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汉人饿死学与宋学的关系论文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 理论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人类社会金融学体育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地理学应用心理学 历史学世界经济国防经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 生产管理 品质管理 目标管理 行业报告 商务谈判 策划方案 可研报告 可行分析 环评报告 毕业论文 团队建设 百度下载 年度计划 组织设计 商务礼仪 工作总结 招商方案 执行力 商业计划 营销战略 营销培训 定价策略 客户管理 营销技巧 营销手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清季张之洞调和汉学和宋学的努力
张之洞身处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时代,他在其《劝学篇·序》中对当时局势有深刻描述,“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1](P9704)中国传统社会面对如此巨变,作为统治者的张之洞在文教方面曾做出怎样的应对呢?“张之洞不是学者。但在晚清后期,在光绪朝的三十三年间,他却与教育、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同作于光绪元年的这两部书,《书目答问》和《輶轩语》,便提供了最初的例证”[。2](P78)张之洞在他4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从未停止过对教育的作为,张之洞任学政期间(19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倡导的教育理念是“通经致用”或“经世致用”。有学者认为,张之洞对清季教育改革可分为下列四个时期:一、传统教育整顿时期(一八六七———一八七七),以通经致用为目标。二、西方认识时期(一八七七———一八八四)光绪三年他从四川返抵北京,从此“究心时政,不复措意于考订之学”。三、西学试办时期(一八八五———一八八九),这...&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清朝是汉学复兴的时代,宋学虽无汉学之盛,但从事者亦代不乏人。考证训诂,汉学据其胜;义理心性,则来学擅其长。但汉学易被讥为琐碎,宋学常被看作凿空。二者治学手段、方法、途径、职能不同,各有长短。清代汉学与宋学关系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是清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清史研究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存在一种普遍认识,认为清代汉学、宋学二方,各执门户,以己所长议彼之短,甚者认为二者纷纭交争,彼此相詈,按剑操戈,党同伐异。但细检清代诸家所论,此种认识缺少具体分析,且乾嘉时期与道咸以降二者关系也有区别,对此应具体而论,若仅概括二者关系仇若水火,诚非笃论,很难令人惬然信服。辨析此问题,对认识清代学术史,无疑是有益处的。一清代初期,学者生当易代,怀陆沉之痛,傅辫发之辱,力矫明末空疏之习.黄宗群、顾炎武等人垂文作范,提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学,为学不分汉、宋。故皮锡瑞说:"国初诸懦,取汉唐注疏及宋、元、明人说,择善而从。由后人论...&
(本文共7页)
权威出处:
~28日,“世界汉学大会2007: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在北京隆重举行。“世界汉学大会2007”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并由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承办。大会旨在通过世界汉学界主要学者的深入对话和讨论,促进当代国际汉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突显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建构和谐世界的价值。本次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内地举办的一次高水平、高规格的世界性汉学大会,会议共邀请了国内外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国外学者有来自德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意大利、越南、罗马尼亚、奥地利、瑞典、加拿大、新西兰、斯洛伐克、比利时、塞尔维亚、西班牙、日本等国的汉学家,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国际机构的学者共70多名,其中包括许多世界汉学界顶级的专家,如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施寒微(H.Schmidt-Glintzer)、美国乔治敦大学历史系教授魏若望(John ...&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汉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以往的研究对于嘉道时期及其以后汉学发展衍变的情况还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罗检秋所著《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作为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研究丛刊》的系列成果之一,对于清代中后期汉学的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该书在研究视角、分析方法及文献史料的运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笔者试对其作以评介。一、对嘉庆以来汉学衍变的动态剖析与综合考察。作者对嘉庆以后汉学发展衍变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汉学学术内在理路上看,汉宋趋于调和;从汉学的外在表征上看,汉学走向经世致用;从中西文化融合的角度来看,汉学在西潮的冲击下,观念、知识、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作者注意对研究对象的动态剖析,如对清中期以后经世致用思潮的考查,以时空为线索,结合汉学与这一思潮兴起的密切关系,通过对嘉道年间士人交谊与经世意识的觉醒、常州学派与经世学风的嬗变、咸同时期汉学家转向经史、同光年间经世之风趋于强劲、清...&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中国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醒觉和关注,正使一种开放的、面向未来的、注重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对话式的汉学研究成为可能在世界文化地理版图上,汉学(sinology)可以说是一个颇为古老的、并且具备重大的文化功能和影响力的学科。