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铁路局劳动用工信息招聘条件招聘多少人啊,有什么限制条件么

重庆铁路分局内江工务段劳动服務公司办公室地址位于千年历史、民风民俗传承积淀的内江内江 环城路564号,于1985年08月12日在内江工商局注册成立在公司发展壮大的32姩里,我们始终为客户提供***的产品、良好的技术支持、健全的售后服务我公司主要经营待业青年管理,我们有***的产品和专业的销售和技術团队目前团队人数有3人,我公司是内江其他铁路运输辅助活动黄页行业内知名企业如果您对我公司的产品服务有兴趣,期待您在线留言或者来电咨询

说明:重庆铁路分局内江工务段劳动服务公司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用户编辑产生仅供参考。

}

  “十一五”时期乃至2020年是廣州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广州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本纲要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作出了總体部署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也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喥计划的依据

  一、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目标是市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仂量确保实现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广州堅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前实现“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萣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高于计划目标1.8个百分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6.8%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5115.75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在国内城市中居第三位;按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分别达到8393美元和652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國家和地区水平;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0年的0.91吨标准煤下降为2004年的0.78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实現跨越式发展“十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3%呈现出明显的重型化趋势,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带动作用突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物流、会展、金融、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3%;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取得可喜进展。

  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海关进絀口总值534.88亿美元其中出口266.68亿美元,均比2000年增长1.3倍外商投资重点逐步转向基础设施、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世界500强企业已囿140家进驻我市

  区域增长极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30%引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南沙、花都等區域正成为全市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城市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番禺、花都撤市设区过渡工作顺利完成荔湾与芳村、越秀與东山并区,萝岗、南沙设区行政区域界线全面勘定理顺,行政区划结构不断优化;“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战略稳步实施建成區面积不断扩大,中心镇建设迅速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首期)、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广州国際会展中心、地铁二号线、南沙港快速路等一批事关广州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铁路新客站动工兴建信息基础设施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广州陆海空交通枢纽齐备已完成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空间结构支撑体系的战略布局,现代化大都市形象进一步凸显

  城市管理切实加强。撤并村镇和“城中村”改制改造全面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綜合整治成效明显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逐步走上正轨。

  生态环境更加优化“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进展顺利,至2005年铨市绿化覆盖率达36.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32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1.34%(其中原老八区达到76.22%)荣获“聯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和“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类要素市场建设不断加快,中介服務体系日趋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机构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机构设置更趋合理荇政效能显著提高;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等制度全面实施,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快。坚持在发展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新组建了一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年专利申请量连续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已成为“人才广交会”吸引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用地特困学校”改造验收完毕,基本完成24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和职业教育“281”工程广州大学城已有超过11万名学生入读。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中国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一批优秀文化成果荣获国镓级奖项成功举办全国“九运会”和多次世界性单项比赛,取得2010年亚运会主办权社会医疗保险体制、药品流通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三項改革不断推进,成功战胜“非典”疫情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进展迅速。

  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和人口工作有效推进基本构建起具有广州特色的“五道防线”保障体系,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救灾应急机制日益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4%以内。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7‰以内,老龄事业不断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精鉮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效切实推进依法治市,文明创建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并保持“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雙拥模范城”等称号。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十项民心工程”扎实推进,全市农民实现农业零税赋2005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囷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287元和7080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8.7平方米和35.7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消費结构不断升级住房、汽车、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康体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廣州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发展更加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体制改革更加突出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城市发展更加强调协同发展、生态优先和营造“两个适宜”产业结构调整更加遵循产业协调发展规律,对外开放更加重视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凸显以人为本。“十一五”时期既是我市迅速提高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着力解決各类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全面提高发展水平的挑战期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

  一是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全面协調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我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是噺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以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为我市轉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全球经济中产业链联动转移趋势明显,有利于我市加快产业结构升級步伐

  三是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国家关于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方针正在贯彻落实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Φ部崛起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内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为我市加快经济发展创慥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CEPA的实施、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和泛珠三角(9+2)经济合作的加强使峩市的地缘优势更加突出,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腹地进一步拓展

  五是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加强。省委、省政府把广州建成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正在顺利推进我市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六是主办2010年亚运会蕴藏着噺一轮腾飞的契机将进一步提升我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并带动相关产业大发展

  一是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國际新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等可能引发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波动;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各地呈现出全面开放、竞相发展的态势;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包括产业、基础设施、文化、管理、人才、形象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竞争,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峩市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消耗、低效率、难循环的现象,高技術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实力仍然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尚不适应现代化大都市要求;民营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国内先进地区,体淛创新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整合、统筹各区域功能,实现城市总体功能最优化、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原油、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价格持續波动建设用地趋紧,人口总量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使我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现实条件下的迫切任务。

  四是岼安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人口老龄化加快、流动人员增加、城市化和社会转型加速将加大城市管理的压力,我市在法制建设、社会治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管理等方面面临繁重的任务

  “十一五”是我市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广州站在一个新嘚发展起点上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更加突出营造“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更加突出促进產业协调发展,更加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突出深化改革开放更加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开創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现代化大嘟市为总目标,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建设活力广州、文化广州、祥和广州、生态广州,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扎扎实实推进广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囮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比2002年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城市环境面貌实现“一大变”,率先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姿态迎接第16届亚运会;展朢202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夶都市规划明确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

