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索达吉堪布上师:几种不能依止的上师

索达吉堪布对初学者的忠告:今生就与上师相认--学佛网
索达吉堪布对初学者的忠告:今生就与上师相认
& 21:34:00&&&nbsp
热度:1955 &&
现实生活中,有人遇到上师特别冲动,一上来就把上师看作佛:“上师您是佛,太了不起了!”其实,在最初依止上师时,不要急着视师如“佛”,最好先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今生就与上师相认依止任何一位上师,之前都要长期、详细地观察。能不能拜一个人为师,佛陀并没有叫我们看他的前世是谁,而要看他今生的戒律、智慧、悲心等,是否达到了上师的资格。假如依止上师过于草率,然后又对上师挑三拣四、评头论足,到头来只会害了自己。倘若没有宿世的缘分,就不会有福报遇到贤善上师。倘若内心不清净,即使值遇真佛般的上师,也不可能将他看作是有功德者。不少人认为,只要找到个好上师,如同买了永久保险,以上师的大悲加持,自己肯定解脱无疑。其实,佛陀亲口说过:“吾为汝说解脱法,解脱依赖于自己。”所以,佛陀或上师的大悲,是通过开示真理,给你指出解脱的方向。至于去不去,关键还是靠你自己。依止上师,主要是以佛法依止,即弟子要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要给弟子传法。然而,现在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依止上师,就是弟子问上师:“您可不可以摄受我?”上师心情好的时候,点点头,承认“你是我的弟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暂时就不答应。所以,很多人被摄受的界限,只是上师的口头开许,就像世间的一种承诺。当然,这种方法或许也可以,毕竟有些高僧大德的境界不可思议,通过他无比的加持和智慧来摄受,这也未尝不可。不过,依据诸多经论的观点,真正的依止上师,应该是以佛法结缘――上师传授佛法,弟子接受了之后,才算是建立了依止关系。有些人明明在上师面前灌过顶、听过法、得过很多窍诀教言,却不承认这是一种依止,不承认是自己的上师,反而跑到另一位从没得过法的上师面前,悄悄地说:“我是您的弟子,您是我的上师。”这样的依止,除非你是利根者,像迦叶尊者在佛陀面前说:“您是我的本师,我是您的声闻。”承许一下就可以得戒体。此外,对普通人而言,没有佛法经论的传授,不可能算是依止上师。这个问题,如今在很多城市比较常见,希望大家详细翻阅经论,看到底什么才叫依止。《正法念处经》中讲过:“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如果有人对你哪怕只说了一句善法,他也称为是你的上师,从那个时候起,你就应当对他尊重,态度要跟以前不同。如果没有这样,想用其他关系来依止上师,可能不太符合佛教的教义。当然,依止上师不一定非要天天跟着,上师到哪儿一步也不离开,上师坐着自己也在旁边,上师吃饭就傻傻地看着,这不一定叫依止。若能将上师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渐获得上师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的方式才叫依止。有些人总以为一直陪着上师才是依止,假如上师出去不带自己,就表明上师不摄受自己了。实际上,这样的依止没什么意义,就算上师经常把你带来带去,你也不一定能解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索达吉堪布:有些人始终令上师不欢喜 因前世依止上师时表里不一
我的图书馆
索达吉堪布:有些人始终令上师不欢喜 因前世依止上师时表里不一
如何亦令师不喜,是于妙法有表里,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于法表里一。&有些人不管怎么做,所作所为始终令老师、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不欢喜,即或偶尔满意,长期也不认可。此时有人心中很不高兴、很不平衡:别人并没有做什么善事,也没有以三喜供养,为什么对他这么好,而对我这么差?其实,在这个时候应该想:这是自己前世对依止上师、修行妙法表里不一的原因导致的,即世人常说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比如:当着上师、高僧大德的面,就说奉承话:您老人家是诸佛菩萨的真正化现,只要见闻忆触都会得到解脱,我们好有福气啊!而在背后,不但没有信心,反而说过失,甚至诽谤。现在这样的恶业利刃已经轮转到了自己头上,从今天开始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再也不能这样做,应这样提醒自己。&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若长期让上师不欢喜,对自己的解脱就会有很大的障碍,所以要尽力让上师生起欢喜心。