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汉学也日益进入国人的视野。在国际学界,关于汉学的定义,历来较难统一。德国第一个汉学教席的拥有者福兰格(ottoFranke)的定义最为宽泛,故也从者众多。他将汉学诊释为是一门研究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学科。此外,流行于西方学界的比较约定俗成的定义,则是倾向于以对中国语言与历史的研究为界标。这种倾向多少意味着在“永恒”的静态中国的想象背景上,把汉学作为一种考古性的学科来对冻作为对这种倾向(古典汉学)的反动和发展,才有了后来的,特别是二战以后的以社会史及文化问题为时象、以经验实证方法为导向的所谓现代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勃兴。古典汉学和现代汉学的一定程度上的分立,使汉学学科的自我理解成为一个深具意义的难题。如果从...&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世界汉学大会2007”业已圆满落下帷幕,作为三个圆桌会议中压轴戏,该以“汉学的自我定位”为主题的讨论最为激烈,而且就此议题来说,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专家们对于论题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一位学者以“反读法”揣摩主办者设此主题的意图:大家谈“汉学的自我定位”,是否因为汉学研究已经迷失了方向?我们是不是要给汉学指明方向?其实,在汉学研究中,从来不存在所谓“迷失方向”的问题。即使单就所谓的方向而言,从“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到“学院汉学”(或曰“专业汉学”)到当代的“中国研究”,“汉学”,有很多个方向,用德国汉学家福兰阁的话来说,“汉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学科”,天文、地理、语言、文学、历史等等,每位汉学家各有侧重,而作为总体的“汉学”,它无所不包。但是,进一步说,汉学的方向其实一直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而“无中心”或者“多中心”之类迷失状况,或可用来形容汉学的现状,但这样的“迷失”显然无须对之过于担心。现在谈论汉学的自我...&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西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
【摘要】:汉学与宋学是传统儒学的重要派别。清代前中期是汉学由兴起到全盛的时期。在这期间,汉学名家辈出,硕果累累,其声望与成就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此时的宋学却以其空谈、空疏遭到汉学家的猛烈批判,在汉学家强大的攻势面前,宋学的抵抗显得软弱无力。嘉道以后,随着清王朝统治出现日益严重的内外危机,汉学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以方东树作《汉学商兑》为起点,汉学在学术界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逐渐由盛转衰。与此同时,曾经一度消沉的宋学悄然浮出水面,大有复兴之势。但是,宋学在复兴的过程中没有完全否定汉学,许多宋学家深受汉学考证方法的影响,加之明末清初学者们对宋学的批评以及嘉道以后汉学所受的抨击都使学者们认识到:汉学与宋学二者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根本分歧,而是可以兼容互补的。长期以来汉宋两家激烈的门户之争在此时被淡化,于是调和汉学与宋学在道、咸以后就日益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共识。晚清汉学与宋学关系的变化既是学术文化自身特点与学术内在发展规律的结果,也是当时社会客观环境变迁与学者学术思维方式转变的结果。本文将结合中国近代学术转型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进行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K25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平兴;[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陈晓红;[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树刚;[D];河北大学;2007年
李娜;[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炎才;[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刘少虎;[J];船山学刊;2002年02期
刘再华;[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郭康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董丛林;[J];河北学刊;2000年01期
张晶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王继平;[J];近代史研究;1996年05期
张淑红;[J];南开学报;2004年01期
于瑞桓;[J];齐鲁学刊;2002年04期
魏永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立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范立舟;;[J];博览群书;2002年09期
周艺;;[J];大理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漆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丁建军;金之易;;[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朱汉民,黄梓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李健美;[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刘固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魏福明;;[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张玉璞;;[J];孔子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成成;[D];南开大学;2010年
马洪菊;[D];兰州大学;2011年
郭平兴;[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刘黎;[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董春林;[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陈晓红;[D];复旦大学;2010年
张国骥;[D];湖南大学;2011年
徐雷;[D];湖南大学;2010年
彭昊;[D];湖南大学;2010年
王书华;[D];河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璐;[D];湘潭大学;2010年
