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网有领导人吗?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红岩读后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红岩读后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1510电子周刊·第三期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1510电子周刊·第三期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0:11:5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1510电子周刊·第三期
关注微信公众号(fog不是青蛙)
(良友大漠)
第三方登录:[转载]淨土大經科註----第256集--第260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六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5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零六頁第六行,從下半段看起,從「《宗鏡錄》曰」,從這看起:
「《宗鏡錄》曰: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世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然未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顯事相即是法身。如善導大師所說,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與此同旨」。這是我們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說的。永明大師,早年他是禪宗的大德,在禪宗大徹大悟,晚年專修淨土。這也是給我們做示現,禪宗徹悟之後回歸淨土,給大家做一個榜樣。《宗鏡錄》這部書是《大藏經》的精華,就像唐太宗編的《群書治要》一樣,《群書》裡頭擷取治國平天下的這些理念、方法、經驗,《宗鏡錄》是擷取《大藏經》裡頭的經義,教理行果門門具足,所以古人把它稱之為叫《小藏經》。沒有時間閱讀全藏,讀這一部就行了,這裡面精挑細選,重要的東西都節錄在這裡面。
這裡有一句話說,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理到了極處叫至理,言語不在多,一句話就行了。我們今天看到念老把這句話引用在這註解裡頭,這至理一言我們就知道是阿彌陀佛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名號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還是這一句名號幫助我們證得究竟果位,《華嚴》所說的妙覺如來,始終不離這一句名號。《往生論》上一法句,這一法句也是名號,無論講多少,最後一句名號統攝了,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下面的話是念老所說的,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這是比喻。經過這一點,大地無寸土是宗門的話,那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自性,就這個意思,明心見性,從相上看到性。性是體,從體現相,從相起作用。《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大方廣就是講的體相用,用大來形容體,方就是相,廣就是用,把宇宙萬事萬物歸納這三處,就圓滿了。大地無寸土就見性了,就明心見性了,在淨宗就這一句名號。
什麼是淨宗?阿彌陀佛。名號義理無有窮盡,名號功德無有窮盡,名號能叫一個眾生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必更換第二種方法,一門直入。世間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這些話多半是禪宗裡面批評淨宗。禪宗不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淨土指方立相。宗門什麼人能成就?六祖在《壇經》上說得很好,專門接引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上根之外,上中下三根怎麼辦?那是教下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再度不了的眾生,一句佛號全度了。所以這句佛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利是上上根人,這經裡面常說的等覺菩薩;鈍是下下根人,五逆十惡,毀謗佛法,只要肯回頭、肯認錯、肯懺悔,沒有一個不收,淨宗法門深廣無極。所以這些人說淨宗偏在事相上,他不曉得極樂世界不可思議。
極樂世界所顯的事相全是法身,這我們在前面讀過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所有的現象不是一合相。在《金剛經》上講一合相,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現象確實是一合相,一就是物質的基本,所有一切物質都是這個物質組成的。這個在佛法叫極微之微,現在科學家的名詞叫微中子,這個東西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科學家做過這個實驗,真的,這個東西一分,物質現象沒有了。看見什麼?看見是意念的波動現象,這是物質的基礎。一百億個微中子,這是一合相,你看一百億個微中子集合在一起,體積等於一個電子,這個是物質的基礎。這搞清楚、搞明白了,物質是假的。極樂世界不是一合相,也就是它不是阿賴耶裡面的物質現象,也不是阿賴耶裡面的精神現象;換句話說,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極樂世界裡頭沒有。極樂世界,到那裡得的身,法性身;居住的世界,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不可思議,沒有現象,能現現象。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遍法界虛空界這些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極樂世界只有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唯識所變的有一合相,唯心所現的沒有。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所顯的事相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自性、就是性德。
如善導大師所說的,指方立相,即事而真。指方,這個方是西方;立相,極樂世界有相,阿彌陀佛有相。極樂世界的形相,阿彌陀佛的身相,即事而真。無論阿彌陀佛是應身、還是報身,在極樂世界三身是一不是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前面我們看過了。即使見的應身,應身兼報身、兼法身。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也是這個意思。實際上,佛法是圓融的,佛法是自在的,極樂世界如是,我們這個世界,實在講,亦如是。不過我們這個世間是加了一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在極樂世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迷情、迷執、執著,三種情執,這個情執非常難斷!
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講了很多,執著破了,就是不再執著了,你就證阿羅漢果,六道就沒有了。那我們就曉得,六道從哪裡來?六道從執著來的,有執著就有六道。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十法界從妄想分別來的。妄想分別斷掉了,十法界沒有了,你就見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你看看,一真法界;那就是說,實報土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因為它沒有妄,妄是阿賴耶,那個地方已經轉八識成四智,只有四智菩提,沒有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沒有。所以在那個境界裡頭,你看當相即道。我們這個世界還是當相即道,但是有迷,迷而不覺。極樂世界人不迷,沒有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不迷,那個東西迷才有,不迷就沒有,全是性德法爾流露。
「又如文殊令善財童子採藥」,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學生,《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的。「童子持一莖草來,並曰: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他看整個大地無不是藥,為什麼?都能治病。石頭能治病,泥土也能治病,看你得的是哪一種病。「若能如是會取,則禪密淨土,即三即一。塵毛剎土,悉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境界」,這真的,一點沒錯。你沒入境界,入了境界,無不即是,法法皆如、法法皆是。
這個大地無寸土,宗門的話,上頭一句是,「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要真正認識心,心是什麼?能現、能生。惠能大師末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自性就是心,真心。諸位要知道真心是一個,妄心各別,真心是一個,妄心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大家不一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心露出來了,真心全是一樣。真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真心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是一,它不是二。這大地無寸土,沒有了,全是自性、全是真心。
所以念老末後這句說,若能如是會取,會是體會,你真正體會到了,那你就明白禪宗、密宗、淨土,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華嚴經》上所說「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塵,這微塵,今天講最小的微塵,微中子;毛,毛端,汗毛尖端,剎土。這個塵毛是最小的,物質裡頭最小的,剎土是物質裡頭最大的。剎土,剎土是星系,現在講星系,銀河系,這剎土。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銀河系才是佛經裡面所講的單位世界。很多人在這個地方錯會了意思,我們初學佛也認為佛所講的單位世界是一個太陽系,沒有想到是銀河系。這念老說的也有道理,佛經上說得很清楚,太陽、月亮繞著須彌山轉。我們這個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行星,當然跟著太陽也繞著須彌山轉。那須彌山在哪裡?現在我們曉得太陽系是繞著銀河系在轉,那銀河的中心就是須彌山。山是形容。現在科學家知道,銀河的核心是個黑洞,黑洞也是一個天體,天體裡頭有星,太陽、月亮、地球都是星,在太空當中,有黑洞,有恆星、有行星、有黑洞,有這些東西。黑洞的能量很大,科學家告訴我們,連光都被它吸進去,光跟它接觸,連光都不見了,所以稱它為黑洞。
悉顯事理無礙,事是理之事,理是事之理,有事就有理,有理當然有事,理事無礙。不但理事無礙,事事都無礙,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障礙從哪來的?障礙確確實實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障礙就沒有了。那就像諸佛菩薩一樣,無論是在大宇宙、是在小宇宙都沒有障礙。經典上告訴我們,微塵裡面有法界,微塵沒放大,大千世界並沒有縮小,微塵裡頭有大千世界。普賢菩薩可以到微塵法界裡面去拜佛、去聽法,還在那個裡面幫助佛教化眾生。這是事事無礙的法界,自性法爾如是。我們所有一切麻煩都是迷失自性產生的虛妄的幻相,不是真的,《金剛經》上的比喻,「夢幻泡影」。無障礙的法界是真的,這個真的法界也就在面前,我們見不到。見不到的原因,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三大煩惱。這一段經文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十一品,「別明依正莊嚴」,這是這一卷的開端,這一卷要介紹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首先講「依報莊嚴」。
【國界嚴淨第十一】
「正明莊嚴」,分兩科,第一「總相」。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段說明「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是第一」,這個第一是四十八願第一願,「國無惡道,第卅九莊嚴無盡等願之成就」。這就講得非常明顯,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是『無量功德,具足莊嚴』之所成就。「《往生論》明三種功德莊嚴。一者彼佛國土」,這依報。「二者,阿彌陀佛。三者彼諸菩薩」,四土三輩九品的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念老在這裡括弧上有個小註,「每一」,這三種每一種,「皆具無量功德莊嚴」。無量功德莊嚴是總說,把極樂世界的依正全都包括了。「具此三種功德莊嚴,故云: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論又云」,《往生論》裡又說,「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這個地方不可思議力就是我們今天科學家所說的能量,有不可思議的能量。底下說,「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這一句話念老有註解,「蓋謂極樂世界一一皆應國人機宜而現。如泉池德水,一一隨眾生意,猶如摩尼寶」,摩尼寶又叫如意寶,「能隨人意而現種種」,這就是論中所說的「如彼摩尼如意寶性」。這個相似相對法,就是隨一切眾生的意願。他舉出例子,譬如七寶池裡面的水,我喜歡溫一點,它就溫;你喜歡熱一點,它就熱;那個人喜歡涼一點,它就涼;我喜歡水深到膝蓋,它就到膝蓋;你喜歡水深到腰部,它就到腰部。一個池子裡面的水,為什麼能夠隨一切眾生的意?這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決定不可能的。這是什麼原因?阿彌陀佛說法,我喜歡聽《無量壽經》,我聽他講的就是《無量壽經》;你喜歡聽《華嚴經》,你聽的真的都是講《華嚴經》。那佛到底講的是哪一部經?我們就知道了,佛所講的是一切經,一音而說一切法,隨著眾生的願望喜歡聽哪個,他就相應,就讓你完全聽到。這才叫「無量功德」,這才叫「具足莊嚴」,沒有一絲毫欠缺,莊嚴是美好。
十方眾生到極樂世界,語言當然不相同。在每個世界,就像我們這個地球一樣,居住在這個地面上有許許多多的族群,文化不相同,生活習慣不相同。譬如說居住,有些居住在寒帶,有些居住在溫帶,有些居住在熱帶,有些地區水草豐富,有些地區長年乾旱,造成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的族群。像娑婆世界這種情形,我們相信在諸佛剎土裡面一定不在少數。見性的菩薩他就有這種能力,沒見性不行,見性就有這種能力。見性的,他心通,你心裡起心動念,他就知道了,不必說,還用得著說話!
