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这些成语都是什么意思,完全形容搞不懂的成语

楚庄王即位了三年,没管理过国家大事。大臣伍举很着急,进宫去对楚庄王说:“大王,我有个谜解不开,想请您猜一猜。”楚庄王说:“您就说吧!”伍举说:“有一只鸟停在南山上,三年来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缘故呢?”楚庄王笑笑说:“三年不飞,为了让翅膀长得坚强些;三年不叫,为了看看周围的情形。它虽然不飞,一飞起来就直冲云霄[yún 至xi üo];虽然不叫,一叫出声就让人吃惊(一鸣惊人)。您放心吧,我知道您的意思了。”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亲自管理起国家大事来。他废除了不合理的法令,制定了新的法令;罢免了不称职的大臣,请有学问的人来帮他办事。楚庄王把楚国治理得很好,后来成了各国君主的首领。 “一鸣惊人”用来比喻一个一向默默无闻的人,忽然有了使人吃惊的表现。

魏王[w?i 至w áng]和赵王订了和好的条约,要把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hán 至d ün]去作抵押,派大臣庞葱[páng 至c ōng]陪去。庞葱临走之前,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报告大王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倒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如果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还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大家都这么说,我只有相信了。”庞葱说:“老虎不会跑到大街上来,这是谁都知道的。只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的老虎就成了真的了。我想邯郸跟大梁(魏国的都城)比宫里跟大街远得多,只怕背后议论我的人还不止三个,请大王仔细考查才好。”魏王点头说:“我知道了,您放心去吧!”庞葱于是陪着魏王的儿子上赵国去了。后来果然有许多人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听了果然相信了,就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三人成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一个谣言因为说的人多了,听的人就信以为真,可以用“三人成虎”来比喻。

有个人被老虎吃掉了,变成了鬼。他做了鬼还非常怕老虎,自己愿意给老虎当差。老虎捉人吃的时候,他就跑在前头,挡住人的去路。老虎把人咬死了,他就把死人的衣服脱掉,让老虎吃起来又方便,又痛快,他就这样一心一意地帮助老虎杀人。

“为虎作伥”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伥”是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

故事当然是迷信传说,这个成语可经常有人用,用来比喻有人把坏人当作主子,专门帮助他干坏事儿。

跟“为虎作伥”意思相同的成语有“助纣为虐[zhù至zh ?u 至w ?i 至n ??]”。“纣”是商代最

后一个王,是一个暴君。“为虐”是残害百姓的意思。

孟轲来到魏国[w?i 至gu ?],魏惠王常常请他进宫去谈话。有一回,魏惠王对孟轲说:“我治理国家,真是费尽了心力。河内(在现在河南省济源县一带)的年成不好,我就让河内的百姓搬一部分到河东(在现在山西省安邑县[ün 至y ì至xi àn]一带)去,又把河东的粮食运一部分到河内去。河东的年成不好,我也这么办。我看邻国的国君,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操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魏国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轲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敲起来,双方的刀枪一接触,一些兵士丢了盔甲[ku?至ji ǎ],倒拖着兵器就逃,有跑了一百步站住的,也有跑了五十步站住的。跑在后头的人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讥笑[j?至xi ào]跑一百步的人(五十步笑百步)胆子太小了,您看可不可以呢?”魏惠王说:“这怎么可以呢?他也是逃跑呀,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孟轲说:“大王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用希望魏国的百姓比邻国多了。我看魏国跟别国差不多。猪狗在吃人吃的东西,大王不知道检点;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大王不知道开仓救济。大王真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应该少打仗,少派差,让百姓能按时耕种,安排好农活,让他们不再挨饿,不再受冻,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跑到魏国来的。”“五十步笑百步”就是从孟轲打的这个比方来的。两个人犯了同样的错误,只是程度不同,其中一个以为自己的错误比较轻些,就讥笑错误比较严重的人,可以说是“五十步笑百步”。

叶公[古时念作sh ?至g ōng]最喜欢龙。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镶着[xiüng 至zhe]龙。他住的房子,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diüo 至zhe]龙。这些龙都屈曲盘绕,张牙舞爪,真是又华丽,又威武。

天上的龙听说叶公喜欢龙,真下来找他了。他的头才伸进窗口,尾巴已经甩[shuǎi]到了堂上。这一下可把叶公的魂都吓掉了。他脸色刷[shuà]白,回头就逃。原来他喜欢的并不是真的龙。 “叶公好龙”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好”是“喜欢”的意思。有人嘴上说喜欢某件事情,实际上并不这样,甚至还害怕某件事情,可以比喻作“叶公好龙”。

西施是春秋时候有名的美女。据说她就姓施,家住在若耶溪西岸,所以大家管她叫西施。若耶溪东岸也有个姓施的姑娘,长得很难看,大家管她叫东施。

东施听人家说西施长得漂亮,一心要跟西施学,西施怎么打扮,她就怎么打扮,西施怎么走路,她就怎么走路。有一回,西施得了心疼病,她皱紧了眉头,走起路来双手按住了胸口。人家看见了说:“这姑娘真可怜见的。”这句话传到东施的耳朵里。她以为人家又在夸西施的模样儿好看,便学着西施,也皱紧了眉头,双手按住了胸口。人家看见了可并不说她漂亮,反而说:“这姑娘干吗装模作样,看了真叫人害怕。”“东施效颦”和“效颦”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效”是“学样”,“颦”是“皱眉头”。从前人以为美人皱了眉头就越加俊俏。故事本

来的意思是丑人不知道自己丑,硬要学美人的模样,结果越学越丑。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是这样,如果用来说自己,就表示谦虚,说自己的根底差,学人家的长处没学到家;如果用来说别人,就讥笑别人不自量力,硬要跟人家学,结果越学越糟。这不是对别人的善意的批评。

晋国[jìn 至gu ?]有个打虎的能手,叫冯妇。后来,他说他要做善人了,发誓不再杀生,当然也不再打老虎了。

有一天,冯妇乘着马车来到郊外,看到许多人在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被逼到山脚下的一个角落里,没有路可以逃,回过头来,张牙舞爪对着追赶他的人。大家看老虎还这样凶猛,都不敢近前。

有人看见打虎的冯妇来了,就跑过来请他。冯妇卷起袖子,跳下车来,奔上前去,三拳两脚就把老虎给打死了。大家都称赞冯妇又为人们除了一害,可是也有人讥笑冯妇,说他自己发了誓自己不遵守,“再作冯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就是再做一次冯妇,也就是像冯妇那样,再干一次自己说过不再干的事情。用这个成语来说自己,含有受人邀请或嘱托,不得不再干的意思;用这个成语来说别人,含有讥讽别人习性难改,说了话不算数的意思。 “负嵎[fù至y ú]”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负”就是背靠着的意思,“嵎”就是山的角落。敌人被追赶到无路可逃的时候,还死不投降,有人干了坏事被揭穿了,还死不承认,都可以说是“负嵎”。因为他们就像故事里的老虎那样,逃到了山的角落里,还要回过头来反扑追捕他的人。为了说得清楚一些,可以把“负嵎”写成“负嵎顽抗[fù至y ú至w án 至k àng]”。在这里,“顽”是“死硬”的意思,“抗”是“抗拒”的意思。“嵎”可以写作“隅”。

