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渡里的禅味人生茶道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
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
学习啦【饮茶】 曾扬
  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1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把日常生活和宗教、哲学以及伦理结合到一起,从而成为了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文化活动。它在乎的不但是物质上的享受,而且还可运用茶会来学习茶道礼仪,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道德观。日本茶礼是一套能够表现出佛教禅宗思想的重要程序,立足于欣赏茶道表演,可以从中找到日本茶道所具有的含义。本文论述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日本茶道知识,并阐述了日本茶道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日本;茶道;文化
  中国茶文化为日本茶道之源头,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认可的经典性著作。我国古代的佛、道以及儒等思想都会对日本茶道观念以及世界观具有极为深刻之影响。所以说,日本茶道是在我国茶文化为基础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结合了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以及建筑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日本茶道并不注重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要运用茶会等方式,让大家学茶道增长见识,离开浮躁,提升审美能力与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日本茶道已经走向全世界,为多个国家所认可与赞赏。通过研究日本茶道文化,能够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之精髓,推动中日茶道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一、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
  日本茶道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茶道也就是品茶之道,这就代表了茶艺操作当中追求与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日本和中国自古以来就一衣带水,两国一直具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联系,而茶文化则是两国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源自于我国的茶文化在往世界各地进行传播时,比较早地进入到了日本列岛。中日两国的茶文化交流可谓是源远流长,一千多年以来始终绵延不断。茶叶的故乡就在我国云南省和越、泰、缅等国的接壤处,那儿如今依然种有数棵千年古茶树,其中树龄最长的达到一千七百多年,可以称之为茶树之王。最开始人们所喝的是绿茶,后来中国发明了蒸制茶叶的手法,并在8世纪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的茶都是通过遣隋使或者遣唐使带回的,因而异常珍贵,主要是作为药用。到了平安时期,日本的永忠、空海等高僧把中国的茶种带回到日本进行播种,促进了日本茶文化的大发展。镰仓时期的日本大兴品茶之风。1191年,荣西禅师不仅自己种茶,而且还将茶种送于京都高僧明惠,明惠将茶种种于�衔采剑�日本著名的诞生。此后,日本举国盛起了饮茶的新风尚。如今在日本大行其道的茶道是在十六世纪由千利休大师所创的。他主张在环境幽雅之处筑茶室,讲求茶具之美,推进品茶庭园创意化,产生了影响至今的日本千家流品茶法。
  二、日本茶道知识介绍
  日本茶道可以说是一种室内传统艺术,是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全面隔绝的一种特殊场所之中和特定时间之中所开展的一种艺术性仪式,一定要通过十分复杂而且繁琐的手段,运用特定方法才能完成。除应用特殊方法之外,日本茶道还十分注重于人和人相互间的联系。比如,日本茶道中所之茶并非个人之茶,而是为集体所共有之茶。茶道的中心为茶的聚会。全部参加茶会的人士均可通过茶会来脱离现实社会之中的各类制约,让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心深处更加和谐。日本茶道涵盖了精神主义,也就是注重清、静、和、寂。在茶道历史之中,有大量重名的人为了求心之道而耗费了大量时间。茶道就是建立于与世隔绝前提之下的,因此其十分自然地追求精神境界视为自身的奋斗目标,也就是求道性。当然,茶道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具备了游乐方面的性质,自然也不排除部分人士是因为娱乐目的而加入到茶道仪式之中的。事实上,茶道所具有的求道性和趣味性之间不是彼此矛盾的,其同时并存在茶道当中。茶会可以说是茶道之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常说来,一定要具有三个条件,茶会才能够举行。茶会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聚会,通过茶会来获得心境上的沟通。其次,茶会注重于搭配,主人和客人之间使用茶道用具的科学搭配,让自身处于轻松和谐的茶室空间当中。最后,茶道的礼法包括主人接客过程中娴熟的动作等,都会让茶会的兴趣能够达到新的高潮。依据茶道之规矩,一定要在吃过饭之后才能够喝浓茶,如此一来茶会变得更为美味。在正式茶会喝浓茶以前,一定要吃一顿被称为怀石餐的简单饭菜。
  三、日本茶道的文化含义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之一,一直为全球各国所称道。当前,日本茶道中的著名宗派之一里千家已经在各个国家设置了茶室并且传播与研究茶道。品茶这一艺术形式来源于我国,并从唐代起传入到日本。日本对此加以吸收与发展,而且在十六世纪时由千利休创立了具备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茶道集中了哲学、文化以及宗教等内容,牵涉到了陶瓷、雕刻、书画以及建筑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日本茶道具备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含义。一是茶的品位。茶是草木当中有一人,也就是说在大自然当中的人,其心灵最为平和、自然。当人们放下闲事、杂念与贪欲,即可欣赏到大自然之中的柳绿花红,欣赏到无尽的珍贵宝藏。在中国文化之中,将饮酒视为醉乡,这就是一个令人沉醉的世界。将饮茶称为醒乡,也就是让人保持清醒的世界。从醉乡进入到醒乡之中,也就是从烦恼世界进入觉悟世界之中。二是茶的寿命。在日本茶道文化之中素来有喜寿、米寿以及茶寿之说。喜寿为77岁、米寿为80多岁、茶寿则是108岁。正所谓&茶人得茶寿。&爱饮茶之人即可得到茶寿。茶人能得茶寿和茶所具有的养生功能息息相关。茶具有三德,既可驱除瞌睡,让人保持清醒,也可帮助消化,还能不让欲望对外爆发。因为有以上三大功能,饮茶能够养生延年。三是茶的精神。我国唐代茶圣陆羽提出精、行、俭、德四字,日本千利休大师提出的是和、敬、清、寂四字。和为茶道思想之中心。就精神层面而言,就是让内心相互对立的观念实现调和与化解。僧团被称之为和合众,因而一直以有六和敬之准则。敬是指在茶道中对所有事物均保持恭敬之态度,以恭敬之心来做好工作。清在茶道当中主要是指外物与内心之清净与洁白的状态。六根清净既是禅道也属茶道。寂主要是指心中各种欲火被浇灭以后的宁静安祥之状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道在日本文化当中具有主导性的地位,从而成为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之精华。茶道被称为日本民族文化之象征,在全球传统文化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观察日本茶道之发展,自始至终对于促进日本传统文化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为日本的人文、礼仪以及饮食文化之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日本茶道的发展已经从一种娱乐方式升华为艺术、哲学甚至是伦理道德。日本茶道倡导的朴素与纯净精神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代表以及日本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鸿 宇. 说茶之日本茶道[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陈姗姗,卢永松.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2).
  [3]李 薇. 日本茶道文化的渊源与流变[J]. 科技视界,2014(26).
  [4]杨月琴,王荣华. 从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看日本茶道文化特征研究[J]. 才智,2015(25).
  [5]黄 丹. 从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J]. 福建茶叶,2016(9).