若上师身口意的加持融入自心,这就是一切所得当中最殊胜的获得。以前上师如意宝曾经讲过,他老人家虽然没有见过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但通过祈祷,他们的意传加持确实已经融入自己的心,所以今天摄受弟子才有不共的能力。因此,对很多人来讲,让上师生起欢喜心,进而获得上师的加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现在很多修行人言行都不一致,以此必将感受痛苦。《诸法集要经》里面讲:“愚人空妄说,而不能修作,彼言行相违,当受无量苦。”意谓:愚人经常空口说妄语,而不能好好地行持,彼言行相违的缘故,当感受无量痛苦。因此,做人不能表里不一,不要表面很甜、很美,背后却又苦、又涩,而应表里如一。有些人当面很粗暴,或说话听起来很不舒服,背后却从来不说坏话,句句都很负责任,这样的人就很可靠。&若在即生中,始终无法让上师欢喜,则应痛改前非,否则业力还会延续到来世。佛经讲:提婆达多表面上对佛陀非常恭敬,背后却经常恶口骂佛、恶心向佛。很多比丘问佛陀:为什么提婆达多在您面前这么调顺,而背后却在僧团里挑拨离间,说您的坏话呢?佛陀说:不仅今世如此,在过去世他就谄诳成性,比如提婆达多变成鹳雀,我变成白鹅时,我就以偈(“举脚而徐步,音声极柔软,欺诳于世间,谁不知谄诡。”意谓:虽然你在水池中,举脚下步很缓慢,声音特别柔软,但这是以谄诡的手段在欺诳大家,这是谁都知道的。)揭露过他的过失。所以,若现在不下定决心改正过失,后世将受苦无穷。&道友当中,有些人我还是比较喜欢。因为他的语言直截了当,当面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虽然当时听起来有点难以接受,但除此之外,背后再不会有什么。总之,大家不要做表里不一的人,否则生生世世都会让上师不欢喜,道友不欢喜,所修法也不成功。——恭录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修心利刃轮释》 & &来源:智悲佛网 &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四种上师不能依止
《大圆满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前行》正在讲“依止上师”。从显宗和密宗两个角度,介绍了上师所应具备的法相之后。再讲讲与上述相反应当舍弃[1]的上师相。现在有些上师不具法相,弟子在没有依止之前务必要观察,就算人们称他为“上师”,但也没有必要去依止。索达吉堪布 (图片来源:资料图)什么样的上师不能依止呢?下面会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意宝藏论》、《功德藏》、《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其他论典中,对此也有广说。希望大家经常翻阅这些经论,详细去了解所应依止的上师需要什么条件?不能依止的上师又有哪些?倘若不明白这一点,依止上师几十年才发现他是个骗子,此时,自己的精力都已经耗尽了,若再重新寻找另一位上师,人生也没有时间了,这是相当可悲的。因此,作为学佛的修行人,观察上师和依止上师特别关键。现在汉地有一部分人,对上师根本不观察、不了解,随随便便就去依止,依止完了又开始后悔、毁谤、舍弃,这样实在没有必要。如果上师是个骗子,不具备任何法相,没有灌顶,没有传承,也不懂得佛教教理,完全是为了名利而诈现威仪、吸引众人,那舍弃他也不一定有过失。但这个也不好说,倘若他以前确实听过一些法,有这个传承,然后再给别人念,就算目的不是为了利他,但所传的法毕竟是如来教言,舍弃他也许还是有过失。所以,最保险、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没有依止之前,首先一定要观察。有些人说来不及了,但又不是得急性阑尾炎,怎么会来不及了?你二三十年、甚至七八十年都没学过佛,现在也不必急于一时,至少应打听一下这个上师到底如何,或者在他身边呆一呆,帮他做点事情,看他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现在很多佛教徒,尤其是以前没闻思过的人,经常都会犯这个毛病:依止完了发现上师有许多毛病,然后就开始后悔、诽谤,这样有很大过失。因此,在依止上师之前,大家务必要详细观察。下面讲几种不能依止的上师:四种上师不能依止一、如木磨之上师有些人本来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却自以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贵族子弟[2]等,种姓方面已胜过他人;或者住在圣者所在的地方,比如五明佛学院、青海等地,特别愚昧的人就把他当成了大成就者:“啊,您真是那里来的?那我肯定要依止!”然后到处打电话,说某地来了个上师,肯定很了不起,一定要去灌顶、听法。还有人说他是某某上师的儿子、侄子、孙子,这样那样的亲戚朋友,以此也能糊弄不少信徒。其实就算上师非常了不起,他的亲戚也不一定个个都好。就像释迦牟尼佛是三界怙主、人天导师,但他的亲戚提婆达多为人怎么样?