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最主要区别的英文怎么说

当前位置:
登革出血热有什么症状? 应该怎样诊断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有什么? 应该怎样诊断登革出血热?
  潜伏期同登革热,临床上可分为单纯的登革出血热及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两型。
  1.登革出血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常于病程的第2~5病日出现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躁,出汗,肝大,皮肤瘀点或瘀斑,束臂试验阳性,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腔、腹腔出血。
  2.登革休克综合征 患者在发生出血的基础上,其血压和脉压呈进行性下降,随即进入休克状态。早期患者的神智仍可清醒。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逐渐表现为恐惧、烦躁、谵妄和昏迷,可于4~24h内死亡。
  1.流行病学资料与登革热相同。
  2.临床表现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出血倾向,如皮肤有瘀点、瘀斑,腔道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腔、腹腔出血等。登革休克综合征患者出现血压和脉压的进行性下降,当收缩血压&12.0kPa(90mmHg),脉压&2.7kPa(20mmHg)时,患者即进入休克状态。
  3.实验室检查 可发现血液白细胞总数从减少到轻度增加,中性粒细胞稍增多。血小板减少,可低至30×109/L以下。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凝血因子减少,补体水平下降,纤维蛋白降解物升高。血浆清蛋白降低,血清转氨酶升高,出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下降。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同登革热。
  若患者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典型的临床表现,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更高增长,或在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再加上发生多器官较大量出血、肝大、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者,诊断为登革出血热。若患者在登革出血热的基础上同时伴有休克者,则诊断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
请您详细描述您感到不适的症状、部位及发病时间
[帮助选择][皮肤综合][帕金森][消化内科][生殖孕育][白癜风]
[帮助选择][皮肤综合][帕金森][消化内科][生殖孕育][白癜风]
向医生咨询相关问题
有问题向医生咨询,百万医生在线解决您的健康问题。
大家都在搜:疾病概述/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denguehenorrhagicfever,DH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皮疹、、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
病原学/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登革病毒(Dengueviruses)为B组虫媒病毒,归类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es)。有RNA基因组衣壳,呈哑铃形、杆状或球形,直径为40~50nm。可在乳鼠脑内和组织细胞中培养繁殖,以白纹伊蚊细胞纯株(C6/36)最为。登革病毒有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可用中和、补体结合、血凝抑制试验等方法分型,各型之间有,故应取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4倍以上才有诊断价值。登革病毒易被乙醚、0.25%蚁酸、紫外线照射或40~45℃温度约半小时均可灭活。
发病机理/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有如下看法。
(一)。Halstead等认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不发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病毒在血液中与原有的抗体结合,形成,激活补体,引起组织免疫病理损伤,临床上呈现出血和休克。
血清学研究证实,登革病毒表面存在原封不动种不同的抗源决定簇,即群特异性决定簇和型特异性决定簇,群特异性决定簇为(包括登革病毒在内)所共有,其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病毒感染有较强的增强作用,称增强性抗体,型特异性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具有较强的中和作用,称中和抗体,能中和同一型登革病毒的再感染,对异型病毒也有一定能力。二次感染时,如血清中增强性抗体活性弱,而中和抗体活性强,足以中和病毒,则病毒血症迅速被消除,患者可不发病,反之,体内增强性活性强,后者与病毒结合为免疫复合物,通过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膜上的Fc受体,促进病毒在这些细胞中复制。称抗体信赖性感染增强现象(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ADE),导致登革出血热发生。有人发现Ⅱ型登革病毒株有多个与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有关的抗源决定簇,而其他型病毒株则无这种增强性抗原决定簇,故Ⅱ型登革病毒比其他型病毒易引起登革出血热。
Halstead认为增强性抗体和中和抗体在体内并存时,只有当中和抗体下降到保护水平以下时才能发生ADE现象。婴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登革病毒抗体后,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可以发生登革出血热。有人研究6~8月龄婴儿血清中登革病毒中和抗体已降到保护水平以下,而增强性抗体还在有效浓度内,如遇上登革病毒流行,则易患登革出血热,这与临床上登革出血热婴儿多数是6~8月龄是相符合的。
含有登革病毒的,在登革病毒抗体的存在下大量繁殖并转运到全身,成为免疫反应的,由活性T细胞激活单核细胞,释放各种化学介质,激活的T细胞本身亦可释放一系列。这些生物活性物质激活补体系统与凝血系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DIC形成,导致出血和休克。患者血中组胺增高,组胺可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Ⅰ型变态反应参与存在。登革病毒抗原与有Fc受体和病毒受体的血小板相结合,登革病毒抗体与血小板上的病毒抗原结合,产生血小板聚集、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呈抑制,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还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免疫复合物于,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血管壁的免疫病理损伤,Ⅲ型变态反应也参与发病。
(二) 病毒的变异
