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几月去最好有三千亩土地,可以开发旅游,种植药药材等。

第 1 页 一、富饶美丽的祖国北疆 太阳要 “走 ”两小时 翻开中国地 图,我们可 以看到祖 国北部有一片狭长 的高原地 区,由东北向西南斜伸 ,横贯东北 、华北、西北地 区,这就是辽 阔、富饶 、美丽的内蒙古 自治区。它南 自北纬三十七度二十 四分 起 ,北达北纬五十三度二十三分 ,南北跨 占纬度十五度五十九 分 ,南北直线距离约有一千七百多公里 。土地是这样的辽阔:当 它的南部 已是春暖花开、青草萋萋的时候 ,最北部却还没有度过 “千里冰封 ”的寒冬 它的东西距离更是遥远 ,东起东经一百二 十六度零 四分 ,西抵东经九十七度十二分 ,东西跨 占经度二十八 度五十二分 ,东西直线距离达二千 四百公里 以上 。太阳从东方冉 冉升起,大约需要两个小时才能照遍 自治区全境 。 自治区东部和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 ,南部、西南部 与河北、山西 、陕西省和宁夏 回族 自治区相连 ,西部与甘肃省接 壤 ;北部 ,东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 国和苏联交界 。国境线长达 四 千二百二十一公里 。全区土地总面积一百一十八万平方公里 (合 亿亩 ),占全 国总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二点三 ,在省、市、 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西藏居全国第三位 。 第 2 页 内蒙古是在我 国最早实现 民族 区域 自治的一个少数 民族聚居 区。 自治 区现在 的行政 区划 ,是在推行 民族 区域 自治的过程 中, 逐步形成 的。 自治 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 、乌海三个直辖市和呼 伦 贝尔 、兴 安 、哲里木 、昭乌达 、锡林 郭勒 、乌兰 察布 、伊 克 昭、巴彦淖尔 、阿拉善等九个盟 。自治区首府设在 呼和浩特 ,是 内蒙古 自治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 中心。盟和直辖市下面又设五 十七个旗 、二十二个县 、七个县级市和十三个市辖 区,其 中包括 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三个少数民族 自治旗 。 (见第二 十页 附表 ) 大 地 多 姿 内蒙古 自治区大部分是海拔一千米 以上 的高原地 区,地势高 而平 ,在坦 荡 的高原边沿 ,围饶着 山峦 ,还有 一部分肥沃 的平 原 。高原 ,山地与平原镶嵌排列 ,装点着祖 国的锦绣河山。 内蒙古高原是祖 国四大高原 中的第二大高原 ,是 自治区地形 的主体 ,它东起大兴安岭 ,西抵马鬃 山、合黎 山、龙首 山,南至 阴山山脉 ,北达 中蒙边境 ,是著名 的蒙古高原 的一部分 。高原 从 东北 向西南延伸三千 公里 ,地 势南高北低 ,缓缓倾斜 。这里 没有 明显 的山脉和谷地 ,地表微微起伏 ,地面平坦 ,汽车可 以毫 无阻碍地驶行 。内蒙古高原上 (广义的,还包括鄂尔多斯高原 ) 草原辽阔,是我 国著名的天然牧场 。每到夏天 ,无边无 际的草原 上绿草如茵 ,百花缤纷 ;蓝天 白云下 ,骏马奔驰 ,牛羊成群 ,呈 现 出一派独特 的 自然风光 。高原地带还分布着一部分沙漠 ,其 中 第 3 页 著名的有锡林郭勒盟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 (又称小腾格里沙地 ), 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 、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 ,鄂尔多斯高原北 部的库布齐沙漠和南缘 的毛乌素沙地,位于呼伦 贝尔盟 的呼伦 贝 尔沙地和哲里木一带的科尔沁沙地等 。它们当中,有的是危害较 大 的流动沙丘,有 的则是刮起大风也不流动 的固定沙丘,或流动不 大的半 固定沙丘 。那些固定或半 固定沙丘地带,水草条件较好 , 可供放牧 。 自治区东北部有一条雄伟的山脉 ,那就是著名的大兴安岭 。 它从黑龙江南岸 ,向西南一直延伸到昭乌达盟 的西拉木伦河 ,全 长一千 四百公里 ,宽约二百到三百公里 ,是我 国最长 的山脉之 一 。从洮儿河 向北直到黑龙江边的大兴安岭北段里 ,森林密布 , 树木参天 ,犹如一片绿色 的海洋 。大兴安岭是祖 国重要 的木柴供 应基地 ,它还对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

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就本草而言,无论是采摘、炮制,还是存储,自古流传下来的观念,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古老的歌诀里,透露着时间赋予药材的千变万化。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经验与智慧,陪伴着中药走过历史的漫漫长河,成为世代守护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秘方。

夏至之日,太阳直愣愣地炙烤着新疆裕民县的巴尔鲁克山,高温让整片土地躁动起来,山上人头攒动,男人们搭起了帐篷,女人们搬来了炊具。这些从五湖四海蜂拥而至的人,可不是来露营的。他们头顶烈日,风餐露宿全是为了等待一场花开。几乎就在一夜之间,伴随着一股略含刺激性的气味,漫山遍野绽放一片金红,众人们苦苦等待的便是它,红花。《药典》称其花瓣可活血化瘀、散湿去肿,是调血之药。它最常见的入药方式,是做成外敷的红花油,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采摘红花很有讲究,要在花瓣由黄变红之际进行,采得早了花还未成熟,采得晚了则华容憔悴。为了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机,采花工们每天清晨采花,个个眼疾手快,追逐一朵鲜花盛开的时间,等待一颗果子成熟的时节。

然光阴似水,倏忽来去。所以,把握最佳的采摘时机,是中药人心头牵挂绝不敢怠慢的事情,数月后在千里之外,又一味本草迎来采收的时节,它与红花在名字上仅一字之差身价却高出近千倍。藏红花,一个近乎传奇的名字,事实上,藏红花并不产于西藏。而是原产于中东及欧洲地中海一带,明朝时途经西藏传入京城,故而有了藏红花这个俗称。它与红花一样可活血化瘀,《本草纲目》称其解郁安神,久服令人欣喜,它以花及柱头入药。平均80到100朵鲜花能收获一克花丝,尤显名贵。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又名西红花的娇贵花朵,才首度引种成功。养育它的土地,就在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崇明

早上八点,是退休村支书俞福生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每年十一月初,崇明岛上的藏红花于室内开花,昼开夜闭,别看此时含苞待放,要不了几小时便会凋零,这意味着俞福生的采摘工作必须立即开始,一刻不停。男人采花女人剥丝,为了保证药效,从鲜花采下到完全剥丝的全过程,几乎以分秒计算。唯有心思细腻的女子,方能胜任。这段日子,老俞家人丁兴旺,平日在外忙碌的女人们,都赶回来帮忙。藏红花开,是堪比春节的团圆日。

俞福生顾不得吃饭了。藏红花的采收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朝起采花趁鲜剥丝及时烘干,这都是少不了的步骤。乡里的合作社是当地药厂提供的免费烘干点和收购站。这段日子一过正午就会被挤得水泄不通。俞福生的花丝品相不错,只是来的稍晚,已拿不到今天的号,一克烘干的花丝收购价大约为25到30元,隔夜便会掉价。他怎么也不肯离去。在这场争分夺秒的大战中,俞福生好不容易才逮到机会见缝插针。傍晚是一天中难得的闲暇时光,俞福生反倒有些不知所措了。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摸索着与时间相处之道,赶时间,似乎有一种较劲的味道,而等时间却呈现了另一种处世哲学,九月,夏季的炎热还未完全消散,空气里弥漫者暖暖的湿。

退休的药厂老厂长王良春,正要去检查他的发酵进展。这一堆堆僵冷的米饭,看上去除了颜色略微泛红外,并没有任何其他特别之处。只有经验老道的药工才能从细微的味道和温度差别中察觉。一场神秘的演变正在悄悄拉开序幕。曲是一种中药剂型,制曲是中药炮制中耗时最久的方法。红曲是一种由红曲霉菌发酵米而来的药物,起源于汉代。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多用于治疗食积饱涨。让其再放异彩的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红曲能分泌一种叫洛伐他汀的元素,用于降低胆固醇。疗效等同于美国公司研发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却没有副作用。

在古时,红曲是大户人家专享的特殊规格,红曲不仅能入药,酿酒,还常常担当食品调色剂的角色,甜美温顺的江南人爱吃红烧菜肴,无论咸酸淡甜,必是做到红而发亮,这艳丽的红,便是红曲的红,时至今日桐庐莪山一带,主妇们仍然沿用着这古老而天然的烹饪材料。红烧肉,红曲烧笋,红烧鱼,红曲乳腐。

如今工厂里都用机器制作红曲,而古法制曲的方法却被淡忘了。王良春退休后,总想试着再来一回手工制曲,也算替祖辈传授的手艺和传统还个愿。

古法制曲的准备工作,大概得从两天前开始。红曲的原材料是籼米,把米淘完后浸泡上一整晚,第二天才能蒸饭,饭要蒸的恰到好处,时间不够,芯子太硬容不下菌种寄生,煮的太软饭团粘软,有可能感染杂菌。木桶里红色的液体,便是调和好的红曲母,它是制曲的灵魂,让普通米饭蜕变的种子。王良春把接种用的曲母与米饭均匀地搅拌,让它们彼此渗透、互相吸附,就这样,神奇的变化慢慢发生了。一小时,两小时,一天两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饭粒上长出了肉眼鲜见的白毛,紧接着一颗颗粉色斑点冒了出来。但对王良春而言,这才只是开始。退休后的日子云淡风轻。王良春觉得自己有大把时间慢慢等待发酵。