  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2
  基于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国茶道;日本茶道;禅
  [论文内容提要]在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期,通过传播中国文化的僧人们将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所以中日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本文从茶道体验入手,对两种文化的沿革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分析其精神实质,从而使这两种富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更容易理解和认知。
  一、引言
  我留学日本时曾有一次接触日本茶道的机会。那日我和朋友在大门前受到身着和服的主人的迎接,随后来到了一间明亮的会客厅,这是通往茶室的第一瞑想舞台&&&露地&。露地的&地&是指心,意为割断一切烦恼之绪,现出真实的本性。露地是自我启示的通路,也是此岸(今世)通往彼岸(他世)的桥梁,踏上露地即意味着踏上脱离尘世的第一步。露地有内外之分。会客厅也叫&外露地&,是为了等候客人,让客人作好进入内露地的准备而建。客人到齐之后,追随主人走过一条幽静细长的石子路,来到一个清静古雅的&和风&庭院。此处在茶道中称为&内露地&。庭院环抱着一间古朴的草庵,那就是茶室(すきや)。茶室外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石头水缸,我们用一长柄的竹制水瓢盛水洗手,通过这简单的洗礼之后,方可进入茶室。客人们不论身份地位,都从一个小门跪着钻入茶室。逐一入室之后,主人最后进来。大家先在壁龛前行礼,然后宾主致礼入座。主人先捧出甜点,以调节茶味。一切准备就绪,茶道师开始点茶。盛茶水的茶器是只闲寂古雅、不规则形状的茶碗。茶道师取二、三匙抹茶粉放入其中,注入适量的开水,再用茶筅不断地搅拌着碗中茶汤,直至碧绿色的泡沫立起。点茶完毕,主人将茶碗上花纹转向客人后,跪着递上茶,客人用双手接过茶碗,再将花纹转向主人,然后举至额头,表示还礼。我们是以轮饮的形式品尝了茶。饮完茶,客人要讲一些赞扬茶或感谢主人的话。茶事活动在这静寂庄重的氛围中完成,使人产生一种清寂超然的感觉,继而升华为一种悠久的余情。
  完成了对日本茶道的初探,茶道中所表现出的宗教美让我体会到不同于中国茶道的另一种魅力。为了进一步了解日本茶道,首先我想通过与中国茶文化的比较,来探究其发展历程。
  二、茶在中日的沿革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字在唐代之前有繥、繦、、茗、羠、诧等别称,后经唐玄宗御批而统一称之为&茶&。茶最初为供品,继而才为药用。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茶有恢复疲劳、提神醒脑、增强判断力、恢复视力等功效,所以它不仅用作内服药,也时常被制成医治风湿病等的镇痛软膏。后来,逐渐地被人们食用。唐以前,饮茶还处在养生、保健等功能阶段,茶艺也远未完善,茶是贵族的专用饮品。唐朝,茶开始在民间盛行,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此时的茶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饮料,而是为静心育德、悟道修身所用。唐代诗人陆羽,由于出身禅门,师从道家,又与儒家士大夫们交往甚密,所以在其所著的世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中,首先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入了对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的描述中,标志着中国茶道的产生,但是他没有提出&茶道&这个词。《茶经》介绍了风靡唐朝的&淹茶法&,就是用磨把晒干的茶叶磨成粉并拌和煎制成饼茶储存,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将茶团捣碎后加桂、姜、盐等材料,煮而饮其汤。唐代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率先冠茶以&道&。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他通过&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饮茶过程,体现了心灵清静便可顿悟的禅宗思想。北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更深远更广泛,茶叶采制更为精制。一种称为&斗茶&的雅玩在当时很流行。在宋朝蔡襄所著的《茶录》上篇中记述了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和点茶,说明宋人是将茶叶磨成茶粉贮存的,并且&抹茶法&茶艺在当时已经相当完整和成熟。随着饮茶文化进一步大众化,为了方便饮用,宋朝末年,茶叶生产开始逐渐地转向叶茶。明代张源《茶录》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泡法,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稍侯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可见明代叶茶开始流行, 饮茶由过去的抹茶法等复杂茶艺改变为与现在类似的简单的&煎茶法&的冲泡形式。
  茶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从茶的传入到茶道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平安时代,随着遣唐使的派遣,大批日僧来唐求法。在求法过程中,受到寺院茶文化的薰陶,回国时把佛教文化和饮茶文化同时传回了日本&#年前,日僧最澄从大唐带回茶种,撒播于台麓山,开拓了日本种茶史&#年弘法大师空海入唐求法,将制茶技艺带回了日本&#4年传至日本的《茶经》掀起了&弘仁茶风&的饮茶热流,唐风&淹茶法&盛极一时。但此时的茶事只是上层社会的一种风雅之举&#年日本废除了遣唐使,茶文化走向低迷。镰仓时代,1211年荣西明庵禅师撰写了日本最早的茶经《吃茶养生记》,详细介绍了中国寺院里种种的喝茶方法以及宣扬饮茶有益寿延年的作用。在荣西的推动下,出现了&寺院茶&,宋风&抹茶法&尤其受到钟爱。寺院常会施茶与百姓,促进了茶向民间的传播,室町幕府的北山文化时期,茶文化与当时极度奢华的武士阶级生活相适应,寺院茶演变成奢侈的&斗茶&。室町中期以后,人们不再注重奢华,更讲究风雅品味,于是出现了高贵华丽的&书院台子茶&。而珠光(年)认为书院台子茶在其华丽的形式下并没有太多的精神内容。他注重和汉相融,精简了华丽复杂的茶事形式,创建了清寂素朴的&草庵茶&。并将禅引入茶的精神世界,开创了&茶禅一味&的境地,日本茶道的雏形完成了。他还在《心之文》中称茶为&道&,这是日本茶道之首称。之后出现的绍鸥()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草庵茶的精神,深化了草庵茶的禅宗理念,但他强调更多的是草庵茶的和风形式。最后千利休()将珠光的精神、绍鸥的形式相结合,加上自身对禅的体悟,将茶道提高为一种俗化了的生活禅,从而完善了茶道。日本人虽然崇尚茶道,但因其核心是禅,非普通百姓所能领悟,所以很难在百姓中盛行开来。到了江户时期,明朝高僧隐元隆琦被聘东渡日本传教,同时将&煎茶法&也传至日本。由于煎茶法既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很快被大众所接受。
  从两国茶文化的沿革可以看出其发展时序上的一致性。日本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闪烁着中国茶文化的光彩。但从室町时代开始,它与禅宗紧密结合,向着精致空灵的方向发展,形成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东方文化&&日本茶道。
  三、中日茶道的精神实质
  中国茶道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其精神是&廉美清和敬&,即指清廉俭朴、平和快乐、清澄寂静、真诚处世、敬爱待人。
  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祟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将饮茶习俗和优良茶种传入日本的是遣唐僧人, 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人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从日本茶文化的开始直至茶道的完成都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日本茶道主要受禅宗的影响。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
  日本茶道还讲究&一期一会&的心境。它源自于佛教的无常观,是指世事无常。既然没有一样事物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与人的每一次交会也是绝无仅有的,茶事活动亦如此。只要还原自我,怀着只此一次的信念,无造作、无杂念地投入,就能从紧促短暂的茶事中获得无限的自由。茶道中还有数寄屋、石缸、茶碗等许多不规则物体,这是因为茶道界以&不对称、不重复、绝无仅有、变化等&为美,如事物太过于正规匀称,则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不完整、富有变化(无常)才更有情趣。这种审美意识源自以&无常&为美的禅宗美学观,禅宗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完美本身,让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美的极致,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完整来表达完美。
  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禅一味。禅门认为,喝茶、坐禅都是平凡事,如能在平凡事中找到真实,则表示心已被启发。例如:日本茶道有单饮和轮饮两种饮茶形式。单饮是指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轮饮是指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不管哪种形式,日语都称之为&お茶を一杯 む&。&竹田默雷禅师说:&若一碗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他认为一碗茶轮流喝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茶道的奥妙是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可见,日本茶道已经脱离了饮茶概念,成为了一种无茶亦可的禅宗修行的新形式。
  四、结束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中国茶道是无愧于世界文明的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日本茶道一开始就是重禅宗精神,已经升华到宗教哲学高度,成为了一种生活禅。所以它有一套严密复杂的仪式;茶人也都是修禅之人;其目的已不在于饮茶,而在于道,它是&禅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禅的活动&。在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过程中,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日本茶道认真探究,彼此不断地互相学习,使中日茶道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文伟,齐正奎.简话中国茶与禅[J].丝绸之路,2003,(2).[2]朱颖.禅宗与日本茶室建筑管窥[J].中外建筑,1999,(2).[3]陈永华.禅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从中日茶道的渊源、特点谈起[J].西北师大学报,2003,(5).[4]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人民出版社,2004.[5]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1).[6]小组成员:苏州大学文正学院02级日语专业学生 王园、叶飞、徐慧、喻蓓,指导老师:李东军,学术论文《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2005.
