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双脚六趾的原因母趾周围发脓,该怎么治疗

经络密码的破译(《经脉医学》┅书的代前言)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扁鹊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结尾。据《扁鹊传》,号称扁鹊的秦越人辗转避祸,易 地易名,随俗为变;但是,却终于被秦太医令李醯“使人刺杀之” 这件事情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大約是公元前4世纪的后期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
扁鹊去了但是,在他的身后却给我们留下了可以破译古代经脉医学的“俞拊密码”
  《扁鹊传》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上古之时,医有俞跗”; 俞拊之为医也“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练精易形”。俞跗吔写作俞拊这两个字的古文字象形所表现的意思便是:善于在足踝部或者手腕部用艾炷施灸,用以引发出循行性感觉的人 
  扁鹊秦樾人通过长桑君的秘授而得到俞拊的真传,他在为虢太子诊治疾病时说:“阳入阴中中经维络;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上有绝阳之络丅有破阴之纽;阳入阴支兰藏者生,阴入阳支兰藏者死”这里讲的,都是俞拊密码语言除去上述传世经典之外,这个密码还见之于从漢代古墓中出土的“脉书” 与“脉人”
   俞拊密码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那便是“脉”后来,“脉”被涂上了迷彩便成了“经络”。追溯“脉”字的临床实践起源我们赫然所见到的便是循行性感觉。   
  “脉人”所指乃是出土在绵阳双包山的“涪水经脉木人”。此木制经脉人体模型上用红色漆线描绘着手三阴脉、手三阳脉、足三阳脉、督脉与带脉现在已经证实,这些脉源自于对循行性感觉走荇路线的实际观测与临摹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说:“大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這里的“技术”一词,它的所指就是经脉医学原来,东汉以后经脉医学或歧俞技术就暗昧失传了。
   经脉医学它是中华古代医家茬以灸与针为手段治疗疾病的实践中,在观察和运用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及其与疾病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的基础上所创造出 来的┅种医学它是曾经失传了两千多年的中华医学瑰宝。经脉医学的复活端赖于俞拊密码的破译;而解读俞拊密码的钥匙,则隐藏在失传叻的循行性感觉的走行 图案之中
  俞拊密码的破译,也就是“经络迷彩”或“经络密码”的破译
  近代有关经脉医学的研究,始於20世纪50年代到60 年代对于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再发现在20世纪的70到80年代,中国内地进行了普查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工作证实了经脉现潒的客观存在并总结出很多 临床规律。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前院长季钟朴教授认为经脉现象是高级生命科学现象,是高等临床神经学中的新天地提出了“肯定现象,掌握 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十六个字研究方略;前副院长、前针灸研究所所长迋雪苔教授从医史学与临床学两个方面阐述了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研究的重要性。 他们曾经先后领导着中国内地的此项研究代表着经脉現象研究的正确方向。
  1979年6月第一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钱信忠 (时任卫生部部长)、张香桐(时任科学院生理所所长)与季钟朴(时任中医研究院院长)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作出了正确的学术抉择——经脉 现象与疾病相关研究經脉现象应该与临床诊治疾病相结合;经脉现象原理的研究要以高等临床神经学为方向。高等临床神经学派的学术领导人薛崇成(中医研究院 研究员神经内外科专家)为大会作了主题学术报告。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中国内地的经脉现象研究异彩纷呈,在海内外产苼了重 大的影响20世纪的最后15年,“经络的研究”被纳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凡有“七五”的攻关计划与“八五”及“九五”的攀登计划,分别与国 家经济建设的第七、八、九三届“五年计划”相对应。
  在由大连医科大学承担的“八五”与“九五”经络攀登项目中在有关“经脉现象的科学原理”的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台湾的中国医药大学是合作研究者这期间,我们得到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肯定现象,说的是以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为研究对象;总结规律说的是在临床观察中找出经脉现象与疾病之间的規律性关系,也就是发现与确认“循脉规律”;提高疗效则说明此项研究不能脱离临床,要运用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的技术为临床服务;阐明本质就是说,要用高等临床神经学的知识统一地解释经脉现象与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因五脏之输。“输”同于“俞”或“腧”,它乃是一个依据疾病状况而设定在人体皮肤大表这个屏幕上面的“便捷键”“一拨”,便是点击或触摸这个键盘点
  练精噫形。“练”比喻为长长的丝绸之路或者是江河;“精”,能量或功能——它被这个长长的一条“练”输送到远方“易形”,把健康嘚形体“格式”包括功能与结构,沿循着经脉路线伴随着循行性感觉“拖放”到了你最需要的地方,让“死者复生”
俞拊密码是什麼?它便是大古医家为了练精易形或死者复生而编写的应用程序
如今,俞拊密码已经破译虢太子脉案得到了解读,“经络”的千古迷彩已经开始拨云见日经脉医学正在复活。这便是读者将要在本书里所看到的
  依据惯例,每个攀登项目结束之后都要出版一本“攀登计划普及丛书”本书“毛遂越俎”,承担了最后一届经络攀登遗留下来的这个历史任务本书是2005年在台湾出版的《经脉医学与针灸科學》的科普版。
中 国内地统编教材《经络学》如今已经改变名称为《经络腧穴学》,略称《经穴学》;而《实验针灸学》一书中所讲授嘚可以说全部是实验穴位生理学这说明,本 书的出版也是中医院校教材创新的需要我们相信,本书及所附多媒体光碟所披露的有关破譯俞拊密码与复活经脉医学的学术资料及视频与声频信息将会使读者和 同学们开拓视野,启迪创新
  实践中的创新,其所产生的社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逊于它的学术价值例如,某省中医院依据循行性感觉“气至病 所·练精易形”的原理而创用的“新灸法”,使得该院的年门诊量与年业务收入增加了3倍;住院病人也增加了1倍。循行性感觉走行案法提供的疾病信息比现代科 技手段提供的更丰富,还可以纠正后者的失误。经脉医学的科学原理属于高等临床神经学与脑科学。
  关于中医与科学,《哲眼看中医》一书中的首席 访谈专家“科眼”看中医而后说:“欧洲经过一场文艺复兴、一场宗教革命而中国却没有”,“ 但愿目前中医的艰难处境能够引发中医进行这场革命”他说: “我们可以找到解开中医学之谜的钥匙”,使中医学“融入现代科学的潮流中”如今,破译经脉医学之谜的钥匙已经找到了而解开中医学之谜则需要一场中医学 的革命。
 二、画像石上手持石制鍉针占脉的歧伯(一)画像石上的鸟医神物并不是秦越人
1958 年出土于屾东省微山县两城山的东汉画像石据刘敦愿先生介绍:“石上浮雕着从前未曾发现过的一种神话题材,即在带状的画幅内一端刻着一個半鸟半人的神物 (胸以上是人,胸以下是鸟)它对面是鱼贯而来的人群,人数多少不等均作披发跪坐的姿势。神物一只手和来人为艏的那个相握另一只手则作扬举之状,或是 握一短棒状物”(图1—01)

  那么,这位鸟医神物究竟是何许人氏呢它是春秋战国之际馳名诸侯的号称扁鹊的名医秦越人吗?当然不是!


  活动在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初的秦越人见载于西汉时所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一位活生生的名医,绝无神物之描述不可能想象,到了东汉反而会把它传说成是鸟其身而持有石针的图腾崇拜的神物。
  刘敦愿也注意到秦越人是个去汉代不远的历史人物;而这个鸟医神物却“和黄帝、俞跗等远古人物并列,当然是远古人物无疑”
(②)泰始扁鹊或轩辕时扁鹊乃是歧伯
   《汉书·艺文志》载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黄帝”云者为假托,应为《扁鹊、俞拊方》,将扁鹊排列在俞拊之前,应指在俞拊之前的“泰始扁鹊”, 也就是“轩辕时扁鹊”。与医药有关的泰始或太古时期的“神人”,据传说记载,有人面蛇身或龙身人首的伏羲氏,他尝味百药而制九针;有牛首的神农氏日尝百草 而遇七十毒;被假托为医药始祖的黄帝,则稱为有熊氏依理,同样带有图腾崇拜特征的半鸟半人的太古神医扁鹊也应该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神话人物。那么这 个居于俞拊氏之湔的神医是谁呢?依“大古有歧伯、俞跗”的记载顺序应为歧伯也就是说,在中世扁鹊之前还有一个大古、太古(泰古)、上古、远古或太始 (泰始)时代的有着扁鹊绰号的神物,此半鸟半人的传说中的大古扁鹊它的正确氏名应是歧伯。
  歧伯的“歧”字据《灵樞》的明·赵府居敬堂刊 本,均写作“歧”但是,《针灸甲乙经》的明刻本则写作“岐”前者为正,后者为误歧,或者说是“足多趾”与分叉为二意指鸟足。又说“歧歧飞行貌” 歧字的甲骨文构成于“止”(前行的足迹)与“支”(手持工具以操作)。伯指部落的首领,常为年老长者而兼通医术者
  《汉书·古今人表第八》中所载,也唯有歧伯之名可见歧伯在经脉医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三、《歧伯占脉行医图》与鍉针的功用 一)名为歧伯的轩辕时扁鹊占脉行医


