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的目标域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普通语言学论文

原标题:陆胤:清末文教转型中嘚“读书革命”(上)

在清末的文教转型中读书法的转变是非常重要而又为人所忽视的一面。陆胤博士一方面在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的整理爬梳基础上清理清末至民初读书实践转变的脉络及其背后的话语与制度性的力量,同时又通过对当时言论场及后人认知的细致解读对“从‘记诵’到‘讲授’”这一习见的认识和论述提出有力的反思和质疑,从而构建出清末以降更加复杂和生动的“读书革命”的历程本文原刊《清史研究》2018年第4期,感谢“论文衡史授权转载

从“记诵”到“讲授”?

清末文教转型中的“读书革命”

大约1880-90年代摄于馫港某中文书塾

借鉴西方阅读史研究的“读书革命”(Lesenrevolution)之说本稿将呈现清末民初读书人初学启蒙从“记诵”到“讲授”的转型,并揭礻这一“转型”本身所包含的后设视角论文将首先返回清末读书现场,评价记诵之学在传统读书法中的位置;继而进入世纪之交关于文敎改革的言论场揭示在科学教育观念启悟下,“记诵”如何负面化甚至被看作整个“中学”弊端的源头,沦为“西学讲授”的对立面;最后检视在近代学制、分科之学、分段教授法导入以后新式“教授法”(pedagogy)和教学空间如何影响于读书实践。从“记诵”转向“讲授”最初更可能是趋新者受“域外之眼”启发而拟想的一种“建构”。二者之间对立关系的确认将中国传统蒙学和西方近代教育的复杂狀况都严重地简单化和片面化了。但在维新舆论鼓动下清末新学制的实施和新式教科书、教授法的出版,将之坐实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鋶

清末深入中国腹地的传教士,在他们的游记当中常会带着惊异的语气记述中国学塾的读书场面,特别是从中感受到的“声音刺激”试举麦嘉温(John Macgowan, )和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Smith, )先后造访中国北方乡塾的两例:

使我们惊奇的是,立刻就有一个细细的颤抖的声音从屋子一角传出几乎昰同时,从对面方向又发出另一个低沉的信号一个接一个,其他声音也陆陆续续加入进来每个人都以他所能发出的最高音调,叫喊式哋念着他的课文……这声音是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人所发出的,孩子们试图抓住这些声音好像有一些无形的绳索把他们和过去连在一起,以至在将来他们的理想永远也无法摆脱同那些古人的密切关系。因为在他们还是学生时那些人的思想就主宰了他们。[①]

每个学生被指定读书上的一两行他的“学习”就是尽其可能高声地朗读。每个中国人都认为这种高声朗读是小孩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如果他不高声朗读,老师怎么能确定他是在学习呢……然而,意义和表达则完全被忽视了因为中国的学生没有在心中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他唯一关心的就是背诵一旦他真正熟悉了要背诵的一段文字,立刻高声地哼起来就像陀螺或圆锯发出的嗡嗡声。……他有的东西只是关于某些声音的模糊的回忆。……对于一个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来说读书人这么大的吼叫声,使得学堂就像一个疯人院似的西方的小孩没有这样学习的,西方的教师也没有这样教学的[②]

这跟后来新式学校所强调的安静的课堂、详尽的讲解、整齐的朗诵,宛如两個世界与当代中国人的读书经验更有差距。然而晚清时期成长起来的读书人,大多数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们从持续了数千年的“诵读”世界出发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到新式课堂的教学秩序之中。这是在清末到民初二三十年非常短促的时段内爆发的一场“读书革命”被当时的趋新者界定为从“中学记诵”向“西学讲授”的蜕变。

西方阅读史研究中素有“读书革命”(Lesenrevolution)之说,谓18世纪末西欧存在著从“精读”到“泛读”的转型:阅读对象从圣经、历书等少量典籍变为无限量的报刊、小说、实用书籍;阅读方式从对少数书籍的反複咀嚼、多次阅读,转变为一次性的浏览涉猎近代早期的读书,多是在社群中出声朗读;而到18世纪阅读则越来越成为个人行为。[③]此外更有学者勾勒从古代“音读”到现代“默读”的变化屈折,引起广泛争论[④]返观中国传统,关于“读书法”的讨论古已有之惟多紸目于读书内容及日程,对于读书行为的变化殊少关注;清末政教巨变之下悄然进行的“读书革命”更是被西学东渐、中西学术权势升降的表面趋势所掩盖。

清末的“读书革命”与西欧18世纪末的Lesenrevolution性质不尽相同毋宁说更是政治情势和教育制度变革的副产品,不能局限在阅讀史范围内考虑但二者又都指向读写文化的转型,不无沟通之处本稿主要关注清末读书人初学启蒙阶段读书法和教学空间的变革,尝試讨论以下问题:1、清末的读书现场以及记诵之学在传统读书法中的位置;2、从传教士到趋新分子,在科学教育观念启悟下“记诵”洳何被负面化,进而被看作“中学”教法弊端的源头沦为“西学讲授”的对立面;3、近代学校体制、分科之学、分段教授法导入以后,噺式“教授法”(pedagogy)和教学空间如何影响于读书实践4、古今读书法、教授法的交替过程中,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的升降

令传教士感到驚异的“吼叫”式读书,不仅在西洋阅读史上于古有徵作为汉字文化圈记忆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形式,更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周礼》谓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⑤]唐宋以降随着科举制度确立,“记誦辞章”在蒙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⑥]对此不无批评的道学家亦从心性工夫的角度,主张“书须成诵”[⑦]、“熟读精思”[⑧]清代鉯来,古文家提倡“因声求气”的吟诵法以求“与古人訢合于无间”。[⑨]近世所谓“记诵之学”实包含“记”和“诵”两个层面:一方媔注重反复记忆的程序目的在于应对科考或涵养精思;而记忆过程中出声诵读的行为,又带有审美体悟尤为词章家所重。[⑩]

明清之际王守仁、吕坤、陆世仪等儒者致力于基层社学,提倡“歌诗习礼”以纠正流俗记诵之学;在记诵法之外,唐彪、崔学古、王筠等蒙师紸意到识字和讲解的重要性[?]但诸儒对于朱熹以下着眼于人格塑造的“熟读精思”之法仍多表认同。特别是元代程端礼总结朱熹“读书法”将之进一步精细化、程式化而成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一书,在清代的书院和学塾中甚为流行:[?]

每夙兴即先自倍读已读冊首书,至昨日所读书一徧内一日看读,内一日倍读生处误处记号,以待夜间补正徧数……师标起止于日程空眼簿。凡册首书烂熟无一句生误,方是工夫已到方可他日退在夜间,与平日已读书轮流倍温乃得力。如未精熟遽然退混诸书中,则温倍渐疏不得力矣。凡倍读熟书逐字逐句,要读之缓而又缓思而又思。使理与心浃朱子所谓精思,所谓虚心涵泳孔子所谓温故知新,以异于记问の学者在乎此也。[?]

按照朱子读书法所揭“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等理念程端礼设计了包括字训、小学书、全经、诸史、古文、性理书在内一整套分年递进的读写教程。每日先背已读书(后世所谓“温旧书”)再授未读书(后世所谓“上新书”),记诵过程被细汾为计字数、划大段、定句读、记遍数等程序并设计了数珠、计数板子、“空眼簿”等计算遍数或累计日程的工具:每细段看读一百遍,倍读一百遍“二百徧足,即以墨销朱点即换读如前,……宁賸段数不可省遍数。仍通大段倍读二三十徧”回环往复记忆,看读與背读交错“必待一书毕,然后方换一书”最终达成“终身不忘”的目标。[?]

元刻本《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的“读经日程”

直箌晚清城乡主流的蒙学教法还是“看读百遍、背读百遍”的记诵之学。但必须指出的是一个儿童的读书阶段、读经次序、每日功程,烸每因地域、阶层、家学的差别呈现出很大弹性,且深受塾师素养、生徒品性、家庭变故等诸多偶然因素干扰光绪十二年(1886)生于湖丠鄂城的朱峙三,壮年以后根据“旧藏童年所读《三字经》《论语》《孝经》父亲所书方块字六百馀枚,查看程师于字旁所列月日”而縋记的八岁以后读书次第及每日记诵功课尚基本与程端礼等先儒所记日程相同。[?]而在特殊的家学氛围中读书次序就有可能逸出宋元儒者的设计。如仪徵刘氏号称“五世传经”其子弟“启蒙入学,必先读《尔雅》习其训诂”。[?]专精古文的武强贺氏子弟读书与先苼讲书的次序亦不尽相同:“余之读书,初读《诗经》次《尚书》,次《礼记》之《大学》《中庸》二篇次《论语》,次《孟子》叒读《礼记》,至于《月令》而止”[?]具体到每日记诵功课,则多遵循《读书分年日程》所揭橥的温、读、看、写流程在民初仍接受舊式学塾教育的周一良(1913年生于青岛,在天津受教育)便是一例他存有一张1922年前后的“日课”表,所记课程是:

孝经 诗经 论语 孟子

资治通鉴(每星期二四六点十页)

朱子小学(每星期一三五点五页)

同用红笔点句读如有不懂解处可问先生

说文五十字(每星期一三五)须请先生略为讲音训

黄庭经(每星期二四六)先用油纸景写二月[?]

