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两年内换新靠谱吗工作换了4家.面试时如何解释近两年的工作经历

您当前位置:&&&&&&
求职必读:面试时较难回答的7个问题
热门关键词:
铝道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注册 | 登录
次饭,碎觉,打豆豆。
零基础学产品,BAT产品总监带,2天线下集训+1年在线课程,全面掌握优秀产品经理必备技能。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90后,频繁换工作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但作为一个辞职狂魔,我不认为换工作是个好事。
2016年的4月初,工作一年不到,我把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辞掉了。
我的职业是互联网产品经理。有无数前人都说过,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要干两到三年,积累一定的经验,千万不要只干1年就走。然而我辞职很坚决。因为我觉得,我的工作内容没什么意义,无法发展。
我所在的公司可不是什么大厂,那是一家游戏公司,我所在的部门是公司内互联网方向的事业部,主要做内部行政系统。也就是说,我们和主营业务没关系,只负责公司的运营支持。绝大部分公司都会用第三方的内部系统,因为自己开发的成本很高。然而我们老板不差钱,所有内部系统都得自己来开发,所以不仅浪费人力,系统本身的作用也有限,一些只会用两三次的事情,都得专门做一个功能,业务实在有限。我负责的系统,在完全能支持业务的情况下,花半年全部推翻重做一次。
不仅业务有限,团队配置更是奇葩。一个系统竟然有4-5个产品经理,研发也才6个。整个部门没有一个3年经验以上的产品经理,大家都是这两年的校招生。日常的工作是找BUG,一天8小时,有效工作时间不会超过1个半小时。别人想辞职是忙的挺不住,我是闲的混日子。
当然公司有好的地方,赚钱,主营业务(游戏)很厉害,氛围不错,包吃住待遇尚可。但对我来说,公司主营业务和我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不知道我这么呆着有什么意义,工作停留在最基层,即使在这得到3年工作经验,那也只是把半年的经验重复做到3年而已。也许几个月后状况会好转,但我不想浪费时间。于是,在这批校招生里,我第一个辞职了。
当时决定换一座城市,所以我选择了裸辞,而且没有告诉家人。辞职后的第一个月,到处旅游,放下了包袱,我的心情非常舒畅。然而美好总是短暂的。第二个月,我开始找工作。我想做到这个岗位更重要的事情,因此我给自己定了方向,不能再找那种主营业务不是互联网产品的公司,公司规模没要求,职位是助理也没关系。
找工作的生活总是单调的,每日住在80块一晚的青年旅舍中,印了很多简历,整天看各种招聘网站。工作日在各个线路的地铁公交中辗转,周末去周边散散心。然而我的经验太少了,简历和面试的通过率极低。一个月投了150+简历,面试10家左右,没有offer。很多面试官对我所做的内部行政系统的工作经历根本不感兴趣。有个两三个面试聊得不错,面试官直接跟我说,你的产品思维很不错,但工作经验太短了。面试失败和简历被刷越来越多,心态难免会越来越纠结。
第三个月,我一度感觉能投的岗位被我投的差不多了,于是辗转到另一个城市,继续找工作的日子。投简历和面试还是那样,有是100+的简历投递,近10个面试,没有成功的。随着时间慢慢过去,不仅经济越来越紧张,心情也越来越失落,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找不到这个岗位的工作了。最后终于拿到了一个尚可的offer,那时距我离职正好3个月。
如释重负,我加入了新的公司。这家公司100人左右,做O2O,A轮融资。当时我想,第一份工作才一年不到,这次至少得呆满一年吧。然而天不遂人愿,屁股还没坐热,公司发不出钱了,开始裁员。我还在试用期内,自然免不了卷铺盖走人的命运。于是,在10月底这个尴尬的时间点,我拿着1年半两段工作经验的简历,继续找工作。
