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的懂病历的,谢谢如何让别人帮忙取病历翻译一下

如果您尚不清楚该话题被锁定的原因,请参考

以及本版公告或者联系本版版主

这个帖子发布于9年零12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反复中上腹疼10年,再发一周
患者十年来反复出现中上腹节律性胀痛,早餐后1-3小时后出现上腹痛,
午餐后2-4小时后开始疼痛,进食后均可缓解,春秋季易发,无放射痛,
伴泛酸、嗳气,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于2004年在xxx人民医
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溃疡,经奥美拉唑、达喜治疗后症状控制
可。一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症状再发,疼痛无放射,夜间常因腹痛而
痛醒,无呕血、黑便,无胸闷、心悸等。今日于我院门诊查胃镜:十二
指肠球部溃疡,为进一步治疗,入住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大小便正
常,夜间睡眠不佳,食欲不佳,体重无减轻。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本版不支持大段翻译,也不支持积分交易。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1995年,我正念小学五年级,我的父亲第一次检查出身体出现问题.母亲陪着父亲到大城市的医院去做治疗,我与弟弟从此相守在家,学会了照顾自己.
    父母回家以后,我们一家人欢天喜地,以为从此可以安然生活.
  没想到,病魔一次又一次的折磨父亲.
    12年间,我们一家人在希望与失望中患得患失.
    直到今天,父亲在遭受了多次打击后已失去了康复的信心.
    为了减轻家庭的紧急负担,不愿再尝试治疗.
    作为亲人,我们心疼不已.
    但在多次求医无果的情况下,我们都很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努力.
    从报上看到几个报道,病者在国外网络上寻求帮助,后寻得治疗方法,终重获健康.
    虽然不知道结果怎么样,但我与弟弟还是打算作出尝试,盼望能有奇迹的出现.
    第一步是翻译病历,可怜我们的外语水平有限,如此专业的翻译工作,难以完成.而且,生命攸关,不敢出差错.
    希望这里的朋友能帮忙.
                病史
    患者 男 50岁
    1995年5月右肺支扩感染咯血作CT检查,发现右下肺支扩,右肝有一13cm×15cm的肝瘤,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切除术。病理检查为“炎性假瘤”。
    2000年10月发现左肝有三个肿瘤,最大约为4cm×4cm,最小2cm×2cm左右。当时建议行肝移植,因经济条件问题,遂放弃治疗。
  直到2002年元月发现排大量黑便。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肝肿瘤切除术,将其中两个切除。另一个肿瘤因接近肝门静脉,难以切除,进行无水酒精注射处理。病理检查:“炎性包块”,显示大量嗜酸性浸润细胞。肝胆科医生认为有可能是右肺支扩的感染造成肝“炎性包块”,建议作右肺病灶清除。于两个月后行右下肺叶切除,病理为“支扩”。
    2003年4月发现剩下的肿瘤再次增大约3cm左右(原来2cm左右),再建议作肝移植术,再因经济问题作罢,后不规则服用中药,进行抗感染等处理。
    2004年1月在南方医院消化科留医,肝穿病理检查为“黄色肉芽肿”,并行介入术。一个月后CT检查有少量碘沉积,再进行上腔静脉留置泵灌注一次化疗药。后连续10天灌注泰能加地塞米松。后来进行CT检查,肿瘤无变化。至2004年10月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切除术,术中难度大,出血量大,切除失败,遂作微波治疗。但以后肿瘤逐渐增大,病人亦失去治疗的信心。
    至2005年发展到腹水,双下肢浮肿低蛋白血症。不知是否因肿瘤大的缘故,经常出现低热(37.6度左右),但肝区无出现疼痛。同年10月11日终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肝移植,获得成功,病理检查为“炎性肉芽肿”,各项指标正常。半年时间单服抗排斥药。
    2006年8月彩超检查发现肝脏有多个囊肿。以后每两个月检查都比以前有所增大,增多,并发现右肝大的肿块出现压痛,建议再次作肝移植,后发现右肺淋巴结肿大而放弃。发病至今肝功能大致正常,AFP不高,多次结核菌试验,寄生虫检查都呈阴性,无明显消瘦。后在南方医院检查,怀疑为隐形遗传性基因缺憾,但医疗条件有限,不能确诊,建议尝试干扰素治疗,遂定期注射干扰素,未见效果。至今,偶发低烧,有腹水,包块偶有疼痛感。
    我们一直疑惑,多次病理检查,都不是"恶性肿瘤",为何却像"恶性肿瘤"那样反复发作?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我想这个真的很有难度,感谢上面几位朋友的建议.
  医学方面的专业翻译,大家有好的介绍么?

}

中新网9月7日电 据外媒7日报道,英国皇家庭医生学院学会(Academy of Medical Royal Colleges)近日向医师发布新准则,建议医师在与病患书面沟通时,使用英文而非拉丁文,且遣词用句尽量简单清楚,避免艰涩的医学用语。

这项新准则涉及英国医疗体系中不同医师和病患的联系惯例。英国民众多半有一名家庭医师,家庭医生属全科医师,若有专科疾病,需由家庭医生确诊后再转往专科医院。过去病患在专科医院就诊后,专科医师会以书面通知,把病患的情形通知家庭医生,同时这封信会寄给病患,让病患知道自己的病况。

换句话说,这封信是两个医师之间的沟通,谈的是病患这个人,但并不是写给病患的信。在此制度下,许多病患即使收到了信,因看不懂信中常用的拉丁文及医学用语,还需询问家庭医生,或甚至请家庭医生“翻译”。

代表英国25万名医师的皇家庭医生学院学会,把日前发布的这套新准则称为“拜托,写给我”(Please, Write to me.),鼓励专科医院的门诊医师在病患就诊后,把原本写给病患家庭医师的信,改为直接写给病患。这项准则属建议性质,并非必须遵从的正式规范。

领导推动这项新准则的肾脏专科医师瑞纳(Hugh Rayner)说,“写信给病患,而不是写一封跟病患有关的信”,让医师更专注于对病患的关怀和照顾,看似微小的改变,但将对医病关系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卫报指出,英国专科医师每个月约向家庭医师发出500万封信件,说明病患情况,皇家庭医生学院学会的新准则影响的就是这500万封信。英国国家庭医生疗服务体系(NHS)

新准则建议,以简单清楚的英文取代拉丁文或医学用语,例如:

此外,新准则也要求避免一些可能污名化的用词,例如,在告知病患时,说“你罹患糖尿病”,比“你是糖尿病患”来得好。

至于在告知病患检验结果时,新准则建议医师必须说明其意义,而对于意外或会让人沮丧的结果,应以电话而非信件告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让别人帮忙取病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