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相关文章:
[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相关的文章
【饮茶】图文推荐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回复了问题 o 4 人关注 o 3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3 人关注 o 2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3 人关注 o 2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6 人关注 o 5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16 人关注 o 15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9 人关注 o 8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3 人关注 o 2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8 人关注 o 7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16 人关注 o 15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16 人关注 o 15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4 人关注 o 3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3 人关注 o 2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3 人关注 o 2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6 人关注 o 5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16 人关注 o 15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9 人关注 o 8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3 人关注 o 2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8 人关注 o 7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16 人关注 o 15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回复了问题 o 16 人关注 o 15 个回复 o 0 次浏览 o 1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发表了文章 o 0 个评论 o 1 次浏览 o 5 天前
o 来自相关话题
“一把古琴,一段仁怀,一首曲目,一丝清凉”,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更是抒怀寄情之物。
7月21日,缘聚南明大美茶席秀活动之古琴鉴赏在筑城广场下沉商业区进行演奏,由来自中国古琴学会会员、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吴曦老师以及她的学生,分别为在场的所有听众朋友带来一曲曲宁静的古琴乐。
吴曦老师,于1989年开始学习古筝演奏,2000年考入贵州省名族学院音乐系古筝专业,2009年攻读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曾在2004年到2012年举办三场古筝独奏音乐会,并在2007年出版发行个人首张独奏专辑《暗香》。她的一曲梅花三弄,令在场的所有听众为之鼓掌。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国乐之精粹。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
聆听古琴演奏
古琴作为一种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古代艺术形式的绝美表现,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它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在今天的鉴赏会结束之后,在场不少听众一致认为,这场古琴鉴赏乐算是来值了,让自己体会到古琴乐的意境,更感受到了这种古代乐器给大家带来的美好。“古琴真趣,半在吟猱”,这就是古琴艺术审美追求在弹奏指法上的绝美体现。
文字来源:曾权发
图片来源:赵松
“一把古琴,一段仁怀,一首曲目,一丝清凉”,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更是抒怀寄情之物。
7月21日,缘聚南明大美茶席秀活动之古琴鉴赏在筑城广场下沉商业区进行演奏,由来自中国古琴学会会员、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吴曦老师以及她的学生,分别为在场的所有听众朋友带来一曲曲宁静的古琴乐。
吴曦老师,于1989年开始学习古筝演奏,2000年考入贵州省名族学院音乐系古筝专业,2009年攻读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曾在2004年到2012年举办三场古筝独奏音乐会,并在2007年出版发行个人首张独奏专辑《暗香》。她的一曲梅花三弄,令在场的所有听众为之鼓掌。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国乐之精粹。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
聆听古琴演奏
古琴作为一种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古代艺术形式的绝美表现,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它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在今天的鉴赏会结束之后,在场不少听众一致认为,这场古琴鉴赏乐算是来值了,让自己体会到古琴乐的意境,更感受到了这种古代乐器给大家带来的美好。“古琴真趣,半在吟猱”,这就是古琴艺术审美追求在弹奏指法上的绝美体现。
文字来源:曾权发
图片来源:赵松
发表了文章 o 0 个评论 o 2 次浏览 o
o 来自相关话题
茶文化、茶休闲:茶膳
茶膳,就是把茶汤或者茶叶与平时所吃的食物相结合,让茶味渗透到简单的食物中去。一方面可以增加食物的鲜味,另一方面也带去了茶的保健功效,一举两得,美不胜收。茶膳的由来已有很久了,茶水不仅可以加入到大米中煮成茶粥或茶饭,还可以制作茶饺、茶面等等,还能在糖果、饼干、点心、蛋糕、冰激淋中当作添加风味之用。这不仅满足了嗅觉上的需求,视觉上的赏心悦目,而且还能在味蕾上显得更加清淡细腻。
这是我在“茶的故事”中发觉并了解到的有关茶膳上的事,说句心里话,我当时是喜不自禁的,大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恰逢礼拜天,妻子出差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今早该吃点啥呢?就在这时,我的脑壳里灵光一现,急情之中想起了“茶的故事”里的茶面,这可以大胆偿试一下呀!于是,我麻利地起了床,草草地洗濑了一把脸,然后在储藏室里翻箱倒柜似的寻找着我妻子藏着掖着的,我们家那块珍藏了好些年的“春尖茯茶”。找着之后,我偷偷地撬了一小块,放进了电水壶,倒上了一壶水,插上电源,浇了一壶满满的黑茶。随后,我走进了厨房里,打开了电冰箱,取出了一小块鲜肉,切成了肉丝条,又洗了一片生姜,切成了姜米米,再洗了几个鲜红的红辣椒,切成了辣椒条条,还掰了几片大蒜,擂了一小碟大蒜酱,并煎了一个鸡蛋。
万事俱备。于是,我架起了锅,打开了液化气灶,稍微把肉丝条炒了一炒,接着将生姜米米和辣椒条条倒入锅里,翻打几下,再倒入自先准备好的黑茶水,烧沸翻腾后,面汤就出来了。然后,将弄好的面汤倒入到碗里,再用锅子烧一锅子的清水,等水开了之后,稍放一点盐(防止面条粘糊),随后把干面投入到锅里,等待面煮熟后,用筷子将面条夹到面汤碗里,把那个煎好的鸡蛋放在上面。哈哈!这样一碗“活灵活现”的茶面就“奇迹”般出来了。
其实,我在做这碗茶面时,早就已经象一只馋猫了。看着那琥珀色的面汤,闻着那空气中弥漫的茶香,我就陶醉得心痒痒的,甚至有种飘飘欲仙了感觉。当我真正迫不及待地端着那碗茶面时,有那一刹那,我犹豫了,不忍心了,因为这可是一件“作品”呀!可是,当一个人的食欲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我投降了,就象一只饿狼一样,狼呑虎咽般一下就将那碗茶面“倒”进了肚子里。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象一只饿狼一样吃东西,如果是过去,我是一个蛮斯文的人,可这次并不是我真的饿了要出自己的“洋象”,还写在这白纸黑字上,而真是那茶面太好吃了,再加上吃点擂好的大蒜酱(大蒜擂碎后十五分钟吃,其作用很大)而伴之,那完完全全是一种忍俊不住的冲动,完全是那茶面的汤色、茶面的香味所吸引,完全是那种品尝过后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味觉和味感而催人欲食。其实,普通的面条做法很是简单的,或许一般的家庭都是这么做的,可仅因用水上的不同,就造成了色、香、味等方面的完全不同。比如,茶面就是如此,茶面用的是茶水,特别是用黑茶茶水,由于黑茶是后发酵茶,茶香十足,茶汤厚重,颜色分明,而且有益于人体需求的各种元素较多,又容易被吸收,自然提高了面条的品位和质量。
初尝到胜利,我心里自然是美得不得了。所以,中午的时候我就早早地开始了其他茶膳的偿试。我还是用黑茶水,煮了一碗茶米饭,炒了一个辣椒炒肉和辣椒炒腊鱼,还炒了一个坛子菜和一个小菜,打了一个鸡蛋汤。吃着吃着,我便鬼使神差地拿出十几年前我下岗后从事酒代理时所剩下来的一瓶“满殿香酒”。其实,我是从来不一个人喝酒的,可那天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居然自饮自娱起来了。
