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对女性进行语言侮辱性语言有哪些,怎么阻止?


  摘 要: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明镜,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活。不约而同地,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这就折射出东西方社会“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作者试图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词汇差异和交际差异两大方面,详细分析讨论英汉语言中广泛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探究此现象形成的历史、社会及心理成因。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性别歧视 成因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男性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相对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语言之中。
  伴随着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的诞生,自本世纪60年代起,性别语言成为语言学家们争相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Lakoff(1975)、Trudgill(1994)和Romaine(1994)等都在此领域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他们在探讨语音、语调、词汇及话语风格中的性别差异的同时,也试图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者。白解红(2000)和孙汝建(1996)分别从语用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详细研究和探讨了性别语言。
  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词汇差异和交际差异两大方面入手,详细分析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语言中的表现,并尝试从生理、心理、历史和社会层次探讨此现象的成因。
  2.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受到“种族歧视”的启发,“性别歧视”一词由美国的女性主义者所创造,意为:“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在当今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之下,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时,经常会表现出一种对女性的贬低、轻视、侮辱,等等,具体表现在词汇和交际两个方面。
  词汇宛如化石一般,记录着人类生活的社会百态。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词汇的构词、意义及词序方面。
  2.1.1从构词方面看性别歧视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维护封建社会君权、父权和夫权的精神枷锁长期存在,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女”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像面前跪着一个人,上身是直立的,两臂交于胸前。“女”字的古音是“奴”,“奴隶”的“奴”。由此可见,造字之初,女性就是受欺压的对象。汉语中有很多以“女”为偏旁部首的用来表示女性的汉字,而表示男性的词语在构词上往往是无性别形式标记的。例如:男―女,夫―妻,爸―妈,这说明女性被看成是男性之外的一种多余的、额外的存在。
  相似地,在英语中,很多表示女性的词汇都是在表示男性的词汇的基础之上,通过复合或是增加一个黏着语素的方法来标记。例如,男性在英语中用“male”表示,相应地,女性则是通过“male”加上前缀“fe-”得来,由此可见女性的附属地位。类似的还有“prince-princess”,“hero-heroine”,“host-hostess”,等等,女性被看做是累赘,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同时,英语中有很多带有“-man”后缀的词语。例如,人类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创造的,但是表示“人类”却只能用“mankind”;明明女性可以执政,“王国”却不能表述为“queendom”;很多女性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被加上男性的标签,如“postman”,“fireman”,“statesman”,“salesman”,等等。
  2.1.2从意义方面看性别歧视
  汉语中,对“女”字有这样的解释:“女,如也。”如,表示顺应、服从的意思。在男权社会,女人往往扮演着从事家务劳动及顺从家主的角色。汉语中,以“女”字为偏旁部首的汉字,往往都带有贬义,如“奸”、“娼”“奴”、“婪”、“妓”、“婊”,等等,相反,却没有以“男”为部首的贬义词。
  英语中同样存在类似的“男褒女贬”的现象。同样的词,分别用来描述男性与描述女性的含义却大相径庭,如下表:
  2.1.3从词序方面看性别歧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前后顺序安排上,处于前面的往往是语义显著、地位占优势的一方,如“长幼”、“强弱”、“大小”,等等。在表示男女两性的词汇中,大多数的排列顺序都是采用男先女后的原则。
  汉语中有“男女”、“夫妻”、“父母”、“公婆”、“子女”、“兄嫂”,等等,如果调换顺序,将女性词汇放置于男性词汇之前,便会觉得别扭。
  “男尊女卑”的思想不仅体现在英汉语言的词汇方面,在交际方面也尤其明显,特别是在男女称谓方面和谚语俗语中。
  2.2.1 从称谓方面看性别歧视
  称谓作为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身份角色及社会地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称谓词:黄毛丫头、老姑娘、交际花、农妇、娘们、狐狸精、骚货、母老虎、臭婆娘、寡妇、管家婆,等等。这些都是对女性的称呼,其中表示贬义的就占了八成,大多对女性有着蔑视之意。
  与女性的称谓词相比,男性的称谓词:哥们、靓仔、公子、阔少、小白脸、负心汉、男子汉、硬汉、大爷、大丈夫、嫖客、富翁,等等,多为褒义词或中性词。
  同时,与女性称谓词相比,男性称谓词中存在严重的称谓缺失现象。比如说,如果男子先于妻子离开人世,他的妻子便被称为“遗孀”,若是女子被男子抛弃,便被称为“弃妇”。相反地,如果女子先于男子离开人世,或是女子抛弃男人,却没有相对应的男性称谓。这就是典型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体现了女性相比较于男子,处于附属位置和被统治地位。   英语中,女子结婚后称谓就由“Miss.”改成了“Mrs.”,名字后也会加上丈夫的姓氏,而男人结婚后依然是“Mr.”。
  2.2.2 从谚语方面看性别歧视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言简意赅的话语,凝结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智慧,机智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环境与思维方式。在许多英汉谚语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社会歧视女性的依据。
  汉语中,我们会说:“最毒妇人心”、“好男不跟女斗”、“头发长,见识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等。
  英语中也有很多歧视女性的谚语:
  在很多谚语中,女性都被描述成“唠叨”、“狡猾”、“恶毒”、“无用”的形象,是男性嘲讽的对象,身份地位卑下,这是对女性人格的极端贬低和侮辱。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非常复杂,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语言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涉及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角色分工、社会地位等多个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在中国古代,对女性的歧视很早就开始了。《仪礼?丧服?子夏传》记载:“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有这样的描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所谓的“三从四德”。女人被牢牢锁在被控制的地位中,一切都要以男人为中心,是男人的附属。
  根据《圣经》的说法: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是男人,随后才取了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因此,女性从创造之时就是从属于男性的。
  历史决定了男女的不平等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后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性别歧视现象表现于语言形式,但实则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及人们的思想意识。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生理和自然的选择,男性比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劳动和义务。在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凭借着先天的生理优势,男性承担着一个家庭最主要的生计,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逐渐形成了“男主内,女主外”的固有模式。这种男女之间的差异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之中。
  纵观西方世界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封建统治的影响下,男性始终是社会的主宰,而女性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社会地位低下。这种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使得女性地位卑下,造成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长期以来,男性一直占据社会中的主要职位,被认为是“权威”和“成就”的代表,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心理。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男子就该有大成,而女性则“无才便是德”。一旦女性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特殊成就,就会被“另眼相看”。汉语中,人们喜欢将有杰出成就的女性称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英语中,在褒奖某些女性的成就时,也会在其职称前加上“woman”,例如“woman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产生、发展与进步都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人类社会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在语言中留下其独有的历史痕迹.男尊女卑不仅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残留的遗迹,并至今深深影响着现代文明和语言,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不乏重男轻女的社会陋习,在目前广泛使用的英语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关键词]英语 汉语 男尊女卑 性别歧视 男女平等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创造了语言.语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作为人类思想的载体和主要交际工具,便直接反映使用者的思想和价值观.语言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各种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都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出社会生活里存在的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封建思想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以至古今中外许多民族都经历过或依然经历着重男轻女的过程.