我們看到樂觀法師寫的金山活佛的故事,這個距離我們很近,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一位法師,他的德號叫妙善。這個法師的形象很像小說裡頭寫的濟公,變幻莫測,人也很邋遢,一生就是一件長褂,裡面一套小褂褲,你看他衣服就這麼簡單,外面一件長褂,從來沒有看他換過,沒有看他洗過,冬天也是這樣,夏天也是這樣的,夏天沒看到他叫熱,冬天沒有發現他叫冷。他說金山活佛有個愛好,喜歡在地上撿東西吃。撿什麼東西?破銅爛鐵,他看到了,一定撿到,丟到他口裡就吃掉了。人家供養他的銅板、鈔票,他全吃掉。有他心通,樂觀法師初見他的時候,懷疑他,哪裡來這麼騙子,裝模作怪的?沒說出來,金山活佛就給他說出來了,我不是騙子,你才是騙子。嚇得他以後不敢動念頭。他不錯,他們在一塊住了四個月,所以對他很了解,他說他真的是了不起。身上些骯髒東西,長年不洗澡的,把它搓搓拿下來聞聞,很香,能治病,什麼病都能治。他真有神通,所以不一樣的言語就無所謂了,他全知道。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自己的心、隨自己的念頭,把佛的音聲變成自己的音聲,跟自己同樣的語言,那就很熟悉了。所以這些不思議境界。
金山活佛,真有其人,真有其事。這人對過去、現在、未來他都知道。人家想他,好久沒見到他,念著他,念著念著他就來了,就到你家來了。吃東西,有一次樂觀法師跟他在一起,信徒供齋請法師吃飯,每個人都盛一碗飯送給他,他很快就把它吃完了。一下看他吃了十幾二十碗,樂觀法師著急,跟信徒說,你們別害他了,他怎麼能吃這麼多?這才止住。他也能一、二個星期不吃飯,一頓也能吃幾十碗。樂觀法師問他,行嗎,吃這麼多?他跟樂觀法師說,不增不減。《心經》上「不增不減」,若無其事。那麼多的分量到底跑哪裡去了?不增不減,像是變魔術一樣。在這個人間,確確實實有這樣的修行人。濟公,這濟顛長老,《高僧傳》有他的傳記,說明真有其人,真有其事,那不是像小說上寫的,他確實有神通,確實有一些事情別人無法想像。《高僧傳》裡面記載的濟公分量好像相當多,在《高僧傳》好像有四卷這麼大的分量。別人的傳記只是幾百個字,一小篇,他有相當大的分量。
《論註》裡面說,「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這顯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註解裡頭,這用摩尼寶,摩尼叫如意寶。「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諸佛如來出現在這個世間,圓寂之後留碎身舍利,這是對全身講。如果留全身,叫全身舍利,像六祖惠能大師,他留肉身,全身,這個身體現在還在。我那個時候,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香港同修告訴我,在文化大革命當中,有人想把這個像破壞,是拿刀還是拿鋸子去鋸的時候,流血,嚇得人不敢動,怎麼一千三百多年,它還會流血?所以這個像就保存下來了,沒有人敢破壞它,它示現感應。可是留碎身舍利的多。如果是諸佛的舍利,真正是佛舍利,這是佛留下來給眾生供養的,供養舍利等於供養佛,這是大福報!眾生福盡了,舍利你看不到了,這個舍利變了,變成摩尼如意珠,也很難得,有求必應。但是這個摩尼珠是摩尼寶珠,你也不容易得到,那也要很大福報的人,你才能看到、才能得到。可是海裡面這些龍王,龍王真有,不是假的,他們把這些摩尼寶拿去當首飾,鑲在帽子上。
「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轉輪聖王是具有大福報的國王,他統治的範圍至少是一個地球,這最小的。轉輪聖王有四等。第一等的金輪王,統治的地區是一四天下。那一四天下多大?就是一個單位世界,今天我們講的銀河系。他怎麼統治?他有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力,我們今天講武裝部隊,是他的武力。形狀像個輪,我們今天所看到是飛碟,大概是這類的,飛碟像個輪一樣,速度非常快。他有能力在很短的時間,他所統轄的地區他能夠巡視,有這麼大的速度。那我們相信這個輪寶速度一定超過光速,要超過很多倍。因為銀河,現在科學家知道,太陽繞銀河一周時間很長。銀河從東到西以光年來計算,要十幾個光年,將近二十個光年,從這邊到那邊,光的速度要二十年。我們相信,他的那個輪寶周遍巡歷,我相信不會超過一個月,應該有這樣的速度,超光速。
他不是天人,他還是跟我們一樣,居住在三度空間還是四度空間,他不是天人。天人旅行不需要這個工具,天人有神足通,用不著交通工具。他也不是鬼神,鬼神也有報得的五通。天人的五通也是報得的,能量比鬼神大。所以鬼神在這個地球上沒障礙,澳洲的鬼神可以到這來聽經,聽完他就回去了,他不需要坐飛機、輪船,不需要,念頭才動,他就到了。那天神更不必說,能量更大!最小的轉輪聖王,鐵輪王,他所統轄的區域就是這一個銀河系的大概是四分之一,面積也相當大!這是輪王,世間有大福報的人。
轉輪聖王如果出現於世,這些王都是非常慈悲、有智慧,愛護一切眾生,慈悲方便,他的福報大,他能夠得到摩尼寶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閻浮提是我們的地球,有這個寶就好了。「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這個樂就是我們今天講音樂、樂器,「隨意所欲種種物時」,都能得到。我們想要得到什麼東西,「王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把這個摩尼寶珠放在很長的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我要是個真的轉輪王,「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願」。你所要的衣服,就從這個長竿上面它就落下來了,你想要什麼質料、想要什麼尺寸,隨心所欲。你想要吃的東西,你想要玩的東西,統統都有。隨眾生的願望,它都能變現給你。真轉輪聖王,假的不行。這什麼原因?這可以說是無量劫來積功累德,福德之所成就,這不是功德,是福德。功德成就,那太大了,極樂世界是功德成就,輪王這是福德成就。借摩尼寶珠,有這麼大的福報,為眾生祈福,眾生真正能得到享受。
我們一看經文就知道,這個裡面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人不能不積德、不能不修福。人沒有德、沒有福,生活就困苦,衣食從哪裡來?我們在抗戰時候過過這個苦日子,戰爭、逃亡、流浪。那個時候我們十幾歲,抗戰那一年我十一歲,抗戰八年,抗戰結束的時候我十九歲,苦不堪言,離開故鄉,到處逃亡。好在那個時代人心還很厚道,一般鄉下農民看到我們,知道我們是逃難的,都會幫助,送一點米、送一點衣服給我們,人情味很厚,我們感恩!最後逃到貴州,國家辦學校收這些流亡學生,我們才有機會讀書。那個時候社會雖然是在戰亂當中,還算是安定,人心善良淳厚。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人生活比那個時候不知道苦多少倍。那個時候的人,好人,沒有人懷疑說哪個人是壞人,沒有。我們這個年齡懷念那一段的時間。抗戰八年,我們記事了,清清楚楚。
這一生當中,學了佛法,知道隨緣,哪個地方邀請就到哪裡去。我的緣算是不錯,在台灣跟這些年輕人結了緣。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辦的慈光大專講座,在台北道安法師在中國佛教會也辦大專佛學講座,我在講座裡面擔任講師,跟同學們結了緣。這些學生以後學業完成,到外國留學,在外國工作,這聯繫上了,國外的緣是這麼結的。這麼多年來,同學們散布在全世界,他們雖然有不錯的工作,但是生活也相當節儉勤奮,我們看到很歡喜。我們在各地方講經教學,只讓他負擔我們的旅費,供養一分錢不要。飛機票、車票,他是供養這個,到那個地方吃住接待,其他的我一概不收。廣結法緣,這都是機緣。如果沒有這兩個講座,就沒有這個緣分了。所以每個人確實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得非常好。
這個相似相對還有註解。我們看輪王這個「寶性力故」,這都現在科學講的能量。「彼安樂佛土亦如是」,極樂世界跟這個同樣的道理。「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那是功德的成就,不是福德。「又相似相對者。《論註》曰: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輪王的寶能滿足眾生生活需求,不能幫助你證果,不能提升你的道業,這個它做不到。「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所以跟輪王相比的時候有相似,不是完全一樣,輪王的寶能滿足眾生一身,不能與眾生無量身。
那極樂世界,「極樂國土成就不可思議力,超逾一切,無能比者」。它能滿足一切眾生願,不但物質生活你不缺乏,而且在極樂世界不需要阿彌陀佛來給我們做法祈求,不需要。輪王還得要潔齋,置珠於長竿祈求,阿彌陀佛不需要。所以阿彌陀佛那是本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讓我們到極樂世界想要什麼就現什麼,不要就沒有了。好!乾淨,沒有一絲毫污染。我們看到極樂世界變相圖,我後頭掛的這個就是的,佛菩薩所居的宮殿畫不出來,莊嚴到極處。宮殿裡面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那很多人去拜佛,佛說大家請坐,椅子就擺好了,自然就有了;散會的時候,人走了,椅子也沒有了,乾乾淨淨的,地也不要擦,一塵不染。那個宮殿大小是隨著念頭,人多宮殿就大,人少宮殿就縮小,統統都是圓滿的,不可思議!輪王這個寶,如意寶,還做不到。「今借摩尼為喻」,做比喻,「此寶實亦遠遠不如」,跟極樂世界比差太遠了,所以叫相似。「且只是勉強以為對比,故云相對」。相對就是對比的意思。
底下這一段話很重要,「又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曇鸞大師《論註》裡頭說,「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下面念老所註的,「曇鸞大師和盤托出如來秘藏」。這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曇鸞大師告訴我們,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菩薩長時間的修行,見思煩惱斷盡了,這是阿羅漢;再能把見思煩惱的習氣斷盡了,他就證辟支佛果。辟支佛把塵沙煩惱斷掉了,塵沙是分別,辟支佛不分別了,但是他還有塵沙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斷了,辟支佛就升級了、升等了,就是菩薩了。
菩薩有塵沙煩惱習氣,菩薩把塵沙煩惱習氣斷掉,在十法界他就成佛了,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他很像佛,不是真佛。為什麼?他還用阿賴耶,就是說沒有轉識成智。真的佛跟相似佛的差別就在此地,真佛用真心,相似佛還是用阿賴耶,不過他用得很正。為什麼他用得很正?他完全依照佛法修行,是用阿賴耶沒錯,依教奉行,經上教我做的我就做,教我不能做的是真不做,所以他把佛所教導的統統做到、統統兌現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把情識放下,不起心、不動念,這無明就破了。無明是妄想,妄想破了,十法界不見,可見得十法界不是真的。十法界不見了,出現什麼境界?就是實報土出現了,他生到實報土。十法界的佛生到實報土是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無始無明斷盡了、斷了,無始無明的習氣還在。
我們從前面一直看上來就知道,你看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有見思習氣;辟支佛,塵沙煩惱斷了,他成菩薩;菩薩把塵沙煩惱習氣斷了,菩薩成佛;佛把無明煩惱斷了,習氣沒斷,帶到實報土。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你怎麼斷法?你要斷,一定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就往下墮落了。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任撸S著時間慢慢自然沒有了。那需要多長的時間?經上告訴我們,需要三個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無明習氣才斷乾淨。斷乾淨,實報土沒有了,出現的常寂光。所以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掉了,他就證妙覺果位。妙覺才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不住實報土,他住常寂光,回歸常寂光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慢慢從經教裡面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得出一個總結,那就是修行的祕訣原來就是放下。讓我想起章嘉大師,我們當年第一次見面,他老人家教給我,「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了解,你一定要放下,你不放下,那叫解悟;你放下,叫證悟。證悟契入境界,解悟不入境界。
