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日疟原虫四个时期图出现抗药性可用什么学说来解释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发现和分离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方面的重大贡献.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发现青蒿素之前.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是奎宁.氯喹等.但长期使用后.疗效明显下降.原因是疟原虫有抗药性.从进化角度看.该抗药性的产生是奎宁.氯喹等药物对疟原虫选择的结果.(2)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在世界各地拯救了无数生命.从防治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15.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发现和分离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方面的重大贡献,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发现青蒿素之前,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是奎宁、氯喹等,但长期使用后,疗效明显下降,原因是疟原虫有抗药性.从进化角度看,该抗药性的产生是奎宁、氯喹等药物对疟原虫选择的结果.(2)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在世界各地拯救了无数生命.从防治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对病人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分析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解答 解:(1)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疟原虫对奎宁、氯喹等药物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奎宁、氯喹等药物时,把抗药性弱的疟原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疟原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疟原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奎宁、氯喹等药物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疟原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疟原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奎宁、氯喹等药物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疟原虫已不再受奎宁、氯喹等药物的影响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对奎宁、氯喹等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所以,从进化角度看,该抗药性的产生是奎宁、氯喹等药物 对疟原虫选择的结果.(2)病人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传染源,因此“从防治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对病人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故答案为:(1)奎宁、氯喹等药物&&&&&(2)控制传染源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疟原虫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初中生物
题型:选择题
6.如图所示,是李刚在睡眠、散步、慢跑三项活动状态中的三种生理指标,甲表示呼吸频率、乙表示心率、丙表示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内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率(即氧气与血红蛋白没有分离的百分比含量).请选出能正确表达李刚慢跑的三种生理指标的选项(  )A.甲-b& 乙-a& 丙-cB.甲-a& 乙-b &丙-cC.甲-b& 乙-a& 丙-bD.甲-c& 乙-b& 丙-a
科目:初中生物
题型:选择题
3.在我们手背上能看到的“青筋”是一些血管,这些血管不具备的特点是(  )A.管壁较薄,弹性小B.管壁的内面有瓣膜C.管内血液由近心端流向远心端D.管内流动的血液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
科目:初中生物
题型:选择题
10.克隆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这项技术可用于(  )①快速繁殖优良家畜品种②培育试管婴儿③拯救濒危动物④诱导植物种子产生变异⑤培育杂交水稻.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⑤
科目:初中生物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口腔是消化淀粉最主要的场所B.胃液可初步消化蛋白质、脂肪C.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食物消化不起作用D.肠液和胰液中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科目:初中生物
题型:选择题
7.发现一种细长的圆柱形动物,要判断其在分类上属于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主要依据是(  )A.是否有口B.是否有肛门C.身体是否分节D.体表是否有黏液
科目:初中生物
题型:选择题
4.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形成和排出汗液的结构是(  )A.①B.②C.③D.④
科目:初中生物
题型:解答题
5.如图为尺蠖的生活习性图,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尺蠖的形态像树枝,这种现象叫拟态.(2)尺蠖静止不动时,不容易被其天敌发现,这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延续.(3)尺蠖的拟态属于防御行为.(4)自然界中还有不少动物有拟态现象,请举两个例子:枯叶蝶实在太像一片枯叶了、鲮鲸鱼的背鳍也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
科目:初中生物
题型:选择题
10.学习了性状的遗传后,同学们议论纷纷:甲:“基因组成相同,性状一定相同”乙:“性状表现相同,则基因组成一定相同”丙:“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被隐藏起来”丁:“生物的变异都能遗传给后代”.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B.甲乙丙C.丙丁D.甲乙丙丁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当前位置:
屠呦呦: 遏制青蒿素抗药性迫在眉睫时间: 来源: 作者:杨志云
图为屠呦呦在诺奖演讲现场 特派记者 冯 磊摄
屠呦呦在演讲中提到,在大湄公河地区,如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她在记者会上表示:“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10年时间研究新药。我为这个药(青蒿素)的前景感到担心。我希望关心疟疾的各位能够共同努力,延缓这种可能性的出现。”
【疟原虫对青蒿素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
人类与寄生虫病的抗争,向来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拉锯战。无论何种药物,病原体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耐药性,疟原虫对青蒿素也同样如此。
2005年,在柬埔寨西部首次确定了疟疾对青蒿素出现抗药性。研究人员认为,抗药性不一定会导致青蒿素治疗的完全失败,但它确实减缓了青蒿素清除患者血液中的恶性疟原虫。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疟原虫的基因组中,确定了与抗药性相关的区域。
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宋健平曾在东南亚抗疟多年,对于柬泰边境出现青蒿素抗药性的问题,宋健平表示,这个地区的疟原虫非常特殊,和别的地区不一样。
广州中医药大学和美国国内卫生研究院在年合作,在柬埔寨的菩萨省对柬泰边境的恶性疟原虫基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这里的恶性疟原虫和中国的恶性疟原虫基因多态性不同,甚至和柬埔寨中部、东部的疟原虫基因都不同。柬泰边境在柬埔寨的西北部,这里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敏感性存在个体上的差异,比如原虫在人体内转移的时间,有更多的几率比较长。相关的研究成果于2010年已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这种现象也引起了世卫组织和西方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1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篇研究文章提出,一种被称为K13的基因突变蛋白与疟原虫耐受青蒿素有紧密关联性。2013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则提示,东南亚的疟疾耐药性普遍存在K13基因突变。研究人员并且确认,K13基因位点在疟原虫的第13个染色体上,其编码的K13蛋白形状与风车类似。2015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卫·费多克等人和位于泰国曼谷的玛希隆大学-牛津大学热带医学联合研究所的邓多普等人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两篇文章,确认了K13基因是如何让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的。
于是,有研究人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方向:利用基因剪刀,如最新的CRISPR/Cas基因修饰系统(这一发现也被预测可能在未来获得诺贝尔奖)来剪掉疟原虫的耐药基因,从而去除疟原虫的耐药性,让青蒿素和其他抗疟疾药物发挥作用。
【不规范用药或可导致抗药性】
除了携带基因,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认为,不足量、不规范的服药,导致血液中青蒿素含量低度存在,不足以杀死疟原虫,却使它逐步“适应”了青蒿素,敏感性下降,耐受性升高,于是就产生耐药性。 “疟疾泛滥的地区往往都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人们连吃饱饭都难,更不用说买药,”李国桥说:“在缺乏慈善组织和政府免费发药的地方,一盒抗疟药物的价格可能会花掉他们一个月的收入。一家人只买一盒药,大人孩子分着吃的情况非常普遍,吃下去感觉好一些了,就不舍得再吃,结果过几天肯定复发。”
对此,华立集团旗下昆药集团国际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医学总监黄青云持有相同观点。作为全球唯一掌握青蒿素全产业链的华立集团,其提供了全球70%的青蒿素药品。黄青云表示,青蒿素抗药性产生基于多种原因,包括较差的用药习惯,没有服用足够的量和时间;没有明确诊断,滥用青蒿素类药物;长期运用青蒿素类单方口服治疗以至于产生虫株耐药性筛选;使用含量不合格的伪劣药品,以至于治疗失败等。规范诊疗,减少疟疾的误诊漏诊,提高药品使用的准确率是防范关键。
黄青云解释说,由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人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很短,1000mg青蒿素在成年健康人中消除半衰期为3.4个小时,蒿甲醚注射液半衰期7~13小时,口服仅1.16~3小时,青蒿琥酯消除半衰期仅34分钟,所以原则上,绝大部分药物在体内停留不超过48小时,属于短半衰期的药物,由于与疟原虫接触时间很短,原理上不容易产生抗药性,经过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将近20年的临床治疗有效性也证实了这一点。“WHO现在全力推荐治疗疟疾使用口服青蒿素药品必须是复方制剂(ACT),而不推荐使用单方。”
“这种抗药性的产生是可防可控的”,宋健平认为,延缓青蒿素抗性最关键的,是要尽快清除人体内的疟原虫,减少疟原虫与药物接触的次数,尤其是低血药浓度与疟原虫共处的时间。
屠呦呦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控制,对我来说只能呼吁大家不要滥用青蒿素,尽量规范用药。”
【联合疗法抗疟效果最好】
据了解,早在1985年至1992年,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李国福、时云林、焦岫卿等人,就已经开展了关于青蒿素抗药性的体内研究,他们做了6种抗疟药(青蒿素、蒿甲醚、氯喹、本芴醇、萘酿喹和蒿甲醚-本芴醇复方)的抗药性原虫株在小白鼠的培育试验,经过20~30代培育(每代培育7天),都先后出现抗药性。其结果显示,短半衰期药青蒿素和蒿甲醚培育了200代,抗药性指数一直保持在10左右,即仅有轻度抗药性;但其他长半衰期药则显著不同,氯喹培育30代后,抗性指数就达到80,以后一直维持在100左右,其中抗性指数维持最高者为本芴醇,一直在400左右。显然,抗性指数高的药物,临床上就已经没有太多实际效果了,而青蒿素复方药物目前的治愈率都高达95%以上。
尽管面临着疟原虫对其产生耐药的可能,但由于现阶段还没有替代青蒿素的药物,世卫组织推荐在使用时尽量配合用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以尽可能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屠呦呦在12月7日的演讲中,呼吁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世卫组织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疟原虫耐药怎么办?--《科学与文化》2009年06期
疟原虫耐药怎么办?
