自己一家人,然后扩展爱所有的人,把所有人都当作自己家人,乃至爱一切众生,这是孟子讲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圣人就是能把这个爱心扩展,叫博爱,这个爱是真诚的爱,没有条件的爱。所以要培植爱心从家里人开始,这种生活上的照顾就是爱心的体现。
“家常茶饭”这是太太在家里做家务,供养茶饭要殷勤。殷勤就是爱心,要预先想到家里人的需要,不要等到饥渴的时候才临时准备茶饭,这就会让家人生烦恼了。譬如说丈夫工作回来,你预计着大概的时间,要饭菜都预备好了,他进屋稍微歇一下就开始用餐,这给人一种多么大的温暖!对方会觉得真正这家里是爱的源泉,他那种感恩的心那是油然而生。家里面需要有这种爱,一个家庭是孕育爱最好的地方。如果这种爱能够在社会上扩展,家家都能讲爱,人人都有爱心,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社会。所以大学讲的修身齐家,用什么来齐家?就是用这个爱心来齐家。
“莫叫饥渴,瘦瘠苦辛”,这是不要让家里人受了饥寒口渴,都没有茶饭,这个做家庭主妇的就叫失职了。如果家里人吃我们的饭菜一个个都是非常清瘦、缺乏营养,自己是要认真的反省的。好的太太、好的母亲,丈夫、孩子一定都是身体好、精神好、心情好,这就是做一个太太的成绩。做太太的成绩单在哪儿?就在先生和孩子他们的身体他们的脸上,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家里人吃苦,同甘共苦,同富同贫。家人就是大家一起同舟共济,即使家里不富裕,很贫寒,但是只要有爱心,这家还是幸福的。如果没有爱心,这家里面即使再富裕也是不幸福的。同甘共苦的过程中要自己多吃一点苦,让家人少受一点苦,有这个心,这就是爱心。能够对家人每天施予这份爱心,家人感恩,他就不会背信弃义,他感你的恩,他不忍心让你生烦恼。夫妻之间能不能够长久,两个人每人都是反求诸己,这个家就和谐。不要要求对方对我好,只要求自己对对方好,只要求自己施予恩惠,而绝不要求别人来给我施恩,或者对我报恩,没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想法就是有求之心,有求的心这心就不清净了,就不真诚了,换句话说,感化的力量,那种感动力也就不深了,所以是一心爱家人。
“死同棺椁,共生衣衾”,同生死共患难,这夫妻之义那是崇高的道义。这个棺和椁就是讲棺材,这两层,棺是指里面的那个棺材,椁是包在外面的。衣是衣服,衾是棉被,这里讲到生的时候同床共衾,共处在一起不分离,我们俗话讲白头偕老,恩义绵长,到死的时候合棺合葬,这都是古礼。曾经有人也问过我,说过去夫妻恩义那么长久真是白头偕老,现在找白头偕老的夫妻好像愈来愈难了,什么原因?我就跟他讲,我说你看一般讲的恩爱夫妻,这先讲恩然后讲爱,是先要施恩给对方,你这个爱才能落实。如果不是为对方考虑只为自己考虑,自己要对方施恩那这种爱充其量叫情爱,不是恩爱。靠情来维系的夫妻,这个关系就难免会有很多的波折、障碍,可能不一定能够到终老,为什么?情是可变的,感情是不稳定的,所谓的情那都是什么?从我们多变的意识、念头当中产生,它不是真心所变现出来的。真心里面流出来的那叫真爱,那是什么?只为对方着想,只问施恩,不求回报。夫妻之间讲究这样的一种恩义、情义,那才能白头偕老。所以古人用的词叫恩爱夫妻,这就提醒我们先要讲恩情、恩义,然后那个爱才是落实的。你要讲恩爱夫妻,爱如果是情爱为主,那难免就会有问题出现。
在过去有一个故事,是汉朝梁鸿的妻子孟光,她是一个很丑陋的女子,长得很胖很黑,力气很大,看起来不像那种苗条美丽的女子,但是她很有德行,她三十岁嫁给了梁鸿。梁鸿家里很穷,娶了孟光这个太太又很丑,当孟光嫁过来的时候,她是穿着盛装出嫁了,结果嫁来之后七天梁鸿都不跟她讲话。孟光也很有智慧,知道丈夫的心思了,所以就把自己好看的服饰全部都卸下来,穿上布衣,穿上劳动的服装,来到他丈夫面前,他丈夫这才欢喜,说你这样看起来才像我的妻子。于是这夫妻两个人就隐居,后来到了吴这个地方。他们做劳务舂米,先生出去工作,太太在家里就做饭。每次先生回到家里,太太就把饭菜都做好了。虽然家里很穷,可是饭菜都做得很齐备,然后太太为自己的先生奉上饮食,不敢仰视,举案齐眉,就像我们现在供佛菩萨一样,供饭菜举案齐眉,不敢仰视,天天如是。后来有人路过看到了,对这家夫妻俩非常赞叹,这就是举案齐眉的典故。