那我們現在學了這麼多年,停在哪裡?停在解悟上,沒真放下,真放下就證果了。真能夠把五種見惑放下,雖然是小小聖,那真不得了!小小聖遇到念佛法門,決定往生,生方便有餘土,他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哪些人?當然離不開解悟,雖然理解了,沒放下,沒放下叫帶業。帶業可以往生,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為什麼?我們了解這個道理,這種道理我們很熟悉,不陌生。如果在臨命終時有人提醒,我們這個時候一下放下,品位馬上就上升。因此我們對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輕視,為什麼?說不定他現在好像方方面面不如我,往生的時候他一下放下,他的品位就超過我,我們就不如他。臨命終那一剎那,我們遇的緣跟他遇的緣不一樣。全在一念,一念頓捨,那不就像惠能法師一樣!直接上升到實報土去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放下就是。
這些話聽多了,印象很深刻,到臨終那一念會起作用。這就是說明經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大利益。這個大利益就是非常可能在你臨命終時幫助你大幅度提升品位。這是什麼?功夫。蕅益大師講,「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真信,我真願意去,「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溕睢埂F鋵嵐Ψ驕深全在放下,這看破放下,那是功夫。教不能不聽,不能不深入,為什麼?不聽、不深入,你不了解,你往生品位提不上去。縱然有人提醒,你不懂,你不知道這個時候要頓捨。由此可知,平常我們認真學習經教,這個事情沒有白做。凡夫情執,現前這個境界放不下,如果到臨命終了,身體都放下了,還想想,還有什麼不能放下?這個時候一念一下轉過來的時候,就可能從凡聖同居土生到實報莊嚴土,這個是得力於長時間經教薰習所成就的。經教裡頭有慧有福,沒放下是福,放下就是智慧,聽經聞法,福慧雙修。
所以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這是真實功德,這一句話是說菩薩清淨業。什麼叫清淨業?不著相就是清淨業,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斷惡修善要不要做?要做。大乘教常講「三輪體空」,譬如我們施捨、布施,不執著我能施,也不執著對方接受我施,也不執著我所施的一切物品,都不要執著,做了就像等於沒做,這是功德;如果著了這個相,這是福德,福德、功德差別在此地。可是福德在臨終可以把它轉變成功德,功德在臨終也會把它轉變作福德,都在緣不一樣。這一樁事微妙到極處,不可思議。
當然唯一可靠的還是阿彌陀佛,不能不求阿彌陀佛加持。怎麼個求法?真信切願就是求。用不著起心動念求,真信切願,佛自然加持,那就是真求。起心動念求,還是屬於福德邊事,為什麼?你還是沒有離開情執。你想想看,真信切願是不是求?阿彌陀佛所接引的眾生、所期望眾生的事,就是希望他真想到極樂世界來,他就來接引。照蕅益大師的話來說,他真來接引;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溕睿隙▉斫幽恪S趾螞r第十八願講得那麼清楚,臨命終時,十念一念,皆得往生。由此可知念佛,什麼時候念佛管用?臨命終最後那一念。我們平常天天念,這在練習,就怕臨終那一念忘掉了,是這麼回事情。我能夠保證我臨終那最後一念是念阿彌陀佛嗎?如果能保證,現在就可以不必念佛了。不能保證!不能保證,就把它養成習慣,就這個意思。
你看黃念老病重的時候,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他往生了。這是什麼?做榜樣給我們看,叫我們不能偷懶,不能用僥倖的心,要腳踏實地、要真幹。他用這種方法來教我們、來勸我們,一天十四萬聲,念了半年。那我們想想,這個追頂念佛一句接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雜念進不去,妄想進不去。最後這個半年,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就求生淨土。他學的東西多,他學過禪、學過密,而且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有資格傳法。臨終的時候,他知道禪跟密用不上力,只有靠淨土,只有靠一心專念,所以他把禪跟密放下,一心專念,他成就了。這一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知道,要記在心上。從現在起,一天雖然不能念十四萬聲,總而言之,愈多愈好。念佛人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世出世間法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世出世間事不需要知道太多,知道太多會產生障礙,愈少愈好,能保持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功德。
這個地方講依法性入清淨相,這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清淨相不顛倒,這個清淨相不虛偽,所以它是真實功德。也不要做功德想,想一個功德,這個功德已障礙你了,是個妄念。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教導我們不執著文字相,讀經不執著文字相,聽經不執著言說相;第二個,不執著名字相,功德是個名字,真實也是個名字。佛教導我們,用這些工具讓我們有個概念,我們明白這樁事情,佛講經的目的達到了。我們明瞭了,我們功德真的得到了。心上還有功德,口上還有功德,並無功德。那是什麼?那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離一切相。修福德,離相,福德全是功德;修功德,著相,功德全是福德,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曇鸞法師和盤托出,這是個比喻,連盤子一起托出,這就表示什麼?全部在裡頭,沒有遺漏的。這是什麼?如來祕藏,如來祕藏就是自性的祕藏。自性裡頭要記住,這經上講的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是自性的祕藏、如來祕藏。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功德、稱性的功德都在這裡頭,人人皆有,個個不無,這不是哪個人專利的。阿彌陀佛有,我沒有,錯了。阿彌陀佛有的我統統都有,你也有,他也有。不但我們有,一毛端有,一微塵有。為什麼?它是稱性的。蚊蟲螞蟻哪個沒有?個個都有。花草樹木也個個都有,山河大地統統都有,平等平等,都有清淨平等覺,這叫和盤托出。
菩薩依法性的實際,實際就是真相,他證得清淨智慧。這個東西我們不會,我們依什麼?我們依於法相,菩薩能依於法性。法相?法相有。法性?法性空。我們跟菩薩差就差在這裡,一字之差,菩薩依於法性的實際,我們是依於法相的實際,我們著了相。無有一法不是實際理體,離開實際理體,無有一法可得。我們常常把實際理體比喻作螢光幕的螢幕、屏幕,這實際理體;裡面的法相,森羅萬象是屏幕的畫面。我們這邊的電視頻道不算多,早年我在美國住的時候,美國電視頻道有一百多個頻道。那是什麼?那是法相,屏幕是法性。相離不開性,離開性它不能現前。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大家好懂。依屏幕,那是清淨的,一點染污都沒有。要依法相?相染污。其實相並不染污,染污的是什麼?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染污了,這個東西染污了。相沒有真正染污我們,所以它事事無礙。相要真的染污,那事事就有障礙了,怎麼可以說無礙?這些地方要很細心去體會,體會得了時要落實在生活裡頭,管用,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都得大自在。為什麼?不受外面環境干擾,你就得自在了。
怎樣才能不受外面環境干擾?不分別、不執著,就不受干擾了。那要不起心、不動念,那是徹底沒有了,那是大菩薩,我們做不到,我們只在不分別、不執著上下功夫。那分別執著念頭起來怎麼辦?阿彌陀佛,統統,這起心統統歸到阿彌陀佛去。歸阿彌陀佛,等於禪宗裡面講的消歸自性,這是性宗跟禪宗的境界,全歸自性。自性,自性一無所有,不可得。《般若經》上這個四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十二個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幫助我們放下執著,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到我們執著念頭起來了,你念這四句,或者更簡單的,《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者是《金剛經》上後頭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全給你講真話,這個不顛倒、不虛偽,這是事實真相,這就是如來祕藏。祕藏就在眼前,祕藏沒有離開我們一步,就是不認識。我們凡夫迷在性相之中,迷了,覺悟了就沒事了。迷了,這才搞成六道,受苦受難,把自己的性德變成了六道輪迴,像按電視頻道,頻道按錯了。有智慧的人頻道按對了,那是極樂世界;頻道按錯了,是六道輪迴,是三惡道。
所以「入於清淨智慧」,這就是經中住真實慧。「故遠離虛偽顛倒,是為真實功德」。我們如果這樣說難,有更簡單的,更簡單的是阿彌陀佛傳給我們的,你看,四個字,信願持名。這是什麼?這是真實智慧,這是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四個字。我們想想對不對?濃縮到最後就變成信願持名,不得了!印光大師傳法四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铡梗@是世間法,在世間做人要守住這兩句。敦倫,倫是什麼?五倫;敦是什麼?敦是敦睦,就是與這些關係的人和睦相處。和睦跟和諧意思不一樣,和諧的意思湥湍赖囊馑忌睢:湍老嗵帲@敦倫。盡分,盡我們自己的本分,也就是盡心盡力為大家服務,這叫盡分。我們今天身分,出家人,釋迦弟子、彌陀弟子,我們的本分就是研習經教,依教修行,這是我們本分。修行有心得、有一點成就,與大家分享,這叫弘法利生。每個人盡到自己每個人的本分,這個社會大家互相來合作,這個社會多美好!極樂世界是我們最好的典範、最好的樣板,我們向極樂世界去學習,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所以真實功德就是無量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七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5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零八頁,倒數第三行,從第二句看起:
「蓋謂菩薩依於法性之實際,入於清淨智慧」,就是本經所說的真實智慧。這些文字,都是曇鸞法師在《往生論》註解裡面所說的話。他說天親菩薩造《往生論》,裡面所說的是把如來祕藏和盤托出,就是全部都說出來,毫無保留。這是什麼意思?曇鸞法師為我們解釋,這是說菩薩依於法性的實際,實際理體,入於清淨智慧。如果我們所依據的不是法性實際,我們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就沒有辦法證得。為什麼?法性之實際就是真心,真心才能見到事實真相,妄心決定見不到。本經上講真實之際就是真心,人人皆有,個個不無,可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真心,從來不知道用真心。佛跟眾生差別在哪裡?我們學了不少,學得很多,差別就是在用心,會用真心的,佛與法身大士,用妄心的是十法界六道眾生。在十法界裡面,四聖用得正,六道裡面用偏了、用邪了、用顛倒了,就這麼回事情。這是把如來祕藏全部給我們宣說出來,眾生跟佛沒有兩樣,我們一念回轉,把妄心拋棄掉,用真心,那就成佛了,清淨、平等、正覺就現前。
