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引起的怎么才能检查面部神经经损伤,需要多久才能做鉴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释义(一)
&&第一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
【原文】&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原则、方法、内容和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所涉及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
【释义】此部分是关于本标准的内容和适用范围的规定。&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人体受到损伤后其损伤程度的评定原则、方法和损伤程度的具体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致伤原因形成的人体损伤,对损伤的程度进行鉴定,适用于各级公安机关处理、人民法院审理、保险机构理赔的各个阶段。编制本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对司发[1990]&07号《人体重伤鉴定标准》、法(司)发[1990]&6号《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GA/T146(注:原文错为145)-1996《人体轻微伤的鉴定》三个标准中各条款内容,进行修订、整合及补充,作为新的整体替代上述三个标准,为人体损伤程度的鉴定提供更科学统一的依据。&
【原文】&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本标准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667(注:原文错加-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
GB/T&16180(注:原文错加-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GB/T&2残疾人残疾分类和等级&
【释义】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原文】&3
术语和定义&
【释义】此部分是关于本标准所使用的有关术语的具体定义。共定义了3个术语。&
【原文】&3.1重伤&
使人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包括重伤一级和重伤二级。&
【释义】是指人身遭受外界致伤因子作用,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5条规定的重伤。肢体残废,是指由于各种致伤因素所致肢体缺失或者股体虽然完整但已丧失功能。毁人容貌是指毁损他人面容,致使容貌显著变形、丑陋或者功能障碍。丧失听觉是指损伤后,一耳语音频率听力减退在91分贝以上;两耳语音频率听力减退在60分贝以上。丧失视觉是指损伤后,一眼盲;两眼低视力,其中一眼低视力为2级;视野缺失(视野半径小于10
度)。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是指丧失听觉、视觉之外的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功能严重障碍。其他对于人体健康有重大损害的损伤,是指上述几种重伤之外的在受伤当时危及生命或者在损伤过程中能够引起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以及其他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损伤。为便于司法实践,本标准将重伤划分为重伤一级、重伤二级。&
【原文】&3.2轻伤&
使人肢体或者容貌损害,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部分障碍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中度伤害的损伤,包括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
【释义】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碍,尚未构成重伤又不属于轻微伤害的损伤。本标准中,轻伤分为轻伤一级、轻伤二级。&
【原文】&3.3&轻微伤
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造成组织器官结构轻微损害或者轻微功能障碍。&
【释义】人体遭受外界致伤因子作用,造成人体局部组织、器官结构的轻微损伤或短暂的功能障碍。这里的损伤是外力直接形成的损伤,不包括继发于其他疾病或损伤的组织器官损伤。
【原文】4&总则
&4.1&鉴定原则&
4.1.1&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致伤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及由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或者后遗症为依据,全面分析,综合鉴定。&
4.1.2&对于以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作为鉴定依据的,鉴定时应以损伤当时伤情为主,损伤的后果为辅,综合鉴定。&
4.1.3&对于以容貌损害或者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作为鉴定依据的,鉴定时应以损伤的后果为主,损伤当时伤情为辅,综合鉴定。&
【释义】人体损伤程度鉴定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公正,是以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为准则,以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及其损伤后果或者结局,查证核实,求索真相为根据。对影响人体健康的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应以损伤当时的伤情为主;对影响容貌和组织、器官功能的应以损伤后果或者结局为主;对于伤情在临界状态的,就低不就高;对于伤情一时不能确定的,先轻后重。&
【原文】4.2&鉴定时机&
4.2.1&以原发性损伤为主要鉴定依据的,伤后即可进行鉴定;以损伤所致的并发症为主要鉴定依据的,在伤情稳定后进行鉴定。&
4.2.2&以容貌损害或者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鉴定依据的,在损伤90日后进行鉴定;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出具鉴定意见,但须对有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加以说明,必要时应进行复检并予以补充鉴定。&
4.2.3&疑难、复杂的损伤,在临床治疗终结或者伤情稳定后进行鉴定。&
【释义】轻微伤需在被鉴定者损伤消失前作出评定;轻伤以观察、检测损伤后果为鉴定依据的,包括影响容貌及器官功能的,在医疗终结后进行鉴定(伤后3&-&6个月);重伤损伤程度的鉴定,应当在判决前完成。凡不影响容貌和组织、器官功能的损伤,鉴定须在1~3个月之内进行;凡影响容貌和组织、器官功能的损伤,须在伤后3~6个月内进行鉴定;疑难复杂、一时不能确定的损伤,要尽量在1年之内完成鉴定。&
【原文】4.3&伤病关系处理原则&
4.3.1&损伤为主要作用的,既往伤/病为次要或者轻微作用的,应依据本标准相应条款进行鉴定。&
4.3.2&损伤与既往伤/病共同作用的,即二者作用相当的,应依据本标准相应条款适度降低损伤程度等级,即等级为重伤一级和重伤二级的,可视具体情况鉴定为轻伤一级或者轻伤二级,等级为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的,均鉴定为轻微伤。&
4.3.3&既往伤/病为主要作用的,即损伤为次要或者轻微作用的,不宜进行损伤程度鉴定,只说明因果关系。&
【释义】在进行人体损伤程度的鉴定时,不能因为临床治疗好转、预后良好而减轻原损伤程度,也不能因为医疗处理失误或者因损伤使原病情加重以及个体特异体质而加重原损伤程度。在人身伤情鉴定中需要对损伤与疾病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可以通过了解案情,询问损伤(疾病)史,体检诊断,功能诊断,影像诊断,心理检测,对其病理过程连续性和时间间隔规律性全面分析,判定诸因素在损伤结果中的作用,鉴定时可参照《标准》有关条文进行程度评定;判定伤病"临界型"因果关系(损伤与疾病并存,两者兼而有之,作用基本相当,独自存在不可能造成后果),鉴定时参照《标准》有关条文降低一个级别进行损伤程度评定;判定伤病间接因果关系,鉴定时参照《标准》有关条文说明因果关系。
&&&&&第二章&颅脑、脊髓损伤
第一节&头皮损伤&
&一、鉴定标准条款&
5.1.2a&头皮缺损面积累计75.0cm2以上&重伤二级&
5.1.3a&头皮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20.0cm以上。轻伤一级&
5.1.3b&头皮撕脱伤面积累计50.0cm2以上;头皮缺损面积累计24.0cm2以上。轻伤一级&
5.1.4a&头皮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8.0cm以上。轻伤二级&&
&&&&&&&5.1.4b&头皮撕脱伤面积累计20.0cm2以上;头皮缺损面积累计10.0cm2以上。轻伤二级&