Hammon认为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不同临床表现与病毒的有关。通过塔希堤、斐济等太平洋岛屿的流行病学观察,发现不少初次感染的登革热病人也出现登革出血热临床经过,病人的血清反应也属初次感染类型,且儿童占多数。有人认为登革病毒感染的临床病情轻重与病毒的毒力有关。登革病毒通过变异产生毒力更强的病毒株可能是登革出血热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理改变/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本病的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损害引起的、充血,导致出血和。消化道、、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软组织出血。内脏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肝脾及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生,现象活跃,肺充血及出血,间质细胞增多,肝实质脂肪变并有灶性坏死,汇管区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肾上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球状带脂肪消失,有灶性坏死。骨髓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流行病学/登革出血热
(一)。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最强。东南亚森林中的猴感染后多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源。
(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次是。前者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喜栖室内。后者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长江以南为普遍,常在室外活动。蚊吸血受染后,经8~12天才有传染性,再次叮人可传染本病。伊蚊受染后终生有传染性。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可大量复制。
(三)。人类普遍易感,在原无本病的区域内一旦发生流行,疫情可于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使大部分居民受染。发病以儿童为多。在热带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一次得病后对同一亚型的免疫力可持续1~4年,但仍可感染另一亚型。感染两种亚型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四)。本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其次是北非,非洲赤道地区、南非北部、澳洲、地中海地区、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岛屿等地。解放前我国台湾及东南沿海地区曾有过流行。解放后1978年在广东佛山市发生流行,1980年蔓延至广东,广西等地区,其中海南岛流行最为严重,以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本病系由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登革出血热本病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休克期和恢复期。
1.发热期。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头痛、呕吐、腹泻等。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以上,也有起病较慢而有2~4日的前驱症状如低热,头痛,恶心、厌食等。颜面潮红,咽部充血伴干咳。瘀点出现于第2~3病日,常见于面部前额或四肢远端,斑丘疹少见。束臂试验在瘀点出现前即呈阳性。可伴有严重腹痛及腹部有压痛。
2.休克期。严重患者常突然出现休克,常发生于第4病日(2~5病日),持续12~24小时。出现烦躁不安,四肢厥冷、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细弱,部分病人出现胃肠道大出血,皮肤大片瘀斑等,偶有昏迷。少数病人可并发、、等。
3.恢复期。经及时抢救,患者可于休克、出血控制后1~2天好转,恢复迅速而完全,无软弱或抑郁现象。偶有心动过缓、过早搏动等。
检查诊断/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的检测
(一)辅助检查
1.一般常规检查
(1)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多,后者见于严重病例及有继发感染者,一般在1万/mm3以上。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万/mm3以下。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有时有管型。
2. 病毒分离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型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3. 血清免疫学取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以血凝抑制试验的灵敏性较高,而以补结合试验最具特异性。恢复期单份标本补体结合抗体效价达到1∶32以上有意义;双份血清效价递升4倍以上可确诊。&&&&&&&&&&&&&&&&&&&&&&&&&&&&&&&&&&&&&&&&&&&&&&&&&&&&&&&&&&&&&&&&&&&&&&&&&&&&&&&&&&&&&
4. 其他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并数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现。&&&
(二)诊断
登革出血热
&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凡在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在流行季节有突然起病、、剧烈肌肉、骨关节痛、颜面潮红、相对缓脉、、热后两天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者,应考虑为登革热。早期面部及四肢出现明显瘀点或瘀斑,束臂试验阳性并迅速出现休克,有明显出血者对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为确诊的主要依据。以往未患过B组病毒疾病,血清学试验抗体效价较高,血凝抑制试验〉1∶640,补体结合试验〉1∶32,或恢复期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者,均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
登革出血热需与、、等相区别。基孔肯雅(Chikungunya)病毒属于虫媒A组病毒,可引起登革热样临床表现,但病情一般较轻,鉴别主要有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治疗措施/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
登革出血热无特效疗法,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恢复期时不宜过早活动,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食物应富于营养并容易消化。高热病人可酌情静脉输液,每日ml,但需注意防止输液反应,有输液反应时,立即给予200mg或10mg静脉滴注,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登革出血热有休克、出血等严重症状,需积极处理。休克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首次液体300~500ml,应快速静脉输入,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参见20节“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病人应输新鲜血液。上消化道出血者,可服氢、、等,严重者可用冰盐水或去甲肾上腺素稀释后灌胃。对子宫出血者,可用宫缩剂。有脑水肿者用20%革露醇250ml和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抽搐者可用安定缓慢静脉注射。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价值,意见尚不一致。
