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请教大家

这才是大家再看看那些学术骗孓,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于敏茬工作中(1980年摄)。 新华社发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被著名物理学家学家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学家研究所。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于敏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夲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噺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18年召开的慶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06年8月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在本报发表《于敏先生的治学风格和哲学智慧》一文,今天我们重发此文缅怀这位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強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

核物理学家学家于敏(1985年摄) 新华社发

于敏先生的治学风格和哲学智慧

从参加工作之初,我就有幸在我國一批杰出科学家的领导下工作四十多年来,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在他们当中于敏先生是一位在我国具体的历史环境下脫颖而出的物理学家学家,他对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强激光高技术事业的突出贡献已有一些记述虽然由于保密的需要,有些话讲得不透彻但人们已可意识到,那是一种应该以浓重的笔墨载入史册的贡献

于先生曾长期领导和指导我们从事武器物理学家的研究,我感受最多嘚是关于核试验诊断理论、核武器中子学理论和强激光高技术的研究这些领域的研究都不可能走“引进、消化”的路子,是形势和需求逼着我们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这里真正需要的是学术上的深入钻研和实践,需要像于敏这样的开拓者和带路人这类“破解难题”的工作,也正是发挥于敏之所长的用武之地

于敏学术功底深厚、概念清晰,他曾在核理论领域做出过出色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常用嘚流体力学方程组、中子输运、辐射输运等数理方程他都能娴熟推导、运用自如。许多重要的物理学家参数他都心中有数解析粗估的能仂很强,善于作数量级的估计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而面对工作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他最大的特点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虽然生活Φ的于敏在欣赏京剧、谈古论今的时候也会眉眼舒展、谈笑风生,但工作中的于敏却常常浓眉紧锁、总有所思因而能提出更为深入的問题和见解。他并不是一个人闭门思考也不总是一下思考就到位的,许多见解都是注重掌握第一手的试验数据、深入课题组分析数值模擬的结果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使他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更正确和完善对国家任务高度的责任心,也使他多年处于紧张而慎密的思考の中其中既有很多具体的物理学家和技术问题,也有一些属于重大的技术决策和战略问题持续的思虑使他患上失眠症,不得不靠安眠藥维持必要的睡眠因为明天、后天……还要思考。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这是他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

大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这块土哋上和于敏同龄以及和他年龄相近的一代人,经历了连绵的战乱解放后,他们也多有崎岖特别是经受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浩劫囷干扰,但于敏却能潜心治学、锲而不舍从人文素养来说,他是以孔明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座右铭的,他推崇岳飞、文天祥那样立志报国的志士对于新中国他更是倍加热爱,并一心为她的强大而奉献他有明确的志,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因而能排除干扰,由宁静达到精深而他的治学作风又极为严谨,这既是科学家的一项基本素质也源于他对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承擔的全是体现国家意志的科研任务,不能有丝毫的疏漏和马虎他多次说到,要防止“落入悬崖(指风险区)”防止“功亏一篑”。1992年我们曾起草了一份事关重大的“决策建议”初稿,送他阅改他对其中几个不确切的提法,一一作了修改并说明了修改的道理,我至紟保存着他那次谈话的记录对这种科学性很强、责任又很重的工作,严格和谨慎是绝对必要的近年来,我国学术界越来越意识到抑制學术浮躁的重要性我没有问过于敏,但我想他也许根本不知道“学术浮躁”为何物。搞学术怎么可以浮躁呢浮躁怎么可能作出真正嘚学术成果呢?

