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博士毕业几年能当博导为什么博导还是纠缠

大风号出品
准研究生,你知道如何判断导师的“水平”吗?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何谓导师的“水平”?(图片来源:千图网)前言曾经看到王修慧老师写了篇题为《准硕士生,选导师你看中的真是学术水平吗?》的博文,这篇的反响很不错!俺在读后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按下了“推荐”按钮并写下了一条评论,结果居然也只能屈居双重第二(第一个出手的是吴国清老师)。不过,俺留下的两句关于“水”和“平”的评论,却收获了王老师非常积极而且客气的回应,声称他抛的是“砖”,而想引我的“玉”。这个期待似乎太高,倒有点折杀小生了。为了尽量不辜负王老师的期望,我在喝掉了小半碗家酿(俺姐自制的佳酿)葡萄酒后,决定在睡下之前借着酒劲儿写出这篇博文,斗胆议论一下导师的“水平”。当然,俺这里说的“导师”,绝不是指某一位具体的导师,而是泛泛地跟准研究生们聊几句如何看待导师。行文作风还是非常老套的招数——拆!把水平这个词拆开,分别从“水”和“平”这两个字着手加以分析讨论。关于研究生选导师,俺在几年前曾有专文论述。时值选导师(准确说是找导师“套磁”)旺季,当然还要不避“自引”之嫌,重新晒上一晒。其实学生选导师考虑的因素,可能很多,也可能很少,所谓看重“学术水平”云云,大概是最拿得上台面的依据;其他的因素,例如导师的名气、头衔、职位、财力、社会关系、工作作风甚至财富观念等等,或许都是可以被考虑的,甚至是被优先看重的。与这些最看得见、最容易打听到的因素相比,所谓“学术水平”反而可能要“退居二线”了。道理很简单,“学术水平”的评价其实并不容易做出,别说一个本科刚毕业甚至还没毕业的学生很难有能力判断,就是找若干在科研江湖上闯荡多年的老师,如果不是小同行而且经常在各种学术交流中碰面,都未必能做出准确地判断。多数情况下,是借助发表文章的杂志档次、影响引谘、引用(饮用)次数之类量化数据才能做个并不见得很精准的判定。对现代科研评价体系初窥门径的准研究生们,自然也要靠这些所谓“量化数据”来作为判断导师“学术水平”的标准。(图片来源:千图网)其实这个“标准”虽然用得很多,甚至很滥(更多时候是懒)了,但它却是很彪,而未必足够准。事实上,“学术水平”不见得都是可以写出来而且能被发表的,尽管我始终认为能发表出来的应该是有起码的甚至相当高的水平。“问题在于,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是一回事,学生的学术水平及其获得的提升有时可能是另外一回事。有些导师自己的水平非常高,但却高得让弟子无法企及,弟子在导师面前总感觉“自惭形秽”,甚至“渺小”得无地自容。如果导师不善于或者没有耐心点拨指导学生,则弟子获得的提升会很有限。相反,导师的绝对水平可能并不见得十分高明,但却总有办法让学生在自己门下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作为一个“跳板”,能把学生弹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倘若学生善于借助着这个弹力跃升站上了更高的平台,则其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是有保障的,这本身也可以算是一种“学术水平”。相比之下,后者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意义可能更大(当然,这里主要是针对潜心学术型研究生说的,存心想混文凭和找好工作的可能要另算)。(图片来源:千图网)洋洋洒洒两段话写完,居然还在纠缠学术水平,并没开始写开篇承诺的“水”和“平”。严重跑偏了,惭愧!下面必须正式说“水”和“平”了:“水”——学问和知识所谓的“水”,说的是导师肚子里有多少“墨水”,也就是有多少学问和知识,这是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一个判断。毫无疑问,导师的知识越多,能教给学术的自然也就越多。师从一位有学问的导师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这其实根本不用我多说。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个水其实也应该就是导师的“学术水平”之意了。必须说,这里所说的“水”是中性的甚至是褒义的,还有一个“水”——水货的水,是贬义的,不想再多说了,大家也都懂的。想知道一个人“有多少水”或者“有多水”,通常需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交谈中做出自己的判断,仅靠民间传说或宣传资料是不够的。“平”——作风和人品所说的“平”,说的是导师是否平易近人,处事是否公平,这是关于工作作风和人品方面的判断,它会决定了研究生阶段日子过得是否开心,会不会很郁闷。多数研究生在跟那些平易近人而没有架子的导师打交道时会觉得比较轻松愉快,一般不会太难受。