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请你分析造成我们学习时间不够用的具体原因有哪些?(两点即可)

《时间都去哪儿了》阅读答案_百度知道
《时间都去哪儿了》阅读答案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时间都去哪儿了》阅读答案“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又被称“马年第一问”。乍一问,很多人都会语塞:“哎妈呀,我也不知道呀!”时间去哪儿了,也是科学家永远追崇的课题,很多科研团队发现了时间的奥秘。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用实验告诉大家:支配所有人的时间,从未有人触碰过的时间,就在那儿。“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纽约城市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做过一个实验。他请街上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们,随机做了一个测试:用自己的方式,预测1分钟时间,再跟实验人员的码表核对。结果是年轻人算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这是1分钟的容量。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上了年纪之后,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科学家证明,人体内有一只计时器,即便你脱离时钟,仍然能感觉到时间在走。心理学家大卫·伊格尔曼博士,进行了一项冒险实验。一个叫杰西的成为实验志愿者。科学家们制作了一个感知计时器,电子屏幕上,数字在有规律地、非常快地“闪”,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大脑没法确定这上面的数字。杰西站在平地上的时候看,“它快得无法辨认”。然后,杰西从33米高处自由落体,他的胸前绑着大卫的计时器,屏幕上的数字一直在跳动。杰西坠落到弹力网上后,告诉大卫,他看到了计时器上的数字,是56,事实上数字是50,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答案。大卫的推测是:只有杰西的时间变慢了,杰西才能准确辨别出计时器上快速闪动的数字。为了证实杰西的时间真的变慢了,大卫建议杰西再来一跳。这一次读到的是96,事实上计时器上的数字是98,这说明,杰西的时间,已经慢到可以几乎正确地看到数字。大卫的这个实验,首次证实了有些人的大脑能够加速,并且在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时,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就能比较慢速地看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对这些人而言,他们的时间的确会“慢”下来。(选自《科海故事博览》2014年第4期,有删改)9.“时间都去哪儿了?”文章首先作了怎样的回答,接着又用两个实验分别作了怎样补充?(6分)10.根据提示,填写大卫·伊格尔曼博士的实验过程。(3分)___________→提出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首段写法巧妙,请作具体分析。(3分)《时间都去哪儿了》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9.时间就在那儿。(或:支配所有人的时间就在那儿。)人体内都有计时器,不同年龄的人感受的时间快慢不一致。(若抄写“人体内有一只计时器,即便你脱离时钟,仍然能感觉到时间再走”得1分)人在经历某些刺激时能感觉时间“慢”下来。(2分)(意思对即可)10.首次实验(自由落体辨数字);再次实验(再次落体证实数字);得出结论(每点1分)11.答题要点:借用流行语“时间都去哪儿了”设疑激趣;巧妙引出说明对象(内容);口语“哎妈呀”亲切生动,用语生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采纳率:87%
来自团队:
【习题】: 10、文中既照应第1段又表达了作者感情的句子是:(3分) 11、第6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2、文中为什么要向我们详细展示三张照片?(6分) 13、赏析第11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14、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个真实的父亲形象,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0、因为那顶假发,让我切切实实意识到,父亲老了;也让我真正看清,在我心中,父亲始终年轻。 11、渲染了一家出游的美好氛围,抒发了我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通过我与父亲相处细节的记忆犹新反映出父亲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曾经出游的画面依然清晰,而时光已逝,抒发了时不待人的感叹。 12、①三张照片是全文的线索,将父女之情寓于我与父亲头发的变化之中②三张照片是作者表达感情的截体触发了作者对父爱的深处思索,作者通过详细展示自己与父亲合影的三张珍贵的照片,来表达对父亲的爱及感激之情 ③三种照片,父亲头发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流逝,照应了文章的主题。 13、这一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写我与父亲走这条路的不同状态,反映出时光的流逝,与上文三张照片的内容前呼后应,抒发了在时光的流逝中父亲渐渐老去而自己却在父亲的关爱中成长起来的感慨。 14、①过早失去的黑发,比较显老。 三十岁就像四十岁出头。②父亲以卖书为生,忙着养家,随着时间的流逝,眼角有皱纹,脊背不再挺拔。③疼爱女儿,以女儿考上大学为荣耀。④没有去看过上大学的女儿,怕让女儿没有面子。
fcfchhuygjdshk领导肯定看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不够用?几句话教会你高效利用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不够用?几句话教会你高效利用时间!解老师讲汉字百家号小学生都会背,一寸光阴一寸金,都知道时间很珍贵;而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当下,你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吗?怎样帮助孩子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呢?高效地运用时间不只对学习,甚至对我们的整个人生都具有深远意义。越是长大,越是觉得时间过的太快了!下面这9个精选的时间管理技巧是衡水中学力荐给广大学子们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和时间做朋友!使我们的孩子都成为学霸!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解老师讲汉字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让我们共同发扬民族文化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实现人生的价值知识点 & “(14分)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央视...”习题详情
15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0.8%