大家应该十分清楚。还有些人,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到处宣扬自己的传承如何如何;或者,虽具有少分闻思修的功德,却并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修持,而是担心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以上这些上师,都称为“如木磨之上师”。所谓的木磨,是指形象跟磨子没什么差别,发出的声音甚至比磨子还嘈杂,但实际上根本磨不碎什么粮食,最后只能磨损自己。同样,有些上师外表上装得道貌岸然,名声可能比真正的善知识还响亮,但所作所为只不过在欺骗别人,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依止这样的上师,弟子不但得不到任何闻思修的超世间功德,反而还会在他的误导下逐渐堕入恶趣,相当危险。所以,佛陀在经典中说了,上师的种姓不重要,名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学处。学处一方面指戒律,一方面指他的境界。一个人若能具足这两条,并通达显密一切法要,那么即使是个乞丐,也值得我们顶戴。然而遗憾的是,不管古代还是现代,被虚假头衔所蒙蔽的,往往大有人在。《摩诃僧祇律》中就讲了一则公案:从前有位弗卢酰婆罗门,他门下有五百名弟子,是位人人敬重的国师。他家有个佣人生了个儿子,名叫迦罗呵,从小就聪明伶俐、记忆力极佳。迦罗呵平时担任孩子的仆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凡是听过的法,都能忆持不忘。有一次,他和那些孩子起了冲突,一气之下便远走他乡,到了邻国。在那里,他谎称是弗卢酰婆罗门的儿子,叫耶若达多,离乡背井特来向该国的国师求学。国师深受感动,当场就答应他的请求。迦罗呵非常聪明,表现相当优异。国师十分欢喜,不但指派他教授自己的五百名弟子,还把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以后,迦罗呵的生活渐渐丰足安乐,但是,他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嫌弃妻子做的饭菜不合口味。妻子一点也不抱怨,甚至想学波罗奈的饮食,以讨丈夫欢心。后来,弗卢酰婆罗门得知了迦罗呵的事,准备去邻国将他捉回。这天,恰巧迦罗呵与门徒外游,远远看见弗卢酰婆罗门迎面走来,他惊慌不已,急着打发随行的门徒离开,之后走到弗卢酰婆罗门面前,顶礼跪拜,苦苦地哀求:“我来这里,谎称您是我的父亲,才能投靠国师学习经典,娶他的女儿。请您不要张扬我的秘密,我以后一定会侍奉您。”弗卢酰婆罗门善解世事,便不再追究,说:“你确实是我的儿子!”并跟着迦罗呵一起回家。一进家门,迦罗呵告诉妻子,自己的父亲前来探望。妻子喜出望外,忙准备了各种佳肴进行招待。用餐完毕后,妻子等到适当的时机,私下请教弗卢酰婆罗门:“我照三餐侍奉丈夫,可是他都不满意。希望您指点我,以前耶若达多在家喜欢吃哪些菜?我愿意学习。”弗卢酰婆罗门见她一片真诚,却苦于迦罗呵的挑剔,非常生气。于是教她一个方法:迦罗呵若再嫌饭菜难吃,就在他身旁小声地念这首偈子── “无亲游他方,欺诳天下人,粗食是常食,细食复何嫌?”送走弗卢酰婆罗门后,迦罗呵故态复萌,吃饭时依旧挑剔生气。妻子就照着这个方法,不慌不忙地诵出偈子。迦罗呵听后满脸怒气,却也不敢多言。为了怕妻子揭发他的身份,从此,他低声下气地随顺妻子,再也不敢挑食了。如今像这位佣人之子般的相似上师,确实不计其数、比比皆是。有些人连世间人格都不具足,闻思修什么功德都没有,却自以为非常了不起;有些人虽有一点点功德,可从来没有想过出离、解脱,在别人面前显得很庄严,也只为了即生获得地位、财物等。这样的上师,最终只能毁了自己,也毁了他人。所以,大家在学习佛法时,首先一定要擦亮慧眼,看所依止的上师是否真正具足法相。二、如井蛙之上师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自己也与凡夫人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不要说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广度有情的善巧方便,甚至连基本人格也没有,连一般的人都不如。就算是不学佛的世间人,有些也不会说妄语欺骗别人,说话实实在在,行为也能表里如一,但这些上师连如此美德都不具足,性格品行极其低劣。可是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轻信,不经观察就将他捧得高高的,什么“活佛”、“上师”、“堪布”、“法王”,一大堆名号轻易就加在他头上,认为他是三界唯一的怙主。这时候的他,明明什么都不懂,对世间和出世间的法也没有广闻博学,只是身边几个愚笨的徒弟天天奉承,以至于自己被名闻利养熏得面目全非,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对大德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这种上师就叫“如井蛙之上师”。