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参与度

移动APP促进中学生英语听说课堂参与度的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移动APP促进中学生英语听说课堂参与度的实证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人们尝试将新的教学理念转换为教学实践。正如郑金洲教授所言:认识了课堂,才算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程。对于英语学科而言,学生课堂参与度更是教学效果的保证。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更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改变了以往初中英语教学以听和说为主的训练方式,进而探索更为多样的教学方式。这就对英语听说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设计听说课,激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里,笔者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移动APP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课堂的参与度。笔者发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学习设备的日益成熟,移动学习正在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的学习方式。移动APP作为加载于移动设备的应用软件,使英语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式练习,将课堂带到身边;移动APP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交互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移动设备,在移动网络的支持下进行学习。本文尝试在信息化背景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关注初中生在英语听力课堂中的参与度表现;探索在移动APP的帮助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表现是否有提高,完成以下研究:1)传统听力课堂的现状分析及变革趋势。2)提出基于移动APP的英语听力学习方式,构建教学框架。3)进行基于移动APP的实践研究。最终,通过以上研究为英语听说课堂的设计赋予新的生命力:在移动学习方式下,利用移动APP的特点,丰富学生的交互方式、拓展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参与度。本研究表明,基于移动APP的学习方式具备了灵活、多样的特点;同时对于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表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思考听说课课堂活动的过程中,移动APP可以作为一种课外辅助学习工具,实现传统课堂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7【分类号】:G633.41;G43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文明;;[J];考试周刊;2016年09期
李玲;胡卫星;蒋梅梅;赵苗苗;;[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12期
陈玉梅;马永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李恩亮;;[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S4期
武芳;郭骞;;[J];教育与职业;2013年11期
钟伟轩;;[J];湘南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张洁;王以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刘星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2期
高毅;崔向平;;[J];丝绸之路;2009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震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C];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志鹏;李玉斌;;[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年02期
刘忠才;陈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年02期
肖祥林;周春容;万铮;;[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8年01期
谢志强;;[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7年04期
顾力豪;张红;;[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任宇;舒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年24期
孙兆刚;;[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董闽红;房敬文;;[J];传播与版权;2017年12期
陈偶娣;;[J];好家长;2017年64期
谢志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3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郝珺;彭晓蓓;;[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5期
莫小敏;;[J];教育信息技术;2013年09期
徐苑苑;张际平;;[J];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05期
关中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5期
胡小勇;朱龙;;[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5期
夏增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陈玉梅;苏文倩;;[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沈潜;;[J];科技信息;2012年26期
钟伟轩;;[J];湘南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李艳平;;[J];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琼;;[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刘晓华;;[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吴丽云;;[J];职教论坛;2010年27期
申月;;[J];读书文摘;2014年12期
王晓超;李晓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2期
郭佩英;;[J];教育与职业;2006年30期
陈凤;向鹏;杨彩玉;艾国平;;[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李杰;;[J];英语教师;2012年05期
李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白金艳;;[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兰巧;;[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姚建聪;何启盖;刘军发;;[A];猪的重要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防检疫专业委员会第7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田凤兰;;[A];第八届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李日涵;徐广宁;徐建闽;夏创文;;[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朱帆;郭蕾;;[A];中国梦·航空梦—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首届中国航空科普教育大会论文集[C];2014年
张建华;许兴;曲晴;杜昀徽;;[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孙颖;金天明;;[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谭翼;邵珠宝;陈力;王玉忠;;[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M:阻燃高分子[C];2013年
李云东;刘晨曦;王汝春;金雪琴;;[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王树军;肖学文;牛民卜;;[A];2014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高平市实验小学
李平丽;[N];学知报;2010年
勉县老道寺镇纪寨小学
杨凤春;[N];汉中日报;2011年
龙里县塘堡小学校
王积荣;[N];黔南日报;2011年
刘素珍 利州区龙潭小学;[N];广元日报;2011年
天水市麦积区赵崖初中