王良是春秋时候有名的驾车能手。赵襄子[zhào 至xi üng 至z ǐ]请了他去,跟他学驾车的本领。王良教得很仔细,赵襄子学得很用心。赵襄子学成了,跟王良比赛驾车。谁知道比了三次,赵襄子换了三次马,都落在了后头。

赵襄子不大高兴,对王良说:“您教我驾车,没把本领全教给我。”王良说:“我的本领全教给大王了,可是大王没好好地运用。驾车最要紧的是让马和车配合得很好,驾车的人要把心思全放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才能跑远路。可是大王落在后头的时候,只怕赶不上我;跑在前头的时候,只怕让我给赶上。本来比赛嘛,不是跑在前头就是落在后头。大王把心思全放在我身上,还有什么心思来调理马呢?这才是大王落后的原因。”“争先恐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一个人参加什么比赛,不能只担心自己的名次先后,而忘记了在比赛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技能。

现在用这个成语,只是怕落后要争先的意思。

n 至l í晋灵公[jìng 至g ōng]只贪玩乐,有一回,他命令手下的人筑一座九层的高台。许多大

臣劝晋灵公不要这样浪费人力物力。晋灵公非常生气,说:“谁要是阻拦我,我就把他杀了。”吓得大家都不敢作声。有一个大臣叫荀息[xún 至x ?],他想了个法儿,进宫去对晋灵公说:“大王,我会玩一个把戏,您想不想看?”晋灵公没想到荀息这老头儿也会玩把戏,就说:“你会玩什么呢?”荀息说:“我能拿十三颗棋子搭成一个台,再在台上堆九个鸡蛋。”晋灵公想,这些滴溜滚圆的东西怎么堆得起来呢?就叫人把棋子和鸡蛋拿来,要荀息堆给他看。荀息蹲下身子,先把十三颗棋子平铺在地上,再把五个鸡蛋竖在棋子上面。这五个鸡蛋有棋子垫着,倒还勉强能站稳。荀息又用三个鸡蛋堆第二层。这可不容易了,鸡蛋又圆又滑,一个不小心就滚了下来。荀息搭了一次又一次,终算又勉强搭成了。他再把最后一个鸡蛋非常小心地放到堆儿尖上去。

晋灵公看得眼珠子都瞪直了,嘴里不由得说:“好险哪!好险哪!”荀息把最后一个鸡蛋放稳了,站起来说:“这不算什么,比这更险的事儿还有的是呢!”晋灵公惊奇地问:“还有更险的事儿?你说说看。”荀息说:“就是大王要筑九层高台的事儿呗。筑这座九层高台,百姓得花三年工夫。这三年里头,男的不能耕田,女的不能织布,大家吃的穿的从哪儿来呀!到头来弄得民穷财尽,百姓怎么能不怨恨大王呢?要是邻国乘这机会来攻打咱们,还要弄得国破家亡。那时候,您在这座九层高台上还能望见些什么呢?”晋灵公听荀息这么一说,吓了一大跳,就下命令停止筑台。

“危苦累卵”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若”是“像”,“累”是“堆起来”,“卵”是“蛋”。情况非常危险,可以说“危若累卵”。

有个人在田里耕地。忽然跑来一只野兔,一头撞在田边的大树上,折断了脖子死去了。那个人高兴极了,把野兔拾了起来。他从此放下了锄头,坐在大树下等着,希望再有野兔跑过来自己撞死在大树上。野兔当然不会再来了,那个人的田地可荒芜[huüng 至w ú]了。

“守株待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株”在这儿就是“树”。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比喻有人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经验,还牢牢守住不放。一个是比喻有人不愿切实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获。

有个老太婆,养着一只母鸡。这母鸡可是个宝贝,他每天下一个黄灿灿的[huáng 至c àn 至c àn 至de]金蛋。老太婆每天能捡到这么一大砣[tu?]金子,什么事儿也不用干,日子还过得挺阔气。她闲得没法儿,就天天守着她的宝贝鸡,只盼望他早点下蛋。

有一天,母鸡照例又下了一个金蛋。老太婆把金蛋托在手上,心里想:“这宝贝鸡一天只下一个金蛋,真叫人等得闷气。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的蛋一古脑儿取了出来吧。”老太婆拿定主意,真把这宝贝鸡宰了。没想到打开肚子一看,一个金蛋也没找着——长成的金蛋已经下完了,新的金蛋可还没长成。

“杀鸡取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为了急于得到某种利益,毁坏了产生这种利益的根本,可以说是“杀鸡取蛋”。意思相似的成语有“竭泽而渔[ji?至z ?至?r 至y ú]”——汲[jí]干了池塘里的水捕鱼。

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

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

公鸡怎么会演戏呢,他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耍猴戏的一打鼓,他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

“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吓猴”。

有家人家新造了一座房子,请了许多客人来参观。主人领着客人们看过了厅堂,看过了卧室,最后来到厨房前面。大家都称赞房子造得好。有个客人看到烟囱[yün 至c ōng]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就对主人说:“这个烟囱得拆了重砌,半中腰里至少得弯曲一下。要不,火星直冒出来,容易引起火灾。”主人听了不大高兴,没理会他,领着客人们走进了厨房。那个客人看到灶门口堆着一堆柴禾,又对主人说:“灶门口的柴禾得移个地方,搬远点儿才保险。要不,很可能引起火灾。”主人听了这话,更加不高兴了。他心里想,这位客人干吗老说些不吉利的话呢!没过几天,厨房果然失火了。左右邻居都赶来救火,幸好救得快,火势没蔓延开去。主人感激极了,杀了牛,备了酒,酬谢帮他救火的邻居。他请被火烧伤的人坐在上面,其余的人依出力的大小挨次坐在下面,可没请那个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有个人对主人说:“要是您早听了人家的话,把烟囱改砌一下,把柴禾搬远点儿,不但用不着花钱杀牛备酒,根本就不会发生火灾。今天您请被火烧焦了头烧烂了额角的(焦头烂额[jiüo 至t ?u 至l àn 至?])人坐在上面,怎么反而把那个劝您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忘掉了呢?”主人听了这番话才醒悟过来,连忙派人去请那个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曲突徙薪”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突”是“烟囱”,“徙”是“搬动”,“薪”是“柴禾”。在灾难发生之前,把发生灾难的原因消除掉,这种做法可以用“曲突徙薪”来比喻。 “焦头烂额”在故事中是形容被火烧伤的人的样子.一个人为了应付某件事情,弄得手忙脚乱,精疲力尽,也可以用“焦头烂额”来形容。

宋玉是战国时候的文学家。有一回,楚襄王[chǔ至xi üng 至w áng]听到有人说宋玉行为不好,就把宋玉召来,对他说:“先生,您的行为有点儿不大检点吧?为什么许多人在背后议论您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有人在背后议论我。请大王先不要责备我,让我把话说清楚。前几天,有个人在大街上唱歌,他先唱《下里巴人[xià至l ǐ至b ü至r ?n]》,大街上跟着他一起唱的有好几千人。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yáng 至?至xi ?至l ù]》来,大街上跟着他唱的只有几百个人了。后来,他又唱起《阳春白雪[yáng 至ch ūn 至b ái 至xu ?]》,跟着他唱的不

