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意不舍善知识,一切利益,悉能成办。是善偷利益为饱肚什么意思思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
我的图书馆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
学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众生,如理依止善知识至为关键。因为菩提道上的每一步,需要善知识指点;每一分善根,需要善知识培养造就;每一种歧途,需要善知识事先教诫遮免。没有善知识的摄受、养育、将护,一介博地凡夫,岂能以自力径直步入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善道,从此远离歧途、不遭魔扰、步步升进而圆成菩提?方今末世,五浊正炽,外有邪师误导、邪缘引诱,内有无明障覆、烦恼动乱,修行者不依止善知识,有几人能不中途退转、陷溺!
善知识,乃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有缘幸遇善知识,实为修行者一生的大事因缘。譬如婴儿依母而生,依母而长,以善知识的慈悲加持培育,便能于菩提入门深入,直至圆满成就。
然而值遇善知识后,若不了解依止的方法,或虽了解而不能执为大要,从始至终精诚奉行,则所谓佛法的成就,终究以无根本而成画饼。下等者,缘殊胜对境的善知识,时日一久,渐生傲慢、懈怠,常寻过失,甚而谤师叛道,沦为善星比丘之流,生无佛法可成,死而直堕地狱;又有最初依师,非为佛法而来,仅是世间名利交涉;又有只重财物供养,并未实修依止的意乐、加行;又有不能始终贯彻财物供养、身语承事、如教奉行,致使今日修行人中,能与善知识真实相应的,实不多见。
学佛以依止善知识为第一前提,依止善知识又以长久依教奉行为第一关键。鉴于目前修行人中多有不如理依师的现状,特从《广论讲记》中撷取“亲近善士”部分,单行流通,以作为修行者依师的法镜。
最后,祈愿修行者都能把握依止善知识的扼要,以如理依师的缘起,迅速成就无上菩提!
2007年秋于圣地喇荣
全文分二 11
甲一、《广论》所出——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分二 11
乙一、宣说依止之根据 11
乙二、正式宣说依止轨理分六 14
丙一、所依善知识之相分四 14
丁一、略说 14
丁二、上等法相 15
丁三、中等法相分三 22
戊一、真实 22
戊二、远离不合格者 23
戊三、宣说法相之必要 26
丁四、下等法相 27
丙二、能依学者之相分五 29
丁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与不具之过失 29
丁二、必须具足德相之根据 30
丁三、宣说德相之差别 31
丁四、摄为四种德相 32
丁五、宣说须了知能依之相 33
丙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分二 33
丁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34
丁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分二 35
戊一、意乐亲近轨理分三 36
己一、总示亲近意乐分二 36
庚一、略说 36
庚二、广说分五 38
辛一、如孝子心 39
辛二、如金刚心 40
辛三、如大地心 41
辛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分六 42
壬一、如轮围山心 42
壬二、如仆使心 43
壬三、如除秽人心 44
壬四、如乘心 45
壬五、如犬心 46
壬六、如船心 48
辛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52
己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分三 67
庚一、信心极要之根据 67
庚二、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 72
庚三、如何修信之理分四 72
辛一、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 73
辛二、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 75
辛三、必须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 79
辛四、对所有上师皆须无差别行持“思惟功德、莫观过失”之理 82
己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87
戊二、加行亲近轨理分五 95
己一、总说亲近轨理 95
己二、略说作师所喜之三门 96
己三、广说作师所喜之三门分三 97
庚一、供献财物 97
庚二、身语承事 98
庚三、如教修行 99
己四、亲近之目的 101
己五、亲近之时间 101
丙四、依止胜利分四 103
丁一、总说胜利 103
丁二、净除恶业、成就善根之殊胜利益 107
丁三、依止上师自然产生功德之利益 108
丁四、略言不如理依止的过患 109
丙五、未依过患分三 109
丁一、今生来世衰损之过患 110
丁二、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过患 112
丁三、亲近恶知识与恶友之过患 113
丙六、摄彼等义 115
甲二、依兰仁巴等大德教言宣说分二 118
乙一、三乘善知识之法相分三 118
丙一、小乘善知识法相 118
丙二、大乘显密共同善知识法相 119
丙三、密宗金刚上师之法相 120
乙二、如何依止善知识分五 121
丙一、依止善知识之胜利分二 122
丁一、思惟胜利之必要 122
丁二、如何思惟胜利分四 123
戊一、思惟供养与承事之利益分二 123
己一、供养之利益 123
己二、承事之利益 125
戊二、虔信而恭敬之胜利分三 127
己一、加持自然融入之利益 127
己二、证悟功德油然而生之利益 128
己三、速得殊胜成就之利益 128
戊三、思惟忆念与祈祷之利益分二 129
己一、忆念之利益分二 129
庚一、仅仅忆念之利益 129
庚二、恒常忆念之利益 131
己二、祈祷之利益分二 132
庚一、宣说利益 132
庚二、如何祈祷 133
戊四、思惟顶礼与观师为佛之利益分二 135
己一、恭敬顶礼之利益 135
己二、观为真佛之利益 136
丙二、不如理依止之过患分十一 138
丁一、轻蔑、呵斥之过患分五 138
戊一、呵斥上师将成呵斥一切诸佛 138
戊二、纵修密乘亦不成就殊胜之果 139
戊三、精进修持续部法,反似成为转生地狱之因 139
戊四、今生来世将生诸多不吉祥 140
戊五、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退失 140
丁二、违背上师言教之过患分三 142
戊一、教证 142
戊二、理证 142
戊三、公案 143
丁三、忿恚之过患 147
丁四、分别过失之过患 147
丁五、观平凡之过患 147
丁六、不尊重之过患 149
丁七、跨越座垫等之过患 149
丁八、浪费上师财物等之过患 150
丁九、扰乱上师心意之过患 150
丁十、对上师行为产生邪见之过患 151
丁十一、对上师不持为上师之过患 153
丙三、以意乐依止之轨理分二 155
丁一、思惟功德而修信心分三 155
戊一、修持信心之必要 155
戊二、以喻、理成立“思惟功德是能生信心之因” 155
戊三、如何生起最圆满之信心分二 156
己一、须观师为佛 156
己二、如何树立“观师为佛”之定解分三 156
庚一、以教成立 157
庚二、以理成立分四 157
辛一、以观待理成立 157
辛二、以作用理成立 158
辛三、以证成理成立分三 158
壬一、果因 158
壬二、自性因 159
壬三、不可得因 159
辛四、以法尔理成立分四 160
壬一、当幻化相应的能调伏身 160
壬二、当应机而幻化 161
壬三、当以能利益而幻化 161
壬四、当以周遍而幻化分二 161
癸一、三世周遍而幻化 161
癸二、遍一切处而幻化 162
庚三、遣除疑难分三 163
辛一、遣除有关显现之问难 163
辛二、遣除有关不显现之问难 165
辛三、遣除不决定之问难 168
丁二、忆念恩德而发起恭敬分五 169
戊一、赐予安乐之恩德 170
戊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171
戊三、赐予教授之恩德 171
戊四、心相续得以调伏之恩德 173
戊五、超胜一切之恩德 173
丙四、以加行依止之轨理分二 174
丁一、略说 174
丁二、广述分三 175
戊一、供献财物 175
戊二、身语承事 176
戊三、如教修行 179
丙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分二 182
丁一、须真修实行 183
丁二、应归摄于心而修 185
全文分二:一、《广论》 所出——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 二、依兰仁巴等大德教言宣说
甲一、《广论》所出——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分二:一、宣说依止之根据 二、正式宣说依止轨理 
乙一、宣说依止之根据
《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
何为“善知识”?《法华文句》说:“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何为“住性”?《瑜伽师地论》云:“云何种性?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够得证。”(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由于具有种子法,遇到殊胜助缘就有势力,堪能证得涅槃。)
《摄决定心藏》说:“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应当亲近善知识。”(“安住种性”是具因,“亲近善知识”是殊胜助缘,因缘值遇便能证得涅槃,所以应当亲近善知识。)又如铎巴汇集的《博朵瓦语录》中说:“总摄一切教授的首要,就是不舍离善知识。”
总摄一切修行的教授,以修持上师瑜伽最为重要。以下宣说原因。
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
能让学人相续中,下至发起一分功德、减少一分过失,这一切善乐的根本来源就是善知识,因此最初依止上师的轨理极为紧要,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下面引经证明。
《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蜜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
《菩萨藏经》说:“总之,我们能获得菩萨的一切修行,能圆满一切波罗蜜多,能获证一至十地的果位,能成就安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能发起回向、大愿,乃至能成就佛的功德法,这一切都依赖上师、以上师为根本、以上师的大慈大悲而得以出生、以上师的护持方得增长。一切地道功德之出生乃至圆满,都依靠上师,上师是一切利乐的源泉。”
博朵瓦 亦云:“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博朵瓦尊者也说:“凡是修持解脱,再没有比上师更紧要的助缘。即便是观察今生,我们可以看他人做事,若无老师指导,也无法成就,何况刚从恶趣中出来,想去往从未经过的地方,岂能没有上师?”
