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细脉常见于什么患者微脉上有的医生被很多患者评价有的医生就没有呢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

  用气来理解伤寒论这样来说大概比较抽象,大家可以结合伤寒来理解。我把伤寒的太阳病简单串一下,大家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就会明白气道的观点在伤寒的太阳病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想象有一团生机勃勃的气,里面充满了生机和变化,所谓一气之流行,一气之盈缩,这团气不是死的,而是和外面的气相互交通,同时里面的气也是相交通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气的生生不息,流演无穷,内外交通和上下相应。比如一个人过来,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这个人,就是一团气,一团运动的气,这个人不断的呼吸吐纳,气就不断的盈缩变化:心肾之气相交,肝气上腾,肺气下降,心气布于表,肾气至于里,脾胃为中转流运之气;下面的气重浊,重浊和轻浊之气二者相交,这就是气道中医整个的理解方式。张仲景写《伤寒论》时天气很冷,人们穿的也少,容易得伤寒(大寒),现在得伤寒的很少,因为人们没有触寒的机会。人得伤寒是因为穿的衣服单薄,为寒风所吹拂,这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人有一定的适应外在环境的能力,但是外在环境的突然改变会使这种能力消减,当没有能力适应外在环境的时候人就会得病,整团气就会失调。《伤寒论》开篇就讲人伤于寒,伤于风,一个是伤寒,一个是中风,古人理解就是伤于寒邪,中了风邪。现代人解释这些词语都不是直译,其实它们都是可以直译的,古人从气的角度来理解就这样直说了。伤寒的寒不是风,不是寒冷,而是寒气糊上人身之后,人的皮毛毛孔本能收缩(因为要保护体内所有的热气不能散失掉),所有的毛窍突然紧闭,或者没有来得及紧闭,被风冷之气闭住了,如果寒气去,那么所有的毛孔可以很快打开,但由于中寒严重或者久久中寒(因为人不可能中轻微的寒就得伤寒,很重的寒气袭于身人才会得伤寒),毛窍都闭住了,而且不能及时打开,为寒气所侵蚀,失去了控制,打不开了,这时会产生一种什么变化呢?人的体温内外相交通,原来三十七度,外面温度低,人体通过毛窍不断地向外辐射热量和生气,如果所有的毛孔突然闭住了,热气无从散失,那么就会聚在里面发热,正像《素问·热论》上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就像一个屋子一样,突然门窗紧闭,里面点一个火炉子,温度马上就升上来了,这时候人就会发烧,这就是发烧的最原始解释理论:毛窍为寒邪所闭,郁里发热。无汗是麻黄汤证,麻黄有解表的功效,喝了麻黄汤人发汗,通过麻黄汤的药力冲开体表郁闭的寒邪,使毛窍重新打开,通过汗液的方式把体内郁热排出去,同时解了肌表的寒邪,人就豁然而解了。这就是伤寒者麻黄汤,无汗麻黄有汗桂枝。(下面马上讲桂枝的道理)现在很多病,人一发烧就退热,就吃清热的药,这肯定是错的,这要看情况。如果是寒邪在表,郁者发热,当然是发汗,就是《内经》上说的撤衣解惑,就像人一下脱了衣服一样凉快了,如果不解表热邪就无从散失。中风为什么一般都说有汗呢?其实中风都是中风寒的风不是风热的风,和伤寒很相似,只不过没有毛孔闭合,风邪大于寒邪,风邪吹的肌表之气丧失了调节能力,毛孔来不及闭,那(人体之气)就不会严重郁闭住,所以无汗是高热,有汗一般热度不会很高。