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东十四号向西沿长线什么时候开工建设三间平房后面还有长10米宽20米怎么设计?

中国设计史导—言以传统手工艺为特征的设计是设计的古典形态。图案、实用美术、工艺美术构成了传统手工艺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变的路径。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封成立,标志中国的工艺美术设计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第一章东方欲晓一原始夏商周设计距今约7000至8000 千年,原始建筑、制陶、编织等设计形态开始出现。距今约4000年至3000年,中原黄河流域相继建立了夏、商、周王朝。夏、商、周时代手工业规模宏大。在统治者的控制下,青铜冶炼、制陶、玉石工艺、骨牙雕刻和染织等门类都有专门的作坊,手工业门类众多,分工细致明确,形成了直接服务王室官府的“百工”制度。春秋时代冶铁技术出现,铁器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使设计发生新的变革。随着设计和工艺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具有总结意义的著作《考工记》。。商周时代是中国社会走向向文明的时代,商周之际创作的《周易》一书蕴含的设计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设计活动。石器是原始人类最早制造的劳动工具。从数百万年前打制成形、较为粗糙的打制石器时代,即通常所称的旧石器时代,到距今约万年一直延续至数千年前,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制磨光的磨制石器时代,即通常所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反映出原始设计的面貌。设计起源于劳动,包括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生产力低下,自然力量神秘莫测,难以控制。原始人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他们试图采用某种方式来使外界力量服从自己的意愿,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巫术和宗教活动反映出原始人类的这种意愿。在巫术和宗教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工艺制品。不少原始工艺品的造型和装饰表现巫术、宗教和神话的内容,有的原始工艺品本身便是巫术活动中巫师使用的器物。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生活在现今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用石块制造工具,打制成适应砍砸、刮削等各种不同用途的石器。他们从实用需求出发,打制的石器注意对称、均衡等造型样式,有了一定的设计意识,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手段。中国传统手工艺设计注重装饰。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原始人类的遗物,其中有原始石器和原始“装饰品"o距今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已利用钻子[、刮削、磨光等技术,采用石块、兽牙、海贝等自然材料来制作物品。这些物品穿连成串挂在死者胸前或腕部,遗骨上还撒有红色赤铁矿粉末。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物品反映出当时制作技术的进步,反映出原始人类对于造型和色彩的设计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能力的表现能力。这些被今天的我们看成“装饰品”的工艺品可能是原始巫术仪式上使用的特殊物品,具有某种巫术礼仪的性质。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骨角器,特别是磨制得很精致的骨针,可以推知此时的原始人类已经掌握了缝纫的技术,出现了原始的服饰。中国人对玉有着特殊的爱好,玉石设计在石器制造的基础发展起来。原始宗教和巫术、祭祀活动广泛使用玉器,传统文化将玉作为高尚品德的象征。原始玉石器造型匀称,类型繁多,制造精巧,有着很强的美感。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出土,北方的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等都有精美的玉石器出土。浙江余 -杭反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神像王冠状饰、兽面纹玉冠状饰及装饰有兽面的玉琮等,采用透雕、线刻、隐地凸起的技法雕出纹饰,技巧相当出色。玉琮重约6500克,琮体四面的中间上下用浅浮雕和细线刻各雕刻一神人与兽面复合的图像,反映原始设计与原始宗教和巫术活动的密切关系。玉琮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堪称玉琮王。玉器上雕刻的神人兽面图像与商代青铜器饕餮图像相似,可以推想商周设计接续了原始设计。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形和龙纹多在中国古代设计作品中出现。原始时代龙是协助巫师沟通天地的神兽。内蒙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是至今中国发现较早的玉龙之一,玉龙通身墨绿,龙身雕成弯曲的半环形,颈脊生有向上卷曲的长鬣,眼鼻等部位也有雕琢刻画,造型奇特,琢工精巧。玉龙整件高26厘米,颈背部有供穿系的孔,可能是在巫术宗教特定场合悬挂,供祭祀使用。(夏商周时代玉石雕刻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有了专门的玉石作坊。197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是商代晚期一位高级女贵族的墓葬,出土大量玉人、玉龙、玉凤等玉器,其中一件跽坐玉人,神态倨傲,衣着华美,头上盘辫带冠,腰后佩戴宽柄形饰物,显然是一位贵族的形象。(图1-1-5) 1980年在山东济阳刘台子征集的3 鸟的物品。纹刀是周壬朝前期的西周时期玉器中罕见,刀体扁平,略作长形,两面以双勾琢上下两只高冠、圆目、钩嘴、长尾、直立的鸟纹,饰纹精致。(图1-1-6) 1.2 陶器设计大约在5000至6000年以前,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原始人类逐渐从采集、渔猎劳动过渡到以农业劳动为主。原始人类发明了制陶和炼铜的技术,这是人类最早通过人工方法使物质发生改变的创造性的活动,从而使原始设计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南北各

}

  清 珠海 淇澳村天后宫和白石街 位于珠海市唐家镇淇澳村。村内的南直街与北直街以及从北面祖庙到南面村口,均用花岗岩石板铺砌,3行石并排,宽约1米,全长1000多米。当地人称之为白石街。  

  清道光十三年至十六年(1833—1836年),英、美商人占据金星门为走私鸦片驿站,还经常入村抢掠,调戏妇女。清道光十六年五月十九日(1836年7月2日),英、美商人纠集十五、六艘船驶入淇澳湾,炮轰淇澳村。淇澳村16岁以上村民齐集在天后宫前,用土炮、铜炮奋勇还击,打死美国波士顿轮船局威廉柯尔船长和3个英国人,迫使侵略者举白旗投降并赔白银3000两。淇澳村民用这笔赔款修缮了天后宫,还修筑了这条白石街。  

  1994年8月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东莞 林则徐销烟池旧址 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镇口村南面虎门林则徐纪念馆馆区内。共有池2个,每个纵横各15丈余。  

  清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至五月十五日(1839年6月3—25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此主持销烟,将收缴英、美等国鸦片贩子的鸦片当众销毁,并允许外国人参观。事前林则徐广谘博采,采用鸦片加卤水石灰浸化法,池中便如汤沸,然后令民夫翻动,使鸦片不炊自燃而成渣沫,待退潮时启放涵洞送出大海,继用清水洗刷池底不让涓滴留余。用23天便全部销化完毕。“销烟时观者甚众,国民拍掌称快;夷人摘帽敛手,以表其畏服之诚。”销烟池于1972年仿旧复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 广州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 位于广州市广园路三元里村北面。原是当地群众供奉北帝的神庙,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旧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侵略军焚毁。现址是咸丰十年(1860年)三元里村民众集资重建的。面阔11.38米、进深20.88米。有头门、香亭、正殿、西廊和偏殿。青砖石脚,硬山顶,砖木结构。脊饰琉璃鳌鱼宝珠。墙壁上绘有“伏生传经”等壁画或图案花纹。庙门前是小广场。  

  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1841年5月24日),英国侵略者在广州市西郊增埗泥城登陆,二十四日侵占了城北多个炮台,并以观音山蟠龙岗顶的四方炮台为司令部。二十九日,一股侵略军闯到三元里村抢掠和调戏妇女。村民群起反抗,当场毙敌数名。事后,三元里民众在三元古庙前誓师,以庙内的黑底白色三星神旗为指挥旗,并联络附近各乡代表在牛栏岗(在今旧白云机场内)会盟和部署战斗。二十九日,乡民鸣锣聚众,诱敌至牛栏岗一带伏击,获得大捷。残敌逃回四方炮台。五月一日,广州城西、增城、从化等县群众数万人,重重包围四方炮台。五月二日,英国侵略军被迫撤离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光辉的一页。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 广州 昇平社学旧址 位于广州市石井。坐西向东,面阔31.46米、进深51.62米,三路三进的硬山顶建筑。现址为石井乡举人李芳等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倡议兴建。正门上有两广总督祁手书“昇平社学”署“道光壬寅八月”的石额。  

  鸦片战争前,社学为“延师儒以教弟子”、“敦教化”、“厚风俗”的“绅耆讲睦之所”。鸦片战争中,昇平社学成了各乡社学和爱国民众反侵略斗争组织的领导团体。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广州人民火烧洋馆、道光二十四年反租地斗争、道光二十五年驱逐知府刘浔以及道光二十六至二十九年(1846—1849年)反进城等斗争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旧址于1959年进行重修,现尚存“众志成城”、“气慑鲸鲵”、“义维桑梓”等石匾。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广州 万木草堂旧址 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原邱氏的合族祠,康有为利用草堂讲学。邱氏书室始建年代不详,面阔三间15.59米、进深45.96米,有头门、中堂、后堂(祖堂)、后楼和两旁房舍。硬山顶。  

  康有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此设立学堂,聚徒讲学,宣扬变法改良主义的思想,并拟订学规《长兴学记》,同年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引用经传,编造变法理论,使变法改良主张,从传统的儒家理论中找到根据。学生有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韩文举、梁朝杰、曹泰等20多人。次年“草堂”迁至广州卫边街邝氏宗祠。光绪十九年再迁至广州府学宫里的仰高祠(即现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讲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到光绪二十年门徒已增至100多人。  