【摘要】:正一类抗疟疾新药不仅能够杀死寄生虫,还可能恢复上一代药物"喹啉"的功效。可谓一箭双雕。几十年来,疟疾寄生虫对于人类使用的每一种药物几乎都产生了耐药性。有迹象表明,疟原虫不断产生新的耐药性,甚至对正在大量生产的最新一代药物——高效的青蒿素类药物也产生了耐药性。这一状况引起了人们的担心:或许全世界对疟原虫很快就束手无策了。为了预防发生新的耐药性,健康专家称:要
【分类号】:R531.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毕红琳;罗卓跃;徐升强;;[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年02期
李晓霞;申文;;[J];当代医学;2011年20期
张学丽;李丽;张立;冯爽;;[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6期
诸葛敏;;[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4期
白大鹏;孔伟利;孟令俊;李志媛;李丽;;[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1年03期
徐奋奋;李萍萍;平国华;;[J];疾病监测;2011年07期
;[J];中学生物教学;2011年06期
牛玉峰;;[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3期
陈远东;;[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08期
姚劲;李月华;安建荣;;[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文苓;黎小东;毕超;田歆;梁艳华;宋卫忠;林路洋;张锡宝;;[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高良俊;;[A];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叶卫红;刘翠银;;[A];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何晓雯;周宜兰;;[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吴启秋;毕志强;邓立宏;那希宽;;[A];全国脊柱与四肢骨关节结核病诊治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丁北川;王甦民;朱建华;邢青;杨新宇;;[A];2007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韩方璇;林慧;黄春新;;[A];海南省药学会2007年论文汇编[C];2007年
蒋荩芳;;[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黄润佳;;[A];危重病人监测、急救技术与基础护理暨21世纪护理理念发展与资源开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丁娟娟;吕晓菊;宗志勇;熊亚莉;;[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文讯;[N];医药经济报;2002年
湖南省结核病医院主任医师
杨华林;[N];大众卫生报;2010年
郑智敏;[N];医药经济报;2008年
;[N];大众卫生报;2004年
王艳红;[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方舟子;[N];经济观察报;2006年
周婷玉;[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刘芳;[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王艳红;[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胜春;[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马真;[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阎澜;[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杨泽华;[D];复旦大学;2008年
陈建;[D];四川大学;2007年
孟静茹;[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曾爱中;[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张雪云;[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张铁军;[D];复旦大学;2006年
丁娟娟;[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朝惠;[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刘立凡;[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房丽丽;[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林伟;[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邹彬彬;[D];中南大学;2009年
程远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穆玉姣;[D];昆明医学院;2009年
慎慧;[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徐勇刚;[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刘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SYSTEM DO NOT MOVE OR EDIT
最近一次更新:日
抗疟药物耐药性威胁着全球控制和消除疟疾工作。改善疟疾有效治疗的可得性是近年来疟疾负担显著下降的一个关键因素。保护疟疾建议治疗方案的疗效是疟疾流行国家和全球疟疾防治界的首要任务。
治疗效果研究是国家疟疾控制规划确定其治疗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为确保通过国家政策实施治疗的有效性,世卫组织建议:
国家疟疾控制规划应采用寄生虫学治愈率超过95%的抗疟药物,随后这些药物应在已建立的哨点至少每24个月监测1次。
存在耐药迹象的地区应考虑增加更多哨点,以及早发现新的耐药病灶。
如果治疗效果监测评估确认治疗总体失败率≥10%,则应启动国家疟疾治疗政策更改工作。
几乎所有疟疾流行国家均建议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治疗无并发症的恶性疟原虫。治疗效果结果有助于确定:
确认第3天血液中存在疟原虫的患者比例(目前这是确定恶性疟原虫疑似青蒿素耐药性的主要指标);
第28天或第42天治疗失败的比例。
大多数间日疟流行国家推荐使用氯喹或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治疗无并发症的间日疟原虫感染。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包括使用伯氨喹消除潜伏期肝脏感染和防止复发(被称为根治性治疗方法),因为这可改善氯喹对血症阶段的抗氯喹疟原虫的活性。
如果在氯喹治疗效果研究中发现总体失败率≥10%,则推荐更改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治疗方案。迄今为止,尚未检测到间日疟原虫对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的耐药性。
耐药性疟原虫的出现和传播有几个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暴露于药物的疟原虫数量、疟原虫暴露的药物浓度以及血液中同时存在无疟原虫耐药性的其他抗疟药物。
在抗疟治疗建议方案仍完全有效的地区,必须推广正确的药物使用方法,特别注意扩大诊断检测和质量可靠的治疗,以及患者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规定的用药方法用药。需进一步扩大实施基本疟疾干预措施包括病媒控制,这将减少接触药物的疟原虫数量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使用单一口服青蒿素被认为是青蒿素耐药性发展和传播的一个诱因。世卫组织敦促疟疾流行国家的监管当局采取措施,停止单一口服青蒿素的生产和销售,并促进获得质量可靠的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以治疗恶性疟疾。
