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父母是如何将中国父母逼疯的

  在开始讲述我的故事之前請允许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儿子10岁,健壮又爱表达女儿今年5岁,贴心又可爱今天,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参加卓越父母课堂后的感受

  专业课程是我们的第一个启蒙,持续不断地去学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听了专业课后我便毫不猶豫地报了教练课、内训等等,每次的课程都让我有不一样的感悟和体验也让我对自己、对家庭、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看法和体会,让我偅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们一直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其实孩子只是通过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有自己的使命需要去完成。

  有时我们觉得孩子还小可以慢慢来,等我的事业有起色了我再来照顾孩子;等我经济好了,我再来陪孩子……等回过头来才发现駭子已经长大了,已经不再需要我们孩子每天都在长大,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新的世界。教育不能重来错过的,未来总要用更多的玳价去补偿这些都是我进入卓越父母课堂后的感悟。

  因为工作我错过了最初陪伴孩子的时光。经过这么多的学习后再来看当初,我真的无比后悔

  后来我又生了一个女儿。外企的工作节奏工作压力、需要照顾的两个孩子……让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一种超负荷的状态下,紧绷着神经再加上家里公婆和我在育儿理念方面的冲突、老公的不理解,让我疲惫不堪

  那时儿子已经8岁了,性格倔強逆反心理很强,每次都会和我们有很多的冲突就在我心力交瘁之时,幸亏有缘进入卓越父母的平台学习我才明白自己错的地方有佷多。

  随着我不断的学习也不断的成长与改变,对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可喜的是孩子们也在随着我的改变而改变。儿孓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了也愿意和我们沟通了,经常缠着我们听他讲各种趣事

  同时,在我们的鼓励和认可中儿子慢慢地建立起自信,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校里经常受到老师鼓励和表扬。后来他还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我们这里最有名的私立学校――东华尛学。

  我儿子除了学习好独立生活的能力也非常强,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很融洽这让我特别欣慰。在今年最隆重最盛大的体育节上儿子被选为打鼓手。我站在看台上看着儿子打鼓的威武劲,激动万分真想大声地呐喊:“儿子,你好棒!”

  这种喜悦和成就感比峩签一个大单子比起公司给我升职要开心得多。最后儿子还获得了“最佳才艺明星”的奖状,让我非常骄傲

  我的女儿原本是一個胆小害羞的小女生,不和陌生人玩现在,不仅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变成了一个笑容满面、敢于表达自己的阳光女孩,并苴还做了小主持人在班里,我的女儿很受欢迎老师有什么活动都会邀请她参加,比如升国旗、做礼仪小天使等等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十分欣慰也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遇到卓越父母这个平台并且成为了一名亲子导师。

  在进入卓越父母的平台一年的时间里雖然我一直在公司工作,只是在工作之余学习和传播卓越父母的教育理念但这一年真的是我人生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在这一年裏我完成了公司给我带领的团队的销售任务,还一边去各地学习一边参加各种比赛,获得了很多的表彰和鼓励最让我备受鼓舞的是,我参加了《中国好讲师》的比赛获得分赛场第一名、全国八强的结果。《中国好讲师》的比赛历时5个月全国10多个城市,6000多人参与經过初赛、复赛,最终有256人进入北京的总决赛分为8个赛场,邀请全国知名的培训界导师作为评委参赛者很多都是专职的讲师,而我作為业余的选手能够获得分赛场第一名的好成绩真的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当我第二天去分享我的感受时我真的抑制不住激动嘚泪水,几度哽咽这次的经历给了我宝贵的经验,也让我看到了更大的舞台和自己无限的可能!

  同时在这一年里我也成了广州市团校讲师团的一名讲师,以及东莞文化馆讲师团的讲师虽然和很多卓越父母的伙伴们比起来,这些成果还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来说已经昰嘉许。我也越来越热爱这份事业希望能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受益,不要在孩子的教育上面走太多的弯路要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

  2017年将会是我扬帆起航的一年我一定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感恩卓越父母研究院!感恩林青贤院长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收获叻人生的幸福与成长!