  198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湛江 湛江人民抗法斗争旧址 位于湛江市,包括黄略村人民抗法斗争上林寺誓师旧址、南柳人民抗法誓师旧址、湛江人民抗法斗争麻章营部旧址以及遂溪人民抗法团练总部旧址,它在抗法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法国强租广州湾后,为了扩大其租界范围,派兵强占海头汛、麻斜、硇洲,又多次进攻黄略、麻章、坪石等处,他们还到处放火烧村,抢劫群众财物,奸淫妇女,强拉民夫。海头、南柳附近各村人民,不堪法国侵略者的残虐,同年6至10月,以南柳为中心,团练自发奋起自卫抗法,先后3次围攻法军海头兵营,并多次与来犯法国侵略军展开激战,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终于迫使法国侵略者缩小了广州湾租界的范围。  

  1978年7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黄略村人民抗法斗争上林寺誓师旧址 位于湛江市霞山区海头乡南山村。原属遂溪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建,为四合院式寺院,有前、中、后殿,总面积280.28平方米,旁有僧舍、客堂,前有空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法国强租广州湾后,借机派兵在遂溪县海头汛登陆,欲扩大侵占。7月11日,南山村和附近五六条村群众、士绅约800人,聚集在上林寺前,举行誓师集会,“人如潮涌,声似雷鸣,饮血立誓”,表示决心抵抗法国侵略,誓死守土保乡。  

  1983年修葺前殿,1993年至1994年,重建后殿、功德堂、祖师堂和僧舍。现为佛教寺僧使用。  

  遂溪人民抗法团练总部旧址 位于遂溪县黄略镇黄略村的王氏公祠,为三进四合院式建筑。   

  法国强租广州湾后,企图扩大租界至遂溪万年桥一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新任遂溪知县李钟珏顺应民意,组织以农民为主体的团练义勇6个营共1500人,设总部于此,由在籍候补知县冯绍琮为团总,训练义勇,打制武器,抗法守土,在新埠、麻章、平石等处多次获胜,在保卫黄略的战斗中,重创敌人。团练义勇先后牺牲130多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1月15日法军攻入黄略村时,旧址曾被法军烧毁。后族人重新修建,现绝大部分于70年代被拆,仅存偏房一间及旗杆石座。  

  南柳人民抗法誓师旧址 位于湛江市霞山区海头乡南柳村的吴氏祖祠。1954年为支援国家铁路建设,南柳全村搬迁现址,后经批准按原貌重建吴氏祖祠。祠坐西向东,为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四合院建筑,前后厅,左右厢房,中为天井,总面积768平方米。前置石狮1对,廊壁和厅房墙壁镶嵌抗法斗争内容瓷壁画4幅、福寿喜庆和历史故事壁画多幅。门悬“南柳人民抗法斗争纪念馆”木匾,为省长刘田夫书。祠前建纪念石雕1座,为三角形平面尖塔式造型,底边长17米、通高13.28米。主体造型以南柳抗法义旗、砍刀、藤牌组合,作三面体,一面为“南柳人民抗法纪念”题字;一面为“铭文”,记述南柳人民抗法斗争事迹;一面刻牺牲的43名志士芳名。石雕平台三向各置复制铁炮1门。四周砌仿竹疏栏围墙,北有戏台,南有天后宫。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强租广州湾,界务未定,竟出兵在遂溪县海头汛登陆,侵犯南柳。南柳人民首揭义旗,奋起反抗侵略,推举青年农民吴邦泽为首领,集众于南柳吴氏祖祠歃血誓师,并联络各村,组织义军,攻打法军兵营,多次予法国侵略军以迎头痛击,斗争历时半年,歼敌近百,志士壮烈牺牲43人。  

  湛江人民抗法斗争麻章营部旧址 位于湛江市郊区麻章镇麻章墟鱼亭西街。原为武帝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四合院式建筑,抬梁搁檩硬山顶,前殿、拜亭、后殿各1座,通面阔19.35米、通进深24.10米,总面积466.3平方米。庙内现存道光八年(1828年)、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四年(1879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碑刻各1方。1993年重建。  

  光绪二十五年,法国强租广州湾后,纵兵深入,侵占遂溪县内地,遂溪县爱国官绅和百姓组成团练义勇6营奋起抵抗。麻章营营部设于武帝庙,义勇250人在其他各营支持下多次打退了法国军队的入侵,尤以11月5日“东菊”之战最为激烈,以250之义勇,抗击400法军,以土制武器对抗新式枪炮,激战终日,毙敌8人,伤敌五六十人,“抬枪胜洋枪”远近传颂。  

  现旧址为1993年重建。  

  清 花都 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旧址 位于广州市花都三华村的“集之徐公祠”。三间三进,面阔12米,进深38.5米,砖木结构。祠后进有阁楼,阔12米,深10米、高4.5米。祠的右侧已破毁,今为村巷,左侧青云巷与“国碧徐公祠”相邻。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广东番花分会便设在该祠后座的阁楼。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花县三华人徐维扬奉命随革命党人莫纪彭回花县组织番花分会。徐等发动了番禺、花县300多人参加,推选徐进坤、徐绣文为正副会长,徐植生为书记。徐进坤等一部分会员参加了庚戌新军起义。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三月廿九日广州起义,番花分会会员100多人参加,牺牲的18人都是从徐公祠誓师出发的。民国9年(1920年)孙中山派同盟会元老张继到徐公祠,送给该祠“毁家纡难,功在党国”亲笔题词。题词现已不存,旧址尚基本保持完好。  

  198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广州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 位于广州市越华路小东营5号,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时的指挥部。因烈士葬于黄花岗,又称黄花岗起义。旧址占地面积443平方米,是一座四进深的砖木结构民房。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底(1911年1月底),黄兴受孙中山委托,决定在广州再次发动武装起义,在广州建立了秘密机关30多处,选择距离清两广总督署较近的此址作为指挥部。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领先锋队160多人,臂缠白毛巾,足穿黑胶鞋为标志,从小东营指挥部出发,一举攻入两广总督署,因未搜获两广总督张鸣岐(张从后墙逃脱),火烧总督署后退出。后由于众寡悬殊,奋战一昼夜便告失败。革命党人坚贞不屈,英勇牺牲达100余人,其中有姓名可考的86人,安葬于黄花岗的烈士72位。  

  旧址原为李章达私产,20世纪50年代初,李诵刚遵照其父李章达(原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副市长)遗愿,把这旧址捐献给国家,辟为“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恩平 辛亥革命起义领导机关旧址 位于恩平市恩城镇南埠街(今中山西路23号),原名为温利益号店铺。坐南向北,为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阔3.8米、深14.5米,面积55.1平方米。  

  宣统三年(1911年)中国同盟会交际股干事温德尧利用温利益号,以修理机械为掩护,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同年8月,温德尧被孙中山委任为四邑(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县)“广东明字顺军”革命武装总司令后,以此为指挥部。9月23日温德尧领导恩平人民举行起义,攻克恩城,活捉清廷知县王泽。  

  民国 广州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 位于广州市纺织路东沙街18号。是孙中山两次建立革命政府的地方。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实现国家统一,曾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其中两次在此建立大元帅府。民国6年(1917年)7月,孙中山从沪南下广州开展护法运动,9月1日被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9月10日借广东士敏土水泥厂设大元帅府,后被桂系军阀排挤,民国7年5月离粤赴沪。民国9年11月再回广州,组织中华民国政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民国11年6月陈炯明叛变,8月再离粤。民国12年2月他第三次回广州,3月1日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4月3日迁往广东士敏土厂办公,直至民国14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才结束。现旧址保留两幢具有“殖民地式”建筑风格混合结构的三层楼房和“广东士敏土厂”石门额。旧址已辟为纪念馆,北楼为陈列室,南楼复原孙中山大元帅府各部处办公室。  

  1996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海丰 社会主义研究社旧址 位于海丰县海城镇杂货街。为清代陈姓祖祠绵德堂,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风火山墙,面积391.5平方米。  

  民国10年(1921年)6月间,彭湃邀集郑志云、陈魁亚等一批青年在此一同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组织“赤心社”和“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赤心周刊》和《新海丰》,发表宣传社会主义和宣传新文化运动的文章。  

  1963年 海丰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海丰 赤山约农会旧址 位于海丰县海城镇东郊的龙山乡灵雨庵。为二进四合院式硬山顶砖瓦房,风火山墙,面积72平方米。  

  民国11年(1922年)6月,彭湃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开始从事农民运动,在此宣传发动群众,初时会员只有6人。同年9月,迅速扩展到赤山一带28个乡村会员500多人,彭湃便在灵雨庵主持成立了赤山约农会,并在这里办公,接待来访群众。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海丰 海丰总农会旧址 位于海丰县海城镇东郊,与赤山约农会相邻。旧址原是天妃庙,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2.08平方米。  

  民国11年(1922年)底,海丰全县已成立了12个农会,总共98乡2760户,16590人。建立全县总农会的条件已经成熟。民国12年1月1日,各区农会代表60多人,在此举行了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海丰总农会。会议通过了总农会的组织章程,选举彭湃为总农会会长,杨其珊为副会长。总农会在此办公。  

