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海解放日报地址举办的第一届读书读报智力竞赛是哪一年

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拥抱监狱工作——我的实践与思考
  MPS98上海市监狱学会编  拥抱监狱工作——我的实践与思考  王飞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y  拥抱监狱工作〖〗——我的实践与思考●目录CONTENTS目录  [1]自序  [1]拥抱监狱工作——我是怎样热爱监狱工作的  [10]执政为民——当领导的一点感悟  综合论述  [25]调研归来话改革  [30]改革不力就是失职  [34]认清形势同心同德渡过难关  [38]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43]上海劳改工作要上新台阶  [49]战胜困难夺取新的胜利  [56]用“两个争创”推动上海劳改工作改革  [60]迎难而上深化改革  [72]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发开放  [87]上海监狱工作深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93]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96]对上海监狱罪犯改造工作社会化的思考与展望  [110]罪犯改造工作科学化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127]发挥五项社会功能实现监狱工作的新一轮改革发展  [141]推动监狱新一轮发展  队伍建设  [151]花大力气抓好队伍建设  [166]弘扬“红烛”精神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特色  [169]党政工团都来做青年工作  [174]深化改革重在领导  [179]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  [183]用“红烛”精神推动学习创新  [186]适应监狱工作发展要求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干警队伍  改造工作  [201]教育改造违法犯罪青少年必须综合治理  [218]开拓创新监管改造工作新路子  [225]罪犯改造工作要在新起点上有新发展  [231]攻防结合,切实防止罪犯脱逃  [234]分管分教是上海劳改工作的攻关项目  [239]分类改造要突出“五个研究”  [244]上海的改造工作要创特色  [249]大胆探索实践闯出改造新路  [255]深化上海分类改造工作之我见  [258]论对囚犯的分类矫治  [266]依靠社会科学兴业  [271]对监狱文明执法的一点思考——关于逐步扩大假释面的建议  [276]提高综合素质开发智力资源培养造就人才  ——新世纪罪犯改造工作的战略思考  [286]社区矫治是中国特色罪犯改造制度的新发展  [289]创建新型的少管所  [293]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保护开发罪犯人力资源  ——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思考  [304]抓好荣辱观教育推动改造工作新发展  [312]科学发展上海罪犯改造工作的新格局  [322]谈罪犯改造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  [332]依据法律惩罚运用文化改造——对监狱工作运行模式的思考  科学研究  [345]犯罪改造学研究要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349]一定要把科研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351]为上海监狱科研工作的新发展而奋斗  [359]监狱学会工作要有新突破、大发展  [365]期盼监狱科研工作的“金秋”早日到来  [375]编后记  y  拥抱监狱工作〖〗——我的实践与思考●自序自序  出选集,酝酿多年。最后决定出,不是文章出彩,有多高价值,而是这些文章,对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监狱工作的变迁、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文章,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是我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是广大上海监狱工作干部学习、实践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战略思想的产物。我作为上海监狱工作者的一员,见证了这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参与了这个历史时期的探索、实践、开拓、创新。今天,我把这些文章整理出来,既是对上海监狱系统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隆重纪念,更是期待上海监狱系统的未来,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取得更大的辉煌。这是我的心声。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三十年。三十年间,上海监狱工作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和新理论、新思路、新战略的指引下,挣脱“左”的桎梏,走出围墙,融入社会。广大监狱干部自觉投身改革洪流,改革热情空前高涨。成功地改造、挽救了大批罪犯,创造出许多带有规律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成功经验。同时,积极发挥监狱的多种社会功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际人权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上海监狱工作,三十年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有好的环境。大环境好,中环境、小环境也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范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形势似滚滚春潮,催人奋进,深深感染、激励着上海监狱工作干部,这是大环境。市司法局党组领导身先士卒,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对劳改局的工作信任、放手,这是中环境。劳改局党委领导成员与基层干部上下互动,矢志改革,“宁愿在改革中犯错误,决不犯不改革的错误”成为共识,这是小环境。身处这样的环境,蕴藏在广大监狱工作干部中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像火山爆发那样迸发出来,势不可挡。改革举措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使监狱工作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是上海监狱系统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历者,前十五年在第一线工作,后十五年虽已退休,但仍一直关注着上海监狱工作的改革发展,也参加了力所能及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撰写了一些文章。本书收集的文章就产生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文章直接反映了当时劳改局党委改革开放的决心、理念、思路和各项决策。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基层干部忘我工作、敢为人先的改革激情以及刻苦钻研、探索实践的严谨工作态度。当时的情景是,领导引领基层干部改革,基层干部的改革热情感染领导。真可谓上下一条心,劲往一处使,目标就是开创上海监狱工作新局面。三十年,我悟出一个道理: 要改革,靠干部;要发展,更要靠干部。  当前,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上海监狱系统工作未来的科学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我建议,坐下来,花足够时间,冷静回顾上海监狱工作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凡是成功的经验要继承、发扬,失败的教训要剖析、记取。无论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都是我们事业前进中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倍加珍惜,经过反思消化,化作继续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衷心感谢上海监狱管理局历届党委和基层各监狱对我的关爱与支持,特别是我退休后为我创造了优越的科研、写作环境,让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还要感谢上海市监狱学会对此书出版的全力支持,感谢程建宸同志、金小成同志为此书出版付出大量辛劳。  2011年元月6  MPS98y  拥抱监狱工作〖〗——我的实践与思考●拥抱监狱工作拥抱监狱工作  ——我是怎样热爱监狱工作的  (2008年6月)我搞了半个多世纪(包括退休以后)监狱工作,从事监狱工作,学习监狱工作,思考监狱工作,可谓一生拥抱监狱工作。  我献身监狱工作,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可用两句话概括: 从无奈到钟爱;从深感“大材小用”到自认“小材大用”。  一  1947年,我十七岁进上海法学院念法律。当初我还很幼稚,读法律的动机很简单,想在上海当一名律师,谋个有名有利的自由职业。1952年大学毕业后,由国家教育部全国统一分配到上海市人民法院,在院长办公室担任调查研究工作,不久调民事审判庭工作。我工作相当主动,业务学习成绩比较出众,逐步显示出一定的工作能力,特别在打击“黑律师”(地下律师)过程中,我智擒一名“黑律师”,在法院有一定影响。新干部评定行政级别时,我被评为二十级,其他大学毕业生则评为二十一级,应该说我工作的起步阶段是可以的。  正当我满怀信心憧憬美好前程时,组织突然将我调到上海市第二看守所(属市法院管辖)担任未决犯的教育工作。当时我思想不通,但又无奈,必须服从分配。我立即意识到是政治原因,因为我家庭出身地主(“文化大革命”后甄别为自由职业),社会关系复杂。为此我思想极度苦闷,感到“大材小用”,低人一等。一起毕业的同学,大多在法院审判岗位工作,见面没有共同语言。尤其是未婚妻,她是复旦大学的学生,她的同学听说我在看守所看管犯人,是一名“看守”,都报以蔑视的目光。她压力不小,这压力必然转嫁给我。  上海市第二看守所是一个科级单位,我在管教股教育组工作。虽然情绪十分低落,但我是个永不言败的人。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为体现自身价值,仍然积极工作。看守所的主要任务,是把在押未决犯看牢、管好,不死、不跑,主动配合审判机关尽快搞清案情,顺利结案。我们根据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受奖”的政策,对在押未决犯开展认罪服法教育,鼓励他们坦白交代,检举揭发,争取宽大处理。这完全符合在押未决犯的心理状态。除了集体教育、个别教育,当时,我们已依靠未决犯亲属的力量对他们进行规劝。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押未决犯中原先死不交代的,彻底交代了;知情不报的,检举揭发了大量破案线索。一些典型案例至今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拒不承认纵火的承认纵火犯罪,拒不交代杀人的交代了杀人的全过程,汪伪汉奸交出了大量隐匿的敌产等等,受到上级领导和预审、审判机关的好评。从此,审判机关为了早日结案,主动要求和我们配合。通过这段工作,我认识了监所工作在整个政法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开始产生了一点工作兴趣。就这样,我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教育“起家”,进入了监狱工作。  1954年我调往上海市公安局劳改处,之后二十多年基本上在基层监狱工作。  在基层监所工作,工作看来很单调,从监房到车间,从车间到监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白天下生产车间查看罪犯的劳动情况,通过现象观察、揣测罪犯在劳动中的思想情况、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及时谈话、了解,做个别教育工作,解开思想疙瘩,化解心理矛盾,还要查清各类事故及安全隐患,遇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如何正确识别罪犯劳动效果和改造态度的关系,就是基层干警一门基本功,劳动产量高、质量好的不一定改造态度好,劳动产量质量达不到指标的也不一定改造态度不好。其中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原因,一定要科学判断,决不能简单化,否则执法就有失公正,挫伤罪犯改造积极性。到了晚上,到监房,进罪犯学习小组(规定每晚政治学习),掌握小组学习,进行学习引导,讲评当天的情况,有计划找罪犯个别谈话。每天经常工作十多个小时,有时到深夜甚至通宵,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大多数管教干警都这样。  我不满足一般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中喜欢有所探索。在政治上我虽不被信任,但不少领导对我业务能力从不怀疑,对我的工作比较信任、放手,我不知不觉中增添了对监狱工作的兴趣与信心。我逐渐体会到监狱工作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简单,其难度决不亚于审判工作,甚至更难。