吕坤,吕新吾先生对“孟光举案”这个典故有一个评论,他说“吕坤谓女子之爱憎,色居其先,而德为轻”。女子哪个不爱美?哪个不厌恶丑陋?有几个人能够把德行放在第一?一般都是把色放在第一,德看轻了。“此俗子庸夫,淫邪之陋识也”。重色而轻德,那是凡夫俗子他们的想法,为什么?这是因为色心是淫邪之陋识而使然。夫子也有同样的感叹,说他看不到重德如重色的人,凡夫俗子是大多数,君子很少。我们来看这一家,“孟光貌陋而梁鸿贫”,这太太长得很丑,这个先生家里很贫穷,这两个人一般人来看都是很不幸的,男的谁不喜欢富贵娶一个美妻?女的都希望自己长得漂亮嫁一个富贵的男人。可是这两个人,“二人者皆以德相求”,他们以德来相交,他不以富贵相交,不以容貌相求,是以德行相求,这个难能可贵,所以两个人能够天长地久。古人有句话讲,以色相交,花落而爱逾;以利相交,利衰而交绝。这两个人他不以利不以色相交,以德相交,以道相交,天荒而地老。“鸿不丑光之色”,梁鸿不以孟光为丑,“光不厌鸿之家”,太太不厌恶先生家贫。“至于绮罗脂粉,亦愠不使御,鸿之心岂以色为重轻哉”。梁鸿他对于太太打扮得好,用这些脂粉来打扮,穿着这些绫罗绸缎的好衣服,愠就是不高兴,不允许她来穿着打扮,可见得梁鸿的心他不以色为重,而以德为重。
在德育课本里面讲到一个故事,是讲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吴隐之,他从小就很清白廉洁,很孝顺,后来做了官。他的夫人靠纺纱织布来挣一点生活费用,而且生活所有的作工劳务,煮饭烧菜都自己来做。冬天甚至都没有棉被,还要搞一些草团来铺在地上裹在身上,过着非常勤俭清苦的生活。有一次有人就问她了,你不必要这么辛苦,你的先生是做官的,有俸禄,为什么你还过着这么样的苦日子?你可以请一些丫鬟、奴婢帮你做事,你可以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这个吴太太就说:我先生做官非常廉洁,他所得到的俸禄又要赡养宗族,又要救济百姓,需要量很大,所以我要尽量的减少开支,帮助我丈夫廉洁。我们讲太太是贤内助,吴隐之的夫人真正当得起这个名号,丈夫有这样好的愿望,有这样的德行,太太能够一心一意地来协助,随喜功德。
有的人他就又要问了,说这是在古时候,所谓是在男尊女卑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什么都是男子说了算,女子只能跟着,那现在我们讲男女平权的社会了,怎么还能够用过去的那套模式来要求我们现在的女性?这岂不是禁锢女性了?这类问题我相信肯定有人会问的。女子柔顺丈夫,事夫里头我们看到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侍奉丈夫像侍奉父亲母亲一样,把夫君推成贤尊的位置,自己守在卑弱的位置,要知道能够这样做,这个德行就是圣德。
一般我们讲女子,形容女子的美好,说女人如水,像水一样的美。水到底美在哪?《道德经》讲上善若水,那有什么样的德称为上善?我们来看水,老子《道德经》里面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水它只是利益万物,它不跟别人争,它舍高位而就低位,从高往下流。别人都不喜欢低的位置,它就往低的位置走,这叫处众人之所恶。恶就是厌恶,大家都厌恶低下而喜欢高的,水正好相反,它不与人争。太太在家里面,她把高位让给夫君,自己守着低位守着卑弱,这就是水的谦德。