(14分)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让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对青春的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歌词、深情舒缓的旋律,配以网友30年与父母的合影作为背景,深深触动着亿万观众的心,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也折射出对“空巢家庭”和老人“精神赡养”等社会热门话题的思考。有评论认为,是央视春晚的舞台成就了这首歌曲,更是亿万公众的共鸣使歌曲爆红。(1)你认为该歌曲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进行简要分析。(8分)材料二&“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2)结合材料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无悔的青春。(6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山东省临沂市高三3月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14分)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让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对青春的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歌词、深情...”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歌曲走红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一关于《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描述,以从中找到答题的方向。题中材料“央视春晚的舞台成就了这首歌曲”,表明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地位与功能;题中材料“是亿万公众的共鸣使歌曲爆红”,表明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创作的主体,也是享受文化的主体,文化创作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题中材料“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表明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无悔的青春。解答办本题需要学生充分分析材料及设问的要求,以确定答题的方向。青年学生拥有无悔的青春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材料二中“激情奋斗”、“顽强拼搏”、“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等学生在解题时要引起注意。综上所述,学生可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等方面展开说明。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14分)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让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对青春的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14分)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让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对青春的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歌词、深情...”主要考察你对“实现人生的价值”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与“(14分)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让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对青春的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歌词、深情...”相似的题目:
漫画《踢球的“准则”》(图8)警示我们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必须&&&&①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标准②以个人发展需要和利益追求为依据③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④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①②②③③④①④
“透明”乡政府,花钱全公开。2010年3月,四川某乡政府将各项收支情况在网上详细公示,受到当地群众普遍欢迎,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反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利益出发点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也就不同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决定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根本看法③在价值选择时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④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漫画《爱的链接》说明人生价值爱的链接A即是对社会的无私奉献B是舍弃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来源:高&考%资(源#网]C其主要标志为对社会的无私付出D其基本标志为先索取后贡献
“(14分)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央视...”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14分)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让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对青春的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歌词、深情舒缓的旋律,配以网友30年与父母的合影作为背景,深深触动着亿万观众的心,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也折射出对“空巢家庭”和老人“精神赡养”等社会热门话题的思考。有评论认为,是央视春晚的舞台成就了这首歌曲,更是亿万公众的共鸣使歌曲爆红。(1)你认为该歌曲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进行简要分析。(8分)材料二“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2)结合材料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无悔的青春。