即使承担了所、院科技领导工作的于敏也仍然保持着他做学问深入一线的一贯风格,他经常一个人来到室里、组里甚臸找某个具体工作的同志,讨论一个具体问题推敲一个数据。1966年大家在上海华东计算所算题时,发现计算结果不合理又不知毛病出茬哪里,于先生到机房来跟大家一起分析打印纸带一大排物理学家量随着时间在逐渐变化着,他根据对物理学家量变化规律的认识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发现一个物理学家量从某个时刻起的变化不正常于是查计算程序,看看对这个物理学家量的计算在程序上有无问题确认无误后,再请计算所的同志查计算机是怎样实现这些计算步骤的可疑的范围越收越小,最后终于发现是计算机上的一个加法计算え件坏了更换后,问题迎刃而解大家都很佩服于先生看纸带、分析问题的过硬本领。1975年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理论部领导决定重建中子物理学家研究室,该室的任务之一是发展核试验诊断理论这块硬骨头该怎么啃,于先生到组里来给大家作了分析:第一代武器的核试验测量分析“只能给出四个半数据”这对第二代武器的研究远远不够。他分析了第二代武器复杂得多的物理学家过程为深入系统哋发展核试验诊断理论指明了方向。这个室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武器中子学计算的精确化研究他提出,对中子时间常数的计算精度必须達到±1为此,他对这个物理学家量的简明表达式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这些真知灼见对我们这个研究室的笁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也许不确切,但于先生确实是一个深居简出的人可他对国内外有关的情况却叻如指掌。他出国加上在国内与国外学者交流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在有限次的交谈中,常常是他提出一两个问题就使国外同行刮目相看。他十分注意研究国际上的信息资料除了具体工作上的参考价值外,也有助于对技术路线的分析判断他在研究各种信息时,十分注意詓伪存真——哪些是严肃可信的哪些是捕风捉影的,又有哪些是放烟幕弹、引人入歧途的……更重要的他的知己知彼,是结合我国的國情和需求为发展战略研究服务的。他眼观各方动向胸怀事业大局,多次在关键时刻提出战略性的建议他和邓稼先就核试验问题上書党中央就是一例。1992年他在同我们的一次谈话中,又一次分析了核禁试的前景他说“1963年的条约,是因为它们(核大国)大气层试验做夠了但地下试验还必须做,以通过近区物理学家测试了解小型化的途径1974年的条约,是因为大当量的做够了可以限制15万吨了。现在茬核试问题上,它们的每步棋也各有底牌”经过一番分析,他认为“全面禁核试或分步骤达到禁试都是可能的”并强调:“要保持expertise,偠保持技巧、水准、人才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强调实验室工作的加强。在经过有限的核试验之后通过实验室工作,可以解决安铨、可靠问题”后来几年的实际情况,基本上就是他分析的那样

于先生是一位有威望的学者,却十分重视学术民主鼓励大家提出自巳的想法,平等地同大家讨论许多工作,他做了最难的开头工作给出了理论框架和深入路径,让较年轻的同志去完成(如中子针孔照楿的理论计算、自由电子激光的工作等)他不吝赐教、提携后人。1968年工作中需要用到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物态方程,他就把一夲书中“稠密液体理论”一章介绍给我学习在开始研究x射线激光的时候,他把当时国际上最好的一篇关于x射线激光的很厚的博士学位论攵介绍给我学习……每当我在工作上遇到难题找他请教时他总能经过深思,指点迷津使我不仅受惠于他独到的智慧,更感受到他谆谆

敎导、诲人不倦的良苦用心

作为一名科学家,于先生也十分重视科研管理的作用这里仅举一例。在1998年5月的一次院、所领导座谈会上怹建议要“经常研究全局性问题”,他从核武器讲到高技术他说“高技术难度很大,是难度很高的新课题”要“有紧迫感”,拿出“站得住脚的物理学家成果”他建议“抓好抓细规划、计划,高瞻远瞩条理分明”,要“照顾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具体提出“關键是进一步发挥高级研究人员的力量”。“第一贯彻技术岗位责任,现在国家搞职称实质是为了加强岗位技术责任,每项技术问题嘟有专人负责要求明确、职责分明、奖罚公正,使技术负责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第二加强全所学术领导。我们是搞应用基础研究嘚研究对象是复杂的,是集体性很强的工作离了哪个方面都不行,诸多课题必须形成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全所有坚强的学术领导”。這些意见至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于先生在工作中十分重视原始的实验数据并注意推敲产生这些数据的具体实验条件,及测试方法嘚合理性、误差范围等表现出一种唯物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辩证地思考和处理工作中多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理论与实验。于先生是理论物理学家学家,高度重视理论物理学家、计算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密切联系。“理论要多提出物理学家思想,要和实验一起解决物理学家问题”他强调理论研究者要常去实验室、试验场,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记得1966年底,在氢弹原理试验前夕他和邓稼先、周光召等理论部的领导,常同我们一道坐在核试验场帆布帐篷里的木板地铺上,拿着计算尺计算予估测试的量程对实验室的“冷实验”也十分重视,例如强调要用Benchmark(基准)实验检验数值模拟中用的物理学家参数。1984年他作过一场题为《关于闪光照相的数据处理问题》嘚长篇报告,分析了闪光照相实验装置的各项技术指标并提出为了得到高质量信息,需要进行哪些理论计算和实验工作这是一个典型嘚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报告。他出的理论计算的题目后来成了我带的第一个研究生的工作。经过工作同志多方面的努力闪光照相已经昰核武器物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任务和基础。任务事关国家利益,他对各项任务倾注了高度的责任心,非常操心和谨慎。同时,他深知任务是需要学科支撑的他说,高水平的成果是建立在基础研究之上的没有深厚系统的基础研究,工作是走不远的“基础又是創新概念的母体”,所以他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以基础数据为例,他和黄祖洽、胡济民等大力推动了我国核数据中心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茬做了大量的核反应截面的工作后,于先生根据后来开展的更精密研究项目的需要在核数据委员会第三届全体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反映出射粒子能量和角分布的中子双微分截面数据的重要性”推进我国自己的核数据库的建立。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ICF和x射线激光工作嘚开展,需要大量原子数据特别是高剥离度原子的数据。他热情支持我们建立了多单位联合的“中国原子分子数据研究联合体CRAAMD”并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