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未宣说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我们现量见到的,也无有一人以自我造就及魄力而生起十地五道功德的。如此自己以及一切众生对于邪道很有造诣,而对于解脱与遍知的圣道却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的荒野上一般知之甚少,没有不依靠商主而从如意宝洲中取宝的例子。”
住种性者,如理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总摄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离善知识之故;一切善乐的本源即是善知识之故;菩萨的修行乃至佛功德法等,均依上师而出生之故;《菩萨藏经》中明显宣说之故。
(诸理由中,后后是前前的能立:以教证了知一切功德皆依上师出生,可以决定善乐之源为善知识,由此了知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离善知识,所以如理依止善知识极为紧要。)
乙二、正式宣说依止轨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二、能依学者之相 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四、依止胜利 五、未依过患 六、摄彼等义
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二、能依学者之相;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四、依止胜利;五、未依过患;六、摄彼等义。
丙一、所依善知识之相分四:一、略说 二、上等法相 三、中等法相 四、下等法相
丁一、略说
总诸至言 及解释 中,由各各乘 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
论中这样认定本论所指的善知识:
总的在诸经论中,虽然按照各乘自身的情况,宣说了许多种上师的体相,但此处所说的善知识,是特指在下中上三士所有的道中能够渐次引导,之后能将学人导入大乘佛道的善知识,即能于三士道中渐次引导学人的上师。
归纳起来,上师可分为传戒上师和教授上师两种。传戒上师的法相,将在后文(受菩萨律仪)宣说。关于教授上师,按小乘《戒律三百论》所说,必须具足六种德相,按《入行论》须具二相,按《戒律根本颂》须具二相,按《菩萨地》须具八相,按《事师五十颂》须具十四相。本论则按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讲述上师的法相。
以下分别从上等、中等、下等三个层次来抉择上师的法相。
丁二、上等法相
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按照《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学人必须依止成就十法的大乘善知识。“十法”即:一、调伏;二、静;三、近静;四、德增;五、具勤;六、教富;七、善达实性;八、具巧说;九、悲体;十、离厌。
此十法可分为自利功德和利他功德两类,即:前七法除“具勤”之外,均是自利功德,其余四法是利他功德。
以下分别解释。
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尔,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为什么善知识必须具备“调伏”、“静”、“近静”三种德相呢?
自己尚未调伏而能调伏他人,绝无是处。因此,能够调伏他人的上师,首先必须调伏自相续。那么,需要何种调伏法呢?如果只是随便稍作修行,相续中只有虚假的证德名称,则对他人毫无利益。所以,必须具有一种随顺佛教调伏相续的证法,这决定是戒定慧三种宝学,因此《大乘庄严经论》中首先讲述了“调伏”等三种德相。
经云:“己犹未度,能度他者,无有是处。”《维摩诘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人?”《佛子行》中也说:“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因此,善知识应具调伏自相续的三学功德。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
“调伏”,指尸罗学或戒学。《大乘义章》云:“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炎,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
调伏相续必须依靠戒学,依靠其它法则难以成办。比如:耽著现世会增长身语恶行,依止戒学就能禁止这些恶行而获得调伏。又如微细的犯戒,可依戒律发露忏悔而得以清净。
《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别解脱经》说:“心的野马日夜不停地奔驰,即使长期努力也难以驯服,而能调伏心马的百利针顺衔,即是别解脱戒。”
“百利针顺衔”,是具有一百支锐利铁针的衔。必须使用具有锐利铁针的衔,才能调伏烈马,以此比喻只有凭借别解脱戒,才能制伏心之野马。
“别解脱”之义,如《义林章》云:“别别防非,名之为别,戒即解脱,解脱恶故。”
又如《分辨教》 云:“此是未调所化衔。”
又如《毗奈耶经》中说:此别解脱戒是制伏尚未调伏之众生的铁衔。
如调马师以上利衔 调 悷马,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
如同驯马师以锐利的铁衔调伏烈马,同样,六根如烈马一般随着邪境流转,当它趣向非理的行为时,应及时制伏。学习尸罗调伏分别心的野马,应当通过多次努力制驭心马,使它趣向应当行持的如理行为。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注释中说:“以增上戒学禁制相续,故诸根调伏。”
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
“寂静”,即对善行和恶行的所有取舍之处,通过依止正念正知,使心发起内在寂静安住的所有定学。
唯有依止正念正知,才能寂静内在的烦恼散乱,以心外之法根本无法获得寂静。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以定学寂静烦恼散乱。”
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
“近寂静”,即依靠内心堪能的奢摩他观察抉择真实义所引生的慧学。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以慧学寂灭烦恼分别念。”
为何在具足三学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教富”、“善达实性”此二德相呢?论中说:
如是唯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尚须成就圣教功德。
善知识仅仅具有调伏相续的三学证功德,仍不足够,还须具有成就圣教的功德。
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所谓“教富”,就是对三藏等教典成就了多闻。善知识种敦巴说:所谓的大乘上师,必须是一种说法时能令弟子产生无量知解,若依其教言行持时,对于未来圣教接近隐没时能成办何种利益,当时对初学者能有何种利益,比如持戒、取舍因果等,就宣说此种法。
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所谓“通达真实性”,即殊胜慧学——通达法无我空性,或者以现证真实为主。如果没有证悟的智慧,通过教理通达真实性也可以。
为了简别上文“观察抉择真实义所生起的慧学”,此处特别说是殊胜慧学,即证悟的智慧。
为什么还需要有“功德增上”呢?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
善知识虽然具足了教证功德,但如果功德较学者低劣或与学者相等,则仍不圆满,因此还需要一种功德比自己增上的上师。
《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亲友集》中说:“依止低劣者,自己原有的功德将会退失;依止相等者,便会平然而住,不得进步;依止尊胜者,才能获得殊胜的功德。因此,应当亲近功德胜过自己的善知识。若能亲近具足戒定慧等殊胜功德的尊长,则将比尊胜更为殊胜。”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所依止者在持戒、多闻等功德方面超胜自己,如是依止才能增长善根。若依止与自己平等或不及者,必要不大。”《论语》也说:“毋友不如己者。”
以下引语录说明。
如朴穷瓦 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又如塔乙云:“我于惹珍诸耆宿 所而作目标。”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如同朴穷瓦所说:“听到诸善知识的传记时,我是向上仰望他们的。”又如塔乙所说:“我把惹珍寺的长老上座们作为自己向上的目标。”善知识必须是一种学人自己心目向上仰望的功德增上者。
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
以上六法(三学成就、教证二德、功德增上)是善知识自相续中所应获得之功德,其余四法则是摄受众生的功德。
以下“摄他功德”,都是在说法方面安立的,因为除了说法之外,再无其它利益众生之事。
此亦如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
这也如教典中所说:“诸佛不是以水洗除众生的罪业(而是为众生宣说集谛),不是以手遣除众生的痛苦(而是为众生宣说苦谛),也不是将自己的证悟转移给他人(而是为众生宣说灭谛),诸佛唯一是以开示法性的真谛,而使众生获得解脱(如是为众生宣说道谛)。”因此,除了为众生宣说无谬正道而摄受外,并没有以水洗罪等事。
《礼记》也说:“师者,教人以道之称。”以道教人者为“师”。
其中四法,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在摄持众生的四法中,第一,“善巧说法”,即对于如何引导学人的次第获得善巧,而能将法义巧妙地送入所化众生的心中。
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慬哦瓦 云:“黎摩子 ,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以无众生非苦恼故。”
第二,“悲愍”,即说法的等起清净,不考虑利养、恭敬等,完全是由慈悲心推动而宣说。这必须像博朵瓦告诉慬哦瓦的那样:“黎摩子,不论说多少法,我从未接受过一句善哉的赞叹,因为众生无一不是苦恼的。”
具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
第三,“具精勤”,即对利他内心勇悍坚固,任何违缘、困难都无法动摇,毫无怯弱、懈怠。
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第四,“远离厌患”,就是数数说法而没有疲厌,即能安忍说法的劳累辛苦。
《大乘庄严经论》注释中说:“远离对于传法无意乐不善说,或者除了稍讲之外平时不恒时努力宣说等。”
丁三、中等法相分三:一、真实 二、远离不合格者 三、宣说法相之必要
戊一、真实
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响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咛敦,全无善说,虽说施愿 ,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
博朵瓦说:“戒定慧三学、通达真实性以及悲愍,这五种功德是主要的。我的阿阇黎响尊滚,既无多闻也不能忍耐劳苦,即使酬谢之语也不会说,但由于他具有前五种功德,因此不论是谁在他座前都能获得利益。还有一位咛敦师,丝毫不擅言辞,即便应供后为施主咒愿,听者也只是想:‘大家都不知他在说些什么,其余没有个了知的。’但他具有前五种功德,因此谁亲近他都能获益。”
戊二、远离不合格者
以下先说意义,次说比喻,再说教证。
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唯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
如果对诸学处不喜爱修行,只是以赞叹学处或学处的功德来谋生,则无资格担任善知识。
宛如有人赞美栴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栴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惟虚言故。
譬如,有人靠赞美旃檀谋生,想获得旃檀的人问他:“你有旃檀吗?”他答:“其实没有。”就像这样毫无意义,只是空话而已。
所以,仅仅赞叹学处功德而不修行的人,不能成为善知识。
《三摩地王经》云:“末世诸比丘,多是无律仪,希欲求多闻,唯赞美尸罗,然不求尸罗。”于定慧解脱三种,亦如是说。
《三摩地王经》说:“末法时代的比丘,多数不具律仪而希求多闻,他们只是赞美尸罗,却不寻求尸罗。”经中对于禅定、智慧、解脱三种,也如此宣说。
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栴檀德,谓栴檀如此,香相极可爱。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栴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
经中又说:“譬如,有一类人称赞栴檀的功德,说栴檀如此美妙、香气非常怡人。别人问他们:‘你所称赞的栴檀,你有一些吗?’他们回答:‘我是靠称赞栴檀香谋生的,自己并没有此香。’就像这样,末法时代会出现许多不精勤修持瑜伽的人,他们只是依靠赞戒谋生,自己并不具尸罗。”经中对其余禅定、智慧、解脱也如是宣说。
以上所说“不合格上师”,就是仅以赞叹学处谋生而不实修之人。
《普贤上师言教》中具体说明了四种不合格上师之相。
一、犹如木磨之上师
比如:有些人自相续中没有一点闻思修的功德,却认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贵族子弟等,在种姓方面超过其他人,而且我的传承是这样的。还有一种,虽有一点闻思修的功德,但并非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修持佛法,只是担心自己在某处会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的目的。这两种人叫作“犹如木磨的上师”。
“木磨”,就是外形似磨,本质为木头,不但不能磨粮食,反而会毁坏自身。
二、犹如井蛙之上师
比如:有些上师不能调伏弟子,自己的相续和凡夫人差不多,没有一点特殊的功德,但其他人对他起信心,不经观察就把他放于高位。而他得到名利之后,心也变得充满我慢,看不到圣者的功德。这种人是“如井蛙般的上师”。
三、犹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有一类恶知识自己并没有依止过上师,也没有精进学过经典和密续,非常孤陋寡闻,而且烦恼粗重,没有正知正念,违犯戒律,破了誓言。虽然相续比凡夫低劣,但他的行为如大成就者一样,作得象虚空一样高,而且嗔心和嫉妒心粗重,没有慈悲。这是“如疯狂向导般的上师”,会把弟子引入邪道。
四、犹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这种上师没有超过弟子的少许功德,而且远离慈悲心和菩提心,因此他们不知道打开弟子取舍的双眼。这叫“犹如盲人向导的上师”。
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的业力,邪师纷纷出世,但不能因此而毁谤真正的善知识和佛法。我们必须分辨真假,对假的要远离,对真的不能毁谤。虽然的确存在一些假活佛,但不能因此否认真正殊胜的转世活佛,对这些真正的成就者,应当恭敬顶戴。对于人和法也要分析,不能因传法者是恶知识,就断定他所说的法全是邪法,因为恶知识所传的也可能是正法。如果所传的是正法,对此法就不能毁谤,否则容易造下谤法重罪。
戊三、宣说法相之必要
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故诸欲求依尊重者,应当了知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修行解脱的上师,是能究竟我们心中一切希欲 的根本。因此,凡是希求依止上师的人,首先应当了知上师应具之德相,然后努力寻求具相的上师。而对于想成为学人依处的人来说,也应了知这些,以便努力使自己具备这些德相,成为合格上师。
总之,宣说所依善知识的德相,其必要是:
一、学人可依此努力寻求具相上师;
二、上师可由此励力完备应具之德相。
丁四、下等法相
由时运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若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耶?