  1978年旧址重修。  

  1963年海丰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陆丰 陆丰县总农会旧址 位于陆丰市东海镇六驿村林氏宗祠(俗称林厝祠)。建于民国初年。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抬梁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建筑,建筑面积328平方米。   

  民国12年(1923年)4月,彭湃到陆丰筹备总农会,住在六驿村林氏宗祠,在农运积极分子郑重、张威等支持下,很快便组成了陆丰县总农会筹备委员会。继而深入城内的马街头、仙桥头和附城农村向农民宣讲革命真理,很快获得了农民的了解和信任。7000多户农民自觉加入农会,会员达3.5万人。6月23日,召开了陆丰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陆丰县总农会,选举彭湃为总农会会长,郑重(郑镜堂)为副会长,会址设在林氏宗祠。彭湃还亲自为大会设计总农会会旗和制订农会纲领,明确提出“经济的斗争与政治的斗争并举”和准备“夺取政权”的方针。  

  建国后,旧址曾多次修葺,现保存完好。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遗址 位于广州市恤孤院路3号(原为恤孤院后街31号)。这里原有一幢两层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的房子,坐西向东,门临大街,平面呈正方形,长阔各约20米,高6米多,每层有房子两间,靠北的一间较大。    

  民国12年(1923年)6月10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中共广东区委受中共中央的委托,租赁此处作为会址和部分会议代表的宿舍。会址的首层靠南的一间为会议室,靠北面的一间为饭厅,楼上两间房子为代表宿舍。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国焘、张太雷、罗章龙、谭平山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亦参加大会。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问题,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还通过了大会宣言、党纲草案以及劳动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决议案。选举了陈独秀、李大钊、罗章龙、谭平山、毛泽东、蔡和森等组成中央委员会。  

  会址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的飞机炸毁,现遗址上的平房是后来建的。    

  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春园 位于广州东山新河浦路22号至26号,是中共“三大”部分代表居住的地方。坐北向南,门前有条小河。这是一式3幢并列的三层洋房,楼高13.5米,每层深19.1米、阔9.8米。24号楼顶天台建有一座混凝土结构的八角亭。四周有围墙,高2米。围墙门口向南,安装两扇铁门,门柱上面各有一座石狮子,门楣上写着“春园”两字。院内有水井。建筑物现基本保存完整。  

  民国12年(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前,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广州,春园就是党中央的活动地方。“三大”召开期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会议的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太雷、罗章龙等就住在春园24号2楼,并在客厅开会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也曾在客厅开会进行分工。  

  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国民党“一大”旧址(包括革命广场) 位于广州市文明路215号(原文明路6号),原广东高级师范学堂钟楼底层的礼堂。面积300多平方米。钟楼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钢筋混泥土结构欧式建筑,总面积2888平方米。  

  民国13年(1924年)1月,孙中山在这里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孙中山、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林森、谢持等,还有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等跨党的共产党人。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阐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思想。大会正式通过了共产党人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的决定,还通过了含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大会宣言和其他决议,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执行委员和检察委员共51名,其中共产党员约占五分之一。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其后,这里成为广东大学和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公的地方。民国14年(1925年)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此举行。  

  旧址前面有个宽阔的广场,面积约17460平方米。广场两端各有一大讲台,周围绿树成荫。大革命时期,广场为革命群众集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省港大罢工时许多集会、纪念列宁逝世周年大会、追悼廖仲恺群众大会、庆祝广东统一和庆祝北伐胜利等群众集会均在这里举行。  

  钟楼的礼堂于1984年按原貌复原,当时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会址题名。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 位于广州市文明路194号至200号(原为文明路75至81号)。是一座四间相连的三层楼房,砖木结构,木楼板,坐南向北,四间内部有门互通。每间阔4米、深12.8米。民国13年(1924年)中共的机关没有公开,用“管东渠”(即“广东区”的谐音)的化名向警察局登记,后来“管东渠”就成了广东区委的代号。民族解放协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备处初期也在二楼办公,门前曾挂这两个单位的牌子作掩护。  

  广东区委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地区区委之一。民国11年(1922年),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成立,负责人是谭平山。民国13年10月,周恩来接任区委委员长的职务。民国14年春,由陈延年担任书记。区委原管辖广东、广西两省,至民国15年初扩展到福建南部、云南、贵州以及南洋一带。区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工人部(工委)、农民部(农委)、军事部(军委)、妇女部(妇委)、监察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并成立主席团(常委会),加强集体领导。区委各部在三楼办公。周恩来、熊雄先后任军委书记,彭湃、阮啸仙先后任农委书记,刘尔崧、黄平先后任工委书记,邓中夏任省港罢工委员会的中共党团书记,蔡畅、邓颖超、区梦觉先后任妇委书记,张太雷任宣传部长兼机关刊物《人民周刊》的主编,穆青任组织部长,赖玉润任秘书长;罗亦农、杨殷、杨匏安、林伟民、李森等担任过区委的领导工作。共青团广东区委机关在二楼办公,阮啸仙、刘尔菘、张善铭、杨善集、黄居仁等先后任共青团区委书记。《人民周刊》、《少年先锋》在此编辑;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及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工人之路》也曾一度在此编辑。毛泽东、林祖涵、李富春、吴玉章等经常到区委商讨问题。鲁迅、何香凝、胡志明也曾来此会晤陈延年。  

  民国16年(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政变, 中共广东区委遭到破坏。4月底,区委迁至香港。  

  现旧址已复原,辟为纪念馆。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黄埔军校旧址 位于广州市黄埔长洲岛。孙中山总结了自辛亥革命以来的失败教训,民国13年(1924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了这所培养军官的学校。学习红军经验,设立政治部和党代表制度,实施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孙中山任国民党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国共两党许多著名人士在此担任领导工作,共产党派了徐向前、林彪等一批共产党员在此学习。军校规模逐步扩大,开设了潮州、长沙、南宁、武汉分校。校名亦由陆军军官学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师生参加了平定商团、两次东征、镇压滇、桂军阀叛乱、南讨和北伐等战役,建立显赫功绩。在国共合作期间,它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民国16年(1927年)4月国民党清党,军校的性质亦随之蜕变,民国19年(1930年)9月,军校迁往南京。  

  校址在初创时是利用陆军小学和广东水师学堂旧房舍,后来扩展到长洲岛上蝴蝶岗、平岗等地方。现尚存孙总理纪念室(俗称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东征阵亡烈士墓、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北伐纪念碑、大坡地炮台和白鹤岗炮台。校本部于民国27年(1938年)被日军炸毁,1996年重建。旧址现占地8万余平方米。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仲恺农工学校旧址(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位于广州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24号。民国16年(1927年)国民党中央为纪念廖仲恺而创建此校。初期占地250多亩。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何香凝兼任首届校长,聘请一批有经验的教师执教,经费由国民政府拨给。国共分裂后,何香凝辞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职务。为此,当局停拨仲恺农工学校经费。民国18年秋,何香凝出国为该校筹募经费,从上海出发,经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到达法国巴黎,把卖画筹得的款项汇回学校,使学校得以复办。至民国38年,共培养学生664人。建国以后,仲恺农工学校在人民政府扶持下,得到迅速扩大和发展,现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为了纪念廖仲恺、何香凝,1982年9月,在校内何香凝任校长时的办公大楼设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以大量历史照片和文物资料,介绍廖、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  

  1982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五华 东征军政治部旧址 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十字街石柱塘边的曾氏宗祠。祠建于清末,为面阔五间、深三进、四合院式建筑,灰沙夯筑墙体,灰沙或石砖地面,悬山顶,建筑面积420平方米。门墙和厅墙上,嵌有人物故事的石浮雕,技艺精巧,构图独特。    

  民国14年(1925年)2月,东征军第一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进驻五华县城华城镇时,军政治部设于此。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住在离此不远的县政府职工宿舍。东征军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动员五华中学师生起来革命,揭发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推举民主人士温其藩出任县长,组建了五华县民主革命政府。  

  现建筑保存尚好。  

  1994年五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湛江 寸金桥 位于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原广州湾租界西面界河赤坎河(又称文章河)上。河水连接寸金桥公园月影湖,桥之西为华界,桥之东为租界,是为纪念清光绪二十四至二十五年(年)遂溪人民反抗法国强租广州湾的斗争的史志性建筑物。民国14年(1925年)遂溪县麻章区绅民建,原有的“寸金桥”隶书桥名刻石,现存湛江市博物馆。抗日战争时期重修,1959年和1986年扩建,为石砌单拱式水泥桥面桥梁,全长19米、面宽11.6米,单拱圆径6.5米,桥面两侧置桥栏,人车分道。桥头有董必武、郭沫若题词桥匾,董必武题书“寸金桥”,郭沫若题“一寸河山一寸金”。此后,路改名寸金路,公园改名寸金桥公园,车站和酒家均以“寸金”命名。

  1986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深圳 省港罢工委员会接待站旧址 位于深圳市南庆街。旧址原是水贝、湖贝、向西等村张氏族人的思月书院。为三间两进,砖木结构的祠堂建筑,面积210 平方米。  

