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洪流量或者为什么洗衣机按了放水没有水流出来流量并不代表水流速度是不是,只是经过闸门的水量是不是

  天下第一门给三峡工程带来天下第一问题──三峡工程论证和建设目标中的自相矛盾
  三峡船闸的闸门从其规模来看可称天下第一门。但是对于三峡大坝这个巨型大坝来说,这天下第一门的规模还是不够,它们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留下了两个大孔,威胁到三峡工程目标的实现。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三峡工程采取了补救措施,但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  一、三峡工程的目标和主要技术数据     三峡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防洪、发电、航运、南水北调、区域发展、城市供水等等,而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目标是防洪。     三峡大坝坝顶高程海拔185米;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三峡水库防洪限制水位海拔145米;三峡水库初期蓄水位海拔135米。     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1日开始正式蓄水,10日蓄水至海拔135米,水库库容达123亿立方米。2009年水库将蓄水至海拔175米,水库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在防洪限制水位海拔145米与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之间的221.5亿立方米为防洪库容。     为了保证水库大坝的安全,任何水库大坝都要进行设计最大泄洪流量和水库校核最大泄洪流量的计算:三峡工程的设计洪水位为海拔175米(千年一遇洪水);三峡工程的校核洪水位为海拔180.4米(万年一遇洪水加10%),最大泄洪量为102,500立方米每秒。     另外,为了保证三峡大坝在军事冲突中的安全,军事专家提出:在发现有“战争预兆”时,要采取放空水库的措施,在14天内将水库水位从海拔175米降到海拔135米。只有这样,即使敌方炸毁大坝,也不会对大坝下游地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有了这个结论,军事专家认为三峡大坝是安全的,三峡工程是可行的。     以上数据和结论均摘自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和工程设计。           二、令三峡人自豪的“天下第一门”     如果说三峡大坝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坝有什么区别,就是巴西/巴拉圭的依泰普大坝、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没有船闸等通航构筑物。三峡水库为了在不同时期(汛期、枯水期)适应不同目标,水库水位在海拔135米到175米,甚至到180.4米之间变化,变化幅度大,而船闸等通航构筑物也必须适应这个大幅度的水位变化。     2003年6月17日,三峡两线五级船闸试航,进行现场转播的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骄傲地向观众介绍了三峡船闸创造的多项世界记录,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门的闸门:闸门高38.5米,宽20.2米,厚3.0米,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重达800吨。虽然船闸闸门高38.5米,但是考虑到风浪,闸门的最大蓄水深为36.5米。     三峡水库的蓄水位为海拔135米,五级船闸要通过轮船,轮船吃水加安全保险系数共5米,三峡五级船闸的一级船闸(即最高的一级船闸)的门坎高度为海拔130米(参见图一,摘自石衡:航运)。闸门高38.5米,闸门顶部的高程为168.5米。这比大坝坝顶整整低了16.5米!比校核洪水位低11.9米!比正常蓄水位低6.5米!受闸门36.5米最大蓄水深的限制,三峡水库蓄水最高只能到达海拔166.5米。将这海拔166.5米水位为船闸闸门最高限制蓄水位。           三、木桶理论     前几年中国流传一个“木桶理论”,就是说,一个木桶的容积,不是由木桶的最高的一块板所决定,而是由木桶中的最低的一块板所决定。这个原理也适用于三峡水库。三峡水库的蓄水能力不是由三峡大坝的坝顶高程或是校核洪水位或是正常蓄水位所决定,而是由三峡大坝枢纽工程中最低的部位所决定,也就是说由三峡五级船闸第一级船闸闸门的顶部高程海拔所决定,更具体的说是由船闸闸门最高限制蓄水位所决定。因此,三峡水库的实际最大蓄水高度只能到达海拔166.5米。由于“天下第一门”的限制,三峡水库不可能蓄水至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三峡的防洪库容不能达到221.5亿立方米,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当然也无法发挥,万吨船队从上海直达重庆仍然是一个梦。     在水库大坝设计,水库设计最大泄洪流量Maximum design flood discharge ofreservoir和水库校核最大泄洪流量Maximum check flood discharge ofreservoir是大坝安全的最重要指标。