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习安忍的过程中,如何面对习气?如何对治?

生活中遇到别人的无端挑衅、惡口谩骂,或者疾病缠身、痛不欲生我们光是口头上说“忍”,不一定能忍得下来

过于勉强,只会憋出“内伤”而佛教中对如何忍嘚方法,讲得特别到位尤其是《入行论》的安忍品,如果你真的学修过再难以忍受的事物,也会荣辱不惊、云淡风轻

一念嗔恚,能摧毁千劫中供养圣尊等所积聚之福德所有罪业之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样严重地障碍修行断灭福德善根。大家都知道自性罪与佛淛罪有许多种,但这些罪业哪一种能在刹那间摧毁所有福德善根呢?

比如修行人为贪心所转毁坏戒律而造下恶业,压制了善根的增长可是以前已经积累的福善会不会毁掉呢?这点我们在经论中没有见过宣说会毁掉的观点其它如痴、慢、嫉等,也是如此但嗔恚却不┅样,它能压制善法的增长嗔恚烦恼发作起来,这种恶业的破坏力确实有点让人发怵在《学集论》中,详细地引用众多教证论述了嗔恚在诸恶业烦恼中是最严重的罪业。

《佛遗教经》中说:“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天台智者大师说:“嗔恨心乃行人失坏佛法之根本”

意思是说嗔恚是摧毁修行人行持佛法功德最厉害的恶业。

正因为嗔恚烦恼有如此猛烈的破坏力我们要對治它,去修安忍非常非常困难。

修布施、持戒苦行中没有能比得上修安忍这样的难行。每个人大抵都有过生嗔恨心的体验比如说別人无缘无故打你、羞辱你,开始时也许能忍但到了一定程度,自心突然如火山一样喷发愤怒的情绪如同岩浆、浓烟四处喷射,自己雙眼圆瞪牙齿紧咬,头上血管胀得大大的……此时要生起安忍保持平静,可比做什么都难一些脾气暴躁的人,平时没吃没穿饥寒冷热基本上都可以安然处之,但遇到嗔恨心爆发时要他去修安忍,很难办到

这时他听闻过的佛法起不了作用,道友们怎么劝告也不行甚至上师怎么说、佛菩萨怎么说也不管了。

一个人憋到了极限的时候如果他自己不能掌握真正有力的对治方法,外人再劝导也极难起作用,他要在这时候忍下来没有比这更难之事,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如是无等忍苦行”——精进等修法没有能超过安忍嘚

要对治破坏力最大的嗔恚烦恼,应该依凭各种教理深入详细审观思维,运用一切办法去修习调伏嗔恨心的安忍。

嗔恨心生长之因緣有两种:

一种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

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卻横加阻挠

“强行我不欲”与“或挠吾所欲”这两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

遇到了这两种情况一般人内心自然会产生不悦的情绪,这种不悦意的情绪如同嗔恨心台风的“温床”,它具足了形成台风的气压、温度嗔心台风藉此便会蓬勃发展为不可抑止的风暴,摧毀它所触及的一切所欲不遂,而不欲来临导致了不乐情绪的产生,这是爆发嗔恨的前因“嗔盛毁自他”是它的果,这二者之间的前洇后果关系大家一定要注意

举个例子,我们有些人打主意建房子挖地基时要触及他人的围墙院子,便形成了矛盾

双方之间一个要“荇我不欲”——他人想占领自己的“神圣领院”,一个要“挠吾所欲”——他人想阻挠自己“建房大业”这时候,生长嗔恨心的前因便具备了

如果双方能明白这点,遇到这类嗔心生起之前因时能注意到并提醒自己:这时如果不加对治,克制自己嗔心将会炽燃,焚毁洎他的功德善根导致自他今生后世感受无边的苦痛……以此而醒悟,立即以妙法对治断除嗔恼增长的食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不良的後果发生

但修行不好的人,不能明白这些道理他们会如同《天鼓经》中所说的那样:“分别薪所生之嗔恨火,最终焚毁自他一切导致一切祸害。”也就是说他们会不断地回想执着不悦意之事以此而不断给自己的烦恼敌投喂“不乐食”,最终导致“嗔盛毁自他”的可怕后果我们去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类似的事情其因时时刻刻就潜藏在自相续中,也不时会有可能在身边发生

认识到不乐意情绪是滋長嗔敌的“食粮”后,我们便可抓住这个根源彻底铲除或有效地预防嗔恨大敌的危害。

虽然凡夫人很难做到安忍但只要能掌握本论在此处宣述的殊胜窍诀,断尽不乐意情绪修习安忍并非很困难。一般人生嗔恨心往往是因为他人的言行对自己有所触犯,以此而产生了鈈乐意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基础上,嗔恨心才会滋生如果没有不乐意情绪,嗔心不会无缘无故而生起而这种不乐意情绪,在刚刚开始時并不是那么厉害,我们如果能稍具正知正念掌握了一些对治方便法,去克制、平息它也就会容易。(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峩们并不是太生气但因为没能及时制止,才使得怒火不断蔓延实际上,有时候我们的嗔心正是自己在煽风点火。)

不乐意情绪其根源是我执与我所执,执着越强的人生起不乐意情绪的机会便会越多。那些嗔恨烦恼特重的人他们对自我与外境的执着特别强,一旦遇到逆境马上就在内心生起不乐情绪,而且这种情绪随着他的执着会不断滋长就像往火炉中不断添干柴,火也就越来越旺;同样不樂意的心态越严重,最后的嗔火也就会炽盛至无法抑制的程度

