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华文明之美生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
价格:¥18.00 &&
2332人阅读
1250人阅读
1062人阅读
饮食男女,人生概莫能外,而民以食为天,似乎吃还是第一位的,一个对吃倾注如此多热情的国家理所当然地成为东方饮食文化的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首先在于它丰富的创造性,这得益于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不断交融的历史文化。从热带到寒带,从海滨到高山,交错的地貌和气候使这里物产丰富,食料广泛,促进了人们进食心理的选择,使餐桌上的肴馔丰富多变。这种多变是与中国文化崇尚的“天人合一”一脉相承的,中国饮食文化也追求自然、社会、人际以及个体生命的和谐与均衡。中国饮食追求味道谐调和中,但不同地方的人的口味却千差万别,这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一个地方饮食文化的建立与它当地的物产、气候、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都密切相关,比如西南以辣去湿,北方多食咸肉以御风寒,海疆岛屿则多食咸鲜海产,缺盐地区则以酸辣中和碱食。从北到南,口味由咸转淡;从西到东,口味由辣转甜;从陆到海,味道由重转轻。封建社会地域文化的滞流和传承使当地的饮食口味积淀下来,而历史上人口的大迁徙和军事变化有时也会对当地的口味带来冲击和融合。这种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就是我们今日津津乐道的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等等的历史渊源,也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历史遗产。但无论一个地域的饮食口味怎样变,都隐含着调和五脏、健康养生的本要,隐含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子。
第1章 中国饮食文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概述
1.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一部中国饮食史,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饮食何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文章从中国饮食的文化渊源、养生文化、艺术文化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5年第06期
作者:张少飞
2.中国历史上对饮食文化的研究
民以食为天。食乃人之大欲。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从中国历史上对饮食文化研究的文献古籍考察入手,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文章指出饮食文化研究发展到今天,虽然研究队伍、研究范围已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仍存在着重古轻今、重任品轻食...&&&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8年第03期
作者:金炳镐
3.20世纪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概论
奚丽芳;吴昊
本文主要通过对饮食文化著作的整理与分类,就20世纪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状况做了一个总体阐述。改革开放前,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并不以中国学者为重心,严格意义的食文化学术著作很少,而日韩等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丰硕。改革开放以后,研究状况逐渐有了明显改观,以饮食理论、历史、原料、食品、工艺...&&&
来源:《饮食文化研究(2009年上)》
2009年第期
作者:奚丽芳;吴昊
4.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
&正&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的饮食文化对环境的适应,目的是为了提升人们对地理环境和饮食文化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一、饮食文化概述饮食是人们的第一要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
来源:《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年第06期
作者:刘欢;马珂
5.浅析中国饮食文化分异的地理因素
文章从地理学的视角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中国南北饮食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区大致分为六个: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西南区、东南区、华南区。通过选取每个区内的典型案例,总结出各饮食文化区的形成规律,以便能更好地营造出和谐的饮食文化环境。&&&
来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05期
作者:殷挺凯
6.自然环境与中国饮食民俗的地域差异
&正&我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无论是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平原水乡和高山高原、南方和北方,这个民族与那个民族之间,各地人民的饮食习俗有着较大的区别,形成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分布规律。&&&
来源:《民俗研究》
1995年第02期
作者:高曾伟
7.地理条件与菜系的形成——浅析菜系的形成原因
菜系的形成与一个地区的地理历史条件紧密相连,又与该地区的商业、交通、文化发达相联系,以城市繁荣为基础,它同时还受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来源:《考试周刊》
2007年第53期
作者:韩薇
第2章 北方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
1.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特色研究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衣食来源。中华饮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的,《黄帝内经·素问》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基本反映了中国古代食物资源的实际情况,表现出鲜明的东方饮食结构特色。本文试图以农业历史为背景研究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
来源:《农业考古》
2004年第01期
作者:樊志民
2.中国北方饮食文化及分区研究
分析了中国北方饮食文化的形成因素分析 ,探讨了中国北方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并对中国北方饮食文化进行了分区研究&&&
来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02期
作者:张中旺
3.论中国北方草原饮食文化的生态观
草原饮食文化出现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距今50万年前。草原饮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在游牧民族诞生以后,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草原饮食文化在内涵上呈现出草原区域性和民族性的双重属性,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北方草原地区除了...&&&
来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2年第02期
作者:张景明
4.试论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
一个民族或群体由于各自有较稳定的生存地域和生计方式,因而具有相对独立的饮食文化,这是其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事实上,每个民族或群体的饮食生活是动态的,反映在文化上是相互交流的。在不同民族、地域、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渗透、吸收、整合、流变中,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变化,这在北方游牧民族...&&&
来源:《饮食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总第15期期
作者:张景明
5.论草原生态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关系
&正&中国是一个由多种生态环境构成、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目前,学术界认为,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形成三大生&&&
来源:《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
2004年第期
作者:张景明
6.蒙古族与酱文化——以内蒙古农村地区蒙古族饮食变化为中...