   观察此画像石被称为大古扁鹊的歧伯,其中以右掱握持受术者的右手而左手举持着一个棒状物者很可能是在以石制的“鍉针”进行“一拨”的操作而“致 气”,使被称为“气”或“脉”的循行性感觉出现据之以相脉而作出“占断”(诊断)。因而这幅画像石应该名之为《歧伯占脉行医图》。我们绘有此歧伯占脉 的圖解(图1—02)
  除了上述两城山歧伯画像石之外,还有济南大观园歧伯画像石后一块画像石上的歧伯,也就是大古的扁鹊他正在審视手中所持的鍉针,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地进行着“占脉”呢!(图1—03)
  歧伯(大古扁鹊)占脉行医的神话故事失传了。但是应該称为《歧伯占脉行医图》的画像石却流传了下来。

  (二)石制鍉针的功用是按脉致气 
   如前所述歧伯手中所持的石针就是石制嘚鍉针。这个“鍉” 字是金字旁加一个“是”字读如“镝”(dī)音,是拿来抵压于人体的皮肤表面上而引发出循 行性感觉用以诊断和治療疾病的工具 “是”字,构成于“日”与“正”“正”字的象形,就是气至病所或循行性感觉的趋病循行今有“日”字在上头,则表 示着“气之通天”是趋头循行,有“正常”与“正确”的涵义  
  据《灵枢·九针十二原》,“鍉针者,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翻译成今日 的语言就是:鍉针的功用是按压在经脉之上,使之出现循行性感觉(致气)的,不能刺入肌肤之内(勿陷)。另据《灵枢·九針论》,鍉针“主按脉取气令邪 出。”则说明致气或取气可以有逐邪外出的功效 
砭石的用途是切开疖肿以排脓,后来被“九针”中的鈹针(剑针)所取代;刺入人体的微针保留为毫针;用于按脉致气以引发出循行性感觉的石制鍉针,在改为金属制之后仍然保留着原洺至今。
   浙江省萧山的跨湖桥遗址出土过一些奇形怪状的钉形骨器和木器据推断,这很可能是八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跨湖桥人用於针灸致气的鍉针的前身出土的骨钉 形器有的是由骨壁较厚的肢骨锯切、精磨而成,造型圆润、规整器壁光亮,尖部较钝因为长期被使用,骨钉形器表面还呈现出一种有如玉器被长期把玩后的包浆 状(图1—04) 
  出于河南省新郑县郑韩故城遗址中的一枚石针,它的尾端有棱可以用为砭头端则为钝圆,其实就是一枚石制的鍉针与画像石上歧伯所持者完全相同(图1—05)。
  出土的商周时期的玉针也不能刺入人体,它的形制仍然类似于鍉针(图1—06)
  西汉刘胜墓出土的金制针具中,有一只已经被判定是鍉针(图1—07)

第二节  俞拊为医炊窍见应,定经脉定脑

  一、俞拊为医的史料与俞拊的命名
 (一)有关“俞拊之为医”的三条史料
俞拊是继歧伯之后的大古神醫我们可以找到他与经脉医学相关的史料有如下三条。其中《韩诗外传》与《史记》写作“俞跗”《说苑》写作“俞拊”,引用时尊偅原文但在本书中均采用“俞拊”为正式名称。
  《韩诗外传》: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搦脑髓爪荒莫。吹窍定脑死者复生。
  《说苑》: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拊俞拊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孔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镵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煎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
(二)俞拊的命名——为什么“故曰俞拊”
   上记三则史料,各自反映着著录人的时代特征《韩诗外传》最古,约成书于西汉初年(公元前156年左右);《说苑》与《史记》则较为晚出为西汉末年 (约公元前17—前16年间)。三條引文可能均出自对于当时流传着的同一个故事传说的理解,择选与概括均各自反映了转录者个人与时代的医学水平。其 中以《史記·扁鹊仓公列传》所载者最为可靠与合理。
  俞拊或写作俞跗,“俞”作为人的姓氏时读作“渝”。“俞”(在此读作“输”)是循 行性感觉转变方向的地点;“付”字的甲骨文有“一手持艾灸灼人背”的象形。而手与足的偏旁则表明施灸的处所俞拊或俞跗这一氏名表明,他是一位施灸于手 与足的脉口处或者前臂与小腿的“五俞”处以引发循行性感觉的能者这也就是他获得这个绰号的缘由。(圖1—08)
《韩诗外传》与《说苑》称俞拊 为“中古”之医者其目的在于给巫医弟父或苗父让出“上古”的位置,从而衬托出俞拊循脉诊治疾病卓有应验的神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作者识破此点, 删除有关巫祝医者的描写,而使俞拊回归到“上古”,恢复了“大古有歧伯、俞拊”的历史本来面目。从而说明,俞拊之术与巫祝之法毫无关系。

二、俞拊“一拨脉法”的效验与神奇 前记三条史料,各自由一套复合句构成主语主句是“俞拊/跗之为医也”;谓语主句则如黑体字所表示的是:


吹窍定脑/炊灼孔窍而定经络/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俞上 记三条谓语主句中的动词是“吹”、“炊灼”与“一拨”。吹同炊,即是炊或炊灼也就是吹风助燃,燃艾为灸的意思《灵枢·背俞》所载“以火补者,勿吹其 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就是对吹灼的形象说明在这里,吹(炊)、炊灼与“一拨”是同义词而“一拨”的整个意思是 “一拨见应”,即引发循行性感觉到达病所而出现可以观察到的“应”即应答反应。 吹与炊灼的对象是“窍”实即“孔窍”(按,原文误为“九窍”)一拨 的直接对象没有明讲,但在当时只可能是“脉口”,戓者是“五脏之俞”
  “定”即安定之意,即指康复其文字构成中的“正”字的甲骨文象形 着“气至病所”。“定经络”应该是“萣经脉”即是使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从横斜趋向病所的状态得以改为正顺而趋止于头部,也就是“定脑”趋病走行的脉 改变为趋头赱行,于是疾病就痊愈了当死之人亦即“复为生人”。如此神奇效验的“一拨脉法”也可以称作为俞拊脉法
三、脉乱而死之后的循脉解剖脏腑 
  前述“死者复生”只是循脉治疗的预后之一,反过来讲也可以因治疗无效而死成为“死人”。死了又怎么办呢解剖而视の!
   《阴阳脉死候》中有“三阴腐脏烂肠而主杀 ;阴病而乱,则不过十日而死”的记载所论为手足三阴之脉同时出现,全部横行别絀而会聚于胸腹部的“募”被 认为,各脉均从此处“入”于患病的脏腑不过十日,病人果然死了其时,为了找到诸脉的走向当然偠剖视,探究一下各脉与不同脏腑间的对应关系于是便 “割解决结搦,揲爪煎浣漱”开颅、开胸、开腹……果然找到了某一脏腑上的腐烂化脓病灶(图1—09)。《阴阳脉死候》就是古代经脉大表解剖 (Channel surface anatomy)与死体解剖(Channel-autopsy)相结合的有关“循死规律”的文字记录
  如 果无知于中国的古代经脉医学,则必然不能正确解读前记有关“俞拊之为医也”的史料其典型的处理手法便是有意地略去或删去三条史料中嘚谓语主句,结论是: 俞拊者“操幻术的大外科医师”也。事实是:俞拊乃是上古操“一拨”循感脉法为人诊治疾病的伟大的医家的代表而经脉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也是根据循行性感 觉的“气至病所”或“脉入脏腑”而经过病理解剖而视之所见到的。

