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托关系说上的学,这些学生叫做什么叫做有利害关系

近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令人敬仰的学界泰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书痴。

藏书家、文献学家伦明自幼酷爱购书、读书。儿时,他常将长辈们给的钱托人代购书籍。他在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执教时,丰厚的薪俸几乎都用来买旧书,自称“除膳粥外,无不归之书肆”。资金拮据时,伦明不惜将夫人的奁物典卖,为此写下了“卅年赢得妻拏恕,辛苦储书典笥裳”的诗句。

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由于经常奔走于琉璃厂、隆福寺,潜心访求古籍,各书肆的老板和店员都与他相熟。每逢周末,总会有十几家书铺的伙计给他送书来。他的书斋里放了一个大长条桌,书商们把带来的书放在桌子上即去,等下个星期天来时,钱穆便将选中的书留下,不要的书退回,如此循环不已。他的薪水几乎全花在买书上,自己节衣缩食,生活十分俭朴。

文艺理论家、翻译家郑振铎在工作之余,经常搜求古代小说、戏曲、版画、笺谱等。他在《访笺杂记》中说:“二十年九月,我到北平教书,琉璃厂的书店断不了我的足迹。 ”郑振铎一生节衣缩食,积书至十万册之巨,并因此编撰了《西谛书目》。

作家郁达夫是出了名的书痴,他常常节衣缩食,大量购书。在他的日记中,关于逛书店的记载颇多,如1932年1月9日的日记:“晚饭后,上湖滨去散步,在旧书铺内,见有《海山仙馆丛书》中之 《酌中志》一部,即以高价买了回来。此书系明末宦官刘若愚所撰,对于我拟做的历史小说《明清之际》,很有足资参考之处。 ”又如1936年4月4日的日记:“出至南后街看旧书,买无锡丁杏舫《听秋声馆词话》一部二十卷,江都申及甫《笏山诗集》一部十卷,书品极佳,而价亦不昂。更在一家小摊上买得王夫之之《黄书》一卷,读了两个钟头,颇感兴奋。 ”

作家、学者曹聚仁是个嗜书如命的书虫。他的夫人邓珂云在《我的丈夫与书本》的短文中说,只要有新书出版,而曹聚仁认为有价值,就一定要买回来。这样一来,“我们书橱里的书,就与日俱增。书橱放满了,在墙壁上装起书架来;书架上放不下了,又在门上面钉起搁板来;陈列不下了,于是堆起来,床底下、门背后、厕所里,处处皆是书。”买这么多书,花费自然巨大,“在我们的箱子里没有一件值钱的衣服。在银行里,我们没有一个钱存款。我们每月的收入,要支出百分之三十去购买书籍。书籍就是我们的财产。

作家、文学史家阿英(钱杏邨)常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购书藏书经历。他在《城隍庙的书市》《西门买书记》《海上买书记》等著作中,写出了他在淘书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只要身边还剩余两元钱,而那一天下午又没有什么事,总会有一个念头向我袭来,何不到城里去看看旧书?于是,在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之后,我便置身在那好像自己的‘乐园’似的旧书市场之中了。 ”在囊中空空的时候,阿英甚至借钱买书,如“至陈宜芳同志处,借人民币5000元……买得周作人在敌伪时期所刊三集:《药堂杂文》、《秉烛后谭》、《书房一角》。 ”

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民国初年定居北京以后,家在北京西南角,而存放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的京师图书馆则在北京城东北角,二者之间没有直达道路,必须绕道走,来回需要三个多小时。他每天清早,带着午饭到图书馆看 《四库全书》,直到下午闭馆才离开,就这样 “走读”十年,读完了这部大型丛书。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长时间博览群书,为他们成为一流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令今天的我们抬头仰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做有利害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