(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14分)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让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对青春的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歌词、深情舒缓的旋律,配以网友30年与父母的合影作为背景,深深触动着亿万观众的心,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也折射出对“空巢家庭”和老人“精神赡养”等社会热门话题的思考。有评论认为,是央视春晚的舞台成就了这首歌曲,更是亿万公众的共鸣使歌曲爆红。(1)你认为该歌曲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进行简要分析。(8分)材料二“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2)结合材料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无悔的青春。(6分)”相似的习题。课堂上,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的图书馆
课堂上,时间都去哪儿了
编者按: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引发了人们的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也是困扰很多教师的一个问题:为何课堂时间总觉得不够用,每节课内容讲不完?怎么用好课堂上45分钟(40分钟),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效益?新课改倡导的高效课堂怎么建,时间如何分配更加科学合理?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 
课堂上,时间都去哪儿了
  【观察与思考】 
时间分布背后有“玄机”
——从一堂英语泛读学习课说起
  近两三年来,我听了很多课,相继写了80篇听课手记。在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到,课堂教学诸多问题的肯綮多集中在“时间”上。“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其中一次特别的计时听课体验。 
  这堂英语泛读课怎么上的 
  我听的是深圳市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林森老师上的一节高一年级的英语课——《叶小刚》。《叶小刚》是一则介绍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叶小刚事迹的短文,全文仅235个单词,阅读难度不大。时间上安排为1课时,课型定为泛读学习。 
  课堂上,我边听课,边用手机的计时器准确地记录下每个环节的用时,这里我列了一个表,对整个课堂过程不再赘述,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课堂的时间分布。 
  五个维度看时间该用在哪儿 
  有人说:这些枯燥的数字能说明什么?你这么听课是不是没事找碴儿?先别急,若从教学意义上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有着丰厚的内涵与活力,也会明白时间该去哪儿。 
  1.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基本过程时间要“管够” 
  这节课教学过程用时45分钟,时间结构为:导学时间2分20秒,约占5.6%——基本过程(单词学习、阅读文本、概要复述)34分26秒,占76.6%——拓展(活动体验)8分04秒,占18.8%。其时间分配,“基本过程”份额最大,“拓展”占到一定比例,“导学”也有微弱份额。如此三分,是一个完整合理的结构,时间去向各得其所。 
  当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情,其过程会有不同的安排,但前两段一般不会变,有变化的应是后段。无论怎么变,基本过程总是主要的,其时间应该用够,后段可能是拓展,也可能是总结、提升、测试、训练什么的,用时比前段多是必要的。本节课由于基本过程中含有训练,不必安排测试,因而用时不多自有道理,在其他情况下,或许还应该多给一些时间才好。 
  2.从知识建构过程看,时间分配应渐次增加 
  这里说的知识建构过程,是指一节课的基本内容、主体知识的教学过程。本节课知识建构过程用时34分26秒,具体为:基础强化(单词学习)3分19秒,占9.2%——基本学习(阅读文本)14分钟,占40.6%——核心任务(概要复述)17分07秒,占49.8%。其过程具有渐进式特征,在时间分配上也渐次增多,第一环节的铺垫用时较少,第二环节的基础学习用时增多,第三环节“核心任务”用时最多。整个时间的推移都在渐次指向“核心任务”的完成。因此,这是围绕“核心任务”完成的时间结构优化。我感觉恰到好处。 
  3.从教学方式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 
  这节课“教”与“学”的时间结构为:学生活动(含临时指导)33分50秒,占75.2%;师生互动(平等交流)3分20秒,占7.4%;教师活动(讲解)7分50秒,占17.4%。当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难以截然断开,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统计。从这样的划分可以看出:学生自主学习得到的时间份额最大,教师的指导讲解用去的时间恰到好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其间,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的时间分配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焦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各自所用的时间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比例,教学效益才有可能最优化。如何能恰到好处?自然应当因内容、因目标、因学情而定,但我认为应当谨守“一个确保”、“两个杜绝”和“一种方式”: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杜绝满堂灌和题海战、建构主导与主体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 
  4.从自主学习方式看,三种自学方式要均衡配置 
  这节课的自主学习用时33分20秒,时间结构大致为:独立学习10分10秒,占30.5%;小组合作学习11分30秒,占34.5%;全班互动交流11分40秒,占35.0%。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以为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是这三种,操作上一般地说也就是这三种方式并用。这里的“有效”逻辑必然是:先有独立学习的有效,然后才可能有合作学习的有效,再然后才可能有全班互动交流的有效。在这个层面上,这节课三种方式的时间分配几近均衡,相当符合自主学习的规律。 
  5.从学生的学习行为看,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 
  这节课学生学习行为的时间结构为:“听”10分30秒,约占23.3%;“看、读”10分50秒,约占24.1%;“思”约3分10秒,不存在比例问题;“议”约20分30秒,约占45.6%;“写”(动笔)约3分10秒,约占7%。当然,学生学习行为的类型交叉性很强,这个统计只能作参考,其类型的列举也不是很科学,我只是想以此为例作一点提醒式的说明。这节课“议”的时间很充分,“听”与“看、读”的时间大体相近,基本体现出现代教学的特征,但是“写(动笔)”的时间明显不足,至于“思”也有些薄弱。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尽管各自的学习行为类型有所不同,但在班级学习环境中,必然是听觉学习、视觉学习、动觉学习、触觉学习、幻觉学习的混合。其中的时间究竟怎样分配更合适?也应当因知识类别、内容特点、难度、课型、学情而异,但其中各有规律,我们应当精心设计和把握,有效地把45分钟合理地分配到各种学习方式上,形成一种和谐的转换时序。 
