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间吃什么降血糖最快最好

&p&&b&谢谢大家的阅读,抱歉由于工作繁忙实在没有时间认真回复每一个问题。希望大家也可以互相讨论,我们WHO肝炎日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踊跃讨论,增长知识呀。谢谢!&/b&&/p&&p&&b&-------------&/b&&/p&&p&&b&先从流行病学数据说起&/b&&/p&&p&1)乙肝丙肝&/p&&p&2006年,卫生部开展了一次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p&&figure&&img data-rawheight=&210&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7ab40b3bc2e4ac192a52ce_b.jpg& data-rawwidth=&9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7ab40b3bc2e4ac192a52ce_r.jpg&&&/figure&&p&Reference: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Internet] 2008 [updated 2008 Apr 23; cited 2017 Jun 27]; Available from: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hinacdc.cn/n7/2331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a&.&/p&&br&&p&根据2006调查,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b&由此可以推算2006年我国约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9300万人&/b&。&/p&&br&&p&在之后的2011年,疾控中心又利用2006调查的血清做了一次Anti-HCV丙肝抗体筛查。&/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02&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3ea94acb7f_b.jpg& data-rawwidth=&6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e3ea94acb7f_r.jpg&&&/figure&&p&Reference: 陈园生, 李黎. 崔富强, 邢文革, 王璐, 贾志远, 周脉耕, 龚晓红, 王富珍, 郑徼, 罗会明, 毕胜利, 汪宁, 杨维中, 梁晓峰. 中国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年9月第32卷第9期. &/p&&br&&p&根据该研究,我国1-59岁人群Anti-HCV流行率为0.43%。&b&基于此流行率推算,我国2006年时约有56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b&&/p&&p&&b&对于丙肝而言,目前有的国内官方统计数据2006版就是最新的了。&/b&目前的一些估算可能是基于时间和其他因素而推测的数据,关于我们现在常见到的1000万丙肝患者,主要出自于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后面会列出。&/p&&br&&p&对于乙肝而言,&b&2014年疾控中心进行了新一轮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b&。具体数据目前还没有公布(至少我还没找到..),有了随时更新。&/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26&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692ffff235d9ed9c37274e_b.jpg& data-rawwidth=&11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692ffff235d9ed9c37274e_r.jpg&&&/figure&&p&Reference: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启动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Internet] 2014 [updated 2014 Sep 24; cited 2017 Jun 27]; Available from: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hinacdc.cn/zxdt/71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p&&br&&p&看完国内官方数据,来看一下国际组织的官方数据(其实很大成分也基于国内官方数据):&/p&&br&&p&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网站,&b&我国约有超过9000万的乙肝患者&/b&。和2006年调查大体一致。&/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7&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9c9c86ee91f753cbe00d7_b.jpg& data-rawwidth=&5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9c9c86ee91f753cbe00d7_r.jpg&&&/figure&&p&Reference: WHO China. Hepatitis. [Internet] [cited 2017 Jun 27]; Available from: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pro.who.int/china/mediacentre/factsheets/hepatitis/e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epatitis&/a&.&/p&&br&&p&在中国所有的HBV携带者中,需要接受相应乙肝治疗的患者约为2800万人。其中,约700万人已经出现了进展性肝病,治疗尤为重要。(WHO China, 2015)&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pro.who.int/china/mediacentre/releases/802/z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肝炎:治比不治更省钱&/a&&/p&&p&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的演讲中也同时提到,&b&2015年时,我国约有一亿人患慢性乙肝及丙肝&/b&。如果得不到合适的治疗,这之中会有十分之三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致命疾病。&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pro.who.int/china/mediacentre/releases/802/z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肝炎:治比不治更省钱&/a&&/p&&br&&p&另外,在世界肝炎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约有1000万丙肝感染者,其中250万人急需接受治疗。&/p&&blockquote&中国慢性丙肝患者感染者约为1000万人,其中250万人急需治疗。&br&全球范围内,中国的肝炎负担最重:全球2.4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有三分之一在中国,全球1.3至1.5亿丙肝病毒感染者约7%也在中国。&br&Referenc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pro.who.int/china/mediacentre/releases/7-china-world-hepatitis-day/z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截至2030年中国慢性肝炎死亡人数可高达一千万:需要紧急行动,终止“无声的疫情”&/a&&/blockquote&&br&&p&2)HIV (本部分摘抄自先前回答)&/p&&p&以下为截止至2014年底,我国的HIV感染相关数据。&/p&&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2e6beb838a4_b.jpg& data-rawwidth=&10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2e6beb838a4_r.jpg&&&/figure&&p&Reference:图自绘,数据来自UNAIDS数据库以及中国疾控中心,请勿转载谢谢&/p&&br&&p&截至2014年底约有501,000名患者被诊断为HIV阳性,据推断我国可能大约有825,000名HIV携带者。数据相比2013年有所提高,不过&b&诊断率也从54.0%上涨到了60.7%&/b&。&/p&&p&被诊断的患者中,&b&有约59.0%接受了ART治疗&/b&(2013年为52.1%,也有上涨)。如果用估测的患者数,真实ART覆盖率只有35.8%!&/p&&p&好的一面是,虽然国内使用的药物可能还存在一定副作用风险,但是&b&有效率(实现HIV抑制)在2014年达到了90.1%&/b&,在较理想范围内。&/p&&br&&br&&p&&b&说完数据,来看传播&/b&&/p&&p&1)乙肝&/p&&p&给大家推荐一个找官方信息的好平台: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网站&/p&&p&驻华代表处官网,内有中国国内部分疾病的基本数据:&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pro.who.int/china/about/e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bout WHO in China&/a&&/p&&p&全球官网,内有各类疾病的全球基本数据、文献、以及概况:&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ho.int/e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p&&br&&p&比如乙肝&/p&&p&点开肝炎的页面(&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ho.int/hepatitis/e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now hepatitis - Act now&/a&)以后,会有一个Fact Sheets的部分&/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68&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b56cb129a3dbafef0409e7_b.jpg& data-rawwidth=&12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b56cb129a3dbafef0409e7_r.jpg&&&/figure&&br&&p&点开Hepatitis B,下面有一整段关于传播的描述(切换语言点页面顶部的语言栏就可以)&/p&&blockquote&&b&传播&/b&&br&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潜伏期平均达75天,但也可能为30至180天不等。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0至60天即可发现,可能持续存在并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br&&br&在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分娩时的母婴传播(围产期传播)或水平传播(接触被感染的血液),特别是生命最初五年从感染幼儿传播给未感染幼儿。被母亲感染的婴儿和5岁前感染的婴儿发展为慢性感染的情况很常见。&br&&br&乙型肝炎也可通过皮肤或粘膜接触被感染血液和各种体液传播,以及通过唾液、经血、阴道液和精液传播。乙型肝炎也可能经性传播,特别是未接种疫苗的男男性行为者和有多个性伙伴或与性工作者有接触的异性恋者。&br&&br&5%的成人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病毒传播也可能发生在医疗保健场所或注射吸毒者重复使用针头和注射器的情况下。