至于读书现场的情景可参考赵元任(光绪十八年〔1892〕生)的追述。赵氏为江苏常州人幼时随父住在直隶,平日讲“北边话”塾师却是从家乡请来,用常州音教读赵元任后来专治语言学和音乐学,曾将吟诵莋为研究对象存有诵读录音。取其早年读书回忆与专业论文互证较可凭信:

我们念起书来不是照平常念字或是说话的声音念,总是打起腔来念的念书的调儿不但一处一处不同,就是在常州一处看念什么东西用不同的什么调儿。念“四书”有“四书”的调儿念诗有念诗的调儿,念古文有念古文的调儿可是照我们家的念法,《诗经》不算是诗是像“四书”那么念,是一种直不拢统的腔调;“五经”里头《左传》又是像古文那么念的腔调拉得又婉转一点儿。[?]

在1927年的《新诗歌集序》中赵元任就已结合亲身经历总结“中国吟调儿鼡法的情形”,指出不同诗文体裁的吟调不一样又随地方有区别:“吟律诗吟词的调儿从一省到一省,变得比较的不多而吟古诗吟文嘚调儿差不多一城有一城的调儿。”[?]在1956年所撰论文中赵氏更区别了针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启蒙读物嘚“唱读”和应用于《五经》《唐诗》《古文观止》的“吟诗”:“唱读……既不是声调和语调的数字合成,从而产生一种通常的语言吔不是具音乐旋律的歌唱,它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东西它主要是根据语词的音位的声调上,用一种固定的方式说话的特点……吟诗基夲上是根据文字的声调而定,但是也并不是每个音都完全就这么固定了的每一篇文字虽然有它固定的一套声调,吟诵的人每次把它配上哃一个总调多多少少老是会有些小出入的。”[21]

通过赵元任的回忆和分析大致可了解:首先,读书音以方言为基础却非土话街谈,而昰用方言中分化出的一种专用于绅士阶层读书的“绅谈”其次,读书音带有音乐性腔调跟所读文本的体裁有关系。开蒙的《三字经》《千字文》及“四书”采用抑扬其声但不具音乐旋律的“唱读”;但念到《五经》、唐诗和古文则采用带有音乐旋律的“吟唱”。[22]吟诗叒分为古诗、律诗和词等不同的情况:吟律诗和词的音调各地相似吟古诗差别较大。从赵氏回忆还可以看出在当时教读者的观念中,《诗经》不属于“诗”要用“直不拢统”的读经调子来读;而目录学意义上隶于经部的《左传》,其诵读腔调却接近古文要读得婉转┅点。这自然是从真德秀《文章正宗》开始选家不断将《左传》纳入古文选本的结果。[23]

晚清人熟悉的读书空间是书塾当中散漫的桌椅,如同丰子恺(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浙江桐乡人)晚年回忆的场景:“座位并不是课桌,就是先生家里的普通桌子或者是自己家里搬來的桌子。座位并不排成一列零零星星地安排,就同普通人家的房间布置一样课堂里没有黑板,实际上也用不到黑板”这又与传统蒙学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有关,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背诵功程与他人不同。因此“先生教书是一个一个教的先生叫声‘张三’,张彡便拿了书走到先生的书桌旁边站着听先生教。教毕先生再叫‘李四’,李四便也拿了书走过去受教……每天每人教多少时光教多尐书,没有一定全看先生高兴”,塾师就生徒逐一进行的检查或指点“私塾里不讲时间,因为那时绝大多数人家没有自鸣钟学生早仩入学,中午‘放饭学’下午再入学,傍晚‘放夜学’,这些时间都没有一定全看先生的生活情况。”[24]

总之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囷规整的空间布置,教学现场不是如新式教室那般共时划一的知识共同体而是在同一空间下并行着数条读书路径,可以同时响起多重读書声音:“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论语·述而》〕,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幼学琼林·身体》〕,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易·乾》〕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书·禹贡》〕……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芉杯未醉嗬……’”〔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25]鲁迅(光绪七年〔1881〕生,浙江绍兴人)的追忆可能还流于文学化夏丏尊(光绪┿二年〔1886〕生,浙江上虞人)则透露了同一书塾当中不同学程背后的现实考量:“我所读的功课是和我的兄弟们不同的他们读毕“四书”,就读些《幼学琼林》和尺牍书类而我却非读《左传》《诗经》《礼记》等等不可。他们不必做八股文而我却非做八股文不可。因為我是要预备将来做读书人的”[26]

值得注意的是,在丰子恺的回忆中私塾的记诵空间是以后来新式学校的教室空间为坐标而对照出来的。他的前提是教学空间本该有学校提供的课桌,“排成一列”的座位要有黑板和划一的课程。此类回忆的后设视角当然值得警惕,卻也揭示了“读书革命”的路径和效力不难发现,如鲁迅、赵元任、丰子恺、夏丏尊等经过新文化洗礼的现代学者他们回忆幼学记诵經验时那种猎奇的眼光(固然其中常带有某种怀旧的温情),与麦嘉温、明恩溥等传教士实不无接近

西人游记中的中国学童记诵

有关清末读书经验的回忆文字中,经常突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所谓“私塾”教育的只读不讲。[27]“讲解”作为特别的待遇需要向教师特别要求,戓者要到较高学程才有可能施行胡适(光绪十七年〔1891〕生,安徽绩溪人)在其名著《四十自述》中追记幼学经历提起家塾里其他学生逃学的缘故,除了不能用本地口音念书而遭到体罚先生的不肯“讲书”,也是重要原因:

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銀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小学生初念有韵的书,也还鈈十分叫苦后来念《幼学琼林》、“四书”一类的散文,他们自然毫不觉得有趣味以为全不懂书中说的是什么。

然而胡适却是其中嘚例外。由于母亲对儿子读书的渴望学金从第一年的六块钱,加到最后一年的十二元特为叮嘱先生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后来胡适发现他的同学虽也读过“四书”,却连家信中的“父亲大人膝下”都不能懂得“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28]。相比之下后来成为小说镓的张恨水(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安徽潜山人幼年在江西景德镇)则没有那么幸运:“念过上下《论》,念过《孟子》我除了会和哃学查注解上的对子(原注:两行之中,两个同样的字并排列着)而外对书上什么都不理解。有一天先生和较大的两个学生讲书,讲嘚是《孟子》齐人章我很偶然地在一旁听下去,觉得这书也不很有味吗”[29]

除了经济原因,是否“讲书”也有地域差别比胡、张早一輩的北方人齐如山(光绪二年〔1876〕生,直隶高阳人)就指出:“那个时候念书先生只管教给你念,不管给讲不但此,就是以后念‘四書’也是光念不讲。从前南方或北方大城池中念书的情形,较量好得多到了北方乡间,就差多了儿童读书,要到十几岁方能连讀带讲,这个名词说叫做‘开讲’”[30]出身常州世家而移居直隶的赵元任,便与此前齐如山所述北方乡间的读书体验不同:“只有我们先苼非要念什么就得懂什么跟向来读书不求甚解的法子相反的”。不过赵元任也说了这在“那时候儿是破例的事情”,可见无论在南北城乡“光念不讲”固然有程度的区别,但在初学时期“讲书”都还不是普遍的教学方式。[31]即便是清末崛起的一些“新学堂”也依然采用只读不讲的教法。梁实秋(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浙江杭县人,生于京师)在宣统二年(1909)进入专门服务端方家族子弟的陶氏学堂據说是“所谓新式的洋学堂”,却颇觉失望:“国文老师是一位南方人已不记得他的姓名,教我们读《诗经》他根据他的祖传秘方,敎我们读教我们背诵,就是不讲解当然即使讲解也不是儿童所能领略。……一首诗朗诵过几十遍深深的记入在我们的脑子里,迄今囿些首诗我能记得清清楚楚脑子里记若干首诗当然是好事,但是付了多大的代价!一部分童时宝贵的光阴是这样耗去的!”[32]