不一会,我家的房门打开了,妻子提着个包回来了。她一进来,发现满房子是酒气,见我云里雾里地独自喝着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便连忙“冲”到了我的跟前,对着我大声嚷道:“你今天到底是怎么呐?搞得屋里酒气熏天,赶快喝一杯黑茶去,好好醒一下你的酒……”(作者:李峰/中国黑茶网,图片来源:互联网)
茶文化、茶休闲:茶膳
茶膳,就是把茶汤或者茶叶与平时所吃的食物相结合,让茶味渗透到简单的食物中去。一方面可以增加食物的鲜味,另一方面也带去了茶的保健功效,一举两得,美不胜收。茶膳的由来已有很久了,茶水不仅可以加入到大米中煮成茶粥或茶饭,还可以制作茶饺、茶面等等,还能在糖果、饼干、点心、蛋糕、冰激淋中当作添加风味之用。这不仅满足了嗅觉上的需求,视觉上的赏心悦目,而且还能在味蕾上显得更加清淡细腻。
这是我在“茶的故事”中发觉并了解到的有关茶膳上的事,说句心里话,我当时是喜不自禁的,大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恰逢礼拜天,妻子出差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今早该吃点啥呢?就在这时,我的脑壳里灵光一现,急情之中想起了“茶的故事”里的茶面,这可以大胆偿试一下呀!于是,我麻利地起了床,草草地洗濑了一把脸,然后在储藏室里翻箱倒柜似的寻找着我妻子藏着掖着的,我们家那块珍藏了好些年的“春尖茯茶”。找着之后,我偷偷地撬了一小块,放进了电水壶,倒上了一壶水,插上电源,浇了一壶满满的黑茶。随后,我走进了厨房里,打开了电冰箱,取出了一小块鲜肉,切成了肉丝条,又洗了一片生姜,切成了姜米米,再洗了几个鲜红的红辣椒,切成了辣椒条条,还掰了几片大蒜,擂了一小碟大蒜酱,并煎了一个鸡蛋。
万事俱备。于是,我架起了锅,打开了液化气灶,稍微把肉丝条炒了一炒,接着将生姜米米和辣椒条条倒入锅里,翻打几下,再倒入自先准备好的黑茶水,烧沸翻腾后,面汤就出来了。然后,将弄好的面汤倒入到碗里,再用锅子烧一锅子的清水,等水开了之后,稍放一点盐(防止面条粘糊),随后把干面投入到锅里,等待面煮熟后,用筷子将面条夹到面汤碗里,把那个煎好的鸡蛋放在上面。哈哈!这样一碗“活灵活现”的茶面就“奇迹”般出来了。
其实,我在做这碗茶面时,早就已经象一只馋猫了。看着那琥珀色的面汤,闻着那空气中弥漫的茶香,我就陶醉得心痒痒的,甚至有种飘飘欲仙了感觉。当我真正迫不及待地端着那碗茶面时,有那一刹那,我犹豫了,不忍心了,因为这可是一件“作品”呀!可是,当一个人的食欲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我投降了,就象一只饿狼一样,狼呑虎咽般一下就将那碗茶面“倒”进了肚子里。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象一只饿狼一样吃东西,如果是过去,我是一个蛮斯文的人,可这次并不是我真的饿了要出自己的“洋象”,还写在这白纸黑字上,而真是那茶面太好吃了,再加上吃点擂好的大蒜酱(大蒜擂碎后十五分钟吃,其作用很大)而伴之,那完完全全是一种忍俊不住的冲动,完全是那茶面的汤色、茶面的香味所吸引,完全是那种品尝过后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味觉和味感而催人欲食。其实,普通的面条做法很是简单的,或许一般的家庭都是这么做的,可仅因用水上的不同,就造成了色、香、味等方面的完全不同。比如,茶面就是如此,茶面用的是茶水,特别是用黑茶茶水,由于黑茶是后发酵茶,茶香十足,茶汤厚重,颜色分明,而且有益于人体需求的各种元素较多,又容易被吸收,自然提高了面条的品位和质量。
初尝到胜利,我心里自然是美得不得了。所以,中午的时候我就早早地开始了其他茶膳的偿试。我还是用黑茶水,煮了一碗茶米饭,炒了一个辣椒炒肉和辣椒炒腊鱼,还炒了一个坛子菜和一个小菜,打了一个鸡蛋汤。吃着吃着,我便鬼使神差地拿出十几年前我下岗后从事酒代理时所剩下来的一瓶“满殿香酒”。其实,我是从来不一个人喝酒的,可那天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居然自饮自娱起来了。
不一会,我家的房门打开了,妻子提着个包回来了。她一进来,发现满房子是酒气,见我云里雾里地独自喝着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便连忙“冲”到了我的跟前,对着我大声嚷道:“你今天到底是怎么呐?搞得屋里酒气熏天,赶快喝一杯黑茶去,好好醒一下你的酒……”(作者:李峰/中国黑茶网,图片来源:互联网)
发表了文章 o 0 个评论 o 1 次浏览 o
o 来自相关话题
茶文化、茶休闲:存茶
顾名思义,存茶就是保管好茶。而自古以来,人们对茶的保管方式和方法有很多,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我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的外婆家,时有人上门来讨教我外婆的存茶方法,而我外婆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原来在那个时候,我的外婆早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存茶人了。她一生都酷爱茶,并时常对来人说:“茶叶存得好,喝茶无烦恼。”
那个时候,我虽说年纪不大,但眼睛蛮尖的,记性蛮好的,而且特别喜欢粘人,时常跟在外婆的屁股后面学着做这做那的。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每年的立春之后,外婆就是家里面最忙最忙的一个大忙人了。她一般都是一大早就出去了,然后就背回来了一篓篓的新鲜春尖嫩茶,随后就将这些采摘回来的新鲜春尖嫩茶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做成了香喷喷的春尖黑茶。外婆做的春尖黑茶有蛮多,一时半会那是肯定吃不完的,她于是将这些春尖黑茶用一张张粗皮纸包好、捆扎好,有的则用竹篾篓子装着挂到了梭桐勾的上面用柴火熏烤;用的则用竹篾篓子装着,很是整齐地摆放到了四面通风的阁楼上;有的则有一个罐子或铁桶子或木桶子装着,放在厨房里的碗柜边上。如果天气蛮好的,外婆还把阁楼上的、坛坛罐罐里的那些春尖黑茶拿出来,放在斗垫(用竹篾制成的)上进行凉晒。有一次,外婆见我眼巴巴地盯着她,似乎知道我是想了解似的,她便对我说:“为什么一款好端端的茶开始喝时是蛮好的,可十天半个月后再喝时就变味了呢?其原因就是茶叶窜味了,也就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存茶。”
外婆存茶虽说简单,但给我的印象却有蛮深的。后来,我也成为了我们家乡一家茶厂里的一名普通员工,厂子有蛮大,存茶自然有很多,我时常注意观察和了解了一些存茶的技巧与方法,不外乎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茶要求避光。因为茶叶最忌讳的就是遭到太阳的暴晒,因为强烈的太阳光线不仅能损伤茶的颜色,而且还会破坏茶的香气和茶的滋味。特别是茶叶中的叶绿素,几乎可以说是“见不得光的”;二是存茶避免无异味。因为茶的最大特点就是吸异味能力强,所以装茶叶的各类包装材料和存放的地方必须是无异味的,甚至盛茶的容器也要尽可能地进行密闭,保持良好的防潮性,以减少与空气特别是有异味气体的接触,并将茶存放在清洁、卫生和无异味的地方;三是存茶要注意密封。可将茶叶装入铁罐或搪瓷罐内后,要用布塞住和扎紧罐口,用罐盖压住罐口。同时,还可以用热水瓶胆贮藏,因为热水瓶胆与外界空气是隔绝的,茶叶装入热水瓶胆内后,再用热水瓶盖塞塞紧塞严;四是存茶要注意阴凉。对于普通的茶叶来说,保存在阴凉处凉晒就行了。因为高温容易使茶叶变质变味,产生一种油脂败坏的味道。五是存茶要注意冷藏。对于茶而言,采用冷藏保存是最为适宜的,而最佳的保存温度一般是在2~10℃。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冷藏室或电冰箱贮藏,贮藏时要注意将茶叶密封后再放入;六是存茶要注意干燥。最好是在存茶的周围散上一点生石灰等,以吸收茶叶中的水分,保藏的效果较好。
存茶是按照茶所固有的特性来决定的,所以来不得半点的马虎。特别而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爱茶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因此建议爱茶之人最好挑选一款专用的茶叶罐来存茶应是明智之举。不过挑选茶叶罐时,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因为只有自己喜欢的才会去用它。同时,挑选茶叶罐时要把握好茶叶罐的造型,以及各类器皿的釉色等等。通常情况下,我们常见的茶叶罐材质有紫砂之类的,由于其具有一定透气性,一般用于普洱茶、安化黑茶、白茶等后发酵的茶;而青瓷之类的茶叶罐,其适应范围就更加广泛,能匹配更多的茶叶类型,更适合大众使用。
因此,饮茶有道,存茶亦有道!别让好端端的茶变质变味了哟!(作者:李峰,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与文章内容无关。)
茶文化、茶休闲:存茶
顾名思义,存茶就是保管好茶。而自古以来,人们对茶的保管方式和方法有很多,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我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的外婆家,时有人上门来讨教我外婆的存茶方法,而我外婆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原来在那个时候,我的外婆早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存茶人了。她一生都酷爱茶,并时常对来人说:“茶叶存得好,喝茶无烦恼。”
那个时候,我虽说年纪不大,但眼睛蛮尖的,记性蛮好的,而且特别喜欢粘人,时常跟在外婆的屁股后面学着做这做那的。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每年的立春之后,外婆就是家里面最忙最忙的一个大忙人了。她一般都是一大早就出去了,然后就背回来了一篓篓的新鲜春尖嫩茶,随后就将这些采摘回来的新鲜春尖嫩茶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做成了香喷喷的春尖黑茶。外婆做的春尖黑茶有蛮多,一时半会那是肯定吃不完的,她于是将这些春尖黑茶用一张张粗皮纸包好、捆扎好,有的则用竹篾篓子装着挂到了梭桐勾的上面用柴火熏烤;用的则用竹篾篓子装着,很是整齐地摆放到了四面通风的阁楼上;有的则有一个罐子或铁桶子或木桶子装着,放在厨房里的碗柜边上。如果天气蛮好的,外婆还把阁楼上的、坛坛罐罐里的那些春尖黑茶拿出来,放在斗垫(用竹篾制成的)上进行凉晒。有一次,外婆见我眼巴巴地盯着她,似乎知道我是想了解似的,她便对我说:“为什么一款好端端的茶开始喝时是蛮好的,可十天半个月后再喝时就变味了呢?其原因就是茶叶窜味了,也就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存茶。”