只是风寒邪气把体表的机能一下瓦解了,人处于失控的状态,就出现了不自主地有汗。为什么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来解(表邪)呢?麻黄汤也可以解,只不过有汗,人是体虚的,用麻黄汤担心身体消耗过大,没有必要用麻黄汤,毕竟麻黄汤有伤正的嫌疑。桂枝汤很简单,桂枝辛甘而热,行经脉之中。桂枝汤又叫做复脉汤、阳旦汤,行于十二经脉(走一圈),带着人身的正气和药气走一圈之后把全身所有不适的地方全都恢复正常。让卫气不共营气,营气不共卫气,营卫不和的局面消失,用桂枝汤打了一圈,营卫一下就通了。就像两个人不和,有人做一个和事佬一调和,两人相视一笑,这事好了。桂枝汤与和事佬的道理是一样的,喝桂枝汤还要啜热粥,热粥是食气,饮食之气,药食之气,包括人身的正气被桂枝汤带着温暖一圈,凡是不适的地方都适了,所有的毛窍恢复正常,正气恢复了邪气就散掉了。这就是有表邪的两个典型汤证:桂枝汤、麻黄汤。如果邪气没有解或者出现其他情况,假如闭得很厉害,使人身极度郁闭,马上就高热起来了,出现了烦躁等症状,这就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和麻黄汤就是程度的问题,普通的表闭用麻黄汤一解就开了,闭的很严重麻黄汤解不开就必须用大青龙汤去解,大青龙汤都有危症了嘛,人都出现了意识上的问题。但是现在这种寒邪袭击人身,几乎把所有的毛窍都闭住了,并且里面迅速化热的情况现在极少见。还有小青龙汤证,里面还有寒邪引动,内外寒邪都要去所以用小青龙汤。邪气袭击人表无非是袭击的深浅,进不进去,如果一旦进去了那马上就到太阳篇的中篇了,就是陷胸汤证了。什么叫陷胸呢?就是邪气陷于胸中,邪气结于胸中就叫结胸,水饮互结、水热互结都是后人加的,不是直接的理解。大小陷胸汤证呢,就是寒气袭击于表,从表进去之后,首先面临的是肺、胸廓,邪气在胸中结住了,就是结胸;如果结不住,结得不是很硬就是痞证;结得稍微硬就是小陷胸汤证;结得很硬就是大陷胸汤证,结得不硬而是很软就是气证,就是痞,就是泻心汤证,泻心泻在心下;如果邪气结得很高那是吐证,瓜蒂散可以吐出去;如果结得不是气痞,是散漫的,就是栀子豉汤证,心中懊恼反复颠倒,邪气很散漫的结在胸中,用栀子豉汤吐一下;如果邪气进去后入里化热,邪气散漫开来了,不仅局限在了胸中,那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并不是很散漫,而是有一种郁闭,有向血分走的趋势,那是茵陈蒿证,发黄;如果这时经血时来,结在血分了,结得轻是大承气汤证,结的很厉害就是抵挡汤证,整个太阳篇从气道角度就是这样来理解的。柴胡证、阳明证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走了少阳经和阳明经。其实气的形态就这几种:第一,邪气入的深浅,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第二,进去之后存在的程度,是散漫的,还是结成实了、聚集了。如果是聚集那就是从痞到小陷胸到大陷胸,如果是阳明经那就是小承气大承气;如果邪气进入后是散漫的,一般的散漫不得郁闭的那可能发黄,如果很散漫一下化热了,那就是?还有一点是化热化寒,这很好理解,为什么邪气进去能化热,就是邪气进去与正气相争,正气不弱,打得热闹,这就是化热了---气之所聚则变热,气聚则热,气散则寒;如果邪气进去后正气很弱,不能进行正面的交锋,那就很容易化寒。对于正气弱化寒《伤寒论》主张加附子,所有加附子的都是寒,加一些补气血的药恢复正气,顶一下寒邪,《伤寒论》的举例子就说这些。里面每一个经都可以直译的,并没有曲解、穿凿附会的意思。 