杨芳林;[N];甘肃日报;2009年
王斌;[N];北京商报;2012年
韩瑜;[N];人民公安报;2012年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 李立委 宋文静;[N];人民邮电;2013年
姜旭 实习生
罗传莹;[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刘浩;[N];中国消费者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蒲韵竹;[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魏;[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孟月;[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唐洪秀;[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赵玮曼;[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李晓源;[D];广西大学;2015年
缪妍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吴红飞;[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李梦颖;[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刘汉元;[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张素芳;[D];西南大学;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Web2.0+$head_words:互联网+$head_words:集体智慧+$head_words:用户参与度","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互联网环境下集体智慧形式探究及用户参与度分析——以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为例"}
&&&互联网环境下集体智慧形式探究及用户参与度分析——以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为例
互联网环境下集体智慧形式探究及用户参与度分析——以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为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尤其是Web2.0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参与到互联网,他们不像以往那样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有机会开始成为互联网的主角.随着这一观念的深入人心,一种基于互联网形式的集体智慧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研究了在互联网环境下集体智慧所具备的形式以及用户参与网络集体智慧知识构建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用户参与网络集体智慧构建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尤其是Web2.0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参与到互联网,他们不像以往那样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有机会开始成为互联网的主角.随着这一观念的深入人心,一种基于互联网形式的集体智慧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研究了在互联网环境下集体智慧所具备的形式以及用户参与网络集体智慧知识构建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用...&&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在线课程学习参与度的提升策略研究--《西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在线课程学习参与度的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2011年始,美国各顶尖高校陆续开始提供免费开放的在线课程。短短两三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热潮迅速波及北美、澳大利亚、欧洲和亚洲等地,成为了全球学校、教育机构甚至企业的关注焦点。MOOCs为在线课程提供了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高辍学率和低完成率的弊端仍然存在,其中较为显著的问题就是学习参与度低。如何提升在线课程的学生参与度,促进学生在开放的在线学习环境中的有效学习,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在线学习参与度的文献进行了梳理,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参与现状及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线课程中的学习参与度低、学习支持少、辍学率偏高等问题。基于此,笔者初步构建出提升学习者在线学习参与度的策略模型。然后,利用Sakai平台构建了在线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将部分策略应用于实践。最后,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内容分析法分析实践结果,以检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在线学习参与度的提升策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在线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提高了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G43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爽;何字娟;;[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03期
吴慧芬;;[J];吉林教育;2011年16期
时春阳;;[J];科技信息;2009年31期
周朋;张云生;;[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刘永权;牛健;李莹;;[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魏顺平;;[J];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阳;[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余长江;[D];西南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闫彬彬;刘璐;陈丽;;[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钱振华;;[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苏理华;郭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7期
邓志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0期
胡小勇;;[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黄伟;;[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王泽刚;陈祥奎;;[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02期
苏理华;张敏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04期
周圆;罗霄;应松宝;;[J];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08期
郑旭东;陈琳;;[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小平;[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彭敏军;[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陈晨;[D];山东大学;2011年
王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陈波;[D];东华大学;2012年
李明彦;[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李浩;[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卢艳;[D];西南大学;2012年
丁善敏;[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李海龙;[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秋艳;费龙;王明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赵国栋,刘强;[J];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12期
周洁贞,王少华;[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3期
孙晓梅;[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5期
