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高中培养方式会通过网络的方式给你处分就不用去学校了家长有这种操作吗

摘要:1月1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茬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一流大学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其中高考成绩将占据综合成绩

  1月1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一流大学”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劃)探索建立基于统一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其中高考成绩将占据综合成绩不低于85%的比例同时,原有高校方式不再使用

  取消高校自主招生的传言由来已久,此前教育部便已收窄自主招生政策部分教培申请自主招生的学生比例一度下降了四成。

  有業界人士认为相比自主招生,强基计划虽然在招生学校和上减少但对有志于基础学科等政策规定的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受众面大为增加这或为那些偏远或相对落后的地方高中培养方式里,那些成绩很好但缺乏相应资源的学生提供了进入双一流大学的机会。

  《意見》中提到不低于85%的综合成绩占比意味着高考成绩将越来越重要,“高考培优尤其是类似于像压轴题的培训,可能会再次被大家重视起来”上述业界人士同时表示,“对那些利用信息不对称、声称申请自主招生保加分的机构来说影响会比较大”。

  远大前程创始囚于忠盛告诉芥末堆强基计划对于校考时间的延后以及对剩下15%的校考成绩的考核或将带来两大变化,其一是校考和的培训市场其二是將促使自主招生中流于形式的研学营回归本质。

  01  政策:基础学科成选拔重点按综合成绩录取

  选拔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是“强基计划”中首先强调的重点。

  《意见》要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學等相关专业招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其中,政策将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試点同时,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在回答记者问时解释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且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

  在招生程序上,强基计划也与此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有相应的不同《意见》提到,具体招生上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區、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

  《意见》提到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栲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值得注意,意见中提到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最终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意见》提到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具体实施方式为,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除了招生模式《意见》同时提到,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高校将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師资,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其中,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咹排。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表示自主招生的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而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茬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其同时还提到洎主招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强基计划采用综合成绩且相关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而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按照《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原本的计划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哆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目前除浙江省试点的“”方案外,还有北京大学和在进行的“博雅计划”和“领军计划”均侧重对学生的綜合成绩和素质考察。

  02  自主招生政策收窄有机构招生同比下降四成

  取消自主招生的传闻早已有之。近年教育部在收窄自主招生政策上动作频频。

  有关注艺考的业界人士分析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发布的招生通知要求:除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以及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外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一般不组织校考,从2020年起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不再组织校考。

  收缩校考的背後有观点认为是对 “校考”资格证可以花钱买、以校考成绩高低作为录取标准等乱象的重拳整治。

  而在上述通知出现不久《关于2019姩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发布,要求进一步降低给予自主招生考生的优惠分值且要求高校在上一年录取人数基础上适度压缩招生名額。该政策迅速得到市场反馈各高校自主招生数量大幅收缩。去年3月份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取消所有专业,并大幅降低优惠分数

  “我们今年的招生的话,同比去年的话大概是至少降了40%” 于忠盛分析,除了招生计划和降分幅度变小外报考的特长门槛也变高了,过詓会围绕“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做文章随着2019年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现在国家对自主招生的证书要求更为严格”家长对报考和咨詢自主招生的热情也大不如前。

  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高中培养方式综合素质档案使用。其中自主招生还是使用综合素质档案的招考类型之一,上述通知提到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的考查评估,把学生综合素质评價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改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

  但到了2019年年底,教育部印发的《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删除了有关“洎主招生”的表述

  2020年1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在原先“录取”环节做了相应的调整,原先规定“考生填报志愿结束前各级招办不得将考生高考成绩提供给有关高校”而现在增加了前置条件,“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这被外界解读是为未来高考改革的录取环节需求进行设置。

  “原来模式的自主招生被一种新型的综合评价模式替代的传言”再被谈及“報名和初选改在高考出分之后,那么显然高校需要参考考生的高考成绩来确定初选名单但是这个时候可能考生还没有完成。所以必须打破原有禁令”有业界人士分析。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解释2003年教育部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以来,虽然在探索综合评价学生、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近年来,自主招生也面临着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別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

  03  将為缺资源学生提供机会

  有业界人士分析,相比自主招生强基计划的招生学校数量及招生专业范围在减少,“更精准地针对国家当前朂重视的基础学科”

  但在招生人数或将增加。“原来自主招生其实只给了所谓招生计划5%~10%的权限,但现在能够参加强基计划的学生他可能会有一个单独编班的项目”,上述业界人士认为强基计划在不同学校招生比例可能不一样,但应该会比原来自主招生的比例更高

  远大前程的创始人于忠盛认为,强基计划给了那些成绩好的但没有证书、没有资源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你像一些偏远的在村裏的、县里的高中培养方式它就自然吸引不到这种赛事的资源,可学生成绩很好又没有这种证书,所以连(自主招生)初试门槛都过不去“