三峡工程是重要的大坝,在计算水库设计最大泄洪流量时采用千年一遇洪水流量,设计洪水位海拔175米;在计算水库校核最大泄洪流量时采用万年一遇洪水加10%的流量,校核洪水位海拔180.4米。从计算指标的选定上,应该说三峡大坝所选用的指标是适合的。     但是由于“天下第一门”的高度不够,保证大坝泄洪安全的海拔180.4米不能达到,三峡大坝的泄洪安全没有保障。     世界上不乏水库大坝失败的例子,有规划的失误,有设计的错误,有技术上的缺陷,有施工质量的问题……1982年奥地利工程师福格尔分析了世界上部份水库大坝失效和失灵案例的原因,其中水库溢顶或溢洪道被冲坏(原因是大坝泄洪能力太小)占35.92%,是水库大坝失事的最主要原因。1975年8月8日河南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等水库溃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大坝事故,原因之一,也是设计的泄洪能力过小。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四、为了挽救“天下第一门”所带来的问题     三峡船闸的闸门38.5米,重达800吨,天下第一。但对于三峡大坝这个巨型大坝来说,这个高度还是太小,它们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留下了两个宽34米,高16.5米的缺口,威胁到三峡工程目标的实现,威胁到三峡大坝的泄洪安全。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增高闸门的高度,建造超天下第一门,把闸门高度提高到55米,就能使闸门顶与三峡大坝坝顶一般高,就能堵住了这两个大缺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三峡工程又何尚不想建这么高的闸门。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这个措施技术上不可行。参预船闸设计和建造的王守运工程师说:“47.5米高(指能够适应水位从海拔135米至海拔175米变化)的闸门已经超过中国的制造能力。“德国专家认为一级船闸的最大水位差为30米。加上5米吃水深,船闸闸门的最大蓄水深35米。而三峡船闸已经超过了德国最大标准1.5米。这也是为什么三峡船闸从2002年7月完工,调试了11个月才试航,试航后还要再调试12个月的原因。如果闸门再做大,不但目前技术上做不到,今后在运行中也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妨碍长江航运。     现在三峡工程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到2009年将三峡船闸第一级船闸两道闸门的门坎从海拔130米提高到海拔140米,这样,船闸闸门的顶高为海拔178.5米,蓄水位能提高到海拔176.5米,以满足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的要求。虽然改建船闸会使长江航运再次出现长时间的严重碍航,但是这个问题并不会阻止决策者一意走到底的决心。     虽然经过这样的改建工程,三峡大坝中的缺口从高16.5米降低为高6.5米,但是这个缺口依然存在,保证三峡大坝泄洪能力的海拔180.4米依然不能达到。     是否能够将三峡船闸的门坎从海拔140米再提高6.5米,这样这个缺口就不再存在了。从技术上来说,这个建议是可行的。但是具体来说,如果三峡水库在汛期把水位降到海拔145米,倒空221.5亿立方米库容为防洪作准备,这时长江航运就中断了。因为水库的水位海拔145米,船闸的门坎为海拔146.5米,轮船无法从库区进入船闸。□     三峡工程现在决定,在防洪期间,将在船闸闸门上加放挡水钢横梁,使最上面一根横梁的高度与三峡大坝坝顶一般高,采取这个措施使蓄水至海拔180.4米成为可能。     在这里请读者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三峡工程的这项措施,对大坝本身的安全有什么影响?第二,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180.4米,对三峡水库的淹没和移民有什么影响?           五、自相矛盾的三峡工程     虽然在二十世纪50年代毛泽东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的诗句,表述了他对三峡建坝的向往,但是60年代,毛泽东则是坚决反对建设三峡大坝,当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张体学向毛泽东汇报水电部和湖北省关于建设三峡大坝的建议时,毛泽东反问道,头顶200亿水,您能睡得着觉?一句话就否定了这项建议。     头顶200亿水,当然无法睡好觉。     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军事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必然是敌方首先攻击的对象。但是他们提出了“战争有预兆”的理论,只要三峡工程采取放空水库的措施,在14天内将水库水位从海拔175米降到海拔135米。这样,即使敌方炸毁大坝,也不会对大坝下游地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这个结论基础上,军事专家得出了三峡工程是可行的结论,从而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把星期天早上是闪电战最好的偷袭时机忘得一干二净。     三峡水库在蓄水至海拔135米时,拥有的库容为123亿立方米。随着泥沙在水库中的沉积,这部份库容的大部份将被泥沙淤死,所剩库水不多。“即使敌方炸毁大坝,作用也不大。”     