《道德经》上讲“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女子的善德就在于她不争,她能守着卑弱,她能够不争。你看在一个家里头两个人,我让夫君在高位,自己守着谦卑,这种德行孕育出来的后代,他能做到与人无争。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与人无争,这个社会就和谐了,那就是太平盛世。这个德靠谁来教?靠母亲来教,靠太太来教。家庭就是个学校,太太就是老师,教先生不争,教孩子不争,能够不争,这叫上善,你愈谦卑别人愈尊重你。《道德经》上讲,“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百谷就是百川,川流不息终归到海。你看中国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流,东流入海,大海称为百谷之王,这海它是水之王,就是最大的,何以能够称为水的王?因为它是最下的,它处在最低位,它才能够海纳百川成为百谷之王,所以它能善下之。你仔细去体会这种谦下之德,谁能做到?圣人能做到,家里女人能做到。这家里面要出圣人,首先要出具备女德的太太和母亲,圣人是有女德的母亲孕育出来的。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他们的母亲都是圣人,这是谦下之德,是水之第一德。
第二柔弱之德。《道德经》上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是讲到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天下万物金木水火土,这最柔弱的属于水,但是水却能够攻坚,再坚硬的东西它都能破。所谓滴水石穿,石头是很硬,再硬的石头,水一滴一滴的,最后都能把它滴穿,这是讲到柔能胜刚、弱能胜强。“以其无以易之”,这个易就是轻易、轻视,一般人都把柔弱轻视了,可是柔弱不能轻视,柔弱之德胜于刚强。天下都知道水能穿石,没有不知道的,但是都不能行柔弱之德。女子在家能行卑弱之德,不就是在行水的这种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德行?曹大家《女诫》里头,第一章就讲卑弱第一,卑弱之德是圣德。
《道德经》又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这是讲什么?最柔的能够驾驭最坚强的,这水是最柔的,可是它能穿山透地,它能够腐蚀金石,金、石、山和地这都是最坚硬的,天下之至坚,但是至柔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就是驾驭天下至坚。一个家里面夫主刚主阳,这是坚,太太主柔、主卑弱,是阴柔之美,阴柔能驾驭阳刚,这个道理一般人他没有想到。家里面有一个好太太,真正旺三代。太太不是说很刚强的,很霸道的,这种太太不可能旺三代。为什么?阴阳不平衡。要阴阳平衡,刚柔相济,天清地宁,这样的家庭才能够长长久久。
如果女子也要跟男子来争刚强,要知道可能是争到了刚强,但最后也会失掉,《道德经》上也讲了一句话,讲的很有哲理性,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我们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人出生的时候每个婴儿那很柔软,婴儿是最柔软,身体好像没有骨头一样的柔软,生也柔弱,最柔最弱的是婴儿,可是他生命力是最顽强的,死的时候是最坚强,这两手一摊僵在那死了,僵尸。所以柔弱才是生命力,万物草木都是这样,刚刚出生的小草,你看它是很柔弱的,可是死的那种枯槁的草木那是很脆、很刚脆。《道德经》上讲“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家里有生气,需要有柔弱之德来滋润,这个角色由女子来承担,你想想一家里头女子她的作用多么大。这是她对家道兴旺的贡献,这个男子没有办法比拟的。
讲男尊女卑,这不是说看不起女性,这是什么?女子要效法圣人,行上善若水之德,要不要去行上善若水之德就看你自己。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女子也能成圣人贤人,但是看自己愿不愿意去做。你愿意做一定能做到,夫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外乎就是把自己的欲望,把自己自我凌驾的那种傲慢的气息平息掉,你就能归仁。我欲仁,斯仁至矣,你要做圣人也能做到。《弟子规》教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懂得这些道理了,我们要立志发心去做。