由于时代因缘,具足全分功德的善知识实属难得,如果寻求不到这样的善知识,则应如何择师呢?
下面引《妙臂请问经》来抉择。
《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
《妙臂请问经》说:就像只有一个车轮的马车,无法在路上行驶,同样,如果缺少修行的助伴,有情也不能获得成就。
“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
这两颂讲了上等道友的十六种德相:一、具慧;二、相貌端正;三、身体洁净;四、种姓高贵;五、专心投入于正法;六、极具辩才;七、行善勇猛;八、六根调伏;九、语言温和;十、能够施舍;十一、悲愍众生;十二、能安忍饥渴及种种身心苦恼;十三、不供奉婆罗门等外道天众;十四、行善精进勤快;十五、知恩报恩;十六、敬信三宝。
若能具足这十六种德相,就是贤善的道友。
“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希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在末法斗诤坚固的时期,能具足上述十六功德的道友实属罕见,因此,若能具有其中的一半、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者,就应当依止。
以下根据下等道友的标准,类推下等上师的体相。
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妙臂请问经》说,十六种圆满道友德相的八分之一,是最下等的界限。在铎巴汇集的博朵瓦语录中,讲到阿底峡尊者当年也是这样宣说下等上师的法相。因此,上述上师的十种圆满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有八分之一是最下限。
“配其难易,具八分者”,是指相续中所具有的功德,难具的功德和易具的功德合起来,相当于所有十相功德的八分之一。
若欲依止善知识,先应观察善知识是否具备上述十种德相,若不具足上等或中等德相,至少也应具有下等德相。如果依止前不观察而依止了邪师,则会毁坏自己生生世世的前途。
《普贤上师言教》说:“上师是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如果不善加观察,遇到邪知识,将毁坏信士一生的善资粮,并且将失毁已得的暇满人身。譬如,一只毒蛇盘绕于树下,某人以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云:‘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
莲花生大士云:“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宗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引《金刚鬘讲续》说:“十二年间需观察,若不了知久观察。”
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喜新赞德后毁谤。有者阳奉阴违依,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所以,学人先应谨慎观察,或亲自观察,或由善知识介绍,或从其弟子处观察、询问,须如此无误辨认之后依止具相上师。依止后就不能再作观察,应当恒时不离上师为真佛之观想,如法依止上师。
丙二、能依学者之相分五: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与不具之过失 二、必须具足德相之根据 三、宣说德相之差别 四、摄为四种德相 五、宣说须了知能依之相
第二,能依学者。
丁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与不具之过失
《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
圣天菩萨在《四百论》中说:具有正住、具慧和希求法义者,堪为闻法之器。具此三种功德,便不会把说法者的功德变成过失,也不会将听众的功德转为过失。
《释论》解云:“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德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解释:“说具有三法,则堪为闻法之器。如果具备这三法,对法师的众多功德就会见为功德而不见过失;不仅如此,即便对具功德的听众,也会见其功德而不见过失。如果不具足这样的法器德相,即使说法的善知识极为清净,但由于听法者的过失增上,仍会对其执为有过,或对说法者的过失反执为功德。”
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宝藏论》也说:“具胜智慧正直求法义,依善知识闻法不厌足。”
丁二、必须具足德相之根据
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因此,纵然依止了具备一切德相的善知识,但对自己上师的功德也难以了知。若要能了知善知识的功德而亲近,自己必须具足这些德相。
修学圆满之道的弟子必须具足德相,因为:自己不具足德相,即便善知识具足德相,自己也难以了知。
丁三、宣说德相之差别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堕党类者,谓贪著自宗、嗔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正住”,即不堕党类。若堕入党类之偏执,就会因偏执的遮蔽而见不到善知识的功德,因此不能获得善说妙义。如《中观心论》说:“由于堕入党类而恼乱自心,终究不能证得寂静涅槃。”所谓堕党类,即贪执自宗、嗔恚他宗。应当观察自心,舍弃宗派偏执。
《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菩萨别解脱经》说:“应当舍弃自己的想法,对于亲教师和羯磨阿阇黎的所有立宗,敬重安住。”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
问:仅有“正住”这一条件是否足够呢?
答:虽然心能正直而住,但如果没有简择善说真实道与恶说相似道的智慧力,则仍不是法器。因此,必须具有能够简择真实道和相似道的智慧,才能舍弃无坚实的品类而获取坚实。
无智之人即使没有党类偏执,但因不具简择真假、有义无义等的智慧,闻法后仍不了然,无甚功效。
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
问:仅仅具有“正住”和“具慧”是否足够呢?
答:即使具有这两种德相,但如果像画中的听法者,内心根本没有引发趣入,则仍然不是法器,因此必须具有广大的希求心。
“如画中闻法者”,即闻法者仅是一种听法的影像,内在没有希求心。若无上进心,则如画中闻法者,因此希求心极其重要,有希求心才能学法。
丁四、摄为四种德相
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 二相,开说为五。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 谓正直住。
《四百论广释》中还加上恭敬法与法师和属意这两相,共开为五相。如此便可归纳为四相,即:对法具有大希求心,听法时心专注于法,对法与法师生起大敬重,舍弃恶说、受取善说。其中,成就第四相“舍弃恶说、受取善说”的顺缘是具有慧解,舍弃它的违缘是正直而住。
《水木格言》中说:“无慢寂静调柔,堪为真正法器,水不住于高岗,汇集低洼地带。不敬上师之人,纵通百论无义,水中枯树百年,不会生出绿叶。”故学者应具恭敬之德相。
丁五、宣说须了知能依之相
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若完具者,应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
对于以上能够被上师引导的条件,应反观自己具不具足。若完全具足,应修欢喜心;若不具足,则应努力修积将来能圆满的因缘。因此,应当了知作为弟子堪能依止善知识的各项条件。如果不了知这些德相,就不能觉察自己的状况(对不足之处不知努力弥补,对具足之处也不知修持欢喜、策励自己增上),因此将退失依止善知识的广大义利。
因此,了知具相弟子应具的德相之后,以此对照衡量自身非常重要。
修学一切道支的弟子,必须具足法器德相,因为若不具德相,则将空耗一生。
比喻:在坏器中即使倒入纯净牛奶,也会漏失而无法留住。
丙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分二: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
丁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
如果自己具足法器德相,应当善加观察上师是否具足上述德相,应在具相上师座前受取法益。
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
这又有两种不同的传记,即善知识种敦巴和桑朴瓦依止上师的传记。
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桑朴瓦有许多上师,凡是遇到有人说法,他便前去听闻。一次,从康区的回来,途中遇到一位居士正在说法,他也去听法。
弟子们说:“依止他听法,有损自己的威仪。”
桑朴瓦却回答:“你们不要这样说,这次闻法我得到两种利益 。”
善知识敦巴者,尊重鲜少,数未过五。
相比之下,善知识种敦巴依止的上师很少,数量不超过五位,分别是:授居士戒的上师、教他念书的上师、舍准大师、班智达弥底、阿底峡尊者。除了在舍准大师前曾听受有关法相的经论外,在其中三位上师前,他只听受过一两次经教,主要是依止阿底峡尊者。
博朵瓦与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有一次,博朵瓦和公巴仁勤一起讨论这两种依师轨理哪一种更为妥善。他们认为:在尚未修心、容易见上师过失而退失信心时,善知识种敦巴的轨理较为善妙,应按那样行持。宗大师评论说:“现量见此说法相当实在,应这样修学。”
尚未修好自心时,容易见上师过失而退失信心,因此依止的上师以少为好。
霞惹瓦大师曾说:“现在所有学法者都说,某处有人传法,我们都到他那里去吧!可是种敦巴尊者师徒的宗风不是这样的。种敦巴一生只依止过五位上师……,以善知识博朵瓦来说,他也仅依止过(四位上师)……,说到我自己也是依止甘丹三昆仲,而此中主要是依止博朵瓦。”
丁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 二、加行亲近轨理
戊一、意乐亲近轨理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 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
如是应当了知,对于曾经受过法恩,特别是对于圆满教授引导过修心的善知识,如何依止的方法,分意乐亲近和加行亲近两方面讲述。
初中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二、第三中的“信心”和“念恩”,是亲近意乐的根本。
己一、总示亲近意乐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庚一、略说
《八十华严》中说,一次,文殊菩萨和眷属在福城东部宣说“普照法界修多罗”,当时有无量诸龙和福城人民前来听法。
听众当中有一位名叫善财的童子,往昔已曾供养诸佛而种下了深厚的善根,信心极其广大。他常常喜欢亲近善知识,身语意没有过失,清净菩萨道,求证一切智,堪为法器。他内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无所障碍。
文殊菩萨观察善财童子 的来历之后,为他演说一切诸佛的妙法。童子听到诸佛的种种功德之后,一心希求无上菩提,于是请问文殊菩萨:“应当如何学修菩萨行,乃至增广菩萨行,应当如何使普贤行迅速圆满?”