牛宣岩;[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赵翠;[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刘情;[D];暨南大学;2011年
唐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陈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王文忠;[D];安徽大学;2011年
项景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罗露平;[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李兵;[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啸;[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许结;;[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邵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屈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方任安;[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田义勇;;[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J];北方论丛;1996年01期
张昭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曲洪波;;[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王建辉;[J];编辑学刊;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文博;;[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吴强;邱瑰华;;[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倪奇;刘飞;;[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树生;[D];苏州大学;2005年
车冬梅;[D];西北大学;2005年
史革新;[D];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
刘四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邰红红;[D];上海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启明;[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彭小舟;[D];河北大学;2001年
张亚宁;[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胡锋;[D];湘潭大学;2003年
王全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刘来春;[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孙改霞;[D];广西大学;2004年
郑涛;[D];中南大学;2003年
肖高华;[D];中南大学;2004年
刘慧;[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振新;[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罗检秋;[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陈振江;;[J];历史研究;1991年03期
龚书铎;[J];史学集刊;1994年04期
任军;[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周予同;;[J];学术月刊;1962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晓彤;;[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黄伟;赵立文;;[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王宪明;;[J];潍坊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张昭军;;[J];清史研究;2006年04期
王兵;;[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王树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屈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卢敦基;;[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胡晓彤;;[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计翔翔;[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馬軍;;[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张成权;;[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石云孙;;[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李秀英;;[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王达敏;;[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元化;步霍;;[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李秀英;;[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年度][C];2010年
罗检秋;;[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罗检秋;;[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梁丽芳;;[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胡;[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世界宗教所
黄陵渝;[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世界宗教所
黄陵渝;[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饶宗颐;[N];光明日报;2000年
常绍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秋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程刚;[N];科技日报;2008年