导师如果处事公平公正而且公开,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哪怕自己的利益没有达到最大化,也应该可以理解。相反,如果导师过于高高在上,或者总喜欢把学生分出个远近亲疏来区别对待,则会在师生之间产生很大的隔阂和不信任感,绝对不利于课题组的安定团结,长期看大家失去的都会很多。(图片来源:千图网)“平”字的另一个解读,是平常心。导师如果心气很高,目标很远大,做学生的就难免会压力山大。有压力绝对不是坏事,本来是好事,能促进人努力工作,但这可能要因人而异。能承受住压力、本来心气也很高的学生,在这种导师的门下当然会很受用;而对于多数智力体力能力耐力统统不够给力的普通学生来说,遇到这样的导师恐怕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很痛苦。相反,如果导师自己有一颗平常心,没有过高的追求,学生也有一颗平常心,压力就可以小一些,当然也就不至于被压垮。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平常心绝不是平庸心,而是一种能够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心态。综上所述,研究生选导师,要看其“水平”,而这“水平”的内涵,其实是很丰富的。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喆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55.html相关阅读:研究生与导师互相选择的两种模式研究生如何选导师?这5条绝对是经验之谈!准硕士生,选导师你看中的真是学术水平吗?不得不说的话:为硕士生选导师进忠言在理工科领域怎样选报导师导师培养研究生的5种模式,你的导师是哪一种?为什么有些研究生毕业后会和导师老死不相往来?导师与学生这对CP的结局该怎么形容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中国科学报我初三刚毕业,3天后要去面试,但是已经纠缠了我1年的痘痘特别烦人,我已经和它抗争了很长时间,现在鼻_百度知道
我初三刚毕业,3天后要去面试,但是已经纠缠了我1年的痘痘特别烦人,我已经和它抗争了很长时间,现在鼻
我初三刚毕业,3天后要去面试,但是已经纠缠了我1年的痘痘特别烦人,我已经和它抗争了很长时间,现在鼻子两边那里全部是红色的肿胀,还有上嘴唇也是红色肿胀然后其余地方也稀疏长了几...
我初三刚毕业,3天后要去面试,但是已经纠缠了我1年的痘痘特别烦人,我已经和它抗争了很长时间,现在鼻子两边那里全部是红色的肿胀,还有上嘴唇也是红色肿胀然后其余地方也稀疏长了几个红色肿胀,我现在要在三天内缓解这些痘痘求告诉我该怎么半?成功缓解我给你冲10qb,绝不坑人,坑人死全家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honey15201知道合伙人
honey15201
这几天吃清淡的,晚上10就要睡觉,保持轻松,然后擦掉芦荟胶,多喝点水
也可以擦红霉素软膏
需要买洗面奶吗
可以啊……要用温和的,泡沫多的洗面奶
可以推荐几个吗
你是就要洗面奶,还是男孩子专用的?
男生用的吧。。。
那你买杰威尔的
买补水的就可以了……
祛痘不是一天两天,买一整套,
已经变成白色的痘痘用痤疮针或者棉签挤掉,然后擦点红霉素消炎
热心网友知道合伙人
没有真的快有效的,我的已经几年了,只是没你的严重,到化妆品店买中草药的去痘,一瓶药水。一瓶药膏。三百块,我用的是,有效,,只是短期内不行的,,要禁辣,,喝点板蓝根也行,本人试过,有效
,,推荐给你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爆火的这个摇滚哥,竟是中科院博导…
本文转载自 重庆晚报 来源:齐鲁晚报
近日,窦唯发布新专辑《山水清音图》
据说灵感来自同名古画
《山水清音图》 专辑 图源网络
专辑分为“萧和键音图”、“鸣虫静夜图”
“童子诵乐图”、“长卷舒慵图”等
正如一幅画卷
《山水清音图》图据网络
大家都在感慨窦唯出专辑的速度
很少有人注意到专辑中的一个名字:
他是一名中科院的物理学家
在这张专辑中担任吉他手
陈涌海 资料图片
陈涌海何许人也?
中科院半导体所主页上这样介绍他: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物理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规划项目和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中科院重点项目等十余个科研项目。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曾获2004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度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奖励和荣誉。
一个物理大牛,如何就成了吉他手?