四种上师不能依止以前法王如意宝出国时,印度某个中心派来的一位老上师,在众人面前表现得特别傲慢。当时我身边有位堪布,就悄悄地说:“这个人就是《前行》里讲的井蛙上师,自己什么都不懂,只有去欺骗下面的愚笨徒弟了。”确实,有些上师有了点名声,身边有了一些弟子,便开始得意忘形起来。但诚如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所说[3],纵然弟子多如蛆虫,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些弟子什么道理都不明白,盲目地把上师看作佛。上师虽说有财、有名、有势力,但行为非常不如法,跟特别低劣的人没什么差别,这样的上师目光短浅,就如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井底之蛙是什么样的呢?据说,从前有一只年迈的青蛙,长期居住在小小的井底。一天,大海里的一只青蛙来到它面前。井蛙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海蛙回答:“我从大海来。”井蛙问:“你的海有多大呢?”海蛙说:“大海非常非常大。”井蛙问:“那么,有我这个井的四分之一大吗?”海蛙连连摇头:“远远不止。”井蛙又问:“那么,有没有它的一半大?”海蛙还是边摇头边说:“不止不止。”井蛙继续问:“难道有这个井这么大吗?”海蛙依旧重复着前面的话:“不止不止。”井蛙不相信地说:“不可能有那么大吧?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于是,两只青蛙一同前去。当见到大海时,那只井蛙顿时昏厥,头颅崩裂而吓死了。唐代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空,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并不是天太小,而是自己的眼光太狭窄。《二规教言论》中也讲过[4],有些人因智慧不成熟,或者因孤陋寡闻、没见过世面,常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是非常可笑的。这个公案,在《庄子》中也有类似的叙述:有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对别人吹嘘一番。有一天,东海来了只海鳖,青蛙见后打听东海的大小。海鳖说:“东海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广,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九涝,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时代八年七旱,海水不会因此减少。我就住在这样的东海里。”青蛙听后傻了眼,茫然不知所措。现在这个社会上,像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有些人本来学得特别差,对浩如烟海的经论奥义根本没精通,但在某种情况下,被愚痴者追捧为上师,收取了各种信财,得到了很高的名利,自己就以为自己是罕见的大成就者,最终做出种种不如法的行为。像这样井蛙般的上师,大家一定要舍弃!三、如疯狂向导之上师上师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也没有精进修学显宗经典、密宗续部,对经续教理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内心烦恼比凡夫人还粗重,乱发脾气,弟子都吓得要命;不具足正知正念,以至于显宗的戒律也违犯了,密宗的誓言也毁坏了;自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但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就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这种人特别可怕,明明没有真实的戒律、智慧,自己的境界特别差劲,但所作所为比大成就者还厉害,吃肉、喝酒、邪淫、杀生什么都敢做,什么罪都可以造,其下场就像《诸法集要经》中所形容的:“愚痴无戒人,起增上散乱,相续造诸罪,去地狱非远。”这样的上师,如今确实不乏其数,因为没有学过戒律,对吃肉、喝酒、杀生一点都不在乎。包括有些密宗“上师”,蔑视因果,欺骗信众,像大成就者一样行持疯狂之举,行为真是有点过分,让别人看了很难对佛教生起信心。当然,这种现象在显宗中也不是没有。我听说汉地有座寺院,经济来源相当不错,但一点闻思修行都没有。当家师为了招揽弟子,允许每个出家人在屋里上网、看电视,但唯一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要上早晚课。外人单看表面的话,这个寺院里有很多出家人,上早晚课时非常整齐,似乎一个比一个如法。但下了早课以后,白天他们要么打牌,要么到饭店里吃肉,穿僧衣做很多非法事,没有一天去闻思修行,听起来真的很可怜!