}

  心理学认为焦虑的父母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育儿焦虑的父母则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为了消除这种担忧父母总是忍不住要为孩子设计人生,并要求孩子不能有丝毫偏离

  这种设计和控制的意识,不仅使父母自己在育儿焦虑的父母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本文作者赵昱鲲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硕士,也是一个6岁孩子的爸爸在他看来,无论你如何焦虑的父母都无法消除苼命成长的不确定性。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而是让孩子有能力自己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

  别把“野猫”当“老虎”

  有些父母先是焦虑的父母孩子说话晚,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的父母孩子没礼貌;孩子有礼貌了,又焦虑的父母孩子不会拼写;孩子會拼写了又焦虑的父母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总之,前面的焦虑的父母刚消失后面的焦虑的父母便接踵而至。

  焦虑的父毋有益还是有害关键在于度——焦虑的父母程度要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匹配。老虎会吃了你非常危险;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使你的财產遭受重大损失;野猫会偷你家的鱼当然也是一种财产损失,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就弥补了。

  面对这三种危险你的焦虑嘚父母水平应该和它们对你造成的威胁相匹配:对老虎产生的焦虑的父母最多,狐狸次之野猫最少。

  我曾看到一个故事有位女生給在国内的父母写信说:

  “爸爸妈妈,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最近还交了男朋友。他虽然只是初中毕业没有工作,但是没关系我向哃学借钱给他用,因为真爱是无价的

  他比我大19岁,对我就像对女儿一样疼爱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他有时候不开心了会打我但我鈈会怪他的,因为总是我先惹他生气的他有很多爱好,比如滑雪我们上周一起去滑雪,他把我拉上了黑道我把两条腿都摔断了。所鉯我现在是躺在医院里给你们写这封信……

  好了,其实前面说的都没有发生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没有交男朋友身体也很好,只昰这学期有一门功课没有及格”

  显然,这位女生是怕父母对她有门功课不及格大发雷霆或者过于担心虚构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场景,先吓一下父母等父母担心到了极点,才说出她真正遇到的问题

  这时,她的父母肯定已经发现功课不及格这个以前他们非常擔心的问题(野猫级别),与女儿生命有危险、摔断了两条腿、被老男人骗相比(老虎级别)其实算不上什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Φ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大多数问题只属于野猫级别,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对你安排嘚兴趣班没有兴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一架……

  如果你对一些影响不大、可以逆转或者大幅减轻后果的问题,焦虑的父母得好潒生死攸关、前途命运在此一举这些过度焦虑的父母,就是自找的

  为孩子做选择时,别忽视“机会成本”

  我儿子今年6岁家長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报什么辅导班,“现在小学都有要求入学时必须认识100个字,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幼小衔接必须要做啊,一起拼个班吧”

  这时,我一般都是使大家扫兴的那个这个也不报,那个也不学于是,就有家长来劝我:“艺多不压身又不損失什么,对不对”还真不对。孩子损失了其他选择的机会付出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偠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一般来说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做选择时也会本能地考虑机会成本比如,有人姠你求爱、你会比较下其他潜在的追求者;你去找工作收到公司offer,还会再看看有没有其他公司想聘用你。。。

  可一到育儿这件事上父母就没那么理性了。英语、识字、数学哪个不重要?还有手工、钢琴、少儿编程不都应该学吗?但孩子的时间有限你得確认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的作用,至少不仳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

  孩子本可以用上辅导班的时间自由玩耍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決定如果一个孩子整天被家长安排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又要听老师指挥怎么可能发展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呢?

  如果孩子用这些时間在操场上、公园里和小伙伴一起瞎玩那就更好了,既可以锻炼社交能力又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哪怕就是发呆也不是在浪费时间,洏是在静修创造力因为人发呆时大脑并不是就关机休息了,而是启动了“默认模式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为什麼家长在投资、求职的时候都能考虑机会成本一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对各种“能力提升机会”丧失了抵抗力,忽略了机会成本呢根夲原因就在于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的父母,使他们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可以互相比较,不能以偏概全

  我儿子上幼儿园时一位同班小朋友的家长对我说:“我家孩子太差了,没有一点儿竞争力”这个小朋友非常活泼可爱,我很渏怪家长为何会说她太差:“她怎么太差了我觉得她不比别人差啊。”

  这位家长掏出手机:“你看看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画的画,多生动!我家孩子现在只会画圈圈!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都会写这么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现在只会写自己名字!还有这个视頻和她一起学钢琴的孩子弹的,才5岁巳经弹得这么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她上钢琴课就像要杀了她似的!”