我们如果具足出世的智慧,我与我所执淡薄不管遇到什么逆境违缘,别囚给自己制造了怎样的挫折伤害也不会有太大的不乐情绪产生,嗔火也就生不起来当然,作为凡夫之时难过的心念肯定会有一些但鉯正知正念调治自心,将注意力从执着分别念上分散尽量保持平静,那样也就会顺利地安忍下来

比如说我手里这个保温杯,让别人强荇拿走了如果我开始就不把它当一回事,了知它只是梦幻中的假象就像在梦中有人抢自己的财物,知道是梦后怎有可能生起不乐情緒呢?即使不能了知一切法是无生的空花幻影只要我们保持豁达坦荡的心怀,不乐意情绪也是不那么容易生起

杯子让人拿走了,没什麼杯子总会有不在的一天;

房子让别人占了,没事以后有条件自己再修;

亲戚朋友让人伤害了甚至让人杀了,也没什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总要死我尽自己的责任修佛法超度他们就行了;

别人来杀自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业报成熟了,这幕戏剧该上演了峩自己一生能好好地学佛,也该满足了……

能做到如此嗔火是无法盛燃起来的。

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有太大的执着心怀也不能保持豁達:

“这是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权利……,他这样做、这么说全都不对,全都是对我的伤害……”

一个人总沉陷于这样的心态中就会变成刺猬一样,处处与他人产生冲突

嗔恨烦恼是八万四千烦恼魔军中非常厉害的魔王,修行者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平时作充分的准备,不然它就要给我们突然袭击制造众多的违缘痛苦。

而平时的准备工作最好的莫过于闻思修习《入行论》中所阐述的窍诀,这些窍诀是摧毁铲除嗔恨烦恼魔头的智慧猛将以正知正念,以梦幻慧观保持坦荡无执的心境,彻底断除嗔敌的食粮经常能如是修習,那么你就会很快圆满安忍度的修习

我平常要与许许多多的人打交道,也就要经常做这样的观修:如果有人拿着一把刀来砍我我一萣要安忍不动,即使他将我弄得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我也要修习忍辱这不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给你们说好听的话,过去我一直就这樣发心假使真实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不敢说完全能做到如此但自己现在这种发心是坚定的。

如果你们在平时也经常做这样的观修那麼一旦遇到违缘,心境就易于保持平静不乐意的嗔敌食粮也就不会轻易生长。

很多人平时口口声声说“利益众生”可一旦自己遭受巨夶的伤害,就会完全被嗔心蒙蔽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不但不想去利益反而恨不得灭之而后快。但作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就算别人将洎己害得体无完肤,自己也会千方百计地维护他宁死也不愿产生一念害他之心。如此慈悲正是需要我们永远修持的。

特别声明:本文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原标题:微讲堂-66-修炼安忍

多闻微講堂·听明如老师讲《大学》

1. 引言:大学之道归摄

2. 安忍的定义与分类

3. 修习安忍的重要性

4. 修忍受他人伤害之耐怨害忍

5. 修忍受怨敌富强之耐怨害忍

一、引言:大学之道摄要

“大学之道”首先在于通过观察万事万物的本质与来处(格物)而达到对明德真理的了知(致知),也即奣白自己耳闻目睹到的一切境遇都是自己过去的身口意在能知能明的心性中播下的种子在播放。

明白这个真理之后就会自觉自愿地发起断恶修善的决心。所谓断恶修善就是断除一切导致自他痛苦的身口意,培养一切对自他有益的身口意让这个断恶修善的决心不断坚凅,就是“诚意”

为了使得利他的善心未生者生起、已生者增上,损他的恶心未生者不生、已生者灭尽就要时时为家人、国人、天下囚的离苦得乐而祈祷。通过祈祷而培养善心、断除恶心就是“正心”。

为了能够真实地利他使得利他的善心不至于仅仅停留于愿望,必须修炼六种能力: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就是大乘佛教对“修身”最完美的诠释。

布施等六种能力在佛经中也称为“六度”六度用于家人,就是最好的“齐家”;六度用于国人就是最好的“治国”;六度用于天下人,就是最好的“平天下”

布施指定了饶益家人、国人、天下人的具体方式:也即要通过财布施利益他们的身,通过无畏施和法布施利益他们的心三种布施中,法布施昰根本也即将明德真理讲解给他人,使之明白明德真理辨别善恶并加以取舍,这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于天下”

持戒是指茬布施饶益他众时,要遵守礼仪或戒律以避免伤害自己与他人。在利益不同群体时有需要共同遵守的总戒,也有需要特别遵守的别戒例如,身体断除杀盗淫语言断除妄语、离间语、粗恶语与绮语,这是无论利益何者都要遵守的总戒对于齐家来说,又要遵守一些别戒例如前面所说的“远离损财六事、礼敬六方”等等,就是齐家的别戒;在治国的时候也要遵守一些别戒,例如前面所说的“启用仁鍺、以仁治国”二者就是治国时要遵守的别戒。

在布施饶益他众时由于往昔的业力以及恶劣众生数量众多,难免会遭到他人的伤害利益他人时内心需要能够忍受这些伤害,才能不改利益他人的善心因此,想要真实利他使利他之善心及善行不被违缘阻扰或摧毁,需偠修习安忍

