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义理论剖析为什么吸引人,为什么电影浪潮里以群体为标准的思想会导致人变坏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电影《浪潮》带给我们的思考,浪潮 电影,新浪潮电影,法国电影新浪潮,浪潮电影下载,香港电影新浪潮,电影浪潮简介,日本新浪潮电影导演,日本新浪潮电影,德国电影 浪潮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电影《浪潮》带给我们的思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电影《浪潮》结尾那个老师坐在警车里的表情变化是什么意思?_电影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610,562贴子:
电影《浪潮》结尾那个老师坐在警车里的表情变化是什么意思?收藏
看过的进来
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有人注意吗?突然的表情变化然后电影就结束
懊悔吧。吼吼
看到这电影在吧里人气坡高才看了一下,出于本人对于这类政治题材不敏感,所以才来问问
还没看 好看吗
不知道,我也同求
哎,应该截个图的 可惜爪机无力
。。。。。。。。。。。。。。。。。。。。。。。。
不记得有变化,可能没看清吧
我觉得他在之前就应该全部想通了啊
不知道最后还有什么可顿悟的
惊愕或者是恍然大悟,个人认为多半是恐惧,德国人更善于自省,感觉题材不错,只不过电影本身不够震撼,太过于戏剧化了,后半段除去结尾有点无聊,集权主义?放在我们天朝再正常不过,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党校”?
我觉得表示浪潮没有结束。那个老师一开始的动作是左顾右盼,突然眼睛看着前方,表现出惊讶的神色,我觉得还有点恐惧的味道。想想浪潮已经发生,还有什么事会让他突然感到惊奇和恐惧,我想只有他看到,或是推导出,浪潮不会结束,会继续下去,并难以停止。
出了事不怕事的态度吧
没什么吧,你想多了。
一   直    想     为      楼       主        留         一◎—————————次——          霸        气       的      十     五    字   !
最后的表情是这个老师想到 如果他不结束浪潮 或者说他继续把纳粹精神进行下去,那样学生就不会死,他不会被**抓走,没准最后甚至以后可以统治**。 虽然他内心是不支持这种观点的,开始他想上的是无政府主义课,可最后控制不了这种局面了。。
这贴居然又是我发的,我怎么一点都不记得了
吾辈觉得应该结合起来想吧。影片结尾:老师在被带上J车之前,镜头从他的角度捕捉到了很多学生:饮弹自尽的狂热分子,中弹的胖胖不良少年,老师的爱人,少女全家人等等。这里可以留意一下,有一部分原本的浪潮成员没有出现在镜头里,比如那个女孩的弟弟。还有回忆一下,在第四天还是第几天的时候,老师的爱人还有学校里的一些老师明显察觉到事态已经往不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校长有把老师叫到办公室去,可是没有指责他,也没有警告他留意事态的发展或是直接要求他停止这种行为,而是说她很欣赏很支持。所以可以大胆想象一下,也许老师是看到了那个女孩的弟弟或者是女校长或者是更多的人穿着白衬衫站在街上。【这是直接由影片本身推论】而如果再扩大范围的话,比如说:老师突然意识到一个老师用七天的时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建立起这样一个组织,那么如果换成了别有用心的人?或者是手中掌握了一地权利的人呢?老师一开始在课堂上就提出了,专制存在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高失业率等等现象。我觉得这也是影片要告诉人们的:专制离现代社会其实很近,因为诞生专制的土壤还是存在,可能一开始是出自一种责任感或是为了找到一份归属感而努力想要争取些什么,但如果稍不注意,使得集体的意志凌驾于个人意志上,用过激的方式表现自己,过分拔高某个人的地位,那么专制随时都会降临。浪潮的真实事件发生于上世界60年代,影片拍摄于2008年。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各国都会面临上述的诸如高失业率,贫富差距过多之类的问题,有问题就一定会有人想解决它,谁又能保证在解决的过程中不会诞生浪潮这样的组织呢??还是那句话,专制离我们其实很近,不仅仅是德国或是某个国家而已。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浪潮是有可能席卷全球的。影片正是借老师最后一个惊恐错愕的眼神来警醒大家这一点。【好吧,这是我的观点,可能偏激或者那个什么了一点,看看就好】
这个问题我很久以前就上网查过了,到现在我都得不出答案,都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实在想不他想表达啥
我认为是思想的一次质变 至于是好的还是坏的思想。。。
警察也是自己人
浪潮的学生们前期在街头和网络上所做的宣传吸引了其他人,或许警察也是浪潮的追随者
老师最后那是个惊讶的表情 惊讶怎么这里也是浪潮....