突然被辞退,我根本没有做好找工作的心理准备,更何况只拿到了1个月的工资,前面的经济窟窿才刚补上,万一老板跑路了,我的钱怎么办。不过生活总得继续,冷静几天后,我又一次开始找工作的生活。
上次的各种面试经历还历历在目,这次算是有一定经验了,不能找到太坑的工作,不然到时候还得换。我以为能稍微顺利一些,结果过了一个多月,又是投递100+简历,面试七八家,没有结果。我明白了,根本没有我选工作的余地,只能是工作选我,尤其是年底这个时间点,我不得不降低标准。
最终在我回家的前两天,拿到了一家公司的offer。其实这家公司不怎么样,只有30个人左右,而且只有我1个产品经理。然而正赶上过年,如果我不接受,那就得过完年才能继续找。两天的思想斗争后,我还是决定去。
今年8月底,才工作了半年,我把第三份工作辞了。事实上,我可以说从来公司的第一周起,就想着辞职,一直熬到现在。我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工作职责不规范,我做不了这个岗位该做的事情。公司只有我一个产品经理,对岗位的定义居然是画原型,甚至需求都不经过产品经理。我的总监不是产品经理出身,对产品不太懂。我做的很被动,决定不了产品需求,经常是其他部门的人直接跟我说,这个功能就要这么做。既然来了,总得解决问题吧。我和我的总监沟通过,他说,公司以前是有几个产品经理和专职的产品总监,后来都被撤掉了,只留下一个负责交互设计的产品经理。这让我匪夷所思。他认同我,但没法帮我解决。我又找了CEO三次,他会上说这确实是问题,可以想办法解决,走出会议室就没有然后了。我仅仅是要到了其中一块业务的“产品经理”角色,我邮件详细写了具体方案,CEO看几眼就抛下不管了。
后来,我的总监被离开了,我也正式离职。我离开后,公司正式撤掉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半年下来我发现,公司根本不需要产品经理,公司产品的数据量非常少,产品的作用只是支持业务而已。
第3次辞职,我的工作经验虽然满了两年,但没有连贯性。踩了那么多坑,比起连续工作两年的同龄人,我已经落后了。这次求职,我必须有明确的方向,不能第三次踩进坑里。我专门预约了阿里巴巴的行家,咨询了关于求职和职业发展的话题。工作经验欠缺,平时我必须利用其他方式不断充电。我写了一堆工作相关的文章来阐述我的思想,看书,听讲座,网上购买产品经理的培训资料自学。
我确定了自己的找工作目标,公司业务方向倾向于B端、业务性质的平台,为了后续的职业定位和发展;公司的产品团队不能只有我1个人,上司必须懂产品;公司本身和待遇也不能太差。我现在正处于确定方向、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我那么些次跳槽的状态,这次必须得找份至少做满两年的工作。找了一个多月,面试10来家,1个offer。
接到offer后,我去网上找关于公司项目的资料,然而一点都找不到,只能看到好些个以前失败的项目。进来以后才发现,公司要做的是个新项目,只有1000用户量,没有用户需求支撑,却想做成一个美团+支付宝+携程的平台。项目负责人对产品的认识停留在抄功能的阶段。这次我没有犹豫,尽管我爸妈一直说先工作着,但我明白,如果我现在不走,不到1年的时间我肯定还是会辞职的,甚至项目不一定能存活1年,
入职一周后,我辞职了,2年里第4次辞职,继续找工作的生活。
屡次辞职,我是怎么想的
写了这么多,一定会有人认为,这难道不是眼高手低吗。毕业2年,换了4次工作,告诉谁都会吓一跳。即使去掉最近这家1周就走的和那家被动离职的,其他两家也没有干满1年。一般2年辞职4次的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没有职业规划,每换一家公司都觉得不喜欢,只能靠不断跳槽来找自己想要的,这种人占了大多数。还有一种就像我这样,反而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太严格、细致,导致对工作的要求不小,一旦经验欠缺,就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于是只能通过跳槽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环境。
回过头来看,第一家公司的辞职引导了我后面职业生涯的变迁。是啊,我有要求,公司也有要求,我的工作经验比较欠缺,再挑挑拣拣,不一定能找到我期望的工作。