伤寒基本概念----病的传递从经上讲,阳经在外,阴经在里,从脏腑来讲,经在外,腑在里,在三阴经上感传不往肝脾肾上走,那么就相当于病在经不在腑,所以太阳经病就在经上走,进入膀胱后,膀胱有可能还感传肾,如果肾弱肾衰的话就感传了,也就是说,三阳经可以传给三阴经,三阳经可以传三阳经的腑,三阴经可以传三阴经的脏,他们都是互相络属的,你包绕我我缠绕着你,我胳膊搭着你,你弱了我一旦感邪了一下子就传给你了,所以说太阳经得病可传膀胱,(导致…膀胱?..的症状……蓄水蓄血);阳明经发热也可以传给胃呀,(…燥屎…听不清,大小承气汤证),少阳经感传到胆上,(气苦上逆。)三阴经也是,中邪后,少阴经传给肾,厥阴经传给肝,同样,太阳经可以传给阳明,也可以传给少阳,三个可以互传。拿循行的阳经病带着气血走到阴经也可以传到阴经,三阴经也可以互传,三阴经可以传给三阳经,三阳经可以传给三阴经,三阴经可以传给肝脾肾,三阳经可以传给膀胱、胃和胆。 伤寒基本概念----水分和血分水清血浊,水浅血深,血分要更深,一个人得病了,一下子迫入血分了,邪气逼迫正气,使邪气入于血分,病就相对来说重一些,咳血,吐血、尿血,由卫气,卫分到了营分了。如:“入侵者和两口子打仗,打了一顿男的打趴下后又开始打女的,这不是往里走了么。”水分又是单独的一条线,和血分很相似,血水混杂,现在治些慢性病的时候如果入的深的话,水血二分都要用药,水分看看有没有邪,最最简单的就是看水液的代谢,小便怎么样,口渴不渴。 伤寒基本概念----正邪交争正邪交争的状态,这个正气和邪气交争,两方面打起来,和两个军团作战的道理是一样的,正和邪中间有一个锋面,大家知道下雨都有一个锋面雨,这边是西风,那边是东风,一边冷一边热,一个高气压,一个低气压,一遇到就形成锋面雨,正邪交争都会有这个东西。比如风寒袭击到人了,人的正气在里面往外抵抗,正气拱不动邪气,邪气也拱不进来,两方在交争,就发热,外面有寒贴着你,你正气出不来,这也是发烧的本质,发烧越高首先就证明你正气足,老人发不起来烧,就是因为正气太弱了,能发到380度就挺厉害了,小孩呢一下就发到400度、410度,再让他热点,到一定的程度,一灌汤热水,一下就把邪气给炸出去了,邪气给崩出去了,出汗就好了,所以不要怕发烧,烧不坏脑子。现在很多不懂这个道理,觉得烧的太可怕了,烧坏脑子,这个害了很多人。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现在是邪见炽胜,炽热的燃烧,扫一切啊,邪见横扫一切,大家执行正见都有些力不从心。 伤寒基本概念----六经不只是经络,还包括脏腑这个经络和脏腑是密切相关的,你可以说脏腑为湖,经络为河。河水出了问题,肯定影响湖泊,是密切相连的。这个咱们下边要讲这个伤寒论的症状与现实,与伤寒感冒发烧的联系和区别会讲到。现在很多小孩感冒没有治好,挂水也好,或者怎么也好的,导致这邪气往里面感传,伤了肝脾了,这个相当于中了阴经了嘛。伤了肝脾了表现什么症状呀?那就是不爱吃东西呀,肚子胀呀,爱拉稀或者老便秘呀,容易受惊呀,受惊吓,爱哭闹呀,烦躁啊,这些都是太阳经得病之后,不及时治疗,由太阳往里面传,传到阴经,伤了脏气了,伤了脏和腑了导致的一些症状。包括小儿很多肾炎,腹胀、心肌炎啊,都可以归结到由三阳经传到三阴经,然后内连脏腑。所以咱们一定要活看,就像刚才我们所说的一样,如果说太阴经得了病了,现在都会表现出什么症状呀?就不仅是手足自温了,也不是太阴篇的几条条文,比如说腹胀啊,还有腹泄呀,面黄呀,这个食欲不振,这些都可以导致伤了脾了,伤了脾了你就可以这样说他直接伤了太阴经了,太阴篇致病。现在很多是由于外感伤寒之后,由太阳传到三阴经的很多呀,传到三阴经的就是肝脾肾嘛,其实就相当于外感之后误治,尤其挂水,最后伤了肝脾肾,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症状。 