此外,感染还可能在医疗、外科和牙科手术及纹身过程中发生,或通过使用被感染血液污染的剃须刀或其它类型物品发生。&/blockquote&&br&&p&根据世界卫生组织,&b&在高流行区(如中国),母婴传播、(5岁以下儿童间的)水平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因&/b&。好在近年来我国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和免疫工作(乙肝疫苗)进展的越来越顺利,越来越少的新生儿、儿童被感染乙肝病毒。&/p&&blockquote&1992年,中国乙肝疫苗上市。2002年,中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常规扩大免疫规划中,并免费向家长提供疫苗。&br&2005年出生队列的三剂次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3.4%,出生剂次及时接种率达82.6%。&br&2006年,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降至0.96%。&/blockquote&&p&以上摘录自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网站:&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pro.who.int/china/mediacentre/factsheets/hepatitis/z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肝炎&/a&&/p&&br&&p&此外,&b&性传播&/b&也是一个渠道,所以安全性行为很重要。&/p&&p&&b&血液传播&/b&(共用静脉吸毒针管、被污染的医疗器具等)也会传播乙型肝炎病毒。&/p&&p&以上两点不赘述。&/p&&br&&p&另据美国疾控中心网站,&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cdc.gov/hepatitis/hbv/bfaq.htm%23bFAQ12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epatitis B FAQs for the Public&/a&&/p&&blockquote&&b&How is Hepatitis B spread?&/b&&br&Hepatitis B is spread when blood, semen, or other body fluid infected with the Hepatitis B virus enters the body of a person who is not infected. People can become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during activities such as:&br&Birth (spread from an infected mother to her baby during birth)&br&Sex with an infected partner&br&Sharing needles, syringes, or other drug-injection equipment&br&Sharing items such as razors or toothbrushes with an infected person&br&Direct contact with the blood or open sores of an infected person&br&Exposure to blood from needlesticks or other sharp instruments&/blockquote&&p&基本和世卫网站信息相重合,乙肝病毒可通过&b&母婴、性、污染的医疗器具及其他血液途径等方式传播&/b&&/p&&br&&p&下面,来聊聊很多人关心的:&b&共用餐具、分享食物到底会不会得乙肝?&/b&&/p&&p&以上摘录的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内容里,并没有提到乙肝会通过共用餐具、共同吃饭传播。&/p&&p&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的官网明确提到,&b&污染的食物、水并不会造成乙肝病的传播&/b&。&/p&&blockquote&The hepatitis B virus is not spread by contaminated food or water. &br&Referenc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pro.who.int/hepatitis/hepatitis_hepatitis_b_transmission/e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a&&/blockquote&&br&&p&另据美国疾控中心,&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cdc.gov/hepatitis/hbv/bfaq.htm%23bFAQ12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epatitis B FAQs for the Public&/a&&/p&&blockquote&&b&Can Hepatitis B be spread through food?&/b&&br&Unlike Hepatitis A, it is not spread routinely through food or water.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instances in which Hepatitis B has been spread to babies when they have received food pre-chewed by an infected person.&br&&b&What are ways Hepatitis B is not spread?&/b&&br&Hepatitis B virus is not spread by sharing eating utensils, breastfeeding, hugging, kissing, holding hands, coughing, or sneezing.&/blockquote&&p&食物和水并不是乙肝病毒传播的常见途径,有婴儿从被先前咀嚼好的食物中感染的个例,但不代表这是HBV传播的途径。(因为个例没有更多的资料文献,只能猜是咀嚼过程中有高病毒浓度的血液混进了食物中,然后婴儿期正巧又是免疫系统不完备的时期,或者婴儿的消化道不巧有破口等等等等..)&/p&&p&此外,据上,&b&乙肝病毒也不通过共用餐具、哺乳、拥抱、亲吻、握手、咳嗽、喷嚏传播。&/b&&/p&&p&&b&为了进一步防备超小概率事件,接种乙肝疫苗(并检查效力,必要时补种)是一个好选择!&/b&&/p&&br&&p&2)丙肝&/p&&p&用之前同样的方法,点开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库&/p&&blockquote&&b&传播&/b&&br&丙肝病毒是一种血液传播病毒。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为:&br&以共享注射器具方式注射毒品;&br&在卫生保健机构中,重复使用或者未彻底消毒医疗器械(尤其是针筒和针头);&br&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br&&br&丙肝病毒也可通过性方式传播,并且可从受到感染的母亲传给其婴儿,然而这些传播方式并不常见。&br&丙肝不会通过母乳、食品或水传播,也不会通过与感染者拥抱、接吻以及共用食品或饮料等偶然性接触传播。&br&Referenc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64/z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丙型肝炎&/a&&/blockquote&&p&以上应该描述的很清楚了,基本上丙肝和乙肝的传播途径是很相似的。母婴传播相对乙肝不常见一些。&/p&&p&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丙肝还没有成熟的疫苗可用,所以做好防护是一定的。&/p&&blockquote&尚没有针对丙肝的疫苗,因此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依赖于降低在卫生保健机构、在高危人群(比如注射吸毒者)以及通过性接触而暴露于该病毒的风险。&br&&br&以下是世卫组织推荐使用的一些一级预防干预措施:&br&手部卫生:包括外科手部消毒方法、洗手以及使用手套;&br&锐器和废弃物的安全使用和处置;&br&向注射吸毒者提供综合性减轻危害服务,包括提供无菌注射器具;&br&对捐献的血液进行乙肝和丙肝(以及艾滋病毒和梅毒)的检测;&br&对卫生工作人员开展培训;&br&促进正确持续使用安全套。&br&Reference: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64/z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丙型肝炎&/a&&/blockquote&&p&使用安全套使用物理屏障 使用安全套使用物理屏障 使用安全套使用物理屏障 重要的事情说三次&/p&&br&&p&3)HIV(以下同样因为..偷懒..摘自先前回答) &/p&&p&总结在前:HIV的传播途径和乙肝丙肝类似&/p&&br&&p&&b&贴一张图,教授的课件&/b& &/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36&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852bce611bd380bfe68f0e9f_b.jpg&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852bce611bd380bfe68f0e9f_r.jpg&&&/figure&&p&(Reference: University of Sydney. Advanced HIV - Transmission and Epidemiology. [Internet] 2016 [updated 2016; cited 2016 Dec 2]; External access not available.) &/p&&p&数字都是估测。&br&&b&但请注意,概率小并不代表一定不会,概率大不代表一定会,请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注意保护自己!!&/b&&br&&br&1) 性传播&br&从上图可以看出,肛交接收方被传播几率最高(1.4%),其次是肛交的插入方(0.6%)。但是请注意,&b&在包皮环切后,肛交插入方的风险可以降低到0.1%&/b&!&br&在发达国家或者我国的发达城市,男男性传播已经成了HIV的主要传播方式。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男女性行为依旧为主要方式。&br&生殖系统分泌液对传播HIV有很大影响。&br&&br&链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endinghiv.org.au/nsw/can-i-get-hiv-from-oral-sex/%3Fgclid%3DCj0KEQiAsf_BBRDMpoOHw4aSq4QBEiQAPm7DL2o1vRNeHsDgeJwSD2AXM2IWK-8ySpkRsADfAkjoJCcaAjW58P8HA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an I get HIV from oral sex&/a&&br&贴一个澳洲政府机构的网站,关于口交和HIV风险的信息。&br&需要知道的是,&b&除非口腔内(or食管)有伤口或破损,提供口交的传播几率是很低的&/b&。&br&&b&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射在嘴里!(敏感词bi)&/b& &b&接受口交几乎没有风险。&/b&&br&不要问咽下去怎么办.. 人家说了咽下去其实比吐出来可能还安全.. HIV在胃酸里分分钟挂掉 = =&br&&br&2) 共用吸毒用注射器&br&请注意是&b&共用注射器&/b&,不是&b&吸毒&/b&!很多人认为,吸毒就会得HIV。这一点对HIV防控策略有很大的影响。(在澳洲,如果一时半会儿吸毒人员并不能戒毒,政府的Harm minimize program会提供一次性针管在内的措施来帮助减少HIV传播)&/p&&p&链接送上:&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health.gov.au/internet/publications/publishing.nsf/Content/drugtreat-pubs-front5-wk-toc%7Edrugtreat-pubs-front5-wk-secb%7Edrugtreat-pubs-front5-wk-secb-6%7Edrugtreat-pubs-front5-wk-secb-6-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arm Minimization Program - AU&/a&&/p&&p&对公共卫生Policy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不赘述。