我认为审判工作主要掌握两条,一是犯罪事实证据确凿,二是运用法律得当,当事人服不服不影响审判。而改造罪犯,不服是不行的,罪犯不服就得不到改造。  二十多年来,我忘我地工作,创造一些工作经验,虽然每年评先进工作者都与我无缘,对此总能泰然处之,始终没有因此消极过,感到很正常,因为我“政治条件”差。长期在这种工作环境里磨练,使我逐渐淡泊名利,从未想过当高官,我当了二十八年科员从不气馁。我当“官”后,悟出一个道理:“工作不是为了当官,而当官是为了工作。”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要与别人比较,在官场上更要比。一个人最主要看人品,当了官,还看“官品”,在官场上比的应该是人品、官品、知识、能力、政绩,一句话,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比给广大人民带来好处的多少,而不是比“官”的大小。人品不好,职位越大对老百姓的危害也就越大。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的召开,迎来了春光明媚的春天。从此,我生活、工作、学习在前所未有的心情舒畅的环境里。当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机会来了,要把握机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改革开放初期,我在少管所工作,在解放思想大潮的推动下,在所领导的鼓励带领下,我全身心地和全所同志一起探索少管所工作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不少新的工作经验。诸如: 在认罪服法教育中,引导少年犯清算犯罪危害账;举行声势浩大的被害人、被害单位控诉犯罪危害大会;请少年犯亲属讲心愿,实施多种教育感化措施等等。在当时的监所工作中“感化”是禁区,对罪犯不能提教育感化,更不能搞教育感化,因为这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我们大胆地冲破这种“左”的禁锢,在少年犯中举办“中秋佳节话改造”活动。少年犯与警官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话改造,促膝谈心。我们探索用文化艺术感染熏陶少年犯心灵,促进思想转化。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先后出现在少管所的改造教育工作中。现在看来,这些举措很平常,可在当时,都是了不起的创举,受到中央政法委、公安部的重视和肯定,少管所评为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单位,我代表少管所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大会。之后又参加了中央政法委召开的改进改造工作座谈会。我的专题发言,以专题简报报中央领导同志。接着,我参加全国第八次劳改工作会议,习仲勋同志代表胡耀邦同志到会祝贺并讲话,他转达了耀邦同志称赞劳改干警是“攀登十八盘的勇士”,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系列活动,让我深受感动,监狱工作成就引起党和政府如此重视,更坚定了我献身监狱工作的决心。  当时国家正当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时期,各行各业都求贤若渴,积极汇聚人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先后邀我去工作。论工作的社会地位、环境和经济待遇都远比少管所好,可我都婉言拒绝了,原因是我对监狱工作已有较深厚的感情,自己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弃之可惜。  1983年,我被越级提拔,从市少管所副所长(副科级)提升为上海市劳改局副局长(正处级)。1986年提升为局长。我担任局领导后,深感责任重大。  当时上海监狱工作正面临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市司法局直接领导下,市劳改局党委抓住全国开展“严打”的历史性机遇,从整顿监所秩序着手,积极探索改革上海监狱工作。长期蕴藏在基层第一线干警中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顿时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改革创新的热情十分高涨。自上而下的思想发动,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冲击着人们头脑中落后于形势发展的旧思想、老观念。罪犯改造工作中出现了许多当时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上海市监狱接受刑释人员×××回监狱举行婚礼;劳改七支队罪犯×××,经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在支队举行婚礼。劳改一支队举行罪犯改造总结表彰大会,获奖罪犯向家属送“红包”(劳动奖金),干警、罪犯、罪犯亲属一起吃年夜饭等等,在罪犯中引起极为强烈的反响。  “严打”一开始,在押犯普遍担心监管将更严,“日子将更不好过了”,罪犯中人心惶惶,潜藏着许多不安定因素。上述改革创新举措,让罪犯始料不及。观念一变天地宽,一手抓“严打”、“严管”,一手抓教育感化,双管齐下,不仅有效地稳定了罪犯的思想情绪,极大地调动了罪犯的改造积极性,更为促使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监狱工作,不断提高改造质量,走出了一条新路。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以及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上海监狱系统改革探索的创举,在国内外引起不小反响。  改革中也产生过一个插曲。1988年9月上海市劳改局组织上海市监狱新岸艺术团、上海市少管所回春艺术团在上海体育馆举行公演(后称“九月歌会”,共演出三场),旨在宣传上海监狱工作,获得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好评如潮。不料,这次演出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个别老同志提出质疑。《解放日报》连续发表文章,对“九月歌会”的内容、形式予以否定、批判。“九月歌会”的组织者还接受上海市政协质询,空气骤然紧张起来。两个半月后,市委副书记杨堤同志经过周密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作出了“劳改局受委屈了”的结论,风波才告平息。事实一再证明: 改革确实是有风险的,没有风险恐怕就不是改革。我们要不怕冒风险,敢于冒风险。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上海监狱系统广大基层第一线干警与机关干部密切合作,创造了分类改造、规范化管理、综合治理、监区文化建设、心理矫治等新鲜经验。改革的势头一直延续至今天。  1993年2月,我退休了,画上了我从事监狱工作的第一个句号。大概是物理惯性的作用,我对监狱工作的激情不减。我婉言谢绝了经济待遇较为丰厚单位的邀请,毅然参加了市监狱管理局专家组。我在七十寿辰时写过一个条幅自勉:“七旬攀高兴不减,抖擞精神再十年。”这是我当时的心声。我默默地实践着我的自勉,在局党委的支持和关心下,与专家组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同志一起,学习党的新理论、新思路、新策略,联系实际,调查研究,在广大干警的帮助支持下,合作完成了十四篇调查研究文章。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不同侧面,就上海监狱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继续推动工作的深化发展,奉献了余热。随着《渴望超越》一书的编印完成,为我一生监狱工作画上了第二个句号。  三  回顾我半个多世纪的监狱工作经历,深深感到“事业心”支撑着我,驱动着我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永不满足。我追求“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境界,认为任何工作都是在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中取得成功的。监狱工作不易被人们理解,不易得到充分重视,工作困难将更多、更大,只有“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甘于寂寞,敢于创新,勇于突破,才能作出成绩,体现价值,得到社会认可、支持。  事业心驱使我坚持学习,我的哲学是“得志多干事,失志多读书”,我经常用这句话劝慰朋友。自从我走上工作岗位后,一直注重学习,20世纪50年代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当时的《红旗》杂志,每期必读,从头读到尾。这种学习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1955年机关内部肃反,我被隔离审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仍不放弃学习。自己清楚记得,每逢星期天,我就带着干粮到外滩公园读书。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蒋学模的“政治经济学”就是那时读完的。改革开放后,我更深切感到学习的迫切性,与时俱进不是凭主观愿望能达到的,而是必须建筑在刻苦学习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我比较认真地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理论、新思路、新策略,思考着上海监狱工作的改革发展。因此,如果说我一生有所成就,那首先是党的哺育和培养的结果,同时也是我自己刻苦学习的结果。  我是一个永不知足的人,我反对片面的“知足常乐”,所谓“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这是不思进取的小农经济思想。知足与发展是矛盾。一味知足就不求发展了,各项工作就会停滞不前,一个人也会因此失去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不知足才能促进发展,不知足者更能常乐。不知足应该包括学习不知足,工作不知足,生活不知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类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着,知识也随之不断更新。老的知识被新知识替代,老化了的知识就成为知识垃圾。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创新,这是发展的法则。所以学习新知识更新老知识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顿。工作同样不能满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各个领域的各项工作经常提出新的要求。监狱工作不仅要提高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而且要充分发挥监狱的各项社会功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生活自然也不能知足,发展经济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让人民共同过上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是无止境的。记得我曾在市劳改局干部大会上提出“两个漂亮”的要求: 工作漂亮、生活漂亮。首先是要工作漂亮,然后带来生活漂亮,也可谓工作一流,生活一流。我曾设想上海监狱系统干警乘上进口空调大客车上下班,现在已经实现了。在建造青浦监狱时,就按工作一流、生活一流的要求设计的。现在看来我们的建设还是落后于发展,当时没有想到建造私人汽车的停车场。现在我在青浦监狱看到许多私家车,心里十分高兴。如果大家想的就是“知足常乐”,现在仍旧是骑自行车上下班,那么我们的消费又怎么能拉动经济发展呢?  我对自己工作要求是比较高的,工作成果不是随手可得,必须跳一跳才能把果子摘下来。我认为领导干部“无功便是过”,最讨厌那些身居领导岗位,满足一般完成任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最讨厌捧牢“乌纱帽”不思改革的人。领导干部决不能犯不改革的错误,不改革是极大的错误。我的信条是: 宁可在改革中犯错误,决不能犯不改革的错误。凡是有利于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有利于监狱工作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改革、创新就应该放开手脚去干。是不是会出“乱子”呢?我的经验是只要不以权谋私,深入调研,科学决策,认真实践,就犯不了大错误,即使改革出了些差错也应该宽容失败。  同时,不论对上海监狱工作还是我个人工作能力的评价,我头脑都是比较清醒的。上海监狱工作通过成千上万干警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实践探索,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内、国际的同行中有很大影响,应该充分肯定,但实践和理论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我担任过十年的局领导,经历和参与这个过程,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回首这十年的工作历程,组织上给我创造了极好条件,提供了工作的广阔舞台,我个人是努力的,但我不能把工作搞得更好些,因为我就是这些本领。我智慧不够,书还读得太少,知识面还太窄,工作视野因此受到限制,思维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真的感到组织对我“小材大用”。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决不是哗众取宠。因此,我从内心不接受授予我“劳改法学专家”的称号,其实我是监狱工作中的“灰领”,这才名副其实。  