未名湖畔摇滚人
陈涌海是毕业于北大的才子
知名的物理学者
中科院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导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而在这些名头之下
他还是一名桀骜不驯的摇滚青年
2011年,陈涌海在笑佛寺唱了一曲《将进酒》
对面那位打着拍子的
是国学大家钱绍武
视频一出,网络播放量迅速突破千万
自此,他也获得了“摇滚博导”的称号
追溯来源,不能不提北大
陈涌海小时候,父亲在电影院工作
常看电影的他会唱很多歌
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里流行学吉他
一向走文艺路线的北大尤爱此风
1986年,陈涌海从老家考入北大物理学系
花两个月饭费买了一把60块钱的“翠鸟”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与几个爱好音乐的好友
听波未名湖,斜倚博雅塔
就着柔和的灯光唱歌
那时候,北大草坪上学子三五成群
有的读诗,有的唱歌,有的弹琴
年轻的高晓松也常流连其中
读书时在北大未名湖边弹琴高歌的陈涌海
就连攻读博士的时候
他也没有放弃唱歌这项爱好
一帮摇滚青年组建了一支“未名湖乐队”
出了一张名为《没有围墙的校园》的唱片
他们的摇滚乐
没有姑娘、远方和鸡汤
而是嘶吼着思考和忧愤
还有青年学子的远大理想
摇滚青年成了博导
打开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网页
陈涌海一直是其中的杰出人才
对于他来说,主业是科研:
其实做科研也是有乐趣的,跟玩游戏一样,达到目的时,都会在大脑产生某种让自己感到愉悦兴奋的化学物质,如果是常人难以完成的困难级别,你完成了就能分泌更多这种物质。不然也不会坚持做这行。
音乐是爱好,用来舒缓压力:
科研是职业,音乐只是业余爱好,两个都是我喜欢的,定位很清楚,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平衡。弹琴唱歌可以缓解科研上的压力吧,算是科研生活的一个很好的调剂。
如果能重头再来,当然还是搞科研:
科研和音乐都是我喜欢的,搞科研更有把握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搞音乐就不好说了,音乐就是自己的业余爱好。
陈涌海在办公室里弹唱 资料图片
这样一个活得清醒的人
每天8点钟到办公室
晚上6点钟回家吃饭
休息几个小时,晚上9点钟再回实验室
他是实验室的负责人,一般12点才离开
每天要忙自己的实验
要读业内相关的研究论文
要担起繁重的行政工作
还要看学生的汇报材料
他说自己是一个
不苟言笑、“无话可说”的老师
学生们都怕他
但他是真心关心学生
看到学生走弯路或者浪费时间,就着急
就像他当年咆哮自己一样咆哮他们:
“ 做不了刀子,也要做刀把子。哪怕做生锈的、钝刀的刀把子,也要跟刀子在一起。”
这把来自湖南的刀子
表面上是个“搞科研的”
血液中却流淌着悍勇之气
一次,他在台上演唱
有观众起哄嫌弃他的湖南方言听不懂
作为不出名的歌者,怕是要赧赧不安
或是说几句俏皮话缓和一下气氛
他怒吼观众:“听不懂的出去”
吓得起哄的观众坐在台下不敢吱声
看着想笑,又确实感觉痛快
但陈涌海并不认为这是霸气
真正霸气的是钱绍武老先生这种人:
2亿家产全都捐给清华了
“而我往外借个大钱
还得跟媳妇儿商量。”
陈涌海个人创作
视频火了之后
曾经有很多节目邀他表演
“你有一个梦想,我就帮你实现这个梦想”
但陈涌海一概拒绝了
“这不是扯淡么,我的梦想用不着你们实现”
“他们这么做
只是因为摇滚科学家的名头比较容易炒作
有噱头。”
有些理想主义情怀的陈涌海
有时觉得自己有些不容于社会
一次他参加一个聚会
火锅飘香的包间氛围甚佳
席上大家聊房子、车子、股票
他如坐针毡,后来不知怎么逃出来
跑到酒吧喝扎啤,又去看摇滚演出
才渐渐感觉到
“一种放任自在与激越不定纠缠在一起的奇妙的感受”
那晚他想起李白的一句诗: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
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
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
“李白还能携友同行,可是我能携谁,探谁呢?”
