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行书字帖写成这样,不知道可不可以养家糊口

书法作品欣赏我的天,怎样才能吧硬笔行书写成_百度知道
书法作品欣赏我的天,怎样才能吧硬笔行书写成
我有更好的答案
坚持临帖,从楷书练习,然後向行书,隶书进行练习。
采纳率:59%
先要临几本字帖,再摹几遍就差不多有功底了,写来就比较可以了。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327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怎样写好看的连笔字,书法练字教程详解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怎样写好看的连笔字,书法练字教程详解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5|
上传日期: 07:30:0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怎样写好看的连笔字,书法练字教程详解 
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有一手好行书,但是听说高考语文对错别字扣分而且要求书写工整。不知高考中(特别是语文)行书是否可行(我的行书在行楷与行草之间,有一些简写手法,但简写手法绝对正规)。我拿不准主意,不知是否应该将字体收敛一下,还是保持风格。特求高人指点。
全部答案(共5个回答)
,想想四川的甲骨文
行书需要长时间练,不能速成,行楷也是,练不好像“草书”别人看不懂,效果没有书上,自己想的那么好,字也显得生硬,不自然。
练楷书吧,楷书就像是行楷的模子,日久写熟...
首先字迹一定要干净清楚,不要去弄稀奇古怪的圆体字什么的。我一高中同学圆体字写得很漂亮,平常我们老师很喜欢,但我就看不懂他写了些什么。 结果高考的时候遇到老师也许...
我觉得你自己很了解老师们改卷子的模式了啊,为什么现在不试着改变一点呢?
现在很多教学辅导书编写的质量很差,不要深究.
一定要用身份证的,不然不能参加考试的。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一般地名都是可以打出来的,有的人名听说打不出来的。
答: 便秘 好烦啊,各位大哥大姐,帮帮我。能用的有50分的奖励哦。
梦遗异常。我一般梦遗都是做梦和女人ML
是刚插进去就射了 每次都是这样的
答: 在青慧教育网上有些北京上海的网络工程教育信息,你可以去看看,
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答: 才初一就想考啊,初中毕业到太原聋人学校上高中再考呗,我太原市聋人学校的,几年刚录取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都是高中的题,语文,数学,英语必考,
(诚心为您解答...
铝属于两性金属,遇到酸性或碱性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尤其是铝合金铸件的孔隙较多,成分中还含有硅和几种重金属,其防腐蚀性能比其他铝合金更差,没有进行防护处理的铝铸件只要遇到稍带碱性或稍带酸性的水,甚至淋雨、水气、露水等就会受到腐蚀,产生白锈。
解决的办法。
铝铸件完成铸造后,在机械加工前,先要进行表面预处理,如预先对铸件进行喷砂,涂上一道底漆(如锌铬黄底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机械加工,以避免铸铝件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放久了被腐蚀。
嫌麻烦就把你洗衣机的型号或断皮带,拿到维修点去买1个,自己装上就可以了(要有个小扳手把螺丝放松,装上皮带,拉紧再紧固螺丝)。
你用的是工行的卡吗?到工行网站问了一下,下面是它们版主的回答——您好~
1、您可以拨打95588或通过网上银行等渠道查询消费明细。
2、若您的信用卡开通了网上银行。请您按照以下地址进行登录。工行网站地址: 点击“个人网上银行登录”或工行个人网上银行地址: 按照系统提示输入相关信息后即可登录。
“网页错误”请您进行以下操作:
(1)打开IE浏览器,选择“工具”菜单--&“Internet选项”--&“高级”标签--&点击“还原默认设置”,点击“确定”后关闭所有IE浏览器窗口;
(2)打开IE浏览器,选择“工具”菜单--&“Internet选项”--&“常规”标签--&Internet临时文件设置中的“检查所存网页的较新版本”选择“每次访问此页时检查”。并在Internet临时文件设置中点击“删除文件”,在“删除所有脱机内容”前打勾后点击确定关闭对话框,关闭所有IE窗口;
(3)打开IE浏览器,选择“工具”菜单--&“Internet选项”--&“安全”标签,在“请为不同区域的Web内容制定安全设置(z)”窗口内选择“Internet”,然后选择“自定义级别”,将“Activex控件和插件”中“下载已签名的Activex控件”、“运行Activex控件”等设置为“启用”或“提示”,点击确定后,请重新启动电脑;
(4)若您安装了3721上网助手之类的软件,请您将其完全卸载;
(5)请登录工行门户网站 ,点击“个人网上银行登录”下方的“下载”。进入下一个页面后,下载并安装控件程序。
(6)若仍无法正常使用,建议您重新安装IE6.0或以上版本的IE浏览器,并使用WINDOWS系统的UPDATE功能安装补丁。
3、您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查看对账单进行还款。
4、是可以的。您需要通过网上银行办理跨行转账业务。
如果您想在网上办理跨行汇款,请使用“工行与他行转账汇款”功能,您除了需要申请开通网上银行对外转账功能,还需要您所在地区开通网上跨行汇款功能。若未开通,那么在操作时系统会提示您的(国际卡及香港信用卡无法使用此功能)。
从日起,柜台注册且未申请U盾或口令卡的客户,单笔交易限额、日累计限额以及总支付交易限额均为300元,9月1日前支付额度已经达到300元的客户需到网点申请电子口令卡或U盾(从注册日起计算支付额)。
若目前已达到交易限额但急需支付,建议您可通过下列方法变更交易限额:
1.申请U盾。u盾客户不再受交易限额和支付次数的限制。此外,使用u盾,您可以享受签订理财协议等服务项目,并在您原有使用基础上大大加强了安全性。如需办理U盾,请您本人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和网上银行注册卡到当地指定网点办理U盾,办理手续及网点信息请您当地95588服务热线联系咨询。
2.申办口令卡。您本人可持有效身份证件、网上银行注册卡到当地指定网点申办口令卡。申办电子口令卡后,个人网上银行单笔交易限额1000元;日累计交易限额5000元,没有总支付额度控制;电子银行口令卡的使用次数为1000次(以客户输入正确的密码字符并通过系统验证为一次),达到使用次数后即不能使用,请及时到我行营业网点办理申领新卡手续。
冷凝水出水口堵,用铁丝通一下,再倒杯水试一下,是否畅通?如果不行就把冰箱拉出来,看冰箱后背下部有一个塑料小管,把管子摘下来用水冲干净,再通一下连接塑料管的出水口,就可以了.
考虑是由于天气比较干燥和身体上火导致的,建议不要吃香辣和煎炸的食物,多喝水,多吃点水果,不能吃牛肉和海鱼。可以服用(穿心莲片,维生素b2和b6)。也可以服用一些中药,如清热解毒的。
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应当与贷款机构进行协商,宽展还款期间或者分期归还; 如果贷款机构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贷款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第一步:教育引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吮指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于力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症状,应该以教育引导为首要方式,并注意经常帮孩子洗手,以防细菌入侵引起胃肠道感染。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
比起严厉指责、打骂,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对于小婴儿,还可以做个小布手套,或者用纱布缠住手指,直接防止他吃手。但是,不主张给孩子手指上“涂味”,比如黄连水、辣椒水等,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多了还可导致腹泻、呕吐。
合肥政务区网络广告推广网络推广哪家公司比较好 一套能在互联网上跑业务的系统,被网络营销专家赞为目前最 有效的网络推广方式!
1、搜索引擎营销:分两种SEO和PPC,即搜索引擎优化,是通过对网站结构、高质量的网站主题内容、丰富而有价值的相关性外部链接进行优化而使网站为用户及搜索引擎更加友好,以获得在搜索引擎上的优势排名为网站引入流量。
良工拥有十多位资深制冷维修工程师,十二年生产与制造经验,技术力量雄厚,配有先进的测试仪器,建有系列低温测试设备,备有充足的零部件,包括大量品牌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水泵,膨胀阀等备品库,能为客户提供迅捷,优质的工业冷水机及模温机维修和保养。
楼主,龙德教育就挺好的,你可以去试试,我们家孩子一直在龙德教育补习的,我觉得还不错。
成人可以学爵士舞。不过对柔软度的拒绝比较大。  不论跳什么舞,如果要跳得美,身体的柔软度必须要好,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出理应的线条美感,爵士舞也不值得注意。在展开暖身的弯曲动作必须注意,不适合在身体肌肉未几乎和暖前用弹振形式来做弯曲,否则更容易弄巧反拙,骨折肌肉。用静态方式弯曲较安全,不过也较必须耐性。柔软度的锻炼动作之幅度更不该超过疼痛的地步,肌肉有向上的感觉即可,动作(角度)保持的时间可由10馀秒至30-40秒平均,时间愈长对肌肉及关节附近的联结的组织之负荷也愈高。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书法(一):
书法(一):
[花落无言]-----行草书王之涣《登鹳雀楼》
:参加全国书法大赛的小楷作品局部。
初学书法,不要马上临习风格很突出,个性很鲜明的字。原因是容易沾上习气,以后不易丢掉,不利于博采众长。书家都有自己书写的习惯,说得好是风格,说得不好是习气。
【书法追求什么?