经历了这些,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有时候在公司忍耐一下也许是个更好的选择,即使会有几个月的煎熬。因为存在这两种可能,第一,也许几个月后公司会推出一块不错的业务,转岗过去相当于重新开始。第二,工作时间太短会影响找求职,尤其是低于1年的工作,很容易给HR造成不稳定的印象,所以即使很煎熬,最好也熬到1年再走。事实上,我的第一家公司后面推出了其他领域的后台系统,不说多好但至少可以接受,如果我继续呆在那,至少能做足1年经验。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90后,频繁换工作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但作为一个辞职狂魔,我不认为换工作是个好事。一份工作干不长的话工作很难更深入地沉淀,比如1年1跳,通常1年只能刚入手公司的业务和方向,跳槽后又得重新熟悉新的公司和业务,而且过程很麻烦,裸辞还会遇到经济问题。如果今天有工作两年以内的人来问我说要不要辞职,我很有可能会跟他说,一方面选工作不能将就,另一方面不要轻易辞职。所以,有时候我也在怀疑,职业规划到底重不重要,对工作太认真有时候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也许不如随遇而安。
如何评判一份工作是否值得做下去
经历了那么多之后,我非常赞同这么一句话,选择工作时千万不要将就。一旦将就,意味着这份工作很有可能做不长久,导致没法定下自己的发展方向,没法沉淀。
踩了那么多坑,结合网上看的七七八八的经验,自己总结出了一个简单的工作选择模型,不论选择offer,还是考虑辞职,都可以考虑以下四个维度:公司,项目,团队,待遇。
工作选择模型
其中,公司指的是公司本身的规模,发展状况,经济状况,和公司主营业务的市场地位、发展状况。好的公司不必说,不错的公司至少是业务有前景,能盈利的。如果说公司没做出过有用的产品,或者一直烧钱,那就要慎重了。
项目,指的是工作所在的具体项目,包括项目的发展状况、前景,和在项目中的角色。稍大一点的公司都有多个项目,小公司可能只有一个项目。有的项目是公司的核心项目,自然有保障,有的项目是公司拓展的新业务,前景不一定明确,但能做的事情很多。还有的项目是早已被市场淘汰的,或者只起到内部支持作用,那自然没必要留着了。项目中的角色,就是在项目中做的事情,不同的项目类型,同一岗位的角色也不一样。对于我这类职场成长期的人来说,项目是最重要的,因为项目直接决定了以后几年的工作方向,和能达到的高度。
团队是一起工作的人,包括部门规模,这个岗位的人数和合作方式,工作职责和分工,以及上司是否牛逼。处在一个上司牛逼,工作职责规范,同事能力也较高的团队,自然工作效率高,能力提升也大。如果团队的工作职责不清晰,流程混乱,上司不是做这块出身,甚至不懂业务,那工作很难推进下去,首先需要花精力完善团队职责,还不一定能成功。还会有另一种情况,在大公司比较多,就是团队人员太多,事情做的太细,导致成为螺丝钉,这就得结合项目来考虑了。
最后一点待遇,这点自然不用多说,钱给的多不多,要不要加班或者加班多久,有没有五险一金,福利怎么样,公司对这个岗位的培训、交流机制等。
不同阶段、行业的人,对工作的选择不一样,这个模型更适合像我这样工作3年之内的人。每个维度中,对于毕业生,公司会更重要一些,对于工作3年以下的人,项目和团队很重要,对于已成家的人来说,显然待遇最重要。当然,不是这4个都很好的工作才能去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状况和要求。我的标准,则是这四项中,不能有一项低于最低标准,这便是找工作和辞职的底线。
如果回过头来,让我对这4次辞职再做一次选择,我可以说任何一家公司的辞职我都不后悔。因为,这几份工作,都是有至少一项低于最低标准。第一份工作,公司本身、待遇还不错,但内部系统这个项目太一般,没有高度,做的事情太基础。第二家公司发不出工资,显然公司本身不合格。第三家公司的项目我还比较认可,公司虽小但还行,但团队明显不行,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不清,而且公司没有其他会做产品的人,导致工作进行不下去。第四家公司显然项目毫无前景。