伤寒基本概念----日数的含义“一日,二日……八九日”的含义这个就是天的意思,这个没什么更稀奇古怪的解释了,大家一定要记住,伤寒论古人说话,质朴、直接、今人说话是委屈,不直接,今人想法曲,绕好几个圈,象猫逗线团,今人老是把古人理解错了,太简单了,一日就是一日,两日就是两日。这个咱们慢慢讲告诉大家为什么是这样。“十二日愈”的含义“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这里的十二日愈是个约数,打两圈吧。七日一圈。六天,三阴三阳行了两圈嘛,六日一圈,正好两圈十二日嘛,一般一圈六七天,大不了你再来一圈。你像今天不精神,必须睡午觉才能精神,如果一年不精神必须过一冬,第二年才精神,要赶个时节。不是说今天不精神上午补俩小时的觉就精神了,不是这样的,必须转一圈,到晚上去歇,这个大环境大气候非常关键。高考一样,必须那三天考,状态好,不然所有的功夫都白费了,这叫做天时嘛。我给大家讲过,人的一生呀有几个重要的时期,第一个就是胎儿和婴儿时期很重要,第二就是青春期很重要,第三就是三四十岁很重要,最后就是六七十岁的时候很重要,四个重要的时期。婴儿和胎儿秉先天之气,那时候搞的好的话,一辈子精神好。就像睡觉一样,一宿睡的好第二天很精神,一宿睡不好,第二天怎么补都不行。有的人先天素质好,一辈子怎么作都没事,有的人后天怎么保养也不行。人的轮回也是一样,上一辈子休息的好,这辈子就气血旺,轮回过程中休息不好,一辈子就气血衰,先天禀赋,没得比的,人的死生如昼夜,一辈子当成一天来看,昨天没睡好,今天肯定不行。 伤寒基本概念----阳经、阴经病的差异三阴经:少阴篇是利;厥阴篇是吐、厥;太阴篇是是缓和,手足自温。三阳经:太阳篇主要是酸峻,恶寒,头项强痛;阳明篇主要是鼻鸣、干呕,发热;少阳篇是引起一系列的胃肠性不适,一会寒一会热,表现在半表半里,这样的一些症状。这个半表半里的重要条文都在太阳篇而没在少阳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少阳不容易直接中邪,往往是由太阳感传导致邪入半表半里影响少阳积极的运化,这个大家请要记清楚。邪中阴经的更容易化寒,邪中阳经的容易化热,就像这个中阳经,就是这个邪气跟男的打一样,男的肯定不让他,打起来了,打得很热闹,那就化热;阴经是女的嘛,这邪气一下中阴经,把阴经给拿住了,这无力反抗,邪气聚在那,不表现出热象,就是寒。所以说中阳经多热,中阴经多寒。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你看很多条文说,中了阴经之后,他中间也会化热化燥,这就是咱们引入的第二个,正邪交争的特点。 伤寒基本概念------六经这个非常重要,直接推导出来邪气感传到六经之后表现的症状。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太阴为开。(补充资料:关于六经)关于十二经的命名,从阴阳多少角度来看,少阳,气之生,阳气刚生起来;少阳壮大了,是阳明;阳气太大了,就是太阳。从开合角度来说,少阳为枢,开而走;气壮大起来了,阳气聚集在那儿嘛,阳气特性很充分。明是明媚,明亮的意思,阳气聚集在那儿,叫阳明。再走,聚集散开了,叫太阳,因为太过了。那么阴气呢?少阴太阴厥阴。厥阴是阴气之合,少阴是阴气之枢,太阴是阴气之开,往外走,散开了,叫太阴。那么阴和阳相对,太阴为什么对阳明,少阴为什么对太阳,厥阴为什么对少阳,这是阴阳相推移嘛,我举一个例子。厥阴对少阳,厥阴和少阳你可以理解为一个组,这里阴气到极点时,阳气往上,厥阴中孕育着少阳,理解成震卦,震卦上面两个阴爻理解成厥阴,下面一个阳爻理解成少阳,这就是阳在阴中生。