登革出血热的中医药治疗
&&&&& 1、发热期:   主证:恶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   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方药:金樱花30克、连翘15克、淡竹叶。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3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半夏10克、淡豆卷15克、板蓝根30克、生石膏(先煎)60克、滑石30克、甘草6克。   2、出疹期及出血:   主证: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点,便血,呕叶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水牛角(先煎)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山栀10克、黄连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淡竹叶10克、元参15克、紫草15克、山地榆10克、白茅根30克、茜草10克。   3、休克期:   主证: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人参1.5克、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熟附于10克。   4、恢复期:   主证: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方药:太子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扁豆15克、薏苡仁15克、山药15克、石斛15克、神曲10克。
预防及预后/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
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出血热的主要措施,灭蚊主要在于消灭蚊虫孳生地,常在小积水中产卵孳生。如对盆缸、罐、岩洞等进行翻盆、倒缺罐,填平洼地、疏通沟渠等。喷洒各种有机磷杀虫剂,把蚊虫的降到最低水平。对可疑病人应进行医学观察。病人应在有纱窗纱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应不少于5天。
疫苗应用方面,意见尚未统一。
登革出血热有较高的,尤其是出现休克者,病死率可高达10%~40%;如休克或出血处理得当,则病死率可降至5%~10%。登革出血热与登革热不同,恢复迅速而完全,很少有后遗抑制和软弱者。血小板低于5万/mm3者,应有发生大出血可能,脉压降低为休克的预兆。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热带医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热带医学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3次
参与编辑人数:1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55:49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从登革出血热病人血清分离到一株登革病毒--《中国公共卫生》1998年02期
从登革出血热病人血清分离到一株登革病毒
【摘要】:从登革出血热病人血清分离到一株登革病毒左丽1程明亮2刘乐和3郭辉玉3丁一生2凌天翼11?贵阳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550004)2?贵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3?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近年来,由登革病毒(DV)引发的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
【作者单位】:
【分类号】:R512.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世国;郑红;陈姗;李勤;张里克;严春潮;;[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年02期
商正玲,左丽,陈文捷,潘宇;[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潘宇,左丽,陈文捷,商正玲;[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舒莉萍,左丽,郝牧,赵星,韦隆华;[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5期
李永念,左丽,商正玲;[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9期
刘世国;左丽;王娇;;[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6期
郝牧,左丽,舒莉萍,李永念;[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年04期
商正玲,左丽,潘宇,陈文捷;[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年11期
商正玲,左丽,陈文捷,潘宇;[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年02期
李佳怡;商正玲;左丽;;[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年07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庆福,詹轶群,李胜华,周洁,梁小兵,代庆华;[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8年04期
郭勇,容顺明,李锦清,温卫东,李荣彪,陈湛;[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0年03期
郝牧,左丽,舒莉萍,李永念;[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年04期
毛祥华;张再兴;;[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年05期
商正玲,左丽,陈文捷,潘宇;[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年02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世国;郑红;陈姗;李勤;张里克;严春潮;;[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年02期
李玉静;赵卫;张文炳;张玲;杨运高;文小敏;林培政;;[J];广东医学;2008年12期
潘宇,左丽,陈文捷,商正玲;[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杨志军,左丽,韦隆华,周永兵;[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刘世国;左丽;王娇;;[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任丽娟;左丽;朱海东;;[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王建;洪文昕;张复春;;[J];中国热带医学;2007年10期
刘世国;左丽;王娇;;[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6期
李珊凤;赵卫;曹虹;张文炳;彭亮;郝小燕;张复春;严子锵;;[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5期