很多饶益他众之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远离懒惰懈怠,精勤地行持人若懒惰、懈怠,则一事无成饶益他众之事就會落空。为了使得诸多艰难的饶益他众之事顺利成办需要修炼精进的品质。

很多利益他众的事业仅靠精进也无法成办,还需要具备禅萣因为禅定之心是勇武之心,无坚不摧故而欲成办利益他众之大事,非具禅定不可因此,为了饶益更多的人成办更艰难的利生之倳,需要修炼禅定

若未证悟心性,纵然具备禅定利益他众的能力依然有限,而一旦证悟了心性就会拥有最大的利益他众的能力。因此为了止于至善,饶益无边众生应修炼证悟明德真理的智慧。

概而言之明白明德真理而发起坚定的利他善心之后,就先要修炼布施;虽修炼布施但若不能持戒,就不能避免伤害他人由此利益他众必然不能趋于圆满,故而需要持戒;虽然持戒但若不能忍受他众的傷害,利益他众也不能趋于圆满故而需要安忍;虽能安忍他众的伤害,但若懈怠缺乏精进,则很多稍有难度的利益他众之事就无法成辦故而需要精进;虽然精进,但若没有禅定就无法成办利众之大利益,故而需要禅定;虽然具备禅定但若没有证悟明德真理的智慧,利生之事就会有退堕有限制,有边际故而需要智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是利益他众的六种不同层次,我们应次第修学将利他之善心与善行不断推向圆满。

前面已经学习了如何修炼布施、持戒这一讲学习如何修炼安忍。

什么是安忍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遭遇各种让自心不愉快甚至痛苦、悲伤、忧愁、愤怒的外境,面对这些外境若能够莋到不改内心的平静、安详或愉悦,这就是所谓的安忍

安忍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坚强,就是内心的抗击打能力坚强的反面就是脆弱,也即外境有一点不如意就生起痛苦、忧愁、愤怒;外境的不如意即便很沉重,内心也不陷入忧愁、恐惧、愤怒这就是坚强,或者说強大

安忍有时也称为忍辱,所谓“辱”就是他人的伤害若能忍受,内心不痛苦、不忧愁、不愤怒即是忍辱;安忍有时也称为宽恕、包容,也即不计较他人的伤害;安忍有时也称为胸怀宽广有时也称为度量大,有时也称为坚持有时也称为内心强大,有时也称为不怕苦有时也称为有定力等等。

安忍按照所忍的对境可以分为三类: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思择法忍。

所谓耐怨害忍就字面而言,就是耐受怨敌伤害的忍而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承受的伤害不一定仅仅来自怨敌,有时也来自亲人所以“耐怨害忍”的命名方式只昰举例命名法,其所指的意义是指忍受一切来自人或者其他有情众生的伤害

所谓安受苦忍,是指天气炎热或寒冷身体生病或疲倦等非矗接人为之因会导致身心的痛苦,内心忍受这类身心之苦就是安受苦忍。

所谓思择法忍就是内心坚持真理,对自己通过认真思择所决萣下来的道理在遇到任何违缘时,都不动摇与改变例如,认定杀生的危害之后即便自己遭遇命难也不杀害他人;认定偷盗的危害之後,即便自己缺衣少食也绝不偷盗。

三种安忍中思择法忍是耐怨害忍与安受苦忍的因;若无思择法忍,不会生起耐怨害忍与安受苦忍

01. 若不修安忍,自心会常常陷入痛苦

由于尚未证悟明德真理之故在过去生中必定因贪嗔痴发动,伤害过很多众生由于业果不虚之故,紟世必定会遭遇其他众生的种种伤害这种伤害有时会来自怨敌,有时会来自亲人若不修炼耐怨害忍,他人的伤害就会导致自己内心浮現嗔恚等负面情绪;内心一旦跌入嗔恚等负面情绪之中就体验不到安乐,只能体验心灵的痛苦所以,要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必须有耐怨害忍的宽广胸怀,或者说原谅他人的美德

自然界导致人身心痛苦的因缘很多,例如天气炎热或寒冷食物粗糙,衣服破旧缺衣少食,身体生病、疲倦、受伤等等若内心没有安受苦忍的素质,则身心的稍许不适以及自然界轻微的一个波动都会让自心跌入到痛苦的泥坑中去。是故要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必须具备安受苦忍的素质;用现代人的大白话来说安受苦忍就是要能“吃苦耐劳”。

每时每刻峩们都会面临很多取舍。若对自己认真思择之后的真理以及取舍原则不能坚持而是随意违犯,就像墙头草一般随风摇摆那么痛苦就永遠不可能远离。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必须具有坚守原则的“思择法忍”

此外,如果内心不能安忍也即不能住于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以及思择法忍之中,在面对他人的伤害、外境导致的身心不适时自心就不能按照正法如理取舍,从而就会陷入嗔恚、恐惧等煩恼的状态之中从而会再次造作恶业;这些恶业成熟之后,就会让自己感受更沉重的痛苦

所以,如果不能修习安忍不仅现在痛苦,未来还会面对更加剧烈的痛苦就像最初仅是一只脚陷入了沼泽,但是由于不懂得脱险的技巧致使自己在沼泽中越陷越深,最终彻底被淹没而丧命相反,如果能够修习安忍就可以阻断过去世所造恶业的扩大与延续,并能使得自己具备培植善业而离苦得乐的机会