  民国14年(1925年)6月19日,震憾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参加罢工工人达25万人,他们纷纷离港回到广州。罢工委员会为了更有力地支援香港工人的罢工斗争,特于此设立接待站,接应离港回内地罢工工人。  

  旧址原貌已部分破坏。2000年迁建于北门街。  

  1988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汕头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 位于汕头市外马路。原是英国人开办的酒楼,后改为戈宝抽纱行。分东西两楼,并排而立,形式相同,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两幢总面积共1420平方米。  

  民国14年(1925年)11月4日,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进入汕头市,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设在此处,总指挥蒋介石、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曾在西楼办公,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东楼办公。当时,东征军指挥部、政治部兼管惠、潮、梅地区的一切行政工作,推行了一系列革命措施,革新政权机构、惩办贪官污吏、整顿地方、查禁鸦片。周恩来还在这里组建中共潮梅特别委员会,领导潮梅地区的革命运动。在这里为《岭东民国日报》副刊题书“革命”刊头,并接见各界人士,大力发展工农运动,支持省港大罢工。  

  旧址现为市人大常委会及市政协办公场所,原貌保护较好。  

  1988年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国民政府遗址 位于广州市越华路,原为清朝两广总督署,现为广东省民政厅所在地。原来的房子已荡然无存,只保留大门口的4根门柱。中间2根大柱系琉璃瓦的八角攒尖顶,高约10米;东西两边的小柱,均为琉璃瓦四角攒尖顶,门柱两边尚有3.5米高的琉璃瓦围墙一段。门前的两座花岗岩石狮子已于1981年移入“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民国13年(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组织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之说明》,阐明成立国民政府的必要性。后因条件未成熟而搁置。至民国14年7月1日,国民政府才在这里正式成立,汪精卫、林森、廖仲恺、胡汉民、孙科等16人为国民政府委员,由汪精卫、许崇智、谭延闓、胡汉民、林森担任常务委员,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设财政、外交、内政、司法、教育、交通、商民、军事等部。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和决议,促进了工农运动发展。民国15年12月国民政府迁往武汉。这里便成为广东省政府所在地。  

  民国 潮州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 位于潮州市中山路李厝祠。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斗栱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占地面积约540平方米。  

  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抵潮州时,民国14年(1925年)12月18日在这里创办了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民国15年5月1日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由何应钦兼校长。校门口两侧悬挂布制对联,上联为:“革命尚未成功”,下联为“同志仍须努力”,进屏门挂“青天白日”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上厅悬挂牌匾1块,横书“破釜沉舟”4字。校内设办公室、教室及学员宿舍等。分校共办2期。于民国15年12月18日结束。招生范围包括惠州、潮州、梅县、海丰、陆丰等地。先后招收学员990余人(其中毕业学员715人),学员毕业后均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各军充当下级军官。  

  1987年12月潮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肇庆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 位于肇庆市江滨东路的阅江楼。始建年代不详。明宣德六年至十年(1431—1435年)改建,改名嵩台书院,崇祯十四年(1641年)复改名为阅江楼。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楼高两层,分南北东西4座。建国后两次重修(见第四章第三节“阅江楼”条)。  

  民国14年(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四团改编为独立团在此成立。全团官兵约2000多人,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又称叶挺独立团。这是以原来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一支革命武装。该团各营建立中共党小组,团成立党支部,直接归中共广东区委领导。区委军委书记周恩来对该团的建立和发展极为关心,并给予直接指示,这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正规军队。  

  民国15年(1926年)1月,高要岭村农会因提出减租,收回公产、公款做教育和农会经费要求,与地主豪绅发生冲突。反动地主组织武装“神打团”及民团数千人向农会发动进攻,打死打伤农军及农会会员30余人,又焚毁了大量农会会员房屋,掠劫牲畜财物。事发后,中共广东区委通过国民政府派遣叶挺独立团配合广宁农军前往高要支援,击溃了“神打团”的进攻,迫使地主向农会赔偿损失,并收缴了“神打团”的枪支归农会,还通缉查办制造惨案的首恶分子。这是叶挺独立团成立后的首次战绩。  

  同年5月,叶挺独立团奉命作为北伐先遣队出师北伐,讨伐军阀吴佩孚。途经广州时,周恩来在司后街(现越华路)叶家祠会见了该团连级以上党员干部作了重要指示。独立团肩负重任离粤入湘,揭开了北伐战争序幕。随后,独立团在友军的配合下,所向无敌,攻克了军阀吴佩孚在汀泗桥、贺胜桥的重要据点,锐不可挡,直抵武汉三镇,赢得了“铁军”的称誉。大革命失败后,独立团参加了南昌起义,踏上了新的征途。  

  1978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 位于广州市文明路246、248号(原文明路13号及13号之一),是一座两间紧邻的两层半砖木结构的楼房,深15米、阔9米。坐南向北,东南西三面紧靠民房,北面临街,有骑楼。前半部三层金字架瓦顶,后半部两层,顶为两个平天台,在二、三楼临街处有阳台,里面中部有门相通,两间连成整体。    

  民国13年(1924年)12月中旬,胡志明从莫斯科到广州,次年,在此改组了越南革命组织“心心社”,吸收胡松茂,黎鸿峰等人成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越南劳动党的前身),提出推翻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组织工农兵政府,联合各国无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纲领。以此为会址,编印《革命之路》,秘密输入越南;并在此举办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  

  三楼东边有一厅两房是胡志明工作和休息的地方。三楼西边是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的课室和宿舍。该班除胡志明亲自授课外,还邀请了周恩来、刘少奇、陈延年、李富春等讲课。共举办3期,第一期学员5人,第二期15人,第三期30人。第三期因原址不够用,而迁往东皋大道仁兴街继续开办。学员毕业后,大部分回越南进行革命工作,小部分留在中国,有的后来参加了广州起义和苏区的斗争。  

  旧址于1973年进行修缮复原。  

  1999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揭阳 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位于揭阳市韩祠路口东侧的揭阳学宫内(见第三章第一节“揭阳学宫”条)。东征军第一、二次东征期间,周恩来曾在学宫崇圣祠居住和办公。民国16年(1927年)9月26日,“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也在崇圣祠处理公务,并帮助揭阳县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揭阳县工农革命委员会。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惠州 惠阳农民协会旧址 位于惠州市市区都市巷11、13号。旧址为何姓住房,三进院落式,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  

  民国14年(1925年)底,国民革命军肃清了东江的反动势力。国民政府任命周恩来为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负责惠、潮、梅三个地区的行政领导。东江各地的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惠阳县农民协会在省农会的具体指导下,于同年11月16日成立,朱观喜为农会委员长,戴云昭为副委员长,何聪为秘书,林喜、黄星南、余子光、何有等为执行委员。以此为会址。不久,惠州的各行业工会也纷纷成立。民国15年春,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广东省农民协会在惠州设立办事处,办公地点也在此处。  

  1978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 位于广州市东皋大道礼兴街6号(原东皋大道1号)。是一座前楼二层、后楼三层的洋楼,前、后楼相通,砖木结构。当中有一个小天井。楼前原为花园,现是一个宽敞的广场。  

  这里原是广州商团副团长陈恭绶的花园别墅。民国13年(1924年)10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政府镇压了商团叛乱以后,将此楼没收归公。民国14年(1925年)1月,农民运动讲习所从越秀南路惠州会馆迁来这里,续办第三、四、五届农讲所。同年5月成立的广东省农民协会,会址亦设在这里。楼前挂有“广东省农民协会”的横匾。  

  广东省农民协会设干事局(后改为常委),作为常设机构,下设秘书、宣传、组织、经济、军事等5个部门。阮啸仙、彭湃、罗绮园、周其鉴、蔡如平5人担任常务委员。广东省农民协会的办公室设在二楼。同年秋,毛泽东从湖南抵广州时,曾住在二楼东面的一间房间。中共广东区委常在这里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陈延年、周恩来、张太雷、恽代英等曾在这里给党员及积极分子上党课或作形势报告。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五”事变后,广东省农民协会停止活动。  

  旧址除前楼的楼梯被改动外,其余大都保持原貌。  

  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坐西朝东。原为惠州会馆。为砖木结构楼房,其下设地下室,大楼入口为券拱形,一、二楼东面和南面有西式柱廊,其二楼顶的山花带巴洛克风格,正中塑有“惠州会馆”4字。民国13年(1924年)1月,国民党中央党部曾在此办公,民国14年10月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往大东门外广东省咨议局。  

  民国14年(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建立了中国工人阶级全国统一的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和通过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选举了林伟民、刘少奇、邓中夏、苏兆征、李立三、李森、刘尔崧等25人为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会以林伟民为委员长,刘少奇为副委员长,邓中夏为秘书长。由刘少奇主持日常工作。编辑出版《工人之路》日报。“全总”下设秘书处、总务处、组织部、宣传部、宣传教育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等机构。“全总”成立初期,会址初设大德路,同年10月迁入这里二楼办公。各部门的办公室是用木板间隔。首层为广州工人代表会会址及礼堂。  

  民国15年(1926年)5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和第二次广东省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联合举行,大会决定在这幢房子前院左右两侧,建“廖仲恺先生纪念碑”和“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各1座(见本章第二节“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和“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条)。  

