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蜜公司平台是如何筛选医生的,靠谱不?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

——从化养蜂人生活探访

  从化荔枝蜜是我区的特产,它是以荔枝花为主要蜜源,呈浅琥珀色、有浓郁的荔枝花香味,味甘甜润,微带荔枝果酸味。据《广州市志》中表述,在建国以前,“从化荔枝蜜”名称就已经形成并且名扬海外。1960年,当代著名散文大师杨朔在从化温泉观看放蜂采蜜并亲口品尝后,激情满怀,书写了享誉中外、脍炙人口的散文《荔枝蜜》,从化荔枝蜜从此名扬天下,我区还是全国首个“生态荔枝蜜基地”。从化荔枝蜜甘甜可口和名扬天下的背后为之付出劳动的养蜂人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他们又如何让从化荔枝蜜的盛名代代延续下去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到我区的养蜂场一探究竟。

胆大心细  习惯于起早贪黑

  近日,记者来到城郊街黄场村的一处养蜂场,年过七旬的日叔便是这个养蜂场的场主。轻微驼背、瘦弱、肤色黝黑、白发苍苍,这是记者见到日叔时的第一印象。“我养蜂已近30个年头,养蜂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日叔边说边领着记者在狭窄的乡道间走过。大约几分钟步程,日叔在一片茂密的荔枝园前停下了脚步,“这里便是我的养蜂场了,里面大概有80个蜂箱。”

  一棵棵高大的荔枝树下,均匀地摆放着灰色的蜂箱,蜂箱周围,成群的蜜蜂在纷飞,嗡嗡声不绝于耳。淡淡的荔枝花香弥漫在丛林间,时下正是蜜蜂采荔枝蜜的最佳时机。

  记者跟随日叔走近一个蜂箱,到蜂箱跟前日叔把头上的面纱缓缓放下遮挡脸部,然后轻手轻脚地翻弄蜂箱,记者看到蜂箱的进出口有十几只蜜蜂聚集在一起,其他进进出出的蜜蜂络绎不绝。或许觉察到生人来访,嗡嗡飞舞的蜜蜂围着记者盘旋。看着这么娇小的小精灵,记者起初无知无畏。直到蜜蜂越来越多,感觉蜜蜂们直撞人脸,记者开始心生恐惧,慢慢远离蜂箱。

  “你轻轻走,别怕,哪怕蜜蜂落在身上都别碰,只要你不惹它们,它们就不会主动蛰人。”日叔似乎觉察出记者的慌张连忙提醒道。有了日叔的提醒,加之离开蜂箱一段距离后记者开始放松警惕,准备从背包里掏出相机拍照,伸手之际,记者便被蜜蜂蛰了右手的中指,如此出其不意,想不到被蛰就是这么容易的事情。几分钟的疼痛难耐使记者忘却这一蛰也是要了蜜蜂的生命。对于被蛰要如何处置,日叔不慌不忙地说“没事的,过几分钟就不痛了,我早就被蜇习惯了,我的儿子和孙子也被蜇过不少次了。蜇一下在我们看来都不算事了,完全不当一回事的。”日叔笑着卷起袖管,露出一大块红肿的肌肉,“说到被蜂蜇吧,蜇个一次两次,几乎是家常便饭了,每年都会有一两次遭蜂群围攻的经历。你看,这是一个月前刚被围攻一回。”

  日叔还强调,养蜂,胆子要大,心要细。还要每天检查蜂群,必须赶在蜜蜂活动之前的清晨进行,每天喂蜂必须等到晚上蜜蜂休息后进行,否则引起蜂群起哄抢食就麻烦了。“因此,养蜂人长年起早贪黑是很正常的。”


酿蜜不易  累并喜悦着

  日叔讲述完被蜇的经历后,开始教记者如何与蜜蜂和平相处,并解说了蜂蜜的酿造过程。“刚开始养蜂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我曾被蜜蜂蜇得全身又红又肿。现在慢慢学会在开启蜂箱前先戴好防护面纱。蜜蜂最讨厌黑色,我们的穿戴一般没有黑色。蜜蜂最喜爱毛茸茸的东西,不戴面纱,蜜蜂就会往脸上撞,往头发里钻。”日叔拿来一顶带面纱的草帽替记者戴上。这顶改制后的草帽边沿缝上一大块密密的纱网,不影响视线又能防止蜂蜇。

  有过刚才一次被蜇的经历,记者再向周围飞舞并发出嗡嗡声响蜂群的蜂箱靠近,紧张得浑身发毛。日叔正在娴熟地摆弄着蜂箱,这次记者近距离观察他手下的千万“蜂军”。“蜂箱一般两只叠放,但功能不同,上面的只供采蜜采浆,下面的用于繁殖幼蜂。”开启蜂箱前,日叔让记者把手机关掉:“任何异样声音都可能惊动蜂群,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现在一个蜂箱住着几万只蜜蜂。”

  “动作要慢,打开箱盖的力度一定要轻,不能别惊动蜂群。”日叔一边讲解一边打开第一只蜂箱的盖子,嗡——数万只蜜蜂轰然飞起,还有上万只蜜蜂爬满蜂箱,这时,记者看到蜂箱内规则地插着四五片蜂巢板。

