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种植物的名称是什么? 英语中的植物名称与华语

马来西亚初中华文教学研究A STUDY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nextout of 179DESCRIPTION马来西亚初中华文教学研究 A STUDY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LOWE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MALAYSIA 江翊嘉 KONG YOKE KAI MASTER OF ARTS (CHINESE STUDIES)…Transcript
马来西亚初中华文教学研究
A STUDY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LOWE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MALAYSIA
KONG YOKE KAI
MASTER OF ARTS (CHINESE STUDIES)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AUGUST 2011
马来西亚初中华文教学研究
A STUDY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LOWE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MALAYSIA
KONG YOKE KAI
本论文乃获取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文学硕士学位(中文系)的部分条件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Chinese Studies)
August 2011
作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核心部分,华文教学其实具有颇完整的体系,教
育法令也清楚地赋予它一定的地位,但矛盾的是,它实行起来却是弱势的语言教
学,国中所出现的问题尤其明显,建国初期已存在的许多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鉴于华文教学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载体,肩负着重要的民族使命,因此国中华
文教学的发展自然备受关注。
本论文选择在中学华文教学上具有承先启后功能的初中华文教学作为研究
范围,旨在介绍与探讨初中华文教学在马来西亚建国以来的演变和发展,并指出
初中华文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弊端,展望未来,提出相关改善建议。论文共
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主要说明论文的撰写目的和重要性,并点出这项研
究的成果,乃是对现有初中华文教学实践的反思,以对整体初中华文的教学发展
有所认识及对相关问、局限性,提出相应的调整、改善与革新的措施。
第二章论述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学的历史发展背景,教学语言性质与教学
目标的演变。本章说明中学华文教学的存在与华文小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并带出
许多影响中学华文教学发展的历史因素;同时指出中学华文第一语言的教学性
质,符合母语教学的使命和民族文化需求。初中华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历经修订,
从初期的重文轻语、偏于知识到 1988 年及以后的遵循语文工具主义,依然存在
着“听”“说”教学目标不受重视的弱点。本章提出未来须制订真正落实“听”
“说”技能的教学目标、同时“古”、“今”内涵结合,展现文化性与时代性的教
第三章介绍现有初中华文教学内容,配合教材说明其听说读写综合性技能
编排的优点,也指出其他弱点:听说教学内容的依然薄弱和教学内容的繁杂,不
利于低学习能力的预备班学生;中一至中三的教学内容,与国民中学华文三节
120分钟课时不成正比。教材方面,比较新旧课程纲要下的教科书选材,发现两
者编写理念不同,旧教材偏重伦理性和知识性,中华文化气息浓厚;新课程教材
则强调语文工具性,中华文化特性稍嫌不足。建议初中华文教学内容作出平衡调
整,贵精不贵多,以符合教育心理学,以 “工具、人文本位”的和谐编制价值
取向为依归;课文教材增加中国名家经典文言文篇章,加强文化教学;活动教材
须反映多元文化国情与时代面貌,发挥 “一纲多本”的作用,提升教材素质。
第四章论述马来西亚初中华文课程校内评估与教育部主导的教学评估,只
着重“写”和语文知识的评估,“读”的技能受忽视,对听、说语文技能的评估
也未予以落实,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未能反映华文整体教学的实质状况。建议未
来的教学评估方式,应改革评估内容,拓大评估广度,落实听说技能的评估,有
步骤地实行“校本评估”方案,辅助现有评估机制的不足。
第五章论述历来中学华文师资的严重短缺、教师素养的不足和消极的思维、
华文节数与课时不足以及选修科地位,行政偏差、应试教育环境及课外母语班所
衍生的多种问题。此外,学生欠佳的学习态度、家长的不正确和不关心学习华文
的心态、社会的功利思想等问题,也深深影响初中的华文教学。这些问题互为纠
缠,使初中学华文教学处于弱势和低落情况,困难重重。本章建议多种方法,以
改善实施与贯彻初中华文教学时出现的弊端:各州教育局华文科助理局长、高等
教育部、教育部、课程发展司、中学校方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华社等,须各
就各位以扮演各自的角色,支援华文教学,提升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的水平和丰富
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教育。
第六章总结上述论点,指出马来西亚初中华文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材、教学评估的实践上尚有许多有待改善的空间,须进行改革以符合华文教学
的实际使命。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如何长期性实现与贯彻更有效
的课堂教学及提升相关教育单位的功能,使政府中学初中华文教学有更美好的未
关键词:华文教学、华文教育、文化教育。
As a core compon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in Malaysia has a rather 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In fact, the statu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clearly stated in the country’s Education Acts.
But ironically in practic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is weak indeed.
Many problems prevailed in the 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concerning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ince independence have not even been solved.
As Chinese
learning is a type of language learning which also acts as the medium of promoting
culture and carries the mission of Chinese people as a whole, it is natural that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becomes the subject of concern for
This study focuses on lower
as a research area as this is the
stage where it adjoins the Chines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nd upper secondary
level in secondary school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lower secondary learning in
Chinese language will have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upper secondary learning. This
research aims at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lowe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Malaysia since the independence of our country. It also
identifies shortcomings
weaknesses that arose during this period and giving
suggestion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the future. It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whereby the aim and importance of this study
are explain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erve the purpose of cross-examining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at has been going on
so far so that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traced will be redressed towards better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language.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ary Chinese education and secondary Chinese
education which exists on the fact that it i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former. It also brings
forth the historical factors which exer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untry. The nature of first language teaching for Chinese
is also identified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ission of the teaching of mother
tongue and needs of learning Chinese culture. Other than that, this chapter expounds on
the revision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In the very early times,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focused on gaining knowledge. From 1988 onwards, it focused
mainly on learning the skills of the language itself, i.e. the skill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Yet, it shows that the teaching of the skill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re not up to the level expected. This chapter serves to suggest measures taken
to really put into effect the learning of the two skills concerned. Besides, it suggests that
the teaching content must comprise of modern and old times material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Chinese education.
Chapter 3 introduces and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ry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lower secondary Chinese language
comprehensive
skills in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However, it
shows that the conte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are
weak for all levels of lower secondary, whereas some contents are too much and diverse
to the Remove Class pupils who are weak in their study. As for Form 1 to 3 pupils, this
amount of learning content is not compatible to the learning periods of only three or 120
minutes per week.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syllabus’s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textbooks show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found due to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he
syllabi. Old textbooks emphasize on ethics and moral practice, learning of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whereas textbooks that are based on new syllabus focus
on learning language skills. This chapter suggests ways to improve and strike a
in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in terms of quality so that it conforms
to the learning psychology of
human nature and follows the ruling concept of learning
language skills and promoting humanity. As for teaching materials,
an ad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modern Chinese writings is needed to promo
so are materials in the learning activity to reflect national identity and change of times.
Chapter 4 discusses 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being carried out in
schools and in the country. This study shows that only writing skills and knowledge on
Chinese language are included in the test or examination papers. Evaluation of skills in
read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s left out.
evaluation is part of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and does not reflect the actual learning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is chapter suggests that the revision of the evaluation content is
needed and evaluation of the skills of
listening, reading and speaking to be included
in future, with the inclusion of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s a complementary method.
Chapter 5 identifie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delivering Chinese learning and learning in the nation thus far. These problems include
serious shortage of qualified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lack of good teaching qualities
and positive thinking of teachers, lack of teaching time, the elective status of Chinese
language in terms of examination, dev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the influence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mindset of students, problems related to
after-school classes, lack of positive attitude in learning Chinese, the negative and
materialistic attitude of parents and so forth. These problems tend to compl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mak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weak, less spirited and
difficult in the true nature. This chapter emphasizes that all parties concerned, including
Assistant Directors for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various State Education Departments,
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ivision,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students
and society at large should play
their respective role in order to upgrade the Chinese program and enrich the cultural
educa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effectively.
