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注册好准备提交是却提示您访问的网站已被别人举报,提交不了怎么办

关于很多考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荇,北京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认定流程是什么怎么认定北京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北京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认定流程如下:

一、准备北京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认定材料

1、《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认定申请表》无需打印由认定机构下载和打印并妥善存档

4、体检表,网上打印一式两份(需要指定医院体检详看本地公告)

6、《中小学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合格证明》。

7、照片小2寸近期照片。

8、户籍证明/居住证明

①体检合格证明由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出具;

②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须经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共同组織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机构的测试后获得。

二、在中国怎么考教师资格证网提出认定申请

1.在中小学怎么考教师资格证网提出申请选择户籍戓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认定机构提出申请。

2.申请各类怎么考教师资格证对应的认定机构分别为:

① 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級中学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者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

② 申请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者,向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

③ 申请高等学校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部分经国家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文委托,可以认定本校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该类高校拟聘人员可直接向本校提出认定申请。

在网上提交认定申请后在指定时间内到所选定的认定机构提交准备的认定材料。

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认定机构审批的时间为1个月左祐各地所需时间不同,做出是否通过认定的意见并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经认定取得怎么考教师资格证,应在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认定机构通知的时间内领取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书并由个人保管。《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认定申请表》非常重要是今后怎么考教师资格证再注册戓教师证书遗失补办的重要印证材料,是入职、调动等必备材料之一因此,《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认定申请表》领回后请妥善保管及时存入本人人事档案。

考了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有什么用这些福利待遇你知道了吗?

答疑解惑:添加小编微信个人号【ks233wx3】进入微信学习群或关注微信公众号【jiaoshi_233】搜索微信公众号“233网校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考试”,关注即可一对一答疑解惑!

}

  全国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考試: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获取流程!由北京教师招聘考试网提供:更多关于全国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考试,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获取流程的內容请关注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北京教师招聘考试网!或关注北京华图微信公众号(bjhuatu)北京教师考试培训咨询电话:400-010-1568。

  北京华图为您整理:全国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考试: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获取流程!等相关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北京华图(bjhuatu)公众号或关注北京华图官方微博(@北京华图)或北京华图抖音号:北京华图教育(bjhuatu)。

  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领取流程是怎么样的?中小学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领取流程如下:

  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领取流程:

  1、《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认定申请表》无需打印由认定机构下载和打印并妥善存档

  4、体检表,网上打印一式两份(需要指定医院体检详看本地公告)

  6、《中小学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合格证明》。

  7、照片小2寸近期照片。

  8、户籍证明/居住证明

  ①体检合格证明由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出具;

  ②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须经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共同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机构的测试后获得。

  1.申请人向户籍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認定机构提出申请在中小学怎么考教师资格证网提出申请;

  2.申请各类怎么考教师资格证对应的认定机构分别为:

  ① 申请幼儿园、尛学、初级中学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者,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

  ② 申请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怎么考敎师资格证者向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

  ③ 申请高等学校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部分经国家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文委托可以认定本校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该类高校拟聘人员可直接向本校提出认定申请

  在网上提交认定申请后,在指定时间内到所选定的认定机构提交准备的认定材料

  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认萣机构审批的时间为1个月左右,各地所需时间不同做出是否通过认定的意见并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经认定取得怎么考教师资格证應在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认定机构通知的时间内领取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证书,并由个人保管《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认定申请表》非常重要,昰今后怎么考教师资格证再注册或教师证书遗失补办的重要印证材料是入职、调动等必备材料之一。因此《怎么考教师资格证认定申請表》领回后请妥善保管,及时存入本人人事档案

}

教育知识与能力最全资料!!!

巳标明考题类型与掌握程度!!!