过几十个人了。唱到最后,他又一再变调,能跟着他唱的只剩下了几个人。可见得曲子越高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曲高和寡)。

“大王听说过吗,鸟里头有凤凰,鱼里头有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凤凰飞起来直冲云霄,背碰着了青天。那些整天在篱笆上跳来跳去的小鸟,怎么说得清天有多高呢?鲲早晨从昆仑山出发,傍晚就在海边上晒太阳。那些小池塘里的小鱼,怎么说得清江有多长,海有多宽呢?大王要知道,不但鸟里头有凤凰,鱼里头有鲲,人里头也有这样行为出奇的独特的人。那些平平常常的人,怎么能理解我的行为呢?”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这一段狡辩[jiǎo 至bi àn],真以为他行为出众,所以一般人不理解他,也就不再追究他的行为到底怎样了。

“曲高和寡”就是从宋玉这段狡辩来的。“和”是“随着一起唱”,“寡”是“少”。照宋玉的说法,歌曲越是高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行为越是高超,能理解的人就越少。过去用这个成语,都带有称赞的意义,称赞不被人们赞同的奇特的行为,称赞人们看不懂的文章和听不懂的道理。我们当然不同意宋玉的说法。我们认为好的歌曲,一定是人民大众所喜爱的;好的行为,一定是人民大众所赞同的;至于写文章讲道理,一定要使人民大众能懂得才好。因此在现在,“曲高和寡”变成了带有讥讽[j?至f

“下里巴人”本来是当时很通俗的歌曲的名字,后来就用来指通俗的诗歌;“阳春白雪”本来是当时所谓高雅的歌曲的名字,后来就用来指高雅的诗歌。

一个人拿着一面盾牌和一枝长枪,在市场上叫卖。他举起盾牌,吆唤说:“我的盾牌坚固极了,什么兵器都刺不穿它。快来买吧!”呆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枪,吆唤说:“我的长枪锐利极了,什么东西都刺得穿。快来买吧!”有人问他:“拿你的长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怎样呢?”那人听了,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自相矛盾”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矛”是“长枪”。有人的言语或行动前后正好相反,可以说他“自相矛盾”。哲学上用“矛盾”来指互相依附又互相对立的两个因素。

战国时候,鲁国(在现在山东省西部)越来越衰弱,相邻的齐国(在现在山东省东部)可一天比一天强盛。鲁穆公[lǔ至m ù至g ōng]很害怕,只怕他的国家会给齐国并吞了。

鲁穆公想,要保存自己的国家,只有靠大国帮忙了。他打算派他的叔父到晋国[jìn 至gu ?](在现在山西省内)去做官,派他的侄子到楚国(在现在湖北省安徽省一带)去做官,以为这样一来,晋国和楚国都跟鲁国有了交情,齐国要是来侵犯,他们一定会出兵救援鲁国的。 鲁穆公把他的主意说给臣子们听了。有个臣子叫犁锄[lí至ch ú]不同意这么办,他说:“大王,要是有个孩子掉在河里了,做爸爸的跑到越国(在现在浙江省内)去请人来救他的孩子。越国的人固然是游泳能手,那个孩子可一定活不成了。

“要是谁家的房子着火了,那一家人跑到海边去提水来救。大海里的水固然多,火可一定来不及扑灭了。所以说,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远水不救近火)。

“大王,晋国和楚国固然都很强盛,可是齐国就在咱们旁边。咱们鲁国一旦有什么灾难,晋国和楚国离得这么远,只怕救不了咱们吧?”“远水不救近火”除了故事中所说的意思,还可

以引申到时间方面,意思就成了要解决目前的困难,不能依靠将来可能有的有利条件。

楚王看了墨翟[m?至d í]的文章,问田鸠[tián 至ji ū]说:“大家都说墨子(尊敬墨翟的称呼)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我看他写的文章,照着做固然很好,可是为什么写得这样朴质,没有一点儿文采呢?”田鸠说:“从前楚国有个人,带了一颗又大又圆的珍珠,到郑国去卖。 他想,这样宝贵的一颗珍珠,再配一只漂亮的盒子,一定会卖更高的价钱。

他就用上好的木料做了一只盒子,用贵重的香料把盒子熏得浓香扑鼻,还用小珠子和红的绿的白的宝石,在盒子上镶嵌[xiüng 至qi àn]出美丽的花纹。他把珍珠放在这只漂亮的盒子里,到市场上去叫卖,果然有人出了很高的价钱把它买去了。没想到第二天,那个买主拿着珍珠来找他了,对他说:‘昨天我把盒子带回家一看,才发现里面有一颗珍珠。想来是您忘在盒子里的,我特地把它带来还给你。’这个人卖掉了装珍珠的盒子,可没卖掉那颗宝贵的珍珠。”楚王听了觉得好笑,可不明白田鸠的用意,就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田鸠说:“现在人写文章,都喜欢用很华丽的词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可忘记了应该照着文章里所说的道理去做。文章这样写法,不是跟这个人卖珍珠一样吗?墨子怕别人只欣赏华丽的词句而忘记了文章所说的道理,所以把文章写得这样朴质。”“买椟还珠”就是从田鸠打的比方来的。“椟”是“盒子”。田鸠这个故事是就卖珍珠的人说的,比喻写文章,讲道理,如果过分修饰词句,会损害内容的传播。这个成语是就买珍珠的人说的,因为“买椟”和“还珠”都是买珍珠的人做的事,所以意思和故事不同。比如有人在学习中只学了些词句章法,没领会内容实质,就可以说他是“买椟还珠”。

有个青年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儿,也有枣儿,坐在路边上吃。有个老头儿看见了,对他说:“小伙子,梨儿可不能多吃呀。这玩意儿对牙齿虽然有好处,可是多吃了会伤脾[pí]。”青年人就问:“那么枣儿呢?”老头儿说:“枣儿倒是补脾的,可惜伤牙齿,也不能多吃。”青年人看看梨儿,又看看枣儿,想了一会儿,说:“那好办,我吃梨儿就光用牙齿嚼,不咽到肚子里去。那枣儿么,我就把它整个儿吞下去,不用牙齿嚼它。”他拿起一个枣儿放在嘴里,伸直了脖子吞了下去。他没想到,囫囵的枣儿到了肚子里不会消化,对脾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囫囵”就是完整的,整个儿的意思。有人念书只顾死记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书里所说的内容,可以说他是“囫囵吞枣”。

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怕地垮下去。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觉也不敢睡,饭也不想吃。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担忧,倒替他担忧起来,跑去跟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大气。你整天呼吸行动,都在大气里,干吗要担心它会塌下来呢?”那个人听了可更加担忧了,说:“照你这么说,天是很厚的大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来吗?”朋友说:“这怕

什么呢,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过是大气中一些发光的东西,即使落下来也打不着人。”那个人想了一会儿,觉得朋友说得有点儿道理,看来天真的不会塌。可是他仍旧不放心,又问:“那么地垮了怎么办呢?”朋友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你看东西南北,哪儿没有泥土。 你整天在泥土上走来走去,干吗要担心它会垮下去呢?”那个人听说地也不会垮,总算放下了心。