懂了道理还不去做,这叫自暴自弃,圣贤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圣贤不外乎朱熹老夫子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而已。这个上善若水就是把所有的欲念全部都舍掉,所以他能够做到不争。而只要不争,天下就不能与之争,这就是圣德。为什么我一定要跟丈夫争、跟孩子争?我扶助他们,让他们出人头地,让他们建功立业多好!为什么一定我要出面争这个风头,我要建功立业,把丈夫孩子踩在脚下?那这个家业到你这一代就断掉了,你争得来的太有限了。你能不争,你能上善若水,你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你自己也能成圣人。
“死同棺椁,生共衣衾”,有的版本是用“死同葬穴”,意思大同小异。在《吕新吾闺范》里面有一个故事,讲太太千里寻夫骨,非常的感人。从前有一个人叫李五,他的妻子张氏,他们在济南。张氏十八岁嫁到丈夫家,因为丈夫要去从军,结果离开了家,就死在了战场上。当时公公婆婆年纪大了,他们也没有孩子,公公婆婆家里很穷,只有李五的妻子张氏照顾他们。张氏就天天纺织养家糊口,代夫君尽孝,一直到公公婆婆都去世了。这时候张氏自己很感叹,现在替夫君完成孝道了,但是丈夫死于数千里之外,尸骨不能归乡安葬,以前公公婆婆在不能远离,现在公公婆婆不在了,这孝道也完成了,我不能让他仍然躺在异地他乡。于是她就发了一个誓,大冬天的她就躺在冰上,发誓说:“如果我能够把丈夫的尸骨找回来安葬,那我躺在冰上也不会冻死。”结果她竟然躺在冰上一个多月都没有死。乡里人都非常的惊喜,这孝女、贞女的感应真不可思议!所以乡人都拿出钱粮供给张氏,给她路费,张氏于是就启程去寻找夫骨。五千多里路,过去没有车靠两只脚走路,没想到她不到四十天就到了,这也是不可思议,我们想暗中都是有天助。找到了过去先生那个战场,看到她的那个侄儿还在把守边关,于是就问,她丈夫的遗骨在哪里。因为年头太久了,侄儿都忘了,于是张氏就痛哭流涕。突然就感到她丈夫的魂降下来,跟她讲话,跟她说自己的尸骨在哪里,于是张氏就依这个魂灵所说的话去找,果然找到。当时朝廷得知这件事情,特别下旌表表彰,张氏寻夫遗骨是属于贞妇的节操行持。
吕氏吕新吾先生有一段评论说,“夫死而舅姑无依,则我身重于夫”,这张氏是孝妇,丈夫死了,但是公公婆婆还在,而且没有依靠,张氏自己就要尽孝道,所以我这一身重于夫身,我就要保存好自己以能够好好尽孝。“故代夫为子,而夫死若忘”,本来尽孝两个人一起来尽孝,可是丈夫不在了,老人的儿子没有了,张氏代夫为子,这是对公公婆婆尽孝,而把丈夫死了的事情放下了。不会计较说这什么事都是我一个人做,要丈夫在的话两个人做多好,她不会这样计较,把丈夫死了的事情放下,一个人尽心承担尽孝操持家务。“舅姑死而夫为客鬼,则夫身重于我”,一直到公公婆婆死了,去世了,孝道算是尽了,但是丈夫客死他乡,这个时候就想到夫身重于我身,那就要去找丈夫的尸骨,而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这个身体。原来要用这个身体来尽孝,现在尽孝尽到了,要用这个身体去寻找夫骨。“故忍死间关,而夫尸竟得,孰谓贫妇而有斯人”?这个张氏能够忍死间关,就是不怕死,为了寻找丈夫的尸骨可以舍命,这样的至诚感通天地,感通丈夫的魂灵,得到尸骨。所以这后面是赞叹,孰谓贫妇而有斯人。孔子过去赞叹伯牛,说有斯人,现在吕氏吕新吾先生赞叹这位张氏,这个人真难得可贵,可以说孝贞两全。
〖能依此语。和乐瑟琴。如此之女。贤德声闻。〗