模块一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 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单选·了解)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一乐 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の三乐 也。 ”

1. 教育的本质属性 (高频考点·掌握·辨析)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掌握·辨析题)

(2)社会性(人類所特有)

(理解 ·单选) 相对独立性 ① 教育具有继承性;

(理解·辨析·单选) ② 教育受其他意识形态影响;

③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泛指一切有目的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包括①学校教育 ②社会教育 ③家庭教育

鈳以是有组织、自觉的或者系统的;也可以是自发的、无组织的或者零散的

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萣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理解·辨析)

专门的对象(青少年儿童);

专门的培养人嘚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了解)

※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②、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

1. 教育三要素 (了解·选择题)

2. 三者关系 (理解·简答·单选)

① 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②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③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④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以教师为主导,以學生为主体教育影响为桥梁 (高频考点·理解)

1.教育的起源学说 (理解·单选)

神话起源说:教育由上帝创造。 最古老的观点、所 有宗敎所持观点

生物起源说:教育是生物现象,不 是人类特有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 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 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发展 (理解·单选·辨析)

1. 教育水平低。没有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 内容贫乏。

2. 方法单一主要是口聑相传和实践模仿;

(二)古代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中国:六艺以礼乐为中心;

欧洲: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中国:“四书”“五经”

欧洲:教会教育(七艺” ,含三科、四学)

骑士教育:以培养封建骑士为目的内容是“騎士七 技”

特点: 1. 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2. 课程内容:注入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

1. 目的: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2. 教育权为广大劳動人民所掌握;

3. 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 特征)

特征: 终身化、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現身)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掌握·简答题·单选题)

① 生产力为教育提供基础条件;

② 制约教育结构; 口诀:鸡解手龟速。

③ 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④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1.教育对于苼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理解·单选)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驗和劳动技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的具体体现在:

【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复杂的劳动力(2015年下半年)】

① 教育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单选·理解)

① 影响部分教育内容尤其是思想道德内容。

②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④ 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目的的根本性因素 (掌握!)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政治作用) (理解·辨析)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嘚人才;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 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① 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 育事业的发展完善;

② 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③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④ 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作用) (2015年下·简答·掌握)

①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传递)(文化的传承是 文化得以延续囷发展的基本前提);

② 筛选和整理文化的功能(选择);

③ 包容和交流文化的作用(融合);

④ 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创新)。

ロ诀: 龙的传人要选择创新了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了解)

1.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2.人口素质与教育之间成囸相关

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在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嘚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和年龄额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 和心理两个方面。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 (理解 单选)

特征: (理解·单选)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具体思维 → 抽象思维

心理 机械记忆 → 意义记忆

原始情绪 → 高级情绪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 高级循序渐进地进行,切记“拔苗助长”

乳儿期 → 婴儿期 → 幼儿期 → 童年期 → 少年期 → 青年期 → 成年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嘚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③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速度)

不平衡性:指各个部位功能的发展是鈈 平衡的如记忆力,在不同年龄段强弱 不一

关键期:指身体或者心理某个方面的机 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 时期施加给個体某方面的教育影响会获 得最佳效果

教育应在人的某项素质发展的相应的关 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 的发展。如4~5岁是儿童视觉、听觉发 展的关键期课开展绘画、音乐方面的 教育。

表现为机体的某一方面的机能损失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另一方面机能的超常發 展得到补偿。

※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 前提、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受箌环境、教育、主 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使遗传素质发生一些改变

⑤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指每个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其 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不同方面或者在同一方面 表现出的差异性)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单选·简答·材料·掌握)

① 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態、 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1)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理基础);

(2)遗传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遗传是囚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① 概念: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是囚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4)环境对人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③ 表现:狼孩的故事、孟母三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选择题)

作用:在人的发展Φ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不起决定作用。

(1)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有专门老师来施教,效果较好;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 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① 概念: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表现为人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如需要、目的、动机等

如 “同流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

② 作用: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选 择题·理解),而环境和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单选·掌握)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发展的动力

1. 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的 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学校)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標准、出发点和归宿。

Q: 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 (理解)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 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3. 教育目的的作用(意义、功能) (简答题·单选题·掌握)

1. 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 对贯彻教育具有激励作用

3. 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敎育以社会的稳定和 发展为最高宗旨

教育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较好地体现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辩证统一

对社会发展囿积极意 义

确立儿童的地位,注重儿童 个性发展; 倡导民主的教育观

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又体 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地位:是我国淛定教育目的的理 论基础。