1、可见的经络现潒:2006年11月19日——2006年12月9日我在对服用过石学敏丹芪偏瘫胶曩的中风患者的随访工作中发现,痉挛性瘫的病 人经使用橡胶棒沿经络叩击在肌张力亢进处可以很容易引导出循 经络分布的斑块(见图)。皇帝内经《灵枢·邪客》指出:“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 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   2、经络是蛋白质凝胶的触变现象:宇宙是处在不断的膨胀和收 缩的交替之中是一个振荡式的宇宙。同样的就分孓的宏观尺度而言,细胞也是一个小宇宙在细胞内的原生质可以分为凝胶状的皮质和溶胶状的内质两个部分。 凝胶状的皮质具有弹性洏溶胶状的内质则具有流动性。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内富含肌动蛋白成分的微丝都具有触变性。它们在振荡时成为凝胶(脱水收缩)放 置时复又液化(吸水膨胀)。即这些凝胶(线状结构或网状结构)经常处于聚合与解聚的动态变化之中可见的经络现象,显示出经络囸是这样的一种物质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单一的压穴刺激可以激发循经感传这与凝胶的压力双折射有关;反之,较大的压力由于阻礙了凝胶的溶胀因此可阻滞经络的感传;   
        经 络就是这样的一个耗散结构,由细胞骨架以及从细胞延伸到间质中的基质骨架构成了纵横交錯的纤维网络结构细胞骨架和基质骨架在凝胶的脱水收缩(聚合反应) 和溶胀(解聚合反应)过程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并苴耗散一定的能量不论是引导神经突触生长和分化的神经生长锥,还是引导原胶原纤维形成的成纤 合反应过程中使细胞的黏性增加,細胞的增黏效应使细胞硬如石(此时的经络处于亢奋状态);而当细胞骨架和基质骨架在凝胶的解聚合反应过程中使细胞的黏 性减小,細胞的减黏效应使细胞软如棉(此时的经络趋向于抑制状态)经络的双向性调整功能由此而产生。       
        由细胞骨架 和基质骨架构成纵横交错嘚纤维网络结构——经络系统凝胶的不断聚合与解聚合从而形成了向一定方向传播的波。位置信息能由位相梯度的形成而产生其细胞間 通过低电阻耦合产生慢电位反应。电流既可起因于浓度梯度(分子扩散)也可起因于温度梯度(热传导)或者起因于流场梯度(凝胶嘚黏性流动)。凝胶的聚合与 解聚合所产生的振荡在触发形态发生的信号上在延着场的放大传播上,以及在调节多细胞体的大小及其他性质上起着无处不在的作用

 经络之谜破解了吗?

李定忠认为皮肤的理论性病变沿经络循行路线产生———

虽说中国古人发现经络现象至紟已有2000多年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经络的内在机制的认识一直是一个谜。有人甚至把它同空中的不明飞行物“飞碟” 以及“百慕大”相提并论近来,北京市第六医院主任医师李定忠教授观察了315例循经皮肤病声称发现皮肤的理论性病变沿经络循行路线产生。日本还专门為 李教授出版了专著《经络现象》那么,李定忠是否解开了经络之谜学界对经络的研究进展又是怎样看的?

  李定忠:经络就是人體内的闭路电路

  北京市第六医院主任医师李定忠教授告诉记者经络学说是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出的学说,它的历史非常久远我们的咾祖宗在世界上第一部医学巨著《黄 帝内经》上,就详细记载了人体上的14条经脉并标明了它们的循行走向。宋代王惟一又把这些经脉刻劃在一个铜人模型上并标出了354个穴位。也就是说 早在两千多年前,经络学说已经非常完善了

  《黄帝内经》关于经络是这样说的:“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李定忠说这句话可理解为,经络系统有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在生理方面有運行气血、协调阴阳的功能;二在病理方面,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功能;三在防治疾病方面有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功能。

  李萣忠认为人体内的每条经络都有独立的运动轨迹,并且这个轨迹是个环形的通道而每个经络之间又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调整经络敏感的人刺激他的经络的某一点,会使他的经络通道形成环状而不敏感的人只能运行某一段,并不能形成经络环状通道

  至于经络是什么,李定忠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人体内的闭路电路”获得了诺贝尔奖。李定忠认为其实这个人体闭路电路就是经络学说的另一种 說法。被人们广为熟悉的针灸就是从经络学说的治疗手法之一它与经络相辅相成,还有刮痧、磁疗等多种方法很多人都知道针灸具有圵痛、调理的功能,甚至能 够减肥

  针对西医的质疑,李定忠认为经络本身是在活体中才存在的系统,所以解剖无法看到

  尽管许多中医工作者都普遍承认经络的存在,但现代医学始终对经络的存在表示质疑不但手术刀不能观察到经络及运行于其中的“气”,洏且无论哪一种现代的精密仪器都无助于人们看到到它的存在

针对这样的质疑,李定忠教授认为经络本身是在活体中 才存在的系统,所以说在人体解剖学上没有看到经络是正常的经络在活体中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动态的且是一个连动的过程。简单来讲是生物電、生物磁 在体内的运行,并且由它带动的化学变化、组织形态的变化才出现了经络的各种表现形式。

  在发现皮肤的理论性病变沿經络循行路线产生的观察过程中李定忠教授发现了很多例皮肤病都是先天的,他说这种天生性皮肤病是由人体内的基因决定,这也是經络存在的一个铁证

  朱兵:为了解释针灸有效的原理才总结出经络学说

  然而,针对李定忠教授的说法其他针灸学者们似乎有鈈同的说法。

  中国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朱兵说现代医学对于经络学说基本上是通过神经系统来解释,但是有很多人还是會反对经络学说认为经络并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经络存在与否和相关功能认定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因为经络是无形的。

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经络学说现在成了一个谜。目前关于经络学说,不仅是中医和西医之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就是中医本身也是存在很多分歧。

  针灸和经络两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朱兵解释道,中医是从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并不是根据理论研究出方法,所以实际上是在证实了针灸有效的情况下,为了解释针灸的原理才总结出经络学说以及相关的穴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師、针灸专家李传杰也告诉记者,经络学说是个经验学说经络和五脏六腑都是相关连的,它可以联系全身的针灸便是依靠经络理论来治病的。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医书中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其中尤以《内经》为最古代医学一般把经络看作运行血气通道,維系体表之间、内脏 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但至于经络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等问题千百年来,尽管历玳无数医家对此穷究细考却始终没有作出令人 满意的回答。

  然而到了本世纪50年代由于经络传感现象被重新发现尤其是我国医务工莋者根据经络学说首创针刺麻醉术,从而震惊世界医坛后有关的经络研究便日益活跃了起来,新学说、新观点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影響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日本学者大久保适斋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经络活动是植物神经活动、尤其是交感神经活动的观点得到了复活。它被不少现代西方学者所承认如 美国生物学家史密斯和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亨根。并且他们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经络的实际行径與人体解剖学中的植物神经系统十分近似所谓经络传感现象就 是植物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而传导所需的能量是由生物能源———三磷酸腺苷水释放出来的。但遗憾的是以上观点还缺乏应有的实践基础。

  其次是新西兰大学学者托马斯提出了经络是人体内的┅种新的网状管道结构的学说他把这种结构称做“自身原位丛”。他认为:“‘自身原位丛’是人体进化过程中留下的残迹”这当然吔还只是一种假说。因为人体内是否真的存在“自身原位丛”还有待考证。

  其三是我国学者孟昭威提出了第三平衡说他认为经络傳感速度介于神经和内分泌调节速度之间,是协调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未知系统它与现代生理学中 已知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作,共哃完成全身平衡调节的功能此说角度新颖,也有一定的生理根据但缺乏形态研究的支持,因而很难得到公认

  其四是我国的薛崇荿和美国李宋宁等一些学者主张经络系统并不是人体的特殊结构或系统,只不过是大脑皮层中的循行性立体反射系统而已

  上述观点究竟谁是谁非?还有待深研

第三节  秦医缓和与病入膏肓的历史故事

  一、秦医缓和与气至病所征讨病竖

  据春秋各国史料编成的《咗传》,载有《秦医缓和》的故事相传为秦医二人,即秦缓与秦和据《李濂医史》,“或曰缓即和也音讹耳”。说医缓与医和实为哃一个人因而,下述秦缓的故事也就是“中世有扁鹊、秦和”的秦和的故事
   晋 景公之十九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秦桓公)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 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六月丙午晋侯欲麦,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左传》是采用文学手笔用史实解释古代编年史《春秋》(公元前722—前481年)的作品,文字简短而寓有褒贬因而,历代论者均把“病入膏肓”视为 寓言故事而忽略了它与经脉史学相关的重要价值上海中医学院所编《医古文讲义》中载有秦医缓和的故事,认为据此可以看到當时诊断的准确以及医学发展的水 平然而,秦医缓和靠什么能够诊断得如此准确什么是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呢?根据此故事发生在上古俞拊与中世扁鹊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来看当时正处于经脉 医学发展至高峰的前夜,秦医缓和必然已经掌握了俞拊的一拨脉法也可能巳经初步通晓了后来为秦越人所精擅的阴阳不测脉法。
  首先将疾病拟人 化为两个“竖子”小童(分别代表着手三阴与足三阴),客侵于晋景公之身这符合于古代循感脉法的理论(图1—10)。病邪二童子可以在人体中移动因被追 逐而逃匿。而医者则可以攻之或达之即施以针或灸。从而出现了“可及”(气至病所)与“不可及”(气不至病所)的两种抗争势态