但是当三峡船闸的门坎提高到海拔140米后,若把三峡水库在蓄水降至海拔135米时,长江航运就中断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原主任林一山说过,长江航运相当于50条铁路(其实这是言过其实),现在的媒介也多引用林一山的讲话,说明长江航运的重要。要是敌方发出一个预兆,就迫使三峡水库放水至海拔135米,造成长江航运中断,其实际效果超过真正炸毁大坝。     要使长江航运不中断,就必须把水位提高到海拔145米时。而当水库蓄水在海拔145米时,敌方炸毁大坝,对大坝下游地区是什么后果,军事专家并没有给予回答,三峡工程是否可行,军事专家也没有给予回答。           六、万一三峡大坝出事,谁来承担责任?     不管三峡大坝今天是否已经出事,重要的是,万一将来三峡大坝出事,谁来承担责任?按照工程规划设计规定,规划设计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规划设计中的错误所引起的损失负有全额赔偿的责任。只有这种责任机制,才能使工程技术人员在规划设计计算时有“如履薄冰”的态度。     关于三峡工程在军事冲突中的论证在前,船闸实际建造在后。军事专家认为将库水降至海拔135米是保证三峡大坝的主要措施,他们并不知道今后船闸闸门的门坎将高达140米,要保证通航,蓄水只能到达海拔145米,不能降到海拔135米。所以他们对事后改变的条件而使论证结论出错,不承担任何责任。同样负责审查三峡大坝规划设计的人员也无须为此承担责任。     那么是否由负责船闸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承担这个责任呢?回答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和大坝在军事冲突中的安全没有直接关系,他们的任务只是怎样使长江航运不中断。     没有人对这个错误负责!那么这样的大坝设计建设就有大问题了!           七、为什么三峡工程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按理说,三峡工程经过400多位专家论证,100多位专家审查,大坝和船闸建成后都经过国务院的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错误。但是从三峡工程的论证、设计、建设的整个程序来看,出现这样的错误又是必然的。     首先,三峡工程论证分十四个专业组独立进行,防洪的一组,搞航运的一组,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没有协调,没有进行综合考虑。同样,审查也是一样,分十个专业组进行,只有专业检查,没有综合检查。虽然各组都通过专业审查,但是却给大坝留下了致命的缺陷。     其次,三峡工程论证、审查、设计、建设,是由同一批人进行的。考生自己批考卷,他能发现什么错误吗?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是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又是三峡工程论证审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最后负责三峡大坝的建设。张光斗,三峡工程论证时的特邀专家,三峡工程论证审查的成员,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总负责人,又是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组组长之一。钱正英,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长,又以国家领导人身分参与三峡工程论证审查、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也是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组组长之一。     第三,担任三峡工程的设计单位本身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问题。1998年洪水中溃堤的豆腐渣工程──九江大堤的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单位,就担任着三峡工程的设计和工程监理工作。     第四,在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三峡工程上马后,曾多次发现三峡工程论证设
  第四,在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三峡工程上马后,曾多次发现三峡工程论证设计中的严重问题,但都没有将工程停下来,重新对可行性论证的结论进行检查。比如1993年,三峡工程的造价从批准时的500多亿人民币猛涨到900多亿;又比如1998年发现三峡论证中“移民可以本地安置”的结论是错误的;又比如2001年发布的三峡水库蓄水海拔135米的库区各地的水位,纠正了1989年三峡工程论证移民组的“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时没有水力坡度”的错误结论,但又不公布蓄水至175米时水库各地的具体水位,以及由此要增加的移民人数。现查明的三峡库区的滑坡地段,是工程可行性论证时的10多倍;现在关于三峡蓄水对长江水质影响的结论,否定了工程可行性论证时的结论……     八、结束语     作者的“三峡大坝的自身安全保障特性”中对三峡船闸对大坝安全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中几个问题做出下面的解答:     三峡船闸是不是三峡大坝的一部份,是不是三峡水利枢纽的一部份,这只是一个定义问题。