额尔敦·巴特
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民族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就其经济生活而言,一直到晚近,游牧经济几乎是整个蒙古民族的主要生产专业。他们的衣食住行与其游牧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蒙古人的饮食结构,主要由肉食和奶食构成。不过,他们的饮食...&&&
来源:《酱缸流淌出的文化——2007中...》
2007年第期
作者:额尔敦·巴特
7.中国北方沿海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现状——以辽...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新时期中国北方沿海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南方甚至北方内陆的特点。辽宁省大连市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沿海城市,有着重要代表意义和参考价值。考察大连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不仅可以了解当代中国北方沿海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还...&&&
来源:《饮食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2007年第总第21期期
作者:蔡宁伟
8.东北历史对东北饮食文化的影响
东北历史地理、东北历史文化以及东北先人的生活习惯,对东北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历史上南方与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东北饮食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饮食业的进步。&&&
来源:《饮食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
2004年第总第10期期
作者:吕丽辉
9.河南上蔡县地方小吃与文化
上蔡县在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地理特征、风俗习惯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例如朴实无华的家常便饭、洋溢着喜气并谨遵着礼仪的婚宴、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庙会小吃,还有流淌着民俗、民风的季节节气小吃等。这些小吃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别样的人文气息。但是随着现代人们思想...&&&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2012年第07期
作者:李亚
10.信阳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基础
余国忠;陈飞燕
信阳菜已享誉河南省内外,彰显了信阳饮食文化的魅力,研究其形成原因,对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概括信阳饮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理学视角分析了信阳饮食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于信阳所在的区域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条件,认为过渡带的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信阳饮食原材料、饮食结构以及区域内...&&&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1年第02期
作者:余国忠;陈飞燕
第3章 南方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
1.中国南方民族的“异味”饮食与逃逸文化
随着农家乐建设深入到南方少数民族山寨,当地特有的一些饮食习俗——即所谓的&异味,&如野味、啖生、食腐等,也被卷入当今的媒体和民间的话语与交流。历史上,历代文人学者对这些&异味&的记载和评论络绎不绝,视之为&蛮夷&、&异类&的绝好标志。以逃逸文化为视角,可以发现这些看似&原始落后&的食物...&&&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14年第02期
作者:吴旭
2.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长江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也是中华名馔的摇篮。本文从文化地理学出发 ,主要探讨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与其地域之间的关系 ,并拟将长江流域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一个生动活泼的系统 ,全面把握和综合研究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在这个特殊地域环境中形成、发展和各个不同区域饮食文化分异...&&&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第01期
作者:姚伟钧
3.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变迁——以云南省德钦县奔子栏村饮...