半个多世纪实践探索,我逐渐认识监狱工作在国家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就是监狱工作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监狱工作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这自然是一桩头等大事。  监狱工作不仅是一项执法工作,而且还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有许许多多未知和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揭示,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去拓展,监狱工作科学规律需要我们摸索掌握。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说,监狱工作这篇大文章经几代人的努力才刚刚破题,因此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奋斗不息。  我曾以“老在须眉,壮在心天”激励自己,然而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老了,我已经八十岁了。同时,凭借我现在的“知识存量”已不适应再深入研究监狱工作了。有的想法已经无法用语言或文字来阐述清楚,这就是文字和理论水平不够,这是我当前的一种苦恼,现在我真正感受到了“力不从心”的含义,我只能服老了。  我相信上海监狱系统的广大干警,在党的领导和培育下,一定会比我们这一代人工作得更出色,一定能把“改造人”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精彩,让上海监狱工作在国际行刑领域真正取得一席之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国际公认的一份贡献。  执政为民执政为民  ——当领导的一点感悟  (2008年10月)当领导是件好事。这是人民,是组织对你的品德、才能的认可和器重,是一种荣誉。但是当领导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为啥当官?当官为了啥?这是个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对此都应该有十分明确的答案,执政为民。对这个大是大非问题如果缺乏正确认识,不仅当不好官,而且有可能贻误乃至破坏国家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如果当官是为了升官发财,考虑或处理问题的出发点、落脚点必然都围绕升官发财,那么日常工作中势必不讲真话,不讲原则,奉承拍马,甚至出卖灵魂,为非作歹,这样的官能为老百姓做好事吗?因此走上领导岗位首先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从十年的领导工作中我感悟到,明确为啥当官是当官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解决了,不等于就能当好官,还有怎样当好官,怎样才能当好官的问题。一句话,有了当好官的愿望,还要有当好官的本领。主观上有执政为民的愿望,没有领导本领也是枉然。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领导者必须德才兼备,有才无德不行,有德无才也不行。  我认为合格领导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个字:“正、能,硬”。“正”,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公私分明,不以权谋私。“能”,就是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领导能力,包括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战略领导能力,集中群众智慧、依靠群众的能力,专业工作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硬”,就是一身正气,有一股奋发向上的冲劲,不怕得罪人,不怕丢“乌纱帽”,敢于改革,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敢顶不正之风。  “正、能、硬”在一个出色的领导者或者领导集体身上应该是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光“正”无“能”不行,有“能”不“硬”也不行,反之亦然。按照“正、能、硬”的标准建设领导层,领导干部就能成为争创一流的“排头兵”,领导班子就能成为向一流的工作目标奋进的“火车头”。  领导干部要达到“正、能、硬”的要求,必须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基础上,努力掌握六项基本功。  一、 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是领导做好工作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再忙,也要挤时间学习。学习和吃饭、睡觉同样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功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代表未来。一个不断学习的人,就可以成为不断走向成功的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监狱系统推行了分类改造、规范化管理、监区文化、综合治理、心理矫治、罪犯智力开发等改革创新的举措,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就是各级领导带领广大干警刻苦学习党的新理论、新思路、新策略和其他相关知识密切联系工作实际进行改革创新的结果。  当今的上海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新一轮解放思想、新一轮改革开放已经拉开序幕。对每一名领导来说,要想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有所作为,头脑中有限的知识、过去的经验已经远远不够用了。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工作上要真正与时俱进,不是凭主观愿望,而是有条件的。其中政治上、思想上能不能与时俱进是核心的问题。领导层中对某些改革出现的分歧,主要往往是出于知识差距和思想差距。客观世界瞬息万变,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必须刻苦学习。对监狱系统的领导干部来说尤其要学习党的新理论、新思路、新策略,学习与监狱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监狱工作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上海监狱工作跟上形势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获得知识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能力。推动工作的发展,才是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因此,学习必须甘于寂寞,深刻领会,联系实际,落到实处。把党的新理论、新思路、新策略和相关的其他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发展工作的方向、目标、思路和举措。学习必须有一个联系实际消化、融入现实工作的过程,这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之处,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两种学习态度的分水岭。一种态度是对学习内容的真谛还不甚理解就夸夸其谈,随意联系实际,如学习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时,有的领导还没有真正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竟然很不严肃地提出创建“和谐监狱”的构想。这样庸俗化的“学以致用”在工作中是极为有害的。监狱应该充分发挥监狱的社会功能,有效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而不是要我们建立什么“和谐监狱”。另一种态度是许多领导同志学习刻苦认真,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发展工作的措施,抓住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化解工作中的矛盾,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推动工作的改革、发展。这才是学习好、学以致用的领导干部。  我们评价考核领导干部的学习,首先要看学习态度,更要看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不应光听他讲的,看他写的,而应主要看他做的。看他能否引领群众,将党中央的新理论、新思路、新策略渗透、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能否凝聚群众智慧,改革创新,推动工作发展,开创工作新局面。  二、 调查研究  各行各业都要进行专业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真正了解客观实际,帮助作出科学判断和决策。商业工作的市场调查就是一项基础工作。为什么外商经营的大卖场生意兴隆,因为他们对所在地区人口分布、消费习惯、消费能力作过详尽的调研,经营活动的针对性大为加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党优良传统,我们都有深刻体会。  领导想把工作做好,做出成绩,实现工作目标,应当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没有真正的有效的调查研究,凭感觉、凭经验,工作肯定是事倍功半,甚至工作失败,这是历史一再证实了的。  承认调查研究重要是一回事,能不能搞好调查研究是另一回事。这涉及两个问题,首先还是“当官为了啥”?这是调查研究的动力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果当官追名逐利,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调查研究,不可能真正体察下情,一般往往走过场。当然,即使动机是端正的,也未必能了解到真实的客观的情况,还有如何正确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和调查研究技巧的问题。  调查研究,首先要明确调查研究的主题。下基层调查研究,决不能漫无目标的到处走走、看看、听听,最后讲几句不痛不痒的套话,结果浪费了自己和被调研单位大量的工作时间,劳民伤财。调研就要带着明确的目的走出去,如了解实施年度工作计划的情况,总结改革创新的新经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考察基层领导班子团结、合作情况等等,都是下基层调研常抓常新的课题,也可以就一些事关全局的具体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调研一定要深入第一线,实地了解情况,获得第一手信息。我下基层有个习惯,那就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听取第一线同志的意见上,而不是听领导汇报,从而有较真实的了解,达到调研目的。  调研决不能蜻蜓点水般地了解点皮毛,而要尽可能了解得深点、透点。只有这样才能为科学决策服务。因此,看准了调研方向就要舍得下功夫,尽量用更多的时间“沉”下去。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有次我到一个农场调研,前后持续了二十一天。每天早晨8点到晚上11点,个别交谈、开座谈会,共接触干警、职工100多人。这样整个农场情况才心中有数,存在问题及其症结所在也在对大量事实的梳理过程中自然呈现出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向局党委汇报后,对调整农场工作作出重大决策,农场从此改变了面貌。  调查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千方百计鼓励、引导被调查者讲真话,这在许多情况下是一个难题。如果听到的尽是假话的调查研究比不调研还坏,搞不好就要“上当”。讲假话的责任,我看主要不在第一线同志被调研者身上,不讲真话的最主要原因是领导不愿意听真话,不愿意听不同意见,不愿意听批评。领导听不到真话,也有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建国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极“左”思潮大行其道,讲真话、报忧患,给领导提不同意见的同志,往往受到了粗暴的打击报复。我对此有切肤之痛。1953年,我天真无邪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向顶头上司提出批评,结果团支部书记被撤掉,这次教训告诉我不能批评领导。那么是不是现在真的听不到真话了呢?不是的,要听到真话,一看调研者的诚心,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二看调研者的耐心,要像钓鱼一样有耐心。只要有诚心和耐心,还是能听到真话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听到了真话,也还有个听得下去听不下去的问题,因为当群众讲真话时,往往以发“牢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牢骚”是刺耳的,不少时候夹杂着“骂娘”的气话,怎样对待“牢骚”,考验着领导者的素质。在我看来,“牢骚”无非是动了感情的心里话,其中往往包含着真理,要认真对待。能听到“牢骚”应该是好事,因为牢骚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能发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聪明的领导者,就是要善于通过牢骚来找到改进工作的钥匙。