从老师最后在演讲中对浪潮的定性,不难看出 他很明白这是个专制独裁法西斯 假意要处决叛徒,实则是唤醒大家。影片自始至终老师都是一个坦荡荡的人,所以不要再说他还有什么阴谋了.....
我很奇怪究竟老师是错在哪了,可以说影片一开始在课堂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他采取的教学的方式,我觉得都很成功,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来认识到道理和真相,应该更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很明显,最后悲剧了,这也就是我不明白的地方。大家说老师错在在实践中并没有正确地引导纠正学生们的思想,但是我认为,让学生们真正自己认识到错误所在,豁然开朗,应该会比老师教要好得多。在最后的礼堂里,老师也应该相当于纠正点明学生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了,但是同样造成了悲剧,如果这叫做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那什么时候才应该是及时呢,假设老师对同学们的点醒再提前一些,难道那个最后饮弹自尽的学生不会做出相同的事情吗,毕竟他是从一开始“浪潮”成立的时候就已经买了枪。而倘若老师再早一些制止,那还能起到他一开始想要的效果了吗?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位老师在过程中的确有些沉浸在学生们盲目的崇拜中。又或者是因为所处的社会以及教育环境?又或者是因为那个过于盲目崇拜“浪潮”最后饮弹自尽的学生的自身缘故,因为影片中提到他的家庭问题,包括最后他说的“浪潮是我生命的全部”,才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始终想不通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楼上提及的那个饮弹自尽的男孩,我试着来解释下。这个男孩一出场我就注意到了:回答问题结结巴巴,没有自信;被别人欺负;回到家说了那么一大堆,父母都没鸟他。。。可以说浪潮之前的他都没有生活的重心,而浪潮开始了,他能为浪潮提供贡献,那是一个集体,使他能融入并属于他的集体。他爬那么高喷绘浪潮的标志和制作网页,这是他的贡献,浪潮也为他带来友谊,那两个坏小子看到他被欺负的时候不正是因为他们都是“白衫军”的一份子而帮助的他吗。现在,浪潮已成为他的全部,而老师又以这种煽动性的方式从反面教育他们,本意是这样会更深刻,但是已视浪潮为生活重心的男孩怎能接收解散?就像一把钥匙插对了锁芯,他的世界因浪潮重生,又怎能接受拔出那把钥匙?男孩的这个形象是很重要的,他是全班同学“黑化”的极端代表,不是少见的个案,而是极端的大众,也就是说,如果达到了他环境的某种条件,他的悲剧可以放生在每个人的身上。
我猜他应该是在警车上看到了浪潮的标志,影片中前面那些学生曾经把标志贴到了警车上,浪潮的影响力使他震惊。
最近刚看,也注意到了那个表情,个人认为那是个有所悟又惊恐的表情,也许是什么让老师意识到“浪潮”并未被他终结,影响已经造成,班级实验已经失控效应如骨牌扩散开来
登录百度帐号8090电影,电影的世界,笔下的评论。
咨询:+152-
文艺类影评
影评范文推荐
文艺类影评
当前位置: >
法西斯是一种生命体验,浪潮电影
法西斯是一种生命体验
&&简评《浪潮》的主题思想 & & & &
& & & & 浪潮电影,青春的标志之一就是集体无意识,就像电影里的大多数学生一样,仅仅是一起跺脚让楼板颤动,仅仅是文格尔老师一句:&让楼下无政府主义班吃我们的灰!&就会让人兴奋,这种兴奋在集体中相互传递并被放大,最后达到极端亢奋的程度。浪潮电影,集体就是放大镜,放大愤怒、亢奋、自豪;集体就是催化剂,加速荷尔蒙分泌,催化热情燃烧。青年人的天性非常适合集体主义哲学,他们并不能从理论上来理解,而是从体验上来认知。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运动都是从青年人开始,无论左派还是右派。
& & & &浪潮电影,毫无疑问,法西斯是法西斯,是一种集体主义,他有集体主义全部的伦理体系,如纪律、服从、统一、平等、互助等一整套看起来很美的价值观,之所以说看起来很美是因为这套价值观建立在单独的个体没有价值基础上,在集体主义伦理中,一个人就是一颗螺丝钉,散落时没有价值,只有拧在集体这部机器上时才有意义,所以,电影里孩子们对于那些不愿意&归顺&集体的人满怀排斥,卡罗甚至被男朋友排斥,仅仅因为没有穿跟他们一样的白衬衫。一颗散落在角落的螺丝钉怎能不让人轻视和排斥。
& & & &浪潮电影,一开始没有人相信法西斯会复活,在人们心目中,独裁和法西斯是臭名昭著的概念,意味着暴力和恐怖,与人们现实的追求格格不入,所以,学生们漫步精心地做了否定答复。浪潮电影,我想,这种漫不经心源于对法西斯的误解,只知道法西斯有恐怖的面孔,而不了解法西斯也有迷人的身段,迷人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潜意识,能满足我们许多欲望。
& & & &法西斯迷人之处首先是力量。浪潮电影,浪潮的口号是&行动铸就力量&,那些散漫、懒惰、被欺辱的学生,一旦加入浪潮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变得生气勃勃和勇敢,这点最明显的体现在了蒂姆身上。浪潮电影,他是一个被边缘了地孩子,绰号&软脚虾&,没有人尊重他。为了讨好校园里的混混,主动冒险来买大麻送人,但仍然得不到尊重;而加入浪潮后,蒂姆的生命仿佛经历了从死到生的转变&积极、乐观、勇敢,浪潮给他的温暖和帮助让他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尊严,这种感受首先来自于力量,来自于混混再也不敢欺负他,来自于他长久渴望的正义终于彰显。浪潮电影,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来说,法西斯无疑是救世主,它对人的拯救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 & &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永远不要低估法西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吸引力。浪潮电影,从历史经验来看,所有的法西斯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那些被侮辱、被伤害的群体中,最有可能产生法西斯,因为弱势所以渴望力量,因为无助所以渴望英雄,因为受伤所以渴望温暖,因为受辱所以渴望正义,这些诉求恰恰是法西斯的承诺。浪潮电影,高失业率,贫富悬殊,民族主义是法西斯肥沃的土壤。