所以,我现在第四次找工作的目标很明确:
不能是很小、经济状况差的公司
我所做的项目一定要有发展前景,符合我的职业方向
产品经理团队完善,工作职责不能不清晰
薪资不能过低,加班不能太严重。
在符合这些要求的情况下,再去考虑。
如何度过裸辞的日子
我每一次辞职都是裸辞(没有找到下家就辞职)。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找到下家再走呢,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职期间不可能花很多时间面试,面试需要不断请假,只要短时间内请假3次,上司肯定知道你干嘛去了。而且很多公司都希望马上入职,倾向于找已离职的人。除非两三个面试就能拿到理想的offer,不然不如在辞职后专心面试。
经历过那么些辞职后我发现,其实怕的不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心态变化。一开始信心满满,屡屡受挫后就会心态失衡,心里骂公司没眼光。一旦时间长了,会逐渐怀疑自己是不是找不到想要的工作,最后病急乱投医,胡乱找个不满意的公司。我所在的互联网行业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工作经验少、没有名校大厂背景的人,很容易陷入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所以,裸辞的日子不能随遇而安,一定要做好找工作的计划。首先,心态要放平,先定个找工作最长可接受的时间,比如三个月。然后,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市场状况,确定要找的工作的标准。一开始,可以定一个高一点的标准,如果一段时间后没有消息,必须降低标准,再找不到再降,这样心态才不会失衡。找工作的日子比较清闲,是给自己学习充电的好机会。多修改下简历,准备好作品,面试前做好对公司的了解和准备。
PS: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本文由作者@潘帕斯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收藏已收藏 | 174赞已赞 | 50
次饭,碎觉,打豆豆。
产品经理群
运营交流群
数据分析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家都在问
26个回答26人关注
2个回答1人关注
10个回答15人关注
17个回答19人关注
19个回答22人关注
24个回答39人关注手把手教你跳槽,趁着年轻就要多换工作!
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点此查看详情
每年春节过后,人们出门漂泊搬砖,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我们迎来了跳(jiao)槽(pei)的季节。作为待过创业公司,去过一线互联网企业,2年内“不幸”换了四份工作的运营从业者,虽然不打算参加今年的全民跳槽季,但我想码点文字给准备换工作的小伙伴打打气,抖点自己几经波折跳槽到百度的经历。
为了解互联网从业者在今年春季的跳槽意愿,我在个人公众号「产品菜鸟汇」的运营圆桌栏目上做了一期投票,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3%的人选择在最近观望合适的机会。可见最近想换老板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大家别有心理压力放心的跳。
为相应话题在文章的开头先从给大家的跳槽打气,明确下自己立场:非常支持想换工作的童鞋在春季进行跳槽。
趁着年轻,要多换几份工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抛开领完年终奖以及近期行业释放出来的大量工作岗位、人才需求缺口大,互联网工作内容可复制性强员工跳槽后可立刻上手等行业的客观因素外,想分享之前自己换工作得出的两主观想法。
1、帮自己减少妄想与迷茫
有一位同学问:你怎么老换工作?
我说:“互联网行业是这样的,都是追着热点做,这样在行业里的溢价跟能力成长也快!”