  民国16年(1927年)2月,“全总”北迁汉口后,这里改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广州办事处。  

  1959年后,人民政府拨款对旧址进行修缮并辟为纪念馆,国家主席刘少奇为旧址题词。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 位于广州市东堤挹翠路与东园路交界处。原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花园别墅,名东园,总面积2.5万平方米。  

  民国14年(1925年)6月19日,为抗议帝国主义制造的上海“五卅”惨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省港大罢工。7月初,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香港和广州两地罢工工人代表会议决定,在广州建立领导大罢工的机构——省港罢工委员会。下设干事局、法制局、审计局、会审处、财经委员会、监狱、医院、学校、《工人之路》日刊等办事机构,以及3000多名工人武装纠察队,封锁香港和广州沙面租界。苏兆征被选为罢工委员会委员长,何耀全等为副委员长,李森为干事局局长,聘请廖仲恺、邓中夏、黄平等为顾问。20多万人的大罢工坚持达1年4个月之久,这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也是罕见的。有力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并支援了革命政府东征、南讨和北伐,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旧址原有一小溪由西向东穿流其中,把省港罢工委员会分为前后两部分。东园南面有座砖木结构门楼,高约8米,面积约100多平方米。是进入“东园”的大门口,门额上有李准手书“东园”两字。进园约50米,为一个六瓣形荷花池,池的东西各有1座八角亭,东亭为工人纠察队的总部,西亭为会审处。池的正面有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洋房,叫“红楼”,总面积620平方米。首层是罢工工人纠察队礼堂;二楼为工人纠察队模范队宿舍。小溪北面有一约1000多平方米的池塘,小溪上建有2座双层木楼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西边一座较大,面积100多平方米,罢工委员会领导人苏兆征等在此办公。东边一座较小,面积100平方米,是筑路委员会所在地。随着罢工斗争的不断发展,八角亭的东面和北面,搭起每座能容数百人的3座大葵棚,专门作为收押犯人的拘留所;八角亭的北面也建有一座大葵棚,面积700平方米,是训育厅。另有军法处、训育处、舰务处等部门办公的葵棚,会审处以西的亭子是检查仇货委员会。  

  民国15年(1926年)11月6日,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房子、葵棚遭帝国主义收买的反动分子纵火焚毁,历劫犹存的仅有1座门楼和红楼前的1棵大树。1984年政府拨款在原地重建了“红楼”,并按原貌复原。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 位于汕头市外马路。是一座五间三进祠堂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原为同庆善堂。光绪二十七年,台湾爱国志士丘逢甲在此创立岭东第一间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民国以后,这里先后改办岭东甲种商业学校、汕头商船学校。民国15年(1926年)2月1日,周恩来就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设行政委员公署于此。潮梅各地是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军阀严重奴役的地区,为了重振东江,拯救人民,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于同年2月22日至3月3日,在这里举行了东江各属行政会议。周恩来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惠潮梅地区各县县长,教育局长及农、工、商、学、妇女等各界代表共124人。恽代英、邓颖超、彭湃等为特邀代表;杨石魂、陈卓凡、刘侯武、王鼎新也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各种提案及计划书197件、报告书及调查表254件。会议最后通过了军事、政治、党务、教育、民政、财政、商务、农工、妇女等各种议案93件,在东江革命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这是第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主持国共合作的地方政权的地点,也是党掌握东江大政方针、振兴粤东的革命中心。  

  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原为番禺学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由共产党人彭湃倡议,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创办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从民国13年(1924年)7月至民国14年底在各地办了五届,历届主任先后由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彭湃等共产党人担任。民国15年5月举办第六届,所址迁往番禺学宫,毛泽东担任所长。  

  六届农讲所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国民革命的理论,研究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专任教员是萧楚女,兼任教员有何香凝、甘乃光、彭湃、周恩来、赵自选、恽代英、李立三、阮啸仙等。毛泽东除负责所务工作外,还给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等课程,并主编《农民问题丛刊》。六届农讲所学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有327人,他们在该所学习革命理论,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社会重大政治活动,并到农村进行农民运动的考察和实习,毕业后分配到全国各地参加农民运动,领导革命斗争。农讲所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农民运动干部800多名,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学宫大成门的左右两侧分别隔成教育部、值星室、庶务部;东耳房为所长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西耳房作图书室。大成殿作课堂,崇圣殿正间为膳堂,东间为军事训练部。前大成殿两庑和殿后两廊作学员宿舍。   

  1961年3 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韶关 广东省农民协会北江办事处旧址 位于韶关市下后街四邑同乡会会馆。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布局平房,占地面积约100 平方米。今为建国路小学校址。  

  广东省农民协会为了加强北江各县农会的领导,于民国15年(1926年)1月在此设立北江办事处。中共北江特委、曲江县农民协会、广东妇女解放协会韶关分会、青年团北江委员会等组织也曾在此办公。  

  1960年韶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吴川 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梅菉旧址 位于吴川县梅菉镇先锋街28号的营盘。原为高州镇台下设专管梅菉的分府,内驻兵勇,门外有马房,故称“营盘”。建于清末,两进院落式,砖木结构,通进深24.4米、面阔三间19.8米,两边为厢房,建筑面积383.2平方米,门前有一广场约200平方米。  

  民国15年(1926年)初,中共党员黄学增受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派遣,以中共南路特派员和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前来梅菉,领导南路15县及梅菉、北海两市的革命斗争。同年3月7日,以黄学增为主任、韩盈为书记、苏其礼为委员,在此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与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南路特别委员会于营盘合址办公。  

  目前,旧址建筑物外形尚存,内部已破残。  

  1999年吴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高州 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高州旧址 位于高州市区后街40号。旧址原为清末建的南皋学舍,砖木结构两层楼,占地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  

  民国15年(1926年)3月,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在吴川县梅菉成立,同年9月,办事处迁往高州,办公地点就设在这里,中共南路特派员黄学增任办事处主任。当时,由朱也赤任书记的中共茂名县支部和茂名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也在此办公,南路办事处具体领导广东南路15县和梅菉、北海两市农民运动,先后在10个县建立了县农会,146个乡建立乡农会,农民运动迅速发展。次年4月由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广东南路的工农运动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办事处被迫停止活动。  

  民国 广州 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 位于广州市万福路190号2楼。是民国15年(1926年)5月至民国16年4月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军委的办公室和周恩来、邓颖超居住的地方。楼为混凝土结构,分前后座,前座四层是万福路190号,后座三层并有天台,是东横街13号和15号。前后座之间有天井,每层天井都围有铁栏杆。该楼是南华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民国11年动工兴建,次年竣工。  

  旧址楼下,原为南华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的南华银行。二楼由军委租赁,面积147.76平方米,花阶砖地面,从马路西侧有楼梯直上楼上。二楼门口装着一扇铁闸,进大门后为大厅,军委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大厅左侧有几张办公台、1部手摇电话机,军委聂荣臻、黄锦辉等在此办公。大厅摆着一套西式梳化,几张靠背酸枝椅和茶几,这是军委的会客室,军委书记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在此接待客人。大厅西面有一间狭长的房子,这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大厅东面还有两间小房子,是聂荣臻、黄锦辉、麻植、朱楷等人的宿舍。  

  民国15年(1926年)秋,周恩来参加北伐后,军委由黄锦辉负责。民国16年“四·一五”事变前,军委撤离此处,秘密办公,一直坚持到大革命失败。  

  旧址外貌至今尚保存完好。  

  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韶关 北江农军学校旧址 位于韶关市建国路, 原是清代都司衙门,建筑面积633平方米,民国15年(1926年)10月中共北江特委在此成立培养农运军事干部的学校。由中共北江特委委员、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朱云卿任主任。该校以军事训练为主,共办了2期,培训了学员400多人,成为北江农军和农运的骨干力量。次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北江农军北上武汉,后来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部份人员回到粤北坚持武装斗争。  

  旧址现已被改建。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廉江 梧村垌农民武装起义筹备会议旧址 位于廉江市吉水镇西莲塘村。旧址原是刘氏宗祠,占地面积800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两进四合院式布局,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硬山顶。  

  民国16年(1927年)7月27日,中共廉江县支部按照中共广东南路特委关于组织秋收暴动的指示,由周永杰、梁安成、罗自琦、刘邦武等人率领廉江县农民自卫军300多人在这里组织武装暴动,宣布成立廉江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和廉江县工农革命军。7月29日,与前来“围剿”的廉江县反动军警激战,牺牲10人,敌众我寡,于7月31日撤离梧村垌村,转移到西莲塘村和燕山村,暴动失败。  

  1994年廉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潮州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第三师司令部旧址 位于潮州市西湖公园涵碧楼。楼建于民国11年(1922年),为钢筋混凝土构筑的西式双层小楼房,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为日本侵略军所毁。1964年按原貌重建。楼额灰塑“涵碧楼”3字,为郭沫若书。  

  民国16年(1927年)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等率南昌起义军向广东进发,于9月23日进驻潮州,占领敌人的警察署及国民党的重要机关,打开监狱,释放政治犯。当时贺龙部第三师司令部设于涵碧楼,师长周逸群等在这里指挥战斗,建立了潮州工农兵学商联合政府,惩办反革命分子,在西湖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各地赤卫队前来会师。  