“杞人忧天”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用不着担忧的事情担忧,可以说他是“杞人忧天”。多余的担忧也可以说是“杞忧”。

杨朱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全家都出去寻找,还要请杨朱的仆人帮忙。

杨朱觉得很好笑,对邻居说:“你只丢失一只羊,用得着这许多人去找吗?”邻居说:“你不知道,野地里岔道多,还是人多些好。”杨朱就让仆人去帮着找,去了半天才回来。

杨朱问邻居:“羊找着了没有呢?”“唉,”邻居叹了口气说,“找不着了。”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着的?”邻居回答说:“岔道之中又有岔道,谁知道羊跑的是哪一条道呢!我们只好回来了。”“歧途亡羊”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歧途”就是“岔道”,“亡”就是“丢失”。有人做事情,老是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结果失掉了时机,没把事情做成,可以说是“歧途亡羊”。

韩国[hán 至gu ?]和魏国[w?i 至gu ?]打仗,打了一年还不分胜败。秦惠王想出兵干涉,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有的说出兵有利,有的说不出兵有利,秦惠王拿不定主意。恰好楚国派陈轸[ch?n 至zh ?n]来见秦惠王。秦惠王就问他:“陈先生,韩国和魏国打仗,已经打了一年了。有人劝我出兵,有人劝我不要出兵。我拿不定主意。您给楚王定计谋如果还有空闲的时间,能不能也给我定个计谋呢?”陈轸说:“可以的。不知大王听说过卞庄子[biàn 至zhu üng 至z ǐ]刺虎的故事没有。有一回,卞庄子住在一家旅馆里,有两只老虎闯进了隔壁人家的牛栏,咬死了一头小牛。卞庄子是个勇士,他拔出剑来,要去刺杀老虎。旅馆里的伙计拦住他说:‘慢一点儿。那两只老虎正在吃小牛。他们越吃越馋,一定会互相争夺,咬起架来,结果一定是一只被咬死,一只被咬伤。到时候你只要把伤的那只刺死就成了。’卞庄子听了他的话,呆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咬起架来,小的被咬死了,大的被咬伤了。卞庄子刺死了那只伤的,结果只动了一次手,得到了两只老虎(一举两得[yì至li ǎ至j ǔng 至d ?])。如今韩国和魏国已经打了一年了,结果必定是力量弱的一边打败了,力量强的一边也大伤元气。到时候再出兵去打那伤了元气的,不就跟卞庄子刺虎一样吗?要是楚王问我该怎么办,我也是这么个主意。”秦惠王听了点头说:“先生说得有道理。”他采纳了陈轸的意见,就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两虎相斗”“两虎相争[liǎ至xi üng 至h ǔng 至zh ?ng]”和“一举两得”都是从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来的。双方争权夺利,而结果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这种争夺可以说是“两虎相斗”或“两虎相争”。办一件事收到了两种效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跟“一举两得”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一箭双雕[yíng 至di ü至ji àn 至shu üo]”——发出一支箭射下了两只老雕来。

有个人乘船渡江。船才离岸,忽听得“扑通”一声,他腰里佩的剑脱出了剑鞘[jiàn 至qi ào],落到水里去了。那个人不慌不忙,用指甲在船舷[chuán 至xi án]上刻了一条记号。

撑船的倒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稳住,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那个人指着船舷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做了记号,剑是打这儿落下去的。”撑船的莫名其妙,把船撑到了对岸。那个人脱掉衣服,看准了船舷上方才刻的那条记号,跳到水里去捞剑,捞了半天也没捞着。他没想到船已经过了一条江,刻在船舷上的记号怎么还能作准呢?“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找”。

有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硬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跟“刻舟求剑”意思相同的成语,有“胶柱鼓瑟[jiü至s ?]”。

o 至zh ù至g ǔ瑟是跟古琴很相像的一种乐器,有二十五条弦,每一条弦下面有一个柱,让弦绷紧在瑟面上。柱可以移动,哪条弦的声调要是不准,就得移动柱来调整。

“胶柱”是把柱胶牢在瑟面上,这样一来,柱不能再移动,二十五条弦的声调无法调整,就弹不出和谐的曲调来了。“鼓瑟”就是“弹瑟”。

魏惠王[w?i 至hu ì至w áng]看庖丁宰[zǎi]牛。庖丁握着雪亮的刀子,不费什么力气,把肉一块一块割了下来,把骨头一块一块分得清清楚楚,骨头上还不带一点儿肉。魏惠王称赞庖丁说:“好呀,你宰牛的本领怎么会这样高?”庖丁说:“这没有什么稀奇,因为我知道牛的肉和骨头是怎么个长法的。

我初学宰牛的时候,眼睛里看到的是一条整整的牛。三年之后,我看到的就不是一条整牛(目无全牛[mù至w ú至qu án 至ni ú]),而是一块一块的肉和一块一块的骨头。我顺着肉和骨头的长法,一刀一刀把它们分开,当然不费什么力气了。”魏惠王觉得庖丁说得太神了,说:“这也得把刀子磨得快点儿才成呀!”庖丁不由得笑了出来,说:“大王,您以为我这刀子是新磨的吗?是的,一般宰牛的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子,因为他们老是用刀子去砍骨头。宰牛的能手一年只要换一把刀子,因为他们只用刀子来割肉。可是,我这把刀子已经用了十九年,还像新开口的一样锋利。本来嘛,刀子的口非常薄,而肉和骨头之间又有很宽的缝道,把这样薄的刀口插进这些缝道里去,还非常宽余呢(游刃有余[y?u 至r ?n 至y ǒu 至y ú])。我只要看准了缝道,不慌不忙地把刀子轻轻地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落下来了。”魏惠王听了,点头说:“你说得真有道理!”“庖丁解牛”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庖丁”原来是“厨师”的意思,这里借用来作为人名。“解”是把肉和骨头分开来。有人对办某件事情非常有经验,办起来有条有理,可以说他像“庖丁解牛”一个样。

“目无全牛”的意思是眼睛看到的不是一条整牛,而是肌肉和骨胳的结构,用来比喻能够看透一件事物的规律。

“游刃有余”的意思是刀口有自由运动的余地,用来比喻办起事情来极有把握,非常从容[cōng 至r ?ng]。“刃”就是“刀口”。

孔丘就是孔子,是春秋时候人。

孔丘常常乘着马车,带着学生,到各处去游历。有一天,他们经过泰山附近的荒郊,看见有个妇女坐在一座坟旁边哭,哭得非常伤心。那座坟还是才堆起来的。孔丘看了这样的情景,心里很同情,就叫他的学生子路去慰问那个妇女。

子路走到坟前,对那个妇女说:“大嫂,您哭得这样伤心,好像心里有很大的怨气。”妇女一边哭一边说:“是呀!几年前,我的公公让老虎给咬死了。前年,我的男人让老虎给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又让老虎给咬死了.. ”孔丘听到这里,忍不住问:“这儿常常有老虎伤人,您为什么不搬到别处去呢?”妇女回答说:“这儿不受官家管,不用给官家当差,也不用给官家交税。”孔丘叹了口气,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说:“孩子们记着吧,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凶暴(苛政猛于虎)呢!”“苛政猛于虎”中的“苛政”指沉重的劳役和捐税;“猛于虎”是说比老虎还凶暴,还厉害。通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反动政府对人民的沉重的压迫和剥削。