虽然三峡船闸和大坝中间还隔着坛子岭,但是三峡船闸的闸门和三峡大坝一起控制着三峡水库中的几百亿立方米的水。对下游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不是几千万吨钢筋水泥组成的大坝,而是坝后的几百亿立方米水。请看一下图一,就可以知道,虽然船闸有六道闸门,但是只要破坏了第一和第二道闸门,三峡水库的水就会失控。如果第一闸门关闭、第二闸门打开(第一闸门内外的水位差为30米),轮船正从第二闸室进入第一闸室或是从第一闸室进入第二闸室时,此时只要摧毁第一道闸门,三峡水库的水就失去控制。下面的几道闸门由于位置底,无法阻挡夺门而出的库水。再说闸室中的万吨船队在洪水的冲击也足以冲垮几道钢门。     置于升船机,最后是由德国专家帮助设计的,它的安全性更差。三峡升船机不是采用丹江口大坝升船机的形式,不是翻坝而过,而是穿越大坝而过。在给全国人大代表观看的模型中也当作是翻坝而过,没有体现穿越大坝的航道,代表无法了解升船机对大坝整体性和安全的影响。这个模型为决策提供了一个错误信息,也使许多人发生误解。     三峡坝顶高海拔185米,蓄水超过180米也是很可能的,180.4米是三峡水库的防洪高水位。“每上升一米可容纳的水体就越多”,这个道理也是对的。国外移民按防洪高水位出发,三峡工程移民按正常蓄水位175米(水平线)计算,将来蓄水却要超过180米,这就不合理了。每上升一米要动迁的移民也要增加许多,这个帐也要算。本文中解释了三峡船闸的门最高只到178.5米,没有挡水横梁,三峡水库蓄水无法超过180米;加了挡水横梁,轮船又无法通过三峡船闸。这也证明了,三峡船闸和三峡大坝不可以分割开来考虑,虽然中间有道岭。     公开、平等地讨论问题,关键不是让读者接受我的观点,而是让读者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评判三峡工程。  
  再谈重庆旱灾和三峡工程的关系—大型水库对降水的影响    王维洛    引子∶长江上游干流未出现洪水,三峡大坝为何开闸“泄洪”  
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经谈到,重庆市从7月初起到八月中旬末没有下雨,形成旱灾,其中守着三峡水库的三峡库区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是三峡大坝从7月18日起,在旱情发展的关键时候,三峡大坝开始开闸“泄洪”,中国三峡总公司给出的原因是“入汛以来长江上游连降大雨,三峡大坝已充分发挥出拦洪作用。”三峡库区已经达到了泄洪水位,所以要“泄洪”。根据国家抗旱防汛总指挥部发布的“全国主要江河2006年7月份雨水情概况”∶“全国大江大河水势平稳,主要控制站水位均低于警戒水位,其中,长江上游干流低于警戒水位10米以上、中下游干流低于警戒水位4~7米……”。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博士所提供的资料,长江三峡大坝上游的重庆、四川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控制,使今年入夏以来,尤其进入8月,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西南地区南北气流交汇不明显,造成该地区降水偏少。所以长江并未出现“连降大雨”的天气,也没有形成洪水。而中国三峡总公司决定三峡大坝在7月18日“泄洪”,显然是水库运行调度中出现的错误。这个错误加重了重庆市的旱灾灾情,特别是三峡库区的旱灾灾情。  
    一、“中医”和“西医”的交锋  
重庆、四川病了,病得不轻,发高烧,缺水,而且持续了近两个月。病了就得看医生。  
中医医生摸了摸脉,看了看舌苔,问了病人一些情况,就说∶此病乃血管阻塞,全身血脉不能正常循环,所以得了大病。北京地理学者王红旗提出这样的理论∶水气是产生降雨与平衡气温的关键。如果把四川盆地比做一个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条就在三峡的位置,这个自然形成的狭长缺口成为向盆地输送水气的关键。但三峡大坝使自然地貌遭人为改变,短的木条被接长,水气循环的主要通道被阻挡,经年累月导致“桶内”气温失衡,伏旱高热天气随之产生。  
西医则是先抽血,后到实验室化验分析,从血样中查到了的病毒,得出的如下结论是∶病人得了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病毒性流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加上病人本来就体质虚弱,抵抗力低,所以很容易染上病毒性流感。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认为∶首先,从全球来看,今年重庆、四川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并不是孤立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个例之一。其次,今年重庆的极端高温干旱并非历史上最极端的。重庆是我国著名的火炉,也是伏旱的高发区。即便没有三峡大坝,高温干旱对于重庆而言也是会发生的。第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异常是川渝高温干旱的重要原因,这还使今年入夏以来,尤其进入8 月,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西南地区南北气流交汇不明显,造成该地区降水偏少。”董文杰认为川渝地区高温伏旱天气的成因,完全是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的结果,直接归咎三峡工程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西医说,中医整天什么气啦、血脉啦、经络啦,没有科学理论,也拿不出科学依据,特别是来自实验的数据,算不得科学。中医则说,中医是几千年经验的积累,实践证明能治病。中医注重病人个体的特点,提出有效的药方。西医治不了的病,许多中医能治,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能治好。看来,重庆四川的旱灾和三峡工程有没有关系,还要争论下去,这是件好事。当初黄万里教授要求中央能够允许对三峡工程进行公开的辩论,但是一直没有如愿以偿。现在重庆、四川大旱引起国人对三峡工程的争论,虽然是决策之后的争论,迟到的争论,但也是一件好事。  