文殊菩萨开示说:“善男子,你已发起菩提心而寻求菩萨行。善男子,众生若能发起菩提心,则已极其困难,而发心后能够寻求菩萨行,更是难中之难。善男子,要想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决定寻求真正的善知识。善男子,寻求善知识不应生起疲厌懈怠之心,见善知识不应厌足,对善知识的所有教诲都要随顺,对善知识的善巧方便不应见为过失。”
文殊菩萨开示完后,又为他介绍南方胜乐国土的德云比丘,令他前去亲近。
善财童子遵从菩萨的教导,历经百城烟水,遍参了一百一十位大善知识。其间,在妙意华门城参拜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时,童子、童女为他开示了以二十一种心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经中这样说:“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傭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骄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 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骄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将此二十一心归纳为九心,本论按《集学论》以九心开示亲近善知识的意乐。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善知识,能够摄尽所有亲近意乐的关要。
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若能以此九心亲近具相善知识,必能获得成就。
庚二、广说分五:一、如孝子心 二、如金刚心 三、如大地心 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即彼九心摄之为四。
此九种心又可摄为四者,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辛一、如孝子心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
舍弃自己的自由、把行为的权力都交给上师、随上师安排的善心,就是如孝子心。
孝子不论做什么,都不是随自己的意愿,唯一是看父亲的脸色、随父亲的意愿而行,这叫“观父容颜、随父自在”。同样,弟子也应观察善知识的容颜行事。
《德育古鉴》记载:
以前有一位杨孝子,父母非常贫苦,终年卧病不起。当时除衣食外,还要支付许多医药费,生活十分窘困。于是,杨孝子不顾羞耻以乞讨维生,将讨来的食物供养父母。如果父母没有吃饱,即便自己再饿也不敢先吃,必待父母饱食后才吃。若得美食,便恭敬地跪着奉养父母。他不但在物质上这样照顾父母,还想方设法让二老愉快。他自编山歌,在父母面前又唱又跳,逗父母开心。这样经过了十几年,当地人们都被他的孝心感动。
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他用讨来的钱买了两具棺材,并且不顾寒苦,脱下自己的衣服做殓衣。
由此可知,所谓孝子心,就是舍弃自己而顺从父母的善心。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也说:“弟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舍弃自己的想法,唯一随顺善知识的意乐而行。”
以下对此简别。
此亦是说,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这也是说,只有在具相的善知识前才可以这么做,不能随便把鼻肉交给他人。
“授其鼻肉”,即牦牛把自己的鼻肉交给牧民,任其穿孔,比喻完全受人控制。
辛二、如金刚心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谓诸魔罗及恶友等,不能破离,即前经云:“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任谁也无法破离弟子对上师亲爱之情而能坚固的善心,即如金刚心。
比喻:金刚宝极为坚固,任何法都无法摧破。
意义:天魔及恶友等任何违缘,都无法破离上师和弟子的亲爱之情。
教证:前经所说“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亲睦无常、情面无常”,是指情意不坚固。比如:初见上师时非常激动,事隔三月便将上师视若常人,这是情面无常。经中说:对上师的情意,应远离无常的心态,须如金刚一般坚固不破,始终如一。
辛三、如大地心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
荷负上师一切事业重担的善心,是如大地心。
比喻:大地担起地上一切有情无情,而毫无疲倦。
意义:荷负上师一切事业重担,没有任何懈怠、疲倦之心。
例如:种敦巴格西荷担阿底峡尊者的一切事业,毫无疲厌,即是如大地心。禅门中,杨歧方会禅师是以大地心荷负尊重事业的典范。杨歧的师父慈明禅师,性格率真,作事忽略,无甚忌讳。杨歧忘我地投身于师尊的事业,唯恐有一事不周全、有一法不圆满,即使冒严寒、顶酷暑,他也不曾爱惜自己。整整三十年中,他毫无懈怠、尽心尽力地辅助师父,秉持丛林的纲纪法律。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诚如博朵瓦开示慬哦瓦的弟子们说:“你们能遇到这样的菩萨善知识并且依教奉行,实在是莫大的福报。今后不论为上师做任何事,都不要觉得是负担,应当持为庄严。”
比如:将军虽披戴沉重的铠甲,但并不觉得是负担,反而视为荣耀。若换成其他人视铠甲为负担,就会觉得难以承受。同样,若将上师交付的事视为负担,内心就会无法忍受;相反,若视为庄严,则会觉得因缘殊胜难得,做起事来充满欢喜。
辛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分六:一、如轮围山心 二、如仆使心 三、如除秽人心 四、如乘心 五、如犬心 六、如船心
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其中分六。
宗大师把华严九心中的后六心归于一个内容,即荷负上师事业重担之后应如何行的善心。
壬一、如轮围山心
如轮围山 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
“如轮围山心”,就是生起任何苦恼都无法动摇的善心。
比喻:铁围山,以汹涌的海浪也无法动摇。
意义:依止上师时,任何违缘都无法动摇的善心。
再看大德教言。
慬哦住于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太寒故,身体衰退,向依怙童称议其行住。如彼告云:“卧具安乐,虽曾多次住尊胜宫,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唯今始获,应坚稳住。”
慬哦瓦住在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天气太寒冷,而身体衰弱,他和依怙童商量是离开还是住下。依怙童劝他:“在卧具住所的安乐方面,我们虽曾多次住过帝释天的尊胜宫,但能亲近大乘善知识听闻正法,只是如今才有这种机会,你应当坚持住下来。”
《禅林宝训》中记载:
大愚、慈明、谷泉、琅琊结伴参访汾阳禅师,当时正值寒冬,河东的天气异常寒冷,大家都畏惧寒苦,唯有慈明志在道业,昼夜都不懈怠。
夜晚昏昏欲睡时,他就用锥子刺大腿,难过地说:“古人为了生死大事废寝忘食,我是何等人,竟然这样放逸。生无益于当时,死也无闻于后世,我是自暴自弃呀!”