如果能够按照《女论语·事夫章》里面的教导去做,那你一定能得到和乐美满的生活,这是贤女贤妻。“和乐瑟琴”,这是琴瑟的弦演奏出和谐的音乐,这个是比喻夫妻相合。“贤德声闻”是讲这样的女子能够恪尽妇道,她的贤德名声能够闻于乡里。如果我们能够发心,落实女德,在现在的社会里面一定能够贤德声闻。为什么?现在做女德的人太少了,过去你要能够贤德声闻,那要做得相当出色才行,过去每个女子都这么做,你要做得不好,你或者做得不是那么出色,绝对没有赞叹你的。现在不同了,现在没人做了,你要稍微做好一点,你就与众不同,你就是贤女。当然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出名的,第一真正为了我们自己得幸福美满,这是自利。第二是利他,扶正这个社会风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现在这个污染恶浊的社会里面,我们树立上善之德,你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和谐社会就能实现。古人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怎么治国平天下?你能把女德在你自己家里落实,自然能够感化家庭,感化社区,感化社会,感化世界,这就是治国平天下,这个平是和平的意思,就是构建和谐世界。
女德,前面也已经讲到了整理家务、学礼、早起、未嫁事父母、已嫁事公婆,还有事夫,侍奉丈夫,这固然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更为重要的就是这一章讲的教导儿女。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说,“家庭有善教,则所生儿女皆贤善,家有贤子,则国有贤才”。我们希望国家都有栋梁之才,那必须从我做起培养好儿女。培养好儿女就要靠家庭教育,尤其是母教,印光大师讲“家教之中母教最要”,要就是关键。为什么?孩子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受母亲影响大,所以母亲要是能够善教,儿女都能够贤善。能够为社会培养一个良民,这就功德无量。要是能为社会培养一个圣贤,这个功德真正是不可思不可议,无量功德,你真正对于社会的恩德就太大太大了。你想想,有一个圣贤出世,能够帮助多少的众生离苦得乐?而出现一个圣贤要靠母亲的教育。我母亲刚结婚的时候,还没生我她就立志要培养一个好儿女,要为这个社会培养好儿女。每一个母亲都应该有这样的志向,这样结婚才是神圣的,它不只是为了两个人的情爱结合,而是真正为了社会培养下一代,这是对社会的责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我们看到新闻媒体里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报道,说一个母亲造就了一个坚强的孩子。报道说,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冯家杭村,有一个家庭,在1988年这一家遭受意外的大火,把当时只有三岁的孩子蔡振国烧得面目全非,而且是严重的伤残。当时因为家里比较穷,没有很多钱治疗,孩子整个身体已经烧得惨不忍睹,五官移位,双腿弯曲,没有办法行走,头和胸都连在一起。伤残的孩子基本上只是能够活下来,这样一个孩子,那是一个家里很大的不幸。可他有一个坚强的母亲,这位母亲说:世界上宝贵的东西虽然多,但我觉得最宝贵的是亲情,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失去母爱,母爱是不能打折的。所以尽管家里也有人提议说这孩子已经废了,扔了算了。但是母亲还是坚强地来教养这么一个残疾人。
首先面临的是这个孩子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幸。这孩子太幼小了,即使恢复了之后,他也不敢正视自己的面容,不敢照镜子。结果这母亲就拿着镜子对他说:“振国,你看看自己,你不必害怕,也不必哭,无论别人说你怎么丑,你的脸永远是妈妈眼中最美的花。”这个孩子听到母亲的鼓励,就鼓起勇气来照镜子,但是照了镜子之后还是哇的一声大哭。于是母亲慢慢地鼓励他,你再拿镜子看一看,一直到最后他照镜子不发抖了,他过了第一关。
