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贵州高铁遂道透水事故谮么不耳鸣?

“勿已善小而不为,勿已恶小而为之”这类的古代句子有哪些?
“勿已善小而不为,勿已恶小而为之”这类的古代句子有哪些?
08-12-24 &
经典名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o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o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o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o外篇o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o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o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o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o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o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o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o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o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o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o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o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o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o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o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o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o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o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o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o乾o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o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o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o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o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o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周易o乾o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o鱼父》 54.失信不立。——《左传o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o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o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o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o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o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史记o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记己有耻。——《论语o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o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o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o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礼记o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o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o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o益o象》 72.改过不吝。——《尚书o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o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o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o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o魏征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o&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o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o八佾(yì)》 87.仁者寿。——《论语o雍也》 88.仁者无敌。——《孟子o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o颜渊》 90.宽则得众。 ——《论语o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o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o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o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o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o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o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o乾称》 贵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o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o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o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o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o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o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o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o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o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o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o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o山木》 敦 亲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o小雅o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o学而》 114.父慈而教。——《左传o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o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o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o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o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o离娄上》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o宋弘列传》 重 义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o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o晋语》 125.见利思义。——《论语o宪问》 126.见得思义。——《论语o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o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o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o告子上》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o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礼记o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o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o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尚 勇 135.视死如归。——《管子o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左传o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o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o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o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o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o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o班超列传》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o&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 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o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o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o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o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o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o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o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o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o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o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o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o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o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o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o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o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o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审 势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o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论语o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o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o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o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o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o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o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o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o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o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o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汉书o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o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o审微》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o高祖本纪》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o蜀书o先住传》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o刑法》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o伶官传序》 求 新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o乾o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周易o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o系辞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o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 ——《宋史o王安石列传》 197.