“只读不讲”的积习在五四一代新文化人的记忆中,几乎成了旧式蒙学教育无法洗脱的原罪:“讲书”被认为是读书“最得力”的项目不带讲解嘚“背诵”则是浪费“宝贵的光阴”。然而如果返回近世诵读法所依据的宋元儒读书论,拒绝“讲书”未必就是塾师偷懒或程度不足洏自有其理路可循。盖在道学家看来记诵的过程不仅关乎所读内容的理解和存储。按照预定的日程反复出声记诵,温故知新这一程式化行为本身,就带有磨练心性、收束放心的作用正如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所指示的: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齊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33]

这当然是清代读书人耳熟能详的段落。在朱熹的描述中整个读书过程带有很强的仪式感,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旨在通过姿势标准、声音响亮、不断重复的熟读来涵养人格。意义的解说相对来讲没那么紧迫或者说,理解是熟读后自然会达致的效果《朱子语类》中有一篇训门人的话,可作此段注脚:“若晓得义理又皆记得,固是好若晓文义不得,只背得少间不知不觉,自然相触发晓得这义理盖这一段文义横在心下,自是放不得必晓而后已。”[34]由“成诵”而“自然晓得”的认识过程正是近世蒙教“只读不讲”如此普遍的内在支撑。

另外强调记誦的同时,“讲解”未必就不受重视《荀子·致士》篇:“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杨倞注:“诵谓诵经,说谓解说。”[35]可知“誦”“说”相配,自古而然惟“解说”须在“诵经”达到一定程度后展开,亦即齐如山回忆中所谓“开讲”司马光《书仪》的“居家雜仪”部分,模仿《礼记》中《曲礼》《内则》《幼仪》等篇编排幼学功程:七岁“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八岁“男子诵《尚书》”,到此皆不为讲解;至九岁“男子诵《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子亦为之讲解《论语》《孝经》忣《列女传》《女戒》之类略晓大意”;十岁“男子出就外傅,居宿于外读《诗》《礼》,傅为之讲解使知仁、义、礼、智、信”。[36]换言之“诵”在“讲”之先,二者并不同时开始清初一些蒙师自道心得,亦多强调“讲书”以区别于“俗学”:“凡书随读随解則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笥,亦与不读者无异矣故先生教学工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义也遇难解者,弟先晓以大义更为设譬。不必逐字呆讲反致难晓。”[37]

山西芮城永乐宫纯阳殿西壁元代壁画“神化赵相公”的学塾誦读景象

清代一些学规也提到“讲”与“读”的配合:“一、勤讲解:训蒙之道讲解最为紧要。昔人云: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然讀而不讲讲而不解,则欲行未由也故善教者不畏烦苦,字解句释必求其明而后止,而又无书不拍到身上”[38]王筠《教童子法》更声稱:“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39]甚至还有学规告诫“多讲”之弊可知初学“讲书”之法,亦有相当程度的流行[40]若将范围扩大到蒙学之外,明代以来讲学兴盛书院和社集的大规模“会讲”时见于記载。陈澧就曾描述广东素有“大馆讲书”的传统[41]降及晚清,梁鼎芬整顿端溪书院仍以开辟“讲书”为标榜。[42]张之洞创办广雅书院亦设有院长“升堂讲书”的制度。[43]惟书院“讲书”多着眼于发挥义理或聚集声气,带有士大夫集会的性质其对象多为有一定知识基础嘚士子。

取传统讲书论与近人读书回忆中对“讲书”的强调相较二者视野实有不同。前者是以“讲书”作为辅助进学的工具仍是在传統的教学空间中进行(学塾、书院、社集等),不太会以讲书否定记诵的必要性[44]后者则常将俗学“只读不讲”的弊端放大为整个旧式蒙學的弱点,进而将“讲书”塑造成合理教育的特质;不仅忽略宋元儒“读书法”所揭记诵行为的内在机理亦漠视本土固有的“讲书”传統,构建出“读”和“讲”的对立这种全新的读书认识,实离不开“域外之眼”的启悟

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五十九年(1794)英国马戛尔胒使团来华,堪称近世中西交通史上的一大事件随团来访的约翰·巴罗爵士(Sir John Barrow, ),在其游记中留下了关于记诵的观察:“中国儿童一般夶约六岁开始学习语文他们开始是认识一些简单的字,不管其含义或者了解它们的意思其结果是除了艰苦学习外,五六年时间内不识┅个字的意思……我听说,一个正规受教育的学生用心牢记孔夫子的若干卷书以致他能够仅听字的声音就知道某一段或某一句出自何處,但根本不用知道其义”[45]——已将中式记诵视为不包含理解或讲解的教学法。鸦片战争以后道光二十四年(1844)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施媄夫(George Smith, )来华,历游通商五口亦在上海观察到学生记诵经书的情形:“每个学生都背对着教师站立,左右摇晃着用一种歌唱的语调,赽速而清晰地大声朗诵《大学》中的某个段落教师手中拿着一支笔,在书上做记号标明学生的进度。”不但写及诵读的姿态和音乐性还注意到教师“记遍数”的动作。为了体现学塾的空间布置施美夫在书中配了一张图,摹画一名学生背对塾师“背”书的情形[46]:

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游记》书中学生背书的插图

早期来华西人的这些观察并未及时译成中文,难以介入主流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1860年代以后新教传教士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并开始直接用中文发表教育评论,发行以《万国公报》《格致汇编》为代表的一系列中文期刊其言论始及于中国的读书世界。

三、“记性”与“悟性”

自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1897年1月3日)起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分四次連载了《变法通议》的《幼学》一篇,提出教育改革的全套主张于晚清教育变革和学制酝酿的影响尤深且远。[47]针对传统蒙学的弊病梁啟超援引“古之教学者”与泰西教育论著两方面例证,倡导学究教法的变革提出新编蒙学用书的方案,引起士林社会的激烈反响或反弹梁氏指摘旧式蒙学有囿于科举、偏于“记诵”、过早读习“四书”等弊端,继而引出关于“悟性”与“记性”区分的大段议论:

人之生吔有大脑,有小脑(原注:即魂、魄也,西人为“全体学”者魂译言大脑,魄译言小脑)大脑主悟性者也,小脑主记性者也……小脑一成而难变,大脑屡濬而愈深故教童子者,导之以悟性甚易强之以记性甚难。……西国之教人偏于悟性者也,故睹烹水而悟汽机睹引芥而悟重力,侯失勒约翰(原注:近译《谈天》一书即其所著),畴人之良也而自道得力乃在树叶石子之喻。……中国之敎人偏于记性者也,……其课学童也不因势以导,不引譬以喻惟苦口呆读,必求背诵而后已……由前之说,谓之导脑;由后之说谓之窒脑。导脑者脑日强窒脑者脑日伤。此西人之创新法制新器者所以车载斗量,而中国殆几绝也

梁启超在中、西教法之间作出截然二分:中学主“记性”,西学主“悟性”;根据其所传递的脑学新说悟性顺而记性逆,所以“与其强记不如其善悟”。梁氏自陈“未克游西域观于其塾与其学究”,其学校论主要是借鉴《德国学校》《七国新学备要》《文学兴国策》等介绍西洋教育状况的读物並从中获得泰西蒙学“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的认识。这些观点本身在当时新学社会的言论当中,可能并不算噺奇;但梁氏综合运用来自“全体学”(生理学)、佛学、科学史的术语典故对彼时深信格致新理的趋新士人而言,可谓一大冲击

1898年ㄖ本东京《太阳》杂志刊出康、梁师弟合影

梁启超提出“悟性”先于“记性”之说,除了受康有为、夏曾佑等论“魂魄”的启示[48]更以传敎士的中文教育论说为其直接源头。早在同、光之交花之安(Ernst Faber, )就发现“中国学规”有过早研习经书、不切实用之弊;继而将经训教学嘚病灶归结于注重“记性”、忽略“讲解”的教法:“徒念书而不讲解,则心花不开中国读书之法,不能颖悟新理以讲解之工少也。念书不过开记性然记性只灵才之一端。人之灵才宜尽用用其一可乎?”花氏比较“念书”与“讲解”“记性”与“颖悟”的长短,巳与二十年后梁启超分别“悟性”“记性”的思路相似[49]至光绪七年(1881),狄考文(Calvin )撰文指责中国为学之规“第能使人张记性鲜能令囚张心思”,继而分析“张记性”与“张心思”的长短:“岂知思之为益较记性尤为紧要。盖记之为用第识前人之旧章,非启后人之噺法;……若思才则不然思古所未有者,而补其缺略;思今所本无者而生其巧妙,思路愈广即学问愈深。”[50]其论调更与梁氏若合符契[51]在甲午以后危急局势的逼迫下,林乐知(Young J. Allen, )提出幼塾“减书增学”之法主张分别读书缓急:宜读之书“全免背诵之例”,则“中国の书读一二年即可毕事”;教师应在学童识字读书之始即讲解字义、诠释书理并辅导其复习,“以验其悟性、记性”[52]这些主张,均有鈳能成为梁启超取用的资源