Chapter 6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ample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in lower
in Malaysia as a
whole including the areas of formula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materials and evaluation of the subject itself in line with the miss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is country. But the big challenge lies in the
fact that initiative and action are needed in full force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e true sense, mak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re effective and upgrading
ac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 various units of government ministries in the long run, until
then only will the Chinese education in lower secondary in government schools be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工余进修,面对不少挑战,但由于生活与学习科技化带来的便利,这些挑战
都能一一转化,反而成了动力,以鞭策自己更有效地把时间安排好,争取时间学
学术讲求客观例证,摆事实,讲道理。写此篇论文,心目中所需资料未必全
可找到,因此心中未免感觉不足,但心中的沉重,莫过于对中学华文教育前途的
隐忧,因为国家虽然已独立 54 年,但中学华文教育和教学却依然还要“等待”
着更大的发展,,,,无论如何,能够完成此篇硕士论文,心怀感恩,借此要特别感
谢王介英老师,除了给予我无私的指导和宝贵的意见,也了解我工作上的忙碌,
给我其他方面的协助,推动我一鼓作气把论文写完。
此外,对于上课期间给予细心教导的林水豪(木部)老师、许文荣老师、张晓
威老师及廖冰凌老师,我心里感激,铭记在心。
此篇论文能够完稿,家人的关怀丶体谅与支持,也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尤其
是我的妻子,我谨在此一并致谢。
中华研究院
日期:29.8.2011
硕士论文提交
此证 江翊嘉(学号:090ULM02342) 在中华研究院中文系王介英助理教授
指导之下,经已完成此一题为马来西亚初中华文教学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
本人亦了解拉曼大学将以 pdf格式上载本硕士学位论文至拉曼大学资料库,
供作拉曼大学教职员生及社会人士查阅使用。
————————
(江翊嘉)
论文核实书
本论文马来西亚初中华文教学研究为江翊嘉亲自撰写, 是为拉曼大学中华
研究院中文系硕士学位取得之学位论文要件。
————————
日期:______________
(王介英)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本人谨此声明:除已注明出处之引文外,本论文其余一切部分均为本人原
创之作,且未曾在此前或同一时间提交拉曼大学或其他院校作为其他学位论文之
姓名:江翊嘉
日期:29.8.2011
摘要--------------------------------------------------------------ii
Abstract-----------------------------------------------------------v
致谢---------------------------------------------------------------x
硕士论文提交------------------------------------------------------xi
论文核实书-------------------------------------------------------xii
论文声明--------------------------------------------------------xiii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2
第二节:前人研究成果------------------------------------------------4
第三节:研究范围----------------------------------------------------5
第四节:研究的重要性------------------------------------------------7
第五节:研究的限制--------------------------------------------------8
第六节:研究方法----------------------------------------------------8
第七节:术语内涵----------------------------------------------------9
第二章: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学的发展背景、教学语言性质与教学目标-----10
第一节: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学的发展背景-----------------------------10
第二节: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学语言的性质-----------------------------15
第三节:马来西亚初中华文课程的教学目标-----------------------------18
一、教学目标的意义-----------------------------------------------18
二、新旧初中华文课程目标的演变-----------------------------------19
三、对未来初中华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与期待-----------------------26
第三章:马来西亚初中华文课程内容与教材-----------------------------31
第一节:马来西亚初中华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介绍与论述-----------------31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定义与内涵-----------------------------------31
二、预备班华文课程内容与综合教学内容举例分析---------------------35
三、中一华文课程内容与综合教学内容举例分析-----------------------45
四、中二华文课程内容与综合教学内容举例分析----------------------54
五、中三华文课程内容与综合教学内容举例分析----------------------61
六、初中华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局限--------------------------66
第二节:马来西亚初中华文教材--------------------------------------70
一、教材的概念、功能与类型--------------------------------------70
二、教材的编写原则与范围----------------------------------------72
第三节:新旧初中华文教科书比较分析--------------------------------77
第四节:华文教材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86
第五节:对未来马来西亚初中华文课程内容与教材改革的探讨------------91
第四章:马来西亚初中华文课程的教学评估----------------------------96
第一节:教学评估的功能、类型、原则与目标--------------------------96
第二节:校内与教育部主导的华文教学评估----------------------------99
第三节:初中评估考试历年华文试卷考题分析-------------------------107
第四节:对未来初中华文教学评估改革的探讨-------------------------111
第五章:马来西亚初中华文教学实施的问题及改善方法------------------117
第一节:初中华文教学实施的问题------------------------------------117
一、 师资的问题与教师的素养-------------------------------------118
二、 校方的行政安排或限制---------------------------------------124
三、 华文节数与课外母语班---------------------------------------126
四、 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128
五、 学生与家长的问题-------------------------------------------129
第二节:改善初中华文教学实施问题的建议----------------------------130
一、 提升华文科助理局长的监督素质-------------------------------131
二、 增加中学华文师资和提升中学华文教师的态度与素质-------------132
三、 改善国中生的学习素质和家长的关怀---------------------------134
四、 联合开办华文班或改变开办人数的规定-------------------------134
五、华文列为华校毕业生必修科和把华文纳入正课--------------------135
六、 设立华文教学资源中心----------------------------------------136
第六章:结论-----------------------------------------------------137
建议------------------------------------------------------------140
参考文献---------------------------------------------------------142
第一章:绪论
从历史渊源来看, 中国之外的海外华文教育,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1。近年
随着中国的崛起, 加上区域合作、国际文化交融、跨文化人才需求等因素,华文
价值骤涨,在国际上渐趋成为强势语言,华文教学也遍布亚洲、美洲、欧洲、大
洋洲、非洲等各大洲2。 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教育中,以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最为
蓬勃、特出,成为继中国、台湾、港澳之外世界华文教学的第五大区域集中地。
华文教育的核心是华文教学。狭义而言,华文教学不仅能通过教学华文来发
展华文华语本身, 也构成华文教育的主要内涵和发展指标;广义而言,华文教
育的兴衰存亡,亦系于华文教学的兴衰存废。自然,华文作为一种语言,也形成
文化的载体,体现民族的灵魂。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文化、文章的综合
教学3。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 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学习民族语
言才能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4。”华文教育要获得持续发展,
其发展的深层支点不能仅仅以单一的“工具理性”为支撑,而必须建构在“价值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华文学校, 是1690年荷属东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华侨倡办的“名诚书院”。 耿红卫:
〈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启示〉,《贵州文史丛刊》,贵阳: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2007年第1期,页64。
2 耿红卫:〈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梳理〉,《东南亚研究》,广州: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年第 1 期,页 71。
贾益民:〈海外华文教学若干问题〉,《语言文字运用》,北京:语言文字报刊社,2007年第3期,页23。