和 — 谐&/p&&p&3) 医疗传播&br&对医疗用具不充分的消毒可能会造成HIV在病人间的传播。不过目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具,和一系列防控措施,&b&医疗传播非常的罕见&/b&。&br&&br&4) 针扎工伤&br&这点对医疗从业者来说很重要,不过好在现在我们有&b&PEP&/b&,风险大大的降低了。另外&b&严格遵循操作规程&/b&也可以有效降低风险。&/p&&p&不过,PEP有效性还有待研究,目前认为并不是完全有效,后面也会提到。&/p&&p&关于PEP的有效性,链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aidsmap.com/Efficacy/page/1746573/&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aidsmap.com/Efficacy/pa&/span&&span class=&invisible&&ge/1746573/&/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5) 母婴传播&br&链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ho.int/hiv/topics/mtct/e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TCT HIV - WHO&/a&&br&直接摘下WHO的官网。&br&在没有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HIV母亲有&b&15%-45%&/b&的概率将HIV传播给婴儿。&br&好在,&b&我们现有的ART可以有效降低母亲的病毒载量,将风险降低到5%以下&/b&。&br&2015年,古巴经WHO认证,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消灭HIV母婴传播的国家。(消灭不等于0,是降低到极低维持多少年,有具体的规则可以查看WHO网站)。&/p&&p&6) 血液产品传播&br&输血传播大家应该已经很熟悉了,好在&b&我们现在有非常成熟的筛查体系,尽可能的避免潜在风险&/b&。&br&此外,血液产品传播的风险可能在使用浓缩产品时提高,如治疗血友病所用的浓缩Factor VIII。&br&&br&7) &b&不太可能不太可能不太可能传播HIV的方式&/b&&br&链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dc.gov/hiv/basics/transmission.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艾滋病传播方式,美国CDC&/a&&br&蚊虫叮咬&br&亲吻,拥抱,握手,共用厕所,共用餐具,等等&br&口交(上文提到)&br&&br&尽管一旦感染人类还没有有效的办法,但是&b&HIV在体外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b& &b&不能存活也不能复制&/b&&/p&&br&&p&更多关于HIV的知识,欢迎阅读&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HIV/AIDS 所有你需要知道的常识 - 知乎专栏&/a&&/p&&br&&p&以上&/p&
谢谢大家的阅读,抱歉由于工作繁忙实在没有时间认真回复每一个问题。希望大家也可以互相讨论,我们WHO肝炎日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踊跃讨论,增长知识呀。谢谢!-------------先从流行病学数据说起1)乙肝丙肝2006年,卫生部开展了一次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
&p&没想到首答就获得那么多关注,再次谢谢大家!&/p&&p&评论里好多提问的朋友,抱歉无法全部回复,在此挑选一些问题统一补充回答。&/p&&p&&b&1.关于内眼线的位置:&/b&理论上内眼线应该贴着睫毛根部描画,但实际操作起来没那么容易,一不小心就会画到睑板腺开口上。对着镜子轻轻提拉眼皮,暴露眼睑边缘,能看到白色皮肤与粉红色粘膜的交界,此处称为灰线;在灰线略偏后方有一排整齐的圆形小孔,这些就是睑板腺的开口,正常情况下肉眼只能隐约看到该结构。睑板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油脂来滋润眼表,因此如其开口长期受到彩妆等化学物质刺激,必将影响其分泌功能,进而加重干眼甚至引起眼表炎症。有时就算画眼线一再小心,但一天带妆下来,眼线和睫毛膏也常会混着晕染开来,难免波及睑板腺开口。所以不化妆当然最好,但如果工作或生活需要无法避免,那么画眼线的时候注意手法,卸完妆后再注意检查一下眼睑边缘,若仍有眼妆残留,可用清洁棉棒擦拭局部。另外顺便提一句,虽然在门诊经常遇到内眼线画到睑板腺开口的妹子,却鲜少看到彩妆残留于结膜囊内或眼白上的情况,因此个人认为出于充分卸妆的目的而大张旗鼓地用洗眼液清洗眼睛没有必要。&/p&&p&&b&2.关于异物入眼该怎么办:&/b&一般来说,如初步判断入眼的异物具有腐蚀性或异物量较多需要紧急处理的,可就地取材(自来水也行)冲洗眼睛,尽快稀释结膜囊内有害物质的浓度。如考虑异物可能为睫毛或细小固体颗粒样物,此时最好能对着镜子翻开上下眼睑仔细检查,明确异物位置后用力眨眼数次,可同时配合滴用少量人工泪液润湿眼表,大部分异物会逐渐移动至眼睑边缘处,然后用清洁棉棒轻轻擦除即可;但有少数异物可能紧紧粘附或嵌顿于眼表或睑结膜上,如502胶水或铁屑等,即便用水冲洗也无法去除,则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而最不明智的做法就是反复揉眼,因为这样不但无法清除异物,还有可能使异物在角膜表面来回摩擦而造成损伤。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您总觉得眼部有异物感,但仔细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异物,回想一下似乎也没有异物入眼史,这可能是由结膜结石、干眼症、倒睫等原因造成的,也同样建议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处理。&/p&&p&&b&3.关于洗眼液的使用方法:&/b&在评论里看到有朋友说把洗眼液扔了但留着洗眼杯以备不时之需。这倒提醒了我:就算洗眼液配方合理,长期使用对眼表无害,但其使用方法也还是存在问题的。这里顺带说一下,咱们在临床上有时也会为患者冲洗眼睛,比如在术前消毒,异物入眼,或结膜囊内大量分泌物的情况下;而我们的做法是用稀碘伏或生理盐水(自己在家别这样做)冲入结膜囊,然后在外眼角处放置一眼杯,上述液体冲洗眼表后自动流入眼杯内;所以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活水冲洗”眼表的过程,冲洗所用的液体并不会在眼表长时间停留。反观洗眼液的使用方法,网上一般建议洗眼时间在20秒左右,这明显是“死水浸泡”眼表的过程,而且浸泡的不仅是角膜结膜,还包括一部分眼睑皮肤。从微观来说,眼睑皮肤及睑缘均存在定植的菌群,况且有些人原本即患有睑缘炎,在洗眼过程中完全可能将这些细菌带至眼表,反而增加感染的风险。&/p&&p&&b&4.关于洗眼液中营养成分的功用:&/b&相信不少朋友购买洗眼液时还寄希望于其中的“营养成分”能起到眼睛保健的作用。此处以牛磺酸为例再加以说明。关于牛磺酸对眼睛的营养作用我也是早有耳闻,上周为了写这篇回答特地检索相关文献,确实受益匪浅。牛磺酸广泛分布于人体各处,在细胞保护、生长发育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已有比较翔实的证据显示,牛磺酸在眼部的视网膜当中含量较高,如膳食中长期缺乏牛磺酸,将导致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影响视力。然而由于眼球内存在可影响药物代谢的血房水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使用洗眼液后存留于眼表的牛磺酸能否顺利到达视网膜而起到营养作用,关于这一点目前并无相关研究予以证实。&/p&&p&&b&5.关于洗眼液和眼药水是否等同:&/b&答案当然是否。首先,暂且不论某些产品的配方是否合理,单就使用方法而言,如前所述,眼药水明显更优于洗眼液。其次,如今市面上有不少宣称具有“保健功能”的眼药水,消费者购买后一般都会长期使用;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我更关注这些眼药水中的添加剂,特别是防腐剂对眼表的影响,因此建议最好选择不含防腐剂的产品。&/p&&p&&b&最后,想跟所有通过评论或私信咨询病情的朋友说声抱歉。&/b&&/p&&p&本人是临床眼科专业出身,与配戴眼镜及隐形眼镜相关的问题还需请教专业的视光师。而且,个人感觉网上看病实在是种有失稳妥的做法。因为您要知道,医生下诊断一般要通过问病史、查体、辅助检查这三方面的结果来综合判定;您在提问的时候即便把病情描述得再详细,也只能提供病史这一部分的信息,而查体和辅助检查一般都须医生面诊。所以出于对大家负责的态度,在知乎恕不回答与咨询病情相关的问题。不好意思!&/p&&p&------------------------------------------------------------------------------------------------------------------------------&/p&&p&在门诊经常碰到询问能否使用洗眼液的病人,我的回答都是“&b&不要用不要用不要用!!!&/b&”。&/p&&p&但门诊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同病人详细解释,因此在这里认真作答一番,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p&基本上大家用洗眼液无外乎几个目的:缓解疲劳,清洁眼表,滋润/营养眼睛。但是不同年龄层病人所钟爱的洗眼液种类似乎不太一样。大伯大妈们一般乐于自己动手制作洗眼液,比如枸杞水、菊花水、绿茶水、盐开水等等,不一而足;而年轻人,特别是常画眼妆的小姑娘则更相信海淘回来的小林、乐敦等品牌的洗眼液。&/p&&p&首先从缓解疲劳的角度来说。视疲劳其实只是一种表现,而其相关病因千千万,干眼症、屈光不正、隐斜视、结膜炎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视物易疲劳。所以怎么可能只靠一瓶洗眼液就解决上述所有问题呢?建议长期视疲劳的朋友还是及时去正规医院眼科医生处就诊,明确病因后才好针对性治疗。可能有人会说,用了洗眼液之后确实觉得疲劳缓解,眼睛又清亮了呢。那我建议你可以试试看在原本用来洗眼的这十几分钟时间里,只是单纯地闭上眼或者眺望远方,然后再点一次人工泪液,看看会不会有同样的效果。&/p&&p&再来从清洁眼表的角度说说。其实,眼表有一定的“自净”功能。每一次眨眼都会有少量的泪液均匀涂布到眼球表面起到防护作用,而每秒钟都在分泌更新的泪液通过一次次的涂布就能够冲刷灰尘,从而发挥清洁眼表的功能。自制的洗眼液从原料到制作过程,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如此DIY出来的洗眼液说不定比眼睛表面还要“脏”,你敢用吗?所以这些自制枸杞水之类的洗眼液,咱们就直接pass不再讨论了。又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空气污染这么厉害,再加上戴隐形画眼妆,眼睛里面确实有好多脏东西啊,而且每次洗眼液洗完都会有絮状物或黑黑的睫毛膏/眼线液洗出来。好嘛,对于带眼妆来眼科门诊检查的妹子,我只想说:妹子,你的内眼线都画到睑板腺开口上去啦,也难怪卸妆水卸不干净了。对于这种情况,确实是可以考虑进一步清洁,但也没必要把整个眼珠子都泡到水里去呀。弄些清洁棉棒蘸点人工泪液,将眼皮拉起后沿睫毛根部轻轻擦拭就OK了。至于所谓的絮状物,也就是结膜囊内少量的分泌物,正常情况下都会有一点,就算不作处理,过段时间它也会慢慢聚集到眼角处形成眼屎。当然,如果眼屎的量和形状在短期内发生明显变化,并伴有眼红眼痛眼痒异物感等不适,还是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所以说,用洗眼液来清洁眼表感觉有点小题大做了。&/p&&p&最后来说说各款洗眼液最热衷鼓吹的一种功用——营养眼睛。咱们还是举个栗子吧,挑一款某宝畅销的小林洗眼液来说,如下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05b8cbdaa6d71c42348db_b.jpg& data-rawwidth=&270& data-rawheight=&2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0&&&/figure&&p&好不容易在小林制药官网上找到了中文版的说明书,截个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5d2536a5eeb94f1752c_b.jpg& data-rawwidth=&661& data-rawheight=&2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85d2536a5eeb94f1752c_r.jpg&&&/figure&&p&甘草酸二钾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抗炎、抗组胺效果应该是相对确实的,牛磺酸和VitB6的“代谢促进作用”就有点似是而非了,VitB12确实有部分研究表明其可改善眼的调节功能,而硫酸软骨素钠就基本等同于人工泪液中玻璃酸钠之类的成分起到滋润角膜的作用。如此看来,这款洗眼液似乎是瓶“万金油”,功能强大。可是说真的,如果眼睛真有炎症或过敏的问题,为何不及时就诊?难道您真指望洗眼液中这么点浓度的药物发挥作用?而如果眼睛不存在上述问题,又为何每天都要使用这些药物成分呢?接下来看看这款洗眼液中的添加剂。有些成分我并不了解,所以也不好多说什么。但是有关滴眼液中添加剂造成眼表毒性的研究提示,用作防腐剂的硼酸可破坏角膜表面的粘蛋白,而用作表面活性剂的聚山梨醇酯80可降低角结膜细胞活性,因此眼部长期接触这两种物质必将有害眼表健康。&/p&&p&说了这么多,最后总结发言:&b&健康的眼睛不需要用洗眼液,有病的眼睛请去医院就诊!&/b&&/p&&p&谢谢!&/p&