如果对牢骚一笑了之,不闻不问或横加斥责,那就辜负了群众的信任,也丧失了改进工作的大好机遇。有一次,我在农场调研时,曾碰到一位上海某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在农场医院长期坐“冷板凳”,不被重用。因此,他牢骚满腹,我听到后,认为这种“牢骚”有一定道理,于是,进一步了解情况。后经局党委研究,一致认为应该人尽其才,任命他为医院副院长,避免浪费了一个人才。  各级领导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基层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不应一味指责、批评,有时要换位思考,在帮助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落实整改措施上下功夫。如一次在农场调研,碰巧发生罪犯脱逃,这年我三次去农场,农场三次罪犯脱逃,当时农场管教科十分紧张,我没有批评、责备他们,而是和同志们一起研究脱逃原因和工作教训。因为我在基层工作几十年,也曾经历过多次罪犯脱逃事故,究其原因主观上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到位是肯定的,但往往也有许多客观原因。一味地找主观因素,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下基层调研,不论带什么主题,但考核领导班子,发现人才,是我固定的调研内容。我深深感到真正的人才在基层第一线,而不是在机关。  调研中既要看到工作成绩,又要找到工作中的问题,看到成绩能增强信心,看到问题同样增强信心,因为看到问题,就等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就是工作新发展的希望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找到问题比看到成绩更重要。因此我认为找不到问题的调研应该说是无效的调研,失败的调研。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工作,转变阻碍工作发展的思想观念,改革阻碍工作推进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要达到这些目的,都离不开发现问题。1986年市劳改局机关抽调三分之一干部,下基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研究,这次调研发现了六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从劳改局机关开始一直到基层大队部(监区)机构臃肿,人员庞杂,大队部也机关化了,官僚主义严重,办事效率低下。我们发现某农场一个分场(科级)共有干警70多人,其中直接管理罪犯的中队干部28人,仅占38%,而分场干部多达45人,占62%。据查这种现象颇有代表性。至于文件,更是五花八门,连文艺小分队招生也要发个文。会议繁多,一位农业科长在座谈会上感慨地说: 一周工作六天,他有五天开会。另一位科长说,根据工作量本来一位科长就够了,我之所以提出要配副科长,就是为了应付开会。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各级领导对当时“文山会海”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最直观、最真切的认识。所谓情况明决心大。后经局党委讨论作出了精简机构,紧缩机关人员,加强第一线的决定。  开会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可以上情下达,沟通情况,交流意见,统一认识,思想发动。要开好会首先要明确会议目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会前充分准备,决不能贸然开会,平时调查研究得好,会议自然会减少。反之,平时缺乏调查研究,会议自然多,而且效率低下。把会议开好,开出成效是一门重要的领导艺术。  三、 独立思考  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不能当领导。思考也就是通常说的“想”,对领导来说“想”太重要了。领导干部大量的工作时间应该用在“想”上,而不是具体操作上。独立思考是领导者工作能力素质的核心,它反映领导干部的品德和能力。对上级布置的任务或领导的讲话不能随波逐流,不加消化,照搬照套,更不能“不理解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工作中“拨一拨,动一动,不拨不动”,“一切等待上级布置”。要学会独立思考,根据本单位的实际贯彻落实。这就是陈云同志提倡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有一个原则,不做违心事。这样工作中犯了错误好检讨。由于我坚持独立思考,反对人云亦云,给某些领导留下了一个印象——犟头倔脑。这似乎得罪了领导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但我遇到的大多数领导是喜欢听真话,鼓励你独立思考的。我没有因为犟头倔脑而受到任何刁难或打击,上级领导总是更信任、更放手让我工作。这是我十分幸运的。  领导独立思考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造就的,是建立在刻苦学习,融会贯通,深入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独立思考。这样的独立思考,才能出创新思路、创新行动、创新业绩。独立思考如果是随心所欲,其结果必然是“拍脑袋”、“拍胸脯”、“拍桌子”,以失败告终。同时,我认为独立思考不是领导的专利,我们要使每个干部都具备这个素质。要鼓励独立思考,保护独立思考。这样的队伍才是真正能干成事业的队伍。我们要给每个干部独立思考创造性工作的空间。让广大干部的智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反思上海监狱改革开放三十年,所以能取得较大成就,提倡独立思考是个重要因素。  四、 科学决策  学习、调研、独立思考等等都是为工作决策服务的,科学决策是工作成败的关键。虽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已经听取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意见,但决策前仍须与多方沟通,争取共识。我过去经常说的,决策前要先“吹吹风”、“下点毛毛雨”、“再出台”。“吹吹风”、“下点毛毛雨”就是把决策的背景、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等等,首先在领导班子个别沟通,与各有关业务部门沟通,广泛交换意见,进行酝酿,形成共识,决不能个人或少数人拍脑袋,擅自决策。重大决策还须通过试点,然后推广。我们在第二劳改管教总队成立实验大队,局研究所参加,就意在搞改革试点。罪犯分类改造就由实验大队和市少年犯管教所同时试点,经三年逐步推广。争取共识并不意味着认识必须完全一致才能决策。争取共识是指多方听取正反两方面意见,有利完善决策方案。在一定情况下即使意见有分歧也应该决策,所谓在争议中决策,这是体现领导的魅力、水平和领导艺术。  我认为改革发展监狱工作的重大决策要符合四个有利于原则: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监狱各项社会功能;二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三有利于减轻国家经济负担;四有利于国际人权斗争。  在科学决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条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恰当的时机果断决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条件,这些条件有的是长期存在的,有的有待创造的,有的则是作为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出现在一定时间甚至一瞬间。它们是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条件,取决于我们是否能牢牢把握和充分运用。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监狱系统尤其是地处安徽的两个劳改管教总队,监管改造秩序混乱,虽经整顿但没有根本好转。我们抓住1983年全国开展“严打”斗争的有利形势,坚决贯彻“严打”政策,果断决策,一手抓严打严管,一手抓教育感化,有效煞住罪犯中逃跑、斗殴、赌博、吃喝四股歪风,稳定了改造秩序,调动了罪犯的改造积极性。还有出版《上海监狱人权记录》一书的决策就是抓住一个信息,及时付诸实施的。当获悉美国有人准备撰写一本“揭发中国监狱黑暗”的书,我们感到十分愤慨,立即决定随即组织撰写《上海监狱人权记录》,以纪实报告的体裁,向社会向世界介绍了上海监狱系统尊重罪犯人权、实行人道主义等实际情况和许多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监管改造工作,予以反击,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该书出版后,美国等驻沪领馆立即前来市劳改局要求购买。很快该书出现在美国,还被香港大学图书馆收藏。此举为国际人权斗争作出了贡献,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外宣传局等单位的肯定和表扬。联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监狱工作的发展,一句话就是抓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各次机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依靠科学决策,狠抓落实,开创了上海监狱工作的新局面。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错过机遇是极大的失误,往往会影响工作全局,是不能原谅的。  五、 精心协调  任何工作都是合作完成的,然而合作就会产生矛盾。处理好工作中各类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对各级领导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它可以分为内部协调与对外协调。  内部协调,领导班子内部协调,首先是科学分工,明确各个分工之间的关系。我主张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谁分管,谁落实,谁负责。在工作要求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负责人不要随意插手副手分管的工作,这样可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要给副手、给各层面工作的同志有发挥创造性的工作空间。二是协调领导机关与基层的关系,要职责明确,机关要洞察基层实际,给予理解、支持,主动服务,帮助解决各类困难,千万不能任意挑刺,干扰基层工作,对基层工作指手画脚,特别是基层工作中产生失误,乃至发生重大事故,领导不能一味指责,应换位思考,帮助吸取教训,亡羊补牢。当然有责任必须追究责任,不容姑息放纵。还有领导与被领导、正职与副职及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也都要协调好。  对外协调也非常重要,监狱工作不能关起门来搞。要提高改造质量,必须与社会方方面面开展工作协调。各级领导在其中应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曾对中国人权学会领导说过,上海监狱工作除大门不能开放,其他都要开放。我的意思是监狱是社会的监狱,监狱必须融入社会才能生存发展。监狱改造罪犯必须同社会方方面面联系合作,也就是监狱工作必须社会化。最近几年,上海改造罪犯工作的综合治理又有创新发展,尤其是帮教、解困、安置就业以及充分运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等方面监狱与社会有关方面密切合作,取得可喜的实效。合作就有矛盾,有矛盾就要协调解决。可以这样说,今后我们科学发展上海改造罪犯新格局,还将产生许许多多的新矛盾,协调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我们在今后对外合作协调处理各种矛盾过程中,一切必须从全局考虑,从有利于上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发,小局服从大局,小局服务于全局,力争“双赢”。  协调中要善于妥协。大到国际关系,小到家庭关系都需要妥协。没有妥协就没有合作,没有妥协就没有团结,没有妥协就没有进步。妥协同样包含内部和外部,妥协是协调矛盾的缓冲地带,是为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留有余地。不能片面强调坚持原则而固执己见,影响合作,影响团结。妥协并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为了正确解决矛盾,更好地坚持原则。妥协是领导工作的一门艺术,是一门高超的领导艺术,恰当地运用好妥协是极不容易的。我以为一些领导班子成员相互间产生不协调乃至不团结,除了私心杂念作怪外,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班子成员或者说是正副“班长”之间不懂妥协,不会妥协。因此,提高领导水平,我们要学会妥协。  六、 带好队伍  世界上有无数资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工作的成败取决于人的素质。当前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领先,工作才能领先。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 干警队伍的素质决定着监狱工作的质量,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带好队伍,打好仗”。队伍建设是监狱工作的头等大事,领导者带好队伍概括起来就是选才、育才、用才。  我们要引领干部从工作实践中,逐渐认识监狱工作的真正价值,逐渐认识老一辈监狱干警用汗水、心血浇铸而成的“红烛精神”的深刻内涵——无私奉献。从而自觉地信奉“红烛精神”,实践“红烛精神”。