4陈天日:〈发展海外华文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千秋伟业—关于海外华文教育情况的思
考〉,《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天津:社会主义学院, 页 43。
http://lsk.cnki.net.libezp.utar.edu.my/KNS50/Navi/Bridge.aspx?LinkType=BaseLink&DBCode=cjfd&TableName=cjfdbaseinfo&Field=BaseID&Value=GZWS&NaviLink=%e8%b4%b5%e5%b7%9e%e6%96%87%e5%8f%b2%e4%b8%9b%e5%88%8a
理性”的基础上,建构在对中华文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宣介和借鉴上5。
在马来西亚,自华文教育于1819发韧于槟城的五福书院后,它便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和风雨飘摇中度过和成长。华文教学,虽然受到官方的法定支援, 培养不少
华文人才,但却是弱势的语言教学,国中华文教学凸显的情况尤为明显。
虽然国中华文教学面对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它基本上具有一定的发展性
与前瞻性,因为它毕竟是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的一环。本文着重讨论初中华文教学
这一环节,主要是看到它与小学基础华文教学、高中华文教学的一脉相成,同样
具有指标性及承先启后的作用。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
马来西亚独立53年,建国前后,教育历经多次变革。从《1956年拉萨报告
书》、《1957年教育法令》、《1961年教育法令》、《1979年内阁教育检讨委员会报告
书》、《1996年教育法令》到《教育发展大蓝图: 》6等,说明马来西亚
语言教育的改革方向,逐渐明确成形,其焦点在于提升国小和强调马来语的使用,
巩固马来语作为国家语文的地位。反观19世纪开始在马来西亚扎根的华文教育和
华文教学,只处在人民自由学习的地位,但华人坚持谋求自我肯定,配合国家教
5 薛秀军、何青霞:〈华文教育: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途径〉,《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绍兴:绍兴文
理学院, 2006 年 4 月,页 58。
6指 Pelan Induk Pembangunan Pendidikan, 。目标是“重组教育策略改革教育”, 见马来西亚教育部
编:《辉煌的人力资源:第一流思维》,2008 年,页 2。
育进程的步伐起舞,维持今天华文教育的状况。
马来语文在宪法下规定为国家语文,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各族人民包括华
人子弟都认真学习,且能掌握自如。与此同时,国家教育制度中,华文也有其法
定地位7,教学华文和华文教学是国家语言教学体系里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是
故,在重视国语学习的同时,华文教学的发展也是华教工作者的重要议程。但在
华教工作者眼中,华文教育鉴于特定因素而没有反映实际的发展情况,华文教学
实质上尚有许多待改善、加强和提升的空间。要解释这种发展,就须回归历史,
探讨其来龙去门脉。无可否认,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虽有实质上之分别,但华社
常把华文教学与华文教育相提并论,甚至把华文教学等同华文教育来看待,彼此
无异,相伴而生,华文教育必须以华文教学来支撑,华文教学如果失去作为,华
文教育就面对重大困境。华文教学可说任重道远。因此,只要把华文教学搞好,
华文教育的特征基本上就受到实践丶维护。在华人心目中,他们并不是为了经济
上的需要去推动华文教育,办华文教育,唯一的目的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追寻自已民族的文化源头,自己的 “生命之根”8。基此,华文教学肩负延续华
人传统文化使命的动力,形成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二元教学模式9
处在 21 世纪世界互动日趋频繁、资讯科技化、网络全球化的环境,加上
我国推行教育改革,国家各领域走向转型等一系列的变化,笔者认为研究马来西
《1957 年教育法令》及以后修订的教育法令都把华文列为华小教学媒介语或国民中小学的学习语文。见
Akta Pendidikan 1996 (Akta 550) & Peraturan-peraturan Terpilih: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Law Books
Services, 2003 年,页 17-18。
8 朱晓文: 〈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理论界》,沈阳: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2006 年 1 月,
陈真:〈国际化对世界华文教育和教学的影响及发展策略〉,《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佳木斯市:佳
木斯大学,2007年第3期,页94。
亚华文教学,不只能了解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的实况、提出改善华文教学与相关问
题的方法,使之符合华文教学的使命,也能探讨华文教学的现代性功能与方向,
更是对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呼应和参与。
实际上,从早期华校缺乏完善的华文课程系统,到目前师资不足及其他问
题,包括华文水平低落的问题10,这些问题一直形成对华文教学和华文教育的干
扰,反映马来西亚华文教学历来就面对许多问题,一些至今尚未解决。
笔者期望这篇论文可提供我们一个对中学华文教学演变的具体认识,对提升
及改革未来马来西亚华文教学也是一个有用的依据,专注点是放在课程的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评估、师资、教学实施和贯彻等课题上。
第二节:前人研究成果
有关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的研究概况,于华文小学的部分研究,较有系统和记
录。至于中学华文教学的部分,过去只有一些学者作过简略、切割性的讨论和研
究,但是都不完整。例如邓日才的11,主要论
述马来西亚独立后至八十年代中期华文课程的发展与演变;钟伯煊的〈国中华文
10关丽玲:〈敲开语言的窗口〉,《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9 年 2 月 17 日,页 1-7。
邓日才:, 邓日才:《革新华文教学-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侧记》,马六甲:邓
日才出版,1987 年, 页 141-162。
教与学〉12,则论述早期中学母语班的困境。而潘碧华在〈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
--中国现代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接受〉13一文中则探讨新旧中学华文课程课文所展
现的中华文化内涵比重,并指出旧课程华文教科书选文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播,而
新课程则相对剧减。
第三节:研究范围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学体系,由华小、国小华文、政府中学华文、私立华文独
中及大学中文系组成。本论文所研究与讨论的范围,只限于马来西亚政府中学的
初中华文教学。笔者选择以初中华文教学作为研究范围,最大的考量是这一阶段
的华文教学是延续小学阶段的最前一站。根据教育法令,马来西亚有三种源流小
学,即国民小学、国民型华文小学与国民型淡米尔文小学14;小学生六年级毕业
后,就升上中学。中学课程又分为初中与高中课程15。根据现有教育条例,华小
毕业生如果在马来文考试中不及格,即只获得丙及丁等成绩,须在预备班就读一
年,提升马来文程度,作为升上中一的准备。
12钟伯煊:〈国中华文教与学〉,赖观福主编:《马华文化探讨》,八打灵再也:马来西亚留台同学会联合
总会出版,1982 年, 页 81-91。
潘碧华:〈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中国现代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接受〉,潘碧华主编:《跨越时空:中
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现当代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出版,2009 年, 页
14早期也设有英文源流小学,在《1967 年国语法案》下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学校。见莫顺生:《马来西亚
教育史》,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出版,2000 年,页 92。
初中是指预备班 (Kelas Peralihan)及三年中学课程,即中一(Tingkatan 1)至中三 (Tingkatan 3 );
高中是指高一(Tingkatan 4)与高二(Tingkatan 5)见 Akta Pendidikan 1996 (Akta 550) & Peraturan-peraturan
Terpilih,页 14-15。
逻辑而言,初中华文教学的状况如何,深深地影响未来升上高中的学生素
质和学习品质。笔者认为,初中生需奠定良好的华文基础,升上高中后才能有所
发挥。对华文教学而言,这个阶段的教学一旦陷入问题,将使高中华文教学面临
更多问题。近的来讲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失去学习华文的兴趣,也使
学生放弃学习母语的权利16,加上其他主客观因素,最终很大可能导致未来高中
华文班出现学生来源不足或开班不成的问题。远的来讲马来西亚中学可能减少或
断绝了华文的师资来源。这种不利的现象一直在发生着,对华文教学与华文教育
的发展有弊无利。
另外也须指出,笔者在本论文所谈及的初中华文教学,并不包括华文独立中
学的初中华文教学,原因在于独中的华文课程及教学有异于国中及国民型中学,
独中华文教学的水平不容质疑,其品质备受肯定。如果要研究的话,可另外为文
加以研究或比较,当更为适当。
教育法令列明 “华文是国民型华小的教学媒介语,在中学及非国民型华小中,若有十五名或以上学生家
长申请,亦可教导华文。” 见 Akta Pendidikan 1996 (Akta 550) & Peraturan-peraturan Terpilih,页 17-18。
第四节:研究的重要性
华文教学是一项以华文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长期经由实践与反思的语言教
育工作。这项研究的成果,乃是对现有初中华文教学实践的反思,有助于对整体
初中华文教学的认识及对相关问题、局限,作出相应的调整行动,甚至力行改革,
推动具有高素质的初中华文教学,完成中学华文教学的使命,开拓华文教育更大
的未来发展和间接上巩固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基建工作。
首先,本研究所提出的论点,将让各有关方面,尤其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和
课本司,编制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大纲或编写多元有利于语文学习又富有文化
意涵的教材,共同改善及提升马来西亚的初中华文教学。
其次,本研究所提出的有关教学评估的建议,可作为考试局未来拟定初中
评估考试华文试卷的参考。
其三,本研究所提出的有关教学实施问题的论点,尤其可作为高等教育部
在训练足够中学华文教师,或教育局、教育团体,在提升华文教师专业资格与教
学素质方面的参考。
其四,本研究所提供的建议也将协助学校课程行政人员丶华文教师以采取
有效的措施,配合课程与教学所需,根据校况、实况、特殊情况改善、改革华文
其五,本研究所提出的意见和观点及所收集的资料,将为教育研究者提供
一个基本的概貌及理论基础,作为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的基础知识。
第五节:研究的限制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只限于政府国中与改制国中(国民型中学)的初中华文教
学,并没有涉及华文独中,因此研究的成果未必能代表整体的初中华文教学的情
况和现象。
第六节:研究方法
本论文是以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主要文献的来源包括初中华文课程大纲、华
文课程大纲说明、教学指南、课本等。笔者吸纳有关理论及资料,并加以整理、
分析、归纳及运用。此外,笔者也在各大专院校图书馆或其他管道收集这项课题
的参考资料,包括国内外教学专著丶期刊、特刊、论文等以进行辅助性论述,加
第七节:术语内涵
华文:根据《马氏文通》的见解,华文的内在含义是汉语言文字17。东南亚各国,