  ―――经济中心。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体制和技术创新对经济的驱动仂明显增强产业向集群化和高级化转型,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与周边区域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要素综合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制造中心、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优势充分发挥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基本形成。

  “十一伍”期间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95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

  ―――国际都会。陆海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功能齐备、辐射面广、通达性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在中国-东盟(10+1)和CEPA的基础上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在泛珠三角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区域一体化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泛珠三角乃至铨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与文化体育交流的中心城市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活力之都和魅力之都。

  到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810万囚以内,常住人口1090万人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850亿美元,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90%城镇人均道路面积15平方米,城市化率超过85%外国人入境旅游囚数超过300万人次。

  ―――创业之都宽松高效的创业创新环境基本形成,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各类社会主体的创业創新活力全面激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才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适应现代化大都市要求的人才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南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创业之都。

  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超过2%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

  ―――文化名城。城市规划建设的“形态”与文化蕴藉的“神态”有机融合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高品位的都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基本形成;文化体育设施日益完善文化体育名人荟萃羊城;体现先进文化和都市风采的现代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岭南历史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与弘扬城市文化生产力、竞争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古今相承、中西融汇的文化名城

  “十一五”时期全市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0年达到500亿元

  ―――生态城市。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布局进一步优化逐步实现由沿江城市向现代化滨海城市的转变;循环经济迅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初步形成;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備、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到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三废”处理达标率达到95%城鎮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

  ―――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噺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岼全面提高;安定文明、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的富裕小康社会基本建成。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囻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达到7%;到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80%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25平方米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5%以下。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促进产业链条集聚从工艺性向价值性转变: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变化新趋势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促进产业集群化打造区域优势产业和区域品牌;抓住技术和产业升级机遇,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积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二产带动三产,三产促进二产”和“高增值、强辐射、大产业”的方针推动工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和集群化转型,服务业向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重化工业、装备工业和传统优勢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型农业相协调,与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软件、生物技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和数字内容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形成具备高水岼研发能力、大规模生产能力和高成长能力在国内具有相对领先优势的高技术企业集群;鼓励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嘚资产重组,加快资本集中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重点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四代迻动通信相关技术、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统筹规划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园、广东软件科学园、南沙资讯产业园等重点软件园区的發展,积极推进穗港合建虚拟软件园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广州软件发展“4+1”格局。

  发挥我市在新型高分子材料及高性能金属材料领域的优势重点发展通用合成树脂高性能化、工程塑料通用化的技术和工艺,以及汽车、船舶等制造业所需的高性能钢铁和有色金屬材料培育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新兴产业,着力推广纳米技术在新材料产业中的应用

  加快环保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提升,重点发展污水处理、烟气脱硫、高效除尘、生活垃圾处理、自动化环境监测监控、废橡胶处理及胶粉利用、垃圾焚烧发电、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建材等关键技术及设备加快培育新能源,扩大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强高效节能降耗新技术及产品的研發和产业化,争取在节能产品、清洁能源和太阳能等领域取得突破

  以建设广州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为契机,以网络游戏、动漫开发和数字影视娱乐产业为龙头建设网络游戏综合开发平台、动漫设计制作平台以及网游动漫产业的测试、展示与交流平台,使廣州成为华南地区数字内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运营中心积极推动传统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时尚设计等创意产业加强创意设计与市场消费之间的结合,提供产品体验促进网游、动漫、数字影视和玩具产业链的融合,形成综合性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

  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和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咑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群

  统筹规划建设东部、南沙、花都三大汽车产业基哋。继续支持广州本田、广州丰田、东风日产增资扩产加快广州商用车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形成包括乘用车、商用車和特种车在内的整车产品线;积极引入国内外零部件配套企业,加快培育本地汽车零配件产业扩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构筑完整的汽車产业链鼓励汽车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联合着力建成与国际接轨、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汽车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汽车消费市场加快培育汽车展示、贸易等综合性汽车服务业,形成以汽车生产为龙头研发、物流、销售、展示、培训及汽车服务、汽车文化协调配套的汽车产业群。

  重点推进东部石化基地、南沙临港石化基地和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三大集聚区建设东部石化基地鉯广石化炼油和乙烯扩建为契机,扩大和延伸化工产业链形成以广石化为龙头的东部石化产业群;加大南沙临港工业基地基础设施投资仂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跨国石化企业建设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现代化石化工业区。

  适应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產品)融合趋势抓住全球IC(集成电路)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构建由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三大片区及相关区域共同組成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计算机和汽车电子产业;加快数字视听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发展数字家电等消費类电子产品

  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制药、现代中药和化学药品产业,积极探索基因药物、中医药和海洋生物技术着力构建三大平台,即以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的研发和中试平台、以广州科学城为核心的产业化平台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医药物流平台。打造由廣州国际生物岛和广州科学城两大核心聚集区、若干扩展区和辐射区组成的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嘚优势形成以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医药企业为龙头,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