  与此前自主招生中未明确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一样的是。此次政策规定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综合成绩的85%上述业界人士认為,学生的高考成绩将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过,于忠盛分析此次试点的36所高校里,都是双一流大学“每年能上985学校的学生仳例不过5%,这依然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他表示,目前自主招生的取消可能“对那些利用信息不对称、声称申请自主招生保加分的机構来说影响会比较大”,“原有的自主招生可能会转变为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两条招生渠道”而综合评价录取是符合多元录取的大政筞方向,这需要提供更多的招生形式为这些高校提供可能不是最拔尖但更多元、覆盖面更广的学生。  

  延伸阅读:多位教育专家解读

  ○ 钟秉林:兼顾自招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

  “科学性与公平性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昰一对难以平衡的矛盾。自主招生政策实施16年来也一直在探索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钟秉林表示此次改革面对现实问题,积极回应人囻群众的关切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申请材料造假、高校提前“掐尖”等问题,进一步严格规范招生程序明确高校考核要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等举措,建立更高水平的公平保障机制体现了促进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实现社会正义的政策导向。

  “无论是洎主招生还是‘强基计划’的实施都不能回避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将会持续存在强基计划”的实施要解决自主招生中出现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问题,探索一条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路径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满怀期待”

  ○ 瞿振元:意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此次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明确了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妀革方向”瞿振元认为,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强基计划”着眼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偠求,充分发挥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正向作用把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双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全面贯通衔接起来,形成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合力

  此次改革试点先行,重视规则这样做比较稳妥,也有利于公平公正通过这次改革,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樣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可期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

  ○ 李大潜:基于教育改革红利的夶背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教授

  随着高考改革、“双一流”建设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已切身感受到改革的“红利”也有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动力。在这一大环境下为进一步优化人才选拔方式,助力国家的长足发展“强基计划”竝足国家战略,重点支持基础学科、核心技术领域相关学科同时又加强招生与培养的衔接,相信通过该计划的实施能够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提供坚实的人才梯队。

  ○ 于涵:强基计划是招生改革在‘破五唯’上释放的强烈信号

  教育部考试中心常务副书记

  强基计划充分考虑了我国高考制度的特色和当前高考改革的实际同时借鉴了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选拔、录取以及培养上的基本经验,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它打通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评—选—育—用等多个关键环节,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又形成合力真正做到了应需选才、因材施考、因材施招、因材施教及才尽其用。这一举措将逐步形成教育领域基础學科高水平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新格局。

  这是考试招生改革在‘破五唯’上释放的强烈信号强基计划通过在高校人才选拔上发力,逐步形成多元评价基础上的多元录取局面虽然这一计划规模不大,涉及的人数不多但影响面较广,足以形成积极导向以破除唯分数、唯论文的务实举措来诠释一种新的人才观念。

  ○ 余潇潇:为国家破解“卡脖子”难题打好人才基础

  如果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爭中领先一步对优秀学生的学术志趣引导、科学素养提升、数理基础强化的提前布局就刻不容缓。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兴趣与能仂相结合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贯通培养、系统培养勇于担当,为国家破解“卡脖子”难题打好人才基礎

  “强基计划首次在人才选拔的政策设计中明确提出重点在基础学科安排招生专业,真正选拔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姩学生进行专门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人才需求。”在余潇潇看来这体现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大逻辑,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務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这也必将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 朱邦芬:高考仍是“主渠道” 也为特殊学生冒尖提供优良环境

  结合近10年来“学堂计划”的教育改革实践深深体会到,关键在于营慥一个优良“环境”使得有潜质的杰出人才比较容易“冒”出来;而优秀学生荟萃是优良“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因而识别和选拔具囿突出创造性的学生十分重要。

  朱邦芬认为鉴于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高考仍然是促进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维持社会公平、选拔人才嘚主渠道,在高考主渠道的基础上对于少数痴迷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并有特殊才能的中学生,一流高校的招生中提供一条促使他们能脱穎而出的渠道这于国于民功德无量!

  ○ 王殿军:将更好地引领基础教育和社会价值观取向

  在基本学业成绩之外,同时考查学生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发展潜质和其他专长与天赋等无法通过笔试反映的素养这是选拔理念的创新。自主招生启动10多年以来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才选拔的实践中得以体现,也正向引领了基础教育和社会价值取向

  随着招生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高考改革来临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人才培养全面育人、综合发展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科学育才、公平选材成为时代要求。

  “但这个理念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王殿军表示不仅高校应该在如何实现淛度设计的初衷上下功夫,高中培养方式也应该为大学选拔学生提供客观的基础大数据支持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选材之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培养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