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o劝学》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程集o河南程氏遗书》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勤 俭 20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o否》 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o大禹谟》 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o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o宣公十二年》 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o辞过》 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o伶官传序》 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o范纯仁列传》 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奉 公 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o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17.大义灭亲。——《左传o隐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o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o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o滕文公上》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o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o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o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o阶级》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o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o泛论训》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o修务训》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o廉颇蔺相如列传》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o太史公自序》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o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o赏罚》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o通志》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o绅瑜》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务 实 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o为政》 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o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o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o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o性恶》 243.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o缁衣》 244.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o修身》 245.实事求是。——《汉书o河间献王刘德传》 246.百闻不如一见。——《汉书o赵冲国传》 24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o董仲舒传》 248.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o薄葬》 249.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o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o知音》 2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经典名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o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o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o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o外篇o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o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o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o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o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o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o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o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o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o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o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o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o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o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o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o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o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o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o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o乾o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o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o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o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o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o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周易o乾o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o鱼父》 54.失信不立。——《左传o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o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o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o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o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o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史记o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记己有耻。——《论语o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o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o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o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礼记o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o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o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o益o象》 72.改过不吝。——《尚书o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o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o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o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o魏征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o&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o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o八佾(yì)》 87.仁者寿。——《论语o雍也》 88.仁者无敌。——《孟子o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o颜渊》 90.宽则得众。 ——《论语o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o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o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o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o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o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o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o乾称》 贵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o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o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o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o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o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o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o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o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o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o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o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o山木》 敦 亲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o小雅o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o学而》 114.父慈而教。——《左传o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o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o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o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o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o离娄上》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o宋弘列传》 重 义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o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o晋语》 125.见利思义。——《论语o宪问》 126.见得思义。——《论语o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o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o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o告子上》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o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礼记o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o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o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尚 勇 135.视死如归。