这个传统的工艺发酵的过程要将近六七天,我们每天都要观测。农历的酸味扑面而来,时间已过大半,将手指插入米堆中央测温。检验发酵程度,热量上升,意味着要赶紧洒水浸曲。一场秋雨如期而至,空气里活跃的水分子是微生物梦寐以求的催化剂,王良春知道只要再耐心等上几天。雨过天晴就是丰收。晾晒,这场旷日持久的转化之旅的终点。历经了漫长的发酵时间。米饭们终于在这一刻脱胎换骨,神奇的红曲诞生了。

冬去春来,夏末秋至。对于四季的更替,中药人有独到的见解。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这些一季节命名的药材,不仅凝聚着先人洞悉时间的匠心,也暗藏着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

10月23日,农历节气霜降,在山东的这天,人们要炖萝卜吃柿子,所谓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而对于德州的老中医张荣恩而言,霜降还意味着一味本草的成熟。

秋桑叶能提神利水,按老医学来说算神药,人类不可缺少的。

霜桑叶在下霜后方能达到疗效,这是现代医学仪器也无法测量的神奇,《本草纲目》中关于桑科的记载长达数页,春取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夏摘桑葚,生津止渴,秋打霜桑叶,疏散风热,冬刨桑根白皮利水消肿,一株桑树,四季入药。

德州夏津的古桑原已经存在2000多年了,张荣恩的诊所就在桑园边,门面不大却名气不小,方圆数百里无人不知。张荣恩祖上是1866年起行医,他是第六代。人们慕名而来,不仅为了高明的医术,也为求一味好药。在张荣恩看来,所谓好药,必要精准地掌握节气,时辰一到立刻出发,参天的古桑对,采摘构成了难度,用床单改制的布兜是夏津人独特的发明,三五人一围,以竹竿挑落,刹那之间落叶飞舞。春桑喂蚕,秋桑炒茶,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桑树的民族,中国人对于桑叶的加工得心应手,新鲜的霜桑叶风干之后便有了入药的资格。张荣恩自小在桑园长大,每年霜降之际,他都会蜜炼霜桑叶,这是家里祖传的方子,坚持按季釆收,亲手炮制,几代医者心口相传的训言,与古桑一起见证百年光阴,四季轮回。

从霜降到立冬,贵州德江下了一个月的雨,阴郁的天气并不影响乡亲们看傩堂戏的热情,土家人认为这克老的民间艺术能祈求风调雨顺,带来,五谷丰登,他们心里在默默为一味即将采收的本草祈福。天麻自古以来就被列为药中上品,可用于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本草纲目》称久服天麻,轻身健步。立冬已过,天麻成熟,需赶在次年清明前,茎苗未出前采挖,此时的天麻圆润饱满,质量达到一年顶峰,也被称为冬麻。同一种药物在不同季节采摘,药效亦有强弱,这是本草与时间的秘密。

23岁的田旭林去年回家种天麻,今年第一次的收成对他而言至关重要。

几天后乌云散去,雨水停歇,田旭林赶紧出发。大山里的天麻是土家人的生活支撑,田旭林觉得如今轮到他来回报家乡了。土家人的天麻釆用仿野生栽培的方式,埋种于深山野林之中。入山之前,按照惯例得举行一个吼山仪式,吼山是麻浓对天麻图腾般的敬重,深倍有灵性的植物必有豺狼虎豹守护。在过去天麻一度被视为神物,它无根无叶栖生以深土之中,几乎无迹可寻。而今天麻能实现种植,全是因为发现了蜜环菌,腐木之下,这丝丝缕缕的菌丝,与天麻有的双生关系,天麻依附于它完成自身的代谢。

小田没有把所有的天麻卖掉,而是挑选了最大最好的带回家中,他要用第一次丰收的成果,酿一次天麻酒招待乡亲们。在高山乡的寨子里,家家都有这样的饭桌,土家人不管毛叫桌,而叫火炉。火炉中心烧柴,桌板上热菜,天麻在火炉上烘烤,水分随着时间慢慢蒸发,待到表皮干透,芯子微软,便可用来酿制天麻乳酒。把天麻刀刀剁碎是件没有多高技术含量却极考验耐心的事,石磨推酒,随着一勺勺高粱酒注入,磨酒人必须一鼓作气,滤酒还是一件枯燥的重复劳动,但田旭林固执的认为,越是简单而消耗时间的工序,越是浸透着制作者的心意。现在轮到厨房里的女人们一展身手了,一席精心准备的天麻药膳,也是田旭林决心一生守护天马的承诺。

我从小看着父亲种植天麻长大,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吃上一顿天麻火锅,喝上一小口天麻酒,那挺温暖的,天床可以说是咱们土家人温暖的象征。”——田旭林

中国南方都市广州每一刻都在车水马龙中喧嚣。下午三四点,喧嚣是属于清平街的,以食为天的广东人最懂得把本草融入生活。煲汤是药膳,凉茶以中药煎煮,难怪这个城市会舍得将珠江畔最黄金的拿来建药材市场了,南来北往的药材于此相会,演绎出独树一帜的广药文化。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广东本土的道地药材一一陈皮。

说话说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陈皮利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不仅能入药,还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在以皮皮为主的广东,他甚至上升到了高价收藏品的地位。

陈永娟是陈体全么的第11代后人,在陈李济已经30多年工作了,从小就闻着陈李济的药味长大,对,陈李济有特别的眷恋。作为广东的老字号,陈李济邑已经经营了400多年,让其成名的不仅是悠久的历史,还有允的镇馆之宝一一百年陈皮。陈李济以陈皮闻名。陈皮以陈者为贵,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如何让一种中药逃过腐烂粉化的宿命,从而活得不朽是陈李济的最高机密。

金秋,柑橘满枝,离广州118千米小城江门新会,漫山的金柑橘熟了。人们不动声色地忙碌起来,大凡晴朗的日子,家家户户皆会剥柑橘晒陈皮,陈泳圈也借此时机来检验新货。陈李济有检验陈皮有一套百年不变的老传统,陈永娟固执的认为必须亲自监督,按部就班。果皮一定要选择新会的大红柑,是因为这里出品的柑橘不仅果皮油亮,酸甜适度,连挥发油成分都与异地有别,也被称为广陈皮。二三刀开皮是新会陈皮的标志之一。陈永娟从小就是谙熟此道,从果顶开三瓣,留果蒂部相连,便是正三刀法。但陈李济的陈皮更多的是使用对称二刀法,就是从两侧果肩弧,二刀开三瓣,留果脐部相连。无论何种刀法,皆保证果皮完美,只取皮,不留柑,这恐怕也是新会才有的奢侈。

在陈皮的炮制中,阳光和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任何非自然的烘干手法在这里都是禁忌,新皮年年晒、日日晒,旧皮定期翻晒。如此往返不厌其烦,年复一年。晒好的柑皮被麻纯片片串起,悬挂在灶台之上,灶下干柴烈火,灶上烟雾缭绕,柑皮在这日积月累的炊烟之中慢慢成化,如此历经春夏秋冬,方不负陈皮之名。这灶台熏皮的古老方法,到了陈李济被演绎出另一种招式。柑皮晒干之后装在麻袋里,口封严实,编上年份,一袋一袋放在楼阁上,下面烧柴,中间炼蜜,天天都这样熏,蜂蜜的分子与果皮细胞日以继夜耳鬓厮磨,炊烟裹着蜜香缭绕向上,熏烤着陈皮,让其慢慢陈化。长此以往,直到陈皮表面焕发出檀香木光泽,内层附着枋化又不脱落的粉末,这变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陈李济陈皮了。无论现在存储技术如何日新月异,陈李济固守着400多年的老规矩始终如一。陈永娟和他的父辈们是时间最忠诚的捍卫者。

正当广东沉浸在陈皮收获的热火朝天中时,上海崇明的藏红花已悉数凋零,20天的花期转瞬即逝,偌大的宅子里空空落落,只剩下俞福生一人,俞福生要赶在冬天降临之前把这些临近枯竭的藏红花茎球种回土壤之中。漫长的冬眠接将开始,光阴荏苒,幻化了因果,待到来年11月,鲜花会再度绽放。贵州德江,年轻的大学生田旭林正在延续祖先的事业,破坏蜜环菌,把它与种麻、腐木一起埋入深土,这是新一年天麻生长的开始,更是新一代药农生涯的启程。霜桑叶究竟为何在霜打后方能达到疗效,其中的原理张荣恩也说不清,但他深知世间万物顺乎天理,如期而至的灵性成就来本草神奇的生命,也揭开了医者深藏着的良苦用心。陈礼记果皮仓里,无论足上了年龄的旧皮,还是一年出头的新皮,都一同在斗转星移间接受着光阴的洗礼。在浙江桐庐,红曲的加工早已步入现代化,没有了,天气、温度、杂菌感染的困扰,洁净车间里发酵变得简单有效,唯一不变的是时间的跨度。如今工厂的附近,建起了中药博物馆,很多展品都是王良春每天使用的,在馆方邀请下王良春捐出了他最后一次手工炮制红曲的工具,一个属于手工业的时代也许就这样结束了。

时间,无影无形的力量,万物生长,花开花谢,在这些亘古不变的轮回,有的人被时间改变,有的人改变时间,勤劳、执着、坚守,正是这些中国人维系千年的品格,赋予了本草生命的温度,让它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并终于见证岁月的光辉。