  民国 汕头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 位于汕头市民权路50号大埔会馆。建于民国15年(1926年),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总面积1271平方米,各层四面有走廊相通。  

月1日南昌起义后,主力部队9月23日进军潮州,24日解放汕头市,在大埔会馆设立总指挥部。发布安民告示,公布土地政策,惩办土豪劣绅和反革命分子,成立了汕头市革命委员会,任命赖先声为委员长。并在牛屠地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群众大会。周恩来还亲自主持出版《革命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来汕头向起义领导机关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在总指挥部的领导下,起义部队击败国民党宪兵的反扑,打退敌飞鹰号军舰的袭击。由于敌人反扑,起义部队在潮汕进驻了7天,于9月30日主动撤离汕头,当地人民称之为“七日红”。  

  旧址现为小学使用,保存完好。  

  1988年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普宁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 位于普宁市流沙新河东路1号流沙教堂。  

  民国16年(1927年)9月30日,南昌起义部队撤离潮汕,来到普宁流沙镇,指挥部设在流沙教堂。10月2日,革命委员会以及指挥部成员,联合举行紧急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张太雷、彭湃、刘伯承、恽代英、林伯渠、谭平山、吴玉章、徐特立、周逸群、郭沫若、廖乾五、张国焘、李立三、郭亮、贺昌及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等。会议主要由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传达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精神以及研究起义部队的最后决策。  

  10月3日,贺龙、叶挺以及聂荣臻也从汤坑来到流沙。当天中午,周恩来再次召开会议,总结起义部队进军广东后的经验教训,作出遵照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将南昌起义建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改为苏维埃;唾弃国民党的旗帜,改竖斧头镰刀的红旗,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把起义部队转移到海陆丰与当地农民武装结合,建立革命根据地等重大决策。    

  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紫金 红二师师部旧址 位于紫金县苏区镇炮子墟福星楼。建于清末。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砖木构筑,建筑面积729 平方米。  

  民国16年(1927年)10月,南昌起义队伍经普宁流沙向海陆丰进军途中,在莲花山又遭敌人截击,起义军部分队伍冲过敌人的包围到达紫金苏区。10月,在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简称红二师),师长董朗、党代表颜昌颐。整编后红二师第一仗攻打东江著名的封建堡垒紫金南岭。由于缺乏攻坚武器,未克。后部队撤往紫金炮子,师部驻于福星楼。红二师在炮子墟集训了一批赤卫队员,并主动出击,打垮了海、陆、惠、紫、五边区的反动武装,扩大和巩固了苏维埃区域。次年3月15日,国民党军队分四路“会剿”东江,红二师才撤离此地。  

红宫红场旧址 位于海丰县海城镇人民南路8号。红宫,原为海丰学宫,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海丰知县郑源始建,后历有修葺。至嘉靖元年(1522年)教谕周鼎,训导徐淹、宋秩协商改卜巽向,并绘制界址,自南至北28丈,自东至西拱门外19丈5尺,面积1850平方米。学宫现存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棂星门为六柱五间冲天式牌坊。前殿为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明间阔5.1米、次间阔3.6米、稍间阔5.2米。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明间阔5.65米、次间阔3.47米、稍间阔2.55米、尽间阔1.9米。民国初年,学宫改为海丰通俗图书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学宫内举办工读学校。  

  民国16年(1927年)彭湃领导海丰人民连续3次举行了武装起义,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学宫召开,成立了海丰县苏维埃政府。12月1日,在学宫侧面的东仓埔举行庆祝大会并武装巡行示威。因开会时学宫的墙和柱都用红布覆盖,故称红宫。当时东仓埔兴建了红台和大门,命名为红场,面积22221平方米。海陆丰政权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广州 广州公社旧址 位于广州市起义路(原维新路)200号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大城市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仿西式的混合结构建筑。占地5992平方米,原为国民党广东省会公安局。  

  民国16年(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举行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工农兵武装起义,占据公安局后,在此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指挥部。苏维埃政府主席苏兆征未到任,由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起义总指挥张太雷代理,叶挺任工农红军总指挥、叶剑英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委员中有周文雍、恽代英等人。12日晚,敌军在帝国主义者支持下疯狂反扑,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叶挺和中共广东省委军委负责人聂荣臻下令起义军民撤出广州,转往农村:主力队伍在花县改编为红四师,转往东江地区农村,一部分退往粤北,与朱德部队会合后上井冈山;一部分潜入广西,参加左右江起义。13日,广州起义失败,此役牺牲者5700多人。起义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英勇尝试,后人颂称广州苏维埃政府为“东方巴黎公社”、“广州公社”。  

  现存广州苏维埃政府和工人赤卫队领导人办公楼(中楼)、工农红军指挥部(北楼)、警卫连连部(南楼)、监狱。监狱在起义前一些革命者被国民党关押于此,起义后,改作关押反革命分子。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乐昌 朱德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位于乐昌市老坪石镇共和街78号。是一座二层楼房建筑,建于清末。坐西朝东,面阔一间3.67米,进深三间29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  

  民国17年(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一部分经江西、湖南到达广东仁化、乐昌,改番号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进驻乐昌县坪石。不久,国民党第二十四师师长许克祥以4个团的兵力向朱德部进攻。朱德率领部队在武阳司三星坪一带迎击敌人,俘敌700余人,缴获步枪2000多支,手枪100多支,重机枪10多挺,迫击炮8门,战马13匹,军用物资一批,取得了重大胜利。  

  1978年乐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曲江 第十六军一四零团驻地旧址 位于曲江县犁市镇西侧的武江东岸。原是犁市街李达材的当铺。为青砖砌筑,墙厚0.5米。内分住房、油铺、仓库、门市和晒坪,总面积1800平方米。  

  民国17年(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一个团400多人,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南下准备参加广州起义,途经韶关时,得知广州起义已失败,遂率兵北上,朱德化名王楷,以范石生第十六军一四零团的名义,驻扎于犁市街李达材当铺里。农历十二月五日凌晨,曲江重阳乡民团头子雷丰霖等集结民团围攻青水塘农会,4次冲锋均告失败。雷即命地主朱乃昌往犁市请救兵,朱乃昌到犁市,找到朱德团部,请求救兵。朱德即领兵前往,于上午10时左右赶到,即与青水塘农会的农军里应外合共歼民团,解去青水塘农会之围。  

  民国 仁化 双峰寨旧址 位于仁化县石塘镇,原名石塘寨。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是一座砖石构筑高三层的寨楼。平面近方形,四面有护寨濠,占地面积9486.6平方米。  

  民国17年(1928年)3月29日,国民党第七军第七师张国柱团与当地民团联合围攻石塘区(当时属董塘区辖)农民协会,农会组织革命群众及农民自卫军700多人,据寨抵抗。在农民自卫军营长李载基指挥下,团结抗敌,浴血奋战,经受着诱降、炮轰、火攻以及挖地道强攻等残酷战斗的考验,农军坚贞不屈。9月国民党调换第十四军以两个团的兵力,继续围攻,并派飞机滥炸,寨内军民伤亡惨重。12月,农民自卫军被迫突围,寨内群众惨遭杀戮。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与敌战斗7个月,写下了粤北武装斗争光辉的一页。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海丰 中共东江党校旧址 位于海丰县海城镇北侧。是清代建的观音堂,四合院式布局,前后二进,总面积378平方米。  

  民国17年(1928年)1月,中共东江特委开办中共东江党校,培训党员,校址设在观音堂内,学习内容有:《党的组织建设》、《农运工作概况》、《革命问题》、《军事学》等。陆定一、陈赤华和朝鲜友人张北星等同志都曾在该校任教。  

  1963年海丰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丰顺 红四军军部旧址 位于丰顺县龙岗乡马图村见龙居。原是饶姓住宅。建于清末。为三进二横四合院式布局的围屋,砖木构筑,占地面积714平方米。  

  民国18年(1929年)10月28日,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6000多人,从闽西经梅县进入丰顺,开辟革命根据地。军部设在马图村,朱德军长住在见龙居,政治部设在行震楼。红军在此驻扎了三天两夜。离开该村时,留下战士110多名,长枪100支,机关枪2挺,迫击炮1门,军马20匹,帮助当地发展工农武装。后东江特委把这些人员和新补充的30多名政治干部编成一个特务连,归当地红军领导。  

  现旧址墙壁上仍留有红四军写下的标语。  

  1983年丰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丰顺 中共东江特委党代会旧址 位于丰顺县 隍镇黄猄半坑胡村。原是村人胡忠文住宅,坐南向北,二进二横土木构筑,有15间房,门埕宽阔,占地面积621平方米。  

  民国18年(1929年)6月18至25日,中共东江特委在黄猄半坑胡村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东江11县代表23名参加。大会改选了东江特委的领导机构,选出了卢济为特委书记,杜式哲为副书记,古大存为审查委员会书记。常委有卢济(兼)、杜式哲(兼)、林国英和后补委员贺遵道、颜汉章、李明光等9人。并成立了东江革命委员会。会议贯彻了中共“六大”及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精神,检阅了东江各县党组织的战斗力。8月1日,中共东江特委向各级党组织通报了东江第二次党代表大会的精神。9月初,委任古大存为特委常委兼东江特委军委书记。  

