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这个字念什么是什么?答对第一时间采纳,实在看不清楚

一份学生作业,如何变成美国史上最著名纪念墙? | 建筑学院
建道筑格ArchiDogs
作者:林文俏
1959年,两个生命分别来到和离开我们的世界。前者是美国俄亥俄州雅典城一个女孩诞生,后者是越南战场美军第一个将士阵亡。从1959年到越战结束的1975年,伴随这个女孩的生命长大,是不断升级的的越战使58,318个美国将士一个接一个离去,与反战运动在美国一浪高过一浪。也许正是这种生与死的年代叠合,注定那个有个诗意名字“林璎”的女孩长大后要为战死者做一件事情。在1982年,女孩名字通过“越战墙”与战死者名字连在了一起。作者 |&林文俏编辑 | Shirley Chen&人物&越战墙设计者林璎&一个年轻人喊道:谁能帮我找到我的父亲?日,适逢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奥巴马总统在华盛顿“越战墙”前反思,称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最沉痛的篇章之一”。“越战墙”的美国正式名字叫“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它一反传统战争纪念碑的设计风格,用极简的建筑元素倾诉了战争之伤,为世界战争纪念碑立起一座丰碑。“越战墙”位于华盛顿宪法公园小树林里。像两面镜子一样光亮的黑色花岗岩碑墙,有144块墙板,组成呈倒V形的500英尺长的两翼碑墙,像一本打开的书,向两边延伸。左翼向着林肯纪念堂,右翼向着华盛顿纪念碑。两墙相交处从墙脚到墙顶地平线,约有3米高。从两墙相交处起,墙的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直到与地面相交。以阵亡时间为顺序,碑墙镌刻共58,318名阵亡将士与失踪者的名字。死者名字之间,以一小点相隔,它代表一颗钻石。名字后面如果是十字架,代表只是失踪。当初还有一个约定,如果有人最终生还,就在十字架旁边画一个圆圈,可是至今还没能画下一个圈。右翼墙之首处,在“1959”的四个数字后面,刻着越战第一个阵亡将士的名字。从他开始,名单自上而下(在每块墙板上),从左至右,缓慢来到右翼墙的最右端处。后续名单再由左翼墙最左端处承接,同样自上而下,从左至右,继续行进,最后到左翼墙之末。在“1975”四个数字前面,刻着越战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与右翼墙之首的第一个名字相呼应,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象征着战争的帷幕拉开又合上。越战墙的地理位置越战墙左翼入口 (作者摄)名字后的“钻石”和十字架夜间的越战墙遥望华盛顿纪念碑右翼墙之首是1959年第一个死者的名字,左翼墙之末是1975年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2017年4月,华盛顿到处是淡淡的粉红樱花。我缓步在越战墙倾斜向下的步道上。刚开始碑墙很矮,每看一个名字都要蹲下来把头凑近地面。慢慢,人与墙之间发生了角色转移,碑墙越来越高耸,人越来越低微,每迈一步都像走在通往历史深处的甬道上。随着名字在头顶上越来越多,死亡的浪潮随之席卷而来。当人们贴近墙面凝视自己亲人的名字时,黑色光亮的墙面映出人们的面庞,阴阳两个世界的死者与亲人似乎在这里面对面。“那好像是一个老兵”,陪我参观的妻子指着不远一个迷彩服身影,轻轻对我说。我顺眼望去,只见到一个后脑,老兵几乎整个头与脸,都紧紧贴在墙面,与那座沉默的黑色碑墙粘成了一体。这个老兵是当年穿梭于亚热带丛林中的特种部队战士吗?“谁能帮我找到我的父亲?”我被一个声音吸引,一个小伙子,含泪举着一块写着父亲名字和部队番号的牌子高声喊道。有几个游客突然举手向那块牌子敬礼!继续往前走,一个高个子的军官正抱着一个小女孩在亲吻墙高处的一个名字。旁边站着她拿着鲜花的母亲。那个名字是她什么人?爷爷,还是外公?走到纪念墙中心两翼墙交界处,两块石头压着一封英文信。我蹲下去细看:“亲爱的比尔,想你,我哭了。我记得你婴儿时的样子。我看到黑墙上刻着你的名字,那是我给你起的。我好像觉得你回来了。非常想你爱你的妈妈。”走出越战墙,我回头一望,一队红服装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队下,走进越战墙。我不知道,这个老师会怎样对她的年幼学生介绍这个没有国旗与英雄塑像的纪念墙。作者妻子在越战墙 (作者摄)&越战老兵在越战墙找到了他的战友每年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都有越战老兵来越战墙悼念&&终于寻找到亲人名字拓写亲人名字她在哭谁?