没想到首答就获得那么多关注,再次谢谢大家!评论里好多提问的朋友,抱歉无法全部回复,在此挑选一些问题统一补充回答。1.关于内眼线的位置:理论上内眼线应该贴着睫毛根部描画,但实际操作起来没那么容易,一不小心就会画到睑板腺开口上。对着镜子轻轻提拉…
&p&文章已更新发布于专栏:&a class=&internal&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知乎专栏&/a&,欢迎赞赏支持。&/p&&p&谢邀。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因为要认真地当成一个学术问题,给出普遍性的回答的话,我得以一己之力一下子代表至少是国内几十万上百万在不同地方不同科室工作的医务人员,这根本就不可能做到。&/p&&p&虽然医学层面来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基本的问诊思路和流程都是有大致相同的规范的。但是,不同地区、医院、科室、医生在问诊的实际操作中可能差别很大。遇上三分钟看一个的门诊和半小时看一个的门诊情况也完全不同,又比如,对于皮肤科疾病,医生看皮疹表现可能能比患者直接描述病情的水平还重要。由于这些原因,下面讲的东西可能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仅供参考。
&b&技术性的指导在回答的后半段。直奔主题的可以跳过前半段。&/b&&/p&&h2&&b&为什么患者也要了解医患沟通的知识?&/b&&/h2&&p&&u&从理论上讲,医生是患者利益的代理人,应该没有歧视地无差别地为各种各样的患者服务。不论患者言语表达能力、文化程度如何,医生都应该设法了解患者的需求,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愿望。&/u&&b&医生是谈话的主导者,会提出问题,设计一定的谈话流程,让患者回答。&/b&虽然患者自己也要在就诊过程中(主要是谈话开头)陈述发病经过,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是留给患者自己表达愿望、描述自己发病经过的时间可能很有限。&/p&&p&患者虽然是医生服务的对象,但是缺乏专业训练,表达的信息可能并不是医生需要的重点信息。患者很在意的事情,医生未必在意,医生关注的东西,患者可能压根不记得了。患者对于许多社会层面的信息,比如请假、疾病对生活的影响、社会关系、发病之后发生的故事情节与家庭关系之类的问题,比医生更加重视,因此会在刚刚见到医生时大量谈到这些内容。虽然这些信息对于患者今后的生活可能意义重大,但对于本次疾病诊治可能毫无意义。&b&我们如果连患者是什么病都搞不清楚,后面这些生活问题就无从谈起。&/b&类似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多太多。医患双方的信息资源的不对等地位制造了很多问题。&/p&&p&毫无疑问,&b&医生在时间把握的问题上是存在一定的主观裁定权的。&/b&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可能需要接诊大量的患者。如果工作繁忙,分配给每个患者的时间就少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尝试扮演一下医生的角色,进行高强度的工作,问患者什么患者却不答什么,我们都很容易感受到这种不耐烦的体验。&b&如果遇到沟通困难的患者,在谈话中浪费太多时间,医生很容易丧失继续谈话的热情,转而尽快结束此次的对话。&/b&这时,医生很多时候会改用简短的回答,不再长篇大论。只谈基本的治疗原则,不给患者提问的时间。这点听起来可能令人不快,但并不违背目前的医疗规定。&/p&&p&即便我们很不满意去投诉医生,很多时候也没有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一个医生一上午可能要看几十个人,平均一个患者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即便患者投诉千万次,甚至和医生对簿公堂,也是换不来更多的就诊时间的。不然,毫不客气地说,要是确保就诊时间的话,医生一上午只能看几个患者,我们就得看病前一天晚上12点去医院门口排一晚上的队了。&/p&&p&因此,如果患者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在陈述病情的时候条理清楚,在回答医生问题的时候问什么答什么,这样医生的工作会流畅很多。如果遇上非常配合的患者,医生能节省出时间,也会更乐意和沟通顺畅的患者进一步交流。&/p&&h2&&b&社会和语言因素影响沟通效率&/b&&/h2&&p&医患沟通也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外部因素,诸如&b&社会阶层、教育背景、语言&/b&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医患沟通的效率。医生和患者有相近的民族、文化、教育背景,双方都善于聆听时,沟通更为顺畅。例如,许多高学历的医生可能和高学历人士交流更方便,双方互动更多。而一些文化水平低的人,可能和学历较低的医生沟通更容易。在多民族国家,人们都喜欢找和自己族裔相同的医生,这样互动过程中更有亲切感。这是目前医学社会学的研究结论。&/p&&p&另一个需要强调的重要因素就是语言表达。患者的语速要适当,语言要清楚易懂,这样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如果患者表述不清,口音难懂,语速过快,医生就很难获得准确信息。&/p&&p&我自己接触过一个患者,他曾经辗转多家医院,想开一份医疗文书。但他不理解医学文书的表达方式,对医生写的东西总是不满意。自己又有口音和语速方面的问题,和医生交流起来极不顺畅,大型医院的医生往往工作繁忙,基本上没有医生能在工作时间耐心听完他连珠炮似的话。这种情况下,他去看一百家医院也解决不了问题。&/p&&p&当时我正好没什么事,只是像解答问路的人的问题一样,利用闲暇时间,强忍着他在口音和语速方面的表达给人带来的不快,听他说了十几分钟才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我让他指出,他在文书上哪个环节有疑问,并且逐个给出了解释。但是刨根问底的话,我也不清楚自己说的内容他到底能听懂多少。我说完之后,他好像是放心地走了,但是,他会不会有其他疑问,又跑到其他医院再次碰钉子?很难说。&/p&&p&这个事件让我感慨颇多。虽说医生有义务尽可能帮助每个患者,但是如果患者自身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严重障碍,医生确实是帮不下去了。这一次,在一家患者多的大医院里,有人乐意陪这个沟通不便的患者聊几十分钟,纯粹就是靠运气,而不是靠制度解决问题,而好运气是不常有的,运气不好的人还有很多。如果真是按沟通时间计费的话,几块钱几十块钱的号实际上根本无法支付医生在这个漫长艰难过程中的沟通成本。有多少医生乐意向一个沟通困难甚至语言不通的患者反复解释同一个问题呢?
&/p&&h2&&b&医生希望了解什么?&/b&&/h2&&p&&b&医生和患者交流,关键目标是从沟通过程中获得一些和疾病相关的信息,并且用这些信息生成一份医疗记录,这就是病历。&/b&医生关注的内容,或者要在病历上写的内容,可能包含许多方面。对于一个处理复杂疑难医疗问题的医生,他要写的一份大病历可以包含如下内容:&/p&&ul&&li&主诉:一个简短概括的小于20字的主要症状描述(比如“头晕2周”、“发热伴咳嗽3天”)
&/li&&li&现病史:本次发病的情况(这部分就是患者要描述的重点内容)&/li&&ul&&li&症状发生的&b&时间(要整理成一定的顺序)&/b&、诱因、&b&症状(是症状名,不是病名)&/b&、部位、性质(比如描述一下疼痛的具体感觉、描述一下呕吐物的颜色等等)、持续时间、加重和缓解方式、治疗经过&/li&&li&患病以来就诊的医院、医生当时的诊断、治疗经过或者自行处理的细节(截止到本次就诊)&/li&&li&伴随症状(就是其他发病时的症状)有/无,细节同上&/li&&li&饮食、睡眠、大小便、体重变化情况(慢性病常常问到这些)&/li&&li&其他医生认为重要的和本次疾病相关的内容
&/li&&/ul&&li&既往史:以前的健康状况&/li&&ul&&li&既往有无常见基础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以上是中老年人住院病历必问内容,因为这些病发病率高。但是门诊时间短不一定问得细)、既往有无精神障碍&/li&&li&既往有无感染性疾病或者传染病,如结核、病毒性肝炎&/li&&li&既往的其他疾病,既往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li&&li&&b&&u&非常重要的【药物过敏史】,关系到本次的治疗用药(如果自己有药物过敏史,任何时候看病,即便医生没顾上问,患者自己也应该强调一下,不然开药过敏对医患双方都是巨大风险,甚至会危及生命)&/u&&/b&&/li&&/ul&&li&个人史:个人的一般情况,有时候问得很细,看起来没什么用,但是也是要记录的&/li&&ul&&li&出生地、居住地、职业、必要时还有受教育程度,儿科还要包括患儿的出生情况、出生体重等,监护人或者亲属的基本信息、职业、文化程度等&/li&&li&疫区、疫情接触史,比如近期有无去过疫区,有无出国等等,传染病相关&/li&&li&有毒化学品、放射性物品接触史或者职业暴露情况:恶性肿瘤和职业病相关&/li&&li&吸毒史、吸烟史、饮酒史(具体的吸烟、饮酒量、持续时间)&/li&&li&必要时,还要问冶游史(不洁性行为、多性伴等情况),适于性传播疾病&/li&&/ul&&li&月经婚育史:妇产科必须详细问&/li&&ul&&li&男性问婚育史,已婚未婚,有几个孩子,男孩女孩,是否健康&/li&&li&女性的要问的内容更多,比如初次月经、近来的末次月经时间、月经周期、每次周期几天、月经量估计是多少、月经是否规律、有无痛经;婚育史方面要问怀孕过几次,分娩过几次,分娩方式,还要问是否绝经,绝经年龄等&/li&&/ul&&li&家族史:怀疑遗传病时,医生可能会多问&/li&&ul&&li&家族遗传病史,根据需要,可能会把能问的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都问到,祖上几代、兄弟姐妹、子女,包括性别、疾病种类、发病年龄都要记录,根据这个可以画家系图。遗传性状也是许多疑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li&&/ul&&li&体格检查、专科检查:这部分是医生操作,和问诊关系不大。患者只要尽量配合即可。&/li&&li&辅助检查:这部分结果有时有患者提供。建议提供之前的所有化验检查资料原件。&/li&&/ul&&p&&b&上面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婚育史、家族史、辅助检查都和医患沟通效率有直接关系。如果医生问相关问题,患者应该尽量回答切题的内容。&/b&为了书写住院患者的病历,医生可能会问得很细,但是门诊就诊时,一些可能不相关的内容可能会省略。&/p&&h2&&b&门诊就诊时的交流技巧&/b&&/h2&&p&上面我们说了住院时可能会详细问到的情况。那么在门诊时,情况又如何呢?&/p&&h2&复杂疾病门诊首次就医的描述方法&/h2&&p&假定就诊时间比较充足(10-15分钟或更多),医生比较有耐心,是比较复杂的、诊断不明的、从来没在医院看过的疾病,在某个专科医生那里首次就医,我们应该说什么呢?
&/p&&p&首先,&b&要把本次发病的情况整理成一个连贯的时间序列,自己把先后顺序理清楚,从前往后说。尽量整理清楚,不要出现时序错乱的问题&/b&。即便表达不能做到,脑子里也一定要有清楚的时间顺序,这样医生问的时候能流畅地答出来。即:&b&时间+症状+症状相关的其他内容,&/b&例如:
&/p&&p&多少天前在某某可能的诱因下出现了某某【症状】,若干时间后症状又怎样了,若干时间后吃了什么药……直到今天怎样了。
&/p&&p&注意,&b&这里要说的就是症状,不要自己强加因果,不要用疾病名称代替症状,不要自己给自己下诊断(除非之前找其他医生看过,有医生给的诊断)&/b&。比如,嘴上起疱疹,就不要说“上火”(日常我们说的“上火”对应的症状也有一大堆,有什么症状说什么症状),咳嗽就说咳嗽,不要自己说自己是感冒,腰疼就不要说自己是腰椎间盘突出,因为谁知道是不是其他原因呢?