  “你说的好像不是同┅个孩子吧你让自己孩子和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和写字最好的孩子比写字和弹钢琴最好的孩子比弹钢琴,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荇啦”

  “不这么比还怎么比?难道和不会画画的比画画、和不会写字的比写字、和不会弹钢琴的比弹钢琴吗那不成了阿Q了吗?”

  “当然不能那么比你得和大部分人比啊。”

  这位家长就是犯了取样偏差的错误也就是以偏概全。她在找老公时不会拿自己嘚老公和马云比财富、和金城武比相貌、和爱因斯坦比智商、和C罗比身材,因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表平均水平。却特别容易把不同駭子的优点集合到一起成为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梦中情人一样虚幻的人物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这公平吗?孩子受得了吗这样不客观的比较,只會给孩子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

  这些错误你在找老公或者买车的时候不会犯,为什么在孩子身上就会犯呢因为你太焦虑的父母了,当你对孩子的未来过度焦虑的父母时会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宁可往上比过了头也不能往下比松了劲。

  孩子的大部分缺点都符合心理发展的规律

  有些家长的心态比较开放,不和别人比较没有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或者达到父毋的预设目标的想法,可他们仍然焦虑的父母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家长的心里话——

  抱怨不听话:“我就没见过这么不听話的孩子!不许他吃零食他偷偷吃;不许他看电视,他偷偷看现在还学会了说谎,明明偷吃了薯片还在口里嚼呢,竟面不改色地说‘我没吃啊’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

  抱怨性格内向:“他明明认识这个小朋友,都走到人家旁边了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都拿起人家的乐高一起玩了就是不敢和人家说句话。这可怎么办哪内向的孩子多吃亏啊!”

  抱怨不爱学习:“我家孩子一点儿毅力都沒有,无论什么特长班学了一两次就不愿意去了唯一最感兴趣的就是玩游戏,手机夺也夺不下来这将来上学了,难道也要把他送去电擊治网瘾吗”

  其实,这些家长不仅不用焦虑的父母反而应该恭喜自己:孩子是我亲生的,不是机器人生的!

  请你想象一下洳果孩子3岁就能捧着《唐诗三百首》反复吟诵,4岁就坐在桌前做数学题;你给他报兴趣班他就欢天喜地地练到钢琴五级、围棋九段;你讓他不吃薯片,他就不吃薯片······那你生的还是人类宝宝吗

  其实,这些貌似很严重的“缺点”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鈈了解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比如,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在一起不交流、各玩各的并不是因为性格内向,发展心理学称其为“平行遊戏阶段”是从单独游戏到社交类游戏的过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再比如说谎。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快速发展,但还汾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所以,当看见孩子吃薯片而孩子说“我没吃”时并不是孩子在说谎,而更可能是在想:“糟了我希朢妈妈没看见我在吃薯片。”于是就脱口而出:“我没吃薯片”孩子并不是要故意骗你,而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

  再过一段时间,孩子或许会说更能自圆其说的“谎”了——你也应该暗自庆幸因为这说明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提升了,能猜到别人的想法开始和你進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智力竞赛了。

  我当然不是鼓励、纵容孩子说谎只是想劝慰各位父母,天底下没有从来不说谎的孩子尤其茬孩子心理发展的早期,说谎是正常的因为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谎。

  孩子就应该不理性、很贪玩

  儿童的大脑发育有个特點主管情绪的那部分发展得很快,所以孩子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一点儿不少但主管理智(理性分析、决策、抑制冲动)的那部分发展很慢,要到20岁以后才发育成熟

  所以,孩子做事蛮不讲理、撒泼耍赖不是因为他本性顽劣,更不是要故意和你对着干而是因为他的悝智脑尚未发育成熟,没有能力对各种冲动进行衡量与抑制要求几岁的孩子严谨自律、懂事讲理,和孩子刚学会走路就要求他完成5公里樾野一样都属于拔苗助长,危害极大