报告出现对青蒿素耐药或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中出现对联合药物耐药的国家需要加强疟疾控制,以减轻疾病负担,延缓或阻止耐药性的传播。需开展预防和遏制行动,扩大和加速正在进行的国家控制和消除疟疾的努力。在存在抗疟药物耐药性的低传播地区,各国应有针对性地迅速消除恶性疟疾以限制其传播风险,并尽量减少耐药性对该地区的影响。
You are here: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基因分型及抗药性基因pfcrt的研究--《昆明医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基因分型及抗药性基因pfcrt的研究
【摘要】:
目的: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云南省中缅边境的恶性疟原虫进行基因分型,了解其分布特点,并对氯喹抗性基因pfcrt(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transporter)进行研究。
方法:从患者的滤纸血样本或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99例,用巢式PCR(nested-PCR)方法分别扩增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质1(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1,MSP1)和裂殖子表面蛋白质2(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2,MSP2)及谷氨酸富有蛋白(glutamate rich protein,GLURP)中具有型特异性的片段,进行基因分型研究,同时鉴别是否为单一感染,若为单一感染株则选取来用巢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ed-PCR),进行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基因pfcrt研究,扩增出pfcrt基因中含有第76位氨基酸的片段,并对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ApoⅠ进行酶切(PCR-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观察是否存在突变位点。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
结果:1.(1) MSP1基因分型:99份恶性疟患者血样中有53份扩增出MAD20型基因片段(占53.50%),47份扩增出K1型基因片段(占47.50%),20份扩增出RO33型基因片段(占20.20%)。(2) MSP2基因分型:99份恶性疟患者血样中有45份扩增出IC/3D7型基因片段(45.50%),48份扩增出FC27型基因片段(占48.50%)(3) GLURP的基因分型:99份恶性疟患者血样中有56份为单纯感染(占56.60%),基因片段在500~1000之间,其中750bp大小的分离虫株出现的频率最高,属于优势虫株。MSP1等位基因型中MAD20型和K1型的混合感染者为20,K1型、MAD20型和RO33型的混合感染者为4,MSP2基因型的混合感染者为13,而MSP1与MSP2两种基因同时出现混合感染的样本只有4个,MSP1、MSP2及GLURP三种基因同时出现混合感染者的样本为0,表明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率很低。
2.99例患者中单一感染者有60例,检测其pfcrt基因第76位密码子,发现突变型有59例,突变率为98.33%。
结论: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MSP1基因和MSP2基因分别以MAD20型和FC27型为优势基因型;GLURP的基因以750bp大小的分离虫株出现的频率最高;混合感染以MSP1基因中的MAD20、K1型混合为主,占20.20%;MSP1、MSP2及GLURP三种基因型同时混合感染者为0。云南省恶性疟原虫株pfcrt基因第76位密码子的突变率很高占(98.33%)。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学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R531.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钢锋,宋杰,陈沛泉,王善青;[J];华南预防医学;2003年02期
赖秀球;[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2年06期
魏晓莉,时云林;[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0年03期
李华宪,陈国伟,张再兴,范波,杜春华,杨忠强,杨继青,杨太专;[J];中国热带医学;2003年01期
杨亚明,张再兴,董莹,刘慧,周升,李丽,李崇珍,孙晓东,黄国珍,高白荷;[J];中国热带医学;2004年01期
杨捷;[J];中国热带医学;2004年05期
李兴亮;张志勇;李鸿斌;蒋迎春;刘华兴;肖育江;杨文林;刘江云;杨涛;张琼英;依光香;高有文;宋周;张海华;杨建军;白龙;刀为民;;[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03期
李宗惠;;[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08期
董莹,张再兴,Adagu IS;[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2001年03期
肖育江,蒋云春,李树林,张志勇,向增华,杨文林,岩扁,刘江云;[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侯秀芝;[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李白坤;朱继民;汤林华;;[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汪金生;汪丽莉;毛云霞;;[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李贤相;王学明;张志刚;周黄杰;;[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3期
方娟;翟飞;曾杨;郭红;吴鸿雁;孙全惠;田中秀;;[J];安徽医学;2006年04期
闵建珍;;[J];安徽医药;2009年09期
韩华;高人焘;;[J];安徽医药;2011年01期
肖伟;汪瑛;王震;孔红兵;汪节;曾永蕾;朱春沁;梁发俊;;[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肖贵榜;邱顺华;;[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3期
胡明洁;吴守伟;刘辉;张静;方强;沈继龙;;[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继民;李白坤;汤林华;;[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朱继民;汤林华;;[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蒋诗国;吴成果;罗飞;罗兴建;李继艮;肖鹏;赖杰;;[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吴丽云;;[A];2008年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廖国东;麦充志;谢建忠;郑果秀;龙彩云;邓辛研;林妹芳;林宗常;陈茂莲;;[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万军;朱晓红;尹红华;李曲旦;;[A];2008年科技学术研讨年提速安全与和谐铁路论文集[C];2008年
戴英健;付家胜;满一晓;李文;何舰;姚朝晖;;[A];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8年
戴英健;付家胜;何舰;杨远健;全霞枝;;[A];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安莉萍;肖明霞;;[A];全国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王巍;朱晓明;叶晶;关卫平;张武清;魏庆宇;;[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迪佑福;[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黄鹏;[D];中南大学;2010年