外婆存茶虽说简单,但给我的印象却有蛮深的。后来,我也成为了我们家乡一家茶厂里的一名普通员工,厂子有蛮大,存茶自然有很多,我时常注意观察和了解了一些存茶的技巧与方法,不外乎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茶要求避光。因为茶叶最忌讳的就是遭到太阳的暴晒,因为强烈的太阳光线不仅能损伤茶的颜色,而且还会破坏茶的香气和茶的滋味。特别是茶叶中的叶绿素,几乎可以说是“见不得光的”;二是存茶避免无异味。因为茶的最大特点就是吸异味能力强,所以装茶叶的各类包装材料和存放的地方必须是无异味的,甚至盛茶的容器也要尽可能地进行密闭,保持良好的防潮性,以减少与空气特别是有异味气体的接触,并将茶存放在清洁、卫生和无异味的地方;三是存茶要注意密封。可将茶叶装入铁罐或搪瓷罐内后,要用布塞住和扎紧罐口,用罐盖压住罐口。同时,还可以用热水瓶胆贮藏,因为热水瓶胆与外界空气是隔绝的,茶叶装入热水瓶胆内后,再用热水瓶盖塞塞紧塞严;四是存茶要注意阴凉。对于普通的茶叶来说,保存在阴凉处凉晒就行了。因为高温容易使茶叶变质变味,产生一种油脂败坏的味道。五是存茶要注意冷藏。对于茶而言,采用冷藏保存是最为适宜的,而最佳的保存温度一般是在2~10℃。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冷藏室或电冰箱贮藏,贮藏时要注意将茶叶密封后再放入;六是存茶要注意干燥。最好是在存茶的周围散上一点生石灰等,以吸收茶叶中的水分,保藏的效果较好。
存茶是按照茶所固有的特性来决定的,所以来不得半点的马虎。特别而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爱茶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因此建议爱茶之人最好挑选一款专用的茶叶罐来存茶应是明智之举。不过挑选茶叶罐时,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因为只有自己喜欢的才会去用它。同时,挑选茶叶罐时要把握好茶叶罐的造型,以及各类器皿的釉色等等。通常情况下,我们常见的茶叶罐材质有紫砂之类的,由于其具有一定透气性,一般用于普洱茶、安化黑茶、白茶等后发酵的茶;而青瓷之类的茶叶罐,其适应范围就更加广泛,能匹配更多的茶叶类型,更适合大众使用。
因此,饮茶有道,存茶亦有道!别让好端端的茶变质变味了哟!(作者:李峰,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与文章内容无关。)
发表了文章 o 0 个评论 o 1 次浏览 o
o 来自相关话题
【记梦回文二首】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酡(tuó)颜,醉容。
此诗前有短序:“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茶团,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写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吐碧衫’。意用飞燕吐花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由此看来,苏东坡确实是一位茶迷,连梦中也在饮茶吟诗,醒来后又立即把所记梦中残句续为全诗,可称趣谈。由于回文诗的用韵、形式对文字要求很苛刻,用回文诗写茶诗,是很少见也很别致的。这两首通体回文诗,倒读又成为下面两首诗: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衫碧吐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记梦回文二首】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酡(tuó)颜,醉容。
此诗前有短序:“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茶团,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写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吐碧衫’。意用飞燕吐花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由此看来,苏东坡确实是一位茶迷,连梦中也在饮茶吟诗,醒来后又立即把所记梦中残句续为全诗,可称趣谈。由于回文诗的用韵、形式对文字要求很苛刻,用回文诗写茶诗,是很少见也很别致的。这两首通体回文诗,倒读又成为下面两首诗: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衫碧吐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发表了文章 o 0 个评论 o 1 次浏览 o
o 来自相关话题
中式茶杯里的香港记忆
中式茶杯里的香港记忆
发表了文章 o 0 个评论 o 1 次浏览 o
o 来自相关话题
曾有人把真正的读书人分为狂与狷两种,认为狂者有为,狷者无为,甚至引申到酒与茶,酒就是狂者,茶就是狷者。认为唯有茶,能让人冷静,让人悠然神会,让人淡然出世。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有《诗经》为证,皆为诗词吟茶咏茗最早的例子,有所不同的是,此“茶”字多一横为“荼”。
茶,自古至今所用名称甚多,如:荼、苦荼、槚、榎、蔎、茗、荈、葭、葭萌、椒、茶、苦茶、茶茗、茗茶等。还有一些雅号别称,如:不夜侯、余甘氏、森伯、涤烦子、清友等。随着名茶的出现,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称,如:龙井、乌龙、毛峰、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雨前等。称谓极多,美不胜收。
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于是,便有更多的人采茶叶而饮用。若茶饮自神农始,推算来大抵五千多年乃至万年了。东晋时代的《华阳国志·巴志》有记载:“园中芳蒻香茗。”像荼、槚、榎、蔎、茗、荈、葭等称茶的字,皆出自先秦的巴蜀方言,依此,茶饮初兴距今约三千年。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正好形象地指明茶饮是由巴蜀传播开来的。
在东汉末年,名医华佗《食论》中指明:“苦荼久食益意思。”“益意思”即长精神、增思维。南朝名医陶弘景《荼录》中写道:“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轻身换骨”即轻身飞升。在这里,都把茶饮推崇到极致。
而“茶”字自唐代始用,之前皆为“荼”,故茶道大行亦在唐。《五灯会元》记载:唐代名僧从谂,常住赵州观音寺(在今河北省赵县),人称赵州古佛,有请教者,遇三问则三答全是“吃茶去”。像“三碗茶”的典故也出乎于此,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可以说,唐代把茶饮升华到了至高境界。
唐代还出了个陆羽,居湖州三十多年,儒家称之为“茶圣”,道家称之为“茶仙”,佛家称之为“茶神”。其所著《茶经》,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就是“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而成书的。
时至今日,在杭州西湖龙井还悬有一古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回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不管何解,总多了些“禅”的意味。吃茶是参禅的预修,参禅又是吃茶的圆满。那参禅顿悟者何?“且吃了赵州茶去”,意在消除妄想分别。
确实,当一个人独处时,且吃茶去,就在升腾而起的茶香里氤氲心情,就像是对连绵光阴的尽情品茗,一种入骨的味道,也会如涟漪一般,一圈一圈荡漾开来。
来源:深圳特区报
曾有人把真正的读书人分为狂与狷两种,认为狂者有为,狷者无为,甚至引申到酒与茶,酒就是狂者,茶就是狷者。认为唯有茶,能让人冷静,让人悠然神会,让人淡然出世。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有《诗经》为证,皆为诗词吟茶咏茗最早的例子,有所不同的是,此“茶”字多一横为“荼”。
茶,自古至今所用名称甚多,如:荼、苦荼、槚、榎、蔎、茗、荈、葭、葭萌、椒、茶、苦茶、茶茗、茗茶等。还有一些雅号别称,如:不夜侯、余甘氏、森伯、涤烦子、清友等。随着名茶的出现,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称,如:龙井、乌龙、毛峰、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雨前等。称谓极多,美不胜收。
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于是,便有更多的人采茶叶而饮用。若茶饮自神农始,推算来大抵五千多年乃至万年了。东晋时代的《华阳国志·巴志》有记载:“园中芳蒻香茗。”像荼、槚、榎、蔎、茗、荈、葭等称茶的字,皆出自先秦的巴蜀方言,依此,茶饮初兴距今约三千年。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正好形象地指明茶饮是由巴蜀传播开来的。
在东汉末年,名医华佗《食论》中指明:“苦荼久食益意思。”“益意思”即长精神、增思维。南朝名医陶弘景《荼录》中写道:“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轻身换骨”即轻身飞升。在这里,都把茶饮推崇到极致。
而“茶”字自唐代始用,之前皆为“荼”,故茶道大行亦在唐。《五灯会元》记载:唐代名僧从谂,常住赵州观音寺(在今河北省赵县),人称赵州古佛,有请教者,遇三问则三答全是“吃茶去”。像“三碗茶”的典故也出乎于此,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可以说,唐代把茶饮升华到了至高境界。
唐代还出了个陆羽,居湖州三十多年,儒家称之为“茶圣”,道家称之为“茶仙”,佛家称之为“茶神”。其所著《茶经》,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就是“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而成书的。