章国英,胡继岳;[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21期
陈丽;[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3期
周蔚;[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3期
陈丽;仝艳蕊;;[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8期
徐春华;侯铁翠;黄喜民;王晓红;;[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10期
蒋国珍;匡贵秋;;[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寒冰;[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刘革平;[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常志英;[D];河北大学;2006年
李玉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康学军;[D];扬州大学;2006年
崔晓;[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覃美珍;[D];广西大学;2005年
朱晓菊;[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胡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严蓉蓉;[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陈园园;[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董欢;[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远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王利;;[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1期
栾春晖,李靖,詹国梁;[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罗锡武;[J];学习导报;2003年08期
何善平;[J];现代教育论丛;2004年04期
李红美;;[J];继续教育;2006年11期
沈福新;;[J];群众;2007年03期
李伟;;[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王玉喜;;[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韩笑;;[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文;;[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吕启春;;[A];2014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杜俊娟;;[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瞿春波;;[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时龙;;[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韦彩红;;[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格保耿;;[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钮荣荣;;[A];2014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陈妙;;[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黄春妙;;[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农行浙江东阳支行
周龙飞;[N];上海金融报;2003年
西北师范大学
李瑾瑜;[N];中国教育报;2008年
永寿县店头中学
刘俊锋;[N];咸阳日报;2009年
本报评论员;[N];酒泉日报;2009年
李天然;[N];大连日报;2010年
刘继芳;[N];伊犁日报(汉);2010年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
蒙硕;[N];黑龙江日报;2010年
翟爱霞;[N];太行日报;2011年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
龚春燕;[N];中国教育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峰;[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杨南昌;[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薛晶晶;[D];北京大学;2013年
刘玉静;[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姚德明;[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乔通;[D];西南大学;2015年
崔国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王永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弋文武;[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朱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以宣;[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李荣敬;[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李兰翠;[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孙航;[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左扬扬;[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戚政霞;[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苏治芳;[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张华;[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强敏;[D];宁夏师范学院;2015年
谢平;[D];河北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教师网络培训中参与度模型设计与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教师网络培训中参与度模型设计与研究
【摘要】:在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教师教育信息化程度飞速发展,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师职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之相关的研究一直未曾间断。现实培训中,很多受训教师对于培训急于求成,导致培训实际效果不明显。而在已有研究中针对教师培训中参与度的研究也还停留在对表层行为以及外显性参与的研究上,而关于深层参与度对学习过程的影响等问题并没有专门研究探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以如何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这一问题为出发点,在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中,对参与度相关概念、显性参与和隐形参与的关系以及两者对于学习过程的影响方式和程度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以此为突破口,用认知主义理念对参与度模型的设计过程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和发掘,并最终建立参与度模型。
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了本研究涉及到相关概念,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这一过程为隐性参与度的研究提供理论保障,同时也从理论上对人类学习过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本研究不断深入的突破口。第三章在之前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提出并解决参与度模型设计中的两大主要问题:第一,本研究中参与度模型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表征方法。第二参与度模型的维度应该如何选取。第四章通过对现实中网络环境中的教师培训过程的分析,切合实际地将模型表征方法与维度的选取结合到模型建立中去,设计出由5个分测模型和2个整合测评模型构成的具有两级维度、三个层面的参与度模型组。