「故遠離虛偽顛倒,是為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即無量功德。」我們要把虛偽的丟掉,顛倒的丟掉,虛偽的是什麼?是妄心,顛倒的是造業。依妄心,妄心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妄心,在經教裡面稱它作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是虛偽。顛倒的,貪瞋痴慢疑顛倒,自私自利顛倒,七情五欲都是顛倒,全是從妄心生出來的。妄心、妄念顯現在事相上,就是殺盜淫妄,就這些東西,所以叫顛倒,與性德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性德的核心、精髓,在佛法裡叫慈悲,在世間宗教裡面叫愛。愛沒有了,沒有到什麼程度?自愛都沒有了;換句話說,這個愛心是連根都拔掉了。愛沒有了,心裡面充滿了什麼?怨恨。怨恨惱怒煩,貪瞋痴慢疑,你看用的是這種心,這種心害自己也害眾生。害自己,這三惡道,造的是這種業。所以佛菩薩教我們要遠離。
我們不用妄心,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無明就是不覺,就是迷,這是妄心的根,在佛法裡面講這是阿賴耶,從阿賴耶生起的煩惱無量無邊,生起的善念有限。天親菩薩造《百法明門論》,將善心所歸納只有十一個,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個,二十六個裡面,有六個是根本煩惱。換句話說,中國老祖宗所說「人性本善」,本善有十一個,習性不善,習性有二十六個。正因為是這個原因,所以教育就非常重要。教育沒有別的,它的作用是如何保持本善,發揚光大。本善發揚光大了,不善的習性自然就遠離,習性全是虛偽顛倒,這在佛法稱之為斷惡修善。佛法教育教學第一個目標,我們稱它普世的教育,就像現在所謂國民教育,每個人必須要學習的,一切眾生都要學,三皈、五戒、十善,普世教育。在中國,把它開出為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普世教育,中國人把它開為四科。佛法裡面把它開成十善、三皈、眾戒,也說得很詳細。持戒修行,目的是要達到入於清淨智慧,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心不清淨就生煩惱。
我們現在用阿彌陀佛教導我們,最簡單的、最穩當的、最快速的這個方法,就是信願持名,沒有比這個方法更殊勝的。這個方法才是真正的如來祕藏,為什麼?這個方法能幫助一切眾生個個成無上道,每個人都能成佛,成佛,決定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樣。我們對這樁事情要能生起信心,真信。真信當然你會真行,行是什麼?發願、念佛,一定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世間跟極樂世界同一個道理,就是一切法唯心所現,一切法從心想生。唯心所現是真心現的,從心想生是妄心變的,為什麼?真心沒有想,思想是阿賴耶的第六意識,執著是阿賴耶的末那識,都是妄的,虛妄的,都是顛倒的。所以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那是妄心,那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念頭。真心所現的是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裡面永遠就是一法,從來沒有改變。這一法有生有滅,當你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實報莊嚴土現前。就好比人作夢,醒過來了,醒過來十法界沒有了,醒過來是什麼世界?實報莊嚴土。實報土從哪裡來的?心現的。什麼緣心現的?無始無明習氣沒斷,就現這個境界。無明習氣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這個境界裡頭沒有任何變化。境界是化生的,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的功德之所變化的。
什麼時候無始無明習氣也斷了,沒有了,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境界沒有了,那就是真正的真的境界現前,淨宗稱為常寂光,大乘稱之為法性、自性。惠能大師稱它作自性,大乘經上常說它作法性,或者說它作大般涅槃、第一義諦,這些名詞全是說這樁事情。這是真的,這個裡頭沒有一切現象,沒有物質、沒有精神、沒有自然現象,但是它能現、能生一切現象。現與生都要有緣,所以大乘教裡面講緣生,不說因,因是本有的,遇到緣它就能生。眾生之迷,緣是一念不覺,這個緣從哪裡來的?沒有原因。有原因它是真的,沒有原因說它是假的,像作夢一樣,沒有原因。
常寂光不生不滅,它真的是永恆的存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因為它不是一切現象,所以我們的六根緣不到它,眼緣色,它不是色,眼對它不起作用;耳聞聲,它不是音聲,你聽不到它;它不是法,你想不出它,無法想像,所以它也不是第六意識的對象。八識統統緣不到,它存在。怎麼知道它存在?你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你就見到了,你才知道它真存在。佛不得已用了一個字形容它,叫光,常寂光,用這個光來形容它,這個光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只要我們把起心動念放下,你就見到了,所以佛說這樁事情唯證方知。怎麼證法?放下起心動念你就證得,你自然知道了。
真有人表演給我們看,頭一個表演的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世尊給我們表演,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怎樣才把自己,真正的自己找到,找回來了,這就成佛了。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國出了一個惠能大師,禪宗第六代祖,他也為我們做了示現,跟釋迦牟尼佛非常相似。釋迦牟尼佛是在甚深禪定當中見到這個問題,他示現的是盤腿打坐,而惠能大師示現的不是這個樣子,是什麼?是聽經。五祖給他講《金剛經》,他聽經,沒聽完,大概聽到四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應無所住,他放下了,聽到這一句,真的把起心動念放下了;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他也明心見性了,這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定中境界完全相同。釋迦牟尼佛是盤腿坐在樹下,而六祖惠能大師是活活潑潑,在五祖的面前。他是不是入釋迦那個大定?是的。六祖表示這個禪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表演這一著給我們看。入定不是一定要盤腿面壁,一切時、一切處不起心不動念就叫大定,就是自性本定,沒有形式。盤腿面壁修定那是幼稚園的小學生,因為心散亂,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坐在那裡收心,是這個意思。定真要成就了,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做什麼他都是在定中。
大乘經裡面有兩句話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龍、象,舉這個例子。龍我沒見過,象見過。你看大象那個樣子,牠真的像定中,無論是站著、走著、臥在那裡都像在定中。佛舉這個例子說明,入定這個意思要懂,入定不妨礙工作,什麼繁忙工作都可以做,他在定中。妙就妙在此地,沒有形式。什麼原因?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給我們說出來了,第四句話他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你動是身動,心沒動。入定這個意思最重要是心不動,不管身,身是假相;現在我們懂得,我們的身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合相」。
科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身體是細胞組成的,大概有多少細胞?五十兆,這麼多的細胞!細胞是物質現象,有生有滅。在過去,都認為細胞是物質裡頭最小的。八十年前,科學家把細胞分析,分析看出什麼?看出細胞是原子組成的;再把原子再分析,發現原子有原子核、有中子、有電子組成的,都不是單一的。從發現原子到今天八十年了,科學的進步令人歎為觀止,居然把物質是什麼這個問題解開了。物質是什麼?物質根本沒有。佛在《金剛經》上說物質是一合相,這個「一」就是最小的物質現象,佛經稱它為極微之微。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了,釋迦牟尼佛講的極微之微今天稱為微中子。微中子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等於一個電子。換句話說,把電子把它分裂,分裂成一百億,那一百億分之一的就叫做微中子。那就是微中子積聚成的,所有物質現象,微中子是個基礎。
微中子再分裂,沒有了,釋迦牟尼佛說了,再分物質就沒有了。再分是什麼現象?看到了,原來是意念波動的現象。於是這就搞明白了,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念頭變出來的。念頭是心,是心法,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被科學家證明了。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統統是從心想生的,沒有心想就沒有物質現象。那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是個平等的現象,色法就平等了;也就是說,我們對待物質現象就會用平等心去對待。高山是這些物質堆成的,平地也是它鋪成的,所有一切動物的身體統統是它變現的,都是它組合的。分開來就是一樣東西,微中子,分到最後就是微中子。微中子再分析,原來是念頭,念頭的波動產生物質現象。
釋迦佛問彌勒菩薩,說心有所念,我們凡夫起個念頭,心有所念,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彌勒是佛門裡面唯識專家,法相唯識彌勒菩薩是第一,他代表這個。彌勒菩薩回答的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頻率在波動,你看這多快!現在我們習慣用秒做單位,一秒鐘能彈多少次?我相信年輕人、體力好的人一秒鐘至少可以彈五次,如果從五次來說,再乘五,那就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是彌勒菩薩回答世尊一念,就是細念。一念就是一個五蘊,這一念裡頭有色,就是物質現象;有心,心就是受想行識,統統具足。一秒鐘裡頭有多少個念頭?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念念不相同。所以這個現象不是相續相,相續相是完全相同的,它不是相續相,叫相似相續相。
就像我們看電影,在銀幕上看,從前膠捲的幻燈片這個你很容易理解它。它放的速度太快了,在銀幕上產生了一個幻相,我們以為是真的,看到好像是真的,其實是相似相續相。銀幕上的這個電影,幻燈片放映一秒鐘才二十四張,現在告訴你,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張,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它確實是假的,真是假的。可是我們把它當真了,我們沒有把它當假,全把它當真,迷在這個幻相裡頭。這一千六百兆的頻率,就是識起的作用,阿賴耶的作用。自性沒有這個作用,自性是沒有波動現象,阿賴耶有。所以,阿賴耶把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實報土,把實報土把它轉變成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頭又把它轉變成六道,在六道裡頭又把它轉變成三途。全是妄心,全是虛妄的,確確實實一法都不可得。這是真實智慧,這裡頭沒有虛偽、沒有顛倒,把真相說出來了。