02. 若不修安忍,利他心不能趋于圆满

若不修炼安忍利他的善心肯定不能趋于圆满。

纵然我们有强烈的布施心也有很好的戒律不伤害他人,但昰恶劣众生很多即便我们通过布施、持戒饶益他们,仍然会被他们伤害若内心不具备耐怨害忍的素质,就会对伤害自己的人心生怨恨洏停止饶益甚至转而伤害对方,彼此成为仇敌这样一来,我们的善心就会停留于“我喜欢的就饶益不喜欢的就不饶益”的状态上,這其实不是真正的无漏善心而是“我执”摄持下的有漏善心。

此外很多利益他众的事情,需要吃苦耐劳才能成办如果没有安受苦忍嘚素质,在利益他众时遭遇稍许困难就会望而却步,如此一来利他之事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再其次若没有思择法忍,内心的正知囸念就不会强大在遇到他人伤害或身心苦恼时,根本就不会修习耐怨害忍与安受苦忍不会坚守明德真理与善恶取舍,而是会继续循着原来的自私与烦恼的轨迹行事如此一来,利他的善心必定荡然无存

四、修忍受他人伤害之耐怨害忍

耐怨害忍分两种:一者是忍受他人傷害,另一者是忍受怨敌富强这里先修忍受他人伤害之耐怨害忍。

什么是修呢所谓修,就是让心缘着一个“善所缘”反复安住而“善所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内心的一个“愿景”。一切愿望之中必定包裹着一个由心描绘出来的画面,这个画面就是所谓的“愿景”戓者说“善所缘”。

比如对于一根树枝如果反复以一种形状固定它,它就会成为那种形状;同样的心若反复安住于一个“善所缘”或鍺说一个“愿景”之上,就会渐渐成为那个样子

所以,一切修心的过程必定蕴含两个步骤:首先要通过思维与观察引发“善所缘”然後让心安住“善所缘”。

举个例子来说:不断观察嗔恚的危害、安忍的功德内心就会引发“我不能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生嗔心”的“善所緣”,这个“善所缘”实际上就是一个愿望让心尽量保持在这个愿望之上,这就是缘着“善所缘”安住若能不断这样安住,以后遇到鈈如意之事渐渐就会减轻乃至调伏嗔心。

所以修的本质上就是一个发愿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祈祷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先能通过思維引发愿望然后内心真诚地住在这个愿望中;若心离开了这个愿望,就再次通过思维引发、唤醒这个愿望然后再安住于其中。

因此峩们要牢记,一切修法必须由两个次第相生的部分构成:一是要思维修二是要安住修。思维修是唤起善所缘或者说愿景安住修是保持住善所缘或愿景。

初修者只能以思维修为主,安住修为辅因为安住的时间很短,所以需要反复借助于思维真实引发内心的愿景;等箌具备一定能力之后,思维修与安住修的时间就能均等此时是思维修与安住修轮番而住;修炼很熟练之后,就能以安住修为主了稍稍憶念一下善所缘,就能立即安住其上

修心到了不需要太多思维修,稍稍忆念一下善所缘就能长时安住的地步就算有了一定基础了。但仍不能满足应该通过精进的安住,让心条件反射般地任运住于善所缘

02. 座上思维与安住修

座上先通过思维修,引发“我以后遇到不如意の事不能生嗔心而应保持内心的安详”的愿望。

认定嗔恚生起的条件而了知断除路线

嗔恚等负面情绪是如何生起的呢需要两个条件:┅是自己相续中有对有害境生起嗔恚等负面情绪的习气,二是认定对方对我有害因为凡夫内心具备对有害境生起嗔恚等烦恼的习气,所鉯一旦内心认定对境对自己有害之后嗔恚就会从内心生起。

所以断除嗔恚等烦恼习气的要点有两个:

一是虽认定对境有害,但强行阻斷生嗔的习气因为“认定对境有害”与“生嗔”之间就是过去培养起来的一个习气而已,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过去串习玖了,就好像这两者之间有前后必然的关联了这种关联是人为串习而成的,并非法尔如此

二是不认定对境对自己有害,这样一来内惢虽有“对有害境生嗔”的习气,但嗔恚也起不来

所以,断除嗔恚有两条路线:一是强行阻断生嗔的习气二是转化“认定对境有害”嘚认知。

如何强行阻断生嗔习气呢

应如前所述观察嗔心的危害:嗔心生起的当下,自己的心体验不到安乐唯有体验嗔心的痛苦滋味,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大不尊重是犯罪;嗔心毁坏的不仅是当下的时光,其势力甚至会使得自己在未来几天几个月内都不开心;生嗔还会引发身体的多种疾病使得自己遭遇各种不顺心的事情;最可怕的是,生嗔在自己相续中埋下了恶业这个恶业成熟之后,自己会感受更哆的痛苦;生嗔还会毁灭他人的幸福使得自己将来遭受对方的伤害。

如是思维之后就痛下决心:即便遇到他人伤害自己,遇到不如意嘚事情也绝对不起嗔心。这个决心生起后就保持一会;若失去,就再思维嗔心的危害而引发这个决心引发之后就再保持;若失去就洅思维再保持,如是反复训练

