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余光中先生的主题词的主题词?

    中国文化悠久,典籍浩瀚,读书人藏书既多,乐于坐拥书城,品味书香,日日俯仰其间,但与鸿儒交接,更成了书痴。《晋书》说皇甫谧“耽玩典籍,废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所谓书香,不仅是指纸张与油墨的气息,更可喻文化熏陶的气氛。那当然是指中国的线装书。

    至于向右阅读向左翻书的洋装书,有没有书香呢?当然也是有的,对于本书的作者李炜来说,更加如此。从这本《书中书》看来,李炜读过的西书应该十倍于我:他说到的欧洲作家,例如但丁的时人切柯?安觉烈瑞,我就未之前闻。李炜说到他时,也不是当做僻典杂学拿来炫耀,而是拿来与但丁对照,说明经典名著的光芒,也可能遮没了一些值得后人欣赏的佳作。

    《书中书》一共谈论了三十位西方作家,其中英语国家的有九位,其他的二十一位里仅聂鲁达是智利人,余皆属于欧洲大陆。至于时代,则兼容古今,远则荷马、修昔底德、西赛罗,近则涵盖二十世纪。论身份则包罗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思想家。三十篇的命题也别出心裁:先则提出人名,后则应以相关的观念。人名也有一些例外,像浮士德,其实是许多传说依附而成的人物;像阿喀琉斯,根本是史诗的英雄;再像娜德希塔,乃是俄国诗人曼德斯坦之妻。

    李炜虽然年轻,西学之博中有精却相当惊人,令我想到钱钟书,不过钱公另有国学的深厚,非他人可以攀比。除了三十篇的题中人物之外,《书中书》涉及的名家与非名家至少逾百。这么多人穿来插去都各得其所,或旁证主题,或增加风趣,为全文推展之所需。有时作者意犹未尽,更左右逢源,添上旁白,就像正餐之余再上甜点,足证厨房里异味尚多。

    这些文章当然不是正科的论文,但是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自然而又亲切,像是在抒情,又像是在说故事,其实背后的道理十分深沉,足以延伸为令人心烦的长篇大论。作者往往从小处、近处、浅处或侧面切入,似乎在讲一件趣事,但几经峰回路转,竟把读者带进了主题。所谓的小处或侧面,有时是一封信,有时是一段日记,有时是一段对话,把作者和他的朋友抬杠的问答编成了一幕小戏。

    李炜的文体活泼生动,少见学院派面无表情的严整长句,在句法上颇有弹性,而遣词用字也多用简短浅近的语汇。这手法在他戏剧性的主客问答之中,尤为奏效。另一特色在他的幽默与想象,说明他如果转而从事创作,也当有优异的表现。他认为阿喀琉斯非但不是什么英雄,反而只是自私的佣兵,所发之盛怒也不是出于正义,接着他忽然说:“如果阿喀琉斯生于今日,监护人一定会让他去参加什么研讨班,学习如何收敛脾气。”谈到纳博科夫与威尔逊对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意见相左,李炜又说:“有些人成见如同金刚石一般顽固,几乎可以用来切割玻璃。”

    在评论浮士德与魔鬼交易时,李炜想象如何他自己要跟魔鬼谈条件,至少应坚持要一辆“火红的法拉利”;英文的原稿是“a fiery-red Ferrari,”双重的头韵可比美霍普金斯(G. M. Hopkins)与乔伊斯,可惜中文译不过来。

    《书中书》是一位才学出众的书痴写给天下书痴共赏的一部奇书,妙书,绝书,在网络要颠覆书香的今日,尤其值得所有的“读书人”来细读。唯一的遗憾,是书中的绝妙奇文几无一字道及中国的墨香、书香。只能寄望墨客未来再出一本续集了。

二OO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于高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念余光中的主题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