真相大白就是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就是無量功德,所以「極樂世界乃如是真實功德之所莊嚴」。極樂世界沒有虛偽的,為什麼?極樂世界所有的人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意思?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說明,極樂世界個個都是明心見性的。帶業往生的,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加持他,他雖然不是真的明心見性,但是得到阿彌陀佛智慧、道力、神通的加持,他等於明心見性。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他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十方諸佛世界裡沒有,只有它有。為什麼它有?諸佛如來沒發四十八願,諸佛如來沒有去認真參訪十方諸佛剎土,這個事情只有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怎麼會有這種念頭?他老師教他的,他真幹了,世間自在王教他,他真幹。他用這個功德來加持所有一切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些我們得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對這個世界不懷疑了,對阿彌陀佛無比的功德不懷疑了,我們非常理智的選擇極樂世界,做為我們修行、成佛的所在。
「故曰具足莊嚴。故成就不可思議之力」。這個力,現在科學家稱為能量,自性本具的能量。「《論註》又曰: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往生論》上所講的十七種莊嚴,十七種莊嚴全是講國土。還有佛的莊嚴、菩薩的莊嚴,總共說了二十多種,這個十七種是專門講國土的。這裡有一份參考資料,資料很簡單,完全是《往生論》的原文。「一者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成就就是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麼樣的美好,從哪裡來的?這一句是總,總說,莊嚴清淨功德成就。《往生論》裡面的偈子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三界道,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指六道,極樂世界勝過我們這邊。
古大德告訴我們,世尊給我們介紹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四土是說哪一土?祖師大德都告訴我們,佛經上所說的全是凡聖同居土。所以《往生論》第一句講「勝過三界道」,三界道是凡聖同居土,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勝過我們太多太多了。所以,四十八願裡面講三十二相,沒有說八萬四千相,《觀經》上才講到。八萬四千相每個相有八萬四千好,那是實報莊嚴土裡面報身如來,阿彌陀佛的報身,方便土跟同居土都是應身。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地球上出現,示現的也是應身佛,釋迦如來的應身,不是報身。做比較要在同一個等級,就是此地所說的十七種莊嚴,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它超過我們太多了。
「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量是講大小,極樂世界有多大?「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我們這個地球不大,太陽比地球大一百三十多萬倍,一百三十多萬個地球才等於一個太陽。太陽距離我們遠,我們看到它不太大。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比太陽大的星球很多,太陽在太空當中不是個大星球。在太虛空當中,地球是個很小的小星球,微不足道。我們如果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傲慢、嫉妒的心就完全消失了,為什麼?太渺小了,人多渺小。今天遇到這個法門,知道極樂世界無比殊勝,知道極樂世界廣大沒有邊際,我們應該要往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定是高維次的空間,我們地球是三維空間,極樂世界一定是非常高的維次,或者是說,它所有維次全部都突破了。真正所有維次突破,那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說的「零極限」,零極限沒有邊際,零極限裡面,時間、空間都不存在。沒有時間,沒有先後,當下即是;沒有空間,沒有距離,這是不思議的境界。你看第一個總的來說,從清淨上講,第二個從量上來講,莊嚴是美好,清淨功德成就,量功德成就。清淨就是極樂,離一切苦,得一切樂。
「三者莊嚴性功德成就」。性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性是自性、是法性、是實性,真實性,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那我們就曉得,中國老祖宗們說本性本善,我們在外國所有宗教經典裡面看到神性。上帝之性,神性,是什麼?是愛,愛就是神性。中國人稱為是本性,佛法裡稱它作自性、作法性。法性就是真心,真心是愛,真心是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這一句是雙關語,我們把字拆開來,出是出世間,世是世間,世間、出世間的善根都從性功德生的。我們對自己要有愛心,慈悲就是愛。佛經不用愛,用慈悲,為什麼?為的是怕我們學佛的人把慈悲兩個字意思解錯了。因為世間的愛,裡頭有情,有情執,這個愛不是真的,情執會有變化。所以佛法用慈悲。慈悲,慈悲是理性的,也就是理智的愛,這裡頭不是感情的。理智的愛,永遠不會改變,是真的不是假的。它的基礎是自性,它不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的愛有變化,自性裡面的慈悲沒有變化。所以慈悲稱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悲心是憐憫,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是悲心。看到別人受苦受難,同情心就生起來,自然會去幫助他。不但看到人有災難,看到動物有災難你也會去救牠;看到樹木花草有災難,你也會幫助它;看到山河大地,一切地方有災難,你都會全心全力去照顧。悲心!從悲心裡面生出慈心。所以慈悲都是愛心,一個是幫助他離苦,慈是幫助他得樂,慈悲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佛用什麼方法落實大慈大悲?用教學。為什麼?佛說得很清楚,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你迷失了自性,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對於這一切境界,物質、環境、思想、念頭跟大自然的現象,你都看錯了,都想錯了。所以你就做錯了、說錯了,帶給你的痛苦、苦難。如果你把這些真相都搞清楚、搞明白,覺而不迷,你的看法正確的,想法是正確的,你沒有災難,你只有快樂,你沒有苦難。所以,教學才是真正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手段,幫助你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一定要用教育。所以諸佛跟這些法身菩薩,示現在十法界,幫助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裡頭有有情的、有無情的,一個都不捨,幫助他覺悟。
佛出現在世間決定是以教師的身分,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去做個老師。老師這種地位、這種身分,在中國古代是普遍被人所尊敬的。中國古代社會尊敬兩種人,一個是教師,一個是醫生,為什麼?這兩種人都是救人的。你看,醫生救人身命,教師救人慧命,都是救命恩人。而且他們不要報酬。醫生把你病治好了,不會跟你講價錢要多少錢,不會,完全隨意。家庭富裕的人多供養一些,家庭貧窮的人甚至於沒有辦法供養,醫藥都是醫生布施給你。他的目的是把你的病治好,讓你恢復健康,這是他最快樂的事情。老師教學幫助你破迷開悟,目的就達到了,所以也不講求報酬的。報酬是生意買賣,醫生跟教師說不出口,這不是買賣,這是救命,一個救身命,一個救慧命,老師救慧命。這兩種人實在生活都很清苦,中國人講清寒,可是在社會上被人尊重。他雖然很清寒,一無所有,他走到哪裡都有人照顧,這是為什麼?感恩。他雖然沒有教過我,沒有給我看過病,他跟我的同類看過病,我的同類接受過他的教誨,那我怎麼能不感恩?所以這是社會上兩種特殊的人物,不為自己,全心全力照顧苦難眾生,沒有自己。
大乘教裡頭,常將宇宙一切萬事萬法把它分為六大類,就全包括了。這六大類第一個就是性、相,性是能生,相是所生。性沒有相,這常說的,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自然現象,它沒有,它能生這三種相,能現這三種相。這是第一對。第二對理、事。一切事一定有個道理,有理就有事,有事就有理,從理上你要能夠看到事,從事上你要能看到理,你才真的通達明瞭。第三對是因、果,從因上你看到果,從果上看到因。那相,從相上看到性,從性上看到相。這是誰?法身以上,法身以下沒這個能力。性相、理事、因果總的來說一體,這真正明白了,真正覺悟了,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
美國修藍博士二十一號到這裡來訪問,他們老祖宗從古代傳下來的這個治療的方法、治病的方法,用什麼?就是用這個理念。他知道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有一切問題都不在外面,你到外面去找,怨天尤人,你就大錯特錯,你在造罪業。一切問題在內心,不在外面。幫別人治病,那人跟我是一體,他跟我沒有裡外之分。知道人跟我是一體,所以拿到他的病歷,展開來看,這是我的病歷,我要把這些煩惱、把這些疾病的因,他說統統清理乾淨。我們講的清理心,你心裡頭有這些東西,把它清理出去,恢復到清淨。清淨心出現,那個人的病就好了,自然就好了。
最明顯的一個病例,一個例子,他曾經在夏威夷醫院(精神病院)工作了三年。這個病院裡頭所收的是嚴重的精神病患,他們會殺人,他們會無緣無故起衝突。所以這個醫院醫生都怕病人,怕病人打他、攻擊他,護士也都怕這些病人,常常不上班,常常請假,沒有人敢跟這些病人接觸,搞得很煩惱、很麻煩。修藍博士進入他們的醫院,每天自己在一個房子裡面看這些病歷,清理自己,他跟病人沒有接觸過。三年的時間,把這個病院裡三十多個嚴重精神病人全部恢復健康。病人恢復正常了,醫生、護士也都很高興,病人完全離開了,這醫院就沒人了。三年三十多個。這個成績做出來之後,這是很大的震撼,美國的醫學界知道了,這不可思議的事情,就請他去講演,說明他的理論跟方法。方法非常簡單,理論就是你一定要肯定自他是一不是二,要好好清理自己,所有問題都在自己身上,與別人根本不相干。
實際上這個道理,跟我們早年李老師教我們換心是一個意思。他那個清理什麼?就是把自己內心裡面這些負面的、不好的東西統統清理出去,連不好的記憶都把它清理出去。你何必想這些不好的東西!叫你的思惟全部想正面的,不要想負面的,統統清理出去。李老師教我們念佛的人,把阿彌陀佛請到心裡去,把別的東西統統清理出去,打掃乾淨,裡面只請阿彌陀佛進來,念念只有阿彌陀佛。比修藍博士那個還要高一著,他那裡頭有清淨心,沒有阿彌陀佛;那個裡頭清淨心不是百分之百的清淨,為什麼?他還有清淨在裡頭。阿彌陀佛是染淨統統清除掉,只存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性德,圓滿的自性,無量的功德。這個方法、這個成就肯定比夏威夷土著這個高明,我們得做出來!