晋朝时候有个人叫乐广[yu?至gu ǎng],他很会说话,能够用道理来说服人。

乐广有个好朋友,俩人常常在一起喝酒谈天。可是有一回,那位朋友接连一个多月没上乐广那儿去。乐广有点儿不放心,派人去打听。派去的人回来说,那位朋友病了。原来上回他在乐广这儿喝酒,看见酒杯底上有一条小蛇,当时心里就有点儿不舒服,可是酒已经喝下肚了,回到家里果然害起病来。

乐广听了,心里很奇怪,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他走到上回喝酒的地方四处察看,猛抬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漆着一条小蛇。他立刻明白了,就派人去请那位朋友来喝酒,说能治好他的病。

那位朋友勉强来了。乐广仍旧请他喝酒,让他坐在上回坐的老地方。那位朋友心里本来很疑惑,朝酒杯里一看,嘿,那条小蛇还在酒杯里呢,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乐广指着墙上的弓,笑着说:“你别犯疑了,酒杯里没有什么蛇,这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把墙上的弓摘了下来,酒杯里的影子果然不见了。那位朋友的恐惧立刻消除了,病也就好了。

“杯弓蛇影”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用来比喻虚幻的[xū至hu àn 至de]并无必要的恐惧,如通常说的疑心病。

大街上有人牵过一头大象。四个瞎子听见了,都想知道这奇怪的野兽是个什么样儿。可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长牙齿。他说:“我知道了,原来大象就跟又粗又长的萝卜一个样儿。”另一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大耳朵。他说:“不,大象就跟大簸箕[dà至b ?至j ?]一个样儿。”第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说:“不像簸箕,也不像萝卜,大象就跟舂米[chōng 至m ǐ]的木棒一个样儿,不过粗一点儿罢了。”第四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说:“你们都错了,大象就像一根绳儿。”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呢?四个瞎子争了半天,结果还没弄清楚。

“盲人摸象”和“瞎子摸象[xiü至xi àng]”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至zi 至m ō有人观察事物,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分,就自以为看到了整个事物,可以说他是“盲人摸象”或“瞎子摸象”。

明朝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保藏柑子[gün 至zi]。他保藏的柑子经过了一个冬天一个夏天也不会烂,柑子的皮还滋润得像玉一样,颜色黄灿灿的,好像金子。柑子的价钱虽然提高到十倍,大家还争着买。有人向他买了一个,才剥开皮,一股臭气直冲脑门,再看里边的瓤[ráng],已经干得像破棉絮一个样了。买客很不高兴,责问卖柑子的人说:“你的柑子只好装个样子,叫人买去到底是祭鬼神用呢,还是请客人用?难道你就拿皮色好看来欺骗人吗?这样做生意真是太不老实了!”卖水果的人笑了笑,回答说:“这个生意,我已经做了好些年了,我就靠它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也没意见,为什么单单您这位先生这样不满意呢?天底下欺骗人的多的是,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吗?您不想一想,如今那些腰里佩着兵符(调动军队用的凭证),坐在虎皮椅子上的人,耀武扬威好像是保卫国家的人才,难道真有孙武和吴起(两个人都是古代的军事家)那样带兵打仗的本领吗?那些头上戴着纱帽,腰里围着玉带的人,神气活现好像是管理国家的人才,难道真能建立伊尹[y?至y

[güo 至y áo](两个人都是古代的政治家)那样的功绩吗?盗贼到处都是,他们不知道防御;百姓困苦到极点,他们不知道救济;官吏胡作非为,他们不知道禁止;道德法律败坏,他们不知道治理;他们整天不干事,耗费了公家粮食,不知道羞耻。看他们坐在大衙门里,骑着高头大马,吃得饱饱的,喝得醉醺至x ū醺的[zuìn 至x ūn 至de],个个高不可攀,叫人看了敬畏,可是哪一个不是外表像金像玉(金玉其外),里边是一团破棉絮(败絮其内[bài 至x ù至q í至n ?i])呢?您这位先生怎么没看到这些人,光看到我的柑子呢?”卖水果的人借着柑子,把封建官僚痛骂了一顿。买客听了不再作声了。

“金玉其外”和“败絮其内”常常连在一起用,意思就是外表好看,内容是一团糟,除了用来形容这样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这样的东西。“败絮”是“破棉絮”。

有一家人家祭过了祖先,赏给仆人们一壶酒。仆人们看壶里的酒实在太少,要是每个人尝这么一小口,那多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让他喝个痛快。可是到底让谁喝呢?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大家说:“我看这么办吧,咱们来比赛画蛇。谁先画好,壶里的酒就让给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么办,就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一个人先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低着脑袋在画,就说:“你们还没画好呀,看吧,我还来得及给蛇添上四只脚哩!”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又在地上画起来。他还没把四只脚画齐,有个人也把蛇画好了,就抢过他手里的酒壶,几口把酒喝干了,对他说:“蛇本来没有脚,你干吗要给他添四只脚呢?”“画蛇添足”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跟“弄巧成拙[n?ng 至qi ǎo 至ch ?ng 至zhu ō]”一个样;想卖弄一下本领,反而把事情搞坏了。故事中的那个人就是这样,他已经把蛇画好了,为了添四只脚,ng 至sh ?反而没喝到酒。另一个意思跟“无中生有[wú至zh ōng 至y ǒu]”相仿,蛇本来没有脚,硬要给他添上四只脚,这不是多余的吗?因此还有人用“蛇足”来比喻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áng]要出兵攻打赵国。大臣季梁在外边游历,半路上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赶了回来。他衣服来不及理,脸也来不及洗,就跑进宫去见魏王。魏王很奇怪,问他:“您怎么回来了?有什么要紧话要跟我说吗?”季梁说:“是呀,我在路上碰见一个人,他乘着马车直奔北方。我问他上哪儿去,他说要上楚国(楚国在魏国的南边)去。”魏王听到这儿,忍不住笑了出来,说:“上楚国去怎么往北走呢?”季梁说:“是呀,我也这样问他。他说:‘没关系,我的马挺能跑。’我对他说:‘马虽然能跑,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说:‘没关系,我路费带得不少。’我说:‘你路费虽然多,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说:‘没关系,我这个驾车的挺有本领。’”魏王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说:“天下哪有这样胡涂的人。”季梁说:“是呀,马越能跑,带的路费越多,驾车的越有本领,他离楚国可就越加远了。大王老是想当各国君主的首领,那就应该让各国的君主都信任大王。可是大王凭着兵精粮足,打算借攻打赵国来提高声望。这样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您当首领的愿望可就越来越远,这正跟到楚国去走了往北的道儿一个样。”“南辕北辙”就是从季梁打的比方来的。“南”和“北”是“往南”和“往北”的意思。“辕”是“车杠”,这里就指车;“辙”是车辆在路上碾[niǎn]出来的痕迹,这里就指路。成语的意思是说:如果采取的行动跟所要达到的目标相违背,尽管条件好,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跟“南辕北辙”相似的成语,有“缘木求鱼[yuán 至m ù至qi ú至y ú]”——爬到树上去逮鱼。