    二、大型大坝水库对降水的影响  
根据国际经验,大型水库将引起局地气候的改变,如蒸发、降水量、降水分布、风、、湿度、稳定、日照和云雾等的变化(参见∶Peter E Stueben:Nach uns die Sintflut)。大坝建成蓄水后形成一个面积比自然条件下大许多的水域,水深也增加许多。水库的蒸发量大,能得到太阳辐射的调节,使库区及邻近地区的气温和温度场等要素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区域小气候的变化。一般来说,水库面积越大,蓄水越深,库容越大,对区域小气候的影响越大。例如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造之后,该地区出现了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强暴雨(参见∶Institut fuer Umwelt UniversitaetDortmund:Oekologische Auswirkung von Staudammvorhaben)。又例如俄国在西伯利亚建造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大坝,上游水库长400公里,库容400亿立方米,导致该地区夏季温度提高15.5度,冬季温度提高10度(参见∶李柱中∶电力建设与环境保护)。  
从中国已经建成的大坝水库来看,在夏季,大型大坝水库会使当地降水减少,在冬季,而使当地的降水增加。这是因为,在夏季,库面水温低于气温,呈现逆温状态,气层稳定,大气对流作用减弱,会使降水减少;而在冬季,水库水温高于气温,气层较不稳定,大气对流作用加强,会使降水增加。例如浙江新安江大坝水库建成之后,全年平均降水量减少了13%。影响特点是使库区及沿岸十几公里范围内降雨减小,影响的最大距离高达81公里。考虑到水库在冬季使降水增加的效果,新安江大坝水库使夏季降水量减少的程度超过了13%,影响程度很大。湖北丹江口大坝水库建成后,也使降水量减少,只是对水库南北两地区的影响不一样,北面地区的降水量减少11%,而南面地区的降水则增加了3%。(参见李柱中∶电力建设与环境保护)  
形成一个地区降雨的水汽来自外部(大区域)和本地两部分。从中国新安江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对降雨的影响来分析,大型水库主要是影响本地的水汽从而影响降雨。三峡水库也会影响夏季重庆的降水,减少降水量。如果这个降水量的减少正好发生在大区域的气候条件也不利的情况下,那么旧可能出现严重的干旱。这里要特别提到伏旱这个问题,重庆市降水条件来说,可以用降水充沛来描述,是世界内陆大城市中降水条件最好的。降水在年内的分布,冬干、夏雨、伏旱、秋湿。比较不利的是伏旱来得早而明显。三峡水库造成的夏季降水的减少,也正好发生在伏旱期间,因为那时气温高,库面水温低于气温的幅度大,容易出现逆温状态,而且气层稳定。这就使得原来的缺陷得到增强,容易引起大的旱灾。同时也不能忽视,三峡水库而建造也会使库区遭受从前不曾遇到的大暴雨,特别是在“秋湿”的时候。  
    三、可行性研究根本没有考虑水坝可能给人民带来的祸害和灾难  
加拿大咨询公司做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中气候的影响一共只有这么几句话∶总的来看,气候变化将很小,仅影响局部小气候,所有改变的情况,都在天然气候变幅之内。一月份平均水面处气温将升高约1摄氏度,七月份将下降约0.5摄氏度。距水面远处,影响迅速减小;不同方案的平均相对湿度将增加2%至 8%之间,可能导致成雾条件的增加。虽然相对湿度增加,风速也将略有增加,有助于使雾消散(加拿大国际项目管理集团长江联营公司∶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第八卷∶环境)。最后海牙国际法庭宣判这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无效,也在情理之中。  
在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也提到新安江和丹江口大坝水库会使当地降水量减少,但是对三峡水库对降水的可能影响,没有再做深入的研究。生态
  三、可行性研究根本没有考虑水坝可能给人民带来的祸害和灾难  
  加拿大咨询公司做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中气候的影响一共只有这么几句话∶总的来看,气候变化将很小,仅影响局部小气候,所有改变的情况,都在天然气候变幅之内。一月份平均水面处气温将升高约1摄氏度,七月份将下降约0.5摄氏度。距水面远处,影响迅速减小;不同方案的平均相对湿度将增加2%至 8%之间,可能导致成雾条件的增加。虽然相对湿度增加,风速也将略有增加,有助于使雾消散(加拿大国际项目管理集团长江联营公司∶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第八卷∶环境)。最后海牙国际法庭宣判这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无效,也在情理之中。  