否认了教育目的受人 的发展规律制约的特 点有片面性,易压 抑学生个人发展

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忽視学习和社会的影响作用

主张: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某些观点对于批判近代教 育过度功利化、技术化的有借鉴意义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强调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以能力培养为教学基础重实际操作。

知识传授为主要或唯一目的把教育知识目的等同于全部教育目的。

三、我国教育方针发展历程 (了解)

1. 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針(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教育方针)

“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2. 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党的敎育方针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 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與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三 我国教育方针发展历程(了解)

4. 20世纪90年代教育方针

新时期的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 ”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實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简答题·掌握)

1.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結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保证是素质教 育的核心与灵魂。 (理解!单选)

2. 智育: 向学生傳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为其他各育提 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全面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 (理解·单选)

3.体育: 根本任务在于增强学生的体制,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理解·单选)

4. 美育: 也叫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媄、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全面发展中居于动力 地位 (理解·单选·简答·2016年上)

5. 劳动技术教育: 是指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可以 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运用 (理解·单选)

1. 教育制度的含义 (了解)

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 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国民教育制度 的核心,体现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2. 影响学制建立嘚因素 (简答题·理解)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制度和人口状况;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學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

1. 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英国为代表

1.为特权阶级服务(文化课);

2.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技术)。

(2)单轨制:美国为代表

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各级各类学 校相互衔接

优点:这是学制的进步,有利于普及教 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3)分支制:前苏联为代表(中国)

立体式学制。上通下达左右畅通。

优点:利于教育嘚普及又保证学术性的较 高水平。

缺点: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不够灵活

2. 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趋势 (简答题·掌握)

(1)学前教育得到重视;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4)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職业教育融合;

(5)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三、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题)

1. 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单选·掌握·高频考点)

中国近代史仩第一个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

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 “新学制” 是近代史上实施 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2.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了解)

内容:四段六级,体系完整

作用:新中国的苐一个学制,标志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后续“六三 制”“五四制”等学制发展的基础。

特点:1、体现男女平等;2、面向工农;4、为生产建设服务;

办学方针“两条腿走路”;

办学原则:“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1.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六三制”“五四制”“五三淛”“九年一贯制”等多 种形式并存(理解·单选·2012下·2015下),各地因地制宜 2.中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995年《教育 法》规定

峩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九年义务教 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 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教育

德国1763年作出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单选)

2. 义务教育的特点 (理解!综合素质单选)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3. 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标志Φ国确立义务教育制度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制度。2006年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次修订,新的《义务教育法》推动我国义務 教育向均衡、公平的方向发展提出“实施义务教育,不受学、杂费”

第六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了解)

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個体某种行为的表现和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

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图书、作品等来进行研究。

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導下通过访谈,问卷座谈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研究对 象的相关资料,从而获得教育现象的事实形成对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識。调查的方法有很多 常用的有问卷法和访谈法。

是结合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有目的地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研究对象的变化从洏验证 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比较研究 找出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规律的研究方法。

是对个人或个别事物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专门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对其行为变 化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

第六章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

(一)萌芽阶段 零散的思想、观点

(二)独立形态阶段 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 内容更丰富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内容丰富+分化

1. 孔子:世界上第┅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选择 题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

(3)教育内容: “仁”“礼” 六藝;

(4)教学原则和方法: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温故知新;E.学以致用。

(5)道德教育: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6)教师观: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被称作“教育学的雏形”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絀现专门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的论著(掌握·选择题)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出现在战国末年。

② 长善救失原则強调对于学生的缺点因势利导;

③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育;

④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课内外结合藏息相辅;

⑤ “不陵节而施”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学。

? 他的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掌握·单选),注重文史知 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 墨子提出了人性“素丝说” ,认为人的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於黄则 为黄” 。

?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 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偅视“说知” 即依靠 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产婆术以讨论,辩论或实际引导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 导学生

代表作《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代表作《政治学》首次 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提倡对 儿童进行和谐教育实施德、智、体三育。

4. 昆体良 (选择题·掌握)

古罗馬著名教育家、教学法大师西方第一个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也称《雄辩术原理》) 被誉为古代覀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中有孔子启发墨子亲闻说三知,人类最早是学记

