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逼不得已,可是希望你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勿施于人,谢谢!

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怎么理解_百度知道
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怎么理解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句话的直译是: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应该强迫别人去做这件事。体现的内涵: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你不能强加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于别人的身上,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没有人文精神的。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个人认为这句话还是很有歧义的,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可以强迫别人去做,那你想做的事情呢(己有欲)呢?是否就可以强迫别人去做呢??这句话只写了一半的意思。至少是不完善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于他人。仅供参考,谢谢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语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课件.ppt 5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怎样实施仁? 实现“仁”的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施仁后会如何? 总结:学以致用。? ????????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 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在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说说身边的“仁”。 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 公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国策中的“人本”思想: 现实生活中的“仁”: 08年抗击暴风雪、 “5·12”抗震救灾、“人文”奥运精神等事件,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魂——仁
日上午,遵义市50多岁的张某带着4岁的侄孙去看女儿拍外景婚纱照。拍摄完毕后,在返回途经马栏坝附近的铁路时,突然一列火车从后面驶了过来,待他们发现时,火车离他们只有约50米的距离,走在最后的张某将侄孙迅速抱起往外走,没想到慌乱之下,脚下一绊,婆孙二人摔倒在铁路上,这时,鸣着长笛的火车越来越近了。见此情景,距离最近的影楼另一摄影师陈弛冲上前去拖张某的手臂,而离他们约有十来米的吕曦东见情势危急,也冲上去拖拉张某和孩子。就在孩子被拉出铁轨的刹那间,火车呼啸而至,吕曦东被撞飞摔在了五六米外的水沟里,鲜血喷涌而出。张某也被火车撞飞在一边,并在送往医院后不久死亡。
  吕曦东舍身救人的行为,牵动着当地市民和医院职工的心。连日来,许多市民到病房探望。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从爱心基金中拨款5000元的同时,还发出倡议,为解决吕曦东的治疗费用进行募捐。
这位1984年出生的湖南伢子,在舍己救人、与死神擦身而过之后,也收获了一个响当当的称号:英雄。   这是社会对他的最高奖赏。他无愧于这一光荣的称号!
她呀,就是一个普通的 女孩子,她叫文花枝。文花枝是湖南一青年旅行 社的导游,2005 年 8 月 28 日,在带团途中遭遇 车祸,车上人员 6 人伤亡,14人重伤、8人轻伤.她身受重伤,全身多处骨折,数度昏迷,身处险境,当营救人员想先把坐在车门口第一排的文花枝先抢救出来时,她却没有忘记一名导游的神圣职责,高呼“我是导游,后面是我的游客,请你们先救游客。”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她以不惜生命、先人后己的行动,兑现了诚实守信、服务游客的诺言,表现了一个普通导游不怕牺牲、先人后己的忘我境界。由于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医生不得不为文花枝做了左腿截肢手术。
日,陕西洛川,一场旅游途中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车厢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旅游大巴车被撞得严重变形,车内血肉模糊,乱作一团。危急时刻,车厢里传来导游文花枝“挺住!加油!”的鼓励声。这个声音虽然微弱,却透着一股沉稳、坚定,像黑暗中的一线光束,让受伤、受惊的游客从死亡的噩梦里看到生的希望。事后许多亲历者都说,正是这个很有穿透力的声音,给了大家支撑下去的勇气。
其实,在这起6人死亡、14人重伤、8人轻伤的重大交通事故中,文花枝是伤得最重的一个,但重伤的她一直牢记着自己的神圣职责。当施救人员一次次向她走过来,她总是吃力地摇摇头说: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救援时间里,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演讲稿!!_百度知道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演讲稿!!