其实他身边不缺同好
在摇滚圈内也颇有名气
被誉为摇滚大仙的窦唯
很欣赏陈涌海这种放荡不羁的侠气
时常跟他喝茶、一起演奏
他的身边还聚集了很多类似的朋友
用他的话说就是
“闻着味儿就都来了”
陈涌海与窦唯(左一)聊天
陈涌海唱《将进酒》那个视频
也是因为与钱先生谈古论今一时兴起
恰好被朋友拍了下来
“杨一在钱老那里做事
有次邀请我去钱老家做客
钱老用古法,为年轻人吟诵了几首诗词
与钱老喝茶聊天后
我随手抱起吉他,以现代歌者的风格
为老人豪唱了一曲《将进酒》。”
有个媒体朋友看完视频,对他说:
“你唱《将进酒》的一刻
是李白附体了
要是李白坐在我身边
肯定就是这个样!”
陈涌海身上最难得的,就是这股侠气
昔年在黄河边伴着水奔声、风嘶声
击节擂鼓高唱《将进酒》的侠客
现在会朋引伴
兴之所至豪情而歌的物理学家
他们的骨子里都蔑视庸俗,追求自由
但他将自己的感性和浪漫归结于时代
赞美的不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
而是不囿自身、挣脱枷锁
于乡野间实现价值的同学:
“ 那个时候我们的娱乐活动不多,很有理想主义情怀,我有一个同学外号“万能文艺青年”,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可硬是放弃学业去山村支教了。”
专辑出来后,他说:
“希望我弹的吉他不要败坏这张专辑。”
他喜欢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由那些熟悉的城市场景抽象出来
某种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结论
这些都让我着迷
我喜欢符合逻辑的玄幻和飞跃。”
2016年,毕业20年的陈涌海回到未名湖畔
在月亮底下对学弟学妹高歌《锦瑟》和《将进酒》
第二天,有人在微博赞他:
“未名湖畔最亮的星、最强的嘶吼”
从1993年在圆明园废墟上喝酒时
写下的第一首歌《废墟》开始
他和摇滚已经一起走过20多年的光景
对于他来说
重要的不是写了多少歌,或是唱得好不好
而是他最终在摇滚中
找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长期坚持原创及精品贴发布真的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对阿凡提团队的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点赞才是真心的支持!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The End
熊市不开户,牛市徒伤悲!英大证券手机开户全攻略!
我们将会最以专业、最专注,最诚挚地为您提供全方位财富增值保值服务!
股灾13个月,市场已然哀鸿遍野,熊市过大半,牛市还远吗?小心,熊市不开户,牛市徒伤悲啊!!!请信任——英大证券!
开户指导请加微信:aft0755
扫一扫即可哟: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炉子点得蛮好的)
(moutouren)
(查无此人)
第三方登录:博士的水平是导师的事情?
已有 10241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博士的水平是导师的事情?
前不久的两篇博文《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和《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得到了一些关注。
《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博文链接:
《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博文链接:
《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这篇博文针对的是在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为人以及学术环境给定的前提下,研究生自己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导师的水平和为人是在他自己多年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术环境的形成也不是一天的事情,所以原则上研究生们并没有力量和机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但研究生们却可以充分地改变和发展自己。这篇博文绝无替不负责任的导师开脱的用意。
《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这篇博文针对的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为人是与学术的大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环境和标准变化了,不同水平和为人的导师就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并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不同选择。已经在读的研究生要改变这些或等待这些东西的改变,是来不及的,而且常常是对自己没有长远的好处。这篇博文也绝无替不负责任的导师开脱的用意。
我之所以讨论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说什么高深和全面的道理,而是针对目前实际存在的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种种问题。
现在要说的《博士的水平是导师的事情》,说的还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情。有水平和见识的导师,的确可以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水平和见识得到提高。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学生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来实现,就是说不要轻易让学生过关的意思。是所谓教不严,师之惰。
但是,同一个导师对于不同的学生的标准和要求其实很不相同。绝大多数的导师对于水平较差和自我实现期望较低的学生要求标准相对低一些,而对水平较高和自我实现期望比较高的学生要求标准相对高一些。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导师的标准和要求接受的程度也很不相同。所以,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实际关系一般来讲是他们之间在一起互动的结果。但基本的标准对同一个导师来说一般还是比较稳定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实非常复杂,长期相处的师生之间的爱恨交加的关系,并不会比一对恋人或者夫妻之间的爱恨交加来得简单。所以,为了简化和避免纠缠不清的状态,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议事规则有比较清楚的划分很重要。
