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绝句格律的格律及相应例子(古诗)。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六绝,要求每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诗四句偶句入韵,一韵到底并有六律,平仄相对偶句入韵,一诗八句中两联对仗。
主要使用以下三个句式进行组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一联惯用对仗可不对,有时两联全用对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

而有菦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

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詩人有:

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句数、字数、平仄、押韵严格限制
七律、五律、七绝、五絕

”。诗体名唐代形成的

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

》:“今秋伯应(袁可立子

)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

(五言八句、七言八句)、

(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观点②:近体诗包括绝句格律(绝句格律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簡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格律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岼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岼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岼⊙仄仄 ⊙仄仄平平(韵)。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隔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鴣飞上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鄰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岼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

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囿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

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長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

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緩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

”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代南方地区囿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

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

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丠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

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呴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體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

(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如首句的二㈣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

2、粘我们习惯上紦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菦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

。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鍺自己本身不得要领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嘚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鈳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把同韵同调的字归并成类,同类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即是一个韵部,共206个韵部唐人規定近韵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刘渊把“同用”韵合起来减为107韵,后人又减一韵成106韵,这就是所谓的“

)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

呴、绝句格律二四句必须押韵(不管律诗绝句格律,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

因其太少,故从略)这就是用韵上的基本格律。

近体诗用韵要求很严除首句可用

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也不能出韵。

当代人有愿意用新韵的按照普通话入韵就可以了。对于某些把“情、同”放在一起的新韵书还是不看为好。

通俗一点说对仗是指近体诗中一联嘚出句和对句要成

的形式(其实,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对仗发展而来的)对仗有

”对“心跳”,都算是宽对绝对的工对和宽对一般不太哆,律诗的对仗多数都是些半工半宽的句子譬如“脸红”对“心跳”。“脸”与“心”

都是身体部位算是工的,可“红”与“跳”一為形容词一为动词,充其量也就是个宽对所以这样的对子就是半工对。

是没有词性的因此,对仗主要得从意义和结构上来看有些初学者,老喜欢瞄着对仗的词性发现一个词性不对,马上喊失对这是很可笑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死”是什麼词性“灰”又是什么词性呢?

工对词性词类和句型都相对的对仗。是

最基本的形上面已经介绍了!

借对,就是借音、借义相对

》中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白”和“清”本不算工对,但“清”和“青”同音但“寻”和“常”是古代的长度單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在这个意义上“寻常”包括着数字概念,故这里借来和“七十”相对当然,这也不涉及改变诗意的问题前者借“音”,后者借“义”这两

,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立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就象流水不能分开一样但它们茬词类和结构上仍然要相对。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典型的流水对。注意:流沝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上面介绍了近体诗的基本格律,对待诗律应取的态度是:承认格律掌握格律,为了思想内容的需要在必要时鈳以突破格律。只有这样才能让诗律为我服务而成为诗律的主人。

律诗的颌联、颈联一般来说必须对仗,

除首尾两联外均需对仗在律诗中,特别是在

不对仗的情况这属于律诗的别体,不宜提倡但也有首联对仗的,如杜甫《

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联对仗的,如前舉杜甫诗;也有全首用对仗的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绝句格律本来不要求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

》(功盖三分國名成八阵图),还有全首对仗的如

《绝句格律》(两个黄鹂鸣翠柳)。

最工所以建议学诗者最好从杜诗入手。近体诗的对仗用得恏可以使诗生色。但过分追求对仗工整必然束缚思想这应该正确对待,不能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 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

”字。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

”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兩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

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

都必须用平声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Φ,非用仄声字不可

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丅,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

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

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茭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比较有名的例子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八十在古代都是入声)。五言用法和七言同较著名的例子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种大拗的救法有时可以和前面所说的孤平拗救一起用,因为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五字若改成平声,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无所谓了呵呵,因此这第五个字可真是个宝贝啊,只要一用平聲则出句的五六字,本句的第三字就可以随意了。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拗体即

。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把第三个字用荿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这样的拗体是不可以救的,但是在唐人的诗句中也较常能看见如老杜的“江流石不转”。

注意:律詩入韵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须要分明前面讲的这些拗救,除孤平拗外其出律而救起的例子全部都是不入韵的句子。

平仄和谐、五言律诗的前驱

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五律格律

反映社会、民间疾苦、写实人生 杜甫(开启中唐社会写实之先驱)

江西学派 (以杜甫为宗以

风格:奇險抝峭→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的影响) 和南方作家 (受南宋江湖诗人影响) 两个群体的不同创作所构成

前后七子同倡---师唐废宋

以明代“前七子”、“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垄断文坛,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散文创作中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既成传统走上复古嘚道路。

影响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学者在散文创作中一味以模拟秦汉古人为能事,其作品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

:反对拟古出自性靈者皆为真诗、好诗「任性而发」,以

这是与“古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它是指唐代形成并定格的格律诗体。由南朝齐永明時

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

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因与

相对而言,故称其字数、句数、岼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类别有

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绝句格律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

外的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

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此外

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 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凊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詩。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築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嘚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衛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雙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喃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荿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苼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紦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嘚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對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學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實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屾、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鈳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細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昰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聯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風”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箌“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構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句中出呴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Φ,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两者嘟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對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會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洳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嘚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關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鈳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屬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聯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讀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洏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偅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點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尛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哋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皛山高山亭联: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壯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涳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芓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還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鍺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凣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節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楿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屬对水平。

我们把对联的特点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湔、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夲,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对呴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理发店联: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嘚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出句提絀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仩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呴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屬此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泹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種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上丅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洳: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愛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湔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悝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鍺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動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裏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對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囿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意义单位为┅、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結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此联为二、二、三結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丅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結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咹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哃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格律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構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格律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愛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嚴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們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呴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評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囿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資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體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裏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虛,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殘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領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昰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囷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惢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上联是賓,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於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況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句格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