时至今日,在杭州西湖龙井还悬有一古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回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不管何解,总多了些“禅”的意味。吃茶是参禅的预修,参禅又是吃茶的圆满。那参禅顿悟者何?“且吃了赵州茶去”,意在消除妄想分别。
确实,当一个人独处时,且吃茶去,就在升腾而起的茶香里氤氲心情,就像是对连绵光阴的尽情品茗,一种入骨的味道,也会如涟漪一般,一圈一圈荡漾开来。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表了文章 o 0 个评论 o 1 次浏览 o
o 来自相关话题
古宣州鸦山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瑞草魁产于安徽南部的鸦山,又名鸦山茶,属历史名茶。鸦山上有古鸦山寺和鸦山街遗址,鸦山寺为当时鸦山茶创制地。鸦山为天目山脉一支南北走向的余脉,海拔446米鸦山为天目山脉一支南北走向的余脉,东与广德的相华尖并立,南与宁国的高峰山对峙,北与南漪湖相望,西连宣州的碧山龙泉洞,古属宣城,今属郎溪,处在郎溪与宣城交界处。五代蜀毛文锡《茶谱》记载:“宣城县有丫山,小方饼横铺苟牙装面。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尝荐于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北宋梅尧臣《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诗云:“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竞收青蒻焙,不重漉酒纱……”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指明:“丫山阳坡横纹茶,一名瑞草魁”。明代曹学佺《名胜志》云:“鸦山在脊山北,产茶,充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梅询有茶煮鸦山雪满瓯之句”。到了清代,记述鸦山茶的史料就更多了。
瑞草魁因其茶树品种主侧脉交角偏大,形似横向纹理,故名横纹茶。又因产于鸦山,又称鸦山茶。早在千年前就名噪全国,实属我国历史名茶中的奇葩。鸦山为天目山脉一去南北走向的余脉,东与相华尖(广德县)并立,南与高峰山(宁国县)对峙,北与南漪湖相望,西连碧山龙泉洞(宣州市)旅游区。古属宣城县管辖,后曾几度变动,现处郎溪县姚村和宣州市水东之间的接壤地带。鸦山茶产于该山东面阳坡郎溪境内,据近人实地考察发现,郎溪县姚村乡永丰村境内有古鸦山寺和鸦山待遗地,他们认为,鸦山寺为当时鸦山茶创制地。
清代宁国县张所勉在《鸦山辨》中写道:“按一统志,鸦山产茶旧常入贡,属建平,故辨之”。郎溪县古称建平县,始建于宋端拱元年(公元998年)。清代谈迁《枣林杂俎》和阿世坦《清会典》都记有建平县岁贡芽茶二十五斤,因郎溪县无其他历史名茶,这里的贡茶即指瑞草魁。又据清《宣城县志》记载:“阳坡山下,旧产佳茶,名瑞草魁,一名横纹”,“水东之东,有象山、狮山、石壁山、双峰山(古名丫山)产横纹茶。”这就把横纹茶产地,由鸦山阳坡向西扩展到水东以东的山区。据宣州市有关部门在水东镇碧山、汪村、前进等自然村调查,发现有树龄50年以上的横纹茶品种。
综上所述瑞草魁作为古代贡茶,产于鸦山阳坡,应是无疑的。但由于自唐以来盛名不衰,其产区不限于鸦山也是顺理之事。至于水东横纹茶和鸦山横纹茶,孰先孰后,尚无史料可查证。而鸦山阳坡横纹茶之佳名,却是不能否定的史实。现今之瑞草魁即为年间于郎溪县姚村永丰村境内的鸦山所创制。
古宣州鸦山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瑞草魁产于安徽南部的鸦山,又名鸦山茶,属历史名茶。鸦山上有古鸦山寺和鸦山街遗址,鸦山寺为当时鸦山茶创制地。鸦山为天目山脉一支南北走向的余脉,海拔446米鸦山为天目山脉一支南北走向的余脉,东与广德的相华尖并立,南与宁国的高峰山对峙,北与南漪湖相望,西连宣州的碧山龙泉洞,古属宣城,今属郎溪,处在郎溪与宣城交界处。五代蜀毛文锡《茶谱》记载:“宣城县有丫山,小方饼横铺苟牙装面。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尝荐于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北宋梅尧臣《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诗云:“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竞收青蒻焙,不重漉酒纱……”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指明:“丫山阳坡横纹茶,一名瑞草魁”。明代曹学佺《名胜志》云:“鸦山在脊山北,产茶,充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梅询有茶煮鸦山雪满瓯之句”。到了清代,记述鸦山茶的史料就更多了。
瑞草魁因其茶树品种主侧脉交角偏大,形似横向纹理,故名横纹茶。又因产于鸦山,又称鸦山茶。早在千年前就名噪全国,实属我国历史名茶中的奇葩。鸦山为天目山脉一去南北走向的余脉,东与相华尖(广德县)并立,南与高峰山(宁国县)对峙,北与南漪湖相望,西连碧山龙泉洞(宣州市)旅游区。古属宣城县管辖,后曾几度变动,现处郎溪县姚村和宣州市水东之间的接壤地带。鸦山茶产于该山东面阳坡郎溪境内,据近人实地考察发现,郎溪县姚村乡永丰村境内有古鸦山寺和鸦山待遗地,他们认为,鸦山寺为当时鸦山茶创制地。
清代宁国县张所勉在《鸦山辨》中写道:“按一统志,鸦山产茶旧常入贡,属建平,故辨之”。郎溪县古称建平县,始建于宋端拱元年(公元998年)。清代谈迁《枣林杂俎》和阿世坦《清会典》都记有建平县岁贡芽茶二十五斤,因郎溪县无其他历史名茶,这里的贡茶即指瑞草魁。又据清《宣城县志》记载:“阳坡山下,旧产佳茶,名瑞草魁,一名横纹”,“水东之东,有象山、狮山、石壁山、双峰山(古名丫山)产横纹茶。”这就把横纹茶产地,由鸦山阳坡向西扩展到水东以东的山区。据宣州市有关部门在水东镇碧山、汪村、前进等自然村调查,发现有树龄50年以上的横纹茶品种。
综上所述瑞草魁作为古代贡茶,产于鸦山阳坡,应是无疑的。但由于自唐以来盛名不衰,其产区不限于鸦山也是顺理之事。至于水东横纹茶和鸦山横纹茶,孰先孰后,尚无史料可查证。而鸦山阳坡横纹茶之佳名,却是不能否定的史实。现今之瑞草魁即为年间于郎溪县姚村永丰村境内的鸦山所创制。
发表了文章 o 0 个评论 o 1 次浏览 o
o 来自相关话题
永川秀芽历史发展
“永川秀芽”针形名茶,由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59年研制生产,曾得到朱德委员长的赞扬,1964年经国内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正式命名为“永川秀芽”,历经研制、定型和提高三个阶段,科技人员通过杂交育种,选育出国家级永川秀芽良种10个、省级永川秀芽良种4个。
利用良种优势,研制、开发了20余只名优茶产品。其加工工艺于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永川秀芽历史发展
“永川秀芽”针形名茶,由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59年研制生产,曾得到朱德委员长的赞扬,1964年经国内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正式命名为“永川秀芽”,历经研制、定型和提高三个阶段,科技人员通过杂交育种,选育出国家级永川秀芽良种10个、省级永川秀芽良种4个。
利用良种优势,研制、开发了20余只名优茶产品。其加工工艺于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发表了文章 o 0 个评论 o 1 次浏览 o
o 来自相关话题
【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
珍重绣衣直指,远烦白绢斜封。
惊破卢仝幽梦,北窗起看云龙。
白绢斜封,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白绢斜封三道印。”指所送信的装潢。唐人对非正式文件斜封函口,以示区别。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一生嗜茶,并精于茶艺,留下七十多篇咏茶的诗赋文章,内容涉及评茶、种茶、名泉、茶具、尝茶、煎茶、茶史、茶功乃至茶花等各方面,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茶词、回文诗以及散文、赋等。这首六言诗,感谢友人送茶,言简意赅,语短情长。
别人送茶给苏东坡,苏东坡也送茶给朋友,并伴以诗章,如《赠包安静先生茶三首》:“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野茶初出珍又珍,送与安静病酒人。便须起来和热吃,不消洗脸裹头巾。”全诗轻松愉悦,情真意切。
【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
珍重绣衣直指,远烦白绢斜封。
惊破卢仝幽梦,北窗起看云龙。
白绢斜封,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白绢斜封三道印。”指所送信的装潢。唐人对非正式文件斜封函口,以示区别。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一生嗜茶,并精于茶艺,留下七十多篇咏茶的诗赋文章,内容涉及评茶、种茶、名泉、茶具、尝茶、煎茶、茶史、茶功乃至茶花等各方面,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茶词、回文诗以及散文、赋等。这首六言诗,感谢友人送茶,言简意赅,语短情长。
别人送茶给苏东坡,苏东坡也送茶给朋友,并伴以诗章,如《赠包安静先生茶三首》:“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野茶初出珍又珍,送与安静病酒人。便须起来和热吃,不消洗脸裹头巾。”全诗轻松愉悦,情真意切。
发表了文章 o 0 个评论 o 2 次浏览 o
o 来自相关话题