在这些责任、义务和规则中,老师的发言权和自主处置权当然会高过学生。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更是强调和强化师生之间的依附和依存关系。不过,现代的人们的普遍看法和做法是削弱这种依附和依存关系。
自古以来,学生们都会抱怨人平和水平不好的老师,会滥用他们的自主处置权力,所以人们也常常会呼吁和选择限制老师的自主处置权。不过,这种呼吁能够变为现实,还需要社会思潮的变迁,以及政府和政治权力的介入。历史上教师的自主处置权被逐步限制和剥夺,都是政府和行政通过各种对老师特权的抱怨和不满来完成的。不管这样做是对是错,老师的自主处置权被限制的结果,自然会是师生关系逐渐进入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和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的状态。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传统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是随着老师的自主处置权的削弱和剥夺而逐渐消失的。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师生关系,在学生对导师的从属关系被日渐削弱的前提下,不可能得到恢复。所谓导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日渐对立,正是这个大的趋势所造成的。这些大趋势没有人能够逆转,因为现在大家绝不会轻易赞成回到人身依附关系较强的封建社会。当然,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依附关系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因为不管如何,在师生的关系中,原则上总是要由导师来向学生提出要求的。当然,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除外。
抛开大趋势,从具体的问题上来讲,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同一个导师在他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对于学术的看法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导师自己要对这些问题有正确的了解,学生对于导师的这些问题也应该有正确的了解。比如说,研究上刚起步的导师和研究已经上了轨道的导师,会有很不一样的风格。前者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对于刚起步的研究生会有更多的耐心。但随着研究和工作的深入,后者对于刚起步的研究生耐心自然会有所减少。对于后者,学生的正确态度是自己要更加的主动地区与导师讨论问题,但反过来开说,要偷懒也更容易。我的研究组不大,一般只有七八个人,因此这种情形还不严重,而我也常常会追着学生询问他的知识学习和研究进展状况,但很多时候学生们会觉得这是让他们不舒服的不必要的压力。研究组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变大,不能简单地讲大的研究组就一定不好。但在大的研究组里面,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的问题会更突出一些,而导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会倾向于更加的参差不齐。
不管怎么说,导师对于学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非常重要。即使是在同一个地方,这些要求在不同的导师那里也常常会差别很大。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在说起某博士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他是谁谁谁的弟子,这显然是隐含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假设。当然,如果某个学生特别有出息,人们也会提到他的老师,这是隐含了&高徒有名师&的意思。在这个层次上说,博士的水平的确是导师的事情。
但是,在目前的大趋势下,学生和导师之间不会再有以前的那种比较长期的依附或依存关系。所以,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导师的成就是导师的成就,学生的成就是学生的成就,不会被随便混淆。
如果某个学生很不错,大家在夸导师的时候千万也不会忘记同一个导师另外的某个学生很无能。既然导师和学生之间并没有多深的依附或者依存关系,学生之间的真正的差别主要是来源于学生自己,而不见得是导师起了多关键的作用。这正是所谓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
同样,导师如果有什么大成就,也并不见得就是学生的功劳。首先,同一个导师不止有一个学生,其次,某个学生作出了重要工作,恐怕换一个学生在这个导师的指导下也照样能做出。这个学生究竟行不行,还是得看他自己独立以后能有些什么作为。这正是所谓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
曾经有人告诉我说本组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表示担心他离开以后研究组后面的学生研究会做得不好。人家评论说这个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对此,我的态度很坦然。首先,只有好的和的确有贡献的学生才会这样看问题,对导师来说,没有什么比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己曾经做出的贡献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好的事儿;其次,作为导师,我感到有压力,因为我的其他学生也得做有人能做出同样或者更好的研究。否则不就正好证明我无能吗?我可从来不想被人说我的成就都是靠学生才有的。
导师和学生能够有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关系最好。不过这只是属于传统师生关系下的老生常谈,现在也越来越难得。既然已经gone with the wind的事,我就不多说了。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和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的态度,应该最符合professional精神,也对大家都有好处。
相关专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鸿飞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9
推荐到博客首页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阴中学毕业博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