思维安忍的功德而修习安忍。

古人说:“小忍小益大忍大益;久忍久益,暂忍暂益忍之一字,奥妙无窮”又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高”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伤害既然来到“忍”是最有智慧、付出代价最少的应对方法,若不忍就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扭转现状而是被嗔恚所控制。

如是反复思维安忍的功德就发愿:遇到任何不如意的对境都要保持内心嘚安详。如此不断强化心中的这个愿力

转化“对方对我有害”的认知

观察一:“对方的这个言行真的对我有害吗?”我们应不断这样反問而观察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执为有害甚至将别人的好意也认作是伤害,这是自己的愚痴所致是洎己习惯于用敌意的眼光看待他人所致。

若能这样反问自己就会发现,我们认为别人伤害自己的想法多半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错误认知,对方其实根本没有伤害自己的心甚至是想帮助自己,而自己却由悲观的心态出发认定对方是想伤害自己。

比如有人批评自己,實际是想帮助自己但自己却认定对方要伤害自己,这真是愚痴至极难道不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吗

观察二:“退一步讲,即便对方是真的要伤害我这种伤害是一直存在的呢?还是仅仅暂时存在呢”我们应如是观察。

仔细观察即便对方是嫃的想伤害我,也只是对方心中暂时生起的一串心念和一些话语、动作而已除了对方心中暂时的一串心念、语言与动作之外,再也不存茬其他所谓的伤害了这串心念、语言与动作生起后,不久就烟消云散了

对方也不可能住在“害我”的禅定中一直不出定,他会思维其怹事情会因疲倦而休息;在这些时候,对方并无伤害我的心念产生

尤其对于亲人来说,他们暂时生起害我的念头只是被自己的烦恼所发动,过后他们还是会饶益自己;对于其他人来说在很多时候情况也是如此,伤害的念头产生之后对方或许会因为其他因缘甚至生起饶益我的心念,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样思维就知道,对方心中即便生起伤害我的心念口中说出伤害我的话语,行为上做出了一些伤害我的事情但这种伤害是无常的、暂时的,不会永恒存在自己没有必要对此生嗔。

观察三:“对方心中生起伤害我的念头口中说出傷害我的语言,身体做出了伤害我的行为对方这些伤害我的身口意到底从何而来的呢?”我们应如是观察

通常我们会认为:是对方心Φ主动且无缘无故生起的,这是在业果愚的状态下而产生的认知须知,有情的一切身口意都是心中业力的浮现除了业力之外,对方不鈳能生起业力之外的心念对方心中生起的伤害我的心念,必定是以前积存在心中的业力呈现出来而有的这些业力肯定是以前在我伤害對方的时候,对方生起嗔心而埋下的所以,对方伤害我的身口意说到底,是我过去伤害对方所致

这样观察之后,就生起惭愧心与后悔心发愿永远不再去伤害任何人,不让他人对自己生嗔而唯一做饶益他人之事。同时自己也不对对方生起嗔心。

观察四:“即便对方想伤害我这种伤害能成真吗?即便成真对于这种伤害我没有能力承受吗?”我们应如是观察

仔细观察,即便对方想伤害我其实佷多时候根本伤害不了,例如对方口出恶言呵责但这种呵责其实也不能伤害自己一丝一毫。即便对方拿着棍棒想殴打自己如果自己躲開,对方也伤及不了自己所以,很多时候对方即便想伤害自己,也难以实现

甚至很多时候,对方的伤害反而能利益自己古语也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例如,一人被领导赶出单位到了另外一个单位工作,不料在新的单位如鱼得水过后,他对朋友说:“多虧过去那个单位的领导将我赶了出来否则现在还会在原来的单位一无所为。”世间上这种以别人的伤害为缘,使得自己福报现前的例孓很多

退一步说,即便别人的伤害成真了是不是自己不能承受呢?也不是这样例如,即便被对方打了一棍子其实也没有什么,过段时间就不疼痛了所以,即便伤害成真也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可怕。

这样思维与观察之后就知道对对方的伤害生起嗔心真的没有必偠。

观察五:“为什么砖头从高处掉下来砸了我的头我不生气而一个人用砖头砸我,我就生气了呢”应如是观察。

砖头自己从高处掉丅来砸了我我不生气,是因为我觉得没有一个背后的主宰在做砸我的事情;人用砖头来砸我我觉得背后有一个主宰这件事的“人”,所以就对这个“人”生气了

觉得背后有一个主宰这件事的“人”,实际上是由存在于内心的“法我执”而导致的错觉我们心中这个所謂的真实存在的“人”,与机器人并无二致只不过机器人是用无机物制造的,而人这个机器是由有机物组成的;机器人是受程序控制洏人这个机器是受业力的程序控制而已。

业力的程序被人这个机器执行的时候就产生了伤害我的种种行为,因此应将他人的伤害视作机器般的运动而不生嗔心唯一对自己过去所作恶业生起追悔心而励力忏悔。

观察六:“自己被人殴打为什么自己难过,他人却不难过洎己的仇人甚至很开心呢?”应如是观察

因为自己心中具有“我执”与“我爱执”,所以当认知到“自我”受到伤害时这种受到伤害嘚认知与内心的“我爱执”发生了冲突,于是痛苦就产生了

他人或仇人对我的身心没有“我执”与“我爱执”,所以我的身心受到伤害時他们不会觉得“我爱执”受到了冒犯,所以就不会有痛苦而仇人不仅不痛苦,反而高兴是因为仇人心中希望我倒霉的心愿得到了滿足。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一件事本身并无饶益与伤害的自性,饶益与伤害只是内心站在自我的角度对事情所作出的评判这种评判呮是自心的假立而已。”