马上又要面临第二关,学走路,因为烧成重残了,腿其实都已经是粘合在一起了,现在要他学走路,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最开始要把捆在孩子腿上的这个纱布拉开,因为他全身都植皮,皮肤特别的敏感,这纱布一松绑,这血水和脓水都往下流,痛得孩子拚命挣扎,撕心裂肺地哭。当时这母亲也是万箭穿心,但是她咬着牙,帮孩子把纱布解下来,然后把他的腿掰开让他学走路,就这样一寸一寸地帮他挪步。一直到他八岁那年,这个孩子终于能够站起来了,而且可以在屋里走个不停。到了学写字的时候,母亲也要鼓励他,因为他的手只有三只手指,所以写字非常困难,握笔时孩子握得手都出血,但是母亲鼓励着他,他学写字咬着牙拿起笔不放松,一直到他会自如地写字为止。
后来妈妈勇敢地把孩子送到村里的小学去上学。第一天下来,这孩子就非常的失落,因为他所遇到的都是别人奇异的目光,像看一个怪物似的。妈妈鼓励他说:“世上只有让人瞧不起的人,没有让人瞧不起的脸,只要自己能够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别人就能瞧得起你。”孩子渐渐地自信心增长,勇敢地来面对这一切。而且他还锻炼生活自理的能力,在母亲的教导下他能够自己洗衣服、削水果,甚至还能够穿针引线。孩子在母亲鼓励下很要强。有一次家里收音机坏了,孩子在那儿摆弄,妈妈就说:“你别弄了,你爸爸都没修好。”结果这个孩子也没有搭话,一直到了凌晨一点钟的时候,睡梦中的妈妈被收音机的音乐声给吵醒了,起来看到原来孩子修好了这个收音机。她抱着孩子大声喊:“你真了不起!”
后来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开学不久要参加军训,军训对于一个身患残疾的人那是非常难以承受的,譬如说里面包括一千米跑这个体能测验,但是蔡振国这个孩子并没有申请减免,而是努力的把这个一千米跑完。后来他的成绩非常优秀,在全国数学邀请赛上他得到了铜牌,另外全国作文比赛他获得优胜奖,也是省级的三好学生,后来还考上了大学。在2004年8月山东肥城市医院为这个孩子免费做了一次功能恢复手术,把蔡振国的头和胸分开了,从此这个孩子就能够抬起头来做人。
这都是他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召的。这个孩子的背后正是有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这个孩子应邀到各个学校做报告的时候,他说:苦难是弱者的深渊,强者的学校,超越了苦难将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我对自己喊我要坚强,我要独立,我要奋斗,而自强自立正是苦难所赐予的,因此我感谢苦难。这个苦难造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的背后站着一位坚强的母亲,他是在母爱照耀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对于孩子能不能够成才,母亲是负绝大部分的责任的。像蔡振国这样的一个非常不幸的孩子,都能在一个坚强的母亲手上培养成人,做母亲的有什么不能够做到的?一定要立志将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这一章就教我们如何来培养孩子,所以这一章叫做“训男女章”,我们一起来学习:
【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长成。教之有序。训诲之权。实专于母。男入书堂。请延师傅。习学礼仪。吟诗作赋。尊敬师儒。束脩酒脯。女处闺门。少令出户。唤来便来。唤去便去。稍有不从。当加叱怒。朝暮训诲。各勤事务。扫地烧香。纫麻缉苎。若在人前。教他礼数。递献茶汤。从容退步。莫纵骄痴。恐他啼怒。莫纵跳梁。恐他轻侮。莫纵歌词。恐他淫污。莫纵游行。恐他恶事。堪笑今人。不能为主。男不知书。听其弄齿。斗闹贪杯。讴歌习舞。官府不忧。家庭不顾。女不知礼。强梁言语。不识尊卑。不能针指。辱及尊亲。有玷父母。如此之人。养猪养鼠。】
我们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总说教子之权在于母亲。
〖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长成。教之有序。训诲之权。实专于母。〗