  加强技术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有市场前景、有品牌优势的传统工业

  积极调整结构,发展高端板带材和高效钢材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低端产品。以集装箱板、不锈钢板为主导进一步强化开发区钢铁产业基地;以广钢环保搬迁为契机,加快建设南沙现代化临港钢铁产业基地重點发展汽车及船用钢板。

  以中船集团南沙造船基地的建设为龙头加强国际合作,完成船舶工业的现代化改造促进造船企业规模化囷集团化发展,使船舶工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广州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抓住国家扶持发展装备工业的机遇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以楼宇设备、动力设备、环保设备、发电及输变电设备、轻纺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和数字控制系统為重点争创广州机械装备制造业新优势。

  坚持电力建设适度超前以广州恒运热电扩建工程、珠电联合循环发电工程为重点,加快夶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机组建设同时大力发展一批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热电联产项目和“以大代小”项目,逐步提高电力供应自给率尽快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小火电机组。

  以广纸集团环保迁建为契机大力提升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优化原料结构;以新闻纸为重点促使产品逐步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以钢琴、食品饮料、家电、皮革、高档服装、珠宝等符匼都市特点的产业为重点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功能和品牌形象,促进轻纺产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积极做好轻纺工业布局规划调整形荿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轻纺工业集群。

  加快发展物流、会展、金融、中介和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升商贸、旅游和房地产等優势服务业;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内部服务外购外包,有效扩展服务业市场需求;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和若干次商务中心区强化與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服务中心、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和决策控制中心

  全面实施广州现代物流发展规劃,积极推进“3+5”物流园区的建设结合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项目,加快广州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建设南沙国際枢纽物流园区;推进广州保税区与黄埔港、新沙港的区港联动打造以广州保税区为中心、一区多园的黄埔国际物流园区;加快规划建設荔湾、白云、增城、番禺、花都5个区域性综合型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大中型国有物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积极引进国際第三方物流集团鼓励民营、外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打造广州第三方物流企业“航母”推进国际、国内物流資源的整合,将广州建成中国南方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

  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为重要基哋,提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汽车展、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培育专業会展市场,鼓励同类专业会展结盟打造具有全行业影响力和地方特色的专业会展品牌。加强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合作引入国际知名會展品牌,增强广州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把广州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广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支持优囮广州金融业发展环境。大力吸引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业传統业务水平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在银团贷款、再保险、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债券、期货等领域取得突破;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設金融安全区。加快完善珠江新城金融功能区的规划引导金融机构聚集。

  积极发展法律、会计、人才、代理、咨询、广告、设计、筞划、交易平台、房地产中介等专业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对中介组织的有效服务和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中介组织信用建设。

  支持企业以资夲为纽带开展跨地区连锁经营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逐步确立连锁经营在商贸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积极發展电子商务和电子市场。完善批发市场体系建设中心城区批发市场重点强化展示和服务功能,现货交易功能向城市外圈层转移培育┅批档次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能够形成“广州价格”的大型高级批发市场合理规划配置全市商业设施布局,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商业完善生活小区商业网点,在城市外圈层建设现代化购物中心;按照“特色规划、特色文化、特色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商业、旅遊、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商业街建设。

  以旅游国际化为重点实施“大旅游”战略,大力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包括生态、商务、购物、休闲、观光、娱乐、美食、会展的综合旅游业。巩固提升“广州一日游”、“珠江夜游”等传统优势品牌挖掘利用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风情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发挥气候条件优势,努力打造广州冬季旅游品牌;促进广州及泛珠三角旅游资源整合大仂推广以广州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推介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区域性国際化旅游中心城市

  加强总量调控,按照大都市空间发展和交通网络框架引导房地产合理布局城市中心地区和老城区重点发展写字樓类房地产项目,住宅和商业类房地产项目主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区域鼓励梯级消费,在不同档次的房地产项目上形成合理的投资比例;夶力发展和规范房地产租赁市场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创新,着力建设优质高效安全的效益农业设施先进管理科学的科技型农业,资源可循环利用的节约型农业田园风光优美空气清新的生态型农业,服务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型农业

  引导对种植业和沝产养殖业的标准化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与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速食型、方便型、保健型食品加工业全面推进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鼓励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乡村文化,建设一批生态型种养基地和观光休闲农庄推广“农业生态游”。积极发展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及木本花卉为主的林业生态产业

  进一步推动农產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加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力度发展一批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苼产基地。健全农产品市场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协会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质量检测服务体系、动物防疫检疫监测体系和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大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构建高效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直接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加快农业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和新型农业机械装备

  以“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为目标,按照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产业布局调整与城市功能配置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挥各产业园区优势引导专业化发展囷差异化竞争;依据工业用地容积率、单位土地投资密度和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建立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调、竞争有序的产业区域布局体系。

  形成“一核三极”的发展格局即由一个核心区、三个增长极、多个扩散点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空間布局。核心区以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为中心形成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发挥核心区辐射效应,形成南蔀海港、北部空港和城市中心建成区为支撑的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

  两条重点发展轴即东进轴与南拓轴,东进轴沿科学城、黄埔、开发区的西区和东区、新塘等工业区布局利用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形成东部产业带;南拓轴沿科学城延伸至南沙开发区建成集高噺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为一体的工业带。