这是“带好队伍”的根本所在,这是干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源泉。  各级领导对自己的干部队伍状况,尤其是直接领导的人员,应该了如指掌,要熟悉他们的学历、经历、专业、特长、个性、爱好、优点、缺点、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实际困难以及当前工作表现和思想状况等等具体情况。只有对队伍情况了如指掌,才能科学选才、育才,才能人尽其才。教育、选拔干部的标准,当然是德才兼备。德,包括人品与警品。人品即做人的道德品质,警品就是工作岗位上公正执法,执法为民的政治、思想素质。才,指的是具有相当文化知识,懂专业、善学习、动脑筋,有独立见解,有效处理工作中各类矛盾,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有德无才不行,有才无德也不行。  人尽其才,真正做到非常不容易,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用人无私心,任人唯贤。坚持这个条件,往往容易得罪人。二是对所有干部全面情况熟悉,心里有一批后备干部。要排除各种干扰,尽最大可能把每一个干部安置在最恰当的位子上,使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责任,都有发挥才能的机会,真正给人以公正、公平的感觉,让所有干警,至少是让大部分同志,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带队伍应常怀宽容心,没有宽容就没有人才。对有缺点的人怎么看?怎么用?对各级领导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人有缺点可以理解,有的还应予同情,不能忘记自己也是有缺点的。看干部主要看品德,看有没有真本领与特长。20世纪80年代劳改局党委以极大的勇气和胆略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一场新时期用人标准、人才观的大讨论,肃清“左”的影响,大胆启用人才。上海监狱系统一批有“严重缺点”、“有争议”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他们是德才兼备的好干部。所谓严重缺点,有的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有的根本不是什么缺点,只是个性。有的所谓是骄傲的缺点,其实是有一定工作能力,工作中喜欢提意见而已。我曾经在局大会上公开讲我就是喜欢这样“骄傲”的干部。实践一再证明: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看到同志的缺点一味求全责备,是领导带好队伍的大忌,往往最终导致埋没人才、浪费人才,对我们事业带来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带好队伍要善于捕捉工作兴奋点,把干部队伍调整到处于工作的兴奋状态,也是一项领导艺术。人不可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每个人都有兴奋点,领导要能瞄准兴奋点,让每一个同志经常兴奋起来。在日常工作中,营造心情舒畅,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提出振奋人心的工作目标,取得工作成就,创造出新的工作经验,获得各级各类的表彰,聆听有深度、有启迪的工作报告、学术报告,阅读一本好书,参与感兴趣的专题讨论等等都能成为兴奋点,各级领导就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不断制造兴奋点,让干警在工作中兴奋起来。以我来说,多数时间处于工作的兴奋状态,尤其是下基层与第一线干警接触交谈讨论,就会感到非常兴奋,一天十多小时工作不感到疲劳。以往一年两次局工作会议就是激发干警工作兴奋点的有效方式之一,会议期间畅所欲言,群情振奋,会议一结束,有的同志连夜赶回农场研究部署落实。  我们要营造一个培育干部的良好环境。环境育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队伍建设的成败。环境就是育人的土壤、气候,没有好的环境出不了一流的人才和队伍,已有的人才也会流失,原来比较好的队伍也会垮掉。环境是培育干警队伍的一种“软力量”,过去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因而重视不够,抓得不多、不深,深感遗憾。  营造良好的环境,各级领导是关键。领导干部不仅要懂得营造育人环境的重要性,而且要意识到领导干部想什么,关心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工作在什么地方着力,对整个队伍思想、士气、精神状态、努力方向、工作重点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基层干警来说,领导的导向就是氛围,就是环境。领导要同全体干警一起,营造发奋图强,勇于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崇尚科研,鼓励成就,宽容失败,合作共进的工作环境;营造孜孜不倦勤奋学习,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家庭般融洽、温馨的人际环境。营造良好环境还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建立制度体系,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人人心情舒畅、个个奋发向上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环境。  关于当领导的体会,概括起来还是一句话,执政为民。各级领导有了一颗执政为民的心,学习知识、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科学决策、精心协调、带好队伍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各级领导班子也就能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政治核心。  综合论述〖〗拥抱监狱工作——我的实践与思考〖〗y  拥抱监狱工作〖〗——我的实践与思考●调研归来话改革调研归来话改革本文曾被收入《论上海监狱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86年12月)最近,我们局机关抽调了三分之一干部下基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专题调查。调查归来,豁然开朗。简言之: 看到了不少问题: 增强了改革信心。有人愕然,看到成绩才能增强信心,何谓看到了问题也增强了信心呢?我觉得,看到了问题就是希望所在,犹如医生确诊了病情,治疗就有了信心。  近几年来,上海劳改工作在改革洪流中迈开步伐,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改革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已逐步被一些同志所接受。但是,就劳改工作的整体而言,以往的一些改革,还只是小改小革。政工、管教、生产、财务、后勤等五大方面的改革任务还相当繁重,对此,通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上上下下的认识已逐步趋于一致。明年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在“改革”两字上大做文章,做深文章,做好文章。  一、 精简机构,紧缩机关人员,加强中队第一线  机关有一个极大弊端: 从局本部开始,一直到大队部(大队部也机关化了)机构臃肿,人员庞杂,官僚主义严重,办事效率低下,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我在这次调查中发现这么一个分场(科级),共有干警70余人,其中直接管理犯人的中队干部28人,占38%;分场干部45人,占62%。据查,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颇有普遍性。那么多机关干部都在干什么呢?据另一农场反映,今年1月至6月15日,农场共印发各种表格128种,还不包括上级部门下发的表格。至于文件、简报,更是五花八门,连文艺小分队招生也要发个文,似乎不上文就是不重视。因此,大家忙于起草文件、打印、阅文……此外,会议繁多,一位农业科长在座谈会上感慨地说,一周六天,他有五天开会。另一位科长说:“根据业务需要,本来一个科长就够了,我之所以提出要配副科长,就是为了应付开会。”  与此相反,中队第一线的干警奇缺。中队是改造工作的实体,提高改造质量和经济效益,关键在中队。一个140名左右罪犯的中队,包括中队长在内,仅有6至7名干警在日夜工作。上层和基层相比,头重脚轻,指挥者多,打仗者少。这个矛盾十分尖锐,此问题不解决,一切改革无从谈起,提高改造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成了一句空话。  精简机构,紧缩机关人员,铲除文山会海,摆脱事务主义,加强和充实中队第一线,这已成了当务之急。无论劳改农场,还是劳改支队,都要把这个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狠下决心,大刀阔斧,砍它几刀。要把优秀的干警充实到中队去,使每个中队都有一些工作骨干。大队长要分头包管一个中队,加强领导。  二、 要强化对广大干警政治和业务的培训工作  调查情况表明,广大干警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是当前工作的需要,更是改革的需要。不少青年干警对我说,他们从部队复员到劳改战线已有多年了,但正式培训仅仅是报到后的十天时间。到了劳改队没有专门的业务训练,只是小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师傅强,徒弟还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如果师傅是“歪路子”,徒弟也往往跟着“歪”。此外,大多数第一线的青年干警,除了在政治上占优势外,其他许多方面亟须提高。现在中队的干警大多都是近两年参加劳改工作的新同志,他们年龄小,文化低,阅历单纯,不少人原来是朴实的农村青年,而那些犯人,大多是城市人,见识多,阅历广,有的几经改造,有一套“改造经”。因此,我们必须把干部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断提高第一线干警的素质,扩大和增强我们改造罪犯的优势。同时必须明确,强化培训工作是指全体干警,包括我在内。除了管教业务知识外,各项专业,如政工、秘书、企管、财会、统计、医疗卫生以及工农业生产等等,都要培训。要有计划地进行脱产培训,除选派事业心强、工作好、有培养前途的同志参加外,主要开展大面积、多渠道、多层次的在职培训。业务培训要有点“乡土”气,不要一味求“洋”,要求实用,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培训内容要集中,周期不宜太长,两三天,一星期都可以。这样既有利于消化,又不影响工作,每次培训都使受训者有所收获。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干警的水平就逐步提高了。  大面积的培训可采取多级培训的方法。劳改局、农场、支队,甚至有条件的劳改大队都可以办培训班,请有经验的干警和有理论的同志充当教员,教学相长,互相学习,共同磋商提高。我们要下决心花两年时间,抓好干部培训,为“两劳”工作的腾飞做好准备。  三、 增强惩罚意识,在严格管理上狠下功夫  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指出,劳动改造罪犯,不是把劳改犯变成死人、废人和仇人,而是要把他们改造成为新人、好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近几年来,我们上海的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打骂犯人的情况时有发生,个别的甚至致伤致残,严重影响了党的劳改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我们必须加强对干警的政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决不能对此类问题等闲视之。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干警,要严肃处理。目前更为普遍的问题是,惩罚意识淡化,忽视了劳改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现在的情况往往是,一方面管理不严,一方面干警违纪时有发生。发生干警违纪的事,开始恰恰都是由于管理不严而导致的。管理不严突出表现在执行监规纪律不严,犯人行动自由,脱管严重,犯人脱逃的,百分之百都是干警失职、严重脱管所致。还有,有些单位犯人“磨洋工”现象严重,出工不出力的较为普遍。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改造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惩罚意识,坚决依法实行严格管理,从细微处管起,“管头管脚”,为犯人矫正恶习、转化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因条件。  四、 注重调查研究,抓好科研工作,为加速劳改工作科学化进程而努力  在这次研究调查中,我有一点很深的体会,劳改工作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和肯定。然而,科研工作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却尚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有三十年丰富的劳改工作经验,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已经够用了,何必搞什么新花样。三十多年的工作实践,确实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老一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直观式的经验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把这些经验经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升到理论,用以指导实践,才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这种由经验变为理论的过程,也就是科研工作的任务。  