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父亲不养孩子的句子不对自己孩子好,各种苛责打骂,等老了又让无条件孝顺。为什么有些父母就可以肆意对自己

原标题:这些话,老师不方便告诉你,但家长必须知道!影响孩子一生

您是家长吗?是!就点标题下方蓝色的 家长慧 三字,然后点关注,您就可以享受到我们为您提供的最新教育和健康等信息。

家长慧----做中国最好的家长学习交流平台

爱孩子没有错,但爱得太过就是你的错了。走出家庭,离开父母,谁管你是不是有人爱,有人疼。大家都是看你的价值,才决定要不要和你交往的。所以,教会孩子独立,帮助孩子获得能力,才算真正的爱孩子。

一对总是吵架的父母,必定会养出一个灵魂流浪的孩子。

父母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的争吵,以为事后一个道歉,便可以“风雨过后见彩虹”。

殊不知,孩子幼小的心灵所受到的创伤,岂是几句道歉就可以解决的。

父母争吵,若不能争得优雅,吵得体面,还请躲起来去吵吧!

别把孩子懂事当成你的自豪,你不了解孩子压抑自己的欲望,小心翼翼讨好你的痛苦。

懂事的孩子其实活得很可怜,他们拥有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稳重和踏实,却失去了这个年纪该有的童真和童趣。

给孩子一点任性的机会,让他有机会活出自己吧。

别人家的孩子再好,那也是别人家的,是人家父母做到位了。

有时间关注别人家的孩子,还不如多用点心在自己家孩子身上。

你不用心教,再好的孩子也埋没了。

老师不是万能的,别把教育孩子这件事全推给老师。

老师教的永远是课本的知识,而课本以外的,是家长的育。

有了老师的教,家长的育,教育这件事才存在。

你的孩子,只是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个;

但你不一样,你是孩子世界里的唯一。

教育好孩子,才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别总揪着孩子的名次不放了,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可孩子的人生有千万种可能。

你可以教育孩子尽量争取最好,但不能苛责孩子拿不到第一。

别总担心孩子座位那点事了,坐得再远,难不成还能出了教室不成?

座位的排列是要考虑很多因素的,视力、高矮、同学间的搭配,等等。

让孩子课上多集中注意力,多多吸引老师的关注,比坐在哪有意义多了。

孩子的日记本,如果他不想给你看,那你最好不要偷看。

谁都有秘密,请保护孩子的隐私。

一旦他发现你偷看了,哪怕你只看了一点点,那他对你的信任,下降的可不止一点点。

教育孩子这件事,别人的意见听听就好,不要随便用在自家孩子身上。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适合别人家孩子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父母平时还是要多注意观察,用心,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

孩子犯错了,不认错就不要轻易原谅;

孩子没有错,就请无条件的相信孩子,站在他身边支持他!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请先让你自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吧!

生活本来就是苦的,国家总统也一样。

不要对着孩子一个劲儿的抱怨,孩子是属“向日葵”的,没有了阳光一般的正能量的呵护,他会枯萎。

更多相关文章,请关注家长慧,点击菜单,为孩子获取免费海量学习资源!点击在线教育菜单为孩子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辅导老师!

}

原标题:教育孩子,用好“八大工具”

作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地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当一个人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

无条件地爱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方法。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教育孩子,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地巩固。可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孩子都比你强多!”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

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表扬是孩子做对行为及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

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地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所以,表扬是家长经常要做的行为。

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东西放回原处,家长应及时地表扬,表扬会把行为确定下来。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一个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孩子分清是非。实际上确认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不会自动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所以,我们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必须树立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孩子从一生下来,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样平等的。你要把他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孩子是待培养的,是需要你不断地培养的小动物。我们的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都会!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责。假如说你有工作上的烦恼,来找我谈谈,我什么也不问,劈头盖脸地把你一顿数落,你肯定觉得董老师是不是有毛病,都没搞清怎么回事就骂我一顿!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却是不问原由,开口就批。

孩子不是需要我们的钱,而是需要家长的人本身!我们既要把孩子在主体资格上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又要在思维方法上考虑到他的人格是待发育的、能力是待培养的,所以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意思。这也是儿科医生难当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哪不舒服,医生必须像兽医对待小动物那样去观察、了解。孩子缺乏父母的爱,他自己并不清楚,更不会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去体会、去陪伴孩子!通过陪伴来了解孩子,通过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使用“批评”这个工具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这样批评才有作用。如果家长和孩子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评是正确的,是直指行为的、不损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接受你的批评,这时批评只会起副作用。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该由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让孩子自己做,家长绝不能包办代替。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只管学习就行了,变成“有事父母服其劳”,那只能将孩子打造成废人了。