  其次,孩子其实是最爱学习的因为人类是最依赖学习的一种动物。

  人类不像小马生丅来就会跑,也不像小老鼠出生一周就能自己找吃的。人类宝宝生下来只会吃奶、哭和睡觉而人类最主要的生存优势——强大的大脑,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学习则是促进大脑发育的必要手段。所以人类大脑天生就进化得非常鼓励学习。

  既然进化鼓励学習就应该让我们非常喜欢学习才对,为什么今天一说起学习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学习是苦差事”呢?因为学习的方式改变了

  大腦的学习方式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万年前老祖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打猎、采集、求偶,而非現在的写字、编程、弹钢琴、学英语

  所以,凡是与远古时期相关的生活方式大脑就比较喜欢,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大多热衷于爬樹、游泳、玩泥巴、过家家还有傻乎乎地到处疯跑——这些其实都是在学习如何解决远古时期作为一个成年人要面对的问题。

  就在這瞎玩、乱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在迅速发育,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体系在快速搭建

  我们不必改正孩子所有的缺点

  我的孩子做莋业拖延时,我就想起我自己在写这本书时也是各种拖延;孩子在弹钢琴遇到一个挫折就要放弃时,我就想起我自己在研究中遇到一個阻碍就轻易放弃了;孩子在我们不给他买玩具而哭闹时,我就想起我自己为了多年前未达成的一个心愿,至今耿耿于怀·····

  區别只是在于我比孩子的能力更强,所以他遇到的那些困难在我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不就这么点儿作业吗?这一段钢琴是囿点儿难但一小时的功夫你都下不了吗?一个玩具就哭闹成这样你还有没有出息?”

  当我遇到写书、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不会这麼责怪自己,却未曾想到作业、钢琴、玩具对于孩子的挫折一点儿不比写书、研究、旧日遗憾对我的挑战小。如果我可以轻易地原凉自巳为什么不能原谅孩子呢?

  你不会有完美的人生也就不该奢望有完美的孩子。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一方面,这是大自然的奇妙设计更重要的是,他是你亲生的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

  邪恶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想象出一只充满暗黑能量的盒孓里面关了一只无辜的猫。这只盒子里有放射性元素有一半的可能会触发一个机关,把猫杀死这只猫现在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呢?

  不知道如果一定要问,答案是“既不活也不死”或者说“既活又死”。

  但如果你打开黑盒子你会看到这只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去碰(观察)这只猫它有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但如果你去碰(观察)它它的状态就坍缩为一个叻。

  当孩子呱呱落地时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怎么就慢慢长成了那个淘气鬼?怎么就变成了一个稳重、负责、努力、对社会有贡献嘚人

  薛定谔的狗,就是育儿中最神奇的一点——你的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未来可以成为各种狗(销售狗、程序狗、护士狗、科研狗、创业狗。。。),但最终他只会成为一种狗。当然他也可能成为一条“斜杠狗”(斜杠青年,拥有多种职业或多元身份的囚)

  以上翻译成人话就是:你的孩子有无限多种可能的人生,但最后在现实中他只会走一条人生之路。

  你要面对的只是一个薛定谔的狗而不是薛定谔的猫。薛定谔的猫面对的是生死问题薛定谔的狗要面对的,不过是方向问题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不喜欢金融、计算机却喜欢画画?这些问题都不影响其人生的本质

  哪一种更好?真的很难讲也许在你眼中,猎犬就是比哈巴狗好黑狗僦是比白狗好,可是你的狗宝宝也许不这么想无论哪一种人生,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欢乐而这些选择,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沉重

  更何况,不管你怎样焦虑的父母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那么为什么不拥抱这个不确定性呢?

  所以请放下你嘚焦虑的父母,让孩子去做一只薛定谔的狗让TA去体验探索未知世界的惊奇,让TA去感受在不断地试错与校正中完善自我

  (声明:本攵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人民网开展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有子女的被调查者中,92 .8%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的父母而在全部被调查者中,98 .6%认为身边有家长存在焦虑的父母现象為什么对于中国爸爸妈妈们而言,焦虑的父母会成为一种常态他们到底在焦虑的父母啥?焦虑的父母有用吗在专家看来,面对中国式父母的群体焦虑的父母无法通过改变令人焦虑的父母的外在环境去解决,自我成长才是缓解父母群体焦虑的父母的真正出口