坦白讲,也不只是我工作换的勤,我身边有不少同大伙一样的90后都在观望好的机会,随时准备把现在的老板fire掉。据某知名招聘网站发布的《2014互联网人才大数据报告》显示,互联网行业人员的跳槽频率比传统行业高了整整1倍,2015年经过克强总理的万众创新的号召,出现了很多融资成功的创业公司,如果今年再拿互联网跟传统行业跳槽频率比,估计今数据会更夸张。
还在读书那会,爸妈就开始经常这样唠叨“找一份工作不容易,好好干着就好,别天天换工作”。
在前两次跳槽自己会有一些类似“换工作不好,频繁的换工作是一种不忠”的想法。后来发现,趁着年轻多换几份工作,在亲身接触各种类型的公司后,在该沉下心好好劳作的时候,自己才会抛掉迷茫和妄想(类似自己去***工作就可以很牛逼这样的想法),在而立之年到来前明确自己的选择。
现在的这家公司雪橙,是自己从大四实习算起2年内的第4家公司。虽然它也是一家创业公司,但是此时的心态不再是2年前小红书时的青涩,1年前百度时的迷恋,毕竟在“年轻”这一时间成本最低的时间段里,经历过了创业公司的起,一线互联网企业的势。
2、帮自己验证不确定的期待
为何要换工作——应该趁着年轻对不确定的自己有点期待,即使这些期待有时候被验证是错的。(有点鸡汤,嘿嘿)
当初选择离开跨境社区,其中一个原因是期待中的自己应该延续做校园学生运营工作,成为一名校园市场专家。后来到了华硕校园做全国高校微信联盟,倒腾一段时间发现校园市场不存在绝对的专家。
校园市场就跟如今的O2O市场一样,每个垂直领域都有细分专家,大众点评、美团看上去是行业霸主,不过河狸家也能够做“甲”缝老大。当初自己能够在百科校园做的很好,是因为百科在知识搜索这一块已是全国市场份额最大,放到校园做知识类的学生运营自然是相对专业的。硕市生在电脑周边的高校零售做很棒,但在新媒体方向并不是专家。
有期待的年轻人运气一般都不会太差。磕磕碰碰后来偶然的机会,经过一个月的面试跳槽去了百度!要是自己当时过了30岁估计也不会离开工作一年的上海到北京,选择继续验证我的第二个期待---做百度的运营。
在百度的近一年时间里,是处理人间关系成长最多,也是自己思维逻辑成长最快的,从之前只学习会怎么做,到搞懂为何而做!
换工作其实是给自己寻找非舒适区,经过不同性格的领导调教,成长了也释怀了,跳槽是彼此祝福的开始,这应该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雇主与员工的关系。
跳槽的“五不原则”
“趁着年轻,要多换几份工作”大家潜移默化的用行动响应,在过程中也看到了并不合适的跳槽选择,针对这些不合适的选择,我将自己的建议概括成五不原则。
朋友聚会大家难免会聊到工资话题,有些跳槽的选择就产生在了工资攀比的饭桌上。这种动机下产生的跳槽选择容易迷失工作方向,比如卖药好赚钱,离开互联网就跑去倒卖药品。
如果是在互联网行业,换工作可以去跳任意一家互联网公司,但决绝不能轻易转行。但如果你目前是在传统行业,建议可以到互联网行业。
在工作的头几年需要深扎某个岗位方向。在表面转岗能够在短时间里让自己快速的接触不同的职业技能,但其实对自己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帮助不大。
在上一份工作表现不佳,老板对自己不认可,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离开这家公司主要是扛不住压力。你要相信的一点是,主观上不去解决上份工作的问题,在下一份工作也同样会面临同样的困境。
顾名思义,在没找到下家前,别轻易离职,对年轻人来说裸辞不仅意味着有经济风险,而且在寻找新的租房也会缺乏区域性指导,你知道找哪条地铁线附近的房吗?
像做运营一样对待跳槽
如果你的跳槽符合“五不原则”属于理智换工作。为认真贯彻换工作这一新年奋斗目标,除了自身要理智,要有足够的经得起考验的技能外,还得有认真的面试准备。我把上次跳槽到百度总结出的四个步骤送给大家,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确认企业/岗位分析岗位JD要求整理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工作经验走心的面试准备
明确岗位与公司
按照跳槽不换岗原则,明确岗位不难就是继续做跟上一份工作类似的业务,做运营的继续做运营,做产品的继续做产品。但确定下一家要去的公司应该要好好纠结下,它决定了所做的具体事情,社区型互联网公司和工具型互联网公司的运营还是有蛮多区别的。
大部分情况是公司选人,所以在跳槽时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公司并像运营一个项目那样去准备成功的概率才大。那在还不知道具体薪资开多少的情况,什么样的公司值得去跳槽呢?