丈夫还是兄弟?林璎回击:名字就是纪念碑全部,无需再添加其它&日,一部名叫“猎鹿人”的电影在美国上映。该片以越战为背景,讲述了三个过去常一起打猎的好友在战场被俘后的不同命运。电影引起越战老兵的观看热潮。他们组成了一个社团并积极说服国会批准在华盛顿宪法公园修建一座纪念碑纪念越战阵亡将士。日国会批准修建。美国建筑家协会组织和发起纪念碑征集设计方案,共收到1441件应征方案。其中的1026号设计方案,得到由8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的评委会的垂青,被公认为“天才设计”。因为它用极简的元素——地平线下的一墙死者名字倾诉了战争之伤。评委说:作品很简约,但你凝视它越久,就越被它打动,就越会感到它蕴藏的巨大力量。这种设计学界称做“简约主义”——一圈石头,一汪清水,都能表现巨大景观主题。纪念碑方案是盲审。评审委员会查询胜出者资料,以为看错了,邮寄地址竟是是耶鲁大学某个像是学生宿舍的地方。后来得知,该方案是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一份学生作业。1980年秋天,21岁的耶鲁大学建筑系三年级学生林璎,正做一个有关“墓园建筑”的作业。发现了征集越战纪念碑方案的海报,她与同学进行应征。她研究了许多纪念碑建筑,发现大多数对战争的颂扬要远胜于对生命的惋惜。林璎决定将作品的意义落在“人”上。她说:宝贵的生命为战争付出代价,最应被铭记的是“人”。正如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稿是被从废纸篓里捡回来的,对林璎反传统的作业老师并不满意,评分只给了“B”。但仍鼓励林璎参加应征。林璎寄出作品后几乎忘了此事,以致评审团电话告诉她方案被选中时,重复说了三次,她才听明白。&林璎方案说明尽管这座越战墙是国家纪念碑,但其建设资金全部由私人捐助。历史的解读永远无法代替百万越战老兵与亲属的历史创伤。他们请求国家修建纪念碑,就是希望有高耸、有挺拔、有屹立不倒、有美国国旗、有英雄形象,一句话,有丰富的政治元素来安抚自己心口永远的伤。可是林璎方案不是传统的竖直的纪念碑,而是横卧的纪念墙。它不耸立,而是往地下延伸。它不是传统的白色,而是黑色。而且只有人名,没有铭文,没有任何装饰物,更别说纪念建筑中常见的雕塑。关于那场战争的正义是非,美国争论了多年,一直没有结论。林璎方案像是给越战老兵的心灵伤口重重洒下一把盐。美国大多数民众对于林璎设计中没有美国国旗、没有军人英雄形象、采用黑色也感到不满甚至愤怒。越战退伍军人说:“这个设计毫无疑问就是一个难看的黑色疤痕。黑色,一个众所周知的代表着悲伤、耻辱、低级的颜色,一个遮蔽耻辱的洞穴。没有哪一个必须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的越战老兵会愿意去参观这样一座纪念碑。”有人传播文件声称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中有一个共产党和4 位反战主义者。一个国会议员写信给共和党议员们,请他们联名写信给里根总统,敦促内政部长阻止林璎方案的施工。一个美国大富翁掏钱给越战老兵买机票,鼓励他们去华盛顿抗议。甚至有人攻击林璎的身份:“美国的纪念碑绝对不能让一个亚裔女孩来设计!”面对铺天盖地的反对与攻击,小女孩林璎镇定地回答说:“这项设计象征着活者和死者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它的主题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战争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我的确希望人们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最后反对者允许采纳林璎方案,但要加战士雕塑,要把颜色改为白色,使它高出地面,并在越战墙的最高点插上美国国旗。内政部长出面了,说除非林璎能和那些反对者达成妥协,插上国旗,添加战士雕塑,否则他将取消修建越战墙的计划。他认为从哪个角度,一个女孩都不敢与联邦政府作对。没想到21岁的林璎毅然回答“不!”。她回击部长:“我的方案想要纪念的是战争死亡者,而不是国家行为,死亡与失踪者名字就是这座纪念碑的全部,无需再添加任何其它元素。”林璎原本安静的心灵和生活被搅乱了。心力交瘁的她,觉得那日子灰暗得见不到阳光。为了平息争论,评审委员会再度审阅全部1441个方案,仍然一致认为林璎的方案是最好的。质疑乃至攻击的硝烟改变不了尊重艺术的原判。林璎在巨大的争议和压力下完成了这个作品,此后她仍在这种充满敌意的压力中生活了较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她的名字在越战墙落成时的献辞中完全没有被提及。