“大抵人家,皆有男女”,一般夫妻都会有儿女,有儿女最重要的是教导他们,如果不教导他们等于没有儿女,而且可能还不如没有儿女,为什么?这儿女长大了不孝,是个败家子,那真是不如无子,所以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养不教是父母过,《三字经》讲父之过那也包括母亲,其实母亲的责任更重。这里讲到,“年已长成,教之有序”,孩子渐渐成长了,要按照次第来教导。“训诲之权,实专于母”,这里讲得就非常明确了,训诲之权就是教导儿女的大权真是母亲为主,专于母是在母亲,父亲责任相对比较少。所以母仪就非常重要,因为教儿女最重要的是身教,教育的内容里面最重要的是德行,德行必须要父母做出个样子才能教得好。
现在传统文化在中国方兴未艾,基本上每个地方都在学习《弟子规》,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都希望孩子学好《弟子规》。《弟子规》怎么学?是不是把这个《弟子规》会念了会背了甚至会讲了这就学了?不是。有不少人跟我讲,说怎么家里孩子学了《弟子规》,好像更傲慢,以前没学还不怎么样,还算听话,学了之后还看不起父母,说什么,“父母教,须敬听,爸爸你对于爷爷奶奶怎么都不恭敬;置冠服,有定位,你的东西怎么乱放”。你看孩子可以用《弟子规》来批判父母。我就跟他讲,他批判得没有错。当然你的孩子没学好《弟子规》,为什么?你父母没做好。所以《弟子规》要怎么学?要父母按照《弟子规》上所教的完全做到,做给孩子看。《弟子规》是父母演戏的一个剧本,演给孩子看,孩子看你怎么做他就怎么学。父亲和母亲两者母亲又更为重要,孩子跟母亲在一起时间多。王相“笺注”里面有一段话讲“父主外事,母主内事,男女幼小,居处于内,故母教为专一”。孩子从小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男主外,主外在家里时间就偏少,女主内在家里时间多,她带孩子她的影响力就大,所以母教为专一,基本上三岁之前都要看母教。谚语所谓三岁定八十,七岁定终生,孩子他自小能够受到好的教育,他这一生根基就定好了,所以母亲是至关重要的。
在清朝有一个很著名的母慈子孝的例子。这是清朝的一位很有名的官员,叫尹会一,他是雍正皇帝时代的进士,他的成长母亲起的作用非常大。他的母亲姓李,李氏,真正是可以说把《女论语》全部都做到了,很有女德,不仅成就了自己的懿德,而且成就了儿子的德行功业,这一家都享受了很大的殊荣。尹会一的母亲李氏,她是二十岁出嫁,她在婚后七年,二十七岁那年丈夫就死了,他就为丈夫守节,守了五十年,她是七十七岁才去世的。她是节妇,不仅孝顺公公婆婆,而且把自己的亲生的父母也接到家里来孝养,凭自己的力量一个人孝养四位老人,孝女孝妇集为一身。因为家里也很贫穷,她一个人靠纺织,靠做一点女工来赡养老人,你就想想有多么不容易。而且又有孩子,孩子还很小,丈夫去世了,她自己又当爹又当妈,自己做到严谨自持,不茍言笑,毁容废妆。因为二十七岁还年轻,她不愿意再婚嫁,所以自己毁容废妆,不打扮,穿得非常的朴素,这样不招惹是非,不论冬天还是夏天都用一块布包着头而已。亲戚的聚会、朋友的宴请全部都不出席,就守着自家尽孝教子。
她因为自己原来学过文,所以自己亲自教导孩子,教儿子背四书五经,而且每天劳务完成了,就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讲解一些道理,她真是又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老师。后来孩子长成了,她就给孩子找老师。尹会一小时候就很争气,他一直学业都非常好,后来考取了进士做了大官。母以子贵,所以尹母也因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当时乾隆皇帝得知尹母这种贞德懿行,非常地赞叹,特别给她御赐楹联、诗章,还有御赐的堂额来表彰尹母的这种德行。当时的社会,女子能得到皇上的这种嘉奖,那是非常少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淑女的行为举止细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