&/p&&p&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说:几天前出现了咳嗽的症状,伴有流鼻涕、发烧,发烧到XX度,自己吃了XX药,今天症状又变了……
&/p&&p&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等医生问具体细节了。&b&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说完就等医生问就可以了,没必要自己补充一些自己都觉得用处不大的无关信息。主要信息说完之后,医生会根据需要补充提问。&/b&&/p&&h2&&b&以前诊断明确,本次复查、开药、手术的描述方法&/b&&/h2&&p&对于以前诊断过,这次是症状有变化或者复查的患者,可以说:
以前XX时间诊断过XX病,以前有XX症状,本次因为XX原因来看病,或者来开药,症状有没有加重。
&/p&&p&如果是要做手术,可以说:
以前某时间因为某某症状,做了某某检查,发现某某问题,要做手术,近来症状有XX变化,用了XX治疗,后来又出现了XX情况,现在情况XXXX,希望了解手术方面的情况。&/p&&h2&&b&其他资料的补充&/b&&/h2&&p&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以前相关的检查结果应该备齐,便于医生查阅。尤其是和病变器官相关的那些最重要的检查,例如CT、MRI,&b&一定要把原来的片子和报告都准备好,医生很可能要看影像结果的片子的原件,而不会只看报告。 &/b&&/p&&p&在既往史方面,药物过敏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会直接影响到医疗安全。&b&&u&如果有过敏史,一定要主动告诉医生。另外,近期的治疗经过和用药经过也会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治疗,比如用了影响凝血功能的药,会直接影响手术安全,这类信息也是患者要主动提供信息的重点。&/u&之前吃的药,最好带上包装盒和说明书,便于医生本次开药。&/b&医生并不可能熟悉市面上所有的药,如果不是常开的药,最好把包装拿来,记好自己服用的剂量用法等信息。 &/p&&p&总而言之,医生在就诊过程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b&如果患者自己主动表达不清楚,就等医生问更方便些。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离题太远的话题,说完了就停下来,等医生的下一个问题。&/b&但是,如果身上有什么症状,描述病情的时候一定要尽早提出来。&/p&&p&患者最容易轻视或者少汇报关于症状的信息,转而给出大量的自己给自己下的诊断,但是症状是患者提供的资料里最有价值的部分,&b&症状对疾病诊治是关键的。患者不说,医生也不可能会主动替患者补全。&/b&而患者自己给自己下的诊断(病名)常常什么用都没有。当然,之前医生下过的诊断是有用的,可以在就诊时提供。&/p&&p&最后,患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一些对于治疗方面要求和期望的信息,比如说一下自己是本地还是外地患者,医保情况如何,对费用方面有什么期望和要求,风险承受力如何,当然,这是交流沟通后期,医生给出治疗方案让患者选择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b&这部分内容要放在谈话最后说&/b&,不要放在谈话的一开始说,不然可能会扰乱诊治的思路。&/p&&p&&b&小结:描述病情和就诊过程中的一些要点:&/b&&/p&&ol&&li&时间先后顺序清晰,从发病开始描述,避免插叙,主要症状不要遗漏,必要时可以提前写下来&/li&&li&描述症状,不要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和病名,其他医院医生的诊断可以说&/li&&li&问什么答什么,避免在回答症状和发病经过问题时答非所问。答完就停,不要隐瞒病史&/li&&li&在交流后半段讨论治疗方案时补充说明自己的用药经过、既往疾病史和药物过敏史&/li&&li&个人的其他利益诉求和特殊要求往后放,先让医生把是什么病搞清楚&/li&&li&携带以前的影像报告、化验结果、病历资料,影像报告要携带片子和阅片意见&/li&&li&尽量采用医生易懂的语言,语速适当,避免啰嗦&/li&&li&如需详细咨询,选择就诊时间充分的医疗机构就医,这可能需要更高的诊疗费和排队成本&/li&&/ol&&p&--------------------------------&/p&&p&&i&转发文章请先阅读&/i&&a class=&internal&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转发文章事宜&/a&&i&并私信联系作者。根据著作权法和知乎网规定,除知乎网及其周边产品,其他机构或个人未经允许转载本文均属侵权。本人会定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不规范转载的机构和个人,并通过维权骑士网站及其他途径维权。&/i&&/p&
文章已更新发布于专栏:,欢迎赞赏支持。谢邀。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因为要认真地当成一个学术问题,给出普遍性的回答的话,我得以一己之力一下子代表至少是国内几十万上百万在不同地方不同科室工作的医务人员,这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虽然医学层面来…
&p&&b&(本答案被知乎日报和编辑推荐收录)&/b& &/p&&p&结合一些临床案例说一下&/p&&p&&b&1、在工地等交通混乱且嘈杂的地方,务必提高警惕,时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b&一次夜间值班,一个小伙子被送来抢救,刚毕业工作不久的工程专业大学生,在工地参加夜间施工时不慎被后方倒车的大货车碾压,内脏出血、严重休克,抢救无效不幸去世。&/p&&p&&b&2、在外就餐,尤其是街边小吃店、大排档,尽量选择靠近出口、面朝门口的座位。&/b&另一次抢救一个小伙子,是在街边大排档吃饭时背朝外面,一伙流氓将其背影误认为仇家,冲上来连砍十余刀后才发觉砍错了人,一哄而散。患者经过抢救捡回一条命,数周后才出院。&/p&&p&&b&3、二层楼以上的无护栏高处,切勿在无安全绳等保护的情况下攀爬。&/b&收治过数个高处坠落伤的患者,均是在农村自建或者帮人建房时,不慎从高处坠落,坠落时多导致颅脑出血、腰椎爆裂性骨折,神经系统损伤不可恢复,预后很差,死亡率很高。不要以为很高的地方摔下来才会死人,如果碰撞的角度和物体凑巧,两米高也能摔死人。&/p&&p&&b&4、远离一切无防护隔离措施的旋转机械。&/b&有几年每到春耕季节我们就会收入一类患者,均是在农村使用小型耕田机时机器碰到石头等翻倒,铧犁将大腿处划出极深的伤口,且有泥土的严重污染,清创效果很差,很多病人要截肢保命。目前好像这种机械已经改进了,但类似的车床、搅拌机等仍是导致伤害的重要来源。&/p&&p&&b&5、认知功能减退及中风后的老年人吃鱼、吃鸡必须极其小心&/b&,这类患者一般咽部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减退,难以通过口腔咀嚼辨别、剔除肉中的鱼刺、鸡骨,因此食用上述肉类时最好是剁成很细的肉泥,做成肉丸食用,一旦被卡到,绝不可采取硬吞饭团等方法处理,应及时到耳鼻喉科门诊取出。某年收治的一位老年人,就是由于被鸡胸骨卡到后强行咽下去,刺破食管及气管壁,引起食管气管瘘、肺部感染,最终治疗无效而去世。&/p&&p&&b&6、咀嚼功能退化的老年人,食用粽子、糯米团等粘稠、难消化的食物应该少量分次&/b&,否则易发生机械性肠梗阻。每年胃肠外科收到的肠梗阻老年患者中,很多都有进食上述食物的病史。&/p&&p&&b&7、严禁给幼儿喂食花生、黄豆、瓜子及果冻等食物。&/b&某次夜班会诊的儿科两岁患儿,系患儿姨妈用花生逗弄患儿时误入气道,幸好花生的体积不大,梗在一侧肺的支气管而不是气管入口,尚有一边肺可以呼吸,需使用专门的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方可取出,而这种设备在很多大型医院都不是标配,凶险程度可想而知。&/p&&p&&b&8、街头地摊贩卖的草药、药酒风险极大。&/b&很多公园门口、集市上都会有贩卖草药的贩子,宣称自己的秘方可以治疗风湿等老年人常见疾病,这些所谓秘方常包含马钱子等剧毒药物,剂量非常随意,安全隐患极大,我院肾内科每年都会收治几个因服用草药引起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由于这些药贩流动性大、本身就没有什么经济能力,一旦出事就算抓到人索赔也非常困难。&/p&&p&&b&9、骑摩托车不戴头盔是作死,坐摩托车后座不戴头盔是作死×2。&/b&我们经常会诊一类神经外科患者,就是那种经常骑着噪音极大的改装摩托车呼啸过市的黄毛,基本都是颅内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救活了也是植物人、瘫痪,但比较少看到坐在后座的伤者,因为这种一般都直接在现场挂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交通事故监控视频,你会发现后座的出事时总是比摩托驾驶者飞得更远。&/p&&p&&b&10、不要让幼儿接近大型犬、野生动物。&/b&我市一公园有散养野生猕猴,数年前一家人带着穿开裆裤的儿子去公园玩,小孩跑去逗猴子,被野性发作的猴子一口咬掉大部分生殖器……&/p&
(本答案被知乎日报和编辑推荐收录) 结合一些临床案例说一下1、在工地等交通混乱且嘈杂的地方,务必提高警惕,时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次夜间值班,一个小伙子被送来抢救,刚毕业工作不久的工程专业大学生,在工地参加夜间施工时不慎被后方倒车的大货车碾…
谢邀&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4fd8ac0a1d994db706ce0dd_b.jpg& data-rawwidth=&311& data-rawheight=&2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1&&&/figure&&br&
互联网等媒体上充斥着关于糖尿病的各种信息,民间也流传着各类治疗糖尿病的偏方、秘方,电视台上又有许多“专家”在宣传他们对糖尿病独道的“见解”,并推荐各种具有神奇效果的“药物”。其中有不少是错误信息或者谣言,下面我分享几个常见的来看看。(可能会与前面的答案有重复的地方)&br&&br&&br&一、“电视报纸上宣传3个疗程治愈糖尿病,无效退款”&br&&br&所有打虚假医疗广告的人都该拖出去枪毙两分钟!这些使用虚假广告的人真的是太坏了,我已经不止一次提过了。无论是吃药还是什么理疗按摩,说治愈糖尿病的都是骗子!目前为止,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还属于可控制不可痊愈的慢性病。你想,如果真有这么神的药,各大医院不早就引进了!诺贝尔奖不早就拿到手软了!&br&&br&你们看看这些广告,完全就是谋财害命,一方面大力宣传自己毫无作用的假药,一方面还大肆怂恿患者不要吃正规的控制血糖药,妖魔化胰岛素。为了自己的腰包,不惜伤害这些患者的生命。&br&&br&除了线上和电视传媒,现在还有很多线下的组织,他们把社区里面的老年人拉去讲课,推销他们下三烂的产品,骗光老人的积蓄,还严重损害了病人的健康,延误了病情。这次回家,我才发现这种组织太多了,一个小房间,搞个ppt,然后就开始鼓吹他们的产品。免费送老人一两个鸡蛋,引诱他们参加这种所谓的养生培训班,真的是丧尽天良。&br&&br&另外,常见的一种假药就是打着祖传神药的旗号,把西药片揉成粉,撮成丸,摇身一变就成了祖传神药,剂量用的大,吃下去血糖一下子就降下来了,有时候直接干成低血糖,低血糖会死人的哦。这种做法太普遍了,比如哮喘病人觉得长期用激素不好,这些骗子就说我们有祖传的蜜丸,不用吃激素,保证吃好哮喘,其实就是大剂量的激素药片磨成粉搓成丸,效果是好,花了更多的钱吃了更多的激素……比如癫痫病人觉得吃抗癫痫药副作用大, 那么这些骗子就搞出了祖传抗癫痫药……哎&br&&br&&br&&br&糖尿病,癫痫,肝炎,高血压,前列腺炎等慢性病,是假药贩子的重灾区。