揭幕典礼的节目单上,只有战士塑像印在封面上,全然不见林璎的作品。最使她痛心的是,最后建起的越战墙的入口处添加了“三个战士塑像”,以满足反对者的“英雄元素”要求。这是评审委员会为了能让林璎的天才设计面世的无可奈何的让步。好在它们的位置离林璎方案约50米,保留了林璎方案的独立性。今天,参观者谁也不会把它列作越战墙的一部分。但是当数万人到纪念碑前落下眼泪,争相和林璎打招呼的时候,她还是感到很欣慰。林璎说:我知道人们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会哭。不论你们怎么看我的作品,只有每个人在看到这些作品时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才是它的最后评断标准。越战墙落成时的拥挤人流离越战墙50米的战士塑像1982年林璎在越南战争纪念碑落成仪式上的照片&历史是公正的,&越战墙使她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越战墙开放后,越战老兵和亲属如潮水般从各地赶来。当他们在墙上找到并抚摸战友或亲人的名字时,光亮的墙面映出自己的面庞。他们痛苦战友或亲人不能与自己同享眼前的充沛阳光与湛蓝的天空。就连林璎自己,第一次走进纪念墙抚摸朋友父亲的名字时,也禁不住悲从墙来!日,越战墙落成十周年典礼举行。在这个大地开裂,生者和死者相聚的特殊地方,越战墙迎来了它的设计者“Maya Lin”(玛雅林,林璎美国名字)。当林璎步入会场时,全体出席的老兵起立,长时间为她鼓起了迟到十年的掌声。主持人称她“创造了一个时空,一个生者与死者相聚的的时空。”典礼花近3天时间,把碑墙上死者名字逐一大声地唱出来。30多年过去了,此时人们到华盛顿参观这个V字形越战墙时,一切出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都已经平息,人们可以用一种更加客观平静的态度来看待越战墙以及它背后的这场长期争议的战争。同时人们也反思和化解了对于设计者的非理性的敌意和攻击,给予林璎应得的荣誉。林璎 25岁获得美国建筑领域的权威奖项——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46岁获选进入全美妇女名人堂。1995年,以设计越战墙的经历为主题的纪录片《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玛雅林:强烈而清晰的洞见)获6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美国《生活》杂志将林璎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50个美国未来领袖之一”。日晚,“2009年美国国家艺术奖”颁奖典礼在白宫东厅举行。美国总统奥巴马把奖章颁给50岁的林璎,以表彰她“身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特别是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设计,表达出人类对战争创伤的深切感受。”日,奥马巴最后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向21位杰出的美国公民颁发了美国政府授予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57岁林璎与比尔·盖茨夫妇、球星乔丹等20个卓越公民一起领奖。尽管林璎反复强调她的设计主题不是政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还是说:“全美各地大大小小数百座纪念碑中,再没有比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更能体现美国的政治性和政治力量了——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黑色两翼不仅喻示着越南战争是美国当代历史的分界线,更是东西方两大阵营意识形态的分水岭,也就是说,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体现着美国的国家特性——这才是林璎在27年后终于获得‘国家艺术奖’的真正原因!”日,奥马巴总统向林璎颁发总统自由勋章纪录片《玛雅林:强烈而清晰的洞见》封面设计耶鲁大学的“妇女之桌”&在大学时代,教授曾对林璎说:建筑设计与美术雕塑是两种不同体系,你只能选一。林璎在主修建筑设计的同时,却到艺术学院旁听了许多雕塑课。林璎希望自己一生从事的工作,不是设计纯粹功能性的建筑,而是介于建筑与艺术之间。