我有更好的答案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共荣。
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受到欧洲其他封建国家的武装干涉。法国人民愤怒之下打退了外国武装干涉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革命成果。但后来拿破仑掌权后却将战火烧到了整个欧洲。特别是在挫败了第五次反法同盟后,欧洲大陆上已经没有能与法国相抗衡的国家了,但拿破仑还是坚持进攻俄国,最后兵败。在大革命时期法国人反感外国的武装干涉,但是第一帝国建立后却又开始践踏其他国家的尊严。这应该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吧。(仅供一个素材参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己所不欲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您的位置: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日期:14-09-25
教学目的:
1.理解孔子“仁”的内涵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语言,理解孔子“仁”的内涵。
教学方法:质疑、评析。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步骤:
上节课我们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说到“鸟兽不可与同群”,人的社会性属性决定了人是不能脱离他人而存在的,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只能是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我们理应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做贡献,理应积极地入世。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那么,人与人之间怎么才能和平相处呢?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无法逃避的、必须得以较好地解决的问题。孔子的思想正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二、知识梳理
1.3分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记得句子多。
2.翻译一些重要的句子。
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⑤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⑦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勾注一些重要的字词句。
实词:克、归、由、目、敏、怨、言、病、方
虚词:其、以
通假字:知、错、乡
特殊句式:富哉言乎!(主谓倒装)
&&&&&&&&&&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
三、“领悟‘仁’的思想,说出‘仁’的内涵”,把握文本思想。
人们一般都承认,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按照《说文》的解释,“仁”字,是会意字,从人,从二,是亲的意思,也就是说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礼记?经解》说:“上下相亲谓之仁。”孔子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道”,而以德为学说的根本依据,以仁为处世为人的依归,而存身于六艺之中。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1.“仁”的内涵
①即“仁爱之心”,就是要“爱人”;
这是樊迟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比较接近“仁”的定义。樊迟问仁时同时还问“知”,孔子回答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可以翻译为“用正确的替代错误的(举直错诸枉),就可以改正错误(能使枉者直)。”
那什么是正确的(直),什么是错误的(枉)?很简单,礼,是正确的,是“直”。非礼、失礼、乱礼、坏礼,都是错误的,也都是“枉”。
“举直”而“使枉者直”属于“仁”,知道什么是“直”属于智,“举直错诸枉”是仁智之事。
②&“爱”以“亲亲之爱”为本。
2.“礼”和“仁”的关系:
“仁”为礼乐之本;礼是外在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
【补充阅读】
①.“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我们之所以要有礼要有乐,就因为人们有爱心。爱心是需要表达的,表达的方式就是礼和乐。
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显然礼乐的根本就是“仁”也就是爱心。有没有爱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能不能实践礼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这就叫“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因此礼坏乐崩决不是礼乐制度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性出了问题,人心出了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回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3.如何做到“仁”
从自己做起:
①态度上,“我欲仁”;
②自处上:“克己复礼”;
③处世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消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积极的)
④具体实践上(补充):讲原则,讲分寸
【补充阅读】
或曰:'以德报德,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道德修养&&&&&&&&&&&&&&&&&&&&&&&&&&&&&&&&&&&&&&&&&&&&&&&&&&&&&&&&&&&&&&
↓&&处世行为
宰予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篇》&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4.“仁”的价值
①“仁”的利害关系: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当权者以“仁”“知人”,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②因此,我们应当“仁以为己任”,甚至“杀身以成仁”。
四.拓展,“仁者见仁”,说出我们身边的“仁”。&
人们对孔子学说有种误解,认为孔子学说扼杀个性,否定自我。这是完全错误的。从伏羲氏开始,中国文化就是以人为世界的主体,而以天地万物为客体,对天地万物的考察都是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这是对人在宇宙之中的地位的认定。但是,是不是人就高于天地万物呢?不是,我国古人把人看作与天地万物齐同的平等关系,所以,天地人合构成“三才”,人要爱万物。其次,从人的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来看,孔子学说中的“推爱”,也必须先有自我爱恶欲的体认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中体现的非常明确,如果没有修身(自我的修养),根本谈不到其他。所以,杜维明先生说孔子学说是“为己之学”。人不爱己,怎能爱人?人不自尊,怎能尊人?所以,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学说并不是强调牺牲自我。
“仁”是治国从政、修身齐家的根本的思想要求,而仁道的实现要靠“克己”,这实际上就是对“仁”的实施方法的概括解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对其方法的更为具体的解说。孔子认为“仁”字说起来容易,但是“为之难”(《颜渊》),有了这一解说就使得“仁道”具有了非常强的可行性,也可以说它架通了从现实到理想的桥梁,因此,它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要处理好人己关系必须推己及人。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又能看到哪些“仁”,和“不仁”,是否有时候该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来衡量一下