5.1.4c&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50.0cm2以上。轻伤二级&&&&&&&&&
5.1.5b&头皮擦伤面积5.0cm2以上;头皮挫伤;头皮下血肿。&轻微伤&
5.1.5c&头皮创口或者瘢痕。&轻微伤
&&&&&【释义】&
1.头皮结构自表及里由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帽状腱膜下层、骨膜组成。&
2.头皮缺损是指外伤造成帽状腱膜以外头皮全层缺损,须手术治疗或头皮永久性缺损。&
3.头皮撕脱伤是指头皮自帽状腱膜下撕脱。头皮撕脱的面积是指损伤当时头皮撕脱的面积。&
4.头皮创口深达皮下组织,一般需要手术缝合,包括锐器创、钝器创、火器创等;本标准中瘢痕是指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损伤后所遗留。&
5.头皮挫伤、擦伤、头皮下血肿或帽状腱膜下血肿,指肉眼可以看到或影像学证实。&
第二节&颅骨骨折&
一、鉴定标准条款&
5.1.2b&开放性颅骨骨折伴硬脑膜破裂。重伤二级&
5.1.2c&颅骨凹陷性或者粉碎性骨折,出现脑受压症状和体征,须手术治疗。重伤二级
&5.1.2d&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持续4周以上。重伤二级&
5.1.2e&颅底骨折,伴面神经或者听神经损伤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重伤二级
5.1.3c&颅骨凹陷性或者粉碎性骨折。轻伤一级
&5.1.3d&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轻伤一级
5.l.4d&颅骨骨折。 轻伤二级
1.本标准中开放性颅骨骨折伴硬脑膜破裂是指外开放性颅脑损伤,即头皮创、颅盖骨骨折、硬脑膜破裂脑组织与外界相通。不包括内开放性颅脑损伤,如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
2.颅骨凹陷性或者粉碎性骨折出现脑受压症状是指损伤后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头晕、呕吐等。脑受压、颅压增高体征是指瞳孔变化、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颈项强直、失语、肢体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四肢肌张力改变等,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的。&
3.颅底骨折可以造成脑脊液漏,包括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脑脊液皮肤漏。颅底骨折(颅中窝骨折)造成面神经损伤表现为同侧周围性面瘫。颅底骨折造成听神经损伤表现为同侧听觉功能障碍、听力减退等,遗留的面、听神经功能障碍比照相应条款。&
4.损伤均应有客观检查证实,如体征方面的检查,影像学检查,耳漏、鼻漏的生化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5.硬脑膜破裂须手术治疗,不包括损伤造成单纯气颅未出现脑受压症状和体征的。
第三节&脑损伤&
&一、鉴定标准条款&
5.1.2f&&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5.1.2g&&脑挫(裂)伤,伴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5.1.2h&&颅内出血,伴脑受压症状和体征。&
5.1.2i&&外伤性脑梗死,伴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5.1.3e&&脑挫(裂)伤;颅内出血;慢性颅内血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轻伤一级
&&&&&&5.1.4e&&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5.1.4f&&脑神经损伤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
5.1.5a&&头部外伤后伴有神经症状。&
&二、释义&
1.头部遭受外力作用造成脑挫裂伤或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出现神经症状和体征,有些症状体征与脑受压相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出现典型的脑膜刺激征等。&
2.颅内出血包括硬脑膜外出血、硬脑膜下出血和脑内出血。&
【解析】颅内血肿按症状出现时间可分为:特急性血肿(3小时内),急性血肿(3天内),亚急性血肿(4天~3周),慢性血肿(3周以上)。按部位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对于急性颅内血肿量,幕上超过20ml,幕下超过10ml,即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
⑴硬膜外血肿:血肿多在头部受伤处,是颅骨骨折或者颅骨受力处局部变形使脑膜中动脉、静脉窦、板障静脉破裂,致血液积聚于骨内板与硬脑膜外层之间形成。多为急性出血,有典型的昏迷—清醒—再昏迷的阶段,中间清醒期常有剧烈头痛、呕吐、烦躁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还有肢体瘫痪、抽搐或者感觉障碍。&
⑵硬脑膜下血肿:血肿位于硬脑膜下腔,常发生于着力部位或者对冲部位。常无颅骨骨折。临床症状有原发意识障碍逐渐加深,症状体征发展迅速,易形&成脑疝(急性、亚急性)。慢性血肿者,症状和体征在受伤后三周逐渐加重,以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精神症状、肢体瘫和锥体束征常见,还有脑膜刺激征。腰穿为血性脑脊液,脑脊液压力高,脑血管造影可见新月形无血管区。&
⑶脑内血肿:常由火器伤、粉碎性、凹陷性骨折和对冲伤所致,多有脑挫裂伤。病程可呈急性亚急性,慢性多种。有颅内压增高及脑挫裂伤的症状和体征,有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血压的改变,辅助检查同前。&
对于急性颅内血肿治疗措施一般诊断明确,立即手术。对于硬膜外血肿幕上小于15ml的神志清楚、病情平稳者可保守治疗;硬膜下血肿非手术治疗指针:神志清楚、病情平稳生命征基本正常,无局限性脑压迫致神经机能受损表现,CT扫描脑室、脑池五显著受压,血肿小于40ml,中线偏移不超过10mm。脑内血肿非手术治疗指针:脑挫裂伤不重,年龄大,血肿不足20ml,临床症状轻,神志清楚、病情平稳。&
重伤二级“颅内出血,伴脑受压症状和体征”之“颅内出血”既包括外伤所致的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和脑内出血等,也包括外伤所致的急性颅内出血、亚急性颅内出血和慢性颅内出血等。无论何种类型的颅内出血,只要伴有脑受压症状和体征即符合本条规定,应鉴定为重伤二级。反之,无论何种类型的颅内出血,只要未伴有脑受压症状和体征,或者只出现脑受压症状而未出现脑受压体征均不符合本条规定,应援引“脑挫(裂)伤;颅内出血;慢性颅内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积液”鉴定为轻伤一级。&
3.外伤性脑梗死:由于头部和颈部外伤引起的脑梗死称为外伤性脑梗死。多见于青少年,均有明确头部和颈部外伤史,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出现在伤后一天以内。而伤后14天或立即出现症状者较少见,超声、脑血管造影,&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可以帮助确诊。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动脉内膜和中层损伤及血管痉挛有关。头颈部外伤时,头颈部突然的伸屈活动,造成颈部血管的牵拉,使血管壁挫伤或内膜和中层受损,一方面直接形成创伤性血栓;另一方面可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痉挛。血管痉挛本身为血栓形成提供可能。血管损伤、痉挛、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出现脑缺血改变,血栓扩大或血栓脱落,栓塞了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从而引起脑梗死。
4.慢性颅内血肿:损伤造成颅内出血积聚在颅内形成血肿,一般损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常见的是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是由于脑皮质通向静脉窦的桥静脉撕裂所致。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ml。血肿液多为棕褐色,少数有少量新鲜出血或血凝块,也可全为陈旧性血块。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明显,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癫痫等。&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见于中老年,主要由于其脑血管硬化使血管弹性减弱,当头部受到较轻外力或头部受到剧烈晃动时,即可造成颅内小血管破裂,由于出血量少,损伤当时无明显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不易被发现。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出血量的增多,症状、体征逐渐加重。&
