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图片实践中,任何人都要面对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单项选择题在人生道路上,任何人都要面对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下列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必须消极地依赖自然
B.人来源于自然,但又凌驾于自然之上
C.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D.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干涉自然的范围在逐步缩小

D.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B.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C.全面肯定和接受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D.把中国纳入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

}

中西文化之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讲究“天人合一”、“梵我一如”,而西方则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顺应自然还是支配自然一直是东西方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同时又是双方争议最多,分歧最明显之处。当前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日益威胁人类命运,人类向何处去,怎样与自然相处?这些急迫的问题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中西方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看法的分歧,而造成分歧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差异,本文试图从中西传统文化差异这一角度来分析中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 征服自然 东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①世界各民族所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造就了文明的特殊性。费孝通先生在其名著《乡土中国》提出“文化结构的形成与一个团体适应处境相关,不同的生活处境,培育了不同的文化结构。”可以说文化的差异与各个团体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的能力和方式紧密相关,东西传统文化的差异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一、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他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对文化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速度加快,自然环境对人类阻碍作用在减小,即使如此,人类也无法彻底摆脱自然环境对人的约束。越是追溯历史,就越清晰的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东西文明的影响,例如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农耕民族安土重迁,海洋民族冒险探索。新大陆还没有发现之前盎格鲁撒克逊人生活在土地贫瘠的地中海一带,海洋将欧洲大陆分割地支离破碎,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限制,流动性较大的商业借助方便的海洋通道和相对开放的地理空间逐渐发展起来,所以欧洲的“商业文明”、“海洋文明”或者“动的文明”比较发达。显然,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西方人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向自然发力,以征服自然为目标。
  为了提高人征服自然的能力,近代西方在科技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中国在科学领域建树甚微。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早熟,详于人事而忽于物理,理性早启而宗教缺乏,西方长于宗教和理智,极力向物进攻。罗素叹服中国人尚德而不崇力,自悟其西洋之短。②西方科技发达还在于其思维模式与我们迥异,季羡林先生认为“东西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为二;而东方文化注重综合,合二为一。”③近代以来西方的自然科学一直沿着分析的道路前进,越分越精细,从分子到原子再到当前夸克,从物质到反物质,从细胞到基因等等,分析还在继续,欧洲科学家为了证明夸克还可以再分,建立了大型的离子对撞机。分析还能无限的进行下去吗?多数人相信庄子所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从数理上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这远非数理问题,而是价值问题。
  综上可见,西方对待人与自然的态度偏向于人与自然的分离,人高于自然,以征服自然为目标。这非常明显的体现在西方对科学技术的痴迷与滥用上。自工业革命到现在200多年时间,科技改变了人类的历史面貌,“科学主义”促使“我们以科技衡量人类的进步:棍棒胜于拳头,子弹胜于弓箭。因为有效,于是我们凭借着经验积累起这套信仰。”④机器的大量运用使自然资源的开采效率和规模大幅提升,资源自然的枯竭速度也越来越快,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使温室气体的排放严重超标,氟利昂的的使用,造成臭氧层空洞,原子能和核武器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带来的悲剧前所未有。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无法一一举之。“科学至上”、“科学万能”、“科学=正确”,这是“科学教条主义”,将人类的命运系于科学之手,期待科技的进步会自然而然地解决所有问题是思维上的麻痹和对科学的迷信。科技无疑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人以超然的面目俯视自然,根据自身的欲望来对待自然。无限地追逐财富成为目的本身,这种非理性的行为观念深深扎根在资本主义精神之中,在资本主义精神和人欲的双重驱动下,科技异化为资本的奴婢,用来窃掠自然。科技的提高奠定了人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信心,此时,自然似乎向他们“俯首称臣”了。
  当人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恩格斯泼了一瓢凉水,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⑤西方征服自然的思维和手段只会带来更多的灾难,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西方文化的弊端,其首要弊端恐怕就是不能很好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一种文化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而非福祉,其衰落也在所难免。挟科技以制天,实属狂妄自大。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开始写作《西方的没落》一书,预言如日中天的西方文化也会没落。“西方文化之病,其拯救之药在东方,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⑥