】追求奇,奇乃不同,给人耳目一新;追求绝,绝为独特,儿女不可代替。追求味,味是享受,带来美好回味;追求道,道是正路,坚持通向成功。【书法禁忌什么?
】忌平,平者缺少新意;忌庸,庸者俗不可耐;忌杂,杂者不纯不洁;忌乱,乱者无章无法。武宏伟书法: 大草(旧作)
“神放形眠”
【评判书法的四条标准】1、要求线条的准确性——到位;2、评判线条的质量——力度;3、要有节奏的变化——对比;4、要有纯正的韵味——回味。线条到位是展示精彩的基础,线条的力度是证明功夫强弱的标志;节奏的对比能丰富情感的表达;纯正的回味能带来美的享受。武宏伟书法自作诗一首观鹿芳篆书有感
----启功书法---紫气东来。“颂平”即王仲荦(),著名历史学家。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石涛《远尘》
【中国书法家协会历届理事作品欣赏】
——沃兴华书法作品欣赏(“”群收录展示)
【書法426】唐賀知章《孝經》20——紙本,26.0X265.1釐米,每行4字至16字不等,共一千余百餘字,現藏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館。日至4月26日上海博物館舉辦“中日書法珍品展”,該作品首次回到祖國;全卷有晉人法度,含章草隸意,氣勢磅礴,落筆精絕,筆法遒健,風尚高遠,深爲鑒賞家所重視。
【半碗茶悟半点禅】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茶忌倒太满,人生亦是。不太满的人生,或许才是真的圆满。宏伟书心经。
褚遂良《倪宽赞》楷书 24.6x170.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唐代褚遂良楷书法帖。《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据赵孟坚跋云为褚遂良晚年之作。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而明代詹景风《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有影印本行世。
  本卷字的笔划疏瘦,运笔过程,一划之间,有粗有细,字的姿态,有种翩翩自得,秀丽美妙,使人如面对一位一尘不染,清净绝俗的高士。倪宽(?-西元前一○三年),千乘人。他善於处理法律案件。武帝执政时,有功於水利建设和年历的制定。
柳公权《蒙诏帖》821年,高26.8厘米,长57.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此帖也称《翰林帖》,曾刻入《快雪堂》、《三希堂帖》等,墨本藏于故宫博物院。用笔雄健,气势豪宕。第一行“公权蒙”三字联绵出之,字硕大,笔力纵横,如见柳公权血气方刚,精魄四射。其后三行笔走龙蛇,曲折连环;行间大小错落,锋出则破空杀纸,游丝则刚柔兼济,气势一泻无碍。后三行,虽字由大而趋小,随手变格,转换出瘦劲面目,然而气脉贯通,豪气流荡至于终篇。
  《蒙诏帖》的真伪争论颇多。近人谢稚柳考证后,认为意态雄豪,气势道迈,不仅为柳书的结构,也为唐代法书中的典范风格(《鉴余杂稿》)。
中华传统文化的悲哀——书法正在死亡
<font COLOR="#FF& “书法盛世”
如今,名目繁多的展览、众多的协会团体、培训机构以及年年递增的大学书法专业的招生、让人眼花缭乱的书法报刊杂志和网站、满天飞的“名家大家”,这种景象实在令人眼晕,的确可以说我们这一代赶上了书法盛世,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书法盛世。
我们每年的书法展览,中国书协办的就有好几个,各省、直辖市也都会有几个,各地市县的展赛也不在少数。除政府的展览外,一些艺术院校、民间社团每年也都举办一系列的展览,艺术公司和画廊的展览就更多了。近年的沙龙展、联展及个展更是如雨后春笋。众所周知在北京几乎每天都有展览;每期报刊都不乏展览资讯。用“令人目不暇接”来形容当今的展览绝不为过。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地都有自己的书法协会,另外还存在许多民间社团组织,社团总数相当可观,而且许多社团都拥有不小的队伍。其中大部分社团相当活跃,每年都有大量的培训、交流和展览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级社团组织成为书法活动的主要参办单位。
除社团之外的书法活动单位是学院和其他培训机构,近几年各地开始招收书法本科生和书法研究生的学院逐年增多,而且一些学校也有扩招的倾向。另外一些单位相继举办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和其他层次类别的培训班。考前培训更是一天比一天地火。
让人们感到书法繁荣的另一现象是,书法专业报纸和杂志期刊以及书法网站的火热。书法方面的报刊数量相当可观,而且某些报信息量很大,比如《书法报》三十二个版面,《书法导报》二十四个版面,进而像《中国书画》、《书法报》和《青少年书法报》等都创办了自己的副刊。还有一些新面目的刊物,更不用说名目各异的内刊,俨然一种势不可挡的繁荣景象。
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使书法的发展别有洞天。
某些书法作品的高价拍卖使书法家们人心振奋。
总之,中国书法景象之繁荣真是不胜描述,几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称之为“书法盛世”似乎不算为过。
&&& <font COLOR="#FF&& 书法正在死亡
当我们透过当代书法的表面现象分析内在本质时就可以发现,当今不仅非“书法盛世”而且恰恰相反,今天书法的众多现象正是书法正在死亡的表征——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从以下几方面略作分析便可晓得。
&&& <font COLOR="#FF.1& 被遗弃的当代书法
钢笔、圆珠笔、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 令书法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 使毛笔近乎退出历史舞台。
以前,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喜欢书法,以今天的眼光他们个个都是响呱呱的书法家。而今天识字的人中只有极少数的人使用过毛笔。而且社会精英多是不屑顾之。“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很显著,现在的大学生乃至博士书写汉字都感觉困难。笔者本科的美学老师在课堂上曾感慨:“我的博士研究生写个假条都有错别字”.在我们中国喜欢书法的人所占的比例远远不及日本和韩国,尽管我们在对书法申遗时口口声称书法发源于我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现在似乎是教育发展了,更多的人都能上大学了,然而今天我们国家的中坚精英们整天只会用电脑打字,会写和经常写的字几乎只剩下自己的名字了,而且写得不好。于是为了签字时不至于现丑就花钱找专业人士设计一下。他们找的不是搞书法的而是马路边上那些“专业设计签名”
的,殊不知那些人实际上大多都不识多少字,只是为了糊口临时学了一点签名样式而已。
事实如此滑稽,令人哭笑不得。我们的民族已经近乎抛弃了代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书法。
&&& <font COLOR="#FF.2&&
当代书法家的尴尬
1)由“好字不如孬画”直接导致“一流书法家不如三流画家”。
无论是在拍卖会还是在常规书画市场上书法作品的销售从总量到单价都远远不能与绘画相比。不入流画家之作老百姓都觉得“挺好看”,买一两张挂在家可谓常事,而书法“国展精英”的作品老百姓一般是不会出钱买的,向你求一张算是给你面子,拿到作品后慷慨的“朋友”可能会说“回去我给你裱起来挂在家”以表感谢。不管书法作者是气愤是心酸都难能左右这种现状。有点名气和实力的所谓“中坚力量”画家的画每张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而最有实力最有名气的书法大家名家巨匠也难与之相比。国画界的大家名家早已卖到数万元一平尺,也就是几十万或几百万元一幅作品,油画名家的作品每幅卖到数百万乃至千万已不是新鲜事,而书法界的大家名家的作品则不能相提并论了。