&&&&&&&5.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是指硬脑膜下腔在外伤后形成大量的液体潴留,又名外伤性硬脑膜下水瘤。因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剧烈移动,致使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聚集而成。由于蛛网膜破孔恰似一个单向活瓣,脑脊液可以随着病人的挣扎、屏气、咳嗽等用力动作而不断流出,脑脊液进入硬脑膜下腔而不能回流,逐渐形成张力性液体潴留,覆盖于额、顶、颞表面,引起脑组织受压的表现。急性期者液体多呈血性,亚急性者呈黄色液体,慢性者多为草黄色或无色透明液体。一般硬脑膜下积液的蛋白含量较正常脑脊液高,但低于血肿液体。&
急性硬脑膜下积液的表现与急性、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相似,但原发性脑损伤一般较轻,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升高与脑受压的局限性体征。病情的进展比硬脑膜下血肿缓慢。慢性硬脑膜下积液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症状相似,前期过程隐匿,往往不被注意,直到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精神障碍及脑受压征象才来就诊。硬脑膜下积液量一般为50~60ml,多者可达150ml。&
6.外伤性脑梗死在鉴定时注意与自身疾病引起的脑梗死进行鉴别。应主要从被鉴定人自身情况(年龄、血压、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液黏稠度、血液动力学等)、损伤机理、伤后出现脑梗死的时间和辅助检查等方面加以鉴别。&
7.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在鉴定时应关注被鉴定人年龄,同时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及损伤后的连续就医情况,症状出现的时间,损伤机制结合影像学检查全面分析。&
8.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凡头部有明确外伤史,原始损伤较轻,伤后出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经治疗或未经治疗,均鉴定为轻伤一级。&
第四节&颅脑外伤性疾病&
一、鉴定标准条款&
5.1.2j&外伤性脑脓肿。&
5.1.2k&外伤性脑动脉瘤,须手术治疗。
&&&&&&5.1.2l&外伤性迟发性癫痫。&
5.1.2m&外伤性脑积水,须手术治疗。
&5.1.2n&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5.1.2o&外伤性下丘脑综合征。、
&5.1.2p&外伤性尿崩症。&
5.1.3f&外伤性脑积水;外伤性颅内动脉瘤;外伤性脑梗死;外伤性颅内低压综合征。&轻伤一级
1.外伤性脑脓肿,是指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感染,多见于开放性颅脑损伤,病原体随异物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偶见于头皮损伤合并颅骨骨折并发严重的颅内感染。&
&&&&&&2.外伤性脑动脉瘤:颅脑创伤时,脑动脉壁部分受损变薄、变弱,以后膨出形成动脉瘤或脑动脉全层破裂,周围形成血肿,血肿外层机化形成假性动脉瘤。&
动脉瘤一般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混合性动脉瘤和外伤性壁间动脉瘤。外伤性动脉瘤可发生于任何脑动脉,好发部位为颅底动脉或大脑浅表动脉支。外伤后脑血管造影未显示动脉瘤,数天至数周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形成颅内血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受压表现,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可诊断为外伤性动脉瘤。&
3.外伤性癫痫,是指继发于颅脑器质性损伤后的癫痫发作。临床可分为早期癫痫、中期癫痫、晚期癫痫。本条所致的是晚期癫痫。晚期癫痫是指伤后一个月至数年内发作,发作类型大多数是局部发作。常与脑膜瘢痕、脑组织瘢痕、脑萎缩、脑室穿通畸形、脑内囊肿、脑脓肿及颅内血肿、异物、骨折片等有关。适用本条时应具备以下条件:确证的头部损伤史。头部损伤后90天以上仍被证实有癫痫的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包括常规清醒脑电图检查、睡眠脑电图检查或者较长时间连续同步录像脑电图检查等)显示异常脑电图。颅脑影像学检查脑部有器质性损伤灶。&
4.外伤性脑积水多见于重型脑损伤并伴脑挫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伤者。脑挫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常见,大量的血性脑脊液对脑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在软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粘连,甚至堵塞蛛网膜绒毛,从而造成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障碍。这与化脓性脑膜炎所造成的蛛网膜下腔梗阻引起的脑积水相类似,即由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虽然可以流出脑室,但却受阻于蛛网膜下腔而在脑基底池、环池及侧裂池等处,阻碍脑脊液经脑凸面循环至蛛网膜粒吸收。常常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脑室系统也随之扩大。有时脑脊液循环梗阻发生在脑室系统之内,引起一侧或双侧脑室积水,这种情况多系脑室穿通伤或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所致,常在室间孔、导水管或第四脑室出口处发生阻塞。也可因小脑幕切迹疝,脑干移位致环池闭塞或导水管受压引起脑积水;不适当的大骨瓣减压,脑严重膨出、移位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而伴发脑积水亦时有发生。外伤性脑积水在颅脑外伤急性症状消退后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且有逐渐加重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淡漠、呆滞、易激惹、语言单调、下肢僵硬、震颤麻痹症状群等,晚期可发生尿失禁和木僵。&
5.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是指颈动脉海绵窦段或其分支因外伤破裂直接或间接与静脉交通,形成的动、静脉瘘,常因颅底骨折而致。脑血管造影是诊断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重要手段。&
6.外伤性下丘脑综合征:丘脑下部是自主神经系统重要的皮层下中枢。它和垂体-内分泌系统,体温、睡眠的调节,中枢情感、性功能及水电解质的调节关系密切。下丘脑器质性损伤可出现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体征。单纯的下丘脑损伤较少见,多伴有脑其他部位的脑挫伤或血肿。颅底骨折和脑在颅腔内的剧烈晃动是致伤的主要原因。&
7.外伤性尿崩症,是指颅脑器质性损伤,视上核或视上核-垂体束损伤,出现尿量每日4000ml以上,多者达10000ml,尿比重&1.005。分为暂时性尿崩症和持久性尿崩症。持久性尿崩症属继发性尿崩症,多见于损伤后1~6天内发生,并持续长久。本条所指的是持久性尿崩症。&
8.外伤性颅内低压综合征,是指颅脑外伤后病人侧卧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小于80mmH20,由低颅内压引起的以直立性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头痛特点是平卧头低位时头痛减轻或消失,直立时加重,在头外伤后1~&2小时出现,常见于前额及后枕部,严重时可遍及全头并向颈、肩、背、下肢放射。在伤后2~3天之后头痛最为明显。
恶心、呕吐、眩晕常发生于头位变动、剧烈头痛之后,可出现头昏目眩、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有脉搏细速、血压偏低、畏光、乏力、厌食、失水及颈僵等表现,面颈部皮肤可有阵发性潮红,同时可有厌食、乏力等表现。&
神经系统查体多无阳性体征,有个别患者因脑组织失去脑脊液的托浮和衬垫作用,使脑神经直接受到挤压或牵扯可出现瞳孔不等大及外展神经麻痹。&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脑脊液的产生减少或流出过多可能与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头颅外伤后脑血管痉挛、休克、严重脱水、低血钠等,可使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功能受抑制,脑脊液产生过少是其原因之一。正常颅内压的范围,腰椎穿刺测定应在80&-180mmH20之间。一般颅脑损伤后的颅内压,常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表现为低颅压者较少。&