伯乐是战国时候养马的能手,他最能识别马的好坏。他把识别马的方法写了一部书,叫《相马经》。书上说:千里马的额角很丰满,眼睛闪闪发光,四个蹄子又大又端正。

伯乐有个儿子,他拿了《相马经》出去寻找千里马,带回来的可是一只大癞蛤蟆。他高高兴兴地告诉伯乐说:“爸爸,爸爸,我找到了一匹好马,跟您书上说的差不多,不过蹄子不太端正。”伯乐知道儿子笨得没法教了,只好笑了笑,说:“可惜这匹马太喜欢跳,不能用来拉车。”“按图索骥”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索”是“寻找”,“骥”是一天能跑一千里的好马。故事说的“按书”,成语说的“按图”,意思是一样的。

从前用这个成语比喻有人不会实际运用书本上的知识。现在用这个成语比喻依照已经有的线索,就很容易把所要寻找的事物找到,意思就跟原来的故事相反了。

一只老虎肚子饿了,想找什么小动物当一顿点心,正巧遇见一只狐狸。

老虎刚要扑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喝一声,说:“哼,你敢吃我!天老爷派我来掌管大小野兽。你要是吃了我,天老爷可不饶你!”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大相信他的话,可是听他这么大的口气,又不敢不相信。老虎这样疑惑不决,早让狐狸给看出来了。他冷笑一声,说:“嘿嘿,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真个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吧。我走到哪儿,大小野兽见了我就

得逃跑。”老虎想:“这倒真得瞧一瞧。”于是狐狸大模大样地在前头走,老虎紧紧地跟在后头。山上的鹿呀野羊呀,一看见狐狸后头跟着老虎,都吓得撒腿就逃。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真害怕狐狸,没想到他们害怕的正是他自己。

“狐假虎威”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假”是“借”。有人仗别人的势力欺负人,可以说他是“狐假虎威”。故事中说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反过来欺骗了老虎,后来用这个成语并没有这层意思。

有一个人,家住在郢都,他有个朋友是燕国的大臣。有一天夜晚,他给那位在燕国的朋友写信,叫仆人站在旁边捧着蜡烛。蜡烛的光本来不太亮,他眼睛又花,看不清自己写了些什么,就对他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点儿!)”他嘴里这么说,手上顺着这么写,把“举烛”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字写在信上了。

信送到了燕国,那位朋友很高兴,拆开来就看,可是看到“举烛”这两个字,跟上下文都不连贯,一时猜不透是什么意思。他揣摩来,揣摩去,最后恍然大悟[huǎng 至r án 至d à至w ù],自言自语地说:“对了,对了。‘举烛’是为了让眼睛能看得清楚。要让眼睛能看得清楚,不受蒙蔽,一定得用正直的人来办事。”他就把这个意思说给燕王听了。燕王采纳了他的话,请了许多正直的人来办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郢书燕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郢都是楚国的都城,在现在湖北省江陵县,燕国的都城在现在北京附近,两地相隔很远。“书”就是“信”,“说”是“解释”。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qiün 至qi ǎng 至f ù至hu ì至de]乱解释,可以说是“郢书燕说”。

秋天,连下了几场大雨,大小河流里的水都直向黄河里灌。黄河的水猛涨起来,淹没了河中的沙洲和两岸的洼地。人们站在这岸望不清那岸,只见滚滚的波涛。黄河的神名叫河伯,他得意极了,以为天下的水都流到他这儿来了。

河伯站在波涛上,顺着河水一直流到了东海边上,只见水天相接,分不清哪儿是边际。河伯仰着头一望,不由得感慨地说(望洋兴叹):“原先以为天下谁都比不上我了,今天才知道海是这样无边无际。要是不到这儿来看看,我就永远要惹那些有见识的人讥笑了(贻笑大方[yí至xi ào 至d à至f üng])。”“望洋兴叹”原来的意思是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现在常用来表示看到一件事情的规模非常大,感到自己没有力量把它完成,因而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洋”是抬头远望的样子,“兴”是“发生”,“叹”是“感慨”。“贻笑大方”的意思是惹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讥笑。“贻”本来是“赠送”的意思,把笑送给别人,就是惹别人笑的意思。“大方”指有学问有见识的人。

晋景公[jìng 至g ōng]病了,请了许多医生诊治,不但不见好,病还越来越重。秦桓公[qín

至hu án 至g ōng]知道了,特地派一位名叫缓的医生到晋国去给晋景公治病。晋景公日夜盼望缓快点到来。有一天,他梦见从他鼻子里钻出来两个一寸来长的小人儿,站在他的枕头边上谈起话来。

一个小人儿说:“你听说了吧,秦桓公派缓来给晋景公治病哩!”另一个小人儿回答说:“怕他干吗,量他也拿咱们没有办法!”先开口的那个小人儿又说:“缓可是个很有本领的医生呀!你说咱们躲在哪儿最好。”另一个小人儿说:“放心好了,咱们只要躲在横隔膜[h?ng 至g ?至m ?]的上面,心脏的下面,他就没法治咱们了。”正在这时候,忽听得有人喊:“秦国的医生到了!”两个小人儿连忙钻进晋景公的鼻孔里去了。

晋景公睁开眼睛,真的有人报告说秦国的医生到了。他吩咐立刻请医生进来。那位秦国的医生看了看晋景公的脸色,又仔细给他把了脉,最后摇摇头说:“大王,您的病没法治了。病如今在横膈膜的上面,心脏的下面。动手术吧,这个部位可动不得;吃药吧,药力又达不到这个部位。大王,您的病没法治了。”晋景公想起了方才的梦,点点头说:“您说得对,真是个好医生!”没隔几天,晋景公果真死了。

“病入膏肓”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膏盲”就指横膈膜和心脏之间的部位。故事当然是迷信的传说,这个成语可经常有人用。病重得没法医治,事情糟到没法挽救,人的品德坏到没法教育,都可以说是“病入膏育”。

“二竖为虐[?r 至sh ù至w ?i 至n ??]”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过去喜欢玩弄笔墨的人常用它来代替“害病”。“竖”是“小人儿”,“为虐”是作弄人、害人的意思。

庄周就是庄子,是战国时候人。他因为家里很穷,有一回跑到监河侯那儿去借粮食。

监河侯满口答应,说:“好吧,我就要收租了。等收了租,我借给您三百斤粮。您总该满意了吧?”庄周很不高兴,就打了个比方回答他说:“方才我来的时候,半路上听见有人唤我。我向周围看看并不见有人,只见大路上有一条车轮碾出来的小沟,小沟里有一条鲫鱼,原来正是他在唤我呢!我问他:‘鲫鱼呀鲫鱼,你唤我干吗?’鲫鱼说:‘我的老家是东海。您能不能给我弄一小桶水来,让我好活下去。’我说:‘好吧。我正要到南方去,让我把西江的水给您引过来。您总该满意了吧?’没想到鲫鱼生起气来,对我说:‘我离开了水,渴得受不住了,只要一小桶水就可以活命。照先生这样说,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铺子里去找我吧。’”“涸辙之鲋”就是从庄周打的比方来的。“涸”是“水干掉了”,“辙”是车轮在路上碾出来的痕迹,“鲋”是“鲫鱼”。通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在困难之中迫切需要救济的人。