不过,这些只是个人的问题,并不是佛教的弊病。佛教中对出家人的要求,在文字上已规定得清清楚楚,但他们自己不行持,以致令众人生邪见,这个责任不能怪到佛教头上来。今天有人问我:“有些文件中规定:藏传佛教不能传入汉地,这一点您怎么看待?”我回答说:“其实藏传、汉传只是法脉不同而已,教义上并没什么差别,都要修菩提心、空性等等。佛教根本不分民族、国界、地域,它是人类慈悲与智慧的思想结晶,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只不过有时候因为跟历史挂钩、跟政治挂钩、跟经济挂钩、跟文化挂钩,人们才把佛教分成了藏传、汉传、南传,甚至藏传中也分为许多教派,实际上这些都是佛教。如果你只接受这个、不接受那个,如此取舍的话,肯定会犯舍法罪。所以,从广义上讲,所有传承的教义都无有差别。”四、如盲人向导之上师有些上师不具备胜过弟子的点滴功德,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远离慈悲心、菩提心,最终将弟子引入邪道,这样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四种上师不能依止现在有些寺院香火鼎盛、人山人海,每次看到这种场景,我都会暗想:“这里有个善知识该多好啊!有了善知识的话,每天就可以安排一两堂课,给这些信众讲点基本法理。”但不少出家人只是让人拜拜佛、烧烧香,自己只要天天吃饱饭,就什么都不管了;那些信众也懵懵懂懂的,只为了今生的安乐而发愿,真的特别可怜。其实有些特别庄严的道场,若能有个善知识,把周围的人全部召集起来,每天花半小时讲一下佛法中的慈悲、智慧,对他们的利益会不可思议。否则,没有思想上的沟通交流,纯粹是物质上的供养,虽然此举也有功德,但人们的精神空虚却不能解决,而且没有取舍的智慧,很容易被一些假上师欺骗。我曾看过一本书叫《探索心灵的痕迹》,里面就描述了不少假活佛。他们到了汉地之后,经常装出一副很有智慧的样子,对年轻的女人说:“你前世是什么空行母,我们有很特殊的因缘,你要是能给我生个活佛儿子,将来对弘法利生会如何如何……”极个别女人竟然也信以为真,认为上师的金刚语不欺惑任何人,甚至介绍更多的人去依止他。这些弟子平时谈论上师,根本不关心他的境界、证量、学问,只是对上师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很感兴趣。这种愚痴的师徒关系,完全是自欺欺人,但也没办法,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很多假上师的故事特别吸引人,许多人一听就上钩了。这些故事若是传到上师的家乡,当地人只会嘲笑,没有一个相信,但在汉地有些人听来,便觉得千真万确、毋庸置疑,坚信上师就是这么了不起……作者在写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画面。我觉得他说的有些话,还是比较实际。且不论他写得好不好,最关键的是,此书揭露了一些事实的真相。上述这四种不应依止的上师,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用颂词的方式进行了总结:“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依无胜己功德,无有悲心名声师[5],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莲花生大士也说过:“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像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依止八思巴为上师时,就很有智慧。他详详细细观察六年后,对上师说:“我观察您六年了,现在确信您是一位具德上师,请收我为徒吧!”八思巴回答:“你观察了我六年,我也要观察你六年。”《事师五十颂》中也讲过:“是故勇士先观察,上师弟子之关系。”宗喀巴大师在解释该颂时,还引用了《金刚鬘讲续》的一个教证:“十二年间需观察,若不了知久观察。”即依止善知识前要观察十二年。然而,现在很多人不要说十二年,连十二天的观察也没有。今天开车回家的路上接到一个电话,说某某上师来灌顶了,自己马上就急转弯,匆匆忙忙去依止——可能他的无常修得太好了吧,觉得一切都很无常,再过几天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所以没有时间观察上师。其实,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若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了邪知识、恶知识,那自己一生的善资都将葬送在他手中(一生积累的财富也会毁坏在他手中,这个是我补充的),使已得的暇满人身白白虚度。如同一只毒蛇盘绕在树下,某人误认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就会被毒蛇咬死。