后来,慈明辞别师父归去时,汾阳禅师感叹地说:“慈明今日走了,我的道法也随之东去。”
壬二、如仆使心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
比喻:“仆使心”,即仆人虽然做一切低贱污秽之事,也没有任何犹豫和羞耻,而能以平常心去做的善心。仆人是以平常心打扫厕所,因此没有太多分别。如果让一位大人物去做这种卑贱之事,他往往会表现出两种心态:一是做之前犹豫,以自己的身份该不该做?二是做时会害羞,觉得在别人面前打扫厕所有失颜面。这两种心态就是“疑”和“惭”,然而卑下的仆人就没有这种执著,他做起来和走路吃饭一样平常。
意义:“如仆使心”,即无论为上师做任何低贱之事,不但没有羞耻和犹豫,而且真心去做的善心。也就是承事上师时,不管事情是否体面,都不分别而照办的善心。
下面引公案说明。
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
以前,在后藏所有译师和智者聚会的地方,有一块泥滩。种敦巴当时脱下衣服,扫除地上的污泥,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干净的白土盖在上面,然后在阿底峡尊者面前做了一个供养上师的坛城。尊者笑着说:“奇哉!印度也有像你这样的人。”
种敦巴心地纯朴,他在遇到阿底峡尊者之前,从十七岁开始,曾经十九年中依止康地的大德菩提童子。最初依止上师时,他如常啼菩萨般依止师长,白天在山上放牧牛羊,晚上还骑着好马,手持弓箭,四处巡逻看顾牲畜。他是真正以奴仆般的善心依止上师。
蒋山元禅师是慈明楚圆禅师的侍者。《景德传灯录》说:“二十年中运水搬柴,不畏寒暑,样样亲作,如此来求道。”
壬三、如除秽人心
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
“慢”,即对下劣者认为自己超胜他,对平等者认为与他平等。虽然符合事实,但因内心高举,故称为慢。
“过慢”,即对平等者认为自己超胜,对超胜者自认为与他平等。
比喻:“除秽人心”,即普通清洁工毫无傲慢的心态。
意义:“如除秽人心”,即断除了一切慢及过慢,在上师面前自处卑下的善心。
例如:未生怨王身为国王,但在迦叶尊者面前听法时,仍是毕恭毕敬。释迦族人种姓高贵,但仍谦虚地在优婆离尊者面前受教。
下面引教言说明。
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慬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正如善知识敦巴所说:“我慢高丘,不出功德之水。”
慬哦瓦也说:“应当观察初春时,是在山顶隆起的地方青色遍生,还是在沟坑等低下处最先发起青色?”如同低洼处长满青草,由谦下心方能出生功德。
《大乘庄严经论》云:“下心为缘起。”拜见善知识或为善知识做事,应当以谦下心来做,身心调柔,不应有傲慢的行为。
壬四、如乘心
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
比喻:“乘心”,即大卡车装载沉重的货物,虽然路途难行,却没有丝毫疲倦之心。
意义:“如乘心”,即上师交付的重任,即便再困难也能欢喜受持的善心。
教证:《功德藏》云:“极具忍耐如柱子。”《普贤上师言教》对此解释为:“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也应当尽力忍耐,犹如柱子一般。”
例如:智光吩咐菩提光迎请阿底峡尊者,此事非常困难,但菩提光没有违背智光的心愿,勇悍地承担。
壬五、如犬心
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
比喻:“犬心”,即忠实的爱犬被主人打骂时,不仅没有丝毫反感,反而对主人摇尾乞怜。
意义:“如犬心”,即虽受上师毁骂,但对上师没有丝毫忿恨的善心。
下面引公案和教证说明。
如朵垅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娘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嗔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 一次加持。”
善知识画师每次拜谒朵垅巴时,都会遭受一顿呵斥。他的弟子娘摩瓦不满地说:“这位阿阇黎对我们师徒特别嗔恚。”
画师告诉他:“你把它听成是呵责吗?我每次受上师这样赐教一次,就像获得黑茹迦的一次加持。”
《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般若八千颂》说:如果法师对求法者显现呵斥、毫不重视,即便如此,但是你对法师不应退失信心而舍弃,应较以往更加希求正法,对法师敬重不厌,一切皆随法师的意愿而行。
下面以公案来说明如犬心:
浮山远和天衣怀听说叶县归省禅师的高风,特意前去参拜。时值大雪,气候寒冷,省禅师一见他们就呵骂驱逐,而且往衣服和垫子上泼水。其他僧人都气愤地离开了,只有浮山远和天衣怀整衣敷具,如前安坐。
省禅师又骂道:“你们还不去,是不是等我打你们!”
浮山远上前说:“我们从几千里外特来参和尚的禅,怎么会被一勺水泼走呢?”
禅师笑着说:“二位果然是来参禅的,快去挂单。”
后来,浮山远担任典座,管理大众的饮食。
有一次,省禅师出门时,浮山远私自取了油面为大众作五味粥。粥刚煮熟时,省禅师忽然回来,唤来浮山远说:“你窃取油面,属于盗用常住。”
浮山远说:“我是取了油面,愿和尚责罚。”
省禅师叫他估算衣钵偿还常住,又命人责打三十杖,将他逐出院门。道友们来劝,和尚不答应。道友说:“如不开许回来,只求让他随众听法。”但和尚仍不应允。
一天,省禅师上街,看见浮山远站在旅舍前,便说:“这是院门的走廊,你为何住在这里?”又叫人来追算店钱。至此,浮山远也无难色,反而持钵到城中化缘,付清店钱。
省禅师回来后,对大众说:“法远真是参禅之器。”于是便让浮山远回来,上堂在大众前付法给他。
所以,弟子应如良犬般,无论上师如何打骂也都欢喜承受,视为加持。
壬六、如船心
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比喻:“船心”,即摆渡船来来去去,无论往来多少趟也无疲厌之心。
意义:“如船心”,即对上师的事不论承担多少、不论如何来往奔走,都无厌患的善心。
例如:索达吉堪布对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吩咐的大小事务,皆以如船心办理,往来奔走,心无疲厌。
一般修行不好的弟子,见到上师吩咐的事接连不断,便会心生疲厌,这是不具足如船心。
总之,荷负上师事业重担之后,当如是行持:
一、以任何违缘不能动摇;
二、受行秽业心无惭疑;
三、断尽傲慢;
四、欢喜承担;
五、上师毁骂不起忿恨;
六、数数劳作心无疲厌。
辛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道的根本是亲近善知识,而亲近善知识的结果,取决于弟子的意乐,因此修习亲近意乐极其重要。
对一切亲近意乐的关要,《华严经》中归摄为二十一心,《集学论》中再摄为九心,本论按《集学论》以九心总摄一切亲近意乐的关要,而且把九心归纳为四点。
一、舍弃自己的自由,随善知识的意愿而行
这是入门的第一步——修如孝子心,要在内心和行为上兼修。如果以前凡事以自己为主,并没有把自己舍于善知识、随善知识的心意而行,现在就应将“不孝之心”转为“如孝子心”,而且行为上也要有所体现,这才是修如孝子心。
二、对善知识的心意如金刚般坚固
学人应对照自心修正。比如:以往高兴时,就说要生生世世依止,不高兴时,就认为善知识不重视我,还是离开更好;或者有时恭敬随顺,有时则违背教言。这些都是心态不稳固的表现,现在必须改变这种如浮云般变化无常的心态,而且行为上要有所体现。
三、如大地般荷负上师的一切事业重担
若对照此项反省自己,或许会发现发心和行为离如大地心的要求相去甚远。比如:上师要你负责任时,便马上回避;或者要稍负责任,就不愿意承受。这是如“草尖心”,即稍稍负荷就无法承受。因此,首先要调整内心,然后改正行为,这样才能逐渐变成贤善弟子。
四、荷负重担后如何修心
对此也应自我反省,若已做到则应修欢喜,策励自己更进一步,若尚未做到就应发愿早日圆满。
因此,总的依师意乐有九种心。对学人来说,先在内心观想,然后付诸实行。如果能切实做到九种观想与加行,就是到达听闻、了知的彼岸。
以下讲述成就者之王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让学人具体体会具相的弟子应如何以华严九心来依止善知识,由此追随祖师大德,学习他们依师的意乐和行为。
米拉日巴尊者出生在西藏阿里贡塘地区,最初他的家境非常富裕,但自从童年时,父亲过早去世之后,家境剧变,所有财产都被伯父夺走。从此,母亲、妹妹和他三人生活艰苦,衣食等一无所有。后来,米拉日巴为了报仇,就去学咒术和降雹术,压死了伯父的儿子、儿媳等三十五人,又降了三墙板高的冰雹,收拾那些欺负过他们的当地人。
米拉日巴自知造下重罪,若不修法必定会堕地狱,因此发起了求法的决心。最初他在绒敦上师处修大圆满法,但是因缘不契合。绒敦上师告诉他:“南岩卓窝隆寺有印度大成就者那洛巴的亲传弟子圣者玛尔巴译师,他与你前世有缘,你应当到他那里求法。”
当米拉日巴听到上师尊名时,心中顿时涌起无法言喻的欢喜,全身汗毛竖立,眼泪如潮水般涌出,他生起了无量的欢喜心、恭敬心和无比的信心。
于是他动身去寻找上师,沿路想着:“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我的上师。”他是以一种寻求善知识的心渴望依止上师。
当他见到上师时,就恭敬地顶礼说:“我是从拉多地方来的大罪人,我把身口意都献给上师,请您赐给我衣食和正法,并赐给我即身成佛的法门。”
上师说:“你是个大罪人,与我何关,又不是我让你造业的!你到底造了什么恶业?”
米拉日巴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上师告诉他:“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是应该的,但是我无法同时给你衣食和正法,就只能给一样,随你自己选择。”
米拉日巴说:“我是来向上师求法的,衣食我自己解决。”
住了几天以后,米拉日巴想要供养上师,但因没钱,便决定在南岩一带乞讨。他一路乞讨,得了二十一升青稞,便用四升青稞买了一个四方形的大铜灯,又用一升青稞买了肉和酒,剩下的青稞都装在皮口袋中,一起背回来。
当他走到上师房前时,已经累得难以支撑,便把东西“扑通”一下放下,震动了整个屋子。
上师这时正在吃饭,听到响声后马上出来,见到米拉日巴就骂:“你这人力气很大,是不是要把我的屋子弄垮了压死我?快把口袋拿出去!”边说边用脚踢。
米拉日巴只好把青稞拿到外面,心里暗想:“这位上师真不好接触,以后要好好谨慎承事。”当时他心里并未生起一丝不满或邪见。
米拉日巴一开始就发心以身口意供养上师,这是具有“如孝子心”。为了供养上师而去讨饭,这是具有“如世间仆使心”。上师显现打骂等粗暴的行为,他也没有任何邪见,这是具有“如犬心”。
此事过后,米拉日巴急于求法,就到上师面前请求说:“请上师传给我大法和口诀。”
上师说:“卫藏地区来我这里学法的人很多,但是蜀大和令巴两处的人经常抢劫他们,不准他们送食物、供养我。现在我要你对这两个地方降冰雹,成功之后我就传法给你。”
为了求法,米拉日巴又一次降下冰雹,成功后他便返回向上师求法。
上师说:“你只下了两三块冰雹,就想得到我从印度苦行得来的正法?如果你真想求法,卡瓦地方的人打过我的徒弟,一向与我作对,你去施咒咒杀他们。若能成功,我可以传给你那洛巴传下来的即身成佛之法。”
这一次施咒也成功了,回来后米拉日巴再次向上师求法。上师却哈哈大笑说:“你造了这样大的罪业,还想让我把用生命换来的口诀、空行心要传给你?你不要太过份了!如果你能恢复蜀大和令巴的庄稼,而且让卡瓦被杀死的人复活,我就为你传法,否则你不要住在我这里。”
米拉日巴受到上师的痛骂后,内心非常失望,不禁放声痛哭。师母见他可怜,便来安慰他。
次日早晨,上师过来说:“昨天我是凶了一点,你不要生气!你的身体很好,我想让你为我盖一间装经书的石头房。房子建好了,我就传法给你并且提供衣食。”
米拉日巴说:“如果造房期间,我没有求到法就死了,那怎么办呢?”