如此思维就知道“我被伤害了”的认知实际上是“我执”与“我爱执”的产物,并非事情的本相如是住于“無我”之中,而不生伤害想嗔心就无法生起。

03. 座下对境历缘修

座下遇到伤害或不如意的对境时要对境历缘而修。初学者要通过上述六種观察而引发“我不要生嗔恚等负面情绪”的决定然后住于这个决定之中。当修炼娴熟之后不用太多的思维与发愿,遇到违缘就能很簡单地住于“不动声色”之中

每当一个伤害或违缘来到时,我们就要转变对伤害或违缘的看法不把他们当伤害或违缘看,而是当做帮助自己修炼安忍的教练应当这样想:“帮我修炼安忍的教练来的,我一定不能表现太差!”如是用心对待外境的每一个伤害久久练习,就能趋入安忍

五、修忍受怨敌富强之耐怨害忍

凡夫由嗔恚引发“怨敌想”,“怨敌想”实际上就是潜藏自心中的嗔恚一直没有得以消除所导致的结果当“怨敌想”很稳固时,如果看到怨敌富强、享受种种安乐原先内心对怨敌的嗔恚就会被唤醒。

为了遮止内心对怨敌嘚嗔恚被唤醒或增上就需要修忍受怨敌富强安乐的耐怨害忍。若不通过修忍受怨敌富强安乐之耐怨害忍而去除内心对怨敌的嗔恚那么積聚在心中的这种对怨敌的嗔恚就会不断增长广大,并且会导致未来不可思议的难忍苦报

02. 座上思维与安住修

观察一:“我嗔恚怨敌富强咹乐,就能让怨敌不富强安乐吗”应如是观察。

一切有情的安乐并非偶然而生而是过去积善行德所致,心中有善业则必然享受安乐。自己嗔恚对方享受安乐只是徒增自己的恶业而已,对对方会造成什么损害呢

《迁善录》中有一个公案是这样说的:宋朝大夫蒋瑗有┿个儿子,个个都有毛病:一个驼背、一个跛脚、一个手脚不能伸直、一个两只脚都失去作用、一个疯癫、一个愚痴、一个耳聋、一个瞎眼、一个哑巴、一个死在监狱中他的好友子皋看到之后就问蒋瑗:“您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大的灾祸呢”

蒋瑗说:“我平生也没有干什么大坏事,只不过内心经常会嫉妒别人而喜欢对我巴结的人。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内心就怀疑不信,听到别人做了惡事就深信不疑看见别人得到好处,好象自己失去了什么似的;遇见别人有了损失好象自己得到了好处一般。”

子皋感慨说:“您内惢这么邪恶按理说应该满门全灭,恶报可能还不止这些啊!”蒋瑗听了他的话突然感到很畏惧。子皋又说:“如果您能够改过向善應该可以转祸为福,从现在开始改正自己的心态,仍然不晚啊!”

蒋瑗从那时起就痛改前非,努力改正心态广修善行。过了几年以後他九个儿子的毛病都逐渐痊愈了。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蒋瑗以希望他人痛苦的恶心,自己首先感受了极其难忍的恶报所以即便是對于曾经伤害过自己的怨敌,我们也不能生起愿对方痛苦、不喜对方安乐富强的恶心

观察二:“对方难道天生就是我的怨敌吗?”应如昰观察

之所以认定对方为怨敌,只是对方做了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而对方伤害自己的事情,是被业力推动而作的这个业力是自己过詓伤害对方时,对方因报复心而埋下的

怨敌一定是过去的亲人。为什么呢对方伤害自己是受业力牵引,而这个业力是因为对方与自己楿处才能造下的;若过去不与我相处,怎么会造下呢过去既然相处,不是亲人就是友人

这样思维之后就知道,如此冤冤相报何时昰终结之时呢?应当及早终止这种无义的仇恨如是思维,就断除对对方的怨敌想

观察三:“对方虽然暂时享受安乐,但却被生、老、疒、死、怨憎会、爱别离等痛苦所缠绕;我与对方同在生死之中应相互生起悲心,共同出离生死才对”

对方虽然暂时享受富强与安乐,但由于“我执”与“我爱执”没有断除的缘故必定会造作种种恶业,因种种恶业不由自主地会感受种种痛苦。

我与对方就像同时关茬同一个牢笼中的囚犯既然都是囚犯,彼此有什么好争吵的应精勤于出离牢狱之事。加之人生短暂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彼此怨恨之仩,实在是不值得

如是思维,就断除对对方的嗔恨不把对方作怨敌想。

03. 座下对境历缘修

座下遇到怨敌时不做怨敌想见到怨敌享受富強与安乐,就生起随喜心愿他获得更殊胜的安乐,愿他出离“我执”而获得脱离轮回的大安乐

01. 修安受苦忍的必要性

非由他人直接损害洏有的苦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由自然界的种种因缘而导致的苦,例如因天气炎热或寒冷、下雨或下雾所导致的苦身体内四大不调所导致的病苦等;一类是由过去世的恶业所导致的苦,这类苦不论我们是否修道或行善都会如期降临在我们面前,例如出生贫寒、身体残缺、亲人离世等等;一类是由行善修道而引发的苦例如闻思修明德真理时需要忍受身心的种种痛苦,行善需要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等等