  从“瓜分”时间到统筹共享
  古今中外,关于课堂教学的种种理论、种种探讨、种种改革、种种争议、种种纠结,在诸多意义上都离不开“时间怎样用”,于是往往演变成“时间瓜分”之争。倘若浏览一下国际国内现阶段的种种教学改革模式,数一数有多少模式是以时间命名或作标志的,就能理解时间的重要意义了。在当下,我们应当刷新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观。具体怎样刷新?我想提出如下四个刷新点: 
  其一,课堂45分钟应该师生共享。属于学生、应该分享的时间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享受,老师只能用好属于“主导”的时间,千万不要占用“主体”自主学习的时间。 
  其二,课堂活动时间不妨“三分”。以往,通常都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两个部分,即教师活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我认为,三分为好,即: 
  一节课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师生互动时间 
  互动本应该贯穿全过程,何以要单列?我认为,互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一是以教为主的启发式互动,二是以学为主的点拨式互动,三是教与学或学与学平等交流的互动。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以为如此三分,可以确保课堂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也就可以确保师生互动时间的充足与有效。 
  其三,时间的分配应当综合“五个维度”统筹安排。上述五个视角,可以说是时间分配的“五个维度”。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考虑到每一个维度,把握好每一个时间分配点,从而优化整个时间结构。 
  其四,时间是有价值规律的。45分钟的时间,同样有其价值规律。粗略说来,有三个基本内容:一是时间的价值量与教学因素的结构优劣成正比发展;二是时间的价值量随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呈曲线趋势;三是时间的价值量总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换结构成波动状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构成课堂教学的时间“场”,能使45分钟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能使课堂教学处于最佳状态。 
  总之,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与分配,应从正确的价值取向出发,这个价值取向应该是: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获得智能;能否实现所有时间的最大价值;能否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王仁甫&作者系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特聘驻深圳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科研顾问)
【大家谈】 
时间分配依据课型而定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第20分钟。因此每节课的导入一般不超过5分钟,主要活动应该放在第6分钟至20分钟。 
  课堂时间分配没有统一的规定,需要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和课型类别而定。一般来说,课堂上,教师的活动不宜过多,学生活动应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一二年级教师领着学,可以采用“20+20”模式;三四年级教师扶着学,可以采用“15+25”模式;五六年级教师放手学,可以采用“10+30”模式。 
  为了保证课堂时间有效分配,建议教师在教学预案中列出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避免课堂结构虎头蛇尾,同时要避免把教学活动分割成太多的节点,在收放的过程中浪费时间。要把握好师生主导活动的时间分配,尽量压缩教师直接控制下的时间,而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向守万&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赵家南京小学) 
高效课堂不宜标准化
  随着高效课堂的不断推进,产生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具体可行,操作性强,甚至一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的规定。在一次远程听课中,我发现:课堂上,教学目标展示、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学生练习、更正、完成作业,都有具体严格的规定,时间拿捏得非常到位。在别人看来,整个过程可谓行云流水,堪称完美。看似课堂时间分布合理,课堂结构得到了最大的优化。但我总觉得,课堂时间分配太过标准,就显得教条和死板,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在一次省级名师培训中,我聆听了专家名师的授课,他们的授课没有按照标准时间来实施,而是不加修饰、浑然天成的一节常态课。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中,我看到了课堂生成出了没有预约的精彩,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中,反而尽显师生的智慧碰撞。此刻,我顿悟:课堂时间的分配要以学生的学情为根本,才能显示出课堂的灵动和活力。而不顾学情,总以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时间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课堂,那只能是东施效颦,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肖阁&作者单位:陕西洛南县灵口中学) 
给学生的时间要适而有度
  初上讲台那会儿,课堂时间都被我说去了,因为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角儿,那会儿课堂效益低,总是需要“回炒”;几年时间过去了,对教育有了些许经验,知道学习的主角总归是学生自己,慢慢地,给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去说,课堂效益呢,还是不怎么高,可能是时间给得太多了,被浪费掉了吧。现在,我们学校正在搞分享式教学,主张把时间还给学生,但前提是,老师必须真正起到引领与指导的作用,在“该出手时”就“出手”。我想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学习交流即分享的时间是必须留足的,否则,哪怕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有可能一无所获。因此,把课堂的时间分配给孩子思考吧,那将会呈现另外一番美景;把课堂的时间拿给孩子们学习交流、分享吧,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经之路;把课堂的时间合理地抽出一些让给老师吧,不失时机的引领、及时精练简短的总结,都将会是学生学习中最最宝贵的资源。(李梅&作者单位:四川师大附属圣菲小学) 