在今天的商品社会里作品售价极大程度地决定了作者的身价。由“好字不如孬画”导致“一流书家不如三流画家”现象的产生和强化。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笔会待遇和出场费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从言辞和神情中时而也表现出书法家和画家在人们心目中的不同位置和分量。
其实,有很多书法家自己也看不起书法家:“展览不退稿”就是由书法家组成的书法家集体组织不尊重(个体)书法家的表现;书家本身对待书家和画家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有不少书法家公开承认书法家不如画家,明显的表现有改行现象和引导自己的孩子学画画而不是学书法。
2)书法家多“不务正业”
有很多书法家或多或少给人不务正业的感觉,因为,自书法产生以来书法还从未真正成为“一业”.在古代作为书法艺术的创作主体文人士大夫基本上都是把书法当作修心养性和获取功名的工具手段,从未把它作为一个终身不变的职业和倾注心血孜孜以求的一门专业。换句话说,尽管人们称赞中国汉字书法,载荷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至今它还没有获得一个正当的名分,还没有被承认它是正业。你喜欢书法很好,别人夸你高雅有品位;但是,如果你痴迷书法,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书法上,那大家就会说你不务正业。如果,你把精力都用在修鞋或养猪等其他任何一件普通事情上,人家会赞扬样你敬业。至今书法还不成为一业,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书法本身的原因。
既然书法仍未成为一业,那么从事书法创作或书法研究的书法家就不免被认为不务正业。当今的书法家之所以被称为或自称为书法家,是因为他(她)爱好书法并致力于书法的实践或理论研究,或是因为获得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或者其他协会的会员证书。其被社会认可的真正身份或说正式职业,则大多不是从事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研究的工作,他们极少是职业的书法家。他们的职业遍布于教师、工人、军人、学生、商人、农民、科学工作者等。因此,身为以上身份的人即使戴上书法家的桂冠,整天沉迷于书法被人认为不务正业也就不足为怪了。
就笔者本人而言,即使自己是在读书法研究生,按理说写书法研究书法是自己的本分,但社会和亲友多有认为不务正业,他们的理由是书法能挣钱养家糊口吗?书法能算作一个正事吗?若本人也去修鞋或去养猪,很可能他们不仅认为是正业还会认为笔者挺有责任感的。
3)学书法就业难
当今,由于经济危机等原因带来的全球性就业难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掩饰了书法专业就业难的显著性。其实,书法专业的就业比其他专业难很多。
首先是因为书法至今没有成为一个职业。试看,无论哪一个能称之为一业的都能容纳大量的从业者。顺便仍以修鞋和养猪为例,假设能给书法家三分之一于修鞋或养猪岗位数目的就业岗位,书法家们就几乎可以各得其所了。
除了岗位少,还有其他原因影响书法专业学生和书法专业人士(书法家)的就业,按理说到中小学教书法课或写字课是书法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上书法家施展才华的好去处,但事实上很多中小学都是宁可安排不擅长甚至是根本不懂书法的其他任课老师兼代,也不给书法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社会上书法家任课的机会。学书法的进其他行业就更困难了。
4)打着艺术的旗号“向钱看”,却“钱途艰难”
既然以书法家的名誉出现也就是说自己在使用“书法家”这个标签,也等于说其行为是打着艺术的旗号。书法家们在日常交往和艺术活动中,在其名片、作品集、网页、展览海报和报刊杂志的介绍和宣传中无不充分使用“书法家”这枚标签,高举艺术的旗号,以塑造自己艺术家的光辉形象。
然而,打着艺术旗号的书法家们却多数是一直“向钱看”。当然不否认当初有些人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但坚持下来的的确为数不多。有很多人起初是因为爱好,随着兴趣的增加和水平的提高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展赛的路途。走上展赛之路心之所思心之所想多是如何获得展赛的成功,以及随后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因为展赛的成功似乎能够向社会证明你在书法艺术上达到的水平。这个成功可以为书家赢得书画市场某种程度的认可。改革开放以后书法发展的三十多年中也不乏由爱好到参展成功再到赚钱过上好日子的例子。于是,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们望着那些通过书法展览成名赚钱的榜样们,不遗余力地向展览冲刺,梦想自己笔下的宣纸即将变成厚厚的钞票。因为生活需要钞票,艺术需要钞票,钞票似乎又能反过来证明书法家在艺术上的成功。
还有一些人不是因为兴趣,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金钱才搞书法的,把书法把艺术作为赚钱的工具和手段。
现在,从大家名家到一般书法家打着艺术的旗帜赚钱已被人们广为接受和理解。相反,如果有谁不是打着艺术的旗号去赚钱,即只搞艺术不为钱财则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笔者近几年只搞艺术还没顾得上赚钱(不是不想赚钱),就遭到周围亲友的不理解,深有感触。
5)书法家的名分
书法家多是羞答答地搞艺术。书法家们多愿让人认为自己是搞艺术的或愿别人称自己艺术家,但自己却不好意思承认和接受,实质上是,至今社会从总体上还没有承认书法家是艺术家,只有少数优秀的书法家被社会公认为艺术家,多数在世书法家未得到社会的公认,一般是被恭维或尊称为艺术家,凭笔者的经验,在“书法家送文化下乡”“慰问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等这种纯奉献性的活动时,组织方会标榜你艺术家,自己借着无私奉献的境界状态,或者借着只奉献没有回报的不平衡心态,或借着对方招待的酒劲接受来自对方作为最主要的“劳动回报”——恭维称赞你“艺术家”,这时自己感觉似乎真的是艺术家了。书法家的艺术家形象多是在这种情况下树立起来的(不管是在别人心目中还是在书家本人心里)。在现实中,不管是在政治选举或决议中,也不管是在工商业的经营或社会文化交流中书法家都很难找到艺术家身份认可。书法家本身也自己心里有数,所以表现得总是比较“谦虚”,总是慎称自己艺术家,一般聪明的书法家都是把话题和氛围营造到一定程度,让别人去情不自禁地称自己艺术家,而不自称。总之,从“书法家是艺术家吗?”这个角度考虑书法家的身份问题时,书法家们会感到非常尴尬。书法家数年如一日高举艺术的大旗,甚至为艺术而献身,但终究乃至一生得不到艺术家的一个名分。书法家们的确会感到尴尬。
既然书法尝未真正成为一业,书法家之名分也就是虚的,哄哄这些写字的人而已。如果写字的人在某局任局长那么别人肯定称其局长而不是书法家,若是他的手下硬是称其书法家而不称局长,那他就离着下岗已经不远了。其实,诸如“王大夫”、“李工”、“赵助理”等称谓都比“某书法家”好听得多。恩,不错,有工作有职称。哪怕是“高美发师”、“杨保管”都让人感觉踏实容易受到尊重,因为美发师懂美感还能赚到生活费。保管虽说不是什么官但总算还有实权吧——不象“书法家”那么虚,虽好听说不定是无业无生活保障呢。若不信,你可以去找做掏大粪工作的人对他讲:“我给你办个享有最高权威的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证,你去当书法家吧,不要掏大粪了!”他极有可能不同意,认为你在毁掉他的生活。因为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书法家都不能靠书法来维持自己正常的生活。
可见,“书法家”是一个很不值钱的名分。难怪有的书家耻于别人称自己是书法家,记得在中央美院读本科时同学之间嬉戏骂对方:“你是书法家。”对方肯定毫不客气地回应“你才是书法家呢!”