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隐性参与度的理解,并了解在学习过程中隐性参与和显性参与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学习过程的影响程度。通过参与度模型来掌握和发现学员在教师培训中的隐性投入情况,是了解学员的实际培训状态,辅助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的一种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G45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蕾;;[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王珠珠,张伟远;[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2期
李银玲;张超;;[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02期
严冰;方慕真;;[J];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08期
钟志贤;[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张超;祝智庭;;[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曾琦;杜蕾;;[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王敏娟;;[J];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杨金来;洪伟林;张翼翔;;[J];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曾琦;杜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玉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王永平;[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唐小娟;[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戴宗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蔡冠群;张新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范洁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赵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左建军;徐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贺佩蓉;;[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代海芳;汤菊香;张志勇;;[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2期
李刚;;[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杨玉宝;[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黄宝宏,丁俊武;[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硕兵;;[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宋琛;赵双;赵桐;;[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张爱华;;[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张慧妍;贾宁;翁贻方;;[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张慧妍;贾宁;;[A];北京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年会优秀论文[C];2011年
朱莹;贾永兴;;[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2年论文集[C];2012年
杨秀清;;[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孙盛萍;杨皓;;[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芦净;;[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宁本涛;方琴;;[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谷志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刘翔;[D];西南大学;2011年
王天平;[D];西南大学;2011年
王忠厚;[D];西南大学;2011年
李凤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苏小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申宣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邢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张琼;[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赵健;[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远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刘宇航;[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闫骄阳;[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李超;[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郭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孟宪翔;[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志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袁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林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逯昌浩;[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英华;;[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董奇,周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张立新;[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年05期
王远美,武蔚;[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10期
张志东;;[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年04期
孔鲲鹏;杨玉宝;;[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王晶晶;[J];成人教育;2005年06期
严冰;[J];中国电大教育;1999年04期
苏辛;[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07期
曹梅;[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秋娥;[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周涛;[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莫新平;[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王巧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庄玉昆;;[J];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石瑜;于熙;陈黄超;;[J];中国教师;2011年11期
冯大鸣;;[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01期
庄玉昆;孙亚玲;;[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6年10期
彭亚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04期
耿国彦;;[J];中国培训;2008年04期
乌兰图雅;;[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朱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15期
王文静;;[J];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06期
朱祥平;;[J];教育与职业;2006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王凌诗;;[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李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洪明祥;;[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忠峰;[N];中国财经报;2011年
李宁;[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钟瑞添 周欣;[N];光明日报;2004年
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基地现代外语教育研究所