就像我们肝经,肝中藏胆,肝是厥阴,是体,胆就是少阳,就是用,肝胆组成的震象,肝的生气需要胆生发上来,那么肝体就像上面两个阴爻,那个胆就是那个阳爻,这叫做雌里藏雄,或者叫雄里藏雌。《悟真篇》不是说了嘛,这是一种很经典的形式,阴阳结合的形式。肝中藏胆,厥阴中藏少阳,少阳和厥阴是一对。这厥阴中孕育了少阳,是生的关系,不是配的关系。不然少阳应该配少阴,这是正配,但少阳从哪儿出来啊,从娘胎里出来,这娘胎是什么,厥阴。就是在最黑暗的时候产生了少阳,所以说少阳和厥阴配。这是很多人绕不过来,可能道学基础不深,《内经》里面没有说破为什么,只是这样命名。其他的都是这样,阳明配太阴,少阴配太阳,都是这样。阳明和太阴是什么卦啊,是兑卦,太阴是上面一个阴爻,阳明是下面两个阳爻。那到了艮卦,上面一个阳爻就是太阳,下面两个阴爻就是少阴。是这样下来的,从震发展到兑,从兑发展到艮,正好是三卦。有时候光说表述不清楚,用象来表示比较清楚,这里是相生的关系,不是相配。我不知道你们听没听明白,那就像我们开方看病一样的,你治肝病,一定要补厥阴畅少阳,一体一用啊,体上要照顾,用上也要照顾,因为现在很多人治肝病,光畅用不知道补体,不给厥阴补,厥阴怎么能生出少阳来呢。治肝病不停的泻,体都泻光了,体没有了,哪还有用呢。同样,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都是如此,难道你补肾阳的时候不补肾阴吗,肯定不行,补肾阳的时候一定要在阴中求阳。你看那些肾气丸,大凡就是这意思,在阴中求阳。治脾也是这样,治肺也是这样,治心也是这样,要明体用,知道厥阴少阳的关系,这才是跨出治病开方的第一步。 伤寒基本概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果说太阴虚,这邪气来了之后就中太阴,厥阴虚他就容易中厥阴,就像来例假的时候,如果感冒,他很容易往血室上走,血室就是子宫那条线。或者正好你那块儿暴露出来了给邪气有袭击的可能,这个都有可能。比如你后背一直吹电扇,肯定中太阳了,他不会中阳明呀。三阳经像一把伞一样,或者像一件风衣一样把人给盖住,三阴经在里面,从脚往上走,走走走入腹,从腿内侧入腹,最后到头上去之后,变成阳经散下来。那么这里有说手经的,手经你先不管,加上手经你就更乱了。你要记住,就像喷泉一样,从底下喷上来,内部喷上来然后再散开,三阳经像罩子一样罩着人身体的外侧,外侧包括后边、前边还有两侧。中邪先是三阳经中邪,三阳经中邪之后,他会传到里面给三阴经,同时,三阴经也可以直接被邪气所击中,这个概率很低,主要是感传进去了,这是第一个。三阳经中邪的特点是,后面中邪,头项强痛,头痛欲裂,脖子也不舒服,后背也酸峻,整个浑身不舒服,怕风怕冷,那是太阳经。前面中邪,鼻鸣干呕,啥叫鼻鸣呀?老去擤鼻涕,鼻塞,这个有时候引起肠道性的不适,伴有发热,这种发热跟太阳经的发热还是有所区别的,裹束感,裹束感很强是太阳经,裹束感不强的,就是说不是特别难受,一量体温很高,这有可能是阳明经受邪,这个很容易出现的。有人说看着孩子挺精神的,不是特别难受,但有点不舒服,一量体温39度5,40度,但还没表现出浑身酸峻,这是阳明经中邪。少阳经是由太阳经感传的,太阳经感传到半表半里的状态,又想拉又想吐,浑身不舒服,折腾呀,这肠胃在那折腾呀,一会冷一会热呀,这是少阳,半表半里。什么叫半表半里?这个邪呀,既在表,又往里走,又走不进去呀,搁在路边了,这个正邪在那交争,在那拉距战,拉出来了就热,拉进去了就冷,或者两人打打,一会打一会歇,打的时候是热,不打的时候就冷,这个都是拉距战嘛。太阴篇气缓,感邪之后,他温温的在那儿也打得也不急,所以说他这症状,都比较和缓。厥阴不干,厥阴是将军嘛,气聚嘛,脾气爆嘛,谁要惹了他,他可不得了,一下子闹翻天了。