如何识别假药,广告里面有这几个特点的基本上跑不掉:(1)地方电视台的五分钟以上的药物广告;(2)称自己是可以治疗各种慢性病的保健药,注意是保健药,不是药。因为这些东西根本拿不到药品批号;(3)总有一两个慈祥的老专家神采奕奕的告诉大家,他是什么全球专家,某某理事会主席等等;(4)吃他的药基本可以一下子治愈几种难治病。符合上述两条以上基本上可以断定是骗钱的了,骗钱是小,耽误病情是大,如果你们看看糖尿病足长什么样,我相信你们都不敢再吃这些玩意了。如果实在受不了诱惑要去吃这些药,还不如把钱汇给我,我远程发功配合祖传神药帮你治。&br&&br&&br&&br&二、“隔壁老王吃了点偏方血糖就好了,我也试试”&br&&br&第一,吃偏方对糖尿病人不是个好方法,有些偏方吃了血糖确实会降低,但是谁知道在里面加的有什么药呢,有个这样的比喻:“糖尿病人的胰脏就像快跑不动的马,偏方就像鞭子,你抽他两下,当时是跑得快了(血糖降了),一直抽下去马就累死了;合理的治疗就是让马歇歇,喂喂草,去缓解疲劳、延缓衰老”。第二,不建议看别人吃什么降血糖自己也跟着吃,因为每个人的病情、身体情况等等都是不一样的,彼之砒霜吾之蜜糖,还是建议去正规医院听取医生的建议,制定个体化的医疗方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时候医生态度确实差,但这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理由哦!忍那么几分钟也就过了,就当医生在给咱帮忙~)而且偏方都是未经研究证明的东西,你怎么忍心把自己当小白鼠啊。&br&&br&&br&&br&三、“我只是血糖高,不是糖尿病”&br&&br&很多人偶然查出血糖高后并没有当回事,认为7点多的血糖不算什么,只是稍微有点高,该吃啥吃啥。确实,7点多的血糖在短时间内一般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但如果不加注意,血糖水平会持续升高,逐渐对病人造成巨大伤害。ADA2016指南明确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8小时以上无任何热量摄入,血糖≥7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试验2h血糖≥11.1mmol/L或 HbA1c(糖化血红蛋白)≥ 6.5%或高血糖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 ≥ 11.1 mmol/L 。如果是第一次测出,再重复检测如果还是血糖高,那么就可确诊。&br&&br&很多糖尿病早期病人安慰自己只是血糖有点高,不要紧,不是病。尤其是广大中年男性,不愿承认自己患病!哎,我的姑爹就是这样,血糖高到20多,还始终认为自己正常,没有问题,我已经无法劝说他了。其实正视问题,早早的采取干预措施,糖尿病没那么可怕。&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d89f_b.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18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figure&&br&四、“糖尿病是吃糖太多吃出来的”&br&&br&糖尿病并不是糖吃多了,而是处理糖的物质(胰岛素)少了或者不管用了,不能将糖类转化成能量。糖尿病主要分Ⅰ型和Ⅱ型等,Ⅰ型糖尿病起病较早,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是因为胰岛β细胞被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因此需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Ⅱ型糖尿病起病晚些,中老年居多,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伴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早期可通过饮食等生活方式控制或药物控制,必要时也需要胰岛素治疗。&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2c4cbb3572bdad39e18233_b.jpg& data-rawwidth=&470& data-rawheight=&3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a2c4cbb3572bdad39e18233_r.jpg&&&/figure&&br&五、“糖尿病只有老年人才会得”&br&&br&上面说了,Ⅰ型糖尿病常发生于年轻人,然而即使是我们常见的Ⅱ型糖尿病,发病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常见到30出头就确诊为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像有家族遗传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朋友,年轻时隔个半年一年的可以监测下血糖,自己心里有个数。一般我们在体检抽血做肝功能检查的时候,都会有做血糖测试,大家可以留意下。&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ac8f1a96fe4f2414df25df_b.jpg& data-rawwidth=&449& data-rawheight=&2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ac8f1a96fe4f2414df25df_r.jpg&&&/figure&&br&&br&六、“糖尿病仅仅通过饮食就能调节”&br&&br&Ⅰ型糖尿病必须通过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Ⅱ型糖尿病是不是仅靠饮食就能控制了呢?答案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少部分早期糖尿病人,确实通过合理饮食和锻炼、作息等能够控制血糖,但绝不是每个人仅通过饮食都能控制血糖的,我们建议所有早期糖尿病都去内分泌科看看,听听医生怎么说。&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327c9bcc82dea4aadb80fdc_b.jpg& data-rawwidth=&448& data-rawheight=&2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327c9bcc82dea4aadb80fdc_r.jpg&&&/figure&&br&&br&
注射胰岛素&br&&br&&br&七、“西药降糖副作用大,还是吃中药好”&br&&br&中国特色老百姓们常有一个观点:西药治表,中药治根;西药副作用大,中药没副作用。这个观念不光是针对糖尿病,用在所有疾病治疗上都是不对的。中药没副作用是因为缺乏相应的药理试验去得知他的副作用,未知不代表没有。而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降糖药,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全地球的医生都知其长短,可以明明白白地用药。&br&&br&&br&八、“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没个20年死不了人”&br&&br&糖尿病除了血糖高,更要命的是并发症,常见的有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心肌梗塞、肾病、糖尿病足等,其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健康。数据显示,&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haodf.com/jibing/tangniaobing.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haodf.com/jibing/tangni&/span&&span class=&invisible&&aobing.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br&&br&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非常重要,此外,还要严格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体重等。每个糖尿病人都要提高警惕,留意自己身上有没有可能的并发症前兆,定时去医院检查,千万别等脚烂了再去医脚、眼瞎了再去看眼。&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f91fb2d995dc33d37fd7c_b.jpg& data-rawwidth=&356& data-rawheight=&2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6&&&/figure&&br&&br&九、“我吃降糖药就行了,胰岛素是激素,有副作用,打多了会上瘾”&br&&br&吃降糖药还是打胰岛素,这个问题建议由医生决定。有时候Ⅱ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住了,也得打胰岛素。胰岛素是人自体产生的一种激素(人们常说的激素指的是糖皮质激素,用多了会有副作用;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是屠呦呦之外中国人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最近的一次),胰岛素作用和副作用都是降血糖,控制好剂量,能够减轻胰脏负担,更好的控制血糖。胰岛素不是鸦片,没有任何成瘾性!而且这么好用,必要的话就一直用下去呗~&br&&br&另外,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糖尿病患者早期就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有利于保护自身残余的胰岛功能。不过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实验。&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3cef4b4bdf3e4a61e8a78be0d9b12986_b.jpg&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4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3cef4b4bdf3e4a61e8a78be0d9b12986_r.jpg&&&/figure&十、“糖尿病人当然血糖越低越好”&br&很多时候,糖尿病人低血糖比高血糖要更可怕。长期的高血糖,糖尿病人往往较为耐受高血糖状态,但如果血糖忽高忽低,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严重时还会造成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因此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尽量少进行开车等高危活动。&br&&br&十一、“糖尿病人不能吃甜的”&br&&br&糖尿病人的确要控制糖类物质的摄入,但糖类物质是人体活动能量的来源,是健康饮食的基础,既不能多,也不能过少。此外,很多甜的食物是添加了高甜度甜味剂,也可适量解馋。&br&&br&&br&十二、“吃多后多吃点降糖药就好了”&br&&br&谁知道多吃1个猪蹄该补吃几片药,容易导致血糖水平的过度波动,很危险。糖尿病病人切忌自身调整药物用量!!糖尿病病人切忌自身调整药物用量!!糖尿病病人切忌自身调整药物用量!!