9.外伤性癫痫,适用本条时应具备以下条件:确证的头部外伤史。头部外伤后90天以上仍被证实有癫痫的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包括常规清醒脑电图检查、睡眠脑电图检查或者较长时间连续同步录像脑电图检查等)显示异常脑电图,出现癫痫波。颅脑影像学检查脑部有器质性损伤灶。&
10.外伤性脑积水:(1)客观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等,证实存在颅脑器质性损伤,如脑挫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等。(2)脑积水的临床表现和病程与影像学动态观察所见相符。(3)行手术分流治疗的,可评定为重伤二级。未行手术治疗的,可评定为轻伤一级。&
11.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多见于颅底骨折,有时也可因穿透伤或飞射物直接损伤颈部血管造成。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12.外伤性下丘脑综合征:颅脑器质性损伤,出现睡眠、意识障碍,多为嗜第&14&页&共&175&页&
睡,体温调节障碍,高热或体温过低;消化道出血;循环呼吸紊乱;糖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可鉴定为重伤二级。
&13.外伤性颅内低压综合征:&⑴明确头部外伤史;⑵外伤后出现体位性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⑶侧卧位腰椎穿刺颅内压<80mmH20;⑷排除既往病史。&&
第五节& 智能减退或精神障碍&
一、鉴定标准条款&
5.1.1a&植物生存状态。重伤一级&
5.1.1e&重度智能减退或者器质性精神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重伤一级
&颅脑受到严重器质性损伤导致机体呈植物生存状态、智能减退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植物生存状态,是指机体能生存和发展,但无意识和思维,缺乏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的生存状态。人体受到严重脑损伤经过一段时间后仍缺乏意识活动,丧失语言,而仅保留无意识的姿态调整和运动功能的状态。存在睡眠-觉醒周期,部分或全部保存下丘脑和脑干功能,但是缺乏任何适应性反应,缺乏任何接受和反映信息的功能性思维。植物状态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呈持续性植物状态。有人认为植物状态超过1个月或1年者称持续性植物状态,但一般认为必须超过1年方可诊断持续性植物状态。&
智能减退(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智能减退分为:&
极重度智能减退:IQ低于25;语言功能丧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重度智能减退:IQ在25~39之间;语言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中度智能减退:IQ在40~54之间;能掌握日常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对周围环境辨别能力差,只能以简单的方式与人交往;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简单劳动。&
轻度智能减退:IQ在55~69之间;无明显语言障碍,对周围环境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能比较恰当地与人交往;生活能自理,能做一般非技术性工作。&
边缘智能状态:IQ在70~84之间;抽象思维能力或思维广度、深度机敏性显示不良;不能完成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
器质性精神障碍:有明确的颅脑器质性损伤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史,并且精神障碍发生和病程与颅脑损伤相关。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痴呆;器质性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症样症状;现实检验能力或者社会功能减退。&
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项:&⑴进食。&&⑵翻身。&&⑶大、小便。&&⑷穿衣、洗漱。&&⑸自主行动。&&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是指上述五项均需依赖护理者。&
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是指上述五项中三项以上需依赖护理者。&
&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是指上述五项中一项以上需依赖护理者。&
&1.颅脑受到严重器质性损伤,如广泛的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干损伤等,伤后处于深昏迷状态,治疗后病情稳定,无意识状态至少超过90天,呈持续性植物状态者,可鉴定为重伤一级。&
2.本标准指的智能减退是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性(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3.颅脑损伤均须有客观检查证实,包括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等。&
&第六节&肢体瘫&
&一、鉴定标准条款&
5.1.1b&四肢瘫(三肢以上肌力3级以下)。重伤一级&
&&&&&&&5.1.1c&偏瘫、截瘫(肌力2级以下),伴大便、小便失禁。&重伤一级
&5.1.2q&单肢瘫(肌力3级以下)。&重伤二级
5.1.1d&非肢体瘫的运动障碍(重度)。&重伤一级
&1.本标准中的四肢瘫、偏瘫、截瘫、单肢瘫,是指大脑、脊髓、脊髓神经根及周围神经严重损伤(如臂丛神经干横断)引起肢体所有肌肉瘫痪即全肌瘫。不包括周围神经损伤或肌肉疾病引起的某些肌群肌力下降,肢体部分肌瘫及功能性(或癔症性)瘫痪。&
四肢瘫是指脑、脊髓严重损伤引起四肢均出现瘫痪。截瘫是指双上肢或双下肢瘫痪,双上肢瘫痪;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称为下半身截瘫。高位截瘫一般都会出现四肢瘫痪,其他如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都和下肢截瘫相同。偏瘫、单肢瘫指颅脑、脊髓、脊髓神经根器质性损伤遗留一侧上、下肢体或一肢体瘫痪。&
功能性(或癔症性)瘫痪是指被鉴定人无器质性损伤而出现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瘫痪。但症状、体征与神经解剖生理特征不符。癔症性瘫是癔症症候群的一类,与性格等特征有关。&
&肌瘫程度用肌力表示,分为以下六级:
&0级:肌肉完全瘫痪,毫无收缩。&&
&1级:可看到或者触及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肌肉在不受重力影响下,可进行运动,即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高。&
&3级:在和地心引力相反的方向中尚能完成其动作,但不能对抗外加的阻力。
& 4级:能对抗一定的阻力,但较正常人为低。&
&5级:正常肌力。&&
2.非肢体瘫的运动障碍,是指锥体系、锥(注:原文错为椎)体外运动系受到损伤,出现肢体随意运动障碍。锥体系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是直接和骨骼肌相连接的那一部分,而上运动神经元是支配下运动神经元的。当损伤发生在上运动神经元时,由于下运动神经元不再受抑制,进而发生亢进。表现为肌肉张力增大,痉挛性,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出现病理性反射,如Babinski(注:原文错为Babinisk)征阳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或震颤等。&
根据其对生活自理影响的程度划分为重、中、轻三度。&
重度:不能自行进食、大小便、洗漱、翻身和穿衣,需要他人护理。&
中度:上述动作困难,但在他人帮助下可以完成。&
轻度:完成上述动作虽有一些困难,但基本可以自理。&
3.大脑、脊髓存在严重器质性损伤如严重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或脊髓损伤,如横贯性损伤等,损伤后引起与损伤部位相符的肢体瘫痪。&
4.应当在临床治疗终结后进行鉴定。&
&5.须甄别功能性(或癔症性)瘫痪。
第七节&脊髓损伤&
一、鉴定标准条款&
5.1.2r&脊髓损伤致重度肛门失禁或者重度排尿障碍。&重伤二级&
5.1.3g&脊髓损伤致排便或者排尿功能障碍(轻度)。&&轻伤一级
&&&&&&5.1.3h&脊髓挫裂伤。&轻伤一级&
脊髓器质性损伤导致肛门失禁或者排尿障碍,不包括消化系统(如肛管本身损伤)或泌尿系统(如尿道损伤)等。&
肛门失禁分为:&
⑴重度:大便不能控制;肛门括约肌收缩力很弱或者丧失;肛门括约肌收缩反射很弱或者消失;直肠内压测定,肛门注水法<20cmH20。&
&⑵轻度:稀便不能控制;肛门括约肌收缩力较弱;肛门括约肌收缩反射较弱;直肠内压测定,肛门注水法20~30cmH20。&&
排尿障碍分为:&
⑴重度:出现真性重度尿失禁或者尿潴留残余尿≥50ml。&
⑵轻度:出现真性轻度尿失禁或者尿潴留残余尿<50ml。&
&1.脊髓损伤应有客观检查证实,包括影像学检查或电生理检查等。&
&2.应当在临床治疗终结后进行鉴定。&&
&&&&&第三章&面部、耳廓损伤&