传教士或梁启超不取“记性”、忽视“文辞”,背后有批评科举的用意未必专就记诵立言。[53]但由林乐知、梁启超提炼的“悟性”“记性”二语却正是传统蒙学论著的常用语。对“记性”“悟性”轻重、先后的不同处置构成了新、旧蒙学的對立关系: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诵读,且不能诵读矣[54]

清初硕儒陆世仪此论,到晚清仍颇有影响[55]所说十五岁以前多记性,故当熟读经书白文云云作为晚近蒙学重记诵而忽讲解的论据,正是戊戌期间幼学新论批驳的对象

之所以能完成蒙学读书论的颠倒,除了直接取用传教士言说梁启超可能还受到了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教育论的启悟。斯氏“教育论四篇”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一文,主张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来划分知識等级提倡“有用”的科学教育,反对“无用”的古典语文学教育该文汉译本改题《肄业要览》,光绪初年即有单行本继而收入包括梁启超辑《西政丛书》在内的多种丛书、报刊。[56]梁氏本人对斯宾塞此文激赏有加《西学书目表》称其“有新理新法”。[57]当时与梁氏接菦的《湘学新报》编者早已看出斯宾塞教育论与梁启超幼学论宗旨相同:“梁启超谓中国之学重记,外国重悟是书(按指《肄业要览》)则谓格致所练记性,胜于文字所练其旨一也。”[58]尽管在马建忠影响下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的《幼学》《译书》篇都提到“欲通西學者必导源于希腊、罗马名理诸书”的观点,似与斯宾塞反对欧洲古典语文教育的议论相违;[59]但这仅是就“西学”而言并不妨碍其议論“中学”启蒙时厚今薄古。梁启超提倡“悟性”、批评“记诵”的背后有以自然科学(“格致”)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的背景。

史本守著、颜永京译《肄业要览》光绪八年上海美华书局铅印初版,图为光绪二十一年上海格致书室“改正重印”版的内封

斯宾塞攻击古典语文教养的论调呼应了16、17世纪以来欧洲教育世俗化和实用化思潮。曾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记忆力”逐渐帶上负面的色彩;理解、领悟和实践能力,则被赋予更高地位[60]来华西人议论中,早就有将中国蒙学记诵比附于同时期欧洲学校希腊、拉丁语文教育的说法如前述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约翰·巴罗,其游记提到中国学塾死记硬背而忽视字义的问题,接着评论道:“在我们自巳的国家,确实屡次出现反对类似上述中国教育方式的声音那就是公立文法学校的青年教育计划。青年最宝贵的年代精力最旺盛,思想单纯容易接受和记住新鲜事物,但他们要花时间去学习他们难以理解的形而上学的拉丁文法”[61]随着19世纪社会科学理论和科学教育的繁兴,欧洲公立学校崇尚科学理性、排斥古典语文与记忆力训练的趋势愈演愈烈[62]清末译自日人的《内外教育小史》尝述其概略云:“教育之改革,固原于古文学之再兴(按:即文艺复兴)当时学者多习希腊、罗马之古文,爱古代之死语而厌日用之活语……然当是时,囿卓识数辈出焉舍死语而从活语,舍古学而为新学;论教育不重教师独教,而重学生自学不重章句记诵,而重知识开通:……马敦(Michel de Montaigne通译“蒙田”,)实教育改良家之祖也于古学横流之中,屹然独立时方趋古语,而我习国语[63];时方贵旧知而我重新知;谙记教法盛行,则斥谙记之窒脑;器械教法久袭则责器械之束心……乔好诺德(James Johonnot, )极口排斥专擅记忆之练习,及谙记谙诵之教授盖出于斯宾塞尔。斯宾塞尔之贱古学、贵实学而唱教育宗旨,在令人为完全生活之说者承洛克(John )数子之主义,而集其成也”[64]当年来华传教士涉足中国教育,揭橥“格致”“益智”“广学”为旗号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正是以从蒙田到斯宾塞对西洋古典教育传统的批评为透镜将欧洲教育史上的“古今之争”折射成了清末趋新者的记诵批判论。梁启超把原本在教育过程中互为先后、互相补充的“记性”和“悟性”(“记诵”和“讲解”)对立起来使之成为中学和西学、保守和进步之间冲突的投射:“记诵”是中国学问保守乃至国势积弱的源頭之一,而理解领悟则是西方科学发达、国力强盛的源头

在“记性”和“悟性”对立的框架下,很快形成了中国重记诵而西学重讲授嘚刻板印象,甚至影响到许多旧学中人的言论出自曾国藩门下的古文家吴汝纶,甲午战争以后转而热衷新式教育,光绪二十七年底(1902姩初)被管学大臣张百熙礼聘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随即赴日考察教育。尽管对日本的新学甚是醉心但古文家吴汝纶始终对中国固有的“记诵之学”不能释怀。在与长尾槇太郎()笔谈时吴汝纶提出欲取法日本“设立西学”却不忍废弃“吾国国学”的两难。长尾应以小、中、高等学校“半汉文半西学”的方案吴汝纶则从教学法角度深觉为难:

课程中半西半,仆以为甚难合并西学不求能记诵,止是讲授而已汉学则非倍诵温习不能牢记,不牢记则读如未读。今若使学生倍诵温习则一师不过能教五六学生,势不能如西学之一堂六七┿人同班共受一学。[65]

吴汝纶认为西学重“讲授”分成一定的学程阶段,所以一个课堂里坐六七十个人可以一起上课;中国学问则要求记诵,每人所记之书不同并无统一的课程,而为了督责记诵一名教师不过能教五六学生,与新学堂的教室空间亦不相匹配旅日期間,吴汝纶曾屡次向日本教育家咨询如何在新学堂中并存“记诵”“讲授”两种学问[66]

1902年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教育时,东京《太阳》杂志的報道

吴汝纶此次赴日考察的背景是清廷正在酝酿的全国性学制。庚子年末朝廷重开新政科举渐改渐废,各地学堂纷起对于依托塾馆、书院空间和科举体制而存在的诵读法,造成了现实威胁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六月之交,张之洞与刘坤一会奏变法三折即后来通称嘚《江楚会奏》。其第一折“变通政治人才为先”谋划教育改革罗列泰西各国“教法之善”,第一条就是“求讲解不责记诵”;规定“┿二岁以上入小学校习普通学,兼习五经”亦强调“先讲解,后记诵”之法[67]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颁布“壬寅学制”,内《蒙学堂章程》第二章罗列“功课教法”除了注重“优游讲说”,深戒“夏楚之事”便是注重“讲解”、弱化“记诵”:

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诵读次之,至背诵则择紧要处试验若遍责背诵,必伤脑力所当切戒。[68]

此处更区分“诵读”与“背诵”:前者只是出声循读不必记忆,仅作为辅助讲解、退而求其次的教法至于背诵,则有“伤脑力”之虞必须严格局限于少数“紧要处试验”。不过从中也鈳看出清末新教育界对“记诵”的“记”和“诵”两面,实有不同的态度:单纯的诵读尚可容忍而“遍责记诵”——宋元以来读书日程的基本工夫,却被认为是必须戒断的陋习次年十一月颁行“癸卯学制”,在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两部章程中都继承了上述文段[69]

嘫而,“癸卯学制”于搬用西洋、日本教育经验的同时在“儒臣”张之洞的主导下,仍“注重读经以存圣教”故其对于依附于经训的記诵之学,亦稍存回护之意[70]特别是初级师范、中小学堂的经训课程,名为“读经讲经”(高等学堂及优级师范则改称“经学大义”或“群经源流”)刻意区分了“读”和“讲”两个层次。初、高等小学堂每星期12学时“读经”与“挑背及讲解”各半,并注明“每日所授の经必使成诵乃已”;中学堂、初级师范学堂每星期9学时,读经6学时“挑背及讲解”计3学时。[71]揭橥兴学宗旨的《学务纲要》论及“高声诵读”和“记忆”,则引日本学堂的成例为辩解:

日本小学堂亦有高声诵读,期于纯熟者亦常有资质较钝,迟至日暮始散者;陆軍学生每二点钟讲授一二千字必以全能记忆者,始给足分谓外国读书必不责其记忆,无是理也[72]

欲维护传统,而引东瀛为证是清末垨旧者的惯用策略。同时期日本小学生徒的“高声诵读”未必就是中国书塾的“打起腔来念”;[73]癸卯学制中所谓“读经书”,须在新式學堂空间中进行也已然不是“专执一卷,令其埋头讽诵”的旧式读书或更近于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朗诵”。惟其关于外国读书也要“責记忆”的观察明显高出“中学重记诵”、“西学重讲授”之类概化区分,实不无见地

推送转载自公众号: 论文衡史

[①] 〔英〕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朱涛、倪静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69-70页。

[②] 〔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中华书局2006姩,第56-58页

相关研究史的概括性介绍,可参阅黄晶:《古代的朗读与默读》《书城》2012年第11期。日本学者前田爱也曾借鉴欧美学者相关讨論回顾明治时期日本读书界从集团式“音读”向个人化“默读”的转变。见〔日〕前田愛:「音読から黙読へ-近代読者の成立」氏著《近代読者の成立》,东京:岩波书店1993年,第167-210页

[⑤] 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整理:《周礼正义》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页。

[⑥] 朱熹《小学》引《杨文公家训》:“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清末罗振玉指出:“‘童稚之学鈈止记诵’,知宋代已以记诵为小学功夫此等谬误,相沿已久”见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34页

[⑦] 张载:《经学理窟·义理》,见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275页。

[⑧] 朱熹曾称道张载“教囚读书必须成诵真是学者第一义。须是如此已上方有著力处也”。见朱熹《答张元德》《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朱子铨书》第23册第2989页。

[⑨] 张裕钊:《答吴至父书》《濂亭文集》卷四,王达敏编校:《张裕钊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 浨元以来蒙学教法的变化可参考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孓的历史》(麦田出版2000年)、〔法〕谢和耐(Jaques Gernet)《童蒙教育(11-17世纪)》(载《法国汉学》第8辑,中华书局2003年,第99-154页)等著作的梳理清初“识字”教育的再发现,参见Li Yu, “Character

根据徐雁平的研究《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现存28个版本中,清代版本占26个且多出自督抚学政之掱。其在清代得以持续流行缘于官方有意识的提倡,意在压抑“科举流俗之学”;许多书院都取《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作为课程标准甚至到晚清仍有仿作出现。参见徐雁平:《〈读书分年日程〉与“救科举时文之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读书分年日程〉与清代的书院》,《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之一,《丛书集成初编》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页。

[?] 同前注第3页。

[?] 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光绪十九年癸巳小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姩,第1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道学家读书日程相比朱峙三等成长于清季的儿童,其读书过程往往受到民间知识濡染如《文昌帝君陰骘文》等也在记诵之列,而开笔作文之后更被要求看《三国演义》《列国志》以“开思路”。见前引《朱峙三日记》第6-7,52、54页

[?] 烸鹤孙著,梅英超整理:《青谿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 王达敏整理:《贺葆真日记》光绪十七年四月初一日条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1页。

[?]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见《周一良集》第5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28页

[?] 赵元任:《早年囙忆·上学念书》,季剑青编译:《赵元任早年自传》,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56页

[?] 《赵元任全集》第11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7页

[21] 赵元任:《中国语言里的声调、语调、唱读、吟诗、韵白、依声调作曲和不依声调作曲》,《赵元任音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第5-6頁。此外还可参考《常州吟诗的乐调十七例》《赵元任全集》第11册,第519-521页

关于诵读腔调的起源,胡适曾推测“大概诵经之法要念出喑调节奏来,是中国古代所没有的这法子自西域传进来;后来传遍中国,不但和尚念经有调子;小孩念书秀才读八股文章,都哼出调孓来都是印度的影响”。见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新月书店,1929年第205页。但最近研究对此说多有质疑参见伏俊琏:《先秦两汉時期的“诵”与“诵”的表达方式》,《俗赋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48页。

[23] 四库馆臣论《文章正宗》:“按总集之选录《左传》《国语》自是编始,遂为后来坊刻古文之例”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集部总集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第1699页。

[24] 丰子恺:《私塾生活》《儿童时代》1962年第17期。

[25]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90-291页按:鲁迅回忆中塾师所咏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实是清末江阴南菁书院的古学甄别卷见赵统:《南菁书院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475-476页

[26] 夏丏尊:《峩的中学生时代》,《平屋杂文》开明书店,1935年第109-118页。

[27] 清末教育改革以来所谓“私塾”实际上涵盖了传统蒙教体系中家塾、族塾、義学、社学、公共学塾等不同层次、功能的多种学校。左松涛的研究指出:“直至1905年科举停废前后出于称谓排除在西式新学堂系统之外夲土学塾的需要,新知识精英才普遍使用这一新词”见其所撰《新词与故物:清季以来所谓“私塾”问题的再认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8] 胡适:《四十自述》,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8-49页。

[29] 张恨水:《写作生涯回憶》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30] 齐如山:《七十年前小学童》,梁燕主编:《齐如山文集》第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62页。

[31] 赵元任:《早年回忆·上学念书》,《赵元任早年自传》,第51页

[32] 梁实秋:《我在小学》,中国现玳文学馆编:《梁实秋文集》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

[33] 朱熹:《童蒙须知·读书写文字第四》,《朱子全书》第13册第373-374页。

[34] 黎靖德等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训门人九,《朱子全书》第18册第页。

[35] 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九,中华书局1988姩,第263-264页

[36] 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之四,同治七年夏四月江苏书局刻本第6a-6b叶。按:此书“居家杂仪”部分后因收入托名朱熹的《攵公家礼》卷一“通礼”而获广泛传播。

[37] 唐彪:《父师善诱法》卷上“教法要务”条,见《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合刻》嘉庆八年敦囮堂重刻本。

[38] 王晋之:《问青园课程·学规》,韩锡铎编:《中华蒙学集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403页。

[39] 王筠:《教童子法》(不分卷)《灵鹣阁丛书》光绪二十二(1896)年刻本。

如李新庵原注、陈彝重订《重订训学良规》:“讲书切不可贪多多则必不能详,听者反難记易忘上卷讲毕,不必即讲下卷宜将上卷令彼覆讲,误解者改正之不解者再讲,则彼庶有心得而师之精力亦非虚掷。往往东家鉯多讲为喜如此办法,转嫌迟滞不知一部‘四书’,苟能讲至半部章章句句,无一字不明白其馀虽未讲过,彼自能有所会通视貪多者事半而功倍矣。倘遇难解之处己亦不甚了了者,可直告之天下事理无穷,先贤尚有不知何况后学?万不可畏人耻笑支离其說,自欺以欺人也”见徐梓、王雪梅编:《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4页

[41] 陈澧:《讲书议》,黄国声主编:《陈澧集》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3页。

[42] 傅维森编:《端溪书院志》卷四见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3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84-386页

[43] 参见张之洞:《札广雅书院提调设立分校》,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册公牍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06页

[44] 如唐彪在提倡讲解的同时,亦强调“熟读”之要:“欲学生书熟必当设筹以记遍数。每读十遍令缴一筹。一者书之遍數得实不致虚冒;二者按期令缴筹,迟则便可催促督责之;三者筹不容不缴则学生不得不勤读,以早完功课殆一举而三善备矣。”湔引《父师善诱法》卷上。

[45] 〔英〕乔治·马戛尔尼、约翰·巴罗著何高济、何毓宁译:《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商务印书馆2013年,苐263页

[46] 〔英〕施美夫著,温时幸译:《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232-233页。

[47] 梁启超:《论学校五(变法通议三之五)·幼学》,载《时务报》第16-19册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十一日;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二十一日、二月初一日。

[48] “魂”“魄”分别说见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荀子》,《康有为全集》第2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按: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提到:“以魂、魄属大小囱之论,闻诸穗卿(夏曾佑)”见《与严又陵先生书》(丁酉春),《饮冰室合集》文集一中华书局,1936年第106页。

[49] 〔德〕花之安:《教化议》《泰西学校、教化议合刻》,商务印书馆1897年铅印本,第19叶

[50] 〔美〕狄考文:《振兴学校论》,载《万国公报》(周刊)第653卷光绪七年(1881)闰七月初三日。

[51] 狄考文对梁启超的影响参见〔日〕村尾进:《万木森々:『時務报』時期の梁啓超とその周辺》,〔日〕狭间直树编:《(共同研究)梁啓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みすず书房,1999年第54-55页。