性别歧视语言,即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在语言中的体现,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性别歧视,不分民族与种族,几乎存在于世界上每一种语言中,因为操不同语言的民族都有着相同的人类进化历程,都经历了漫长的父系社会――男权社会,妇女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工具,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没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本文拟就以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为切入点,从词的构成、词的含义、词的次序以及称谓语和谚语等方面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从而揭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

一、性别歧视的文化成因

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英语国家,深受《圣经》教义的影响.而《圣经》中明确表达了造物主上帝的不平等的男女观.夏娃仅仅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作为男人的骨中骨,肉中肉,女人永远是附属于男人的一部分.男人的统治地位不可撼动,这是万能之主上帝的意志,它奠定了女性弱势和附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因此,世界上先有了man, 之后才衍生出了woman, 意即wife of man.female自然也是派生于male.不仅如此,由于夏娃受了蛇的蛊惑,引诱亚当偷吃了禁果,女人便自然成为了万恶之源,这似乎也为女人处于卑微的地位找到了“合理”的借口.有人称英文中she是在he前面加上s,这个s就是那条邪恶的蛇,从此女人就成了邪恶、堕落、虚伪、奸诈的代名词.

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男尊女卑更是历代封建王朝所极力推崇的社会思想与价值观念.从提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中国儒家思想的最高代表孔子,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和班昭的《女诫》,父权社会把“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等不断地理论化、制度化,并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最高要求和评判尺度.中国社会是一个注重伦理的社会,汉民族的伦理除了长幼尊卑之外,另一重要方面就是男女的伦理关系.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表现在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千年延续的社会问题.

二、造字构词上的性别歧视

汉字中的“女”字,甲骨文像女子柔顺交臂跪坐之形.表示未嫁之女,是上古虏婚习俗的遗迹.“妇”字的含义是指女人,而且是专指已结婚的女人,古今字义变化不大.“妇”字是现在通用的简化字,它的繁体写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侮辱性语言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