——《管子o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左传o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o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o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o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o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o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o班超列传》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o&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 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o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o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o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o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o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o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o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o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o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o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o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o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o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o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o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o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o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审 势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o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论语o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o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o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o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o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o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o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o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o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o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o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汉书o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o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o审微》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o高祖本纪》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o蜀书o先住传》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o刑法》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o伶官传序》 求 新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o乾o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周易o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o系辞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o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 ——《宋史o王安石列传》 197.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o劝学》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程集o河南程氏遗书》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勤 俭 20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o否》 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o大禹谟》 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o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o宣公十二年》 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o辞过》 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o伶官传序》 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o范纯仁列传》 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奉 公 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o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17.大义灭亲。——《左传o隐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o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o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o滕文公上》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o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o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o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o阶级》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o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o泛论训》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o修务训》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o廉颇蔺相如列传》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o太史公自序》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o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o赏罚》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o通志》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o绅瑜》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务 实 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o为政》 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o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o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o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o性恶》 243.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o缁衣》 244.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o修身》 245.实事求是。——《汉书o河间献王刘德传》 246.百闻不如一见。——《汉书o赵冲国传》 24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o董仲舒传》 248.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o薄葬》 249.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o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o知音》 2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经典名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o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o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o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o外篇o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o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o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o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o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o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o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o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o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o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o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o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o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o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o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o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o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o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o竹石》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o乾o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o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o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o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o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o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52.修辞立其诚。——《周易o乾o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o鱼父》
54.失信不立。——《左传o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o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o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o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o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o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史记o季布栾布列传》
62.记己有耻。——《论语o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o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o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o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礼记o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o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o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o益o象》
72.改过不吝。——《尚书o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o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o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o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o魏征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o&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o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o八佾(yì)》
87.仁者寿。——《论语o雍也》
88.仁者无敌。——《孟子o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o颜渊》