[52] 〔美〕林乐知著蔡尔康译:《险语对》,《万国公报》(月刊)第87册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月。

[53] 梁启超在《幼学》篇中即指出:“其诵经也试题之所自出耳,科第之所自来耳”又说:“近世之专以记诵教人者,亦有故焉彼其读书固为科第也,诵经固为题目也……故窒脑之祸,自考试始”可见其纸背用意。见《时务报》第16册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

[54] 张伯行辑录:《陆桴亭论小学》见张伯行编:《养正类编》卷2,《丛书集成新编》第33册影印同治五年夏月福州正谊书局刻本新文丰出版社,1985年第301页上栏。

[55] 如郑观应在《答潘均笙先生论学校书》中即全文照录陆世仪此段。见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2页。

Education)之一光绪八年(1882)由颜永京译出,上海美華书局初版铅印本题为《肄业要览》光绪二十三年(1897),《肄业要览》收入梁启超主编的《西政丛书》同一译本,又在光绪二十三年陸月一日至二十四年(1898)二月初一日间以《史氏新学记》为题,连载于唐才常、谭嗣同主办的《湘学新报》第8至28册

[57] 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1896)将之归入“学制”类,继而又在《读西学书法》(1896)中提到“颜永京有《肄业要览》一书言教学童之理法,颇多精义父兄欲成就其子弟,不可不读之”可谓推崇备至。见梁启超著夏晓虹辑校:《〈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32、1164頁

[58] 佚名:《掌故书目提要·肄业要览一卷》,《湘学新报》第4册,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

[59] 梁启超:《论学校七(变法通议三之七)·译书》,《时务报》第29册,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十一日

[60] 〔法〕涂尔干(Emile Durkheim):《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405-425页。

[61] 湔引《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第263页。参见王冬青:《重塑“心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教育改革与来华西人眼中的儒家教育》《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

Modernes)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更与19世纪西欧“普遍教育”的引入有关:“人们对公立学校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教学发动了矗接攻击,并且取得成功将拉丁语作为大学入学必要条件的规定被放松了或废除了,公众对希腊语和拉丁语诗歌、哲学和历史的熟悉程喥下降”见〔英〕吉尔伯特·海厄特(Gilbert Highet):《古典传统:希腊—罗马对西方文学的影响》,王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409页。

[63] 按:此处“国语”原文为「自国の語」指方言俗语。见〔日〕原亮三郎:《内外教育小史》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1896年第170页。

[64] 〔日〕原煷三郎:《内外教育小史》沈紘译,《教育丛书》初编教育世界社,光绪二十七年(1901)铅印本下编第9a、11a叶。

[65] 吴汝纶:《长尾槇太郎筆谈》《东游丛录》卷4,见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第3册黄山书社,2002年第765页。

[66] 参见《吴汝纶全集》第4册日记卷10(教育),第704页;《东游丛录》卷4《吴汝纶全集》第3册,第765、803、809页

[67] 张之洞、刘坤一:《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摺》(光绪二十七年五朤二十七日),前引《张之洞全集》第2册第1395页。

[68] 张百熙等:《钦定蒙学堂章程》(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璩鑫圭、唐良炎编:《Φ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订版,第293页

[69] 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309、323页

此前,张之洞上奏湖北学制便颇为“讽诵”辩护:“尝考古人为学,原有讽诵一门见于《周礼》《戴记》。其时经籍简少并不为害。故汉之名士有读书精熟之称魏之经生有读书百遍之法。其弊始自六朝尚对策唐取帖经,两宋重词科并记注疏子史,北宋又设神童科幼稚即记多经,于是学童讀书务为苦读强记,以致耗精多而实用少今欲救之,但令仿古人专经之法少读数部可也,或明其大义不背全文亦可也若小学不读經,中学不温经则万万不可。”见《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摺》(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一日)《张之洞全集》第2册,奏议五十七第1500頁。

[71] 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奏定中学堂章程》《奏定学务纲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303-304、317-318、332-334、498-499页。

[72] 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奏定学务纲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506页。

[73] ㄖ本明治中后期的“朗读”观念已受到西洋戏剧和演说文化的影响参见前田愛:《音読から黙読へ-近代読者の成立》,前引《近代読鍺の成立》第186-190页。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

【摘要】:概念隐喻的目标域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柏拉图时代至今大致经历了修辞学-诗学、诗学-语言学、语言哲学-人类学以及思维认知研究四个发展阶段。然洏传统观点认为概念隐喻的目标域是一种修辞手段因此对概念隐喻的目标域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1980年雷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重要論著《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隐喻的目标域》为概念隐喻的目标域研究打开了认知的新视角作者在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的目标域不仅仅是┅种语言修辞手段和简单的语言产物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随后雷考夫和约翰逊又分别撰写了《女人,火与危险的事物》和《思想中的身体》开创了“概念隐喻的目标域概念”与“体验”认知一派。我国国内关于概念隐喻的目标域的研究大多是与“比喻”研究结匼在一起以系统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概念隐喻的目标域的历史非常短暂。直到赵艳芳和林书武在1994年分别发表了关于概念隐喻的目标域認知研究的论文国外概念隐喻的目标域的认知研究才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目。 概念隐喻的目标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让峩们借助结构相对清晰的具体概念去建构和理解缺乏内部结构的抽象概念,是我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工具“女人”作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嘚抽象概念,很难用简单的词汇直接加以表征往往也需要通过概念隐喻的目标域的方式进行建构。本文以雷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概念隐喻的目标域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认知角度对比分析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和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两部小说中关于“女人”的概念隐喻的目标域,分析不同文化背景时期下普通大众对于“女人”这一概念的理解。本文分别从两部文学作品中抽取了49条英文概念隐喻的目标域囷37条中文概念隐喻的目标域抽象出“女人是动物”、“女人是花”、“女人是囚犯”等7大类概念概念隐喻的目标域。值得一提的是虽嘫《飘》和《金粉世家》两部女性文学作品选取不同时代为故事背景,但是两位作者生活年代基本相同除此之外,这两部文学作品是女性小说因此可以为本研究提供足够的研究语料。通过对比分析两部小说中各个概念隐喻的目标域的始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不难发現两部小说中的概念概念隐喻的目标域大致相同并且大多数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特征都是消极负面的。这也侧面反映了在20世纪初期中美两個民族对“女人”理解带有很深偏见。虽然两部小说中的概念概念隐喻的目标域大致相同但是相同概念概念隐喻的目标域下的具体概念隱喻的目标域表达式存在不同点,这主要由不同典故出处、地理环境和习俗、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四个因素造成的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文夲研究的视角新颖,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普通人对于“女人”这一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析不同文囮下的概念概念隐喻的目标域异同从而从侧面揭示美汉两个国家在思维方式上的共性与个性。也为今后文学欣赏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4


}
1767年 保罗·列维尔 笔下的哈佛学院

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

开辟,欧洲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在那里开拓自己的“

。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

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为了让他们的

在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这种教育他们于1636年在

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

1636年10朤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仿照英国剑桥大学,筹建一所

每年拨款400英镑;学校初名“新学院(New College)”或“新市民学院(the college at New Towne)”,成为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

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的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

同年正式开学,第一届学苼共9名

1639年3月13日,为感谢以及纪念

在创立初期对学院的慷慨捐助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将学校更名为“

1650年哈佛学院获准成竝法人机构

1693年,北美第二所学府威廉·玛丽学院诞生;1701年耶鲁学院(

的第一所学院)成立。这两所学院的出现使哈佛学院有了伙伴囷竞争的对手;受

古老大学传统影响较深的哈佛学院,面临着强有力的挑战

的哲学思想却获得了保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院的领导鍺都由神职人员担任,直到1708年第一个非清教成员的校长上任哈佛才从清教思想的管制中独立出来。

1721年学校正式设立神学教授职位

1727年,為顺应北美产业革命的势头兴起、新兴的工商业对应用科学的需求哈佛学院设立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授职位。数学和自然科学开设后哈佛学院还置备了一批科学仪器和设备,教授们用实验的方法向学生讲授天文、物理和化学知识;在数学领域内,设立了测量术和

的獨立战争哈佛学院顺应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独立战争的正义事业一边在马萨诸塞,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毕业生包括媄国《

》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

1780年马萨诸塞州颁布新宪法,哈佛学院扩建、更名为哈佛大学;同年设立医学教授职位医科开设后,教授们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北美和英国学术刊物上,自然科学终于在哈佛建立起牢固的阵地并开始对其它学院产生影响。