手足逆冷,一下子逆冷了,上面让你吐,下边让你泄,这最要命了。所以说厥阴篇以厥为主嘛,厥一身,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是深层次的冷和热,和少阳的寒热往来还不太一样。最后这个少阴篇,应该是少阴在前面,然后厥阴,伤寒论的条文是这样安排的。少阴是以利为主,在里边他直接就是导致寒直接中少腹了,导致拉稀了。他也有可能化热,化热又迫少腹,热痢,大概就这么一个情况。 伤寒脉法----细脉和弦脉细脉,摸那个血管很细,手指稍微往旁边滑一点就没脉了,象根线一样细,细脉代表,气脉细小,都主身体弱,微脉细脉都主身体弱;还有弱脉,摸得很弱。脉摸多了,自然这些东西都都心领神会了。弦脉,它的节律有弦紧、弦长;如摸弓弦,噔噔噔的,很有韧性,有的是弹得很生硬,这个都是病脉。如果弹的很柔和,那也不一定是病脉,肝脉本身就是弦脉。弦急、弦紧、弦数都会出现。弦脉的两种情况,虚寒小建中,肝气淤滞小柴胡。一是弦紧,寒导致弦紧,弦脉“当--当--当”它在这凝着,气机凝滞了,弦嘛,就是肝脉,给这肝脉收紧了,它想蹦起来,受阻了,受寒凝阻碍,一般这都是弦紧脉,腹中痛弦紧脉,这是一种小建中症;还有一种肝中有邪,导致肝邪外现的弦脉,肝气瘀滞就是小柴胡症。涩脉分两种情况,弦脉分两种情况,正应了。如果不足而有寒,正应了小建中汤症状,腹中急痛,这是肚里虚寒,虚上又加了个寒,腹中急痛,就是小建中汤症。(注意!小建中汤重用了,不好。)单从弦涩脉上看是肝气郁滞,所以用小柴胡汤解肝气郁滞。就像腹痛腹泻一样,要么是有寒有热或者肝邪克脾,导致的泄泻。所以大家以后要记住,一遇到涩脉,就两种情况:无血和凝涩。一遇到弦脉,也是两种情况:主寒与主肝邪。这都是程序化的,你只要这样记住就行了。弱脉、微脉、迟脉都主虚呀;紧脉主寒、主逆;浮脉主邪在表。医书、脉经上全都是这一套,至于阳脉阴脉,阳脉涩,阴脉弦,指上部脉下部脉。寸关上涩,代表阳气,关尺上弦,代表阴气。 伤寒脉法----大脉和微脉、结脉、代脉、结代脉大脉来得就大,左摸右摸都挺大的,大脉一般是邪气盛大;微脉就是脉来的细小,而且微弱,一搭没有,中取有,有得很微、很弱,中取还没有,再往里按才有,就叫沉脉了。结脉应该是1-2-3来脉,1来了之后2没来,待会3来了,3是如约而至;代脉是1来了,2没来,3来代替2,3来的快,来的早,应该是2的没来,3接上了,稍缓一下,3就接上了,这叫代脉。结脉、代脉、结代脉都代表结聚有积,在里面把脉堵住了,过不来。有的冲过来了,有的没有冲过来,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血在脉管里流,如果结住了之后,有力的一跳动就过去了,如果说没有力的跳动,它就停在这里了,当然就像是大石头压在路上了,有的车能过去,有的车过不去,这就叫做结。就是邪气沉到里面,结在那儿了,须赶紧用抵挡汤去淤血。 六经中邪的形象比喻风寒中阴经的容易化寒,中阳经的容易化热。风寒中阳经,就像是这个邪气跟男的打起来一样,男的肯定不让他,打得很热闹,那就化热。阴经就像女的,这邪气一下中阴经,把阴经给拿住了,她无力反抗,邪气聚在那,不表现出热象,就是寒。所以说中阳经多热,中阴经多寒。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你看很多条文讲中了阴经之后,他中间也会化热化燥的情况。 合病与并病仲景里面说除了六经,他还有合病和并病,什么叫合病呢?譬如太阳病阳明病合在一起就叫做太阳阳明病,阳明和少阳呢叫少阳阳明病,阳明本身病就叫正阳阳明病。三阳相合,这个太阳、少阳、阳明三个气合在一起呢就叫三阳相合病。那么并病也一样,道理相通。我举过一个例子,就像发洪水一样,中原地带发洪水,你可以叫做黄河篇。