谢邀 互联网等媒体上充斥着关于糖尿病的各种信息,民间也流传着各类治疗糖尿病的偏方、秘方,电视台上又有许多“专家”在宣传他们对糖尿病独道的“见解”,并推荐各种具有神奇效果的“药物”。其中有不少是错误信息或者谣言,下面我分享几个常见的来看看。…
谢邀,原因有几个,总得说是,正规医院皮肤科治疗没错误,但大多大夫过于谨慎;美容院为追求疗效不择手段。&br&&br&第一个,激素。外用激素可以让痤疮炎性丘疹迅速消退,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很大,会使皮肤变薄变敏感、甚至激素依赖性皮炎。不正规美容院使用含激素产品是极其普遍的事,只有激素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去留住顾客。有太多的人去一段时间美容院后,皮肤变差变敏感,甚至产生依赖,不去他那护肤,皮肤就有问题……&br&&br&第二个,在正规药物里,痤疮也是有“神药”的——维甲酸类药物。较重的痤疮需要口服维甲酸类,正规医院使用的大多是泰尔丝(异维A酸),这个药,用药不合理的话,副作用很大,尤其是说明书明确写了,可有自杀倾向(几率很低,且只发生在本有抑郁的患者)。几乎所有病人看到这个都不敢用,甚至大夫也有很大比例怕纠纷不敢用。正规医院用此药有严格的适应征,而小诊所、美容院就胆大的多了,小诊所和药店可能会推荐蓝金组合(同样成分异维A酸),或者直接添加进保健品或他的自产“神药”里。蓝金是国产的仿制药,说明书就简单的多了,卖药的也不说不良反应,病人糊里糊涂的吃。这个药不论轻重痤疮,效果都非常好,但医院一般只给重症患者。而外边,是人就卖,甚至孕妇也给吃(致畸)……&br&&br&第三个,患者依从性。再好的治疗,患者不信任、不安要求用药,也是无效……大多数痤疮患者是不信任医院治疗的(原因参考上两条,此外也确实正规医院好多大夫不会治不会用维甲酸类药),国家也不把痤疮当做病,你去给病人下痤疮的诊断,医保就不给报销,你不下痤疮的诊断,病人会觉得你诊断都不对……另外一个是价格,越贵依从性越好,美容院花了大价钱,必然乖乖听话,以免浪费了……&br&&br&————————&br&以上是原答案,关注的人很多,我就再多写一点痤疮的正规治疗吧。&br&&br&痤疮的治疗必须按轻重分级治疗,具体我上两个给本科生讲课的图,拍的电脑屏幕,将就看吧&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f7cbb73ddd6ac7d786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bf7cbb73ddd6ac7d7868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26cafbbde7b6f04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26cafbbde7b6f040_r.jpg&&&/figure&&br&(BPO指班赛-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推荐夫西地酸或克林霉素,口服抗生素推荐米诺环素)&br&&br&首先强调下,科普治疗方法,不是让大家自己下药,也绝对不能自己下药。一定要面诊大夫,分析药物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权衡利弊,个体分析,才能下药,以及告知你药物使用方法。能不能用,用多大量每个人都是有区别的。科普这个治疗方法,主要是让你们去评价大夫,完全不按这个用药的,大多不很靠谱……&br&&br&我的实际门诊中,III、IV度都会推荐口服维甲酸类,二线治疗只有在药物不能用或患者极度恐惧药物是才选择,效果不如药物,也更贵。当然……壕的话,联合一二线效果更佳(果酸与维甲酸冲突,不能联合)。&br&&br&再来说一下激素(一般所说的激素特指糖皮质激素),原答案肯定会让很多人恐惧激素。激素是个很好的药,激素的应用,是抗生素外,药物史上最大的飞跃。药物也本不分好坏,用药才分好坏。是药三分毒,用对了是良药,用错了才是毒药。激素在痤疮也不是绝对禁忌的,有两种情况,是推荐用激素的,第一,爆发性痤疮可以系统用激素,第二,较大的囊肿可以激素局部封闭。但都需要联合上述其他药物,不能单用激素。外抹的激素,只有暂时的“神效”,长久的看,有害无利。&br&&br&图中还提到了避孕药,国人恐惧糖皮质激素,牵连到了所有激素,人没有各种激素,完全活不了的……避孕药的雌孕激素其实很安全(具体要咨询妇产科)。一般皮肤科推荐用的是达英35,其他有抗雄作用的避孕药也可以。&br&&br&很多人私信我,如果只是单纯的寻医问药,这只能面诊大夫才能确定,稀里糊涂的下药,是不负责任的,我做不到的。
谢邀,原因有几个,总得说是,正规医院皮肤科治疗没错误,但大多大夫过于谨慎;美容院为追求疗效不择手段。 第一个,激素。外用激素可以让痤疮炎性丘疹迅速消退,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很大,会使皮肤变薄变敏感、甚至激素依赖性皮炎。不正规美容院使用含激素产…
OK,看来我必须得多说几句了。在这个答案下,感谢大家的支持,也感谢大家友善的质疑,对于人身攻击的我不想理会(我已经很久没领教过对人不对事的攻击了,很过瘾,谢谢),但是我想进一步在这里解释一下。很欢迎大家&b&有依据地&/b&提出讨论。归纳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主要有这么几点。&br&&br&1. 什么结论。 &br&&u&&b&结论:过高的食物和饮料温度是食道癌的风险因素之一(risk factor). (在亚洲地区也是如此)&/b&&/u&&br&最大的需要避免误解的地方:&b&风险因素不是疾病的充分必要条件!&/b&&br&什么是癌症的风险因素?NCI官网上的原文已经说得很明白。请看这个链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isk Factors&/a&&br&这些因素是基于流行病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有统计学依据的,但是请不要直观地认为A就是B的原因。据个熟悉的例子,吸烟是得到证实的肺癌的风险因素,那么所有肺癌患者就一定吸烟吗?&br&&br&我通篇也从未在文中说过“吃热食,和热饮就是导致亚洲地区食道癌和胃癌发病率高的原因”这样有不严谨的话,就题论题,你能看到我文中能给出的结论就是基于meta analysis得出的“&b&正相关&/b&”,而且也不是特指的亚洲地区。关于meta分析能给我们的启示,是基于不同流行病学研究的统计性结果,是可以告诉你温度和发病风险是有联系的。文中我引用的这篇分析,来源于一个有严格同行评议流程的期刊,并且采用的样本量和质量都是值得一读的。在我从事的转化医学领域,meta分析的价值就像引子一样,能告诉你这个方向值不值得去投入资金和人力去深究,但是并不能告诉你A就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想要多了解这方面的朋友可以看一下Frank Schmidt的Method of Meta-Analysis一书。&br&&br&2. 答这题的初衷。&br&&b&&u&我的观点:希望大家在饮食中,不要大量频繁饮用和食用能造成食道热损伤的高温的食物或饮料,这样的确有致癌风险。正常饮食中建议食用或者饮用温热的食物或者饮料。&/u&&/b&&br&如果说高温食物和饮料和食道癌发病风险毫无关系,那我也不会回答。最有力的证据是请看 Mayo Clinic官网上对食道癌风险因素的列举:&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esophageal-cancer/basics/risk-factors/c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sophageal cancer Risk factors - Mayo Clinic&/a&&br&当然,我个人的话, 职业关系,不看到强硬的文献支持,任何人的任何话我都不会100%相信(知乎上也是这样,没有文献的回答我都是仅供参考)。对于Mayo Clinic官网上的列举,我的确能找出不少设计合理,样本量有可信度的文献,请看下面:&br&1.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5%%%253C658%3A%3AAID-IJC22%253E3.0.C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onlinelibrary.wiley.com&/span&&span class=&invisible&&/doi/10.15(:4%3C658::AID-IJC22%3E3.0.CO&/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2-T/full&br&2.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4/6/595.shor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t and cold mate drinking and esophageal cancer in Paraguay.&/a&&br&3.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ijc./abstra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isk factors for esophageal cancer in Shanghai, China. II. Role of diet and nutrients&/a& (尤其这篇里面提到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腌渍食物,热汤热粥都是中国地区的风险因素)&br&如果你想找更多文献报道,请直接私信我,我可以发给你。&br&&br&3. 亚洲食道癌高发的原因&br&在文章开头我就提到过,可遗传的基因学和生活文化习惯才是导致亚洲食道癌高发的主要原因。(你可以认为热食也是其中一种习惯)每年也数以千计的文章谈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指出了其他原因, 感谢大家。我推荐大家看一下这篇关于中国和日本食道癌流行病学和病因的分析。&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jstage.jst.go.jp/article/jea/23/4/23_JE/_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jstage.jst.go.jp/articl&/span&&span class=&invisible&&e/jea/23/4/23_JE/_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我可以简单总结一下,文章提到的中国食道癌的几个风险因素:&br&抽烟,过量饮酒,喝热茶,家族史,营养缺陷,以及亚硝胺类盐的摄入。&br&&br&在大家的回复中,我看到了这样两种情况(说得极端点)。&br&a. 张大爷每天要喝上度开水,也没见他得什么癌症。&br&b. 李大爷每天坚持和凉冰茶,吃冷饭,结果他得了食道癌啦。&br&结论:文章在胡说八道!&br&&br&是的,我相信大家身边有很多亲人朋友的经历和流行病学分析的趋势不符,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大样本量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因,没有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所作的有足够的样本数的研究,仅仅根据个别病例去推倒的结论都是有误导性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会逐渐向精准医疗的方向靠拢,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每个人和指纹一样独特的基因组,这也决定了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br&&br&最后,还是那句话,欢迎大家提问或者提出有价值的探讨,我相信知乎是个文明的社区,我也是抱着诚恳的态度在这里讨论和学习。这个问题相当open, 但是请不要因为这样就去误传“多吃热饭就能引起食道癌”,我已经在上文严谨地解释过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br&&br&&br&&br&&br&—————————————————原答案分割线————————————————————&br&首先简单看了一下这两种癌症的流行病学研究,(上图是胃癌,下图是食道癌)。图中的数字表示每100, 000人中的发病率。&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46ab201ef9de1707fce71bd0cd1b4f3f_b.jpg& data-rawwidth=&1304& data-rawheight=&8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0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46ab201ef9de1707fce71bd0cd1b4f3f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752dbd38aa9a0ca84e7ed_b.jpg& data-rawwidth=&996& data-rawheight=&6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752dbd38aa9a0ca84e7ed_r.jpg&&&/figure&我们可以发现,的确亚洲地区的发病率要相对高很多。