张海源(书评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实习记者 张以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王荧瑶?通讯员
帅;[N];台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丽耘;[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张循;[D];复旦大学;2007年
曾建林;[D];浙江大学;2007年
杨世文;[D];四川大学;2005年
王绍祥;[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王晓薇;[D];河北大学;2005年
岳峰;[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冯若春;[D];四川大学;2004年
姜鹏;[D];复旦大学;2006年
王元琪;[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刚;[D];西北大学;2006年
杨威;[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屈宁;[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张荣;[D];吉林大学;2012年
吴霞;[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徐小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董国文;[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蒋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黄珊元;[D];湘潭大学;2007年
邱洪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硕士毕业论文下载
很抱谦,您的浏览器并不支持 IFrame,请与管理员联系,也可。
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全站论文库
硕士博士论文库
普通期刊论文库
分类:→历史地理论文→→→
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
论文目录&摘要第1-4
页Abstract第4-7
页导论第7-12
页一、汉学由盛而衰第12-22
页  (一) 汉学曾经是学术界的主流学派第12-16
页  (二) 汉学随社会变迁而逐渐衰微第16-18
页  (三) 汉学研究的主要学术成就第18-22
页二、宋学的短暂复兴第22-36
页  (一) 宋学复兴的原因第22-24
页  (二) 宋学复兴的基本状况第24-29
页  (三) 曾国藩与宋学复兴第29-33
页  (四) 晚清宋学的学术特征第33-36
页三、汉学与宋学的折衷调和第36-56
页  (一) 汉宋之争第36-41
页  (二) 汉、宋从相争到调和第41-45
页  (三) 阮元对汉宋调和的初步贡献第45-49
页  (四)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与汉宋调和第49-56
页结语第56-58
页参考文献第58-61
页后记第61
本篇论文共61页,
更多相关论文
栏 目 导 航
晚清论文 汉学论文 宋学论文 汉宋之争论文 汉宋调和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yidinshiwo提供,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
||||||||||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家庭教育家长帮
您现在的位置: &
& [文学百家]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
来源:本站原创
  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
  黄长义
  晚清的经世实学是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融会的历史大变局中出现的一种特定文化形态,是近代中国人应对世变的学术。正是晚清经世实学的勃兴,为中国&旧学&向近代&新学&的转变提供了内在的契机。综观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从横向考察,可分为&三种路向&;从纵向考察,可分为&四个阶段&。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曾把中国传统学术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时期。他认为,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为经学时代。经学时代的中国学术以经学为中心,&其学说无论如何新奇,皆须于经学中求有根据&,&于经学中表现之&。晚清经世实学的演变也是如此,它以经学的三大流派&今文学&、&古文学&和&宋学&为&根据&,呈现出三种路向。
  1.今文学的路向。在清代前期,宋学和古文学分别占据意识形态和学术的中心,而今文学自东汉末年以后即长期湮灭不彰。直到常州学派的庄存与和刘逢禄重开今文学门径后,今文学才异军突起,&翻腾一度&。今文学偏重&微言&、主张通经致用的活泼学风,在嘉道年间吸引了一大批厌弃训诂形声而有志于经世致用的敏感士子,他们开始把眼光从故纸堆转向活生生的、充满尖锐矛盾的社会现实,使今文学派大张其军,并成为&一代学术转捩之枢&(梁启超语)。尤其是龚自珍和魏源继承刘逢禄&通经致用&的活泼学风,&以经术作政论&,在今文学的大纛下开学人议政之风,倡变法之议,引导了一代学子走向经世实学。至戊戌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将今文学说与西方政治学说和进化论相糅合,&借经术以文饰其政论&,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这就是今文学经世的路向。
  2.宋学的路向。清承明制,以程朱为正统,科举考试&一宗朱子&,因此在有清一代,宋学一直高踞庙堂。然而,在经过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批判之后,知识界已很难再建立起对理学的虔诚信念。乾隆以后,汉学渐盛,&治宋学者已鲜&。特别是嘉道之际的一批治世能臣,如严如煜、陶澍、贺长龄、林则徐等,在经世实践中敏锐地感觉到程朱理学在实务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非常重视外在事功,积极讲习经世致用之学,主动地以经世实学济宋学&外王&之不足。尤其是贺长龄,他延聘魏源编辑《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前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以供有志经世者取资借鉴,于当时的学风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因而在强调&义理&的同时,也肯定&经济&(经世济民)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词章&三学并举观点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义理、考据、词章、经济&四学并举的观点,创立了&合汉宋、兼虚实&的经世&礼学&。这是宋学走向经世实学的路径。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在咸丰、同治、光绪时期发展的经世实学,大体都沿袭这条路径。