我們身心原本是健康的,這個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要肯定。不能把自己想成一個病人,一點點病痛就受不了,就放在心上,這個不好,你的病痛會愈來愈嚴重,無法治療。醫藥是很有限的工具,我在二十多年前在美國,曾經跟一個醫生,中國人,在美國行醫,我用佛法的觀點告訴他,病人相信醫生,醫生相信病人,病可能治好,怎麼治好的?信心治好的。如果病人不相信醫生,醫生不相信病人,決定治不好。一切法從心想生,念頭重要。現在醫院裡頭,我看他們的報告,有一種叫對病人的安慰劑,實際上它不是藥。沒得治了,無法治了,開一點東西給他吃,告訴他這是最好的藥,你吃了之後你的病馬上會好了。病人也不知道,信以為真,吃了病真好了。他怎麼好的?他那個念頭把它轉好的,是這麼個道理。都是佛經上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意念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
所以今天如果是你得了癌症,醫生說不能治療了,你就用佛法來做個試驗,你的試驗成功了,你就度了好多好多人。這個試驗就是你把阿彌陀佛請到心裡頭來,把你那個什麼病的念頭、健康的念頭統統掃出去,我全部都不要,我就要阿彌陀佛。如果三個月效果卓著,你再去檢查,病沒有了,你就會度很多人。所以得了重病,好事不是壞事,讓我來做表演的,表演成功,多少人從這個地方信佛法了,相信意念能量不可思議,這是科學家說的。我們相信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跟科學家講那個意念是一樁事情,意念的能力、能量,其實是一樁事情,兩個說法。不但可以改變我們身體,恢復健康,而且可以化解地球上災難,布萊登所說的,美國的量子學家。棄惡揚善,棄惡,就是把所有惡的念頭,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言論、不善的行為統統清除,不要放在記憶裡頭。把這個記憶放下,把這個記憶清除、捨掉,沒有這個記憶。所有記憶都是好的、都是清淨的、都是善良的,純淨純善,問題就能解決。這些事情佛菩薩會做。
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這個祕密,叫念力的祕密,發現這個祕密,他們今天在追蹤、在求證。現在這個證明案例已經有幾千件了,繼續不斷追蹤。如果事實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對我們養生之道、化解災難的方法大有幫助!縱然不能將災難完全化解,也可以將災難大幅度的減輕,不至於造成嚴重的危害,可以做得到。所以在這方面,我們不能不認真去思考,如何把自己自性裡面深處的大慈大悲心把它發掘出來,把它發揚光大,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賢首國師所說的四德,好!講得簡單。第一個「隨緣妙用」,就是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一切隨順眾生。能受得了,自己沒有任何意見,自己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自己有意見、有成見就不能隨順,自己心裡清楚、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就可以隨順,隨順不礙事。自己裡面不乾淨,隨順就礙事,就會產生喜怒哀樂;自己心裡面清楚、乾乾淨淨的,不礙事,隨緣妙用。妙用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你把性相、理事、因果看透了,全都明白,這就沒事了。
第二個,給社會一切大眾做好樣子,「威儀有則」。我們把佛陀的教誨做出來,聖賢的教誨做出來,做出個好樣子讓大家看。這個做出好樣子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修行,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身體動作是身的行為,身口意三業。依照《弟子規》,依照《感應篇》、《十善業》,把這些裡面所講的,善的統統做出來,惡的統統改正過來,這叫修行,這就是好榜樣。威儀有則,則是好樣子。第三條,「柔和質直」,叫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態度柔和,言語真眨|直是真眨瑳]有妄語,沒有欺騙。最後一條「代眾生苦」,我們要做得很認真,為什麼?別人才相信,別人才會受感動,才會也跟著我們一樣來學習。對聖賢的智慧相信了,對古聖先賢那些方法、理念予以肯定,這些東西是真理,能救我們自己,能救我們家庭,能救我們國家,能救這個世界。極樂世界的好榜樣足夠了,我們學不完的。
第四,「莊嚴形相功德成就。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這從比喻上來說的。形是形狀,相是相貌,這從事上講的。形相,偈子裡說得好,淨光明滿足,清淨光明。怎麼做?沒有私心,就做到了,無我,就做到了。有我、有私心就有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慢疑是嚴重的染污,不清淨。滿足這兩個字非常要緊,滿足就是知足,知足常樂。知足的人無求,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個人多快樂,他一無所有,快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過的是什麼生活?乞丐的生活,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最快樂的人生,是什麼?乞丐,乞丐要學釋迦牟尼佛,都成佛了。一般人講知足,我到底生活還能過得去,乞丐一無所有他知足,這了不起,這真正是好榜樣。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是乞丐,財產就三衣一缽,三件衣一個缽,那是他全部財產。養身,你看日中一食,每天出去托缽一次,晚上找個樹蔭底下,樹下一宿。沒有貪戀,樹下只一宿,第二天不在這個樹下,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這個樹很大,樹蔭很好,我每天都在這個樹下,這是什麼?起貪心了,你想擁有,要佔有。他沒有這個念頭,第二天別的地方去了。
淨光明滿足,我們想想這五個字,形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生活,是不是很恰當?清淨光明,一切滿足,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的淨光明眼開了,他才有能力教化眾生,他才能為我們做出最好的表演。威儀有則,表演給我們看,真的是知足常樂,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事業是教學,「得天下之英才而樂育之」,這人生一大享受,人生最快樂的事情。跟他學的人,證阿羅漢果的、證菩薩果的多少!那是天下的英才。不是英才,怎麼能成菩薩,怎麼能成阿羅漢!阿羅漢跟菩薩在佛門裡面都是學位的名稱,跟釋迦牟尼佛拿到學位了。這個學位是有條件的,阿羅漢的條件,見思煩惱清除掉了,證阿羅漢果;菩薩不但見思沒有了,塵沙也把它清除掉了;最高的,無明煩惱清除掉,這就成佛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成佛不稀奇,你本來是佛。
所以在這個地方的形相,形相功德成就簡單說三樁事情,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福德,第三個,智慧、福德的成就都在知足,都在滿足這一句。智慧是光明,福德也是光明,因為福裡面有慧。釋迦牟尼佛用什麼布施來修福?他用的是三業,身口意,心裡面無盡的慈悲,這是福;無量的智慧,在生活當中、在教學當中、在待人接物當中圓滿的顯示出來。福慧的根本就是知足,不知足的人,再高的地位、再多的財富,他都生活在苦惱的世界。為什麼?他還不足,患得患失,得到的怕丟掉,為這個擔心;沒有得到的想求,他心不能安定下來。知足的人心是定的,心是安的,心是快樂的;不知足的人永遠在痛苦。
後面這一句是比喻,如鏡,鏡能照見,鏡之德,照見而不染。你看鏡子照外面,它有沒有染污?沒有。這意思教給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一絲毫染污都沒有。我們的心要像鏡子,照見,沒有一樣不清楚,裡頭乾乾淨淨,一點都不染污。如果照見,要記在心裡,就染污了,常常回憶想它,那就被染污了。照見的時候歡歡喜喜,正在照的時候不染污,照完之後更沒有染污,不留印象。不留印象就是不用阿賴耶,阿賴耶是記憶,不用記憶。修藍博士講的,特別是不好的記憶,一定要清除。那佛法,好的記憶也清除,為什麼?你才真正能常住在清淨平等覺中。如果不好的記憶清除掉了,好的記憶還在,你的心還是不清淨,你還是在搞輪迴。不好的東西沒有,全是好的,你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迴。善惡的記憶全沒有,你超越六道了,不在六道,而且不在十法界,在一真法界了。這是佛菩薩為我們表演,教導我們。
這個東西說起來是容易,做起來很難。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善惡全部清理乾淨,我什麼都不要,就是阿彌陀佛。這就真管用了,比斷煩惱、消業障容易太多了。一句阿彌陀佛,煩惱不斷自己沒有了;一句阿彌陀佛,業障不消全消了、全不見了,你想這個方法多妙!這是我們要學的。如鏡日月輪,日月是表光明,鏡是表前頭的滿足,無求無爭,一塵不染。
第五,「莊嚴種種事」,你看前面講性相,後頭要給我們講事理,事多,所以叫種種。「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備跟具意思相同,備諸跟具足意思相同,備是完備,沒有欠缺;諸,諸是多,無量無邊。珍寶性,珍寶性是一切事的理,理體,珍寶是比喻、是形容。為什麼?性是空的,叫空寂,也是寂淨,淨是乾淨,寂是寂滅。這是從事之體上來講的。底下一句就從事相上講,種種事上講,具足妙莊嚴,這裡頭統攝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看到「極樂妙果圖」,是正面的具足妙莊嚴;我們看「地獄變相圖」,那是負面的妙莊嚴。這妙什麼意思?妙是非有非無,這叫做妙。有不是真有,妙有;無不是真無,迷的時候他真有苦受。可是覺悟的人眼目當中是平等的,這是我們在學習當中常常提到,消業障,從消業障上來看平等的,天堂跟地獄平等。