潘宇;左丽;陈文捷;商正玲;;[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卫;李玉静;曹虹;;[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洪文昕;张复春;陈燕清;王建;;[A];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仕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丹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李玉静;[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王晴晴;[D];昆明医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思齐;[J];人民军医;1995年04期
吕志平,潘德观,张浩燕;[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9年03期
薛耀华,潘建华,吴楠,汪凡军,胡朝晖,朱庆义;[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年02期
杨绪理;[J];中国检验检疫;2002年11期
林育森,林文献;[J];福建中医药;2003年02期
钟杏裳;;[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1年08期
冯宝玲;;[J];华南预防医学;1981年01期
彭文伟;[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8年12期
贾杰,陈所贤,林锋;[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孔繁钧;;[J];华南预防医学;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彤言;陆宝麟;;[A];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唐小平;关玉娟;;[A];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李兰娟;;[A];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马亦林;;[A];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白雪帆;王平忠;姜泓;;[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杭长寿;;[A];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董红霞;;[A];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张明江;陆永昌;张家祝;丁永健;陆永贵;;[A];全国EID研讨班资料汇编[C];2004年
刘志文;俞永新;王志伟;刘文雪;贾丽丽;董关木;;[A];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董红军;;[A];2005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国信;[N];中国老年报;2001年
依部;[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2年
本报记者  汤江峰;[N];大众卫生报;2006年
吴歌;[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王燕;[N];北京科技报;2001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
赵彤言;[N];科技日报;2001年
黄 鹂  林展翼;[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董峻;[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本报记者 丁华艳;[N];华夏时报;2006年
毛颂赞;[N];家庭医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成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哈肖别克·卡斯木;[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肖维威;[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王明连;[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张德明;[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郑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魏群;[D];吉林大学;2010年
杭小同;[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严金川;[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袁联文;[D];中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小龙;[D];暨南大学;2005年
李玉静;[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郭庆波;[D];青岛大学;2012年
何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6年
李兴鹏;[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刘丽梅;[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逄帅;[D];青岛大学;2010年
范雪松;[D];青岛大学;2011年
李东英;[D];郑州大学;2006年
翁海滨;[D];青岛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问题详情
()的英文缩写是DSS。A.登革出血热B.登革热C.登革休克综合征D.登革热/登革出血热E.登革出血热/
悬赏:0&答案豆
发布时间:
()的英文缩写是DSS。A.登革出血热B.登革热C.登革休克综合征D.登革热/登革出血热E.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CH50试验中,一个CH50U是指( )A.引起5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B.引起10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C.引起5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D.引起10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E.以上均不对2补体蛋白约占人体血清总蛋白的( )A.2%B.5%C.10%D.15%E.25%3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3aB.C3bC.C5bD.C4bE.C2a4下列关于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的描述,错误的是( )A.激活起始于急性期蛋白产生前B.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C.C3转化酶是C4b2bD.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E.C反应蛋白可激活C1q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每天只需0.4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你被选中为
扫一扫-免费查看答案!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提示:请截图保存您的账号信息,以方便日后登录使用。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血热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