这个伤寒论不是有太阳篇吗?厥阴篇、少阳篇、阳明篇、太阴篇吗。咱们若可以用发洪水来比喻的话,可以黄河篇洪水、长江篇洪水、淮河篇洪水。但这个发洪水如果是在黄河,那不一定就在黄河发,他也可能黄河淮河相并发洪水,相合发洪水;黄河、海河相合发洪水;包括黄河长江整体发洪水。这个就是洪水和流域之间的关系。我觉得用这个来比喻外感疾病的感传和六经之间的关系,大家就看得很明白。六经就是六条河嘛。邪气感传、发病,就像洪水一样,不一定只黄河流域有,也不一定只长江流域有,他是通过这个洪水的性质、走向来决定,他主要覆盖哪些流域,这个就是六经辩证的实质。这个大家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由于古今不一样嘛,现在人得的很多病啊夹杂了内伤,外感也轻;古人内伤少,外感重。所以说在诊断上,完全依靠经文,有可能在临床上会有差误。这个是给大家介绍六经辩证,这也是一种辩证,不一定代表实际情况。 伤寒条文讲解----1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什么叫太阳病啊?主要以太阳经为主的,就是人中寒最多的是太阳经受寒,他为了体现典型性啊,这个条文开篇就说太阳之为病,脉浮为病在表,就是说敌人寇边了,什么叫寇边了,就是敌人打过来了,打到边疆了,就是两军一交战打起来了,凡是脉浮就是病在表,可以看原文和成无已的注解,只要脉浮就是病在表,邪在表在里,在里就是沉,在表就是浮,这个地方说头项强痛,强是僵直,我们头痛欲裂,头痛就知道自己感冒了,很简单一晃脑袋就知道自己感冒了,胀痛,感觉哐当,头是整个头,项是后脖颈,一晃脑袋感觉不对劲了,胀啊,憋啊,为什么是项啊,整好太阳经往下走,人是中风中寒,这种中风寒是人上受,头和脖子是露在外边的,身子在里边。什么叫太阳经啊,就是个很大的像伞盖在那,什么叫巨阳啊,就是整个后背,张开的阳,像个伞盖一样保护着,最容易中寒。但是不是光太阳经中寒,它会沿着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往下走。鼻鸣干呕,就是老在那擤鼻涕,张仲景说到条文是着意强调太阳经脉寻行的路线,头和项。头项强痛代表邪所在的位置,恶寒说明风寒邪气感人,因为它克在那了,欺负你了,所以你怕它,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寒,狗咬你你怕狗,猪拱你你怕猪,这不很简单吗,大家明白了吗?什么欺负你,你怕什么,叫恶寒。恶是害怕的意思,恶寒是怕冷,那是你没受过大寒,一般人就是头痛、脑袋胀这就是外感风寒了,其余很多时候不光是头项强痛,还有全身酸痛,最明显的特点是头痛,胀痛,脉浮,这个大家有什么问题?这个寒约束在体表,你这个经脉不通利,你就觉得脖子不舒服,疼痛。太阳病,发烧,整个脉都浮了,别管寸关尺了,不要细分,左右不分,寸关尺不分,加葛根啊,不要想到项背强紧紧就加葛根,不加葛根也一样,你加点滋液的药,脖子不舒服被外邪所中,身体好的直接麻黄汤,一看阑尾炎就用大黄牡丹汤不好使,葛根汤也有麻黄桂枝往外发,加葛根滋津液,像一拉稀就用葛根苓连汤之类的不好使。初学者尽快买教材,能买的尽量都买。现在人感冒发烧不一定都完全遵守这些条文,某种形式上也是一种形式,让你加深印象,照搬也是不行的,感冒上来了头痛,发烧,脉浮,或利或吐或下,柴胡症也不容易遇到,大部分高烧都去挂水了,邪就进去了,转到阴经转到脏去了,身体壮邪气就不动了,慢慢的积累。暑湿燥火为什么没有风寒容易感人啊?人的体温高于气,如果在沙漠人就容易中燥,在湿地就容易中湿,像脚气人一虚了湿气就往上攻,所谓的寒就是气温低于寒。