&第一节&容貌毁损&
一、鉴定标准条款&
&5.2.1a&容貌毁损(重度)。&重伤一级&
5.2.2q&容貌毁损(轻度)。&重伤二级&
&(一)容貌即容颜相貌&
人体容貌,是指颜面部皮肤和五官外露部分,是协调组合的一个整体。面容范围一般指前额发际下、两耳根前与下颌(注:原文错为颏)下缘之间的区域,包括额部、眼眶部、鼻部、口唇、颏部、颧部、颊部、腮(注:原文错为泪)腺、咬肌部和耳廓。一般情况下,颜面皮肤平整无瘢痕,眼、鼻、口及耳无缺损为完整容貌。当人体颜面部遭受锐器切割、砍、刺或钝器伤、烧烫伤、化学性损伤后,使正常的皮肤、组织、器官发生形态结构的改变,产生容貌损伤,如损伤后面部可形成条状创口或者遗留条状瘢痕、块状瘢痕、细小瘢痕、色素异常等,也可因损伤导致面部五官的损伤变形、面神经损伤或面颅骨的畸形愈合。此外,颜面部邻近组织的损伤,如面、颈部化学性烧伤后遗留的增生疤痕和(或)疤痕疙瘩,严重时也能导致容貌变形。其中,致使容貌显著变形、丑陋或者功能障碍者,称为容貌毁损。&
& (二)导致容貌毁损的常见情况&
&1.面部遗留明显条状、块状瘢痕。多见于锐器切割、砍、刺创愈合后,亦可见于钝器创、烧烫伤、化学性损伤后,在颜面遗留明显的条状瘢痕或者较大面积块状瘢痕,以及大面积色素改变,致使容貌丑陋。&
2.感觉器官的缺损或者变形。多发生于锐器的砍、切割或者拳击等钝器伤后使眼、耳、鼻、口唇缺损或者严重变形。一般为单感觉器官受损,可见于腐蚀性酸、碱伤或者咬伤。&
3.面部显著变形。是指面部遭受外力发生骨折,复位不良,畸形愈合,使面部不对称致使严重变形。其中,以眶为重点的颅颌面损伤,眼睛症状较为严重,眼球内陷;颧骨塌陷,颧颌下沉,阻挡下颌喙突活动,导致张口受限。全面部骨折主要指面中1/3与面下1/3骨骼同时发生的骨折。&
&4.神经麻痹引起的毁容。如外伤性面神经麻痹,颞骨骨岩部骨折可使面神经受累,导致面部表情肌瘫痪,可呈现面部变形和功能障碍。&
5.咀嚼障碍。如牙齿折断或者脱落7枚以上;张口度小于1.5cm。&
(三)容貌毁损的损伤程度鉴定注意事项&
&1.根据医学操作规范标准,面部瘢痕畸形致容貌毁损的分级标准为:⑴重度:面部瘢痕畸形,并有以下六项中四项者。①眉毛缺失;②双睑外翻或者缺失;③外耳缺失;④鼻缺失;⑤上、下唇外翻或者小口畸形;⑥颈颏粘连。⑵中度:具有以下六项中三项者。①眉毛部分缺失;②眼睑外翻或者部分缺失;③耳廓部分缺失;④鼻翼部分缺失;⑤唇外翻或者小口畸形;⑥颈部瘢痕畸形。⑶轻度:含中度畸形六项中二项者。&
上述各组织器官的损伤畸形可以依据本标准中相关具体条款的内容评定。面部瘢痕达不到本分级标准的,依据本标准中相关具体条款的内容评定。面部瘢痕畸形致重度容貌毁损构成重伤一级,中度、轻度容貌毁损构成重伤二级。&
&2.面部五官毁损依据本标准相关具体条款的内容评定,如第5.2.2d规定:一侧眼球萎缩或者缺失评定为重伤二级。&
3.面部显著变形的主要情形有:⑴骨折畸形愈合后颧部内陷或外凸达0.5cm以上且范围达3cm2以上,或颧骨骨折错位愈合达O.7cm以上;⑵骨折畸形愈合后上颌骨或下颌骨的中线偏离面部中线达O.7cm以上,儿童上颌骨或下颌骨的中线偏离面部中线达0.5cm以上;⑶眼眶骨折致使两眼球凸出度相差0.5cm以上。&
面部中线是指以鼻根点作眼耳平面的垂线所形成的直线。面部骨折畸形愈合的测量,被测者头部必须处于耳眼平面位置,眼耳平面也称法兰克福平面,在颅骨上是由左右外侧耳门上缘点和左侧眶下缘点三点所确定的一个平面;在活体上相当于人体站立时,臀部和背部靠墙,两眼向前平视时颅骨的位置;测量计算一般采用几何图形法或坐标法,也可结合临床检查时的头面部X光片或CT片作卡尺测量。&
面部骨折畸形愈合达到上述显著变形情形之一的,依据5.2.2q评定为重伤二级。&
&4.神经麻痹引起的容貌毁损评定,依据面神经损伤的相应条款评定损伤程度。&
5.咀嚼障碍的容貌毁损评定,依据口损伤的相应条款评定损伤程度。&
&6.容貌毁损的损伤程度评定,应当在医疗终结以后,一般为损伤90日后进行鉴定。损伤检验时须拍摄附加比例尺的彩色照片,并有详细规范的检验记录。鉴定时应把握分别从形态学和功能学两个方面进行整体评估、综合评价的原则。检验时应确定损伤部位、大小、性状、颜色、范围,同时可调取伤前照片,进行比对检验。对有功能障碍的,需进行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等专科检查。&
7.容貌毁损的重新鉴定应结合初次鉴定时的客观检验情况。&
第二节&面部条状创口或者瘢痕&
一、鉴定标准条款&
&5.2.2a&面部条状瘢痕(50%以上位于中心区),单条长度10.0cm以上,或者两条以上长度累计15.0cm以上。&重伤二级
5.2.3a&面部单个创口或者瘢痕长度6.0cm以上;多个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10.0cm以上。&轻伤一级
5.2.4a&面部单个创口或者瘢痕长度4.5cm以上;多个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6.0cm以上。轻伤二级&
5.2.4b&面颊穿透创,皮肤创口或者瘢痕长度1.0cm以上。轻伤二级&
&5.2.4c&口唇全层裂创,皮肤创口或者瘢痕长度1.0cm以上。&&轻伤二级
&5.2.5a&面部软组织创。&轻微伤
&& 二、释义&
面部损伤包括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等所遗留的面部瘢痕。&
& (一)皮肤的瘢痕根据其形态和形成过程的不同可以分成下列几种类型
1.浅表性瘢痕,是指浅表的切创、浅Ⅱ度的烧伤或表浅的皮肤挫裂创等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愈合后留下的瘢痕。浅表性瘢痕位置表浅,局部平而软,皮肤的切划创愈合后留下的瘢痕呈线条状,与皮下组织无粘连,不会发生功能障碍。&
2.增殖性瘢痕,所谓增殖性瘢痕是指形成瘢痕面积大,瘢痕肥厚,高出皮肤表面有时可高达1~2cm。增殖性瘢痕外观呈肉红色或紫红色,质地较硬,与皮下组织粘连不紧。在挫裂创、砍创或大面积烧伤时,由于软组织损伤严重,创口常有异物而易于并发感染。在这类创口通过肉芽组织生长常形成增殖性瘢痕。瘢痕增殖期的长短与损伤类型、创伤范围、机体的体质等因素有关。有的增殖性瘢痕在6个月后开始消退,但有的1~2年后瘢痕的增殖性反应还未停止。增殖性瘢痕对功能的影响取决于瘢痕发生的部位,如发生在躯干部,虽然面积较大,但不致产生严重的功能障碍,但如果关节部位产生大面积增殖性瘢痕,由于其坚硬、厚实,常严重妨碍该部位的关节功能,时间长久后可引起关节僵硬及畸形。面部的增殖性瘢痕可使容貌毁损。&
3.瘢痕疙瘩,瘢痕增生超过原来的创面,向周围正常皮肤扩张,边缘明显隆起,称为瘢痕疙瘩。其外观呈肉红色或紫红色、软骨样硬,弹性和血液循环差。边缘部位有时可见瘢痕组织条索向邻近健康组织内伸入。增殖性瘢痕在外形上有时和瘢痕疙瘩相似,其主要区分点就在于增殖性瘢痕不向邻近健康组织生长。瘢痕疙瘩具有肿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的特性,形成的瘢痕组织大于原创口的面积。瘢痕疙瘩好发于颈部、耳、胸、肩及上臂等处,与个体的特异性体质有关,这种人常称为瘢痕疙瘩体质。当他们身体任何部位受伤,无论损伤轻重,在创口愈合时皆易发生瘢痕疙瘩。另外,有人观察到瘢痕疙瘩生长与内分泌有关,在10~20岁最易发生。&
4.萎缩性瘢痕,当皮肤大面积损伤、全层皮肤缺损,特别是深及皮下脂肪层的创面,未经植皮,经过较长时间愈合者,常形成萎缩性瘢痕。常见于大面积的Ⅲ度烧伤、撕脱伤、头皮及颅骨的严重电击伤、肢体长期慢性溃殇等。萎缩性瘢痕组织很薄,表面平坦、局部供血差。表皮层、基底层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并与深部组织粘连紧密,故此种瘢痕硬而不活动,且表面易发生磨损溃破,形成经久不愈的溃殇。萎缩性瘢痕与深部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粘连紧密,且有很强的收缩性。因此,可牵拉邻近的正常组织而造成较严重的功能障碍。&
5.凹陷性瘢痕,伴有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深部组织缺损的严重创伤,创口愈合后常形成低于正常皮肤表面的凹陷性瘢痕。瘢痕基底部常与周围的肌肉、神经、骨膜粘连,引起疼痛或局部功能障碍。体表的凹陷性瘢痕影响轻,面部的凹陷性瘢痕可构成毁容。&
&(二)面部条状创口或者瘢痕的损伤程度鉴定注意事项&
1.面部的范围是指前额发际下,两耳屏前与下颌下缘之间的区域,包括额部、眶部、鼻部、口唇部、颏部、颧部、颊部、腮腺咬肌部。发际线是面部到发根间的界线,少数秃顶者发际线无法判别的,以发际线、眉线、鼻底线三条线间等距作为发际线的参考标准。面部中心区:以眉弓水平线为上横线,以下唇唇红缘中点处作水平线为下横线,以双侧外眦处作两条垂直线,上述四条线围绕的中央部分为中心区。本条“创口或者瘢痕"的含义是指,检验时不论损伤处于早期的创口还是开始愈合的疤痕,均按照本标准规定的统一长度,不再考虑瘢痕收缩、创疤比值的问题。
2.&5.2.2a条所指的"条状瘢痕"是指增生瘢痕、瘢痕疙瘩、凹陷瘢痕、桥状瘢痕、赘状瘢痕、蹼状瘢痕、挛缩瘢痕等。面部中心区是面部的核心区域,该部位的损伤正面观时对面容的影响最大,评定面部条状瘢痕损伤程度时,须掌握面部条状瘢痕单条长度在10.0cm以上,中心区的条状瘢痕长度达到5.0cm(即是标准中单条瘢痕10.0cm的50%)以上,即评定为重伤二级;多条瘢痕累计长度在15.0cm以上评定为重伤二级。&
【看法】50%在中心区对多条创口(瘢痕)亦应有限制,即两个以上创口累计≥15cm,中心区累计≥7.5cm方构成重伤二级。本处为逗号文理上可有两种理解,即限制或不限制均可,但从理论上如两个创口15cm即构成重伤二级,不需中心区限制,而单条创口15cm中心区<5cm,却不构成重伤,让人无法接受。&
3.确因治疗需要清创形成的创口或瘢痕应当计算在创口或瘢痕的总长度内。&
【看法】医疗扩创不应计入创口长度:扩创属于医疗行为,总则4.1.2&规定对于以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作为鉴定依据的,鉴定时应以损伤当时伤情为主,损伤的后果为辅,综合鉴定。不宜因医疗治疗而减轻当时损伤,同样不宜因医疗而加重当时损伤。同时扩创也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跨界时尤为重要。&
