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寻访春天的故事小报小报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

昨晚飞抵伦敦,今天早上第一个寻访地就是舰队街。这里曾是英国的报业中心,也是英国新闻界的代名词。

1702年3月11日,舰队街上出版了第一份报纸《每日新闻》,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张定期发行的报纸。从此以后,舰队街就和报社与印刷厂结下了不解之缘,18世纪末,伦敦有278份日报、周报、期刊,绝大多数在舰队街和河岸街出版。在经历了200多年的光辉岁月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黯淡下来。

舰队街(Fleet Street)是中国人按字面意思翻译的,fleet是舰队的意思,但这条街其实与舰队没有丝毫关系。它得名于弗里特河(Fleet River),所以现在一般音译成弗里特街。但作为报人,舰队街这个名字早已铭刻在心,所以我还是执拗地称舰队街。

在游客信息中心,我报名参加下午两点的舰队街步行讲解游。导游查尔斯是一个有点学究气的老先生,时间到了,可付钱报名的除了我没有第二个人,他也不再招揽游客,陪着我一个人开始了两小时的徒步游。 查尔斯给我介绍伦敦城的地图,地图展示罗马统治时城墙的范围。

他指着舰队街东头的起点,1666年伦敦城的大火就是从这里烧起的,我们的徒步游也从这里开始。

这座用罗马柱装饰的大楼,就是当年每日电讯报,建于1928年。80年代后期,该报搬离舰队街。如今,那座标志性的大钟还在默默显示时光的流淌,仿佛在说:逝者如斯。

每日电讯报门楣上这幅浮雕表达什么?我琢磨了好一会儿。也许象征两个争分夺秒传递信息的信使?

这座漂亮的建筑是当年的快报大楼,查尔斯说,它建于1931年,黑色玻璃外墙的边角是圆弧形的,在当时是很稀奇的。 在楼前,见到一个胸前印有金融时报标识的小女生在派发当天的金融时报。我好奇地和她攀谈。她告诉我,这是促销,希望更多的读者订阅金融时报和网络版。我打开我的手机,向她展示我下载的金融时报(FT)APP,告诉她:我是你们的读者!小女生乐得像一朵花。 可是很遗憾,在舰队街上我竟没有看到一家报摊。

这里早先是信使报的旧址,外墙上还保留着“人民的报纸,人民的朋友”的字样。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我发现一块铭牌,是观察家报原总编辑加尔文的。他当了34年总编辑,使观察家报引进了严肃的政论文章、书刊评论及音乐写作等。据说他还是舰队街的第一个电影评论家。

在舰队街上看见一尊报人的胸像,他是T.P.奥康纳。他1870年来到舰队街,先在每日电讯报当编辑,也当过纽约先驱报驻伦敦记者。后来竞选成为议员。他先后参与创办明星报、太阳周刊和太阳报。铭牌上说,他文笔了得,“能用短短几行生动的文字体现作品的风骨和政治家的灵魂”。

在一条小巷子里隐藏着这家叫作“柴郡奶酪”的老餐馆,1666年大火中被毁,1667年重建,一直营业到今天。里面的桌椅都是老古董,极有品味。改天一定要来附庸风雅。

柴郡奶酪餐馆里有英国文学大师查尔斯·狄更斯当年坐过的位子,还有英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的塞缪尔·约翰逊最喜爱的座位——他的故居就在旁边,他是这里的常客。

塞缪尔·约翰逊的故居门前立着他生前宠爱的那只猫的塑像。他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就厌倦了人生。因为伦敦有人生所能赋予的一切。

这是路透社曾经的总部。路透社于2005年撤离舰队街,是最后一个搬迁的英国媒体。从此,舰队街就与报业没有关系了。 这使我想起2011年解放日报撤离汉口路山东路迁往莘庄。那天我写了一篇题为《惜别望平街》的短文登在我们的报纸上。上海山东路原名望平街,上世纪初曾是中国的报业中心,就像英国的舰队街。解放后解放日报进驻这里,在曾经的申报馆旧址办公。我进入解放日报后一直以望平街的传人为荣。现在,那里也与如今的舰队街一样,再没有油墨香。 站在没有报纸的舰队街,一种凭吊古战场的感觉油然而生: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 当然,报业正在转型中浴火重生。

圣殿教堂坐落在舰队街西头。据说当年报人们常常光顾,这里的墙上还挂着具有“舰队街拿破仑”之称的北岩爵士和比弗布鲁克等报业大亨的铭牌。可惜教堂不开,留下遗憾。 查尔斯告诉我,1666年伦敦城大火烧到这根石柱才熄灭。

过了圣殿关纪念碑,也就走完了舰队街,也就出了伦敦城。与导游查尔斯握手告别,找到坐在咖啡馆享受恬静午后的老婆,沿着国王街回酒店。

在国王街,看到杂货铺有报纸出售,进去询问。店员说,在一般的日子里,泰晤士报、卫报等英国主流报纸一天能卖三五份,外国报纸如纽约时报、法国世界报等,每天只卖出一两份;如果有重大事件发生,报纸是很好卖的。“买报纸的都是老年人吧?”店员摇摇头:“不一定,什么年龄都有。”

下午四点钟光景,街头随处可见一捆捆的旗帜晚报,还有工作人员往行人手里塞。这位穿着旗帜晚报工作服的女士告诉我,这份报纸原本是收费的,2009年开始免费发送,发行量翻了几倍。

地铁上,虽然大多数人看手机,但还是不时看到有人读报。当然,这与互联网诞生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报纸,这个我曾经为之奋斗一万多个不眠之夜的尤物,正在渐行渐远。 舰队街之行,感慨万千。(作者系《解放日报》原副总编辑)

}
  1.  寻访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
  1.  红色足迹小报模板
  1.  红色足迹小报模板
  1.  红色足迹小报模板
  1.  红色足迹小报模板
  1.  我院党委组织寻访红色足迹党员活动
  1.  寻访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1.  小行小学开展"寻访红色足迹"小报制作竞赛活动
  1.  红色足迹小报模板
  1.  红色足迹小报模板
  1.  我院党委组织寻访红色足迹党员活动
  1.  《寻访红色足迹图文全记录》出版 我县梁士英事迹收录
  1.  红色足迹小报模板
  1.  红色足迹小报模板
  1.  我院党委组织寻访红色足迹党员活动
  1.  《寻访红色足迹图文全记录》出版 我县梁士英事迹收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寻访春天的故事小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