世界上任何一种社会发展模式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范围,其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发展都和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一带的藏族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其民族文化的变迁也呈现出一条迥异于其他藏区的独特轨迹。体现出当地藏族在保留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的前提下为...&&&
来源:《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1年第02期
作者:丁柏峰
4.论客家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
文化的形成总是和环境相辅相成的,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本文论述了地理环境对客家饮食文化形成和特点的影响作用,探讨了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下,客家饮食文化要得到传承和发展应注意保持其个性、生态性、涵摄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2009年第03期
作者:李冰
5.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苏英春;陈忠暖
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丰富多样,无所不食而名震南粤,享誉全国。它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湿热的气候、濒临大海、水网密布、人多地少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百越之族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孕育了注重饮食口味“清、淡、甘、和...&&&
来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4年第04期
作者:苏英春;陈忠暖
6.徽州菜肴的地理表征及感知分析
朱国兴;金声琅
菜肴是饮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自然地理条件为菜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并在一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改进与发扬,形成菜系的特色。起源宋代,清朝至民国达到鼎盛、诞生于安徽南部的徽菜地方特色显著,擅长烹制山珍野味,菜品咸鲜、突出本味,讲究食补与养生,烹制过程中讲究重油、...&&&
来源:《地理研究》
2011年第12期
作者:朱国兴;金声琅
7.论地理环境对广西饮食文化的影响
黄薇;滕兰花
广西的饮食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受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这里适宜众多蔬菜、水果的种植,也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这些为广西饮食文化的食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由于广西气候炎热,形成了饮食好清淡、喜食酸、煲凉茶的特点。广西境内各民族的文...&&&
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06期
作者:黄薇;滕兰花
8.川西北回族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川西北回族长期与藏、羌、汉诸民族交错杂处,文化上互相影响,引入、改造了当地兄弟民族饮食技术以适应地理、人文环境,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地区回族的饮食特色。&&&
来源:《回族研究》
1997年第04期
作者:马勇
第4章 中国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大环境
1.浅析中西饮食文化
中国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发展,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文章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几个方面差异的分析,总结出中西饮食文化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年第07期
作者:欧阳艳
2.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在全球享有极高的美誉,其历史形成既是数千年来无数前贤思想与智慧熔铸的结晶,同时亦在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吸纳、整合异质饮食文化元素而自新,其坚守民族个性、追求创新机变、张扬美食性征、崇尚宏博多姿的风范,不仅表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而且反映了人类共性的精神诉...&&&
来源:《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1年第04期
作者:肖向东
3.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餐饮文化的选择历程与趋向
改革开放道路,是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人求生图存的唯一可能选择。中国餐饮文化顺应时势,积极进取,呈现了生机蓬勃、繁荣发展的景象;但同时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惑迷茫、波折教训,中国社会为此付出了过高的成本与代价。本文回顾了中国餐饮文化对全球化大趋势的顺应与选择的过程,对其规律性与冲突...&&&
来源:《饮食文化研究(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总第14期期
作者:赵荣光
4.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麦当劳与中国饮食案例分析
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是当前全球化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代表西方文化的麦当劳文化与代表本土文化的中国饮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发生着冲突,二者存在着二元共存,双向交流的关系。&&&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06年第01期
作者:张卫东
5.全球化与地方性冲突背后的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基于广...
曾国军;孙树芝
以原真性和标准化程度为基准,构建基于企业视角的跨地方文化生产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泰国餐厅蕉叶、法国餐厅塞纳河、美国餐厅肯德基和韩国餐厅笑味轩为案例,讨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原真性与标准化程度不同的4种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类型(原真标准化文化生产、原真性文化...&&&
来源:《地理科学》
2013年第03期
作者:曾国军;孙树芝
6.港式茶餐厅——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文化谈起
作为 2 0世纪下半叶崛起的人类学支派 ,饮食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在国内有待进一步介绍。港式茶餐厅象征着香港的文化参与了全球化的进程 ,它源自对欧式户外饮食方式的模仿 ,随着饮食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变化 ,港式茶餐逐渐具有了代表香港大众文化传统的深层意蕴 ,成为香港人对香港文化认同的重...&&&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01年第04期
作者:吴燕和
7.中国饮食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发展与融合
经地域、自然、资源、体制等显著特征形成的中国饮食文化进入美国后,经过排斥、崛起、融合发展阶段,逐步壮大并被美国消费者所认可,中国饮食文化在美国得以继承与发扬。本文主要探讨中国餐饮及饮食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发展、融合,及未来大发展的先决条件。&&&
来源:《商业文化》
2014年第26期
作者:于科先
8.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日常食俗的影响
饮食文化具有强大的超越国界的包容性,中国饮食文化也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生活。西方日常食俗是西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西方日常饮食中积极吸收了一些来自中国的饮食品种,同时,一些中国的饮食器具逐步被西方人所接受和使用,丰富和方便了西方人的饮食生活。&&&
来源:《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2年第01期
作者:张茜
第5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1.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
来源:《现代企业教育》
2010年第18期
作者:杨震宇
2.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趋势探析
以“融合与变革”为框架,对中国饮食文化作了详尽的分析后认为:中国食品餐饮在未来世界大交流、大变革的历史潮流中将得到提高和发展壮大;未来食品餐饮将朝着“速、朴、养、清、奇、乐”六个方面发展.&&&
来源:《中国烹饪研究》
1999年第04期
作者:王子辉
3.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李亚东;徐广平
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几千年的传统,从事此行业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已取得累累硕果,作为一名烹饪、饮食文化工作者,笔者在借鉴先哲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谈一些看法,遂成此文。&&&
来源:《烹调知识》
2006年第10期
作者:李亚东;徐广平