因此我们家长一定要坐下来与孩子平等协商,充分认清哪些是孩子应该做的,哪些是家长该做的,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为孩子制定出明确的行为标准和行为规则,以利于家长与孩子之间在“和平共处”的氛围下顺利执行。那种“老子天下第一”单方说了算的错误做法再也要不得了。

}

《那些让人烦躁不堪又难以摆脱的心理控制》

——作者:Paprikar | 已获得“唧唧堂”授权发布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经常受到心理控制?在受到别人心理控制的时候,你一方面觉得“好烦,怎么又这样”,一方面却觉得无从反驳无可奈何。

和擅长心理控制的人生活是很不舒服的,尤其是当这些人是你的父亲、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时候。

由于心理控制相比直接的行为控制较为隐秘,一般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它,即使是不舒服也一会就过去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心理控制”和“心理虐待”一样,会影响人的思维,感受,情绪,行为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引起或轻或重的对人的行为和想法的干扰,并导致一些其他的发展后果。

今天就以青少年为主要研究群体来探讨,当我们拥有一个擅长心理控制的父母时,我们遭遇了什么,以及如何应对?

心理控制是尝试强行控制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发展(如,思考过程、自我表达、情绪和亲子依恋)(Barber,1996)。心理控制常和行为控制相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尝试控制的焦点不一样,行为控制尝试调控孩子的行为,是父母监督的一种形式,如:不要看电视,要早睡等;而心理控制是尝试控制孩子内在的心理世界。

心理控制通常有以下六种类型:

当孩子表现不满意时,抑制孩子说话。比如改变主题、打断、主导着对话、忽略孩子表达的意见或者摆出意味着“不感兴趣”的身体姿势等等。通常这种时候你会感觉父母压根不在意你的看法或者是你说什么也没用。

父母尝试着贬低或者曲解子女的情感表达,或者父母会说“你不要说了,我知道你是这样想/感受的”来借此忽略子女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通常这种时候你仍然会觉得继续沟通下去没有任何用处。

通过引发子女的内疚感而对子女进行控制,比如说“你让我们觉得很丢脸”,“都是因为你的事妈妈都生病了”,或者“都是妈妈不好”再或者“你这么做就是不在乎我们,你如果真的在乎我们的话你是不会这么做的”等等言语来引发你的愧疚感。通常这种时候,你会一方面无地自容,觉得真的是自己做错了,另一方面却又觉得是他们无理取闹、要求过分。

当批评儿童时,把孩子以前的错误也说出来;或者提醒你应该负起家庭责任;或者

以一种极为富有优越感或屈尊似的态度说话,或者表现得像是另一个人的治疗师。这种情况相信大家都有过体验,那么在这种时候,你会感觉非常有压力,想反驳但似乎无能为力。

父母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如果子女没有表现出预期的行为,就撤回对子女的爱护与关心。这在心理学里面可以称作是“有条件的爱”,即,只有你具有满足某种条件时我才会爱你,否则我会不爱你。可想而知,作为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很愧疚并且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

在关爱和攻击的表达中摇摆不定。就是说,父母的爱的表达和攻击的表达阴晴不定,你完全无法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会开心,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又会不高兴。作为孩子,可能既觉得不可理喻又觉得惊惶无助。

除了以上这六种经典的类型,Barber(2012)等人发现,当把心理控制知觉为“对孩子的个性的不尊重”时,可预测所有的发展结果,并且能预测更多的青少年抑郁和反社会行为。

(1)取笑我或者让我失望(如,说我很笨,很没用等)

(2)让我在公共场合很尴尬(如,在我的朋友面前)

(3)并不把我当作一个个体尊重(如,不听我讲话,偏爱其他人而不喜欢我等)

(4)侵犯我的隐私(如闯入我的房间或者翻阅我的东西等)

(5)尝试让我对我做过的一些事情或者他/她认为我应该做却未做的事情感到惭愧。

(6)对我期望太多(如,在学校要做得更好,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等)

(7)经常不公平地拿我和其他人作比较(如,跟我的兄弟姐妹比,或者跟他/她自己比)

(8)经常忽视我(如,从我这走开,对我不关注等)

有意思的是,研究者在编写问卷条目时访谈了五种文化背景下的120名青少年,研究者在访谈时会先说“有时父母做的一些事情或者说的一些话使我们感到他们并不把我们当作一个个体来尊重,就像我们没有价值一样。我想知道这样的情形是否发生在你的家庭中,如果有,你的父母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让你有这种感觉?”少于5名的被试需要对“被父母不尊重地对待”进行解释,而少于10名的青少年尽管知道这一概念但从未体验过,这就说明,“被父母不尊重地对待”对青少年而言是非常突出的一种经历。

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如何影响孩子?

心理控制经常会引起人们不舒服的感受,为什么?