无论是神农尝百草,还是李时珍著医术,对中医药的发掘都起源于人们延续生命的渴求。年华永驻,青春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故而,本草中的上品,多为滋补之药。珍珠、铁皮石斛、灵芝……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伴随着千年神话代代相传,与其缔造者一起见证人间冷暖,岁月迁徙。

     秋天是雁荡山最美的季节,山脚下周朝义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这就是种在岩壁上的石斛,吃起来口感不一样的。他在景区内开设的这家小店全年无休,店内的商品看是琳琅满目,实者同为一种一一铁皮石斛。石斛,《本草纲目》称其强阴益气,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定智除惊,轻身延年。石斛被誉为救命仙草,其生长条件极为严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绝壁,十分难得。

周朝义临山而居,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一一绝壁采药人。这是周家世代相传的绝技,绳索钢圈背篓都是父亲生前留下的宝贝。今天是父亲的生辰,周朝义心有所想。再见一次野生石斛,纪念的是父亲在绝壁上留下的身影。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二万年以前,温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滋养着悬崖峭壁间火山岩,正适合铁皮石斛生息,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记载称铁皮石斛,味甘者农,老雁山最上。绝壁采摘是雁荡山人与自然谋生的独家发明。一根绳索一个铁环,采摘者纵身一跃便是全部的秘诀,脚下是千丈深渊,心头却是万里前程,周朝义,雁荡山下的最后一代绝壁采药人,少年出道,这丛山峻岭见证了他所有动如脱兔的青春年华。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不再轻易出手。 老一辈才釆药人相继离世,似乎就此终结了野生石斛的时代。手指发麻是体力透支的信号,周朝义不得不呼唤搭档,群山之上,他显得形单影只。

当周朝义为野生石斛一筹莫展之际,300多公里开外的武夷山脉中,另一位本草的寻觅之旅即将起程。

邓桂庭在大山里待了一辈子,他笃信深山里的野灵芝有着其他草药无法取代的神奇。他和哥哥总是相约而行,上山寻觅。灵芝与石斛一样,有着仙草之名。《神农本草经》称其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图腾,它被赋予了起死回生,轻身不老的灵性,由此演化出无数神话传说,引得多少,采药人为之踏破铁鞋,前赴后继。在武夷山中,像老邓这样的采药人并不在少数,只是野生灵芝难得一见。

与父亲想法不同,儿子邓宗贵大学毕业,选择留在县城研究人工种植灵芝。九月,秋高气爽,这是灵芝喷粉的季节。

民间传说灵芝,一直把它神化,野生灵芝一年之中成熟的时候,你不去采摘,自然而然的就会被虫蛀了。人工培植灵芝在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采摘下来,那才是最好的。

清晨五点,一粒粒直径不足六微米的颗粒从子实体的褶皱中弹射出来,这些肉眼难以辨别的微粒很快如愿烟尘般弥漫于空气之中,人们管它叫孢子粉一一传宗接代的种子,喷粉过后,灵芝凋零,孢子粉凝聚着灵芝一生的精华。将这些细腻光滑的褐色粉末收集起来,以现代破壁技术处理,便可为人体吸收。尽管一朵成熟的灵芝能喷射大量孢子粉,但在野外状态下却极难繁衍。邓桂庭兄弟进山有一阵子了,干粮和水都已经耗尽,眼看日色将尽,暮霭中的深山毒蛇密布,危机四伏。好运眷顾了邓桂庭,腐木之上,一朵成年赤芝色泽饱满,形如祥云,邓桂庭按捺下激动的心情,马不停蹄的往家赶,一顿全家团圆的灵芝餐才是最好的庆祝。一碗浓郁的灵芝老鸭汤,幸福感瞬间涌上心田,融化了父子间的隔阂。儿子取出实验室提取的灵芝菌种,在他的劝说下,邓桂庭终于答应尝试一次人工种植,塅木打孔,孔内塞上菌种,埋入深土,来年便能收获灵芝。这是儿子引以为傲的事业,也是维系人类健康的本草绽放出的另一种年华。山穷水尽未必都是柳暗花明的前兆。

雁荡山的釆药人周朝义又一年与野生石斛失之交臂,无奈之下,他走向自家的石斛种植基地,像这样的种植大棚如今在雁荡山比比皆是,转型的绝壁采药人还自行研制了一种岩石种植法,如此养成的石斛无论外貌还是口感皆与野生的相差无几,这迅速取代了危险的绝壁采摘。逢勃的石斛产业也让当地的主妇们多了一项手艺,那便是加工枫斗,枫斗又叫耳环石斛,电炉的热度将水分蒸发,女人十指纤巧,摆弄之间,僵硬的茎条纷纷化作绕指柔,七岁的儿子也来帮忙,在孩子眼中,身怀绝技的父亲和手艺精湛的母亲都是了不起的人。但周朝义并不希望儿子在和石斛打交道。石斛一一呵护年华的仙草,也许即将逝去自身身年华的守护者。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人们至于年华有的各自的理解,比起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广东人的养生方法愈显务实,一方本草化解一方病,在常年潮湿炎热的岭南一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样的凉茶铺子,

凉茶既不凉,也不是传统意义的茶,它以民间常用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煎熬而成,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去火除湿的功效。所谓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医术的最高境界在于防患于未然,而凉茶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众多养生凉茶中,有一种可上升到药物级别,它叫源吉林甘和茶,是广东人预防治疗感冒的常备品。

    曾坤九十岁,广东佛山大名鼎鼎的精舞门名誉会长,鹰爪拳传人,但他还有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源吉林甘邪茶解放后第一代老药工。曾坤平日深居简出,这天青年药工钱碧坤登门拜访。当今愿意学药的年轻人为数不多,工作十余年的钱碧坡巳是其中翘楚,

    上世纪90年代,中药炮制步入现代化,钢筋铁甲之躯替代了药工的双手,即便是手工煎煮了100年的源吉林甘和茶也不例外,但曾坤坚持使用古法,煎凉茶首先要备好料。一剂凉茶有紫苏叶,青蒿,香薷,薄荷,葛根,前胡,防风等33味中药。有些琐事曾坤已经记不清了,唯独说起源吉林甘和茶如数家珍。

     一剂甘和茶看似简单,但是也要很细致,不是仅靠体力那么简单。”——曾坤

药有先煎后下之别,火候有文武大小的调控,煎茶犹如武术,看似平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一招一式,刚柔并济。荼褒冒烟,汤色渐浓,几轮煎煮过后,源吉林甘和茶技艺中最精妙的部分行才开始。

距离佛山85公里开外的小城清远,连绵的山地丘陵中,一种野生药茶正在滋长。王叶金花可清热解毒,是药茶中主要的品种。曾坡要小钱亲自采茶,第一次上山,满山的青竹让他迷了眼。与普通药茶不同,源吉林甘和茶并非纯粹的药汤,而是选用实实在在的野生茶叶。浸茶,是茶剂制作的关键,让药茶与药汁融为一体。

挥洒着汗水,渗透着匠心,本草的生命在双手间转化。 古法与现代孰轻孰重,没有定论,只是曾坤认为古法炮制更像一门功夫,与武术一样,凝结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拥有着强健体魄的力量。

三月,古老的大海从严寒中复苏。吴辉进是第一批来赶海的。以海为生的人在这里有个沿用千百年的称呼一一珠民。农历十五,南海退潮,由此开始的五天时间适合采珍珠。当了60年珠民,吴辉进阅历丰富,打捞珍珠不计其数,但他从未馓今年这般忧心忡忡。

广西合浦自汉代起就从珍珠闻名于世,将珍珠研磨成粉,便可入药。《本草纲目》称其安神定魄,去腐生肌。美容养颜恐怕是留住年华最直接的手段了。穿上防水裤,一跃入海中,吴辉进采珠的这片海域名叫乌坭池,是现存不多的古珠池。三年前植下的珍珠贝已在海底孕育多时,是检验它们的时刻了。大海留给采珠人的时间不过两三小时,很快冰冷的海水上涨,即将淹没珠池,得赶紧离开。高脚楼是珠民在海上的工作站,也是苍茫大海中唯一的依靠。楼里电力匮乏,淡水紧缺,每次出海携带最多的是面条,那是所有人几天的口粮。守护注定与寂寞为旅,无论是釆珠、养珠,都需要有人长驻于此日以继夜,在旁人眼中,这堪比虚度年华,但吴辉进就这么寂寞了一辈子。开蚌是乏味的高脚楼里最大的乐趣,每一颗贝壳都是宝盒,随着手上的工具转动,揭晓谜底。

    古法炮制珍珠粉,是一场水深火热的历练,豆腐煮珍珠,水飞珍珠,古人特设的技法,让坚硬的珍珠化作细腻入微的粉末,一味美容养颜的本草就此诞生。与海相伴一晃大半个世纪,吴辉进不知不觉白了双鬓,唯有古老的大海潮起潮落一如往昔。

    相比不食人间烟火的广西合浦,杭州的河坊街热闹非凡,亦真亦幻,全城最知名的老字号药铺云集于比,也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药街。一到冬天,整条街弥漫着浓浓的膏方味儿。

一口百年紫铜锅,一杆陈年老竹搅拌棒。俞柏堂是老字号方回堂春的膏方掌勺,也是整条河坊街上最炙手可热的膏方师。他的膏方到底有何高明之处?