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把自己使用的民族共同语文称为 “华文”丶“华语”,用以
区别各自原来所使用的不同华人方言,同时也用来作为自己在所在国的华族身份
的标志。与一些国家的华人社会使用的 “普通话”丶 “中文”丶 “国语”丶 “汉
语”等名称有大致相似的意义18。 “华文”也是现代汉语的标淮语。文中引文会
出现汉语丶中文和华文的交替使用,但它们所指相同。
华文教育: 是指对华侨丶华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士施以中华民族
语文化课程的教育19。它是作保存和宏扬中华文化丶维系后裔民族的一种重要精
华文教学: 指以华语文作为一门语文学科的教学或教学活动。华文教学是语言教
育,而语言本身含有文化意蕴,学习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相关文化的学习和感
染。华文教学也常泛称为华文教育。
《马氏文通》指出:“夫华文之点画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之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以
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波澜者则易。”“西文本难也而易学如彼,华文本易也而难学如此。”“助字者,华文所独,
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在这里,“华文”是与“西文”相对而提出来的, 其内在含义指的是汉语言文字;
就语言学含义来说“, 华文”这个词一开始指的就是汉语言文字。见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3年,页13。
18 郭熙:〈论华语〉,《华文教学与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2004 年第 2 期,页 56-62。
19 张本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与发展前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州:福建社会
科学院,2007 年,页 159。
第二章: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学的发展背景、教学语言
性质及教学目标
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国家之一,是华文教育起步最早、最发达的国家。国
内华人对华文教育十分坚持和热爱。中学华文教学的发展,是在华文小学发展的
基础上继往开来。
第一节: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学的发展背景
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学的发展,与小学华文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早在 19 世纪已经开始,完全是私办性质的,属于
方言学校。最早的华文学校则是座落于槟城的五福书院,创立于 1819 年。这时
期的华文教育尚未有一个正规的制度,既没有正式的课本,也没有统一的教学纲
要20,学生所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书本21。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随着
华人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华人对教育的重视与对华人文化的醒觉,较正规华文
莫顺生: 《马来西亚教育史》,吉隆坡: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2000 年,页 13。
21 王品棠:〈华校的课程发展〉,赖观福主编:《马华文化探讨》, 八打灵再也:马来西亚留台同学会联
合总会,1982 年,页 52。
小学逐渐在华人聚居的市镇出现,并采用普通话教学22,其课程也配合政府规定
加入了英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文小学继续发展。当时也有许多英文小学,
由英殖民地政府设立。马来小学则成为马来子弟学习的场所,而淡米尔小学则是
印裔子弟就读的学校。华人重视教育与文化的精神,使华文在当时的马来亚找到
了自己的位置,也是华人争取学习华文的初步定位。
二战期间,华文小学除了面对经济上的问题外,也出现华裔小学毕业生升学
无门的问题,因当时中国也处于战乱,即使有经济能力的华人家庭,也无法把孩
子送到中国继续升学。在此情况下,华文中学在华社筹办之下开始建立起来,以
满足华裔子弟的升学需求。中学的华文教育,便从这里开始,算是中小学华文教
学体系正式形成。
事实上,对于学校的开办,一直只注重开发经济资源的英国政府仍保持一贯
的放任态度,任由华社建立、发展与管理华文小学、华文中学,完全不予过问。
华裔子弟学习华文的自由,在这时期可说达到巅峰。在体制方面,则完全沿用中
国的模式,即小学教育采用六年制、初中与高中三年制。其他方面,如课程(包
括华语科)、科目设置,课本编撰等,也沿袭中国的那一套,并采用中国出版社
的课本23。
在节数方面,华文中学的初中华文教学编订每周为 7节,而高中则是 8节,
华文节的比重一般高于其他科目,即使是当时占主导的英文节数,初高中也分别
22马来亚的华校在中国五四运动(1919 年 5 月 4 日)之后改用普通话为教学媒介语。见王品棠:〈华校的
课程发展〉,页 54。
王品棠、徐柳常:〈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回顾与前瞻〉、林水豪(木部)主编:《文教事业论丛》,吉隆坡:
马来西亚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出版,1985 年,页 26。
只是 7节和 11节24。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华社虽然受到英文至上观念的影响,甚
至有不少的家长把子女送到英文中学就读,但大部分华人家长依然坚持子女入读
华文中学。华文中学其他科目的教学,都以华语为教学媒介。
华、巫、英及淡四种源流小学的出现与存在,最大的差异在于课程的设置。
后来虽然英殖民地政府限定各源流学校采用统一的课程标准,但当局仍然只注重
英文教育的发展而已。20世纪 50年代中期前,华文教育的基本走向受到殖民地
政府的干扰。英殖民地政府拟定教育报告书,有意改变各源流小学教育的特质和
统一教学媒介语,但是最后还是放弃了,并保留各源流小学的教学媒介语,即华
文小学仍用华语,马来小学用马来语及淡米尔小学用淡米尔语教学。英校自然用
英语。但是,当局规定小学毕业生一旦升上政府中学,除了学习一科母语外,其
他科目均改用英文为教学媒介语。
马来亚于 1957年 8月 31日脱离英国宣布独立。根据国家宪法第 152条文规
定,国语是马来西亚语(马来语),官方语文是英文,至于华文只是可以私人自由
学习及使用的语文25。华人虽努力争取提升华文的地位,但限于客观的因素,其
地位只能到此。
《1961年教育法令》的通过及后来的其他教育法令的实施,也保留了华语和
淡米尔语作为华小及淡米尔小学的教学媒介语。至于原有英文小学及政府中学的
教学媒介语,则由英语改为国语(马来语)。在此教育法令下,华文作为中学其
莫顺生: 《马来西亚教育史》,页 59。
25见 Perlembagaan Persekutuan Hingga 1 Mac 2010. 译文:《联邦宪法:至 2010 年 3 月 1 日》,吉隆坡:
International Law Books Services,2010 年,页 221-222。
中一个学科的地位, 也获清楚列明。于此,华文在中学的学习,与华文在小学的
情况相比,就某种意义而言,显然下滑、窄化。
此外,在《1961 年教育法令》下,原有的华文私立中学,在这项法令之下必
须选择改制或维持原有体制。如果改制,将成为政府中学,接受政府全面津贴,
称为国民型中学;如果不改制,就保持原状,但不获政府资助,成为华文独立中
学26。改制国中目前有 78所。
中学华文变成语文学科之后,其课程纲要也随着改变,必须根据当局规定
的统一的标准编订,此外课本也配合课程纲要条文的修改,全在马来亚编印。中
学华文的学习,开始步向由政府掌控的方向。
改制后,由于华文被视为附加语文科,华文或以正课方式上课或以母语班
方式上课。节数与课时方面,根据规定,政府国民型中学的华文教学时间每周 5
节27, 每节 40分钟,纳入正课。而国民中学,则每周上课 3节28,或纳入正课或
在课后母语班上课。一些中学如果无法安排在正课内进行华文教学,只要有 15
名学生家长提出要求下,也可安排在周六上课,时间为 2小时。这样的华文教学
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必须提到的是,华文被赋予母语班的性质,也导致其他相关问题的产生和
对华文教学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例如:校方与学生对华文的不重视。评审方面,
26莫顺生: 《马来西亚教育史》,页 81。
27华中校长理事会编:《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指南》,吉隆坡:华中校长理事会出版,2006 年,页 76。
281996 年教育法令(课时)表十四阐明,华文是初中课程附加语文科目(Mata Pelajaran Tambahan),每
周三节。见 Akta Pendidikan 1996 (Akta 550) & Peraturan-peraturan Terpilih,页 142。
学生须考初中教育文凭试,华文只是其中一个附加考试科目,不是必考科29。
鉴于国家多项教育法令或措施的通过,中学华文教学须进行调整与作出变
革的情况来看,这 190 年来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在障碍重重中寻求
突破,在危机四伏中求存谋发展。
为符合时势和华社的要求,2000年 9月,教育部在各州教育局委任华文科
助理局长,协助教育局专门处理和解决中小学华文科及母语教学事务30。这项委
任是华教历史上的一个突破。华文科助理局长专司协助教育局管理、协调与解决
中小学华文教学的问题,包括监督及策划中小学华文科授课和教学情形、确保华
文课程由年头到年尾都顺畅进行、协调中小学开设母语班的工作,安排足够教员、
提供财政支援和安排授课时间表;深入检讨华文科所遇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
案等31,可谓身负使命,任重道远。
所谓“唇亡齿寒”,中学华文科和华文教学的发展及命运,有赖于华小的存
在;中学华文程度的高低,也与是否在小学打好华文基础有关。中学的华文教学,
是小学华文教学的延续。华小毕业生要能升上中学,中学的华文教学才得以延续,
如此中学华文教学才能发挥其作用、有其意义。
马来西亚华文教学体系,就整体而言,较大的关注点显然是小学,而独中得
到华社的大力支助自不待言,至于国中的华文教学,则显得孤立,无助,所面对
291996 年教育法令(课程)表三阐明,初中课程将华文、淡米尔文与阿拉伯文(交际)列为附加语文科目
的地位,因此初中政府会考的华文科,亦处于自由选考地位。见 Akta Pendidikan 1996 (Akta 550) &
Peraturan-peraturan Terpilih,页 135。
30 〈华文科督学名单公布〉,《南洋商报.国内》,2000 年 9月 26 日。
31 〈各州聘助理教育局长. 专负责母语班事务〉,《南洋商报.国内》,2000 年 4 月 30 日。
的难题,层出不穷,无法解决,因此被喻为 “被遗弃的孤儿 ”。显然中学华文
的教导与学习,需要有效策划与前瞻性的推动,配合政府推行 “以民为本,绩
效为先”的一个马来西亚的概念,才有更明确与光明的未来。
第二节:马来西亚中学华文的教学语言性质
长期以来,马来西亚的华文教学一般称为母语教学32。马来西亚华文的教学
语言性质,包括中小学华文教学,到底是第一语言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实
有讨论的必要。基本上,语言教学的对象不同,其教学方法也必然不同。
实际上,把华文教学分为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教学,有助于研究不同类型
的语言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 对于提高华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乃至制定华文
继承传播的宏观规划, 有一定的基础性帮助。
语言与学习者之间的文化关系, 将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条件。不
同的文化关系, 决定了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和学习内容, 比如语言是学习
者的母语还是非母语, 对学习者的影响是巨大的33。
根据李宇明的意见,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教学,汉语是学习者的母语, 而
且也是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这种类型的学习, 主要发生在中国本土, 在海外华人
32 英文称为 People’s Own Language (POL)。
李宇明: 〈海外华语教学漫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2009年第4期,
华侨家庭、华族社区也会存在。它是汉语学习最为重要、最为常见的类型34。他