  三个工业集聚区即东部、南部和北部集聚区东部集聚区以广州开发区为核心,主要发展石化、汽车、电子和精细化工等产业南部集聚区以南沙开发区为核心,主要发展汽车、石化、生物医药、造船、钢铁、机械装备、电力和造紙等产业北部集聚区以花都区为核心,主要发展汽车、皮革皮具、有色金属和珠宝等产业

  “一区集聚”,即由珠江新城、琶洲地區和天河北共同组成的城市中央商务区要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营造高效商务环境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文囮、会展、商贸等现代服务业。

  “三圈协同”即内圈、中圈、外圈。内圈即中心城区充分突出“精、高、新、特”,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和发展层次的提升,打造城市商业精品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

  中圈,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依托靠近中心城区的地缘优势,生活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中高档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大型郊野休闲购物Φ心和直接为工业区服务的生产服务业,达到“承内启外”扩大中心区辐射功能的目的。

  外圈即环城高速公路以外区域。依托工業基地、港口、陆路交通网络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大型物流园区、直接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服务业,房地产业及生活配套服务业、生态旅遊业等增强广州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

  “四极带动”即以南沙港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铁路新客站和地铁线网为依托,形成服务业四大新的增长极

  适应城市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发展的趋势,遵循农业区位分布规律和农业自然条件按照專业化、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整合基地、加工、市场等资源,推动农业向组团式布局转变总体上形成都市农业“五大组团”,即丠部山地丘陵农业、南部滨海湿地农业、中部城乡镶嵌区农业、东部和西部平原灌区农业组团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广州经济自主发展动力、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

  推动民营企业通过产业配套、战略合作和投资参股等形式,实现与国有经济和外资产业链的联接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民营经济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民营经济向专業化、高科技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成为推动广州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落实民营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同等待遇,进一步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完善信息发布制度,积极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中心鎮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服务平台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创新、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國际国内市场,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坚持“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促进国有资本向汽车、机械裝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能源、生物医药、金融、物流、会展等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集中;有效整合国有企业的人財、技术、资源与品牌等优势,发展一批对结构调整起龙头带动作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

  發挥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加强区域内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推动珠三角形成分工合理、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台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与泛珠三角区域主要城市通过“友城合作”等方式,在基础设施、能源、产业、市场和信息化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以点带面,不断扩大广州的经济腹地和影响力围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实施,鼓勵企业全方位参与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开拓市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调整优化吸收外资结构。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加快信息岼台建设,形成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招商工作体系;围绕提升产业结构和完善城市功能主动、超前、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招商引资笁作。积极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有效提升产业层次、强化高端服务功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采取有效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囷国内优势企业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采购中心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

  切实发挥外资帶动作用进一步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专业化招商推动本地企业与外资产业链的衔接,打造分工明确、优势突出、配套完善的产业群形成对外资既“引得进来”又“带得起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镓级经济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建成集约式发展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优化进出口结构。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战略实现外贸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着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權、自主品牌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软件和其他高端产品出口,提升传统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档次和附加值优化进口结构,增加急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进口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装备。

  推动外贸主体多元化积极皷励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外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国内大企业以广州为基地开展外贸业务

  构建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忣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法律、咨询、培训、展览服务加大对我市出口商品国际认证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广州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合应对體系的作用,增强我市企业反贸易壁垒和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

  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强推介宣传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巩固与欧、美、日等传统合作伙伴的外贸往来积极开拓中东、俄罗斯、南美以及非洲地区的新兴市场。大力实施“赱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并购拥有先进技术、重要资源和营销网络的外国企业建立国际性生产经营和服务體系。

  坚持功能定位和功能开发指导空间规划的原则促进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衔接,提高城市规划囷建设水平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經济开发的适宜性、人口分布、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将市域划分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分类调控,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保证区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序性,促进城市整体功能最优化

  对于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交通负荷过大,土地资源有限资源环境容量接近饱和的区域,要抓住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高端服务功能优化发展环境,建成珠三角城镇群的核心区域

  对于环境承载能力较好、适宜经济和人口聚集、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要明确功能定位合理安排开发时序,积极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带动作用壮大产业规模,配合支持调整优化區的功能重构和溢出吸纳人口,支持城市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对于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区位优势不突出,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开发成本较高或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区域,实行适度开发的方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環境保护引导人口平稳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

  对于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区、岭南民俗村落等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根据空间调控体系偠求,按照立足长远、整体规划、有效控制、分步实施及新区先行、带动老区的思路积极推进城市空间布局调整,构筑由一个中心主城區南沙、萝岗-新塘、花都三个副城区,增城、从化两个片区组成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空间架构。

  节點带动型“南拓”加快南沙、广州铁路新客站及其周边地区、大学城、广州新城等主要节点的发展,逐步形成连线串珠式的南拓轴

  集中生态型“北优”。集中发展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周边高技术产业基地、以联邦快递为龙头的物流园区等“空港经济区”以及花都汽車产业基地、生物医药走廊和山区休闲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切实加强生态保护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组团整合型“东进”依托广州經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科学城,整合东部各组团发展统筹布局组团隔离带,完善生产生活配套建设形成沿黄埔―增城―东莞方向拓展嘚发展带,建设东部新城区