江西禅宗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如同整个的中国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儒家的人生追求、道家的自然理念、佛家的禅悟精神皆汇于其中,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精深、独绝的境界。而茶对佛门禅宗的重要性及二者渊源又远远超过儒道二家。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中国最早是作药物的。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主要用来佐餐和解渴。约在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兴起才产生了饮茶之风。特别是唐代以后,禅宗日盛使饮茶之风盛行天下,有《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可资证明:“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圣陆羽,自幼即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禅院中度过童年,并练就出一手烹茶的高超本领。他所撰写的《茶经》,集当时中国茶道文化之大成,其中也不乏对僧人嗜茶的记载。由此可见,无论是饮茶风气的形成盛行,还是茶道精神的发展深化,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有了佛教茶文化,才有了中国茶文化品味的提高、境界的升华和内蕴的深化。
  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在这中国化的过程中,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的禅宗最终取代其他各种佛教学派,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而慧能开创的南宗禅在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因而,后世论禅,往往把禅宗直接等同于南宗。禅宗于五代、宋初达于鼎盛,标志是五家禅的相继成立。据说禅宗初祖达摩有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五叶”之中的曹洞、沩仰、临济三宗以及由临济分出的杨歧、黄龙二宗皆直接诞生于江西。“五叶”的另外两枝——云门宗和法眼宗,虽不是创建于江西,却也与江西关系密切。可以说,江西是禅宗五宗七派的共同发源地。因而江西禅宗在禅宗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在与禅宗密切联系的茶文化中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它的农禅制度为佛教茶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它门下的历代禅师也不断丰富着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广为人知的“茶禅一味”(亦称“禅茶一味”)法语的形成和流布即与江西禅宗息息相关。本文拟就江西禅宗对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奠定、精神内涵的精化以及在日本、朝鲜的传播所做出的贡献加以论述。
  “茶”在禅门佛寺中不可或缺。文字记载比比皆是,可随意拈出一二。《五灯会元》卷九记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资福如宝禅师)曰:饭后三碗茶。”《景德传灯录》卷二六记载:“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曾列出居士“清课”有 “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列为日常修习的第二位,可见其重要性。饮茶逐渐成为禅门制度之一,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逐渐形成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仪式。而茶与禅门结合如此紧密的物质基础则是“农禅”,其源起于江西禅宗,也巩固于江西禅宗。
  “农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习禅生活方式,它改变了中国僧侣最初承自印度佛教的依靠布施为生的方式,将修行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实现了寺院经济的独立。“农禅”由被慧能称为“马驹踏杀天下人”的马祖道一(公元709年-公元788年)率先在江西实行,其弟子百丈怀海(公元720年-公元814年)创制《百丈清规》(亦称《禅门规式》)又将“农禅”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道一与怀海都是江西洪州禅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禅师。道一开创了“洪州禅”,百丈怀海后,洪州禅势力日大,从而形成了“洪州宗”。洪州禅是慧能禅发展为江西五家禅的过渡阶段,也是禅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百丈清规》一经产生,就迅速向周边禅院传播,影响日益扩大。北宋真宗时,杨亿向朝廷呈进,从此《百丈清规》取得合法地位,向全国佛寺推行。原本《百丈清规》早已散佚,但其基本内容,可根据现存资料略知大要。《宋高僧传》卷10《怀海传》,《景德传灯录》卷》所附《禅门规式》,《禅苑清规》卷10《百丈规绳颂》,《敕修百丈清规》卷8所附杨亿《古清规序》等都可窥知大略。《百丈清规》在流行过程中,伴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禅寺僧众的增加,禅事活动的日益复杂,也不断增删修改。在“百丈清规”的基础上,寺院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生产、活动、修行制度。茶事活动即是其中之一。由于茶与修行的天然联系,饮茶在禅寺中非常重要而讲究。寺院专设有“茶堂”,供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清茶。法堂西北角设置有“茶鼓”,每天按时敲击以召集僧众饮茶。禅僧坐禅时,每焚完一枝香,就要饮茶,以便消除疲劳、提神益思。在诸寮舍司专事烧水煮茶、献茶待客的,称为“茶头”。有的寺院门前还有“施茶僧”,为游人惠施茶水。佛教寺院的茶,称为“寺院茶”。丛林规则,每天要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叫“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饮茶叫“戒腊茶”;平时全寺众僧饮茶叫“普茶”;新住持晋山时,也有点茶、点汤的仪式,还有专以茶汤开筵的,谓之“茶汤会”。饮茶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些重要场合,如佛教节日、朝廷御赐法衣、名号时,往往要举行盛大的茶宴。茶宴也有一套固定和较为讲究的仪式。仅举最为著名的径山茶宴便可窥其一斑。
  径山是天目山的东北高峰,这里山峦重迭,古木参天,白云缭绕,溪水淙淙,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还有鼓楼、大铜钟、龙井泉等名胜古迹,可谓山明水秀茶佳。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宋开禧年间,宁宗皇帝曾御锡“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自宋至元,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美誉。径山寺不但饮茶之风甚盛,而且每年春季,经常举行茶宴,坐谈佛经,径山茶宴有一套甚为讲究的仪式。茶宴进行时,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茶,以表敬意,尔后由茶僧一一奉献给应邀赴宴的僧侣和宾客品饮,这便是献茶。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嗅茶香,再捧碗观色,接着再是启口“啧、啧、”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高,茶叶好。随后的话题,当然还是颂经念佛,谈事叙谊。(陈观沧、姚国坤《茶禅一味》,见《茶与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茶在禅院中如此重要,禅院必定重视种植茶树、采摘茶叶。《五灯会元》中记载有一首江西庐山归宗寺志芝庵主的诗云:“茶芽蓖蔌初离焙,笋角狼芒又吐泥。山舍一年春事办,得闲谁管板头低。”可见在唐时僧人种茶、制茶已成为寺院的一件大事了。唐宋时各大佛寺无不设有茶场,专门种茶、制茶。
  “自古高山出好茶”,著名的佛教寺院大多处于环境清幽的名山之中。我国的许多名茶最初都产于寺院。如碧螺春茶,产于江苏洞庭山碧萝峰,茶汤清澈嫩绿,原名“水月茶”,就是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的。福建乌龙茶则源于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宋元以来以武夷寺僧生产的最佳。唐代荆州玉泉寺附近山洞水边生产一种野茶,经玉宗寺真公和尚加以焙制,使之“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李白曾对此茶赞不绝口,称其“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明代僧人大方所制之茶远近闻名,人称“大方茶”,是安徽南部“屯绿茶”的前身。相传具有特殊保味功能的茶具紫砂陶壶也是明代江苏宜兴金沙寺的一位老僧创制的。
  江西的茶叶生产尤为旺盛。分宁双井茶、瑞州黄柏茶、永修云居山茶、洪州西山的罗汉茶等等,都号称“绝品”。欧阳修(今江西永丰人)《归田录》卷二记述双井茶:“自景(公元1024年)公元1038年)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铸上,遂为草茶第一。”庐山云雾茶在唐代已经出名,白居易在喝了此茶后,以诗赞曰:“匡庐云雾窟,云蒸翠茶复。春来幽香似,岩泉蕊独浓。”他还在香炉峰下草堂之北开辟茶园,亲自种茶。唐末五代时的诗僧齐己,游庐山东林寺后写诗赞美庐山茶香:“树影残阳寺,茶香古石楼。”对江西佛教传播有开辟之功的慧远禅师在东林寺传扬佛法,建立庐山丛林,众多的僧人在他领导下既品茶也种茶。