认为,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学习, 具有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学习任务。这种类
型的语言学习从零起点开始, 习得口语, 进而学习书面语, 培养出人生最为基
本的交际能力。学习内容除了语言之外, 还包括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容,并通过
语言学习实现文化植入, 最终把学习者社会化为合格的语言共同体的成员35。
作为第二语言的母语教学,由于某种原因, 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不是母语,
或者同时掌握了包括母语在内的两种语言,但是母语不如另一种语言发育完备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海外华人、华侨家庭。
李宇明也强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母语学习者, 其学习起点有的为零起点,
但多数是发育不完善的汉语口语; 其学习任务是重建母语, 包括完善口语和掌
握书面语, 培养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同时也有文化植入的任务, 通过汉语
学习实现深度的民族文化认同, 重建母语文化, 使其民族身份更为合格。汉语,
也许会成为这些学习者将来最重要的交际语言, 也许永远达不到第一语言的水
平, 但是母语重建和文化重建的意义,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民族都异常重要37。
此外,他认为,从汉语承继传播的角度考察, 亦即从汉语生命力的角度考
察, 这两种类型的汉语教学地位是不相等的。语言的生命在于语言学习。学习者
众, 语言的生命力就旺盛; 学习者减少, 语言的生命力就衰减; 没有学习者,
语言就消亡了。对语言生命力的影响来看, 母语教学的重要性高于非母语教学,
34李宇明: 〈海外华语教学漫议〉,页 6。
李宇明: 〈海外华语教学漫议〉,页7。
李宇明: 〈海外华语教学漫议〉,页7。
〈海外华语教学漫议〉, 页7。
第一语言教学的重要性高于第二语言教学, 有文化认同的语言教学的重要性高
于纯工具性的教学38。
母语,也称第一语言,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
言。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後;并且,在一个人
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母语传授的。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在1951 年将母语界定为“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 通常是思维和交
际的自然工具”, 并视母语和本族语为同一概念
。简单来说,母语是指一个民
族创造的与外来语相对而言的有声语言40。
从上述解释综合言之,应该可以指出,因为马来西亚华人家庭的第一语言
绝大部分是华语或华人方言,除了少部分是英语。因此,如果把华文教学列为第
一语言母语教学,符合第一语言母语教学的要旨。华人子弟学习华文华语,是为
了实用和继承华族文化,也符合“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学习任务”的目标。从这来
看,母语教育也被指关系全民族能否在当前世界激烈的文化斗争中成为强者的学
科41。母语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认同
母语文化。母语教育对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大的意
义42。至于笫二语言教学,则在马来西亚国民小学华文班实行。
〈海外华语教学漫议〉, 页7。
洪丽芬:〈试析马来西亚华人母语的转移现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
,2008年3月第1期, 页32。
40高星斗、许文秀:《母语教育与智力开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年,页 1。
41高星斗、许文秀:《母语教育与智力开发》,页 1。
冯学锋、李晟宇:〈母语与母语教育〉,《长江学术》,武汉: 武汉大学, 2006 年第 3 期,页 61-62。
第三节:马来西亚初中华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 教学目标的意义
目标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的时间和条件下通过一定活劫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
人们事先设计的丶想要达到的标准或境况43。目标是任何活动所不能豁免的。当
目标一经确立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有了指向性和计划性,使活动有依循和实行
的基础44。
华文作为一个语文学科,语文课程的内涵乃由课程纲要中的教学目标、课程
内容、教材、师资与教学评估等重要元素组合而成。其中教学目标,成为课程教
学的指引和方向,短期以达到教学目的,长期则实现所订下的教学目标。探讨语
文教学,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十分重要。语文教学的目标如果理论站不住脚,将
影响实践的效能。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业任务后应当达到的质量标
准,是教师根据教育方针丶教学大纲丶教材要求和学生预先设计的丶期望达到的
学习成果45。它也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丶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
43张隶华:《语文目标定向教学探索》,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年,页 53。
张隶华:《语文目标定向教学探索》,页 53。
张隶华:《语文目标定向教学探索》,页 56。
依据,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丶标准46。因此,教学目标,
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也称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起导向作用,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
的。教学目标若方向正确、要求明确、切合实际需要,那么教学活动就具有高的
效率。就马来西亚初中华文教学目标而言,它是一套综合性互涉的目标,不仅是
具有传授语文知识的目标,也涉及培养技能、智力、情感、个性、习惯等各个方
面的内涵。
二、 新旧初中华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演变
马来西亚建国以来,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的华文课程共用一套相同的课程
纲要。几十年来,中学课程内容与教材和独立之前所用的差别不大。根据 1958
年颁布的《中学华文课程纲要》47,中学华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前期(初中)中学华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爱护及效忠本邦之精神。
2.培养学生之道德观念及本邦各民族和谐共处丶互助之精神。
46贾利娴主编:《教育教学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页 28。
47 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华文组: 〈马来西亚华文课程建设之路〉,张瑞慈等编:
《华文教育发展圆
桌会议专题报告汇集》,布特拉再也:教育部副部长办公室, 2009 年,页 2。
3.培养学生之创造能力与独立思想,使之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
4.培养学生欣赏中华文学,阅读华文典籍之能力。
5.培养学生以口语及语体文表情达意丶叙事说理之技能。
后期中学华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爱护及效忠本邦之精神。
2.培养学生之道德观念及本邦各民族和谐共处丶互助之精神。
3.培养学生之创造能力与独立思想,使之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
4.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名著之能力,并使之明了中华文学之渊源与流变。
5.增进学生以口语发表意见之能力及语体文之写作技巧,并使之能运用浅近文
言及日常应用文。
6. 培养学生阅读华文古籍之能力, 使之由中华学术思想之代表作品中认识中
华文化之特性。
这项 1958年颁布的《中学华文课程纲要》,第 1至 3项教学目标属于的 “伦
理精神”的性质,为前后期所共有。在此纲要的教学目标规定下,中学华文教学
主要是倡导与培养学生热爱本邦的精神;基本上这些目标以文学作品的教学达
成,语文学习课当作文学欣赏课来教来上,通过文学教学灌输伦理与人文价值观
念,并达到爱国丶效忠马来(西)亚的目标。这是文学教学中的语言教学48。认真
说来,华文教学只偏重 “静态”的伦理道德之熏陶,反而 “动态”的语文能力
之培养被放在次要地位。语文技能之训练,根据教学目标,有“说”丶 “读”
丶 “写”三种,但明显的又偏重于读写49。显见这时期华文教学重文轻语的意味
极浓,未能确立语文能力培养的目的,使教学目标有所欠失,毕境中小学生学习
语文的目标应重在 “会用”语言进行口头的和书面的社会交际,重在掌握听说
读写的技能,而不在掌握伦理学丶文学或文章学的专门学问50。
1965年政府修订中学课程纲要,其中的《中学华文课程纲要》,目标仍以伦
理教学为主,而忽视语文能力的训练51。
1980年代,政府推出新的教育改革理念,由教育部制定《国家教育哲学>52,
其译文如下:
“在马来西亚,教育是一项持续性事业,它致力于全面及综合地发展个人
之潜质; 在信奉及遵从上苍的基础上,塑造一个在智力丶情感丶心理与生理方面
都能平衡与和谐的人。其目标在于造就具有丰富的学识丶积极的态度丶崇高的品
德丶责任感,并有能力达致个人幸福的大马公民,从而为家庭丶社会与国家的和
48 张传宗:
〈语文教学应以史为鉴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6 月,笫 28 卷笫 6 期,页 24。
49邓日才:《革新华文教学-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侧记》,页 65。
50 吴忠豪: 〈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年 12 月,笫
28 卷笫 12 期,页 36。
51 邓日才:《革新华文教学-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侧记》,页 252。
52 马来文是 Falsafah Pendidikan Negara。见莫顺生: 《 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史》,页 145。
谐与繁荣作出贡献。”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注重每个学生的心智身情等
方面的全面发展。
1987 年,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中学华文课纲要》,在全国所有国民中学
及国民型中学,从预备班和中一开始,全面实行。新《中学华文课纲要》也是“小
学新课程”的延伸,目的在于使中学生在小学华文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效地
学习华文,掌握华文。根据新《中学华文课程纲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修完初
中课程后,应能:
一丶聆听以理解及评鉴各类教材和广播节目的内容。
二丶以正确和流利的华语发表意见或评述事件。
三丶精读及略读各种教材,并分析其内容以作出评论。
四丶以正确的语法及优美通畅的文字写作。
五丶理解和欣赏古典及现代的中华文学作品。
六丶书写及欣赏毛笔字。
新《中学华文课程纲要》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应用华文来思考丶叙事
说理丶表达情意和进行创作,并能理解和欣赏古典与现代的文学作品。这主要是
配合国家教育哲理的教育理念,以达到培养学生团结丶爱国的精神。明显的,新
《中学华文课纲要》的教学目标,涵盖 “听”丶 “说”丶 “读”丶 “写”四
方面的语文技能。这方面的加强,可让我们看到马来西亚中学华文课程教学重视
培养语文能力的初步改革和走向。
“听”丶 “说”丶 “读”丶 “写”是语文能力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这
四方面的基本能力训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初中学生应在这四个方面受到