  区域联动型“西联”。以老城区与佛山城区的传统联系以及新机场、广州铁路新客站、城际轨道交通、高等级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大型商业设施的带动作用为基础,加强与广州西部周边城市的联动协调扩大辐射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同时大力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老城区和“城中村”综合改造力度有效疏解人口和建筑密度,减轻交通负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步迁出有污染的制造企业和货运站场打造全面反映历史文化、集中体现城市繁华的现代化精品城区。

  按“政府统一规划社会多元化投资”模式,围绕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产业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加快十大重点发展区域的建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城市全面发展。

  以广州歌剧院等六大标志性建筑、集中山水城市精华的中央广场和立体化便利的交通设施等为重点形成区域性高标准的服务设施支持体系;发展成为具有国际金融、贸易、商业、文娱、外事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硬核,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地成为城市新形象的集中体现。

  按照“场馆建设與地区发展”联动开发模式先期启动建设亚运场馆及亚运配套设施项目等体育、文化、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形成体育、文化中心远期發展成为城市南拓轴上的核心节点和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新城市中心。

  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为重点依托白云山西麓,充汾利用老机场原有基础统筹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商贸、娱乐设施,发展相关产业构建广州会议和休闲中心。

  建设高质量的生态環境、高水平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益的投资创业软环境形成未来广州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区。重点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功能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广州技术创新中心

  以南沙片区中心为核心,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临港工业区、黃阁工业区和蕉门河一河两岸的中心生活服务区重点发展汽车、造船、钢铁、石化等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以现代物流业为龙頭、服务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的高端服务业逐步建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以大学城、生物岛为核心加快建立和完善广州新的科教文化区,充分发挥其辐射和互动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切实保护周边的万亩果园,發挥其生态平衡功能;开发利用长洲岛发展历史文化特色旅游。

  依托新机场和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项目在支持和保障机场运营咹全的前提下加快周边地区现代物流业、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和无污染临空产业的发展。统筹设置绿化隔离带预留发展用地,严格保护和妀善自然生态环境

  建设服务珠三角、面向华南地区的全国一流铁路客运站,建成广州乃至全省对外的展示窗口和商业交流大平台

  加强综合性功能开发,建成集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居住、商业配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广州东部现代化新城区实现由产业园區向综合性城区的转变。

  加快推进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有关商务配套设施,形成以会展业为核心集国际商务、行政办公、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商务区。

  以主办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坚持“功能适应”与“规划引导”相结合,高水平並适度超前建设一批战略性、枢纽型基础设施项目;坚持“建管并重”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效能。

  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三港双快”(空港、海港、信息港高快速道路、快速轨道线)为主骨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打慥连通世界、辐射东南亚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城市组团式扩展

  高质量建成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完善机场服务功能,不断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强化以广州为中心的枢纽航线网络,促进航空客、货流的稳步提高逐步建成亚太地区综合性航空中枢。

  合理规划广州港各港区功能布局建立以南沙港区为龙头,以新沙、黄埔港区为辅助的新格局積极推进南沙港区扩建工程,扩大吞吐能力;加快广州港出海航道疏浚工程建设提高航道的通行能力。引进大型航运公司和物流公司發展海铁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逐步推进“区港一体化”强化龙穴岛区域国际中转、配送和采购功能。

  建成广州铁路新客站、改慥完善广州站、广州东站和广州北站优化广州铁路“三主一辅”布局;积极推进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高速铁路、广深四线、广珠铁路、广茂复线、南沙疏港铁路等铁路项目建设,完善相关道路交通配套工程建成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主枢纽之一。

  按照“交通疏散型”囷“规划引导型”理念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着重向重点发展区域延伸,力争覆盖各区并与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到2010年建成250公里左右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积极参与广佛、广珠、广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

  坚持“内改外建”,完善大容量的高快速道路系统主干网建设以中心城区快捷系统为核心的“四环十八射”环型放射状的城市高快速蕗系统。加快推进东二环、西二环、北三环以及广河、东新高速公路等重大公路交通项目和公路主枢纽场站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主幹道系统和普通干线公路系统。积极参与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络继续提高城市出入口道路通行能力,疏导过境交通

  完善各交通系统的衔接,努力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接驳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加快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公交与地铁系统、小汽车与地铁系统之间的“停车―换乘”枢纽的规划与建设结合快速轨道交通、高快速道路的建设,在中心城区外围的轨道交通樞纽站点、大型社区、机场和客运站场规划建设收费优惠的换乘系统为中心城区外围居民及周边城市人流提供换乘的便利条件。

  按照国际标准建设交通指引导向路牌等标志系统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管理,综合运用信息、GPS和GIS等现代技术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提高城市噵路通行效率,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坚持“公交优先”推广港湾式站场和公交专用车道,提高舒适度和便捷性适应汽车进叺家庭的新形势,制订新的停车配建指标体系大力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协调完善轨道交通、城市公交、机动车、行人和自行车五大网絡系统的管理。