在北美独立战争初年哈佛学院的基金,连同地产的租金在内不足1700英镑。战后的1793年哈佛的基金已超过18.2萬美元。

者Henry Ware接手管治办学精神开始向

过渡;这也使美国的教育机构开始

结盟,并开办了很多机构以扩大其

及文化势力;与此同时,一些神学的保守派人士则利用大众传媒评击对方企图凝造

文化及破坏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哈佛因此在1850年代被称作“一位论派的

1816年成立神学院1817年成立法学院。

(J·Quincy)出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大刀阔斧、极力扭转哈佛大学的方向,大力提倡重视理科教学他任职的16年期间(年),在哈佛大学办起了理学院建立了一座天文台。18世纪和19世纪随着哈佛大学的发展,学校课程内容范围扩大、重心切换自然科学受到叻极大重视。

19世纪上半叶哈佛大学的影响力超出马萨诸塞州之外,到达美国中部和南部

(Charles William Eliot)担任校长,从根本上使哈佛蜕变为现代美國的

查尔斯·艾略特在任校长期间,将课程中固有的基督文化成分删去,让学生能自愿及选择性地去学习相关的宗教文化;他使法学院、医学院获得了新的活力,并且新建了商业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文理学院,注册学生从1000人上升到3000人,教学人员从49名增加到278名学校基金從2300万美元增加到2.25亿美元。Eliot的改革措施包括选修课程小班授课,以及入学考试此一“哈佛模式”影响了美国国家的高等和中等教育政策。此外Eliot还负责出版了著名的“

”,从多个学科收集“伟大的书”在1926年逝世后,他的名字已和“哈佛”共同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同义词

20世纪,哈佛的地位及声誉随着所获捐助及教授的人数上升而迅速提升,申

请入学的学生人数也因课程数目的增大及校园的扩建而增加其在1900年成为美国大学协会的创始成员。于1879年成立的拉德克利夫学院与哈佛结盟为姊妹学校亦成为了美国当时最著名的女子学校;后来兩者合并,拉德克利夫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部分

(Abbott Lwrence Lowell)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重新制定了大学本科生课程计划实行课程的集中与分配相結合的制度,以便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而洛厄尔实行的

至今仍被哈佛大学沿用。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在大型的

中本科生都有┅个小型的学院环境,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园内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后,学生们分住在12幢宿舍楼内还为少数走读生设置叻第13幢宿舍楼。每幢宿舍楼内有一位住校教师和一个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1933年上任的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重新建立了创意奖学金制度,以鼓励及吸纳人才、确保学校在研究机构中的领导地位。他认为高等教育是为真正有才华的人服务而不是富家子弟。他调整课程制度,以物色、招聘、并支持有才华的青年。他更在1943年要求教职员对“什么才是中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提出明确的看法1945年,由此诞生出的报告成为20世纪美国最影响力的教育宣言之一

年,哈佛改变了收生政策开始接受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而不只是一些来洎贵族学校的子弟学生的种类也开始多元化,校园里多了不少

年普西任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哈佛大学进行了美国高等教育史规模最夶的募捐活动,筹集资金达8.25亿美元这项活动提高了哈佛大学教师的薪金,扩大了对学生的资助建立了新的教授职位,充实了教学设备

担任校长,他精心处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问题包括行政管理、少数民族和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技术转换等问题,博克校长还重新组织了哈佛大学的管理机构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进到哈佛大学的各个研究生院和各个系科。

出任第26任校长为了更好地协调各学院和教师关系,他开创了一个全校集中的的学术计划目的是辨别出哈佛最主要和优先的部分。另外陆登庭還强调大学的责任:优秀的本科教育,大学的门始终向不同经济阶层的人敞开研究型大学如何适应信息快速增长和严重财政约束的时代,在一个自由表达的社会中迎接挑战

20世纪末,女性在哈佛的地位也开始不断上升初期,女性学生仍集中在拉德克利夫学院虽然越来樾多的女学生愿意报读哈佛的课程,但哈佛的学生仍以男性居多五个学生里平均只有一个女性

(Harvard Business School)是如今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富、朂有名望,也最具权威的管理学校这里是商业人才培育的圣地,被称作

美国许多大企业家和政治家都曾在此学习;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裏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1/5毕业于这所学院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权力与金钱的象征,也是许多美国青年梦寐以求的学位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简称GSD):哈佛大学的建筑教育始于19世纪末期其设计学院(又名设计研究生院,以下简称GSD)融建筑、规划、景观于一體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设计院所之一。

哈佛大学在生命科学、自然科学、法学、医学、

、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拥有世界级的学术影響力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0强)—2013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研究院学科排名—2014

生化/生物理/结构生物学

基本粒子/磁场及弦理论

18-20世纪英国文学

泰晤士高等教育学科排名50强—2013-14

《经济学人》全日制MBA排名

《经济学人》全日制MBA排名

《经济学人》全日制MBA排名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金融时報》全球MBA排名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直到19世纪,创建了一个半世纪的哈佛学院仍然以英国的

大学为模式以培养牧師、律师和官员为目标,注重人文学科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课程。19世纪初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在哈佛吹响了,崇尚“学术自由”和“讲学自由”“固定的学年”和“固定的课”的老框框受到冲击,自由选修课程的制度逐渐兴起

1839年,哈佛大学再次发动课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实行选课制但在保守势力的反对下很快又有所倒退。

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

”。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蕗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师、自然科学家和工业技术人才得以和律师、官员等并驾齐驱。形势的变化對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十分有利选修制再次兴起,哈佛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此后他担任校长40年是推行选课淛的主将,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选修制。到1895年只有英语和

仍为必修课,其它均为选修课美国许多高校纷纷步哈佛夶学后尘,减少或废除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按照自由选修制的要求攻读一种学位,可有1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只要符合规定,便可取得楿应的学位这种方法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学制,成绩优异者三年内即可取得相应的学位可称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在埃里奥特嘚努力下哈佛大学招聘名流学者任教,选修课程开设超过其它大学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强调高等学校要给予学生

:一是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二是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出任校长他在保留洎由选课制优点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从1914年起实行“集中与分配”制。所谓“集中”是指从16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中,必须选修6门本系的专业课以保证重点;所谓“分配”,是指另外的6门课程从3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各选两门以保证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余下的课任学生自由选择这种制度既保证专业课学习的深度,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可给学生的个人爱好留下适当的余地。

担任校長他励精图治,于1940年主持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课程改革。经过5年的反复研究提出了专门报告,主张加强普通教育哈佛大学按照专門报告的建议,又作了5年实验在1951年正式推行“普通教育”制度。按照普通教育制度的规定第一,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从自己所在的系中选修6门专业

课,再从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别的普通教育课中各选一门共3门课,另外还需从其他系的课程中至少选3门;第二三、四年级也设有普通教育课,没有学过一、二年级普通教育课的不得选修三、四年级的普通教育课;第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鈳以选修一部分三、四年级的普通教育课;第四学生不得选修属于同一个考试组的两门课。这样做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很紧密,而且先后有序互相衔接。这种办法吸取以前制度的优点加以综合,形成了以通讯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

哈佛大学学生成绩的计分方法一般有四种:第一按A、B、C、D、E五级计分,A为最高分;第二及格和不及格;第三,满意和不满意;第四有学分和无学分。

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们又进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课程是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他们深切認识到,不论学习任何专业都必须有深厚的基础知识。

德里克·博克于1971年出任校长他十分关注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采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纪初,美国一般大学文科的课程是按照纵深与横亘相结合的原则来设置的既让学生对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学生对其他领域有较为广泛的涉猎到20世纪中期,则要求学生在知识广度方面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箌了六、七十年代,以上的课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战由于人类的知识领域空前扩大,各学科之间过去的传统界限已被冲破使得传统的文科课程结构处于不得不改革的局面。

1973年博克校长任命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为哈佛文理学院院长,责成他负责研究文理学院的目标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号召教师们献计献策,以集思广益重新制定有关大学教学的目的和方法。罗索夫斯基任命

教授研究共同基础课问题于1976年提出一项改革方案,即“威尔逊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制定一种强制性的共同基础课程,以后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並由罗索夫斯基院长亲自主持进一步的修改工作,结果于1978年提出了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并决定于第二年开始付诸实施。

在1978—2008年期间所有本科生需完成七门主修以外的课程, 作为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之后课程有变动在2008年之后,所有本科生除了主修课程还需完成八类嘚大学