&4.一次损伤形成的多处创口按多条创口或瘢痕累计计算。&
&&&&&&5.观察瘢痕时,应当着重检查瘢痕的位置、性质、质地、形状、边缘、颜色改变、走向及周围组织的改变等。对上述检查结果中的阳性内容和重要的阴性内容都应当准确地记录。对创口、瘢痕长度测量,以厘米(cm)为计量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6.关于面颊穿透创。皮肤创口与口腔相通。由一侧面颊部穿透进入口腔。因口腔解剖结构的特殊性,面颊部穿透创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贯通创性质不同。贯通创是创腔贯通局部机体,存在创道(创管)的有入口和出口的开放性损伤。按致伤物的不同,通常分为贯通刺创和贯通枪弹创两种基本类型。贯通创常由有刃刺器(如匕首、三棱刀等)、无刃刺器(如圆锥、铁钉等)、细长钝器(如铁棍、树枝、断骨等)和枪弹(子弹、弹片等)造成。按其创腔形态,贯通创可分为扁平贯通创和柱状贯通创两大类。扁平贯通创多由扁平刺器或弹片造成,创腔形态较为规则,多无组织缺损,以梯形、长方形等四边形为多见。柱状贯通创多由柱状刺器或子弹造成,多有组织缺损,其形态可有类圆柱状、类棱柱状等。贯通创的创腔往往位于皮下软组织的深处,清创难度大,不易止血,创伤修复困难,其主要合并症是出血与感染。深部组织的感染往往更容易发生蜂窝组织炎、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等严重感染,导致创伤延期愈合,而浅表损伤则不易发生。也就是说,贯通创即使未伤及神经、血管、肌腱影响功能,但对机体的病理作用和潜在影响较单纯的皮肤创伤要更为严重。本标准规定,面颊穿透创评定为轻伤二级,但皮肤创口或者瘢痕长度要达1.0cm以上。对纤细针状物刺伤,皮肤创口或者瘢痕未达1.0cm的,不适用本条款。适用本条规定不再测量计算面颊部即口腔侧壁的创道长度。对纤细针状物刺伤皮肤创口或者瘢痕未达1.0cm,未伤及口腔内器官影响功能的,评定为轻微伤。&
7.口唇全层裂创,皮肤创口或者瘢痕长度须达1.0cm以上,唇红的创口比照皮肤创口评定。&
8.对于规则的线条状瘢痕的测量,应使用经校准的测量工具,误差小于0.1cm;对于不规则的线条状瘢痕,可以采用分段测量再行相加的方法,也可以用有一定质地的细线测量后,再与量尺进行比对。必要时可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测量。&
&9.对于跨部位的单条软组织创口或瘢痕的损伤程度鉴定,可按"系数相加"的方法进行鉴定,即测量单条创或者瘢痕位于头皮和面部的长度,分别除以同等级标准相关条款规定的值,若相加后大于或等于1,分别对照相应的条款进行损伤程度鉴定。
第三节&面部块状瘢痕&
一、鉴定标准条款&
&5.2.2b&面部块状瘢痕(50%以上位于中心区),单块面积6.0cm2以上,或者两块以上面积累计10.0cm2以上。&重伤二级
&5.2.3b&面部块状瘢痕,单块面积4.0cm2以上;多块面积累计7.0cm2以上。&轻伤一级
&5.2.4d&面部块状瘢痕,单块面积3.0cm2以上或多块面积累计5.0cm2以上。&轻伤二级
1.&5.2.2b条所指的“块状瘢痕”是指增生瘢痕、瘢痕疙瘩、凹陷瘢痕、桥状瘢痕、赘状瘢痕、蹼状瘢痕、挛缩瘢痕等。面部中心区是面部的核心区域,该部位的损伤正面观时对面容的影响最大,评定面部块状瘢痕的损伤程度时,须掌握面部块状瘢痕单块面积在6.0cm2以上,中心区的块状瘢痕面积3.0cm2(即是标准中单块瘢痕6.0cm2的50%)以上,即构成重伤二级;多块块状瘢痕累计面积在10.0cm2以上构成重伤二级。&
【看法】50%在中心区对多块块状瘢痕亦应有限制,即两个以上块状瘢痕累计≥10cm2,中心区累计≥5cm2
方构成重伤二级。&
&2.对面部块状瘢痕的测量一般采用几何图形法或坐标法计算。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广泛使用,也可采用计算机图形扫描处理技术来计算瘢痕面积。&
&3.对于跨部位的单块软组织创口或瘢痕的损伤程度鉴定,可按“系数相加”的方法进行鉴定。&
第四节&面部细小瘢痕或者色素异常&
&一、鉴定标准条款&
&&&&&&&5.2.2c&面部片状细小瘢痕或者显著色素异常,面积累计达面部30%。&重伤二级&
&5.2.3c&面部片状细小瘢痕或者明显色素异常,面积累计30.0cm2以上。&轻伤一级
5.2.4e&面部片状细小瘢痕或者色素异常,面积累计8.0cm2以上。&轻伤二级
5.2.5b&面部损伤留有瘢痕或者色素改变。轻微伤&
&&&&&&&5.2.5c&面部皮肤擦伤,面积2.0cm2以上;面部软组织挫伤;面部划伤4.0cm以上。&轻微伤
&1.损伤后面部可能遗留细小瘢痕或者明显色素异常。色素异常包括色素沉着或者减退两种情形。&
2.面部损伤后面部遗留的细小瘢痕或者明显色素沉着(或者减退)总面积达30%时,严重影响面容的,构成重伤二级。鉴定时,依据面部损伤情况,以多处损伤瘢痕或者色素沉着或减退的改变累加计算。但应鉴别损伤之前,面部就已存在瘢痕或者色素改变情况。&
3.面部片状细小瘢痕范围内的岛状正常皮肤面积应当计算在片状细小瘢痕的总面积内。&
4.面积的计算一般采用几何图形法或坐标法计算。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广泛使用,也可采用计算机图形扫描处理技术来计算瘢痕面积。&
&第五节&&面神经损伤&
&一、鉴定标准条款&
&5.2.2p&面神经损伤致一侧面肌大部分瘫痪,遗留眼睑闭合不全和口角歪斜。&重伤二级
&5.2.3p&面神经损伤致一侧面肌部分瘫痪,遗留眼睑闭合不全或者口角歪斜。&轻伤一级
&二、释义&
&1.面神经是支配面部表情的运动神经,同时也是最易损伤的脑神经。颌面部损伤,如颞骨骨折和腮腺咬肌部软组织损伤可引起周围性面神经损伤。面神经损伤最主要的表现是面瘫,可分为静态和动态的表现异常。&
⑴静态:伤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牵向健侧,不能闭眼;&
&⑵动态:皱眉不能、鼓腮漏气,张口时口角偏向健侧,说话时唾液从口角滴漏,角膜反射消失。
2.面神经的周围性损伤,多见于钝器、锐器等机械性损伤所致的面神经损伤。&
3.面神经损伤造成的面部畸形,临床表现为:该侧表情肌瘫痪后两侧肌力平衡失调所致的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和功能失常。患侧前额皮肤皱纹消失,不能蹙眉皱额,眉向下方移位,下眼睑松弛外翻,睑裂闭合不全,兔眼、泪溢,鼻尖、鼻小柱和人中向健侧歪,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且偏向健侧,流涎。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氏现象。表情丧失,不能做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说话时,唾液常从口角流出。以上歪斜畸形,当发笑时更为显著。&
4.面神经损伤检验时,可辅以:⑴功能检查:如泪分泌试验、镫骨肌反射试验、鼓索神经功能检查。⑵电诊断检查:如神经兴奋试验、强度时间曲线试验、肌电图。⑶影像学检查:体层影像学检查可查知面神经管骨折、听小骨有无脱位、鼓室盖是否损伤,以及岩部骨折情况等。&
5.面神经损伤程度鉴定注意事项:&&
⑴检验鉴定时,依据面部损伤情况、典型的临床表现,辅以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诊断面神经损伤。损伤程度的判断应以面肌瘫痪导致容貌毁损显著程度而定,凡一侧面肌大部瘫痪造成上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面部显著不对称者,可评定为重伤二级。&
⑵本标准涉及的面瘫主要是指外周性(核下性)面神经损伤所致。&
①完全性面瘫,是指面神经5个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支配的全部颜面肌肉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不能示齿,鼓腮、吹口哨、饮食时汤水流逸。&
&②不完全性面瘫,是指面神经颧支、下颌缘支或者颞支和颊支损伤出现部分上述症状和体征。&
&⑶面神经损伤致一侧面肌大部分瘫痪,是指面神经5个分支中3支以上支配的颜面肌肉瘫痪,遗留眼睑闭合不全和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是指平视闭目时部分眼球暴露。口角歪斜是指口唇中线偏离面部中线0.7cm以上(静态时健侧口角偏离中线)。&
&第六节&眼损伤&
&&&&&&&&一、鉴定标准条款&
&5.2.2d&一侧眼球萎缩或者缺失。&&&&&&&&&&&&&&&&&&&&&&&&&&&&&
5.2.2e&眼睑缺失相当于一侧上眼睑1/2以上。&&&&&&&&&&&&&&&&&&&
&5.2.3d&眼睑缺失相当于一侧上眼睑1/4以上。&&&&&&&&&&&&&&&&&&&
&&&&&&&&5.2.4g&眼睑缺损。&&&&&&&&&&&&&&&&&&&&&&&&&&&&&&&&&&&&&&&&&&
5.2.2f&一侧眼睑重度外翻或者双侧眼睑中度外翻。&&&&&&&&&&&&&&&重伤二级
5.2.3e&一侧眼睑中度外翻;双侧眼睑轻度外翻。&&&&&&&&&&&&&&&&
5.2.4h&一侧眼睑轻度外翻。&&&&&&&&&&&&&&&&&&&&&&&&&&&&&&&&&&&轻伤二级
5.2.4j&一侧眼睑闭合不全。&&&&&&&&&&&&&&&&&&&&&&&&&&&&&&&&&
5.2.2g&一侧上睑下垂完全覆盖瞳孔。&&&&&&&&&&&&&&&&&&&&&&&&&&
&&&&&&&&5.2.3f&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超过1/2。&&&&&&&&&&&&&&&&&&&&
5.2.4i&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
5.2.2h&一侧眼眶骨折致眼球内陷0.5cm以上。&&&&&&&&&&&&&&&&&&