归结到原因上,一部分是基因学的可遗传因素,另一部分就是饮食生活习惯的问题(这方面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文章发表)。但是如果一定要把关键词定位到“食物温度上”,能找到的相关报道确实不多。&br&先宽泛地回答题主的问题,热水和热饭对食道癌以及胃癌的风险关系。2009年有一篇IJC的review曾经分析并总结了年之间共83篇文献中食物和饮料的温度与食道癌的风险的关系。下面就附上文 中用于总结的表:&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cb4e9bf27fdac6da154f963_b.jpg& data-rawwidth=&1596& data-rawheight=&5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9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cb4e9bf27fdac6da154f963_r.jpg&&&/figure&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无论食物或者饮料种类,32篇选中的文献中有26篇都分析出温度和食道癌的风险是正相关的(有充分而严格的数据分析)。所以就流行病学上而言,的确所谓“热饮,热食”与食道癌有潜在的正向关联。&br&&br&但是,咬文嚼字地从机制上去和具体条件上去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定义一下“热水,热饭”的温度,个人认为是经过正常烹调程序后的温度,在一些相关的临床研究中,热饮和热食的温度一般介于55-70摄氏度。(当然,如果有谁想不开直接一口闷开水,那就另当别论了)。&br&先不说地域习惯问题,其实“吃热饭,喝热水”背后隐藏的变量有很多,最重要的变量有两个,&br&第一是摄入量,一个法国课题组就通过测量人体摄入饮料温度和食道内温度的关系,发现喝热饮后会导致食道内温度骤升6-12度,升温程度与平均摄入量成正比,这个变量非常容易理解。牛饮和细品一样温度的热水,对食道造成的热损伤当然是不同的。(上述的文章也提到了摄入量和风险的关系)&br&第二是摄入的成分,一样65度的热水,热茶或者热咖啡,由于化学成分上的不同,对损伤以及致癌的附加作用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假设高温能造成一定程度的食道上皮细胞的热损伤,那么咖啡因的存在和水相比,能够增强伤口愈合的速率,减轻炎症反应,但是也会造成DNA修复通路和细胞周期的紊乱,继而增加了癌变的风险。&br&&br&至于病理学的机制,上面有几个回答概括地不错。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对食道和胃的热损伤引起炎症反应,从而致使食道上皮细胞或者胃壁细胞的DNA修复,细胞周期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造成紊乱。炎症和胃癌/食道癌的正相关早已得到证实。也有一些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能够显著降低食道癌和胃癌的风险。&br&&br&上述的原因如有不充分之处也请指正,但是要严格回答题主的问题,还需考虑很多其他文化,习俗以及环境的因素。&br&&br&下面附一些我用于回答时的参考文献&br&1. Islami, Farhad, et al. &High‐ emperature beverages and foods and esophageal cancer risk—A systematic review.& &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i&125.3 (2009): 491-524.&br&2. de Martel, Catherine, David Forman, and Martyn Plummer. &Gastric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i&Gastroenter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i&42.2 (2013): 219-240.&br&3. Zhang, Yuwei. &Epidemiology of esophageal cancer.& &i&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 19 (2013).&br&4. De Jong, U. W.,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gestion of hot coffee and intraoesophageal temperature.& &i&Gut&/i& 13.1 (1972): 24.&br&5. Kamangar, Farin, et al.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esophageal cancer.& &i&Gastroenter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i& 38.1 (2009): 27-57.&br&6. Marucha, Phillip T., Janice K. Kiecolt-Glaser, and Mehrdad Favagehi. &Mucosal wound healing is impaired by examination stress.& &i&Psychosomatic medicine&/i& 60.3 (1998): 362-365.&br&7. Corley, Douglas A., et al. &Protective association of aspirin/NSAIDs and esophage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Gastroenterology&/i& 124.1 (2003): 47-56.&br&8. Fox, James G., and Timothy C. Wang. &Inflammation, atrophy, and gastric cancer.& &i&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 117.1 (2007): 60-69.
OK,看来我必须得多说几句了。在这个答案下,感谢大家的支持,也感谢大家友善的质疑,对于人身攻击的我不想理会(我已经很久没领教过对人不对事的攻击了,很过瘾,谢谢),但是我想进一步在这里解释一下。很欢迎大家有依据地提出讨论。归纳一下,大家提出的…
“镇痛药对人体有害,有点疼痛能忍就忍了”&br&事实上,疼痛对人体来说除了预警之外并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对于已经明确疼痛原因,不需要疼痛来预警的患者应该积极的镇痛。早期有效的镇痛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也可以避免痛觉敏化,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加速患处恢复。&br&镇痛药物种类多,每种药物适应症不同,找不到明显致痛因素的情况切记不可自行服用镇痛药物。尤其腹部,胸部的疼痛持续半小时不能缓解或疼痛剧烈时应及时就医。头疼伴呕吐,视物模糊时也应该及时就医。&br&四肢因外伤导致的疼痛(比如关节扭伤,碰撞伤等),可以自行服用otc类非甾体镇痛药(比如布洛芬)来处理。如果镇痛之后肢体活动受限,比如活动不协调,不能承受重物感觉力量下降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br&对于医生来说,在接诊有疼痛症状患者,在找到疼痛原因后应及时考虑镇痛策略。一般应按单用非甾体/κ受体激动剂>非甾体与κ受体激动剂合用>非甾体与阿片类药品合用的次序逐级增加镇痛强度,对于住院患者口服药与静脉药互相补充。需要长期镇痛(超过三天)需要考虑非甾体的胃肠道副作用与阿片类的成瘾,需要变换镇痛药物的组合。现在随着非阿片类中枢镇痛药物的发展(比如普瑞巴林),也为临床镇痛提供更多选择。&br&目前国内临床的镇痛理念还比较落后,很多医生不重视这一项,在选择镇痛药物时做不到长远规划。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患者,三十多岁男性,怀疑淋巴瘤住在肿瘤科,请普外科会诊做淋巴结活检。由于这个患者脊髓受到侵犯,稍一动弹就会诱发强烈的疼痛,整个人都会疼的从床上弹起来(这种侵犯脊髓的疼痛类似于强烈的电击痛),难以配合普外科的活检,原本局麻可以搞定的活检需要我们上全身麻醉。我询问了肿瘤科医生的镇痛方案,很简单,只有吗啡5mg肌注bid,效果并不好(在大量镇痛药面前,吗啡即释药的镇痛强度真的不够看,没有做过滴定的吗啡即释药临床效果其实很差),而且已经有了轻微的成瘾。这种长期的脊髓刺激,使大量炎症介质聚集在脊髓周围,痛觉敏化非常严重,单纯的吗啡即释药并不能阻止日益严重的痛觉敏化。麻醉中我给患者使用了非甾体镇痛药和κ受体激动剂,麻醉复苏后患者非常的舒适(麻醉镇痛药十分钟内就已经代谢完毕),用患者话来说“这是我人生中最舒服的时候”。术后送患者返回肿瘤科病房的时候,我与值班医生沟通了镇痛方案,可惜他们并没有采纳。&br&所幸,时代在进步,我院越来越多的科室来邀请我们科去交流镇痛心得。舒适化医疗是大势所趋,忍受疼痛要一去不复返。
“镇痛药对人体有害,有点疼痛能忍就忍了” 事实上,疼痛对人体来说除了预警之外并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对于已经明确疼痛原因,不需要疼痛来预警的患者应该积极的镇痛。早期有效的镇痛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也可以避免痛觉敏化,缩短疼痛持续时间,…
&p& 2016年,有两个新型抗病毒治疗药物得到了国内HIV感染者的积极关注,一个是ViiV Healthcare 研发的新一代整合酶抑制剂——特威凯(化学名:多替拉韦钠,dolutegravir,简称DTG)。DTG于6月21日正式在中国上市,国内售价1980元(50mg*30片/瓶/盒),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内感染者选择含DTG的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strong&&em&关于DTG的分析,参见&/em&&/strong&&b&&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refer=youaihiv& class=&internal&&知乎专栏&/a&&/i&&/b&&strong&&em&)&/em&&/strong&。另一个,就是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沿生物”)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艾博卫泰」,商品名:艾可宁,albuvirtide,简称ABT。&/p&&p&根据前沿生物的官方宣传,艾博卫泰是全球艾滋病治疗领域第一个长效新药,I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分析显示,艾博卫泰(每周一次静脉给药)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即“克立芝”)的治疗方案,其抗HIV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艾新药,艾博卫泰给HIV感染者,特别是那些对现有治疗药物产生耐药的病患,带来了「全新的用药选择和更好的生存机会」。&/p&&p&号称全球第一个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长效抗艾新药艾博卫泰(ABT)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药物,它是如何做到每周只需给药一次的?和目前的治疗方案相比,ABT的优劣势有哪些?如果顺利上市,感染者又该如何选择?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一些答案。&/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艾博卫泰是一种融合抑制剂
&/code&&/pre&&/div&&p&先来复习一下各种艾滋药物的作用机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f505c5a91e03c9ed8ba8fc3e4a7166a_b.jpg& data-rawwidth=&1047& data-rawheight=&691& clas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什么能快速降血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