  二、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东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被描述为中国的“天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一如”,二者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被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周易·乾卦·文言》有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体现的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人生的理想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还非常明显地体现在道家思想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指自然,“万物”包括人。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告诫人不要违背自然,表明了老子对自然和物的怜悯和尊重之情。在方面,庄子走的更远,其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此外庄子还曰:“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可见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主张非常明确,以至于儒家荀子评论老庄“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儒家也崇尚“天人合一”,但是在“合一”的度上与道家有别,“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⑦孔子对天的看法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天是自然的,不是“人格神”,既然天是无意识运作,不因人的意志有所改变,人又何必去揣摩天意?所以孔子重人事、重实践。
  中国的墨家虽然提倡“非命”和“尚力”但是也主张“兼爱”和“非攻”,“兼爱”就是爱自然、爱人、爱物,“非攻”就是崇尚和平,反对征服行为。可见墨家反对宿命论而看重人自身力量,这并非是说“人定胜天”,因为墨家思想还有“兼相爱”,“交相利”和“非攻”等主张在约束着人力的滥用。此外,东方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主张,例如佛家慈悲为怀,杀生为一大戒律,追求“梵我一如”的人生境界。这些思想都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综上可见,道、儒、墨、释等各哲学流派都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虽然在“天人合一”的度和途径上有所差异,但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并无违悖。“天人合一”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季羡林先生对于“天人合一”这个重要命题的新解,出发点正是如此。⑧无独有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⑨
  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中西文化之差异也通过生活体现出来,无处不在。其中根本的差异体现在对“本体论”的认识上,不管中国的文化是以“关系本位”、“情感本位”还是“观念本位”,都与西方的“个体本位”、“理性本位”和“物质本位”有明显不同,而“本体论”上的不同认识明显投射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东西之间对天人关系看法迥异,但这种差异也为东西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空间。当前西方文化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逐渐为世人认识,“文化向东看”也形成一种趋势。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融合已不可避免,人们思考得更多的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方式。李慎之先生提出二者对等融合,但是季羡林先生主张东西文化融合须“以我为主”。这个“以我为主”和鸦片战争之后探索中国未来的先辈们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是一个概念,“以我为主”不排斥西学的“体”“用”,西方文化的优势之处继续发扬,但是必须纳入到东方的“整体思维”观中。杜亚泉先生在东西文化融合上也认为当以中国文化为主,“西洋之断片的文明, 如满地散钱, 以吾固有文明为绳索,一以贯之。”⑩梁漱溟先生坚持“中国文化复兴论”;而辜鸿铭先生对东西文化融合方式不注重,在“主次体用”上并无特别主张,但是他试图向世界证明中国文化的价值,东西文化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消除东西间的界限。
  中西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两种类型的文化有性质和程度之别。征服自然非东方文化所长,而西方文化在征服自然上又走得太远。中国文化讲究“度”,适度则存,西方文化近世之所以相对衰落,就是对“度”掌握的不够好,钱穆先生说:“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再兴,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继而他提出“世界文化之归结,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 钱穆先生的判断值得思考,但是东方文化中的天人观必会对西方征服自然的文化观有所约束,若能将西方无限征服自然的狂妄行为拉回一点,就是东方文化对人类作出的有益贡献。□
  (作者: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助教,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美关系,国际政治文化,公共外交)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 374页.
  ②参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265—275页.
  ③季羡林.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第3页.
  ④ 【加拿大】隆纳·莱特.进步简史.河南出版社,2009,第6页.
  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⑥参见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一文.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第159-161.
  ⑦何正欣.浅析中西自然观之差异.理论学刊,2000第3 期,第54页.
  ⑧参加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一文.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第57页.
  ⑨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学,1991年第4期,第93页.
  ⑩周良发.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中西文化观比较.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13卷,第113页.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学,1991年第4期,第96页.

}

在人生道路上,任何人都要面对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下列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必须消极地依赖自然

B.人来源于自然,但又凌驾于自然之上

C.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D.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干涉自然的范围在逐步缩小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