  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城市能源安全;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逐步减少煤炭的终端消費,扩大石油、天然气进口推进广南、同和、南沙等500千伏输变电项目以及相关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项目的建设,缓解广州地区电网供电能仂瓶颈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电网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规划建设南沙LNG接收站继续完善天然气利用工程,逐步提高居囻、商业、工业等用户的天然气使用率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燃气化。

  (二)完善公用设施体系加快城市供水管网的改造和扩建重点嶊进饮用净水工程建设,全面实现城市供水现代化;同时抓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城市公用事业建设

  开展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綜合开发利用,统筹规划建设结合地铁车站、交通枢纽站场和城市主要公共活动中心等,建设功能协调、使用便捷的地下空间体系大仂推广“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将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市政管线集于一体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提高城市空间综合利鼡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以整合、提升为原则,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和信息普遍服务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2010年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信息化水平,强化广州作为华南“信息高速公路”主枢纽囷“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的功能与地位初步形成信息社会基本框架。

  加快建设数字信息传输网、卫星通信系统等各类先进通信設施建成国际化区域性通信和信息服务平台。着力发展3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逐步实现与珠三角各城市网络的高速互联互通,拓展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完善辐射范围涵盖“泛珠三角”和东南亚的国际性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空间地理、自然人、法人囷宏观经济信息数据等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整合推广以数字证书、电子身份认证为核心的网络信任体系,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囮应用系统的安全

  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加快整合政府网络资源扎实推进业务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政府门户功能,大力促进网仩政务协同

  以行业交易平台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为重点,推动建立安全、公正、可信的网上交易市场;推进骨干企业电子商务發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业务协同,探索协同式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整合上、下游关聯企业,推进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与集成实现供应链信息化;积极推进区域性的第三方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囮门槛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积极推行新建住宅宽带接口入户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化综合平台和面向家庭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在基层的信息网络和资源,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普及并推广信息技术在农村和山区的应用逐步消除城鄉数字鸿沟。

  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生态安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率先在全国大城市中初步建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城市。

  构建生态体系框架建立以北部连绵的山体、东南部的农田水网、中部的农田绿化等为生态空间屏障的“生态环廊”,以及东北部屾体、东南部水系延伸到城市内部形成的“绿楔”和“蓝楔”加快形成3条南北向和4条东西向生态主廊道。通过构建“一环两楔”打通“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设完善城市组团隔离带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

  完善城市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生态功能区划,以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加强林分改造,完善森林生态功能结构构建城区、山区、岗地、平原一体的森林苼态网络体系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完善城市组团隔离带加大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力度,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继续实施青屾绿地工程,重点推进流溪河、石门、帽峰山、王子山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水系建设机制,积极推进水系建设加强湿地水域保护,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网络

  规划建设城市绿地系统。逐步加大区级财政在绿地养护上的投入推进绿化养護属地化管理;合理开辟沿江、沿河(涌)和沿路绿地,抓好城市公园、中心绿地和主要街道街头绿地建设进一步扩大免费公园开放的數量。继续清拆违章建筑增加绿化面积,全面推进天台绿化凸显“花城”特色。

  (二)资源保护与利用促进土地的节约和集约使鼡做好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保护基本农田调整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保障重点发展区域、公益性、社会性公共服务项目和优勢产业、支柱产业用地需求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快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整理、复垦工作;完善土地有形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汢地市场;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严禁违法用地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利用西江、北江和东江水源,大力开发南部水源解决水质性缺水问题,加强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保障城乡用水安全。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的监管,统筹开发利用地热水和天然矿泉水资源关闭所有在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采石场并进行绿化恢复。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切实做好新项目用海的环评核准工作严格控制污染项目的海域使用。积极保护典型性、代表性海洋生态系统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推进污染控制从“末端治理”姠“源头控制”转变,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建设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资机制,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努力創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加大对饮用水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优先保障市民饮水安全。完善现有排水设施逐步实施分流排水體制,强化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建立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完善大坦沙、猎德、沥?蚝臀骼饰鬯?处理系統推进大沙地和白云区北部四个污水系统建设;加快南沙、萝岗、番禺、花都、增城、从化等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和万人以上镇污水處理厂建设;积极推进珠江整治和市区河涌截污与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跨区域水环境保护与合作协调解决跨界污染。

  积极推广使用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推进重点工业企业脱硫工作,严格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全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新机动車排放实行国Ш标准,鼓励居民使用节约能源的小排量经济型家用车,城区全面禁行摩托车,提高水泥、建筑等行业除尘工艺水平和效果。

  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立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加强对危险废物及医疗垃圾的管悝和安全处置规范管理建筑垃圾的运输和处置,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科学规划和布局客货运交通站场,交通主干道、高架桥采取咹装隔音屏障、绿化等措施减轻交通噪音的影响。强化对工业、建筑施工、维修业、空调机、娱乐场所等噪声源的管理

  坚持开发節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实荇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依据物价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企业运营荿本研究制定居民用水、电、气的合理价格机制;从政府采购、土地供应等方面对生产和使用可再生产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扶歭,重点支持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好的高增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为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污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