4.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中国饮食文化研究20年...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始自 80年代初 ,近 2 0年的研究 ,取得了许多令人欣慰的成果 ,但也留下不少遗憾。尽管 90年代以后研究主流与趋向的科学性明显提高 ,但观念、理论、方法、习气或风气方面的一些非科学因素曾一度严重制约着研究的健康发展。它们集中体现的“烹饪文化国粹”的“三神心态”(烹饪...&&&
来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01期
作者:赵荣光
5.全球化下中国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正&人类的饮食行为,既是——种经济生存方式,又是一种文化文明表现。有着数千年历史、在世界上独具风彩的中国饮食也不例外。在中国己迅速融人全球化、国际化的当今时代,单纯地归纳和概括中国食文化的棒煮潮孵色涸瓣义,远不如深入研讨全球化下中国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更给人以启迪与警示。令...&&&
来源:《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
2006年第期
作者:朱希祥
6.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吴存兵;吴君艳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文化综合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魅力。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必不可少的媒介。挖掘饮食文化价值,将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饮食产业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
来源:《商业时代》
2012年第25期
作者:吴存兵;吴君艳
7.饮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张建梅;陈育
中国饮食历经几千年发展,成为一种璀璨的文化,不仅积淀了民族的特性,也体现了历代人的创新性。但是,在民族饮食文化传承与发扬光大的过程中,对饮食文化创新有贡献的权利人的合理利益得不到法律保护,饮食行业也存在不正当竞争。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更好地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有必要完善现有法律规定...&&&
来源:《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9年第01期
作者:张建梅;陈育
价格:¥18.00
请输入您的评论内容,评论内容将由主编筛选后显示,对所有人可见。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
名称: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
价格:¥18.00略谈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本文从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
文化精神与文化传统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精神因素。普列汉诺夫曾说: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民族早期处于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产生相应的文化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其独特地理环境所影响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中国大陆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悬殊的地势以及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世界上有的气候类型,中国大部分都有。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疆域辽阔完整造就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问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2.外部封闭隔绝的环境锻造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
从地理环境看,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也是造成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针对中国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界隔绝的半封闭的大陆之上,著名学者冯天瑜在《中国古文化的土壤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大陆型文化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大陆型文化,是一种与中世纪亚欧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相出入的宗法制度文化。大陆型文化所面对的外在环境比较稳定,故较安土重迁、保守,不要求创意创新及想象力,从而形成自我封闭、向心凝聚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如先民曾以中原为天下,对域外知之甚少,加之周边国家文化在历史上又落后于中国,易于产生“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观念。
外部封闭隔绝也使闭关锁国政策易于长期实行,加上历代的统治者禁止海上交通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国力趋向衰弱。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门户洞开,节节失败,国人觉悟到要向先进的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当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文化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文化的开放与封闭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文明的发源地以及接受者的态度。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曾有开放性:如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唐朝文化就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允许外国人到中国经商、留学,甚至参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唐朝社会人士也很接受外国文化,很多人都喜欢穿胡服,以及欣赏外国风格的歌舞表演等。
3.多样的地形气候促成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1).地形东西有别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
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O一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地形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还有蜿蜒的海岸。“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特别是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
(2).气候南北有异
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气温差异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对农民的垦植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以年降水量400毫米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人们开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农耕文化;后者则成为游牧区,繁衍出以游牧为生,善骑战的游牧文化。农耕与游牧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有过长期的对垒,如军事上有长城的建筑、战争的对立,文化观念上如中原与周边,内地与边疆,蛮荒之地与礼仪之邦等的对立。但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等途径,达到彼此交流,互相融合。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便积极推展大规模的汉化运动:“禁胡服”,“断北语”,“通婚姻”,“改姓氏”,“重文教”。由于这些政策的推行,胡人的生活型态有了很大的转变,胡、汉的血统彻底混合,彼此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弭。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意义,在于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价值思想,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强化对文化环境的热爱和保护,在强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经而且必将在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个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仁福.中西文化概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3】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
【4】马敏.中国文化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董靖保,王尚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分析[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
【6】杨根顺.中国古代文化的地理基础[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