    膏方,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丸散膏丹中最常见的剂型,多为2050多种药材组成的大型复方。中医认为人体寒热温凉有别,辨别体质方能引药归经,故而一人一方,因人而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所谓冬令进补,来年打虎,这冬季养生最常用到的就有膏方。冬至后50天,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期,也是膏方师们,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年轻的小师傅程东入行不久,听闻俞柏堂的大名有意拜师,但是俞柏堂并不轻易收徒。

    熬膏第一步在于识好药,闻药辨药是膏方师的基本功。俞柏堂以此为题,设下拜师之路的第一个关卡。茯苓,可健脾宁心,是膏方中的常客,以质地坚实,颜色白皙,黏牙力强者为佳。作为一个膏来说,最主要的一个是道地药材,第二个不能有虫蛀、霉变、泛油之类的现象。真正的考验方才开始,熬膏是一场脑力与耐力的博弈,既需要谋篇布局,也得要步步为营。再简单的膏方背后,都凝聚着深思熟虑的匠心。碾碎茯苓,便于入药。所谓,是让药材吃透水性,不同药材需分门别类。

浸泡药材,水要超过药面的一寸高以上。要把它折断,看它的断面是潮湿还是干燥。一一俞柏堂

榨汁,是将煎煮完毕的药材包裹起来,反复按压,不放弃每一滴残存的精华。滤药,以细密的纱布为网,滤尽残渣,直至药汁宛若丝绸。沉淀,以时间为代价,力求近乎完美的纯正。仅是熬膏前的准备,就要整整一天光景。如此繁琐,一般膏方师都不愿意,但俞柏堂认为,这正是它的膏方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等到万事具备,进去熬膏阶段反而变得轻松起来了。

从小我父亲就再说,吃中药饭就是吃良心饭,吃子孙饭。做膏方,不可能每个顾客都在看,我们自己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

熬膏熬到到牛眼泡出来了,就要准备收膏了。从选药润药到挂旗收膏,俞柏堂的膏方比别人熬得慢,当他的徒弟比别人难,以一生的光阴铸一味好药,这就是俞柏堂膏方的秘诀。

如今每天上午11点,周朝义的小店周围等会聚满游客,这里不仅能喝上一杯正宗的石斛花茶,还能以最佳角度观赏表演灵岩飞渡。灵岩飞渡就是模拟绝壁釆石斛,从万丈山头飞身而下的不是特技演员,他们和周朝义一样都曾是真正的釆药人,只是绝壁采药的日子巳一去不复返,灵岩飞渡也许是绝壁采摘最后的纪念。

    在广西合浦吴辉进依然守护着寂寞的海,将贝壳制作的珠核插入成年珠蚌内,几年后这里会诞生新的珍珠。只是那时的吴辉进已年近古稀,似水流年随海飘逝,千年的合浦珍珠与它忠诚的守护者一起步入黄昏。诚心诚意的付出终于得到实至名归的认可,吴山上的药王庙将见证新老药人的更替,膏方技艺的传承。又是一年秋天,邓忠贵父子一起登山,昔日父亲宋药的山头,而今已是遍地金黄,武夷山从此少了一位采药人,多了一片灵芝田。眼前这片广场,几十年前是源吉林的晒茶场,从青春年少到满头银发,时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样貌,却动容不了他的精神,以及那些精神带来的鼓舞与感动。年华老去不仅是曾坤,也是每一位老药工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但正如有本草的地方,就有倔强的生命,执着的坚守,真诚的付出,这是药工们用生命谱写的史诗,铸就了一个民族不朽的年华。

    不管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春夏秋冬。这是生命的秘境,所有的剑拔弩张,都终将一一化解。阴阳交替中,本草闪烁不定的双面,却轻易不被识破。正向还是反向,入药或是入食,毒药抑或良药?本草有灵,期待着人类的铿锵回答。

本草,并不总是以温暖的一面示人。

一月,南昌城寒冷肃杀。老药工刘香保小心翼翼地把附子倒入清水中。乌黑的附子含有剧毒,即使是从业五十多年的刘香保,也不敢有任何疏忽。

附子,是植物乌头的子根,其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古人将生附子捣汁,做成箭毒,能迅速杀死猎物和敌人。但经炮制后,附子却可演变为中药里的回阳救逆第一品,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一般在产地以盐水浸泡祛毒。但在民间,还曾流传着一种炮制古法,使附子祛毒后,在药性上达到新的境界。

时光荏苒,知晓古法的人越来越少了。冬日夕阳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大学实验林越发凄清寒冷。这却打扰不到刘香保师徒。因为附子炮制即将进入关键阶段。

    煨,必须在露天的土地上进行。搭一个四四方方的围灶,自下而上,放上生附子、生姜片、牛皮纸、糠灰、干稻草、谷糠。以稻草引燃谷糠,文火的热度不高不低、不急不缓,层层传递下去,附子就这样感受着煨温的愉悦。时间,至少需要一天一夜。夜色渐浓,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度。相守本草,冰火两重。刘香保给徒弟带来了棉袄,自己却仍旧一身单衣。师父的关怀,让张金莲倍感温暖,与此同时,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老药工准确来说比大熊猫还更珍贵,如果我们再不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向老药工传承下去,可能最后就会消亡了。”——张金莲

过度操劳染上的伤寒,伴随胃疾复发,刘香保有些力不从心。最难的一夜守过去了,徒弟让刘香保先回家休息。前些天,老伴放心不下,也赶了过来。为了让毕生所学传留下去,两位老人离乡背井,生活在南昌四十平米的出租屋里,相依为命。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天若有情,会如何回应人世沧桑?

时辰一到,打开围灶。附子静静等待着刘香保来检验。高温持续加热的情况下,附子内部会出现空洞。在敲击时传出的声响,说明大部分毒性已褪去。然而,这还不够。从火堆中取出的附子,经过一天的晾晒后,入木甑内,隔水坐锅,连续蒸十四小时,残余的毒性缓缓蒸腾而出。在老药工的手里,附子从毒药变成良药,完成了神奇的蜕变。

最好的医生后面,就要有一个最好的炮制师。医生开得再好的药,没有炮制最好的药材出来,再好的处方也等于零。”——刘香保

以药为伴,矢志不移。祖辈是这样过来的,今天依然如此。毒药或良药,是本草的双面,若非天地设精华,若非人类凭执着,就没有这向死求生的焕然重生。

湖南张家界,地处武陵山脉,三千奇峰、八百溪流举世闻名。温暖湿润的原始丛林,是孕育野生药材的温床。山脚下油菜花盛开,这正是最美好的季节。

土家族草医黄胜千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山中本无路,他只能循着记忆摸索前行。身前是陡峭岩石,身后是万丈深渊。四个小时的山野翻越,终于在1100米海拔的地带,他发现了苦苦寻觅的何首乌的身影。

野生何首乌多长在山沟、石隙里。其形状各异,粗细长短不一。为不破坏其外形,黄胜千放下锄头,把双手伸入石隙,亲自感知何首乌的身形和长势,将它完整地挖出。

    何首乌,苦甘涩,微温。生首乌有着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功效。切开何首乌的断面,淡黄棕色,粉性足,呈现漂亮的云锦花纹。云锦犹如树木的年轮,记载了何首乌的年龄。以生首乌入陈年高粱,调制出的药酒,对湿润山区引起的皮肤瘙痒有奇效。然而,双面首乌又怎会如此一言道尽。

六百公里外,武当山千年道馆敲响了清晨的钟声。王泰科,七十三岁,全真教华山派二十四代传人。天人合一,医道相通。自古以来,中医学就和道教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晚秋采收的野生首乌,还留有残霜和泥土的气味。这对王泰科来说再熟悉不过。他深知,古法首乌炮制,犹如与自然的一场对话。要顺天时,静人心。生熟何首乌有着不同的药性和疗效。首乌生品有着清热解毒的功能,经炮制后的熟品却有着补益精血、乌须发的作用。中医药界称这样的现象为生熟异治

这批生首乌已在黄酒中浸泡了三个小时,黄酒是药引,能引导何首乌的药效发生变化。但促使何首乌转变的关键,是辅料黑豆、黑芝麻的加入。一层首乌,一层黑豆,一层黑芝麻,重重铺满后上笼蒸制。中医有着五色养五脏的说法,黑色入肾经,而黑豆、黑芝麻更是被誉为肾之谷。加入二者,能增强何首乌补肾的功能。

王泰科出生自中医世家,十三岁开始跟着父亲上山采药。父亲的口传心授,身为医者的谆谆教诲,陪伴着他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这位沉吟寡语的老人,也曾行走大地,遍识百草。让他最感欣慰的是,儿子王彦彬和众多弟子,正在追随他的脚步。

今天,是一场大考。蒸,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水有冷热之别,火有文武之分。水火平衡,是后天之道。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怎能参透这般奥妙?判断何首乌出笼的时间,王泰科只需用手试探药材温度。

何首乌炮制,一般采用连续蒸18小时的方法。但王泰科却选择了如今鲜有人用,费时费力的古法。将蒸好的何首乌露天晾晒,晒完后继续蒸。如此这般,竟需反复九次。九蒸九晒,少说也得三十个日夜。这是漫长的等待,而等待本身也是一种修行。暮鼓声声中,何首乌又一轮的转化即将开始。晒干后的首乌,融入黄酒和何首乌汁,待充分吸收后置于自然中。十三岁到七十三岁,一甲子的轮回,王泰科相信,修行是一生的功课,永无止境。平和中渗透的匠心,是以柔克刚的力量。 