只有在品牌知名度上比目前待的这家公司好的,类似BAT这样的一线互联网企业,如果能够进去是极好的;创始团队很有特色的创业公司也是值得一跳的,比如最近接触的清一色来自湖南卫视的创业团队;另外一种,也是最感性的,当初校招没进的企业也值得一跳,就像我坚决要去百度工作一样, 趁着年轻,每一次想法都应该被自己认真待定,包括之前想去的企业。
分析岗位JD要求
春季岗位多但换工作的人也少,想要获得优质企业的面试机会,就得做出让HR觉得有亮点有针对性简历,这时候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分析你所面试的岗位JD要求。
下面以腾讯产品运营岗位的招聘说明为例进行岗位需求解读,分析它是做好的岗位与能力匹配的基础。
(1)了解你即将运营的产品
QQ公众平台与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类似,也有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类型。目前是一款腾讯新产品,第一批的内测账户申请已经结束,没啥后续的大动静,也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再次开放。
(2) 认清该岗位任务方向
负责QQ公众号平台的产品运营工作,包含活动运营、客户运营、通过运营达成业绩目标,公众平台的业绩目标个人理解应该是公众号数量,用户量,高质量公众号数量。客户运营就是让各领域的Kol入驻,并且让他们持续的产生内容与进行用户互动。
提升QQ公众号的品牌知名度与口碑,做品牌做PR,做跨界合作,可以是跟兄弟产品/腾讯市场部合作,与商家合作做一些全国性质的优惠活动,与事件营销。
客户留存,留住知名自媒体在平台,用户留存的方式与手段看看哪些社区怎么做,参考下头条号、一点资讯以及兄弟产品是肿么做的,头条号推千人万元扶持计划对内容原则者来说就蛮有吸引力的。
以上这些工作的要求,都离不开一条基本要求,通过广泛的外部和内部沟通,同时协调公司内相关资源。
(3)梳理岗位任职要求
对行业灵敏,就是了解竞争对手,了解现在互联网有哪些活动营销的玩法,做到为自己的活动运营所用。关于活动该怎么玩,可在公众号「产品菜鸟汇」回复关键词“活动”即可看关于乐视的活动运营以及一个活动的基本操作流程的文章。
数据敏感,具有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与数据组技术沟通,挖掘数据证明你的工作价值,实时向领导反馈产品数据并提出优化Idea,最重要的是能够用PPT或者其他图表形式吹牛逼,在一线互联网企业都是喜欢用PPT做项目立项跟汇报。
最后一条,就要能够加班,能够跟其他部门撕逼,推进的过程就是撕逼的过程,要能够有理有据的来说明合作方。
整理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工作经验
知道所求职的岗位工作方向跟任职要求之后,先别急着写简历,在此之前寻找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工作经历,梳理自己在之前的工作,把它们一一与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匹配,通过工作业绩(数据)证明自己能够应对这些工作。
做好这一步,对平时能够周期性总结自己工作内容的童鞋来说并不难,平时不做项目反思跟数据分析,想要短时间里找到靠谱的相关优质经历还蛮吃力。如果没有相关工作经历,尽快能在离职前在岗位上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或者通过阅读了解其中的工作方法。
关于做简历!别指望一下子就做出好的,要以维护简历的心态在日常进行制作。可以用它记录下成功的项目经验,及时在招聘网站更新自己的工作信息,以方便HR在调取简历库时能够看到成长后的你。
另外,社会招聘的简历不需要花哨,按照岗位需要提纯简历,只需按时间顺序把工作内容与项目写清楚即可,基本上我是用“目的+行动+数据”的形式在简历上介绍自己的工作,大伙不妨也试试这样去做。
社会招聘投简历,在没有人脉资源的情况下比较好的渠道是拉勾网、内推网、脉脉。有资源的话,可以让朋友帮忙打听,这样可以获得一些还没对外公开招聘的岗位信息,增加获得面试机会的概率。