  在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也提到新安江和丹江口大坝水库会使当地降水量减少,但是对三峡水库对降水的可能影响,没有再做深入的研究。生态环境组二组负责人方子云在总结汇报中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技术总负责人潘家铮也未提及这个问题。  
  送交全国人大代表审查的三峡工程议案中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而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世骏教授为组长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态环境组的结论却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弊大于利。为了避免和领导小组的正面冲突,马世骏教授在结论后加上了这么一句∶但是许多弊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措施加以限制,减少到最低程度。  
  参加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态环境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学煜先生拒绝在论证报告上签字。他认为,从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角度看,三峡大坝弊大于利,不能修建。虽然论证的结论是弊大于利,但它提出了许多对策,认为这样可以克服弊病。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所提出的一些对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侯学煜说,实际上,在三峡工程论证中,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损失不是强调得多了,而是基本上没有被考虑。过去几十年来,不论中外,对于水利工程的决策,大多只是就工程论工程,就水利论水利,往往只考虑水坝会带来什么好处,而很少考虑水坝可能给人民带来的祸害和灾难,更谈不上考虑水利工程对库区本身以及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重庆、四川大旱引起国人对三峡工程的争论,起码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个一个事实,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根本没有考虑水坝可能给人民带来的祸害和灾难,根本没有考虑对库区本身以及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重庆旱灾和三峡大坝“泄洪”  
    王维洛  
    一、重庆遭遇50年最严重干旱,三峡库区受灾最严重  
  几个多星期以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报刊接连不断地报导重庆市和四川省发生的严重旱灾和高温天气。据报导,重庆旱灾总体已经达到50年一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8亿元,其中主要是农业经济的损失,高达19.3亿元。全市三分之二的乡镇(街道)出现供水困难。据重庆市政府介绍,今年重庆市旱灾露头早,持续时间长。常年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伏旱,今年7月初就已露头,比历史同期提早10-15天。夏旱连伏旱造成重庆大部分地区总旱日超过50天,部分地区长达 70天。夏旱期间,重庆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降雨偏少6成以上,其中东北部地区较常年降雨偏少9成左右,气温偏高1.3-2.1度,雨量之少,高温持续时间之长和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极值。  
  欧洲日报8月15日和16日以“三峡大坝也救不了”为题,对重庆旱灾进行报导,并指出三峡库区是受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重庆原属四川省,因三峡工程建设而成为中央直辖市。两千年前,都江堰工程的建设,从此四川“水旱从人”,而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许多人以为。三峡工程是中国政府投资最大的一个多目标的水利工程,工程目标中包括了“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地区发展”。三峡工程又含有中国最多的自主创新技术,其功效应该超过都江堰工程百倍,“水旱从人”,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三峡工程来说,应该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  
  重庆虽然位于内陆,距离海洋千余里,但是年平均降雨量1073毫米,是世界上内陆城市中降雨量最大的,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外加三峡水库是中国库容最大的水库,也是长度最大的水库,在重庆境内的长度超过600多公里,加上支流,其长度超过1000多公里。水库可以调节自然界降水分布的不均匀,将雨季多余的降水储存起来,供干旱时期使用。除三峡水库之外,重庆行政范围内还分布有2730座水库,总库容达37亿立方米。不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20立方米;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400立方米。从地理条件和水利工程设施来说,重庆市出现如此大面积、严重的旱灾,全市三分之二的乡镇(街道)出现供水困难,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二、大旱之中,三峡大坝开始“泄洪”  