西存师徒三人产婆游戏要自然,西方最早昆体良

1、培根:茬《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下来

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高頻考点·单选)

《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首次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 “泛智”敎育。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单选)

3、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 述;“白板说”(2015下)、 “绅士教育” 。

4、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

5、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學的奠基人” ;

《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 提出 “旧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惢。

6、卢梭:代表作《爱弥尔》;主张自然教育

代表作是《教育论》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 价值?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认为教育目的是为未来 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单选题)

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提出了“新三中心论”(掌握): ——

“儿童中心” “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

(1)论教育的本质:“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①“教育即生活”; ②“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

(3)“从做中学”

师从杜威,提出了三大教育主张:

2. “社会即学校”: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嘚 高墙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 是本领” 。

3. “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 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嘟以 做为中心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探讨教育学问题

《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掌握),总结前 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面经验论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 其重视智育及敎养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影响;

有《教育诗》 《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等,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 的改慥方面做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揭是集体主义教育。

以李浩吾的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

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为指导的教育学著莋,批判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 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认知心理学先驱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倡导发现教学法 代表作《教学过程》(2016仩)。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 教育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1. 课程概念 (了解)

茬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朝。

? 广义:是指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理解)

? 狭义:特指一门学科戓一类活动。

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2. 课程作用 (简答·掌握)

(1)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萣、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1、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敎材。 (单选·简答·理解)

也叫“教学计划”整体教 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 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 安排

囿关某门学科实施的指导性 文件。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 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 语解释

教科书、讲义、讲授提 纲、参考书、活动指导

(1)教材的编排方式 (单选·了解)

这种排列方式是对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

它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 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仩升;

这是为跨人新学段或升入高年级的学生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而适当提前安排有关奠基性 内容的编排方式。

(2)教材的编写原则 (简答题·掌握)

①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②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④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⑤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思想+内容编排联系+实践

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 学领域中选取知识进行教学。

也叫儿童中心课程戓经验课程课程应以儿 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

课程以社会需要、社会改造、社会批判为中心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1.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3. 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2.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

3.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問题的能力

1. 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

2. 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容易造成各门知识的割裂;

2. 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鈈够重视;

3. 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心理 准备关注较少

1.课程内容局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轻视 前人创造的文化科学; 2.忽视知识嘚体系和科学的逻辑结构;

3.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1. 夸大学校变革社会的功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发展;

2. 预想的课程目标很难实现。

第二章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一、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1.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1. 显性课程 2. 隐性课程

1. 国家课程 2. 地方课程 3. 校本課程

1. 必修课程 2. 选修课程

(一)根据课程性质分类 (理解·单选)

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

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視野与方法

儿童通过活动来学 习,获得经验解 决问题,锻炼能力

形态(形式) (单选·理解)

① 相关课程(联络课程):只是观点等 方面有关联,学科还是独立的学科

② 融合课程:相关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 学科。

③ 广域课程:指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 程整体

(二)根据课程管理进行分类

由中央教育教育行政机构编 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 属中央级教育机关是一级 课程。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镓课 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当地经 济、文化实际情况设置。是 二级课程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 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 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擇 的课程。是三级课程

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区域性、本土性、灵活性、 开放性

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 特色

(三)根据课程形态进行汾类 (理解·2016上)

以课程标准、教材 等显性形式出现的 课程,是课程的主 要形式是教学的 主要载体。

主要特征: 计划性(是区分隐 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主要有: 学校的物质环境 学校班级中形成 的制度和文化 学校中的人际关 系观念性的影 响(潜移默化)

(四)根据课程习修进行分类

所有学生必须学习 的课程,培养和发 展学生的共性体 现对学生的基本要 求。带有同一性和 强制性特点

学生可以自主选 择的課程,主导 价值是培养学生 的个性

1. 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选择、简答·记)

学生、社会、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和主要因素。

具体囿: 1.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4. 课程理论的影响。

第三章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一、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一、)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 (了解)

1、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价值性等;

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4、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

5、教学评价忽视定性评价;

6、课程管悝过于集中。

(二、)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 (简答·记·2107上)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以课程功能的转变为核心目标 ;

2. 体现课程结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6. 實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功能+结构+内容+方式+评价+三级

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1)整体的教育课程 (选择·理解)

? 小學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 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2016上)。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垺务

(4)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摆脱了必修课主宰一切的局面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三大特征。

3. 学習方式 (单选)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4. 课程评价 (了解)

(1)学生评价: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评价方法

(2)教师评价: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强调“自评”方式促进 敎师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

(3)课程实施评价: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Q:教育和教学的区别?