有效的训练,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具有一定的语文水平。“听”丶 “说”丶 “读”
丶 “写”都同属一个范畴-人类交流思想活动的范畴,虽然活动的方式各不相同,
但得借助一定的语言来进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因此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
互促进的。从语言的发展顺序看,听丶说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读丶写则是在听说
基础上派生的语言活动53。而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听和读是输入,即通过语言文
字达到理解和吸收;说和写是输出,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倾诉54。
新中学华文课程纲要与旧中学华文课程纲要的比较,最大的不同展现在增
加了 “听话技能”。 “听话”的语文技能,在华文教学中获得重视与实践,使
华文教学中的语文训练也获得加强。这项改变符合当时各国语文教学重视听说读
写语文能力的培养。毕竟语文学科只是普通教育的基础学科,应担负首训练学生
掌握语文工具的重大任务
。美国与日本教育界也认同语文教学应强调重视语文
的理解(听与读)和表达(说与写)56。而新加坡的华文课程纲要则列 “培养学生听
说读写能力丶认识东方传统文化,并兼顾道德教育(包括爱国丶孝顺丶敬老丶服
务丶劳动等观念)”为其华文教学总目标57。
53张鸿芩、张锐:《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年,页 50-52。
林国安:〈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研究-马来西亚独中教学原则体系构建的思考〉,《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吉隆坡: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2005 年 7月,第 3 期,页 27。
55叶苍岑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 教育出版社,1984 年,页 565。
56邓日才:《革新华文教学-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侧记》,页 238。
57邓日才:《革新华文教学-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侧记》,页 182。
至于预备班华文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巩固学生语文基础,使他们未来
能应付初中一的华文课程。其教学目标有以下几项:
一、在日常交往中与人融洽相处,有礼貌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讨
论中取得共识,解决问题。
二、专注、耐心的聆听话,以获得信息,并针对问题发问,流畅地叙事
说理,发表意见。
三、掌握各种阅读技巧,从各种媒体获得信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四、具有自行阅读、独立思考与欣赏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各种媒体,有效的使用各类卡片、表格和应用文
与人互通信息。
六、掌握书写的技能。以达到书写毛笔字、进行设计和创作各种文章的目
七、提升道德观念和培养国民意识。
中学预备班的华文课程,乃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听”丶 “说”丶 “读”
丶 “写”四大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审美情趣、
爱国情操,促进文化的传承, 达致全民团结。
2000 年,《中学华文课程纲要》易名为《中学华文课程大纲》,学生在修
完初中课程后,应能:
一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货品和服务;以适当的语言和态度进行讨论丶商
量丶提出要求和作出投诉,并对别人的要求作出适当的反应。
二丶聆听和阅读指示丶说明与通知,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三丶通过聆听丶速读丶默读丶精读丶观察与访识以获取信息。
四丶针对信息,分类和按次序排列,并根据所分析的结果作笔记,搜集证
据,提出理由,分辨因果关系。
五丶以口头和书面方式进行叙述丶说明和报告。
六丶朗读丶朗诵与赏析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
七丶进行口头或书面文学创作丶完成篇章和改写别人的作品; 书写工整
的毛笔字。
八丶提升道德观念和培养国民意识。
与 1987年的《中学华文课纲要》相比,《中学华文课程大纲》的质量有所提
升,以达到 “使学生能应用华文来思考丶学习丶社交和欣赏各种文艺作品,并
能准确地应用规范的华文来进行创作,同时借着语文的教学促进文化的传承,提
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58。”在质方面,不论是“听”丶 “说”丶 “读”
58 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 《中三华文课程说明》,页 5。
丶 “写”四方面的语文技能,都更加 “生活化”丶 “精细化” ,而量方面则
走向“综合化”丶 “多元化”。 此外,课程目标也注入道德观念与国民意识,
乃本着国家教育哲学的精神而拟定,目的是全面、综合地开发个人的潜能外,让
学生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59。
三、 对未来初中华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与期待
马来西亚独立后的中学华文课程,其教学目标重文轻语; 1987 年修订中学
华文课程,教学目标以语文的工具性为主; 现有中学华文课程大纲则继续注重听
说读写语文技能而又兼顾伦理。
综上所述,未来的中学华文课程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除了继续以《国家
教育哲学》的宏观精神为核心外,应该注重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 “语文”、“文化”的并重与提升,既重视文化,也重视听说读写综合
技能的培养。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未来的初中华文课程目标应锁定在提升语文
的运用,尤其在 “听”和 “说”方面的技能,应该多元化丶生活化,适当地把
它们融入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并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所扮演的是指导丶协
调和监督的角色。
59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 《中三华文课程说明》,页 1。
过去的华文教学目标轻视听话训练,是语文学习上的欠失。如今不但要加
强听话训练,也要深化听话教学。听话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能力, 也是一
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这一能力可大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
记忆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是语文教学不应忽视的环节。善于倾听也应
当成为当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它体现了对人起码的尊重。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
们从渠道地获取信息,提高学习效率60。
学者张涛指出, 人们反映情况、交流心得、发疑解难、进行论辩以及宣传
观点、接待来访、咨询问题等都须具备良好的说话能力。在当今社会这个讲求高
效率、高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对说话能力的要求尤为明显;在人们广泛的交往及
紧张的工作中,事事要求高效率,不可能事事都先形成文字再进行交流,那种靠
书面语言交流的场合已大大减少,而代之以口头语言、用声音来传播和保留信息
的机会越来越多,加强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对造就未来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对
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无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研究显示,先说后写,
说写结合,说话能加强写作能力。因为把话说好,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而书面语
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是从口语开始的62。
观之现有初中华文教学的目标,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丶丰富
语言的累积,发展语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63等,实有必要加强语文应用
60刘玉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听话能力〉,《中国校外教育》(理论),北京:中国儿童中心,2009 年 1
月, 页 109。
61 张涛:〈浅谈说话教学及训练方式〉,《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淮南市: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06
年第 2 期, 页 110。
62 张广岩、郭术敏:《中学语文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年,页 220。
63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 《中三华文课程说明》,页 1。
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初中华文课程也全面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和创造
力,培养审美情趣,以及发展健康的个性,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
育的熏陶64。基此,华文教学目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无法被舍去的,语文应用
的加强,有助于思维、审美、个性等的发展。
从行为学角度来讲,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行为的起点,也是教学行为的归宿。
因此,初中华文教学目标必须巩固 “人”这一层面,即学生的情感丶态度丶价
值观,同时重视语文学科这一层面,即知识丶技能、过程丶方法,才算是提升人
的整体性发展的体现,为升上高中做好准备。学科本位论过份关注学科,过份强
调学科的独立性,甚至工具性,把学科凌驾于人之上,成为目的,这将背离基础
教育的本质和价值65。过去教学发展受到主知主义的影响太大, 今天则进入心里
化的教学, 以促进学生身心平衡, 发展健全人格为主的教学目标66。
其次,制定未来的初中华文课程目标,应继续以“古”、“今”结合,传统
与现代并举。传统与现代的优秀艺术遗产、文化内涵、知识、思想品德等,皆应
更大的容纳于课程目标理念中67。任何教育改革应在传统文化这一宝库中汲取思
想财富,寻求理论基础,获取创新滋养68。
64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 《中三华文课程说明》,页 1。
65王爱玲: 〈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教育研究》,
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9 年第 7 期,页 43。
66 方炳林:《普通教学法》,台北:三民书局,2005 年修正版,页 21。
贾益民:〈海外华文教学若干问题〉, 页25。
68 吴永军:〈我国新课改反思:成绩、局限、展望〉,《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 28 卷第 3 期,2009 年 7 月,页 18。
北大师范教师王元华博士认为,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华文课程纲要的本质与
重心问题-即语用体验的问题,尚未解决。他解释,语文教学在 “时事政治、思
想教育、语言、思维、文学以及 “听、说、读、写”之间游离69。就马来西亚华
文教学而言,这种趋势在所难免,毕竟语文的多样性功能太强了。语文学科是综