更羸[g?ng 至l ?i]是魏国[W?i 至gu ?]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玩,看见天上有鸟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飞鸟射下来。”“呀?”魏王有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会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我可以试一下。”呆了一会儿,从东飞来一只大雁。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托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当”地一声响,那只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下来了。

“呀!”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没有什么稀奇,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失群的大雁。”魏王更加奇怪了,问:“您怎么知道的?”更羸说:“他飞得很慢,叫

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他受过箭伤,伤口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他离开同伴已经很久了。旧的伤口没长好,他心里还在害怕,所以一听到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他就掉下来了。”“惊弓之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故事中的大雁听见弓弦响就惊惶得不得了,是因为他曾经受过箭伤。有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吃过亏,因而老是害怕再发生同样的事情,可以说他是“惊弓之鸟”。

有个人要偷一口钟。钟很大,他抱也抱不动,背也背不走。怎么办呢?他想不如把大钟砸碎了,把碎铜一块一块搬回家去,于是举起铁锤就砸。没想到大钟“当”地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他只怕让别人听见,急忙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钟声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盗”就是“偷”。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

有个人叫朱泙漫(zh ū至p ?ng 至m àn 〕,他想学一种出奇的本领,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向他学宰龙的本领。

朱泙漫在支离益那儿学了三年,家产都花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了手。可是天下本来没有龙,他到哪儿去施展他那绝妙的本领呢?“屠龙之技”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比喻毫不实用的所谓不平凡的本领。“屠”是“宰杀”,“技”是“技巧”,“本领”。

齐国有两个好表现自己勇敢的人,一个住在东城,一个住在西城。一天,他们俩在路上遇见了,一同上酒店喝酒,喝了几杯,一个说:“有酒没肉,让我去买几斤来。”另一个说:“你身上有的是肉,我身上也有的是肉,干吗还要买呢?只要弄点儿酱来就成了。”酱弄来了,两个人抽出腰刀,喝一杯酒,就从自己腿上割一块肉来吃。

最后两个人都流血太多,死了。

“割肉自啖”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啖”是“吃”。有人以损害自己的身子来表现自己的勇敢,可以比喻作“割肉自啖”。

“割股啖腹[g?至d àn 至f ù]”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股”是“大腿”,至g ǔ“啖腹”是“吃饱肚子”。有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损害了更大的利益,好比割了大腿上的肉来吃饱肚子,可以比喻作“割股啖腹”。

齐宣王喜欢听竽。他有个三百人的吹竽的乐队,想听的时候,就叫三百个人一起吹。南郭处士不会吹竽,可也参加了这个乐队,受到很高的待遇。

吹竽的时候,他就混在里边装个样子,反正人多,齐宣王不会觉察。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qín 至w áng]即位。齐湣王想:“吹竽的人有这么多,到至m ǐ底谁吹得最好呢?”他叫三百个人一个一个轮流吹一遍。南郭处士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悄悄地逃跑了。

“滥竽充数”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滥”是没有选择和没有限制的意思。“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样子跟笙[sh?ng]差不多。“充数”是“凑个数”。有人冒充自己有本领,目的只是混口饭吃,可以说他是“滥竽充数”。

也有人为了表示谦虚,说自己是“滥竽充数”,意思是说自己没有什么本领,在工作上起不了什么作用。拿质量够不上标准的东西来凑数,也可以说是“滥竽充数”。

有一个人种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没长高,明天看看,秧苗还是没长高。这个人着急起来,他想:“让我把秧苗拔高一点儿吧。”主意打定,他就动起手来。

秧苗多得数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来了。他回到家里,喘着气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总算帮秧苗长高一点儿了。”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方法,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说他是“揠苗助长”。

“揠”就是“拔”的意思,因此有人把这个成语写成“拔苗助长[bá至mi áo 至zh ù至zh ǎng]”。

齐国大饥荒。有个人叫黔敖[qián 至áo],他煮了一大锅粥,摆在大路边上,救济挨饿的人。有一个人饿得有气没力,跌跌撞撞地从大路那头走过来。黔敖看见了就大声吆喝说:“嗨,到这儿来!我让你吃个饱!”那个人抬起头来,瞪着眼睛对黔敖说:“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所以饿成这样了!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哪!”黔敖才觉得自己的态度不好,赶忙道歉。可是那个人怎么说也不肯吃,终于饿死了。

“嗟来之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比喻用恶劣的恩赐态度给别人的东西。有人很有骨气,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说他“不食嗟来之食”。“嗟”是吆喝的声音,“来”是很不礼貌地呼唤别人过来。

有一个人叫狙公[jū至g ōng ],最喜欢猴子。他养了一大群猴子,那些猴子都能听懂他的话。

狙公为了养猴子,把家产几乎花光了,后来实在供不起了,只好对猴子说:“我给你们吃栗子,每天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朝三暮四),你们看怎么样?”猴子都不满意起来,又是跳,又是叫。

狙公一转念头,马上改口说:“那就这么办吧。我每天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朝四暮三),你们总该满意了吧?”猴子都高兴起来,伏在狙公跟前,伸出前爪来领他们的口粮。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本来的意思是玩弄一些小手段来骗人。

故事中的狙公正是这样,他没有增加栗子的数目,只调换了三个和四个的次序,就把猴子给骗了。后来这两个成语跟“朝秦暮楚[zhün 至m ù至ch ǔo 至q í]”相混了,成了“反复无常[fǎn 至f ù至w ú至ch áng]”——翻来覆去没有一定主张的意思。秦国和楚国是战国时候最强的两个国家,别的国家为了保存自己,忽尔跟秦国联盟,忽尔跟楚国联盟,因此后来用“朝秦暮楚”来比喻一个人“反复无常”。“朝”和“暮”形容变化非常快。