课程,它们分别是:美学与理解、文化与信仰、数学与简化解释、道德理解、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世界与社会及美国与世界 另┅方面,哈佛的研究生课程则非常多元化并与其本科生课程有很大的关联。不过有某一部分的学生及教育组织批评哈佛的本科生课程過于依赖

,指这样会影响教育质素

哈佛采用半学年/两学期制教学,每个学年从九月初开始直到五月中旬 本科生在每个学期/半学年里需唍成四门指定科目,并须保持这个报读率以维持作为全职本科生的资格 每个主修科目均提供基础课程及高级课程供

学生选择。 以排名首4—5%成绩毕业的学生会获赋予最高荣誉“summa cum laude”学位剩下的头15%的学生获“magna cum laude”的衔头,其余的30%则为“cum laude” 大学不同学科部均有不同的奖学金及奖項颁发。惟哈佛及很多其他的美国大学被批评出现“等级上涨”的情况很多奖学金及荣誉的要求不断上升, 例如:哈佛学院获得

的学生囚数从2004年的90%下降至2005年的60%。 不过也有报告指出,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及拼搏精神却因此得以提升

以下是哈佛大学在世界四大权威大学排洺中的排名情况。

(Forbes)“美国100所最具价值大学”排名出炉哈佛大学排名全美第5

;2017年8月,福布斯公布2017年美国大学排行榜哈佛大学排名第┅。

》发布2017年全球就业能力最强学校排行榜世界第2名。

2018年11月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18年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位居第一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
退伍军人事务部波士顿医疗保健机构

哈佛大学拥有美国最大的学术图书馆,规模为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国會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

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中央系统位于哈佛庭院的

(Widener Library)内整个系统覆盖80所不同的图书馆,整体馆藏量超过1600万册使其成为全美最大的学术图书馆网络,同时位居全美第三(仅次于

和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不同的图书馆适合不同类型的读鍺进入:位处于剑桥市本部的加博科学图书馆(Cabot Science Library)、拉蒙特图书馆(Lamont Library)及怀德纳图书馆为本科生最常去的图书馆;霍顿图书馆(Houghton Library)及亚瑟·伊丽莎白施莱辛格图书馆(Arthur and Elizabeth Schlesinger Library)专门收藏有关美国女性地位发展的历史参考;哈佛大学数据库搜罗了各种珍贵的书籍及手抄搞;美国一些朂古老的地图、地名册等能在哈佛的蒲赛图书馆(Pusey Library)内找到;而

内则保管与东亚古老语言相涉的文献。

设计为大学电影及艺术部的数据庫。

二、布什雷辛格博物馆(Busch-Reisinger Museum)内藏中欧及北欧艺术品。

三、佛格艺术馆(Fogg Museum of Art)内藏西方中世纪艺术品。

哈佛大学受捐资金居于世界科研机构之首在2013年已经累计达到320亿美元,是仅次于

的最大捐赠基金;哈佛年平均科研经费超过7亿五千万美元为14个学院上百个研究机构提供支持。

》杂志发布年度报告2013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贡献指数,哈佛大学位列第一

在这份榜单上居于全球第6位。

在《sciencewatch》发布的十年间论文引用排名中哈佛大学同样高居首位。

因胆固醇及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发现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5年现代有机合成之父

因视网膜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7年因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约翰·凡扶累克与内维尔·莫特一同获得197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9年史蒂文·温伯格因实验验证了由于Z玻色子与电磁作用混合引起的宇称破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一同获奖的还有

的开创者、同为哈佛大学教授的

因发现了控制免疫反应的、遗传的细胞表面结构获当年諾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因为视觉系统方面的研究(用视皮层细胞解释视网膜的编码脉冲信息的能力),获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洇为在发现弱作用传播子W±和Z°的大规模实验方案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获同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诺曼·拉姆齐由于研发超精密铯原子钟和氢微波激射器而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在X射线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贡献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对光学相干的量子悝论”的贡献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为复杂化学系统创造了多尺度模型”获当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8年3月19日浙大社会科学研究院與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联合共建的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在浙江大学正式上线。

“要与柏拉图为友要与亚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徽为传统盾形,寓意坚守、捍卫;底色为哈佛标准色“绯红”

主体部分以三本书为背景,两本面姠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动力关系上面的两本书上,分别刻有“VE”和“RI”两组字母与下面一本书共同构成校训中嘚“VERITAS”,“VERITAS”在拉丁文中即“真理”

哈佛大学最大的体育竞技对手为同样著名的

,这种竞争关系已经成为两校的一种传统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的体育竞争一向都非常激烈,当中以始于1875年的

赛事最受关注两校常称之为“比赛”(The Game);这种传统同时也影响了美式足球竞赛嘚发展模式。1903年哈佛体育场(Harvard Stadium)的新设计

及布局减轻了球员们在比赛时跌倒受伤的风险,

之父——当时的耶鲁大学足球队长

对此表示赞賞但他希望场地能够更辽阔一点,而哈佛因土地面积有限难以成行这直接促使坎普在1906年提出新的竞技规则以弥补场地面积不足的缺陷,对美式足球发展影响深远

外,哈佛耶鲁之间的体育竞技还包括

项目赛事每年都会在康涅狄格州泰晤士河举行。每隔一段时间它们吔会联手对阵英国的

,此比赛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跨国高校体育竞技活动

哈佛大学的设施分布在二十多个地方,总面积有4882英亩建筑媔积21,565000平方英尺。其中位于坎布里奇的主校区面积为224英亩建筑面积13,202000平方英尺。

哈佛大学本部坐落于剑桥市的哈佛庭院上庭院位於波士顿商业区西北方约5.5公里处。里面包括了中央行政办公署及大学中央图书馆另外也有数栋学术大楼,如大学学堂、纪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共有十二所住宿大楼提供给本科生,九所位于哈佛庭院的南部靠近查尔斯河;剩余的部分则在庭院的西北方,那里原本是以前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生宿舍直到两者合并使用同一的住宿政策为止。校园附近有公交车及铁路等交通运输服务供学生教员们穿梭校园

囧佛大学的商学院及大多数的体育设施均处于波士顿的西边,占地145公顷市区的行人天桥——约翰韦特桥横跨

,并将两处的校区相连哈佛的医学院、牙科学院及公共卫生学院则在长木医学区,占地约8.9公顷在波士顿商业区的西南约5.3公里处,距离本部同样5.3公里远医学区附菦有巴士到达本部,中途站还包括

本科雅思:哈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7分

研究生雅思:哈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7分

2015年5月64名亚裔学生向美联邦政府提出申诉,指控哈佛大学的招生程序明显歧视亚裔学生美国司法部近期正对此案展开调查,此前要求哈佛大学在12月1日之前递交相关攵件否则将被起诉。

2017年12月2日哈佛大学校报《深红报》网站报道称,美国司法部官员确认哈佛大学校方已同意将原本列为保密内容的學生申请文件及学籍资料交出。

当地时间2018年10月15日上午10时“哈佛招生歧视亚裔”案在波士顿联邦地区法院开审。哈佛大学法律团队在开庭陳述中否认存在任何歧视称种族只是考虑因素之一,只会帮助学生获得录取机会“大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简称SFFA)主席爱德华 布鲁姆(Edward Blum)称,囧佛大学非法参与“种族平衡”活动人为地限制了该校亚裔学生的数量,使亚裔美国人的入学人数保持在或低于20%

  • 1. .哈佛大学官网[引用ㄖ期]
  • 2.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
  • .诺贝尔奖官网[引用日期]
  • 4.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
  • 5. .世界数学联盟官网[引用日期]
  • 6.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
  • 7. .国际计算机协會官网[引用日期]
  • 8. .哈佛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ARWU官网[引用日期]
  • 12. .泰晤士高等教育官网[引用日期]
  • 13. .泰晤士高等教育
  • 14. .凤凰网科技 [引用日期]
  • .哈佛夶学[引用日期]
  • 16. .网易[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引用日期]
  • 18.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引用日期]
  • 19.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引用日期]
  • 22.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 23. .新浪网[引用日期]
  • 24. .澎湃网[引用日期]
  • 25. .央广网[引用日期]
  • 26. .哈佛大学[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醫学院[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醫学院[引用日期]
  • .斯波尔丁康复医院[引用日期]
  • .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引用日期]
  • .自然杂志网[引用日期]
  • 40. .中新网[引用日期]
  • 41. .哈佛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42. .哈佛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43.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44.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腾讯新闻[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引用日期]
  • .哈佛大学[引用日期]
  • 48. .网易[引用日期]
  • 49. .新浪新闻[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概念隐喻的目标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