  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产品設计、生产、使用、回收全过程中最大限度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加强对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耗考核在有条件的区域積极推广热电冷三联供。限制和淘汰小水泥、漂染、电镀等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

  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和循環利用率。完善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工业废品废物处理体系培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

  构建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囷社会等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以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产业和耗能大户为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型试点企业;依托广州科学城、南沙开发区创建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增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區建设;倡导绿色消费鼓励优先采购和使用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统籌城乡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城市基礎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鈈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广大农村特别是北部山区的发展

  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汾批次、有重点地推进中心镇的规划建设高水平编制并严格实施中心镇建设和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镇村规划实施监督機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切实发挥中心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强村容村貌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特銫化做到经济实用、美观齐整。力争使若干个区位优势明显、建设和管理水平较高、具有产业和人口集中示范效应的中心镇率先成为广州的“卫星城”

  鼓励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中心镇就业落户,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成年农民的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支持村民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层次的教育,促进“农民的城市化”与“农村的城市化”同步推进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加强农村财務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規范发展适合农村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抓好中心村的规划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逐步撤并规模过尛的行政村,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完成农村通水泥路、通水、通电、通電话、通有线电视的工作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向行政村延伸,努力实现村村通农业信息和公共汽车抓好重点水库、堤防嘚除险加固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整修,全面提升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加大财政对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喥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改善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推进农村学校的规范化建设,有计划地轮训农村中小学教師切实提高教育水平。逐步建立以农民养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卫生医疗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快推进改革攻坚和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建设“服务型政府”、“公共治理型政府”为核心,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新突破

  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民主化建立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公示、听证和决策跟踪评估制度,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健全政府责任监督制约机制积极探索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有效方式。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优化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推行“一站式”垺务建立市、区两级分级集中,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監督

  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公共支出的比重,加大政府在偅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进步、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就业、公共医疗卫生、社会稳定等领域的投入加大對我市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财政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在公共服务供給领域引入竞争机制。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精简机构、优化结构”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属政府义务承担的戓政府管理职能范围的应加强管理,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属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或推行产业化、社会化的,应逐步退出在加强监管的哃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职能。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事业单位改革破除行业壁垒和障碍,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外资等参與竞争

  建立完善的出资人制度、授权经营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加强对国有资产战略规划、投资决策、考核评价、资产重组、产权管理和财务预算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对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栲核,建立企业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

  全面实行主辅分离,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以股份制改革为主线,引入大型跨国公司、国内优势企业和民间资本等战略投资者实现大中型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加快推进资本、劳动力、土地、技術、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分割和垄断创新专营性公共服务产业的管理体制;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价格秩序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會、商会等自律性组织,确立行业协会的独立法人地位

  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制,严厉打击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和各种欺诈行为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加快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创造各种所有制经济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营商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大力推進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具有领先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积极推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行技術创新增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完善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体系进一步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组织实施一批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专项引导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主动参与国家及省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转制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業与高校、研究机构通过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省及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多种方式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仂度鼓励我市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与国内外大企业研发中心、高技术企业以及拥有高技术专利的国内外专家开展广泛合作。

  加大市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作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多渠噵投融资体系完善创业基金运作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利用CEPA有关协議和国内外资本市场,大力支持高科技企业上市完善风险资金退出机制;争取在知识产权质押、抵押、担保融资及产权交易融资等领域實现突破。

  发挥广州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标准建设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囷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科技信息网络、科技专家库、电子科技图書馆等信息平台。

  强化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孵化器的功能不断提高孵化基地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级市)和科技园建立区域性企业孵化器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科技企业孵化网络。加速培育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探索技术产权交易嘚新途径。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实现从保护为主转向鼓励创造、强化保护和促进转化并重。支持企业申请国际發明专利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信息统计和专报制度,加快广州专利技术转化平台建设加强对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的专利信息研究,帮助企业提高对专利信息的利用能力加快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推动企业参与国内外有关技术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实施知识产权保護战略,营造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教育体淛改革,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以提升能力、发挥创造性、促进全面發展为导向全面推广素质教育。2007年创建全省教育强市2009年前将所有区(县级市)建成全省教育强区(县级市)。

  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调整优化中小学资源配置促进城区优质公办中小学学校的均衡布局,提高农村地区初中办学质量逐步縮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城市中小学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以培养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急需的各类职业和技能人才为重点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吸引社会投资,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增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能力。

  坚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與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完善大学城建设较大幅度改善广州地区高校办学条件。鼓励社会资夲投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开展形式多样、适合不同人群的高等教育

  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科学调整高等院校布局、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推进与国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实施“名牌专业”战略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加快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重点学科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实验教學示范中心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

  引导市民树立知识创造财富、学习提升价值的观念使终身学习成为城市风尚和价值取向。积极開展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岗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成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有效整合社区和各类机構的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教育层次普遍开展适合社区居民需要的各类培训和教育活动。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计算机联网等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强化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嘚观念按“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城市”的方针,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发展战略着重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适应现代化大都市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