Costa, Sebastiano(2015)的研究发现,需求的满足是心理控制和内隐问题的中介变量,也就是说,心理控制会影响需求的满足。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曾提出自我决定理论,说人要满足三种需求才能满意地、有效地过这一生,这三种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关系需求和能力需求。Deci and Ryan (2000)宣称心理健康一定是这三种需求都满足,只要哪怕一种需求被忽略都无法有满意的、有成效的发展。有人可能会说,心理控制在某些强调对家庭的忠诚和依赖的某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并没有那么有害甚至是有利的,但本研究恰恰采用地就是意大利样本,结果表明,和西方国家以及美国一样(Barber et al. 2005; Barber and Harmon 2002; Soenens and Vansteenkiste 2010),心理控制和内隐问题呈正相关。并且,研究还发现,比起低水平的自主支持,心理控制更能预测内隐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打击需求的父母教养行为比之于对需求的忽略更与心理不健康和精神病理学相联系。

而心理控制都有哪些消极影响呢?

研究发现,心理控制对认知和学业发展、人际关系、内隐问题(自尊/自我概念、抑郁、焦虑、自杀行为、创伤症状)、外显问题(如风险行为、反社会行为等)均有消极影响(Erin Rivelis,2008)。当然,这种影响很多时候都是交互的,比如,对青少年而言,学业发展受到影响,很容易影响其产生一些内隐问题,而一些内隐问题的产生又会反过来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发展。并且,Erin Rivelis通过研究,认为心理控制是心理虐待的一种形式。

总之一句话,就目前的研究结果,心理控制基本只有消极影响。但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如果你能够很好地整合父母的心理控制对你的影响,那么你可能会收获更多的、更可贵的生活和心理技能,就是那句老话,那些打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

什么情况下,会更容易进行心理控制?

Robert D. Laird(2011)采用Belsky (1984)的影响教养的三种因素来探讨并总结了影响心理控制的三种因素:情境因素、父母因素和孩子因素。

对于情境因素来说,研究发现,单亲父母和继父母相比于双亲,非洲裔美国人相比于欧洲裔美国人、母亲的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教养儿子相比于女儿会参与到更多的心理控制中。

对于父母因素来说,父母的神经质、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对失败的过度在意、经常性的怀疑以及分离焦虑都可以预测他们对青少年使用心理控制。而Soenens et al. (2006)认为,父母使用心理控制是因为他们对于青少年越来越自主,好像立马就要失去青少年对他们的依恋感到焦虑和不安。

而对于孩子因素,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控制正是被它所预测的那些行为所引发的。高水平的抑郁和犯罪行为与高水平的心理控制相连。并且,相比于青少年,父母会对儿童使用更多的心理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水平有关,尤其是如果青少年的发展促进了父母的分离焦虑或者是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Steinberg&Steinberg, 1994)。

对于自身发展增加父母的心理控制这一点,小编深有体会。因为小编目前正处于18-25岁(Emerging Adult)这一进一步探索角色和身份认同的阶段,一不小心就会增加父母的分离焦虑,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宝贝女儿要长大成人或者远走高飞了,马上就要离开他们了,他们就会很焦虑,他们一焦虑,就很容易对你进行心理控制。

不想受控于心理控制,该怎么办?

小编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回答这一问题,依据影响心理控制的因素,情境因素不可改变,父母因素很难改变,只能从自身因素着手来改变了。在不考虑分离焦虑的情况下,如果父母认为你还是个管不好自己的小孩子,那么他们当然会对你进行心理控制;如果父母认为你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人了,那么心理控制就少很多。在考虑分离焦虑的情况下,既保持你的自主性又体现与他们的亲密是很重要的。

说到这,小编想起最近学到的两个概念,一个是自我分化,一个是边界。

自我分化就是一个人开始慢慢明白了理智与情感的区别,慢慢地明白了他人与自己的区别(Bowen,1978)。比如,对于青少年来说,自己的东西不愿意父母轻易翻阅、自己的卧室也不是父母想进就能进等种种行为都是自我分化的体现。具有高自我分化的个体更容易将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感受和想法区分开来(Bowen,1978)。

家庭是一个情感单位,在这个情感单位里,家庭成员以一种相似的、重复性的方式进行互动。而在家庭成员分化较好的家庭里,家庭成员既可以保持彼此的自主又可以相互亲密。而在分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会感受到亲密给自主带来的压力(Kerr & Bowen,1988)。

而与自我分化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就是边界,家庭治疗师朵拉陈说:“边界并不是说边界把别人挡在外面,而就是明白什么事情你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你是不可以做的,同时明白什么事情是父母可以要求的什么事情是父母不可要求的。”并且,“边界意识好的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够对待。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哪些对待及尊重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而缺乏边界意识的人呢,非常容易惹人不快也非常容易被人操控。”

也就是说,提高自己的自我分化水平,确立边界意识,很好地认识到你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你就可能少受心理控制的影响。

原题:我们和我们心理控制的父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骂父亲不养孩子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