劳改局是政法系统的一个实际工作部门,它不同于社会科学院。因此,我们首先要抓应用理论的研究,目的是为劳改实际工作服务,为领导的决策服务。劳改局的研究所、犯罪改造学学会和有志于劳改工作的研究者,都理所当然地要成为领导机构的“思想库”、“智囊团”。在改革的时期,更要为领导提供众多的调查报告、分析材料和选择方案,使领导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劳改工作的科研内容是很广泛的,凡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一切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现在,在犯罪和改造的研究上,我们已经起步了,但是作为特殊企业,在劳改企业管理上的科研工作也要加强。  五、 思想政治工作是劳改劳教工作全面改革的有力保证  不少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政工部门只管人事变动,不管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党不管党,党员长期不过组织生活,思想工作无人抓。今后,我们要经常对干警进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对党员要进行党性教育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教育。有一位党员青年干警对我说,他调到这个大队已两年有余,可直到最近,大队长还叫不出他的姓名,更不要说谈谈心了。依我看,这个单位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而是根本没有开展。领导同志既要严格要求干部,不姑息缺点、错误,同时又要注意感情投资,热诚关心和爱护干部。这两方面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偏废。现在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 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从本质上看,这是个怪现象,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所致。不及时奖优罚劣,是非不分,上上下下浑浑噩噩,这类谬论必然畅行无阻,并涣散着我们的队伍。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营造一种“无功便是过”的强大舆论,使每一个努力工作的人都心情舒畅,以此带动全体同志蓬勃向上。  改革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劳改工作的全面改革需要政工、管教、生产、财务、后勤等诸方面的协调配合,同步进行。如果说政工是龙头,那么后勤就是龙尾,头尾相贯,缺一不可。我们要下大决心把干警的福利搞好,把后勤工作搞好。我们上海劳改局的每一位同志,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应该立足本职,以一个改革者的姿态,投身到上海劳改工作全面改革的洪流中去。  改革不力就是失职改革不力就是失职  (1987年9月)上海劳改系统的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对于这项紧迫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要十分明确。今年我们还要抓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上海劳改工作的全面改革、深化改革,促进其他各项工作;第二件是总结“严打”以来上海劳改工作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全面改革、深化改革提供一些依据。  一、 认清改革形势,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改革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前进,非改革不可。八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只有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才能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要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近几年来,上海的劳改工作有所突破,有所发展,这是不断贯彻两个基本点、推进改革的结果。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改革从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的阶段。上海的劳改工作要继续前进,达到“三个提高”,必须不停地改革。要认识到改革不力就是失职,就要落后,就可能会被淘汰。  据我了解,基层各级领导干部的改革意识正在增强,改革的要求十分迫切,而且已经在不少方面进行了改革的实践。可以这么说,劳改系统已经形成了改革的“小气候”,这是非常可喜的。全国改革的“大气候”和上海劳改系统改革的“小气候”汇成了一股强劲的力量,催促着我们把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更扎实一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改革愈深入,涉及的难点就愈多,难度也愈大。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还要有锐意进取的斗志,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二、 深化改革,全面改革,必须抓住五个环节  担负改造任务的单位,检验的标准是促进“两个效益”的提高,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其中首先是社会效益。改造单位是做人的教育转化工作的,因此,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组织罪犯参加劳动有双重意义。首先,是改造人的重要手段;第二,在发挥改造作用的同时也产生经济效益。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改造好了,物也就有了。这个观点被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第一,加强学习。改革是一场革命,各级领导要投身这场革命,取得主动权,就必须加强学习。只有学习好了,认识提高了,才能在改革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进取的力量。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的基础理论,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有关专业知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我们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调查研究。有了改革的紧迫感,接下来的问题是改革什么?怎么改革?改革的方向、目标是什么?这是不能拍脑袋、想当然的。比如,大家提出劳改局机关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怎么改呢?结论应该产生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这牵涉到局机关的职能、应该管哪些事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搞清楚后,先放权后简政,机构改革就顺理成章了。各级领导干部对所在部门的情况也要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出制度上、工作上的弊端,排出妨碍改革的因素,提出改革的目标和措施。只有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才能保证改革健康发展。  第三,敢于决策。改革的方向,目标确定之后,就要敢于决策,不能纸上谈兵。改革的深化,必然要触及传统的观念、传统的习惯和传统的体制,各个方面、多个层次冒出来的思想问题一定会很多。因此,对改革者来说,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有胆有识,敢于决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例如,有个农场对几名业务上不适应的科级干部给予免职,重新安排工作,就是对干部管理方面有胆有识的决策,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又如“铁饭碗”、“终身制”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我们一些单位的领导敢于向它挑战,实行了中队长负责制、大队长负责制,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深得人心。  第四,发动群众。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搞改革,同样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要注意三个问题。一要思想发动,这是全面改革、深化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去年八月警校的改革研讨会,今年一月的劳改局工作会议,三月的“双增双节”座谈会,五月的青年工作会议等,都是在做思想发动工作。我们要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群众都动员到改革的行列中来。只有在思想上关心改革、重视改革,才能在行动上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二要充分发掘群众的智慧。各级领导干部要多渠道多形式地与群众对话,沟通思想,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正确的意见要及时采纳,这样才能保护群众的积极性。能否把群众的智慧发掘出来,这是对我们发动群众工作的检验。三是改革需要发动群众,同时,改革的成效又反过来促进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邓小平同志说过,要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我们要懂得这样的辩证关系: 改革,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又是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第五,起用人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人才是决定因素,这是我们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悟出的一条体会。事实告诉我们,起用了一个人或几个人,往往能够改变一个单位的面貌。我们推行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必须大胆地起用各种人才。今年一支队聘用了一个职工当财务科长,他抓了成本的目标管理,上半年就降低成本47万元,在全局引起了震动。  起用人才,就要善于发挥人才的特长。我们的眼睛要向下,到实际工作中去发现人才,扬其长,避其短,使他们的真才实学充分发挥出来。三、 要特别重视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领导班子团结问题。发挥领导班子的群体力量是我们健康地推行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作风修养直接影响领导班子的团结。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在班子内部,努力取得思想观念上一致或基本一致。如果我们思想观念上不一致,一定会在具体问题上缺乏共同语言,班子内部也不可能团结。只有在加强自我修养、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政治、思想、业务等素质的基础上,团结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班子的团结要经受考验,包括胜利的考验和失败的考验。历史上有这种现象,创业期间往往比较注意团结,然而,在胜利、荣誉面前却产生了猜疑、嫉妒;也有这种现象,在某一项工作中由于失败而不能同舟共济,导致领导班子内部的冲突、分裂;还有一种情况,新班子、新人马时期,大家都比较虚心,注意团结,共事时间一长,相互的缺点都显露了,往往会成为不团结的起因,等等。这些都是考验的时刻。  团结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工作的发展,情况的变化,出现了矛盾和分歧也是正常的。出现了矛盾、分歧要通过正常的民主生活来交流思想,进行协调,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团结。为了保证全面改革、深化改革,不仅领导班子要加强团结,上下左右都要加强团结,同心同德。总之,团结要经受各种考验,不可能一劳永逸。我希望,各级领导班子都能经受各种考验,成为团结协调、率先改革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深化改革、全面改革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一个是保证,一个是依靠,即思想政治工作要保证业务工作的完成;做好业务工作,一定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两者的关系摆正了,也就达到了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统一了。  