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转发大户80%是中老年人朋友圈谣言,如何平衡中老年内心和社交需求,将网络谣言的危害降到最低?

谣言毁谤信息被转500次 浏览达到5000次即可。【组图】只有一个早字 竟被转发20000次 组。网络诽谤罪司法解释素材 打击网络谣言。谣言转发500可判刑 网友 谁以后敢说话。两高 网络诽谤信息被转发超500次或判刑。网络诽谤 信息转发五百次即可判刑。诽谤信息被转500次 发布者可判刑。谣言。【真相】造谣棉花肉松大妈被抓 你转发了几。两高定性网络谣言 毁谤信息被转发500可判刑。……


谣言毁谤信息被转500次 浏览达到5000次即可


【组图】只有一个早字 竟被转发20000次 组


网络诽谤罪司法解释素材 打击网络谣言


谣言转发500可判刑 网友 谁以后敢说话


两高 网络诽谤信息被转发超500次或判刑


网络诽谤 信息转发五百次即可判刑


诽谤信息被转500次 发布者可判刑


【真相】造谣棉花肉松大妈被抓 你转发了几


两高定性网络谣言 毁谤信息被转发500可判刑


网络谣言被转500次可判刑 新蓝网


网络诽谤信息被点击5千次 或被转发500次可判刑


诽谤 谣言段子转发500次以上 判刑


传播谣言500次将入刑 谣言被转发判刑要区别对


谣言转发500次可被判刑发布之后… 转载于邪恶


网络谣言转发超500次 可构成诽谤罪


【真相】造谣 棉花肉松 大妈被抓 你转发了几个


【2015】杨幂男主判刑 杨幂醉酒视频 男主角 新


网络谣言被转500次可判刑 新蓝网


【真相】造谣棉花肉松大妈被抓 你转发了几


塑料紫菜 纯属谣言 随意转发或可被判刑 网传有


上海早晨 最高法回应网络谣言转发500次标准

}

9月开学季伊始,襄阳多名家长在微信朋友圈转载内容为“凭贫困证明可到教育局登记领取万元助学金”的消息,一时间,信以为真的家长们挤爆了教育局。虽然经官方证实,这是一则虚假消息,但还是有上百名家长上当受骗。

今年以来,襄阳警方共查处15起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案件,7名谣言传播者被行政拘留,其余被教育训诫。深入了解后发现,大部分涉案人员均是无意之间酿成了大错。

为何微信谣言如此“得人心”?

襄阳警方日前公布了2015上半年五大网络谣言:“有人大白天开车抢小孩”、“宜城艾滋病泛滥”、“房屋被人强拆”等等,其中“抢小孩儿”谣言被转发频次最高。这些谣言大多能够激起人们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焦虑,再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发布,谣言的涉及范围大大增加,个别谣言极易造成大范围恐慌。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重视精神生活,关系到健康、安全的话题,总是会引发大家的高度关注,出现高点击和高转发。为什么“抢孩子”的谣言会得到网友的大力转发呢?很多网友出于热心,觉得转发也算是一份贡献,即使是假的,也没什么损害,“可万一是真的呢”……但是,很少有人会去评估其社会影响、对警力资源的浪费,还有对社会造成的恐慌。

谣言大行其道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网络上,大家似乎更愿意当转发者,很少有人去当求证者。很多谣言其实手段并不高明,要识破也不难,因为它们大多是老帖,是“填空式”的谣言,变化的只是时间、地点,只要用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一下,一切就会真相大白,但却很少有人去证实一下。

网络成了谣言疯长的“伊甸园”

谣言并非始自网络,作为畸形的“信息”,自古即有。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慨叹“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其中“谗”即谣言。鲁迅一生备受“流言”陷害,更痛陈其“杀人不见血”。谣言作为一种社会病,始终与人类社会相伴,但网络谣言,因为借助了网络这种现代传播媒介,传播的效果比古代更为可怖。

在网络这个大熔炉里,信息的获取易如反掌,鼠标轻轻一点,环球风云尽收眼底;拇指一摁,指点江山,议论时局。有人说:一个论坛就是份报纸,一个微博就是家电视台,而一个朋友圈,就能囊括最近发生的大小事儿。

如今,网络改变了舆论生态,“言论自由”成了一个大大的福利,但是也为舆论安全埋下了一个大隐患。可能一句话,一件事就能让你一秒就成了“网络红人”,名声大噪。成名变得太容易,人们身披马甲在隐形世界“潜水”“拍砖”,不知不觉的就变得急功近利,甚至走向歪路。

2015年1月6日,网民“大钟底下摆地摊”发帖称其系老河口人,家里房屋被强拆,本人还被警察打伤。帖中附有房屋被拆图片,声称“有图有真相”。该帖引起网民迅速关注转发,并有部分网民开始恶言攻击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

事发后,警方迅速找到发帖者王某。据王某交代,他的发帖内容纯属瞎编,帖中图片是从网上下载的,发帖目的是为了赚取经验,提高本人在贴吧里的知名度。随后,警方责令其删除发帖内容,并对其教育训诫。

谣言与真相有时就是一纸之隔。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但网络传播瞬间暴发的“病毒”特征,已然打破这一定规,我们都不是智者,也没有谁能时刻保持理性,等到谣言被证伪时,病毒已伤及无辜。

在谣言中你独善其身了么?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2.1%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说谎之风日渐泛滥。这个结果足够让人警醒:当我们指责抱怨谣言满天飞时,有没有反思过,也许自己并非是无辜的“受害者”呢?当我们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的时候,当我们顺手点下“转发”、“引用”之时,是否意识到了权利往往伴随着责任呢?

早在2013年9月,国家就出台了最严网络谣言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在网络和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权利,每个人也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朋友圈和微博中的信息大都简短,不带相关背景。当内容缺乏背景时,人们容易按照自己偏好的方式解读、评论、转发。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迅速传播提供了空间。

我们从打开网络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信息流通中的一环了,所以,放任谣言无所顾忌地漫游于网络,现实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它决不是道德的“死角”和法律的“盲区”。倘若认为套上“马甲”,就可以无所顾忌、随意发泄、伤害他人,甚至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造谣传谣、危害社会公众的利益,那么,犯了错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来“埋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老年人朋友圈谣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