肖丹;[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陶志勇;[D];苏州大学;2011年
谭伟龙;[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姚朗;[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吴英松;[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温亮;[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潘晓平;[D];四川大学;2004年
于国伟;[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帅印;[D];郑州大学;2010年
郑月涵;[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谷红苹;[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牟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区德锦;[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胡玲;[D];河南大学;2011年
张雯雯;[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陈光美;[D];泸州医学院;2011年
周正斌;[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丁帅;[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董学书,王学忠;[J];动物学研究;1985年02期
董学书,王学忠,张国才,卢勇荣;[J];动物学研究;1990年04期
朱良;[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6年03期
蔡贤铮;[J];广西预防医学;1995年03期
蔡贤铮;[J];海南卫生;1989年04期
蔡贤铮;[J];海南医学;1997年03期
董学书,周红,宁毕艳,董利民;[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1996年02期
诸欣平,Georges Snounou,Wiliam Jarra@Sodsri Thaithong3&K.NeilBrown;[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1996年03期
余品红,张华勋,明桂珍,石江,徐博钊;[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1997年01期
吴益东,沈晋良,尤子平;[J];昆虫学报;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兰湘;;[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7年01期
赵振;吴兰鸥;杨照青;;[J];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09期
谭健;;[J];国外医学情报;1990年02期
周桂英;苏廷范;兰永英;钟世聪;龙祖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81年02期
李雪平;杨亚明;;[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12期
王恒业;杨恒林;;[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年07期
孙院红;周家莲;刘慧;王恒业;杨恒林;;[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年02期
缪承君;;[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1年02期
江钢锋;;[J];广东药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江钢锋;谢苑灵;;[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彩兰;;[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下)[C];2007年
龚林根;张念环;张景飞;屈惠良;;[A];水稻螟虫灾变规律及治理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王树礼;;[A];全国安全用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吴华新;韩敏晖;沈群超;;[A];第十九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论文集[C];2003年
马德英;Kevin GIan D罗万春;;[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鲁玉杰;石东;郭云峰;;[A];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刘祥英;聂荣;刘环瑞;李琼轩;莫湿羽;;[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田海生;马磊;沈波;李秀兰;朱昌亮;;[A];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王岩;冯明鸣;刘鹏飞;刘西莉;;[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5年
杨俭美;李令媛;董波;周辉;;[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赖强;[N];医药经济报;2005年
晓凡;[N];中国商报;2002年
王艳红;[N];医药经济报;2005年
冯海宁;[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庄北宁;[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庄愉;[N];医药经济报;2002年
新文;[N];医药经济报;2008年
刘静;[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庄愉;[N];医药经济报;2000年
袁松范;[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权红;[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张冬梅;[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公茂庆;[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杜承;[D];吉林大学;2010年
李会良;[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姚朗;[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吴英松;[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王波;[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蔡启良;[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高鹏;[D];山东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晶敏;[D];昆明医学院;2009年
宋杰;[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王珊珊;[D];大理学院;2012年
赵辉;[D];昆明医学院;2011年
陈华;[D];大理学院;2011年
顾春波;[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胡燕;[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张忠广;[D];青岛大学;2001年
帅霞;[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罗伏林;[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间日疟原虫四个时期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