思想政治工作,各级领导都要抓,党、政、工、团要共同抓,每个党员都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我们要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认清形势同心同德渡过难关认清形势同心同德渡过难关  (1988年9月)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我们的改革面临许多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样,地方有地方的难关,单位有单位的难关。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绕道走,一定要顶着风浪前进。每个共产党员、政法干部,都有责任为国家、为党渡过难关做出贡献。  目前,上海劳改局的难关是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说要引进竞争机制,把改革推向前进,向“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冲击,从而,有效地提高改造质量和经济效益。如果把我们的小难关渡过了,那么,也就为国家渡过大的难关做出了贡献。这就需要全局上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  一、 要渡过难关,必须深化改革  当前的难关,是前进道路上的难关。只有改革,方能渡过难关,走回头路是没有出路的。  第一,深入改革要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我们的改革已经从小改小革、浅层次的改革发展到体制、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深层次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大改革越深入,矛盾越突出,因而阻力也越大,因为它牵涉到人们切身利益的再调整。  于是,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深化改革必然会得罪一些人。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认为这里有个辩证关系。这就是对懒汉、混客要动真格。体制,尤其是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会得罪这些人,这是势在必行,否则,改革无法深入。当然,我们得罪的是少数人、个别人。众所周知,改革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它代表和反映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怕得罪人而不敢深化改革,就必然会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得罪多数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得罪了少数人,也就是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深化改革要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  现在有一种说法,推进三大改革,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行,改革固然要考虑群众心理承受能力,但是,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讲承受能力。群众的承受能力通过舆论、宣传教育是可以逐步增强的,然而,真正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在改革实践中提高。如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后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就为人们普遍接受了。去年川东农场撤下了几个中层干部,震动很大。今年又拉下了几个,却很平静,说明群众能够承受了。所以光讲不行,要靠改革方案出台,靠改革实践来锻炼提高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当然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出意外事故。  第二,要树立不断改革的思想。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配套。实行支队长负责制,为“三个提高”创造了条件和环境,但要真正实现“三个提高”,还必须进行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这就是大配套。大配套下面还要有小配套,如劳动人事方面,实行聘用制后,还要建立岗位目标,实行考核、奖惩等等,一环扣一环地配起来。  我们还有些单位因为有不断改革的思想,所以他们的工作一年一大步,年年有新貌。但也有少数单位改革意识不那么强烈,或者时强时弱,因而工作进展不快。其实,有些改革是他们开的头,但没有坚持下去,结果自生自灭,或者墙内开花墙外香。要知道,停顿之时就是落后之日,不进则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长期改革、不断改革的思想。  二、 要渡过难关,必须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当改革面临关键时刻,改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加强,其基本点就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讲真话、办实事、重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提倡求实的精神,反对不着边际的空谈;提倡抓住一切时机、利用一切方法,生动活泼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反对呆板、僵化、照搬照套的方法;提倡思想教育分层次、“分食制”,加强针对性,反对“一刀切”、“一锅煮”。我们要加快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党政工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各自的侧重面,他们的职责和作用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全体干部、工人的凝聚力是我们渡过难关的中坚力量。但是,增强凝聚力靠什么?以前个别单位出现过工作讲好价钱再干的情况,这是危险的。实践证明,光讲物质利益形成的凝聚力是暂时的,不牢固的。我认为凝聚力要靠精神力量加物质利益。我们要激发干部、工人热爱祖国、热爱本单位、热爱本职工作的热情,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我非常赞成会上同志们提出的,川东农场有川东精神,白茅岭农场有白茅岭精神。这就是我们说的精神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力量,形成的凝聚力才是持久的,牢固的。  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强调干部、工人的物质利益要同单位的经济效益捆在一起,我看光讲这一点不行,还要将干部、工人的自尊自爱同单位的集体荣誉捆在一起。我主张两个捆在一起。我想,这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具体体现。  三、 要渡过难关,必须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  领导干部的素质如何,对于渡过难关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觉得,领导干部的素质,当前要强调四个意识,即改革意识、创业意识、民主意识和团结意识。  第一,要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有没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检验的标准是什么?我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没有危机感。如果自我感觉很好,就不可能有强烈的改革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强烈的改革意识来自强烈的危机感。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缺乏强烈的改革意识,就不会带领群众去开拓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精通业务的人,如缺乏改革意识,就越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第二,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各级领导,包括每个共产党员要非常明确,我们不是就业者,而是创业者。要经过我们的努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改事业,出一批改造盗窃犯、改造流氓犯的专家。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这个雄心壮志。白茅岭农场团山茶场、局招待所,他们单位虽小,但有创业精神,干出了一番事业。创业精神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第三,要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我们的建设和改革都要依靠群众,上海“两劳”工作能取得较大的成绩,这同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分不开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强化民主意识。各单位的职代会、对话制度等都是健全民主政治的组织形式。民主制度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如果领导干部不重视民主,或民主意识不强,那么,职代会、对话制度等等,仅仅是点缀,装装门面的。我们要克服这种现象,努力使民主制度名副其实。  民主意识同提高领导机关的工作透明度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工作透明度还不够,好多事情群众不了解,因而听信于“小道新闻”。为了逐步增强工作透明度,做到重大的事情让群众知道,我们考虑建立一个通报制度,利用电话会议形式,定期向各单位通报全局的工作。基层对下面也要有透明度,透明度越高,越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真正增强民主意识,是一个锻炼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人都是喜欢听好的反映,不愿听批评的话,可这不是不可变的。可以这么说,这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一个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听取不同意见的承受能力,这个不同意见,不光是反面意见,还包括冤枉的意见。  第四,要有强烈的团结意识。这几年的实践证明,领导班子的团结是第一位的,一个单位能不能上去,有诸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是领导层是否团结,上下左右是否团结。一个单位的凝聚力产生于精神,而向心力产生于领导的精诚团结。这两股力,对于我们渡过难关,都是不可少的。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1988年12月)近五年的基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继续把改革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主旋律,用深化改革这把金钥匙,打开事业发展的大门,取得事业的成功。  一、 领导者要有高度的改革自觉性,正确估计自己的思想解放度  我们这条战线,肩负着保卫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双重任务。要出色地完成提高改造质量和经济效益两大任务,唯一的出路在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思想解放是深化改革的先导。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今天上海劳改工作的新局面。现在,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改造工作仍处于初级水平,改造形式和方法不少还是落后的、陈旧的,缺乏科学性。因此,明智的领导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产生强烈的改革欲望。  但确实也有些领导,缺乏这种感受,他们觉得在自己所管辖的部门,任务尚能完成,没出什么大纰漏,虽然没冒尖,但也不是最落后,自我感觉良好,毫无紧迫感。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一种掉队的信号,事实上已经有人掉队了。改革的洪流已经使我们的农场与农场之间、支队与支队之间、厂与厂之间、所与所之间拉开了差距,如果仍然盲目乐观,这种差距还将拉大,直至被淘汰。  抬头看改革形势,新理论的提出,新观念的涌现,可谓日新月异,如不抓紧学习,稍有松懈,就会茫然,就会落后。因此,各级领导对自己的思想解放度要有一个正确估计,不能自我感觉良好。思想解放是相对的、动态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次完成。昨天自以为思想解放了,今天听了一个报告,读了一篇文章,可能又觉得还有老框框、旧观念,还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总之,我们必须有高度的改革自觉性,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放到中心位置,成为各级领导思考的中心、言论的中心、行动的中心。  