  1988年丰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潮阳 大南山红宫红场旧址 红宫在潮阳红场镇林招村三房祠。当年该祠外墙油刷红色,屋顶飘扬着革命红旗,群众称之红宫。  

  民国18年(1929年)7月中旬,红军第四十七团在此成立;同年冬,潮阳县革命委员会也在此成立;次年初,红军第十六师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也设于此。民国18年冬至民国21年初,许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红宫名扬大南山苏区。  

  红场在潮阳红场镇大陂村前的飞鹅山下。民国20年(1931年)春,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和潮(阳)普(宁)惠(来)县苏维埃政府带领群众在此开辟了一个广场,面积1400平方米。广场东南侧有一块圆台形巨石作为红军阅兵台,面向广场的石壁上刻书“巩固苏维埃政权”。5月17日至23日,东江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特委书记徐国声在会上将广场命名为红场。后来,场内建起戏台、球场、秋千场,红场便成为大南山苏区的军事、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民国24年国民党邓龙光部占领大南山,红场的戏台、球场、秋千场被烧毁。  

  建国后,1962年至1963年,省、县人民政府在阅兵台上修建一个四角亭,按原状复建戏台,并于红场南端山头建造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通高10.2米。  

  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紫金 海陆紫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紫金县苏区镇赤溪村宝善楼。建于清末。平面呈长方形,高五层,四角设炮楼,外筑围墙,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90平方米。  

  民国19年(1930年)12月15日,海(丰)陆(丰)紫(金)苏维埃政府成立,推选林覃吉、杨沛、曾添、钟一强、陈荫南为主席团,次年春起在此办公,领导海丰、陆丰、紫金和惠阳高潭区的土地革命,使农民第二次分得了土地。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到处听到:“千年铁树开红花,万载土地还老家;翻身全靠共产党,不靠天官土地爷”的歌声。一连四造都夺得了大丰收。期间,省农运特派员戴耀田,在此举办海陆紫战地训练所,培训了军事干部300多人,后派到红军连队充任排干部,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旧址保存尚好。  

  1987年紫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丰顺 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遗址 位于丰顺县下八乡滩下庄屋坪村。原是竹木茅草临时建成,后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85年在旧址后面兴建了一座二层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面积450平方米,作为东江苏维埃政府暨红十一军的纪念馆。  

  民国19年(1930年)5月1至2日,中共东江特委在此召开了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有184名,选举产生了东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陈魁亚,副主席古大存。并宣布成立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政委颜汉章。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乐昌 红七军指挥部旧址 位于乐昌市梅花镇的莲花祠。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  

  民国20年(1931年)2月1日,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瑞,政委邓小平率领红七军从广西经湖南进入广东,转战粤北的连山、连县、阳山、乳源、乐昌、仁化等县。在乐昌,红七军进驻梅花村,55团、58团指挥部设在莲花祠。次日,国民党军以4个团的兵力扑来。经过激烈战斗,为了保存实力,红七军撤离梅花村,退入大坪、湖洞一带。2月4日,进入江西中央苏区。  

  1978年乐昌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番禺 广州市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位于番禺沙湾镇涌边村陈氏祖祠。坐北向南,面阔11.24米、进深27.3米,两进,麻石墙基,青砖墙,硬山顶,石库门,大门门额阴刻“陈氏祖祠”4字,下款署“白沙子”。  

  民国27年(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国民党成立了以吴勤为司令的广州市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司令部设在这里。吴勤于大革命时参加过共产党,革命失败后遭国民党追捕,逃亡南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重返祖国,在广州组织抗日武装。中国共产党派了一批干部到他的部队工作。  

  民国28年(1939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广游二支队里建立了不公开的党支部,对二支队进行整训。此后,二支队迅速扩大。次年9月,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以林锵云为中队长,黄柳言为指导员。不久,中共广东省委派谢立全(化名陈光明)和谢斌(化名刘斌)到独立第一中队,加强领导工作,并以此为据点,深入开展敌后抗日斗争。  

  民国 高州 香港学赈会青年回国服务团团部旧址 位于高州镇西关路益寿庵。原是明代庵堂建筑,面阔21.32米、进深37.31米,面积约800平方米。现保存完好。  

  民国27年(1938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为了恢复地方组织,推动广东南路的抗日救亡运动,以“香港学赈会青年回国服务团”名义,派遣以刘谈锋为团长的20多人服务团到达高州,团部设在“益寿庵”内。服务团先后派出工作队到谢村、塘口、板桥、分界、根子、沙田、云潭等地,通过办夜校、教唱歌、演戏等形式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抗日。并恢复和发展中共党组织,首先在珍珠、企水两地建立了党支部。服务团还争取了原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当时在高州驻防的广东省七区游击指挥官和行政督察专员张炎将军共同抗日,并在其军官教导队里建立了中共党组织,促使南路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次年夏,中共广东省委派周楠到高州组建中共高雷工委;民国29年1月,中共高雷工委改建为中共南路特委,其机关办事处均设于“益寿庵”。同年5月,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后,香港学赈会青年回国服务团撤离高州,停止活动。  

  1986年高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紫金 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旧址 位于紫金县古竹镇陈家祠新书房。祠建于清代,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面积989平方米。新书房为两层楼房,青砖砌筑,建筑面积237平方米。  

  民国28年(1939年)3月,东江各县党代会在紫金古竹镇新书房召开,由省委组织部长李大林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精神,讨论东江各县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以及敌后游击战争问题。会议成立了中共东江特委机关。设在陈家祠。由林平任书记。下辖紫金、五华、龙川、和平、博罗、海陆丰、增(城)、龙(门)等县委和河源县工委。次年6月惠阳、东莞、宝安县委也从东南特委划归东江特委领导。从此,东江各县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和开展武装斗争。  

  1987年紫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 位于大埔县枫朗镇大埔角新村仓下的天成商号。“皖南事变”后,全国掀起反共浪潮,革命斗争形势急剧变化。民国30年(1941年)9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由恭州转移到大埔角仓下,设在一间小屋子里,在离小屋子前方不到500米远的大埔角圩开办天成商号,作为南委地下组织联系指挥部。次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南委活动地点被暴露,天成号遭到敌人严重破坏。1985年修复旧址。  

  198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深圳 《前进报》社旧址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石灰陂村曾生旧居西侧。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砖瓦民房,占地面积120平方米。  

  《前进报》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机关报,民国31年(1942年)3月29日创刊于大鹏湾畔。它的前身为《东江民报》。由于敌人的“扫荡”,报社随司令部、政治部经常转移。有时转移到海边渔船、山寮或距敌人只几公里的村子。报社初时装备简单,只有油印和刻写的工具。次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后,《前进报》又成为东江纵队的机关报,报社在石灰陂村的时间相对较长。民国34年春天,报社随政治部迁到罗浮山朝元洞。至民国35年6月3日东纵北撤山东烟台,《前进报》出版了100多期。  

  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深圳 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土洋村。为1912年修建的意大利天主教堂,二层砖木建筑,外观及装饰具意大利建筑风格,有一厅一厢房。楼上有阳台。高9.8米、面阔11.4米、进深7.75米。东侧为礼拜堂,砖木钢梁结构。  

  民国32年(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后,这里成为东江纵队司令部和中共广东省委临时常委所在地。教堂主楼为神父寝室,会议室设于正厅,楼上为司令部成员曾生、尹林平、王作尧住处。主楼西侧有二间加建的小平房,砖木结构,作为马厩和电报房。楼房后面有一小块平地,是当时练兵场,建国后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一座东江纵队纪念亭。民国33年7—8月,“土洋会议”(省临委和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在此召开。现旧址保存完好。  

  1984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中山 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位于中山市五桂山镇槟榔村。原为古氏宗祠,由乡绅古腾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开村先祖古琪胜而捐资兴建,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祠为硬山顶,三间两进布局,面积1602平方米。头进为砖木结构,两边有偏殿,天井两边有廊,后进为抬梁式木构架。  

  民国32年(1943年)7月,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从禺南迁来此地。次年10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和省军政委员会在这里召开了有珠江地区指挥部、粤中、西江、珠江二个特委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筹备成立珠江纵队。民国34年1月15日,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并以此作为司令部的办公地点及举行各种会议的会址。解放战争期间,古氏宗祠仍为中山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指挥部。  

  1990年12月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深圳 路西行政督导处旧址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镇燕村口。原为陈氏宗祠,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五间22米、进深四间42米,左右厢房,高6米,占地面积924平方米。  

  民国33年(1944年)7月,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路西解放区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在此成立。主任谭天度,副主任何鼎华、王仕钊。督导处下设政治、司法、宣教、税务6个科和武装部、政工队、《新大众报》社、警卫连等。下辖10个行政区,其中9个成立了区政权。路西解放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东莞、宝安两县在广九铁路以西被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所解放的地区。  

  1990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鹤山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 位于鹤山市宅梧镇靖村余氏大宗祠。硬山顶建筑。现仅存后楼。  