& & & &法西斯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浪漫。浪潮电影,一群千差万别的人一夜之间穿着同样的制服,使用同样的手势,把自己与其他群体区分开,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是很浪漫的体验。浪潮电影,独特、唯一,是浪漫的基本特点,符合青年人天性。法西斯在追求美方面不遗余力,最美的制服、最酷的手势、最漂亮的徽章把集体之美推到极致,以恢弘、磅礴、雄壮为其美学的基本思想。世界上最高的纪念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世界上最大的雕塑,法西斯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美学观念,营造革命浪漫主义。浪潮电影,富于幻想和激情是法西斯浪漫特质的又一表现,蒂姆爬上全市最高的塔张贴浪朝标志时,他把激情定义在了幻想中的牺牲和勇敢中,将个人的满足与法西斯的浪漫线实现了对接,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魅力。
& & & &《浪潮》这部电影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法西斯的真正面目,其实就每一个个体来说,法西斯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生命体验,值得人们思索。浪潮电影。
本文由{【】}发布在{【】}下,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ongguo8090.com)},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电影《浪潮》观后感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电影《浪潮》观后感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电影《浪潮》的反思 -
电影《浪潮》又名《恶魔教室》,是根据1967年在美国加州的一所高中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改编的。而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德国。文格尔是德国一所普通高中的就职老师,在学校举办的一个关于“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中,由于自己喜爱的“无政府主义”这门课被另一名老师抢走,无奈只得被动选择“独裁政治”。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当下法西斯主义有没有可能卷土重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纳粹德国不可能复辟,而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当今社会法西斯主义没有群众基础,也没有滋生土壤。更有学生认为,法西斯德国是已经成为历史的事,自己这一代不应该有历史负罪感。 为了使学生切身了解独裁政治,文格尔老师决定在班级中做一个小型的实验。而故事的最后,事态逐渐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在不知不觉中所有的人都深陷其中,最可怕的是这种改变是悄无声息的。影片的最后也给出了答案,在现代民主自由的社会中,将一群习惯自由散漫并且接受过多年现代教育的学生变成一群集权、独裁、极端分子仅仅需要五天时间。那么这五天的时间都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在短短五天的时间之内让人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影片当中一位叫马科尔的学生,原本成绩优异,性格开朗阳光,和他的女朋友(文章后面会提到)感情很和谐。一切看起来都不错,然而在这次名为“浪潮”的集权实验之中,他渐渐地开始迷失自我,最后和女友感情破裂,还动手打了自己的女友。这让他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可怕,并且开始反思和阻止事态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好人为什么会变坏?美国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经过试验后得出结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好人也会放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路西法效应”。(路西法原是最荣耀的天使长,后因反叛被逐出天堂,脱落成为魔鬼撒旦。)