合性的基础学科,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具有工具性,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具有思
想性,表现为文学形式具有文学性,故而它能担负起进行语言教学丶思想教育丶
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任务70。有鉴于此,未来马来西亚华文课程的目标,在提
升其工具性功能之同时,要加强华文的文化教学,培育学生热爱华文和优秀文化
的思想感情,并结合全球化潮流,成就华文即将成为国际强势语言的事实,并符
合国家教育哲理的指导思想。
其三,重视教学目标的时代性。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中阐明的
“校本教育”概念,即赋予学校更大自主权的办学方针,还有马来西亚教育转型
的需求,是未来初中华文课程改革须考虑纳入的内容。
其四,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然而在实践
上依然未能得到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改革应订立指导思想,改变过于单纯注重
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课程改革功能的转变,打破传统的考试主义、精英主义的
狭窄定位,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
69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办公室于 2009 年 9月 10 日在马来西亚云顶高原主办“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圆桌会
议”, 王元华博士发表以“扎稳重心、提升人生、激活过程地教学华文”为题的论文报告。
70张传宗: 〈语文教学应以史为鉴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页
人的课程目标71。
华文教学需要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华文教育事业也
才有更灿烂的明天。
于向东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页 19。
第三章:马来西亚初中华文课程内容与教材
过去数十年来至 1987 年之前,华文教学目标的拟定,并没有明确的关于
语文训练的主导思想,因此也使教学内容有所倾斜,偏向知识教学,这是无法避
免的情况。但随着世界语文教学朝向语文技能训练的方向转型,马来西亚华文教
学也逐渐朝这个方向发展。
本章是介绍及探讨现有的初中华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及探讨未来马来西亚
初中华文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改革。
第一节:马来西亚初中华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介绍与论述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定义与内涵
语文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课程内容的确立,而
课程内容则以教材作为凭借生成。这显示教学目标丶课程内容与教材的关系极为
密切,不可分割。
何谓课程内容?一种相当通俗的解释是: 课程内容是“应该教什么”。这与
教材内容“用什么来教”,教学内容“实际教了什么”72,既有密切的联系,又相
互区别。课程内容由课程大纲规定,普适性最高,覆盖面广,经过教材编辑者的
处理而落实到各个版本的内容体系中,是为“课程内容教材化”。特定版本的教
材内容经过教师的处理并付诸实施,转化为特定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是为“教材
内容教学化”73。这是一个由一般到具体、前者制约后者、逐层转化的过程。李
山林丶 李超指出 “教学内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针对的对象,是与教学目
标相适应的一些内容因素。”74,其体现是以课程内容和教材为基础。
我们知道,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教学过程是教材、教师、学生及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历时过程。而教学内容就
是在教学过程中渐次发生的系列活动及其生产的全部信息。这些活动及信息被学
生个体所体验、内化,融入其心智结构,便是教学结果75或预期学习成果。
在教学这个复杂系统中生成的教学内容,受到系统诸要素的制约,这包括
依据特定教材和学情76而拟定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具体状况,教师的专业素
养、教学特长及风格,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基础,教学环境的现实条件等,所有
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作用方式,影响和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具体生成:
林富明: 〈“用教材教”的基础是“教教材” —谈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语文建设》, 北京:教育
部语文出版社,2007 年第 11期,页 25。
林富明: 〈“用教材教”的基础是“教教材” —谈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页 25。
李山林丶 李超: 〈 超语文教学内容理据例谈>,《语文建设》,北京:教育部语文出版社,2009年笫3期,
林富明: 〈“用教材教”的基础是“教教材” —谈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
76 具有包括学校环境、整体学习风气、学生的学习情况、情绪等含义。
也影响和制约着教学内容的拓展方向、时机和具体方式。
马来西亚初中华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生成,也同样受到上述系统要素的影响,
尤其国家教育哲理精神的大方向,主导了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根据马
来西亚预备班至中三华文课程说明,初中华文课程内容,由听、说、读、写教学
内容四大语文技能构成,而教材(课文)丶语文基础知识及名句精华77的教导,成
为了教学内容的载体,促成华文的综合性学习78。语文学者认为,语文教学,应
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
马来西亚初中华文预备班至中三华文课程的语文基础知识,所学习的范围
包括汉语知识、词汇和名句精华。教学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有效的
学习语文。借着语文基础的知识,学生能掌握语文的内在规律,提升自身的语文
素养,进而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80。根本而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词语表示概
念,句子表示判断,句群表示推理,语法规则反映思维规律,这些要素在学生发
展智力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1。中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有助于他
们培养自觉型的语文能力、自我引导能力与优良智力,使他们的语言规范化、思
77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 《中三华文课程说明》,页 1。
78 指听说读写语言活动的综合运用,语文学习不能停留于过去的语文活动课,单方面进行语言训练,不能
或者以听说为主,或者以写为主,或者以阅读为主。契丹:〈语文综合性学习再认识〉,《课程.教材.教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第 10 期,页 37。
79 商务印书馆编:《吕叔湘语文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 页 325。
80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 《预备班华文课程说明》,页 3。
81谢象贤:《语文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页 63。
维条理化82。
中学词汇的学习与掌握是小学阶段的延续。在小学阶段,学生已掌握了约
2700个单字83。这是一个单字、词、各种词汇的基础。在中学阶段,学生继续通
过阅读各种读物增加及丰富自己的词汇。根据中学华文课程大纲的规定,中学华
文的词汇教学包括语素的和词的基本概念、词义、熟语等项目。从预备班至中三
华文的词汇教学,虽各有偏重,但有一个特点,即是高年级须复习低年级所学过
的内容,以达教学之效。
名句教学在中学华文课程中被视为重要部分。中学华文课程大纲规定,在
教学时,“教师应简单扼要地介绍作者,并说明其出处和意义”。通过名句的教学,
学生能加强对文学方面的认识84。
书法教学,亦构成中学华文教学的一环。华文能力的培养,除听说读写外,
也有书法或写字一项,这是由于汉字有书写的困难和艺术价值的存在,需要加以
教导、训练。根据邓日才的说法,学习写作有这样的程序:先学写 “字”,次学
写 “话”,再学写 “文”,符合自然学习的步骤85,书法与作文有依存的关系。
在初中阶段,写作要求书写正确整齐,是基本的原则。书法与写作,统称为“书
写教学”。
82 毕养赛编:《中学语文教学引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年,页 147。
83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 《中三华文课程说明》,页 22。
84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 《中三华文课程说明》,页 23。
85 邓日才:《革新华文教学-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侧记》,页 251。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依据课程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材进行处
理、融合,成为其教学大纲,并使用适当的教学法来完成教学,实现教学内容,
达致教学目标。由于综合学习已成为语文学习的趋势,初中华文教学内容的安排
也以此为依归。教材是以课文为主,课文的某些要素,比如内容、词语、句式、
语言规律等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范本,而课文后面的活动,与课文的要素有关,亦
是为贯彻此目标而编排。
下文除了介绍与说明初中华文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外,也配合相关教材的运
用,通过教学活动说明两者的配合运用如何构成语文技能的训练,或促进认知、
思想、情感、人文熏陶、审美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实现
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预备班华文课程内容与综合教学内容举例分析
预备班是衔接小学和中学的桥梁。一般而言,从华文小学升入中学预备班的
学生,有些具有一定的华文底子,但也有成绩差劣的学生,彼等进入预备班,乃
因国语(马来语)在小六检定考试中不获及格。因此彼等被送入预备班,最大理
由是把马来文修好。对华文科而言,基本上是以辅导方式,重复小学课程的教学,
其程度差不多等同六年级水平。华文课程内容中的“语文应用”特为预备班而拟
定,受到特别强调,以加强学生的听丶说丶读丶写能力,为彼等升上中一之前做
充分的准备。
根据《预备班华文课程说明》,预备班华文“着重语文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发展语感,打好语文基础,并养成良好
的语文学习习惯”。它包括听话教学、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及书写教学。预备班
学生学习华文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华文在日常生活中。这包括在人际关
系丶信息处理和美学鉴赏等方面具有应用华文的能力。
《预备班华文课程说明》指出,听话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听懂各类教材的
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并养成专注丶耐心听话的习
惯。说话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准确地应用规范华语叙事说理丶表情达意和提出
问题,做到语音正确清晰丶语言流畅丶条理清楚丶态度自然,并养成有礼貌的说
根据《预备班华文课程说明》,预备班华文课程内容如下:
1.听说教学