你造的善業,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業,不但惡的沒有,善的也沒有。為什麼?善惡是對立的、是相對的,邊見要是破掉,相對就不存在了。什麼人破了邊見?初信位的菩薩就破邊見了。所以修證有沒有階級可言?說真話沒有階級。如果有階級,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往上去,惠能大師怎麼能一下就到頂上!沒有階級。階級從哪裡產生的?是從迷悟產生的,悟了沒有階級,迷了有階級。那我們想,覺悟了,你看看,時間沒有了,時間沒有,先後次序沒有了;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遠近距離沒有了。佛跟眾生平等,都在當下,當下就是此時此地,就是當下。真的嗎?真的,彌勒菩薩給我們講的,就是當下那一念,一念覺悟了,念念覺;一念迷了,念念迷。佛菩薩的教誨用意在哪裡?用意就是轉迷為悟,幫助你把這一念迷把它清除掉,一念覺就出現。為什麼?覺是本有的,迷是本無,這個一定要知道。一念不覺這迷了,這是本來無的,覺是本有的。智慧是本有的,煩惱是本無的,迷了,把智慧變成煩惱;覺悟了,把煩惱解除了,又恢復成智慧。全在迷悟!所以諸佛菩薩的教學教什麼?就是幫助人破迷開悟,問題全解決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八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5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六零九頁,第一行: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這十七種,我們學到第五種,現在看第六種。「六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偈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無論是依報正報,依報的莊嚴就是物質環境,經上說得很多,為什麼要莊嚴?無非是表法。表法裡頭最重要的莊嚴,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看過了,依報是環境的整齊清潔。佛陀一生教學都在曠野、山林、樹下,那是大自然的莊嚴。我們能相信,而且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任何一處講經,當地的山神、水神、土地神、樹木花草這些神靈,都在護持道場。所以我們相信,這個樹林一定非常茂盛,花草形色,這講妙色,一定壯觀,像極樂世界一樣,寶香遠聞,襯托出正報的妙色莊嚴。正報妙色莊嚴,第一個身心健康,這是妙色的基礎、妙色的根本。身心健康,當然最重要是心,心裡面是正念分明,沒有邪思、沒有雜念,心健康身就健康,就像《還源觀》上所說的「柔和質直」,這是妙色的基礎,心地柔和,心地慈悲。修學淨宗的人,心是佛心,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心令一切諸佛讚歎的,我們在前面讀過,一切皆成佛。心是這樣的,願也是這樣的,當然行為也不例外。
如何幫助眾生圓成佛道,彌陀的弘願不可思議,四十八願裡頭曾經發願,名號令遍法界虛空界都能夠遠聞。如何落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樂意給阿彌陀佛宣揚,諸佛講淨土經論、介紹淨土法門就是宣揚彌陀名號,讓一切眾生都能知道這個名號,而且很容易記得,常常念在心裡。利根的人他覺悟,他把名號放在心上,變成心是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那我們自然就明白,他得阿彌陀佛圓滿的加持。這一加持,宿世今生煩惱自然破了,業障也自然消了,必定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去了。這就是彌陀本心,一切皆成佛的圓滿。我們在經上看到這些記載,聽到釋迦的說法,確實合情合理合法,我們能夠相信、能夠深信、能夠不疑,這才能得聞法的受用。這是功德的成就。於是我們不知不覺就學會了,理明白、事也明白了,把經中的道理教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
正報裡面的妙色,我們從什麼地方看到?從那些鄉村、農村裡面念佛的阿公阿婆,從他那裡看到了妙色。這些老人年老了,兒孫都長成了,沒有憂慮,晚年一心念佛。他知道的東西雖然不多,他那個心真盏綐O處,一天到晚佛號不離口,無論你給他講什麼話,他都是滿面笑容,聲聲彌陀灌在你的耳朵裡頭。經教裡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把阿彌陀佛的種子,從他口裡念出,你聽到了,灌到你阿賴耶識裡頭。他就是一句話,一天到晚就是一句話,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論你給他講什麼,他都點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妙色!確確實實是祖師大德所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叫真念佛。到往生的時候表演妙相莊嚴,肯定都是預知時至,一絲毫障緣都沒有。
他宿世今生那些冤親債主到哪去?為什麼不來找他?就像新加坡居士林陳光別老林長往生一樣,陳光別老林長是個虔盏姆鸾掏剑菍斗鸾桃粺o所知,只是從小跟著老人拜佛念佛,不懂教義。自己是個銀行家、大企業家,哪有時間念佛?哪有時間去聽經?不可能!晚年生病,在家裡面休養,休養的時間很長,就想起我們在居士林講經。他告訴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那個時候是居士林的總務,把我們講經的光碟送給他看。所以他的病床面對著就是一台電視,播放我們講經。他聽了兩年,每天聽經八個小時,念佛八個小時,兩年。兩年有成就,告訴李木源居士,他要往生。李木源居士告訴他,你現在不能走。他說為什麼?居士林的人事不穩定,你一走,這個道場就亂了,只要你在,你是個精神領袖,大家都尊重,不會有問題。他就答應了,這一答應又過兩年。諸位曉得,聽經一天八小時,四年;念佛一天八小時,四年。
往生的前一天,找我去給他做三皈依。他預知時至,聽說三個月之前,他在一個紙條上寫到,是八月七號還是什麼?寫這個日期,寫了十幾個八月七號,八月七號那一天他走的,三個月之前這麼清楚。冤親債主多,沒有障礙他,真正得佛力加持。正好那個時候我們在居士林辦短期的培訓班,培訓講經的法師,一屆是三個月,這時間不長。他在病重的時候,我們培訓班的學生,四個人一組,日夜輪流幫助他助念,陪他聽經、念佛。他往生是早晨往生的,下午那一班四個人,回到居士林之後,他的冤親債主不少人,幾百人,跟著這四位法師到居士林來。在居士林,進到居士林裡面,那個女孩子叫什麼?她叫美璇,杜美璇,附在她身上。然後說話,他們是老林長的冤親債主,老林長往生極樂世界,他們很歡喜、很佩服,不找麻煩,跟法師到居士林,居士林的護法神准他們進來,進來的目的,希望來聽經、念佛。
那天我正好在香港講經,打電話打到這邊來,我讓那邊的法師,首先給他的冤親債主做三皈依,再請他們聽經。請他們進講堂,他們不敢去,他說講堂佛光太亮了,他們睜不開眼睛。最後商量在餐廳,餐廳裝了兩台電視機,他要求聽《地藏經》、聽《十善業道經》。我們機器架上輪流給他們播放,那時候是錄影帶,三個月日夜不停。三個月之後這些人都走了。這些示現都是莊嚴妙色功德成就。無垢是清淨,老林長四年都在生病躺在床上,一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煩惱斷了,業障消了,預知時至,非常安詳。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是他的冤親債主來報告的,附在杜美璇身上,告訴大家老林長往生了。這些冤親債主都沾光,都親眼看到,都要聽經,都要念佛,在居士林三個月功德圓滿。這光明清淨照耀世間。
老林長的往生,對於修淨土法門的同學來說,非常大的鼓勵。這是什麼?來作證轉。所以生病好事情,增上緣,如果不生病,他沒有這個緣分。不生病怎麼可能這麼好的、這種殊勝的緣分?這就是真實的功德。如果病中不聽經、不念佛,雜心閒話,那肯定又去搞六道輪迴去了。福報大的人造業肯定多,單單殺生吃肉這一條,那個業就很重。所以病是他的增上緣,讓他有時間放下萬緣一心來聽經念佛。他真幹,愈聽愈歡喜,愈念愈歡喜。所以我們讀到妙色,依報、正報,要偏重在正報上,我們心地清淨光明,面孔就放光。
第七,「莊嚴觸功德成就」,觸在五根裡面是身業,身接觸外面的環境叫觸。眼、耳、鼻、舌、身,身是觸,接觸外面的環境。例子舉得好,「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迦旃鄰陀是一種鳥的名字,中國可能沒有,羽毛可以製成柔軟的衣服,鳥的羽毛製的衣服。這個鳥羽毛非常柔軟,你摸它觸覺感到很舒適,用這個來比喻寶性功德草。這種只有極樂世界有,為什麼?極樂世界樹木花草全是七寶功德成就的,這個世界是一真法界。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得的身體是法性身,居住的地區是法性土。我們這個世界是法相,身是阿賴耶的相分,居住環境也是阿賴耶的相分,就是阿賴耶的境界相,跟極樂世界不一樣。
經上所講極樂世界,全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即使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是什麼人?經上講得很清楚,五逆十惡、毀謗正法,造極重罪業的人,臨終懺悔認錯,發願求生淨土,佛還是攝受。這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下輩往生的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全都是造惡業的,惡業輕重不一樣。下下品那是阿鼻地獄的罪業,臨終回頭改過自新,都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攝受。阿彌陀佛來接引,慈悲到極處,生到極樂世界全是法性身。法性身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法性本來沒相,能現一切相。現的相,現在哪裡?現在實報莊嚴土。所以實報莊嚴土裡面的身跟一切萬物不生不滅。也就是說,阿賴耶是波動現象成就的。法性身,我們聽到惠能大師的報告,能大師告訴我們,他總共說了五句話,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就是說法性是如如不動的,不像阿賴耶,阿賴耶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這波動現象,它那裡不是的,不動。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生萬法就是指的法性土。
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居住的世界是不是法性土?是,不能說不是,但是它變質了,它的本質是法性。怎麼變質了?妄想、分別、執著把它變了,變成十法界。因為一個妄念才動,自性裡頭就出現了一個阿賴耶識,就出來了。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阿賴耶是一半真一半妄。也有人稱那一半真叫第九識,妄叫阿賴耶。可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變的?阿賴耶的業相、轉相、境界相變出來的。完全是這一分迷,不覺;那一分覺,那就見性了。明心見性,那就覺了,叫菴摩羅識,法相宗說的。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也就是說,假的是動的,你看我們起心動念,所以念頭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身體物質現象,身體是物質現象,桌椅板凳、山河大地這全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全是動的,也就是一秒鐘它的波動現象是一千六百兆次。只有一真法界,就是諸佛實報莊嚴土它不動,那個地方的人壽命很長,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人的壽命三大阿僧祇劫,所以無量壽。