  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重庆44.4摄氏度的高温时,忽略了一个事实∶在重庆旱情迅速发展的时候,三峡大坝反而开闸泄洪。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刘凤君拍摄的一张照片,题目是“三峡大坝首次泄洪”。照片的说明为∶“入汛以来长江上游连降大雨,三峡大坝已充分发挥出拦洪作用。因三峡库区达到泄洪水位,自7月18日起,三峡大坝首次开闸泄洪。”  
  根据重庆市抗灾办公室的资料,今年7月初重庆和四川就已经旱灾露头,旱情一直持续了50多天。7月18日正好是在旱情发展的关键时候。但在此时,三峡大坝突然泄洪。其结果是降低了三峡水库的水位,减少了三峡水库的蓄水量。而泄洪所排放的几亿立方米水量,对重庆抗旱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如果重庆市抗灾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是准确的话,“入汛以来长江上游连降大雨,三峡大坝已充分发挥出拦洪作用”就是错误的信息,上游重庆、四川在此时段并未连降大雨,而是出现旱情,三峡大坝绝对不应该在此时“泄洪”。如果三峡大坝首次泄洪的依据是合理的话,那么重庆市、四川省绝对不可能遭遇50年最大的旱灾,也不可能连续50天或者70天没有下雨。原因很明显,7月18日前,上游的重庆市或四川省连降大雨,不可能是50多天未下雨。至7月18日,三峡水库中还有多余(无用)的水,需要通过大坝泄洪排放到大坝下游去。  
    三、2004年三峡水库调度就出现人为错误  
  今年重庆大旱,三峡库区是受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峡库区的开县的旱情特别严重,而开县在2004年秋曾经历了特大洪水灾害。三峡水库的蓄水,抬高了小江入长江干流处的水位,加重了开县的洪水灾害。今天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2004年秋三峡水库水位的错误调度,加重了开县的洪水灾害。  
  按照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负责人潘家铮撰写的“发电”一书,三峡工程在每年汛期到来之前,要把水库的水位降下来,降至防洪限制水位,腾出防洪库容,以发挥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每年汛期过后,再把水位升至正常蓄水位,有利于发电和航运。  
  根据这个要求,三峡工程在前期运行期间,必须在5月底开始放水,降低水位,在6月20日之前把水位下降到海拔135米,准备迎接即将到来汛期。在汛期之内把水位控制在限制洪水位,保证三峡水库有足够的库容可以容纳洪水。但是降低水位,对发电不利。所以三峡总公司总是想方设法将降低水位的时间推迟。根据的气象预报,2004年三峡总公司将降低水位的时间推迟了20天。这次三峡总公司运气不错,气象预报准确,三峡工程通过这一措施累计多发电8606万千瓦时。  
  可是在同年9月的洪水过程中,三峡工程为了发电而牺牲了上游受灾地区群众的利益。  
  据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报导∶“日17时,开县突降暴雨。从南河到东河,整个老关嘴以上流域,形成流域性特大暴雨。老关嘴在3个小时之内雨量就达113毫米,而在24小时之内,这里的降雨量高达315毫米!短短6个小时之内,全县6个雨量站的降雨量均达100毫米以上,三汇站达到183毫米。到5日15时,降雨量达到327.3毫米。这个时候,县城水位为172米,超过警戒水位5.6米,超过保证水位4.6米。到次日凌晨,全县55个乡镇的 1041个村全部受灾,全县受灾面积达100%。受灾最严重的汉丰镇、丰乐镇、厚坝镇等被洪水围困,特别是县城所在地汉丰镇的最高水位达172米。老县城的汛情尤其严峻。这里平均水深3至4米,房屋进水最深达10米左右。开县是三峡库区面积最大的淹没县,有150多万人,目前正在开展由老县城往新县城的移民搬迁工作,但是,老县城仍然有10多万常住人口。这是一组令人惊心动魄的数字:开县80多万人受灾,18.7万人受淹,8.7万人被洪水围困……”  
  开县大洪水,至少造成33人死亡、3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6.57亿元。  
  按理说,三峡大坝上游开县遭受严重洪灾,三峡大坝应该开闸泄洪,降低水库水位,以利于开县的洪水下泄才对。但是三峡大坝在这时候却为了保障发电的需要,在9 月7日22时始,加高了水库的蓄水位。请看三峡大坝运行管理记录∶2006年“9月上旬,长江上游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受干流来水和三峡区间暴雨影响,三峡坝址流量迅速上涨,8日8时出现三峡工程蓄水以来最大洪峰60500立方米/秒。为避免三峡机组因水头不足61米而停机,中国三峡总公司及时向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请示,要求从7月22时起,将三峡库水位从135.7米逐步抬升到136.5米运行,洪峰过后,将水位降至135米正常运行范围,经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同意,三峡水库成功拦蓄洪水4.95亿立方米,最大削峰流量3700立方米/秒。”  