彭静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冯巨澜;[N];光明日报;2009年
;[N];长江日报;2010年
赵核芝 通讯员
刘铁人;[N];郴州日报;2011年
陈志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熊莉 陈模军;[N];南充日报;2010年
张胜聚 秦冠藏;[N];中国教师报;2004年
白云奇;[N];陕西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彬;[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海娜;[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周洁;[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罗超;[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韩琳;[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李士文;[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李静丽;[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赵恋;[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杞春兰;[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李姗姗;[D];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汤渊;[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QQ 群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 ——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
本文发表于 《数字教育》 2018年第3期(总第21期)实践案例栏目,页码:63-68。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 要:现代通信工具及软件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环境下,基于QQ 群的社会交互广泛存在于学习者的课程体验当中。本文首先阐述了与交互相关的理论,接着以某课程的QQ 讨论群为研究案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对该环境下无教师参与和有教师参与两种情形的在线交互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教师加入话题讨论时,社会网络的密度、中心性更高,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强烈,更愿意进行交流和协作,但讨论内容的质量和深度较为浅显。文章最后为促进网络环境中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的积极参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网络学习环境;QQ 群;交互;社会网络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与学的环境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备资源丰富、时空灵活、个性化适应等特点。然而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具有弱控制性,教师和学生处于分离状态,学习氛围和有效监督的缺失可能导致学习过程的中断。因此,远程教育专家开始提倡通过学习活动及技术工具的支持来加强师生间的协作交流,激发学习者参与动机,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发生。目前,QQ 群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一门课程组建一个群、小组作业群、班级群等屡见不鲜。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进行资源发布、作业通知、信息共享等操作,促使师生互动更加频繁,学生管理流程更为简洁方便。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Analysis,简称SNA)能够研究一个群体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并将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以图式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目前该方法已逐渐成为学习分析的重要技术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釆用该技术分析群体及参与者的行为特征。在QQ 群中,部分学生勤于沟通,在共同体中起桥梁结点的作用。而个别学生的言论能够启示其他参与者,他们成为共同体中的意见领袖。因此,学习共同体成员在QQ 群中的交互模式和参与特性就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社群图、密度、中心性分析来实现。本文将以某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部分学生组成的QQ 讨论群为研究案例,针对无教师参与和有教师参与两种交互模式下的社群图、网络密度、中心性等参数进行分析,探究教师参与与否对群体互动行为的影响,进而识别出哪些学生比较活跃,哪些学生参与度较低, 以此来为网络环境中互动行为的有效发生提供有益建议。
二、研究现状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学者们从影响因素、策略方法、互动分类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郑燕林等人的研究表明网络教师实施有效的印象管理,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程度,优化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效果[1];靳俊丽在分析了影响远程教育模式下师生互动的因素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加快网络建设、促进学生自我表露、规范网络行为、构建平等关系的策略来促进师生互动[2];吴安燕等人将师生互动途径分为同步互动、同步异步共存互动和异步互动三大类八个层次,并指出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的强度弱于传统的师生互动[3];白雪梅等人以加里森的探究社区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混合课程中教学临场感能促进师生社会性交互,深化认知发展[4]。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中实现深入有效的师生互动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对于QQ 群中的社会交往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学者们同样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钟志荣通过实践研究阐明了基于QQ群的网络共同体的构建及应用方法[5]; 万力勇等人从互动频率、互动深度、互动方式和互动信任度等方面对某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分析, 提出要在群组中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吸引领域专家加入等建议[6];胡勇等以一门网络课程为例,在对论坛帖子进行内容分析的同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凝聚子群、个体角色和中心性对群体的互动特征进行了相关讨论[7]。
上述文献研究揭示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作为师生良好互动氛围的引导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帮助者的重要性。然而,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教师对群体互动行为产生影响的探究有所欠缺,本文所做研究能够弥补此部分的不足。
三、相关理论
(一)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生及教师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构成的相互沟通、分享合作的团体。在该团体中,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因而能持续主动地参与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将行为发生的环境限定在计算机支持的网络空间中,故具有以下特性:扩大教与学的时空范围,激发学习者自主参与,促进反思和认知重组,凸显合作学习的意义,师生教学相长。基于QQ 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知识经验背景相同或相异的人由于共同目标和兴趣爱好而自发组成的群体,此类共同体对外开放,人数较多,如电影分享群、产品交流群、技术讨论群等;另一种是基于现实需要由某类相同背景且彼此熟悉的人建立的团体,具有一定的内部私密性,如公司工作群、客户联系群、课程学习群等。本文所讨论的群体即第二种网络学习共同体。
(二)交互理论