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会犯罪并不一定与这个人的性格特质有关。我们常常认为一个人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是因为他本质就是坏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好人也会放下暴行。前几年轰动一时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就是一个例子。马加爵原本成绩优异,还曾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并被评为全省“三好学生”。这样一位老师、同学、家长眼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按说本性并不坏,可为什么还是放下了不可弥补的过错?津巴多教授指出,周围人和环境的因素对个体的影响非常之大。好的环境可以借助外部压力引导一个人向积极面发展,而坏的环境同样可以通过外部压力使一个人走向道德的沦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也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比如成长经历,社会角色的扮演,以及生活压力等等。 以上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讨论人为什么会变成恶魔,接下来我们需要重点了解团体恶行是如何发生的?影片中,老师和同学们为了活动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他们组建了名曰“浪潮”的团队。他们拥有统一的服装,以及团队的标志和手势。并且文格尔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强调,纪律和团结的重要性。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为什么要强调“集体主义”呢?因为“集体主义”是极权和独裁最好的滋生土壤。群龙不可无首,有团队势必就会有领袖,这就给了独裁者机会。而影片中“浪潮”的领导者,理所当然是作为老师的文格尔。文格尔老师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他首先做的就是从新调整了班级中的座位,而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打破原先“浪潮”中存在的一些小团体。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独裁国家的公民是不可能拥有结社自由的。对于一个团体而言最怕的就是在这个团体当中又各自滋生出其它小的团体,因为这样一来原先的团体力量就有可能会被瓦解或者取代。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封建制度逐渐地被皇权集中制给取代的原因。 再来说说,服装、标志、团队名称的作用。就像每个公司都会有自己的LOGO,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国旗、国徽一样。LOGO是表明事务特征的记号。它以图形或者文字符号来表明某种意义,某种情感。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便于区分和识别,是一种标签化的识别工具。而统一的服装可以表示个人从属于某个集体,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如同许多的职业都会有自己统一的制服。无论是标志、服装、还是团队名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那就是强调集体从属关系,强化团队认同感。另外它们还暗示着某种一致性,用于消除个体之间的差异。为什么要消除差异,强调一致呢?这是因为对于一个团体而言,消除差异是最好的粘附剂。我深刻的记得,学校在要求学生定制校服的时候最常说的一点就是,穿着统一的服装可以杜绝同学之间的攀比现象。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校服根本无法杜绝攀比现象,因为可攀比的东西太多,并不局限于服装,而且校服会破坏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 强调纪律与秩序,追求平等与一致,消除差异、个性,这些正是集体主义的属性。法国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就详细的批判了集体主义。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一个人一旦融入某一个群体他的个性就会被湮灭,群体的思想会取代个体的判断,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己,极端化,情绪化和低智商化等等。在影片《浪潮》中,马科尔的女友卡罗因为没有按要求穿着统一的白衬衫,而遭到群体的排斥。而当马科尔责问卡罗为何不像大家一样穿统一的服装的时候,卡罗的回答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因为我穿白衬衫不好看,我不喜欢。”这里就直接表现出了群体意志绑架个体意志,并且表现出了群体的排他性。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那些选择了穿统一制服的同学中他们就一定都是愿意和喜欢穿白衬衫的吗?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审美,我相信一定还有其他的同学平时也是不喜欢穿白衬衫的。