6)书法家的社会地位
古代书法家多为文人士大夫,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当时的社会上举足轻重,比如,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欧阳询,官至太子率更令;虞世南官至秘书监;张旭官至左率府长史;颜真卿,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柳公权,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少师,封河东县公;苏轼,曾被召兵部尚书,改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二学士;储遂良、柳公权、虞世南、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张瑞图,历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左吏柱部尚书等职;何绍基、王铎,官至礼部尚书……可见,古代的书法家很多都有非常好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甚至有些书家担任国家要职,——还有些书法家诸如赵佶和乾隆等为天子帝王。今天书法家的地位则不可同日而语了。当今的书家别说有这么高的官职了如果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就谢天谢地皆大欢喜了。今天的书法家中也有做官的,但占总数的比例之小,官位之低,就很难跟古代书家相比了。今天的书法家多数是社会最基层的百姓。
书法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也同样反映着书法的变化。书法家社会地位的衰落反映了书法的衰落,直接反映了书法变得不受社会重视了。书法的创作主体及其书法本体也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书法家社会地位的落差也反映了书法在社会上受重视程度和影响力的落差。
7)书法家的经济状况
古代的书法家文人士大夫们多数有较高的官位,有优厚的俸禄,经济上是比较富裕的。不需要靠卖字来维持和补贴生活;他们大多都有很好的社会地位,有很多比卖字更好的获取经济收入的方法,所以他们一般是不卖字的。
而今天的书法家的经济状况则大多不那么好,除极少数的书法大家名家拥有豪宅名车外,多数书家经济算不上富裕。为培训进修交学费会时有困难,买参考书和工具书后生活上就得精打细算,竟有农民书家为参加展览准备纸张必须卖掉家里最值钱的猪。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热了三十年,花样翻新的展赛造就了千千万万个书法家,但真正能够享受其“繁荣成果”的除了书协高官,就是少数出道较早的名家大腕儿,以及个别幸运儿。那些“国展精英”也多是靠工资养家糊口,尽管他们头上还悬挂着耀眼的光环。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里书法家的经济地位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辅相成着。
8)书法家的社会认知
社会对书法家的认知与书家的自我认知往往是有距离的。书家多源于对书法的爱好,对艺术的崇尚,以及对古代书家的爱慕和敬仰心真意切,很多书家曾欲以古代圣贤为楷模潜心修行,自然常常会把自己与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从方方面面相联系起来,甚至,不自觉中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与之相去不远。自己俨然一幅文人或艺术家形象。一些书法家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艰辛苦练终于在某些展览中入展或获奖,在“战友们”的喝彩声中感到自己终于成功了,成为人上人了。然而,走到社会上别人可不这么看。
当然社会上有些人是很尊重书法家的,认为书法家从事着非常高雅的事业,令人钦佩。但在这个物欲横生的商品社会里认可书法家的人太少了。这个时代的人变的都太现实了,多数人都崇尚权利和金钱,在百万余书法家中仅有极少数的书家获得了权利和金钱,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书法家是没有权利和金钱的,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弱者,被这个以权利和金钱为中心的的社会边缘化了。
在一般人心里不管书法家头上顶着多么好听的头衔只要没权说到底还是“一个写字的”。
如果作为一个书法家仍然不好从正面理解“一个写字的”是一个什么概念的话,那么可以借用其他概念来比较理解。
书协是民间群众组织——所以,作为会员的书法家的身份是群众。
从基层书法家协会的角度来认识书法家。一般是,地方某部门为了搞活动需要用书法来渲染气氛时就给书协下任务要求配合活动组织展览,动员书法家们积极参与,这种做绿叶式被动性纯尽义务性质的展览一般是能够顺利举办。但如果是书协自愿组织举办一个属于书法家的专业展览,则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申请点经费是非常困难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书法家就象扭秧歌的,需要时就拉出来“给大家个展示的机会”;不需要时就下边自行练习,自得其乐。
总之,在常人眼里书法就是写毛笔字,书法家就是会写毛笔字的人,跟会扭秧歌,会照相,会下象棋或会唱几句京剧的人没什么两样。
9)书法家的付出与回报
如果从经济效益角度核算,在书法方面的投资汇报率是最低的。当然,很多人会说自己是把书法当作业余爱好的,没有必要核算付出与回报,或说自己从不考虑回报,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因为首先,书法家把书法视为业余爱好只是在书家接触和学习书法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占书法家艺术生涯的很小比例。其次,有很多书家在讨论自己的书法时把书法说成“业余爱好”或“一种爱好”,多是故意表现一种对人生对艺术的一种淡定,淡薄名利,而事实上,当今的书家在如此“现实”的社会里是多么渴望自己的付出尽快获取最大的回报,做梦都想。很多书家实际上是很在意自己在书法上的付出和回报的,长远地想“我学习书法能给我的人生带来什么益处”,短期具体的会考虑“参加这次展览需要投入多少钱的纸墨,多少参赛费和多少时间,最终能给我带来多少好处。”
其实,考虑和分析书家的付出和回报也没有什么不妥。以平和的心来看待当代书家的付出和回报更为明智。
人们分析和计算书家的付出大多首先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的。每位书家从学习书法买毛边纸、毛笔、墨汁和字帖开始,之后,更多的字帖和参考书、看展览的路费和门票、培训费……所需费用基本上是随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直到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可能看到收入,更甚至是事实上就是,多数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看到收入。就是那些所谓出了名的成功的书法家把自己总的经济投入与总的收入最终核算能做到不亏本的就更少了。能靠书法养家糊口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能靠书法发财享受名车豪宅的全国也是凤毛麟角的那几位名家大腕。总之,能靠书法赚到钱的太少了。
以上仅是从经济成本一方面计算,还没有考虑时间成本即人工成本,其实人工成本在这个经济活动中也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必须纳入成本核算。
大多书家都号称自己习书几十年,的确一般所谓年轻的书法家学习书法的历史也在二十年以上,老书法家多在三四十年,甚至更久。下面做一个非常保守的虚拟核算,来感受一下书法家的人工投入和应得回报。假设:
一个书家学书年数按20年计;
一个书家平均每天在书法上投入的时间2小时计;
一个书家每小时的劳动报酬10元计;
按以上数据计算所付出的劳动应得报酬:20年 *365天/年 *2小时/天 *10元/小时=146000元
用以上非常保守的假设数据运算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学习书法20年的书法家仅工时投入就应该得到14万6仟元的报酬。试问全国有多少书法家通过书法获得过这个数目的报酬?当然答案是极少有人有过。更不用说投入时间更多的书法家,也不用再算上经济成本的投入。显然,从经济角度上学习书法是非常亏本的。
不算经济帐的书法家是极少的,因为他不能象古代书家那些文人士大夫那样经济实力雄厚,现在的书法家需要靠自己的付出换来相应的经济回报来养家糊口和支撑艺术发展。仅把书法当作爱好用来修心养性,那是书法爱好者的事,或是退休老干部的事情,绝非是书法家所应持的心态。
而且,书法家还要重新认识自己所投入的那部分时间成本,它不仅是时间,它是青春,是生命。毫不夸张很多中青年书法家学习书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老书法家是付出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整个生命。然而,付出青春和生命所获得的回报太可怜了。多数人没有经济的回报,没有学术的成果,在别人眼里仅落个“会写毛笔字的”。
书法家的付出与回报极不对称。这种付出实质上带有非理性成分,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多数书法家获得的回报是甚微的,于是大家都期盼通过入展来使自己成为百万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不计精力和财力成本进行拼搏奋战。为一个展览买几刀纸备战几个月的书家全国比比皆是。每年若有两三个展览就得耗多半年的时间,是很耗精力的。众所周知八届国展有一位书法同仁为了备战累倒了,再没能站起来。由于入展名额的限制能中者毕竟是少数,注定多数人不可能入展。难能可贵的是学书法的人都练就了很好的耐性,不入就继续写继续投稿直到入展为止,或者直到自己没有了时间和精力。这很是悲壮。能有幸入展的却发现入展后仍然不能有什么回报,于是把目标和希望就放在获奖上了。没想到等极少数优秀而幸运的书家拿到一张甚至几张最权威的获奖证书后仍不见回报的明显改善时,感到无比的茫然和无奈。聪明的书法家于是高姿态地说“学书法不过是玩玩而已,修身养性,赚不赚钱无所谓么”。
很难找出一个比书法回报率更低的门类或行业了。
&&& <font COLOR="#FF.3&&
当今文化严重缺失
当今整个社会文化严重缺失, 使书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除了极少数的专业研究人员,现代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和修养非常欠缺,就连书法家所谓的文化人也是如此。书法家们普遍缺乏传统文化素养和文人精神,使书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精神内核。多数书家似乎也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背几句《论语》或几首唐诗,更有的来几句自家诗来标榜自己有文化。当众背完诗句,自我陶醉一番万事大吉,从不去思考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当今多数书法家除了自己书写的文字内容和所背诗句内容外,自己的谈吐、行为、气质、作品内涵似乎都跟文化没有任何联系,从这些方面找不到文化的迹象。没有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作品不是垃圾就是废品。大量生产缺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书法作品的现象正是书法死亡的见证。
&&& <font COLOR="#FF.4&&
当代书法创作——没有调子的卡拉OK
正如“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论,古代每个时代的书家都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时代风尚、文化精神、时代特点。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清尚朴,这便是书法的时代特点。这样的作品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具有生命力和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从不同程度和角度代表和反映了那个时代。先关照一下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吧:
政治上----和平崛起,富国强兵, 更大地发挥其国际影响力;
经济上----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提高,支持大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建设城市同时发展新农村。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经济软着陆;
文化上----中西文化交流频繁,民族文化走上世界;
外交上----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援助,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发展,更多地参与国际问题的研究与表态;
娱乐上----面向大众,增强群众参与性。
再看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精神文化缺失,缺乏创作主体生命的内涵和主体对艺术的自觉性。缺乏艺术的创新和风格的独特性,流于技巧学习和模仿。
我们的作品远远没有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没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从很大程度上讲,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基本上主要是对古代书法技法学习和对书法作品的模仿,没有找到书法的真谛和规律,当今绝大多数书法家的书法创作,实质上就象音乐上没有调子的卡拉OK。
书法家应该相当于音乐界独立作词作曲的音乐人,试想音乐人们都写不出自己的词曲却整天吼着没有调子的卡拉OK将会是什么景象。这的确是当代书法创作的现状。也是值得书法家们深思和不可回避的的问题。
综上所述,不管是书法本体的被遗弃和作为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的严重缺失,也不管是书法创作主体遭遇的尴尬,还是从主体到本体一起在书法创作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上面没有论述到的,诸如因书法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混乱和缺失导致的书法探索和研究的迷茫,甚至是方向和指导思想的错误。这一切都是书法正在死亡的表征,且足以证明书法已经奄奄一息,暂时的表面繁荣即所谓的“书法盛世”,是书法彻底死亡前的回光返照。
&&&&&&&&&&&&&&&&&&&&&&&&&&&&&&&&&&&&&&&&&&&&&&&&&&&&&&&&&&&&&&&&&&&&&&&&&&&&&&&&&&&&&&&&&&&&
2011年4月于北京
学书法的人务必看完
学书法的千千万万,成家的星星点点。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在学书法过程中进入到误区里,虽痴心不渝,猛志长固,终也无所成就。下面,我就学习书法中最易深陷其中的十大误区,做一分析与书友们共识
一、选帖不慎,临帖不精
&&& 1.如何选帖?