  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中区纵队的西进部队与粤中地区人民武装合编而成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民国34年(1945年)1月20日在宅梧宣布成立。司令员梁鸿钧、政治委员罗范群、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谢立全、政治部主任刘田夫。初建时下辖3个团,后发展为6个团1400多人。一团是直属主力团,随司令部行动。二团驻鹤山,三团驻高明。同年2月,司令部与一团400多人挺进云雾山。  

  民国 博罗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位于博罗县城西35公里罗浮山麻姑峰下的冲虚古观。民国34年(1945年)夏,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为建立五岭根据地,将司令部从深圳龙岗葵涌土洋村迁来这里。7月6日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在此召开干部扩大会议,会议明确规定,东纵司令部负责研究与指导全省军事工作,政治部负责研究与指导全省军队的政治工作。并通过了成立中共广东区委员会与健全各地党的领导机构,迅速北上五岭,创立战略根据地等决议。8月,奉中央命令,东纵领导机关逐步撤离罗浮山,奔赴新的战场。  

  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潭江北岸。建于民国2年(1913年),坐北向南,为7层钢筋水泥碉楼,高19.06米,占地面积28.46平方米,建筑面积180.2平方米。墙厚0.43米。底层铁门高1.95米、宽0.80米、厚0.04米。窗户都用铁条加固,楼面均架4根长4.9米、宽0.10米、厚0.01米的工字铁托底。每层设有竖立的长方形枪眼,内径长0.26米、宽0.30米,外径长0.25米、宽0.06米。第六层为眺望台,曾设有探照灯、轻机枪,正面楷书“南楼”2字。楼顶为天台。  

  南楼扼三埠、赤坎水陆交通咽喉,又是司徒氏四乡团队队部所在。民国34年(1945年)7月16日,日本侵略军为打通南路(湛江地区)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进犯赤坎,司徒氏四乡团队凭楼抗击来犯之敌。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炳等7壮士坚守南楼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有桃园挺著《南楼七烈士抗战记》,记载他们的事迹。  

  1983年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廉江 中共粤桂南地委成立青训团旧址 位于廉江市青平镇香山村陈氏宗祠。建于清末,坐南向北,三进,砖木结构,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民国37年(1948年)4月,中共粤桂边区委在香山村陈氏宗祠成立。下辖广东南路15县、市,广西22县、市,共37个县、市。书记梁广,委员冯燊、黄其江、温焯华。1949年3月,中共粤桂南地委也在此成立,下辖8个县。书记黄明德,常委李郁、林克武、周斌、赖鸿维、邹优宁、李鸿等。自民国38年2月,粤桂边区委和粤桂南地委为准备迎接解放,接收城市和建立人民政权的需要,在这里先后举办了5期青年政治训练团(班),培养干部600多人。学员学习期满后,统一分配到粤桂边区各地,充实各地党政军骨干力量。  

  旧址1958年,祠堂大部分被毁,现已修复。  

  1981年廉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廉江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成立旧址 位于廉江市长山镇鲫鱼塘村西南。原是鲫鱼塘村西南面一处广阔草坪。  

  民国38年(1949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和中共华南分局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在此宣告正式成立。毛主席、朱总司令发来贺电。粤桂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梁广、副司令员唐才猷、政治部主任温焯华、参谋长杨应彬、下辖8个支队,共25000多人。作战地域包括当时粤、桂两省边区39个市、县1000多万人口。纵队下属的第一支队,也同时在此成立。  

  1999年廉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大埔 中共华南分局五级党委旧址 位于大埔县青溪乡桃林大塘背的晋寿楼。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四合院式布局,为二层楼房,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民国38年(1949年)7月,国民党胡琏兵团溃败时,经闽粤南逃,窜入兴梅地区。中共华南分局书记方方及闽粤赣边区党委魏金水等领导,在梅州地委的随同下,进入大埔青溪乡桃林大塘背,驻扎于晋寿楼。分别于7月6日、15日向各地委、各支队司令部发出紧急指示,保卫夏收、保卫家乡、消灭南溃逃匪、截击胡琏匪帮。这时华南分局党委、广东省委、边区党委、梅州地委、大埔县委及边纵部队等以晋寿楼为指挥部,集五级党委于一楼。  

  1991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 广州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式检阅台旧址 位于广州市府前路,即广州市人民政府大楼前月台。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举行了解放广州入城式以及庆祝广州解放大会。检阅台上空悬挂着一幅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入城式暨庆祝广州解放大会”的大红布横额。到处红旗招展,气氛热烈。受检阅的部队有十五兵团和粤赣湘边纵队。广州各界群众20多万人参加庆祝。检阅台上有叶剑英、陈赓、邓华、赖传珠、肖向荣、方方、尹林平、李章达、朱光等军政首长。受检部队以军乐队及戴红花的战马为前导,从连新路进入府前路,接受检阅,然后经过吉祥路与在市内的群众汇合后在市内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  

  1989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吴川 林召棠故居 位于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拱门巷。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砖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现仅存两房和一小厅,现为状元第六代孙居住。  

  林召棠(1786—1872年),吴川吴阳霞街人。道光三年(1823年)的癸未科殿试被钦定一甲第一名。道光十一年出任陕西、甘肃两省正主考,誉满陕甘。次年托病辞官还乡,在广东肇庆端溪书院讲学15年之后,回家乡吴阳,寄庐于金莲庵,终老泉林。  

  1983年吴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花都 洪秀全故居 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原花县)新华镇官禄村。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青少年生活居住的地方。原故居于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焚毁,1961年经考古发掘,在原墙基遗址上重建。为泥砖瓦木结构,一厅五房,六间相连,客家人称为“五龙过脊”;坐北向南,面对水塘,东西宽16.5米、南北深5.5米,每间房约13平方米。西端第一间为洪秀全夫妇住房,室内陈设简陋,仅有仿客家样式的木床、衣柜、桌子和几张凳。他的长子洪天贵(后为太平天国幼天王)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初九日在此诞生。道光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六年洪秀全从广西回乡教书及从事革命理论著作时,曾在此写下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百正歌》等指导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文献。第二间房是客厅,正面悬挂着复制的洪秀全太祖洪英纶夫妇画像,画像原挂在官禄村洪氏宗祠,民国28年(1939年)日军侵占广州后,原件被一日军带走,后将复制件带回。画像有洪秀全的亲笔题诗。其余几间房子,分住着他的兄嫂、姐妹等人。官禄村还有洪秀全读书和教书的书房阁等。  

  洪秀全(1814—1864年),太平天国领袖。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十日(1814年1月1日)生于花县花山镇福源水的一个农民家庭。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紫荆山金田村宣布起义,进军南京,创建太平天国。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 花都 冯云山故居遗址 位于广州市花都新华镇禾落地村。冯云山祖居原是“九厅十八井”的大屋。咸丰元年(1851年)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烧毁,现仅存部分墙基,深、阔均约十五、六米。故居门前原有九茹塘,用三合土砌成塘基,面积约两亩地,现已不存。前面不远的小河原有一水潭,叫石角潭,潭水清澈,乃当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与李敬芳、冯云山、洪仁等洗礼之处。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被填平,改作水田。现只有一条山溪。  

  冯云山(1822—1852年),出生于此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洪秀全等共创“拜上帝会”,咸丰元年(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被任命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同年11月在永安州被封为南王,受命制订《太平军目》、《太平礼制》、《太平天历》等政令,咸丰二年6月在广西全州战斗中受伤,牺牲于蓑衣渡。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信宜 凌十八故居 位于信宜市钱排镇北内塘坳村。建于清道光年间,土木结构,为面阔五间的四合院式建筑。正厅有屏幅一块,上书“安德堂”3个大字,两边配联:“安分心常乐,德深意少忧”。有人说是凌十八手笔;也有人说是凌十八的父亲凌玉超所写。  

  凌十八(1819—1852年),太平天国拜上帝会首领,出生于此处。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月率众在信宜前排大寮祭旗起义。先后转战两广的高州、罗定、玉林、茂名、化州、罗定、博白、陆川、玉林等州县。咸丰二年六月十二日(1852年7月28日),在罗镜(今罗定市罗镜镇)被清军围攻,起义军全部壮烈牺牲,凌十八跳井殉难。  

  清 南海 康有为故居 位于南海市丹灶镇苏村。为普通的清代民居建筑。一厅、两廊、两房布局,硬山顶,面积81平方米,是康有为出生及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地方,1983年修复。故居有“涎香书屋”、“澹如楼”、“七桧园”和康有为中进士时竖立的旗杆夹石。  

  康有为(1858—1927年),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领袖。生平著述很多,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中庸注》、《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 新会 梁启超故居 位于新会市环城镇茶坑村。故居分三部份,即故居、怡堂书室(读书处)、宏文社学(奎楼)。故居建于清末,系梁启超的父亲梁莲涧修建,它与怡堂书室为连体建筑,俱平房式,占地168平方米,有天井、围墙。正门旁设书房,其上为楼阁式二层建筑,于阁中可远眺,从书房旁设台阶上落。正厅门楣挂有功勋匾,书“一等嘉禾章}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一层要几个卧室、客厅餐厅厨卫都要吗?

房屋前后左右允许开窗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四号向西沿长线什么时候开工建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