  “你要与蜂巢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你的呼吸可能会惊动蜂群。”日叔提醒。“别怕,现在我抽一片蜂巢板出来给你看看。”蜂巢两面挤满了正在酿蜜的蜜蜂。

  看着蜂巢上令人垂涎欲滴晶莹透亮的液体,记者很好奇酿蜜是怎样一个过程呢?记者结合日叔的讲解和网上查阅的资料了解到,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蜜。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75%的花蜜或分泌物,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多种转化的作用下,经过15天左右反复酝酿,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丰富到一定的数值,同时把花蜜中的多糖转变成人体可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水分含量少于23%时存贮到蜂箱的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打蜂蜜的时候也要非常细心。打开一只像手摇甩干机的铁桶,把两片装满蜂蜜的蜂巢板放在桶内悬着的网状铁框上,盖上盖子,然后摇动与网状铁框相连的手柄,最后沿同一方向用力摇动手柄。巢里的蜂蜜就像洗衣机给衣服脱水一样,自动流出,聚集到铁桶里。别看这个过程很简单,其实里面藏着大学问。蜜蜂酿好的蜜什么时候才能采集,是有讲究的,蜂蜜要达到一定浓度才能采集,否则水分太大就影响蜂蜜的质量。”日叔提高语气,“另外,采集蜂王浆就需要极大的耐心。要先用小镊子,从每眼巢穴里,夹出乳白色的蜜蜂幼虫,然后用一根长竹签,把每眼巢穴里的蜂王浆挑出来,一丁点一丁点地集中到一个瓶子里。刚开始觉得很轻松,可时间一长,这工夫也挺累人,但每次看着收获到的蜂蜜却很开心。”


机缘巧合  走上艰辛养蜂路

  “年轻的时候和妻子去上山砍柴,途中碰巧遇到一群蜜蜂,然后用一个麻布袋装了回来,当时被蜇过很多次,装回来后什么都不懂,查看了很多书,问了好多人,然后才开始一步步走上养蜂的路。”闲聊中,日叔开始回忆起养蜂的缘由和历程。“这一晃就接近三十年了,现在这80多箱蜜蜂都是在山上发现的那群蜜蜂发展来的,最多的时候曾经发展到100多箱。回想当初还真不容易,整天围着这些蜂箱转,每天吃饭也记挂着这些小家伙。那时,家里的收入也主要靠养蜂维持,除了养蜂,要兼顾种田种菜。种庄稼是看天吃饭,养蜂也是看天吃饭。天气差了,采不到花粉,收成差,还要花钱养蜂。如果只留在本地,一年只有春夏能采蜜,其余的时间要用糖来喂养蜜蜂,等待下一个花期的来临。今年荔枝花开这段时间基本上没有大的雨水,希望今年养蜂能有个好收成。”

  养蜂还是一体力活,“放蜂放的不仅是蜂,放的还是体力。在不同的花期就要转去不同的地方放蜂。转地放蜂绝对是一项消耗体力的重体力活,装卸车都得搬动七八十斤重的蜂箱。不停地转场就得不停地流汗。”日叔回忆起曾经一次转场经历至今心有余悸,“当时搬动蜂箱的过程中不小心蜂箱翻了,箱子里的蜜蜂都飞出来了,吓得大伙‘鸡飞狗走’,被蜇得可惨了。”

  “养蜂人最担心的是遇上疫情。”日叔说,“几年前,我的蜂群得了一种‘烂虫病’,损失惨重,当时蜂群只剩下手掌一把大小。后来是靠着那一点点蜜蜂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地恢复到现在的规模。”对于烂虫病,日叔表示,如今还是无计可施,希望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能过来指导如何应对。


蜜蜂繁衍生生不息  养蜂代代传承却不易

  说起养蜂的过程,日叔感慨万分。日叔指着远处的一处荔枝树梢对记者说,“看到了吗?又有老蜂王带着些许蜜蜂被赶出来了,现在我要去重新弄一个蜂箱给它们安个新家了。”日叔接着说,“一个蜂箱只能有一只蜂王,里面还有少量的雄蜂和不计其数的工蜂。蜂王虽然被称为“王”,但它实际上并不领导蜂群,在蜂群中的作用就是繁衍后代。当蜜蜂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只新蜂王,新蜂王会赶走老蜂王,老蜂王部分“手下”就会追随它飞到其它地方开拓“新家”,这时候就要及时给它们弄一个新的蜂箱安置它们,让它们慢慢地繁衍和壮大。越来越多的蜂群就是这么发展来的。”

  蜜蜂繁衍生生不息是自然的规律,但养蜂行业的传承却需要后继有人。对于他近30年的养蜂事业是否打算传承到下一代,日叔表示,他有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正当稳定的职业,都没打算继承他的衣钵。他的养蜂场的蜂箱数也会控制不能太多,年纪大了难以顾及,只有维持现状。日叔表示会一直将蜜蜂养下去直到手脚不灵便,因为养蜂已经成为了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他后半生生活的寄托。日叔说,“养蜂人的生活比较奔波和劳累,养蜂过程中的孤独感是大多数年轻人难以忍受的,养蜂收入也不高;现时,在众多的蜂友中几乎没有年轻人,大多数养蜂人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几年来也不曾听说有谁新收了徒弟。希望有关部门能关注并重视一下,让从化荔枝蜜的盛名延续下去!”    (文/图  实习记者李倩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荔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