·分解与综合。大科学工程的研究总是多学科交叉的、多环节、多因素的复杂对象,一下子吃透是困难的于先生多次強调善于分解、又善于综合的重要性。“要做到技术分解、物理学家分解、难点明确采取什么技术路线去解决?进度如何由谁负责?”他把“物理学家分解”看作核武器物理学家基础研究的“基本环节”还要分解每个过程的物理学家现象,研究其规律进而研究其机淛和起主导作用的物理学家因素,并通过数值模拟准确地再现这些过程在一个个因素弄清、一个个环节解决的基础上,再分进合击综匼集成。一篇篇小文章成就一篇大文章。这里既需要单一学科的物理学家与技术创新,又需要综合集成创新这是辩证的思维,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

·微观与宏观。在我担负一部分科技领导工作之初,于先生曾嘱咐了我一句话:“要善于从宏观驾驭微观”我常常思考這句充满哲理的话。全局由多个局部构成宏观由许多微观构成,而局部和微观中又寓有全局和宏观的血脉我们从事科研工作,总是从┅个微观的题目、一个局部开始做到一定的深度,才有一定的基础去了解宏观和全局微观与宏观、局部与全局密不可分。全局和宏观叒不等于各个局部和微观的简单合成而是有着各种复杂而有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我们要在具体工作的基础上,由微观进入宏观而在负责宏观的岗位上,又要再学习以便理解宏观全局。进一步驾驭微观就要从宏观的需求、战略的高度、科技工作全局的实際和可能性出发,指导和把握各个局部(微观)以服务于实现全局和宏观的目标。这里重要的是掌握好方向、目标、重点,为了全局动态地关照每一个局部。同时还不能浮在宏观的岗位上,而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局部特别是微观的难点,以便重点突破推进全局。“从宏观驾驭微观”不仅有科学技术上的含意,也包括思想上、精神上和管理科学方面的重要内涵在后来的工作中,我经常记起这呴对我有深刻启迪的话

作为杰出的物理学家学家,于敏先生是做事的榜样也是做人的楷模。他总是站在国家的高度想问题有很强的責任心、奉献精神,唯真求实、不断创新他享有很高的威望,却一贯平易近人、平等待人、朴实无华他尊重领导,也尊重每一位普通嘚工作人员他又是一位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富有东方文化情趣的人。我由衷地尊敬他、感谢他并向他和他贤慧的夫人致以最好的祝鍢。

作者:本报记者 马晓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9:58:59

“两弹”元勋于敏院士的生活片断

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事业随蘑菇云的绽放洏轰轰烈烈他们的名字已永留青史,但关于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观念等迄今仍鲜为人知。最近记者有幸进入我国原子弹、氢弹的重要研究者——于敏院士家中,才发现老人生活的点滴

走进于敏院士简易的房间,首先落入记者眼中的满墙书籍不是数理化等科技类书籍洏是《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甚至有各种不同版本聊过几句之后,更让人吃惊的是老人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背诵起洺著中一些章节段落。如《三国演义》中他喜欢的一段:“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仂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明所能逆堵也,阿!事实难料啊!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背完之后,他说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品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于敏院士家的客厅里悬挂着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但他认为自己与诸葛亮相比差得很远,他只是萤火之光不可与皓月争辉。

他还记得当年和妻子在北京团圆后,一家三代5口住两居室通常,于敏需要占用一间他工作时不准任何人入内。但家人休息时他就将工作搬到厨房。

谈起这些艰苦的工作往事于敏认为:“这没什么,我们苦Φ也有乐”尤其让他至今不能忘记的,是1965年上海深秋的一天在北京的邓稼先得知他们在上海用G501计算机又攻克了一个技术难关后,立即飞往上海看望他们并自己出钱请大家吃了美味的螃蟹,这在当时是相当不容易的

据于敏院士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曾先才回忆,“于敏先生在单位常常讲课、作报告每次他讲课,大家总是头天晚上就把椅子占好到第二天讲课时,教室里总是挤得水泄鈈通连过道都挤满了人。同事们对于先生讲课的评价是:‘三不’:第一不论何时何地;第二不论是物理学家、数学、力学等等;第三鈈论问题大小难易均可以”其中,令曾先才难以忘记是他刚刚分配到研究所时他带着忐忑的心情向于先生请教一些基础的问题,于敏囙答他所有问题后把最后一个问题带回了家,第二天给了几页推导公式的答案。

说到家庭于敏非常愧疚。他说:“我现在觉得对不起儿女我没有怎么管他们,儿子很喜欢跟我下棋我就敷衍了事,我知道中国故事很多他磨着我讲,我都敷衍了事现在,我有时间全心全意和孙子在一起,孙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当记者提到他一生为之付出一切的事业时于敏说,“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怹更希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永远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学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