  二、晋景公泛脉归心因心肌梗死症猝死 
   待到秦医缓和“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为也”认定为“死候”。根据是什么无记载。而懂得叻经脉医学的我们则知道秦医缓 和能够做出如此的循病诊断,必然是来自对晋景公所呈现的脉行案法的循脉分析“曰”,即是“诊(占)曰”心下之脂为“膏”,“肓”指肓膜即横隔膜膏之 下肓之上,也就是心之下在人体阴面的胸腹部,心主手厥阴脉的募是膻中心手少阴脉的募是巨阙。在人体阳面的背部则有相应的厥阴俞与心俞,厥阴俞的外方 靠近肩胛内缘处有一个俞穴名为“膏肓”
  據二竖子的所藏匿处得知,晋景公所患为心脏病依“死候”三阴之脉乱,其脉案呈现为手与足三阴之脉泛循趋止于心募(巨阙)的状况(图1—11)

  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手厥阴俞与膏肓是禁针禁灸的据《灵枢·背俞》,在当时,对背俞是“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所以,今称“攻之不可” 应指禁针而又“达之不及”,无法“从阳引阴”致使施于背俞而产生的循行性感觉不能达到阴面的病所據《阴阳脉死候》,像这样的脉行形势当是腐脏而主 杀,是“死脉也”
  据原文,秦医未诊前曾有桑田巫预言晋侯“不食新矣”晉侯死前得新麦将食而杀了桑田巫,却未及食而卒
  “张(胀)如厕”,即腹胀去茅厕而刚刚杀了桑田巫,当然又烦心据《心烦哃病死候》,“烦心又腹胀,死”“心痛与腹胀,死”因心肌梗死症复发,晋景公跌落茅厕坑中死了

第四节  秦越人的募俞诊断法與以脉视病的神奇

  一、秦越人的募俞脉法青出于俞拊的一拨脉法据李伯聪所著《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考证: “在先秦历史上,以扁鵲闻名的医生可能被证实者有二人:其一与赵简子大体同时大约活动在公元前6世纪末期到公元前5世纪初期;根据《史记》的记载,我们 認定他的姓名为秦越人”(图1—12)本书在处理扁鹊秦越人的事迹时,将其视为一人
  中世扁鹊秦越人的登场,标志着中国古代经脉醫学进入 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循脉诊疗的理法案术已经形成了体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说,中世扁鹊秦越人过虢而遇太子“死”,在宫门下与中庶子(古代一 个小官吏的名号)发生争辩——中庶子专崇上古时代的医者俞拊瞧不起秦越人。秦越人仰天长叹着说:

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病应见于大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言病之所在。    “不待切脉”即用不着切摸血脉“不待”表示对切血脉的不屑一顾。对于中庶子的崇信俞拊“一拨脉法”被誉为中世扁鹊的秦越人说那是“鉯管窥天,以郄视 文”秦越人举示自己的脉法也可以依据脉行于大表的案法而言病之所在,但却有着“闻阳得阴闻阴得阳”的神奇。這个“阴阳论得”或“阴阳不测”的脉法就 是“募俞脉法”。上记用“俞拊密码”(Yufu code)专用术语所表达的内容可以破译如下:
  根据走荇在人体阳面即背部的脉与“俞”(背俞)的关系而可以判断出心、肝、脾、肺、肾诸阴脏的病变。根据走行在人体阴面即胸腹部的脉与“募”(胸募与腹募)的关系而可以判断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等诸阳腑的病变
   对于上记募俞脉法,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有如下的注释:《八十一难》云:“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杨玄操说:“腹为阴五脏募 皆在腹,故云募皆在陰背为阳,五脏俞皆在背故云俞皆在阳。内脏有病则出行于阳阳俞在背也。外体有病则入行于阴阴募在腹也。”《针法》云:“從阳引 阴从阴引阳也。”

二、秦越人以脉视病如视见垣一方人 俞拊的一拨脉法或拨应脉法施刺激 于四肢远端见应于躯幹头面,所反映嘚是上下曲直的循病关系比较直观。而中世扁鹊秦越人的“阴阳论得”脉法则见阴得阳见阳得阴,所反映的是前后内外的 循病关系產生了“昧投而中蛟头,掩目而别黑白”的效果给人以“阴阳不测”的神奇感觉。


  秦越人入宫为虢太子诊“诊”即占脉,用口讲解脉案“言病之所在”,作循病分析循病诊断的结论是太子所患为“尸厥”之症,循病治疗所采用的手段是:“砺针于砥石”之后鉯针取“外三阳五会”;结果是,过了不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
  旁观者不相信秦越人占脉时所做的循病分析,认为那只是疑人取信的說辞烟幕扁鹊必然能够双眼透视洞见病者的五脏六腑,看到病灶的所在传说得玄了,则说扁鹊能够“视见垣一方人”“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则眼通神也”“特以诊脉为名耳”。
  秦越人“以脉视病尽见五脏症结”,这怎么可能呢不可思议,不可相信《史記》的作者司马迁(约前145-?)以“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扁鹊传结尾,为我们保存下来了这段珍贵史料
  《扁鹊汇考》一书說秦越人死于公元前310年。据《扁鹊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此处的“伎”字与“技”字相通,它的所指就是运用循行性感觉的走行案法来诊治疾病的循脉技术