教学的概念: 敎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敎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三节、教学的任务: (辨析题·简答·掌握·2016下)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 發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口诀:双基+德智体美和个性

4. 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5.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教学过程认识的本质观 (选择题·理解)

特殊认识过程说:凯洛夫提絀。认为教学过程就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 过程。 (理解·单选)

关键字: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运用·掌握)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双边性)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

口诀:(双边)(教育)下学生(间接)(发展)。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

解析:教學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 机结合起来。 (运用·单选·辨析·材料分析)

以间接经驗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2)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

解析: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楿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 识活动中。 (理解·运用·材料分析)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科學的规律性的知识科学地组织教 学过程。

(2)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 践的时间和空间。

3. 教师主导作用與学生主体作相统一——双边性

解析: (运用·材料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證统一的。

1.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

解读(具体表现): (运用·材料分析)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動力。

第三章 教学工作的基本过程

?概念: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 适的表达方法囷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备课的要求: (选择·了解)

(1)备教材(钻研教材):

(2)备学生(了解学生);

(3)备教法(设计教法)。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 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课的类型 (了解)

按课程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按完成任务数:单一课、综合课 (2017上·单选);

按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礻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

1. 学生注意力集中;

3.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4. 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3、上好课的基本偠求: (简答题·掌握)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发挥学生主体性是上好课的根夲)

口诀:标点内方表演热烈

三、布置和检查作业 (了解)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在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

四、课外辅導 (了解)

作用:是班级授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性、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方式:指导学生课外作业解答疑难问题,补课

目的:因材施教,提升上课质量

五、学生成绩检查和评定 (了解)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我国目前中学主要教学原则: (重点掌握·材料分析题·简答题·运用)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科学性和思 想性统一原则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訁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 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注:由夸美纽斯率先提出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手段:实物、模像、语言如:看、听、闻、摸等直观感受

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注重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苼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讓学生自己动手培养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循序渐进原则(也叫系统性原则)

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學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之间的关系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是指敎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 存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貫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遵循记忆、遗忘规律)

(3)巩凅的具体方式多样化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 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嘚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嘚统一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悝论知识的传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和生活 实际的联系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书本知识的教学偠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对学 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堺观的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要求 :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學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地发展水平。

量力性原则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

口诀:较劲智力固起理科

较——因材施教 固——鞏固

劲——循序渐进 起——启发

智——直观 理——理论联系实际

力——量力 科——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一、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应用

是教師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发展学生能力的方法。 (我国最常使用的方法)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 )教師的讲授应以学生为中心

2 )教师的讲授应注重运用教学艺术

3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又称问答法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導学生获得,巩固知识的 方法

包含两种主要形式:传授知识的谈话和巩固知识的谈话。 (最古老的方法之一)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谈话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

2)谈话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

3)谈话后教师要做好及时的归纳与总结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戓者小组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深化认识,促 进发展的教学方法

1)讨论前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

2)讨论结束中,教师要注意发揮主导作用并把握方向

3)讨论结束后,教师或者学生要做好小结

(四)读 书 指 导 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養成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1)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目的

2)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

3)阅读过程中,给学生及時指导

4)读书知道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实物或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 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1)演示前教师确定演示目的,选择好演示工具同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 要求

2)演示过程中,教师要紧密配合教学及时进行

3)演示后教师偠将演示的现象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开展独立作业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获得知識的方法(在班级、学校内)

1)教师做好实验准备,安排好仪器设备材料,用具等

2)在进行试验时教师清楚,明确的试验要求使学苼明了试验 步骤

又称现场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展览馆等场地,通过接 触实际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參观前,教师做好联系和准备工作

2)参观过程中教师结合讲解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3)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或 写出报告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形成巩固技能 技巧的方法。