越战墙以后,林璎更多的作品是独立的雕塑。耶鲁大学斯德林图书馆的左前方,是耶鲁校园标志性雕塑,林璎的又一简约设计代表作——“妇女之桌”。雕塑只有两个元素:水与数字。一汪清水从一个黑色椭圆形的大理石桌面中央的圆孔泉眼喷出,均匀地一波一纹地向整个桌面漫去。桌面简约刻着一组组数字,以年代对应着女生的人数。你可看到,从1701 年耶鲁大学成立开始,到1872年之间,172 个数字都是“零”(没有女生),然后从1873年起,是一位数,再是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数字成螺旋形逐渐变多,螺旋间距不断加宽。伴随着不断流动的水,直观地体现出女生就读耶鲁大学的人数在逐年上升。而流动的水,不仅带来视觉上的变化,还带来声音,改变整个作品的观感,还吸引着人们去触摸,感受着潺潺流水下那不断前进的招收女生的历史。到1969年数字突然变大。因为过去女生都是研究生,1969年开始招本科女生。实在令人感到奇怪:美国声称自己是世界最讲人权的国家,顶尖的大学却是1969年才开始招收本科女生,热心的男生以绅士风度,将自己的宿舍让出来给女生住,自己则住进临时搭建的帐篷。有些人认为,耶鲁开始招收本科女生,推动力量并不止来自女权运动,还有男生旺盛的性荷尔蒙。他们喜欢与女生同课。由于耶鲁本科没有女生,男性报考大学都放弃耶鲁,跑到男女同课的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去了。正像校长的一位助理说的那样:“为了吸引更多的尖子男生,耶鲁必须招收女生。只有这样才能让耶鲁成为男生更向往的地方。”耶鲁大学标志雕塑“妇女之桌”&Ipad的“简洁便携”,是否受到林璎的影响?曾有文说,在史蒂夫?乔布斯的顶级朋友圈里,有三位华人大师,可能是他在天堂都会感念的人。这三个人以自己的才情,在工作和生活中,或启示、或温暖过乔布斯的事业与生命。他们就是大提琴家马友友、建筑大师贝聿铭、著名建筑师与艺术家林璎。1983年,一个周三下午,正努力改变电子工业冰冷与生硬造型设计模式的乔布斯,在一个国际设计大会上发表了演讲,另一场演讲正在隔壁一个小型会议室里进行,发言人是24岁的林璎。两人认识后,很快因为对造型设计要“至繁归于至简”的共识,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也是在与林璎的交往中,乔布斯得到了一个巨大的灵感。乔布斯邀请林璎访问苹果公司。“我和史蒂夫一起工作了一个星期”,“我问他,为什么电脑看上去就像笨重的电视机?为什么你们不把它做得薄一点儿?为什么不做成平板的便携式电脑?”林璎回忆说。乔布斯回答说那正是他的目标,只是现在技术还没有成熟。多年后,苹果有了Ipad。它的“简洁便携”,是否受到林璎简约设计风格的影响呢?&简约主义的中心思想即“少即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说过:“少即多(Less is more)”(即简约并非简单),这也可以说是简约主义的中心思想。他认为:少就是任何多余的东西都不要。这种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林璎的简约设计思想最早来自大学期间一次“林荫墓园”散步,在那里的各具特色的墓碑和雕塑中,她被一个船长的墓碑所吸引。墓碑上只刻着一条渡船,线条简单又优美。从那起,她把“简约设计”作为终身追求。“越战墙”看起来十分简约,实则很不简单。在华盛顿特区随处可见的纪念建筑当中,它不但主题与众不同,在风格上也属为数不多的现代主义。纪念墙不再耸立,而是走入地平线之下,以黑色代替传统的白色,以抽象的人名代替栩栩如生的雕像。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样式变了,内容变了,与公众的交流也变了。它不再是单纯地令人仰视,而是引导人们思考。它有温度,直抵人心,向人们传递着深沉的纪念和力量。以无形的压力逼着你去想。它极简洁,却很煽情,催人泪下。无论是反战人士,还是越战支持者,来到墙下,面对着几万阵亡军人的名字,都不再争论,而是陷入沉思。中国人说“哀而不伤”。林璎在设计纪念墙时未必知道这句话,但她的设计思路却体现了这样一种境界。她后来说,她的纪念墙想追求一种诚实。你得老老实实地接受死亡的痛苦,然后才能从痛苦里走出来。简约设计的建筑元素少了,对留下的建筑元素却必须精心考虑。为了突出镜面效果,越战墙抛光的黑色墙面板打磨得相当薄。这样发光墙面在承载军人名录的同时,也将映出参观者自己的影像。这种视觉效果所达到的震撼力,事前根本无人会想到。林璎说,虽然人们习惯上把她的设计称为“纪念墙”,但在她看来,那并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隔幕,隔开阴阳两界,因此当参观者走到近前,伸手触摸刻在墙面的名字时,死与生、过去与当下,都交融在一起。