江西禅宗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如同整个的中国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儒家的人生追求、道家的自然理念、佛家的禅悟精神皆汇于其中,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精深、独绝的境界。而茶对佛门禅宗的重要性及二者渊源又远远超过儒道二家。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中国最早是作药物的。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主要用来佐餐和解渴。约在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兴起才产生了饮茶之风。特别是唐代以后,禅宗日盛使饮茶之风盛行天下,有《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可资证明:“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圣陆羽,自幼即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禅院中度过童年,并练就出一手烹茶的高超本领。他所撰写的《茶经》,集当时中国茶道文化之大成,其中也不乏对僧人嗜茶的记载。由此可见,无论是饮茶风气的形成盛行,还是茶道精神的发展深化,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有了佛教茶文化,才有了中国茶文化品味的提高、境界的升华和内蕴的深化。
  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在这中国化的过程中,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的禅宗最终取代其他各种佛教学派,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而慧能开创的南宗禅在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因而,后世论禅,往往把禅宗直接等同于南宗。禅宗于五代、宋初达于鼎盛,标志是五家禅的相继成立。据说禅宗初祖达摩有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五叶”之中的曹洞、沩仰、临济三宗以及由临济分出的杨歧、黄龙二宗皆直接诞生于江西。“五叶”的另外两枝——云门宗和法眼宗,虽不是创建于江西,却也与江西关系密切。可以说,江西是禅宗五宗七派的共同发源地。因而江西禅宗在禅宗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在与禅宗密切联系的茶文化中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它的农禅制度为佛教茶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它门下的历代禅师也不断丰富着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广为人知的“茶禅一味”(亦称“禅茶一味”)法语的形成和流布即与江西禅宗息息相关。本文拟就江西禅宗对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奠定、精神内涵的精化以及在日本、朝鲜的传播所做出的贡献加以论述。
  “茶”在禅门佛寺中不可或缺。文字记载比比皆是,可随意拈出一二。《五灯会元》卷九记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资福如宝禅师)曰:饭后三碗茶。”《景德传灯录》卷二六记载:“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曾列出居士“清课”有 “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列为日常修习的第二位,可见其重要性。饮茶逐渐成为禅门制度之一,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逐渐形成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仪式。而茶与禅门结合如此紧密的物质基础则是“农禅”,其源起于江西禅宗,也巩固于江西禅宗。
  “农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习禅生活方式,它改变了中国僧侣最初承自印度佛教的依靠布施为生的方式,将修行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实现了寺院经济的独立。“农禅”由被慧能称为“马驹踏杀天下人”的马祖道一(公元709年-公元788年)率先在江西实行,其弟子百丈怀海(公元720年-公元814年)创制《百丈清规》(亦称《禅门规式》)又将“农禅”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道一与怀海都是江西洪州禅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禅师。道一开创了“洪州禅”,百丈怀海后,洪州禅势力日大,从而形成了“洪州宗”。洪州禅是慧能禅发展为江西五家禅的过渡阶段,也是禅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百丈清规》一经产生,就迅速向周边禅院传播,影响日益扩大。北宋真宗时,杨亿向朝廷呈进,从此《百丈清规》取得合法地位,向全国佛寺推行。原本《百丈清规》早已散佚,但其基本内容,可根据现存资料略知大要。《宋高僧传》卷10《怀海传》,《景德传灯录》卷》所附《禅门规式》,《禅苑清规》卷10《百丈规绳颂》,《敕修百丈清规》卷8所附杨亿《古清规序》等都可窥知大略。《百丈清规》在流行过程中,伴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禅寺僧众的增加,禅事活动的日益复杂,也不断增删修改。在“百丈清规”的基础上,寺院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生产、活动、修行制度。茶事活动即是其中之一。由于茶与修行的天然联系,饮茶在禅寺中非常重要而讲究。寺院专设有“茶堂”,供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清茶。法堂西北角设置有“茶鼓”,每天按时敲击以召集僧众饮茶。禅僧坐禅时,每焚完一枝香,就要饮茶,以便消除疲劳、提神益思。在诸寮舍司专事烧水煮茶、献茶待客的,称为“茶头”。有的寺院门前还有“施茶僧”,为游人惠施茶水。佛教寺院的茶,称为“寺院茶”。丛林规则,每天要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叫“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饮茶叫“戒腊茶”;平时全寺众僧饮茶叫“普茶”;新住持晋山时,也有点茶、点汤的仪式,还有专以茶汤开筵的,谓之“茶汤会”。饮茶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些重要场合,如佛教节日、朝廷御赐法衣、名号时,往往要举行盛大的茶宴。茶宴也有一套固定和较为讲究的仪式。仅举最为著名的径山茶宴便可窥其一斑。
  径山是天目山的东北高峰,这里山峦重迭,古木参天,白云缭绕,溪水淙淙,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还有鼓楼、大铜钟、龙井泉等名胜古迹,可谓山明水秀茶佳。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宋开禧年间,宁宗皇帝曾御锡“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自宋至元,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美誉。径山寺不但饮茶之风甚盛,而且每年春季,经常举行茶宴,坐谈佛经,径山茶宴有一套甚为讲究的仪式。茶宴进行时,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茶,以表敬意,尔后由茶僧一一奉献给应邀赴宴的僧侣和宾客品饮,这便是献茶。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嗅茶香,再捧碗观色,接着再是启口“啧、啧、”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高,茶叶好。随后的话题,当然还是颂经念佛,谈事叙谊。(陈观沧、姚国坤《茶禅一味》,见《茶与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茶在禅院中如此重要,禅院必定重视种植茶树、采摘茶叶。《五灯会元》中记载有一首江西庐山归宗寺志芝庵主的诗云:“茶芽蓖蔌初离焙,笋角狼芒又吐泥。山舍一年春事办,得闲谁管板头低。”可见在唐时僧人种茶、制茶已成为寺院的一件大事了。唐宋时各大佛寺无不设有茶场,专门种茶、制茶。
  “自古高山出好茶”,著名的佛教寺院大多处于环境清幽的名山之中。我国的许多名茶最初都产于寺院。如碧螺春茶,产于江苏洞庭山碧萝峰,茶汤清澈嫩绿,原名“水月茶”,就是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的。福建乌龙茶则源于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宋元以来以武夷寺僧生产的最佳。唐代荆州玉泉寺附近山洞水边生产一种野茶,经玉宗寺真公和尚加以焙制,使之“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李白曾对此茶赞不绝口,称其“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明代僧人大方所制之茶远近闻名,人称“大方茶”,是安徽南部“屯绿茶”的前身。相传具有特殊保味功能的茶具紫砂陶壶也是明代江苏宜兴金沙寺的一位老僧创制的。
  江西的茶叶生产尤为旺盛。分宁双井茶、瑞州黄柏茶、永修云居山茶、洪州西山的罗汉茶等等,都号称“绝品”。欧阳修(今江西永丰人)《归田录》卷二记述双井茶:“自景(公元1024年)公元1038年)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铸上,遂为草茶第一。”庐山云雾茶在唐代已经出名,白居易在喝了此茶后,以诗赞曰:“匡庐云雾窟,云蒸翠茶复。春来幽香似,岩泉蕊独浓。”他还在香炉峰下草堂之北开辟茶园,亲自种茶。唐末五代时的诗僧齐己,游庐山东林寺后写诗赞美庐山茶香:“树影残阳寺,茶香古石楼。”对江西佛教传播有开辟之功的慧远禅师在东林寺传扬佛法,建立庐山丛林,众多的僧人在他领导下既品茶也种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味名字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