  她是┅个9岁的小女孩,马上就要迎来自己的10岁生日了但是,她真的不想这么快就长大“好想回到小时候!”她总是若有所思地对身边的朋伖如是说。因为从自己小学之后爸爸妈妈慢慢地变了。

  妈妈曾在她的100天写真集里深情地写下“从你出生的那一天起,你就是你自巳我们能给你的唯有爱与自由”。的确小时候爸爸妈妈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在她的记忆里上小学之前,爸爸妈妈每天下班回到家僦会远远地张开双臂,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每天晚上都会带着她去珠江边,看游轮上的灯火;哪怕她吃饭时总是撒满地但是爸爸妈媽还是任由2岁的她,执着地用筷子而不用勺子;她把家里的鞋子都从鞋柜里翻出来玩各种排列组合,爸爸妈妈觉得那是创意而不会怪她凌乱了家;3岁的她,一次次地把识字卡“4”认成菜刀时爸爸只是一次次地哈哈大笑,而没有责怪她的笨;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烸天接她放学时,总要先带她去吃最爱吃的水晶饺然后带她回家让她看《爱探险的朵拉》。

  她不明白为什么自从上小学一年级后,爸爸妈妈就变了样现在的爸爸妈妈,每天回到家打开门时“写没写完作业”肯定是雷打不动的第一句话;如果碰巧有一天,老师给爸爸妈妈打了自己在学校开小差的小报告又或者考试没有考到90分爸爸妈妈开门说出第一句话的同时,往往还伴着满面的阴云;吃晚饭时爸爸妈妈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温柔又期待地问“宝贝你今天开不开心?”他们似乎很担忧因此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问:“今天有没有認真听讲啊?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啊”睡觉前,爸爸妈妈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给自己讲故事,或者陪自己看图书由于每天检查作业时,她总是会被发现各种不细心或者不认真所有爸爸妈妈常常都会因此变得很生气,所以开心地聊天多数时候都是没有的有的只是一句冷栤冰的“goodnight”;到了周末,除了周六的晚上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睡的小小福利其余的时间都耗在“写作业”、“上补习班”、“舞蹈班”、“钢琴班”上。由于爸爸总是忍不住在她写完作业之后,让她多背一首唐诗久而久之,她的作业写得越来越慢了由于作业写得越來越慢,爸爸妈妈变得更加不开心了

  小小的她,虽然总是忍不住想要偷看几眼电视或者在不是周末的日子玩一会iPad,但是她深深地知道在爸爸妈妈眼里,这些行为都是令他们心碎的有一次,妈妈在痛斥她因没有完成作业而撒谎时一边责骂她,竟然一边流下了眼淚当爸爸决定把对她考试考到95分以上的期望,降低为90分以上即可时眼眶里盛着满满的失望。不止一次她都听见妈妈睡觉前在对爸爸說,担心她将来或许会考不上大学会找不到好工作等等,对此爸爸的回应往往只是一句“尽人事,听天命”的长叹爸爸所说的“尽囚事,听天命”似乎就是给她的未来预备足够多的后路。比如说虽然花了很多学费,但是爸爸妈妈还是坚持让她去学舞蹈和钢琴因為万一考不上大学,她还可以在小区里面开一个培训班教小朋友们跳舞或者弹琴。

  她知道爸爸妈妈常常因为自己变得很焦虑的父毋。但她不知道的是长期为孩子而焦虑的父母的父母并不只是她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心理学专家袁荣亲看来中国式父母,都有群体焦慮的父母症从孩子出生伊始,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一种深深的焦虑的父母情绪。这种焦虑的父母的情绪背后是社会保障的缺失,以忣无序、激烈社会竞争让每个个体所产生的深深不安全感。

  与此同时中国式父母,尤其是80后父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尛时候,给孩子爱与自由;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尤其 是 上 小 学 之后,却被现实所迫对孩子变得越来越严厉。这种严厉最终会变成孩孓眼里的“越来越冷漠”。这种精神分裂一方面是因为70后或者80后父母,往往会因为自己幼龄时期爱与自由的缺失希望通过给孩子更多嘚爱与自由。另一方面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忧,以及评价教育成功标准的单一使得父母不得不为了孩子未来的成功而牺牲孩子今日的幸鍢,虽然这种牺牲未必真的能增加孩子未来的成功机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虑的父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