上师说:“我保证你在这个期间不会死。一个人没有勇气是不能修法的,你好象是一个有毅力、能精进的人,能不能即生成佛,全看你自己是否精进。我的教派与别人不同,具有不共的加持力。”
米拉日巴听了很高兴,就请上师给他建造房子的图样,上师要求他在东方山顶上建造一座圆形房子。
米拉日巴便依言开始修建房子。大概建到一半时,上师来对他说:“上一次我没有想好,这个地方不太好,你把石头和材料搬回原地。”米拉日巴只好把石头和木料一块块从山上背到山下。
上师又带他到西方山头,把上衣叠成半月形,放在地上说:“照这个样子,再给我盖一间房子。”
此次任务艰巨,米拉日巴不但独自一人盖房,而且每一块材料都要自己从几里外的山下一直背到山顶上,那种劳苦无法言喻。(试想:比如要在五明佛学院*轮区顶上造一间石头房,每块石头都要自己从山下的洛若乡背上来,一般人根本无法接受这种劳苦,背上几趟就无法忍受。)但是,米拉日巴具有“如铁围山心”,任何苦恼都无法动摇他。
这次盖到一半时,玛尔巴上师又来说:“这个房子好象还是不对,赶快拆掉,石头和材料仍然搬回原处!”
米拉日巴是很听话的弟子,他再次遵照上师的吩咐,把房子一块一块地拆下来。(如果换成我们听到上师这么说,肯定无法接受,即使去做也极不情愿,认为上师特意为难自己;但是,米拉日巴并没有这样想,他一切都是顺着上师的心意去做,真正具有“如孝子心”。)
玛尔巴上师又带着米拉日巴走到北方的山头上,对他说:“大力 !前几天我喝醉了,所以没有说清楚。这一次,你在这里给我好好修一间房子。”
米拉日巴说:“修好了又拆掉,我白白吃苦,师父也白白花钱,这一次还是请上师仔细考虑才好。”
上师说:“今天我没有喝酒而且已充分考虑过了,密咒行者的房子应该是三角形的,你就盖一间三角形的房屋。当然,这一次我不会再叫你拆掉了。”
于是,米拉日巴又重新盖房子,当盖到三分之一时,上师又来说:“大力!你现在造的房子,是谁叫你盖的?”
米拉日巴马上说:“是上师您让我盖的。”
上师假装不知道,说:“我怎么记不起来,你说的如果是真话,那我岂不是疯了?”
米拉日巴赶紧说:“当时我就是害怕这种事发生,所以才请您仔细考虑。您老人家说已考虑好了,而且说一定不会再拆,您应该很清楚才对。”
但上师根本不承认,而且还骂他:“你在这样风水不佳的地方建造三角形的房屋,好像是修诛法的坛城,你是不是想害死我?如果不是想害我而是真正想求法,就必须听我话,赶快拆掉,把石头和材料背到山下去。”
米拉日巴长时间背石头做苦工,而且内心十分着急,每一次都想尽快盖完以便求法,因此工作非常精进。结果背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结疤之后又被磨穿,磨穿后又长疤,疼痛难忍。本来他想给上师看伤口,但是知道除了遭到上师打骂以外,不会有其它结果。若让师母看,又象是故意诉苦,所以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默默忍受。
这一次米拉日巴只好求师母帮他向上师求法,在师母的请求下,上师为他传授普通的三皈五戒,而且说:“现在传给你的只是普通的法,如果想求不共的秘密口诀,就按我的话去做。”便对米拉日巴宣说了那洛巴上师苦行的传记,又说:“这样的苦行,你恐怕做不到吧!”
米拉日巴听到那洛巴的传记,感动得泪水直流,他生起了坚固的信心,并且在心里猛利发誓:“今后我要听从上师所有教言,克服一切苦行。”(完全听从上师的话,是“如孝子心”;担荷一切苦行,是“如大地心”;克服一切困难,是“如轮围山心”;欢喜受持难行的重担,是“如乘心”。)
米拉日巴这样发愿之后,他的遭遇如何呢?
几天以后,上师和米拉日巴一起出去,走到一块险要的地方,上师说:“你在这里给我造一座九层的四方形房子,上面再加一个宝顶,共十层楼。这一次决不会再拆掉,等房子盖好了,我就传你窍诀,而且提供修法的口粮。”
开始打地基时,玛尔巴上师的三个大弟子都过来玩,他们帮米拉日巴搬来很多大石头。米拉日巴用这些石头做地基。盖到第二层楼时,玛尔巴上师来了,他仔仔细细地到处查看,然后指着三个大弟子搬来的石头问:“这些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米拉日巴只好如实回答。
玛尔巴说:“你不能拿别人搬来的石头造房子,赶快拆掉,把这些石头搬开。”
米拉日巴说:“您老人家已经承诺过,绝不拆房子。”
上师回答:“不错,我是说过。但是,我的弟子都是修持生圆次第的瑜伽士,你不能让他们做你的仆人。而且,我并没有叫你全部拆掉,我只是要你把他们搬来的石头搬回原地而已。”
米拉日巴只好从顶上拆起,一直拆到地基,而且把石头从山上全背回山下原地。
那时,擦绒的麦通总波正请求胜乐金刚的灌顶,师母就对米拉日巴说:“这一次,你无论如何要受一次灌顶。”
米拉日巴自己也想:“我盖了那么多房子,就连一块石头、一块泥、一桶水也没有人帮忙,这一次上师肯定会给我灌顶。”
到了灌顶时,米拉日巴也坐在灌顶的行列中。
上师说:“大力!你灌顶的供养在哪里?”
米拉日巴说:“上师,您之前对我说,修好房子后,就会传我灌顶和口诀,所以现在我才敢来求法。”
玛尔巴上师听了气愤地说:“你只不过盖了几天小房子而已,你这样决不可能得到我辛苦求来的灌顶与口诀。有供养你就拿来,没有就不要坐在密乘奥义的灌顶座位上。”
说完后,上师就下来打了米拉日巴两个嘴巴,而且抓住他的头发往外拖,口中还骂道:“给我滚出去。”
第二天早晨,上师来看他,又说:“大力,现在你暂时不必修房子,先替我造一间大客店,要有十二根柱子,旁边还要有客堂。造好之后,再给你传灌顶和口诀。”
于是,米拉日巴又开始修建客店,受尽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修好。这时背上又磨破了一个洞,长了背疮,疮上有三个脓头,烂得象一团泥。
这一次,他又去求师母帮忙,他说:“现在客店已经修好了,但恐怕上师又会忘记传法的事,因此特意来请您帮忙。”
当时因为背疮痛得厉害,尊者的神情显得很痛苦,师母问他是不是生病了,他只好脱下衣服给师母看。师母看了,忍不住流泪,便赶紧去告诉上师。
后来上师叫他上去,米拉日巴心想:“这一次一定是要传法。”就赶紧跑上楼去。
上师说:“你的背疮给我看看。”
他就给上师看伤口。上师仔细察看后说:“至尊那洛巴十二种大苦行、十二种小苦行所受的痛苦,比你这个厉害得多!但他全部都忍受了。我自己也是不顾惜生命财产而承事那洛巴上师。如果你真想求法,就不要这样假装了不起,赶快去把原来的十层楼修好。”上师说完后又在他的衣服上做了几个装东西的口袋,并告诉他:“用口袋装土,可以避免沙土粘在背疮上。”
这一次,米拉日巴还是遵照上师的吩咐去做,忍痛把七口袋的沙背到山顶上。
玛尔巴上师看到米拉日巴对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依教奉行,知道这个徒弟是难行能行的大丈夫,令人感动,私下也偷偷流了许多眼泪。
当时,米拉日巴的背疮一天比一天大,痛得实在无法忍受,他就请师母转告上师,最好能先给他传法,或者至少让他休息休息、养一养伤口。
然而,上师还是答复:“不盖好房子,决不可能传法。如果伤口实在需要调养的话,可以休息几天。”
师母劝他先调养一段时间,等身体好了再继续工作。于是,米拉日巴休息了一阵子。背疮快愈合时,上师又把他叫去,要他马上造房子。
米拉日巴本来准备马上就去工作,但师母同情他,想让上师给他传法,就悄悄和他商量,让他假装要离开。
米拉日巴从上师那里出来后,细声地哭泣,假装收拾行李,带了些糌粑就要出去。师母也假装挽留他,拉住他说:“这一次我一定请求上师给你传法,你不要走。”他们俩人拉拉扯扯,引起了上师的注意。
上师问师母:“达媚玛,你们在干什么?”
师母一听,以为机会来了,就说:“大力从很远的地方来向上师求法,不但学不到正法,反而只是遭受打骂,做一些牛马般的苦工,他害怕没有求到法就死去,因此要到其它地方去找上师。我虽然保证他一定可以求到法,但他好象还是要走。”
没想到,上师听了非常愤怒,他跑进屋子拿了一根皮鞭,对着米拉日巴一顿乱打,边打边骂:“你这个傢伙,最初来时说要把身口意都交付给我,现在你还想到哪里去!我高兴的话,可以把你的身口意分成一千条、一万块,这是你给我的,我有这个权力。现在你要滚就滚开好了,为什么还把我的糌粑拿走?这是什么道理,你说说看?”