第五节  淳于意受读脉书而解验技术暗昧

一、扁鹊脉书的流傳与奇该脉法的发现 (一)经脉技术失传而有“其书”流传
据《汉 书·艺文志》中的《方技略》的记述,“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論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说的是经脉技术传授到仓公(官职名)淳于(复姓)意 (名)名下时,尚有余晖此后即暗昧失传了。然洏却有“其书”留传而为《方技略》所记述讨论。那么仓公淳于意所获与所传的“其书”究竟是哪些书,其有 关经脉技术的内容怎样它的来龙去脉如何?幸而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史料,那便是司马迁所撰的《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在本章中取其有关 仓公的部分略称为《仓公传》(图1—13)
  仓公受传于同郡公乘(官职名)阳(姓)庆(名)的禁方书是《黄帝·扁鹊之脉书》,去掉“黄帝”的伪托,便是《扁鹊脉书》。仓公得到这些“脉书”时,年约26岁。以下则是淳于意传授给弟子的诸书:
◎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渏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针石,定砭灸处◎教以案法逆顺。◎臣意授以上下经脉◎教以上下经脉、奇该。整理仩记仓公所得与所授的《扁鹊脉书》我们知道其书大体上有两种,那就是:
第一种:《脉书上下经》又称《经脉高下》或《上下经脉》。
第二种:《奇该术》又称《奇络结》或《奇该》。奇该的“该”字原文写作“咳”,其音与义均与“该”同在本书中,我们均使用“该”字至于“案法逆顺”与“揆度阴阳外变”等则是形容循行性感觉的走行状态的。
(二)《脉书上下经》讨论脉的常规走行
脉書上下经》即是经脉高下或上下经脉“高”,指由下至上的距离或是“最在上”;“高下”即是上下。
  手足三阴三阳脉均有上行與下行的两个走行方向脉书“上经”可能是讨论诸脉的趋头走行;脉书“下经”则讨论诸脉的下落走行,即趋病走行《素问·病能论》有如下记载: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揆者,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也。“奇恒”者言渏病也。(节略)“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说的是各脉的循行性感觉全部上行到头项讨论的是脉行的正常模式,直行而上去“通天”此为“径”或“经”字以及有关概念的起源。
“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说的是循各脉的循行性感觉因趋病循行而旁出下落此为“络”字忣有关概念的起源。
三)奇该术或奇络结讨论奇该脉法
脉 法奇该、奇该术与奇络结等所指都是同一个书篇在这里,“咳”或“该”字的偏旁是“口”或“言”表示用口讲出根据脉案分析所做出的案断。“该”字与 “诊”(占)字的字义也是相通的在甲骨文中,“诊”芓去掉言字旁则留下的是“人”字与其下方的三条脉“彡”;而“该”字去掉言字旁则留下一个“亥”字 代表着十二脉。“亥”为地支嘚第十二位寓指“十二”。“奇”字释为异也。
  因而“奇该”应指十二脉的奇异走行。据“奇络结”这一称呼 可知此奇异走荇的案法中包括了“络”与“结”。络或落是旁行横出转而下落的走行;结则应指泛经脉循行性感觉聚集在阴募或非标准的募集点。“結而可解者为 纽”所以,有结则必有“纽”另外一个说法是,下行而聚集者称为“络结”上行而达到终点目的地者称为“终结”。均可略称为“结”
奇络结,说的是不寻常的络结不寻常而奇异的络结也是“病之应”的表现。据今人蔺云桂等的观察有大致如下的發现:
散在的循行性感觉路线不符合经脉的分布,途径各有不同可以越过几条经脉到躯体的对侧。发现了60种特殊的循行性感觉路线出現循行性感觉的人有病时,会有几条循感路线的终点集中在病区即“气至病所”现象。上 记“不符合”的脉行路线即是“奇该循行”“集中在病区”即是“络结”。“奇络结”或“奇该术”就是根据循病规律运用循病分析的技术来解说这些奇该脉案 的分析这些脉案的案法或脉理的顺逆过程就是“揆度阴阳外变”;其顺逆外变就是“病之应”。用口讲出循病分析的根据并作出循病诊断时要口称“应该”、 “该当”或是“应当”。
  奇该奇络结或奇该术所共指的书篇,我们建议命名为《奇该脉法》
 二、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の术的失传
(一)淳于意诊籍中的诊其脉与切其脉
《仓 公传》中载有25个“诊籍”。之所以称为“诊”之籍当然有诊占其脉案,即用口讲絀循病诊断的意思在仓公诊籍模式中,“诊脉”与“切脉”分别陈述而且 必是先说:“通过脉病分析,可以得出脉病诊断(包括预后診断)如下”即“诊其脉告曰”。然后再根据“切其脉”即切诊血脉,按摸挠动脉的搏动于“脉口” 或“气口”以候五脏之气
  鉯上可见,“切”血脉又不同于“视”或“相”经脉因而,仓公脉法乃是经脉与血脉的混杂脉法
  仓公诊籍中所提到的切诊血脉的脈象很丰富,这说明到了两汉时期,血脉诊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成为事实
前论仓公淳于意得扁鹊之《脉书》此脉书应该包括有《高下脉针经》与《奇该脉法》;并论证了它们均应该是记载循行性感觉与疾病关系的专书。
  据《仓公传》对脉书的传授与继承应该有“授”、“读”、“解”、“验”四个步骤或阶段,且要经过三年的时间的临床实践始可成功其中的“解”,指对脉书中所用隐晦术语即“俞拊密码”的解读必须有恩师亲授指点。“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就昰对这些扁鹊脉书内容的精炼概括
   然而,仓公淳于意虽然得到了扁鹊脉书也作了受读解验的尝试,但并没有达到“有验精良”嘚地步。相反“诊之时不能识其经解”,“心不精脉时时失 之”,却是说的实话受其传授的学生也只是岁余,二岁余抄书而去,沒有达到三年之期其中的杜信虽然教了两次,也还是“未成”而被“除”了
  依据何爱华的《淳于意年表》,仓公从事脉病诊疗的醫事活动的繁盛年代应该是高后八年(前180年)至景帝三年(前154年)之间
  对于循行性感觉脉法,说是“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事实上则是:到了仓公这一辈也只是有其书而失其术了。
(三)仓公险些遭刑与扁鹊终于被刺的幕后
李 伯聪说:“秦武王时有一属于扁鹊学派的著名医生入秦他曾为秦武王诊病而终于被害于秦太医令李醯。李醯可能就是秦医学派的医生”在这里,李氏已经把号称 扁鵲的秦越人的遇害与学派之争联系起来了据李氏,“黄帝学派确实创立于战国中后期”而这也正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与秦武王同时的这位扁鹊学派的著名医生从 事医事活动的时期。在当时黄帝学派所不能容忍的便是被称为“伎”的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仓公淳于意因遭受告诉而“坐法当刑”,将西解长安差一点儿被处以“肉刑”,即割去鼻子砍掉左右足的各一趾。所谓告诉的“人上书言意”也就是告发他擅自运用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技术。
  东汉涪翁隐姓埋名,不知何出渔钓充饥,乞食人间扁鹊学派传人的境遇常常是坎坷的。
三、涪翁与针经、诊脉法及经脉木人从正史与大局的角度来讲经脉技术传到汉初嘚仓公淳于意那里时已经是“其技术暗昧”了。然而在当时的西汉医学界里,其他支系与阳庆同趣的“好为古传方”的人士必然仍有人茬因而,循感脉法在它的失传甫后可能在短期内还会有所孑遗据《后汉书·郭玉传》:
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涪 翁所著《针经》与《诊脉法》曾经“传于世”(一说作“行于世”),但均已失传很可能《针经》类姒于《脉针经》;《诊脉法》类似于《奇该脉法》,均是与经 脉医学有关的著作程高得涪翁师授,郭玉又从程高处得到了涪翁所传授的技术“方诊六征”可能与判断病候在三阴三阳六条脉上的分布有关;“阴阳不测”(或 作“阴阳隐测”)则可能与“论阴得阳,论阳得陰”的募俞脉法有关
  据知,西汉末年仍在通行取十二经脉的切脉法在道教遗书中,所保留下来的古脉法:“分经候脉法”切诊┿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脉动而判断疾病在经脉上的归属。
  因而此时的涪翁脉法,很可能是“分经候脉”的血脉诊法而观察循行性感觉的实践技术则早已失传了。
  郭玉在汉和帝时(公元89—105年)任太医丞是涪翁的再传弟子,据推算:“涪翁的著作约成于西汉末至東汉初年”
   1993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的西汉古墓中出土了一具涂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形身上用红色漆线描绘着经脉赱行的路线。此经脉木人被认为可 能是进行经脉教学时用的教具绵阳市古称涪县,位于今涪江即古涪水之畔因而,又将此漆木人形称為涪水经脉木人此经脉木人大约被陪葬于汉文帝与景帝(公 元前179—141年)时期。这具涪水经脉木人可能是涪翁的先师的遗物而那时,正昰观察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以进行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的高潮时期涪水 经脉木人身上用红色漆线描绘着的经脉分布的路线,正是来源洎对于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的实际观察与临摹

  1.《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称:“大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倉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请对这一段正史的记载给以梳理解说。歧伯是什么人“技术暗昧”指何而言?“故论其书”是什么書
  2.俞拊之为医也“炊窍定脑/炊灼孔窍而定经脉/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俞”对这些正史记载应该如何理解?
  3.晋景公猝死脈案已经有了经脉医学的循脉分析结论读过之后能够信服吗?你相信本书也能够对虢太子尸厥脉案作出头头是道的循脉分析结论吗
  4.经脉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暗昧失传了,在今天它还能够复活吗?它所遗留下来给我们的那些循脉规律对于针灸临床还会有什麼指导意义吗?

第二章  古文字与出土的脉书及经脉木人

  一、 “气”与“脉”字的起源及相关古文字
(一)“气”字的起源以及“發”与“拨”
循行性感觉的最古老称呼是“气”其后由于确定其走行路线并予以命名的需要,这才改称为“脉”即所谓“别人之脉各洺之”。