选帖,如同拜师,拜字帖的作者为师。要写好字,就要拜名师。名师,才能出高徒。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人人都想进,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名师。古人云:“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
中国书法有六千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古代书法大师,几乎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耳熟能详。他们在书法上的造诣,几乎臻于完美,可谓达到了化境。他们的作品历经了一代代文人的精鉴和评定,最后被奉为法帖。而今人没哪个书法家的作品,能真正称得起是“法帖”。显而易见,选帖应该首选古代的法帖。当然这也不是说今人书法就不可学习,而是应该在精研传统之后再吸收现代大师的一些长处。
2.选自己喜欢的法帖。
对一种事物的好恶决定一个人的兴趣,兴趣会影响态度,态度又左右着行为,行为决定着结果。当你一眼就看中的帖,它在风格上会更适合你的审美,更能激起你的共鸣,你在学习临帖的时候则会更关注它的所有细节,尽力去模仿它的各种技法和风格。即使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你也会很乐意。所以在选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选法帖和最优秀的字帖外,还要考虑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更快入门。只有当你入门之后,随着对书法的学习理解和感悟,你会慢慢地变的理性,即理性地审视历代各流派的书法风格,而过去那种凭兴趣选帖的情绪化选择,最终会被你克服并完全丢弃,这时的你毫无疑问已经在书法上升高了一个层次。
3.怎样临帖?
临帖也叫临摹。临,是照着字帖去写;摹,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之上进行拓写。
临帖是学习前人书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学习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书法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苏东坡说:“察之愈精,拟之愈神”,意思是说临帖时观察得越精细,临摹出的作品越有神采。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这一点往往被书法爱好者所忽略。
如何正确临帖?大体说来,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细看”、“精临”、“ 深悟”。
&&& (1)细看。
细看,就是要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线条分割平面后留白的分布予以重视,弄懂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疏密等因素。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法帖的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都是充满神韵的。临帖的时候,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细看”,关系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照抄,应多读帖,多观察。
(2)“精临”
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熟”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备,初临下笔自然要缓慢而精到。久而久之,练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事实上,“精临”对于每个学书者来说固有难度,可这是一切的基础。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难达火候。
(3)“深悟”
“学而不思则罔”。用心去感悟,感悟点画的形态和呼应,感悟结体的神态和照应,感悟字与字间的动态和顾盼,感悟行与行之间的分布和亲疏,感悟整篇上布阵与和谐。所谓“形似”不过是对法帖外在形态上的深刻理解;要做到对法帖的风格意境和精神风貌的把握,必须“心悟”——去遐想和感触前人在挥毫时的情绪变化、运笔动态及作品内在涵养。所以,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即是说,书法贵在神采,字写出来要有生命,有神情动态;而在字形结构和笔画上精细,却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个人如果写的字既有形质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鲜活,那么他就等于从古人那里继承到了精华的东西。
二、自己乱画、不临碑帖。
朋友问我:“不临帖能写好书法吗?”我说:“不能”。朋友肃然道:“那照你这样说,第一个书法家临谁的帖?”——我窘然无语!虽不能回答这“鸡与蛋谁先有”的问题,但不临帖注定学不好书法。
&&& 理由有三:
首先,不临帖,就不能从法帖中学到丰富的技法和审美法度,因而自己的俗气无法去掉,随手乱画,没有楷模,没有参照,即使闭门苦练终生,也与书法无缘。
其次,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代代艺术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继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反复融入自己的审美风格,逐渐形成的具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又具有丰富细腻技法法则的文化艺术,不了解、或不间接了解中国的书法,是无法从事书法活动的。即使你学习过自己父亲的、老师的、同学的、朋友或者邻居的任何一个人的字,那也是临帖,只不过临的不是法帖而已,这也同样能使你进步,只是这种进步是缓慢的,走了弯路的,但也毫无例外的是对传统书法文化的间接继承。
第三,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不好,涉及到书法的审美原则问题。怎样的书法谓之好,怎样的书法谓之不好?好,好到什么境界,差,差到什么程度?原因是什么?
——这都需要有标准。中国书法尽管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着相对审美法则。一幅优秀的作品必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水准: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继承的水准;二是融入的个人审美风格的水准。即所谓“继承和发展”,这是书法作品评定的两个基本标准,其他的细则都是建立在这样的评价框架之内。不临帖,就是排斥传统,不继承传统的书法,在第一关上就失败了,还谈什么好不好呢?
三、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
初学书法当然必须从古法学起。是否出色地学习传统,决定着你将来的书法根基。然而,学习古法是为了最终创新法,而不是因袭古法,墨守成规。很多人在传统功力方面狠下功夫,甚至于形神精妙、假可乱真的程度,却就是不愿向今人学习,与现代书法老死不相往来,一概斥之为丑书恶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愿创点新法出来,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于半生书匠,一世无成,这叫只继承不创新。相反,现在很多初学者贪功近利,急于求成,置传统于不顾,直取今人的所谓“大师名人”、“大赛金奖获得者”的作品,心摹手追,数月速成,偶或获奖之后便飘飘欲仙,四处招摇自擂,轻蔑传统,口头禅曰:“尔等尽写字,乃书匠耳!余书者,艺术也!”
