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和睡眠姿势睡眠方面的问题抑郁属于心里方面多一点吗?

作者: 刘洋 张伟波 蔡军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问题愈加突出。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涉及家庭、社会以及个人各个方面,其中性别差异、家庭结构、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仍有争议。目前,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与生活方式关系进行研究成为新趋势。此外,针对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进行的心理干预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国内外研究已经证明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以及人际关系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技术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青少年学生;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研究现状
  青少年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被称作“心理断乳期”,对这一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研究指出5.8%~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年龄增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常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主要表现为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影响了青少年的生理、社会交往以及学业成就等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本文就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主要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以及心理干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1 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
  由于研究工具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而且近几年研究发现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有上升趋势。陈翔春等[1]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对上海市嘉定区初中生焦虑状况进行调查,显示初中生焦虑情绪检出率为38.5%。金霞芳等[2]采用抑郁量表(CES-D)对上海市松江区初中生进行调查,显示该地区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38.3%。
  国外研究显示,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10%~20%,抑郁情绪检出率在20%左右,而且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很大,为4%~30%。有研究使用贝克抑郁量表(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得出青少年抑郁情绪检出率为30%[3],而使用相同的工具其他研究结果为42.9%[4]。此外,Ferro等[3]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youth self report,YSR)进行研究,显示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30.7%和22%。
  对于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性别差异,目前的研究结果仍有争议。徐伏莲等[4]研究发现,青少年女生的焦虑情绪评分要高于男性,同时女生焦虑情绪的检出率要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女生生理基础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原因,青春期的女性情感更敏感、细腻,容易被一些事情所困扰产生情绪问题。但来源等[5]研究发现,男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这可能是因为青春期的男生自我意识提高,但由于社会角色等原因不善表达、发泄情感,较女生而言得到的支持与关爱较少,容易产生情绪问题。而万爱兰等[6]却指出男生、女生的焦虑情绪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所用量表和地区差异造成的。
  2 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许多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与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均存在显著相关。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拒绝、惩罚粗暴的消极教养方式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Belhadj等[7]通过荟萃分析发现,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是焦虑抑郁情绪的高危因素。此外,父母的文化水平与青少年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存在显著相关,但仍有一些研究结果有争议。张莉等[8]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高是中学生焦虑情绪的重要保护因素。但有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学生中,其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6]。目前,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没有统一的结论,有研究发现单亲或者寄养家庭是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之一[3],而Van Oort等[9]认为家庭结构与焦虑情绪无显著相关。Pikó等[10]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不好的青少年更加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此外,Dumont等[11]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有良好的沟通、父母经常听取子女意见能降低青少年焦虑情绪产生的风险。   2.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的利用度。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对初中生的心理适应与行为适应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果。张佳妮[12]研究发现,初中生社交焦虑和社会支持具有显著负相关。此外,有研究进一步发现,社会支持对受欺负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同时性主效应与调节效应,其中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主要针对受欺负男生这一群体[11]。国外学者Tanigawa等[13]研究发现,父母与好友的支持能够缓解受欺负男生的抑郁情绪,而一项研究表明,父母支持的调节效应主要针对受欺负的初中女生群体。
  国内外研究发现,焦虑和个体的人格呈显著相关即性格愈稳定外向,其焦虑水平愈低。徐明津等[14]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宜人性高、谨慎性高、外倾性高是焦虑抑郁情绪的保护因子,而情绪不稳定的个体较为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状态,这一发现与国内更早的一些相关研究报道比较一致。此外,曹佳等[15]研究结果表明,人格中的精神质与神经质两大因子和焦虑情绪有显著正相关。
  研究表明,认知因素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意识以及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等都与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相关。李玉霞[16]的研究发现,认知情绪调节中的积极重评是预测焦虑情绪的重要因子之一,灾难化则是预测抑郁情绪的重要因子,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类似[13]。国内学者李荣风[17]的一项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抑郁情绪、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张佳妮[12]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是社交焦虑的有效预测因子之一,二者之间呈负相关。此外,Haller等[18]的研究表明,高社交焦虑水平的青少年学生在解释与归因方式上存在认知偏差。