而倒V形造型,则象征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碑墙两端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感受越战纪念墙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的密切关系。后者立在蓝空显得高耸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绵延而哀伤。这种场景的反差与烘托,强化了越战墙的感染力。越战墙上名录的顺序也大有文章。通常的思路是把名字按字母顺序排列,但林璎坚持按照阵亡(或失踪)的时间顺序来排。隐喻那场战争的进程。有学者指出,这样一种排序方式,使得纪念墙虽然看似无一字闲话,其实却是在讲述历史。人们会发现在某一天的名单特别长,说明那天发生了一次极为惨烈的战斗。天安门观礼台就是“简约设计”在中国的代表作。1954年初,北京市政府决定建造天安门观礼台。当时搞了个设计竞赛,最后胜出的是张开济的方案。中选的原因很怪,在所有方案中,它最“简单平淡”:极普通的台阶,高度未超过红墙高度,颜色涂成朱红色,与天安门的主色调浑然一体,更凭添了天安门的庄重与气魄。张开济认为,既然是国庆或“五一”才启用的观礼台,实用即可。而且观礼的劳模都来自普通群众,豪华与他们的身份不融佩。张开济说:“天安门城楼是广场的重点,再有一个建筑与之争宠就是喧宾夺主,因此观礼台设计越少,越不显眼越好,越不突出就越成功。”建筑专家罗哲文说 :“这观礼台好就好在简单得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才华横溢且心想事成&民国才女林徽因中国人提到林璎,总爱加一个定语“林徽因的亲侄女”,不少记者曾寻觅过林璎成长轨迹里的林徽因痕迹。其实在22岁前,林璎根本不知道姑姑林徽因。因为“越战墙”的成功,《纽约客》主笔采访了林璎,对她说中国也有一个与她同姓的女性,参加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林璎去问父亲林桓,父亲告诉她:她是你的亲姑姑,和你一样在耶鲁大学念过设计。由于中美对立的政治原因与美国的种族歧视,为了使女儿尽早融入美国社会,过去林璎父母从未对她讲关于家族与中国的事情,甚至没有教她中文。这使林璎不知道死人在中国是“鬼”。如果她知道死人在中国是“鬼”,我想她不会选修“墓园建筑”课程(在中国的大学建筑系,你看不到这门课程。)还会有当今的越战墙吗?日,近5万名校友赞成,以超过80%的选票,林璎成为耶鲁大学的董事。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列文说:“她将替代曾任四位美国总统顾问和评论员的大卫·哥根的董事席位。”在就任校董的仪式上,林璎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父母亲移民来到这个国家时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我知道,如果我的父亲在世,他一定会同我的母亲一样为我而骄傲。”林璎的祖父林长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堂兄,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7年7月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林璎的父亲叫林桓,与林徽因同父异母。林桓是美国俄亥俄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陶瓷艺术家,林璎母亲张明晖为俄亥俄大学文学系教授与诗人,林璎哥哥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林家从日常使用的家什到室内装饰,从朴拙的粗陶用品到彩釉陶罐等等,都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气息。在这样一个充满知性与艺术氛围的家庭中,年幼的林璎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在父母言传身教和鼓励下,林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异于常人的发展,审美倾向独特。中学毕业后,林璎考取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林璎利用假期自费到欧洲考察了许多墓园。