还有风是直接吹人的体表,这个很要命的,这个气体交换,贼风虚风吹的你麻木了,吹的不正常了,稳定的环境吹的乱了,风为百病之长,地铁里的风害了多少人。有的风池风府是关口吗?当然是了这个地方很容易风吹进去了,要不怎么叫池、府啊?按理说它中暍了,它里面有热不断的往外蒸迫,人的体温能量不断的换失,它这个恶寒肯定不是特别严重,那现在我治的那些病人,虚损以后又怕冷又怕热,这不是一个矛盾吗,这种例子非常多,他外怕冷,内怕热,稍微温度适合一点又燥热,导致能量散失,抵御能量差,就像阴虚一样,她热,但一遇到凉的环境,他也抵御不了,怕冷,里面怕热。 伤寒条文讲解----2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古人行文,有时明明是合在一起的东西,他要分开,为了表述清楚,一般人感冒发烧是寒,如果单纯是中寒,寒在里面呆时间长了,导致发烧感冒,那是受寒,让风吹着了一般是中风,到底是热风还是什么风?不管是什么风吹,风它不断骚扰你的肌表,人的肌表失衡了,瘫了,开合不利了;如果把人比作一个屋子,窗户关不死了,窗户就是人的毛窍,热了吃碗热汤面会将热带出去,以汗液的形式以蒸气的形式出去了。风吹了,普通的风吹了也就是把你的体表气化掉之后、吹翻了以后,水由液态变成气态。风一般都是凉风,夏天吹热风,举个例子:人如一个房子,人有能量要代谢,就象炉子一样,要经常开窗户把热气散出去,维持室温的平衡,窗户是什么呢,就是人身上的毛窍,你喝碗热汤面,人会出汗,如果出汗,毛窍、毛孔打开,汗液流出来带走能量,如果不出汗,毛窍都堵住了,汗出不来,无汗症,为什么一感冒发烧,人容易不出汗,就是这个寒啊,约束在体表,毛窍一个一个都关上了,大家说说为什么窗户都关上了呀?被寒邪闭住了。为什么被寒邪闭住了呀,寒邪有多大能力啊?人一遇着寒,很容易毛窍马上闭上,闭上后为了保护自己,寒越来越在体表凝结,慢慢就把毛窍冻住,人有一个自我保护,如果保护过当,又容易被焊住了,导致体内的热量出不来,就容易高烧;这时候要多喝这个有热量的、能宣发的药把窗户都打开,这就是治疗感冒发烧的基本原则:发汗。那么中风呢,风老吹这些窗户,咣当来咣当去,把窗户吹得失灵了,关也关不上,开也开不了,中风了,老吹一块皮肤把皮肤吹麻木了,人受凉起鸡皮疙瘩,这就是一种保护,一下凝聚收缩了,让热量往外散发的少,就象鸡皮疙瘩,城门一个个全都关上了,风把窗户吹失灵了。为什么会出汗啊,就是关不上了,屋子里的热量老往外流失,这是中风。不能说中风和中寒哪个更严重,要看邪的力量,还有一个是受寒,第二个是半表半里,窗户失灵之后开不了,关不上,同时还有寒邪往里进,里面淤气啊也排不出去,所以说也会发热,但这种发热不会高热,所说的出汗,并不是出很多汗,只是有汗,没有到了完全象火炭一样,干得不得了,一点汗都没有,体表失灵了,真正里面的气也出不来了,但是窗户没有完全关死,窗户坏了,但并不是说窗户都打开了,大家记住,都没有打开,但仍然是有汗、发热,不是说不停的流汗,不是这么回事。这样理解也行,你看哪有几个得了风寒不停出汗的呀,没有,只不过是身上还有潮乎气儿就罢了,并不是说象纯中寒,炉中的火炭一样,干不刺啦的一点汗都没有,所说的出汗是针对上一条太阳病无汗来说的;这一块大家也不要机械地去理解,毕竟是强分中风和伤寒,脉缓,缓纵不收,可以这样来理解,缓是浮缓,脉浮缓,窗户失灵了,缓纵不收嘛,这样理解叫缓,不是以寒为主,以寒为主,就凝紧了,窗户叭叭都关上了,这个还不是这样,窗户不利索了,叫缓;这块慢慢来吧。这个往下学,再来慢慢理解。太阳之为病和太阳病是一个意思,别较真了。

}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脉常见于什么患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