玛尔巴上师用皮鞭一顿乱打,把米拉日巴打倒在地,还把糌粑抢了过去。
米拉日巴心里难过,又无从解释。师母慈悲他,给他传了“金刚亥母”的修法,他心里才稍感安慰。
对于那段时间的心情,米拉日巴尊者说:“有时候,我确实也想去找其他上师,但仔细思量一下,只有这位上师才有即生成佛的口诀。如果今生不成佛,我做了那么多恶业要如何才能解脱呢?为了求法,我要修像那洛巴尊者那样的苦行。无论如何,我要想办法让这位上师欢喜,得到他的口诀,即生证果。”
米拉日巴因为恭敬上师和法,还是一心一意地背石头、搬木料,修建大客店旁边的修定室。
有一次,卫地的俄东去多和他的眷属来求喜金刚灌顶,当时师母把她自己的一颗红宝石给了米拉日巴,作为灌顶的供养。上师发现后又是一顿打骂。
第二天一早,上师派人叫他过去问:“昨天没有给你灌顶,你有没有产生邪见?”
米拉日巴说:“我对上师的信心丝毫没有动摇,我想了很久,是我自己罪业太大,心里非常伤心。”于是边说边哭。
上师说:“你在我面前哭,不作忏悔,这是什么道理?你给我滚出去!”
米拉日巴从上师那里出来以后,内心非常痛苦。他左思右想,最后还是决定离开。
他走了很长一段路,到中午吃午饭时,向人讨了一点糌粑,又借了一口锅,在草地上烧水喝。等他还锅时,主人对他说:“你年纪轻轻,干什么不好,偏要讨饭?你如果识字就可以替别人念经,不识字替别人做工也可以得到衣食。你会不会念经?”
米拉日巴说:“虽然不是经常念,但我还是会!”
主人说:“我正好要请人念经,你替我念五六天经,我就供养你。”
于是,米拉日巴就在主人家里念诵《般若八千颂》。当看到常啼菩萨的传记时,他想:“常啼菩萨和我一样穷,他为了求法,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谁都知道把心挖出来只有死亡,但他为了求法仍然把心挖出来。和他相比,我受的这点苦不算是苦行。”又想:“上师也许会为我传法,即使不传也不要紧,师母说过可以为我介绍别的喇嘛。”于是米拉日巴又动身回去了。(这种不远离上师之心,就是无法破离的“金刚心”。)
再说玛尔巴上师得知米拉日巴已经离开时,脸色骤然发青,泪如雨下。上师合掌祈祷说:“口授传承的历代上师、空行及护法们,请让我宿善的弟子回来吧!”说完后一言不发。可是,等米拉日巴回来后,上师只是对他说:“你不能着急,不能胡思乱想,要是至心求法的话,就应为法舍弃生命。你替我盖一间三层楼的房屋,造好后我再给你灌顶。我的粮食不多,不能让人白吃饭。你若想不通,想要出去旅游,随时都可以走。”
米拉日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走了出来,心里非常失望,师母便派他到俄巴上师处去求法。俄巴上师传他窍诀后,他开始修持,但是因为没有获得玛尔巴上师的开许,所以少许功德也未生起。后来按照上师的命令,他和俄巴上师一起回到玛尔巴上师这里。
一天会供时,上师严厉呵斥了米拉日巴、俄巴上师和达媚玛师母,他们三人都受到加持。
米拉日巴跑到外面,悲痛欲绝地说:“我的罪障深重,连俄巴上师和师母都为了我而受苦。今生今世不能修法成就,还是自杀算了!”于是拔出小刀准备自杀。俄巴上师抱住他,劝他不要这样做。所有的喇嘛都十分同情他,有的前来安慰,有的则去求上师。
这一次,玛尔巴上师真正摄受了米拉日巴。上师把他叫来,并在大众面前说:“我为了清净大力的罪业,故意让他行持苦行,又叫他修房子,这样才能通过清净道净除他的罪业,而现在已经完成,因此我并没有错。……过去我任何的表现,都是为了法的缘故,它的自性都是随顺菩提道。你们不懂得解脱方便的人,不要因此起邪见。我的儿子大力若能受九次大苦,就可以任运即身成佛,但现在还有少许剩余的罪业,这完全是达媚玛女人心软的缘故。话虽如此,但他大部分的罪业通过八次大苦行和无数小苦行基本已经清净了。从今以后我要加持他,传给他灌顶和口诀,传给他我最秘密的心要口诀,还要供给他修行的资粮,成办他一切修行的助缘,让他好好修行。大力!你现在高兴了吧。”
米拉日巴听到上师的话,心想:“这是在做梦还是真的?如果是做梦,我希望永远不要醒来!”他心里无比欢喜,泪如泉涌,边哭边顶礼上师。
在胜乐金刚灌顶时,上师现量显示了六十二本尊坛城,并赐予他笑金刚的密号,所有灌顶和窍诀都以注满妙瓶的方式传授给他。此后,米拉日巴精进修持,最后获得殊胜和共同的成就,现证了大手印法性。
以上是噶举派大成就者米拉日巴的传记。米拉日巴为何能即身成佛呢?关键在于他具有依止善知识的圆满意乐,即圆满具足华严九心,而且都真正付诸实践,所以才能得到如此大的成就。
以下分别以九心对照尊者的传记。
一、如孝子心
至尊米拉日巴将身口意供养给上师,一切都随上师的心意而行,凡是上师吩咐的事,他都老老实实去做。按常人的想法,天天造房子,拆拆造造毫无意义,但米拉日巴并未以自己的想法为主,他完全按照上师的话去做。这是把自己舍于上师的“如孝子心”。
二、如金刚心
米拉日巴依止上师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未曾破裂。尊者出走时,一阅见常啼菩萨的传记,就马上自我反省而立即回到上师身边。上师圆寂之后,米拉日巴的心和上师始终不分离,每次唱道歌时,总是首先敬礼玛尔巴上师。因此,他具有“生生世世不离师”的“如金刚心”。
三、如大地心
尊者荷负上师的事业重担而无疲厌。最初苦行时,什么担子都能自己挑;后来精进修行时,圆满现证了上师所交付的所有法要;成就后摄受弟子,圆满继承了上师的事业。这是具有荷负上师事业重担的“如大地心”。
四、如轮围山心
尊者发誓“要听从上师所有的教言,克服一切苦行”,而且他确实做到了。即使背上长疮、痛苦难忍,此心亦未动摇;即使从几里的山下独自背石头上山,身体极度疲累,也不曾退失信心。这是具有“如轮围山心”。
五、如仆使心
上师叫他放咒、降冰雹,他都立即去做,意无惭疑,这是具有“如世间仆使心”。
六、如除秽人心
在上师面前,他没有丝毫傲慢,总认为自己是个下劣的罪人,三门极其谦卑,这是具有“如除秽人心”。
七、如乘心
至尊米拉日巴就像一辆大车,不论负担有多重、路有多难行,他都欢喜受持。有人会说:“这样像大车一样背石运土有什么功德?有什么意义?”虽然在石头上安立不了功德,房子盖好了又拆也谈不上有什么意义,但是尊者承事上师的心最有功德、也最有意义。为了求得无上妙法,他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连运石盖房这样看似无义的事,他也一心一意地做。这种对一切都欢喜受持的心,就是“如乘心”。
八、如犬心
玛尔巴上师显现愤怒相时,对待米拉日巴就像对待一条狗,不但口中恶骂而且拳打脚踢,甚至用皮鞭乱抽,但是米拉日巴并未因此对上师产生邪见,这是具有“如犬心”。若换成我们,不要说受到这样的毁骂,就是公开点名批评一次,心里也不能接受,认为上师伤自己的面子,甚至生起嗔恨。
九、如船心
一般人从事单调的工作,时间一长就会厌烦,而尊者从事的正是这种乏味的劳动:今天修圆形房子,明天修三角形房子,后天修十层楼,修好了又拆掉,搬到山顶的石料又搬回山下。虽然天天如此,但他并未心生厌烦,这是具有“如船心”。
听闻传记之后,应当反观自己依止上师的意乐和行为,与米拉日巴相差多大。
虽然米拉日巴的行为,我们连千分之一也做不到,但不能因此放弃,仍须随学祖师大德,发愿做到像他那样。因为尊者是以凡夫身如此行持而即身成就的,我们也是凡夫,虽然不能完全行持,但能做多少就应尽力去做,这样不断进步,终有一日也能像他一样成为贤善的弟子。
现今人们有一种可怕的恶相:不知检查自己,专门检查上师;不要求自己,专门要求上师;不指责自己,专门指责上师。比如:对上师些微的过失,看得比须弥山还大,自己浑身过失却从不反省。一开口就要求上师传授最高深的法,如果上师不传大法就不满足。但是,反观自己对善知识做过何等承事,有什么资格要求上师传授大法?又是以什么心态求法?是不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而求法?真正检查起来,恐怕除了傲慢心外,丝毫善心也没有。
还有人喜欢指责上师,比如说:“我依止了这么久,相续中一点功德也没有生起,可见你没有加持。”或者说:“你不重视我,根本不加持我。”
现在反问:你修好了依止的意乐和加行吗?为什么只往外看而不反观自己?不具备弟子的德相却想求得加持,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具备信心和恭敬,当下就是加持,这不是很明显吗?