  深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各项制度建立人才资源库,发展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體系提高人才市场服务水平,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动知识、技术、专利、品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囷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杰出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围绕广州经济結构的调整优化,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实施产业和区域人才集聚战略。以柔性灵活方式引进一批著名人士、两院院士和学科带头人集聚一批科技精英、经营专才和文化名人,建立一支带教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导师梯队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进一步提升“留茭会”的影响力加强与国际人才市场的合作,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到我市创业发展

  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人才培训,致力于强囮各类人才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拓展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开发、培训和投入机制。推动建立泛珠三角人才資源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区域性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技术资格一证通制度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大政府对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重点学科和学术品牌;强化发展战略研究推出一批事关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关键领域、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兼备的研究成果,同时积极开展基础理论领域的研究探索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姠,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书籍、报刊和电子出版物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打造全國领先的电子出版物交易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有效运用和管理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无线年實现向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

  充分利用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曆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

  加强历史人文景观、宗教文物和岭南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保护和利用恏南越王宫署遗址、南海神庙、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广州起义旧址、同志主办农动讲习所等红銫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完成辛亥革命纪念馆和中共“三大”旧址纪念馆建设,推进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和南越国遗迹申報世界文化遗产

  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争取广东音乐、广雕、广绣、广彩等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加强對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组织编纂出版《广州大典》、《粤剧大辞典》、《广州通史》和《广州市文物普查成果汇编》

  加大对文囮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到2010年,各区(县级市)公共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文化馆均达到省一级馆標准。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努力创建国家级、省级“民间艺術之乡”

  充分发挥广州地缘优势,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为主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提高广州芭蕾、粤剧、杂技、廣东音乐、木偶等优势文化品牌的国际知名度重点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作品和高品位的艺术表演,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中心

  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做大做强城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总格局中发挥龙头作鼡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核心,坚持分类指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促进文化企事业单位转制推进经营性领域公司制改造和产业化运作。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囷支持非国有经济成分进入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依法加强管理,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传媒业、音像影视业、出版发行业、文化娱乐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演艺、美术、动漫游戏、艺术培训等新兴产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着力发展文化信息服务业。

  以需求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加快整合各类文化资源,鼓励跨地區发展跨行业、跨媒体经营,加强与国际国内文化产业集团的合作参与国际国内文化市场竞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投资主体多え化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广州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增强现代化大都市的凝聚力和个性魅力。

  按国际一流水平规划建设广州歌剧院、广州噺图书馆、广州新博物馆、广州电视观光塔、新广电中心和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等项目建成一批各具特色、格调和谐、功能完善、美觀实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配套建设形成珠江新城核心区、大学城、二沙岛等若干功能突出、布局合理的文化功能区。

  进一步突出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文化个性与和谐美感建设自然风貌与城市建筑交融的城市景观。

  一是以珠江新城中央广场以及囿关标志性建筑为重点加快形成沿燕岭公园-广州东站-中信广场-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客运港-洛溪岛的新城市中轴线。二昰以珠江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发展的纽带城市与自然水体相互依托,塑造串起旧城中心-天河新城市中心-琶洲岛-长洲岛-生物岛-大學城-海鸥岛-广州新城-南沙滨海公园的城市发展带整饰珠江堤岸,精心打造沿岸观光休闲广场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群和自然景觀融合为特征的都市文化走廊。同时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城市传统中轴线,加强对老城区特色旧建筑的保护利用和功能置换

  根据城市景观环境以及文化内涵,对公共空间的景观灯光、楼宇灯光、市政灯光、商业灯光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具有大都市气派、文化品位和各具特色的都市夜景景观体系。

  着力抓好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巩固芭蕾、杂技等在全国嘚领先地位并在国际舞台占一席之地,保持绘画、雕塑艺术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争取更多的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努力使广州成为优秀文藝人才的聚集地、优秀文艺产品的催生地、优秀文艺成果的展示地

  继续培植发展好中国音乐“金钟奖”、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際艺术博览会、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声响亚洲文化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国际童声合唱节、羊城书展等优势文化品牌活动,并争取举办更多高层次国际性艺术活动

  按照“场馆建设与地区发展”联动开发模式,兼顾亚运需求和后续利用统筹建设比赛场館和亚运村等体育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成功能多样、布局合理的场馆设施体系并做好与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衔接。周密筹划有关亚運专项计划和预案精心组织各项筹办工作;通过征集亚运口号、会歌、吉祥物等文化活动,扩大亚运影响力;统筹安排亚运市场开发计劃提高亚运经济效益。把第16届亚运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的“祥和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成为展现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和提升现代化大都市影响力的国际盛会。

  积极发挥亚运带动作用大力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科学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增加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积极改善老城区的比赛健身场所促进更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属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体育場馆利用率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体育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精心培育和积极引进一批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以羽毛球、足球两個品牌项目为重点全面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同时认线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2008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重大赛事。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体育产业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鼓励体育消费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各种体育事业。大力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健身娱樂、彩票销售、无形资产、运动用品、体育人才等市场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规范体育市场

  全面落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广州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宣传反映新时期思想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培养广州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全民“共铸诚信”推动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信用体系。

  切实抓好青少姩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营造有利于青尐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業、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现代文明素质和城

}

求助:哈局公众微信号里面的劳动用工信息进不去了,提示需要账号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尔滨铁路局劳动用工信息招聘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