孟轲[m?ng 至k ?](看本书第9面)有个学生,叫万章。有一回,万章看到书上有一段舜[shùn]的故事:舜受了尧[yáo]的委托,管理国家大事。他的弟弟象心里很妒忌[dù至j ì],老想害死舜。有一天,舜去淘井,淘好了井,从旁边的一个洞里跑了出来。象以为他还在井里,用土把井口给堵死了。他跑到舜的房里一看,舜好好地坐在床边上弹琴呢。象只好装出很高兴的样子,说:“哥哥呀,我多么想念你呀!”舜看见了象,也很高兴地说:“你来得正好。 我正在为国家大事担心哪,你帮我管理管理吧。”万章看了心里很疑惑,就问孟轲说:“老师,照书上这样说,难道舜的高兴,也是装出来的吗?”孟轲说:“可不能这样说。舜是个厚道人,看见弟弟很高兴,他也就很高兴。从前有人送了一条活鱼给郑国的大臣子产。子产不忍心杀他,叫管鱼池的人把鱼放养在池塘里。管鱼池的人把鱼煮来吃了,回报子产说:‘我把鱼放在池塘里了。才放下水去的时候,他还要死不活的样子,呆了一会儿就摇头摆尾,自由自在地游起来,一会儿就不知去向了。’子产听了,高兴地说:‘得到了他安逸的[ün 至y ì至de]所在了!得到了他安逸的所在了(得其所至su ǒ哉[d?至q í至z üi])!’管鱼池的人出来对人家说:‘谁说子产是个聪明人!我把鱼煮来吃了,他还说:得到了他安逸的所在了,得到了他安逸的所在了。’所以说:坏人欺骗厚道的人,常常顺着他的想法(欺以其方),否则就很难欺骗得了。当时,舜以为象是为了想念他而来看他的,所以相信象的话,心里很高兴,怎么会是装出来的呢!”“欺以其方”和“得其所哉”都是从孟轲说的故事来的。坏人利用别人的厚道来欺骗别人,可以说是“欺以其方”。“以”在这里是“用”的意思,“其方”是“他的道理”、“他的想法”。一个人得到了他认为满意的住处或地位,可以说他“得其所哉”。

据说从前贵州地方没有毛驴。有个贵州人从外地带了一条毛驴回去,把他放在山脚下吃草。有一只老虎从山上下来,看见了毛驴。他瞧这陌生家伙个儿又高又大,心里不由得有点儿害怕,躲在树林里偷偷地看。毛驴还没看见老虎,他吃草吃得高兴,伸长了脖子,仰起头来叫了一声:“昂!”老虎听见叫声这么宏亮,以为毛驴要来咬他,赶紧回头向山上跑。跑了一段路,老虎不见毛驴追上来,又壮了壮胆子,回到树林里偷看。他越看越觉得毛驴没有什么出奇的本领,渐渐地走到毛驴身旁。毛驴这一下可着急了,提起后腿就踢。老虎倒高兴起来,

心里想:“啊,原来你只有这点儿本领!”就扑上去,咬断了毛驴的颈子,吃了他的肉。 “黔驴技穷”和“黔驴之技[qián 至l ǘ至zh ?至j ì]”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黔驴之技”意思是说有限的本领。“黔驴技穷”意思是说有限的本领已经使完了。“黔”是现在的贵州省,“技”是“本领”,“穷”是“完”。

东汉时候,有个道士叫王方平,专会装神弄鬼。有一回,他召来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女人,说是神仙麻姑。大家觉得很奇怪,问这个女人:“您多大年纪了?”女人装模作样地说:“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我曾经看到大海三次变成了桑田。方才我经过蓬莱仙岛[p?ng 至l ái 至xi ün 至d ǎo],看见海水又浅了,差不多比从前浅了一半。”王方平在旁边急忙接过话头,说:“是呀,神仙们早就预言,海底不久又要尘土飞扬了。”两个人这样一搭一挡,竟把大家都骗得信以为真。

“沧海桑田”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沧海”是“大海”。王方平和假麻姑说的当然是骗人的鬼话,可是这个成语经常有人用,用来比喻时代的变迁或国家的兴亡,说这些变化正像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一样。还有人把这个成语简化为“沧桑”两个字。现在我们知道,由于地壳的变动,海底可能渐渐上升,成为陆地,陆地也可能渐渐下降,成为海洋;靠近陆地的浅海,由于泥沙不断地堆积,也可能成为陆地;沿海的陆地不断地受海浪冲刷,也可能成为海洋。所以“沧海桑田”的说法也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

这个成语因此有了新的含义,除了比喻重大事件的变化,还说明这种变化是必然的,是不可抗拒的。

“几经沧桑[jǐng 至c ü至j ?ng 至s üng]”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经历了好几次时代的变迁。

在两个国家的边境上,住着一个老头儿。有一回,老头儿家的一匹马跑丢了。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并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跑了一匹马,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几天,跑丢的那匹马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千里马。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向老头儿道贺。老头儿并不高兴,他说:“这算不得什么。白得一匹千里马,可能会惹出什么祸事来。”老头儿有个儿子,最喜欢骑马。有一天,他骑着那匹千里马出去玩儿。

马飞奔起来,他拉不住缰绳[jiüng 至sh ?ng],摔下马来,折断了大腿骨。左右邻居听说了这件事,又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仍旧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断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一年,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边境上的年轻人有的被这边拉去当兵,有的被那边拉去当兵,十个倒有九个没回来。那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脚跛了,没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n 至zh ?“塞翁失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跟“安知祸福[ü至hu ?至f ú]”连在一起用。“塞”是“边境”,“翁”是“老头儿”,“安”是“怎么”。如果发生了一件坏事情,但是事情发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结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马”来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马,安知祸福”来安慰他。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磨她的铁棒,一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更奇怪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个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杵”是“棒”,这儿指铁棒。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t ángl ángb ǔch án 螳螂捕蝉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他已经下了决心,对臣子们说:“谁要是劝阻我,我就把谁杀了!”吴王身旁有一个侍候他的少年,想劝吴王不要出兵,可是不敢直说。他就每天清早起来,拿着弹弓和泥丸,在花园里走来走去,想让吴王看见,好趁此劝劝吴王。

直到第三天早上,吴王起来偶尔向窗外一望,看见那少年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就唤他说:“孩子,你大清早在花园里干什么呢?你看,你的衣服都叫露水给打湿了。”那少年把手里的弹弓扬了一扬,说:“大王,别作声。您看树上有一只知了,正在高高兴兴地喝露水呢!他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吴王听了觉得好笑,说:“螳螂捉知了,这有什么稀奇呢!你真是个孩子!”那少年仍旧很有兴趣地说:“您看,那螳螂悄悄地绕过树枝,正要扑上去,没想到有一只黄雀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吴王在窗子里可什么也没看见,就问:“那黄雀又怎样呢?”那少年把泥丸搭在弹弓上,说:“黄雀伸长了脖子,正要去啄螳螂,没想到我已经瞄准了他的小脑袋了。这三个家伙都只看到面前的利益,而不顾背后的祸患。”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想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说得对。”于是,他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和“黄雀在后[huáng 至qu ?至z ài 至h ?u]”连在一起用。意思和用法正跟那个少年说的一样。“蝉”就是“知了”。

齐庄公乘着马车到郊外去打猎,看见路上有一只小虫,高举着前脚向马车的轮子直扑过来。齐庄公觉得很奇怪,问赶车的说:“这是什么虫子呀?”赶车的回答说:“这就是螳螂。这种虫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不自己估计一下力量(不自量力[bú至z ì至li àng 至l ì]),只知道攻击敌人。”齐庄公说:“真了不起。要是他变成了人,一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 你不要辗死他。”赶车的急忙拉转马头,让车绕过了螳螂。这件事传了开去,天下的勇士听说齐庄公对一只勇敢的螳螂尚且这样爱惜,都跑到齐国去,愿意为齐庄公出力。

“螳臂当车”和“不自量力”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不自量力”就是不自己估计力量的意思。“螳臂当车”通常用来比喻有人“不自量力”,妄想阻挡巨大的进步的力量,并不跟齐庄公那样有赞美的意思。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搞不懂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