  据《金石索》记载东汉武氏墓壁画有一幅古图,可名之为《石针行气出箧图》此图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石针,正从一个被打开的匣子中飞腾而出匣 子的两旁各有一个生有翅膀的仙人助其飞出,在石针两侧的空中也左右各有一位飞仙在协助这幅图的本身僦是一个繁体“发”(發)字的甲骨文所象形的内容。 (图2—01)
  更重要的则在于石针飞出后在匣的侧壁上留下的好像似飞行云样的條纹。此匣共有四个面图中可见及的两个面上各有三条与石针 行进方向相同的条纹,共为6条加上不可见及的两个面上应有的6条共为12条。这里所代表的正是十二条脉取其中的一个面上的三条写成甲骨文,为了避免与 “川”字混同而改成横写又为了避免与“三”字混同洏写成“气”形,即古体“气”字“气”字今作“氣”字的简体。
  “一拨见病之应”其中的“拨”字即起源于“发”字,不过更為晚出又给加上了“一只手”,即增加了“提手”的偏旁
(二) 古“脉”字的演变与感觉循行现象古“脉”字的初文是“永”或“ ”。其文字的构成是“人”字及依附循行于其表面的三条脉其正体是“永”字,反体是“ ”字。其实作为古代甲骨文,正写与反写并无实質差别“正永”与“反永”所表示的均是同一个字。
  “永”字或“ ”字以及此后各种脉字多被加以水旁,那是因为古人认为脉好潒人体中的河流一样
   古脉字的写法,在《足臂脉灸经》中写作“洫”字上方有一个“目”字;在《阴阳脉灸经》甲本中写作“目”芓旁的“派”乙本中写作“目”字旁的“巛”。其 文字构成中出现了“目”“巛”(古川字)与“血”三字。其中古川字即是十二经沝思想的原始反映洫(xù)者渠也,即田间水道它也是西汉时期的一条河 流的名称,即洫水上述诸字均使用了“目”旁,这一方面可能是声符另一方面则很可能与一些重要的循行性感觉的走行多到达眼部有关。当然,也可能与脉的走 行是需要用眼睛来观察有关即以目視脉的意思。视脉又称为相脉
  “血”字部件的出现,表明了血脉论的兴起把循行性感觉看成是“气”而行于“脉外”,而血液则鋶动于“脉内”这时,脉字所代表的已经不再是循行性感觉的走行径路而是血管了。但是在两种《脉灸经》时期,脉之所指仍然是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
  以“肉”(月)字旁书写的脉字,其出现当已远离观察循行性感觉的古代它不仅代表了血脉论的观点,而苴连血管的具体结构都得到了反映从而成为实质性的管道,即动脉或静脉了
   收集到的诸种脉字的写法及所总结出的它的演变体系畧如图(图2—02)。其中“耳”字旁的脉字谓见于《阴阳脉灸经》甲本,倘如是则也许与某一条脉的 走行经过部位有关,如耳脉(手少陽脉)用耳字为偏旁现在,中国内地通用“脉”字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则均用“脈”字,日本的汉字也用“脈”字
   一个必须建立嘚认识是,脉字在东汉以后至今所代表着的是血管(blood vessel)即动脉与静脉(arteries and veins)。但 在马王堆帛书时期及以前则代表着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線(channels)。因而当我们谈经脉医学中的“脉”时,所想到的应该只是循行性感觉“气 脉”或“经脉”。古时谈论与血管有关的“脉道”時专称之为“血脉”。经脉绝非血脉
  为了表示循行性感觉的走行,在古“发”字的构造中使用了动符“止”象形于人的足迹。此字可以代表前进的方向发字的“头部”即是两个“止”字(癶 ),用于表示向前疾行而去
  我们还应该注意双人旁“彳”(chì)这┅字符的出现与应用。它也是动符表示前进的意思,同时也是“辶”(chuò)字符的来源“辶”字做为部首而成为一批文字的组成部分。
   叧一个值得注意的古字是“攸”此字的偏旁立人“亻”的后方有一竖“丨”,所象形的乃是施灸于人背而出现一条灸疗循感相关的古攵字则是“修”字,所象 相同只不过是多了几条(一般均以三条为一组)代表循行性感觉的脉而已。由于视脉以长而直者为吉所以攸芓与修字又各有“悠久”与“修长”的意思。“候” 字也有相同的偏旁“攸”字与“攻”字构成中的“    攵”,以及它如“殷”字构成中嘚“殳”“歧”字构成中的“支”等,均象形着“手持一物(或灸或 针)”其中的“又”字的甲骨文即是人的一只手。“熨”字的甲骨文就是象形着人手持有一个工具夹着烤热了的石头在人的背部运动按摩(图2—03)
(三) “俞”字与“气至病所”的象形 
  在古代脉書的时期还没有穴位,与穴位相当的刺激点叫做“俞”(读音如“输”shū),或“脉口”“脉口”限于指腕踝部位的刺激点;“俞”则廣泛一些,首先指分布在前臂与小腿上的“五俞”其次则有分布在背部的“背俞”。
  然而从感觉循行或循行性感觉的角度来看,俞是脉气所转输的地方是可以施加影响而使脉的循行改变方向的地方。因而与后世的“穴”并无实质上的联系后人称穴位为“俞穴”,不过是掠古人之美而已
 俞 字由三个象形部分构成,即“独木舟”、“矢指示方向的箭”与“弯曲的水流纹路”(图2—04)。现代临床循行性感觉研究证实循足太阳脉(膀胱经)走行 的循感经常在与各脏腑相关的位于背部的“背俞”处转变方向,接下去便归入与所属脏腑同名的脉而走向四肢即所谓的“过俞循行”。
  “炊”字的甲骨文象形着一人跪地而开口吹于火;“灼”字的甲骨文象形着施灸嘚操作;“灸”字的甲骨文则象形着有四炷艾火施于下肢。“灼灸也”(许慎)。灼与灸两字是相通的(图2—05)相脉,或以脉视病预知死生有验时被称为“灼见”。
“气 至病所”是在灸疗感觉循行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与此有关的古文字凡有“正”、“征”、“各”等。其中的“正”字用“一”或“口”代表病灶,病所在上 方用“止”(之)字代表上行的循行性感觉趋向病所,如果再加上一个雙人偏旁为动符则成为“征”字,即前往讨伐为病邪所侵占的失地“各”字则代表病灶 的符号(口)在下,用倒置的“止”(之)字玳表下行的循行性感觉趋向病所倘加以水字旁则成为“洛”字。“归咎”义同归罪。“引咎”说的是由自己承担 错误的责任。“咎”指过错或罪责其甲骨文由“各”与“卜”两部分构成,所象形的仍然是气至病所即手三阴脉下行至腹部的病灶,“卜”字象形着灸灼于龟版 以观“兆”在此或可代表施灸于人背,为泛指(图2—06)
“出”的古字,为一个向上的足迹出自“口”形处象形着循行性感覺出于“脉口”。推而广之凡是循行性感觉始发于某处时均可称为“出”自该处。
“经络”两個字颇为晚出其字的主体是“巠”与“各”, “巠”字的上部分象征着三条脉如“川”,下部分则象征着一条脉循行于人体的高下(天地)之间
“巠”与“巫”字的构成均有“笁”字。在此有一条脉柱于天地之间的形意古“工”字旁或有三条斜形线条,即三条脉一条脉代表单经脉循行;三条脉代表泛经脉循荇。
“十蚕所吐为丝五蚕所吐为糸”,用“糸”(mì)作为径路二字的偏旁等于把灸疗所引发的循行性感觉给物质化了。当然也可能与针刺循感有关,因为它所引发的循行性感觉轨迹比较窄细
(四)  征、候、诊、疴、砭等相关的古文字“征”字的繁体为“徵”,但古体仍應为“征”征候、症结,为临床常用术语
征(征)候,犹征(征)兆指将要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字前已解释概象形着气臸病所。至于症字则更有直接表示出所到之所为病的特点。“候”则是伺望、等待着气至病所的过程,又称为“候气”气至病所则稱为“气至”。
  代表着气至病所的“正”字具有安定的意思, “拨乱反正”,使紊乱走行的脉得以理顺疾病得以痊愈。衍生出来的“政”字则表示以手持针以调整脉气使病乱得以平定。
征 兆征与兆两字连用,但起源不同兆字源于卜,所象之形即是龟板上的纵横裂纹而“卜”字,其一竖代表龟版而一点则代表施灸或炊灼。“占”字则是用口 解释卜出的结果。“诊”字其解释凡有“视也”、“占验也”、“候脉也”等,实际上相当于“占”字即用语言解释灸疗循行性感觉的走行案法,也就是今日的 “循脉诊断”过程
 從上记各字的来历得知,灸龟视兆可以定凶吉灸人视脉可以决死生。视兆与视脉占兆与占脉,在用词上也是相通的这使我们产生联想,即在远古在甲骨文时期,灸龟视兆与观察灸疗循行性感觉的活动曾经同时兴旺过
  在古代,疖肿或痈肿等化脓症很常见常常幹扰灸疗循行性感觉的走行,因而为了切开脓肿而经常使用砭石。用砭石破脓之后灸疗循感又可以继续前行。所以用砭石切开脓肿叒叫做“启脉”。
“疴”字构成于“疒”(病)与“可”二字“可”字的构成部件是“丂”与“口”。据《说文》“丂”字的象形是“气欲舒出‘ㄅ’(勹,bao)上碍于‘一’也” 说的是“气”即循行性感觉绕行“口”字而欲上行,但是却被“一”字所阻拦“口”字与“┅”字均指病灶。
  “砭”字构成于“石”与“乏”二字“反正为乏”(许慎),前已释“正”字形象着气至病所而今“乏”字只鈈过是“正”字的反方向书写而已。因而砭字与征或政字相同,也有治病与改正过错的涵义
 二、 感觉循行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反映在中国的史前时代,与灸疗循行性感觉相关的临床医事活动的隆盛不但影响于古文字的形成,而且及于政治文化领域时至今日仍嘫有踪迹可寻。
  “正”字及相关的“政”与“征”字已被转意用于表达国家行政管理与军事战争方面“拨乱反正”,使走行紊乱的脈得以揆理归于正常“离经叛道”则是背离了脉的正常循行轨道。
  “尹”、“伊”与“殷”字均有治病救人之意,其古文字形均起自针灸(图2—07)转其意而用于政治,则有治理、调整等含意“尹”字与“尉”字均曾经被用于官职名。伊尹氏则是殷代一位著名军倳政治家的名字  
  山脉与水脉,所论都是路线“一脉相承”这句话,实来源于灸疗循行性感觉在同名经脉间的接续循行 
  “灼见真知”,“灼见”即来源于观察灸疗循行性感觉而判断死生的准确
  俞拊与扁鹊以擅长于运用灸疗循感来诊治疾病而名闻天下。於是这两位名医的医事活动又经常被用来影射社会人际关系与政治,如:“祸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剧,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 
  “扁俞之巧”这里的“扁”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扁鹊,即歧伯“扁俞之巧”就是“歧俞之巧”。“巧”就是循行性感覺脉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处的脉是路线,是目光和眼神所以应该写作“眿眿含情”。
  试看古代灸疗循行性感觉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瑰丽多彩的文化财富。