  3.古文学的路向。古文学又称为&汉学&或&朴学&,它&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所以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而其流弊为烦琐&(周予同语)。在乾嘉时期,汉学曾极一时之盛,以至&家家许、郑,人人贾、马&,考据之风充满国中,学术界遂成一&汉学专制&之局。但在晚清空前的社会变动面前,为考据而考据的乾嘉汉学与宋学一样显得苍白无力,其&烦琐碎裂&、&不适于用&的流弊暴露无遗。在此形势下,汉学内部也发生着种种蜕变,呈现出内部更新的趋向。其一,从考古转向通今;其二,从考据回归义理;其三,从治经过渡到治史。其治学目标直追&求是&与&致用&的统一,这实际上是要重建清初的学术传统。此一学术动向在&最后的朴学大师&(侯外庐语)章太炎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章太炎为学追踪顾炎武,他一方面主张治学要&研清覃思,钩发沈伏,字字征实,不蹈空言,语语心得,不因成说&,反对今文学派强物就我、随意附会的实用主义治学方法;另一方面主张&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这是古文学的经世路向。
  上述&三种路向&是从学脉上划分晚清经世实学,若从其纵向的演变上,则可分为四个阶段。
  1.晚清经世实学的复兴期。嘉、道以降,清朝国势日衰,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面对危局,一批以&治平&为己任的文人学士和开明官绅,极力提倡和重振经世致用的学风,以探求纾解民困、匡救时艰的良策,遂使久已湮灭的经世实学迅速复兴。他们&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举凡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乃至理财、治河、漕运、海运、盐务、水利、刑狱以及养民、边政、海防、&夷务&等实政之学,统统成为经世实学的重要内容。这使得经世实学在道咸年间风起云涌,蔚为大观,成为一股气势磅礴的时代思潮。陶澍、林则徐、贺长龄、包世臣、龚自珍、魏源、姚莹、徐松、张穆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经世派的佼佼者。而对经世实学提倡最力、理论贡献最著者,当首推魏源。他帮贺长龄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一书是晚清经世实学复兴的标志,代贺长龄写的《皇朝经世文编序》被后世学者称为&晚清经世运动之宣言&(刘广京语)。不仅如此,他还在鸦片战争后完成了面向外部世界的《海国图志》,鲜明地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为经世实学增添了崭新的内容,深刻地影响了晚清的思想和学术。
  2.晚清经世实学的高潮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感&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一批主张采西学的有识之士,深感以土地、赋税、荒政、礼治、盐政、河工、治兵、漕运等实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经世实学已不敷时用。他们接过林则徐、魏源所倡导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旗帜,采西学,设局厂,谋自强,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这一以&师夷智&为新内涵的经世运动,不仅给经世实学注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学思潮推向高潮;而且造成中国文化结构的异动,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如果说道咸间的陶澍、林则徐、包世臣、龚自珍、魏源等是晚清经世派的第一代主将,那么同光间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便是晚清经世派的第二代核心人物。
  3.晚清经世实学的蜕变期。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冯桂芬、郭嵩焘、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一批接受西学影响日益深化的早期维新派人士,已认识到西方社会的&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仅靠仿造西式枪炮、轮船和创办新式企业并不能使中国富强。他们批评洋务派&仅袭皮毛,而即嚣然自以为足&,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还要学习西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实行更深刻的社会变革。早期维新派的经世思想无论是在治体上还是在治法上,都大大逸出中国&古学&的轨范,已非传统的经世实学所能涵盖。但他们最终未能完全冲破经学的束缚,完成从经世实学向近代&新学&的转换。他们一方面主张&至今日而言治,非一变不为功&,另一方面又反复宣讲&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为万世不易之大经&,&法可变而道不可变&;一方面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另一方面又提出抑民主、尊君权。
  4.晚清经世实学的终结期。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派三十年自强运动的破产。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动下,一场声势浩大的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在全国兴起。作为维新运动的领袖和旗手,康有为、梁启超不仅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而且以新的时代精神阐释儒学旧传统,创制出一套&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体系,完成了由经世实学向近代&新学&的转换。章太炎、严复等人对传统学术的批判和对近代学术精神的诠释,更从逻辑上宣告了晚清经世实学的终结和新学术时代的来临。而清末新政中科举制的废除和近代学制的确立,使延续几千年的以&士&为主体的&四民社会&宣告解体,作为经世实学主体的&士&这一社会群体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接受新式教育的各类专业知识分子,这一社会历史的变动使经世实学最终成为历史的陈迹。
  综上所述,晚清经世实学的演变,既承袭着儒学经世的传统,又孕育着近代&新学&的某些开放、启蒙的因子。正是这种双重性格,使之成为中国&古学&通往近代&新学&的桥梁,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只给高中生用的高考APP,家长请止步!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2017年2018年
百科词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晚清汉人饿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