她觉得,墓园设计也是一项专门的学问,她将“哀思建筑”选择为自己主修的设计课程,旨在强调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诠释死亡”。1985年林璎首次回到故土。在福州,林璎来到父亲度过童年的老屋。她突然明白,正如父亲从小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一样,她也深深地受到了父亲和他代表的家族以及文化的影响。林桓曾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强果敢独断,才华横溢且心想事成。”她想,自己不正是父亲说的“林家的女人”中的一个吗?作者简介&&林文俏广东财经大学教授,人文学者,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铁道建筑本科,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工学硕士,退休后周游世界,撰写建筑散文,介绍各国建筑的人文内涵与时代故事。作者 |&林文俏编辑 |&Shirley Chen版权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ArchiDogs或作者获得授权本文图片除特殊注明,均来源于网络。THE END&
建道筑格ArchiDogs
作者:林文俏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版权所有 (C)厦门市掌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禁止以商业性目的使用『建筑学院』的内容,非商业性转载请联系我们。
社交账号登录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谁有《捉妖记》的电影资源或者下载地址 要高清的 100悬赏 一但有效 我会在第一时间采纳 非_百度知道
谁有《捉妖记》的电影资源或者下载地址 要高清的 100悬赏 一但有效 我会在第一时间采纳 非
谁有《捉妖记》的电影资源或者下载地址要高清的100悬赏一但有效我会在第一时间采纳非诚勿扰谢谢各位了...
谁有《捉妖记》的电影资源或者下载地址
要高清的 100悬赏 一但有效 我会在第一时间采纳
非诚勿扰 谢谢各位了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大王是你来巡山
大王是你来巡山
擅长:暂未定制
能发给我吗?
下载地址什么的
100悬赏呢,家里孩子都等着揭锅呢,
我还没去看
那个捉妖记最后一个字母是什么?_?
这个是高清的吗?
他们都看不清楚的
前面写着清晰版,
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采纳数:20112
获赞数:118148
参与团队:
链接: 密码:czzx
不是高清的啊
高清没出来呢
这是目前最好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去百度下载一个软件 影视大全
这里面可以看
可以看记得采纳哟
采纳数:14
获赞数:34
擅长:暂未定制
去电影院看啊
小莫萌哒哒822
小莫萌哒哒822
获赞数:12
擅长:暂未定制
去电影院呗
其他5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城南旧事 阅读答案秀贞为什么疯了?“我”凭借哪几点认定妞儿就是“小桂子”?你能理解题目《驴打滚》的含义吗?《驴打滚》一文
问题描述:
城南旧事 阅读答案秀贞为什么疯了?“我”凭借哪几点认定妞儿就是“小桂子”?你能理解题目《驴打滚》的含义吗?《驴打滚》一文中,宋妈遇上了哪两件坏事?
问题解答:
1因为思康“三叔”和小桂子2青记和泪坑儿3一种食物和宋妈家的驴4儿子死了女儿被卖希望对你有用!望采纳~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因为她过度思念着与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小桂子,被误认为是疯子,事实上她只是坚信小桂子或者并渴盼她回来而已
《追赶承诺》这篇文章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办到,不要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而忽略了对别人的承诺.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很重要的事情,而去做某些事情而实现自己的承诺.在放弃和实现之间其实就是一个追赶的过程.不知妥否,祝你学习进步.