盛夏的暑气刚刚散去。凌晨一点,四十三岁的张海明一脚踏进了及膝深的水田里,一只竹篮和一把竹刀,开始一年中最辛苦的劳作。让张海明舍弃睡眠、摸黑采摘的,是一味本草:被民间誉为水中人参的芡实。由于背部叶子带刺,采摘时需戴上手套。张海明用竹刀在果实根部划上两刀,迅速割下放入竹篮中。

芡实,因形酷似鸡头,又俗称鸡头米。它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耳聪目明,不饥延年的功效。作为药材,芡实经常与麦麸一起炒制,经过麸炒后的芡实,涩性增强,芳香健脾。但对于江南人来说,芡实还是清香软糯的时令美味。药食同源,成就了中华本草的双面传奇。《黄帝内经太素》中这样描写本草的药食同源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芡实、莲子、枸杞、山药等,都是食疗养生的佳品。以食为药,以食代药,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

将近五个小时的劳作,在天亮时,张海明收获了满满一筐的盛夏果实。今年的芡实饱满有神,令人欣喜。

芡实对时间和温度极为敏感,所以采摘一般在低温的深夜里进行。夏季酷热,水分蒸发,果实很快就变色发臭,因此新鲜果实须当天采收、当天食用。一颗新鲜芡实,从田里到碗里,决不会超过24个小时。开紫色的种皮,便是一颗颗美若珍珠的芡实了。

苏州车坊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势低、湖田多,自古就是芡实的最佳产地。新鲜采收的芡实,在市场上总能卖出好价钱。但这次,张海明把收获的芡实留给了家人。初秋,正是养生进补的好时机。

芡实入食的方法非常多样。糖水鸡头米,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本味,是苏州人酷爱的时令甜点。芡实搭配莲藕,是开胃去火的消暑菜。滋阴润燥的排骨中加入芡实,便成就了健脾益气的一道靓汤。

五六个小时后,张海明又将摸黑起床,踩进水田里开始新一天的劳作,农人生涯,周而复始。 

西双版纳,在古代傣语中的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远离尘嚣,宛若桃源。

年近八十岁的傣医康朗香正在翻阅着贝叶经,它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上面记载了盛产于当地的神奇物种——龙血树。龙血树是古老的植物,也是极为珍贵的药材。它在傣医中有着独到的运用。在康老的培养下,徒弟赵应红开始接班。

龙血树枝干受伤后会分泌一种红色的液体树脂,干后如血块状,即血竭。《本草纲目》誉之为活血圣药,有活血定痛,化淤止血的良好功效。既可止血,又可活血,一味本草,竟可以双向调节,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神奇。

为了进一步探究血竭的双向调节功能,赵应红的当务之急是找到血竭之源:野生龙血树。

龙血树寿命极长,可以活到8000多岁。其茎干大多直立生长,发枝少,分布散落,隐藏于原始森林中不易被找到。何况赵应红要找的龙血树,必须有上百年树龄。与此同时,康朗香也在行医的路上。祖传三代从医,医生这份职业,康朗香在不知不觉中也干了五十余年。少年出家的经历铸就了他一颗慈悲之心,不拒绝任何一个有求于他的病人。

森林深处,赵应红找到了一颗百年龙血树。

龙血树树干上,这些红色的含脂木就是此次寻觅之旅的关键。含脂木是龙血树干受到损伤后,在微生物侵染和自然氧化下,内皮层逐渐变红形成的树脂。

    野生龙血树已经越来越难寻觅,赵应红忧心忡忡。于是她每次上山都不忘一件事,到傣寨教授人们,龙血叶制茶的方法。龙血茶取自龙血树的新鲜叶子,可消除疲劳,有降血糖之功效。赵应红希望人们能从龙血叶中获益,从而保护已经极其珍稀的血竭。血竭提取,由经验丰富的老傣医康朗香接管。他使用的是贝叶经中的古法。将含脂木切制小块,放入沸腾的水中。康朗香不停搅拌,让二者充分接触。随着血竭成分析出,水逐渐变红。这样的熬制,需要持续七天时间。与药相守的日子多是沉默相对,但内心生出的满足与豁然,却不足以为外人道。

七天后,红色液体最终凝固为块,终成血竭。这一块,色泽暗红的血竭,是师父留给学生的一份厚礼。

农忙结束,不再日夜颠倒的张海明有了新的担忧,一幢幢高楼正在向农田逼近。张海明担心赖以生存的水田有一天会消失,祖辈相传的苏芡也将成为历史。

忙完附子炮制,刘香保的身体又有些不适。子女们天天来电,催促老父亲回家颐养天年。刘香保知道孩子们的心意,但在他看来,张金莲和所有的学生,也都是他的孩子。

王泰科花了八年时间编写了《中医诊脉与用药歌诀》。中医古籍晦涩难懂,王泰科把它编写成口诀,朗朗上口,在年轻医者间广为流传。

赵应红把血竭带回城里的医院。其中的一部分被磨成粉末,研制出血竭丸。看着病人们得到抚慰和滋养,赵应红心中满怀感恩。感恩那位令人尊敬的老傣医,感恩那棵古老的龙血树。天人合一,奉献了中华本草的双面故事。

来自于自然,得之于人心。本草以药食同源生熟异治毒与解毒双向调节的功效,开启了千变万化的生命空间。而在与本草相伴的光阴里,人们也在观察它、享用它、转化它,不断获得更高的生存智慧。本草有情,药人无言。喧嚣的世界里,不动声色的修行。这些中国人能够抵达本草的秘境,或许正缘于此。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本草的灵性得源孕育之境。无论是神秘的雪域高原,苍茫的戈壁沙漠,茂密的原始丛林,还是湿润的水箱菏泽,每一味本草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域,中药谓之道也。道地药材,地道炮制,这是一场关乎最好的较量,是一次生命与生命的对谈,更是至臻至善的人生境界。

长白山位于北纬42°,拥有着海拔数百米的针阔混交林,这里阴冷潮湿,土层深厚,营养丰富,是全世界少数能孕育野生人参的温床。

初秋是崔长安一年里最期待的时节,自家种的人参头顶红色浆果,这意味着长白山里的野生人参也已结出来红籽,适合寻参的季节又到了。人参因根如人形得名,历来有百草之王的美誉,在中华本草之中,唯有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更神奇的是,它还有着复脉固脱之功。即在人气血俱虚脉微欲绝之时,大量人参浓煎顿服能够帮助恢复脉象。目前市场上的人参多以人工种植的原参为主,是食疗养生的佳品。但论起药力,寿命可达上百年的林下山参仍更胜一筹。

60岁的崔长安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寻参人,16岁起就年年进山,但上一次找到山参已经是四年前了。不过老崔是个倔脾气,他不服。寻参艰险,三五人结伴才能成行。今年老崔的外孙小宋也执意进山,他想学学老一辈寻参的技艺。但进了山,老崔却不着急寻参。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根如人形者有神,需要心存敬畏。

我家是四代闯关东,我老爷爷闯关东,我爷爷告诉我父亲,在我跟我父亲上山的时候,他告诉我,上山要遵守上山的规矩。

人参喜阴凉忌强光,常生长在层层植被的掩护下,唯有其头顶的红籽才可能暴露踪迹。一边寻参,把头一边要留下记号,防止迷路和反复寻找同一片山林,禁言是寻参的另一个规矩,传说参有灵性,听得懂人言,受到惊吓就会跑。找参的过程中,如果人走散了,只能凭借木棍敲击树干的自然之响来确认相互的位置。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一天,两天,一星期,仍然一无所获。这太寻常了但却也太难熬了,究竟还能找到吗?

原来是发现了兆头,老兆头,好事!前人曾在此地挖到过人参,而兆头就是他们为后人留下的友情提示。

五个人,五匹叶,这应该发现有十多年了。

五匹叶指的是长出了五个复叶的人参,这个符号意味着前人曾经在此发现过上百年参龄的大参,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说明附近是适合人参生长的地方。

先压这个方向,回来再压那个方向。人们的脚步更加坚定,棒槌,四匹叶。棒槌就是人参,开道了,你看过年就是五匹叶了。

这是一棵四匹叶的人参,少说也有20多年参龄,人参的须根在腐殖土层里错综盘绕,经常与树根交织在一起,所以要挖出一颗完整的山参,且不能破坏须根一丝一毫,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只有老把头才有这能耐。抬参的签子是鹿骨做的,即使碰触人参的须根也不会导致腐烂和折损,把头抬参,没有大半天时间是根本完不成的,必须到达忘我的境界,而同伴们的任务是为老崔驱赶蚊虫,排除干扰。数小时的跪地劳作,终于收获了一颗灵巧的山参,枝根呈八字形,形态优美,是补气延年的佳品。老崔说这参至少有40多年了。轻柔地将它包裹在苔藓里,小宋沉不住气,迫不及待地要去附近继续寻参,崔长安圾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

靠山吃山,要养山,山参籽过去我夂亲那会儿放山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往下拿的,也不准往下拿。

每一棵山参籽都要经过寻参人的手,重新回归到孕育它们的土壤之中。

只要遵守了放山规矩,人参永远不会消失的,只能是越来越多。怕的是什么呢?森林没有了,他就没有了,森林只要在,山参永远都会在。

怀抱虔诚,顺应自然,如果说敬畏是一种境界,那回馈则是另一种。

长白山以西1500km库布齐沙漠,犹如一条黄龙,横亘鄂尔多斯高原,常年光照强烈,干旱少雨,昼夜温差极大,艰难的环境却使生命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清晨门肯斯弟羊群赶出羊圈,他是这片草原上为数不多的牧民了。今年66岁的门肯斯弟,退休前是一名赤脚医生,每年9月,他都会拿上釆集证去邂逅一味仅产于此的著名本草一一梁外甘草。