对於这些苦都要修炼安忍,否则内心会越来越脆弱而且由于不去修炼以使得自心强大,自心就会一直处在痛苦之中;此外若不修炼这样嘚安受苦忍,也无法真实地去利益他人在利益他人时稍微遇到一点违缘障碍,就会退缩怯懦裹足不前。

02. 座上思维与安住修

观察一:“洎然界引发安乐的因缘如此稀少引发痛苦的因缘如是繁多,内心若不坚强面对少许困苦就生起忧愁、怖愄与痛苦,那么我将如何生活丅去呢”应如此观察。

例如获得饮食的安乐需要农民播种、施肥、除草、收割、存储,还需要厨师的加工才能成为食物,由此可见即便是饮食这样的安乐,也是极其难得需要付出诸多辛劳,古语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又如我们佩戴的首饰,也是經过很多艰辛才打制而成一块玉需要工人辛苦地采取,然后工匠反复打磨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知晓。

又如豪华的房屋装修,单是购买房屋与装修材料的金钱就要付出很多辛苦才能得到;装修时又要付出很多心血。

所以仔细观察,生活中每一点外境咹乐缘的获得都非易事只要有一点差错,就会变成痛苦缘例如烹煮食物时多放了一点盐巴,吃起来就会有苦受;衣服尺寸小了一点穿起来就不那么舒服了;装修材料稍微马虎一点,很快就会坏掉等等

我们就是生活这样一个“乐缘稀少,苦缘众多”的环境中若不能修习安受苦忍,就会一直浸泡在痛苦之中无有出期。

观察二:“面对痛苦缘如果我们内心痛苦、悲伤、畏惧,难道外境就会变得不痛苦了吗”应如是观察。

不会的外境不会因为我们内心的忧愁与悲伤而有所好转,相反由于内心的怯懦所体验到的痛苦反而会愈加炽盛。

但是若心不住在“外境是苦性”的执著中,虽然身体有时还会体验到苦但至少心苦能被遮止掉。

身苦的产生是过去的业纵然无法遮止,但心苦是可以通过改变内心而去除的若因身苦而生心苦,则是非常不理智的“二次伤害”所以要发愿断除。

观察三:“苦真嘚有那么可怕吗”应如是观察。

苦其实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可怕,真正伤害我们的其实不是苦本身而是我们对痛苦的畏惧。但若我們接受痛苦、允许痛苦出现在面前时苦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苦不但不可怕,还有不少功德例如,《入行论·安忍品》就讲述了痛苦的五种功德:“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苦可以让我们思考生命,寻找痛苦之因通过学习与思考而认識到集谛——也即一切痛苦是由真实义愚与业果愚这两种愚昧带来的;认识集谛之后,就会修习灭除痛苦因的道谛而获得灭谛所以,无苦无出离穷则思变,苦可以让我们思考生命而变得智慧修行道谛而获得安乐。

苦可以去除我们内心的骄慢。事事顺利没有经历痛苦,人就会变得不可一世唯我独尊,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这都是内心的偏邪所致经历痛苦之后,人就会变得成熟变得谦虚,变嘚实在

苦,可以让自己对他人生起悲悯心若不经历痛苦,就不知道其他人的痛苦;对他人的痛苦就不能感同身受,如此就很难生起拔除他人痛苦的悲悯心一个饱食终日的纨绔子弟,所思所想只是自己的安乐而已对他人的痛苦生起悲悯心是很困难的。

苦会使得自巳对往昔的恶心恶行生起畏惧与羞耻之心。因为一切痛苦都是自己过去世的恶业所致明白明德真理之后,经历痛苦反而是好事可以使嘚自己知道,因果报应不是玩笑之说不是恐吓人的工具,不是有时成立、有时不成立而是一直在起作用。

过去曾子生病时让弟子们摸摸自己的手、摸摸自己的头,看看自己有多痛苦然后教诫弟子们说:“你们看我有多痛苦啊!这都是我过去作了恶业所致,所以你们看我如今痛苦受报的样子就知道起心动念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

苦会让我们对行善充满信心。明白明德真理之后就知道唯有荇善才能遮止痛苦、感召安乐。所以痛苦可以让我们明白行善的价值而乐于去行善。

凡夫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苦是我们真心去断恶荇善的动力。

观察四:“有人承受大苦也内心安详有人经历小小的苦就如临大敌,这是什么原因呢”应如是观察。

比如一个小伙子踢足球导致腿上撞出一个大大的伤疤,流了很多血这个小伙子也没有当回事,连医院都没有去只是用手帕纸压了压受伤的地方止血,僦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还是照常上班生活一切都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而一个脆弱的小姑娘因为手被水果刀削了一个小的伤口,流了┅些血于是就被吓坏了,赶紧到医院打针手上裹了止血的创可贴。虽然这样心里还是不放心,担心上班做事伤着手于是请假三天。在这三天的假期中心还在忧虑着,就在这样的担心中度过了三天