五.拓展与训练。
1.观看视频:百家讲坛&易中天《诸子百家之儒墨之争:孔子的药方》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2.完成课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仁”的内涵
①即“仁爱之心”,就是要“爱人”;
②&“爱”以“亲亲之爱”为本。
2.“礼”和“仁”的关系:
“仁”为礼乐之本;礼是外在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
3.如何做到“仁”
从自己做起:
①态度上,“我欲仁”;
②自处上:“克己复礼”;
③处世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消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积极的)
④具体实践上(补充):讲原则,讲分寸
4.“仁”的价值
①“仁”的利害关系:
②因此,我们应当“仁以为己任”,甚至“杀身以成仁”。
&公开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课稿
高二《语文》必修课教学已经结束,选修的“选”有无穷的空间。而我十分看重《先秦诸子选读》。现代中国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思想和文化的传统正处于放逐、迷失之后的恢复时期。我们不得不时刻反思,我们现在到底应该信仰什么?我以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是不应该被放弃的,且应该体现在全民基础教育之中。因此,引导中学生阅读先秦诸子就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而且,先秦文化以及《论语》《孟子》等的精神并没有在我们当下的文化生活中消失,应该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们国家的政治政策之内,这只需要我们正本清源,略做引导就可以明了,可以弘扬。这是前一时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于丹教授讲《论语》大受欢迎的原因。不管我们的祖国过去经历了什么,先秦诸子作为思想文化先驱,他们的脉搏始终在中华大地跳动。
接触《论语》,首先要解决语言障碍。但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比较古今汉语的异同的同时,领悟孔子课堂的随意与活跃气氛,学习谈话艺术,把握思考与学习的方法。所以我不仅要求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还要求学生们能熟悉一些精彩语句。我设置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感受语言”。
本课辑录的《论语》段落有个核心问题,“仁”。孔丘老师的学生都纷纷提问,孔丘老师也一一回答。但“仁”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任何定义都是片面的。对此我做了由内而外的系统分析。用质疑、评析的方法,把课文按系统顺序进行重新编排串讲,并借助一些补充的材料,让学生们对“仁”有感性的认识,理性的把握。为此,我设置的第二个重点是“领悟‘仁’的思想,说出‘仁’的内涵”。
经典重读,经典的当代性是不可不考虑的,“仁”只是孔子的“仁”吗?在今天,还有“仁”吗?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的国家政治纲领,我希望学生能够指认现在生活中的“仁”与“不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存在,且无所不在。组织课堂讨论,由学生说出,可多可少,可深可浅,训练我们的课堂语言表达。“仁者见仁”,这是我设置的第三个教学任务。
课后布置两个课外作业,一是观看相关专家的讲座视频,深化认识。二是完成课练,巩固基础知识。为了应对高考,有必要在课外更多地接触《论语》,并建议学生搜索查找更多相关文章自行阅读。超越应试教育的藩篱,让先哲的思想甘露真正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补充阅读
【原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译文】礼呀礼呀,难道就是玉器和丝绸?乐呀乐呀,难道就是金钟和皮鼓?
【评析】也就是说:礼难道就是礼物,乐难道就是乐器?当然不是。那是什么?是仁,是爱。这点在孔子那十分明确。孔子认为我们之所以要有礼要有乐,就因为人们有爱心。爱心是需要表达的,表达的方式就是礼和乐。比方说父母去世要披麻戴孝守丧三年,就是为了表达爱心。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评析】这段话中阐述了“仁”与“礼”和“乐”的关系。仁,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礼和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礼和乐,都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如果说,“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那么,“仁”则是这个核心的基础。
【原文】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予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篇》
【注释】&(1)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2)期:音jī,一年。&
(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这里是说吃好的。&(4)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宰予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予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予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予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予“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论语?宪问第十四》
【评析】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付出的不仅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在天下能推行五种美德,就算是仁了。”“请问是那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待人,人就不会侮辱你;宽厚待人,就会有广泛的朋友;为人守信,别人就会信任你;行为勤敏,容易获得成功;以恩惠之心待人,能很好地使唤别人。
【评析】恭敬待人,别人则恭敬待己,尊敬别人就等于尊敬自己;宽厚行事,就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刻薄待人,就会遭人反对;诚实守信,就会得到别人的认知,言而无信,就会被人离弃;做事勤敏,就容易成功,散漫懒惰,将会一事无成;施惠于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效力,只顾私利,就会成为孤家寡人。
【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道德修养&&&&&&&&&&&&&&&&&&&&&&&&&&&&&&&&&&&&&&&&&&&&&&&&&&&&&&&&&&&&&&
↓&&处世行为
【原文】宰予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篇》&
【译文】宰予问道:“一个仁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一位仁人’,他会照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
【评析】孔子说,怎么会这样呢(何为其然也)?意思就是怎么可以这样假设呢?孔子接着说:对于君子,可以要求,不能陷害(可逝也,不可陷也);可以欺骗,不能愚弄(可欺也,不可罔也)。当真有人掉进井里君子肯定要救。但你不能故意弄个人到井里,然后把君子也弄进去。这就是陷害。你也不能哄骗君子说井里有人。等他下去了你又看他笑话。这就是愚弄。再说了,救人也未必一定要跳井还可有别的办法嘛!总之对君子你只能实事求是不能设套。
【原文】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注释】&(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原文】&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原文】&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