中国有句老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今改革形势逼人,我以为无功便是过,改革不力就是失职。今后,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不仅要看他是否任劳任怨,更要考核他的改革意识、改革精神和改革业绩,这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胜任的主要标准之一。  二、 改革要下苦功夫  有了良好的改革愿望,并不等于就是改革本身,要真正实施改革必须狠下苦功。根据我们近五年的改革体会,领导者必须在四个环节上下苦功夫:  1. 抓好“三头”。“上头”: 要刻苦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改革的理论,了解国情;“下头”: 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局情、厂情、队情;“外头”: 要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省(市)内外、单位内外同行间的工作情况以及他们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破除旧观念,确立新观念,科学地确定改革的目标,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2. 排除干扰,科学决策。只有情况明,才能决心大。但真正要拍板决策时,往往又会冒出各种干扰,牵丝攀藤,使领导难下决心。改革有强烈的时间性,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作为一个积极投身改革的领导者,看准了改革目标,就应当果断排除各种干扰,当机立断,而不能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当然,决策改革非同儿戏,不能用“想当然,拍脑袋”来代替,这样做必然会招致历史的惩罚。  3. 发动群众,起用人才。改革代表和反映了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是改革的原动力,只有广泛发动群众,才能使改革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具有强大后劲。改革方案出台一定要顾及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发动群众也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我概括为三个字: 风、雨、台。先吹吹风,后下点毛毛雨,最后改革方案出台。改革一定会触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会招致某些人的反对,这并不可怕。我们不能“拖住先进不让飞,保护落后慢慢爬”,不能一听到反对声就偃旗息鼓,自己倒下。对群众的议论要作具体分析,正确的意见迅即接受改正;不正确的,要进行说服教育;个别说服不了的,待改革成功时,再让事实来逐步提高这部分人的认识。  人才观的问题讲了很多年,但未根本解决。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求才如渴的精神,大力培养、发掘、引进、起用人才。可以这样说,安于现状,不求发展的领导,对人才是无所谓的,即使送上门来的人才,还要“研究研究”。要深化改革,必须打掉一切陈腐的条条框框,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今后,无论哪个单位,能干的上来,不能干的下去,谁有本事提高改造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干部素质,谁就上来当领导。  4. 不断总结,经常反思。改革是全新的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常反思成败得失,从而进一步修正、补充改革方案,提高改革实效,并选择新的改革突破口,深化改革。  上述四个环节是相互衔接,相互关联,周而复始,贯穿始终的,必须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三、 改革必然有震动  当前全国正处于全面改革、深化改革时期,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新旧观念并存时期,改革就是要破除旧观念,确立新观念,改变旧体制,创立、完善新体制,因此必然要冲击形形色色的旧习惯势力和条条框框,也必然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抵制和摩擦,这样,就会有震动。对震动要作科学的分析,不能盲目认为震动就是改革,失误的改革决策也可能引起震动。凡是改革涉及面越大,触及力越深,其震动面必然也越大,程度必然也越深,这是客观规律。然而,从主观方面而言,我们要尽可能使改革引起的震动小一点,时间短一些,这样可以使改革的推进更顺利一些。  但是,我们大可不必为震动所害怕,应该正确对待改革所产生的震动:  1. 预测震动,充分估计到可能引起震动的方方面面,分析其震动的原因,预测其震动的趋势,做到心中有数,遇震不慌。  2. 把震动尽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积极而稳妥地实施改革方案。这就需要讲究改革的艺术,研究社会心理,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使改革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  3. 通过震动,可以进一步检验和把握改革的方向。如果是由于我们的经验不足而引起的失误,就及时纠正;如果是积极向上的震动,就可以用来激发群众的改革热情,吸引群众投身改革;还可以因此触及陈腐、保守观念,使之震惊,引起反思,转变观念,跟上前进的步伐。  四、 改革必然有风险,改革者要不怕担风险  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全靠改革者自己去开拓、探索。改革有成功或失败的两种可能,因此就有冒失败的风险,这风险来自社会,有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舆论风险等等,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想寻找一条没有风险的改革道路是不可能的。没有风险的事业是平淡无奇的庸人事业,是没有前途的事业。  我们提倡改革者要不怕担风险,这并不意味着主张冒险主义。冒险主义持草率态度,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作严密的科学分析,用侥幸心理对待改革。我们反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主张不但要敢于承担风险,而且要善于承担风险。  所谓善于承担风险,就是要学会驾驭风险。风险只是一种失败的可能性,并不是失败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有一条真理,就是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对待改革中的风险,我们应该持这种态度,首先要充分认识风险,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掌握它的内在规律,这样就有了对付它的办法。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风险,驾驭风险,就可以化险为夷,助改革成功。  改革者其乐无穷,乐在风险中。有了风险,才有搏斗,有了搏斗,人生才有了乐趣。当改革者战胜了风险,取得了改革事业的成功,这样的乐趣只有改革者才能感受到,其他人是无法体验的。  五、 改革者要出以公心  改革的事业是党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改革者一定要用极端负责的精神来对待改革,而不能掺杂个人私心杂念。今年,全局要普遍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从过去的“双轨制”逐步过渡到行政首长负责制,那么由谁来当支队长、厂长呢,这就是一个考验。我认为不是什么“谁强由谁当”,而是谁适合由谁当。改革者出以私心,必然昙花一现。这样的教训是不少的。  改革者只有出以公心,才有生命力,才可能把个人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献身改革,狠下苦功,抗得住风险,经得起震动,在成功面前保持谦虚谨慎,继续扬鞭奋进,失败时不气馁,吸取教训,准备“东山再起”。  能否“五湖四海”,这是衡量改革者是否出以公心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是群众的事业,需要各类人才共同努力。排外思想是狭隘小生产的产物,我们劳改事业的改革,需要各种人才的组合。劳改局的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因此我们应该为人才呐喊,从局领导到一般干部、工人,人人都有推荐人才、引进人才的义务和责任。只有“五湖四海”,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上海劳改工作要上新台阶上海劳改工作要上新台阶本文曾被收入《论上海监狱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89年1月)近四十年的劳改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初创时期,二是徘徊时期,三是恢复时期,四是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在时间上从什么时候算起?我以为,1988年是新的发展时期的开端,因为它在上海劳改工作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具体说有六个标志: 一是在体制上实行了党政分开、行政首长(支队长、场长、厂长、所长)负责制;二是分类改造进入了理论和实践并举的时期,而且有所突破,规范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初步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干警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五是工农业生产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轨道,产值、利润稳步增长;六是劳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展开,在干部和工人队伍中引入了竞争机制。  回顾历史,上海劳改工作确有发展,变化比较显著。展望未来,攀登高峰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勤奋好学,那么就能再创新,再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工作上新台阶,就意味着思想水平、工作水平上要上台阶,这是一个工作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它决不是过去工作的简单重复,而是不安于现状,继续开拓创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不是一般的工作,做好了也不是一般完成任务,而是在创造一项崇高的事业,即具有中国特色的劳改事业。因此我们搞分类改造、分级管理、规范化建设、综合治理等等,都是为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改工作和劳改法学作贡献。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想得深一些,想得远一些,从这个出发点去考虑和规划我们的各项工作。  一、 改造工作要坚持针对性、系统性  做改造工作的好比是医生,医生每天要查病房,看看病人经过治疗效果如何,根据病情的变化再开处方。做改造工作,也要查“病房”,看看犯人需要什么,对症下药。所谓坚持改造工作的针对性,就是针对改造罪犯的需要,来设计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坚持针对性,首要的是加强调查研究。我认为,针对性来源于调查研究。向谁调查?除了向干部、向罪犯家属、向社会调查外,最重要的是向罪犯调查,即向被改造者调查,就像医生直接向病人问病情一样。向犯人调查,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掌握他们的需要,同时听听他们对我们各项监管制度、教育改造措施有什么反映,哪些工作比较切合他们的实际,哪些还需要改进或完善等等,以不断提高教育改造的针对性。我觉得,这是更重要更有效的调查。需要强调的是,调查研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工作的针对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对罪犯的调查研究要不停顿地进行,要贯穿整个教育改造工作的始终。调查研究做好了,可以减少我们工作中的盲目性和无效劳动。  这些年来,我们的惩罚管制功能发挥得比较好,针对性的教育功能发挥得不够,针对性还比较差。不少犯人在刑满释放后只讲“官司难吃”,很少讲到教育对他的改造效果。据我所知,有的犯人改造了四五年,管教干部还没有找他谈过一次话。如果我们把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起来,把各项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措施同惩罚管制措施结合起来,那么,提高改造质量就会得到真正的落实。  改造工作要有系统性,这是新的发展时期向我们提出的又一个要求。所谓系统性,就是研究一定时期内改造工作的指导思想、整体规划、目标要求、实施方案等等,不能做到哪里算哪里。目前,有些单位的管教工作缺乏系统性,有的虽有系统考虑但分阶段实施不力,有的还搞了不少“花架子”,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改造工作的效果。  改造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日报购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