所以,听受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后,若知反观、改正自己,就有大利益。能够改变自己的意乐和行为,才是真正学习传记。那么,应要如何听闻传记呢?就是发心随学他的行为。, ,
希望大家平常多看些高僧大德的传记,比如:《高僧传》、《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大圆满传承源流》、《虹身成就略记》,或者各宗各派大德的传记、《净土圣贤录》、《禅林宝训》等等。
依止善知识的轨理,分为意乐亲近和加行亲近两部分。意乐亲近轨理中,总的开示了亲近意乐,下面特别申明修持信心是修习依止意乐的根本。
己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分三:一、信心极要之根据 二、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 三、如何修信之理
第二,修信为根本者。
庚一、信心极要之根据
为什么说信心极为重要呢?下面根据经论和语录解释。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宝炬陀罗尼经》说:信为一切修行的前导,犹如母亲,出生、守护、增长一切功德。
“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
有了信心便能断除疑惑,度脱生老病死的瀑流。信心犹如妙乐大城,安住信中犹如居于妙乐大城,身心安乐吉祥。
“信无浊秽令心净。”
何者是“浊秽”?疑为浊秽,怀疑生起时,心即不清净。相反,若生起信心,当下心便清净。
《入阿毗达磨论》中说:“是能除遣心浊秽法,如清水珠置于池内,令浊秽水皆即澄清,如是信珠在心池内,心诸浊秽皆即除遣。”信心是能遣除心垢的妙法,具有净化的功能。清水珠放于池中,能使污水澄清,同样,信珠置于心池,便能遣除内心的污秽。
“能令离慢是敬本。”
信心能令人远离傲慢,是引发恭敬的根本。
恭敬心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对上师三宝生起无伪的信心,同时也会引发恭敬而远离傲慢。
“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信心是最殊胜的宝藏与双足。信心如手,是摄持万善的根本。
《华严经》云:“信藏解脱门。”由于信心含藏一切功德,因此是最殊胜的宝藏。信心又如最殊胜的双足,能让人逐步趣向究竟的涅槃城。
《大智度论》云:“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譬如:若人有手,到了宝山就能随意地摄取宝物;如果无手,就只能入宝山而空返。同样,具有信心者进入佛法无漏五根、五力、菩提分、禅定的宝山,便能自在地摄取功德宝藏。
《十法》亦云:“由何出导师,信为最胜乘,是故具慧人,应随依于信。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
《十法经》中也说:由何者出生导师佛陀呢?信心是去往佛地的最胜车乘,因此智者应当依随信心而修行。不具信心之人不会出生善法,犹如种子被火烧焦,如何能生出青色的苗芽?
由进退门 而说信为一切德本。
以上经典由正反面,宣说了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本。
以下再以大德教言说明。
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
一次,种敦巴请问阿底峡尊者说:“藏地有很多修行者,却没有人获得殊胜功德,其中原因何在?”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
尊者答:“大乘的功德不论生起多少,都要依赖上师才能生起。你们西藏人对上师只作凡夫想,怎么能产生功德?”
以上教言开示大乘功德必须依赖信心才能生起,下面说明信心是极重要的教授。
有于依怙发大声白:“阿底峡请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信为极要。
曾有人很不恭敬地对阿底峡尊者大声说:“阿底峡,请为我传教授。”
尊者回答:“哈哈!我还是有很好的耳根,你不必这么大声。所谓教授,就是信心!信心!信心!”如同尊者所强调的那样,信心极为重要。
以理归纳上述“信心极为重要”的根据,即:
对于所化相续中生起圆满道的证德来说,信心极其重要,因为证德最初生起、中间安住、最后增长,都要依赖信心。
从五根五力的次第观察,也能理解“信心为首”的涵义。信、进、念、定、慧,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即:依赖信心产生精进,依赖精进产生不忘失的正念,依赖正念产生心系一缘的禅定,依赖禅定产生如实了知法性的智慧。因此,五根的根本是信根,五力的根本为信力,一切善行皆以信心为首要。
特别从缘于上师的敬信来说,要在相续中产生道的证德,对上师的信心至关重要。因为,一切证德的生起依赖上师加持,而上师加持要融入相续,又须依赖信心。
下面以密宗和净土宗为例,说明大乘法中修习信心的重要性。
密宗尤其强调信心的重要。
如《大威德续》云:“信心佛宝信法宝,信心僧宝信心母,信心上师信心父,信心大道信心舟,信心即是如意宝,信心密咒之悉地,信心福德之圣财,是故修持密咒者,是为自心起信心,应当诚心敬他众。”
莲师云:“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
帝洛巴说:“自己内心若有恭敬,即使上师住得很远也像很近一样。”
米拉日巴说:“若具信心和恭敬,就会产生加持。”
哲贡炯巴仁波切说:“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
法王蒋扬钦则旺波说:“修密法的上根,是指信根上等,也就是对佛法和上师具有坚定不移信心者。”
在《杰珍大圆满》、《空行心滴引导文》等中也说,对修学密宗而言,信心上等是上等根器,信心中等是中等根器,信心下等是下等根器。因此,信心如同开启成就大门的钥匙。
对净土宗行人来说,信心是往生净土最关键的正因。《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云:“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
《安乐集》中安立三种心:一者淳心,指信心深厚;二者一心,指信心纯一;三者相续心,指信心相续,不杂余念。该论又说:信心如能相续,则是一心;如能一心,则是淳心。具此三心,如不得往生,无有是处。
《阿弥陀经》云:“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因此,释迦佛着重强调信心。净土行人首先应信受佛语真实不虚、真实有极乐世界的万德庄严、真实有往生净土的不可思议利益,由深信而发愿求生,由发愿而修习净业。所以,信心是往生净土的第一正因。
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并说:“信力圆时则佛力圆。”
《无死鼓声总持经》云:“具信善男或善女,谁有信心、胜解及恭敬心,将往生净土。”
庚二、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
其信总之亦有多种,谓信三宝、业果、四谛,然此中者,谓信尊重。
总之,信心也有很多种,比如,信三宝、信业果、信四谛,然而此处所修的信心,是指对上师的净信。
信心的分类:
《阿毗达磨杂集论》云:“信者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谓于实有体,起忍可行信;于实有德,起清净行信;于实有能,起希望行信,谓我有力能得能成。”
所谓信,就是对于有体、有德、有能,分别以忍可、清净、希望为体,即:一、对“实有体”发起“忍可行信”,即对诸法真实的事理深信而忍可;二、对“实有德”发起“清净行信”,即对三宝真实的功德深深信乐;三、对“实有能”发起“希望行信”,即对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根,深信自己有力量能获得、成办,而发起希望行信。
庚三、如何修信之理分四:一、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 二、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 三、必须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 四、对所有上师皆须无差别行持“观其功德、莫观过失”之理
辛一、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
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如《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 ,弟子于阿阇黎 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
弟子对上师应当如何观想?如《金刚手灌顶续》所说:“秘密主,弟子对阿阇黎应当如何观想呢?对佛如何观想,对阿阇黎就应这样观想。如果有观师为佛的心,他的善根就会常常生长,此人将速疾成佛而利益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中也说应对上师生起大师之想,小乘毗奈耶中也有应对亲教师和羯磨阿阇黎作佛想的教诫。
《佛说宝云经》云:“于此法师当生殷勤想,善知识想,作示正道想。见是法师应生爱乐信敬欢喜,应起远迎请令就座,应当赞叹:‘善哉!善哉!快说法要。’若一劫若减一劫若过一劫赞叹,如是犹不能尽,何以故?若人好乐法者种种赞叹尊重恭敬,犹不能尽所行之处。假使有人能以血洒地,犹故不名尽心供养,何以故?如此法师则为受持如来一切佛种,如此法师应如狮子无异。”假使有人能以鲜血洒地,还不能称为尽心供养法师。为什么呢?因为法师受持如来的一切佛种,应当如同对人中狮子 一般对待法师。
《密集金刚》、《金刚精华庄严续》、《事师五十颂》、《大般若经》、《增上意乐经》、《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十法经》、《地藏十轮经》等显密经续中,都宣说了应当对阿阇黎观想为佛。
有人问:为什么应观善知识为佛?以下说明理由。
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
观师为佛的意义是:若了知是佛,则对佛不会生起寻求过失之心,而会生起思念功德之心。对于上师,特别应舍弃一切寻察过失之心,而修习观察功德之心。
以上说明:为了避免寻求过失,而引发思念功德之心,应当观师为佛。
下面阐述必须观师为佛的其它理由。
佛为了调伏众生而无勤示现千百亿化身,善知识即是佛的化身,因此须观师为佛。
《华严经》、《宝性论》、《大乘庄严经论》、《中观心论》等中,都说佛陀有种种化身等。《涅槃经》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父子相会经》云:“不空成就问佛:‘若佛涅槃,恐无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后,当化阿阇黎,而利诸有情’。”《二观察续》等诸多密续中也如是宣说。
《普贤上师言教》说:“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总集三宝;又身为上师、语为本尊、意为空行,总集三根本;又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总集三身;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
此外,以信心观修上师时,应观上师为佛,并且思惟上师的恩德超胜诸佛,这样念修具有极殊胜的功德。密续中说:“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誓言庄严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
从获得加持的角度,索甲仁波切说:“要想得到上师教法的全部加持转化力量,你就必须尝试开启自己最大的恭敬心。只有当你把上师当作佛时,象佛一般的教法才能够从上师的智慧心来到你身心。如果你不能视上师就是佛,而只是把他看作普通人,那么完美的加持就永远不会出现,即使是最伟大的教法,你也无法接受。”
辛二、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
思惟分别上师过失的过患之后,应当遮止分别上师过失的邪行。
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
而且,应按《金刚手灌顶续》所说实行,即:“应执取上师的功德,始终不应取上师的过失。取上师功德便能获得成就,执上师过失则不得成就。”虽然上师的功德增上,但如果仅从他稍有过失之处观察,则必定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善偷利益为饱肚打一生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