做好教学设计&避免恶性循环
  无论是在以讲述为主的课堂还是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无论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公开教学中,无法有效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情况都非常普遍,在当今提倡的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上,这一问题就更突出,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教师抵制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形式,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都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包括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二是教师在备课时的教学设计不合理。 
  教学设计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在重难点的突出和学生活动设计两个方面容易出现时间掌握不好的情况。重难点如何突出?首先应该在时间分配上体现出侧重,可是我们常看到的现象是课堂上教学导入占用时间过长,课堂复习旧知识环节拖沓,教师对重难点问题的铺垫过多,导致学生真正思考探究的时间不够,甚至刚要到解决重难点问题的环节时,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只好草草收场。这样的课教学效果不好,而且恶性循环,每一节课都要弥补上一节课的未完成任务,又造成了新一节课时间分配的不合理。 
  如今的新课改,提倡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式学习。那么,如何才能把活动设计好呢?由于学科的特点和教师个人风格的不同,活动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高效的活动一定有共性之处,我把它总结为活动设计“五定”,即一定主题,也就是此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明白目标;二定时间,也就是完成此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三定方式,也就是如何开展活动,是独立完成,还是独立后再合作;四定反馈,也就是如何检验活动效果,是抽签提问、随机提问,还是每个组都要展示;五定评价,也就是评价标准。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五定”设计越合理,课堂效率和效果就越好。(孙巍巍&作者单位:黑龙江七台河市欣源中学)
【创新案例】 
复式利用让课堂“长”出时间
  怎样让每堂课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摸索出的经验是时间的“复式利用”。 
  学生边做练习,教师边批改 
  像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科目,课堂练习是非常常见的。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就要边批边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批改效率。教师边批边改,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便于有针对性地集中讲解。 
  学生记忆巩固时,教师穿插提问 
  学生开始巩固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可以先提问记忆较快的学生,也可以先提问较为简单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提问的重点就要向边缘学生和“后进生”倾斜与转移,提问的内容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适当增加难度。这样做既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也可以给学生释放出信号:赶快学习,下一个就提问你了。 
  习题讲解,要深入备课 
  习题的讲解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就题论题,而是要深入研究,了解本道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什么,在本章节处于怎样的位置,了解本道例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哪些,这样在讲解时教师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不管是例题还是错题,教师讲解完之后,一定要配上相应的类型题、变形题加以巩固。练习的题目一定要层层递进,有关联,也有难度,以确保讲完了一道题,学生学会一类题。 
  抓住课堂生成性问题 
  课堂的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在授课时没有预先设置而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而课堂的生成性问题最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正确引导。因为是课堂上生成的,我们难以在课前进行预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把学生可能想到的问题尽量多地预设到,也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完全依靠课本,要为我所用又敢于脱离课本,重视生成性问题的发掘与引导。 
  不必要求全班学生“齐步走” 
  我们倡导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授课中考虑的仍是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不管是听讲、做练习、批改订正,我们面对的都是班里的绝大部分学生。我们可能会关心某个后进生有没有跟上来,但对于优等生的需求,我们同样不可忽视,要给他们创造更多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现的机会。在做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在大屏幕上显示出不同深度的题目,这样,在做完基础必做的内容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往下做其他题目。同样地,在巩固记忆时,也可以在大屏幕上显示拓展深入的内容,这样,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记忆后,就可以依照大屏幕进行深入的复习。 
  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对时间进行复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就能发挥更大的效益。(于萍&作者系山东省威海市第九中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日第9版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回答1988哪个死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