  2.5.1 饮食与睡眠 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可能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产生的重要危险因素。Weng等[19]研究指出,零食型饮食模式和红色肉类饮食模式是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产生的高危因素,而传统型饮食模式则是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此外,White等[20]研究发现,对于男生来说,家庭进餐频率高、家庭进餐氛围好、进餐时间合理、饮食结构高水平是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而且提高家庭进餐频率、改善进餐氛围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幸福感,预防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睡眠质量、睡眠模式等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有较大的影响。Potvin等[21]研究表明,白天嗜睡、睡眠紊乱与焦虑情绪存在显著相关。此外,Simor等[22]的研究发现,下午、夜晚工作而白天思睡的睡眠模式是预测个体产生高焦虑抑郁情绪的风险因子,此外,研究发现上床时间延迟会使中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变得更糟。
  2.5.2 参与活动与体育锻炼 多参加活动以及进行体育锻炼可预防以及改善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国外研究发现,多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降低抑郁情绪产生的风险,如缝纫、修补或修理东西、做饭、唱歌或演奏乐器、绘画或者涂画,该研究指出这可能是由于高频率的参加创造性活动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积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竞争意识、维持幸福感,而且可以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23]。此外,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有较大影响,如Dziubek等[24]的研究发现,加强体育锻炼有利于降低抑郁水平。
  3 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现状
  对于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考虑到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很多研究者提倡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目前根据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心理治疗主要含有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以及人际关系心理治疗等。
  3.1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已被很多研究证实。如国内一项随机对照实验,使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有效地降低了青少年学生的焦虑症状[25]。此外,国外学者对患有抑郁情绪青少年进行的一项纵向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接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基于正念疗法的睡眠干预实验组,治疗结束后其抑郁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21]。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目前更多的研究使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来改善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如Stasiak等[26]采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有效改善了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
  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模式与行为互动模式,使家庭能够解决问题,缓解个人症状,采用家庭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国内的一项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家庭治疗技术有效治疗了青少年的焦虑情绪,而且远期效果较为明显[5]。同时,Betancourt等[27]的研究表明,使用家庭治疗技术,包括改善家庭关系、好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支持,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此外,Shpigel等[28]指出,基于依恋理论的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的新趋势,并且该技术治疗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较好。
  3.3 人际关系心理治疗
  不良的人际关系会给青少年带来焦虑抑郁情绪问题,尤其是来自家庭和朋友间不良的关系。目前呈现出基于网络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趋势,Donker等[29]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基于网络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可能是治疗青少年抑郁情绪的首选治疗方法。此外,O'Shea等[30]采用个体以及团体人际关系治疗技术对患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二者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改善均有长期效果。Rahioui等[31]的临床试验表明,人际关系心理治疗技术治疗各种人群的重度抑郁症是有效的。此外,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基于校园的干预项目、艺术治疗、森田治疗、生活方式的干预项目(如加强体育锻炼与改善睡眠质量)等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均有效。   纵观国内外研究,青少年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现状不容乐观。但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工具有多种,且各研究同时使用,焦虑抑郁情绪评判标准不统一。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三大方面,包括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社会支持、个体的人格、认知、生活方式等。其中,对于性别差异、家庭结构以及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目前仍有争议。此外,生活方式这一因素成为国外以及中国台湾学者研究的热点,而中国大陆学者对此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中涉及的因子以及综合考虑生活方式外的其他因素较少。提示以后可以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为解决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问题提供更多丰富的依据。
  对于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国内外已证明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际关系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技术的有效性。但这些干预研究的缺陷在于研究样本量较少、进行疗效长期追踪的研究较少、国内采用的干预技术较为单一。
  由此,我国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可加强以下方面:统一标准研究工具、鼓励大样本与纵向研究、增加研究的相关因素、采用多种心理干预技术进行研究。此外,要大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卫生知识,使家长、学校能够早识别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1] 陈翔春,吴彦,班春霞,等.上海市嘉定区初中学生焦虑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4):442-445.
  [2] 金霞芳,常向东,马丹英.初中生抑郁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587-589.