可为什么他们选择了妥协呢? 人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大多数就代表着天然正确,这就导致勒庞提到的群体的思想会取代个体的判断。 群体还常常表现出它的暴力和破坏力,而最可怕的还在于,因为群体的力量远高于个体所以相较于个体它的破坏力被放大了,又因为群体的人多势众,所以常常可以逃避惩罚。所谓法不责众。而个体因为没有这样的天然优势,在表现暴力的一面时因为害怕得到惩罚有时就会选择克制。当一个人以群体的名义来作恶时,他就掌握了最好的免罪机制。其实关于群体的破坏性,中国人是并不陌生的。在那场十年的浩劫中,无数人品尝了来自群体的伤害,然而因为官方和非官方都选择集体失忆,使得当下的中国人记吃不记打。而对于一个独裁者来说,当他想施展他的暴力的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群众发动起来。 别看集体主义时常强调平等,但那仅仅是因为集体主义需要一种步调一致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驱使个体遵从集体。少数人凌驾于集体之上,支配共同体的资源,并发号施令,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另外群体还会时常表现出冷血和漠然的一面,忽视个人的尊严与利益,对于异己者更是只讲立场不讲道理。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责任分散效应”,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后发现,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够给受难者提供帮助,他会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如果不去救助受难者会使他产生负罪感和内疚感。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救助受难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产生一种“我不去救,让别人去救”的心理,从而造成“集体冷漠”。 那么什么样的人对组织会表现出狂热的支持和渴望呢?答案是弱者,或者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弱者需要团队归属感,以集体力量作为依靠。在电影《浪潮》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蒂姆。在整个浪潮运动中他是表现得最积极的,原本他总是被其他同学欺负,因为懦弱又不敢反抗,而加入浪潮之后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优势。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为自己提供应有的保障的时候,他就会希望借助集体的力量,而集体的力量犹如一种毒品会让一个人上瘾。集体主义常常通过各种手段使得个体依附于集体,让个体失去独立性,从而使个体对集体产生依赖。 我们常说集中力量好办事,但正因为集体的力量太过强大,因此当集体的力量被一个独裁者利用的时候它的破坏力也就越加可怕,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要提防这种来自团队力量的原因。 那么独裁者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在团体中来实现步调一致的呢? 独裁出自希腊语,意为自我统治。独裁体制的基本前提是,核心领导者、纪律、服从。在树立自己的威望的同时,独裁者还会为团队树立一个共同的追求。通过强调目标,把各个个体串联起来,只有目标一致才能步调一致。独裁者非常善于树立所谓高尚,但空洞的目标,然后冠以理想之名来煽动群众。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人心甘情愿的去做炮灰,而炮灰们还会认为自己是在为人类的伟大事业奉献热血和生命。 虽然法西斯主义已经不再了,可滋生法西斯主义的土壤还在。那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有利于专制体制的诞生呢? 最稳定的社会结构是呈橄榄球形的,底层人民和上层人民都属于少数,而中产阶级占大部分。最不稳定的社会结构是呈金字塔形的,底层人民占据了绝大多说,而社会的资源却被少数人占据着。当社会结构不稳定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走向极端的专制。为什么呢?因为不稳定结构的社会是失序的,而专制主义它强调纪律和秩序,所以就会有很多人被迷惑。可是一个专制的体制是没有自由的,纪律和秩序或许会带来短暂的安定,可失去自由的人民最后的命运只能是被压迫。 纳粹主义已经不在了,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一些地区依旧存在着高失业率、贫富差距大,依旧存在着社诸多不公的现象。而这些都为法西斯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养分,只要生长独裁政治的土壤还在,我们就要堤防法西斯主义的再次生根发芽。这正是电影《浪潮》反思的意义。
收录了本文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
阅读下一篇
点击微信右上角,可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收录到我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浪潮中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