古來有祖師說,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無量壽是有量的無量。因為它很長,三個阿僧祇劫很長,這是有量的無量。可是這三個阿僧祇劫之後,他決定成就,無量的無量。為什麼?他證得究竟果位,妙覺如來。妙覺如來,他住在常寂光,不住在實報土。常寂光不生不滅,這就是真的無量的無量。因此我們可以說,它這個有量無量跟無量無量是接著的,銜接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極樂世界的無量壽是真的無量的無量,那一點不假。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機會太難了!開經偈好像就為這個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那是專門對《無量壽經》講的,他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遇到了,稀有難逢。我們遇到了,要是錯過了,這叫真可惜。天下學佛的人多,遇到這個法門的人不多。遇到這個法門,能夠理解這個法門、相信這個法門的人不多,你說這多麼寶貴。理解了才會有真信,有真信才會有真願,真信真願我們決定得生,這一生沒空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一切究竟圓滿,許許多多東西不需要學習,你知道。為什麼會知道?一切法是自性變的,自性變的,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只要明心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達明白了,轉煩惱為菩提。
下面第八,「莊嚴三種功德成就」,這三種都是環境,第一種是水,第二種是地,第三種是虛空,都是居住環境。水很重要,在我們這個世界很重要,到極樂世界還是最重要的,把它擺在第一位。「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這是極樂世界有八功德水,水有八種功德,稱它為八功德水。偈子裡面說寶華,這是蓮花,七寶池中蓮花非常非常之多,十方世界念佛往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蓮花可以這麼說法,極樂世界樣樣都是圓滿的、都是平等的,只有蓮池裡的蓮花不平等。蓮花的色彩不一樣、光明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十方世界的眾生品類不一樣。
世尊告訴我們,舉我們這個世界為例子,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真的相信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沒有懷疑,發願往生,只要這個念頭一生,七寶池裡頭就長了一朵蓮花,蓮苞,沒開。這個人念佛的功夫深,天天念,很勤快的念,這個花就長得很快,愈長愈大。極樂世界有變化的東西就是蓮花,其他的沒有。將來往生,佛就是拿這朵蓮花,這朵蓮花上有你的名字,一點都不會錯,你的名字寫在蓮花上,阿彌陀佛拿這朵蓮花來接你。到了極樂世界,你就是這朵蓮花。蓮花有沒有開?未必。蓮花裡面也有佛給你講經說法,那是化身佛;蓮花如果一開,你所見到的是報身佛。我們念佛功夫愈勤,念得愈多,花愈大,到極樂世界很快花就開了。所以說寶華千萬種,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光明不一樣。
彌覆池流泉,彌是滿滿的,花,七寶池整個池塘都是這些寶花。如果這個念佛的人退心了,念了幾年不念了,或者改學別的法門,不想到極樂世界去,這花就枯死了,就消失、沒有了。所以在極樂世界看到有生有滅的就是蓮花。我們相信很多蓮花開,也有不少蓮花枯掉了,學一段時期不相信了。這個不相信的原因與教學有關係。釋迦牟尼佛在世,修學淨土法門的人,絕對不會有退心的。佛天天在講、天天在教、天天在勸、天天在鼓勵大家,所以他沒有問題。佛滅度之後,世世代代祖師大德都講學,都講這部經。在中國,我們把講經的這個事業是正業,疏忽了兩百年。前面一百年,清朝末年還有講的,真幹的人不多。西方文化到中國來,科學技術,這很稀奇,中國人看到這個東西很喜歡,對佛法、古聖先賢教誨,慢慢開始懷疑了,到這個一百年完全沒有了。於是我們就曉得,在現在這個狀況之下,七寶池蓮花,一大片一大片枯掉了,沒有了。這個情形我們能夠想像得到。那要怎麼辦?我們要認真弘揚這個法門、宣傳這個法門。當然最好的是要給這些大眾修行人做榜樣、做好樣子,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增長大家的信心、願心。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這兩句是形容七寶池裡面之美。你看到動態,極樂世界風吹花葉,這些花都是寶,全都是七寶,所以光照在這個寶它有反射,你看到非常之美。
第二,「莊嚴地功德成就」,地是大地。「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這是極樂世界的大地上,大地有宮殿、有樓閣,這些宮殿樓閣是往生到極樂世界菩薩居住修行的住所。宮殿整齊壯麗,大小不一樣,形式也不一樣,美不勝收。為什麼會不一樣?隨眾生的意念,它變化的,有人喜歡住大房子,宮殿就特大;有人喜歡小茅蓬,茅蓬也非常壯麗,隨著我們的喜愛。而且宮殿喜歡在空中的,它就升在空中,不在地面;有些人喜歡在地面,宮殿在地面。而且宮殿可以隨身,你要到他方世界去,這宮殿就像飛行工具一樣,它就飛過去了,到他方佛世界去了,沒有一樣不是隨心所欲。宮殿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什麼也沒有,可是想要什麼,那東西就在、就現前了,不想要就沒有了。不像我們房間擺了很多家具,很麻煩。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宮殿裡頭都沒有東西,客人多了,念頭才動,一切布置都布置好了,不要操一點心,都布置好了;客人走了,那些家具全沒有了,桌椅板凳全沒有了,隨著你的念頭變化。那個世界的同居土,確實像我們這個世界化樂天一樣。欲界第六層天福報最大,他化自在天。第五層是化樂天,是自己變化,隨心所欲,自己變化。極樂世界不是的,他化。誰化的?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大施主、大功德主,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都是他老人家變化供養的,我們不能不感恩,我們今天不能不念佛。
這裡面還有一個殊勝,觀十方無礙。在哪裡?就在宮殿,就在樹林,宮殿周圍都是寶樹,在樹林裡面能夠看到十方剎土,在宮殿裡面也能看到十方剎土。像我們看電視一樣,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景觀,統統都呈現在寶樹林間,在宮殿之間都可以看到。不但能看到現前、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我們在前面讀過,極樂世界的天人,凡聖同居土裡頭的天人,六種神通具足,天耳徹聽,天眼遍觀,能看到十方世界,能聽到十方世界眾生說話的音聲,一點障礙都沒有。儘管各種不同的言語,他全能聽得懂。為什麼能聽懂?他有他心智通,你還沒有說話,心裡才想,動個念頭,他就知道了。這個世界無障礙的世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跟華嚴世界沒有兩樣。雜樹異光色,樹的品種非常之多,光色不一樣,叫美不勝收。我們這個世間人喜歡樹木花草,大概這種愛好十方世界是共同的,所以極樂世界的花草樹木特多。
寶欄遍圍繞,欄杆是宮殿樓閣外面的裝飾,有欄杆,有道路。《彌陀經》裡面給我們說「黃金為地」,那個為地是什麼?那是鋪的道路。我們這邊道路用柏油鋪的,水泥鋪的、柏油鋪的;極樂世界鋪馬路的是黃金,你就曉得那個地方的珍寶太多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所以欄杆道路周遍圍繞,四通八達。那個裡面沒有車馬,也沒有現在這些汽車,這個東西都沒有,他們不需要。人人都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飛行變化,想到哪裡去,念頭才動,身體已經到達了,比光的速度還快。這樣的生活方式,這能不去嗎?我們在此地乘飛機到美國,還得飛十個小時;在極樂世界,這一動念已經到了,不需要交通工具。遍法界虛空界十方諸佛剎土,不但你能去,而且你能一時都去,每一尊佛剎土都去。一時同去,什麼方式?分身。極樂世界的人,人人都有這個本事,千百億化身,有多少佛國土,我就化多少身、就變多少身。這個化身跟本身一樣靈,管用,不是不管用,管用。到那邊去供佛,到那邊去聽經聞法,你說你一天聽多少佛法?絕對不止一部《大藏經》,一部《大藏經》太少了。無量無邊諸佛,每尊佛給你說一句,那就是圓圓滿滿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龍樹菩薩在龍宮看到的《華嚴》,大本《華嚴》數量多大?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麼大的分量,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天的時間就圓滿了。所以他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個都搞清楚、搞明白,現在還要花時間去學嗎?不幹了。到極樂世界我幾天就圓滿了,我在此地,費那麼大的功夫,費那麼多的時間,不幹了。搞一樣,就搞《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幫我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我就證得大圓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法,我到那個地方全就通達了、就明瞭了,多省事!佛教導我們這個方法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得定開慧。要搞這個東西,不再搞其他的了。
在這個世間智慧開了,智慧裡面一定有知識,知識裡頭沒有智慧,這個很重要。所以東方人求智慧,現代西方人求知識。我們去訪問倫敦的學校,我們只看了三個代表性的學校,牛津、劍橋跟倫敦大學。我們細心去觀摩,他們求知識。所以有人說這個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同意這個說法。知識是不是萬能的?不是,知識有侷限性,解決問題是局部的,不是圓滿的,而且往往有後遺症,智慧沒有,智慧解決問題是圓滿的、是究竟的,沒有後遺症。這就是現在知識造成問題,造成了社會動亂,造成了地球這麼多的災變。這問題怎麼解決?那要靠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能幫助這個世界恢復安定和諧,能幫助地球化解災難。
第三,「莊嚴虛空功德成就」,這是空中的莊嚴。「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這是空中。空中有色彩,有光、有色彩,無量寶交絡,現在空中。羅網遍虛空,羅網是宮殿裡面一種裝飾品,古時候有,現在沒有了。現在我們到一般宮殿看不到了,大概故宮還有,日本很多寺院裡面有,用銅絲編成的。這個羅網有兩個作用,第一個是裝飾,第二個是防止鳥雀到梁上去蓄窩。因為梁柱雕梁畫棟,那是藝術品,那是國寶,藝術品,你可以看,你不能去摸它。那個柱子,他用銅絲編成網,你能看得見,你摸不到它,這是防止大家都去摸,這會損壞了。梁也都是非常之美,統統用銅絲做的網,我在日本看到的。所以從前宮殿建築跟寺院都有,真的是藝術品,藝術宮殿美不勝收,全是表法。一根柱子刻的什麼?一部經的故事,你細細觀察,那是一部經。在極樂世界,像這些藝術品,我們能夠想到它的內容是什麼,十}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