这两种人,前者犹可成匠,后者则只会走火入魔。
四、 只临碑帖、不读碑帖。
初步临帖的朋友,一般很重视对单个字的笔画、结体的观察和临摹,却很少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忽视对作品整体章法的把握,更不会去体验和感悟作者当时书写时的情绪以及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迹象,也更说不上对作品所透出的个人综合修养、创作风格、及作品意境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帖的质量和效率。在书法实践中,有人临了几十年的帖,字临写的很像,但却更像是标本,呆滞死板没有神采,缺少灵气。所谓画龙容易,点睛却难,难在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生动的神韵。要克服这个缺陷,就得读帖。读贴,好多权威解释是,读帖中文字的内容,了解帖在说什么,然后去感悟当时作者的情绪。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很不全面,也缺乏说服力。试想,如果只需要去读文字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电脑里调出一份印刷体的《兰亭集序》的文章,看吧,你能提高书法水平?鬼才相信!其实,读帖说白了就是看帖、赏帖、悟帖。即全面地看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点画、看结构,还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风格、看意境。通过多看,直到看懂帖里透露出的书法的美,并去反复欣赏其中显现出的意境和风格;最后达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层的艺术素养、时代风貌和书法的文化内涵。这样,我们才会得其“意”而忘其“形”,虽不形同,却能神通。
五、专事实践、不学理论。
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孟子小时候,家门口有片坟地,常常有人死了送来这里丧葬。埋人要举行丧礼,家属们四肢牛马一般伏地嚎啕大哭,孟子经常站在边上观看,深受濡染和熏陶。小孩子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模仿,每次回家之后,在后院里掘地为穴,脏泥人于其中,然后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孟母发现后非常震惊,担忧孩子会误入歧途而毁了人生,只好赶紧搬家。那么,小孩模仿丧葬之礼,不知其由,是出自于幼稚无知;那如果我们要见了坟头不问埋的是谁,就趴地上大哭,那还不闹出天大笑柄?——学书法也是这个道理,要明白原理:此帖谁写的?怎样情况下写的?师承哪些流派?有啥特点?品位何如?学他的帖合不合适自己?我们应该学那些方面?此外还要知道学书的一般规律,比如说,学理论你可以明白:书法有法,但无定法。有法不死,无法不乱。初学者求法,得道者用法,高迈之人弃法;正书是手段,知法是要求,用法是目的;正书言法,行书达意,草书纵情;无隶楷不古,无楷行不稳,无篆草不畅;楷意重而行死,隶味重则草拙,无行意则楷滞;学楷老不如少,学草少不及老…等等。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习书时才会有的放矢。人常说“理论不明,实践不灵”,书法要写好,理论来指导。适当的理论学习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六、 闭门苦练、鲜于交流。
真理在辩论中明了,学习在交流中提高。交流不光是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别人看,请别人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人在练习书法时,苦坐书房,足不出户,苦思冥想,坚临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独自苦练,直练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直练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七、 独守师门、排斥异己。
上世纪末,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风靡全国,他的小说把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演绎的栩栩如生。在他的笔下,江湖侠客们谨承师传,固守门户,排斥异己,结果武功平平,难成高手,他们总想称霸武林却屡屡梦幻破灭;而只有像令狐冲、郭靖那样不为门户所困,兼学众家之长的人,才能最后成为独步武林的武学大师。这种现象,在书法界也是相同的。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引起书写质量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学习书法,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
八、 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上过华山的人都知道,游人没有挑山工走得快,他们不紧不慢,脚踏实地,虽然来自你的身后,但最终却总在你的前边。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他们坚持不懈,从不间断。许多朋友学书法只凭着一时的冲动的热情,三分钟的热度,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偃旗息鼓了;有的人则有长远打算,打算用十年来学书法,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练习书法,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日不练,功退三日。像这样一曝十寒的练法,虽然讲起来练字经历了十年,其效果尚不及数月之功,怎能学好书法呢?
九、 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人常说,“久病乱投医”。一个人病久了,总是会很着急。起初找个医生看,人家开的药只吃了一副,觉得效果不大,听人说某处有神医,于是连忙拜望,结果又是药没吃完,重新转院……,如此下去,别说神医,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你。学书法也非常忌讳这种“久病乱投医”、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做法。临帖,一般要经历入帖和出贴两个阶段。入帖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临摹,熟练准确地把握了某一帖的书体特征和风貌。出贴就是在形和神两方面能熟练地把握原法帖的风貌,而在换帖之后能自觉地摆脱原帖的影响,临什么像什么,不再受原帖的束缚,摆脱了原法帖局限。在实际中,有好多同志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当然还有相反的现象,有的人临帖上下了很多苦,也临写得很到位,但又和上边说的相反,从原帖中跳不出来,总是不能摆脱原帖的窠臼。动笔便是颜体,写幅隶书出来让人一看,还是颜体扭捏出来的,好似被颜体洗了脑,以至于终生非颜不书。这也不行,必须在换帖之后坚持临写新帖,直到摆脱颜体的束缚。总的来说,入帖容易出帖难。
十、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验,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高级追求。当你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那时你体验到的身心幸福绝不是山珍海味、荣华富贵的低级感受,那是与先贤的邂逅,与神灵的会心,你一时间会为自己的顿悟而心跳。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以!”学习书法是对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书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学习书法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天的感悟能力和后天的努力学习是同等重要。民间有很多自学成才的高人,他们没有进过科班,但对艺术的敏感和理解会让你惊诧不已。相反,很多所谓科班出身者,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却不思进取,坐吃老本,或中道更辄,弃艺从商,终与艺术绝缘。可见,学习艺术要有痴迷而虔诚的热情,绝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功利上的谋生手段。否则,你肯定会后悔的。后悔什么呢?一个是后悔它让你失去了生活的浪漫,浪费了你的青春年华;二是后悔它让你失去了发财和升迁的机遇,而得到的只是苦行僧般的无望的境况。有人说,人家那些大书法家大笔一挥就是几千、上万元,怎么说是苦行僧呢?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成功后的浪漫,却没有看到“夜阑青灯五更寒”的奋斗之艰辛。急功近利、不耐寂寞的人,是不适合从事书法艺术活动的。
闲居赋:文,潘岳;书,赵孟頫&
潘嶽:閒居賦
遨墳素之長圃,步先哲之高衢。雖吾顏之雲厚,猶內愧於寧蘧。有道餘不仕,無道吾不愚。何巧智之不足,而拙艱之有餘也!於是退而閒居,於洛之涘。身齊逸民,名綴下士。背京溯伊,面郊後市。浮梁黝以逕度,靈臺傑其高峙。窺天文之秘奧,睹人事之終始。其西則有元戎禁營,玄幕綠徽,溪子巨黍,異絭同歸,砲石雷駭,激矢虻飛,以先啟行,耀我皇威。其東則有明堂辟雍,清穆敞閑,環林縈映,圓海回泉,聿追孝以嚴父,宗文考以配天,祗聖敬以明順,養更老以崇年。若乃背冬涉春,陰謝陽施,天子有事於柴燎,以郊祖而展義,張鈞天之廣樂,備千乘之萬騎,服棖棖以齊玄,管啾啾而並吹,煌煌乎,隱隱乎,茲禮容之壯觀,而王制之巨麗也。兩學齊列,雙宇如一,右延國胄,左納良逸。祁祁生徒,濟濟儒術,或升之堂,或入之室。教無常師,道在則是。故髦士投紱,名王懷璽,訓若風行,應猶草靡。此裏仁所以為美,孟母所以三徙也。
爰定我居,築室穿池,長楊映沼,芳枳樹樆,遊鱗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藹,靈果參差。張公大穀之梨,梁侯烏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靡不畢植。三桃表櫻胡之別,二奈耀丹白之色,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延乎其側。梅杏鬱棣之屬,繁榮藻麗之飾,華實照爛,言所不能極也。菜則蔥韭蒜芋,青筍紫薑,堇薺甘旨,蓼荾芬芳,蘘荷依陰,時藿向陽,綠葵含露,白薤負霜。
於是凜秋暑退,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清朗。太夫人乃禦版輿,升輕軒,遠覽王畿,近周家園,體以行和,藥以勞宣,常膳載加,舊痾有痊。於是席長筵,列孫子柳垂廕,車結軌,陸摘紫房,水掛赪鯉,或宴於林,或禊於汜。昆弟斑白,兒童稚齒,稱萬壽以獻觴,鹹一懼而一喜。壽觴舉,慈顏和,浮杯樂飲,絲竹駢羅,頓足起舞,抗音高歌,人生安樂,孰知其他。退求已而自省,信用薄而才劣。奉周任之格言,敢陳力而就列。幾陋身之不保,而奚擬乎明哲,仰眾妙而絕思,終優遊以養拙。
赵孟頫《闲居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闲居赋》纵38厘米,横248.3厘米。书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一首,56行,凡627字,款署子昂。
  《闲居赋》是西晋文学家潘岳所作。前人似颇有微词,如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联系史书记载来看,元好问对作者与作品关系的论述,还是较为客观的。
  与潘岳的情况相似,赵孟頫也是引起后世较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本人一直徘徊在仕与隐的两极中间,加之又是以旧王孙的身份出仕,故其心理之策负可想而知。他平生常为进退之身不由已而苦恼,赵孟頫的此种内疚愧作之情,实在是一种难以排遣并且相伴终身的客观存在。他书写《闲居赋》,实际上就是希望能够借助书法的力量,一定程序上调和或缓解内心的矛盾和不安,使得自己的心宇获得片时的宁静。此作笔意安闲,气韵清新,通篇行楷结合,方圆兼备,体态优雅,也体现出赵氏书法艺术书卷气和富贵气。
  此作无年款,但从书法上考察,应是晚年所书,为赵孟頫上乘之作。卷末有清曹溶题跋。