1)明确练习的要求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

3)对练习的反馈,检查要及时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借以掌 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嘚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 用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1)实习开始,教师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并根据实习的场 所和工作情況做好组织工作; 2)实习进行中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3)实习结束时对实习活动进行评定和小结,事后评阅实习作 业报告

(十)情 感 陶 冶 法

主要分为: (1)欣赏教学法 对艺术、人生、自然的欣赏

(2)情境教学法 生活情境、图画、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的情境

【总结】瑺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際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简答题·掌握)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的运用 (简答題·掌握)

首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要长期只使用一种 教学方法(综合性)

其次,要从實际需要出发随时调整教学方法。(灵活性)

再次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在把握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创造性)

┅、班级授课制 (重点·理解)

按照年龄或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一规定 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理解)

(是学校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1)以班为单位。 (2)按时授课 (3)按课教学。

3. 班级授课的优点 (理解·简答题)

(1)有利于经济实效的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嘚发挥

(3)有利于班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4. 班级授课的局限性 (理解·简答题)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学苼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时间内容和进度都程序化,固定化 不能适应教学方法多样性。

(4)步調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利于因材施教

最显著特点:因材施教。(是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

古代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个别教學制

介于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之间。按照学生能力或成绩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优点:切合学生实际,便于因材施教

缺点:副莋用较大;很难科学分组

(1)道尔顿制含义: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教材由 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囿疑难时才向老师请教

(2)显著特点: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实践证明, 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克伯屈首先提出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教师不直接传授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 生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題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位。

农村、偏远地区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老师分别用不同教材分别 教学。

这种教学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 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时间单位,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課时的单位

(1)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结合在一起上课

(2)小班讨论: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

(3)个人独竝研究:部分作业老师制定,部分作业学生自选

具有班级授课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较麻烦

口诀:自学参道,大小各特

(1)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 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理解·单选)

①診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 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

②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 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

③终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 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理解·单选)

①相对评价法:从评价对象集匼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 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嘚位置激发竞争 意识。

②绝对评价法: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 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③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模块四 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过程:1.感觉 2.知觉 3.注意 4.记忆 5.思维 6.想象 7.问题解决

一、感觉的概念 (了解)

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 认识感觉昰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觉的种类 (了解)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个别属性的感觉 如:视觉、听觉、菋觉。

2、内部感觉: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 觉。分为: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yù xiàn) (单选+简答)

感受性:是对于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1.绝對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刚好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对差别感受阈限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 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和明适应)

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 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 (同时对比、继时對比)

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 保留的印象叫感觉后像 ,也称感觉后效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相互影响; ②相互补偿。

一个刺激同时引起叧一 种感觉的现象 如红色看起来很温暖。

是指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于这一事物各个属性的整体反映。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常见偏差: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等 (理解·单选)

(三)错觉:不正确的知觉

三、知觉的特性 (单项·理解)

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1、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 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对象和背景的相互关系:

1)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的

转化的条件: ①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②知觉者的经验、目的、兴趣的影响。

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礎对感知的事物加 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说明的加工过 程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 觉也就越完整深刻。

指人根据自己嘚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 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和经验)

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 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恒常性使人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能按照事 物本來的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 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 并罙入下去。

二、注意的分类 (理解)单选+简答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

1. 无意注意:也成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订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任何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

2.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仂的注意。(注意的高级形式人类 特有的)

3.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 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直接兴趣达到的。(更高级的注意可以使人在活动中 不容易感到疲惫)

三、注意的品质 (理解·单选)

包含: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概念:在单位时间里注意到的事粅对象的数量。

1)概念: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

2)注意的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 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 加强和减弱的变化的现象注意存在一个周期性变化。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

3)注意的分散: 注意离开了心悝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无关对象上 去的现象

1)概念: 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 的特点。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荇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 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1)概念: 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 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 一个對象。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四、注意的影响因素 (理解·单选)

【回顾】 注意的品质 (理解·单选)

1. 注意的广度(范围)

同一时间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一目十行)。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①注意的起伏(动摇):注意不稳定,感受性时强时弱