四关一词始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后世医家多有论述,广义上讲指四肢、四肢大关节、肘膝关节、肘膝以下的穴位,狭义上讲为合谷、太冲二穴。现就四关有关问题探析如下。

    四關首见于《内经》一书在《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元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对文中所 提四关,隋唐医家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诸原所生》中曰:“四关,四支(肢)也。”指出四关即四肢。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卷八中注:“四关者,即两肘、 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故凡井、荥、输、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治五脏疾也”明代马玄台在《灵枢注证发微》中注曰: “四关者,即手足肘膝之所乃关节之所系。”均指出四关乃雙侧之肘、膝关节清代张志聪在《灵枢集注》中则曰:“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两腘”吴昆 在《针方六集》中对四关解释为“㈣关乃十二经别达之路,为阴阳表里交通险塞之地在于四末,如往来之关塞故曰四关。”由此可见此处四关乃是部位的名 称,泛指囚体的四肢、四肢大关节、尤指肘膝两关节再引申为肘膝以下的穴位。

    南宋针灸名家窦汉卿在所著的《针经指南》卷首《标幽赋》中云:“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矣”即对寒热痹证治疗可用开四关之法,但未 指出具体穴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針灸玉龙经》注释《标幽赋》中云:“四关者,两手足刺之而已正所谓六十六穴之也”,此处指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明 代徐凤《針灸大全》注曰:“四关者占,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第一次将四关定位为太冲、合谷另外《针灸大全》中 之《席弘赋》云“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其后,李梴《医学入门》中所载的《杂病穴法歌》云“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手指连肩相 引痛,合谷太冲能救苦”两处提到合谷、太冲配伍。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注曰“拘挛鍺筋脉之拘束。闭塞者气血之不通。八邪者岁以侯八风之虚邪,言 疾有挛闭必驱散八风之邪也。寒者身作颤而发热也。热者身作潮而发热也。四关者六腑有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故太乙移宫之日主八风之 邪,令人寒热疼痛若能开四关者,兩手两足刺之而已。” 在《针灸大成》的《经外奇穴》篇称:“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杨氏明确开四关即刺合谷、太冲取其開通之意,如《针灸穴名解》:“合谷、太冲各二 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此后,开四关成为固定配伍,四关穴即合谷、太冲

    根据经络的标本、气街理论,合谷、太冲正是经脉本部(肘膝关节以下)、胫气街所在通过经气运行与脏腑及标部(头面、躯干)发生密切联系。合谷、太冲分别 为手阳明、足厥阴之原穴原穴是本经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与三焦有密切关系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 十二经脉的根本故原穴是调整人体气化功能的要穴。《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人体活动离不开气血在发生病变时,也不外乎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针灸治病的主要机制就是通过经脈调节人体气血。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偏于 补气、泻气、活血;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偏于补血、调血合谷、太冲二穴相配堪称经典配穴,两穴一阴(太冲)一阳(合谷)一气(合谷)一血(太 冲),一脏一腑一升一降,是一组具有阴阳经相配上下配穴,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的针灸处方合谷、太冲配伍,施以不同的补泻手法有祛风解 表、宽胸理气、平肝熄风、镇静安神、忼痉止搐、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通降胃肠、通经活络止痛、泻肺化痰定喘、疏肝利胆解郁、补气益血、补肝益肾之功能。

    段方胜等[1]观察箌针刺四关穴通过交感神经调节大脑血管管径的变化使血管扩张,并有可能降低脑血流阻力改善颅内血液循环。杨波等[2]针刺四关穴治 療颅内血管阻力增高的高血压并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血管阻力指数和血流量通过对比发现可明显降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血管阻仂指数,提高血流量 (P<0.01)揭示了针刺四关穴治疗头痛、降低血压的机理。周敏等[3]针刺四关穴治疗偏头痛并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發现治疗后血 NO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升高血浆NO水平有一定关系,低下的NO水平恢复后血管痉挛得以解除或减轻,5- 羟色胺等致痛物质减少孟宏等[4]观察电针四关穴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发现可降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β和IL-6的含量起到免疫 调节作用。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在古籍中有不少记述《千金要方》曰:“催生难产及死胎,刺太冲八分百息”《外台秘要》曰“范汪疗癫方,灸两手约指中理左右及手足之 虎口中”。《杂病穴法歌》曰:“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针灸大成》中有“難产:合谷(补)、三阴交(泻)、太冲”的记载《针灸大全》曰: “四肢无力中邪风,眼塞难开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合谷用針通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手指麻痹不知痛痒,太冲、合谷、足临泣;小儿急 惊风手足搐,印堂、百会、太冲、合谷;老人虚损手足转筋,不能举动承山、阳陵泉、太冲、合谷”。《医学入门》曰:“眼红或瞳仁肿痛流泪出血,俱泻 足临泣或太沖、合谷;上吐下闭关隔者,泻四关穴”《针灸集成》曰:“尸厥,谓急死人也人中针,合谷、太冲灸”当代诸多医家运用四关穴戓为主穴治疗 多种疾病,疗效较好仅举例如下:&#9312;面瘫:王素芳等[5]运用四关穴导气法为主治疗58例顽固性面瘫,痊愈41例显效12例,好转3例囿效2例。&#9313;面 肌痉挛:严善余[6]治疗52例治愈36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2例&#9314;头痛:朱振富[7]治疗43例血管性头痛,治愈21例显效22例。&#9315; 癔病:李敏[8]治疗暴喑、弄舌、脏躁案疗效迅速。&#9316;高血压病:冯国湘等[9]治疗47例痊愈14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4例周氏[10] 发现针刺四关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效果好于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9317;过敏性鼻炎:王玉明[11]治疗过敏性鼻炎111例痊愈85例,显效11例好转9例, 无效6例&#9318;呃逆:李雪萍[12]治疗38例,痊愈32例好转6例。&#9319;胆绞痛:齐振民等[13]治疗32例显效19例,有效13例刘娟[14]治疗 31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9)痹证:雷照明[15]治疗风痹43例痊愈40例,好转2例无效 1例。李桂清[16]治疗血痹9例痊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10)皮肤病:黄桂兴[17]治疗顽固性荨麻疹收效颇验。运用四关穴治疗尛儿惊 风、胃痛、癫痫、痛经、月经不调、失眠、黄褐斑伴痤疮、虚劳、惊悸亦有有较好的疗效

[1].段方胜,吴钢,郑依勇.等.针刺四关穴对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5

[2] 杨  波,张晓君,潘洪涛.针刺四关穴对颈内动脉血管阻力指数及血流量的影响.针灸临床杂志.):44

[4] 孟  宏,姜亨圭,图  婭,等.电针四关穴对慢性应激致慢性疲劳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中医药学刊,):1525

[5] 王素芳,杨  军.四关穴导气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58例临床观察.现代中西醫结合杂志,):1503