陋室铭:文,刘禹锡;书,赵孟頫
唐,劉禹錫: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赵孟頫书陋室铭
不可不知的繁体、异体、古今字用法举要
&#9679;“为”统一替换为“爲”,爲、為为古异体字
&#9679; 並,并,併 ——古代完全不通用。
并,併是同义词,“兼并”的意义写作并、併,不写作並
&& “一起”的意义写作並,很少写并、併
&& “依傍”的意义只写作並
“抛弃”的意义只写作并、併&&&
&#9679;& 才,纔
&& “才能”之意,用才
&& “刚刚”、“方才”、“仅仅”之意,用纔
&#9679; 采,綵,採,寀,埰,棌
&& “摘取”的意义写作採
&& “彩色丝织品”的意义写作綵
“卿大夫受封土地”的意义写作寀,埰&&&
【例词:寀地,寀邑】
“栎树”,又叫“柞树”的意义写作棌&&&&
【例词:棌椽】
&#9679; 彩,綵 ——古代是两个字
綵仅用于彩色丝织品
&& “彩色”,“光彩”用彩
&#9679; 抄,钞,杪
&& “掠夺”,“抄写”之意用抄
“末尾”、“最后”之意用钞(杪),读miao3声&&
【例词:教行于钞】
&#9679; 沈,沉
&& 沉古代写作沈,但沈没一般写作沉没
&#9679; 冲,衝 ——古代是两个字
& 空虚、谦虚、年幼之意用冲(沖)
&【例词:大盈若冲;谦冲节& 俭;方年冲貌……】
& 交通要道、冲击、向着、对着之意用衝
&【例词:天下之衝;衝撞;首衝南方……】
&#9679; 丑,醜
& “地支”用丑
& 美丑、厌恶、丑角等时用醜
&#9679; 仇、讎
& 地名、姓氏用仇
& 仇恨、仇敵可用讎
&#9679; 斗,鬥(鬦,鬭)
& 古代盛酒器、容量單位、星宿名用斗
&【例字:北斗星、車載斗量、斗膽、漏斗】
& 争斗、战斗用鬥(鬦,鬭)
&#9679; 厄,阨 ——古代是两个字
& 阻塞、险要地势、狭隘等一般写作阨
&#9679; 范,範 ——古代是两个字,作姓时只能用范
&#9679; 丰,豐 ——古代是两个字
&丰一般只用于形容容貌和神态,豐可以用于形容各种事物&
【例词:丰采、丰姿、丰韵、丰儀】
【例詞:豐年;豐茂】
&#9679; 復,複,覆
複,有“夹衣”,“繁复”,“重复”之意
復,有“回来,回去”,“报复”,“再,又”,“回答”,“免除赋税”之意
覆,有“遮盖”,“翻转过来”,“颠覆”之意
複的“夹层的”,“重复的”意思,覆的“翻过来”的意思,可以写作復
復的义项不能写作複
&#9679; 干,乾,幹,榦
“天干地支”用干
“冒犯”“干预”用干&& 【例词:干戈】
“干湿”用乾&&&
【例词:乾杯、乾旱】
“树干”用榦&&&
【例词:樹幹、骨幹、幹流】
“才干”用幹&&&
【例词:才幹、幹活、幹練、幹部、骨幹】
&#9679; 谷,穀
&& “山谷”用谷, 姓用谷
“粮食”、“俸禄”用穀
&#9679; 館,舘
& “宾馆,客舍”、“图书馆”、“博物馆”用舘
& “饭馆”用館
&#9679; 盡,儘
&“尽头”“顶点”“全部”,用盡&&
【例字:盡可能,盡善盡美,滿城盡帶黃金甲】
&“任凭”之意用儘
&#9679; 歷、曆
&& 【例字:曆法、曆書、日曆、曆象】
&& 【例字:歷史、經歷、閱歷、歷代、歷年、歷歷在目】
&#9679; 志、誌
&& “志氣”之意時用志;“雜誌”、“墓誌”等用誌
&#9679; 凭、憑
“靠着”义项时用凭,其余义项用憑&&
【例字:怒发冲冠,凭栏处。】凭借用憑
&#9679; 仆、僕
“向前倒下”之意用仆,前仆后继,“仆人、奴仆”之意用僕,仆射(古官名)用僕
&#9679; 升、昇、陞
&& “量名”用升;
&& “太阳升起”用昇、升;
&& “升官、提拔升迁”在唐以前用昇、升,唐以后用陞
&#9679; 台、臺
台:第一人称代词、星宿名。&&&
【 例:三台、兄台、台甫】
&& 臺:土质的高台,古代官署名。
&#9679; 涂、塗
&& 道路的意义一般用涂,与“途”通用;
&& 涂抹,涂饰用塗
&#9679; 万、萬
& 复姓“万俟”(mo qi) 写作万
&#9679; 系、係、繫
在“栓绑”、“连接”和“带子”的意义上,这三个字可以通用。
&& 但“世系”、“系统”的意义一般写作系
&& 在“关联”的意义上,一般写作係、繫
&& 係在古白话中还可以用作“是”,如“实係此人”
&#9679; 游、遊
凡有关水中的活动,一般只能用游,而有关陆地上活动的,游、逰可以通用。游览、旅游则应用遊
&#9679; 于、於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作于,其他书多用作於。动词词头用于,叹词用於,不能相混。
【例词:關于、屬于、青出于藍、樂于助人、輕于鴻毛、易于了解】
&& 【 例:三台、兄台、台甫】
&#9679; 余、餘
&& 表示第一人称用余,表示剩下的、业余等,用餘
&#9679; 郁、鬱
&& 郁,有文采的样子/ 云、汽浓盛的样子
&& 鬱,树木丛生、茂盛 / 忧愁,愁闷
&& 人名時,如李郁周,用郁而不用鬱。
&#9679;札、劄
&& 札,书信、书写的小木片
&& 劄,奏札、宋朝中央机构发布指令的文书
&&#9679;征、徵
&& 征,出征、远行、征伐、征税
&& 徵,追究、证明、应验、迹象预兆
&#9679;制、製
制:制作、制造;禁止、遏制;规定、制定;规章、制度;帝王命令;规模
&& 製:制作、制造;裁制衣服;写作
&#9679;鍾、鐘
&& 鍾:酒器;量器;积聚;钟情
&& 鐘:鐘錶;一种乐器, 鐘磬,通鍾
&& 注意人名中的用法:鍾繇、鍾子期、錢鍾書、張鍾麟
&#9679;后、後
&& 皇后、博士后用“后”;后来、以后用“後”
&#9679;發、髮
&& 發展、頭髮
&#9679;跡、蹟
&& 异体字,杂志中統一用“跡”
&#9679; 里、裏、裡
&& 邻里、公里、里程、国外人名地名译音中用“里”
& “裏”和“裡”是异体字,杂志中统一用“裏”
&#9679;咸、鹹
少长咸集、年号(咸亨、咸丰)、地名(咸宁)中用“咸”;咸淡用“鹹”
&#9679;岳、嶽
&姓氏为岳,岳飞,山岳为嶽
&#9679;溪、谿为异体字
李白:上阳台帖
& 李白《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墨迹,李白书。行草书,5行,24字,有款,款署“太白”二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感谢书友mmyx509提供此图)
李白字太白,号清莲居士。唐代大诗人,官至供奉翰林。
李白草书师张旭,然书名为诗名所掩。据宋《宣和书谱》记载,宋廷内府收藏的李白书作计有行书《太华峰》、《乘兴帖》两种,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种。当然,还有在民间流传的,“贵为箧笥之珍”而藏在箱底的,因为李白的许多诗作,本来就是写给普通百姓的,那是他为他们热情款待他的盛意的一种酬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的诗作的口头传播与刊行,代代相传,一直流传下来了,而它的墨迹,却不断地散失、消亡。历代书史专著里也有记述。《李白墓碑》云:“翰林字思高笔逸。”又《宣和书谱》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宋黄山谷曾经评说:“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内集》卷二十六《题李白诗草后》)。清人周星莲《临池管见》也说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可见作为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写意情调。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惟一的一件传为李白的墨迹,即是《上阳台帖》。 观此帖面目,与古人评论相一致,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也。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帖后有宋徽宗赵佶一跋,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
'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 ' 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元代张晏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元代书法家欧阳玄在观赏了诗仙李白的此帖后,题诗云: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可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
下列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 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唐,李白书,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
释文:&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齋”、贾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
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建国后献给中央国务院。1958年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安岐《墨缘汇观》、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有著录。(撰稿人:李艳霞)
杜牧:张好好诗
杜牧《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卷(下为局部),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张好好诗并序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 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睑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著作尝任集贤校理。]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下列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
  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撰稿人:肖燕翼)
(呜谢:以上整理由书法空间网整理)
钟繇小楷选辑
&& 钟繇(151-230)
  三国魏书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或作许昌人。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初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即位,改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转平阳乡侯。明帝时封定陵侯,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卒谥成侯。工书法,书学曹喜、刘德昇、蔡邕。其正楷书法独步当时,自言精思学书三十年。所作秀美典雅,幽深无际。
  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有一次,他在当时一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即以五灵丹救之。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后人将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虞世南云:“钟太傅师资德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妍。其传世书作真迹已无存。《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唐张怀瓘《书断》云:“太傅虽习曹、蔡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又云:“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草书则卫索之下,隶行入神品,八分草书入妙品。”郑元祜云:“元常《荐季直表》,其法度与《戎辂表》无少异,汉季楷法全是隶,其古雅可见,于后二王为翰墨宗匠,顾岂能外此哉!”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