在广袤的库布齐沙漠上,甘草星星点点,却是最具生命力的存在。与外来收草的人不同,门肯斯第能从甘草的地上部分判断根茎的大小,采大留小,取之有度是蒙古族人收草的第一戒律,虽然地上枝叶矮小,但甘草却有着极为粗壮的地下根茎,釆收时,要掘出半人高的沟壑,根茎最长可达三至四米,如此才能在极端的环境中汲取养分。

甘草,以根入药,因味甜而得名,有着补脾益气,淸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中医所谓十方九草指的便是甘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112种药方,用甘草者就达70方,另有统计指出,。近1/2的止咳类中成药含有甘草,使用频率为诸药之首,这是因为甘草不仅能祛痰止咳,还能在药方中发挥调和诸药的作用。素有朝中国老,药中甘草的美誉。

大量的药用需求,使得中国的甘草资源曾一度告急,所幸再人工种草和围栏护育的双重努力下,顽强的甘草很快恢复了生机。但对门肯斯第来说,取之有度是蒙古人早就约定俗成的规矩。如今在荒漠草原上收草的蒙古族人越来越少了,生存环境的艰难,使得大部分人举家迁走,但门肯斯弟却不曾离开。他愿意守着羊群,守着甘草。

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既平凡又神圣,守望亦是一种境界。

丁社如是吉尼斯纪录保持者,可以把一寸白芍切制成360片,每片不到0.1毫米。白芍有着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它是补血方剂中经常使用的一位本草。白芍在中国多地可产,但最道地的产区莫过于浙江,此境内出产的白芍粗长勻直,质地坚实。

入药时需切成薄片,才能在煎煮的过程中,令有效成分充分析出,便于人体吸收。对于白芍,切工的境界至关重要。62岁的丁社如尽管白芍切工世界第一,但却始终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烦恼。30岁的颜干明是老丁唯一的徒弟,只有这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深知师傅这个独门绝技的价值,但拜师5年,一寸白芍至多只能切出290余片,与师傅要求的300片,总是差之毫厘。每回师徒相见,老丁不问其他,先看润药的情况,润药是指通过水处理让药材软化,方便切制,润药是否到位决定了切药的成败!浸润不透,则药材太硬切不成片,自然伤刀又费力。徒弟的药是否润到位,丁社如一摸便知。这一批闰好的药有的恰到好处,有的却过了头,丁社如说这是因为即使是同一批药材,也有大小粗细之分,必须区别对待,三分切工,匕分润工。中药炮制的最高境界就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丝丝λ扣。

我教出来的徒弟,一定要比我高,我脸上才有光。

送走了徒弟,丁社如开始磨刀,这是前两天新打的刀,必须磨到顺手才行,而陪伴自己创下来了纪录的那把刀已经送给了徒弟,切制白芍,伯仲就在0.1毫米之间。如此细微的差距,已与药效相关无几,但却关乎传承了千年的手艺。一寸300片对于颜干明来说是上了一种境界,对丁社如来说是后继有人的希望,为不负先辈不负自己,中药人已于毫巅之间,求索着至臻至美的境界。

冬天的河南,雪如期而至。对51岁的张小秀而言,这意味着女儿回家的日子近了。冬令进补是最传统的民间习俗。退休后就一门心思钻研中药的张小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季节,为女儿调理身子。今年冬天她决定亲手泡制地黄。中药地黄,以河南焦作出产最为道地,这里是黄河与沁河冲击而成的平原,疏松肥沃的黄土地是培育上好地黄的温床。新鲜的地黄在产地焙干后称为生地黄,再经过蒸制,才能变为熟地黄。地黄是中药里生熟异治的典型。

生地黄其性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而蒸制过后的熟地黄,其性由寒转微温,功效由清转补,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传说中品质最高的熟地黄,黑如漆,明如镜,甘如饴。但蒸制的过程极为讲就,费一般人能驾驭,究竟如何才能完成地黄的转化?

洗好的生地黄要拌上黄酒,待浸透后就可以平铺在木质的笼屉内,木板和蒸屉都是张小秀亲手制作的,地黄最忌铁,否则成品有铁腥味,蒸制是地黄转化的关键,前48小时万万不能停火,人须寸步不离。深夜的气温已是零下。女儿小冯心疼母亲,提前来交接换班,女儿明白,从地黄上笼蒸的那一刻起,接下去的一个月,母亲恐怕都没办法睡上一个整觉了。蒸制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步骤,蒸制出来的药汁是地黄的精华,要一滴不漏的全部留存起来。头蒸之后的地黄,掰开仍能看见棕褐色的黄心,若想让地黄内外乌黑油亮,必须拿到室外先凉干,干燥的地黄才能充分吸进药汁,再上笼蒸制,药汁就能渗透到药材里,如此反复须达九次,古称九蒸九晒,现代的地黄炮制,已改用密封罐蒸制,24小时即能成品。耗时30余天的九蒸九晒现在巳经很少应用,只有在这个北方寒冬的小院里,有一位母亲,仍不厌其烦,在最寻常的百姓家里,中药已经融入生活,人们用亲手炮制传递温情,表达牵挂,爱,让本草的境界更加温润细腻。

过去的3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路凯歌,巨大的人口流动和高速的经济增长给予人们机遇与梦想,也催生了新的隐忧,世界银行在《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指出,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居高不下的吸烟率,使得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继心脏病、糖尿病之后第三大威胁国人健康的慢性病。

在广东化州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一种特殊饮品却能缓解人们的痛楚。饮品的名字叫做化橘红。化橘红是化州特产,柚子的干燥外层果皮,这种柚个头小,果肉苦涩不能食用,但其果皮的化痰止咳功效却非常显著,故以产地化字命名区分。《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治痰症如神58岁的李锋,是李氏橘红家族的第24代传人,耕耘与炮制橘红的手艺,是明朝成化年间传下来的。

这里的每一棵橘红,果皮带有细密绒毛,是化橘红的标志,一旦引种他处,绒毛就会逐渐消失,药效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全世界只有中国化州,才能种植化橘红。但半个世纪前这味本草几近灭绝。宝岭,李锋曾经的家,十年文革,橘红树一棵棵被推倒,李家人与传豕了500多年的祖业渐行渐远,直到90年代末,化州鼓励百性承包荒山开垦种树,李锋知道濒临灭绝的橘红有救了。

从祖先种在祖坟山头的40株橘红树取芽嫁接,才保全了如今的一杯橘红茶。橘红每年六至七月摘果,需趁鲜炮制才能发挥疗效。沸水翻煮是第一步,将果皮均匀的划成七瓣,去瓤后再削去中果皮,最传统的七爪橘红初具雏形,如今的橘红大多直接切丝或切片,七爪橘红费时费力,渐渐成了古董。但李峰说做一次少一次了,仍像对待工艺品一样,精心修剪,每一片都必须压平,清代高祖留下的木具已经传了五代人了,而今依旧吱呀作响,

以前跟爷爷学炮制的时候,他总是会说,用心把住金色火,细心烤出精品药,如果做不好会打手心的。

得之于自然的本草已然抵达一段生命的终点,另一段崭新的生命开始了。

冬至凌晨,山东东阿县,一场庄重的仪式在寒夜中进行,秦玉峰,阿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站在古阿井前,他见证的是冬至子时东阿水的汲取,亦是一年一度九朝贡胶的开炼。冬至是数九寒冬的伊始,为抵御漫长的严寒,冬季滋补已经成为了深入骨髓的民族记忆。岁逢冬至取水,炼纯黑乌驴皮,以血肉有情之品

滋养生息是自古传承的生存智慧。。阿胶,为驴皮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与人参、鹿茸并称滋补三宝,是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圣药。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但成就东阿成为道地产地的,却是阿井水。阿井水被缓缓注入到已经换了皮的胶汁中,胶汁表面泛起了一层泡沫,水中的矿物质与沸腾胶液里的杂质不断凝结成块浮上表面,再用手工打沬,把杂质分离出来

秦玉峰16岁进入东阿阿胶厂,从学徒到掌门人,42年的光阴里,他放不下的还是手艺活。九天九夜的熬制,阿胶的胶汁浓缩成琥珀色的胶液,此时判断出胶的时机,少不了十几年的眼力和功夫,挂旗,出胶前最华丽的瞬间,胶液粘附于胶铲上犹如旗帜。

挂旗,就是用眼力来评价阿胶的成色和浓度。

出胶是结束亦是开始,阿胶的修行至此才将将过半。经手工切制后的胶块需置干阴凉处,每隔三到四天翻动一次,使两面水分均匀发散,如此晾胶需两个月之久,水分与时间相互消磨,丝毫都急不得,蘸温水擦胶,能使胶块光黑如漆,而不经意间留下的粗布纹理,成就了真品阿胶妙趣横生的品相。历经九十九道工序,残留的掌心的温度,新一批的贡胶终于出炉。

从生命中来,到生命中去,每一味本草都经历着这样的旅程。而人们在于本草的对话中感悟着自然的伟大,衡量着人生的意义。寻参归来的崔长安劫变得沉默,收获相比起播种来说显的微不足道,门肯斯第用尽毕生精力做同一件事,他是甘草地里的守望者。刀起刀落间,颜干明切制白勺的功夫又与师傅看齐了一些。30多个日夜九蒸九晒熟地黄终于画上了记号,这是一位母亲的心血。李锋的橘红园硕果累累,她说看到每一棵橘红树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秦玉峰一心秉持着老祖宗留下的古法,因为每一块好阿胶都值得等待。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草木有灵,人间有情,相逢则境界生。这些勤劳而朴实的中国人,日复一日的播种希望,守候生命,精湛手艺,这些执着而专注的中国人,在一点一滴中传递温情,继承祖法,守望药魂。是他们,用平凡铸就不凡。天人合一,至臻至善,这就是本草中国的境界。