}

核心提示: 出现抑郁焦虑的症状,治疗的方法有很多,治疗的期间除了吃药之外,还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情,平时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这样都有利于减轻病情,也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精神负担,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应该到医院住院观察,这样都有利于改善病情。

  抑郁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得了之后应该首先到医院检查治疗,了解病情之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够帮助更好的治疗,在治疗抑郁症的期间,也应该注意调理好自己的心情,这个阶段最好保持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这样都可以帮助更好的调理,而且这个阶段,患者应该放松自己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这样对于恢复都有很好的帮助。

  1,出现抑郁和焦虑应该注意些事项,在这个阶段应该首先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并且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期间,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应该坚持每天睡眠10到8个小时,这样对于减轻精神的压力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的期间,应该注意护理和个人的情绪。

  2,焦虑的期间应该注意治疗的方法,治疗阶段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自我开导,自我调节,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还需要适当的喝一些安神汤和一些中药药剂,这样都可以帮助更好的治疗,也有利于帮助减轻精神的压力,在这期间一定要多和家人朋友沟通,适当的出去旅行,这样都可以帮助更好的恢复。

  3,因为抑郁症和焦虑是慢性疾病,所以在调理的期间应该保持充足的耐心,这样可以帮助更好的治疗,患者这个阶段,最好是放平自己的心情,不要给自己增加太多的压力,闲暇时间可以听听音乐,看看书,这样都可以帮助分担,也可以帮助患者自我开导。

  我们最后提示患者,如果出现焦虑和抑郁症,应该首先到医院检查治疗,了解病情的状况之后对症下药,这个阶段应该放松自己的心情,适当的喝一些安神汤,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还应该开导自己的情绪,多和家人朋友沟通,这样对于治疗都有帮助,也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病情。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投稿及合作请联系QQ:

}
本次测试显示,

    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以弄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患上了抑郁症。

    部分国家公立的、具有精神/心理专业的医院推荐:(医院列表)

    得了抑郁症并不可怕,这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经医生确诊后,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可同时配合适当的运动、休息、疗养等。

     药物治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足量足疗程治疗”。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分为急性期(2-3月)、巩固期(4-9月)和维持期(2-3年)治疗。在治疗的初期,抗抑郁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充分起效,这既需要充分的药量,也需要充分的用药时间。

     抑郁症是一个高复发性的疾病,坚持全病程治疗、预防复发非常重要。所以,患者不要中途放弃治疗,要给自己一个信念:相信抑郁症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相信自己最终能够战胜疾病。

     如果您存在明显的睡眠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一下。睡眠问题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严重而常见的问题之一。很多时候,睡眠问题可能是抑郁症的先兆或首发症状。同时,抑郁症也会导致或加重睡眠问题。

     工作和生活压力大、作息时间不规律、缺少良好的睡眠习惯(比如睡前玩手机)和一些身体疾病、精神障碍等都是导致睡眠问题的可能诱因。

     睡眠问题中最常见的是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眠浅多梦等。可以尝试通过一些设备对睡眠状况和活动指标进行监控观察其变化,同时改变不好的睡眠习惯。

     严重的睡眠问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有时候可能需要短期内通过适量的药物辅助睡眠。如果睡眠问题是抑郁情绪导致的,那么就更要尽早治疗抑郁,随着抑郁症状的消失,睡眠问题也会随之逐渐好转。

     安眠药一般具有成瘾性,因此不建议长期大量服用,也不建议作为抑郁症患者失眠的主要治疗。短期内适量服用安眠药不必过于担心成瘾问题,合理的剂量、合理的使用时间、合理的停药方法都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成瘾,这些都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抗抑郁药主要通过调整神经递质发挥疗效,一般在服药后2-4周开始起效。服药初期疗效尚未显现的时候,有可能副反应先显现出来,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也会有所不同。这时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可能需要更改治疗方案。可以耐受的轻度的不良反应可能无需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应从偏低的剂量开始服用,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加量至合适的剂量。因个体化差异,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方案和使用剂量会有所不同。治疗过程中建议定期复诊,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

     抗抑郁药本身并无成瘾性,但病愈后的停药过程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防病情复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焦虑和睡眠姿势睡眠方面的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