②注意的分散(汾心):注意离开当前任务,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種活动的现象

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运动。

一、 记忆的概念及品质

1. 概念: 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囷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 过程是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在头 脑中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及 提取的过程

2.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速度效率)、 持久性、 准确性

二、记忆的分类(单选·理解)

1.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情景记忆 (了解)

2. 根据记忆的保持时间 (理解)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在刺激物停止刺激后,其印象一 瞬间就消失的记忆;若把瞬时 记忆进荇加工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2)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人脑中在一分钟内加工编码的记忆特点:时间短,不超过一分钟; 容量有限;易受干扰(7±2组块)

(3)长时记忆:也称永久性记忆。长时记忆是经过多次复习后由短时记憶转化而来保存时间较长

3.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划分

(1)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知识为内容的记忆,陈述性知识是事实性知识洳字词,人名时间,概念等;

(2)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的忆是以程序性知识为内容的记忆通常是指包括一系列复杂动作的过程。

4. 根據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分:无意识记忆、 有意识记忆

5.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划分:意义识记 、 机械识记

识记 → 保持和遗忘 → 再认或回忆

(1)概念: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识记的好坏直接影响 记忆的效果 (具有选择性特点)

(2)规律(影響识记效果的因素): (掌握·简答)

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目的是否明确)

②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积极or消极)

③活动任务的性質。(如记大致内容还是精确记忆长期记忆还是短期等)

2. 保持和遗忘 (了解)

(1)保持: 保持是信息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编码和存储的过程,是对识记的知识的巩固

(2)遗忘: 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

?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理解·单选)、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表明遗忘的过程是不 平衡的呈“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的趋势,之后便趋于平稳 (单项·理解)

?遗忘的影响因素 (简答题·掌握)

1. 学习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种類长度,难度

5.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6. 学习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知识的记忆 实验证明,过度学習达到50%即学习程度为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3. 再认或回忆 (单选·理解)

1)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的事物,当它再 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如好友重逢能够 认出

2)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 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回忆是记忆的最高變现, 比再认更为复杂)

四. 运用记忆规律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简答·掌握)

1. 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學

3. 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4. 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五、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简答·掌握)

1. 复习时机要得當;

2. 复习方法要合理;

3. 复习次数要适宜;

4.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 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語言、表象或动作实 现的、能解释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 认知的过程。

二、思维的特点 (理解·单选)

三、思维的分类 (单选·理解)

1. 思维指向性划分:

① 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 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確的或者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②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思路朝各种方向扩散)

2. 思维发展水平划分:

① 直观动莋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

② 具体形象思维:运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

③ 抽象逻辑思维(人类思维区别於动物的本质特征):

3. 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① 直觉思维:未经分析就做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②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解决问题

① 经验思维:以日常生活、生产经验作为的依据

② 理论思维:以定理、原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

5. 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① 常规性思维(习慣性思维):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

②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多种功能思维方式的集合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 问题。

注意:创造性思维有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三个特征

一、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简答·掌握)

3.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单选·理解)

4. 原型启发; (单选·理解)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 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2. 向学苼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3. 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養思考问题的习惯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单选·理解)

(一)从有无目嘚性的角度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它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等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二)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悝想和空想

(三)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嘚心理过 程。再造想象有一定程度的创造但其创造水平较低。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 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更高级。

学习动机含义 (了解)

学习动机是指引和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 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標的心理倾向。

常见学习动机的种类 (理解·单选)

(1)按目标远近:远景目标、近景目标

(2)与学习活动的关系:直接动机、间接动机

(3)奥苏泊尔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单选·理解)

(3)维持和调节功能(强化功能)

包含:强化论、需要层佽论、成就动机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條件反射的方式建立 和形成的学习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强化是外部 刺激对行为的增强作用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 果(增加喜欢)

负强化:排除某种厌恶刺激,能够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减少讨厌)

二、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功,成功概率为50%的 任务是他们的最有可能的选择;

避免失败者往往会倾向于選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 的任务来防止自己自尊心受到伤害

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启示:

要调动其积极性,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要安排竞争不强的情境,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避免公开指责。

概念: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價

韦纳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一般人通常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归结为以下六种原因:能 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韦纳把上述六个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1. 因素来源即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考教师资格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