不管是大药店还是小药铺,这种药斗都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上百种中药饮片依照上轻中实下沉的斗谱摆放有序。此时本草们还相安一隅,平稳在彼此的呼吸,直到药人打开这个小世界。按照方剂配伍的秘诀将它们安放一起。

人有六欲,药有七情,本草相遇,或君臣佐使,和相生相克,而真正的故事也许正从这一刻开始。

在山西太谷60岁的柳慧武是老字号中成龟龄集传承人。做了一辈子中他对本草的药性早已熟稔于心。让不同的本草相遇和配伍,便有来千变万化的可能。这自然最考验药师的功力。而龟龄集又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龟就是象征长寿的意思,龄就是年龄,集就是集合大地的精华。

相传明朝嘉靖皇帝自幼体弱多病,两位道士进献了一味由多种药材炮制而成的仙丹。取长寿之意命名为龟龄集。服用之后,嘉靖皇帝果然体格强健起来。龟龄集成了御用圣药。神秘的药方最终被偷偷带出皇宫,来到太谷落地生根,然而直到现在,龟龄集的完整组方和炮制方法依然属于至高机密,只有传承者本人知晓,而其他所有药工只能学习掌握制作技艺的单个环节。但仅仅打开部分解密的药方就足以让人惊叹。

地上跑的鹿茸,海里游的海马,天上飞的蜻蜓,天冬地黄人参,涵盖了天地人三才。

龟龄集被称为养生国宝。这是千百种中成药配方中用料最多,工序最复杂之一。枸杞,熟地,石燕,天冬,大青盐,可谓五色俱全;炮制所需辅料有陈醋、黄酒、蜂蜜、姜汁等多种,堪称五味杂陈。其炮制过程别具一格,例如鹿茸一般皆辅以黄酒炮制,而在龟龄集中则使用晾晒三年的陈醋,公丁香要用花椒水浸泡,并炒至蒂头出现白点为止。熟地黄必须历经九蒸九晒。集东西南北中、海陆空28味药材于一体,需99道大工序,方能修成正果。

中医的博大奥妙经历了前人千百年的观察使用和比较,凝固灵性和智慧的龟龄集应运而生。本草配伍如同高手对弈,棋盘星星点点,棋子互为因果,唇齿相依,相杀相生,终成千古名局。

中医组方有君臣佐使之说,比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以龟龄集组方为例,它以人参为君药,人生乃补中之王,久服令人耐老,配以鹿茸等为臣药,有滋阴补血,强筋健骨之效,佐以海马,苁蓉,蜻蜓等以助补肾兴阳之功,再配以枸杞,淫羊霍,菟丝子,破故子,牛膝,杜仲,熟地等药材,各有其功效,综合全方以补气固肾强身健脑为主。配伍其它养阴、生津、润燥之药,相佐相使,气血双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慢性滋补验方。

君臣佐使,古朴而生动的称谓构成了中医药配伍的原则和格局。千百年来,在一代代药工和药师的不断实践中,终成珍贵的宝藏。本草的相遇并不总是万千人海,也常有彼此相望,杜仲和牛膝就是一对传奇。他们的故事还得话分两头。

六月初夏,湖南张家界,暖湿的季风唤醒了山林,53岁的赵建国起了个大早,他要去采摘古老而名贵的药材。奇峰林立溪谷纵横的张家界是古老生物的庇护所,百万年历史的野生杜仲树像植物活化石隐秘在这片世外桃源里。早在2000多年前,杜仲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杜仲通常以干燥树皮入药,味甘,性温,有补肝肾、强筋骨、固经安胎的功效,是名贵的滋补药材。杜仲在中药配方中经常与别的药才配伍以增强其功效,但一切先要从釆下杜仲树皮开始。高温湿润的季节,杜仲树形成层细胞分裂旺盛。树皮最容易剥离。

从前我们条这个杜仲树皮呢,都是把树斩断后一截一截的采,采完以后把这个树当柴烧了。

杜仲树的生长极为缓慢,生长15年才能取皮λ药,传统的伐木取皮直接导致野生杜仲树林的成片消失。而赵建囹采取的是现代发明的半环剥法,以砍刀破口,以竹片剥树皮,每次都要小心翼翼,避免伤及树皮内层,同时只剥去树皮的1/2,经过三到五年之后,杜仲树又能恢复元气。珍贵的杜仲须取之有序,还之有道,本草如人,循环往复才是长久之道。压平对晒,经过细致的加工,杜仲等待着以另一位中药的相遇。

距离张家界1000多公里的河南焦作,黄河冲积形成的肥沃土地上,生产著名的四大怀药。冬至刚过,在外打工的李智慧赶回老家,已经开始下霜,在土地上冻前必须把牛膝釆收上来。牛膝是四大怀药之一,对李智慧来说它还是父亲劳作一年汗水疑心血的结晶。牛膝是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状似牛的膝盖,故名牛膝。与杜仲类似,牛膝也有着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不同的是,牛膝还可以逐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六七亩怀牛膝是李智慧全家一年的寄托,但此刻父子俩的进度却不容乐观。怀牛膝根长必须取之谨慎,绝不能用大开大合的挖掘机,所以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双手。

必须一天在那里耗着,一般的人熬一天腰受不了了,这是最累的时候

好在辛苦没有白费,李智慧家今年的牛膝条子粗壮明亮,色泽鲜艳,油性多。中医里有一句俗语无牛膝,不过膝。牛膝对治疗膝盖以下腿部疾病疗效甚佳。但中医治病讲究追踪溯源,腿疾多与肾主骨有关,治标也需治本。因此,牛膝常常与杜仲配伍。杜仲主补肾,牛膝壮筋骨,二者结合相得益彰。牛膝杜仲相距千里本无牵挂,但正是在中医千年的智慧中,才有缘相遇相知,并造福世间。

本草间的情投意合并非孤例,事实上,本草的七情昭昭相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本草间的配伍有七情之说,分别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想反。

单行是指药材单独入药,而其它六情都是本草相遇后截然不同的关系。

相须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明显增强其原有疗效。李时珍形容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杜仲与牛膝配合就是典型的相须案例。石膏和知母配合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大黄与芒硝配合增强攻下泻热的功效。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上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主辅相配,辅药可助主药提高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芩配大黄治清热泻火。

相畏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功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甘遂畏大枣,半夏畏生姜。

相杀是相畏的深入,指一种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羊血杀钩吻毒,金钱草杀雷公藤毒。

相恶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

相反即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

本草有灵相遇七情,生出千般变化万种意外。

蝎子和蜈蚣让人毛骨悚然的动物,但在中药人看来竟也是极好的药材。这两大从来各行其道的毒物在药人手中不期而遇,又会诞生怎样的境况呢?

晚风吹走了沂蒙山区的灼热暑气,蛰伏于绿荫、洞穴中的爬虫开始蠢蠢欲动,划过田野的荧光灯,仿佛预示的一场相遇,这里的夜晚对任继鹏来说才是干大事的时候,但还得特别留神和小心,因为捉蝎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全世界的蝎子有1700多种。你再中国蝎子被称为五毒之首。蝎子一旦被激怒,会在蛰人的同时从尾部的毒囊中排出毒液,轻者使人局部灼痛麻木,严重的全身中毒,但在中医看来,人与蝎子的相遇却简直可以称为一场奇遇。莫道剑拔弩张,只说生命智慧。

蝎子是最常用的动物药材,动物药士中华本草的重要品类,《本草纲目》收载动物药400多味,分为虫鱗介禽兽人各部,虫部如全蝎,蜈蚣;鳞部如海马蛇蜕;介部如牡蛎珍珠;禽部如鸡内金;兽部如鹿茸牛黄;人部如血余炭,即由人发制成的炭化物。蝎子作为中药材被称为全蝎,有息风镇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结等功效。据《蜀本草》和《开宝本草》记载,1000多年前,中医就已经认识到全蝎能穿筋透骨,治疗中风抽搐等顽疾。而蝠子更是配伍应用最多的动物药之一。

蝎子昼伏夜出,喜欢躲在隐秘的夹缝中,但在荧光灯的照射下,它就立刻无所遁形。找准蝎子时,手起夹落,干净利索。经验丰富的任继鹏一个晚上总能做到二三十只蝎子。

蒙山全蝎酒是蒙阴县的招牌特产,蝎子富含人体所需的22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这让蝎子酒大受欢迎。但以之药配伍其它本草,蝎子还需要经历特殊的炮制加工。

忙碌了一夜,任继鹏顾不上休息,他要将这几天捉来的蝎子,趁着鲜活赶紧加工,先将蝎子浸入冷水中淘去泥沙,漂洗干净,随后放入沸腾的盐水中翻煮炮制。

煮蜗子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觉得道道挺多的。稍有马虎就出不了好蝎子。

极品全蝎有着全身挺硬,脊背抽沟的特点。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任继鹏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钻研全蝎炮制,几乎用光了自己的积蓄。刘翎是北京安贞医院的主任医师,任继鹏非常尊重她的意见和判断。全蝎炮制的关键之一是掌握脱水程度,如果脱水不足容易产生霉变,而从声音的清脆程度判断脱水率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煮好的蝎子要过冷水降温,放置在通风处阴干,上好的全蝎有容易识别的外观标准,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的炮制让大家都非常满意。这样的全蝎已经万事俱备,而与此同时,另一味动物药材也即将破土而出。他们的相遇犹如上天注定。