5.2.3g&两处以上不同眶壁骨折;一侧眶壁骨折致眼球内陷0.2cm以上。&轻伤一级
5.2.2i&一侧鼻泪管和内眦韧带断裂。&&&&&&&&&&&&&&&&&&&&&&&&&&
5.2.3h&双侧泪器损伤伴溢泪。&&&&&&&&&&&&&&&&&&&&&&&&&&&&&&&&&轻伤一级
5.2.3i&一侧鼻泪管断裂;一侧内眦韧带断裂。&&&&&&&&&&&&&&&&&
5.2.4k&一侧泪器损伤伴溢泪。&&&&&&&&&&&&&&&&&&&&&&&&&&&&&&&&
5.2.4f&眶壁骨折(单纯眶内壁骨折除外)。&&&&&&&&&&&&&&&&&&&&&轻伤二级
5.2.5d&眶内壁骨折。&&&&&&&&&&&&&&&&&&&&&&&&&&&&&&&&&&&&&&&&&轻微伤&
5.2.5e&眼部挫伤;眼部外伤后影响外观。&&&&&&&&&&&&&&&&&&&&&
&㈠&眼损伤
眼损伤不仅导致视功能障碍,还会因眼球萎缩、缺失等影响容貌。本项是指严重眼外伤及外伤并发症或后遗症的结果对容貌所造成的影响。丧失一眼视觉的,按5.4.2的有关规定鉴定。&
本条“眼球缺失”指眼外伤导致的眼球缺失或眼球毁损无法保留而手术摘除。手术分为眼球摘除和眼内容物剜除,后者虽保留自体巩膜以利放置眼窝填充物,但剜出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眼内容物,清除眼球壁中层的色素膜等组织,眼球结构大部分破坏,视为眼球缺失。眼球萎缩是指外伤造成眼内炎等引起眼球缩小变形并失明。临床表现为眼压降低,光感逐渐消失,前房变浅或变深,角膜深层新生血管,眼球变小变形。眼球萎缩应与眼眶骨折、眶内炎症后结缔组织牵引等引起的眼球内陷区分,眼球内陷援引本标准其他条款。&
既往伤/病的眼球影响容貌的,按照伤病关系处理原则综合鉴定。&
&㈡&眼睑损伤&
眼睑自外向内分五层,分别为皮肤层、皮下组织层、肌层、睑板层、结膜层。上睑结膜距睑缘后唇处有一与睑缘平行的浅沟为睑板下沟,自睑板下沟至睑板面的结膜为睑板结膜。眼睑在面容中占据重要位置。外伤可造成眼睑外翻、缺失或闭合不全等眼睑畸形,致角膜、巩膜外露,影响面容甚至眼功能。眼睑缺失是指眼睑的全层缺损。小的呈切迹状,大的全眼睑缺损。为保护眼球须及时修复。眼睑缺损小且仅累及眼睑前层时,或全层眼睑缺损横径小于睑缘长度的1/4,可以直接缝合。缺损达1/4~1/2或更多时,需通过移植重建睑板。&
眼睑疤痕收缩造成睑缘外形改变,呈切迹状退缩的,可按眼睑缺损评定。造成眼睑位置、开闭功能异常的,对照本标准相应条款。&
测量眼睑缺失程度时,被测者睁开眼直视正前方,上睑上缘以眶下缘为界,下界以睑缘为界,两侧分别以内、外眦为界,通过几何图形法和坐标法分别测量睑、伤侧眼睑面积计算缺失情况。&
&睑外翻指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睑结膜常不同程度地暴露在外,常合并眼睑闭合不全。眼睑皮肤面瘢痕收缩可造成睑外翻、眼睑闭合不全,也可因面神经麻痹,眼轮匝肌功能丧失,又因上睑重量使之下坠而发生。睑外翻轻者仅睑缘离开眼球。重者睑缘外翻,部分或全部睑结膜暴露,久之结膜干燥粗糙、高度肥厚、角化。更严重时常有眼睑闭合不全,角膜失去保护而导致暴露性角膜炎或溃疡。&
睑外翻按程度可分为三度:轻度外翻,表现为睑结膜与眼球(注:原文错为睑)分离,破坏了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毛细管作用,或泪点脱离泪阜基部而导致溢泪。中度外翻,表现为睑缘结膜、睑板下沟和睑板结膜外翻。重度外翻,穹隆结膜外翻暴露、结膜穹隆消失。&
因睑板、睑结膜损伤后瘢痕收缩造成睑内翻的,比照睑外翻作出评定。&
眼睑闭合不全指上、下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导致部分眼球暴露。最常见的原因为面神经麻痹后下睑松弛下垂、瘢痕性睑外翻。轻者因闭眼时眼球反射性上转,只有下方球结膜暴露,引起结膜充血、干燥、肥厚和角化,用力紧闭尚可使睑裂闭合。重者用力闭眼也不能使睑裂闭合,导致角膜暴露引起暴露性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而且大多数伴睑外翻,眼睑不能紧贴眼球,泪小点也不能与泪湖密切接触,引起溢泪。&
眼睑缺损常并发睑外翻或眼睑闭合不全,睑外翻亦常伴眼睑闭合不全。不同类型的眼睑畸形同时存在时,应注意发现和区分。例如,一侧眼睑轻度外翻,另一侧闭合不全伴轻度外翻的,应对照双侧眼睑轻度外翻评定为轻伤一级。&
上睑下垂指上睑的提上睑肌和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在眼向前注视时,上睑缘遮盖上部角膜超过2mm。上睑缘位置异常降低,轻者不遮盖瞳孔,但影响外观。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影响视功能。先天性者主要由于动眼神经核或提上睑肌发育不良造成。获得性的主要有提上睑肌损伤、动眼神经麻痹、交感神经疾病、重症肌无力和上睑新生物或炎症引起的机械开睑运动障碍。除提上睑肌损伤外,上睑下垂还可因动眼神经、颈交感神经和额肌损伤形成。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上睑下垂多较重,颈交感神经损伤一般出现轻且伴有交感神经损害的其他症状。上睑下垂者如瞳孔被眼睑遮盖,为克服视力障碍,额肌紧缩,出现额纹横皱、眉毛高竖,或仰头视物。&
正常成人瞳孔直径约2.5~4mm。检查时应注意光线条件和药物对瞳孔的影响,被检查者在弥散的自然光线下自然睁眼平视前方,观察其睑缘遮盖瞳孔情况。鉴定时应依据眼部损伤情况,排除眼球萎缩、内陷引起的假性下垂和肌源性、癔病性、其他交感神经性等引起的上睑下垂。&
(三)眶部骨折、眼球内陷&
眼眶为四边锥形的骨窝。其开口向前,内口朝向后略偏内侧,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构成,可分为上、下、内、外四个壁。直接和间接暴力均可形成眼眶骨折。当眼部受钝物打击时,眶内压力骤增,使眼眶薄弱处骨折,称击出性骨折或眶底爆折。眼眶除外侧壁外,其余三壁尤其是眶内壁筛骨纸板骨质较薄,易受外力作用而发生这种骨折,骨折以眶内侧壁和下壁最为常见,可单发于下壁或内侧壁,亦可同时发生。击入性骨折较少,暴力来自眶外侧,击中眶外侧壁或颧部,使额颧缝骨折,骨折延续至眶下壁。检查常以水平位加冠状位CT扫描为常规扫描,必要时加矢状位和MRI检查。眼眶骨折后的复视可因为直接的神经、肌肉损伤、眼外肌嵌顿、眶内容物肿胀引起。眶下壁骨折多造成垂直位复视,眶内壁骨折导致水平位复视。&
绝大部分眶内侧壁骨折无功能影响,或随着出血吸收和水肿消退,眼球运动功能障碍有的可缓解,预后较好,亦不留功能障碍,属单纯眶内壁骨折,一侧单纯眶内壁骨折的对照5.2.5d评定为轻微伤。眶壁骨折(单纯眶内壁骨折除外)对照5.2.4f评定为轻伤二级。5.2.3g两处以上不同眶壁骨折,是指两眼上、下、内、外共8个眶壁中2个以上任意眶壁的骨折,两侧单纯眶内壁骨折除外。&&
眼眶骨折可造成眶腔增大、眶内容物减少,引起眼球内陷。眼球内陷时,可出现睑裂变小,上睑内2/3凹陷,上睑沟形成。&
测量眼球前后位置是否正常,可用Hertel突眼计测量:将突眼计的两端卡在被检者眶外缘,嘱其向前平视,从反光镜中读出两眼角膜顶点投影在标尺上的毫米数,记录为眼球突出度。国人眼球突出度正常平均值为12~14mm,两眼差不超过2mm。眶壁骨折造成眼球内陷2mm以上的即可援引5.2.3g,眼球内陷5mm以上的可援引5.2.2h。&
因眶内软组织损伤造成眶内容物吸收牵引造成眼球内陷,或外伤导致眼眶容积缩小、眼球体积增大等造成眼球突出的,比照上述条款。&
(四)泪器损伤&
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两部分,分属泪液的分泌部和排出部。泪液排出部(泪道)包括上下泪小点、上下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和鼻泪管。正常情况下,泪腺产生的泪液除了蒸发消失外,一部分泪液依赖于眼轮匝肌的“泪液泵”作用,通过泪道排出。泪液排出受阻,不能经泪道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外,称为溢泪。&
内眦部有许多重要细微结构。包括内眦角、泪道系统(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内眦韧带及泪骨、鼻骨、眶骨等。鼻泪管为泪囊下方的连续部分,为骨性小管,开口于鼻腔的下鼻道。内眦部损伤,造成鼻泪管,特别是骨性鼻泪管断裂,阻塞了泪道,引起溢泪。内眦韧带断裂后表现为内眦角向外并稍向前移位,内眦外形较正常为圆钝,泪阜、半月皱襞及部分巩膜被外移的内眦角遮盖,睑裂横径缩短,眼部因变形而影响容貌,眼睑失去与眼球保持密切贴合的张力,致使泪点与眼球脱离而溢泪。一侧鼻泪管断裂伴内眦带断裂者,属重伤二级。&
泪道损伤,断端形成瘢痕,泪道难以再通,主要后遗症为溢泪,也可并发感染,影响容貌和视力。泪器损伤以泪小管断裂伤最为常见,常与眼睑和颅面部损伤同时存在。典型的体征为溢泪,合并感染可并发泪囊炎、泪囊黏液囊肿、泪囊瘘、鼻泪管狭窄。泪器损伤伴溢泪,应在治疗终结后鉴定。鉴定中应注意确认有无泪道损伤及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排除其他眼表疾病引起泪液分泌过多产生的流泪。&
第七节& 鼻损伤&
一、鉴定标准条款&
5.2.2j&j鼻部离断或者缺损30%以上。&重伤二级
5.2.3k&鼻部离断或者缺损15%以上。&轻伤一级
5.2.4n&鼻尖或者一侧鼻翼缺损。轻伤二级&
5.2.4o&鼻骨粉碎性骨折;双侧鼻骨骨折;鼻骨骨折合并上颌骨额突骨折;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双侧上颌骨额突骨折。&轻伤二级
5.2.5g&鼻骨骨折;鼻出血。&轻微伤
5.2.5h&上颌骨额突骨折。&轻微伤
&二、释义&
本篇条文是对鼻部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包括鼻部骨折、鼻离断(缺损)、鼻出血。鼻部损伤一般由于锐器切割、钝器压砸、撞击、咬伤、烧伤(包括化学伤)、冻伤等外力作用所致。&
&㈠&鼻部离断或者缺损&