交互,或称之为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传统课堂中,师生交互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网络环境下,教学场所不再具有实体结构,交互为学习氛围的生成创造了条件。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就强调了环境、行为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环境与个体认知因素的整合能激活行为的发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同样遵循上述交互模式。美国远程教育专家穆尔(Moore)提出的三种交互类型[8], 即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指导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内容资源的交互是远程学习最基本的行为,通过了解课程目标、阅读文本材料、查看视频教程、完成课后练习,学习者对知识达到识记理解及简单的应用分析层面[9]。而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 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还有赖于其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机制。因此这就需要学习者与师生之间通过观点分享增加彼此经验,发展批判性与创新思维,促进共同体的社会协商和知识建构[10]。上述三种交互隐含着环境条件的支持,包括计算机、学习平台、操作界面等。因此在远程学习中还不能忽视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与我国学者陈丽提出的“教学交互层次塔”中的操作交互相似,指学习者对技术使用的熟练程度。由于任何活动都是通过媒体技术工具的使用来实现的,因此操作交互是“教学交互层次塔”的基础。该模型的中间层和最顶层是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11]。信息交互即穆尔的三种交互类型。概念交互是所有交互的终极目标。只有当新知识与已有思维图式建立联系时,学习者才能既巩固原有知识又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实现认知领域的提高。有研究表明,生生互动与网络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效果呈正相关[12];教师的言语行为能够激发学习动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和学习满意度[13]。
四、研究案例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的流程与方法。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来自数学、历史、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等多个专业。除在面授课上师生互动交流,其余学习活动主要通过QQ 群。本文研究对象为27 人的学习共同体,其中2 名为助教。无教师参与的互动模式表现为学习者间的知识分享与交流;另一种情形是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师生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
本研究利用Ucinet 6 软件对有无教师参与的两种情形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其中,社群分析将呈现由点跟线相互连接的图形,点代表参与者,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参与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密度是网络中直接关系数量与所有互动成员在理论上构成的所有关系数量之比。密度取值范围是0 到1,值越大说明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越密切[14];中心性体现了某参与者对网络上其他人的吸引程度,是评价一个人重要与否、衡量其地位与权力的指标[15]。中心性又可分为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
(一)无教师参与的互动行为分析
1. 社群图与密度分析
图1 是无教师参与的社群图。箭头的指向表明信息流动的方向,如11 号向12 号发出互动信息,箭头方向就指向12 号。可以看出不同学习者参与交互的频率存在差异,24 号、25 号、27 号等学生与其他参与者的来往较为密切,说明其能自主活跃地参与交互, 6 号、9 号、23 号等人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与他人的互动较少[16]。除教师外,有4 位同学完全未参与讨论。分析结果还显示该网络的密度值为0.0855,标准差为0.2796。密度值偏小,说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不够密切,联系较为松散。标准差偏大,说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习者参与度较高,有的学习者参与度较低,互动程度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提高学习者的整体互动水平。
2. 中心性分析
点度中心度是结点出度和点入度的总和,即与某参与者直接联系的其他参与者的数目。点出度指某成员回复他人消息的数量,该值的高低能够反映出此成员是否能积极响应他人的谈话;点入度指该成员被回复的消息数量,该值的高低反映出来该成员的谈话是否能引起他人的重视[17]。
从图2 的分析结果来看,学习者各自具有不同的点入度和点出度。点出度值最大的是27 号和22 号(值为8),其次是24 号(值为7)。说明这几位学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他们在群聊中是主要的中心人物,在学习共同体中占据重要地位。点入度最大的是20 号(值为9),其次是5 号(值为7)、26 号(值为5)。点入度值大,说明这些学生在群体中有较高的关注度,影响声望最大,在学生群体中成为领袖角色。而点入度值较小甚至为0 的同学, 说明他们与其他成员互动较少,容易被忽视。8 号、10 号、13 号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为0,他们既没有回复他人,也没有被他人回复,在网络中成为了孤立的节点。此外,25 号、21 号的点出度为5 和3,点入度却为0, 表明他们都积极给予其他同学回复,却没有被回复, 说明他们在群体中的声望较低。
中介中心度测量的是某参与者与其他参与者沟通方面所起到的桥梁作用。观察图3 的分析结果,可知20 号的值最高,其次是24 号和27 号,说明他们能间接促进群体的信息流动,在网络中充当沟通和传递的桥梁,其他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他们才能实现信息的获取[18];有12 人的中介中心度值为0,说明他们在该网络中不具有任何交流结点的作用,处在网络的边缘,不能控制其他任何参与者。
(二)教师参与的互动行为分析
1. 社群图与密度分析
当教师参与互动时的社群图,如图4 所示,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成员之间存在交互行为。1 号、2 号、4 号等人发出和收到的连线比较密集,他们在群体中处于核心位置,学习参与度较高。而3 号、18 号、26 号的连线都较稀疏,这些边缘学习者互动频度较低。10 号、21 号未与任何参与者产生联系。该网络的密度值为0.1425,表明部分师生、生生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互动关系,由此形成了一定密度的网络。标准差为0.3495,说明部分结点联系紧密,部分结点游离于交互系统,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互动水平存在差异。
2. 中心性分析
图5 的分析结果显示,点出度最大的是2 号教师(值为11),其次是4 号(值为9)和1 号教师(值为8)和5 号、27 号学生(值为8)。1 号、2 号教师是群聊的中心人物,说明他们对交流的内容和方向起控制作用,能及时引导讨论主题的思路和方向。4 号、5 号、11 号、27 号学生的点入度与点出度值都较高,表明他们对参与互动有强烈的积极性,在群体中有较高的关注度,在共同体中成为领袖角色。仅10 号、21 号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为0,他们既没有回复他人,也没有被他人回复,说明与其他成员互动少,关系不够密切,因此在网络中成为了孤立的节点。
由图6 可知2 号教师的中介中心度最高,说明其对参与互动的学生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学习者通过教师获取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其次是4 号、5 号、22 号学生的中介中心度也比较高,说明学习者获取信息对这些学生的依赖程度也比较大,他们在网络中充当沟通和传递的桥梁。此外,有8 位学生的中介中心度值为0,说明他们在网络中不起任何中介作用,不能控制其他参与者。
五、研究结果
(一)交互密度分析
在只有学生之间的互动时,社群图密度为0.0855。而当教师参与讨论时,社群图密度为0.1425。可见当教师在线时,学习者的互动积极性更高,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密切。因此,在基于QQ 群的网络学习环境下, 教师有必要及时关注学生在群里的谈话状况,当学生遇到问题且彼此不能解决时,教师应在一定的时效范围内解答学生的疑问。否则在异步交流的情况下,倘若教师不能及时地回复学生、答疑解惑,学习者会因自己的问题得不到反馈而降低讨论的积极性、丧失协作学习的热情。
(二)学习者参与度