90.宽则得众。 ——《论语o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o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o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o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o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o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o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o乾称》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o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o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o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o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o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o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o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o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o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o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o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o山木》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o小雅o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o学而》
114.父慈而教。——《左传o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o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o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o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o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o离娄上》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o宋弘列传》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o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o晋语》
125.见利思义。——《论语o宪问》
126.见得思义。——《论语o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o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o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o告子上》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o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礼记o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o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o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135.视死如归。——《管子o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左传o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o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o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o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o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o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o班超列传》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o&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o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o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o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o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o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o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o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o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o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o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o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o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o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o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o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o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o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o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论语o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o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o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o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o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o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o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o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o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o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o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汉书o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o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o审微》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o高祖本纪》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o蜀书o先住传》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o刑法》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o伶官传序》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o乾o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周易o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o系辞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o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 ——《宋史o王安石列传》
197.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o劝学》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程集o河南程氏遗书》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o否》
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o大禹谟》
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o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o宣公十二年》
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o辞过》
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o伶官传序》
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o范纯仁列传》
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o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17.大义灭亲。——《左传o隐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o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o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o滕文公上》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o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o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o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o阶级》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o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o泛论训》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o修务训》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o廉颇蔺相如列传》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o太史公自序》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o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o赏罚》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o通志》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o绅瑜》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o为政》
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o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o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o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o性恶》
243.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o缁衣》
244.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o修身》
245.实事求是。——《汉书o河间献王刘德传》
246.百闻不如一见。——《汉书o赵冲国传》
24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o董仲舒传》
248.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o薄葬》
249.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o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o知音》
2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 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赶旧人。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责人之心责己,恕人之心恕人。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在家由父,出嫁从夫。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墙有缝,壁有耳。 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人生不满百,常杯千岁忧。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给你的都是自己收藏在电脑里面的