第一题: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扎实阅读文本入手去理解人物形象,而不要流于架空的分析.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才认识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后悔平日没有努力学习.文中有许多这样的语句,具体参看课文说明部分.韩麦尔在最后一堂课上奇特的穿戴;韩麦尔先生对阿尔萨斯人的批评;韩麦尔先生把“法兰西”“阿尔萨斯”写在字
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痛苦——一身烟尘,孤独寂寞,夜晚苦熬深沉——默默奉献、以苦为乐总结:这是全文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行道树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
小小的糖罐,隐藏着一个秘密,也包蕴着一份浓情.正是这个糖罐,撑起了一个农家贫穷女学子的自尊,也正是这个糖罐,送来了同学殷殷的关切,它带着阵阵暖流,裹着丝丝甜意,帮扶着她走过艰难,跨过险阻,迈向成功的峰巅.也许“我”当年的举动并不引人注意,也许“我”当年倒进去的糖值不了多少钱,但“我”却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他人的自尊,感染
第一个悲剧指泰坦尼克号处女航就遭到如此灾难,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航行,第二个指他忍辱偷生是种悲剧,他不愿这样苟活 或者 第一个是船要沉了,将会有许多人死去,第二个是,作为船长,他失去了责任,就如失去了生命.
《走进周庄》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梦”的内涵 2、 掌握作者追求自然、古朴的思想境界 二、 重点、难点 掌握作者追求自然、古朴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去过周庄的人都知道,周庄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的景象,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全镇桥街相连,依
写出老两口对来历不明的钱的发愁.承上启下,写出他们不贪财,纯朴
1.天真,善良,可爱,在“灾难”面前无助但对外婆充满信任.2.小时候星星的消失对于我们而言,就如现在人世的不幸和灾难,然而,从向外婆哭诉星星的消失,到为人世的不幸和灾难动容可以看出,我们心中的爱正一点点缺失.
改变一生的支点就是良好的心态.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分掉一半的忧愁.这句话说的是,我的能量是无限的,知识还没有找到适合我表现的平台,一旦这样的平台出现,对于我来说无所不能.
承上启下;外边是冬天,而家里是春天,表现出家中的温暖、作者对家的牵挂,以及作者对已故妻子的思念之情.(作用记1分,含意记2分)主旨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温暖的.(1分)感受:画面一示例:每次放学回家,母亲都在村口迎接我,问寒问暖.我感受到母亲对我的深切关怀.画面二示例:同学刘兵耐心劝我戒掉了网瘾
初中的吗 再问: 嗯 再答: 那我没法帮你,我是小学的
1.使我从此以后对任何人都富有同情心.2.怀念/思念 祝福3.因为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母亲受不了这个打击,所以精神失常.这可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上去的,老师讲过这篇文章,答案绝对可靠,给点分吧!
母亲因父亲一夜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逼疯了.为了不让母亲接二连三发作,“我”和兄弟姐妹们乞求乡亲们小年不要放鞭炮,结果乡亲们搌弃了习俗,除夕夜也没有放鞭炮
1.在脚手架上,没系保险绳,2.从刘雅看到女工在工地上危险地工作着,让刘雅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从而引出了刘雅给母亲打电话,关心母亲的情节,侧面反映了母女之间深深的爱..3.“因为,我妈妈也跟你一样,在脚手架上干活;因为,你也有疼你的孩子.”4.5.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每个人都多买点保险,
1、秀贞的女儿叫(小桂子 ). 2、《惠安馆》的故事一开始发生在(春)季,结束在(秋)季,地点在(北京).(地点填写某城市)当时的我(6)岁. 3、《惠安馆》这个故事中,“我”送给秀贞(手表)和(金手镯) . 4、妞儿(6)岁. 5、在欢送毕业同学会上,作者和三年级的大同学一起表演的节目叫(麻雀和小女孩).
这没法给你答案了……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给下原文的或者你看看以下两个网址那个是你卷子上的原文“儿子一样的父亲”指父亲因老年痴呆而被作者与他的母亲当作“儿子”供养.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乡音,勾起了父亲对家乡的回忆,也让父亲的病有了好转.这种乡村的回忆与感觉,正是父亲所需要的.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 意为 部分人相信……后面的不成句子,很难具体理解.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个字读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