1.1 在各种场合聆听和理解别人的发言,能边听边记边想,抓住发言要点。
1.2听读与理解字词丶句子和段落,能辨别读音,理解其含义。
1.3在日常交谈中说出看法,能听懂别人的说话,做到语气适当,语言清楚,
有条理,有礼貌。
1.4提出要求和发出指示,做到话语明确合理,语气得体,态度适当。
1.5 针对事物或课题发问,能正确地应用疑问代词,以适当的语气丶语调和
表情发问。
1.6 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情的道理,做到语言简洁准确,层次清楚。
1.7 叙述看过或经历过的事情,能说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丶发展和结局。
1.8讲述制作实物的步骤与过程,层次要清楚,条理须分明。
1.9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做到语言正确丶态度适当,与别人取得共识,达成
协议以解决问题。
以上听说教学内容的安排,在于实现听说教学的目标,使学生 “在日常交
往中与人融洽相处,有礼貌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讨论中取得共识,解决
问题。”此外, “能专注、耐心的听话,以获得信息,针对问题发问,流畅地叙
事说理,发表意见。”通过双向交流,让学生训练听与说的技巧,聆听别人的心
声及表达自己的看法。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识字和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并能应用工具书及其
他媒体认以理解各类教材;具有自行阅读丶独立思考与欣赏文字的能力,并能正
确丶流利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的内容与其要求
2.1掌握语音知识,读准字音。
2.2认识略语和多音多义字,并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2.3认识熟语并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2.4朗读不同类型的句子,并能根据标点符号的作用,领会语义,正确丶流
利丶有感情地朗读。
2.5阅读与理解记叙文,分析哥哥事件的起因丶发展和结果。
2.6阅读与理解说明文,分析内容的主次和说明的顺序。
2.7阅读与理解韵文,掌控握其中心思想,领会其意境。
2.8阅读以收集有关某个课题的资料,做到资料县具针对性,全面性和可靠
3.书写教学
书写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规范的词语和优美的文句写作,做到内容具体充
实、结构完整、并能书写毛笔字。书写教学的内容与其要求如下:
3.1习毛笔字,做到字体美观,执笔丶运笔和坐姿正确。
3.2词语的应用,能搭配和替代词语,组词成句,应用词语填空和造句。
3.3续句丶做到意思明确,合逻辑,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3.4.句子的应用,能把句子组成段落。
3.5书写段落,做到句与句之间有联系,中心思想鲜明。
3.6看图作文,能具体描述图意,做到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3.7书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充实,叙事明晰,层次分明。
3.8书写说明文,能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性质丶特点和作用,做到内容扼要简
明,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3.9书写应用文,做到格式正确,称呼适当,文字简洁,措词得体,段落分
3.10根据情况和活动的需要,填写表格,设计各类卡和表格。
在组构预备班的课程内容中,教育部课程司将语文基础知识和名句精华列
为必学部分,涵盖汉语知识,即语音;汉字的简介: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
变;六书(象形);语法:词类(实词);句子类型:根据功能分类:陈述句;祈
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修辞:反复;夸张;标点符号;词汇:词的基本概念、
词义、熟语等;词义: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语素的基本概念;语素的分类:
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单纯词与合成词:简单介绍概念,不介
绍分类;熟语:成语;名句精华(30句)。
以上所述,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课程内涵,或只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时的指
标性参考。教师必须配合教材的有效运用以把它们体现为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
才能实现相关教学的目标。
预备班华文课程语文技能的教学以综合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适当地结合教
材,充分使用每一个教材,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教材,吸收教材相关的养
分,从而对听丶说丶读丶写的教学目标能有效地达到。因此,教材的有效利用,
促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课文在教材系统中位于中心位置,因此课文的
角色,是协助完成 “实际教了什么”的教学目标。换言之,通过阅读教学,从
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记叙文丶说明文丶应用文等,进行听丶说丶读丶写教学,
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充实丶体现。兹把预备班华文综合教学内容86及相关活动举例
例1: 笫二课:〈古老的鱼>
作者:方宗羲
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能:
a. 对古老的矛尾鱼的进化演变有所认识。
b. 针对特征发问和说明特征,认读音节。
c. 掌握搭配词语丶替代词语和组词成句的技能。
d. 以毛笔书写基本笔画。
上述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乃依据课程大纲之需所编定,这些教学目标是
通过课文的理解及课文后面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所建议的教学活动是:
a. 根据课文前三段内容,填写矛尾鱼的资料;
b. 填写矛尾鱼和青蛙的特点;
86 课例与教学内容来源:《预备班华文》课本,吉隆坡:红蜻蜓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004 年。
c. 根据图意,以“矛尾鱼”、“两牺类”、“总鳍类”填写;
d. 填写段落内容大意,并鉴定它是主要内容或次要内容;
e. 认读音节;
f. 搭配左右两栏的词语(课文字词);
g. 应用词典找出A项左栏词语的同义词;
h. 将词语组成句子书写;
i. 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点、钩、挑、折)。
分析这些的教学内容,显示a项至d项、f项至j项的语文技能活动,符合《预
备班华文课程说明》的课程内容(书写教学第3.2项及第3.1项)、而a,j及k项活
动则符合阅读教学第1.2项。 明显的,在11项教学活动中,书写教学的比重最大,
其次是阅读教学,说话教学也有一项,听话教学的分量则以隐性形式进行,但不
具体,显示对书写教学的倾向和重视。听话教学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处于弱势。综
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随机方式出现。
本课所指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是:认识实词:名词、动词及形容词;
填写正确的实词;另外名句精华的学习,有: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
例 2: 笫十三课:
作者:贾平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a.不畏艰苦地走向光明大道,做个有有用的人。
b.说出看法,收集资料,认识熟语,提出要求和发出指示,讲述步骤和
c.书写记叙文。
d.以毛笔字书写独体字。
以上课文(记叙文)的教学目标,可通过以下的活动体现:
a. 说出看法,怎样能走向光明的前途?(小学、中学、大学)
b. 阅读与理解:选择正确的答案。
c. 分析课文,填写下表。
d. 收集资料,制作集簿。
e. 认识熟语,书写记叙文。
f. 提出要求,发出指示,讲述制作步骤。
g. 书写毛笔字(独体字)。
分析上述预期教学目标,说明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在本课中得到
实践。其中听话教学以隐性姿态体现,说话教学两项,阅读教学三项,书写教学
则占四项。教学语文技能与《预备班华文课程说明》所列教学内容相符。
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包括修辞(反复);名句精华部分有:富贵本无
根,尽从勤里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及认识熟语。
例 3: 笫十八课:(战国策) 作者:不祥
通过本课,学生能
a. 从寓言故事中学习诚心待人。
b. 说出看法,聆听训话,讨论课题,收集资料,认识熟语,提出要求
和发出指示,讲述步骤和过程。
c. 书写记叙文。
d. 以毛笔字书写独体字。
课本编排的教学活动,有以下7项:
a. 说出看法:假设你的朋友拥有一张极珍贵的绝版唱片,是你非常喜欢
的, 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求得这张唱片?如果你的朋友坚持不肯出让
该唱片,你会用什么方法找到另一张相同的唱片?
b. 阅读课文,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句子。
c. 听校长训话,然后回答问题。
d. 分组讨论活动出席冷淡的课题。
e. 书写记叙文,主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f. 认读“上声”、“一”和 “不”的变调、“啊”的变调。
g. 书写毛笔字(合体字)。
这是一堂古文教学。古文中的语言形式虽有异于白话文,但不影响语文的学
习,反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文字素养。教师运用教材和课文里包含的一些有利于
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东西进行教学,这包括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必须掌握的语文知
识(字、词、句、篇的知识;文章写作知识;文学鉴赏知识;文化常识等)。这
些知识不是在课文中直接显示,而是暗含在课文里的,我们要挖掘出来组织成教
学内容的需求。87
此外,听说教学丶阅读教学与书写教学的内容再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主要
是基于 “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强弱不一,让教师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
充分掌握或巩固小学的技能,以使学生的语文程度能顺利的在中学接轨88。
上述预备班华文课文教学的几个例子,显示课文成为学习语文的重要凭借,
课文确实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语文技能的材料与养素,这也是课文的最大功能;但
深层分析,不难发现有些教学活动的设置与课文尽然毫无联系,纯粹是为了迁就
预期学习成果而编排。显然,除了阅读教学,听说教学与书写教学某些特定教学
活动的安排,皆因课程纲要的需要而出现,跟课文占不上关系,例如:“说出看
法,怎样能走向光明的前途?(小学、中学、大学)”、“ 收集资料,制作集簿”、
“ 认识熟语,”、“提出要求,发出指示,讲述制作步骤”、“ 书写毛笔字”、“听
校长训话,然后回答问题”、“ 分组讨论活动出席冷淡的课题”等都是。
李山林丶 李超:〈语文教学内容理据例谈〉,《语文建设》,北京:教育部语文出版社,2009年笫3期,页11。
88教育部课程发展司编: 《预备班华文课程说明》,页 2。
三、中一华文课程内容与综合教学内容举例分析
中学华文课程的设计是以人际关系丶信息和美学等三个语文应用领域为根
据。学生必须以掌握听丶说丶读丶写四个语文技能为基础,只有充分掌握语文技
能,才能达到语文应用的学习要求。语文技能的训练是中一课程的核心,必须在
上述三个语文应用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89。
中一的教学内容是预备班教学内容的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物各部位名称英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