1.此处是指外鼻的离断或者缺损。外鼻突出于面部之中央,极易受到损伤。外鼻缺损包括鼻尖缺损、鼻翼缺损、侧半鼻缺损或者全鼻缺损等。外鼻的离断或者缺损可造成毁容或者发音等功能障碍。&
&外鼻部分为眉间区、左侧鼻背区、右侧鼻背区、左侧鼻翼区、鼻尖区、右侧鼻翼区、鼻小柱区,分别赋予10:16:16:16:16:16:10的权重。其中左侧和右侧鼻背区以中线为界。法医检验鉴定时,依据鼻部损伤情况,鼻部离断或者缺损30%以上评定为重伤二级,鼻部离断或者缺损15%以上评定为轻伤一级。5.2.4n所指的鼻尖或者一侧鼻翼缺损,是指鼻尖、鼻翼缺损累计不足15%即可评定为轻伤二级。外伤后鼻出血评定为轻微伤。鼻部离断后再植存活的不影响鉴定结果。解剖学部位未完全缺失的,分部位评估累计。&
& ㈡&鼻部骨折&
鼻部的骨骼包括成对的鼻骨、上颌骨额突和组成鼻中隔的犁骨、筛骨垂直板等。鼻部骨折包括鼻骨骨折、上颌骨额突骨折和鼻中隔骨折。上颌骨犁状缘骨质菲薄,易骨折,其骨折参照上颌骨额突骨折有关条款鉴定。&
&法医检验鉴定时,根据鼻部损伤的情况结合影像学资料,鼻骨粉碎性骨折、双侧鼻骨骨折、鼻骨骨折合并上颌骨额突骨折、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或者双侧上颌骨额突骨折评定为轻伤二级,一侧鼻骨线形骨折、单侧上颌骨额突骨折或者鼻中隔骨折评定为轻微伤。
一、鉴定标准条款&
&5.2.2k&耳廓离断、缺损或者挛缩畸形累计相当于一侧耳廓面积50%以上。&重伤二级
&5.2.3j&耳廓离断、缺损或者挛缩畸形累计相当于一侧耳廓面积30%以上。&轻伤一级
5.2.4l&耳廓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6.0cm以上。&轻伤二级&
5.2.4m&耳廓离断、缺损或者挛缩畸形累计相当于一侧耳廓面积15%以上。&轻伤二级
5.2.5f&耳廓创。& 轻微伤
本项耳廓离断、缺损或者挛缩畸形见于耳部严重挫伤、切割伤、撕裂伤、咬伤、砍伤、枪弹伤、爆炸伤以及冻伤、烧灼伤等。&
耳廓的支架为弹性纤维软骨,富弹性,皮下组织少,出血后不易吸收为其特点。其突出外露,易受损伤。所致离断、缺损或者挛缩畸形达一侧耳廓50%,常使容貌明显改变构成毁容。&
锐器切、砍创可致耳廓部分或者全部离断;钝器挫伤或者撕裂、咬伤等,也可将耳廓挫灭、断离而造成耳廓部分或者全部缺失。枪伤、爆炸伤以及烧伤等可使耳廓变形或者畸形。耳廓的完整性遭破坏后,主要是影响面容的整体美观,声音的空气传导受到一定的影响。&
耳廓缺损面积的计算按最大投影面积,采用几何法或者网格纸法,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辅助计算。法医检验鉴定时,依据耳损伤情况,损伤致耳廓离断、缺损或者挛缩畸形累计相当于一侧耳廓面积50%以上时评定为重伤二级;耳廓离断、缺损或者挛缩畸形累计相当于一侧耳廓面积30%以上不足50%评定为轻伤一级;耳廓离断、缺损或者挛缩畸形累计相当于一侧耳廓面积15%以上不足30%或者耳廓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6.0cm以上评定为轻伤二级(贯通伤、撕裂伤所致的耳廓创口或者瘢痕按耳廓前后分别测量累加计算);不足6.0cm耳廓创口(瘢痕)和耳廓血肿评定为轻微伤。
第九节&口损伤&
一、鉴定标准条款&
5.2.2l&口唇离断或者缺损致牙齿外露3枚以上。&重伤二级
5.2.31&口唇离断或者缺损致牙齿外露1枚以上。&轻伤一级
5.2.2m&舌体离断或者缺损达舌系带。&重伤二级
5.2.4p&舌缺损。&轻伤二级
5.2.2n&牙齿脱落或者牙折共7枚以上。&重伤二级
&&&&&&&5.2.3m&牙齿脱落或者牙折共4枚以上。&轻伤一级
5.2.4q&牙齿脱落或者牙折2枚以上。&轻伤二级
&&&&&&&5.2.3o&腮腺总导管完全断裂。&轻伤一级
5.2.2o&损伤致张口困难Ⅲ度。&重伤二级
5.2.3n&损伤致张口困难Ⅱ度。&轻伤一级
5.2.4s&损伤致张口困难Ⅰ度。&轻伤二级&
5.2.4r&腮腺、颌下腺或者舌下腺实质性损伤。&&轻伤二级
&&&&&&&5.2.4t&颌骨骨折(牙槽突骨折及一侧上颌骨额突骨折除外)。&轻伤二级&
5.2.4u&颧骨骨折。&轻伤二级
5.2.5i&口腔粘膜破损;舌损伤。&&轻微伤
5.2.5j&牙齿脱落或者缺损;牙槽突骨折;牙齿松动2枚以上或者Ⅲ度松动1枚以上。&轻微伤&
本篇条文是对口部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包括口唇的离断或者缺损、舌损伤、牙齿的脱落或者折断、唾液腺损伤、损伤致张口困难、颌骨骨折、颧骨骨折等。&
㈠口唇离断或者缺损&
口唇的范围包括上下唇和口裂周围的面部组织,上自鼻孔底线,下至颏唇沟,两侧至鼻唇沟。位于面部的正下方,是吞咽和说话的重要器官之一,也是构成面部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口唇分为上唇和下唇,闭在一起时只有一条横缝,即口裂,口裂的两头叫口角。在上唇中部有一条发育程度不同的纵沟,称人中,这是人类特有的结构,也是构成上唇美的必要因素。上下唇均可以分成三部分:一是皮肤部(也叫白唇);二是红唇部,是口唇轻闭时,正面所见到的赤红色口唇部,红唇部皮肤极薄,没有角质层和色素,因而能透过血管中血液颜色,形成红唇;三是黏膜部,在唇的里面,为口腔黏膜的一部分。&
一般自然状态下,口唇放松状态时,前牙以能露出2~3mm为宜。如果唇在自然状态下露出了半个牙齿或整个牙冠甚至牙跟,叫作开唇露齿。&
法医鉴定时,根据口唇损伤当时离断或者最终缺损情况,如果牙齿在口唇放松状态时,前牙露出>0.4cm即视为露齿,露齿1~2枚为轻伤一级,露齿3枚以上评定为重伤二级。&
㈡&舌损伤&
舌是以骨骼肌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而构成。具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等功能。&
舌分为上、下两面。上面又叫舌背,舌背上有一向前开放的"V"形沟叫界沟,将舌分为前2/3的舌体和后1/3的舌根。舌体的前端叫舌尖,舌根对向口咽部。舌下面较舌背短,黏膜光滑而松软,与口底黏膜相续,在正中线上的黏膜皱襞即舌系带。&
法医鉴定时,根据舌损伤当时的情况,如果舌体离断或者缺损达舌系带可评定为重伤二级,如舌缺损未达到舌系带可评定为轻伤二级,单纯的舌损伤不伴有缺损的评定为轻微伤。&
㈢&牙齿脱落或者折断&
本项牙齿脱落或者折断多见于碰撞、打击或事故,在伤害案件中比较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与颌面部其他部位损伤同时存在。&
&牙齿损伤包括松动、脱位、折断,出现疼痛、牙龈肿胀、咀嚼功能障碍。牙齿折断包括牙冠、牙根折断。本项所指牙齿折断是指牙根折断、根冠折或者牙冠折断露出牙髓。牙齿脱落包括Ⅲ度以上松动无法保留的。凡有明确面部损伤史,经过临床检查即可确定。当牙齿折断或者脱落达7枚以上时,严重影响功能及面容者均可评定重伤二级。此条牙齿脱落或折断包括恒牙、乳牙和固定义齿中的种植牙等,不包括损坏后无需手术更换和修复的义齿。&
法医检验鉴定时,依据损伤情况,了解伤前牙齿情况,如有无损伤、病变、脱落或者缺失等情况,老年人牙齿松动不牢,轻微外力即可脱落,遇到此种情况,应深入调查,审查病史,全面分析后综合评定。如果损伤致牙齿脱落或者牙折共7枚以上评定为重伤二级,牙齿脱落或者牙折4~6枚评定为轻伤一级。
牙齿脱落或者牙折2~3枚评定为轻伤二级,牙齿脱落或者缺损;牙槽突骨折、牙齿松动2枚以上或者Ⅲ度松动1枚以上评定为轻微伤。&
㈣&唾液腺损伤&
腮腺总导管完全断裂,腮腺、颌下腺或者舌下腺实质性损伤。&
法医检验鉴定时,依据唾液腺的损伤情况,如一侧腮腺总导管完全断裂可评定轻伤一级;如腮腺、颌下腺或者舌下腺实质性损伤则可评定为轻伤二级。&
㈤&损伤致张口困难&
损伤致张口困难常见于颌面部钝器和锐器伤。其中颞颌关节损伤是影响张口度的重要因素。&
损伤达使颞颌关节面,发生关节强直时,出现张口困难。临床表现为疼痛、张口受限、偏斜或者过大,出现弹响。翼外肌劳损时有面部疼痛、张口受限、张口稍大即疼,闭口紧咬时疼痛减退,张口时下颌中线偏向患侧,下颌向健侧侧牙合时疼痛,痛点在上颌关节后外上方及乙状切迹深部。关节囊损伤时张口疼、咀嚼疼,下颌向患侧侧牙合运动痛、耳屏前有压痛。升颌肌群挫伤时,张口受限,疼痛,闭合咬紧更明显疼痛,咬硬物时疼,升颌肌群局部压痛。髁状突后移位,以弹响为主,出现在开口初期及闭合末,少有疼痛,常伴有后牙缺失、深覆牙合等垂直距离过低。&
法医检验鉴定时,依据颌面部损伤情况及损伤的后遗症、并发症,损伤致张口困难Ⅲ度以上的评为重伤二级。损伤致张口困难Ⅱ度不足Ⅲ度的评为轻伤一级。损伤致张口困难I度不足Ⅱ度的评为轻伤二级。&
&&&&&&&㈥&颌骨骨折(牙槽突骨折及一侧上颌骨额突骨折除外)&
上颌骨位于面颅中部,鼻腔的两侧,眶与口腔之间。由左、右两块上颌骨在正中线相连接,上颌骨由1个骨体和4个突起组成。其主部为上颌体,体内的空腔称上颌窦。体的上面构成眼窝的下壁,内侧面构成鼻腔的外侧壁,后外侧面构成颞下窝的前壁。从上颌体向前内上伸出额突,向下伸出牙槽突,向内侧伸出腭突,向外侧伸出颧突。牙槽突有齿槽,其中有上颌齿。&
下颌骨位于面颅下部,由于下颌骨在髁状突颈部、下颌角部、颏孔部、正中联合部等处的结构比较薄弱,故外伤时常易发生骨折。&
法医检验鉴定时,依据颌骨损伤情况,有明确的颌骨骨折即可评定为轻伤二级(牙槽突骨折及一侧上颌骨额突骨折除外),如果颌骨骨折治疗终结后遗有张口困难Ⅱ度、Ⅲ度则分对照损伤致张口困难条款评定为轻伤一级、重伤二级。&
&㈦&颧骨骨折&
颧骨与颧弓均位于面部较突起的部位,易受损伤发生骨折。颧骨骨折易引起眶周和结膜下出血,并且骨折常累及上颌窦壁,造成鼻出血。颧骨骨折和颧弓骨折常向深部移位,甚至压迫下颌骨冠突,影响下颌骨运动而产生张口受限。颧骨骨折向眶部移位还可引起复视。由于颧弓上缘有颞筋膜附着,下缘有咬肌附着,故向上或向下移位的机会并不多。&
法医鉴定时,根据颧部损伤的情况,明确的颧骨骨折即可评定为轻伤二级。如果颧骨骨折影响下颌骨运动致张口受限Ⅱ度以上,则对照损伤致张口困难的条款评定伤情。如果颧骨骨折向眶部移位引起复视,则可以引用两个条款评定为轻伤二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瘫的自我治疗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