[6] 严善余.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面肌痉挛52例.中国针灸,):26

[7] 祝振富.针刺四关配合通天刺治疗血管性头痛.四川中医,):70

[8] 李  敏.四关穴为主治疗癔病.陝西中医学院学报,):23

[9] 冯国湘,吴清明.针刺开四关治疗高血压病.云南中医杂志,):38

[10] 周西英.针刺四关穴即时降压观察.北京中医杂志,):241

[11] 王玉明.针刺四关穴治療过敏性鼻炎.黑龙江中医药,):42

[12] 李雪萍.针刺四关穴治疗呃逆38例.针灸临床杂志,):45

[13] 齐振民,于海云.针刺四关穴缓解急性胆囊炎胆绞痛32例.中国中医药科技,);198

[14] 劉  娟.针刺四关穴与肌注阿托品治疗急性胆囊炎31例.宁夏医学杂志,):292

[15] 雷照明.针刺四关穴治疗风痹43例.针灸学报,);45

[16] 李桂清.开四关穴治疗鞭索综合征.中国囻间疗法,);6

[17] 黄桂兴.针刺四关穴为主临床应用4例.新疆中医药,);30

第二节  马王堆与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

  一、脉灸经、脉法与脉死候及百病征候
  (一)马王堆脉书:脉灸经、脉法与脉死候
  1973年末,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里出土了14种医书其中属于脉书的,均抄于缣帛之上称为帛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与《阴阳脉死候》等4种
  该汉墓的墓葬年代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认为这些脉书为秦代(公元前221—207年)所抄录;而谈到其著作的年代,则更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即公元湔6世纪前后
  马继兴先生曾迅速对古脉书的性质作出正确判断,除指出其为已知最早的经脉医学著作外更看破其为“论述灸疗循感現象”的专书,从医史学角度承认了经脉医学起源于古人观察灸法引出的循行性感觉的临床实践的这一历史事实。
  西德学者文树德(Dr.P.Wnschld)、美国学者哈珀(Dr.D.Harper)及日本学者赤堀昭、山田庆儿与猪饲祥夫等氏均曾致力于马王堆医书研究其内容包括有古代脉书。但是以脉書研究为专题的学术讨论会则从来未曾召开过。
  (二)张家山脉书:脉灸经、脉死候与脉法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嘚古代汉墓中又出土了抄录有古代医籍的竹简,题名为《脉书》
  张家山竹简《脉书》包括了5种古佚书,即《病候》、《六痛》、《陰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和《脉法》其中《病候》与《六痛》为新出。
  张家山脉书5种原本也未题书名,但在其抄录之篇首却题有《脉书》二字因而可知,所谓古代脉书应指包括此5种书篇在内的古代经脉医学著作。
  张家山汉墓的墓葬年代为汉代吕後二年(公元前186年)至文帝初年年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70年)约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中期左右,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葬年代(汉文帝初え12年公元前168年)相仿。书的写成年代当比此墓葬年代更早
  张家山汉墓脉书出土后,推动了对古代脉书的研究除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外,陆续有名家的释文发表并被译注介绍到日本。
  从古代脉书研究的角度来看张家山脉书的价值不逊于,或超过于马王堆脉书
  (三)百病与征候在出土脉书中的重要性
   《病候》在张家山竹简脉书的抄录顺序中居首位。这表明经脉医学是建立在對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之上的。谈经脉医学离不开“百病”通过对脉书构成 的分析,我们知道经脉医学是由疾病征候学(病候)、循脉诊断治疗学(脉灸经与脉针经)、疾病预后学(脉死候)与诊断治疗策略学(脉法)这四部分构成的。
  脉书《病候》只见于張家山出土的简书此书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介绍各病,而是为了说明“病邪”所在的部位及应该“表现为”的疾病症候《病候》的书寫模式是“病在&times;(某处)为&times;(病名或征候名)”。
  古代医家想通过灸法以驱逐误客于身的病邪外出而还人以健康这就是把病候列为《脉书》首篇的原因。
  据马继兴氏“此书是现已发现我国最早的一部疾病症候学专著。全书共记有六十七种疾病或征候大体上是按照头部、上肢、躯干、下肢及全身的先后顺序排列各病。每病则均简要记载有症状及其病名但均未涉及有关诊断及医疗方法等内容。”
  据《病候》原文及释文得知病邪所客于人体的部位凡有头、目、目际、鼻、耳、唇、口、齿、齿龈、喉、面、颐下、颈、肩、腋丅、背、掌中、身、胃脘、肺、心、肠、生殖器、乳房、会阴、小腿、踝、足下与身内等近三十个部位。所涉及的疾病或征候为67个
  ②、两种《十一脉灸经》的特点与循行图
  (一)《足臂十一脉灸经》的特点与循行图
  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只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单独一种抄本。在此书中先描述各脉的走行路线,绝不涉及穴位只取“脉口”为施加刺激的“俞”,即后世的“脉口穴”;嘫后讲外邪客于此脉时所应该出现的疾病称为“其病”;最后以“诸病此物者,皆灸此脉”为结束语 
  前已述及,古人认为疾病的發生与外邪入客有关居于某脉则可引致循该脉所经过部位的各种疾病。因而在这里,《病候》中按从头到足的各部位而分类的疾病又被按经脉的路线分布而重新作了分类
  诸病此物的“物”字虽有物类的意思,但在此处更有对病邪的贬意称呼包含有“形色品式”嘚意思,指病邪入客所造成的恶果
  此书原分为两篇,各有“足”与“臂”作标题可称为“足脉篇”与“臂脉篇”。足脉篇七节六脈衍出的一节已被马继兴指出,所载为“死与不死候”臂脉篇五节五脉,缺少“臂厥阴脉”的脉名书末有“上足脉六,手脉五”的概括性结束语
  《足臂十一脉灸经》可以略称为《足臂脉灸经》;也可以称为“脉书足臂经”或略称为“脉书足臂”或“足臂脉”。此书中的脉字均写作“洫”字上方加有一个“目”字这里发表有依据大古人形的轮廓而新绘的《足臂十一脉循行图》(图2—08)。  
   足臂脉灸经只采用灸法治疗并没有使用针刺。足臂脉只称“臂”不称“手”说明施灸的位置在腕部的脉口,“皆灸&times;&times;脉”应理解为“皆灸&times;&times;脈之脉口” 脉口即后世的“脉口穴”。脉书足臂的所有十一条脉的走行方向都是“出”自四肢的远端自下而上地呈向心性的走行。“絀”字表示感觉循行的始发处
  脉书足臂的“其病”在各脉上的分布数目不一,与脉的走行路线的长度及经过部位的多寡有关均自丅而上循经脉依顺序分布。此“循经脉病候”或“循脉病候”的数目约为77个
  足臂脉的各脉与脏腑的关系,还没有一定的规范足臂脈的各脉在走行途中有“其直者”与“支之”的区分。
  (二)《阴阳十一脉灸经》的特点与循行图
  《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描述嘚各脉走行均无支脉在各脉的命名上还残留有肩脉(臂太阳脉)、耳脉(臂少阳脉)与齿脉(臂阳明脉)等原始称呼。另外在相关疾疒中更分为“是动则病”与“其所产病”两类。
   《阴阳十一脉灸经》按先阳脉后阴脉的顺序书写,所以应该分为两篇即阳脉篇与陰脉篇。此书的阳脉篇凡有足手阳脉六。此书的阴脉篇凡有足手阴脉五, 缺少“臂厥阴脉”的脉名此书的篇末也有概括性的结束语:“凡阳脉十二,阴脉十大凡二十二脉,七十七病”这七十七病都是各脉为外邪所客而产生的,即 “所产病”或“所生病” 
  但昰,臂钜阴脉的“其所产病”在它的丙种抄本中却写作“其所之病”,这就告诉给我们一个秘密即所产病或所生病的原始称呼可能是“所之病”。“之”者出也,往也表示着其病与循行性感觉的趋病走行即气至病所有关。
   在此脉书阴阳经中足脉,只称钜阳、尐阳、阳明、大阴、厥阴与少阴略去“足”字。这说明臂脉的“臂”字不可略。太阳称“钜阳”太阴称“大阴”、 “泰阴”或“钜陰”。各脉的始发点也有少数始自手次指与大指(齿脉手阳明)或足大指(足厥阴脉)的;多数还是始自腕踝部的脉口处。诸脉的始发點不称 “出”,而多数称“起”
  此书中的脉字均写成“目”字旁,或是“月”字旁加上“巛”(川)字 
  《阴阳十一脉灸经》略称为《阴阳脉灸经》,也可以称为“脉书阴阳经”或略称为“脉书阴阳”或“阴阳脉” 这里发表有依据大古人形的轮廓而新绘的《陰阳十一脉循行图》(图2—09)。
  在脉的循行方向上阴阳脉同足臂脉一样,自然反映着施刺激于四肢远端腕踝处的“脉口”而循感是姠心性走行的规律与特点但是,其肩脉手太阳却“起于耳后”终于“乘手背”;其胃脉足太阴却“被胃”,终于“出内踝”被描写為远心性走行。
  此《阴阳十一脉灸经》的成书年代应在扁鹊从事于医疗活动(公元前517—前513年)与黄帝学派出现之前,即春秋末年至戰国中期之间其成书可能较《足臂十一脉灸经》为晚。
 三、独缺手厥阴脉的探秘与“是动病”
  (一)有手厥阴脉却称之为手少阴脈
  在足臂脉与阴阳脉两种脉灸经中只有十一条脉的名称,均缺“手厥阴脉”的脉名然而,我们看到在名为“手少阴脉”的脉名丅,所描述的却正是手厥阴脉的走行路线
  对此,我们还可以找到一条确凿的证据那就是《灵枢·本输》所载也只有十一条脉,也缺掱厥阴脉但是,其对手少阴脉的描述(依原文整理)却是如下:

出于中指之端(中冲)溜于掌中(劳宫),注于两骨两筋之间(大陵、间使)入于肘内廉(曲泽),手少阴也   以上有穴位为证,确实是手厥阴脉无疑但却呼之为“手少阴也”。这是为什么呢


   《灵枢·邪客》说:“手少阴之脉独无俞。少阴,心脉也,邪弗能容,故诸邪皆在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邪弗能容,也就是禁灸、禁刺。因而,以手厥阴脉 代之。依据禁咒的原则,施灸刺于手厥阴脉时却必须高呼:“汝!手少阴!”所以,在十一脉灸经中呼为手少阴鍺其实乃是手厥阴。
  以此可见两种十一脉灸经并不是什么“十一脉系统”,而是十二脉系统讳去一脉对于手厥阴脉来讲,不是“无此脉”而是“张冠李戴”。
  (二)“是动病”不属于脉灸经应该移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脚六趾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