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撰文:晓飞)
  宋拓还示表 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墓田丙舍帖
  《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笔娴熟。兼含行意。元赵孟兆页《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明时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墓田丙舍帖》历代视为钟书法帖。其用笔娴雅,字体风流,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王之学钟,实为善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质今妍,驰惊沿革,成千古之书圣。细读此帖,用笔温润,结体劲健,正是王羲之创造性地临摹钟书所造成的新作,成为历代书爱者取法贵上的正书法帖。
  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传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
  此帖或为唐人根据原本所摹,或为伪托,但应属“伪好物”。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如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帖)。此帖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钟繇所创造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二王小楷: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
王羲之书,小楷《黄庭经》,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
  汇品:
  唐 孙过庭:《黄庭经》则怡怿虚无。(《书谱》)
  清 王 澍:清和婉转,真如舞鹤游天,仙人啸树,绝去笔墨畦径,此则流丽中稍觉端庄矣。
  清 梁 巘:临晋人小楷,结体方紧。临《黄庭》忌流肥弱。(《评书帖》)
  清 梁 巘:右军《黄庭》原本有“将、灵、根、坚、固”等字遗落,添书于傍者,笔意潇洒圆浑,的系佳本。(《评书帖》)
  清包世臣:秘阁所刻之《黄庭》、南唐所刻之《画赞》,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艺舟双楫》)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
《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此帖和《黄庭经》一样,虽属小楷,但写得雍容和雅,有大字的格局。且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行笔自然,字势逸宕,同唐以后书大异其趣。这些书迹,至今仍是练习小措的优良范本。
&&& 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1982年由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购,后转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跋》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此帖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擫”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
你可知道书法里的各种关系?
卫夫人《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每一个写字的人都想混出个名堂来,然后可以光宗耀祖,千古流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重名利双收!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说你呢,你别低着头装作没听见似的!哈哈!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字写得不错,却不大出名呢?哎!今天我偷偷告诉你个秘密,你可别告诉别人昂!
说白了,是你不知道书法的八大关系哈!
《月仪帖》传为西晋书法家索靖所书,是章草名帖。《月仪帖》以十二月令制为尺牍,故称。但传至今日,该拓本已缺四至六月,计18页。《月仪贴》字数逾干,其书法法度森严,锋芒尖锐,骨力非凡。
&&& 一、天分与勤奋
书法是一门天分很高的艺术,有很强的遗传性。有的人先天手性好,会写字,其祖父、父亲擅长书法,他也从其祖父、父亲。天分高的的人练字,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悟出书法的真谛,书写起来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而天分不高的人练字,往往很难得书法真道,纵然努力,若不得法,也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事倍功半。天分不高的人若非常勤奋,虽不说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但还可以把字写好;而且随着用功的加深,对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天分”也会越来越高。天分高的人而不勤奋,那只会导致停滞不前,久而久之,他的书法天分也在慢慢地减低和削弱。只有将天分与勤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造就一代书法大家。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二、临帖与创作
任何人习书都要有个临帖的过程,而且要临帖不止,要贯穿习书的全过程。临帖要临名家、名碑、名帖,临帖的过程就是琢磨名家书写名碑名帖的技巧、方法和本质规律的过程,使自己在学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尽快地把前人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为我所有。无论是“面临”还是“背临”,都要发掘所临碑帖的特点,并把这种特点融入到自己的运笔过程中,使之变成自己的手法。创作是把在临帖过程中所掌握的技巧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让情感、笔法、墨色、个性尽情喧泻在宣纸上。创作不是临帖,创作也不是信手而为的张扬,创作是一个将临帖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笔法与书家自己固有个性中的优美特质进行有机融合的书写过程。只展现临帖中所形成的笔法,这不叫创作;完全抛开通过临帖所学到的东西,让自己的手性赤裸裸的展现,这也不是创作。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同时,抄写规范精雅的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本的功能。唐代以后,《急就篇》的主导蒙学教材地位方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所代替。
三、修养与读书
从古代的角度来讲,读书和写字是不可分割的,就根本不存在学习书法是否要读书的问题。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书法的实用功能几乎消退了,转入了“纯艺术”,这就引出了这个读书的话题。一般而言,要学好书法,必须要好好读书,读好书。没有很好的文化知识修养,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呢?关于书法与读书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学好书法,主要在于做好书法的基础功夫和技法技巧的锤炼,不一定要读好多书。理由是很多大学问家也并不擅长书法,甚至字写得很糟糕。而一些并不怎么读书的人,反而书法出类拔萃;另一种说法认为,学习书法不仅要练好书内功,更需要加强书外功,要多读书。理由是古代的书法家几乎都是具有深厚学养的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我本人比较认同后者,因为那些书法水平不太好的学者,他们往往志不在于书法,而在于学问。他们疏于书内功的研练,因此书法写的差强人意实属正常。而作为有志于书法的人,就不能以此作为托词,疏于读书。你书内功再好,也还只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将来到一定程度,要实现质的飞跃,要“由技进道”,就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大学问家不一定会是优秀的书法家,但不具备较好的学问修养,绝对不会成为优秀的书法家。通观书史,从二王、颜柳欧赵到苏黄米蔡等等书法大家,哪个不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
平复帖,释文:彦先赢疗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口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口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恩识口量之迈前执所恒有宜口称之夏口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四、见识与游历&
学习书法一方面也需要深居简出,下苦功夫,但另一方面还要争取广于游历,以增加见识,丰富生活阅历。即使是像怀素那样的大书法家,也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明公”。但怀素的前提是有过在“绿天庵”退笔如山的艰苦磨炼。在游历的过程当中,揽胜于名山大川、探访于人文景观,问道于高人胜士,挥洒于故友新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往往灵机勃发,蠢蠢欲动。古来文人墨客不仅注重“读万卷书”,也注重“行万里路”,胸中有灵府丘壑,下笔则“似得江山之助”。何况在游历当中,还可以拜访名师,结识同道,取他人之长补自家之短,何乐而不为也?作为书法人,你一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孤陋寡闻,闭门造车,势必是行不通的。所谓“川人不出蜀,难成大器”,即言此也。齐白石一生若是久居老家湘潭,估计也是不会有今日之大名声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中深意,可细思之。
此帖为行草墨迹(响拓本)白麻纸,纵28.7厘米,横63厘米,藏日本皇宫。此帖早在唐时就传入日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丧乱帖》八行,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于一纸。上有梁徐僧权、姚怀珍签押和日本恒武天王延历(782~805)年号三郎。此三帖内容均为书简,摹填精良。《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五、表现与宣传&
说到宣传,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微妙而又复杂的问题。古人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又说:“君子藏器守拙”,理固当然。但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做机械的理解,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古今任何一个名人,他在未成就大名之前,都无一例外地注重自身必要的宣传。就拿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来说,他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目的就是为世人所广知、熟识和认可。他开办私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潘惠清几个字写成行书的字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