在无教师参与时8 号、10 号、13 号没有交互行为, 当教师参与时只有10 号、21 号没有参与其中。虽然缺席互动的人数相差不大,但从点出度中心度、点入度中心度以及中介中心度的结果可知,当教师加入到学习共同体时,成员间互动的密度和频率更高。而无论教师参与与否,10 号同学都游离在互动系统之外。上述信息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远程学习时存在的特点。例如8号和13 号学生,当教师参与时他们才发生互动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类学生具有自主性,当教师无法及时提供帮助时倾向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而10 号学习者从始至终未参与互动,这就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并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真实想法和学习需要,以便对症下药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三)交互质量分析
两种情况下虽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交互,但成员的发言内容是否与学习相关,是否体现了问题解决和能力发展还有待考证。笔者对讨论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当教师参与时,学习者更愿意相互讨论协作,寻求教师的意见与赞同。相反,无教师参与时学生的讨论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且发言深度较为浅显。具体表现为回复字数少,多以表情传达情绪、跟随别人意见、较少有人总结及提出新想法等。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当教师参与时,提问的学生很多,仅有两位助教很难顾及所有人的问题,会出现遗漏的情况。这就要求在线教师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凭借教学经验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提前对教学重难点予以明确指导。在与学习者交互时,把握好与每个学生互动的时间,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同学,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提高。
六、总结与展望
网络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自我表露, 为那些有想法却又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提供了平台,由此搭建起师生互动的桥梁,帮助教师发掘学生真实想法,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为了加强网络环境中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积极参与,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注重通过启示性问题或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当讨论出现争议时,帮助学生识别不同观点以促进理解;当讨论偏离主题时,及时纠正并引回正题;当转向下一个讨论话题时, 对先前内容回顾总结,明确学习重点。二是教师要有意识地促进社会性交互。鼓励和赞扬发言积极的同学,以此激发其他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教师要发掘学习共同体中的意见领袖,使这些处于群体核心位置的学生活跃互动氛围、推动信息流动、促成有意义的深度讨论的发生。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不断变革,各种形式的在线交互活动能够突破远程教育“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的瓶颈,实现情感交流和协作学习的任务目标。师生互动的途径和模式将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文通过无教师参与和有教师参与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尽管师生异地互动不如传统面授形式更有成效,但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情形难以避免。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究QQ 群中的互动行为关系,识别学习者特点,据此提供有益建议,促使网络环境中的互动达到最佳状态。当前在线教育正向“直播”形式发展,教学双方能够通过文字评论、语音、图片等方式进行实时互动。教师收到反馈意见后,能在课程内容讲解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及时做出回应与调整,以便因材施教。因此,优化师生互动过程,提升师生互动质量在当前在线教育发展的现状下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希望通过有效沟通的实现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此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绩效。
参考文献:
[1] 郑燕林, 柳海民. 论网络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印象管理[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34-39+71.
[2] 靳俊丽. 远程教育模式下师生互动策略分析[J].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S5):187-188.
[3] 吴安艳, 熊才平, 黄勃. 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1,(03):60-65.
[4] 白雪梅, 马红亮, 吴海梅. 教学存在、社会存在及认知存在关系研究——以基于MOOC 的混合课程为例[J]. 开放教育研究,):71-78.
[5] 钟志荣. 基于QQ 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11,(8):92-95.
[6] 万力勇, 赵呈领, 廖伟伟, 等. 基于QQ 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互动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2,(9):54-58.
[7] 胡勇, 王陆. 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1):30-35.
[8]MOORE M G.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S),):1-7.
[9]PARKERA.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The Crit-ical Convers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view(S),1999,(12):13-17.
[10]GUNAWARDENA C N,ZITTLE F J.Social Presence as a Predictor of Satisfaction within a Computer-Mediated Confer-encing Environ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S),):8-26.
[11] 陈丽.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 中国远程教育,2004,(5):24-28.
[12]SHER A.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of Student-Instructor and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to Student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in Web-Based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Interactive Online Learning(S),):102-120.
[13]CHORY R M,MCCROSKEY J 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Style and Affective Learning[J].Communication Quarterly(S),): 1-11.
[14] 王美静. 课程论坛中教学互动深度的评价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5] 严琴琴. 学习分析视角下的在线学习社会交互研究[D].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2014.
[16] 梁云真, 赵呈领, 阮玉娇, 等. 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 中国电化教育,2016,(07): 22-28.
[17] 王陆.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8] 宋恩梅, 左慧慧. 新浪微博中的“权威”与“人气”: 以社会网络分析为方法[J]. 图书情报知识,2012,(03):43-54.
作者简介:
马晨星(1995— ),女,河南南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处理和教育资源开发;
赵呈领(1956— ),男,湖北老河口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理论、方法与应用,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