  从这个记录可以看出,为了保证三峡机组所需要的水头,为了发电利益,三峡大坝在开县洪水期间将坝址处水位抬升至136.5米,比防洪限制水位135米高出1.5米,造成开县下泄洪水的困难。可见,三峡水位的调控,是以中国三峡总公司的经济利益出发,而不是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那些纸面上的东西出发,或者是从库区人民的利益出发。  
    四、汛期的水库大坝工程安全是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的心头大患  
  前面已经提到,除三峡水库之外,重庆行政范围内还分布有2730座水库,总库容达37亿立方米。不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20立方米;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400立方米。但是在2006年旱灾期间,重庆市的许多水库都不能发挥作用水利工程的作用。  
  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情况基本一致,重庆市的水库大坝也多危坝病库。一遇到暴雨、洪水,人们都指望大坝工程能发挥所谓的防洪效益,然而这些大坝工程非但不能发挥作用,而是成为防洪过程中要重点保护的重点对象。一旦大坝发生溃坝,则自然洪水加上溃坝洪水,灾害更加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死于溃坝洪水的人数远远多于死于自然洪水的人数。国家防洪抗旱副总指挥说,一到汛期,他就睡不好觉,只怕大坝发生溃坝。所以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总要三番五次地下达命令,要求水库降低蓄水位,至安全线之下,保证水库大坝工程安全渡汛。年年如此。2006年也是一样。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以为2006年长江流域会发生大洪水。  
  对重庆、四川来说,2006年不一样的是,今年汛期,从7月初到8月中旬基本上没有下雨。人们面临的不是洪水问题,而是降水不够的问题——干旱问题。但是几千座水库已经在“汛期”到来之前就已经把水放完,对“汛期”出现的干旱问题无可奈何,也无法发挥水库的抗旱作用。同样,水库对“枯水期”出现的洪水也无能为力,因为那时水库的水位又抬升到最高蓄水位,没有多余的库容可以容纳洪水。而重庆在历史上也出现过“枯水期”的大洪水。  
  中国的许多水库大坝工程都是多目标的工程,比如三峡工程的目标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等,还有保证水库运行的“排浑蓄清”措施,这些目标、措施是互相矛盾的。在水库运行中,这些目标会发生矛盾。由于发电功能直接涉及大坝工程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在运行调度中忽视其他目标的要求,从而发生调度指挥的错误。而这些人为的调度错误必然会加大自然灾害的危害。  
  多目标的水库大坝工程能发挥多种效益的技术前提是,未来的气候(包括降水和上游来水)是可准确预报的,大坝工程可事先根据天气预报而制作调度计划。但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尽管有气象卫星、有高速计算机,准确预报未来的气候(无论是长期、中期甚至短缺)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高估这些多目标的水库大坝工程的效能。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说三峡工程有许多工程效益,能防洪、能增加供水等等。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多年平均降雨出发,从多年平均降雨的时间分布出发,从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出发,从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时间分布出发,推算出三峡工程在理想条件下的最佳工程效益。而从来没有计算过,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三峡工程的负面效益是多大。和人一样,大自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大自然并不听从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安排,它从不以多年平均降雨量和时间分布曲线来降雨,长江也不以多年平均径流量和时间分布曲线来运动。一旦出现2006年“汛期”的干旱,或者是“枯水期”的大洪水,三峡工程就无能为力了。    日起三峡大坝开闸泄洪,是三峡水库运行调度的错误。它加重了重庆的旱灾灾情。2006年重庆和四川省的水库在汛期之前将蓄水全部泄放,也是指挥调度的错误。
  作者为工程师,现居德国。  ──《观察》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SS思想者
15:33:00  作者为工程师,现居德国。  ──《观察》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  版主,请问哪里有王维洛     三峡工程36计   福兮祸兮-长江三峡工程再评价   帮我看着三峡工程    等书下载?急切想看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泄洪水流速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