千里之外的湖北襄阳,滚滚汉水穿城而过造就暖湿气候。趁着农闲,65岁的袁本志跟乡亲们一起弯腰刨地,上下翻飞的锄头带出来隐藏在土壤中的一种毒物蜈蚣。

老袁捕捉的蜈蚣体型巨大,形态恐怖,体内有毒,但当地人早已掌握了捕捉的诀窍。清明到立夏时节捕捉的是蛰伏了一个冬天的野生蜈蚣,此时的蜈蚣尚未大量取食,体内纯净,是上好的药材。

同全蝎一样,有毒的蜈蚣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早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蜈蚣入药的记载,工人们趁着蜈蚣鲜话,将长竹片插入其头尾绷直,大小整齐的蜈蚣才是上品药材。也便于均匀晾干。当地药厂釆用的晾晒法,要求避免让蜈蚣在太阳下暴晒,而是一定要阴干或者烘干,水分脱到80%90%左右是入药蜈蚣的最佳品。

蝎子和蜈蚣同为节肢动物,同为有毒之物,都具有走窜通筋的功效,但他们各有所长,从生活习性就能窥的一二。蝎子善于守株待兔,能穿筋透骨,得固定部位的痉挛有更好的疗效。而蜈蚣行动迅速,走窜之力最速,因此搜风解毒力更强。两药合用相得益彰。外则息风镇痉,内则通络止痛,故而祛风定痛效果极佳。

相遇,本草最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博大精深的命题,千年来,中华药人用执着和勇气翻山越岭,尝遍百草,孜孜以求,凝结出关乎生命的智慧。

湖南张家界,赵建国爬上20多米高的杜崇雄树釆集杜仲雄花。如今医学界新发现杜仲雄花和叶子也含有树皮的有效成分,并且氨基酸含量更高,这种天然降压饮品让古老的杜仲树焕发新的活力。

河南焦作,更多的年轻人在这个季节里回到故乡赶收牛膝,为了不耽误进度,各家都把灶台搬到了地头。

山东蒙阴,任继鹏和妻子张罗了一桌饭菜,他用蒙山脚下最珍贵的蝎子酒来答谢刘翎的帮助。

湖北襄阳蜈蚣进入繁殖季节,袁本志和乡亲们停止了捕捉,这是他们祖祖辈辈与自然的约定。

山西太谷,面对28味本草的相遇,柳惠武聚精会神,死死盯住炮制工序,这是古人为龟龄集量身定制的方法,道道讲究,即使有些环节换了现代的工具,但过程仍必须遵循古法。

要想做好药,必须先做好自己,把自己的心先炼好。

龟龄集的配伍,杜仲与牛膝的相须,蝎子与蜈蚣的结合,本是彼此陌生,却因同根同源,而造就了这一场场神奇的相遇,但相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缘分?本草有执,它自呈现着邂逅时仔千般姿态万种表情。但对中华药人,无论是凝结着前人智慧的配伍七情,君臣佐使,还是药斗中还在上演的每役故事,都因有缘相遇,答案早已注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孕育了千万道地药材。高山流水,荒漠良田,皆为本草「根脉」。聚焦华夏大地山、水、田、漠四种不同地理环境中孕育出的8种本草,来谱绘人与草木相互/依存、相互抚慰的生命图景。

泱泱华夏,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这片占据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5的国土上,生活在世界1/5的人口,人们在此繁衍生息,世代相传,与数千年光阴相伴的还有这广袤大地上的本草。它们或来自于高山之巅,或来自大海之渊,在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上,牢牢的扎下根脉,守护者人世间的健康和幸福。

中国东西跨越经线62度,南北跨越纬线近50度,辽阔的疆域几乎囊括了所有种类的地形,而在这些地形之中,山占到了总数的2/3,对中国人而言,山不仅是赖以生活的土地,更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根基。盘古开天辟地,头颅化为了泰山,夸父逐日化为夸父山,愚公移山矢志不移,而太行山有着另一个著名传说一一神农尝百草。

太行山脉是中国东部最主要的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十月,山脉南麓的河南沁阳,62岁的毋本标扛起锄头上了路,他的一生与山为伴,而这座山真是神农山,神农山地处太行山脉南延,这里是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重要活动场所。相传他曾在山顶处设坛祭天,辨五谷尝百草,神农山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有利益于动植物繁延生息。

毋本标寻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一根三年生的野生山药,口感药性正值最佳。《本草纲目》记载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在毋本标的概念里,山药的价值非同一般。拿回去给老伴补身子再好不过。

国医大师金世元山药健脾益肺补肾,主要是一种健脾养胃的药,它是一味补药。

现代医学证明,食用山药,还有助于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对血糖升高有抑制作用,并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效延缓衰老。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味药材,自古以河南怀庆府出产最为优质,被视为道地药材,并称四大怀药。而这四味药最初就是从附近神农山的这些野生物种驯化。在神农山老君洼一带,自今还保留有山药沟”“地黄坡”“牛膝l”“菊花坡等古地名。

今天毋本标的运气不错,还是收蔟一些地黄和牛膝。古人用药釆于自然,毋本标也一样,他相信野生药材到好处,又一场山雨降临,但专心采挖的毋本标却没有在意,如今规模化种植的本草逐渐取代了野生药材,毋本标有他的坚持,他与山相伴,哪怕残影孤独。

林芝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在喜马拉雅山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这里最高海拔高达7000多米,最低处却只有900米,是世界上陆地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带。六月,当全国其他地方入夏时,青藏高原依旧寒风凛冽,高山之上的无污染的地带生长着一种稀有的野生本草红景天。红景天,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引入中药药方,并被《中国药典》收录,称其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红景天这个药其实我们在临床常用,尤其近代来,被我们很多的药理学家认可,有着抗氧化、缓解缺氧的作用,很多人在高原这种都属于肺功能差,肺气肿,或者哮喘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的病人。服用后可以增强人的肺功能。一般用到30克一次,太少了不起用。施今墨再传弟子

红景天原是藏医的常用药,却因价值大,用量重的原因,遭到掠夺式采挖,经年累月正走向灭绝的边缘。如今,西藏农科院的科研团队,尝试人工培育,却因红景天的自身繁育能力差,人工种植也困难重重。历经十余年的漫长摸索,科研人员终于掌握红景天种子的育苗方法。但漫长的生育期,高昂的成本,还无法使其大规模开发。科研人员还想出另一种方法,他们将人工培育的种苗移栽到高山上,来挽救这种神奇的本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红景天,这世界的有灵本草,相遇有情之人,便扎下了根,文明传续正在于留下根脉,守住灵魂。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则在风生水起。柔软无形却又波澜壮阔,江河湖海就这样流淌过华夏文明的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中国人寻找本草智慧的无尽宝库。

中国南海是一片深沉辽阔的海域,毗邻南海的广西合浦,是历史悠久的珍珠产地,其最初的采珠作业甚至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这里是北部湾三面环岛风浪小,附近有河流入海口,淡水从砂质的浅海底层渗出,不断调节着海水的盐度。清洁的水质,丰富的浮游生物,以及相对稳定的年平均气温,使这里成为了马氏珍珠贝的道地产地。

珍珠入药必须磨成细粉,《本草纲目》有云凡用以新完未经钻缀者研如粉,方堪服食,不细则伤人脏腑。中医认为珍珠内服能安魂定魄,外用则美容养颜。除此之外,在养肝明目,解毒生肌,补充钙质,辅助降压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珍珠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而其中的七种氨基酸为人体必需,珍珠中含有的天然牛磺酸是珍珠诸多疗效的根本所在。

国医大师金世元珍珠不能够整用,整用是没效的,必须研成粉。珍珠不是单独服用的,大都搁到成药里,或搁到丸散膏丹里用,比如说最出名的安宫牛黄丸里就有珍珠,珍珠的效用主要是镇静安神。

捕捞珍珠,却殊为不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蜒卜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筋即振绳,令舟人急取之,若有一线血浮水则葬魚腹矣。自古合浦珠民死于海中者,不计其数,甚至被称为以人易珠。即便到了今天,珠民依旧危险重重。退潮的两三小时是仅有的安全时间,时限一到,冰冷的海水转眼之间淹没珠池,如果人还没有回到船上,后果不堪设想。

自然在给予恩赐的同时,也有在无情的另一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醒着人与水的相处之道

水不仅象征着本草的生长之源,也喻示着本草的蜕变之法。你湖南为产地的雄黄,虽并不是水中本草,但与很多矿物药一样,需经过特殊的炮制方为上品,水飞法适用于雄黄,朱砂珍珠这类不溶于水的药材,它指的是将固体在水中研磨,并利用其在水中的悬浮性,来获取极细粉}

本人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有三千亩土地,可以开发旅游,种植药材等,现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发,有想法的联系本人。... 本人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有三千亩土地,可以开发旅游,种植药材等,现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发,有想法的联系本人。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超高分子聚乙烯管道长距离输送水源不存在跑冒滴漏,适应复杂地质地形无需开挖沟渠,多点取水不破坏环境,定点供水方便管理,400米高度差无需找平,物理化学性能百年不减,让沙漠变绿洲良田。800以上直径30以上壁厚管道及管件生产技术广泛应用于跨流域长距离水系调配,65以下直径5以下壁厚管道及管件生产技术广泛应用于农田节水水网建设,你把地主联合起来,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库布齐沙漠几月去最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