《功德藏》也说:“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文:索达吉堪布)[1] 此处的舍弃,是指不去依止。[2]贵族子弟:旧时西藏贵族的幼弟和侄子总名。[3] 《大圆满心性休息》云:“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4] 《二规教言论》云:“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5]名声师:这种上师装模作样、徒有虚名,对外宣称是谁的转世,或是什么佛学院毕业的,但依止了他之后,弟子会永远漂泊在恶趣的黑暗中。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stitch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索达吉堪布:依止具德上师的时间与修行
& 索达吉堪布:依止具德上师的时间与修行
&&&& 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人依止上师时,就像侦探一样,今天到这个道场听听课,明天到那个道场听听课,东一个、西一个,依止的上师太多了,最后自己也找不到方向。我个人而言,多年的修学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先要寻找具有利他大悲心的上师,然后应该长期依止,不要三心二意。有些人今天依止一个上师,上师说《地藏经》非常好,他就念几天《地藏经》;再过一段时间,到东边去找一个上师,上师说《金刚经》很殊胜,他又开始念《金刚经》;没有什么感应后,去依止藏地的一个上师,上师要求修大威德,他又修了两三天。这种人一生中修了很多很多法,抛弃一个上师又依止一个上师,抛弃一个上师又依止一个上师……最终自己一事无成。所以,佛经和论典中都强调,依止善知识之前要观察,观察好了以后,依止的时间越长越好。
&&&&我依止法王如意宝的过程中,这附近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善知识,我对他们没有任何邪见,但觉得自己修的法已经足够了,关键是看能不能修,就没有再去依止其他大德。
若长期遵照上师教言修行,根本不会堕入恶趣。《别译杂阿含经》云:“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如果我们长期修持善法,堕入三恶趣或感受恶报是绝不可能的。
当然,作为凡夫人,做善事的力量比较弱,但只要尽心尽力,也能起到一些作用。比如,你从早到晚偶尔生起恶念、分别念、烦恼,但大多数时间若用来闻思修,一生是这样度过的,那解脱就会有一定把握。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觉得自己每天产生恶分别念,担心以后会不会堕落?其实你又没有天天杀生、偷东西、做坏事,而是在守居士戒或出家戒,竭尽所能地念咒语,这个果报是无欺的,肯定会获得解脱。
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大家现在拥有修法的机会,应当经常默默发愿:在短暂的人生中,千万不要改变,不能做诽谤佛法、违背佛法的事。发愿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遇到这么好的佛法和上师,虽不敢说证得极高的境界,但若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也会很心安快乐!
录自《前行广释》第一册343页
=====================================================================================
高僧大德殊胜开示汇编:
&&&&&&&&&&&&&&
&&&&&&&&&&&&&&&&&&&&&&&&&
&&&&&&&&&&
慈诚罗珠堪布:
&&&&&&&&&&&&&&&&&&&&&&&&
&&&&&&&&&&&&&&&&&&&&&
&&&&&&&&&&&&&&&&&&&&&&
&&&&&&&&&&&&&&&&&&&&&
&&&&&&&&&&&&&&&&
&&&&&&&&&&&&&&&&&&&&&&&&&
希阿荣博堪布:三
&&&&&&&&&&&&&&&&&&&&&&&&&&&&&&&
&&&&&&&&&&&&&&&&&&&&&&&&&&&&&
&&&&&&&&&&&&&&&&&&&&&&&&&&&&&&&
&&&&&&&&&&
&&&&&&&&&&&&&&&&&&&&&&&&&&&&
&&&&&&&&&&&&&&&&&&&&&&&&&&&
&&&&&&&&&&&&&&&&&&&&&
&&&&&&&&&&&&&&&&&&&&&&&&&&&&
&&&&&&&&&&&&&&&&&&&&&&&&&&
&&&&&&&&&&&&&&&&&&&&
&&&&&&&&&&&&&&&&&&&&&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上师索达吉堪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