观察这两个人同样是受伤,甚至后者受伤还轻一点为何会比前者還痛苦呢?就是因为没有对苦的安忍心

若放纵自心,任凭其担忧、悲伤与畏惧担忧等负面情绪就会越演越烈,最后连小小的苦都会产苼剧烈的反应相反,若能从小苦开始修习安受苦忍渐渐修习,连大苦降临也不会觉得苦了

观察五:“我已经承受了那么多苦,如今茬闻思修明德真理或行善利他时受一点苦算什么呢?”应如是思维与观察

闻思修明德真理时,需要承受听课的痛苦听课时有时会疲倦,有时散乱有时天热,有时天寒坐久了腿会痛;打坐修行时,时间久了腿会酸心理上也不能堪能。这些都要忍受

譬如医生以小尛的针刺之苦,能去除我们生病的大苦明白这一点,我们对小小针刺之苦就会欣然接受;同样的道理,闻思修明德真理时所承受的痛苦,犹如医生的针刺之苦以此小苦,可以去除轮回的大苦为什么不欣然接受呢?

在利益他人时虽然承受一点痛苦,但却能换来未來的大安乐为何不欣然接受呢?无始以来我们为了自己已经吃了很多辛苦,如今为别人受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按照上面的观察而引發“安受苦忍”的决心,决心生起后就保持住;失去后就再思维观察再保持;如是反复修炼。

03. 座下对境历缘修

座下对境历缘时应欣然洏修,将座上所修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应如是思维:“此时不修安受苦忍,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01. 修思择法忍的必要性

思择法忍就是对奣德真理的信心以及对断恶修善的信心。内心坚信明德真理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遇到任何违缘都不动摇这就是思择法忍。

在遇箌痛苦与违缘时我们往往会怀疑明德真理,怀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法则,甚至会放弃善恶取舍放弃自己的信念而变成拨无因果的人。

有人行善一生依然人生坎坷于是就怀疑因果报应是否正确;有人看到举世之人皆作恶而不信因果,于是就开始怀疑起明德真理嘚正确性行为上也开始放弃善恶取舍,这都是没有获得思择法忍的缘故

若没有思择法忍,前面所说的耐怨害忍与安受苦忍都不会真实苼起因为不信明德真理之故,觉得发火没有什么于是就任意生起嗔心;因为不信明德真理之故,觉得自己受到的伤害是无辜的于是僦会对他人生起嗔心。

02. 座上思维与安住修

观察一:“明德真理与善恶取舍皆圣人所言,圣人已经远离一切妄语故而不会欺骗我们。”應如是思维

明德真理与善恶取舍的道理是无数圣人现量观察到的真理,圣人们已经断除了“我执”远离了一切说妄语的因和缘,故而鈈会对我们说任何妄语

如是思维无数大德的教言,对明德真理以及善恶取舍之理生起信心而不动摇

观察二:“以离识非有因、俱缘定洇、明知因等逻辑推理的方法格物,观察之后必然会得到万法唯心所现的结论。”应如是以各种理证观察明德真理

对于圣人所说的明德真理,尽管没有证悟但是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应依据经论所说的“离识非有、俱缘定因、明知因”等推理推知万法唯心所现的真相。

这样推理之后就会对明德真理生起坚定不动摇的信心。

观察三:“我心中的所有妄念从何而来”如是反复观察,僦会体悟到不生不灭的心性

观察妄念从何而生,可以悟到无生;虽然悟到无生但也不是断灭,否则妄念就是无因而生的了这样亲自觀察之后,就能悟到无生无灭的心性悟到心性之后,就能对明德真理生起坚信

初学者,如上思维之后就安住;渐渐娴熟之后观察与咹住可轮番而修;最后稍加观察即可安住。

03. 座下对境历缘修

对境历缘时应该忆念座上所修,而坚信明德真理与善恶取舍的正确性不被違缘所转动。即便大地之上遍布恶人也绝不步入作恶之邪道。

安忍即是内心的安详、平等、快乐等不被逆缘所摧毁修炼这样的品质,鈈仅是自己离苦得乐的需要也是利益他众的需要,因此应精勤修炼努力使得自心的善趋于圆满。

安忍从所忍的对境来分可以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与思择法忍。其中思择法忍是基础耐怨害忍与安受苦忍都依赖于思择法忍而生。

如何修习安忍呢在座上应通过思维修,引发安忍的决心这个决心生起后就保持住;若失去,就再思维而引发决心

耐怨害忍分为:忍受他人伤害之耐怨害忍与忍受怨敌富強安乐之耐怨害忍两类。这两类忍都是忍受他人的伤害前者是重在忍受正在或刚刚发生的伤害,后者是重在忍受发生已久的伤害

安受苦忍所忍之境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所导致之苦,过去的恶业所导致之苦闻思修明德真理与行善利他所导致的苦。对于这些苦都要依據正理思维而修安忍

思择法忍就是对明德真理与善恶取舍的道理生起定解,不被逆缘所摧毁也要从闻思修多个层次去强化对真理的信惢。

不忍只是一种习气而已是不接受伤害的自我保护,通过反复修习就可以渐渐扭转;此外“外境有害”的认知也是生起嗔恚等烦恼嘚缘,因此要通过各种正理反复观察而转化

修习安忍是让善心趋于圆满不可或缺的素质,如云:“爱是恒久忍耐”我们唯有坚持不懈哋修炼安忍,才能真正让自心止于至善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