走心的面试准备
通过解析岗位要求,然后做出一份针对性强的简历获得面试机会并非难事。然而,离进入一线互联网企业的还有一大段的“面试”距离。
互联网公司面试流程千千万万,不可控因素太多,我们能够努力的是面试前的准备。复盘下我的百度面试过程,让大家对跳槽的面试流程有个了解及时做准备工作。
社会招聘的面试环节比校园招聘面试会简单很多,基本上2-3轮即可敲定,HR面只是跟你谈薪环节。跳槽到百度大概是14年4月份在拉勾上投的社招简历,投了之后被pass掉且由于工作比较忙就没再管了,在9月底收到了贴吧内容运营的面试通知,经过1个月的3轮面试顺利进入百度。
第一轮,会是你的直属领导跟你简单的电话沟通。如果在一个城市的话基本上是直接邀请你到公司面聊,聊的话题也是你简历上之前的工作内容。所以此时,在这一轮面试中除了要了解所面试的产品跟整个所属的市场环境外,重点需要做的是:以背景(目的)、行动、工作结果、亮点与不足的模式,梳理清楚自己之前做的相关事情,在交谈中让对方看到你对工作价值与态度,社会招聘就是希望你能够立马上手出活。
如果对方对你感兴趣的话,第一轮之后你的直属领导(或者同事)会安排一份与你岗位相关的面后作业,看看你的真实业务能力。
第二轮,面试作业。建议拿给目前正在从事相关岗位的朋友帮助进行思路的指导,这样至少能够保证不跑题。如果你们愿意的话,以后遇到类似面试作业的情况,可到我的公众号“菜鸟汇”进行交流。
由于本人是运营出身,仅能从运营角度解析如何做这个“家庭”作业。BAT是大公司,都希望把项目(雷声)做大,所以方案也需要有理有据往大的想,但是创意需要好好想想。面试作业基本上完成的周期是一周,想做出一个真正牛逼的方案很难,可以用如下结构做出一个还算思路清晰的方案:
方案是什么,陈述你的创意方案立足点是什么,目前市面上的参考案例方案目标与收益执行计划传播计划相关页面原形图
在方案的展示形式上,沿袭大公司工作风格,要尽可能用PPT展示,这样可以加不少态度分。如果PPT是你特长,也可以通过作业也show下你的功底。(建议,针对作业命题多想几个方案,在下一轮面试中可能会需要你再说出一些其他创意。)
如果作业也顺利完成的话,就是领导的领导(也就是经理)面你,也就是第三轮!这时候问的除了会有招聘JD上面写的岗位需求相关的问题,这就是为何我们得能够看懂岗位JD上的描述。在经理面前,认真想想是否有相关工作经历证明你能胜任。如果你跟我一样不善表达,在面试前把与之匹配工作经历重点的用文字写下来对镜子重复的进行表述练习。
第三轮面试过程中,出现你不懂的问题也别过于紧张,有条理的回答是他们最想看到的。向面试官申请再重复一遍面试题目,为自己争取时间想想如何往自己做过的工作去靠,因为这个方向的思路可能会是面试官想不到,这时它就成为你的亮点。
经理面之后可能会有一项总监面,这时候基本靠谱了除非出现岗位编制减少,不然也就进入了最后一面走人力资源流程。
hr面基本上会问些关于为何想跳槽,你的薪资期望是多少,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老家在哪,你怎么看到互联网之类比较泛的问题。互联网公司的HR面删人的概率是非常小的,除非你说了这下面五种话。
趁着年轻就要多换工作,可以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可以为了验证不确定的期待。把跳槽当作一个运营的项目看待,注意“五不原则”和跳前的准备工作。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发现并没有之前的好,也不用太患得患失,还是那句话年轻的试错成本低,按照今天文章写的跳槽方法,大不了老娘再跳一次。
#专栏作家#
陈维贤,雪橙金服运营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百度前员工,小红书早期社区运营与推广工人。微信公众号“产品菜鸟汇”,分享运营视角下的互联网的有趣好货。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近两年发展规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