并且经典的句子 可以背的可以记住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经典名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o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o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o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o外篇o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o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o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o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o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o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o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o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o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国语·周语》-国语·周语原文及译文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不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求我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皵,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译文〕  周穆王将去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能这样做。先王以道德昭示天下而不炫耀武力。平时敛藏军队而在适当的时候动用,这样它才会显示出威力,炫耀就会滥用,滥用便失去了威慑作用。所以周公的颂诗说:‘收起干戈,藏好弓箭,我只求让美德遍及全国而发扬光大,相信我王定能长保封疆。’先王对于百姓,鼓励他们端正德性和敦厚品行,广开财路以满足需求,使他们有称心的器物使用,明示利害所在,依靠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趋利避害、感怀君王的恩德而畏惧君王的威严。所以先王能使自己的基业世代相延并不断壮大。“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代担任农官而尽心为虞、夏做事。到夏朝衰落时废去了农官而置农事于不顾,我们的先王不窋因此而失去官职,只好跑到与戎狄接邻的地方居住下来,但他不敢荒废祖业,常常砥砺自己的德行,继承祖先的业绩,维护他们的教导和典则,时刻勤勉有加,以敦厚自守,以忠信自奉,在立德立业上比前人做得更出色。到了武王时,继续发扬光大先人光明磊落的德行并又增以仁慈和善,敬奉神灵、保护百姓,神人无不欢欣喜悦。而商王帝辛则为民众深恶痛绝,百姓无法忍受他的残暴统治,都乐于拥戴武王,武王才出兵商郊牧野。可见先王并非崇尚武力,只是体恤百姓的忧患而除去他们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在王畿内的是甸服,在王畿外的是侯服,侯服之外的是宾服,夷蛮地区是要服,戎狄地区是荒服。属甸服的供日祭,属侯服的供月祀,属宾服的供时享,属要服的供岁贡,属荒服的则有朝见天子的义务。这每天一次的祭、每月一次的祀、每季一次的享、每年一次的贡和一生一次的朝见天子之礼都是先王定下的规诫。如果甸服有不履行日祭义务的,天子就应内省自己的思想;侯服有不履行月祀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自己的号令;宾服有不履行时享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法律规章;要服有不履行岁贡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名号尊卑;荒服有不履行朝见天子义务的,天子就要内省自己的德行,依次做了上述的内省检查后如还有不履行义务的才可以依法处置。因此,才有惩罚不祭、攻伐不祀、征讨不享、谴责不贡、告谕不朝的各种措施,才有惩罚的刑法、攻伐的军队、征讨的武备、谴责的严令、晓谕的文辞。如果颁布了法令、文告后还有不履行义务的,那就再一次内省自己的德行而不轻易劳民远征。正因为如此,近处的诸侯才没有不听从的,远处的诸王也没有不信服的。    “如今,自从大毕、伯士去世以后,犬戎的君长一直按照荒服的职责来朝见,而天子却说‘我将以不享的罪名去讨伐他们’,并以此向他们炫耀武力。这难道不是废弃先王的遗训而使王业败坏吗?我听说犬戎性情敦厚纯朴,能遵守先人的德行而专一不变,他们是有能力抵御我们的。”周穆王不听劝告,去征讨犬戎,结果只得到了犬戎进贡的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来,从此荒服地区的诸侯再也不来朝见了。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译文〕  周恭王到泾水边游玩,密康公随从,有三个同姓的女子私自投奔密康公。康公的母亲说:“必须把她们献给天子。三只兽在一起就是群,三个人在一起就是众,三个女子在一起就是粲。天子不猎取群兽,诸侯对众人要谦下行事,天子不选三个同族的女子为妃嫔。粲是美好的事物,人们把美好的事物归之于你,你有什么德行来承受呢?天子尚且不能承受,何况你这种小人物呢?小人物得到的东西太多,一定会灭亡。”康公不肯把女子献出去。一年以后,恭王灭了密国。                                          邵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彧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都指责他。召公报告说:“民众承受不了了。”厉王很生气,找来卫地的巫师,派他监视指责天子的人,卫巫报告后便杀掉他们。从此国人没有谁敢说话,路上遇见只用眼色来示意。厉王很高兴,对召公说:“我能禁止诽谤了,这些人不敢讲了。”召公说:“这是你堵住了他们的嘴巴。堵住民众的嘴巴,比堵塞河流还要可怕。河流若被堵住而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多,民众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河道的人要排除堵塞,让水流畅通,治理民众的人要引导百姓说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列卿列士献呈民间诗歌,乐官献呈民间乐曲,史官献呈史书,师氏进箴言,瞍者朗诵,蒙者吟咏,百工劝谏,平民的议论上达,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劝诫监督,然后天子再斟酌取舍,因此政事才能施行而不与情理相违背。民众有嘴可以说话,好比土地上有山岭河流一样,钱财开支就从这里产生出来;好比高低起伏的大地上有平川沃野一样,衣服食物就从这里产生出来。能口出议论,政事的好与坏能借以反映,才可做好事而防止坏事,方能使财源旺盛、衣食富足。民众心里所考虑的在口头上流露出来,这是很自然的行为,怎么可以强行阻止呢?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末还能支撑多久呢?”厉王不听劝告,于是国都里没有人敢说话,过了三年,国人便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译文〕  周厉王喜欢荣夷公,芮良夫说:“王室将要衰落了!荣夷公只求独占财利而不知道大难。利是由万物中产生出来的,是由天地所养育而成的,假如要独占它,所带来的怨恨会很多。天地万物,人人都要取用,怎么可以独占呢?触怒的人太多而不防备大难,用这些来引导陛下,陛下能长治久安吗?治理天下的人,应该开通利途而分配给上上下下的人,使天神百姓和世间万物无不得到它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尚且天天担忧,害怕招来怨恨。所以《颂》诗说:‘文德郁盛的后稷啊,功堪比天;使百姓得以生存,无不受到恩惠。’《大雅》说:‘广泛地施德,奠定了周朝。’这不正是布施恩惠仍怀有戒惧之心吗?所以能开创王业并延续至今。现在陛下要效法独占财利,这可以吗?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作为天子这样做的话,归附王室的人就少了。荣夷公若被重用,周朝一定会败亡。”不久,荣夷公当上了卿士,诸侯都不来朝见献享了,厉王被放逐到了彘地。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长而立之。〔译文〕  在周厉王逃奔彘的动乱中,他的儿子宣王在召公家避难,国人包围了召公的住处。召公说:“过去我多次劝谏厉王,厉王不听,所以罹受如此的祸难。现在假如太子被杀,厉王将以为我是因为怨愤而在发怒。事奉国君遇到危险不埋怨,有怨气不发怒,何况事奉天子呢?”于是就用自己的儿子顶替宣王去死。宣王长大后召公扶持他继承了王位。                                        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    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 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古者,太史顺时视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
   “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弗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监农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祼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拨,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大牢,班尝之,庶人终食。
   “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廪于籍东南,锺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稷则遍诫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     “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王不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译文〕  周宣王即位后,不去行天子耕籍田一千亩之礼。虢文公劝谏说:“不能这样。民众的大事在于农耕,天帝的祭品靠它出产,民众的繁衍靠它生养,国事的供应靠它保障,和睦的局面由此形成,财务的增长由此奠基,强大的国力由此维持,因此稷是很重要的官职。古时候,太史按时令察看土情,当阳气积聚充足,土气开始活动,房星在中晨见于南天,日月都出现于营室,这时土地便可耕耘了。“开耕前九天,太史告诉稷说:‘从现在到月朔,阳气全部上升,土地润泽萌动。    若没有动静、没有变化,那就是地脉郁结错乱,作物便不能生长。’稷据此上报天子说:‘太史带领农官通知我的下属说:开耕还有九天,土地都已润动。请陛下恭行祓仪,督促农务不致荒废。’于是天子派司徒一一告诫公卿、百吏和庶民百姓,司空在籍田上修治土台,并命令农大夫准备好农具。    “开耕前五天,乐师报告有当令的和风吹来,天子莅临斋宫,百官各有其职,都一齐斋戒三天。天子还要沐浴饮醴酒,届时,郁人进献香酒,牺人进献甜酒,天子以酒灌地行礼,然后饮醴酒,众吏、庶民都随从参加。到籍田时,稷负责监察,膳夫、农正安排籍礼,太史在前引导,天子恭敬地跟在后面。天子耕一下,百官依次每人耕三下,轮到庶民就耕完了整片籍田。然后由稷检查质量,太师负责监察;司徒检查民众的耕土,太师负责监察。结束之后,宰夫陈设宴席,膳宰负责监察。膳夫在前引导,天子享用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百官依次品尝,庶民最后进食。    “这一天,乐师带领他的属官审听土风。粮仓建于籍田东南,作物集中收藏在里面,按时令分发作种子。稷就一一告诫百姓要协力耕耘,说:‘日夜均等,春雷惊动了蛰伏的虫豸。田地不全部翻遍,将由司寇治罪。’于是命令众人道:‘开始干。’农师第一,农正第二,后稷第三,司空第四,司徒第五,太保第六,太师第七,太史第八,宗伯第九,然后天子履行亲耕仪式。收获时也如此。农具都动用起来了,大家都勤奋地从事耕作,整治田界,天天拿着锄具,不错过农时,国家的财物因此而不缺乏,百姓因此而和睦相处。    “当时,天子的事务只注重于农耕,从不要求自己的官员干别的事而妨碍农务,春、夏、秋三季务农而在冬季演习武功,因此征伐则有斗志、守备则有财力。像这样,才能取悦于神灵而得到民众拥戴,祭祀能按时供应而国家用度充裕。“现在陛下打算继承先王的事业而废弃那最重要的事情,使供神的祭品匮乏而阻塞民众的财路,以后靠什么向神祈福、役使民众呢?”宣王不听劝谏。三十九年后,在千亩发生战争,王室的军队被姜氏之戎打败。                                       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鲁武公以括与戏见王,王立戏,樊仲山父谏曰:“不可立也!不顺必犯,犯王命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也。今天子立诸侯而建其少,是教逆也。若鲁从之而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不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是事也,诛亦失,不诛亦失,天子其图之!”王卒立之。鲁侯归而卒,及鲁人杀懿公而立伯御。〔译文〕  鲁武公带着长子括与次子戏朝见周宣王,宣王立戏为鲁太子。樊仲山父劝谏说:“不能立戏为太子!不合情理的命令必然被违犯,违犯王命必定要治罪,所以发布命令不可以不合情理。命令得不到执行,政事就无法治理,勉强施行而不合情理,民众将抛弃统治者。位卑者事奉位高者,年少者事奉年长者,就因为这样做是合乎情理的。现在陛下立诸侯而却封少子为太子,是教人去做违反情理的事。如果鲁君服从命令立少子,而诸侯们也仿效的话,那么先王立长子的遗训将得不到执行;如果鲁君不服从命令而被治罪,这样陛下就自己破坏了先王的遗训。这件事,治罪也不恰当,不治罪也不恰当,请陛下慎重处置!”宣王还是将戏立为鲁太子。鲁武公回国后去世,到后来鲁人果然杀了懿公拥立伯御。                                          穆仲论鲁侯孝    三十二年,宣王伐鲁,立孝公,诸侯从是而不睦。宣王欲得国子之能导训诸侯者,樊穆仲曰:“鲁侯孝。”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肃恭明神而敬事耇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咨。”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命鲁孝公于夷宫。 〔译文〕  三十二年春天,宣王讨伐鲁国,立鲁孝公,诸侯从此与宣王不亲近了。宣王想找个能为表率的诸侯来充当伯主,樊穆仲说:“鲁君有恭顺的德行。”宣王说:“你怎么知道的呢?”樊穆仲回答说:“他诚信聪明而敬奉长老,颁令行罚必定请教先王的遗训并查询过去的成例,使它不触犯遗训,不违背成例。”宣王说:“这样他便能教导和治理自己的民众了。”于是在夷宫任命了鲁孝公。                                          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旅,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葎于农隙,耨获亦于籍,猛然狝于既烝,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废灭。〔译文〕 周宣王丧失了南方的军队后,就在太原查点百姓。仲山父劝谏说:“百姓是不能查点的!古时候不查点就能知道百姓有多少,司民核计年老病死者,司商核计出生受姓者,司徒掌握能征调的兵员,司寇掌握受惩的罪犯,牧人管理从事畜牧的民数,百工之官管理从事手艺的人数,场人敛藏收获的谷物,廪人出纳需用的物资,因此百姓的多少、死生、出入、往来都可知道。同时又在日常政务中审察,天子在藉田上督促农耕,春闲时田猎,锄草、收割时仍去藉田督促,秋收和冬季农事完毕后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狩猎,这些都是在熟悉了解百姓数目,何必还要查点呢?不说百姓少,却去大事查点,正显示了百姓减少、政事败坏。掌管国政而百姓减少,诸侯就会躲避疏远;治理民众而政事败坏,法令就无法推行。况且无故查点百姓,是上天所憎厌的,既危害政事又不利于子孙后代。”宣王最终还是查点了百姓,到幽王时西周便灭亡了。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幽王二,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 ,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译文〕 周幽王二年,泾水、渭水、洛水域都发生地震。伯阳父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之气,不能错失自己的次序,如果错乱了应有的位置,民众就会大乱。阳气滞留在内不能出来,阴气受到压制不能散发,于是便会发生地震。现在三条河流都发生了地震,就是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而压制了阴气。阳气失位而处于阴气的位置,河流的源头一定会阻塞,水源被堵塞,国家必定灭亡。水流畅通、土地湿润才能生长万物为民取用。水流不畅、土地干枯,百姓就缺乏财用,国家不灭亡还能怎的?过去伊水、洛水枯竭而夏朝灭亡,黄河枯竭而商朝灭亡。现在周的国运如同夏、商二代的末世,而河川的源头又被堵塞,源头堵塞水流必定枯竭。立国一定要依靠山川,山崩水竭,这是败亡的征兆。河流枯竭,山岭一定会崩塌。这样的国家不超过十年便会灭亡,这是数的极限。凡是被上天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极限的。”这一年,泾水、洛水、渭水流枯竭,岐山崩塌。十一年,幽王被杀,周都因而东迁。                                      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惠王三年,边伯、石速、蒍国出王而立子颓。王处于郑三年。王子颓饮三大夫酒,子国为客,乐及遍舞。郑厉公见虢叔,曰:“吾闻之,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今吾闻子颓歌舞不息,乐祸也。夫出王而代其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是谓乐祸,祸必及之,盍纳王乎?”虢叔许诺。郑伯将王自圉门入,虢叔自北门入,杀子颓及三大夫,王乃入也。 〔译文〕  周惠王三年,边伯、石速,?国驱逐惠王立子颓为天子。惠王客居于郑三年。王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挖遂道挖到暗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